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土地规划相关知识

时间:2023-10-13 09:46:09

导语:在土地规划相关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土地管理;策略

把信息化有效的运用于土地管理中,可以有效的提高对于土地的数据处理,从而更加有效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且有助于土地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从而提高对于土地的管理质量。本文结合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对于土地管理所起到的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理的信息系统发展对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失去作用,使得土地管理在实际的工作中采用了一些创新的管理形式,如信息化策略的运用,从而有效的增加了工作过程中的时效性与针对性,能够让土地管理工作由于信息化策略的采用,而变得更加简单、方便。尤其是对于土地工作的归纳、整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劳动强度,并且还能不断的完善土地的管理体系。

二、信息化策略对土地管理的现状

由于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土地管理所提出的要求,因而客观的为土地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与管理环境,随着国土资源部门对于土地资源以及相关数据的建设,如此庞大的工作,如果采用土地信息化管理为基础性的支撑,可有效的有土地管理实现信息化指出了方向。另外对于地方政府,也成为了推动信息化策略土地管理主要力量,地主政府可以通过土地管理信息化,有效的提高对于土地的整理效率,对于土地的资源、数量达到进一步的提高与丰富,使得每一寸土地都能够有效的利用起来。

三、土地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于有些土地资源的相关管理部门,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认识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了其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一个合理、统一的安排。尤其是体现在一些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国土部门等,只是单纯的注重了土地的产出,而对于土地的管理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对于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往往保持一种漠视的态度,最后导致了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出现硬件相对落后,而其软件水平不足,严重的影响到了土地信息的采集与运用,为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起到了制约型的作用。

(二)缺乏统一的技术与管理规范。由于一些应用软件的不合理,从而导致了土地管理信息化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能力差,导致了在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没有相关的制度来把关。而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是开展土地管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基础,而就目前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从专业的技术体系、系统的管理体系,都有着相应的不完善不合理的问题出现,因而这种不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导致了土地管理信息化的有效运用,经常会出现信息无法有效沟通的现象。

(三)应用层次较低。在进行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些国土的相关单位并没有对土地管理信息化达到行业应有的重视,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高新技术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支持,反而严制约到了科学技术在土地管理信息化过程中的有效运用,从而出现了土地管理信息化后管理工作的程度不高,效果不够明显,同样也影响到了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工作中所应有的作用。

(四)对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的认识不到位。信息化土地管理就是运用各种先进的高新科学技术,达到一种科学、高效、准备的土地管理工作。由于所运用的高新科学技术也是正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因而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需要土地管理工作也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改变,从而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因此这是一个长期发展运用的过程。然而我国的土地管理信息化水平还比较落后,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结合实际的情况来不断的解决,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因而需要在信息化策略的发展过程中做好长期建设的准备。

(五)土地管理信息化人才缺失。对于国土的相关信息化土地管理,其相关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不能够熟练的掌握土地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相关知识与技术,未能够使用土地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除了对于土地信息化管理人才的缺失之外,对于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投入量也不足,现在很多的国土相关单位依然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对系统的维护不到位等,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工作。

四、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具体方法

(一)完善土地信息化管理制度。制定完善出相关土地信息化管理的整体规划与具体的管理方案,从而明确管理目标、方式等,并且在具体的土地管理过程中,积极的与其它部门相配合,从而达到土地资源信息共享,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土地管理水平。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相关部门对于土地管理信息化的工作认识,对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从而促使土地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能够有一个快速的发展。

(二)有效引入高新技术。对于在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有效的引入高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土地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与数据提供相应的管理指标,从而有助于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过程中达到高新科技的应用,使得在具体的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的进行分类、数据处理等,让高新技术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更高的价值与作用。其次在对高新科技的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有一个正确、规范的操作,这样有助于对土地信息相关数据采集的准确性,真实性。对于在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软件、设备等,要注重投入量的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这些软件、设备的一个维护与保养工作,如软件需要进行定期的升级管理,而设备需要进行定期的检修与保养,从而确保设备与软件的正常运行,对于信息化土地管理发展提供一份保障

(三)注重人才的培养。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人员的素质与技术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由于在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中,需要相关人员既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又要熟悉土地资源的管理相关知识,同时又能够熟练的操作运用计算机能力。因而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需要具备有专业知识的综合型人才,才能够满足于土地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的工作需求,因而对于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与技能,不断培养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从而确保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合理规划土地使用。由于我国目前的信息化土地管理系统,还处于初步的建设发展阶段,无论是从人力还是设备、软件的设入上,都呈现出相对不足的状态,因此,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过程中,要根据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对于信息化的不同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进信息化管理的发展。其次就是利用信息化土地管理,对于建设用地的合理规划,在进行规划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意识,对于一些建设用地、绿化用地等有一个合理化的分配,然后具备一定的整体意识,在建设的同时进行合理的规划。

(五)加强化的安全性。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在给我们土地管理工作过程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与隐患,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信息的安全性,由于利用网络在进行大量数据的存储时,方便了我们的查找与信息数据的更新,但与此同时,也会存在着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信息数据会由于网络病毒,所带来的盗取、信息泄露等隐患,而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这些相关的数据信息都与国家的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这些信息数据的泄露,将会为我国的土地资源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与麻烦。因此,需要为信息化的土地管理工作建立起相关的防御系统,并且在最初的规划阶段,就应当把这种安全性的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有效保证在进行信息化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做好安全、保密的工作。

总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土地管理的这种工作模式成为了一种发展趋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运用范围不断的扩展,在地管理的工作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有效的运用信息化土地管理,可以对我国现有的土地资源进科学、准确的管理,对合理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信息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有效的为后期的土地规划提供了现代化与数字化的理论基础,有利于信息化土地管理的工作有序进行,同时结合具体的信息化土地管理工作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隐患,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方法,从而使得信息化策略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冲龙,刘刚.中国“数字国土”工程的方法论研究[J].地球科学. 2002(05).

[2]刘聚海,袁国华.国外土地信息系统概况[J].国土资源.2002(08).

[3]袁国辉,杨堂堂.基于GIS的城镇地籍和土地利用设计方案[J].测绘通报.2002(08).

[4]潘瑜春,钟耳顺,梁军.空间数据库技术在土地信息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2(05).

第2篇

【关键词】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霍城县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土地利用方式的加快、土地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宽使得土地管理工作者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土地管理的工作量和信息流量成倍增长,传统的手工加工处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加快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现代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来带动我县土地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县土地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建立了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体系,积累了海量国土资源数据。3S技术和装备全面应用于土地、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实现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全数字化,土地利用和矿产开发监测实现每年一次全国覆盖。建成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土地、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数据库,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全国、省(自治区)、市、县四级管理体系,对方灾害预警,促进审批制度改革,增强综合执法监管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1.研究区概况

霍城县位于天山西段,伊犁河谷西北部的开阔地带。精-伊-霍铁路贯穿霍城县全境,312、218国道交汇在霍城县的清水河经济开发区,交通便捷。境内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陆路通商口岸――霍尔果斯口岸,是联结中亚和西欧的重要通道。霍城县的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为霍城县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可支撑的区位、交通条件。

霍城县县域土地面积57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9万亩,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一个农牧业大县。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适宜于农、林、牧各业综合发展。而且所产的农产品营养丰实,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均可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1997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产糖料生产基地县,2000年被农业部特产委员会授予“中国红地球葡萄之乡”,和“薰衣草之乡”、“野樱桃李之乡”、“红富士苹果之乡”的美誉,是伊犁州农副产品加工的重要基地。在自治区以及全国都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

霍城县属温带半干旱性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霍城县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其中日照时间最长,是河谷热量最丰富的地区,具有发展大农业的潜力条件。

2.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1我国国土资源部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土地使用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改革,土地利用方式的加快、土地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范围不断拓宽使得土地管理工作者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土地管理的工作量和信息流量成倍增长,传统的手工加工处理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当前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如何加快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高效、现代化的土地管理模式来带动我县土地管理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县土地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2]。

在国土资源部党组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共同努力,圆满完成数字国土工程和金土工程一期,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等重大专项成果基础上,建立全国国土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信息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政务管理、社会服务主流程中得到广泛运用,实现由点到面的扩展,信息化已成为国土资源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地支撑了国土资源事业发展。

建立了数字化国土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技术体系,积累了海量国土资源数据。3S技术和装备全面应用于土地、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监测,实现了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全数字化,土地利用和矿产开发监测实现每年一次全国覆盖。建成了一批覆盖全国的不同比例尺土地、区域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等数据库,全国四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基本建成国家、省、市三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体系,部分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主要审批业务实现网上运行与远程在线电子申报,形成了网络化审批管理流程,初步建立了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和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基本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国土资源管理、监管框架体系,审批时限缩短了50%以上,部分地方实现了“当场办结”,促进了审批制度改革,增强了综合执法监管能力[3]。

2.2霍城县国土资源部门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在伊犁州国土信息化全面推广与应用提升阶段,霍城县国土资源部门在州国土局的指导及大力支持下,国土资源系统信息化工作在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基础数据库建设、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管理、局域网站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信息化建设与电子政务发展现状与其他地区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公共服务、信息共享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满足当前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要求。

1、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不够。

由于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不够深入,甚至简单地认为购买安装一些计算机软件或硬件就等于完成土地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这种简单的认识,导致投资力度、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不到位,使得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与实际应用脱节,这将成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障碍。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只注重对软件和硬件的投入,而忽视了对数据的收集整理从而导致整个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不能有序进行[4]。

2、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

由于土地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没有一套协调统一的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管理规范,各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不统一,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信息化建设系统使得原有的信息系统在结构体系,技术路线,数据储存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系统接口不开放,形成信息孤岛,无法整合,难以共享,不利于形成部门间的协同及信息的共享。

3、在土地信息化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由于对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需要既掌握土地管理的相关知识又要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所以对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队伍,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5]。人才培养是土地管理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有举办一些有关土地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教育培训,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和高技能的熟悉土地管理工作的人才,从而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 信息化在土地管理中的建设及建议

3.1信息化在土地管理中的建设―土地利用科工作流程构图

随着地政信息不断发生变化,并且在时间序列上具有较强的因果关系。数据信息中心所要构建一个关键问题是对各主题数据库的统筹规划,保证各主题数据库间的信息共享,使地块信息在时间上贯穿于整个信息系统,数据流在空间上保持继承、扩展及关联性。以霍城县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业务办理为例,各专题业务活动以土地规划为指导蓝本,对土地用途进行总体调控;国土资源基础测绘中心(信息中心)根据各国土所、储备中心、土地市场、利用科、监察支队的需求进行地块勘测界定,为相应科室提交勘测界定成果(分为征收、市场、储备、违法用地监察、供地等用途)。其中,土地征收地块的数据流向可以是储备中心、市场中心或利用科,即储备中心利用该空间数据进行储备[6]。

市场中心利用该空间数据进行交易或通过网上审批土地利用科直接供地;土地储备地块的空间数据流向市场中心和利用处,即市场中心进行交易、利用处供地;土地市场交易地块的数据流向利用处,即由利用处供地。地块供地完成后,其空间数据可用来变更地籍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涉及规划调整的还要调整规划;涉及基本农田变化需要的,要调整基本农田信息。日常的土地利用活动,如开发复垦、生态环境建设等,导致土地用途发生变化的也需要对地籍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基础地理数据、规划数据、基本农田数据进行相应的更新和调整。同时该模式可以用到土管系统的各个科室。土地业务数据流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土地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土地利用工作流程构图[6]

优点:这种信息化模式的建立大大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的准确性;省去了工作很多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其他的办公成本,方便电子文档的保存及随时更新信息;各个环节环环相扣便于管理,在网络上可以很清晰看到每一个地块的动态变化,方便了对地块的监控。

不足:前期投入很高,对人员要求高要深知土地管理过程中相关知识及计算机知识的。

3.1.2 信息化在土地管理中的建设―监控设施在主要地块、矿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中的应用

监控系统是各行业重点部门或重要场所进行实时监控的物理基础,管理部门可通过它获得有效数据、图像声音信息,对突发性异常事件的过程进行及时的监视和记忆,用以提供高效、及时地指挥和高度、处理案件等。随着当前计算机应用的迅速发展和推广,全世界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数字化浪潮,各种设备数字化已成为安全防护的首要目标。监控设施具有画面实时显示,录像图象质量单路调节功能,每路录像速度可分别设置,快速检索,多种录像方式设定功能,自动备份,网络传输等特点。

在主要地块、矿区、地质灾害多发区安装视屏监控系统,不仅提高了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可以及时了解主要地块、矿区、地质灾害多发区情况以便快速采取相关措施。但也存在着成本高的主要问题。

3.2土地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3.2.1建立科学、健全、合理的制度,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要使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必须有健全合理的制度作保障,要妥善解决好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计算机软件应用混乱等没有标准规范的问题,就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标准和制度,以保证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从而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按计划、按步骤地开展。

3.2.2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土地信息化管理的队伍

人才资源是各项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资源,而人才培养是土地管理信息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要不断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有举办一些有关土地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化建设以及相关信息技术知识的讲座和教育培训,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和高技能的熟悉土地管理工作的人才,从而为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3.2.3加大在土地管理信息化资金投入,保障是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正常运行。

由于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资金购买设备,所以资金保障是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可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分批、分部门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以便资金更合理的应用。

4 结语

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实现土地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通过不断加快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全国及霍城县在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大致分析并分析了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霍城县土地利用中的信息化建设为例提出信息化建设流程结构图,并对霍城县今后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一些个人建议,仅供为今后土地管理中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5 参考文献

[1]于华.国土资源管理中异构空间数据的整合策略[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8.

[2]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信息化总体框架》的通知[S].国土资源通讯,2008.

[3]赵俊三,尹鸿瑜,陶本藻,等.省级国土资源数据中心建设相关技术问题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

[4]杨国清,于正林,论广东省土地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12.

第3篇

关键词:遥感技术;地基测绘;GPS-RTK技术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地基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地籍测绘已经在地籍测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数据采集的过程中实现了数字化的发展,并且在成图上也实现了数字化,其利用全站仪点呢过测量仪器对地籍图进行编制,从而采集有效的数据,从而快速的生成图,建立地籍数据库,并且输出面积的汇总表,对地籍数据进行动态的管理,通过地籍测绘,可以直接为某些工程提供有力的数据的基础,有利于城市的建设。目前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效结合,将其在地籍测绘中进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有效的提升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使社会效益得以进一步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以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遥感系统的组成部分主要有遥感器、遥感平台、信息传输设备、接收装置及图像处理设备等。通过在遥感平台上装设遥感器,从而实现对图像的拍照、扫描等,所以遥感器可以是照相机、扫描仪、微波辐射计及合成雷达等。遥感影像数据是值地表得光谱特征通过大气层的传播,被航空或航天的传感器接收,记录表达为光谱数据,或者在感光介质上直接反映成为像片数据。遥感信息不断获取率高、信息丰富、有着明显的动态性、周期性,而且其传送特点是采用数字记录方式进行。在大范围的更新和核查土地利用现状时充分利用遥感技术,不但能够对土地利用状况信息及时了解之外,而且还能能够更新、管理、分析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情况。不同种类的地表覆盖,表现为不同的地物特征,最终反映成为不同色度值、亮度值的遥感资料,为计算机的自动分类和作业者准确的目视判读创造了条件,从而达到提高调查工作的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制作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其原理是依据其自身的特点,应用专业的遥感软件对原始的遥感影像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达到消除位移误差和各种畸变,最终得到的卫星遥感数字正射影像地图包含地理信息和各种所需专题。遥感技术主要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两个方面,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航空遥感在实际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卫星遥感影像在测图工作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2.1、动态监测

不断的成熟,特别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及GPS等高科技技术的应用,更有效的提高了土地测绘的水平,更易于土地测绘工作的开展。在地籍测绘中运用遥感技术,有效的实现了动态监测,其能够随时监测到土地的变更、土地调查和土地的动态信息,从而有效的掌握相关土地调查资料,实现对土地的有效利用。而且通过计算机技术可以将难以识别的对象进行信息处理,从而以可识别的文字和图像表现出来,更易于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记录,合理对监测周期进行确定,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全新的监测,并将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最好的信息。随时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监测,可以更好的实现对土地利用情况的核查,进行土地总体规划,决策者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资料。通过动态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土地利用中违法情况,及时进行上报并查处,更便于对土地进行管理。

2.2、测绘地形图

在测绘生产过程中,应用立体摄影测量方法较为普遍,其通过遥感技术来获取地面的三维信息。雷达卫星的全天候,全天时,不受夜暗和云雾等恶劣天气影响的特性,随着雷达遥感快速发展的同时,因此,合成孔径雷达(SAR)在立体摄影测量中的应用也逐渐开始广泛。然而,由于斑点和噪声的原因,因此,合成孔径雷达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伴随着雷达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为获取地面三维信息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INSAR)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就是利用干涉雷达技术的提取来制作地形数字高程模型(DEM)。此方法大大改进了获取数字高程模型(DEM)的传统模式。

2.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其观测、探测、监测方面的功能。相比较传统的测绘方法,该技术的优势体现在成像速度快、精度均匀等方面,通过利用大比例尺航空遥感图像,解决投资成本。并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地籍测绘带来了数字化数据,对实现了自动化成图。动态遥感监测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选取:结合卫星影像,遥感技术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同时结合相关土地利用图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更有利于提高监测的精度。

(2)数据处理:利用遥感技术获得数据,结合计算机技术,可以转化为供人们识别的信息,最终通过修正,可以制作各种所需的地籍图件和表册,供土地相关部门参考。

(3)变化信息的提取:遥感技术在地籍测绘中最重要的应用就是提取土地面积、土地尺寸等资料发生变化时的信息量。并且通过研究这些信息量的变化趋势从中找出变化规律,为土地管理部门的整体土地规划提供依据。

(4)监测精度评定:利用统计学的相关知识,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可以有效的评价遥感技术质量,验证测绘信息的精确度。

(5)对卫星成像所获得图像进行一些纠正,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部门提供影像地籍图,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4、GPS-RTK技术

建设用地中的土地勘测定界是实地确定土地使用界线范围,测定界桩位置,测量使用界线范围内各类土地面积并计算用地面积等测绘技术工作,它为各级政府的国土资源部门审批土地、地籍管理提供依据和基础资料。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为:审查用地文件及有关图件―现场踏勘―图上红线设计―实地放样―复核测量―面积量算―绘制建设用地界图―填绘建设用地管理图―资料整理―归档,经反复实地踏勘、图上设计、权属调查后制定放样数据。利用GPSRTK技术进行勘测定界放样,能避免解析法和关系距离法放样等放样方法的复杂性,同时也简化了建设用地勘测定界的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公路,铁路等大型工程更为有效。

结束语

由于地籍测绘自身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在进行测绘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使用高科技的测量手段。遥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完善逐渐完善,在地籍测绘的过程中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遥感技术不仅仅可以使得地籍测绘工作变得更加高效便利,其测量的结果也越来越准确,从而有效的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在地籍测绘的过程中应用水平也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唐艳力.遥感测绘技术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探讨[J].河南科技,2014,01:26.

[2]冯炎,黄荣,许颖杰.遥感技术在农村地籍测绘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3,11:27-28.

第4篇

关键词:饮水安全工程 建设 问题 对策 禄丰

中图分类号:S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078-02

1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水是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环境因素之一,获得安全饮水是人的基本需求和基本人权。2003年国家全面开展农村饮水解困建设,至2006年由饮水解困建设转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止2015年底,共建成集中式农村饮水工程1 198件,解决农村饮水人口33.004 6万人。

2 十二期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主要做法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非常关注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加强水源保护工作的同时,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全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使农村饮水安全状况得到较大的改善,主要做法如下。

(1)强化组织领导。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建设摆在优先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全力以赴推动。一是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为组长,水务局局长为副组长,县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以及涉及乡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禄丰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及时研究解决工程推进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组建了禄丰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局作为项目法人,从县水务局、各项目乡镇抽调部分技术骨干到工程建设管理局具体抓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三是分解落实责任,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各部门齐抓共管,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2)科学规划设计。一是任务下达后,禄丰县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建设管理局及涉及项目乡镇水利水土保持站技术人员实地对相应自然村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点的水源、水量现场进行论证分析,确保工程建成后供水保障率达标。二是为确保水质安全,在工程建设之前,委托禄丰县疾控中心对所选水源点水质进行检测。三是加强技术审核把关,确保设计合理规范。设计单位按照审查提出意见修改完善后报省级进行复核。通过层层技术审核把关后,确保设计合理规范。

(3)规范项目管理。一是严格按《招标投标法》的规定和要求,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工程中所需管材都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进行招标,择优选取供货商进行供货。二是建设资金严格按照《水利基本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管理使用。

(4)建立健全群众全程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一直以来,我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都实行政府引导(补助)、社会帮扶、群众参与投工投劳共同建设的模式。

(5)以水源地保护区为重点,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县乡两级积极投入资金进行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县政府加强河道两岸护岸和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管理。对一级保护区内的耕地,在土地规划修编和水源保护工作中进行了必要修改,为水源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3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存在的问题

(1)工程点多面广,施工难度大。一是由于大部分村组分布在山区,辖区内无库塘、坝等水源工程,人畜饮水多靠山箐水或泉水供给,由于连年干旱,至使原有水源枯竭,引水水源及水质得不到保障,导致工程下达后无水源,只能到距离更远的地方寻找水源,从而增加了工程资金的投入;二是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施工材料不能直接运到项目区,许多地方只能靠人背马驮来完成材料的二次搬运,从而增加了工程投资。

(2)水源保证率低,部分水源枯竭。从全县的情况来看,西片区行政村分布散、地势高差大、人口少等特点,水源问题突出,如果水源为水库水村组,由于这些水库建设年代久远,存在着很大的供水安全隐患。

(3)投入标准低。与其他同类水利工程相比,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投资标准相对较低,给项目实施带来了一定难度。对于集中式供水工程,由于项目批复解决的人口少,但现状需要解决的人口多,形成资金分散,效益不明显,使得这类项目实施起来难以操作。

(4)管网老化,渗漏严重。禄丰西片区和东片、中片部分地区由于管路长,建设年代长,大部分村组输水主管和配水管网严重老化。西片区村组分散,建设年代早的村组,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质量不达标,加之运行时间长,管网老化,渗漏严重,所供水量无法满足村组的人畜饮水。

(5)建后管护力度不够。工程竣工后移交村、组,部分村、组由于对工程的管护重视不够,没有建立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制和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工程运行管理经费难以落实,水费征收难,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专业指导和规范管理,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不能持续发挥,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6)水质监测能力弱,制度不健全,责任不落实。由于禄丰大部分地区水源是山泉水、溪水、水库水,汛期水浑浊,没有按照规定定期对水源水进行检测,水质检测不规范。

(7)技术培训和宣传不到位。没有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供水工程技术标准,在水质处理过程中,没有对相关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宣传不到位,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对农村饮用水的认识不够,没有认识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农民还是采用传统的用水方式,卫生意识淡薄。

4 下步计划和对策

切实抓好项目工程质量,在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任务的前提下,确保工程建成后充分发挥效益。

一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四制进行管理,狠抓“三控制”,即控制好质量、控制好进度、控制好投资,确保工程质量好、工程进度快、工程投资省。严格工程竣工验收管理工作,要求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在施工期间同步做好工程建设相关资料,切实做到开工一批,竣工验收一批。

二是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一项民生工程,应结合发展规划纲要和农村供水发展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制定分阶段目标,在开展前期工作时,与当地村镇群众做好衔接工作,合理规划,确保在规划设计使用年限内水量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三是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方面,建议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人均投资标准有所提高,对部分贫困地区进行倾斜补助,大力推行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经营”的原则,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鼓励各方参与,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农村供水市场。

四是加强水质监测。按照水利部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我县已经建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县级水质检测中心,下一步要建立水质检验制度,定期对水源水、出厂水和末梢水进行水质检验,促进水质达标,确保供水安全,并接受卫生部门的监督。

五是加大项目建后管护,建立长效工程运行管护机制。加大水源保护力度,加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保证饮用水安全。积极推行农村供水工程管理制度改革,在有条件的地方成立用水户协会,实行群众参与式管理,确保所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刘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快速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