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会计核算的关键流程

时间:2023-10-12 16:11:21

导语:在会计核算的关键流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核算的关键流程

第1篇

会计核算工作主要是指针对企业阶段性的经济活动进行的准确、全面的账目分析、计算和处理等工作,具体包括账目记录、账目核算和账目报销等。会计核算工作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进步,具体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关系到企业最关键的财务问题,能够全方位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具体问题。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有助于管理人员牢牢掌握企业的财务情况和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经营决策,避免出现因为决策失误而导致的财务危机。(2)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效地控制企业风险,奠定企业发展的基础。进行会计核算时会对企业经营发展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有利于决策者寻找近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采取必要的降低风险的策略,实现良好的风险控制。(3)会计核算工作能够为地方监管部门提供企业的有效信息,保障企业合法经营。该作用对于上市公司影响更大,会计核算信息能够使监管单位及时了解企业财务、资金和债务等信息,进而掌握企业准确的资料信息。

二、新形势下会计核算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机制不完善,难以实现有效监督

管理机制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作用显著,一个科学严谨的管理机制能够确保核算工作的可靠性,有利于核算人员行使职权。但目前我国各企业存在对会计核算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缺乏有效管理机制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实施,或者管理机制执行力差、形同虚设,造成核算工作混乱,难以取得有价值的核算结果等现象。在此种管理机制下,会计核算工作往往无法准确反映企业财务实际情况,导致核算工作的监督职能丧失,达不到会计核算的预期效果。

2.核算人员素质低,核算观念存在偏差

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决定了核算工作的效率和信息的准确度。高素质的核算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更为准确地完成既定核算工作,而素质较低工作人员难以保证核算效率及准确度

。目前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核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低下的情况。企业仅仅重视财务工作的效率却忽略了会计人员的培训,导致核算人员无法接触到最新的核算方法和手段,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进度。而且由于专业能力不足,核算人员对于核算工作的认识往往存在偏差,只是简单地进行财务的收入和支出登记核算,未能将会计核算深层次的内容展现出来以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同时,企业也缺乏正确的会计核算观念,片面认为加强核算工作无法实现企业效益的增长,从而减少对核算工作的投入,甚至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造成核算工作失去原有功效,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3.核算信息依据少,核算工作不够规范

会计核算工作中一般将企业日常经营、物资采购和销售支出的发票作为核算的必要参考依据。但在当前形势下,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由于税务制度问题,这些单据发票的获取可能存在违规现象,导致用于核算的原始信息的真实性无法得到保证,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正常进行,对企业造成了财务隐患,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而且新形势下企业会计核算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规范行为,例如会计部门未按照法定配比安排财务管理人员,导致会计人员结构混乱,员工所属任务不够明确,核算工作难以顺利实施等。此外,核算工作的不规范现象还表现在账务方面,建账时很多企业为图方便较为随意,格式更是五花八门,甚至存在账目缺失情况,规范性极差。

三、新形势下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策略

1.完善核算管理制度,加强会计核算监管

完善的核算管理制度是会计核算工作实施的重要保障。管理制度首先明确了会计部门的岗位设置,应设立会计稽查、总账、明细账管理以及出纳监督等,分工科学合理,避免出现核算上的失误导致财务管理漏洞的产生,造成企业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管,提升自我核算意识,保证会计核算提供决策信息、控制企业风险和监管企业财务等职能的顺利执行。

2.强化核算人员培训,树立正确的核算观念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会计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换代,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能力水平就必须跟随上时展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强化核算人员培训力度,开展核算人员核算理论知识培训和专业技能的锻炼,与时代接轨教授新型核算技术,以此来培养新型、高素质的核算人才;另外,也要加强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保证核算工作在诚信和谐的氛围下开展。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也可以阶段性地引进高级核算人才,成立核算小组团队,争取培养出一支踏实肯干、积极进取、业务精湛的会计核算队伍。在进行人员培训时,要注重为核算人员树立一个正确的核算观念:核算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核算需要准确的财务信息支撑、严谨的工作态度护航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保障。

3.建立规范的核算流程,提升会计核算质量

第2篇

关键词:ERP;会计核算;业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145-02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利用信息化改造和推动传统产业,信息化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实施应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作为一种管理工具,在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对企业原有传统管理模式展开了挑战,ERP系统的实施应用对企业包括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及行为模式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冲击,本文探讨了ERP实施对会计核算的一些作用。

一、ERP系统为会计核算提供了技术支撑

1.通过ERP项目实施,计算机的全面配置和网络的运作,为企业会计核算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随着计算机在企业里的普及,我单位财务部从2004年开始推行ERP系统,逐步建立起了信息化管理平台,系统平台的搭建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先进的生产线。

2.通过ERP实施,管理流程的重组与优化为会计核算生产线打通了“瓶颈”。经过业务流程重组,企业整合了采购职能,集中了物资管理,整合了销售管理,集中了成品管理,更重要的整合了财务管理,系统平台使原来分散办公变成了零距离,全厂不同地域会计人员可以通过网络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核算,运行了几十年的两级核算改成了一级核算,打通了核算生产线的“瓶颈”。

3.基于ERP系统的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及自动会计核算方法,为会计核算人员身份转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实施ERP后,实现了业务处理与财务核算同步,因此会计核算人员其职能进行了分化,其中很少一部分人负责对系统进行相应会计处理设置,以及系统出现异常时对系统进行分析,这部分人可以理解为“技术员”,除此之外,采购、库存、生产,销售等主体流程相关的主要经济事项,其会计业务的核算全部是通过自动会计进行处理,其工作主要成了对收付款业务数据进行输入,对完成后业务所产生的原始凭证进行规集、审核和整理归档。因此,这部分会计核算人员的身份已经转化成了会计核算生产线上的“操作工人”。

二、ERP应用对企业会计核算的作用

1.ERP对会计核算形式和方法产生的作用

传统的会计核算形式和某些核算方法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为减少或简化计算工作量所致。实施ERP系统管理,在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可以从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业务流程更加合理、效率更高、计算更精确的会计核算形式和核算方法。在使用时,会计人员不必再考虑具体的核算方法,只要财务管理子系统所提供的核算是正确的,在操作时执行指定的功能,计算机就可以高速、快捷、及时、准确地完成相应的工作。

会计核算主要是记录、核算、反映和分析资金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变动过程及其结果,由总账、应收账、应付账、现金、固定资产、多币制等部分构成。因此,从物理层面看,ERP的会计核算模块涉及总账模块、应收账模块、应付账模块、现金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多币制模块和工资核算模块等等。以现金管理模块为例,它主要是对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以及零用现金及银行存款的核算。它包括对现金、支票、汇票和银行存款的管理。在ERP软件中,一般都具有票据维护、票据打印、付款维护、银行清单打印、付款查询、银行查询、和支票查询等和现金有关的功能。此外,它还和应收账、应付账、总账等模块集成,自动产生凭证,过入总账。ERP的应用将手工模式下繁重的成本计算工作量大大简化了。在ERP标准成本体系中,在产品、产成品和销售成本均以标准成本计价并同时记录成本差异,可以大大减少期末成本计算的工作量,简化日常账务处理。同时,采用ERP进行成本管理,通过库存系统、工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等取出相关成本数据或手工录入数据后,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完工产品成本报表、在产品成本报表、成本差异分析表等报表,并保证各种数据来源的唯一性,确保数据之间的勾稽关系正确性,从而避免了手工编制报表的繁重工作量。

2.ERP对会计人员角色转变的作用

实施ERP系统管理,对会计人员角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最突出的是,当企业应用了ERP系统后,许多资料直接由资料产生处的人员来输入,会计信息会在交易完成后,自动入账,同时进入相关分类账,并自动产生报表,且许多资料直接从系统中即时存取。这样,许多原本由会计人员来完成的基础工作已被取代,使财会人员从繁重劳动中得到解放,工作重点转向信息的深加工。一个角色可以拥有多个用户,而一个用户也可以分属于多个不同的角色。未来财会人员将以企业诊断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出现,但要做好这些工作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从单一的财务知识结构向复合型知识结构转变,还要求其提高预测、分析、控制、决策方面的能力。

3.ERP对账表存储方式和输出过程的作用

在传统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总账、明细账、日记账都有严格区分,并有其特定的格式,而且存储介质是摸得着、看得见的纸张。在ERP财务管理子系统中,账簿、报表所需的数据是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保存在光、电、磁介质上的,当需要查看这些账簿或报表时,只要执行相应的会计信息生成和输出功能,系统会按事先设计的程序自动从数据库文件中取得数据并进行筛选、分类、计算、汇总,然后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格式,将指定的凭证或账簿或报表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或送到打印机打印出来。

4.ERP对财务部门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作用

企业的发展,要求各部门及所有员工都必须能为企业创效创收,ERP实施后,财务部门的工作重点发生了变化,要求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但核算、服务是管理的基础,近两年,财务部组织了全体人员进行流程培训,特别是今年开展一带一学习和成立专题学习小组,通过不断学习的形式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本人还建议,财务部也应该像生产厂一样,对各流程应该培养和授予专业技术尖子,给予其相应的待遇,并且要求其能像生产工程师一样来确保系统和流程的良好运转。

5.ERP对优化核算过程的作用

核算过程要求按照“流程负责、流程服从、流程支持”的管理新思想来组织会计核算。原有的科层职能式会计机构由于机构复杂、层次多,信息传递慢,无法满足企业快速反映和市场竞争的要求,因此,在核算组织方面设立了总账报表、费用报销、应付核算、库存核算、应收核算、固定资产及其他资产核算等主要核算流程、各个流程就相当于一个生产车间,会计核算应基本上是按车间的生产来组织。如应收流程主要负责对企业主要产品的销售结算、货款收回及应收账款的管理,在这条生产线上客户档案的维护,货款的收取、录入与复核,运费单据的分配、结算单据的导出,销售价格的调整及销售折扣的计算,各个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配合,另外,通过对流程关键点、关键环节(如收付款岗位)设置复核岗位,来增强对关键环节事后检查监督,即加强对会计信息产品的质检。再是由对主要流程设立主管和总监职位,实行经办――主管审批――总监监督三权分离,减少事前的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增强事后检查监督,提高核算质量,使会计机构能高效运作。

6.ERP对提高核算人员工作理念的作用

要树立“日事日毕”的观念,一方面,会计核算从接收、接受入库至付款结算、生产消耗至工单完工、收款至销售出库,在建工程发生、固定资产增加、减少至折旧提取,以及各模块导入总账、总账过账直至报表编制,从核算流程来说是一环套一环,尤其是一级核算后,几个法人在结算中心所开内部存款账户的收付款每月达上千笔,牵涉几个模块,如果收付款不及时入账,内部银行集中月初对账,则财务部关于5号出报表的要求只能是一句空话。另外,企业决策层及其他管理部门不再单单需要传统的财务报告,更需要的是能提供个性化的动态财务报告,因此,“日事日结”是核算生产的基本要求,不能像以前一样将事情集中到一起处理,甚至集中到月末处理,要做到“日事日毕”。

7.ERP对优化会计核算相关业务流程的作用

传统的管理流程只要求业务流程中涉及财务部分的资料送到财务部门去处理,导致了财务系统对其他同样重要的管理信息的遗漏。而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很多,如以供应链为主的物流,以生产管理为主的生产流等。在这些业务流程中,产生的信息需要和资金流管理相协调,一旦产生财务信息,要并行送入财务管理子系统进行加工、存储和处理,财务管理子系统同样会及时将产生的有关数据送给业务系统,从而保证财务与业务步调一致、协同前进。

参考文献:

[1]曹丽娟.浅论ERP系统与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09,(6).

[2]孙万军.企业信息系统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第4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

前言

会计核算是基于已有的会计数据信息,对以往发生的事件做出评价,并以核算分析的结果对未来进行预测,从而为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对施工企业来说,由于工程建设的特殊性,会计核算工作尚未达到理想的水平。尽快实现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管理将是企业今后的重要任务。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

施工企业的经营内容决定了会计核算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是其经营的核心内容,而工程项目又具有流动性。企业承揽的每一项工程施工业务都拥有特定的施工地点、施工图纸、施工工艺、施工团队、施工预算。项目之间一般是彼此独立的,但它们的共性特征在于施工周期较长,易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建筑施工本身的规模较大,在建筑完成后还需要一定的保养,施工周期很少会低于一年。由于施工周期长,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中的可变因素增加,施工过程势必会受到影响。例如,露天施工会被雨雪天气牵制,还会引发原材料的损耗;经济指数变动下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很大。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会计核算工作也呈现出以下行业特性:

(一)会计核算以独立的项目为依托

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需要围绕具体的工程项目,分别计算投入产出。每个工程都有不同的施工要求,所以同一会计核算周期内不可能将所有施工项目的费用综合计量并分摊成本,只有以独立的项目为依托,才能明确量化每个项目的成本和收益。

(二)会计核算以集中和分散相结合

施工企业从事每个建设项目时,需要进入不同的工作地点,会计核算不仅要考察账面资金的流动情况,还要涉及对施工现场原材料、设备、工具的考察,如资产价值的折旧和摊销、维修和报废的审核等,所以会计人员不可能仅靠在办公室的计算分析就能完成核算工作,必须在集中开展会计核算的同时,分散进入各个施工现场推进工作。

(三)会计核算以结算时间为对照

施工项目的跨年度使会计核算工作也要以工程进度的百分比作为年度核算的基础,得出每年的经营成果。而且施工企业工程款项的结算多是分段进行,比如以项目节点作为结算的依据,其间会产生大量的垫付资金,或是受到非确定因素影响而承担风险。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针对以上特点,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尽快采用信息化管理的方式,以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服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和长期发展。

(一)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完善查询依据

原始凭证和记录是会计核算的基础,缺少原始凭证的支持,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但是施工企业的会计原始记录往往不够细致深入。由于施工进度紧张,施工团队大部分人员都集中于项目建设,很少有专人负责施工过程的票据整理和及时记录,导致会计核算时也是票据不全,很多信息都无法追根溯源。而且企业本身对会计核算的查询依据积累也很模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分类笼统,只是以独立项目进行基本分类,更详细的分类却无法实现。信息化管理将从根本上夯实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数据基础,甚至需要备案的原始凭证可以拍照和扫描存档,便于日后查询。

(二)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核算效率

会计核算工作需要为后续的工程项目提供决策支持,核算的及时性尤为关键,它是会计核算工作价值的体现。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滞后性不容忽视。施工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匹配都具有即时性的特点,比如原材料用量和剩余、施工现场的工具损耗都必须立即核算;企业间的合作往来也要确保及时核算实现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对接。所以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很多无需亲临现场的核算工作可由系统自动完成,大大节省了人力操作,使会计人员可及中精力处理施工现场的核算工作,会计核算性的速度得到保证。

(三)会计核算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降低财务风险

从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特点可以看出,这种核算方式具有被动性的缺点。企业很大程度上都是根据已经发生的工程建设,核定相应的会计信息,即使发生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率降低、工程款项结算不及时、自然环境影响施工进度等问题,会计核算的结果也只能如实反映,而不是在事前积累足够的信息,抑制财务风险的发生。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会计人员可将以往的工程核算结果进行信息对比,从中分析各类施工项目的财务特征,加强事前控制,降低财务风险。

三、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举措

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信息化管理的实现应着力推进以下举措:

(一)建立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管理平台

施工企业财务部门的首要任务是开展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实现高效的数据库信息管理。信息平台应涵盖记录、查询、分类、附件、统计、预警等功能。每一项工程开工后,会计人员应及时将各项收入和支出记录在信息系统之中,细分会计核算的项目,深化分类统计与核算,同时应备注相关责任人。信息平台对系统记录后自动生成的数据按时定期核算,如应收款项结算后,系统自动修改成本与收益;对现场勘查核定的项目,会计人员完成现场核算后,系统将新近录入的数据再次与财务系统对接核算,得出会计周期内的核算结果。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原始凭证和记录,会计人员可通过附件功能扫描存档,防止原始凭证的损毁。会计核算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也可反馈到备注栏,便于日后统计分析。此外,如果出现会计核算不及时、投入产出之比失衡等问题,信息平台应自动预警,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处理。

(二)规范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管理流程

随着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管理流程也必须得到确立,使会计人员有章可循,遵循科学的会计核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化管理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手工记账与核算,而是寻求两者的有机结合,让会计核算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创造更有价值的信息。因此,在管理流程方面,施工企业应建章建制,规范新型会计核算流程。在项目确定开工日期后,每一项原始凭证和记录的生成都应当及时反馈到信息平台,考虑到因施工地点局限会引起核算信息传递时间拉长,可规定一致三天内录入系统。信息生成后,会计人员不得随意更改,除非获得高层领导的授权并经核实确实需要更改。月度、年度和项目施工完成后的会计核算应力求原始凭证记录与信息系统内的记录一致,如发现两者有出入,应找寻问题的根源,避免再次出现同类问题。

(三)打造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信息化管理团队

在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会计核算流程的同时,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不可或缺。施工企业本身会计核算人员存在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信息化管理改革是企业团队重塑的有力时机。施工企业应积极吸纳具备专业背景、擅长会计信息化管理的人才进入企业,一方面对现有的会计人员展开培训,另一方面重新划分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财务部门应委派专人负责内部核算与外部核算,内部核算人员侧重信息录入与核算报表的制定,外部核算人员主要以施工现场核算为使命,严格检查物资的使用损耗,记录真实凭证,并尽可能使用远程系统及时传递会计核算资料。

(四)定期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总结分析

施工企业应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挖掘更多深层次信息,为财务风险规避做出贡献。专业化团队应定期实行信息化会计核算的报表分析,将成本、收益、项目特点、问题类型、潜在风险作为分析的焦点,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制定今后承接施工项目和项目施工管理过程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缩短资金回笼周期的有效方法,完善内部控制,从而使企业不断减少风险发生,实现良性循环发展。

结束语

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财务管理的必备手段,施工企业应紧跟时展步伐,将会计核算工作纳入正常轨道,增强工程项目管理的主动性。相信在上述举措的应用下,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将会呈现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杜德权.刍议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J].财政监督,2010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会计核算中心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通过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中心,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财务自不变的情况下撤销本单位内部会计机构和会计岗位,将会计核算工作交由会计核算中心处理,并履行会计监督职能。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规避和控制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对加强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对于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施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益

企业内部由于进行独立的资金管理,易出现资金短缺或资金闲置的状况,从而导致资金无法得到优化配置,致使资金使用效率偏低。此外,部分企业内部存在随意性投资和资金体外循环等问题,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所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将企业全部资金进行集中化管理,对资金实施统一调配,加强对资金支出的审批监管,降低资金使用成本,这对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规避和控制企业风险

通过实施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统一的财务集中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使企业直接了解和掌握企业内部业务交易情况,确保所有交易事项具备足够的透明度。这样有利于企业内部履行监督职能,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从而有效地规避和控制企业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企业全面实施预算管理

实施企业会计集中管理与核算制度,可以提高企业预算管理的执行效率,强化对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管理与监控。一旦企业下级单位在执行预算时出现差错,便可将信息及时地反馈到企业管理层,企业管理层立即实施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杜绝下级单位盲目、随意使用计划外的资金。

(四)有利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将企业的日常业务与资金使用归为会计核算中心进行集中处理,有利于企业在宏观上协调和控制各项经济活动的有序开展。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将企业资金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可以从根源上杜绝基层管理者出现、私设“小金库”等违法乱纪的行为发生。与此同时,会计人员独立于各单位进行日常会计工作,可以使会计监督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对基层管理者独断专行的不良工作作风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从而促使企业管理更为规划化和制度化。

二、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对会计集中核算的认识不足

当前,大部分企业尚未明确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具体职能,只是一味地认为会计核算中心是对企业进行统一算账、记账的部门,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所拥有的多种职能不能得以充分发挥。此外,部分企业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有抵制和消极应对情绪,认为会计核算中心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进行了越位干涉,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不能得以顺利开展。

(二)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较低

由于会计核算独立于各单位,所以容易造成会计核算与单位财务管理相脱节,会计核算中心对各单位的开支项目和具体业务以及资金性质、来源、用途不能完全掌握,尤其是对单位的各项专项经费的使用及单位间的往来款项毫不知情,致使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不高。

(三)会计监督不全面

会计核算中心对企业费用、支出原始凭证合法性、合理性和真实性的审查是建立在企业管理者签批和保障会计审查的前提下进行的,但是由于实施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从而使会计主体与会计核算相分离,致使会计核算中心只能审查凭证的规范性,而对其真实性和合法性难以考究。这就容易使某些不法之徒利用这一漏洞,将大量原始凭证虚列为单位正常业务支出而套取现金,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四)会计集中核算中的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在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前,会计的职能包括监督、分析、预测、核算、决策等,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会同时处理多个单位的账务,所以对被核算企业的具体业务活动情况不能确切掌握,只单单强调了会计监督职能,弱化了其他会计职能,致使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效率不高。

三、加强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对会计集中核算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核算氛围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是加强企业会计管理和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对于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遏制企业管理层发生腐败贪污行为、消除其不良的工作作风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企业核算管理中应做好各单位的宣传工作,使其提高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正确认识,明确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职能;其次,提高各核算企业负责人对会计集中核算的认知水平,让其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法律、法规及制度,使其真正认识到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企业深化财务管理改革;再次,各核算企业应严格执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做好本单位的日常管理和结报工作。

(三)规范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流程

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使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流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这也是构建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统一、规范会计核算方法

企业应在遵循会计相关准则、制度的前提下,制定符合统一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核算方法,并让各单位的会计核算部门严格执行,从而避免出现各单位经济业务相同,却由于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给企业会计核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 简化、规范业务流程

首先,企业应统一各单位的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业务处理流程,避免由于各单位基层管理者变更而导致业务流程的变更给企业正常经营带来负面影响;其次,企业应统一财务报表合并流程,以实现母子公司的直接合并;再次,企业应重视和规范关联交易的核算流程。

3、 建立标准化项目集中审批管理制度

为了有效防止各单位在会计业务处理上存在偏差和失误,企业应对标准化项目建立和实施统一的标准化体系,实现对会计科目、往来单位、现金流量、财务报表、物料、资产类别等事项管理的规范化,这样不仅有利于确保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而且还可以满足对外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

(四)加强内外监督控制力度

实施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会将企业所有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这样导致会计核算中心资金管理的风险也随之增大,所以,必须在会计核算中心建立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力求达到规避和控制风险的目的。首先,会计核算中心内部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其操作行为规范性。对每一笔资金支出都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核,建立健全超用款计划审批制度、大额费用支出审批制度以及核算企业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构建全面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在会计核算中心外部应主动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以保证企业的财产物资安全完整。

(五)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

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会计核算中心的职能,这是实现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作用的关键所在。首先,会计核算中心应遵行《会计法》中的相关规定建立和实施不相容会计职务相分离制度,并落实会计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使各会计岗位之间达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目的;其次,熟悉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以利于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会计核算中心应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与沟通,一旦发现被核算的企业发生违法乱纪行为应及时向上级部门通报。企业应授予会计核算中心资金支付权,从而使会计核算中心能够对资金的支出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再次,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对会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业务处理能力,并且确保每名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遵章办事的工作作风。

结束语

总之,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会计核算方式的重大改革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不足,不断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利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慧勋.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几个问题及策略[J].广东科技.2009(16)

[2]刘珍,黄园媛.浅析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甘肃科技纵横.2010(1)

[3]王艳玲.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2009(13)

第6篇

关键词:央行业务;资金风险;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2(4)-0089-04

一、央行会计风险分布现状

人民银行的会计部门是信贷、货币资金运作核算和反映的直接部门,承担着经理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资金清算等重要职责。简单来说就是央行营业部管理监督中央银行资金的会计行为。传统上,央行会计核算是以集中领导、分级管理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管理体制,实行各级央行为一个核算主体,通过手工联行进行资金汇划和清算,并最终由总行对账中心发送对账信息实施账务核对的账务处理模式。而现行模式是从分级核算改变为集中核算,由央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进行内部账务处理、连接同城票据交换系统和大小额支付系统为金融机构提供清算服务, 并办理央行内部资金汇划业务。比较之下,现行模式下央行会计业务在核算主体、账务处理、事后监督等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 中央银行实现了资金汇划和清算的同步目标,资金清算方式由相对封闭、相对间接走向开放、直接。同时原来县级支行之间的联行业务变为核算中心内部转账业务, 账务环节减少,资金流转速度加快,这一系列的变革在提升了央行会计核算水平的同时导致央行会计风险历史性变革,主要表现在制度性风险、操作性风险、管理性风险分布呈现新特征,央行资金安全遭遇新危机。

制度性风险主要表现在现有制度不能涵盖各类业务全过程,使得部分业务环节或人员处于失控状况或者虽然出台了一些规定,但出台的新规定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操作性风险是指不足或不正确的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业务或实物不合规的可能性;管理性风险是指会计管理和事后监督跟不上会计核算主体和核算组织形式的变化,会计核算不能按照规范化的要求执行而形成的风险。从理论上看,制度性风险和管理性风险都属于可控制风险问题。究其原因是任何业务变革中对新事物的总有一个熟悉过程,这往往表现在制度不完备、管理滞后于各业务变化,但这两种风险可以通过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来消融,如制度性风险可以借助健全制度的手段加以规避,管理性风险在管理层逐步洞悉业务处理过程后出台各项内部制度来完善进而规避。而操作风险从引发部位来讲,它是对具体业务的一系列操作行为的产物,难以全部控制,通常管理层采取规范流程、减少人为操作环节、优化处理系统等措施来降低操作风险,但却不能做到完全规避。

从实践运行看,央行内部把账务核算组织是由为网点柜、联行柜、综合柜及事后监督四个部分构成。这四个部分相互独立运行,但又由上自下形成会计核算的链条关系。与之对应的账务操作流程是从凭证受理、接柜、记账、复核,到联行资金汇划、凭证传递、装订、入库保管在四个部分之间不可逆向地传递。从各组织环节来看,由于央行资金具有流动性强, 涉及的结算环节多, 资金清算速度快的特点, 会计核算风险点成散状分布态势(如图1)。具体表现在:

1、总体上各风险在四个组织环节均有分布,但各显特点,呈现不均匀态势。实际上,各风险普遍存在于央行会计核算过程中,但在各环节又表现为不同比重。由图1看,操作风险主要分布在网点和联行操作性强的环节中。管理性风险集中在综合和联行两个环节,且分别表现为效能低下和管理不到位的不同形式。制度性风险在各环节的比重相对小,且主要分布业务操作的小环节上。

2、从各风险表现看,操作风险分布在各组织环节之中,成为资金风险的主导因素。从风险分布上看,各组织环节集中存在着由于人员、系统及可能的外部事件等引起的操作风险。分环节来讲,网点柜是账务核算的起点,几乎所有业务都须人工操作,核算质量随人为操作风险的影响变动;联行柜作为资金流转的重要关口,人员和系统引发的操作风险不容忽视;综合柜作为权限最大的业务操作平台,是对会计核算结果的控制行为,人为操纵账务的可能性必须引起关注。事后监督作为ABS的后续监督管理的组织环节,由于时间滞后、实效性差,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不能对会计核算进行全方位的监督控制,对于违规操作和营业部门内部控制根本无法实施控制。事后监督的风险集中在人为性的操作风险,主要表现在监督人员的道德风险、逆向选择及素质低不胜任工作。

3、制度性风险和管理性风险分散在各组织环节的内控管理下。由于人民银行的内控制度、操作规程、人员素质等还未完全适应当前支付清算系统环境的要求,部分制度对业务指导不够细化,导致可操作性差;联行和综合业务内部约束及管理未达到常态化,管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央行会计风险如此分布态势下,央行风险管理何去何从才能高效地做好资金合理流动。不难看到,央行会计核算的组织环节平行独立对资金风险起到了充抵作用。制度性和管理性风险所占比重不大,且能够通过对内部资源管理和调控加以消融的。但对于操作风险来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不可能彻底消除,从对央行会计的环节分析来看,操作风险寓于业务流程之中,成为央行资金风险的主要威胁。

第7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1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wu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1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1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1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1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1账簿数据1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wu。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1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11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1、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1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1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2、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wu能为力的。如工资1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1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wu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1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1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3、主控模块全通用

第8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全通用;中央数据;分组核算;自动转账

Abstract:Thebrand-newforminputmethod,unifiesthecertificatemoduleandthereportformmodule,realizesthecertificatedatahighspeedinput;Usingthecodingtechniqueandthereportformmodule,theproductioncostcalculationreportform,willrealizethecostaccountingatonefellswoopentiregeneral,thushassolvedan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biggestdifficultproblem;Foundedthegroupingcalculation,thusprovidesalwaysclassifiesisbroaderthan,themorecomprehensiveaccountingindicesandsooneightmajorpartcontents,constitutestheaccountingcomputerizationentiregeneraltheoryframe.

keyword:Accountanttheelectricitycalculated;Entiregeneral;Centraldata;Groupingcalculation;Automaticaccounttransfer

前言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就是立足于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研究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标准化模块结构和主辅核算贯通等基本问题的一系列观念和方法体系。

很多学者认为各单位会计核算存在个性,不可能实现全通用的电算会计。无可否认,各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的确有很多个性,但这些个性往往是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如各会计主体设置和使用的会计科目有可能不一样,尤其是明细科目也许相差甚远,但它们都是会计数据分类核算的归属,其账户的基本结构仍然是左借右贷,可以用相应编码来表示各会计主体相差甚远的这些科目。又如企业会计与预算会计的会计报表差别很大,但它们都是从账簿中采集数据编制的,可以运行电算会计不同的编表指令来编制这些差别很大的会计报表,而编表指令用户是可以自定义的。因此,对于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全通用理论研究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最感兴趣的是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它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会计核算的高度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的会计理论基础。自15世纪复式簿记诞生以来,会计核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虽然使得核算手段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会计基本理论仍然适用。(2)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有一整套规范化的专门方法,如设置会计科目及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任何单位的会计核算都要相互配合地运用这些专门方法。(3)整齐的会计数据流程。会计核算数据的总体流程具有高度共性,那就是“凭证数据一账簿数据一报表数据”。会计电算化中,账簿数据不是编制报表的依据,而主要为分类管理提供数据,并非可有可无。因而只要是会计核算,任何单位都要遵循这一共同的会计数据处理流程。(4)通用的会计核算制度。2000年12月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是一一个不分行业、不分部门、不分所有制的全通用企业会计制度。这为全通用理论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5)各模块的全通用。在实务工作中,账务处理和报表模块被公认可以实现全通用,而其他如工资、固定资产、销售等模块,普遍认为经过努力也可以逐步实现全通用,但成本模块则普遍认为不能全通用。实际上各单位成本核算存在高度共性,利用编码技术和报表模块可以实现成本核算通用化设计。

综上所述,全通用理论是可行的。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全通用可以为管理信息系统和审计电算化提供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数据平台,实现会计数据资源的高度共享,从而有利于会计电算化实务的发展。全通用理论框架主要由以下8个部分内容构成。

一、核算方法全通用

会计电算化核算方法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对会计数据进行采集、编辑、存储、加工和输出时所运用的一整套专门方法,其目的是为经营管理提供电子会计信息,实质就是会计核算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方法。

会计软件设计者总是首先调查数据流,完成科目编码和数据表的设计;然后分析任务,划分模块;最后围绕数据表和科目编码,自上而下地逐一模块设计调试,完成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数据输出等方面的设计任务。因而会计电算化核算专门方法有9个,即科目编码、数据表设计、模块划分、初始化、系统维护、数据输入、数据编辑、数据加工和数据输出。这9个专门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不能相互取代,必须配合运用,共同构成全通用电算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9个专门方法全通用,是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的技术性保障。

二、主辅核算全通用

日常会计核算,我们通过科目编码进行,也称为编码内核算。但编码并非万能,有些更详细的核算内容,仅依靠科目编码是无能为力的。如工资一般按工资总额组成内容进行明细核算,很难同时按职工姓名进行明细核算。又如材料一般按类别或库别等口径进行明细核算,很难细化到成千上万的材料品种。这些工资到人、材料到品种等的核算内容,实际上是更为详细的明细核算,即使强行编码到如此详细的程度,如国内某些会计软件可进行九级编码,记账凭证的编制也无法适应。因此,编码并不是越详细越好,也不是编码级别越多越好。编码内核算不能满足管理和核算需要时,就必须用编码外核算进行补充。哪些内容纳入编码内核算,哪些内容列入编码外补充,并没有现成的统一标准,完全要根据本单位核算与管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决定。实行主辅核算相结合,既能适应日常会计核算需要,又能满足管理者对各种管理信息的需求。

编码内、外核算存在大量数据交流,比如各种口径的工资汇总表、发出材料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等辅助核算内容,都会产生大量表格数据,将其打印出来,就是原始凭证,需要据此编制记账凭证来输入机内。这些凭证数据的手工输入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容易出错。全通用电算会计应寻求一种更快、更有效率的自动输入方法,即表格输入法,来实现编码内、外核算的贯通。

三、主控模块全通用

第9篇

关键词:增值税 会计核算 转型 方式

现阶段,增值税会计核算方式存在较大的弊端,并违背了会计准则,使得企业在进行增值税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其增值税无法正确反映出企业经营结果和财务收支情况,降低了增值税核算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不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要根据会计准则,结合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增值税核算科目设置、增值税会计核算流程以及报表列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构建增值税会计核算框架,进而实现增值税会计核算的转型与优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增值税会计核算现状

(一)会计核算模式

目前,增值税会计核算主要采用财税合一的方式,并主要根据税法中规定的企业纳税义务以及抵扣权利进行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这种形式使增值税会计核算过于遵循税法,固定的条框规定限制增值税会计核算的更新,使其逐渐磨灭了增值税会计核算自身的要求和核算原则,降低了会计信息的使用功能,使其无法完全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成果与收支情况。

(二)会计信息确认

在增值税会计信息确认方面主要有两点内容,第一,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配比。企业增值税会计核算的关键内容就是对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配比进行确认,同时也是在信息确认的过程中完成二者的配比,这种配比和真正意义上的会计配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会计配比主要是在会计分期环境下,根据权责发生制对企业收入与经营成本进行配比。第二,出口退税清算差异的费用确认。在进行增值税会计核算的过程中,企业自主申报的出口退税和相关税务部门审批返还的数额存在一定差距,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相差数额一般在3%-5%之间,其相差数额在实际核算中要计入到准备金中,保证增值税会计核算的严谨性,提高企业增值税的核算水平。

(三)会计信息披露

现阶段,企业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身账户设置和信息披露的严谨性。首先,在账户设置方面。在相关会计制度中针对增值税用户没有相关规定,其会计费用要纳入到货物成本中,或者是列入到应付职工薪酬费中,使得会计报表无法反映出企业增值税信息。其次,增值税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缺乏一定合理性,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一般待抵扣进项税额是企业流动资产,并要在资产负债表上体现出来。但是对于目前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方式,其待抵扣进项税额被规划交税金项目中,降低了企业应有的负债情况,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严谨性与合理性。

二、增值税会计核算转型方式

(一)合理设置科目,强化增值税会计核算的系统性

首先,根据增值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设置增值税科目,并作为一级科目,充分反映出企业现阶段增值税的管理情况。增值税科目中借方记录着本期的销项税额,而贷方要标记本期销售成本的进项税额,这样借方中的账务余额就是企业本期的增值税费用。其次,设置递延进项税额。递延进项税额主要是平衡进项税额与销项税额之间的配比,借方:销售成本进项税额与进项税额转出;贷方:进项税额,这种情况下,贷方余额则是企业待抵扣进项税额。最后,设置应交增值税。应交增值税的重新设立主要是与应交税金进行区分,强化二者的差异性,实现企业增值税监管水平与核算水平的提升。

(二)优化增值税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信息披露的准确性

第一,在购进阶段,其增值税要严格按照价税合计数进行记录,借记为材料采购,贷记为付账款或者是银行存款,并根据税法中的税务抵扣原则进行增值发票,其借记为应交增值税,贷记为递延进项税额。第二,在销售阶段,其商品销售要按照价税合计数进行划分,借记为应收账款,贷记为产品销售收入。在实际的核算中,应纳税销售额主要是根据税法中的确认标准进行核算,其会计销售与价外费用要计入到销项税额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商品销项税额的核算。第三,在期末汇总阶段呢中,汇总本期的增值税科目、应交增值税科目中所有的发生额,并进一步确认销售成本中的进项税额,借记为递延进项税额,贷记为增值税。在实际增值税会计核算过程中,要通过综合进项税额扣除率法进行增值税与进项税额的核算,并对进项税额进行分期抵扣,保证期末汇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强化企业增值税信息披露,提高增值税监管水平与核算水平。

(三)实行价税分离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在企业进行增值税会计核算中,要在将增值税科目设置在业务税金前,其应交增值税科目要设置在应交税金后,将价税进行有效分离,这样可以让增值税费用完全纳入到企业经营损益中,使得增值税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成果,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决策性。另外,要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强化增值税抵扣链条内部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结合各方经济利益,其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的过程中,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征税范围的扩展层次性,提高增值税监管水平与核算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增值税会计核算中,要合理设置科目,强化增值税会计核算的系统性;优化增值税会计核算流程,实现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实行价税分离核算模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强化企业增值税信息披露,进而实现增值税会计核算的转型。

参考文献:

[1]冉渝.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