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2 16:11:23
导语:在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赫尔巴特 道德教育 中小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096-02
什么是德育?简言之,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目前,中国中小学各级学校均开设了相关的德育课程,但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近年来,学生的品德问题十分突出,并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如何开展德育教学活动,特别是探索在中小学怎样进行德育课堂教学对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一 中小学德育课堂现状
1.德育课程地位边缘化
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唯分数论”泛滥,有的家长和学校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很少真正关心学生品德发展状况。
许多中小学校虽然开设了德育课程,但是德育课程教学大多走走形式,变成了影视欣赏课、作业课,德育课程往往被其他考试课程取代。
2.德育课程内容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中,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在教学效果上注重德育知识对学生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及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重视集体德育目标的培养,轻视个体的引导。在中国德育主体是一种非专门化的形态,有的德育教师的角色往往由班主任、退休老教师或其他任课老师充当。在教学过程中,将德育知识的传授等同于一般学科知识传授的过程,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情感体验,大脑长期处于欠兴奋状态,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3.德育课程内容政治化
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划分的,包括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中国中小学的德育教学中,有的偏重于集体主义教育和政治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政治觉悟,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塑造,走向了德育目标的片面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价值理念多元化是社会的一大特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简单粗放地视为“政治思想教育”,往往导致学生个人道德水平的下降,缺乏基本道德观念。
二 赫尔巴特道德教育思想
1.教育的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的未来着想,使学生能顺利达到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所谓“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所谓“可能的目的”指与儿童未来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是他们在将来某些时候可能遇到的目的。所谓“必要的目的”,是儿童不管从事任何活动,所必需的基本道德素质。教育根本目标在于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的五种道德观念。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关心的是后者。
2.教育性教学原则
赫尔巴特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不承认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育(道德教育)必须通过教学方式才能发挥作用。赫尔巴特强调知识与道德的直接联系。教师要向学生讲授道德规范,使学生具有服从道德规范的意志,从而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另外,他又强调“多方面兴趣”的建立。“多方面的兴趣”指教学近期、直接的目的。所谓“兴趣”指学生对教学内容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可能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可引起学生“兴趣”的产生,其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育性教学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基本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
3.训育
所谓训育,在赫尔巴特看来,即有目的地培养儿童性格的道德力量。从某种意义讲,他所谓的儿童管理也是道德教育一种。而儿童管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创造一种秩序来预防某些恶行。训育可分四个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在训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引起学生做出选择”,教师和家长不能代替儿童做出决定,关键是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证实教育者的告诫,并且在以后出现类似情况时能做出正确选择。另外,训育的作用还在于使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保持冷静和头脑清醒,避免狂热的冲动,从而培养审美的判断和品质。
三 启示
1.德育课程内容的目的性与实用性
德育课程内容指在德育课上向学生传授具体的道德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理论中的训育部分就强调对在儿童进行有目的的性格形成的道德力量。首先,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德育课程内容的目的性,德育教师应按照中小学德育大纲为学生传授德育知识,在课前要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准备,避免德育课堂教育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做法。其次,德育课程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在中学阶段,德育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过分强调德育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学生就会对这种枯燥的知识体系缺乏兴趣。德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要主动关注社会及校园的热点问题,结合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向学生介绍相关的道德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2.德育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多样性
德育教学方法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整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目前,中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类:语言说理、形象感染、实际训练和品德评价。长期以来,在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小学校过多地使用语言说理的教学方法,采用说教式的方式将德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实际学生接受的情况较差。许多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德育知识本身,而没有真正认识其深刻内涵,就更谈不上德育知识的应用。
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中强调培养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在中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要多运用形象感染和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设置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获得相应的道德情感体验。同时,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及时地进行反馈,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判断。
3.关注个体的需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中国当前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德育目标的共性,甚至有的中小学德育教师将德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学生个体德育的需要,造成部分学生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在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规律,关注学生个体需要,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要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尚忠、吴小林.体验式教学:中职德育课堂的新模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
[3]王佳、吴义昌、韦冬余.“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与当前中小学德育课程整合初探[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想教育;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35-01
英语教学相对于语文,要简单直接的多,因为它只需要将最直接的单词、词组、句子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听懂、会说、会读、会写就可以了。而不像语文还需要理解文章的背景,句子背后的含义,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样说来,英语教学就是纯粹的词汇句型的教学了。其实,这是对英语教学的一种错误理解,在英语教学中,同样存在着思想教育,同样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而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1.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挖掘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在英语课堂中进行思想教育,第一步就是挖掘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内在思想性。
案例一: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1 Public signs这一单元介绍了众多公共场所的告示牌,如No smoking,No littering, No parking,Be quiet等。通过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就可以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公平准则,树立起学生的公民意识责任感。
案例二:牛精小学英语4B Unit3 What’s your job这一单元中介绍的是职业类单词,如:cook,driver,farmer,waiter, waitress,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职业类的单词,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各行业的职业人员,并可以询问学生理想的职业。通过这些方面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
2.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与思想教育的具体渗透
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细想性,而这些思想性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化为思想教育呢?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教学方法与一些德育方法有着紧密联系。这些教法及活动体现出了细想教育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紧密渗透。
①角色扮演法体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角色扮演法是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让儿童扮演处境特别的求助者或其他有异于己的社会角色,使扮演者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按照他人的处境或角色来行事、处事,以求在体验别人的态度、方式中国,增进扮演者对他人及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而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角色扮演法让小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自编对话进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法对发展小学生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有着重要意义。
②情景体验法体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情景体验法是自觉地发现和创设教育情境,通过儿童直接或间接的道德体验,使他们在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的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常会使用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中的情景是教师创设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具有真实、生动、实用的特点。通过情景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向善、爱美、求真的积极心。
③合作学习法体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合作学习法是中小学生重要的德育方法。而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常常会运用合作学习法,开展pair work、 group work 等合作方式,给小学生练习语言并相互学习的条件。合作学习法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学生的群体意识、归属感、自尊心和成就感。
④榜样示范法体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教育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业绩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感,磨练意志,养成行为。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榜样示范法进行思想教育。
案例三: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On the farm A部分的对话内容是关于国庆期间在农场的劳动经历。对话中海伦在农场上浇树,捡鸡蛋,摘苹果……教师就可以将海伦作为榜样示范,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工作。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但增强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也使小学生多方面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将思想教育融入英语课外活动中
小学英语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一般的常见活动有:英语小品、英语短剧、英语演讲比赛等等,其中以英语短剧较为常见。一些英语短剧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如Pull up the turnip,the ugly duck,the fox and the tiger等等。
1.通过小学英语课外教学活动内容的思想性进行思想教育
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一样,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中也渗透着思想性。
案例四:英语故事《龟兔赛跑》,教师就可以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做事要踏踏实实,这样才会取得成功。
这个故事我在教学现在进行时的时候,渗透了这个故事,并且课后让他们用现在进行时自己编写对话的时候,很多学生续编了这个小故事,还进行了表演。通过学生惟妙惟肖的表演,这个故事所要表达的精髓都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熟练掌握现在进行时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这个故事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也记得更加深刻。
2.通过小学英语课外活动中角色的榜样示范作用进行思想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外活动中,一些剧中的主人公及他们的榜样实际也能起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儒家大师朱熹曰:“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其意就是知的目的在于行。德行引导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环节,是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和持久化,是思品教学成败的关键。我结合多年从事思想品德教学工作的切身感悟,拟就思想品德课德行教学谈些浅见。
一、德行引导要体现自主性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思品教学中,学生能做的事自己做;能发现的事自己发现;能思考的问题自己独立完成….解放他们的双手,达到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之境界。在课堂上,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促成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
二、德行引导要注重实效性
在思品教学中,德行引导教学是提高思品教育实效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因而导行要注重实效性。
首先,思品课的德行引导过程要遵循青少年品德形成的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行为实践的要求不能过高、过多,也不能过低、过少,必须做到恰如其分。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观点,正确处理、解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就能较好地把握导行的尺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思品课的德行引导过程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品德现状,在备课时要把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与教材有机结合,上课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
实践证明,切实注重导行的实效性,是有效提高思品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
三、德行引导路径要网络化
在思品教学中,尤其在导行途径上,要一改以往学科“闭关自守”的状态,为学生编造一个广阔的导行空间,要主动地与其他学科,班队活动、家庭教育、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形成导行的网络,凝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作为支撑点,让学生在导行的网络中找到实实在在的立脚点,不再孤立,使导行更具实效。
首先,导行要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结合班级活动、团队活动,把课内播种与课外培育相结合。
其次,导行要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日之功,一事能成,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还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进行有计划的系统地训练。
再次,导行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思品课的教学要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参观,使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
经验表明,导行路径的网络化,实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与提高。
四、德行引导方式要多样化
德行引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导行方式大都有以下几种:一是明理导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充分明理是导行的坚实基础。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明白道德知识,形成道德观念,明确行为方向,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从而利于指导行为实践。二是规范导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具体明确了学生日常行为的准则,它把思品各册教材的内容更具体地指导于实践,结合《规范》加以导行,是学生形成正确道德观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三是榜样导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分为两类:一类是伟人和英雄人物。学生对他们很爱戴、崇敬,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可信,很服人。运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让他们学习雷锋、李素丽等楷模的言行,起到方向性的指导作用。另一类是身边的榜样。因为榜样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对象。尤其是身边的同龄人榜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四是评价导行。运用评价进行导行,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错,提高对错误行为的辨别能力。运用评价及时指导行为、校正行为,强化道德行为的形成。同时,要运用肯定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行为中的闪光点,使其化为自觉行动。五是竞赛导行。在思品教学中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使思品教学活动化。教学中以辩论会、擂台赛、评选劳动能手、故事大王、敬老标兵等活动,让学生在竞赛中内化导行。六是情感导行。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在导行教学中,教师用充满感情的的言辞、神态、动作、表情及教学方法,去点燃学生的感情之火。
五、德行引导内容要生活化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于1999年着手开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教与学方式探索,并提出“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建立在以上指导思想下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如下:
一、解读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的原理和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技术、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2003学年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新途径
小学教育是学生接触教育的开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事物。针对他们的这一特点,我们在进行小学英语教育时一定不能以应试的方式死板教学,而要灵活授予,真正带领学生进入英语交流的神奇世界。
一、把握时展,教育教学“潮流化”
世界的瞬息万变,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英语使用更多的体现在交流上,转变教学方法,首先应该重视口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课堂教学应多以对话为主,选取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学生缩小话题深度,以德育教育为主,开阔学生的思维。教授简单句型,围绕话题用这些句型造句、讨论。另外,进行情景设置,同样安排一个主题,设置小游戏、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以简单句型排演节目或做游戏。在这些方法中尽可能鼓励他们重复使用这些简单句型造句、填词或扩展语句。小的事物都是在不断的简单重复中刻于记忆的,情景的设置能让学生因亲身体验而加深记忆,是一种寓教于学的方式。
二、抓住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教学
小学生爱动、爱跳,爱思考,他们的世界就是一部最全的《十万个为什么》。英语教育一定要结合他们的这些特点来进行,课堂练习既要有计划安排又要有可变性的准备。需知当日要教学的是什么内容知识,灵活应对学生的提问。不要一味按自己的计划走,而打断学生的新奇提问。
三、适当利用新科技,课堂内外多交流
一、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流程
与实施过程
(一)心理主题班会设计流程
1.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近期的心理动态,以此作为心理主题班会的依据。
2.明确班会目标,确定主题。
3.根据班会主题,设计班会环节,选定班会学生主持人。
(二)心理主题班会实施过程
1.导言。即主持人开场语,要求语言简练,点明主题,内容要给人以美好、温暖、亲切的感觉,还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如: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实验学校《故事背后的故事》的学生开场语:没有距离,没有杂质,更没有功利的色彩,仅是相通的血脉令彼此默默的相互关怀。亲情,人世间至纯至洁的情感。它像是一片春日的阳光,可以使心中的冰雪渐渐消融。然而,当亲情遭遇误解时,我们又该如何解除危机呢?
2.呈现生活事件引起的心理冲突。学生通过表演把生活中典型的事件呈现出来,并呈现由此生活事件引起的剧中角色(学生、家长、教师等)的心理矛盾冲突。
3.呈现应对方式。承递上一环节,在心理剧中表现出剧中人物对矛盾冲突的处理方式,处理方式从客观实际出发,表现的是生活中人们常用的方式,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不正确的。
4.积极引导。班会主持人借助诗歌、故事、歌曲、图片、录像等对班会的参与者进行心理疏导,班会参与者共同体验感悟。
5.讨论反思,前景展望(心理剧表演),达成共识,找到正确的应对方式。这个环节可通过现场的讨论完成,也可在班会结束后,班会参与者通过书面的形式完成。
6.班主任结语。班主任作为班会的参与者,在班会接近尾声时,结合自己的经历谈班会给自己的启示。
7.主持人宣布结束。
三、心理主题班会实施过程
中的常见问题
校园心理剧运用于中小学心理主题班会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心理班会成了心理剧展演会。心理剧用到班会上是一种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在班会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中都可用心理剧。但不能在整个班会中只有心理剧表演,而没有讨论分享。
2.目标不明确或不切实际。因班会设计者没有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主题,班会目标和环节经不起推敲,在班会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看剧觉得与自己无关而不关注,不参与讨论的现象,所以在班会实施之前找准理论支撑,抓住典型问题进行班会设计十分重要,能少走弯路。
3.同一主题用于同一学段的不同班级。
4.心理班会要传播一种积极、向上的信息,而不是消极、阴暗信息。例如:一小学班会成了诉苦会、责备会,一中学班会的心理剧把家长的骂人话直接引用。试想这样的心理班会能调节矛盾,解决心理问题吗?建议班主任老师在设计之初就选准角度和引入的社会现象,引入时要做视角转换和内容修改。
5.不能指望一节班会解决所有人的问题。例如:有一节班会在讨论分享阶段找家长代表谈感受时,家长没有反思自己而是还在抱怨孩子不理解做家长的爱心;而另一节反映亲子关系的班会则效果不同,当我看完班会时,我的反应是,作为家长,我远没有孩子们印象中的家长那么好,为孩子做的还远远不够。
6.用现成的心理剧解决班级的问题。省时省力班会中引用高品质的校园心理剧,比如两届阳光杯表彰的校园心理剧就是精雕细琢的精品心理剧,我们可以用。但我们应有选择的用,选择剧目、选择可用的片断。根据什么选择?答案是:根据班会的需要用。心理剧是为班会目标服务的,是一种解决心理问题的手段,而不是班会为心理剧服务,班会并不是心理剧展示的场所。我们根据班会有了一个心理剧的雏形以后,可采用现成的台词、装扮甚至情节,这是非常聪明的做法,既省时省力又好看。例如一节青春期异往的课堂,心理教师引用了两人三足游戏,先是同性同学被绑到一起进行比赛,后是异性同学被绑到一起进行比赛,之后访谈参加比赛的同学,基本都谈到了与异性同学同组很别扭,从而引出《正确进行异往的话题》的第一个问题:异往的必要性。
四、心理主题班会的频次
有三点依据:视学生需要而定、视班级情况而定、视上级要求而定。
五、班会主题选定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小学中、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学生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相关内容。
初中年级一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
初中年级二年级主要包括: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掌握人际沟通技巧,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初中年级三年级主要包括:考前焦虑相关辅导;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对待和异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六、班会设计中班主任、学生、心理教师的角色定位
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也是主要的受益对象,可根据学生能力确定在设计班会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高年级的,活跃的、程度好的学生可全程设计班会、自行编演心理剧,使班会真实感人。
班主任:把握班会动向,与学生共同选定班会主题,为学生提供组织协调支持,班会上一般只在总结阶段出现,讲讲自己那时侯的故事,说说自己的观后感。
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关注的仍是学科内容和操作技能,很少探讨道德问题,也基本不愿意过问与学生成绩和课堂教学无关的事情。这显然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一项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寓德育于“教学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对信息技术学科发展深有研究的李艺教授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应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任务是学习桥梁,足见,“任务”的选取非常重要。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在“教学任务”中渗透道德教育。让我们来看几个实例。
实例1:在教学任务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也是对祖国在历史和现实中所起的进步作用的正确理解,是力图使祖国更富强、更强大,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的一种坚定的志向。
针对《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第3章第2节“字处理”教学内容,我设计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教学任务(如表1)。
实例2:在教学任务中渗透学校精神教育
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品格的凝练和神韵的描述,更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学校精神能极大地影响师生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一个人只有爱家、爱校,才能进一步升华至爱民、爱国。
“理解、勤奋、感恩”是我校精神的主要内涵,我校的每一位师生都要深刻领会和传承。
针对《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第2章第2节“因特网上信息的浏览与获取”教学内容,我结合学校精神内涵,设计了教学任务(如表2)。
实例3:在教学任务中渗透感恩和责任感教育
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雨露,是健康人格的表现。懂得感恩的人,就会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和帮助他人,就会懂得谦虚和自省,就会勇敢地承担责任,乐观地面对风雨人生。
针对《信息技术基础》(浙教版)第3章第3节“多媒体信息处理――视频处理”教学内容,我设计了一个渗透着感恩和责任感教育的教学任务(如表3)。
特殊的教室环境蕴涵着道德教育
1.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一般都在计算机教室进行,计算机教室的特殊性在于,它非常需要被“呵护”和“疼爱”。这些高新科技设施易损坏,学生也会因操作不当或者好奇心理,而有意或无意地导演“恶搞键盘”、“乱点鼠标”、“拿删除他人文件取乐”等恶作剧。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尽量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通过说理诱导和榜样示范等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2.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教育
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经常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有很多,而在计算机教室这一特殊环境,主要的教育内容是“讲卫生、爱清洁,不随地乱扔纸屑、果皮等”,特别是“不要乱藏东西”。
部分学生的确做到不随地乱扔纸屑、果皮等,但还会趁人不注意时,把这些东西“藏起来”。这些现象表明部分学生还未真正养成基本的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
基本文明行为习惯不是一时能养成的,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地提醒、督促和教育,积极发挥同伴间的相互监督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促使学生基本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3.网络道德规范教育
相对传统媒介而言,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一方面它能让学生随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主而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网站、论坛、聊天室等,引导学生有效上网,避免其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教育学生慎交网友,不随意约见网友等。
在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时,就要及时指出,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样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例如,申请过多的电子邮箱;下载毫无用处的软件,直到塞满自己的硬盘后才将它们删除等等,这都是对有限网络资源的浪费。要使学生懂得资源共享的网络,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教学中能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挖掘德育素材,整合教育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有效地渗透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霍益萍主编.普通高中现状调研与问题讨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中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书伟,王淑娴.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实践与反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4]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李艺主编.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晓楠编著.教学育经典名言的智慧[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一、双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最终
“归宿”从实际出发,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是可行的,而整合的最终“归宿”就是实现双向整合。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教学内容和可供借鉴的方法。德育教育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目标和内容之一。德育教育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方法。例如,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测评,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学生心理行为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使得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其次,德育教育引导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使用德育教育的思想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就是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各种人格特质,而人格特质经过发展,慢慢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德性,最终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学科教学模式的整合,对传统的传授式教学进行创新
学校开设有思想品德课和政治课等相关的德育教育课程。但是,灌输式教学模式却是这些课程使用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使用,使得学校以分数的好坏来衡量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程度,大大阻碍了学生的道德内化,使得学生形成了言行不一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灌输式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很多人认为这种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是正确的,甚至有些人主张取消这种方式。但是,知识是人们能力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道德能力的主要依据,如果没有科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就会严重阻碍道德能力的发展。而课程是进行知识传授的主要方式,要想德育教育达到很好的效果,需要改正灌输式教学模式的不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教育方式融入其中,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要使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学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使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积极参与课程活动,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在道德教育中,常用的方法一般有角色扮演法、行为改变法。角色扮演法以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理论知识为依据,利用行为模仿和替代来影响学生的思想过程,使得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加深自我认识,发挥道德能力作用,自我改变。而行为改变法则是以行为强化理论为基础,使用奖惩等强化方法进行学生行为的改变,消除学生某种不良行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采用示范、奖励和惩罚等手段,让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发生改变,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行为观。
三、活动训练模式的整合———养成性教育
人类生存和发展都是靠人际交往来延续的,而道德最为基础的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人们的利益关系都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发生改变的,道德的概念也是在这些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和交往,通过利益关系的改变,形成一个稳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而教学工作者可以采用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养成性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它通过有规定,有计划的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进行创新设计,并在其中加入更多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利益取舍,形成团队利益优先的价值观,摒除自私自利的观念,促进学生正确道德观的养成。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对人的德育教育,而德育教育又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来完成的。因此,有必要通过对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结合高中学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两者的有机交融,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教育,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作者:邢严 单位: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卢志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模式的探索北京[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2):41-42.
摘要:本文通过对云南德宏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找出了教育技术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问题:教育观念落后、教学设计能力低、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开展有待提高等,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及改进措施,以促进边疆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技术;教学设计;现代教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1问题的提出
德宏州是德宏傣族景波族自治州的简称,是傣族、景波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的主要聚居地,是我国的西南门户,与邻帮缅甸山水相连,是集边远、民族、贫困为一体的欠发达多民族聚居区,70%的农民、48%的当地少数民族。由于在语言沟通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民族风俗重男轻女,德宏的教育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在中央关于高水平的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下,德宏农村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率明显提高,辍学率明显下降,女童与男童一样享受到了公平教育的机会。国家的“兴边富民工程”、新农村建设等7大项目,共投入资金1462.6万元,伸手要钱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学会自强的本领,但德宏地区教师师资队伍水平偏低。每年的高考,云南在全国已属于落后,而德宏还排在云南省的后几位,人们曾形容这种现象是“小鸡生小蛋,小蛋孵小鸡”,因此当地有条件的家长都将小孩送往邻近的地州学校。本文的研究旨在通过教育技术在德宏应用调查,寻找如何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水平的办法。
2教育技术在德宏地区应用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作者通过假期中小学教师到德宏师专进行学历进修的机会,将问卷调查表发放下去。德宏师专是德宏地区唯一的高等院校,承担了大部分德宏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德宏绝大多数小学教师毕业于德宏师专,而中学教师有60%也毕业于德宏师专。问卷调查表是由语文、数学、英语三个专业班的学员帮填写的,共发放80份,实际回收70份。这部分教师年龄基本在35岁以下,大部分是小学、初中教师,高中的较少,虽然他们不能代表整个中小学教师的情况,但可代表年青教师这一部分。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四个方面。问题有开放式的(以下具体分别说明)也有封闭式的(见下表)。
本问卷是为了了解目前德宏地区的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而设置的,希望大家配合填写,它是不记名的教师情况调查。被调查者可在下表相应的回答栏目上打勾(√)
(1) 个人基本信息调查
主要调查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个人电脑拥有情况,学校电脑配置情况。70名教师中青年教师占91%,其中女教师居多(占63%)男教师较少;从图1可看出他们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88%是专科学历,本科的仅占7%。
从图2中可看出个人、家庭拥有电脑率较低只有37%;大部分教师仍然没有电脑。有电脑这部分的上网率也仅占30%。
在基本情况调查中还发现,大部分学校由于要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室,比个人电脑拥有率要高很多,达到75%以上。
(2) 教学观念调查
主要调查教师对应试教育的态度、对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态度、自身专业化发展的态度,贯彻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面(此为开放式问题)。调查显示,首先绝大多数教师都认为应试教育是不对的,但在行动上仍然是应试教育中的一套,这是由于学校对教师评价系统影响的;其次虽然知道能力培养是重要的,但实际操作中仍然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如果采用能力培养的方式将无法完成知识的传授;最后教师个人自身专业化的发展,虽然都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没有时间学习和精力用于个人发展。由于评职称的需要,大多数教师都写论文,从图3可看出,都认为还不到搞科研的水平。关于终身学习,教师认为可以参加假期培训、边教边学、看一些相关的杂志书籍、与同事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
关于中小学教师是如何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问题上还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学生主动学习想学的知识,教师加于辅导;自己主讲,学生动手解题;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己讨论、发言,提高学习兴趣;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大胆质疑,合作解决问题;教师少讲学生多说;学生预习、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完成任务”,特别是小组讨论学习这种观点,有80%的教师认同。
(3) 教学设计能力调查
要调查教师对教学设计中的学习原理、学习结果、信息加工过程的认识,教学资源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此为开放式问题)
从整体来看,教师们都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但并不知道如何系统、有计划地开展教育设计,对学习的原理和社会文化原理认识不够完整,如图4所示,平时工作中自己也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但仍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关于学习的五类结果: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态度、动作技能的认识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信息的加工过程:刺激、感觉接受器、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并伴随控制过程,认识上比学习的原理更不到位。教师们认为“教学设计是备课,是一节课的关键,能把握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是设计教学活动的步骤”。在实际工作中主要从经验出发,也能明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教学顺序、学生行为表现等。
教学资源情况主要是针对教师手里使用的教材。一半以上的教师依然是以教材、教学辅助资料为主,没有其他的参考资料。不到一半的教师的其他资料主要来源于图书馆查阅、自己购买和网上下载。教师主采用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只有英语课可放磁带、数学课可用模型。教学用具主要是实物投影、录音机、挂图、生字卡、课文录音磁带,生活中的实物。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要地位。
(4)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
主要调查教师多媒体教学的态度、实际使用情况、电脑操作技能、网络使用技能、关于培训的态度、电脑使用的目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障碍(开放式问题)。调查显示教师认为电脑是一定会普及的,非常想学习。教师们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上课轻松、学生容易听懂,增加学生兴趣,师生互动更好。但多数教师实际工作中都没有采取多媒体教学。从图5可看出,77%的教师从来就不用多媒体上课,只有不到6%的教师可以经常使用,原因是学校没有设备,有的有电脑但时好时坏或没有上网,自己也不能熟练使用电脑,打字慢,教学负担重,不会制作教学课件。
大多数教师不知道怎么找到教学资源,从图6可以看出,只有17%的教师能快速找到需要的教学资源,70%的教师要花费很多功夫才能找到,还有13%根本找不到。很多老师不知道比较有名的教育网站如中国中小学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NO1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网,因而他们在教学中使用的资料都比较贫乏。
教师使用电脑的目的依次是查找教学中的相关资料、娱乐(玩游戏、听音乐、聊天、查找商品价格)写材料(文字处理)、下载试题。大部分教师希望共享网上的教学资源。对培训的认识:基本都进行过培训,有一定的收获,但时间短,加上不经常用过几天就忘了。希望培训内容是电脑的基本操作、课件制作,网络的使用技能。
3教育技术在德宏地区应用状况分析总结
(1) 通过调查德宏地区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常常是不计较时间代价,既造成了学生过量的课业负担,也占用了教师用于自我发展的时间。如学生做错一题罚抄10遍、20遍的情况,不知不觉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换来的只是知识记忆的提高,而创造能力却大大下降。由于长期处于少交流、少学习的机会,少接触到新思想、新方法,加上条件艰苦、竞争压力小,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无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
(2) 通过对教育观念的调查,发现对教学原理不清楚,对教学设计没有系统的认识,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存在着问题,没有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似乎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探索、自己学习。要想使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成效,必须有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咨询者,是课程、教学活动、教学材料的设计者,所以必须做先行组织者、创设情境、支持性先决条件、知识迁移等工作。
(3) 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发现教师们对电脑的使用有着极大的兴趣,也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好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优势,但不具备开展的条件,学校没有相应的设备,教师自己电脑操作不熟悉、不会制作课件、网络使用技能不高。即使想用多媒体教室上课也必须提前打招呼,因为多媒体教室主要是给信息技术课的教师上课用的,他们不熟悉多媒体教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学校也没有专门的技术支持人员,信息课教师能帮助他们全是凭个人交情,没有义务、没有责任。总之时间、精力的付出大大多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且学校也没给予更多肯定,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热情,
4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技术应用的建议与对策
(1) 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对改革中出现的暂时矛盾情况给予理解、宽容和帮助。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而学校也要成为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支持者。教师们长期形成的习惯是很难改的,长期形成的经验是不容易放弃的。这就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提供最大的支持,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并加以落实创造条件。
(2) 加强教学设计的培训,用教育理论支持教育实践。学校应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主要理论基础,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如何依据思维规律为学生成功探索创造必要条件;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注重案例分析,突出教学设计理论的实践性,通过培训教师能够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让教师认识到先行组织者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一些概念可以作为新知识赖以建立的支撑点,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的作用,有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3) 加大现代教育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增加基础设备资金的投入,为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培训电脑的基本操作技能、网络使用技术。结合本校实际,本着走一步是一步的原则,有一个能用多媒体上课就给予适当的鼓励,树立为榜样,并让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帮助有用多媒体上课意识的教师,协助完成课件开发、设备使用等工作。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让做得好的教师做示范,通过一段时间的过渡,达到教师可以熟练使用电脑、熟练查找教学资料、下载试题、利用网络在线学习,并最终过渡到能无障碍地进行多媒体教学的程度。
(4) 教师个人积极主动购买电脑,用于自我更新、自我发展。俗话说借的自行车学不会,只有自己有了,才能迅速掌握电脑的使用技巧。无论是上网查资料、下载试题,还是写工作总结,电脑都是好帮手。特别是还要在讲台上干二十多年的青年教师可不能误人子弟。
(5) 各级师范院校重视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从源头上抓起,让未来的教师从走出校门时就已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此师范院校上教育技术课的教师应强调该课程的重要性,带头做出示范,为学生作出榜样。
参考文献
[1] 张进宝,杨雪萍,斐纯礼.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思考[J]. 中国电化教育,2007,(4):2.
[2] 刘建平. 大学生德育教育读本―国情、省情、州情、校情及德宏州民风民俗[M].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