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6:10
导语:在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季节性;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paper studie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is about a serie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ic approach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alysis, discussion.
Key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seas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近年来,我国的中心城市观光农业相继开发了许多观光农业项目,有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一、郊区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现状
城市边缘区是指位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土地的城市和乡村利用方式相混合为典型特征,人口和社会特征具有城乡过渡性质的一个独特地域。在这一地域,城乡之间的相互影响大,城乡用地犬牙交错,乡村用地逐渐被城市线网分割,土地利用、人口和社会特征在传统村镇基础上出现城市化趋向。
以城市为依托、服务于城市,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力量强大,不但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科技实力,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充足的客源。关注生态性、强调生产性、突出观光性、重视生活性,这是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改善和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观光农业的基本功能。
二、科学开发城市观光农业的建议
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是当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收的有效举措,是促进乡镇企业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应积极从以下方面抓紧抓好:
(一)项目论证需要从多角度入手
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具有不同于一般项目的特点,它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综合论证,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地区农业资源基础的分析。即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系列、乡村民俗的可展示性。以山东寿光为例,其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处于前列的,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旅游景点时也能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缺山少水就依靠自己的蔬菜种植技术做大旅游,菜博会为这个从前默默无闻的县城带来了国内国际知名度;生态观光农业使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市场定位分析。从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来看,观光农业首先是城市居民的“后花园”,其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在城市的居民,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然、传统、休闲的场所。
(3)区位选择分析。城市边缘区农业地带应为首选,这些区域有着独特的地域性和明显的发展优势。通过发展城市边缘区、城市近郊区,带动交通便利、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发展观光农业。
(二)观光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的合理性。因此,观光农业的发展要保证旅游与生态农业的协调,对植根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护并得到充分体现:
(1)必须立足现有基础进行开发,严格控制滥用耕地。
(2)必须因地制宜,突出个性和特色。
(3)避免对环境和景观的破坏,如在旅游景点内设立不当的建筑等。
(4)控制“农业观光园”周边的工业以及城市化等对景点的不利影响。
(三)政府要积极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理顺管理体制
(1)全面规划,确保重点。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要在全市郊区或一个区域内全面规划,选准重要项目,集中资金,重点开发。对开发项目要注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使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具有丰富内容,才能有经常性的吸引力。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规划和创建管理、服务体系。在旅游开发区要防止出现管理体制混乱,政出多门的现象,要分清责任,各司其职。政府有关部门应做好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的指导;建立一些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观光农业发展的调查研究与总结,以建立农业政策信息服务体系。此外,还应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如引资、税收优惠等。
三、都市生态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都市生态农业的建设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都是新世纪的巨大工程,要想使生态农业走向科学化、合理化,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绝不是一年两年的时间就可以达成的,它需要的是世世代代的努力,所以,建设都市生态农业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造福的是子孙万代。
(一)更新观念,树立新型农业环保道德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现代农业,他需要的是一个全新的农业道德体系的支撑,加强生态农业的宣传力度,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并且要把农业环境道德观放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去,认真对待,积极贯彻,规范各种社会行为。
(二) 转换机制,提高农业环保工作效能
第一步先建立生态农业决策系统,生态农业机构最好要有多个部门参与,而且要明确工作的职能和性质,将常规的农业生产管理改为生态农业建设管理。接下来还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生态富民家园,并在开展生态镇和生态农业的工作中累计成功的经验。最后对国家实施的各种关于建设生态农业的法律法规等要严格执行,落实农业环保各项措施。
(三)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增强生态农业的发展后劲
既要抓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也要抓龙头型企业建设,按照专业化的生产要求,根据就地生产、近地加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品牌效应。除此之外还要开展国家交流与合作,吸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落实我国的现状,然后积极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金和人才的力量开发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观光农业旅游正在兴起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2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国内从事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公司
1、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朝来农艺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爱祖国、逛景城”陆上游主要景点之一。
3、深圳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于1995年5月开业,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被誉为全新的第四代旅游产品的代表。青青世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点有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情调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房、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鹏城十景”之一;98年被评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99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旅游观光农业类上市公司
目前对观光旅游关注的上市公司较多,这其中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主,但真正在大规模行动并将观光农业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只有金荔科技一家,蓝田股份也正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项目。
1、金荔科技(600762)
基本情况:公司的前身是飞龙实业,从1999年开始金荔投资对其进行收购、更名和整体资产置换。金荔科技经过一系列重组后,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公司已经转变成一家以果树种植为主,并积极从事养殖和三高农业开发、休闲度假经营业务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总股本10556万股,流通A股4326万股。
该公司目前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是位于广州市增城的两个农场。金荔苑农场座落于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的增城市石滩镇,占用山地及水田3585.5亩。金荔庄农场已种植了优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等)、龙眼(古山二号、储良等)及其他果树30000多棵,果树已挂果。金荔苑农场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和龙门县麻榨镇交界处,占用山地以及水田31772亩。并进行了开发建设,部分山地种植了板栗、荔枝、龙眼果树,该农场还拥有一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地。
该公司的两个农场位于分别位于正在建设的广汕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旁,农场内的观光旅游设施部分已经建成,余下部分正在建设中,预计整个设施建成后将拥有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能力。由于广州市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而农场位于高速公路旁,因而游客源非常丰富,以每年的节假日100天、每天平均接待游客1000人、每人平均消费4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观光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2500万元。
公司还计划在湖南省衡阳建立金荔科技园,建成后的农业科技园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
2、蓝田股份(600709)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都市观光农业的生产条件
为加快推进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呼和浩特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村沟、渠、路的配套建设,仅2015年就实施农牧业项目94项,巩固建设高标准农田200多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00多万亩,设施蔬菜投保6950.03万亩。同时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从整地、播种、管理到收获、收购的全程机械化服务组织。
托克托县农发办全力服务都市观光农业发展,结合打造首府沿黄经济旅游带和特色旅游,近几年先后对沿黄经济旅游带的瑞沃酒庄、嘉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云中酒业、浏湾辣椒专业合作社、美源现代观光农业等多家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财政支持和贷款贴息扶持,总计投入财政资金2170万元,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实用技术,建设多个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瑞沃酒庄在县农发办的扶持下,2016年自筹资金完成2000亩葡萄种植园土地的平整、葡萄杆架设和葡萄种植,配套建设2000滴灌系统,硬化种植园区道路10公里,完成37000平米人工湖建设,在种植园区绿化300亩。瑞沃酒庄将在2017年5月开始试营业,届时将成为融合一二三产业、具有欧美风情的都市观光旅游新景点。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展都市观光农业的多元化功能
呼和浩特市农业开发办积极探索农村经济“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路子,培育扶持一批联带功能强劲的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大大拓展和完善了都市观光农业的产业链条。
在政府支持引导下,一些示范点的幅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百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育苗、统一提供肥料、统一供给符合无残留用药、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识、统一销售和统一配送。现在已经吸引120多户周边种植农户加盟,合计种植大棚500栋,计划在2018年加盟农户达到3000户。土左旗昌德和农牧业科技发展公司专门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现拥有社员365人,形成订单农业、股份分红、利润返还、风险共担、利益共沾的利益联结。
都市观光农业面对市场与消费者融合在一起的高度市场化,对第三产业产生很大的推动,加深了与第三产业的依附与融合。在赛罕区金河镇前白庙子村,走进百岁果蔬种植园,满棚的青翠吸引不少市民前来采摘。鲜嫩欲滴的生菜、紫里泛光的茄子、油绿脆爽的青椒,别说采摘,看着都让人赏心悦目。这里的大棚四季常青,春天拔萝卜,冬天摘草莓、火龙果,夏秋更是瓜果飘香。旺季每天接待游客近千人,年接待人数达8万人,收入180万元。园区还建起拥有4个大棚的开心农场,目前已有88块土地被认领。市民一家一户定期过来进行种植管理,体验现代农家生活,成为都市观光农业的一大亮点。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观光农业首先在一些大中城市迅速兴起[4]。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型城市近郊。广东省迄今已有100多个观光农业园,每年接待游客达5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每年超过10亿元。近年来,上海、江苏等地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农业设施的观光农业园,实现电脑控温、控湿、无土栽培和研究新特农产品,成为具有农业科普价值的观光农业园。如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园等。我国在发展观光农业方面具有旅游农业资源丰富、科技实力雄厚等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如观念制度滞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够等问题。因此,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的原则,把发展观光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促进农业结构升级的重要环节,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实现观光农业的规模经营和特色经营。
2珠海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
2.1自然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珠海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濒临南海,光热丰富,降水丰沛,年日温差较小,形成了兼具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特征和北热带气候特色的气候。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种类多样,形成了形式多样的复合性分布的生态结构和系统,为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许多岭南作物不仅富有南国情调,而且可以发掘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珠海富有海江湖河、溪流和湿地,水产资源极为丰富,并拥有“斗门青蟹”、“三泥鱼”等特产。
2.2浪漫之城,城市特色突出珠海位于珠江水系出海汇处,海域宽阔(6339hm2),海岛众多,素有“百岛之城”的美称。同时,珠海又是一个花园式的海滨旅游城市,四季鲜花盛开,满目苍翠。于1999年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的“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成为我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并以整座城市作为景区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7年又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中国和谐名城”称号等殊荣。并且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中国城市竞争力的调查报告中,珠海的环境竞争力居全国第一。
2.3交通便利,交通优势突出珠海市位于广东省南部,东临珠江口,距香港36海里,与深圳市隔海相望;西临新会市,与台山市海域相连;南接澳门半岛;北距广州市140km。珠海交通发达,为游客前来旅游提供了便利,为珠海西部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可能。珠海交通设施完善,拥有珠海港、珠海机场等,并规划在建沿海高速、珠港大道、广珠铁路、港珠澳大桥,对于沟通香港、澳门与珠海的联系,拓展观光农业提供了便利。
2.4人文资源丰富珠海市人文资源丰富,梅溪牌坊、凤凰山文化村、草堂湾沙丘遗址、竹仙洞摩崖石刻群、摩崖、唐绍仪故居、唐家共乐园等皆为著名的人文景观。乾务镇,民间传统艺术“乾务飘色”始于明朝,至今仍经久不衰,扬名港澳,闻名遐迩。南屏镇北山村杨氏大宗祠,作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之一。
2.5消费心态进步,客源广阔广东省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珠江三角洲地区普遍富裕起来,此外还有大批外来经商的企业家,以及临近的港澳台同胞和入境游客。珠海作为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区域之一,居民消费心态相对开放,容易接受西方“阳光地带”的生活方式,环保意识较高。人们除了追求城市高层次的消费外,还希望去风景美丽、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乡村观光农业园区去观光休闲,这就为珠海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充裕的客源。
2.6筹资融资环境良好,外资筹集独具优势珠海作为经济特区,筹资融资环境良好,国家支持力度较大。同时,作为侨乡、邻近港澳,可以引进侨资、港澳台资等其他外资。1980~2008年间珠海特区吸收外资逐年增加,1980年实际利用外资1575万美元,1990年为7073万美元,2000年为81518万美元,到2008年达到113849万美元[5]。2008年以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投资环境不良,而国内投资环境相对较好,这势必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
2.7创办观光农业园的成功经验丰富成立于1963年的珠海市农科中心是珠海市有名的生态观光农业景点,是“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和“国家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曾成功举办了“南瓜文化艺术节”、“珍奇蔬菜文化节”等大型种植主题活动,成为珠海观光农业的品牌和亮点。近年来,珠海年均接待游客30余万人,年均旅游创收达1200多万元,在珠三角地区、港澳地区乃至海内外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并被评为“珠海十景”之一、“广东省文明旅游景区示范点”和“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对于珠海发展观光农业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3珠海发展观光农业的措施
珠海发展观光农业的目标应当以保持农业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为基础,秉承以农业经营为主,以自然环境保护建设为重点,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满足消费需求为导向的原则,鼓励经营形式多样化及内容创新,以实现可持续发展[4,6-7]。总结国内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与教训,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行业管理,创新观光农业的新品牌项目,使珠海的观光农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方向迈进。
3.1加大支持力度,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相关指导部门要做好资源分析、市场预测,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可行性。在景点建设、人员培训、服务项目等方面都要有全面安排。通过统一管理、统筹经营,将观光农业纳入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大框架中,实现有序、健康地发展。珠海市政府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制定相关的法规和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规划,要加强规章制度、行政条例的制定与落实。如《珠海市旅游条例(草案)》对具有鲜明珠海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和有关扶持政策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并将农业观光旅游定为特色旅游产品。其次,充分利用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如《全国农垦经济与社会发展第11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中提出有条件的垦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
3.2发掘资源、突出特色、打造品牌观光农业是基于传统农业又高于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是以当地所特有的农村生产、风土人情、乡土景观融合旅游休闲经营,为民众提供观光旅游休闲的场所。同时,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充分发挥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优势,还应考虑与周围其他观光项目的关系。避免与周围已有观光项目雷同,力求与周围其他观光项目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珠海应抓住其亚热带的水稻文化,创办具有独特内容和风貌的观光农业园。利用珠海“休闲度假”的主题,致力于开发特色的观光农业的旅游资源。利用珠海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推出观光农业旅游和农副产品营销相互促进的观光农业主题活动。同时要注重创旅游品牌和特色产品,展现乡土风味、风土人情和传统工艺,提高农副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重点培育特色绿色产品。如建立野菜种植园,介绍野菜知识,举办“野菜节”、野菜宴,还可以现场介绍新奇美味的野菜烹调示例。
3.3多渠道筹资,多元化宣传国家政府应该予以支持,实现国家、地方、集体、个人共同投资,引进侨资、港澳台资和外资等方式,坚持以港澳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市区居民和港、澳、台、侨胞的宣传,拓展客源。利用传统的媒体和新型的信息网络,建立自己的网站,向游客诸如景区新闻、景点介绍、农园地图等信息。同时开展网络营销,实现网上订房、网上订票等业务。珠海观光农业的发展可以利用新农村的成果———中国乡村旅游网和中国休闲农业网,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3.4群体定位,市场调节依据市场需求,找准服务群体。观光农业满足了城市人逃避城市污染和紧张的生活,去风景美丽、空气新鲜、环境幽静的乡村观光农业园区去观光休闲的心理需求。应该面对此类消费群体,并且立足珠海,开发出对路的乡村旅游产品,将客源定位在邻近城市、港澳台和入境游客上。在实际操作上,可同其他服务性行业(餐饮业、零售业)联手,可以通过与定点饭店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推销特色旅游产品和鲜活农产品。门票价格应根据旺淡季来设置,对珠海市周边市民实行月票或年票制,根据市场形势实行浮动价格。在旅游旺季,应通过适当提高门票的价格,控制游客数量,以增强旅游的“质量意识”,保证游人的最佳观赏效果;并且防止游人过多导致果树采摘过度、草地枯死、土壤板结现象的出现。观光农业园建设应注意防止经济效益外溢,以保护观光农业园投资者的利益。
3.5加强人员培训,建立反馈体制观光农业的发展仅靠美丽的风景以及硬件设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优质的、人性化的服务人员以及先进的、完善的管理模式。需要通过对农民进行培训讲座,引导农民对观光农业园区进行科学管理、文明经营;同时可以院校来培养专业人才,进行维护管理。在培训方式上,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有计划地分批选调人员到观光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同时选聘农业和旅游方面的专家和业内人士来农业园举办培训班,培训农业基本知识、农业科技管理知识、旅游服务知识等。在具体经营时要主动出击,了解市场信息,把握游客的需求,同时要建立反馈机制,关注游客的反映,不断完善景观、提升服务,实现长足发展。
3.6丰富娱乐项目,创新功能设计珠海观光农业的发展要具有前瞻性,在产品内容和功能设计上要体现乡土特色,具体实施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模式[8-13]。①生态林园。培育特色林业,让游客感受都市绿肺,天然“氧吧”。②花草艺苑。建立花圃和花苑,发展花卉、盆景生产、加工、销售,开展观赏、作画、小憩等休闲游。③百果园。水果成熟期的果园供游客入园观赏、采摘、品尝,从中体验果农生活。④生态农园。利用原有农田发展以蔬菜为主兼顾特种农产品的以无公害绿色生产和反季节生产,开展田园风光游。⑤垂钓风雅园。利用和改造原有池塘发展淡水养殖,供游客观赏、垂钓和品尝。⑥自助耕耘园。开发小块式租用式土地,租给游客和会员,由园区提供劳作用具,发展游客自怡式休闲度假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的过程、享受田间耕作乐趣。⑦颐养中心。建设具有岭南特色和农家风味的,为大陆和港澳台退休人士和休闲疗养人士提供多元优质服务的颐养中心。⑧高科技农业观光示范园。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生产技术的先进性、生产工艺的独特性和生产成果的新颖性,吸引都市居民,把农业科技新成果展示在农园内,如无土栽培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等。⑨民俗观光村。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或风俗习惯、民俗活动等,让游客“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以及别具一格的民间文化和地方习俗。
3.7建立协会促进市场,制定观光农业服务标准珠海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可以建立诸如“观光农业发展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用于观光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市场拓展。并进一步利用非政府组织(协会等)在行业自律和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作用,进行整体宣传,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观光农业发展。尤其要制定观光农业全行业服务标准,用于规范服务质量,推行观光农业品质认证制度,从而实现珠海观光农业行业的健康发展。
3.8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观光农业园的建设应着力保持其“农”味、“土”味和“野”味,杜绝对生态环境与景观的破坏现象[14]。严格控制观光农业园周边地带工业化、城市化对观光农业园的不利影响。依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观光农业绿色消费体系,以此提高公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意识。在观光农业区生态农业绿色消费体系中,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确定营运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九江全境东西长270km,南北宽140km,总面积1.88万km2,占江西省总面积的11.3%。九江地处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年平均气温16~17℃,年降雨量1300~1600mm。境内有京九铁路、合九铁路、铜九铁路等铁路线贯通,左邻鄱阳湖,右连洞庭水,京九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在该地构成了我国南北、东西交流的轴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著名旅游城市。由于历史上便利的交通,九江曾是我国古代文化交流中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米市”、“三大茶市”之一。九江农业资源丰富,2006年末,九江市各类土地规模为:农用地1368196hm2(其中耕地296008hm2,园地26528hm2,林地963067hm2,牧草地597hm2,其他农用地815329hm2)。森林面积达85.7万hm2,森林覆盖率46.3%。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4个。有候鸟类115种,两栖类11种,哺乳类20种。鄱阳湖侯鸟自然保护区有越冬候鸟126种,其中白鹤840只,天鹅3000余只,占世界首位,被外国专家誉为中国的“第2长城”。鱼类109种,名贵鱼类有中华鲟、鲥鱼、银鱼、虾虎鱼、彭泽鲫等[1]。地表水136.5亿m3,水资源总量141.8亿m3。鄱阳湖有53%的水域在九江境内,面积近20万hm2。作为旅游强市的九江,2006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为827.84万人次,增长22.90%。其中,境外游客8.02万人次,增长32.70%;国内游客819.82万人次,增长22.80%。全年旅游总收入为54.38亿元,增长24.40%。其中,外汇收入2357.45万美元,增长41.80%。
2研究方法
2.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设置评价目标层、中间层、评价因子3层,构建成一个3层次的指标体系,建立如下评价体系。
2.2构建判断矩阵根据评价指标体系构造判断矩阵。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可得到以下4个判断矩阵。
3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表5),分析各权重值得出,资源条件、开发条件、管理条件分别为0.6250、0.1365、0.2385,不难看出,资源条件的权重值远远大于另外2项。这表明在农业观光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因素不容忽视,也说明在充分挖掘农业观光旅游资源潜力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好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评价因子层(C层)中,农业景观权重值最大,这说明观光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满足人们的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而农业景观正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其余因子(如基础设施、人员素质、食宿条件等)也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对九江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开发管理措施
4.1农业景观保护建议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重点和核心,具有明显的农业产业特点[2]。其景观展示,着重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农业景观是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竞争力量,在有序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景观的美学功能,使之成为旅游吸引物,实现农业景观的经济功能。但同时,农业景观存在多功能性,因此在观光农业开发过程中,还应注意保护和发挥农业景观的生产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保障农村生态安全,加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景观内各生态系统总体生产力,发挥景观的综合价值[3]。
4.2旅游规划及开发建议农业生态资源、农村人文资源发展旅游的产品特点,决定了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必须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个良好的、个性鲜明的主题,才能保证观光农业富有生命力。在对观光农业旅游进行规划和引导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特点,并结合九江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对观光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规划设计。
4.3加强生态保护意识观光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长期对乡村居民进行景观价值的宣传和教育,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基[4]。不少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对观光农业旅游景观的保护上更是缺少科学观念。加强生态保护教育,可以使村民获得景观及景观生态保护的知识,使其认识到景观规划建设是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举措,且与自身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生态保护活动的积极性。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7)11-0075-06
一、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研究回顾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国外研究的现状,“都市农业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1935 年,都市农业作为专业学术正式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发表出版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学者开始研究都市农业,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Allen Kneese的《日本农业模式》正式提出了“城市农业”[1]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Urban Agriculture Suport Group),1996年3月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部(Globd Facsility for Urban Griculture),广泛开展都市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随着都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都市农业资源开始与旅游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姻”,国外有关都市旅游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形成了大都市旅游圈的地域模式理论,如美国学者Gunn提出了都市旅游的理论模型,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区为空间上的旅游中心,用其外围用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功能和特点,并对四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作了探索[2]6。
在国内,有关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吴必虎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即Recr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认为ReBAM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3]。有的学者提出“郊区旅游”(邹统钎,2004)概念,即“在城市郊区范围内,以农业文明、完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积淀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并根据目前学界对都市地域分为内城、近郊和远郊的理论,认为郊区旅游就是“指人们到城市中心以外的近郊、远郊和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出于休闲或游览目的而引起的旅游活动”[2]3;周晓芳(2002、2003)等提出了“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即“都市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的农业旅游模式,即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来吸引游客实现现代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4];郭焕成(2004)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它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并将“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划分为“以观光农业景观为主的观光型农业”、“以参与农业活动为主的体验农业”、“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休闲型农业”、“以民族文化为主的农业活动节”等类型[5]。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虽是个宽泛而笼统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的核心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是“都市(或城市)”,二是“农业(不是笼统的乡村)”,三是“旅游”。因此,从供给上说“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实际属于“都市旅游”的范畴,是都市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向外扩散到郊区、周边县域与 “三农”资源相结合开发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从需求上说,又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是都市居民对自然生态、乡村风光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都市郊区及周边县域具有浓厚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活动。
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以杭州为例
(一)有关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的相关理论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主要体现在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流而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和旅游供给结构的布局上。所谓旅游流就是“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向和流量的统称”。翁瑾,杨开忠根据这一理论构建了客源地―目的地矩阵(Origin―Destination Matrix)工具,简称O-D矩阵。利用这一工具反映“不同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从这个角度上说,O-D矩阵也称为“空间相互作用矩阵(Spatial Interaction Matrix)”,即O与D之间旅游流的强度,是由客源地的出游总量和目的地的接待总量决定的[6]。O―D矩阵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流的大小和流动的方向,从而体现了旅游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因此,旅游流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旅游供给的空间布局分布如何影响客源地的出游率,二是可以预测某一特定目的地的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由此,引力模型和距离衰减规律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中成为最主要的理论解释,引力模型主要取决于客源地的推力、目的地的拉力和空间距离产生的旅行成本三个主要因素。客源地的推力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规模、收入水平、闲暇时间、旅游偏好等因子;目的地的拉力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差异、接待设施的完善等;空间距离产生的旅行成本,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支出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形成了距离衰减的规律。
可见,旅游流所形成的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强度,以及引力模型和距离衰减规律理论,成为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重要理论工具。
(二)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供给结构
近年来,随着杭州都市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杭州依托当地特有的乡村资源,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各级政府、国内外投资者、旅游观光者以及广大城乡居民群众的关注和青睐。2005年至2007年杭州连续推出三批53个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名单。通过示范推动、精心筹划、改造、拓展等,目前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休闲观光农业(含"农家乐"旅游)接待点200余个,形成了极具农业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竹园、中草药园等专业化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和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传统生态农业风情和神奇高科技农业内涵,以观光休闲、观赏采摘、体验考察、科普教育等形态步入了旅游市场,大大丰富并满足了杭州市居民及周边省、市、乃至世界游客休闲旅游的需求,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构建了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较为合理的资源供给结构。据统计,杭州全年接待游客量达400余万人次,其中农业旅游收入超2亿元。杭州市推出的主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如表1:
从上表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及结构看,主要分布在近城区的萧山、西湖、余杭和远郊的临安和桐庐地区。其类型结构主要以综合类示范园区、专业化示范园区和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综合类和专业类示范园区主要分布在近城区和远城区,农家乐主要分布市内的西湖区和远郊的淳安、富阳、桐庐为主;其类型特点主要以生态、自然、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参与、教育、科技、节庆等形态为主,形成了较为完善合理的产品供给体系,充分体现了杭州生态、休闲、自然、品质为核心的旅游发展取向。
(三)需求取向下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层结构
根据保继刚等将桂林、广州等“环城游憩带”分为“郊区游憩带”和“省内游憩带”[7]的研究结论为依据,都市农业旅游在都市周边会形成不同的圈层,每一圈层在地理分布上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从而影响到了旅游者到访率,基本呈现出的是同心圆衰减规律。
由于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主体,仍是以都市居民为核心的旅游空间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由此形成了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旅游圈。吴必虎(2006)对杭州本地居民休闲游憩的研究表明,杭州本地居民的出游频率为:“41%以上的居民每周市内游憩次数为1-2次,每周出游5-6次的居民占4.56%”。杭州居民对环城游憩带的吸引物选择上,“以山地风光与森林为最,达到19.83%;其次是水上风光(18.67%),度假产品(14.31%)、乡村田野风光(13.73%)”,“环城游憩带的节日庆典活动对杭州居民的吸引力还较弱,只有2.90%”。
在区位的偏好上,杭州居民都“选择了距离市区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地区,在此区域形成了一个出游的密集地带”,其中,以“萧山、余杭、富阳、临安、绍兴及淳安等地/县区为最”,从而成为杭州居民最重要的流向目的地,所选择的目的地从近到远依次是“余杭―萧山―富阳、临安―绍兴、桐庐―湖州―嘉兴、建德―淳安”,到四组目的地的行车时间分别是“20min、30min、50min、80min”。由此得出的结果是:杭州居民对四组不同的目的地的选择比例并未呈现距离衰减规律,恰恰相反,距离从近到远,而居民选择的比例却是“9.11%、21.34%、24.22%、28.53%”,呈现出“反衰减规律”[8]。事实上,都市居民周边游憩出现“反衰减规律”现象,并不与“距离衰减规律”相左,居民本地的休闲游憩活动行为,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当具有一定的可自由支付能力和一定的闲暇时间条件下,外界的新鲜事物,势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消费者自然产生强烈的需求,从而出现“反衰减现象”,即“居民出游时存在一个门槛距离,超过这个门槛距离才有距离衰减现象”[9]。另外,出现这一“反常”现象,自然还与一定距离内的旅游吸引物的差异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出现居民距离“反衰减规律”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城市居民“郊区游憩”活动频率的。
根据O-D矩阵理论,结合吴必虎先生对杭州环城出游密度的研究,可以看出,杭州居民旅游流的流向及旅游点的旅游接待强度,基本上呈现一种“扩散”形状,即中心旅游流强度大,向外依次降低。具体到居民的闲暇时间和旅游偏好上,二日游所形成的旅游流强度,在特定时期又会呈现出“反扩散”现象。因此,“城市居民到郊区进行游憩(旅游)活动的空间(即垂直旅游流动空间)表现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游憩活动的连续带,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边地区成为出游活动的频发地带”[10]。杭州居民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具体体现是:杭州居民一日游客(含周末游)主要以市区及萧山、余杭等郊区的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为主,旅游流流向强度渐次的顺序,依次是富阳-临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建德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淳安-桐庐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二日游(含黄金周),旅游流流向强度特征则相反。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如图1:
从上图可见,目前,杭州居民需求取向下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结构,基本上呈现出了一种“扇型”状态。这一形状,使得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逐渐向外扩散,基本上分为三个圈层,即市中心郊区的萧山-余杭旅游圈、临安-富阳旅游圈、桐庐旅游圈和淳安-建德旅游圈。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在距离上也较为适宜。以杭州市(A)为中心,到第一旅游圈边缘(B)的平均距离23km,到C旅游圈平均距离40km,到D旅游圈平均距离90km,到E旅游圈平均距离125km。距离上的适中,对满足杭州居民实现“一日游”、“二日游”、“周末休闲游”、“黄金周度假游”等旅游需求,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的表现形态
利用不同的资源,依托资源的特质,开发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实行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方式,成为目前杭州城乡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杭州各区及周边市、县,形成了系列专业化城乡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使传统农业资源和生态、自然、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考察、科普、教育等内容与旅游市场进行了恰当的对接。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自然生态游模式
近年来,杭州以打造“生态杭州”为杭州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上,“多样、和谐、健康、安全”成为杭州生态建设的一大目标。为此,杭州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从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生态功能区划、重点建设领域和任务、能力建设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规划了生态杭州未来的蓝图。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诸如“杭州生态园”、“浙江华丰农业生态园”、“余杭竹园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杭州绿慧生态休闲农庄”、“杭州云森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余杭区杭州鱼佬大生态农庄”等,均是以自然、生态为核心,“自然生态”类成为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
(二)乡村休闲游模式
就是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如“杭州双流农庄”、“桐庐县横村明大农庄”、“淳安县千岛湖乡村港湾”、“余杭区翠羊湾休闲农庄”等。
(三)农业观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农村的基本设备与地理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旅游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如“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杭州大地之春农业休闲观光区”、“杭州蜂农氏蜂文化休闲观光园”等等。
(四)农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如杭州推出的各类特色“农家乐”等。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如“梅家坞茶文化村”、“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浙江(中国)花木城”等。
(六)农业经贸游模式
就是充分挖掘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借助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多种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带动消费,把乡村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上述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单位均能利用当前农业经贸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等,并通过挖掘当地特有的民间节日、节庆活动,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市场推介活动,以扩大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杭州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的现状研究表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成为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也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以旅助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满足都市居民多种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有效途径,更能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叠加优势,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
【摘要】休闲观光农业是集农林经济管理、生态效应、社会效益为一体的主导产业链,是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伊春市作为林业生态旅游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广阔的旅游市场,在发展观光农业方面前景广阔。但伊春市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观光农业产品种类单一,运营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应当从政府扶植,企业改进营销手段,增加经营内容,以及加大宣传力度等多方面着手,促进伊春市观光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字】伊春市 观光农业 旅游
一、伊春观光r业发展现状
伊春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市辖面积39017平方千米,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地理位置优越,森林资源丰富,是黑龙江省重要的森林城市。伊春市更是有着世界上最大面积的红松原始林,这是有着“祖国林都”和“红松故乡”的美誉。
伊春地占地面积约300多万公顷,有着森林覆盖率86.6%,并且拥有亚洲最大的红松原始林,有各种珍稀名贵的针阔叶树种多达110余种。同时还有60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和300多种野生药材,森林中还有很多纯天然野生的山野菜如蕨菜、刺嫩芽、蘑菇、木耳、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伊春市有着“森林氧吧”的美誉,空气干净清新。森林和湿地每年能释放氧气量达1000多万吨,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一级天数达200多天,二级天数1多天,三级天数仅为几天,环境空气质量国家二级标准达标率达98.9%,为国家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伊春地区分布着多种少数民族,如极具特色的鄂伦春族风情园。出土了很多恐龙化石的“恐龙之乡”嘉荫远近闻名。伊春目前保留了很多俄式建筑,极具特色,显示出了独具特色的欧式文化特征。截止2015年底,伊春市共拥有5个国家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伊春市年平均游客接待数超580万人,平均旅游总收入达50亿元。
伊春从地理形态上看伊春将各区域划分为:北(嘉荫)-中(伊春)-东(金山屯)-南(铁力),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一致性分布基本呈北(嘉荫、汤旺河、五营)、中(伊春、上甘岭)、东(金山屯、美溪)、南(铁力、带岭)分布。由嘉荫和五营、汤旺河、红星、新青和乌伊岭区组成。观光农业产品开发方向以观光林业和民俗风情为主,充分发挥市场趣味优势和北部客源入口功能(伊春林区的北部门户为嘉荫,周边城市有黑河、五大连池、萝北河俄罗斯的比洛比詹市),突出原始生态和民族风情特色,并应列为伊春林区的重点开发区域。近期重点开发项目:茅兰沟国家森林公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丰林自然保护区、森林探险旅游区。嘉荫应继续完善农家乐经营,并推广到其他区域。以伊春中心城区核心、辐射上甘岭、友好、乌马河和翠峦区,以观光农业、观光畜牧业为主,以休闲娱乐、采摘、购物为主导功能,充分发挥客源集散功能。近期重点开发项目:梅花山滑雪场、上甘岭溪水国家森林公园、翠峦一江生态旅游度假村。友好区可以在蓝莓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有关蓝莓采摘的观光农业,并初步发展观光畜牧业。伊春区以城区旅游为主,购物,宾馆等基础设施要求较高。以金山屯为中心,辐射美溪、南岔和西林。以冬季项目为主,虽不在观光农业研究范围内,但可以弥补冬季伊春市由于观光农业无发展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流转,以康体娱乐、运动探险、休闲娱乐为主导功能,并注意发挥区城东部客源入口功能(伊春林区东部门户城市为金山屯,周边城市有哈尔滨、绥化、鹤岗和佳木斯),辅以森林观光、地貌观光。该区的开发重点项目:大丰河生态旅游区和南岔仙翁山风景区。此地区可以从基础开始大面积发展观光农业,但所需时日较长,基础设施需要日渐完善。由铁力区(铁力市、朗乡和桃山)、带岭区组成。目前所发展的旅游产品开发方向以冰雪观光、滑雪度假为主导功能,并充分发挥市场区位优势和南部客源入口功能(铁力啊市是伊春市的南大门,周边城市有哈尔滨、绥化、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和双鸭山)。今后可开发森林观光、农业观光、地貌观光、狩猎、民族文化旅游。近期重点开发项目:铁力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农业观光园、桃山狩猎场、桃山原始林、朗乡石林和带岭凉水自然保护区。
二、伊春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伊春市距离黑龙江省的省会城市约哈尔滨市330km, 拥有公路、铁路、航空三种交通方式,交通相对便利。但是由于伊春市处于小兴安岭山地地区,受地形限制,火车提速困难,运力有限。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缺乏便利的交通条件。交通是发展观光农业的前提条件,必须进一步拓展伊春的交通网络,才会增强伊春旅游的吸引力。
2.2缺乏资金支持
伊春旅游发展多数集中在森林游,政府也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在森林游中,人们对观光农业发展认识不足,政府投入也不足,2015年伊春市观光农业发展总收入1.3亿元,仅占旅游总收入的2.6%。观光农业主要分布在旅游资源密集、游客接待量比较大的几个区县。在所调查的25家观光农业企业中,年收入年收入能达10万以上仅为12%,农业观光企业收益低,仅仅能维持生存,缺少资金扩大规模,严重制约伊春旅游观光企业的发展。伊春市处于中国的东北部地区小兴安岭山地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在观光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知名度相对较低,对于投资的吸引能力不足,现有观光农业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难以扩大规模,规范化运营
2.3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缺乏专业人才
从受教育程度上看,伊春市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师资总素质不高。虽然伊春有好的旅游资源,但是严重缺乏旅游专业人才,极大地制约了伊春观光农业的发展。
2.4人口外流现象严重
目前以中老年为主的农村劳动力情况,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实受地方经济发展情况影响,伊春市存在严重的人口外流现象,劳动力相对较弱。
2.5旅游产业季节性变化强
伊春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呈春晚、夏短、秋早霜、冬严寒多雪的特殊气候特点。因而伊春的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份。伊春市的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从而 使观光农业的发展只局限于夏秋季节,而冬春季节受低温严寒的影响,观光农业经营几乎停滞,季节性变化明显。
2.6知名程度低,吸引力不足
伊春市位于我国的东北部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对游客的吸引力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并且,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宣传力不足,造成伊春知名度较低的现状,影响了市场的扩大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伊春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3.1用林业观光带动观光农业项目的开发
伊春市具有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优势,要利用自身优势,将观光林业的发展规范化、规模化,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并且促进相关观光农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伊春市观光农业项目相对单一,以“农家乐”形式为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了。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人们的不同需求为人们提供不同形式的旅游模式,此外,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聚居地旅游资源和俄罗斯文化风情建筑的开发和利用,实现观光农业的多样丰富化,更加吸引人们前来游玩。
3.2寻求多种资金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伊春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方式有许多比如招商引资,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资金需求,从而更好地发挥伊春资源优势,为观光农业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大伊春市的交通主要干线,增加伊春通往各大城市的铁路干线,构建和完善以市中心城区为轴心的水陆空相对配套,景区互通、顺畅快捷的交通旅游网络。
3.3完善制度,吸引专业人才
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制度,用“高薪”等优待的条件吸纳人才,要发展就必须有专业的高素质管理者,只有拥有了优秀的带头人才能保证伊春的观光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4加大旅游品牌的宣传力度,发展特色的旅游产业
在伊春市观光农业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要扩大对伊春旅游的宣传力度,提升伊春知名度,形成品牌效应,以品牌带动品质,以品质宣传品牌。通过大量投发广告、拍摄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客源,从而实现伊春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要深入拓展观光农业、观光牧业、观光林业、山特产养殖等多种经营方式,形成集餐饮、住宿、观光、教育、娱乐、购物等全方位,多层次的观光旅游模式,增强竞争力,使伊春的旅游业更加全面,深层次发展。
在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适当拓展观光农业园区规模,拓宽经营领域。通过联合经营、集体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扩展发展规模和范围,打造观光品牌,形成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王莹,王红姝.《浅谈伊春旅游业产业发展及地位变迁》.林业经济. 2013,(4).
[2]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3).
[3]黄茂祝,胡海清,张杰《伊春林区生态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应用生态学报.2006,(11).
[4]吴相利,臧淑英.《伊春市森林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经济地理.2006,(11).
[5]蒙睿,周鸿.《乡村生态旅游》.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
【关键词】庞各庄镇 观光农业 消费行为 服务 创新
庞各庄镇是大兴区观光农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北京市庞大的客源市场与城市居民充足的消费能力,以及大兴区良好的物质、资源、人才和技术条件,为庞各庄镇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兴庞各庄作为京郊农业休闲旅游重点板块,应推进庞各庄西瓜文化博览园、梨花新型生态社区、新西兰文化产业园、回民餐饮美食街等项目建设,整合提升西瓜小镇、西瓜博物馆、万亩梨园旅游区以及其他农业采摘园区,建设庞各庄都市农庄体验区。以庞各庄为龙头,带动大兴区农业休闲旅游发展。
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庞各庄镇的观光农业,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而研究观光农业消费者行为是研究观光农业发展思路的依据,对发展庞各庄镇的观光农业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为了解庞各庄镇观光农业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笔者从基本情况、旅游决策行为、旅游偏好、消费者满意度四大方面进行考虑,设计了庞各庄镇观光农业消费者市场调研问卷。
一、调研开展与样本基本情况
庞各庄镇观光农业消费者市场调研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回有效问卷391份,在调研过程中排除了无效问卷和未前往庞各庄镇进行过观光农业旅游的问卷。
在调研样本中,有男性消费者188人,女性消费者203人,在性别上没有明显差异,男女消费者比例基本持平,约为48.1%和51.9%。从客源来看,被访消费者中北京居民占86.96 %,榕痈髯镇主要的观光农业消费者。从年龄分布来看,消费者年龄从16岁到71岁不等,其中较多样本处于19-24岁和25-44岁两个年龄区间,处于这两个年龄区间的人数达到了306人,是观光农业旅游的主导消费群体。从文化程度上来看,本科或大专学历人数较多,达到了227人,其次为高中及以下(89人)。调研样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基本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从职业分布、收入水平等方面可以看出消费者在观光农业旅游方面的消费能力。此次调研中,样本在职业分布上以企业员工为主,达251人。其次,样本中还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个体户、学生等不同职业群体,样本职业分布情况见表2。
在样本月平均收入方面,多数被调研者月收入在5000元到7000元之间,在此收入区间内的样本人数为254人,具体统计见表3。
表1 样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比例统计
表2 样本职业分布情况
表3 样本月平均收入水平统计
从样本选择情况来看,所选样本基本为观光农业旅游的主导消费群体,此类消费者拥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是家庭或朋友网络内对观光农业旅游消费产生主导作用的人群。同时,从职业分布、文化程度等指标来看,样本也尽可能地覆盖了常见消费者类型,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调研基本可保证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从年龄、职业、月均收入、学历和居住地这几个方面比较不同消费群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年龄范围在45岁以下的占到82.35%;社会职业为企业员工的占到64.19%;月均收入在5000元到7000元的占到64.96%;学历在大专以上的占到77.24%;居住地在北京的占到86.96%。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庞各庄镇观光农业旅游消费者大多是具有较高学历、中等收入的中青年。
二、消费者旅游决策行为研究
从消费者对旅游行为的决策中可发掘现有观光农业旅游的主要市场需求。因此,在本次调研中从出游动机及旅游信息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数据的获取。
在本次调研中,对消费者前往庞各庄镇进行观光农业旅游的主要动机进行了调研,出游动机包括时间充足、工作需要、缓解压力、被独特风景吸引及特色餐饮等。从调研结果来看,选择以观光农业旅游来缓解压力的消费者人数最多,达到了176人,占样本总数的45.01%。此外,还有部分消费者是出于闲暇时间空余、被特色美食美景吸引等原因选择庞各庄镇作为出游目的地。消费者的出游动机统计见表4。
表4 消费者的出游动机统计
此次调研还对消费者获取庞各庄镇观光农业旅游信息的途径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有186位消费者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占样本总量的47.57%;其次,是通过电视(16.11%)、广播(11.51%)和亲友介绍(10.74%)等途径或方式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其他途径如报纸杂志、旅行社等所占比例相对差别不大,具体统计如表5所示。
表5 获取旅游信息的主要途径
从对消费者观光农业旅游决策行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进行观光农业旅游多出于解压和休闲的考虑,而特色餐饮也是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在目的地选择时的重要决策因素。延伸到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的设计上,应更多地考虑消费者休闲、餐饮等相关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因此,需要对特色休闲项目和特色餐饮等方面进行深度挖掘和广泛宣传。
三、消费者观光农业旅游偏好及满意度研究
消费者的旅游偏好直接影响着观光农业的发展方向和开发策略,因此,在本次调研中设定了相关指标和题目对消费者观光农业旅游偏好进行调查。
调研结果显示,在选择具体的观光娱乐项目时,消费者较为偏爱休闲娱乐(选择此项的人数为78人,比例为27.18%)和农事体验(选择此项的人数为68人,比例为23.9%),具体统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娱乐项目类型偏好统计
旅游时间偏好方面,更多的消费者选择春季出行,选择此项的人数为168人,比例为42.97%,其次,选择夏季和秋季的比例分别为24.81%、19.69%,而选择冬季出行的消费者较少。另外,有60.1%的消费者更偏向于一日游,32.99%的消费者选择两日游。消费者在旅游季节、观光时长方面的偏好选择如表7所示。
此外,还对消费者本次在庞各庄镇旅游的平均消费情况进行了调研,多数样本的消费基本处于300元以下(人数为266人,比例占到了68.03%),具体统计见表8。
表7 消费者旅游季节、观光时长的偏好统计
表8 样本人均庞各庄镇旅游消费情况统计
在就餐地点的选择上,多数消费者乐于选择风味餐厅和农家乐,其中选择农家乐的消费者达到了163人;在住宿地点的选择上,绝大多数消费者(242人)更愿意选择农家乐作为住宿地点,占样本总量的61.89%;另外有59.08%的消费者选择自驾车出行。具体统计见表9、表10、表11。
表9 就餐偏好统计
表10 住宿偏好统计
表11 出行方式偏好统计
从上述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春季是庞各庄观光农业旅游高峰期,夏、秋季节假日也会吸引不少消费者。在吃、住方面消费者更偏向于选择具有庞各庄当地特色的项目,深度挖掘观光农业旅游地特有餐饮、住宿、休闲文化是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必经之路。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和个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消费者对于交通方式的选择上更趋自主化,自驾车出行已成为短途旅行的首选交通工具,但长途汽车和公交车仍是相当一部分消费的出行选择,因此,城郊公共交通的发展仍应得到足够重视。
从消费者对庞各庄镇观光农业满意度的分析调研结果来看,大部分消费者表示满意度“一般”,只有33.24%的消费者选择“满意”或“非常满意”。具体调研不满意的原因,消费者反映问题较多的是服务水平,有274人次认为应提高观光农业的服务质量,其次为综合管理和产品特色与品位,分别为196人次和192人次,具体统计见表12、图1。
表12 消费者满意度统计
图1 需要改进的问题
从对消费者观光农业旅游决策行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消费者偏向于选择1-2天的短时间周边游,消费者进行农业旅游多出于休闲的考虑,延伸到农业旅游产品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消费者住宿、餐饮、休闲的相关基础设施与服务。此外,观光农业旅游色餐饮是重点消费内容,同时也是吸引一部分消费者前往目的地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设计时需要对特色餐饮进行深度挖掘和广泛宣传。
四、庞各庄镇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观光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特色。庞各庄镇的农业资源丰富,区位条件优越,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发展观光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从庞各庄镇观光农业旅游消费者的平均消费情况来看,多数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基本处于300元以下,占被调查者总人数的68.03%;在花费的时间上,一般以1-2天为主;在对观光项目满意度的评价上,有192人次的消费者表示庞各庄观光农业产品的特色与品位有待提升。结合庞各庄镇目前观光农业发展现状来看,多数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价格不高,观光项目设计较为单一,多倾向于观光采摘活动,缺乏特色和创新,未能充分体现当地农业特色和文化内涵,无法对消费者市场形成持久的吸引力,致使消费者逗留时间短,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休闲观光需求也未能得到充分满足,观光休闲体验不充分。在今后发展中应着重开发可带动庞各庄镇经济发展的、具有庞各庄镇当地特色的中高档次观光农业项目,同时,还应重视假日两日游特色产品的包装与组合以及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经营者素质偏低,缺乏服务意识。在对就餐、住宿地点偏好的调研中,41.69%的消费者将农家乐列为首选就餐地点,61.89%的消费者更愿意选择农家乐作为住宿地点,可见,大多数消费者更青睐具有“农味”的农家乐产品。但对于消费者满意度的评价上,高达274人次的消费者却表示出观光农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庞各庄镇观光农业经营者大多为传统农业从业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服务意识薄弱,服务水平较低。大多数经营者主张“少投入、多产出”的理念,愿意在量上投入,而不愿在经营特色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也不愿走出本地去做比较,对先进管理经验的学习需求要求不强烈,这样的经营难以维持长久的生命力。对于观光农业的发展来说,服务是根本保证。这就要求经营者在保持“农味”的前提下,还要学习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使服务更趋于标准化、正规化,努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第三,缺乏政策和规章,发展尚不规范。从本次调研中发现,庞各庄镇现有的观光农业项目多数是由农民自发、盲目地发展起来的,缺乏科学的项目布局规划和消费者市场调查,经营项目多有雷同的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经营者经济能力、文化水平的限制,导致其对观光农业的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政府和管理部门未给予高度的重视,对于观光农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还没有理顺,尚缺乏相对统一的部门进行管理,对观光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不到位。因此,政府和管理部门有必要做好观光农业发展规划的制定,加强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关的消费者调查研究与管理经验的总结,以形成一整套观光农业政策的信息服务体系。
第四,营销模式较传统,口碑效应较弱。在对消费者获取相关观光农业旅游信息的途径的调研中发现,消费者收集观光农业信息的渠道趋于多样化,但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以及他与日常工作、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得47.57%的消费者选择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但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亲友介绍的比例相对较低,只占10.74%,这其中暗含着大兴区观光农业旅游的品质存在问题。选择口碑的比例小,就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对观光农业的主观评价并不高。大多数经营者将宣传及营销重点放在网络渠道上,然而却忽视了口碑营销的重要性。
五、庞各庄镇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突出产品特色,提升综合效益。开发观光农业的重点是在特色产品上做文章。首先,要突出观光农业特色。充分发挥庞各庄镇的特色区域、区位优势,依托现有资源,丰富观光农业项目,深度_发具有庞各庄镇区域特色的观光农业产品,增加互动体验项目,促进创新发展。其次,要突出生态特色。庞各庄镇在生态修复、绿地建设等方面已经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进一步对现有的观光农业项目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发挥超前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大兴区观光农业的发展打造最美、最具有吸引力的样板。再次,要突出科技农业特色。开发观光农业项目必须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传播农业文明与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强化科技支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庞各庄镇观光农业建设和发展的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 推进现代高科技农业知识的运用和示范。
第二,提高文化素质,提升服务水平。由于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欠缺足够的农业知识和经营策略、管理方式不适当,导致一些农业观光园、农家乐没有达到预期的经济效益。因此,培养适应观光农业发展需要的各层次人才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培养经营管理人才。通过系统培训、参观学习、培养典型等途径,使观光农业经营者具备独特的眼光、清醒的商业头脑、丰富的农业知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其次,要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及一线服务人员。着重培养观光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顾客至上的服务理念和精细服务的服务技能,提高整体服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再次,要加强对本镇农民的引导和教育。农村的卫生及治安环境、农民的精神面貌、道德素质、基本礼仪素养等都会影响到庞各庄镇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与本镇观光农业产业的发展同步提高。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促进有序发展。庞各庄镇观光农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能否突破现有瓶颈,关键就是要做好政策性引导,使观光农业产业沿着一个正确的、可持续的方向逐步发展。首先,要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快观光农业管理体制的制定,针对项目开发中服务质量、收费以及星级评定等方面的标准,尽快制定明确的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其次,要进一步优化服务。由政府主导组织相关部门,结合庞各庄镇的地理特点和人文景观,精心研发观光农业产品,改善当前观光农业项目低、小、散、乱的现象。再次,要加大政策扶持。政策推动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政府应研究出台一系列对观光农业发展的倾斜政策和优惠政策。
第四,创新营销策略,注重口碑效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各类创新型营销方式不断涌现,庞各庄镇应抓住机遇,不断创新营销手段,提高营销规模和水平。首先,应引导经营者认识到口碑营销的重要性。产品、服务的任何一点瑕疵都可能引起一场口碑风暴,良好的服务体验是口碑营销的基石,这就要求经营者首先要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产品与服务。其次,要注重凝练营销的内容。要把庞各庄镇的经济发展、管理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文化宣传出去,让更多的消费者认识庞各庄、向往庞各庄。还要加强特色观光农业园区及路线的营销,基于观光农业园区的休闲娱乐项目、特色餐饮、特色服务等优势制定营销策略,开展营销活动,扩大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提高园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再次,要加强特色农产品营销。庞各庄镇农产品品质优良,地方特色浓郁,做好采摘和农产品销售的文章,坚持“人流进来、物流出去”的营销理念,让更多的消费者将特色的农产品带回去,既能体现观光农业的特色、增加农民收入,又能起到宣传推介的效果。最后,要注重创新营销途径和手段。在利用传统媒体大力宣传庞各庄镇观光农业的同时,必须迎头赶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这一电子商务的新趋势,尽快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准确分析游客来源、特点和偏好,准确分析不同旅游产品的销量、走向和消费者满意度等,变“坐等销售”为“以需定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