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幼儿课程建设

时间:2023-10-13 09:46:14

导语:在幼儿课程建设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幼儿课程建设

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特色课程;现状

“幼儿园特色课程”中有三个重要的要素,其一是“幼儿园”,即开发的这个课程的使用对象是幼儿,因此,在开发该课程之前一定要深入了解该所幼儿园幼儿的各方面特点;其二是“特色”,即该幼儿园开发的这个课程既要符合该幼儿园的办园特色,又要迎合幼儿园所在社区的特征和幼儿家长的情况等一系列的特殊因素;其三是“课程”,即每一个课程的开发都是经过一系列流程的,比如,课程开发所需的经费、课程开发的教师成员、课程开发的制度规定等,只有在严密的组织和安排下,课程的开发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本文将从这三个要素出发,深入地谈一谈当前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的现状。

一、前期的准备工作不足够充分

无论是完成一个工作还是开发一个课程,都有一个严密的流程安排,而在整个流程中前期准备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整个工作是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本文先从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的准备工作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幼儿园在建设园所特色课程时的准备工作都不够充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幼儿园特色课程的认识不够充分,因为教师是幼儿园特色课程的主要开发者之一,教师对特色课程的认识程度直接决定着该幼儿园特色课程质量的好坏,而在现实的幼儿园课程开发团队中绝大多数教师并未真正深入地认识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含义;第二,毋庸置疑,课程开发是需要一定经济条件作为支撑的,在这一点上很多幼儿园都做了相应的消费支出,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在幼儿园所有的消费开支中拨给幼儿园特色课程研发的经费仍然较少,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不到位,特色课程开发的质量自然不会太高;第三,从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含义可以看出,它是以幼儿园、社区、家长和幼儿为线索开发的课程,因此,在研发原色特色课程之前,教研人员就应对这几个线索进行深入的调查,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才能真正开发出与其他幼儿园不同的、独具特色的幼儿园特色课程,可通过调查发现,这一点很多幼儿园并未真正做到。以上只是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前期工作的几个要素,仅从这三个要素就可以看出,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

二、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

教师是幼儿园特色课程的主要开发者之一,教师对幼儿园特色课程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课程质量的好坏,那么,除了教师的认识程度外,教师对课程研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也是影响课程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通过访谈几名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教师,笔者了解到很多教师都是被动参加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的项目中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愿意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可想而知,在这样消极心态的引领下,幼儿园特色课程开发的进度和质量势必不会太高。因此,要想提高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的质量,首先要打造一个主观能动性较强、参与积极性较高、对特色课程有一定了解的科研团队。

三、特色课程开发与利用不充分

“中国那么多所幼儿园,难道每所幼儿园都在进行特色课程的开发吗?”带着这个疑问,笔者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并未涉及特色课程的开发,可见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发并未深入到每所幼儿园中,这是一个幼儿园观念落后的体现,针对这一现状,国家和教育专家可通过宣传、讲座等方式大力将这种课程开发理念传播到每所幼儿园中。当然,很多观念较为先进的幼儿园都在进行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发,但开发的特色课程是否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了呢?这是一个疑问。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幼儿园并未真正地将开发的特色课程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中,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认为自己开发的课程没有标准的课程好,担心幼儿不能很好地学习和消化自己研发的特色课程,正是由于他们的不自信和不敢尝试的心态,阻碍了幼儿园特色课程的使用。综上可见,幼儿园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皆不够充分。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为了促进幼儿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为了体现园所特色和社区特色,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的潮流趋势,但毕竟特色课程是一种新兴的事物,很多幼儿园都处于摸索阶段,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也不够完善。因此,作为园级领导和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都要深入学习特色课程的理念,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幼儿园特色课程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凌.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现状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幼儿教师 入职教育 课程建设

一、我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现状及思考

我国新教师参加工作后有一年的“试用期”,试用期也被认为是“任职培养”,具有“入职教育”的含义。但是,幼儿教师“试用期”的着眼点,基本上是从用人制度和工资制度的角度来讲的,而不是着眼于新任教师的专业提高。幼儿园的新教师一般是一上岗就被看做是正式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计划。有些幼儿园对新教师实行“师傅带徒弟”式的指导帮教,这种“手把手”的传授方式,一是受到老教师个人经验水平的影响,二是难以满足大量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新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一段艰难的摸索过程:没有人指引他们形成独立的心态和负责任的意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生与教师角色应当如何转变;没有专门的辅导,只凭感觉做事,做错了,没有承担责任的勇气等。幼儿园工作头绪多、责任重,幼儿园教师的入职适应远比其他行业困难得多。据统计,新教师的流失率为老教师的五倍多。

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源于我国目前的幼儿教师教育尚未形成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局面。我们急需把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进修结合起来,改革职前教育的培养方式,加强联系实际;规范幼儿园的园本培训,建立促进幼儿师范院校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一体化的机制;借鉴人才市场管理原理,总结过去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动员师范院校、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基地幼儿园三方力量,形成供需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驱动、同谋发展的伙伴关系,联合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平台。

二、师范学院与幼儿园联合打造幼儿教师入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我们的研究,还仅是试图站在幼儿师范学院的立场上,打破幼儿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分离状态,通过与幼儿园的合作,摸索出一套规范的、适合我国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尝试架起幼儿教师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的桥梁。

1.基本思路。本研究在技术上沿着两条思路同时进行:一条是研究入职期教师掌握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工作技能的实践历程;另一条是研究幼儿教师适应新环境的心路历程。

2.目标定位。从幼儿教师终身教育的角度着眼,以入职一年的新教师为研究对象,建立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帮助幼儿园形成有效的岗位培训机制,形成不断进取的教师团队;保证幼儿园高品质的保育和教育,促进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有效帮助新教师顺利进入教师职业的岗位技能适应期和心理适应期。

3.课程形成的步骤。第一阶段,采用访谈、问卷的调查方法,了解入职一年以内的教师在工作中的困惑、需要及情绪反应;了解有经验的教师在“传、帮、带”上的可贵经验;了解幼儿园管理层在这个方面的想法和认识,从而为课程的编写提供现实的依据。第二阶段,进一步查阅资料,补充和完善写作提纲。第三阶段,在实验幼儿园组织相关活动,对课程的相关章节做实践的检验。第四阶段,通过循环,进一步完善课程。

4.组织机构。由幼儿园和师范学院联合成立入职教育领导机构,共同编制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课程,建立幼儿园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具体指导并实施幼儿教师入职教育工作。

入职教育的组织管理网络的塔尖是幼儿园园长、师范院校的专家;中间部分是总教练;下面是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练团队。

管理网络的运行方式:园长聘任业务骨干充当总教练、教练担当对新教师的培训工作,并与他们签约;总教练对教练的阶段性培训进行检查和验收;入职教育结束,园长组织对新手进行考核,并据此对总教练和教练的工作进行评定。

5.课程内容。入职教育的培训课程大致包括如下方面:(1)教师素质训练:包括职业定向强化、教师行为管理、成功教师心理素质、教师礼仪、适应新团队训练等。(2)班级工作技能训练:包括集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个体教育技能的训练;与配班教师、幼儿家长沟通技能的训练;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训练等。(3)教学工作技能训练:制订课程计划,教学时间最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中的技术,环境布置、评价和等级评定技能训练等。(4)保育工作技能训练:环境卫生,意外事故,疾病等的训练。

6.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实施。入职教育课程分为“入职集体培训”和“实习期同步培训”两部分内容。

“入职集体培训”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也包括需要强调的重要工作内容讲座。“入职集体培训”应起到唤起工作热情、激发斗志、奋勇向前的作用,主要内容涉及职业道德、精神文明、园所文化。“入职集体培训”课程可以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形式是总教练邀请幼儿园相关人员或园外专家对新教师进行集体讲座,也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渗透相关内容,如“入职宣誓活动”等。

“入职集体培训”一般在每学期开学前进行,具体内容涉及:(1)园所文化宣讲;(2)新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3)幼儿园职业道德教育及岗位职责;(4)幼儿教育理念的确立;(5)幼儿园管理制度,幼儿园规章制度;(6)安全教育;(7)幼儿常见疾病预防及卫生护理;(8)高效工作法介绍与幼儿园物品定位管理;(9)教师人际交往与沟通技巧介绍;(10)保育员工作技能以及评价标准讲座;(11)教育基本技能及评价标准。

“实习期同步培训”课程以时间为顺序,将新手在一年中应掌握的保育、教育技能分解在每一个工作日中,形式为“个别训练”与“小组训练”。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个别训练”是由新教师所在班级全体教师充当教练,负责按照教程每天对新教师重点进行技能培训,主要是以结对的方式在班级中进行。教练每周要与新教师谈话,主要内容是鼓励新教师的进步,分析新教师在本周即将学习的内容方面的不足,讲解技能要点,提出改进的建议,交代评价的方法等。示范讲解后,每天细心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新教师则要将教练所教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揣摩,对自己的工作体会要及时记录并加以反思。

“实习期同步培训”中的“小组训练”,由总教练负责组织,每两周进行一次对新手的心理辅导或技能强化。目的是为新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或者针对当前新教师的心理状况,组织一些心理游戏,舒解他们的紧张情绪等。

7.考核评价。教练对新教师进行分期考核,最后综合评价。具体方法采取专项业务考核、综合量化考核、技能评比、个人述职和协商评定等。总教练对教练的评定主要参考新教师的进步及新教师对教练的评价。按考核成绩状况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等。

8.总结反馈。师范学院的专家、总教练每两周要与教练一起分析总结阶段带教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商定解决的办法。每期入职教育课程结束后,幼儿园与师范学院要作一个大的总结,修订下期培训方案。对于涉及职前教育培养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师范院校,加快职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改革。

三、幼儿教师入职教育的基本策略

1.规划。幼儿园必须在新教师进入岗位前就对新教师的成长有所规划。这种规划首先取决于对新教师能力与特质的分析,在与新教师坦承交流的前提下,指导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所规划,并制定出时间表。

2.辅导。幼儿园的工作头绪多,并需要在一个工作日内全部涉及,新教师应付这样的日常工作很困难。教练对新教师的学习活动要注意观察、分析,提出适当的建议。教练要特别注意抓住每周的重点学习内容,采用指导、研讨和考核的方式,强化培养。教练还要注意培养新手的整合教育能力,引导新教师关注自己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与儿童的关系,关注是何种方法促进了教育效果的产生和优化。

3.示范。教练应当有准备地将每周学习重点呈现给新教师。示范是准备的重要内容。通过示范,让新教师清楚地了解工作技能的每一个细节及其原因;知道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教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更重要的是获得对教学策略应用情景或条件的理解,获得对职业文化的理解。

4.谈话。教练与新手积极的、鼓励性的谈话,有助于帮助缓解新教师的心理紧张。教练的谈话内容包括介绍幼儿园的人、事、物,幼儿园的政策、资源、活动程序等;介绍幼儿生活管理、教学策略、压力处理等新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以及在某项比较专门的技术或策略上为新教师提供帮助等。

5.同伴互动。两周一次的小组活动,就是为新教师提供一个学习经验交流的平台。新教师被分配到独立的教学班级,所处的同事是自己的教练,在工作和学习中可能会产生自己远不如人的自卑。新教师彼此的交流会使他们产生归属感,通过听取别人的学习体会和总教练点睛的话语,还会使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四、关于构建入职教育课程的再思考

1.入职教育的处所是幼儿园,幼儿园的园所文化是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新教师的成长不仅仅是技能形成的过程,更是专业态度形成的过程。幼儿园应当成为“个人成长的学校,心灵寄托的家园”,幼儿园应当有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协作的团队精神、正确的工作理念、合理的工作目标和铁的工作纪律等,这些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2.教练团队建设是影响入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师徒制”的培训方式是目前培养新教师的基本方法。在很多情况下,这种方法效果不佳的原因是选拔“师傅”的标准仅限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忽视了“带教的经验”,加之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所以,在实施有效的入职教育前,一定要培养一支能够领会教练课程,善于施教的教练团队。

第3篇

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由南京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机构——学前教育研究所会同南京市教科所田野课程项目研究所、《早期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幼儿同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交流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进展,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园所搭建与专家学者及姐妹园所进行广泛交流课程建设经验、深入研讨课程建设问題的平台。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了六位知名专家作了六场专題报告。香港教育学院蓝美容教授以“香港如何开展设计活动(方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为題,通过案例录像等形式,与大家分享了香港幼稚园开展方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同家督学成尚荣研究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命題“课程即幼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以“高宽课程模式与‘办好学前教育’”为題,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高宽课程的理念、目标、实施过程及评价方式等,并通过与我国幼儿同课程一般结构相比较,突出了高宽课程模式的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作了題为“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报告,她认为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是通过游戏进行的自主学习,并结合案例精准到位地分析了游戏与发展的关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效应、材料投放与幼儿行为的关系等问題。台湾政治大学简楚瑛教授对台湾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省思,她追踪溯源地阐述了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和理念,结合校本课程在美国、澳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诸多挑战。这启示我们,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会涉及幼儿园甚至幼儿教育系统的文化特征与权力结构的整体变革。最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虞永平教授作了“教育质量,在过程中……”的报告,他从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文件出发,阐述了他对有质量的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他认为,幼儿教育质量在幼儿实际的操作、交往及表达等行为之中,在不断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谈话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评价能力等专业能力的过程之中。

除了六场精彩的专題报告外,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与会专家和代表来到南京师范大学学前课程研究实践基地之一——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进行了现场观摩和区域活动研讨。太平巷幼儿园汪丽同长以“走进幼儿心灵的田野——田野课程发展”为題,向大家全面介绍了田野课程的内涵及发展,并重点介绍了田野课程近年来在区域活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太平巷幼儿园两位教师邱梅蓉和陆晓民分别就“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和支持”两个专題详细介绍了她们的研究成果。之后与会专家和代表到太平巷幼儿园各班级观摩了区域活动现场。观摩活动结束后,与会代表就各自对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困惑,与专家及太平巷幼儿园的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研讨。

此外,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16家园所代表将各自园所进行课程建设的成果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分享。浙江师大王春燕、山东师大丁海东、山东省教研室方明、华东师大钱雨、江苏省教科院张晖及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邱学青、张俊、原晋霞等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各园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优秀经验,帮助各园提升了课程建设的理念,并精准分析了各园课程建设仍存在的主要问題,为各园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本次研讨会,各与会代表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精神、提升幼儿同教育质量的行动中将更加明晰方向。

第4篇

一、专题区的内涵与特点

幼儿园专题区脱胎于传统的幼儿园区角,是一种教师为了满足幼儿的内在需求、促进幼儿发展,通过组织某一类物质或精神资源而创设的,供幼儿在特定领域从事可持续、较体系化的探索、游戏和学习活动的空间。幼儿园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种植园、饲养区、科学发现室、炊事室、民间工艺坊和表演区等都可以视作专题区。

与幼儿园以往常见的活动区角相比,专题区规模更大,拥有相对独立的区域以及更加完备与真实的设备、设施。如幼儿炊事区一般设在独立的房间内供全园使用,配有便于幼儿操作的烹饪台面、水池、灶具、炊具及餐具等设备,而传统意义上的美食角往往附设在班级活动室内,操作设备多为零散的拟真游戏材料。通常,专题区具有较全面的教育功用,既可以作为单独的活动类型发挥自身的教育价值,也可与幼儿园其他教学、游戏活动相得益彰,发展成为成熟的专题区活动甚至自成课程。活动区的主要功能是为幼儿开展游戏提供活动空间,为主题活动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是完整课程体系的一部分,但其自身的教育作用是有限的。例如,江苏吴江市金家坝幼儿园利用生态园,组织分班饲养、公共饲养、家庭饲养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饲养活动,开展集体教学、小组探索、个别游戏等多种活动,使幼儿在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上均得到了发展,达成了涵盖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而这一切是难以仅仅通过班级饲养角实现的。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虽然使用了“区”“室”这样的名称,但并不意味着专题活动的开展在空间上是固定的。由于不同专题活动的特点和不同幼儿园的条件各异,某些专题活动可能没有固定的区域,如江苏常熟市实验幼儿园的科学发现区并没有固定的探究场所,只是将有关科学探究的材料放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角落。活动室、操场、楼梯间等都可以成为幼儿探究的空间。我们主张从教育资源使用的连续性、系统性来理解“区”“室”,即一切有助于专题活动开展的空间都可以被纳入专题区的范畴,专题区是确定区域与灵活空间的结合。

专题区活动继承了传统区角活动低结构性的特征,其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专题区活动是生成的。由于该类活动的维持主要依赖于幼儿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教师很难预测幼儿会以何种方式作用于材料,获得何种经验,伴随何种情绪体验,因此更应针对幼儿的不同经验给予不同的指导。(2)专题区活动是生活的。无论是种植、饲养还是科学发现、表演,每一项活动均源自生活,而幼儿开展这些活动的方式是直接体验式的,也是生活化的。(3)专题区活动是开放的。任何专题区已有的活动总能成为新的活动的起点,且生生不息。例如,北京丰台第一幼儿园的图书馆开放后,因缺乏管理,问题接踵而至,这又成为幼儿制定管理制度的契机。(4)专题区活动是发展的。由于幼儿的兴趣与需求是专题区建设的基本依据,因此即便是同一区在具体内容上也是不断变化的,开放与发展的特性为专题区不断寻找并吸纳新的课程资源提供了可能。(5)专题区活动是具有内在规则的。任何一种专题区借鉴的人类活动都具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与规则,幼儿在活动中可以习得相应的自然或社会法则,如必须按时令种植,这些法则规定了专题区活动的基本程序,保障活动能够依照某种内在秩序持续下去,也为教师指导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

二、专题区的价值与优势

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过程来看,建设专题区具有如下四种特殊价值。

其一,专题区为发掘课程资源标定了方向。没有头绪是幼儿园开发课程资源时经常遇到的问题,专题区建设能够帮助教师较快地明确收集课程资源的范围,减少因缺乏目标而带来的盲目性。如江苏无锡港下幼儿园地处城市化程度较强的乡镇,长期苦于缺乏特色鲜明的课程资源,自确定了建设儿童博物馆的方向后,幼儿园为每个幼儿准备了“藏宝箱”,让幼儿集中收集喜欢收藏的东西。

其二,专题区为梳理课程资源提供了思路。初步收集到的课程资源必须经过科学筛选、整理才能进入课程,发挥教育价值。依据专题区安排相应的资源,能使课程资源层次化、体系化,便于管理。

其三,专题区为整合课程资源搭建了平台。幼儿在专题区的活动需求通常涉及多个领域,这为课程整合创造了条件。如江苏苏州花朵幼儿园的炊事活动包括了“制订计划”“采购”“择菜”“洗菜”“烹饪”“品尝”“整理”等一系列活动,将数学、饮食卫生、人际交往、劳动技能、分享等多方面的经验与发展要求整合在一起,符合幼儿的成长特点。

其四,专题区为提升课程资源提出了要求。专题区虽然具有生活化的特点,但它不是对生活的简单复制,如制作民间工艺品不是为了让幼儿掌握制作技艺,而是要发展幼儿对民族工艺的敏感与热爱。专题区所利用的课程资源总是依据幼儿需求不断变换的,这会促使教师努力去发现蕴含在这些同质异态的资源中的永恒价值,从而帮助幼儿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专题区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的有效性也得益于其具有易于开展、形式丰富和组织多样的优势。首先,比之系统的课程开发,专题区建设因集中于一个专题而相对简单,教师便于上手。例如,有五所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幼儿园是毫无相关经验、从未参与过规范研究的农村幼儿园,但在得到几次指导后便能胜任初步的课程资源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客观原因是由于专题区建设所需经验易与教师已有的工作、生活经验相衔接,这既提高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效率,又避免了教师因不熟悉而导致的对课程建设的恐惧与排斥,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专题区活动均会采用游戏、探究和教学等形式,实现了玩、学、教的结合,在尊重幼儿自主性的同时方便教师的指导。第三,专题区活动囊括了个人、小组、集体等基本组织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幼儿的活动需求,为教师实现因材施教创造了条件。

三、专题区的建设与维护

(一)基本原则

建设专题区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第一,教育性原则。专题区是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服务的,因此不是所有幼儿感兴趣的事物都可以进入专题区,只有那些能够促进幼儿经验积极生长的资源才是值得开发的。例如,南京市梅花山庄幼儿园为幼儿选择民间文化时紧紧把握“引发幼儿探究兴趣、萌发幼儿审美意愿、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标准,保留了那些健康、有趣、优秀的民间文化,剔除了带有愚昧、封建色彩的糟粕。

第二,科学性原则。专题区的建设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经验,还需要大量的专门知识,如建图书馆需要有图书分类的知识,种植需要有栽培植物的知识。专题区建设应积极运用这些专业知识,确保科学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事先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我们认为借助这一时机恰好可以帮助教师脱去“全知全能”的虚假外衣,成为真正与幼儿一起探索的“合作者”,这有助于幼儿意识到真理源于用科学的方法探索,而与人们的特定身份无关。

第三,适宜性原则。一方面,专题区及其活动数量要得到控制。专题区不宜过多、过杂,由于专题区具有很强的整合性,不同专题区的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核心作用很可能重复,因此建议一所幼儿园集中精力建设一到两个专题区,工作的重点是持续引入新鲜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使幼儿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能不断面对可与既有经验发生联系的新的挑战。某一专题区的活动也不宜一味求多求全,以免活动过于仓促而无法深入。另一方面,专题区的活动内容、形式要适宜于幼儿的身心发展。活动要着眼于以游戏、探究的形式发展相应年龄段幼儿的某种关键经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记忆与技能练习。

第四,操作性原则。在专题区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他所从事的任何活动都不能超出其最近发展区,应符合其实际能力。同时,创建专题区的物质条件也应在幼儿园可承担的经济、技术范围内。例如,江苏扬州市公道幼儿园供幼儿饲养的蚕、鱼、龟、蛙、蜗牛、鸽子、鸡、鸭、兔、蟹等动物,多数来自野外捕捉、农户和家长赠送,且有蚕农等指导饲养活动,这就保证了幼儿园不会因为建设专题区而承担额外的经济或技术负担。

(二)主要程序

尽管每所幼儿园创建不同专题区的具体方法、步骤各有特点,但专题区建设的程序仍有章可循,都要经过如下六个环节。

第一,研究自身,确定方向。这是幼儿园专题区建设的起点,幼儿园应详细分析自身特点,包括地理位置、社区的生产及文化资源、园所优势、教师特长、幼儿兴趣等,初步确定拟创设的专题区。下表呈现了八种常见的专题区所需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虽不是必需的,但可供各园在确定方向时参考。

第二,制定计划。大致设计出专题区建设的主要环节,规划课程资源的分配与利用。具体来看,要计划专题区的空间布局、需添置的设备及材料、需装修的区域设计方案、动植物资源的种养顺序、不同年龄班的主要活动、拟聘请的校外专业人员等。

第三,准备软硬件。依据计划从物理环境和知识储备两方面准备。在物理环境方面,要做好活动场地、设施、材料、工具的准备工作,一要为幼儿准备专门的工具,如自制适合幼儿使用的小铁锹、小铁锄、小镰刀等;二要准备进行活动记录的设备,如录音笔、照相机等。在知识储备方面,可组织教师学习初步的相关知识,聘请专业指导人员。幼儿园应引导幼儿及家长参与这一环节。

第四,实施并记录。教师组织幼儿在专题区内开展活动,应做好儿童行为、语言及作品的记录与保存,具体方法各课题实验园已撰文详细阐述,故不赘述。

第五,反思与调整。结合记录,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组织教师、专家、家长甚至幼儿讨论解决策略,并运用对策调整活动。此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反复多次进行直至解决问题。

第六,生成建设制度①。这一环节并不是最后一步,它贯穿于第三到第五环节,即在专题区准备与建设、维护的实践中逐步生成活动制度,并完善成文,成为幼儿园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

(三)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发挥专题区特有的教育优势,教师还需处理好两个重要问题。

第5篇

本土资源;融合;充实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1―0120―01

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理论支撑下,我园立足实际,就“如何将周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课程有机融合,成为园本课程中的一大特色和亮点”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幼儿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拓展和活化了幼儿园课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有机融合主题教学,充实课程内容

自实施《甘肃省快乐与发展课程资源包》以来,为有效地开展主题教学内容,老师们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主题互动墙、开辟区域活动、家长资源等形式力求落实主题教学内容。但随着主题教学的深入,老师们越来越感觉到,仅仅靠“封闭式”的说教和单一的领域活动已无法满足孩子们好奇、求知的欲望,教学需要放开孩子手脚,让他们自由探索、亲自体验。如,在四月份“寻找春天”的主题活动中,老师带领孩子们到农村周边去踏青,让幼儿用小手刨一刨泥土,找一找刚发芽的小草;到小沟、池塘边看成群的蝌蚪游来游去,一起寻找春天的脚步,真切地感受春的气息。在中班的主题活动“周围的人”中,我们将交通协管员、厨师、警察叔叔、保洁工等纷纷请进了课堂,同时,还让孩子们走出校门,现场观摩他们工作的地方。在大班的“安全小卫士”主题活动中,带领孩子们走出校门,走进消防队,让他们亲自聆听消防叔叔介绍消防车构造和消防器材,观看现场灭火表演,亲自试穿消防衣、戴消防帽,感受叔叔们工作的不易,等等。方法的多元,形式的多样,手段的多变,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主题经验,变零散为统整,事半功倍地促进了幼儿学习的有效性。

二、巧妙结合节日文化,拓宽课程领域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组织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它以幼儿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我园利用这一特点,在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同时,将社会实践活动巧妙结合,通过家园互动、亲子共建的方式,抓住教育契机,寓教于乐,增长幼儿的知识,增进幼儿的情感。如,在“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了“感恩妈妈包饺子”活动,让家长教孩子擀皮、包馅,孩子则喂妈妈“饺子”、说感谢与祝福的话语,真正体会感恩妈妈的主题;在“五一劳动”节,请从事各行各业的家长和社区人员走进课堂,给幼儿讲述他们的工作;在“端午”节,邀请奶奶妈妈们来园教孩子们包粽子、做香包、品粽子;在“重阳”节,带领大班孩子走进敬老院,开展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动,让孩子们为爷爷奶奶捶背、梳头、扫地、擦桌椅、跳舞、献月饼等, 让孩子们的举动带给老人们真切的关爱与温暖。这些活动与教师苦口婆心的说教相比,教育效果会更明显。

三、有效整合本土资源,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第6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案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 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  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

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⑴.语文教师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而言,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先于教学活动而存在,又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丰富深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

1.1.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人,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1.2.语文教师的知识资源

成熟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个合理、规范、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但有精神宽厚的“中心层知识”——专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扎实充足的“基础层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知识。

1.3.语文教师的能力资源

1.3.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力。语文教师不能是现成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而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3.2课堂调控能力

包括对教学进程的合理掌握,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整合,对学生表现的恰当评价。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不能只靠经验教学,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3.4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

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是指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相关的才能,如写作、朗读、演讲、书法、表演、歌唱、绘画等才能。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一展教师的风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

⑵.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

⑶.语文教材 

重新认识语文课本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认识到课本内容丰富的内涵,变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多样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单靠教师讲出来的,它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三,开发课本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课本这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学世界的美丽风景,对开启学生心智、拓宽其精神视野、培育人文精神极有益处。

⑷.校园语文活动

校园语文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积极的直接影响。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2.3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学生从小就要了解社会,从社会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社会资源广阔无边,其中可以引入语文教育教学中来的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创造条件,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

在此,笔者选取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希望从这案例中教师能够得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语文课本剧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概述:这属于“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开发形式,对课本上的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的学习,可以让有热情、有才艺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或出点子,或提意见,或参与角色,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和磨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注意事项: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要代办。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

优势与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创造力,但易受道具、时间等局限。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加强:

2.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去。

2.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语文课程要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发挥除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2.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文课程资源环境。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协的氛围,让学生养成收集语文资源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去做。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紧扣住新一轮基课程改革的理念,围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意在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够深入展开,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中,如何既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后引用屈原的话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主要参考文献

第7篇

1.云南省曲靖市妇幼医院放射科,云南曲靖 655000;2云南省曲靖市妇幼医院护理部,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 作为医院科室中的支柱性科室之一,放射科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快速发展。针对小儿患者在进行放射检查时出现的陪护人员多,容易引发各种风险隐患问题,本文进行了重点分析。通过对各种风险隐患的深入剖析,本文提出相关的流程优化策略,以更好的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

[

关键词 ] 小儿;检查;等候;风险隐患;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c)-0184-02

在医院科室中,放射科是一个支柱性的科室,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在临床工作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我妇幼医院的特点,在对小儿患者进行放射检查时,往往由于陪护人员较多,使得科室狭小的空间变得十分拥挤,大大影响空气质量,进而会增加交叉感染的机会[1]。针对放射科中的这种现象,本文对其风险隐患进行分析,进而对其流程进行优化研究,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就诊环境,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

1风险隐患

1.1 就医环境

1.1.1 放射科的特点 作为一个综合性且富含较强技术含量的科室,放射科伴随当前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其诊断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于来放射科进行检查的病人,医生需要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而做不同的准备工作。如果病人检查需要对比剂,医生还需要对对比剂进行观察,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将排除检查的病人、做完增强检查的病人安排在同一个区域,就会造成对病情观察的难度,进而增加医疗的安全隐患[2]。

1.1.2 就医流程 放射科的就医流程仍然采用不合理的就流程,即划价、缴费、号码登记、影片拍摄、结果抽取等。如此,病人进行往返折腾是非常不方便的,尤其是对于那些老弱、幼、病残的病人。

1.1.3 环境因素 对于来我医院进行诊治的患儿,他们通常会有2~4个大人进行陪护,这样就会造成医院环境的拥挤,影响空气质量。同时,患儿由于年龄较小,他们在饮食和大小便次数方面都较多,如果不进行及时清洁,就会严重污染环境,进而造成交叉感染。

1.2 医疗风险

1.2.1 分区不明 在放射科候诊区,所有患者,如需要检查的、已经做完检查的、需要做增强检查的等,他们都聚集在一个区域,这样就造成室内的拥挤,影响空气质量,进而会引起交叉感染。

1.2.2 注射流程 在注射流程方面,查对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医生在申请单上的字迹不清,就会影响准备工作,甚至会造成药物的错用。同时,如果对患儿的病情观察没有做到及时抢救,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的隐患[3]。

1.3 医护人员方面

1.3.1 工作繁琐 在医院中,医技人员主要进行相关检查,而护士就负责秩序的维护和解释工作。长期处于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医护人员就会产生疲倦感,造成和病人家属的争吵,进而引发纠纷隐患。

1.3.2 法律意识淡漠 医院中的医护人员相关法律意识较淡薄,对于不良反应的发生不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封存处置,进而引发各种纠纷和投诉。

1.3.3 操作技能 护士在进行治疗的时候,往往不能 “一针见血 ”,易引起家属不满,拍片时病人不配合,要重新拍,病人及家属不理解易造成争吵。

1.3.4自身因素 患儿多,而护士编制不足,且儿科护士的培训周期长,一般经过2~3年才能基本胜任儿科护理工作。新护士经过短期培训上岗,在临床工作能力、操作技能、沟通协调、应急能力及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而护理工作繁琐,劳动强度大,儿科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其他科室护士多,部分家长过高的需求和不友好的语言会加重她们的负担。

2 流程优化的相关措施

2.1 完善制度

首先应该制定相关的制度。如制定各种医疗、护理应急预案和相关服务流程规范、护理技术操作的关键流程等,所有的医护人员应该人手一册,严格按照制度行事。

2.2 流程优化

2.2.1 改善环境与分区管理 ①进行布局调整。在调整布局时,应该时刻以围绕病人为主,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和病情的观察。在 CT 室操作间调一间房,专门用于做相关准备区域,房间内配有空气消毒机、抢救药品、物品等治疗用物,需要使用碘对比剂的病人在此做准备,必要时进行皮试,有利观察病情,让检查的病人心情安静,可以减少吵闹[4]。②对于那些已经做完增强或使用碘对比剂后的患儿,要将他们引到观察区。患儿在拔针后要压10 min,然后在观察区进行观察,若30 min后没有其他不适,门诊患者在家属陪伴下就可以离开检查区,对于住院的病人,一定要有护士进行护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避免在路上发生意外[5]。③两头班人员要积极承担维护工作,当两头班的人员没有其他工作的时候,要主动进行秩序维护,以使各检查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2.2.2 注射流程的改进 对于注射流程的改进,重点放在对CT室的控制上,并且还应该严格按照医院的规章制度进行。在操作上要实现规范化,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详细记录和问题进行详细解答,如此来实现医院的人文关怀。

2.2.3 巡回护理流程 所谓巡回护理流程是指通过增添护士来实现护理的无缝隙,通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抢救。对于那些已经做完增强的病人,也要进行仔细观察,对于碘对比剂的迟发型反应要及时关注,如果发现药物反应,要理解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处理,并且到急诊科进行相应抢救。对于那些家属有疑问的,应该当场对药品、注射器等进行封存,以“三不准”原则为基本[6],在30 min之后门诊患者在家属陪伴下才能离开。住院患者,如果病房的护士没有来接小儿患者,病人是不能独自离开,必须由富士康护士进行护送回病房,并与病房护士进行交接,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将各种变化都控制在医院中,尽量减少医疗方面的纠纷。

2.3 加强护士业务培训

2.3.1 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语言表达方面,患儿相对缺乏,对于自身的不舒服通常都是通过哭喊来表达。因此作为护士,必须根据所学专业知识从患儿不同的哭声中仔细分辨出不同病情,如某护士巡视时发现1名患儿的哭吵声为阵发性,拒绝吸吮,疑为肠套叠,立即请医生会诊,并得以确诊。同时,对患儿开始进行空气整复灌肠,马上纠正肠套叠。

2.3.2 精确用药剂量 在患儿检查治疗方面,进行用药的精确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本院以《中华护理全书》为依据,总结临床实践体会,制定儿科常用需溶解药物临床配制液量参照表,并建立了需溶解药物溶解后的回抽评估制度,要求护士遵照执行,使护士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计算药物使用剂量及注射速率,进而提高了药物使用上的安全、有效性。

3 风险监控

3.1 三级监控

①建立科室质量评价标准,由护理部和感控科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护理工作的有效实施,然后护理长定期召开会议将结果反馈。②每天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完成。③每个区域内都安排一名护理人员,护理人员不仅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同时保证患者的安全。

3.2 评价手段

①安排护士长对护士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评价,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②护理部和感控科定期进行检查,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从而确保医疗安全。

3.3 人员培训

本科护士主动参加科室内的业务学习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主要包括高压注射器的使用、检查前要做的准备工作等,做完后如何去观察,学习别的医院如何做好此项工作等,从而培养技术熟练、专业的护理人员。

4讨论

在自然流程下,患者到了医院后,其医疗过程多由医务人员决定,患者常处于被动和依从地位。由于患者到达医院的时间不同,接受医疗服务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即使是预约患者按照约定时间来到医院,但由于医生对疾病诊治时间的不确定性,后面的患者也可能不得不等待。所以排队是医疗服务中不可避免的就诊过程,特别是在大医院接受就诊,排队等待时间(特别是排队挂号、候诊、交款、等待检查)占就诊时间的很大部分。减少患者由于排队等候而多花的时间成为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问题。医院实践流程优化的核心就是以患者为中心,从组织结构这一层面上对服务流程进行改善、优化和重建,从而减少患者的候诊时间。通过优化门诊流程,在不增加医院资源的情况下,患者从挂号、诊病、交费、取药、治疗整个过程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减少门诊流程的中间环节,使医院现有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减少了患者在门诊的候诊时间,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本调查结果进一步说明,优化门诊流程,能合理安排患者就诊过程,减少患者在门诊过程中不必要的等候时间,提高门诊整体服务水平。

我们所探讨的医疗服务其实可以称之为特殊的商品服务,单单通过治愈率和确诊率是不能够完全断定医院服务质量的高低。必须通过加快科室间的交流速度,减少医疗等待时间,降低住院治疗时间,才能突出其医院的治疗优势地位,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得到患者的信任。这就对医院的服务流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医疗过程中对其每一个环节进行合并、简化或者消除,并增设医疗管理系统,提高医院的服务效率。这将从经济和社会效率两方面给医院带来收益。

通过两年的风险医患控制和流程优化,我们从中得出医院要结合自身特点,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地位,加强改善原有服务过程中的薄弱之处,使原有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当今社会正处于医疗服务快速增长的阶段,医院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流程优化将是解决上述问题根本措施之一。但流程优化过程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流程,应当以医院的实际情况作为依据,通过系统科学的组织方法进行实践,优化组织流程,重点发挥人员协作,减少单个作业或者单个环节的突出地位,保证整个流程中的优势地位,最大效率的发挥每个环节人员的作用,使医院的工作效率的到提升,从而使整个医院的竞争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尽管如此,我们在工作中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将激励我们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

参考文献]

[1] 李平,郑显兰.儿科门诊输液留察风险管理与流程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08(11):97-98.

[2] 李何庭,李龙.放射科工作制度的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09(8):115-116.

[3] 王荣芳,孙希芹,相法伟.放射科医患纠纷常见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 医疗装备,2010(1):201-202.

[4] 韩旭,徐东风,宗华.放射科全面质量管理的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9(5):57-58.

[5] 陈淑琴.CT室护理管理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2):50-51.

第8篇

[关键词]家园合作;指导;戏剧课程;教育实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79-02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儿园童话剧项目课程的开发研究”(苏教科规[2011]6号D/2011/02/343)的研究成果。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家园合作问题,许多幼儿园在教育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要主动争取家庭、社区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后,家园合作受到空前重视。但有关家园真正实现共建课程的系统研究较少,实践中的合作共建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我园家园共建戏剧课程的一次教育实录着手,试图分析家园共建戏剧课程的现状及原因,探讨幼儿园戏剧课程建设中的家园合作方式问题。

一、我园戏剧课程建设实践中家园合作的现状及问题

儿童戏剧是一种最容易与儿童精神世界契合的综合性艺术。它综合运用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和表演等艺术手段,不仅能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促进幼儿自我发展、独立人格的培养,建构一种全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我园自“九五”课题以来,一直致力于童话课程(戏剧课程的一种)的研究,我园开发的“童话剧项目课程”是借鉴“项目课程”的理念与实践,以童话剧发生发展中的“关注焦点话题―阅读故事―创编剧本―制作道具―尝试表演”为项目线索,将集体学习、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多种形式自然整合,在师幼对话交流的基础上,以幼儿为主体的园本课程。

童话剧项目课程的综合性艺术特点及对幼儿多元化发展价值为家长参与、家园共建戏剧课程提供了多种机会。但在戏剧课程建设实践中,我园家园共建童话剧项目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家长虽然走进了幼儿园,但是并没有走近、走进戏剧课程的建设,“参观多,参与少”,“直接参与少,间接参与多”,“一次性直接参与多,经常性直接参与少”。究其原因,在传统的幼儿园―家庭关系中,幼儿园一方被赋予了专家的角色,它需要告诉家长该做些什么。随着童话剧项目课程的深入开展,我们越发想摆脱这种传统关系的束缚。我们希望尝试一种新的与家长共建课程的方式,充分发挥家长自身视角、价值观、目标、兴趣的优势。通过这一反思,我们逐渐发展出一种分阶段、有层次邀请家长共建戏剧课程的方式,并展开了“‘鹰架合作’实现家园共建戏剧课程的行动研究”,研究表明,“鹰架合作”方式可以有效地让家长逐渐走近、走进戏剧课程建设,最终真正实现家园共建戏剧课程。

二、戏剧课程建设中家园合作的一次教育实录

“鹰架教学”是伍德、布鲁和罗斯等学者在运用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过程中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有能力的个体为新手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一个“鹰架”,就能使新手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用“鹰架”不会使任务本身发生变化,但是学习者的行为责任却发生了变化。在我们的家园合作中,教师与家长之间也存在大量“鹰架”情景,因此,我们大胆尝试将这一师幼互动机制理论迁移到家园合作共建戏剧课程的实践中。

(一)课程建设之初――主动向家长伸出合作之手

有效的“鹰架合作”同样发生在家长的最近发展区内,即在水平和帮助行为水平之间。整个合作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责任“迁移”,但不是责任“推卸”。在童话戏剧建设之初,教师的责任是为家长提供大量的“鹰架”,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包括提供正确的示范,对于有个别需要的家长要进行深入指导;尽量减少或简化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家长能在课程建设之初能够取得成就感,产生参与的积极性。

案例一:给胖国王的一封信

上学期,中班的学生经常讨论妈妈减肥的话题,有一天他们在图书角发现一本《国王生病了》绘本,胖国王滑稽可笑的外形引发了幼儿的关注,幼儿争相模仿其吃饭、走路,也有幼儿提出国王应该像自己的妈妈一样去减肥。晨间、放学后,在家长与教师的交流中有家长也反应幼儿在家模仿胖国王。因此,我们在主题墙上布置了一块“焦点话题”专栏,并倡议幼儿写一封拯救胖国王的信。信的格式由教师设计好,并在前言部分向家长说明幼儿焦点话题的来源及此信的书写要求,重点向家长强调要与幼儿共同学习,如共同查找资料、收集信息。(两个月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拯救散尾葵”活动,该活动完全由家长与幼儿自主操作,取得了良好效果,这说明前一个最近发展区的实现为后期积累了经验)通过分析回收情况,将有形式新颖、信息丰富的信展示在家园联系栏,供其余家长参考学习,对于个别不理解课程价值,如认为既然让孩子主动学习那就完全不给支持的家长进行个别深入交流及指导,在其理解后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二)课程建设中期――鼓励家长成为课程建设者

教师每天将幼儿在童话剧项目课程中的发现、问题及建设进度以“校信通”的形式发送给家长,并在班级论坛、QQ群、微信群中展示相应的声像资料,让家长互动讨论。同时也指出家长当前的参与程度与理想参与程度的差别,规划新的家园合作的最近发展区。

案例二:“家长教师”走进教室

幼儿想出了吃减肥药、去医院打针、拔罐减肥、跳绳、跑步等多种帮助胖国王的办法,在集体讨论会上,我们指导做医生的家长帮助幼儿分析哪些方法是不科学的,哪些方法是科学的,最后大家一致同意通过运动的方式帮助胖国王减肥。时值南京青奥会召开不久,结合这一热点话题我们指导爱好体育运动的家长来园和幼儿一起为国王制作一周运动计划表。幼儿将国王的一周运动计划表与自己的晨间锻炼相结合,其参加晨间锻炼的积极性得到提高,家长也主动将自己家中的运动器械拿到幼儿园供幼儿锻炼。由于戏剧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教师不一定样样精通,因此,我们采取了充分挖掘家长资源的做法。每一次“家长教师”走近幼儿之前,教师都要与家长一起审议课程,教师介绍幼儿当前的经验水平,家长提出一些教育建议,相互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与学生共同学习。

案例三:亲子运动会的筹划与开展

家长始终持续关注童话剧项目课程《国王生病了》的进展情况,这种持续关注也加强了家长参与课程建设的时效性。如在亲子合作制定一周运动计划表后,有家长在家园联系平台中提议举办运动会,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来亲身感知运动之美。家长们集思广益,并且为使运动会的项目内容更科学,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健康领域的相关知识,确定了最后的运动会项目与形式。最后,在幼儿“我最喜欢的运动会项目”的投票中,冬季亲子运动会诞生,广大家长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还不断向幼儿讲解每个运动项目所锻炼的人体部位。

(三)课程建设结束――家园共建课程评价

在整个童话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都非常重视幼儿学习资料的收集,如各个阶段幼儿、家长教师参与活动的视频、照片、作品,教师的观察记录、轶事记录,家长的参与感悟等。在每一个童话剧月结束后,我们都会请家长参与课程建设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最终以幼儿学习成长档案的形式呈现。家长作为课程建设者之一同时参与课程评价,在学期末的一对一家长访谈中,教师和家长将童话剧项目课程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家园合作方式探讨作为重要访谈内容,这很好地实现了课程评价对幼儿发展、课程完善、教师与家长提高的促进作用。

在整个家园合作共建童话剧项目课程实践中,家长由最初的局外人、观摩者,通过阶段性的梯度合作,最后变成了三大主体之一的参与者。作为专业教育者的幼儿教师,在家长尚未完全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时,应作为“鹰架”的提供者和转换者。随着家长在戏剧课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主动性越来越强,课程建设的责任也应随之发生迁移。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1卷)[M].蔡汀,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 教育界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第9篇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村幼儿园;课程现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0-0242-02

伴随国家政策的相继出台,中国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农村学前教育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政策保障,更是实现发展的重大机遇。然而,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不仅需要外在政策的保障,更需要加强内在课程建设。本文主要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幼儿园课程实际的分析,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发展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四点建议,以期在实质上推动农村幼儿园发展。

一、黑龙江省农村幼儿园课程实际

1.目标定位忽略儿童,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

“课程目标的确定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儿童、学科本身及社会需求。”儿童需要及儿童现有经验水平是确定课程目标最值得关注的首要因素。在农村,幼儿园课程来源于家长的要求、老师的想法而并非儿童自身的兴趣和需要。课程的目标、内容、进度、课时等安排都是老师提前设计好的。如:X幼儿园大班设计的数学教学活动——“彩虹超市”,活动目标为:学习解答应用题,并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活动目标单一且把知识的掌握作为学习任务,忽略了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且忽略了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确定是学前教育特定价值观在课程中的体现,特别是课程编制主体的人的价值观的反映,使具体教学有了明确的意向。”这说明,农村幼儿教师制定课程目标并没有及时关注儿童的需要,只重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儿童情感态度的培养。

2.分科教学迹象明显,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目标必然决定着农村幼儿园课程内容中注重知识灌输和教学内容超载的现象,儿童负担较重。在X农村幼儿园,课程表中,拼音、数学、科学、音乐课程居多,随年龄增长,拼音、数学课时比重加大。农村幼儿园分科教学严重,课程内容之间缺乏整合,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4岁幼儿已经开始认读拼音,开展识字等教学内容。5岁幼儿每日常规学习内容中包含拼音和数字的书写。6岁幼儿不仅学习数的运算、字词,而且每天都有较为繁重的家庭作业。这种教育虽满足了家长一时的功利心理,却牺牲了儿童情感、态度的养成,把小学内容过早、过多、过重的引入,严重违背了幼儿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另外,黑龙江省农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有两种。一种是省编幼儿园用书,一种是中央教科所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材。这两套教材对于农村幼儿园并不适用。其中涉及的内容与农村儿童生活实际割裂,老师也很难挖掘和发挥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3.课程实施局限课堂,活动过程缺乏科学性

在农村幼儿园中,老师仅把课堂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场所,把专门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而忽略了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的教育价值。“在幼儿园真正对幼儿终身受益的内容并不总是来源于专门的学习活动,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一些细微琐事。”然而非专门的学习活动常常被“视而不见”。农村幼儿园重集体教学活动组织,有些老师虽开始借助图片、录音、实物等教学媒介,丰富教学手段,但活动实施中缺少科学性。以X幼儿园实施的语言领域故事教学活动——“小猫咪的疑问”为例,教师用相同的方式连续两遍听录音,尽管结合图片、录音磁带等媒介,但同样的方式反复进行,不能有效吸引儿童听故事的兴趣。提问随意且“自问自答”,“小花猫干什么了?”、“太阳每天从哪边升起?”、“小朋友想一想,小猫咪一大早带礼物走出家门,想去看它的好朋友,小兔子,对不对?”、“可是它走了一天,最后又走回了自己的家,这是为什么呢?”儿童听故事前,老师没有提前交代问题。听完故事后的提问没有逻辑性,整个教学过程不符合幼儿园语言领域教学活动的要求,没有给儿童提供一个“想说、敢说、会说、喜欢说”的语言环境,教师只顾照搬自己的教案,不关注儿童反应,忽视儿童发言,并没有给予充分的思考时间,儿童主体没有体现。

4.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过程问题颇多

教育评价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为了“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农村幼儿园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主体仅限于教师,缺少幼儿及其家长对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评价。家长很少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甚至家长会活动。评价中,以感性评价为主,缺少理性评价。过于关注对活动效果、形式上的评价,误以为热热闹闹的活动就是好的,缺少理性的眼光作出对儿童发展的价值判断。另外,评价过于宽泛,缺少针对性。“真棒”“真聪明”的评价语较为频繁,这样的评价很难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黑龙江省农村幼儿园课程的建议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