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6:12
导语:在中西文化差异体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西;小说;文化;人文环境
科幻小说源自于西方,然而科幻小说的萌芽应该在中国。狭义的科幻小说指的是以科学为基础,担负着科普宣传任务,科学意识成分较多的小说。《西游记》虽是志怪类幻想小说,然而以广义科幻的观点看,也是具有中国风格的科幻小说的萌芽。但是几千年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非主流非正统的科幻题材,一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尽管在古代神话传说的记载曾出现长娥奔月,女娲补天,牛郎织女等神话传说,可惜在所谓正统思想的扼杀下并未形成燎原之势。中国自古以来科学发展缓慢不能不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对科学探索的不足,对人类各种新发现新理论的重视不足。
近几年西方推出的《魔戒》三部曲,《哈里波特》更使科幻小说大行其道,风靡全球。同时,科幻小说作为一个蕴涵丰富的文化载体,与其产生的宗教,民族心理,神话传说等文化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魔戒》中讲述了一枚具有无比神力的“众戒之王”,它不但具有让人隐身的神秘力量,还有掌管另外十九枚魔戒的能力。索隆发现了这枚戒指的踪迹,为了增强他统驭世界的能力,决定找回这枚遗失的戒王。魔戒一旦被索隆掌握,那么世界便将毁于邪恶之手。弗拉多等人在术士刚多尔夫的帮助下临危受命,要将这枚魔戒带到厄运山去销毁,于是一行人踏上了正义与邪恶对峙的历险之旅。沿途,邪恶力量不时对他们展开袭击,企图夺回魔戒。经历千难万险,在战胜了外部的黑暗势力并超越了自身的局限之后,他们终于摧毁了魔戒,使生灵与人类免遭涂炭[1]。这与中国的科幻小说《西游记》有相似之处:同样是一个团队,同样面对着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同样面对千难万险的征途。所以有人称《魔戒》是西方的《西游记》。
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因其在漫长历史的演化中,必定会哺育出自己的文化系统结构,其内在机制及演化路径,决定其独特的人文形态。这种人文形态不象其他自然物,但他们仍然是客观的,确定的,因而可以作为认识的对象加以分析。可以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世界不同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
《西游记》的一个主要思想是长生不老。第一回孙悟空虽然在花果山,水帘洞过着“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严”,的自在生活,但却忧虑“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注天人之内”。当通背猿猴告诉他,“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为了长生不老,孙悟空开始寻师访道之路。在中国追求永生,仙境,仙人以及成仙之术的方术之士,先秦已有。《魔戒》中精灵和人类作为大地之曲的重要演奏者被创造出来,但人类和精灵“天数”不同。人类总是伴随疾病,伤痛走向年迈,当他们的躯体不足以再支撑生命时,他们就会死亡。他们死之日,灵魂就会离开,而精灵则不同,只有在被难以忍受的伤痛或忧伤压垮时,他们才会死,他们死后,灵魂还将在世间轮回。《魔戒》中表现出的一种西方式的生命意识,“赖活并不强于好死”。回顾西方文明起源的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死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真正重要的事情不是活着而是好好的活着…而好好的活着意味着活的高尚或正直。”“真正难以逃避的不是死亡,而是罪恶。”
《魔戒》是一部恶与善二元对立的小说。在托尔金的小说世界里“恶”异常强大,不仅表现为外在的类似于撒旦的恶魔萨隆,而且体现为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欲望,恶与善势均力敌,激烈对抗[2]。魔戒有着可以使拥有者成为世界之王,统辖万灵的巨大魔力,因而诱发人内在的强烈欲望。比如,护戒人博罗米尔抵挡不住戒指的诱惑,建议利用戒指本身的邪恶力量,以“恶”治“恶”,对抗萨隆,精灵之王埃尔隆德断然拒绝了这个建议,“他的力量太强大了,几乎没有人可以自如运用,除非这个人既已拥有了无边法力。但是,对于这样的人来说戒指更是致命的危险,因为他将使人心智沦丧,完全沉迷于自我无限膨胀的贪欲…”但博罗米尔还是忘记了这个忠告,在护戒途中妄图窃取魔戒。格罗姆则更是完全被欲望所异化的人,对魔戒的强烈渴求使他自身分裂,最终和魔戒一起毁灭。
在善恶问题上《西游记》则体现出东方式的整体思维模式。魔与道,恶与善之间的区别,对立不是绝对,永远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变的。小说中神中有魔,魔中有神,神魔之间有对立的一面,但更多表现为相联系的一面,比如,孙悟空在佛门前是妖猴,猪八戒,沙僧被扁下界后曾一度是吃人的妖怪。在修成正果后,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做了净坛使者,沙僧成了金身罗汉。
从西方的观点来看,恶就是恶,善就是善,两者之间是截然对立的。善和恶之间的抗争是两种强大力量之间的抗衡,或者胜或者败,不存在其他的可能。从中国式的观点看,善与恶的本质乃是一定条件的作用或某种关系影响造成的差别,不存在两个独立的本体,善和恶都是道的具体体现,二者共同存在于一个整体匡架内。所以中国文化中的整体思维抹杀了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西方,语言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概述
这里所指的文化主要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它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首先是由于两地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地理位置相对闭塞,北临高原,西接沙漠,南被喜马拉雅山隔断,只在东面临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中华民族追求稳定和谐,而缺乏冒险开拓精神的性格。英国和美国都是临海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一个岛屿国家,四面临海,这样的海洋地理环境形成了英国人开拓冒险的精神。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工业革命兴起较晚,小农经济的劳动方式要求人们相互合作,因此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很强。西方工业革命发展历史长,机器化的生产打破了人们协作劳动的方式,个人的能力开始凸显,因此西方人的个人主义,创新意识很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哲学的浸染,中国人历来就注重仁义,礼让以及中庸之道,注重宏观上的感觉而轻视具体的逻辑分析。西方文化形成之初,既在希腊文化时期,哲学和逻辑学就已经形成,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更是人才辈出,因此西方文化思辨和逻辑分析色彩很强。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句式结构的影响
中西思维差异在中英句式结构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竹枝结构”的特点,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式结构呈现“葡萄枝结构”的特点。汉语句式如行云流水,不注重句子结构内部的逻辑链接,跳跃性较强,而英文句式如连环套,句子内部之间逻辑联系紧密。
2.1 从汉语的句式结构看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这种思维模式使汉语产生了大量的量词,这种量词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具有图像的效果,而不像英语表达那样抽象化。例如在英语中的"a cow", "a dog", "a bird"在中文中就成了“一头牛”,“一条狗”,“一只鸟”,量词的使用直观地反映了动物体积的大小和形状特点。汉语的语意是靠词语的语序排列而形成的,不像英语那样具有严格的语法标志,从而使得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例如“有啥,吃啥”和“吃啥,有啥”,词语完全一样,由于词语位置的置换语意就大不相同。汉语里边没有固定的句式结构,要把汉语总结出向英语中的七个基本句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如诗歌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完全是名词的组合,但是中国读者却能体会到一副诗情画意的图景。这在英语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2 从英语的句式结构看西方文化
西方人重视逻辑分析,因此英语的句式结构呈现非常严密的逻辑结构。英语中有大量的语法标志来表明句子的各个成分,像各种从句,丰富的连词等。因此英语中词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因为有严格的语法标记表明它们在句子中的成分。英语中有汉语中缺失的定冠词和不定冠词,这也是西方人逻辑思维的一个体现。例如"a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和"the cat makes life wonderful"所指的意思就不一样,第一句指任何一只猫,而第二句则特指和说话人有特定关系的一只猫,而汉语的表达“猫使生活变得美好”则不会引发这样的逻辑分析。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中英言语行为的影响
言语行为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问候语,赞美语及其对赞美语的反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特定的问候语,由于问候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之高,因此它反映的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赞美及对赞美语的反应同样也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
3.1 从汉语言语行为看中国文化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打招呼的方式是“吃饭了吗?”“你吃了吗?”。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在西方人看来其实问的是比较个人的,私密的问题,但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友好的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问题成为人们生活中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这种对饮食的关心自然就体现到日常的语言中来了。中国人在受到别人赞美时,第一反应一般都是“哪里哪里?”或者是“过奖了”等辞让的话语,一般不会欣然接受赞美。这种反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重视谦逊的美德和低调的做法。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一种集体观和中庸观,不欣赏个人出头的做法,因此谦逊就成了中国人所普遍认同的一种美德,若是欣然接受赞美,反而会被认为是骄傲的表现。另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文化中,为了顾全别人的面子或照顾别人的感受,赞美有时只是一种客套的说法,因此被赞美者由于很难分清楚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赞美,只好一律采取辞让的态度。
3.2从英语言语行为看西方文化
在英语中,美国人打招呼一般用“Hi!”,“Hello!”或者“How are you?”等比较笼统的表达,因此用这种表达可以避免涉及到私人问题。这反映了美国人个人感比较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不喜欢和陌生人交流私人的事。而英国人则一般在打招呼的时候谈论天气,如“It is a fine day, isn''t it?”。这是由于英国独特的气候决定的。英国四季多雨,阳光普照的日子较少,因此人们对晴朗的天气十分渴望,这种渴望反映到语言中就使得人们愿意谈论天气。在英美国家,当一个人被赞美时,一般都会欣然接受,直接说“thanks”。这体现了西方价值观念中的个人主义观,人们都希望能从集体中脱颖而出,获得别人的关注。这种个人英雄观使得西方人乐意接受别人的赞美,而且把这种赞美看做成功的标志。
结论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由于文化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需要经过不断的学习和研究。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的进行,另一方面对英语语言的学习也能起到促进作用。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因此学习于一门语言要将其与所在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样,所学的语言才能在实际的交流中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 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 武汉:武汉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兴. 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 西安外国语学报, 2001
【关键词】《刮痧》;面子理论;中西差异
电影《刮痧》以传统中医的疗法“刮痧”为焦点设计了一场中西文化冲突,包含丰富的文化内容。男主人公许大同来美国8年,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时,他激动地说:“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他的美国梦彻底破碎了。丹尼斯背上因刮痧留下的刮痕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接连不断的噩运使原本美好的家庭支离破碎。后来由于各方的努力,许大同一家终于团圆。
在影片中,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打架,因丹尼斯不肯道歉,许大同当着昆兰的面打了丹尼斯一巴掌。当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冲突时,中国的父母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做出让步,给对方道歉,或先责罚自己的孩子。在听证会上,昆兰证实许大同确实打过孩子,许大同简直就要被气死。他忽略了彼此思维方式和对面子的理解差异。本文将从此入手来分析中西方的面子理论。
1、面子理论
“面子”是在各种交际情景中非常突出的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交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面子”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方对面子都有大量的研究。
1.1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Goffman在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面子”(face)的概念。在他看来,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positive social value),是一种公众形象(public image)。是否有面子依赖于社会对个人的评价,人们实施符合社会规范的言语行为就能维护这种公众形象,确保面子。否则,就不值得拥有面子,社会就可以收回。Brown & Levinson对Goffman的面子理论进行了拓展和系统研究,与Goffman强调“公众形象”不同,Brown & Levinson强调面子中的“个人”含义。他们认为面子是一种在公众中的自我形象,是一种个人的愿望和目的。并进一步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指希望自己的言行、成就等得到别人的认可!喜爱和赞同; 消极面子是指希望自身的行为不要受到他人的干涉和妨碍,不希望被强加。
1.2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面子理论。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1994)首先提出中国人的面子包括“脸”和“面”,这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面子”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社会性,是通过一个人的成功与显耀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脸”是群体社会对有着良好道德名声的个人的尊重,代表了中国社会对人的行为的另一类标准。“脸”和“面子”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每个人都力争保护自己的脸,也就是他的道德尊严,同时试图提升自己的面子,也就是提高自己的声誉。顾曰国对面子的研究非常具有代表性。他提出了符合中国人面子观的五条原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贬己尊人”就是要通过贬低自己来抬高别人,显示对对方的尊敬。“求同”就是尽量减少分歧,力求说话人和听话人看法一致,满足对方的要求,赞同对方,给对方面子;即使是不得不发表不同意见或批评别人时,说话人也要先褒后贬、先礼后兵。[4]
2、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方的面子观
在影片中,按照中国人的面子理论,为了维护昆兰的面子,许大同打了丹尼斯,实则“打在孩身,疼在父母心”。在中国文化中,面子是一种人格和尊严,强调个人的言语行为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形象要求。中国的面子理论带有集体主义的烙印,而西方文化带有个人主义的印记,非常注重自由与隐私,侧重于维护个体的消极面子,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尊重个人意见,适当程度的冲突被看作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积极行为。昆兰不能理解许大同的行为,因为美国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孩子和父母之间也是平等的。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在日常行为中人们要维护和自己关系好的人的面子。基于这种理念,尽管昆兰一再建议他找一个精通家庭法的律师,许大同才会执意让知识产权律师昆兰当自己的辩护律师,因为昆兰不仅是自己的上司,更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听证会上昆兰却出人意料地证明许大同确实打过自己的儿子,这让许大同非常愤怒,他认为昆兰出卖了自己,并说“道不同,不相与谋!”中国有句话叫“患难见真情”,为了朋友应该“两肋插刀”,然而,与中国人朋友观的前后刚好相反,美国人在交友做事上的轻重次序是法、理、情,这。影片将这一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3、中西面子理论的差异
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之间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长时间以来中国都是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中国人过着以家族为基础的群体生活,强调集体的合作和相互依赖,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面子理论使中国人将面子的保留与否取决于群体中其他人的认可,特别强调他人对个人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可。然而,西方人推崇独立和个人自由,强调个人主义与个人意识,追求个人主义价值取向。和集体主义不同,个人主义的显著特点是“我”意识和个人取向。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倾向就决定了西方人的面子其实就是期望个人的愿望、情绪和隐私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自身行为不受别人的妨碍和干涉。综上所述,中国文化更侧重于对积极面子的维护,更重视自己被他人的认可,以确保自己或他人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西方人则侧重于对消极面子的维护,希望不受他人干涉。
4、结语
电影《刮痧》中所显现出来的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其实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体现。这就提醒我们,学习一种语言,不仅要学习语言本身,要把语言学习融入文化学习中去。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文化因素,如思维模式、道德规范和社会观念等影响着交际的整个过程。面子理论是言语交际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有助于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理解,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Brown P, 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和我国很不相同,作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词语,它的产生、发展、丰富和词义的演变与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对词汇的理解就涉及有关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理解时就会出现文化错误。比如说,“dog”和“狗”这两个词,在语言意义上两者是相同的,表示一种动物。由于文化差异,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含有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有厌恶、鄙视狗这种动物的心理,所以常常用狗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等。在汉语中用狗指人就是骂人,如狗腿子、走狗、狗头军师、落水狗等。但是在英美国家,他们非常喜欢狗,并且认为狗是人类忠诚可靠的朋友,常常把人比作dog,却没有丝毫的贬义。英语中dog一词很受欢迎,并且往往含有褒义。例如:luckydog表示“幸运儿”,Loveme,lovemydog.表示“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表示“人人皆有得意日”。
英汉表达的结构差异体现在排列信息内容的顺序、表达中各环节间的关系、话语发展的趋势等方面。比如,英语中的时间、方位、地点表达的排列顺序往往是由小到大的,而汉语则相反。例:英:attwoo’clockontheafternoonofthe28thofMayin1998汉:1998年5月28日下午2点钟另外,英语的修饰要求把主要意思放在句子的开头,即“中心词”往往放在首位,然后围绕“中心词”逐步发展,形成先正后偏的现象。而汉语的表达习惯则是由表及里,先交代旁枝末节,最后点明主题。英语的定语和状语往往放在所修饰的词语后面,汉语则反之。英:Thisisthebookthatshegaveme.汉:这就是她送给我的书。
二、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当然,词序与汉语大体一致的句子在英语中也有相当大的比例,这好理解,无需比较。这些差异存在的原因如下。1.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观念上的和心理上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如英美人交谈忌谈年龄、收入、信仰等有关的话题,他们认为那是个人隐私,不容侵犯。而中国人见面则问对方:“你多大了?”“你收入多少?”等。2.不同文化的人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差异。如英语国家对家庭及亲属关系的概念较笼统,但汉语中非常明确具体。如英语中的uncle在汉语中分别表示伯父、叔叔、舅舅、姑父、姨父,而cousin则涵盖了堂兄、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兄、姑表弟、姑表姐(妹)、姨表兄(弟)、姨表姐(妹)等12种亲属关系。三、中西文化的教授方法为了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的敏感性,我们在平时应多向学生讲述中西文化差异,如习俗文化、思维文化、心态文化、历史文化和体态文化,这样才能对中西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加自如地运用英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把中西文化差异的掌握及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英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好阅读课的教学。阅读课在传授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采取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进行双边或多边交际,也可以借助图片、电影、录像、多媒体、其他电教手段和直观教具组织教学,进一步增强课堂效果,增加文化知识的积累。如在教授“Inarestaurant”时,就可以让学生扮演waiterandcustomer。教师就此可以引申讲解西方的餐桌文化和饮食文化,讲解之后可以观看相关影片,对西方的饮食文化加深了解。阅读课除了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教学外,更应注重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方面的教学,这是了解目的语与本民族词语的文化内涵差异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介绍词语、习语、谚语、格言、警句、典故等具体的特定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文化。比如whiteelephant就是一个典故,不是指“白色的大象”,而是指“昂贵而无用之物”。它源于这样的故事:在古代的泰国,国王总是给他不喜欢的人赐一头大象,这个人就不得不花掉所有的钱饲养这只稀有动物。又如英语中的BlackFriday,blueMonday,talkturkey,facethemu-sic,Noah’sark等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打着历史文化的烙印。仅就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而论,教学中既要讲解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都相同的词,又要讲解指示意义,但只在一种语言里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前者如汉语中的“狐狸”和英语里的“fox”都喻指“狡猾”,例如:“asslyasafox”;后者如中国文化中的“松”、“鹤”表示长寿,而英语里的“pine”,“crane”均无此内涵。除此之外,更要透彻讲解指示意义不同而文化意义内涵相同的词,如“雨后春笋”与“springuplikemushrooms(蘑菇)”,“挥金如土”与“spendmoneylikewater(水)”。
2.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地带领学生多读一些英语报刊,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视资料,广泛接触和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尽可能多地指导学生开展英语角、英语晚会,以及各类单项(口语、听力、阅读、写作、演讲)等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力求在多学英语、多用英语的交际情景中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三、教学注意点
英语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化信息更需要日积月累,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和进行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娴熟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而英语教师更是肩负重任,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还要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更要讲解中英文化差异,只有把这三者巧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胜任此项意义深远的工作,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教师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英语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要在教学中传授社会文化知识,英语教师显然起着主导作用。但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缺少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而我们又缺乏系统的以文化为导向的参考书籍。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不停“充电”,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探索新环境下指导英语文化学习的新方法和新技巧,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2.教学中随文解说,进行文化导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随时介绍因心理、概念、习惯等不同而可能引起的误解或错用之处。既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语法上正确的句子,又让他们了解如何表达才能符合社会文化方面的惯例。在教课文时,应利用学生已有的文化背景知识,补充新的材料和知识。如教“pollution”一课,教师可以收集一些西方国家关于反映污染问题和治理方法的真实材料。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己所见所闻的污染问题。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有关的背景知识,而且增强了环保意识。
3.优化学习环境,注意寓教于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够与真实语言交际对象进行交流和讨论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有一定知识的、感兴趣的并有真实交际目的的活动。其次,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取寓教于乐的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另外,教师如能随时收集一些有关英语国家的物品,就可以使学生获得较为直接的知识,如地图、图片、邮票、广告、信函、钱币及其他物品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请出国进修、考察过的教师或外籍教师介绍有关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交礼仪、思维方式等,也可以利用电影、电视等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甚至人们说话的用词、表情和手势。
[关键词] 语言系统的“超结构” 跨文化交际意识 商务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的目标或任务是什么?这是一个长久以来在教育界和整个社会颇具争论的话题。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系统受两种结构的制约,一种是“底层结构”(Substructure),即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世界的原有结构,这种结构使语言趋向一致;另一种结构是“超结构”或“上层结构”(superstructure),即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结构,它导致各民族的语言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差异。(摘自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145页)商场现代化意味着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 如今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都在与商务英语打交道,可见商务英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将使计算机运用、商务英语及经贸知识结合在一起,商务英语的概念与内涵将进一步拓宽,如何快速地更新知识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跟上时代的要求,是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新课题。商务英语教学的指导方向随即摆在我们面前,既要重视英语和商务知识,也要更加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时代,风云变幻,经济大潮和高科技是世界各国联系进一步加强,全球一体化趋势日趋明显,虽然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但其意义不仅仅是经济的,它是由经济全球化所推动的人类活动的时空伸延或时空压缩,是世界范围内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的强化。经济全球化是与文化上的多样性并存的。著名的学者McLuhan曾以“地球村”(Global Village)一词形容当今这个越来越小的世界。当今世界越来越普遍的跨文化交往的现实,促成了“跨文化的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的提出,文化是流动的,在动态中才能生存,在传承和创新中才能显示其价值。所以文化的天性就是流动,不流动,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历史的经验表明,各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中,才可以取长补短,才能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更新和发展。21世纪的中外文化交流必然会更加扩展,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与世界的联系就越紧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就越来越发展,只要中国现代化的步伐不停,就会努力去促进与世界的文交流,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关系到中国未来能否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重要课题。
二、 东西方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因
在文化生活中,指导行为活动的,首先是价值观念。这种观念一旦形成,它就会作为主导性因素渗透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中西文化冲突上,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价值观的差别。它们的价值体系的核心构造不同,这表现为人格取向中的文化冲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内涵的价值体系,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均十分明显。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以儒家伦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以农民社会为主体的农业文化,又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制度文化。如群己关系的定位。孔子思想的基本框架是大一统的集体主义原则,维护统一体和谐与安宁的核心因素就是体现在血缘和宗法关系中的“仁”。“仁”在群已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就是用自我牺牲和自我克制的方式来维护群体的统一。因此,在孔子那里,他所注重的人是集体主义的人,而不是个人主义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三,一是长于辩证思维,即注重整体和归纳;二是推崇超思辨的直觉,体现在表述上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和暗示性;三是侧重于内在情感性,忽视客观理性。传统文化显然始终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的情感和意志,而未能发展出西方式的理性主义。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因此,东方文化发展取向是重群体、重道德、重实用,西方文化发展取向则重个体、重科学、重思辩。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化体系,决定了东、西方人格特质构造和发展取向的整体差异。
在以日本和西方为例。以国家为背景探讨解决问题或做此决策的方式就意味着研究许多复杂的文化因素。它意味着试图评估这些因素对现代生活的影响,也意味着把握日前正在发生的变化。日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特征是,它们以某种方式影响首决策或者取向,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首先,在日本,任何解决问题的方法或任何谈判都体现着“你对你”的方式,这与西方“我对你”的方式截然不同。差别在于:在“我对你”的方式中,双方都坦率地从自已的观点出发提出主张――他们说出自已想要什么,希望得到什么。如此一来就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而西方人十分善于应付对峙局面。日本人所采用的“你对你”的方式则建立在各方――自然而然地并常常是下意识地力图理解对方观点的基础之上。因此,会晤双方共同努力减少对峙,谋求和谐。第二个特点的基础是 “一致共识”及“由下而上”。在日本,更多的是对各阶层所有人员的想法和意见都予以认真考虑。无论是私人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均是如此。西方式的决策多半源自高层管理人员,通常不征求中层管理人员或员工的意见; 而在日本,最底层的人员也能提出想法,然后通过组织上传,对最后的决策产生影响。此谓“由下而上”日本特有的交流方式也与西方的不同。即使生意没做成,日本商人也力求和睦相处,愿花费必要的时间来确立“你对你”的交流方式,仅仅间接而巧妙地交换个人意见。这就产生了对时间的不同见解。在日本,有始有终的工作比西方人对工作采取最后期限的态度更受推崇。由于这种重点的不同,日本人不仅在生产上讲求有始有终,而且开会也讲求有始有终。闲此,美国人对许多日本公司繁多的会议感到厌烦。但美国人总是急于做出具体决策,而日本人却试着制定一个大方向。另一方面,一己签署了某个协议,却常常是日本人惊讶于西方人履行协议时的拖咨。日本人热情十足地往前走,而西方人因需要时间做详细计划,则可能落后。
正因为东西方文化差异颇多,才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因。本来属于两大对立阵营的文化隔膜,在一个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世界新体制要求下,随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正在慢慢消失。全球化时代,为中西文化交流构建了广阔的平台,使我们看到中西文化存在着的差异和冲突。面对冲突,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以开放、宽容的心态,拓展对话、沟通的渠道,博采各国文化之长,培植和发展本土文化。
三、商务英语教学要重视语言系统的“超结构”体系
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 Paulston(1992)说,一个人要成为双语的(bilingal)就比成为双文化的(bicultural)容易得多。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自上世纪后半叶诞生以来,受到世界各国商务工作者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并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在专门用途英语中的地位也逐渐超过科技英语成为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学科。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商务英语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特别是同英语语言文学领域相比,还存在理论研究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现象。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文化层面上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语言知识技能学习中我们要渗透商务文化知识,努力培养学生商务文化意识或素养,处理好商务英语语言教学与商务文化知识教学之间的关系。把商务文化介入和商务文化意识培养与商务英语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使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授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切忌把重点只放在语法和词汇上,教学切实认识到文化冲突的危害性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商务英语应是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与商务知识的结合,重在培养学生在商务环境中具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新要求。中西文化差异体现于世界观、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宗教和神话渊源等诸多层面,一直是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理论研究的重要选题,也是外语和外语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结合语境、随语随文具体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文化信息,既能拓展不同领域里的文化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进一步增进对异域文化的敏锐性,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举商业活动中的广告业为例,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华文广告在传播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遭遇跨文化传播的障碍。要牢记跨文化广告的一些基本策略:理解文化差异;尊重及风俗习惯;适合当地价值观念;规避民族情绪的消极影响;用语习惯适用原则;适应文化教育程度;适应当地政策法规;文化优势融合原则;核心定位标准化与相关要素当地化结合;适应全球性趋势,引领消费观念。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在跨文化广告传播时作为参考因素。如语言文化因素,即言语交际行为,包括称谓、问候、致谢、赞辞和禁忌等;非语言文化因素,即非言语交际行为,包括面部表情、身势体距、声音暗示、穿着打扮、时空利用、触摸行为,以及不带表情的表情和没有动作的动作等。这两者一方面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和民族特性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时空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交际习惯。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重视面“面子“或者说 “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面子“或者说“体面”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 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这种错误一旦发现, 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 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被象语法失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 他很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
目前,我国教学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育,所以,课堂文化的构建与否和课堂文化的丰富程度和内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的高低。特别是像注重运用效果的英语学科,课堂文化给英语的课堂教学制造了很好的教学氛围,让英语教学得到完美的完成。本文就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中的内容方面、过程方面、师生交流方面和文化意识方面四个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中注重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切身体验
课堂文化内容方面的构建主要靠教材课文所选取的内容题材和写作体裁。目前,英语教材中的课文题材更多地选取英国等说英语国家的文化作为主体,有如地理、旅游、饮食、节日等这些跟中国学生关连相对较少的内容,而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应该结合我国的文化、我国学生的情感特点和他们的兴趣爱好,相应地选取能引起师生共鸣的内容,或是将内容偏向于引起学生注意力的方向去讲解。让教学内容或是教学内容的讲解生活化,这样可以减弱学生对英语知识英语文化的陌生感,加深他们学习英语的亲切感,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中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协商与多元化
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应注重互动性、协商性和多元化性。而高中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学习学科,更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师生交流的平等性、民主性和尊重性,达到一个遇到问题协商解决的境界,制造出浓厚轻松的教学氛围;应该注重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加入多方面内容、设制多个情境,并从多个角度去讲述和交流,达到彼此之间分享知识与经验,提高自身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目的。
课堂文化、教学文化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课堂活动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在课堂进行中,在教学实施中让教师学生学习领会到的潜在内容,如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过程方法选取的价值观、个人对某事件的思考层次和方向的思维方式、日常学习工作的技能、情感启发等。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发生着改变,从单向教学向多向教学和对话式教学转变,从枯燥而呆板的填鸭式教学和记忆式学习向积极主动的思维式和质疑式学习转变,从而形成感悟、体验、体悟型的教学文化。
三、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中注重师生交流的情感互动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跟学生情感交流是目的,激励跟赏识是主题。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但是知识、文化的学习目标,也是学生情感上的学习领会目标,是学生的对待事物对待他人的健康与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能力。课堂教学方式的设定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注重挖掘学生发现自己及别人经验、发挥自己创新创造能力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取信息知识、运用知识、综合整理信息、形成新知识与体验的目标。
在课堂交流过程中,学生学到知识、完成认知任务是一方面,而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更深一层的发现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学生之间的交谈中,他们不会担心出现语法错误被同学嘲笑和批评,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彼此交谈的内容,放在他们内容的看法上和对方提出的新知识新想法上,并在脑海中及时做出处理和反映,所以说,交谈的过程并不是单纯的语言练习、提高的过程,更是学生对事物对人生对情感体验的积累过程。而这过程才是最轻松、最全面、最高效的学习过程,但这过程目标的顺利达成需要注意知识体系内在联系和与其他知识的多方面联系的协调和整合,需要注意学生生命生活活动的内在联系的协调和整合。
四、高中英语课堂文化构建中注重深层文化意识中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
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多方面,除了常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风俗习惯、地理景观等方面外,还跟诸方面有关:
生存条件上,语言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劳动,受到生存环境与生存条件的影响。就如,生活在亚洲大陆上的汉民族是以土地为生的,在这大片大陆上生活繁衍,习惯了厚实稳定的大陆生存生活方式。而英国,则是一个生活在海洋上的民族,他们的国土在一个岛屿上,习惯的是相对动摇不定的海上生存生活方式。自然,这两个民族在认知世界、理解事物等方面都存在着特别大的差异,从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在上,中华民族受到长久历史的深远影响,佛教深入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左右着人们思维方式和为人处事的习惯,让人们相信“佛”的存在。而西方诸多国家中,基督教的理念则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为他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处理事情的方法提供依据。
在历史上,中国人向来受图腾的精神影响,一直都深信我们是龙的传人,而在英国人的眼中龙则是另外的解释,它只是一种可怕的怪物。
因为存在着这诸多的差异,所以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构建过程中必须重新审视这深层意识中的文化差异,并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否则课堂文化将不能得到深化与运用。
五、结语
教学是文化的学习与提升,课堂总与某种文化联系在一起,学生总是在课堂的进行中适应着文化。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构建中,应该正确客观地在文化的高度等多方面审视课堂,综合以前传统的课堂形式与当前新课标的改革方向,有创新意识创造观念地构建适合自己的学生学习、提升自我的课堂文化。
【关键词】 翻译 文化 意识
1.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1.词汇空缺
我们在此所说的空缺是指原词语所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如产生于美国上个世纪60年代的"hippie(或hippy)",由于它是美国文化的赌徒产物,在汉语中也无相对应的词语,曾音译为"希比士"或"希比派",现被译为"嬉皮士",此译名虽比前两个译名要好些,但仍无法确切表达"hippie"一词的内涵,且有可能造成误解。虽然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不满,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头蓄披肩长发,身着奇装异服,沉迷于酗酒吸毒,但他们并非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不少人对社会问题持有严肃的态度。还有些民族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词语,在翻译中必须详加注释,说明该词的语用意义,才能使译语读者了解原语独特的文化渊源。如:"我属鸡,我从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这句话的翻译应如下:"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I never eat chicken.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luck or bad luck."(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 representing the 12Earthly Branches, 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 Spring Festival 1993,for example, 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 Rooster, 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 All other years of the rooster , 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be-come either good or bad luck years for them.)西方文化中没有以动物配属人的出生年份的习俗,因此对于上句中出现的"属鸡"和"鸡年"所蕴含的文化内容是很难理解的,译者译出这些词语的指称意义,同时又详加注释,说明其内涵的意义,才能让英美读者比较完整地理解句意。比如"after-life"一词,英汉词典注明"来世",但汉语的"来世"与英语的"afterlife"有巨大的差异。根据英语词典的释义," afterlife"为"an existence after death ",指的是人死后的灵魂生活。如电影Ghost《人鬼情未了》中,女主人与其情人的鬼魂相伴的感人故事。
1.2.语义联想
翻译时应考虑汉英词语感彩差异。如:"金鸡鞋油:颜色有黑、棕、白、红、黄、蓝。"其英文译文为:"Golden Rooster Shoe Polish comes in black, brown, white, red, yellow and blue.""金"字在汉语中有四种涵义: ①金属的总称; ②钱; ③古代金属制的打击乐器; ④黄而发亮的色彩。而作为十二生肖之一的"鸡",在中国人心中可产生不同的联想。"rooster"一词为"雄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雄鸡报晓"的说法。而"cock"一词除了表"公鸡",也是男性性器官的婉称。"chicken"一词意义模糊,有懦弱、胆怯之意,英语中也有"as timid as chicken"一说,再说,"chick-en"所具备的语用意义与原文不符。在此,译文使用"rooster"一则避免了歧义的产生,二则在感情上也容易为英语读者接受。因此,"gold en rooster"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又保留了原文的语用意义和指称意义,体现了原文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达到了意义相符、功能相似的要求。
2.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间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体现在语言的各个方面。比如,中国人重写轻说,主张慎言;而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人却主张雄辩、畅言;中国人提倡中庸之道,表达委婉含蓄;而西方人却推崇直截了当,清晰明了。因此,中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的障碍是不容忽视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导致翻译信息的失真和走失。
2.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是指在地理、环境、气候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莎士比亚有一著名的诗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Thou art lovelier and more temperate.',莎士比亚有把自己的情人比做美丽的夏日,我们如果从中国文化出发,将很难理解这样的柔情。由于英国属于高纬度国家,夏季的平均气温也只在20度左右,正是凉风习习,好不浪漫的时节,因此,这样的比喻也就是情理中的了。
2.2.宗教文化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我国颇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譬如,"佛法无边"、"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得道升天"。而西方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创世之说。《圣经》极大影响了西方语言,"a spoor as a church mouse"(家徒四壁),"Judas' kiss"(死亡之吻)。当处理这些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时,简单的直译是不够的,一定要结合相应的文化典故加以意译。那么,从宗教文化角度出发,把佛教用语"阿弥托佛"译为基督教中的"God bless you!"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2.3.风俗差异
最为典型的是针对"龙"的文化内涵上,中西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我们为是龙的传人而自豪。古有龙袍、龙颜一说,而现今我们又用"龙飞凤舞"、"生龙活虎"来形容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而在怪经》当中,龙(the Great Dragon)代表了黑暗势力,那么如把"望子成龙"死译为"expecting one' s child to be a dragon"则完全丧失了语言背后文化的意象。因此,出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把"龙"译为"Long"而非"dragon" 。同样,对于一些英语词汇的翻译也应兼顾到中国文化。比如LANCOME兰翘、Ardor雅黛、VICHY薇姿、Avon雅芳等诸多国外品牌译名采用了"芳"、"黛"、"雅"、"姿"等汉字,迎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3.注重翻译教学中的文化语境
众所周知,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过程,也是跨文化交际行为。语际转换的基础是两种语言的对比,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建立译语意识,排除原语干扰,传递原语意义。然而意义依赖于语境,语境却蕴涵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中。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立的语言符号构建系统,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同的逻辑关系的表达形式可能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的差异以及差异对两种语言的影响,这样才能从深层次进行语言转换,实现跨文化交流。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更要了解这些差异的历史文化。这样在翻译实践时,才能避免文化错位的现象。
因此教师在研究译文的语篇时必须联系其语境,因为在实际生活中,通常都是先有语境,再有语篇。影响译语的生成、同时又反过来为译语所影响的总的社会历史性的语言情境即为翻译中的文化语境。其次,译语在母语中生存,既受到目的语主流文化的影响,又受译语文化的影响,如:1ock the stab 1 e door after the horse has bolted,有些学生采用替换法,翻译为"亡羊补牢",看似神来之笔,实际上是文不对题,因为英文原文强调的是为时已晚,而汉语译文是犹未为晚之意,二者语意一正一反,截然不同。
参考文献
[1] 孙会军. 普遍与差异[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
关键词:商标 信息对等 功能对等 翻译方法
1.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商标也不断全球化。如果一个公司要将其产品推向国际市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其商标的翻译,因为在商业中,这是仅次于产品质量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给商标下的定义是: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标志。它具有吸引消费者、识别商品、联想产品、广告宣传等功能。成功的商标翻译不仅要求译语商标形式的得体,还要求其语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2.商标翻译的原则
2.1商标翻译的文化信息对等
商标是一种信息符号,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信息,因此商标翻译过程中应注重文化信息的对等。必须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避免文化差异引起的信息误导,保证译语商标很好地发挥其语用功能。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余富林,2000)。一般来说,商标翻译涉及的英汉文化差异体现在对颜色、动物和数字的认知差异方面。
2.1.1对颜色的认知差异
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对颜色的认识也有所差异,因而颜色词在不同的国家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blue music(蓝调音乐,忧伤的音乐),blue sky(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翻译势必会影响销量。再者红色在英语国家象征着残暴、不吉利,而在中国红色则代表着喜庆。在西方文化里白色象征着纯洁、美好,而在中国白色有不吉祥的文化含义。因此我们在翻译含有颜色词的商标时不得不进行适当的调整。
2.1.2对动物的认知差异
很多中英文商标与动物密切相关。然而中英文商标互译时不能忽视中西文化差异,因为同一动物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内涵。
例如,dragon(龙)在中国人心中是吉祥动物,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表示邪恶的怪物,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所以,在将含有龙这一动物的中文商标翻译成英语时需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成Four Asian Dragons则不妥。为了保持文化信息的对等,将其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则能避免对源语信息的扭曲,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文化中不是邪恶的象征。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虽保持了语义信息对等,却破坏了文化信息对等,因为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所以出口时我们将“白象”翻译为“Brown Lion”,表示电池的威力无比。
2.1.3对数字的认知差异
同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象征意义也有所不同。“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成汉语为“七喜”。在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是个大吉大利的数字,以七为商标的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但在我国,“七”只是个普通的数字。在汉语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常被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因此,我国有以“999”为商标名的药品。而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因此在翻译该商标名时有必要作出调整。
2.2商标翻译的功能对等
功能对等意味着翻译商标时应首先考虑商标翻译之后能否具有源语商标的基本功能。根据美国翻译家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论,译语信息接受者对译语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功能对等强调读者反应、追求等效原则的实现。商标翻译的目的是让消费者了解、熟悉、接受商标所代表的商品。商标读者也即消费者从商标中获取的信息直接影响着商品的销售。因此,在翻译商标时,翻译者应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所翻译的商标是否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并且产生与源语商标一样的语用功能(贺川生1997)。这样一来,商标翻译的功能对等就优于了形式对等。例如,我国的“乐凯”牌胶卷翻译为“Lucky”,虽然形式上和汉语的意义有出入,但是译语商标有“好运气”这一含义,它所传达的商品信息能产生积极的语用功能,所以是成功的商标翻译。又如美国的一次成像照相机“Polaroid”翻译为“拍立得”。这个翻译能让人立即联想到这产品是照相机又
能知道其特点。
3.商标的翻译方法
商标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在音韵语言体系和标识语言体系方面的转换。在翻译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这种转换:音译、意译和音意结合。
3.1音译
所谓音译是指在不背离汉语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或误解的条件下,按照原商标名称的发音,找到与之语音相近的汉语字词进行翻译。余富林(2003)指出,商标音译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译文富有异国情调,从而赋予产品吸引力。音译法被广泛采用是因为跨市场的商标语音统一性对全球性的营销和命名显得更具重要性。得益于声音上的一致性,这些音译的商标名和源语商标发音相近,从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异域特色,使之与市场上的本土产品相比显得与众不同。然而,音译商标在信息传递方面具有弊端。按照发音翻译而成的汉字组合,如同那些在语音语言体系中组成单词的无意义的音节,没有实际意义或所指,所以无法提供任何有关产品或品牌的信息。这一类的商标数量不多,如Kodak(柯达胶卷)、Olympus(奥林巴斯)、Levi’s(李维斯)、Disney(迪斯尼)、McDonald’s(麦当劳)、Konica(柯尼卡)、Motorola摩托罗拉(手机)、Sasson(沙萱)。
3.2意译
意译是指不考虑发音而是根据商标的实际意义翻译出相对应的译文商标的一种翻译方法,如Apple苹果(computer)、PlayBoy花花公子(clothing)、Crown皇冠(automobile)。黄瑞红(2003)指出,意译能较好地体现原商标确立者的初衷和希冀,对一些形象鲜明、寓意优雅、词语华丽的商标可采用意译法。
3.3音意结合
所谓音意结合即在语音上和语义上与源商标相同或相近的语言符号组成相应的商标,这就要选择发音上相对应并与产品的品牌或类别有一定联系的汉字组成相应的中文商标。一般认为音意共译的方式比纯音译或意译要好,因为由音意结合翻出的中文名在一定程度上与源名保持听觉上一致的同时,又使其具有传递重要品牌和类别特征信息的交际功能。可见,这种翻译方式兼具前两者的优点,保证了语音上的一致性,同时又给品牌一个具体的语义定位。以可口可乐为例,Coca和Cola本意是两种植物名,中文对应的表述是“可口可乐”,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在形和意上也和谐深远,“可口”的意思是味道好,“可乐”的意思是好玩、开心。“Pampers”是一个纸尿布品牌。Pampers一词在英语中是对待某人过分宠爱的意思,它的对应中文翻译是“帮宝适”,字面意思是帮助婴儿摆脱尿湿烦恼、享受干净舒爽的意思,这与纸尿布的功能联系甚密。而父母对孩子的呵护之心轻易地就被这三个字唤起。在实践中,这种音意结合的商标翻译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种,即部分翻译和整体翻译。
从上可知,一个商标翻译者很有必要对商标的各种属性像音、形、义,市场效应、美学标准等各方面做一个全面的考虑,在各个属性中求得一个平衡。翻译的商标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名字,它更是一个文化的综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产品在市场中的前景。因此我们在商标翻译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形和意两方面的因素,为产品的销售发挥积极的作用。
4.结论
产品的商标既象征着产品质量,也代表着产品形象,要消费者喜欢一个商品,商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东西方的地域差异、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使得我们在商标翻译的时候就存在了许多不同的理解。所以我们在商标翻译时应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寻找中西文化的切合点,使文化和功能更加对等。商标翻译应力求在音、义、形上与原语商标对等。翻译者应根据不同的商品来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商标翻译要贴近译入国文化,使消费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商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富林.外贸翻译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
[2]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翁凤翔.国际商务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贺川生.商标英语.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5]余富林等.商务英语翻译.2003年12月.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91.
[6]黄瑞红.商标翻译的方法及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江南大学学报出版社,2003,第2卷第6期,73.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商务谈判 应对策略
1.语言与交流
语言被称为反映文化的镜子,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沟通时,会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本源文化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诠释和理解。语言能帮助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人互相沟通,但是有些词语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却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即使沟通双方都持同一种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某些已有的人或事物的反映方式。在进行国际商务谈判时,如果说参与谈判的双方使用的工作语言并非为其中任意一方的母语的话,最明智和直接的方式就是针对产生歧义的细节或定义提出问题,直到得到让人满意的答复为止。一次商务谈判,只有在双方达成一致,并且乐于履行协议中罗列的义务时,才能被称之为一次成功的谈判。谈判所用的语言承担着让参与谈判的各方明确理解对方意图和所期待达成何种协议的重任,如果谈判结束之后,有任何一方对协议中所列条款产生疑虑,或认为自己因为被强迫或出于脸面才签署了这份协议,那么毫无疑问,这场谈判从沟通交流角度考量是失败的。
在与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对象交流时,时刻注意如下方面,将让你的谈判获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1)除非对方率先提起,避免讨论政治、种族或宗教话题,以免冒犯对方,此乃国际商务谈判的大忌。
(2)避免询问个人隐私。
(3)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与对方交流,避免使用容易引起误解的俚语、俗语及一些隐晦的表达方式。
(4)不断观察并征询对方的意见,了解对方对你陈述的理解程度。
(5)在对方完整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之前,不要打断对方,交流时放慢语速,即使有翻译在场。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类似的表述方式,“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了解你的敌人”。在进行商务谈判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游刃有余地参与谈判的各个环节。
除了口头语言之外,谈判时涉及的谈判者的肢体语言和各种行为会对谈判成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谈判者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人士对于时间,人与人之间保持的距离习惯及对方文化中常见肢体语言的含义。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人类时间观念有两种文化模式:单向性时间模式(monochronic-time)和多样性时间模式(polychronic-time)。他认为一些受欧洲文化影响的国家,如英美、德国瑞士、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国家和亚洲的日本等属于单向性时间模式,而地中海沿岸国家,如意大利、希腊、法国、墨西哥和一些东方和非洲国家则属于多样性时间模式。单向性时间习惯是一种强调日程、阶段性和准时性的时间习惯,要求人们做任何事都要严格遵守日程安排。只有了解谈判对象对于时间的不同观念,才有可能合理安排谈判进程,取得更好的谈判效果。还要求谈判者了解对方文化中常有的肢体语言的含义,手势、眼神、笑容甚至颔首点头的时机都会影响你向对方传达信息的有效性,有时甚至造成致命的误解,造成谈判破裂。事先通过网络、媒体和书籍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行为习惯,应该成为谈判之前的一项必备程序。
2.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
荷兰的霍夫斯特德在著名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报告中指出,不同民族文化差异体现在四个方面,即“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男性度与女性度”。中国在经过了漫长的数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和长期儒家思想的洗礼之后,形成了其高权利距离、较高的不确定回避指数、较强的集体主义观念和明显的女性主义倾向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差异会集中体现于参与对外商务活动的谈判者身上。面对具有不同文化特色背景的谈判对象时,了解对方特有的民族文化差异和理念,能够与谈判对象缔结更和谐的、有助于沟通交流的关系,避免分歧,进而获得最理想化的双赢谈判成果。
3.不同文化的谈判风格
霍尔提出的高语境文化和低于近文化的概念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化差异起到的影响。高语境文化包括大部分中东国家、亚洲国家、非洲和南美,这种文化下的国民通常崇尚集体主义,重视直觉,强调社会关系,行动前会深思熟虑。这就意味着此文化背景下的谈判对手非常重视谈判过程中的双方关系,因此在谈判之初就要取得对方的信任。此类文化是高度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团队之间的和谐相处,对于个体利益的取得要达成团队之间的共识。谈判者们经常凭借直觉或感受而不是理性做出判断。高语境文化中使用的语言本身远不如语言被使用的语境重要。语境包括说话者的声音、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甚至说话者的身份地位和家族渊源等。与之相对应的低语境文化以逻辑性、线性思维为标志,强调个人主义,崇尚行动力,北美、西欧和北欧国家都在此列。谈判者们期待的是直接简洁、高效率的谈判模式。由低语境文化背景的谈判者提出的书面文字通常直截了当,不会有任何多余的修饰和花哨的辞藻,这点和高语境文化的行文习惯大相径庭,而误解有时因此产生。按照中国文化的特点,谈判时,一般注重原则、忽略细节;欧美国家的谈判者正好相反,他们比较注重细节,却不太执著于原则。中国人处理问题的程序是先就谈判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谈判中解决。这种谈判模式可使我方在以后谈判中处于较为有利的地位。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感到很陌生,他们觉得细节决定成败,比较愿意对细节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如一些欧美客户在谈判中会提出价格、包装、交货等细节问题,并期待在谈判过程中解决这些细节问题。对他们来说,最后的协议就是这些小协议之的综合。欧美客户讲究实际,注重利益;而成长于中华文化背景下的中方谈判者们则认为谈判是一种纵观全局的活动,倾向于从整体考虑,着眼于全局利益,所以才会出现这种对于原则和细节的主次之分。因此,和欧美谈判者的谈判过程往往是细致而冗长的,一旦双方达成一致,那将是双方利益的共同体现,他们会严格执行协议中的条款,是非常认真和严谨的合同执行者。
4.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谈判是解决冲突的过程,不同文化有不同解决冲突的办法。在进行一次谈判之前,首先要自问对于这次谈判有何预期,万一出现冲突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东西方文化对于冲突有相悖观点,西方国家认为冲突是具有建设性的,通过对冲突的解决,可以获得更多有用信息,并且能实现一定范围内更和谐、健康、紧密的联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崇尚的是“以和为贵”,传统上认为冲突会影响团队成员彼此信任和组织的凝聚力。因此,引起冲突的人会受到谴责甚至责罚。东西方文化对于冲突的不同理解导致对于冲突的不同处理方式。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对于出现的激烈冲突和利益碰撞,我们提出的建议是:喘口气,仔细听,认真想,从对抗激烈的谈判现场中抽离,退一步,在做进一步行动之前先考虑行动的后果。放慢谈判节奏,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地实现己方的既定目标。谈判是耗时耗力的漫长过程,很多重要的商务谈判是经过几轮甚至几十轮的相互磋商才最终取得一致意见的。
5.结语
大批中国学者和对外贸易的从业人员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进而在涉外商务谈判中扬长避短,实现自身的最大商业利益。
参考文献:
[1]曹菱,主编.商务英语谈判.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谢晓莺,主编.商务英语谈判.商务印书馆,2005.
[3]邱革加,杨国俊,主编.双赢现代商务英语谈判.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