时间:2023-10-12 16:11:21
导语:在健康教育的基础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心理健康与基础教育课程关系的实质
(一)基础课程是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基础教育课程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市一向提倡的是学科渗透,各学科课程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1)基础教育中各学科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各种事物和社会现象的科学认知,从而开发出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管理能力。(2)各学科课程促进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提升了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解决学生心理素质薄弱的问题。(4)现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在完备的课程体系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综合化和标准化的课程体系中更有助于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实现规范化教学下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5)新课程改革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接受,以及使用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这就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课程改革深入进行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保证学生心理正常发展、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先进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现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1)心理健康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要求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每个学生的问题。这要求教师在尊重学生性格特征的基础上,采用适于学生成长的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2)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原则,要求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一致,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由传统的书本教学转化为互动教学,课程内容必须提供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关的材料,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围绕学生心理需求开展教学活动。(3)活动课程、实验课程和探究课程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主体,要求在情境性的体验教学中完善基础课程教学工作。(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注重课程体系的完整和发挥教学过程的作用,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二、在基础教育课程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整合教学目标
为了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更好地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的目标,着力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水平。完善基础教育课程目标体系,着力从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四个维度来确定教育目标,更好发挥课堂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此外,注重在教育目标中贯彻落实认知、智能、情感三者的有机互动,在相互渗透中体现出良好的心理教育价值。
(二)注重挖掘教材价值
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都必须发挥出教材的实际价值。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学习心理学知识,并且运用教材来训练、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此外,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零散的教学素材中开展心理辅助与心理疏导工作,以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
(三)丰富心理教育活动
围绕基础教育课程开展各种心理教育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学生更好地实践心理学知识,锻炼、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围绕教学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竞赛、辩论、游戏等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心理水平,促进学生更主动地提高自己的心理稳定能力和抗压能力。此外,可以在教育学生活动中进行心理训练,围绕语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生物、化学中的自然现象观察,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对抗,全面锻炼、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心理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借助心理健康教育推动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的教育作用
倡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现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着眼,着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解决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教师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心理教育技术,帮助教师从心理学知
识中全面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真正从学生需求角度进行各学科课程的改革。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树立团队教学的思想,发挥出教师团队对学生影响的合力,有意识地从各学科角度培养学生的綜合素质,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水平。
(二)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一、坚持传统教育与常规教育相结合
在认真总结近几年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找到了进行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即传统教育必须与传统节日结合。每年的重要节日,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契机。在清明节、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我们通过举行主题大队会、爱国主义歌曲大联唱、征文、演讲、图片展等形式,进行生动直观的教育,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深化道德认识。本着德育的生活化、生活的德育化的原则,扎实开展了“雷锋在我身边”“感恩教育”“护绿小卫士”“祖国发展我成长”等系列主题活动,让德育实实在在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通过主题升旗仪式、大队会、班队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对这些常规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理解,使每位学生熟记于心,内化为自觉行动。
二、坚持阶段教育与养成教育相结合
注重学校的常规管理,抓实学生养成教育是区域的特色之一。把已经制定的有关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及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各级会议形式及时宣传到每个学校、每个教师和每名同学,把规范养成教育作为常规教育的核心常抓不懈。首先,各校都统一配发了学生校签,实行学生带校签进出校门制度,要求全体学生从平时的言行中约束自己、规范自己。其次,每周召开班会一次,每月召开主题班会一次,宣讲规章要求进行经常性教育。另外,各校还通过“领导值日”“教师值周”“学生值周”等制度的实施,加大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中的违纪违规行为。全区各校始终坚持开展“文明之星”“礼仪规范班”“荣誉升旗手”评比、雏鹰争章等活动,使《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转化为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细节,形成了人人争做先进、人人能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德育实践与德育研究相结合
在工作中,坚持德育实践与德育研究相结合,认真研究学生特点,将学生中的多发性事件进行归类分析,确定德育研究专题两项,一是“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行为的发生”,另一项是“加强常规教育,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并指定课题研究学校,确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开辟研究场地,保证了该项德育研究的开展。近期,根据市教育局的德育研讨安排,结合学校实际,又新增研究课题5个,并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共有8位班主任的8篇专题研讨文章在会上交流。德育实践使我们发现了问题,德育研究使我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实现了德育研究推动德育实践,德育实践发展德育研究的双重效应。
四、坚持思想教育与课堂教育相结合
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以课堂教育促进学生思想教育的渗透。新课程改革以来,注重在各个学科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如语文课程中的各种优秀人物榜样、科学课程中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治学精神、体育课中的意志力培养、音乐课中的情感陶冶等等。通过确立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进一步把课堂教学内容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坚持赏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各种教育产生实效的动力源泉,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兴赏识教育之风,就是这一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将赏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站前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对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辅导教师的配备、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了心理辅导教师主持下的各校心理咨询室的重要作用,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体现对学生的赏识。教师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赏识教育,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六、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为了更好地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我们组建了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分年级召开例行的家长会;开展校园开放日、校长接待日活动;开通校长热线电话;设立校长信箱;还通过发“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促进“三位一体”德育体系的形成。这些举措的推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形成了德育合力,使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七、坚持品格教育与德育环境建设教育相结合
校园是育人的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学校德育环境建设的要求,我们在原有教育环境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建设方案,多方筹措资金,全力打造高标准、高质量的学校德育环境。现在全区11所学校中,有9所已经进入市德育环境示范校行列,另外2所学校正在准备接受验收。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种宝贵的隐性教育资源,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陶冶,身心得到锻炼。为此,教文体局始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现在,区属各校已经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34-02
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高速化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生理角度出发,或是从心理角度出发,当代的大学生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巨大变化。为了能够为社会输出既具有能力又有较强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在国家的部署之下,于2004年就先后出台了诸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之下,各高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心理教育包括两层含义,即狭义和广义。从狭义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部分发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咨询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从而让咨询的学生克服已产生的心理问题。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治疗”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就与思想政治教学结合而言,广义的含义是教育者所能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其目的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适应与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上,不仅要体现时代、国家和民族精神,而且还要提高每一个学生个体的道德水准、思想境界、人生哲学境界,健全他们的心智(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辱感),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以提高我国在世界中的核心竞争力。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在某些地方存在有一定的一致性。而关于这些“一致性”,如下所述:(1)教学内容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是务必要做到的。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教学目的在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然而,经验告诉我们:每一种能力的形成,通常是架构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道德水准这些基础之上的。所以,笔者认为: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有着“同根”的关联。(2)教学目标一致。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中,我们可以读到: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健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的开设,本身就是以满足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是存在共性的。
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课程的内涵和共性,以及近些年来高校经常发生的暴力事件、“拜金思想”、自杀问题等现象来看,狭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有明显的局限性,是远不能解决现有问题的。因而,将这两门学科有机、科学和合理的结合是极为必要的。而关于具体的结合方式,本人有如下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
1.教学目标重新定位。我们知道,当今这个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仅是要具备完善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也是新时期对高校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因而在着眼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观和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唯有树立适时可行、科学完善的教学目标,才是实现两个学科有机结合的先决因素。
2.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非只关乎心理素质问题,也和一个人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将两个学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保障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和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在具体的结合过程中,教育者(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为出发点,并借鉴诸如心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去科学地拓展和完善与学生发展或是教学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使高校的教育在现代社会这个繁杂的新阶段,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还具有指导性。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我们除了给学生讲解“马列主义”等政治思想理论,还应当重视关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教育者可以将诸如遇到挫折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有机地穿插于课堂之中)。
3.教学方式多样化。关于此点,笔者有两个观点需要阐述。其一,在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结合之后的课堂之上,教师应当改掉“一言堂”、“零交流”的授课方式,而是应该和学生“坐在一起”,用平等的态度去和他们交流,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去进行知识传授;同时,在课外教师也应当和辅导员等相关教师进行交流,并尽可能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各种变化,而后再将一些普遍的问题于课堂中进行解决。其二,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的结合,除了要在课堂之上进行,还需要在院方的统一部署之下,广泛地开设到课下,开设到学生中间去,以达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延展到各个地方的目的。比方:教育者可以和学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或是借助QQ、微信等“新沟通工具”,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谈心,并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及时给出解决意见。
三、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这一学术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无论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还是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其在高校的开设初衷都是为了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对所有大学生顺利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一个相对抽象和无用的课程(在部分学生眼中)。在具体的结合过程中,校方起到的是提供教学环境、聚集学生的作用,教师起到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和帮助学生的作用,而学生则是一个“施教主体”。毋庸讳言,三者有机结合是课堂稳健进行下去的关键。然而,学生虽是一个主体,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校方和教师,因而,校方和教师关注“主体”、科学教育,才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佳,尚大军,贺小翠.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学理论,2010,(22):266-267.
[2]王安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论析[D].山东大学,200,(09).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进行的深刻的教育变革是随着社会的变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时展的背景下发起的,这一基础教育改革着眼于时代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核心,培养21世纪需要的有用人才。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如何进行改革?如何进行课程的设置和安排?都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认真学纲,领会课改精神
从今年秋季起,我省将进行新一轮的高中新课程改革,我校是贵州省课程改革实验试点,高中体育课程是首先执行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课程之一。为此我校成立了课程改革实验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通过课改领导小组对我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教师的学习,老师们在许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新的转变和新的突破,特别是对“新课标”的探索研究,深深体会到过去的“满堂灌”、“一刀切”,教师只教教材、学生跟着教师走的教学方法、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精神要求的,应下功夫研讨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手段与方法。
三、通过调查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达到更好地设立体育与健康的课程项目,首先采用了问卷的形式向学生了解情况: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在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中占47%,说明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既是竞赛性游戏又是传统的球类项目是非常喜欢,它除了有竞技体育的观赏性,又具有群众体育的娱乐性,所以学生对此特别地感兴趣。
在希望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主要是体育知识,如有益健康保健的知识和技能,急救、伤病处理,结合生理实际有用的生活常识,各种比赛常识等。
从以上看出,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着手点,尽量满足学生和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必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四、结会实际情况,设置教学项目
为了保证《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施,体现我校办学特色,根据我校的具体情况和体育教师、场地、器材等资源,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课。保证绝大多数同学能够完成课程目标,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 课程安排:
1.每学期分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每周2课时,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
2.田径模块为必修项目在高一第1学段开设,按行政班上课;
3.在高一后3个学段及高二、高三开设必选课,实行走班上课;
4.健康教育专题系列必修1学分共18学时,三年完成,每学期安排3学时;安排在每学期气候不适于上室外课时,在行政班上课;
5.选修项目为选修1和选修2,主要是运动队和体育高考特长生的训练。
(二) 排课选课方法:
1.排课:
高一第一学段为必修的田径,因此从高一第2学段开始选课,按4―5个行政班划分为7个模块教学班,由7名老师同时上课,每位老师负责一个模块班教学。这些行政班安排在同一时间上课,每周2节排连堂。其它选修课在课外活动课时间安排。
2.学生选课:
以学期为单位,学生在每学期期末选定下一学期内两个学段的选修课,便于学校安排教师、场地及器材。可选择与上学期相同或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每人根据兴趣次序填报三个选项志愿。报名人数较多的模块,可根据下一志愿进行调整。个别报名人数多的模块可开2个模块班,通过筛选将学生分层次教学;对某一模块选修人数较少的情况可按照第二志愿、第三志愿将这些同学分到其他模块班(原则:每个教学班不能多于50人,但不能少于20人)。
(三) 学习评价与学分获得
1.学习评价从学习态度和考察成绩确定
学习态度:主要是对学生课堂学习锻炼的态度、方法、积极性及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评价,这一部分主要是由教师评定。
考察成绩:从体能和技能两方面进行考察,可结合《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测试成绩和模块学习内容的测试成绩进行评价。
2.学分认定
学分认定是以学习情况的综合考核评价,满分为100分,学习态度占20%,考察成绩占80%,两项成绩总和在60分以上即认定1学分,低于60分,不能获得学分。
五、建议
(一) 先试点后推行
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项目选择,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个探索和实验的过程。选课制度对学校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的要求都比较高,大部分学校没有实行学分制的经验,因此,我们建议,各校在准备实施体育与健康选课制度时,本着先实验,后实行的原则,先在一个年级试点,再推广到全校各年级。在尝试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平,创造条件实行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度。
(二) 加强对学生的管理
实行新课改,出现不同班级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课的情况,这给课堂教学的管理增添了难度。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除了任课教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和考勤等手段加强管理外,所在教学行政班的班主任也要随时监控学生的体育课中的表现。学校也要有相应的措施,鼓励表现好的学生,鞭策表现较差的学生。
(三) 教学管理要现代化
对学生在学分制下的选课、学分管理以及学生信息管理会存在着大量的数据,应该用计算机进行管理,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对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做统筹安排,防止体育场地设施的拥挤和闲置。
(四) 选择要适度
关 键 词:心理学;性别角色;体质健康;体育态度;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4)06-0081-0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der roles and physical health as well as
sports attitude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CHEN Shao-qing1,ZHANG Jun2,LI Wen-dao3
(1.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2.Elementary Education Colleg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3.Education College,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48,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selected 586 junior school students from a key middle school and an ordinary middle school in Beijing as the specimens, measured and investigated their gender roles, physical health and sports attitud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the percentages of students with an androgynous gender role and student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were high (38.9% and 36.2% respectively),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with a unisexual gender role was low (24.9%); among the groups of boy students, the order of physical health from good to poor was as follows: students with a masculinized gender role, students with a feminized gender role, students with an androgynous gender role and student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individuals with a masculinized gender role and individual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physical health (P<0.05), various single event indexes measured during physical test showed different patterns varying with gender role, different gender roles had an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rms of sports importance, likeability and exercise times (P<0.001); among the groups of girl students, the order of physical health from good to poor was as follows: students with a feminized gender role, students with a masculinized gender role, students with an androgynous gender role and student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individuals with a feminized gender role and individuals with an undifferentiated gender role were margin different in terms of physical health (P=0.08), various single event indexes measured during physical test showed another pattern varying with gender role, girl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gender rol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sports importance (P<0.05) and likeability (P<0.001). Based on the said findings: the authors analyzed possibly existing affecting factors, research limitations, future expectations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 psychology;gender role;physical health;sports attitude;junior school students
性别角色和体质状况是衡量健康三维观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与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然而,目前中国青少年在这两个方面的状况都不容乐观。一方面,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青少年的性别认知正经受着来自多元文化与教育观念的巨大冲击,在商业媒介与娱乐节目的浸染下,为满足自身求异崇新的心理需求,他们的性别角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1]。“伪娘”、“花美男”、“女汉子”等一系列称谓的流行暴露出青少年性别角色的偏移或错位,这种现象将严重影响个体的成长、婚恋与生活,乃至未来整个民族的生命形态。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体质状况依然不容乐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在形态发育水平和营养状况改善的情况下,青少年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同时伴随着身体素质和机能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2]。
同为健康要素,性别角色与体质状况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性别角色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态度和行为意向?国内基于大学生和儿童群体的部分研究已经证实了一些相近的观点:熊明生[3]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人们的性别角色,有利于健康性别角色的形成,更有利于女性形成健康的性别角色。姚萍等[4]调查发现,坚持运动被试者的男性化量表得分显著高于不坚持运动被试者,提示影响个体坚持体育运动的性别特质可能与个体的男性化特质有关。漆昌柱等[5]对儿童群体的研究表明,参加跆拳道训练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影响较参加体操训练更明显,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越长,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越大。
国外研究更多指向性别角色与个体社会化及体育运动的关系问题。Janet[6]研究发现双性化的儿童和青少年显示出较高的自尊,与传统化性别类型的同伴相比,他们更受欢迎,适应得更好。Kulis等[7]对151名13~18岁的青少年研究表明,消极的性别角色与内在化和外在化问题显著相关。Steinfeldt等[8]对中学生足球运动员的研究表明,校园生活和运动特性预示了性别角色冲突的分化水平,而校园生活和拘束情感预示着未来生活中寻求帮助的态度。Hardin[9]则指出,提升女性在体育与健身活动中的比例无助于改变传统的性别角色类型。
综上,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于性别角色与体育运动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角色对个体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有关青少年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少,考虑到各阶段的学情差异和数据获取的难度,本研究拟以初二学生为调查对象,初步探讨青少年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及体育态度的关系。在新的视角下对中学生的身心关系进行研究,或有助于及时、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运动处方调节,为实施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包括北京市2所中学的初二学生,一所城区市重点中学,10个班共计425人,一所城区普通中学,8个班共计313人(两所学校均未采集实验班的数据),总计738人。但由于部分被试者个人信息缺失或无法识别,致使性别角色、体质测量、体育态度3者数据无法匹配,删除无法匹配及无效问卷,有效的被试者586人,其中男生296人,女生290人,调查有效回收率为79.4%。
1.2 研究方法和程序
1)测量工具与评价项目。
本研究性别角色的数据来自Bem性别角色量表(Bem’s Sex Role Inventory,简称BSRI)的测量[10],此量表经中国心理学学者刘电芝等[11]在国内进行大学生性别角色研究时作了本土化改编,即修订后的CSRI-50。龚茜[12]在进行中学生性别角色调查时,在不改变题目的情况下对部分题意做了解释,以符合中学生的理解程度,本研究采用的便是针对中学生的CSRI-50量表。学生在每道题目从“1完全不符合”至“7完全符合”之间的7个等级上依据自己的程度进行勾选,得到相应的1~7分,然后以量表分值与样本中位数相比较来判断个体类别归属。原研究男性量表和女性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分别为0.89和0.86,重测信度分别为0.82和0.80。本研究中男、女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2和0.89,数值较高,表明测量工具科学、可靠,已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标准。
被试者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及权重系数》[13]测试成绩来衡量,测量项目共5项,分别是身高标准体重(系数0.1)、肺活量体重指数(系数0.2)、耐力项目(系数0.3,选测项目两校均为男生1 000 m、女生800 m)、柔韧力量类项目(系数0.2,选测项目两校女生均为实心球,男生重点校实心球,普通校握力体重指数)、速度灵巧类项目(系数0.2,选测项目男女生均为篮球运球),总计100分(单项计算时按百分制,以描述个体的单项水平)。
体育态度部分包括4道自编题目,采用3点评分法,测查学生的体育态度、锻炼习惯和项目偏好。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重要3分、一般2分、不重要1分;喜欢程度:喜欢3分、一般2分、不喜欢1分。锻炼习惯包括体育课外每周锻炼次数、每次时间(min)以及偏好的运动项目填写。
2)施测与数据统计。
体质数据的采集在北京市中小学体质测量期间进行(2013年11月),测量前与两所学校的教师说明要求,保证测试标准统一、规范,为避免学校体测数据汇总后人为变动,数据现场采集后,由笔者统计分数(不包括各校的奖励得分)。性别角色和体育态度数据的采集在体质测量期间进行,教师在发放量表时再次对部分题目做了解释,两部分填答时间约17 min,被试者填完后当场回收,现场回收率99%。
所有数据处理采用Excel录入,使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管理系统软件(初中版)进行分值运算,使用SPSS 20.0导入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描述统计、X2检验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初中生性别角色分布状况
性别角色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行为规范[14],是后天形成的社会性别,根据Bem的双性化理论,人群中存在4种性别角色类型: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未分化,采用CSRI-50量表通过计算个体的相应得分来判断其社会性别归属。本研究根据调查对象的男性化分量表得分(M)和女性化分量表得分(F)的中位数(男性5.61分,女性5.42分)进行性别角色的界限划分,具体分值与特征见表1。
将两校采集到的性别角色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男生、女生、总体性别角色分布状况见表2。
总体来讲,双性化(38.9%)已成为初中生性别角色发展的新趋势,未分化(36.2%)现象也非常普遍,传统的单性化比例(男性化12.3%,女性化12.6%)较低,女生男性化的比例(11%)要大于男生女性化的比例(8.1%)。
考察普通校和重点校数据发现,普通校96名男生,女性化仅2人占2.1%,男性化21人占21.9%。重点校男生201人,女性化22人占10.9%,男性化19人占9.5%,普通校男生的性别角色正性化特征明显大于重点校。
2.2 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
体质测量数据采集后,输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系统软件,测量结果见表3。
表3可见,女生体质状况明显好于男生(平均分差6.8分)。5项单项成绩中,女生的平均成绩均优于男生,其中,肺活量体重指数超出男生15.8分。除身高标准体重外,男生各项指标的标准差数值也高于女生,表明男生数据离散程度较高,个体成绩差别较大,女生成绩则相对平均。
将表3中成绩按4种性别角色进一步细分,可得表4和表5。
基于表4、表5,进行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分析:
1)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的总体关系。
总体上,男生中体质测量成绩最好的是男性化群体(79.7±9.3)分,最差的是未分化群体(74.3±14.4)分。女生中体质测量成绩最好的是女性化群体(84.4±7.7)分,最差的也是未分化群体(82.5±10.7)分,但她们之间的成绩平均值差别比男生要小。
一元方差分析(ANOVA)表明,4种性别角色类型之间的总成绩主效应差异边缘显著(P=0.05)。事后多组比较(Post Hoc Tests)发现,男生男性化和未分化差异显著(P<0.05),女生女性化和未分化差异边缘显著(P=0.08),其余无差异。不同性别角色之间,男生、女生和总体成绩的变化趋势不一致。
2)性别角色与身高标准体重的关系。
男、女生中身高标准体重成绩最好的均为女性化群体,男生成绩最差的是未分化群体(63.2±17.9)分,女生成绩最差的是男性化群体(69.4±21.4)分。访谈中学体育教师发现,处于青春期的女生较男生更为注重形体条件,控制体重意识较强。这种状况和全国体质测量数据相符合(城市男生肥胖率13.33%,女生5.64%)[12],间接说明了女生该项成绩较好的原因。
数据分析表明,4种性别角色之间身高标准体重成绩主效应差异边缘显著(P=0.08)。女性化和未分化之间差异显著(P<0.05);男生女性化和未分化差异边缘显著(P=0.05),女性化和双性化差异边缘显著(P=0.06);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性别角色与该成绩存在交互关系。
3)性别角色与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关系。
女性化女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分值较高,其余类别变化不大。男性化和双性化的男生分值较高,女性化略高于未分化。
分析表明,4种类型之间肺活量体重指数主效应差异不显著。男生双性化和未分化差异显著(P<0.05);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但女生此项成绩与身高标准体重变化一致,表明女生性别角色与这两项指标的交互关系明显。
4)性别角色与耐力的关系。
男女生中,男性化群体的耐力成绩均为最优,未分化成绩均为最差,该项成绩体现出典型的性别角色特征。
分析表明,4种类型之间耐力成绩主效应差异非常显著(P<0.01)。男生男性化和未分化成绩呈非常显著差异(P<0.01);女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男生耐力素质与性别角色的交互关系明显高于女生。
5)性别角色与柔韧力量的关系。
数据统计时发现,男生普通校握力体重指数平均成绩太低(62.2分),与女生成绩差距较大(分差22.5分),失去分析意义,故本项目的对比只采用了重点校的男生实心球成绩(81.8分)。男女生中,男性化的柔韧力量成绩均为最优,未分化成绩均为最差。
分析表明,4种类型之间柔韧力量成绩主效应边缘差异(P=0.08)。女性化和未分化差异显著(P<0.05);男、女生4种类别之间均无显著差异。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性别角色对该项指标有一定影响。
6)性别角色与速度灵巧的关系。
两校选测篮球运球为速度灵巧项目,男生中女性化成绩最好(86.9±3.8)分,女生中双性化成绩最好(89.1±3.1)分,男女生中,未分化成绩均为最差。
分析表明,4种类型之间柔韧力量成绩主效应差异不显著。男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女生双性化和未分化之间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男生和女生的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
2.3 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的关系
体育态度的数据来源于问卷调查,设置题目包括运动项目偏好、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喜欢程度、锻炼频率和时间。
1)各性别角色的运动项目偏好。
从表6可以看出,男生中,男性化和双性化偏好集体同场对抗性项目,与个人隔网对抗项目百分比差距较大;女性化偏爱个人与技巧项目,项目分配均衡,百分比差距较小;未分化介于3种群体之间。女生中,整体偏好个人项目,篮球项目在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中的比例逐渐降低,未分化的特征不明显。这种状况说明了运动项目和性别角色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从另一个角度诠释双性化的青少年将更加适应未来社会。
体育态度和锻炼时间的统计结果见表7和表8。
以性别角色的4个类型为自变量,以体育态度4个指标的二阶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
从表7发现不同性别角色的初中男生在重要性、喜欢程度、锻炼次数方面差异及其显著(P<0.001),在锻炼时间上差异不显著。两两比较发现,男性化和双性化群体在对体育重要性认识、喜欢程度和锻炼次数得分较高,未分化和女性化得分较低,重要性得分女性化高于未分化。
从表8看出,4种类型的初中女生在重要性(P <0.05)、喜欢程度(P<0.001)方面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在锻炼次数和时间方面差异不显著。两两比较发现,双性化重要性得分高于未分化和男性化,喜欢程度得分高于未分化和女性化。
3 讨论
3.1 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分布特点
本研究中初中生性别角色的分布状况并非理想的发展趋势,主要问题表现在男生和女生中的未分化比例都比较高。该群体正性特征弱化、双性特征不足将给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虽然女生男性化的比例大于男生女性化,但日常观念中我们更多指责的是男生女性化,传统文化更能接受“假小子”、“女汉子”,不愿接受“伪娘”、“花美男”,说明当今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包容程度大于男性,另一方面,现实社会附加给女性更多的异性性别角色责任。此外也反映出多数人在认识上混淆了“中性化”与“双性化”的概念。
3.2 体质测量存在的问题
运动是男孩的天性,素、血清素等生物激素决定男孩更喜欢体育运动,运动与雄性激素的交互作用可显著增强青少年男性的健康与强壮。然而,从体测数据来看,男生成绩与女生存有较大差距。其中既有女生身体发育早,对待体测认真的原因,也有备选测量项目之间差异性大、评分标准不科学的问题。
按目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指标,除去必测项目,其它3项均为选测,经调查其它中学体测数据发现,柔韧力量项目,男生选测实心球比握力体重指数的平均成绩要高约20分,女生坐位体前屈比掷实心球高出约13分。速度灵敏有6项备选项目,男生立定跳远与篮球运球分差约17分,女生立定跳远和篮球运球分差约15分。同样是反映柔韧力量和速度灵巧的指标,不同项目成绩差别如此之大,备选项目之间的合理性值得考虑。此外,体重指标已经在必测项目中两次使用,在握力体重指数中再次作为评价指标,分值权重显然过大。把立定跳远归为速度灵巧类项目的科学性也经不起论证。
经访谈中学一线体育教师,并结合考察中考体育加试成绩,男生成绩均普遍低于女生,建议有关部门审视现有评分标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3.3 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的关系
男女生中未分化群体的体测成绩最差与本研究最初的假设相符合,但男性化男生和女性化女生体质健康状况最好和研究假设并不完全一致,因为按照Bem[16]的理论,双性化具有最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多方面的表现应优于单性化。经访谈几名心理学专家,并仔细对比体测单项成绩后认为:(1)双性化的性别优势更多体现在心理健康、自我评价、社会适应等方面,体质表现受生物基础的影响程度大于性别角色。(2)体测项目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生理机制,如体重与力量,力量与柔韧、灵巧,速度与耐力等,致使单项成绩规律明显,总成绩规律不清晰。(3)样本量问题。由于施测的现实难度和信息匹配问题,本研究样本量缩减为586人,统计分析时多次出现主效应边缘显著(0.05<P<0.1),如果有效样本达到2 000人或覆盖整个北京市,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或许会呈现某种典型的相关性。
在事后多组比较中,男生男性化与未分化之间体质成绩差异显著,女生女性化与未分化边缘显著,分析其原因在于:(1)目前的测试项目利于单性化群体的正性特征发挥,未分化群体在体测中不具备优势;(2)结合表4与表5的标准差数据,男生成绩的离散程度较高,变异性大,女生的成绩分布则相对集中,较为平均;(3)根据统计学原理,在样本量未达到足够大的情况下,数据波动越大,差异性出现显著的可能性就越大。
就单项成绩来看,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主效应显著的只有耐力,其余4项均为两两比较时,某两种性别角色之间有显著差异。由此认为,耐力是本研究中与性别角色关联最为紧密的身体素质,而耐力是相对单一的、针对性强的项目,其它几项均为复合型项目,说明单一项目比复合型项目更能表现出性别角色的差异。是否存在比耐力关联性更强的素质或机能呢?单纯的速度、力量或肺活量、血压?由于条件的局限性,无法一一验证,或可作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3.4 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之间的关系
与体质健康相比,性别角色与体育态度之间的相关性更为明显。运动项目的偏好,男生双性化和男性化接近,女性化自成一体,未分化规律不明显,女生最显著的特征是从双性化至男性化至女性化,集体对抗性项目的选择比依次降低。当然,这种选择也受学校场馆条件和校本课程的影响。
男生双性化和男性化群体在体育态度方面与女性化和未分化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化的重要性得分高于未分化,反向解释了未分化群体体质最差的原因所在。多元方差分析中,虽然女生类别间存在差异和得分区别,但她们的实际锻炼次数和时间均无差异,和女生体测成绩平均、数值变异性低相符合。由此推论,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存在关联的机制在于:性别角色的内在特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态度行为,继而产生了体质健康的变化。
3.5 亟需干预的群体与策略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无论体测总成绩还是各单项成绩,无论体育观念还是锻炼行为,未分化群体几乎均为最差。多组比较时,其它群体全部和未分化群体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虽然显著性差异未必存在因果关系,但在性别角色与体质健康总体规律不甚明朗的情况下,数据清晰地证明了未分化群体的体质窘境,而这一群体的数量超过总体的1/3还多。
初中时期的性别角色仍具有可塑性,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和矫正。在早期的性别教育中,家长应警惕无差别教育,认识中性化教育的危害,通过暗示和引导,合理发展儿童的正性特征,建立性别角色的认同感。此外,重视体育运动与性别角色的交互作用关系以及体育学科的体验式学习特征,集体性、竞争性活动也有助于改善青少年的社会性别取向,及早进行心理干预与运动方案调节或许会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电芝. 转型期我国青少年性别角色取向的偏移与引领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6):1-4.
[2] 群体司.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EB/OL]. ,2011-09-02.
[3] 熊明生. 体育运动影响健康性别角色的调查研究[J]. 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47-48.
[4] 姚萍,钱铭怡,陈淞,等. 性别和性别角色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关系[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91-92.
[5] 漆昌柱,邱泽瀚,赵丹妹,等. 体育锻炼对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11):63-66.
[6] Janet P Boldizar. Assessing sex-typing and androgyny in children:the children’s sex rrole inventory[J].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1,27(3):505-515.
[7] Kulis,Stephen. Gender roles,externalizing behaviors,and substance use among mexican-American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the Addiction,2010,10(3):283-307.
[8] Steinfeldt,Jesse A.Gender role conflict,athletic identity,and help-seeking among high school football players[J].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2010,22(3):262-273.
[9] Hardin,Marie,Greer,et al. The influence of gender-role socialization,media use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on perceptions of Gender-appropriate sports[J]. Journal of Sport Behavior,2009,32(2):207-226.
[10] Bem S L. On the utility of alternative procedures for assessing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Consulting Psychology,1977,45(2):196-205.
[11] 刘电芝,黄会欣,贾凤芹,等. 新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揭示性别角色变迁[J]. 心理学报,2011,43(6):639?649.
[12] 龚茜. 当代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现状调查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26(3):79-86.
[13] 教育部.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及权重系数[EB/OL]. http:///MOETC/home/homeAction!toPublicInfoDetails.action?publicInfoId=8a84818b40c256820140c4a646e403b4,2008-04-14.
时下,很多地方都在中学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这是大好事,但就笔者看来,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还有我们平常订阅的教育教学杂志,多数选题只是与教材教学或者班主任工作相关,却很少看到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如何上好这门课,令不少教师都感到头疼。笔者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要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精心备课,把每一堂课都当作与学生交流思想的最好机会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课程,无章可循。学校只配发一本课本,没有任何参考书。而学生们正处于心理、生理特别活跃的时期,只按部就班讲课本,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渴望了解更多、更新与他们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知识。如果教师授课流于形式,只是应付式地讲完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并不能起多大正面影响,那学校专门开设这门课程又有何意义?作为心理健康课教师,我始终牢记一个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的授课,要真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着想,这样才无愧于学校,无愧于家长,无愧于这门新课程。
没有辅助的资料怎么办?我自费订阅了《校园心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等杂志,购买了不少与青少年心理有关的书籍,例如,知心姐姐卢勤的《告诉世界我能行》、《卢勤谈如何爱孩子》,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等等。上网时,我最爱光顾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站,并做了大量笔记。为了使自己理论知识扎实,我还参加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资格培训。
我所任教的初一学生,年龄普遍在12~14岁这个阶段。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身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我都尽量想周全。因此我并不一味遵循课本编排,而往往会另编教材。每准备一堂课,我都会翻阅很多资料,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给他们上课。学生们很感兴趣,课堂上也积极参与,我所要传授的知识他们也就轻松接受了。我的课时不多,但在很多学生心里,却变成了一种期盼。
二、寓教于乐,通过游戏或活动让学生懂得道理
例如,通过集体按摩活动,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室座位推到两边,请自愿参加的10名学生站到场地中央,排成一个纵队。后排学生给前面学生敲背,时间一分钟。有些排在后面的学生认为自己拥有主动权了,就使劲捶打前面同学;而有的却是因为受了后面同学的重击,满腹委屈,只好把它发泄到前面同学的身上。他们都把前面的同学敲打得哇哇直叫唤。一分钟到,我招呼大家停下。又请学生们一律向后转,同样请后面同学给前面同学敲背。这下可热闹了,因为顺序倒了过来,刚才饱受重拳的同学,反过来都在狠狠地还击原来的施暴者,自然又轮到那些同学在尖声怪叫了。只有那些原来很友好的同学得到的是同样温柔的敲背。游戏结束了,我问第一次用力过大的同学有什么感想,他们都自嘲说,没想到自己也会成为人家敲打的对象。如果让他们再来一次,他们就会自觉轻轻地敲背,再也不会那么用力了。
我告诉他们,在现代社会中,大家改变处境的机会都很多。“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人的地位往往会随时光而改变。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特别是有权有势的时候,不要仗势欺人,也不要把自己所受的委屈施加在另一个弱者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定要心存善良,这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
三、建立学生详细档案,密切关注学生发展
在我所教的12个初一班级中,我给每个学生都建立了详细档案:班级、姓名、特长、缺点、苦恼。这些材料的取得有两个渠道,一是我要求每个学生交上来自我简介,包括优缺点,特别要写出他们现在最大的困扰。另一个,来自同班同学,他们给每个学生做个评价,包括最喜欢他(她)的优点,还有最不能容忍的缺点。
这些资料,我按班级打印成《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上课时就随时带着。下课后,我都要找其中问题较大的学生谈话,把同学对他(她)的评价交给他(她)自己过目。并告诉他们,这些优点证明你是一个多么讨人喜欢的孩子,但还有同学提到你的这些不足,你更要引起重视。这种单独谈话,很有震撼力。从一次次反馈信息来看,这样处理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学生普遍的自律性提高了不少。
对于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我每周只有一节课,相处时间不多,但我随时在关注他们,并经常与他们班主任和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平常的情况。一有波动,我就立即找他们个别交流,告诉他们,出现了反复不要紧,老师相信他(她),老师永远在关注他(她),希望他(她)能稳稳走过这段青春期的泥泞路。
四、互找优点。增强学生自信,融洽彼此感情
期末的时候,我请每个学生给班上别的学生写张纸条――《特别的欣赏给特别的你》,找出他(她)至少三条优点,并一一举出例子。有位女生成绩不好,长相不佳,家境也不行,一直感到很自卑。但她没想到,她认为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同学眼里却特别的珍贵。有同学给她写下了这样的话:“我觉得你特别善良大方――那次我没钱回家了,你主动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伙食费借给我作路费;我觉得你特别会关心人――还有一次我生病了,你一直提醒我要按时吃药……”诸如此类的小事,别的同学也写了不少。这位女生接到同学们给她的留言后,当场就哭了。她说,自己一直以为从自己身上找不出什么优点,可是没想到同学们会那么在乎她,让她觉得眼前的天地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她告诉我,这是她进初中以来收到的最好礼物,要一辈子好好珍藏。
很多学生收到别的同学给他(她)写的纸条后,都有一个相同的感受,就是好像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自信,还感觉到同学与同学的距离也拉近了不少。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这样的相互交流,我们的学生会对自己要求更严格,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他们也会更自信,更爱这个班集体,更加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五、多渠道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除了课后找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还利用做校值日的机会,深入学生宿舍。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包括他们的吃穿用带,他们的家境好坏,他们在宿舍里的人缘状况等。这些情况,往往是那些只停留在教室里的老师所不能知晓的。而掌握了这些,对于教师辅导学生,特别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更容易找出问题的症结,因此效果更明显。
很多学生有心事都愿意找我聊天,或者塞张小纸条,把他(她)们心里的苦闷告诉我。我本着保密的原则,与他们倾心交谈,站在他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苦恼。并把自己认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告诉他们,尽最大可能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困惑。
我还把自己的QQ号码告诉学生,他们如果有什么不方便直接对老师说的事情,可以通过网络与老师作不见面的交流。在网上,他们可以不必担心暴露自己的身份,更有勇气向我说出他们对功课、对同学、对人生的看法,以及他们心里那些未曾解开的青春之结。
更有学生觉得她的心事只有写信才能更好地表达。心里难受了,在信中尽情倾诉,偷偷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并要求我的回信就放在原来位置,她自己来取。就这么来信回信,她心中的烦恼慢慢消散了。在最后一封信中,她也终于把自己的班级和姓名告诉了我,并且在信封上写了几个大大的字:“刘老师,谢谢您!”这个事例我把它整理成教师随笔《孩子,你的心事老师懂》,寄往《教师报》,上了2008年8月31日的第四版“成长”栏目的头条。
在这两个学年里,我所教过的学生,没有任何一个自杀或者离家出走,就连学生之间打架斗殴、沉迷游戏等现象也大为减少。对此,我深有体会,要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单靠一本教材、几节课、几天、几句话就能达到的。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有关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料,并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尽自己最大的爱心和耐心,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这样才能真正上好这门课,最大程度地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暗示;积极心理暗示;体育教学;有效方式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2.020
《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心理暗示是这样描述的:“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它是在无对抗的态度下,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或不加评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暗示的本质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因而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心理暗示能给予人以正面的引导,给人的潜意识注入很多美好的东西和力量,可以让受暗示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得到强化,不足的地方得到改进。心理暗示的着力点集中于一个“暗”字,基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趣味性强且柔和的活动或语言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重视运用积极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 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积极心理暗示就是心中具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或者接受积极向上、健康的暗示。积极心理暗示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潜能,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减少意外运动损害,有利于体育生态课堂的构建。
1.1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在学生脑海中的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渴望成功,渴望教师的重视、信任和尊重,一旦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足,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种追求成功的内驱力。教师的积极心理暗示,如饱满的热情、期许的目光、会心的微笑、满意的点头,都会在学生心中激起浪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自信心和自尊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1.2 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是个体心中有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对自己有正_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悦纳自己。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信心,甚至非常自卑,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积极心理暗示是增强学生自信心、消除自卑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或者善于发现学生长处并给予肯定,或者直接告诉学生自卑心理已经消除,能够增强学生自信心,鼓舞着学生勇敢地面对挫折。
1.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在体育运动中,学生的意志会面临严峻的考验,如对手给自己的心理压力所造成的优柔寡断;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任务所造成的畏难;高目标、高要求、高难度所造成的怯懦等。此时,教师的积极心理暗示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活动的强大原动力,可以对学生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与关注,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从而强化自己的动机,激发斗志,逐步形成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优秀意志品质。
2 体育课堂中有效发挥积极心理暗示的方式
2.1 榜样暗示
榜样暗示是指教师以自己或某个学生的标榜性形象感染、教育学生。榜样的教育要比直接的批评或惩罚教育效果好得多,既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能够全面地教育其他学生,从而取得“曲径通幽处”的教育效果。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历并不丰富,他们的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受到客观的影响,绝大部分受到教师或家长的潜移默化。所以,教师的榜样对学生行为举止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的心理暗示,如专业技能技巧、鼓励性语言、稳定的情绪、慈爱的眼神、和谐的态度等都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诱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和心态。
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因为重复、高强度的动作练习,学生很容易因疲劳而产生负面情绪,降低或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此时,如果体育教师能够展示几个高难度且漂亮、优美的扣篮动作,那么必然会得到学生们由衷的钦佩,在这种极具震撼力的示范表演的感染、带动下,学生必然会受到相应的鼓励,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教学效果也必定大大提高。
2.2 环境暗示
教学环境暗示指的是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愉快、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孟母三迁”充分说明了教学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一个良好的体育课堂学习环境,能消除学生胆怯、恐惧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要运用好环境暗示教学,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学习的班风和学风,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锻炼,终身体育的价值趋向。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布置教学场地,清理、打扫教学场地,标志物要清晰醒目;各种运动器材放置距离适当,定期检查、加固运动器材,作好安全设施,排除安全隐患。最后,教师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优化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融洽协调、互相信赖的关系,有效运用积极心理暗示方法,让学生乐学不倦,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和技能。
2.3 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指教师通过特定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心理训练,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学心理暗示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暗示方法。体育与健康教学中的语言暗示可分为有声语言暗示和体态语言暗示。有声语言暗示即教师通过口头言语有意识地向学生发出具有激励性、启发性等积极的信息刺激,如“你真行”,“有进步”,“我真喜欢你”。体态语言暗示是指教师运用身体姿势、面部表情、动作、眼神等来传递激励信息的一种非语言形式。语言暗示是体育教学中最常用、最迅速且最简便的暗示教学法,它能使学生愉悦、迅速地接受,达到预期的反应目的,而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
如在800米长跑练习中,部分学生在跑完400米后就情绪低迷不情愿再跑了,勉强跑完800米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如果教师在运动前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把长跑美化成是一次新的“”,是对意志的考验,并对学生提出期望:“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战胜自己!”在学生跑完400米后的途中,教师再鼓励:“坚持!你能行! ”。在最后阶段,教师再次鼓励,如此下来,即使学生身体倍感疲倦,但是内心保持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从而克服畏难、厌倦心理,坚持完成练习。
3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注意事项
3.1 实施暗示要有实效性
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暗示具有无选择性,即个体对暗示不具有分辨力,暗示都会产生效果,但权威的暗示会出现良好的暗示效果。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积极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其权威性直接影响到心理暗示的效果。因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良好师德修养、突出的专业能力和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功,才能在学生中树立权威榜样,而学生才会有意识地去关注、体会老师的每一句话或每一个动作,暗示才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其次,体育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相应使用的教学暗示情境进行精心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充分挖掘学生情感和智力方面的潜力。
3.2 实施暗示要有针对性
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许多客观的差异,如性格、兴趣、体质、能力以及气质等。因此,教师在实施积极心理暗示时一定要具有针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暗示方法和方式,注重“因材施教”。比如,τ谧员案斜冉锨康难生,教师要尽可能地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发现自己在体育学习方面的能力和优势,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对那些技能、技巧、技术掌握得较好的优秀学生,教师实施暗示的侧重点则是鼓励他们锐意进取。
积极心理暗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不可或缺教学方法,我们不能忽略它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恰当、科学地运用积极心理暗示,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当然,积极心理暗示方法并不足以“包治百病”,更不能片面地强调或夸大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导致体育与健康教学工作的失误。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等.心理学大辞典[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2.
[2] 唐书华,林阳. 体育教学中心理暗示的激励作用[J]. 新 西部(理论版),2013.08.
【关键词】 高热惊厥;急救;护理
惊厥是小儿常见急症,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临床上以热惊厥最多见。热惊厥是指在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所致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多由病毒或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该病多发生在开始发烧24 h之内,一般体温在38℃~38.5℃以上,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头向后仰、四肢肌肉呈强直或阵挛性抽动、眼球上翻、凝视或邪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 面色青紫。新生儿惊厥不典型以微小发作多见,如 两眼凝视、反复眨眼、咀嚼动作、一侧肢体抽动。热惊厥发作时大多在数秒钟或几分钟内自行停止,严重者可持续十分钟或反复发作,若处理不当可引起脑损伤、智力障碍、甚至癫痫,故积极抢救和正确护理尤为重要。小儿热惊厥主要发生在6个月~3岁间,5岁以后少见。由于热惊厥较为常见,所以我们要对此病进行认识了解,掌握相关的预防知识及急救护理措施,否则就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从我院2007~2009年救治的50例小儿高热惊厥的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中总结出经快速止惊、及时温降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加强监护等综合治疗和护理,使患儿转危为安,减少脑后遗症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2009年收治小儿高热惊厥患者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3个月~1岁22例,1~3岁18例,3~5岁10例。抽搐发作1次41例,再次发作9例。确诊为上呼吸道感染为37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6例,经过抢救后症状缓解,经抗感染对症治疗均治愈出院,无1例死亡。
2 急救及护理
2.1 立即止惊 惊厥患儿应就地抢救,立即按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根据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如苯巴比妥、地西泮肌肉注射或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减少刺激,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2.2 迅速给氧改善组织缺氧。惊厥可引起组织及全身缺氧而引起脑水肿,根据病情紫绀明显的可采用面罩给氧,适当提高氧气的吸入量,不明显者可采用导管持续低流量吸氧。必要时给脱水剂、利尿剂,降低颅内压以改善脑细胞缺氧状况。
2.3 保持呼吸道通畅 立即解开衣扣,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误吸发生窒息。及时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必要时给予吸痰,动作要轻柔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2.4 给予降温,控制体温。立即使用退热剂,也可进行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头枕冷水袋、冰袋置于前额及颈后大血管处,30%~50%酒精擦浴,擦患儿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走形处,避免擦前胸、腹部、,足底,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可引起不良反应。还可用冷盐水灌肠,使高热尽快下降,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2.5 密切注意观察患儿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注意患儿的神智、瞳孔、尿量的改变,并做好记录。注意抽搐发作的时间、次数、间隔时间、发作的类型,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注意用药的浓度及滴速,用药后应及时记录,正确执行医嘱。
2.6 做好口腔及皮肤的护理。高热时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损,易发生口腔炎,常用生理盐水擦试口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裤、床单要清洁干燥及时更换,以防皮肤感染及褥疮的发生。
2.7 注意安全加强防护,防止外伤。抽搐发作时要注意防止碰伤及坠床,抽搐牙关紧闭的患儿在上下牙齿间发置牙垫,防止咬伤舌及口唇。
2.8 注意颅内高压的发生 惊厥持续发作可以引起脑缺血缺氧,因而出现脑水肿。惊厥患儿又常发生呼吸道阻塞影响气体交换,因而加重脑水肿,临床上可出现一系列的颅内高压症,护理方面应密切观察。患儿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血压进行性升高均提示颅内压升高。瞳孔变化是神经系统患者病情变化的重要体征之一,如出现上述表现及体征应马上报告医生,并及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
3 健康教育
向患儿家长介绍惊厥的诱因及惊厥的相关医学知识,预防措施及紧急处理方法。指导家长学会观察体温的变化,学会识别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和体征,避免发生惊厥时才发现小儿在发热。如发现患儿面色潮红、呼吸加快、额头发热应立即测体温,特别对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更应注意防止高热引起惊厥。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小儿的衣服,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平时注意饮食营养均衡搭配,增强小儿体质,预防感冒。指导家长物理降温的方法,如酒精擦浴、冷湿敷等。如发生惊厥家长要保持镇静,迅速将患儿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扣、衣带,立即针刺或按压人中穴,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安静,不能摇晃患儿,待患儿惊厥停止或缓解后送至就近医院进行治疗,以便检查原因及近一步处理。
总结本组病例,高热惊厥多属于良性的,愈后良好,但多次反复发作持续时间长,可发展到复杂型,甚至演变为癫痫,故急性感染发热早期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剂,控制体温持续上升。尤其以往有过惊厥史的患儿应重视,以免惊厥发生,减少癫痫发病率。
参 考 文 献
[1] 李文霞,陈丽,李菲.88例小儿热惊厥的临床观察急救及护理,吉林医学杂志,2006,27(8):92.
鞍山市第三医院,辽宁鞍山 114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为临床给予脑出血患者针对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共2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个人资料的调查、脑卒中健康教育需求量表,护士根据每位患者的情况调查最后的情况,提出健康教育对策。结果 200例患者主要的健康教育需求包括:自身疾病的特点、心理放松方法、活动和休息的知识、并发症防治方法、医院检查及治疗知识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较多,并多以病情相关知识为主,需要临床护士给予积极的健康指导。
[
关键词 ] 脑出血;健康教育需求;健康教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22.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5)03(a)-0176-02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Demand
LIU Baozhong
Third Hospital of Anshan City, Anshan, Liaoning Province,114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th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targeted health education and using for reference.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12 to our hospital in March 2014, a total of 20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as clinical research object, all the patients were of personal data by means of investigation, health education demand scale, stroke nurses according to each patient´s condition survey las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2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major health education needs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disease, mental relaxation techniques, activities and the rest of the knowledge, knowledge of prevention and cure, the hospital inspection and treatment of complications,P<0.0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need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ore and mor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disease related knowledge, clinical nurses need to give positive health guidance.
[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 Health education needs;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作者简介] 刘宝忠(1969-),男,辽宁盖州人,本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神经内科专业。
脑出血为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昏倒、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半身不遂、智力障碍等,其具有较高的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并严重地威胁人们的生活健康[1-2]。在脑出血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多会出现有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问题和躯体问题,如语言障碍、认知障碍、肢体功能障碍等,患者内心恐惧感高,对疾病知识的了解少,因此,需要临床护士给予积极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为了更好地对脑出血患者给予健康教育,我们积极进行了调查,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4年3月该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共2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患者符合全国脑血管疾病通过的脑出血诊断的标准,并符合临床CT及MRI诊断标准,脑出血后生命体征稳定且意识清楚;排除有严重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失语、脑卒中急性期、有精神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剔除资料不完整、填写资料错误等。
1.2方法
对所有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进行调查,调查项目包括有:心理放松方法、自身疾病的特点、临床医学检查知识和治疗知识、医院的环境和规章制度、脑出血后如何休息和活动、脑出血后的并发症预防、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和用药、脑出血的功能锻炼、饮食指导、继续治疗的方法、出院后继续治疗的方法、疾病的复发先兆、出院后复诊时间等。
1.3观察指标
所有调查方法均采用面对面的访谈后收集资料。护士经过培训合格后再发放问卷,并可以随时对问卷内容进行解答,指导意识清楚的脑出血患者填写,如果有不识字、不会写字的患者则给予口述后再辅助填写。患者填写完后要求护士给予检查,并查看是否有漏项和空缺。
1.4统计方法
所有实验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均准确地录入到spss 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以95%作为可信区间。当P<0.05时,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
2结果
200例患者主要的健康教育需求包括:自身疾病的特点、心理放松方法、活动和休息的知识、并发症防治方法、医院检查及治疗知识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细结果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脑出血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最高为脑出血后如何休息和运动,其次为自身疾病的特点和脑出血后并发症的预防,此外,心理放松方法、脑出血的发病原因及用药、临床医学检查知识和治疗知识需求也在100人以上。而患者对疾病的复发先兆、出血后复诊时间等需求较少。
3讨论
脑出血为原发性的非外伤的脑实质出血,且占急性脑出血患者的20%左右[3],发病率较高,且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性等特点,导致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脑出血患者尽管就诊率有飞速的提高,患者的病死率较高,但是致残率却明显的上升,而患者更需要家庭及社会的照顾。但是受到医疗环境的制约和护士的工作压力,很多护士在工作中忽略了对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导致健康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这种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患者的后期康复[4]。
3.1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类型及特点
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方面,我们归纳为:心理护理的需求、生活护理的需求、并发症需求、疾病知识需求等,而从该实验中也可以看出,且以脑出血后期知识和治疗知识的需求较高,如脑出血后的休息和活动有142人表示有需求,有127例患者对自身疾病特点有需求,有124例患者对脑出血后并发的预防有需求,有111例对心理护理有需求;相反的,在脑出血后的复诊时间方面,仅有33例有需求,对疾病复发先兆方面,仅有71例有需求。
同时,大量临床研究还有报道称,脑出血患者的心理状态与患者后期的康复有明显的相关性,且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有抑郁状态,导致功能恢复差,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护理方面,是由于大部分患者均对脑出血有一个粗略的认识,或了解到某些脑出血的患者情况,患者均了解在脑出血后可能会出现有日常的活动能力降低、认知和行为等改变,而在家中的后续护理是关键,因此对生活护理需求和并发症的需求较高。疾病知识需求方面:很多患者对脑出血只是有一个简单的认识,但是更需要护士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以更好地制定护理方案。
3.2护理对策
针对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方面,需要临床护士给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首先,加强心理护理方面,对脑出血患者要主动关心患者和患者家属,并安抚情绪,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并告知患者要避免情绪激动,更要多告知患者治愈的病例,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且要耐心的劝导患者不要过度的失望和悲观。而加强心理护理还可以建立更好的护患关系,使其可以更好地接受护士的讲解。
其次,开展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法,对脑出血的患者,要给予多样化的临床健康教育方法,可以利用个别指导、病友交流等方法,以获取更好更多的知识。在脑出血的健康教育中,要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向患者讲解不同的内容,并利用路径式健康教育等方法进行讲解。让患者了解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
最后,护士的健康教育要具有个性化,针对不同的人群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例如:女性和无配偶的脑出血患者一般健康需求较高;年龄较大的患者对自护能力的需求较低,而对并发症的预防和复发先兆等需求较高,文化程度较高的脑卒中患者知识掌握较高,对健康教育需求更全面和具体;有合并症的患者一般健康教育的需求更高,对于脑出血外相关知识也有需求[6]。
综上所述,脑出血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较多,并多以病情相关知识为主,需要临床护士给予积极的健康指导。
[
参考文献]
[1] 农雁明.脑出血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及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3(6):290.
[2] 杨红叶,黎艳,那文艳,等.分级分度护理结合个性化护理表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9):1734-1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