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6:15
导语:在茶艺师的素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等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应该突破只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摆脱“技能至上”的误区,全面推进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将来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适应旅游产业竞争需要。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优良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服务效果,敬业精神,对行业的热爱等。笔者在“中华茶艺”的第一二课堂的各项教学等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茶礼,提升茶艺操作能力,陶冶“和、清、敬、融”的性情,涵育审美情趣,培养道德观念和团队合作精神,养成自信、耐心、宽容、注重细节的品质,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为将来从事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职业素养基础。
一、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欠缺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旅游业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尽管中国旅游业没有放弃全面整顿旅游秩序的努力,但频频发生的旅游乱像,使得社会对旅游业、对导游的印象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专业的第一志愿率比较低,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也不支持学旅游专业,导致有些学生身在旅游专业,心在游荡徘徊,因此,谈不上对旅游业的热爱和对旅游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为游客提供主动积极旅游服务的意识。2014年新《旅游法》开始实施,这种现象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二)文化素养和人文知识欠缺
旅游业是应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行业,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事业。因此,旅游从业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良好的艺术修养,为游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而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本身就知之甚少,同时,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以及社会上功利性价值取向,许多学生更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而对于理论、人文科学等课程及相关活动不感兴趣。
(三)功利性强,缺乏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目前高职学生多为“90后”,绝大多数是家中独生子女,性格上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而较少考虑他人、集体的需要,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斤斤计较,重索取轻奉献,想问题做事情过于追求功利化,不愿意学习或做一些不能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事情。
(四)礼仪礼貌修养的缺失
礼仪礼貌主要表现在仪容仪表、仪态和礼貌等方面。旅游服务要求服务者具有干净整洁清爽的外表和容貌,在日常工作中的举止、姿态得体大方,礼貌待人,和气恭谦。微笑和敬语是旅游从业人员与宾客之间心灵沟通的金钥匙,在服务中,客人可以原谅服务员的操作失误,但绝不能容忍服务人员的无礼、冷漠。
二、“中华茶艺”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
(一)取道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职业道德是与特定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行为规范总和。任何个人在职业道德活动中都要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这是职业道德准则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爱岗敬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诚信无欺,真实公道;专研业务,精益求精。热爱本职工作,是一切职业道德最基本的要求。对茶艺从业人员的培养,必须从一开始就培养其对茶艺、茶文化的热爱,摒弃轻描淡写的“泡泡茶而已”的思想,摒弃“茶艺只关乎美女”的看法。
茶艺事业的道德价值表现为:人们在品茶过程中得到了茶艺从业人员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不仅品尝了香茗,而且增长了茶艺知识,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更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茶文化。对于茶艺从业人员来说,只有真正了解和体会到这些,才能从内心激起热爱茶艺事业的道德情感。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是旅游服务工作,服务业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我们取道茶艺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强化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的旅游企业核心价值观。
(二)普及茶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起源、发展、经历了几千年,其间产生的茶文化知识博大精深。普及茶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茶的起源、发展、传播的过程,了解茶叶的种类和特点、掌握如何使茶叶、茶具、用水完美结合沏出可口的茶汤,如何将插花、茶席布置、文案、挂画、服装、音乐、表演神态等融入到茶艺表演中,带观众进入审美的意念,让学生在学习茶艺过程中弥补他们的最为缺少的史学、文学、艺术知识。可见茶学是一门学科,茶艺是一门人文的文学。所以,它的可塑性也非常的强,通过学习茶艺,让一颗躁动的不安的心,茶的境界是安静下来。更重要的是茶文化对他们每个人来说起点是一样的,这就等于给了很多放纵自我的孩子再一次站起来的机会,让每一个自信心不足的或丧失自信心的孩子在茶文化里再树立信心,并把这份自信心带到生活中,在不知不学中提高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实践证明,茶艺教学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心。
(三)同台茶艺表演,培养高职学生团队精神
在日常中华茶艺教学中,安排2-3人一组一台茶席学习茶艺,教学做合一。小组成员可以轮流操作,互相讨论和交流,从沏泡知识技能、动作要领到沏泡流程,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茶艺表演过程中,一位同学表演,一位同学根据现场表演进行台词解说,特别是创新茶艺环节,一台茶艺表演四名同学不同分工,或弹奏古筝,或茶艺表演,或现场讲解,把插花,茶席布置,文案,挂画,服装,音乐,表演神态等融于一体,把观众引入诗情画意般审美的意境,带给客人精神上的盛宴享受。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勇于表现,乐于交流,融于合作,养成了与人为善、和谐乐观的品质和高度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不断修正和强化茶艺礼仪,培养恭谦、自信、从容、典雅气质
对于茶艺师而言,不仅要懂得茶艺表演,还须掌握接待的礼仪。茶艺师的礼仪有服饰礼仪,对人的仪表起修饰作用;形体容貌,要求大方、恬静、素雅;装饰与化妆,侧重自然与纯粹美。茶艺师的仪态礼仪是日常教学的一个重点,从站姿、坐姿、行姿到表情、眼神、手势、手法,一个个动作反复操练,不断修正和强化,培养学生恭谦、自信、从容、典雅的气质。
内在的气质还须内养。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廉、美、和、敬,这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把时代精神用恰当的形式、完整的形态体现出来,使茶道成为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宣扬中国茶艺精神,不仅有助于发扬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而且有助于弘扬茶道的“审美”情趣,为人们带来精神的享受;培育茶道的“高洁”意境,提高人的风度与品位。总之,以清、静、雅、和的中国茶文化精神陶冶学生,对培养他们高雅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能起到一般德育无法比拟的作用。
三、“中华茶艺”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综合国际旅游市场和杭州市旅游市场产业发展状况,无论是国际权威组织,还是国内业界声音,一致认为“旅游是个大产业、大市场、大消费”,“旅游发展的黄金期没有变”。当前,旅游目的地越来越开放,旅游者品味也将越来越高,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旅游从业人才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提到了新的日程上来。作为一门新兴课程――“中华茶艺”,顺应时展,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作如下对策。
(一)加强与茶馆茶楼酒店等企业的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以中国茶叶博物馆、益壶金沙茶艺馆和青藤茶楼等作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基地,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加强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紧密联系。定期安排教师和学生实地参观、实习,了解和掌握企业最先进的经营理念、行业动态和职业素养要求,从而及时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职业素养培养目标。
(二)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和评价模式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融教学做于一体,并且把学习者视为主动的工作者的教学模式,即情境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华茶艺”课程的教学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情境模拟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茶艺表演者与茶客的角色互换情景再现,又如以公司的采购员的角色如何挑选合适的茶品等。除了要创建“仿真”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求所有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模拟茶楼酒店、旅行社的正式员工,如着装要规范整齐、用语要使用服务业中的惯用称谓“您”以及礼貌服务的肢体语言等,这对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评价模式上,也改变以往考勤加职业技能模块测试的方式,而是在此基础上增加茶文化知识理论测试和学生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评分,更加全面评价学生。
(三)加强对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视
一、构图,大轮廓阶段中整体观察意识的培养
构图的好坏是一幅艺术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放眼望去一副好的作品,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构图是否合理,而不在于细节描写的多么精到。好的构图不仅能够正确反映所要表现的物像,还能把画家的思想感情融入画里,使主题更加鲜明。初学者往往看一点,画一点,只注意观察一个物体或局部,从而使物体之间比例失调,画的物体过大或过小,甚至某一物体或某一局部不能完全表现出来等。这些问题都是因初学者缺乏整体观察的能力。
我主张学生在动笔之前,要有一个充分感受被画对象的过程,包括物像的基本形体比例,特征个性,气质等,做到意在笔先。观察时从整体出发,力求做到上下左右同时看,把对象生动的第一印象和基本特征迅速的表现出来。如画静物组合时,首先看是那种类型的静物组合,是新鲜的蔬菜,常用的文具,还是诱人的水果,保持对静物的新鲜感,以饱满的热情去刻画对象。然后把这组静物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图形。在画面上将构成这一图形的主要边缘点即整体图形的最上一点,最下一点,最左一点,最右一点先标出来。并用长直线画出物体的大的外形比例关系,快速抓住大的形体关系。
在具体刻画形体时,更要从整体出发,以比较为手法,用辅助线来帮助组织画面。水平线推测画面横向的透视变化,垂直线,斜线可比较对象各部位的上下左右关系等,进而准确把握各形体在整体中的比例和空间位置,以及物体的形体结构和相互关系。
二、形体塑造阶段中整体意识的培养
这一阶段我要求学生从整体出发归纳色调,铺大的明暗色调,塑造大的形体关系。画大色调强调画的整体,概括,不要深入,不要画局部,不要过细,画出大的明暗色调的相对关系,要留有余地,切不可一次画到“位”。许多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死“抠”局部,常常是某一局部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位还是空白,导致画面极不完整。如几何形体写生在这一阶段要把形体,背景,投影联系起来,在整体的比较中,把握它们之间大的明暗色调关系和物体自身明暗两大部的关系。切记将形体与背景,投影的明暗色调分割出来,孤立的,局部的描摹明暗色调。
三、深入刻画阶段中整体意识的培养
“深入”的目地是使形体塑造更为充实,更为整体,而不是面面俱到的精细。要提炼概括,分清主次,而不平铺直叙。整体的观察对象,使学生在整体比较中意识到亮部与亮部之间,暗部与暗部之间,以及中间色调的微妙而丰富的变化,从而深入具体的刻画。从最能表现物体主要结构部位的明暗交界线画起,要整体的把握明暗交界线部位的体面关系和空间变化。应向前“拉”出来的东西要实,要予以加强和深入刻画;应向纵深“推”进去的东西要虚,要予以概括和减弱,要整体,不要“孤军深入”。当然,对细节的表现一定要从整体出发,有主有次,有虚有实,有的要深入刻画,充分表现,有的则要削弱以致舍弃。虚和实都是为整体而服务。我在这阶段一直要求学生“眯着眼睛来看整体”。运用整体观察的方法,对象的主体部分将会具体清晰地呈现出来,次要细小的部分将会减弱模糊地消退下去,这是视觉的规律,通过加强或减弱去能动地表现对象,才能获得形象塑造的整体感。如在刻画人物头像时,五官的刻画要始终保持相互照应,同时并进的一致性。但一致并不是一样,不要面面俱到,主次不分。耳朵在头部的侧面,较其它五官应画的概括一点;同样是眼睛,在刻画时受光面的那只眼睛及周围的体面与色调要精细刻画,在灰面的另一只眼睛则要弱处理,将其“推”到相应的空间去,从而保持五官虚实的整体感。
四、调整阶段中整体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酒店管理;茶艺课程;教学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酒店中高端客人在康乐消费和餐饮偏好上越来越追求时尚绿色,古朴归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静、怡、真”的茶道精神正好迎合了现代人对“本真”的追求。因而在酒店行业中对懂茶艺的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茶艺也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茶产地及其周边的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较为普及且历时已久,不少学校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体系。然而作为不产茶的地区,包括笔者所在的城市,茶艺课程只是近几年在少数学校开设,教学硬件和软件方面也有待提高和完善。
一、酒店管理专业开设茶艺课程的必要性
1.酒店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要。随着酒店行业的发展,茶艺服务在酒店中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茶室、茶吧、茶座等服务设施在酒店中随处可见。为进一步推进茶文化在酒店业的发展,丰富酒店的服务内涵,需要既懂茶又懂酒店行业服务技能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应适应市场的需求开设茶艺课程,学习茶文化、茶艺服务等相关技能,以保证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酒店行业发展的需要。2.提升酒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需要。中华茶艺是酒店行业接待世界各地客人时提供的精品服务。了解茶文化、掌握茶事礼仪、茶艺服务有利于提高学生酒店服务技能、提升审美情趣,对于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从而帮助提高酒店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3.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的需要。酒店管理作为现代服务业翘楚,企业招聘人才的热门,是高职院校设置的重要学科。酒店管理专业在延续传统餐饮服务、客房服务、前厅服务等核心课程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高职院校开设茶艺课程,有利于促进整个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更加完善。茶艺因其自身的性质和魅力,受到学生的欢迎,该课程在酒店管理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二、现阶段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
1.茶艺实训室硬件设施不完备。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是茶艺实训顺利达成的有效保障。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茶艺课程,却没有专门的茶艺实训室,学生只能坐在普通的教室听课,缺少实践操作机会;有的实训室建设水平滞后,只有简单的茶具摆设,设施数量、种类不能满足上课需要,茶艺室装修简陋,缺乏茶文化氛围,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茶艺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制约茶艺教学的长期发展。所以为了推进茶艺学科的发展,提高茶艺教学质量,保证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并加强茶艺实训室建设。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因茶艺属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新兴学习方向,大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出身的茶艺教师,尤其是北方非产茶地区的院校,担任茶艺教学的一般都是酒店管理专业其他学科教师,他们或通过自学掌握一定的茶艺知识,或经过短期的培训就被安排上茶艺课,缺乏接触茶的实践机会,对茶文化、茶道精神的理解也相对浅陋。师资力量匮乏是制约茶艺课程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茶艺师资培训,提升茶艺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刻不容缓。3.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过程有待完善和提高。科学的课程设置是教学实践取得成效的前提。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向就出现问题,教学实践也就偏离了轨道,进而影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取,影响茶艺学科的发展。一些院校针对这样一个新兴的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经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思路不清晰,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轨,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需要学习兄弟院校茶艺教学之长处,潜心研究探讨适合本校的教学思路及教学实践,从而形成完善的茶艺教学体系。
三、茶艺教学实践研究
1.确定“以职业生涯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结合酒店管理专业和茶艺的特点,明确茶艺教学的总体思路,即引导学生树立“我们是高星级饭店和高素质的餐饮企业茶艺岗位员工”的职业生涯出发点,并逐步实现“高素质餐饮企业茶艺服务经营管理者”的职业追求。2.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2014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取消319项职业资格许可,2016年12月又取消114项,而茶艺师资格证书得到保留,由此可见该资格证书的珍贵性和可信性。加强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是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之一,在完成茶艺的正常教学计划的同时,学生要参加茶艺师资格证的考核,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学生毕业时既获得作为敲门砖的毕业证又取得了作为上岗通行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课堂,加强职业情感,提高职业素养。传统茶文化孕育了丰富的美的元素,人美、茶美、水美、器美、境美、艺美,能够理解和展现这些美,对学茶之人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将审美教育融入茶艺教学,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对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除此,在茶艺教学中加入美育元素,引导学生在泡茶、品茶中感受真我,感悟人生,消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实现以茶育人的目的。4.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将教学内容模块化。要使职业教育与社会无缝接轨,教学就要与工作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在茶艺课程上总结提炼出与茶艺相关的工作岗位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学生的学习领域,并在教学中将每一个学习领域内容根据茶艺职业标准的要求模块化,即把教学内容分为茶艺理论模块、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模块、岗位操作实践模块,详见图1。茶艺理论模块主要是以学习茶叶知识为主,重点突出对学生“知”的培养,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从事茶艺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认识,拓展专业思维和视野;茶艺服务与管理技能教学是以职业训练为主,重点突出学生“行”的培养,在本模块的教学中主要采用情景模拟和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掌握从事茶艺服务的流程和实际操作方法,从基础的服务学起,逐渐增强岗位工作技能,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从而为从事基础管理岗位奠定基础;岗位操作实践教学是以参与酒店服务及茶相关岗位工作为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在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辅助指导下为客人提供服务,从而使学生“零距离”接触行业,学以致用,在“学习-实践-反思”中不断提高。5.采用“教学做合一”的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每一节茶艺课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适合运用在泡茶服务、茶叶介绍与销售等环节,即将工作场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服务过程;自主探究法是课前教师将学习任务发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在课堂上将自己或小组习得的知识相互交流,这种方法可运用在茶叶、茶具、茶俗等知识的介绍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手段如:教师演示、案例分析、视频影像资料、PPT等组织课堂教学。通过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会学、善学、乐学的能力。6.实施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可以有效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考核的反馈中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以赛代考”是非常适合茶艺教学的一种考核评价方式,它打破了常规的考试形式,将考场变身赛场,以竞赛成绩作为该科目的考试成绩,同时评出单项奖给学生以奖励。“以赛代考”不但考核了平时的学习效果,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了学习热情,学生从要我练转变成我要练,从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风。参与“职业技能鉴定”,将茶艺职业资格的获取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既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得了从事茶艺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资质认证。另外,在考核评价上还要重视学生的企业实践活动,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评价。把学生工学结合的表现,企业的鉴定,指导教师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总结报告作为工学结合成绩的量定参考,最终按照一定的比重,将“工学结合”的考评成绩纳入期末终结性考核评价。7.重视第二课堂教学。茶艺教学要想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和欢迎,在校园里形成爱茶、学茶的氛围,不能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走出课堂,多多组织实践活动。例如,开设茶艺社团,参观茶企业,在校内校外组织茶会,定期开放茶艺室,让学茶学生自主经营,为全校师生服务等。这样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组织茶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
四、结语
茶艺教学在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突显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茶艺教学的日益精进需要院校、师生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改进和完善。希望通过茶艺教学,让更多的学生爱上茶、爱上茶文化,让中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在校园中得到更多的传播。
作者:王雪莲 单位:大连职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吴航.高职茶艺职教的特点及教学方法[J].文学教育,2016,8.
[2]卢常艳.《茶艺》课程教学初探[J].价值工程,2015.
[3]石增业.浅析酒店员工应具备的职业素质[J].2008.
关键词:和谐医患关系;医学生;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汤亚玲(1986-),女,浙江诸暨人,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助教。(浙江 杭州 31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校级科研基金(项目编号:721200F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201-02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医德、医风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屡屡出现的医患矛盾,让医学生在诚惶诚恐之余更增添了对所学专业及今后从事职业的怀疑。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已对医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了解在校医学生专业素养结构,消除其“内忧外患”局面,有利于医学院校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素养教育,建立医学生专业素养培养模式,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素养与专业素养
素养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的是“人文精神”。“素养是人们在先天遗传条件下,经过环境熏陶、教育培养和自身活动的历练,日积月累起来的基本稳定的内在品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彭小明认为,“从词素构成上看,素养由‘素质’和‘修养’构成,是人通过长期学习和实践在某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从广义上说,素养是以人的个体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要素、结构及其质量水平。
纵观当前的研究现状,现今各医学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医学生专业素养方面的考核办法,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品质(涵盖个人品德、协作精神、诚信、关心他人等)、专业技能(涵盖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爱岗敬业、知识的掌握等)、能力提高(涵盖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等。
二、医学生专业素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过程
本研究运用文献法和问卷法,借鉴了温铂的“医学生专业素养问卷”,通过实证研究探讨医学生专业素养的结构特征。本次问卷调查采用群体抽样调研法,选择某临床医学院2009级、2010级和2012级部分医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85%。该问卷包含六个维度,即专业风格与技能、职业规范、专业态度、职业角色认知、专业价值观和职业健康心理;共有46个题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依次为“完全赞同”、“比较赞同”、“不确定”、“比较不赞同”和“完全不赞同”开展调查。
2.调查结果与具体分析
(1)关于专业风格与技能、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分析。医学生对专业风格与技能的认知水平整体趋同,超过97%的人认为医学生应沉着、冷静、正直、坚强、务实创新、吃苦耐劳、仁慈、博爱,并善于与人交流,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并且应该充分了解患者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在专业态度的调查上,总体形势趋于乐观,但仍有3.8%的人并不确定医学生是否应该刻苦钻研,3.3%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秉持一丝不苟的处事原则。专业价值观的调查结果相对比较集中,超过97%的人均认为医学生应尊重患者,应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应树立正确的三观,应以人为本,学会理解患者。
(2)关于职业规范的调查结果分析(见表1)。该项调查结果并不如“专业技能风格”乐观。6.5%的人并不认为收受红包存在危害,也未认识到崇高理想的重要性,近6%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近5%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热爱工作,且应光明磊落、不图小利。虽然相对于主流认知,不赞同的仅为少数(不超过6.5%),但仍应引起高度重视。这也折射出在当前复杂的医患关系面前,医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开始出现偏差。
(3)关于职业角色认知的调查结果分析(见表2)。高达14.7%的人并不赞同医学生应当兴趣广泛,4.3%的人并不认为医学生应有较强的求知欲望,近4%的人并不认为医学生应注重外在形象得体,并树立锲而不舍的信念。其实不管是医学生还是其他专业的学生,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涉猎不同学科知识,对成为复合型人才有很大的帮助。而仪表大方、求知欲望、勇于实践、永不言败等,更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作为专业技能更强的医学生,不论面对日趋紧张又频繁出现的医患矛盾,还是层出不穷的临床医学研究新问题,都应成为大学生中的佼佼者。
(4)关于职业健康心理的调查结果分析(见表3)。近7%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超过3%的人不赞同医学生应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白衣天使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应对病人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应在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这是全社会对白衣天使的期待,更应是每一个医学生该具有的职业健康心理。
三、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的对策研究
1.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规范
紧密联系课堂教育,抓好课堂这一重要的教育平台,全面渗透医德、医风教育。专业教师结合自身经历和工作经验,剖析具体案例,如医生“收受红包”问题、医患矛盾等个案都可以在课堂中让医学生开展深入的探讨与交流,使其从中受到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共同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使医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未来职业道路中的职业道德规范。
开展医患沟通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和良好的医德、医风。以“医患沟通学”课程为平台,开展医患沟通理论教学,并采用案例教学、模拟情境教学等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将医患沟通教育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医学生主动关心患者、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机制的职业习惯,并将此良好习惯衍化为一种自觉职业规范,在推动医德教育的同时更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2.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医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
转变教育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将医学生的职业角色认知内化为一种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明确医学人文学科的地位与重要性,强化对医学人文学科的重视,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人文社科类选修课,避免单纯医学教学模式的缺陷;不断改进医学人文课程的教学方式,创建科学的教学评估体系。要不断提高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还需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将人文知识融入专业教学,加深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认知,对“医生”这一职业角色的定位与认知。
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利用临床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通过临床观察、自我思考与体会,切身体会患者的疾苦,亲眼目睹医生救死扶伤、同情患者的高尚品质,有助于内化其人文素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为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方面的宣传,让医学生在社会课堂中更好地接受人文素养教育,提升职业角色认知与专业素养。
3.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塑造医学生的职业健康心理
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使其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爱生命,懂得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更好地塑造医学生的职业健康心理。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媒介与教学手段,让医学生理解生命的神圣性,更好地肩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树立全力挽救生命的理念,不仅注重患者身体的治疗与康复,更要注重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状况;树立公平、公正的医疗救助观,要对患者一视同仁,彰显社会的公平与和谐,彰显医学生科学的生命观,使医疗活动充满人文关怀,也使医学生的职业健康心理与专业素养得到有效塑造与提升。
参考文献:
[1]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15.
[2]彭小明.语文素养论[J].兰州学刊,2004,(6):349-351.
[3]温铂.医学院大学生专业素养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09.
[4]陈莉.新形势下医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符合职业素养要求[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0,(23):94-95.
学生社团作为作为中职学校技能学习的补充和第二课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我校茶艺社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等方面探讨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茶艺社团;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
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要顺利地找到工作,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一般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质观、习惯;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以及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茶艺师必须具备品茶、泡茶等技能。
我校茶艺社团在日常活动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中职生的就业能力:
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为了使学生有一技之长,只有在抓好文化课,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狠抓理论与实操一体化道路,才能培养出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提高就业率。清雅茶艺社团每周分别由一位老师负责茶艺表演指导,另一位老师负责品茶和理论知识指导。
冲泡是茶艺的要素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否能把茶叶的最佳状态表现出来,全凭冲泡的技巧掌握得如何。冲泡不同的茶叶,要使用不同的茶具,其泡法也不相同。但是有几个环节却是在绝大多数茶叶冲泡过程中要共同做到的,其要求大体相同,如:(1)备器;(2)煮水;(3)备茶;(4)温壶(杯);(5)置茶;(6)冲泡;(7)奉茶);(8)收具;这些过程,每一个学员都应该掌握。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茶叶的用量、水温和茶叶浸泡时间,甚至悬壶高冲的时机掌握不同,茶味都会有很大的差异。在茶艺表演实践课上,教师根据学生的身高、练习的手法等方面的综合评分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通过个人展示、小组展示,相互观摩学习,或用手机拍下学生操作的视频进行播放,通过讲解、点评、示范等方法,努力使每个社员都掌握相关茶艺的基本功,并学会基本的茶艺讲解以及和他人的团结合作。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一起练习茶艺,相互学习,相互指导,上下年级之间的同学也在这里“传、帮、带”,融洽感情,交流技能,为低年级同学尽快掌握茶艺技能打好了基础。学生通过学习茶艺表演,从茶礼到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整体动手动脑的协调能力,提升个人素质。
在理论及品茶课上,教师每周会介绍中国不同的茶及其相关知识,定期举办茶艺知识竞赛。联系茶企业,每个月带学生到茶叶店品茶,使社员更好地了解茶道文化,体会泡茶和品茶的乐趣。在习茶的过程中,通过对茶叶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茶,科学泡茶,健康饮茶,引导学生养成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2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前瞻性地其次,在专业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如在汽车维修的课堂上,中职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和生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在教学活动中将职业和道德两者紧紧结合成一个整体,帮助学生今后就业走向成功。我们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不仅有技能点,更强化德育点,教给学生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对于社团学生的出勤,每周都有社长点名。凡是迟到或无故缺席达三次的学生就要求她们退出茶艺社。每个月对社团学生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进行考核,连续三次考核不合格者,建议她们参加其他的社团。如果学生在自律等方面做得很好,我们则优先推荐她们参加各项茶艺展示活动。在每次茶艺表演训练课上,教师把茶具的摆放、茶艺操作室的清洁归位作为德育点,并作为技能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实现德育和智育的内在统一,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
有部分中职生没有获得成功,不是缺乏知识和能力,而是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能力差”是次品;“道德差”是废品。我们一直相信会做人的学生,也一定有较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我们茶艺社团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和学生的角色差异,从而去纠正某些不良惯性思维和行为。
从2011年开始每年海峡两岸龙舟赛开赛当日,我校茶艺社团都会为市民及游客奉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也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茶艺社每年都会派出学生参加厦门市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为地区经济和茶产业发展做了较多的宣传和服务工作。连续四年我校茶艺团在茶艺室教授德国大盖劳职业学校的师生铁观音的茶艺冲泡技巧。我校茶艺社学生接待了到我校参观的国内教育界近几百人次,同时我们社团也下到福利院、养老院、部队等单位表演。这些活动不仅传播了茶文化,加深了国际友谊,展示了茶艺团成员的风采,还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抗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培养了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尊重、负责、关怀他人的社会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人才的培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目前我国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目标中,技能学习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培养的第一要素,在培养过程中被过分强调,综合职业能力则被忽视。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所需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主要包括专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技能学习能力和责任意识能力等,其中技能学习能力是专业能力的一个方面,代表学习者在技术操作上达到了要求的水平,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求和变化,发展职业生涯更有赖于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因此,中职教育必须加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加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制器”到“育人”的转变,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提高职业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具体表现在:
3.1 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茶文化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包容了文、史、哲、艺术等多学科的内容,具有综合性、知识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茶艺文化活动,可对学生起到全方位的教育作用。通过茶文化活动的开展,茶艺社团同学的文化艺术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3.2 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自古以来民间饮茶将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为四艺,意在营造质朴优雅的古典审美意境。在这种环境中品茶,茶人最能与自然界展开精神上的沟通,内心与外界环境交融,使尘心洗涤,达到精神升华。自然清新的环境中品茗才能真正体味到环境、艺境、心境、人境的和谐美,才能心旷神怡。茶艺社团的活动提高了学生接受文化艺术素养熏陶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和热爱生活的激情。对学生起到了陶冶情操和心理调适的积极作用,也为今后的就业和适应社会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3.3 提升学生的礼仪素养
茶艺中的礼仪是一种动态的素养。茶,本身就是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容各种审美于一体,如环境的选择、茶汤的鉴赏、茶具的把玩,这些都与泡茶者的礼仪及内在素养息息相关。茶艺中所体现的礼仪包括个人卫生、发型选择、皮肤保养、服装、用语,还有热情的微笑与动作的美感。例如茶艺表演中的仪态美,是由优美的形体姿态来体现的,而优美的姿态又是以正确的站姿为基础的,正确优美的站姿会给人以精神充沛、气质高雅、礼貌亲切的印象。茶艺表演中的站姿要求身体重心自然垂直,从头至脚有一线直的感觉,取重心于两脚之间,头虚顶,腋似夹球,呼吸自然。在茶艺社团的活动中,学生必须时刻保持良好的礼仪,长时间的锻炼使得她们拥有良好的气质。
3.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是人们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茶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是因为它在满足人们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时,还能满足人们审美愉悦、社交联谊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我校空乘专业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技能功底,还应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样方能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进而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
4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
职业技能竞赛能推动高端技能人才成长,符合高端技能人才兴企强国的客观规律。近六年来我们社团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行业、企业的茶艺技能竞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各种活动中展示学生的茶艺技能水平,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0和2011年厦门市中职技能大赛我校茶艺社图的选手连续两年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刘永欣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1年“闽南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连旋旋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1“环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成为了2011环球旅游小姐中国网络赛区总决赛的冠军和“最佳人气奖”双料得主。第三届“福鼎白茶杯”海峡茶艺电视公开赛总决赛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同学从复赛当中脱颖而出,并在决赛中技压群芳,获得了本次总决赛的最佳气质奖。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怡、林佳美两位同学都获得了2012年“八马杯厦门十大茶叶形象大使”的称号,我社团成员多位获得“最佳参与奖选手”的称号。在2012第四届“海峡两岸大红袍杯”总决赛中,我校茶艺社团的周颖仪同学参加了比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优雅地展示了自己的茶艺,最终从众多佳丽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这也是中职学生参赛选手在本次大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2012年11月,在厦门市中职生素养大赛中,我校茶艺社团学生的“秋香茶韵”茶艺表演获职业风采最佳视觉效果奖。2013年6月,《秋香茶韵――闽南茶艺表演》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展示作品展洽会优秀学生技能作品大赛并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茶艺大赛既是考验更是机会,同学们利用比赛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自我提高,再次培养和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我校茶艺社团的郭栩莹、郑大萍、高越阳等多位同学由于她们长期学习茶艺,拥有良好的气质,她们都优先被海南航空、厦门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等各家航空公司录取。此外茶艺社的成员,由于她们的综合素养较高,目前她们都就职于厦门的一些知名企事业单位,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和认可。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我校茶艺社团体现这一特征,服从和服务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这一大局。总之,在职业学校教学中,中职生的技能教学诚然重要,但是职业道德教学同样不能忽视,学校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者不可偏废。茶艺社团让兴趣相同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使学生找回自信,体会成功的喜悦,实现学生公共道德和个性道德的完美统一。
此外,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较长的渗透和熏陶的过程。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要把学生的日常管理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抓住每个环节和机会,时时刻刻有意识地营造相应的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影响。提升中职生就业的能力,就必须转变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利用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如社团的建设等来培育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把能力本位和素质本位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能掌握一种技能,从事简单的机器操作,而且自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苑玲.浅析中职生就业能力培养 [J] .当代教育论坛,2010(7)
关键词: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差异因素;理性选择
一、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农民工日益成为社会上一个值得关注的特殊群体,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问题也日显严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底,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3284万人,参保率是135%。201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140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只占农民工总数的约1/6。2012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为4543万人,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也只占总量的约1/6,约占外出总人数的1/4。由此可见,我国农民工队伍规模迅猛扩大,同时他们的养老保障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在农民工参保问题的研究中,雍岚等(2007)从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两个层次出发,发现性别、子女数量、年龄、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支付意愿影响显著。姚建平(2008)发现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意愿受到制度层面特征(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工作变动次数、单位性质等)的影响最大。谢勇和李放(2009)认为受教育程度、所从事行业和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参与意愿有显著影响。姚俊(2010)比较了在家乡参加新农保、在家乡参加城保和在务工地参加城保意愿的农民工在个体特征、月收入水平、更换单位次数和未来城乡流动意愿等方面的差异性。刘军伟(2011)指出年龄、家庭支出状况、职业状况、与城市居民交往状况等因素对农民工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产生显著影响。吕学静等(2012)在分析了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与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后,发现流动人口的个人因素和工作状况是影响参保意愿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对农民工有关问题的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更多的是从宏观的层面,站在政府的角度,研究其制度设定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问题,亦或单纯得仅从农民工的角度看待问题,而本论文研究是站在农民工和政府的双重角度分析问题,研究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从农民工参保意愿和行为的微观层面上探求如何更好地发挥养老保险的作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农民工的需求,改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参保率,让农民工得到实惠;同时也有利于落实计划生育国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特点
1.数据来源
本项目以江苏省南京市为调查范围,选取玄武区、栖霞区、江宁区的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对南京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行为的差异性因素进行实证性研究。本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调查小组深入物流市场、工地以及企业进行随机性调查,发放调查问卷共计200份,回收170份,有效问卷170份,有效回收率为85%,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整理与统计分析。
2.样本特征
笔者对南京市不同地区的农民工进行了调查,农民工群体涉及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个体工商户等不同行业,调查内容包括婚姻、受教育水平、以及子女就读学校,经济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具体情况见下图。
三、调查分析与结果
本文注重研究影响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差异的因素,根据上文对农民工参保现状的了解,我们将从人力资本、经济、心理、社会四个角度对此课题进行分析。
人力资本因素对农民工参保的影响比较大,主要体现在年龄差距和务工时长两个方面。从未参保的比例数据中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农民工的参保率呈上升趋势,这就表明新一代农民工的养老意识不强,相反,老一代农民工对养老需求较高,40-50岁参保比例为800%,其中556%的人参与了农村养老保险,50-60岁参保比例占765%且退保人数最少。务工时长对参保影响较大,工龄不足一年的人数的参保率为409%,拥有五年以上工龄人数的参保率达759%,其中552%参与了农村养老保险,不同年龄阶段的参保比例随工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参与农村养老保险比例伴随增大,城保与农保比例差距逐渐拉大。从这个角度分析得知,新老农民工进城务工对养老保险虽然需求不同,风险意识不一,但二者都表现为农保参与比例较城保高,一方面反映了农村保险给农民工带来的益处更多,国家政策倾向于保护农民工利益;另一方面说明了农民工自身的城市融入度不高,沦为“城市边缘人”,使得城乡保险转接问题困难重重。
经济因素包含平均月工资和承包田,二者对农民工参保行为均有影响。平均月工资越高,参保率越低,月工资在3500元以上,未参保率达到577%,原因是低收入者对养老问题更加重视,安全意识更高;针对承包田这一因素,拥有承包田的人数占412%,其中471%参与了农保,没有承包田的占588%,其中480%的参与了城保,这说明在农村拥有承包田的农民工,受到“落叶归根”思想和未来发展规划的影响,更倾向于选择农保,而高收入者更多愿意落户城市,所以他们多参与了城保或储蓄养老,对养老保险抱持不乐观态度。
心理影响因素中,笔者从传统思想观念和养老保险的平等性两方面进行分析。问卷中设计了“您的养老来源”这个问题,从数据反馈结果来看,养老来源来自社会养老的人中,参保的有77%人,且参保率最高,其中参与农保和城保的比例均为385%,说明社会养老的可信度较高,可以切实使农民工获得利益。养老来源来自政府和社会救济的参保率为455%,相比较而言最低,因为农民工领取的救济金满足不了他们参加养老所需的费用。另外,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商业保险的退保率最高,为160%。商业保险的缴费比例高,必须缴满15年,技术性衔接、劳动合同形势虚化等都给农民工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同时笔者还对农民工关于养老保险待遇平等性问题也进行了调查,但是通过对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它与农民工参保意愿没有太大关系,然而同城不同待遇的比例仍占到了444%,因此也不能完全忽略这一现象。
社会因素对参保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出台政策的看法、从事的单位类别、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三者均为外部条件,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与度有引导制约作用。在对农民工是否满意政府出台政策的调查结果中,显示不满意的达438%,农民工认为政策形势严重,得不到实惠,这使得541%的人不参保,43%的农民工退保,388%的人认同出台政策过多,农民工不了解内容,而满意的仅仅占171%。务工农民工主要从事建筑业的有206%,参保率为743%;制造业的占153%,参保率为577%以及288%的农民工就职服务业,参保率为612%。环境卫生行业的参保率最低为83%,个体工商户和运输业的从业者不多,但参保率均达到57%。从中可以看到建筑业参保率最高,这是因为所从事单位的危险程度直接影响到农民工的参保比例。农民工在进入正规工作单位后,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保护个人利益,减小参保的压力。但是根据调查分析,农民工没有与单位签订正规合同的占400%,其中485%的人参与农保,不清楚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的占82%,而签订劳动合同的有312%,参保率达679%,其中547%的人参与城保,退保率高达57%。在社会因素中,政府政策的宣传力度关系到农民工对政策的了解程度,进而影响它的支持程度。高危和服务性行业参保率与正规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相关,同时反映了参保时长、参保比例与劳动合同签订的有效期相关。
综上所述,根据以上对农民工参保现状原因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新老农民工因为传统文化观念、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参保的积极性、选择方式存在显著差异;经济收入水平不同,对农民工缴费15年限的承受能力也就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参保率和退保率;在外部条件方面,政府支持力度和相关政策制定的实施结果,造成不同养老保险衔接上的问题,导致部分农民工对参保前景产生不乐观态度,企业的执行力和劳动合同的正规化、有效签订率以及工作性质极大得左右了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具体归纳为参保率低,退保率高;劳动合同签订率低,保障存在隐患;农民工参保存在障碍。
四、对策建议
1.加强教育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工的养老意识
养儿防老思想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占主要的地位,这一思想也直接影响了农民工的养老意识。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新老农民工对养老方式趋向不同,新农民工对学历水平、技术水平、生活水平的要求,使他们更加渴望融入新城市,然而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不了解,“权力”意识的淡薄,使他们更乐意储蓄养老,所以我们更需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宣传教育,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念。
2.加强政府执行力,增强农民参保信心
随着中国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发展,养老保险政策也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政府对农民工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政府首先要落实补贴,保证农民工达到退休年龄后可以获得国家的一笔补助,只有农民真正得到实惠,才能带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政府要规范好企业责任与义务,按照规定及时为农民工购买保险。最后,协调好养老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与过渡,增强他们的信心。
3.遵循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仍旧存在同城不同待遇的现象:没有同等的报酬,没有同等的享用权。应将农民工的意愿作为首要考虑因素,不强迫其参与某一养老保险,但是可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提高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也必将呈现上升趋势。因此要协调好养老保险缴费标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衔接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民工打造绿色通道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参保率。
4.建立全国统一工号和工会制度
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和制度衔接不对口很大程度缘于没有一个很好的管理模式,因而可以采取建立全国统一的保险账号的方式,以减少不同保险的衔接困难。同时针对农民工同城不同待遇,80%的企业不愿与农民工签订合同等现象,有必要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维护他们的利益,从而提高参保积极性。(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卢小君.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参与行为差异性分析――基于大连市1011例农民工的问卷调查[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姜莹.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和行为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3]张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一以双流县田家寺村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1
[4]杨东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一一基于湖北省三个试点地区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12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审美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茶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茶馆应运而生,一些茶艺表演活动也十分受欢迎。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开设了茶艺课程,这些茶艺课程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合了茶道、茶学、茶语等多个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许多茶专业人才。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一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茶艺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门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茶艺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茶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综合性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作业布置、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茶艺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有效的综合技能,提升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茶艺文化的良好发展。
作者:袁媛 谢明荣 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韩莹.关于茶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9):201.
[2]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244-245+266
[3]王德福.茶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现代技能开发.2002(6):55-56.
关键词:新常态;酒店管理;课程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是职业院校开设的热门专业,从行业来说,市场对本专业学生一直保持强大的需求,预计到2020年,高级酒店管理人才将成为职场上炙手可热的高薪阶层,酒店专业热度有增无减。从宏观层面来说,党的十以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也影响到酒店业的发展,酒店业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跨界发展以及互联网+等发展变化对酒店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行业高速井喷的发展和调整过程中,为行业培养重要人力资源的很多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方面却缺乏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来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优化与重组势在必行。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落实到专业上,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等工作中。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的调整,注重层次划分
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中国酒店业在新常态下出现的第一个显著变化就是:由高星级酒店向中端非星级酒店的“结构调整”;由会务接待型酒店向旅游度假型酒店的类型转变;服务目标由满足客人共性需求为主的酒店转向以满足客人个性需求为主;分布结构由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发展;酒店内部结构也将由原来的“大客房大餐饮”向“大客房小餐饮”、“小客房无餐饮”方向转变。结合酒店行业的这些变化,以及国际一流酒店管理院校和本土本科的竞争,作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能再一味只针对国际高星级酒店培养人才,也应转向为有发展前景,利润率保持良好的中高端连锁型酒店输送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设置与调整,注重素质培养
近期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及《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都提到了加强文化基础教育以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同时学院在企业调研时,也了解到酒店人力资源部门在招聘时不再只强调技能,他们认为技能可以在入职培训中很快实现提升。他们最看重的就是应聘者是否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精神。而这方面的养成不是短期培训就能完成的,需要院校教育的强力配合。无论是政策文件还是行业需求都散发着同一个信息就是要开设有利于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加大职业基础课课时比例和研究。职业素养是人的综合素质重要体现,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时表现出的基本品质。酒店员工的职业素质是酒店服务业的从业人员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学习、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具有的酒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础。因此,院校教育需要结合实际研究增设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相关课程。再具体实施中首先以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引导为抓手,对于教育部规定了的思想政治类课程,引导教师将注意素质教育与学生专业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和引导学生养成自尊、自爱、爱祖国、爱企业、爱本职工作的道德品质。对于拓展职业素养的写作、人际交流、文化素养课程,我们开设了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大学语文、经济数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四门职业基础选修课。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对于职业能力模块课程设置,降低理论基础课的课时,加大与岗位职业能力养成相关课程的比例。我院在改革中就降低了《管理学基础》、《旅游概论》的课时,增设了茶艺师职业资格证考试对接的《茶艺师基础知识》。以《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为突破口,改革课程标准,结合行业操作实际,更新教学内容,划分模块,校企合作实施教学。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外语能力,我们进一步细化酒店英语教学模块,突出口语听力教学,多教师分模块实施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对于新常态中突出的互联网+理念的培养,开设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等课程,在相关课程实施中强化互联网思维的培训与教育。对于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结合旅游度假、定制服务、绿色环保、文化塑造等酒店发展的新常态以及学生岗位需求和素质能力提高,我院酒店管理专业选择了营养学、电子商务、中国旅游地理、会计电算化、服饰与化妆、会展节事策划六门选修课程与专业讲座、专项实训相结合拓展学生职业能力。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最能体现“工学结合,职业导向”高职教育特色理念就是实践教学,也是院校实施“校企合作”最容易切入的领域。但在具体实施中,一个可以落实、有实际效果实践教学体系是值得探究的。我院酒店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个阶梯递进式的体系具体包含课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三个层级。第一学期为了培养优雅的服务姿态与礼仪;和会议服务技能,设置会议服务技能实训;第二学期强化酒店服务技能,设置酒店服务基本技能实训(前厅、餐饮、客房);第三学期,为获取茶艺师、调酒师等酒店服务相关技能证书,设置资格证考试专项培训;第四学期,提高专业服务水平设置专业技能竞赛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包括第五学期安排专业顶岗实训,第六学期安排毕业综合能力考核。此外还安排了对实践教学入学军训社会实践等等。由此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对理论教学的良好补充。
四、教学实施的调整
对于基础理论型课程,要求教师在实施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现状相结合,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教学。对于技术技能型课程实施校企合作教学,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比如我院将原有的核心技能课《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整合为《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理论模块在校内实施,实践模块与该学期专项技能实训相结合,进入校企合作企业实施教学。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就是目前酒店实际运行中所采用的,做到真正的无缝对接。再具体操作中,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我们对有意愿的实施教学的企业进行选择。综合考虑企业的培训能力以及在行业内的地位,以及薪资福利、发展前景还有地缘等方面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我们选择了陕西旅游集团旗下的管理培训生基地唐城宾馆作为课程实施合作企业。其次,我们与企业沟通课程实施标准,保证学生进入企业教学模块的完整度,学生在主要实习岗位有指定的导师指导培训之余,由企业中层和培训师进行其他岗位的培训与介绍,短期参观观摩等活动作为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整个饭店的企业文化、经营管理与服务模式。最后,校内保证有教师全程跟进实习过程。通过三年的实践与磨合,企业与学校、学生达到了共赢局面,第一批进入企业进行综合实训的同学有八名在毕业实习时主动选择在唐城宾馆实习,占到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并有两名进入宾馆管培生培训计划。此门课程的成功实施为我们下一步探索现代学徒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1.程体系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相协调。
2.面对新形势,校内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在教学项目的选择上要结合行业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与提高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关知识的训练时间,提高学生相关技能水平。
3.在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选择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单位,其中企业的培训能力及意愿是考量的第一因素。
4.一套科学的课程体系需要兼顾社会、行业、学校、学生四方的需求与利益。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是硬道理。新常态,新变化,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旅游业仍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业仍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应该适时的做出变革与探索。不断更新和优化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打造专业特色和品牌,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才能满足产业发展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莉.基于职业素质培养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4).
[2]王美玉,傅生生,王寿良,等.企业全程参与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罗世琼 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杨占南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摘要:为了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笔者在贵州师范大学开设《中华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帮助学生树立学
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提升了师范类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从而为高校开展茶文化活动及教学提供支持。
关键词:中华茶文化;通识课程;综合素养;提升作用
中华茶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以茶为载体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巧妙结合,其内涵博大精深[1] 。目前许多大
学开展茶文化公共选修课(通识课)教育,通笔者也在师范高校探索《中华茶文化》8 年教学,主要传授茶之“真、善、美”,重点参照要参考《中华茶文化》(浙江大学出版社)[2] 和《茶文
化》(中国农业出版社)[3] 编写《中华茶文化简明讲义》分发给
选课学生。具体内容为:第一章,中国是茶的故乡;;第二章,茶的鉴赏;第四章,如何喝好茶(健康饮茶);第五章,茶文化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第六章,饮茶艺术;第七章,茶风、茶俗[2] 。通过中华茶文化学习及茶艺修习,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中华茶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饮茶、科学消费的理念
茶的鉴赏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茶之真”的内涵,主要让学生欣赏茶园美丽的风光,认识茶树,并
了解茶树的分类学地位,了解六大茶类的特点及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在六大茶中的归属,并实践真假茶叶的鉴别技巧,普通家庭中茶叶贮藏保鲜方法,同时结合贵州十大名茶及中国十大名茶欣
赏,使学生了解当今茶叶的动态,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实力选购适合自己的茶叶,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健康饮茶也是《中华茶文化》传授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讲授与互动相结
合,让学生了解茶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其明目、提神、醒脑、益思及抗氧化等保健功能, 茶为健康之饮, 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饮茶,如神经衰弱、贫血、孕妇及生长旺盛的小孩应减少茶叶饮用量,
严重患者甚至不宜饮茶。在每日茶叶饮用量方面也与学生们进行探讨,帮助学生树立健康饮茶、科学饮茶的观念。
二、《中华茶文化》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师范院校的学生承载着知识文化的传承作用,其自身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4] .。 参照黄晓琴等 [5] 的方法, 近年对 2 个班的学生共160 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通过《中华茶文化》课程学习对师
范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的提升作用。授课前大约 71%的学生不知道有《茶经》这本巨著,17%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具体内容,11%的学生知道《茶经》的内容,但没有读过,只有 1%的学生读
过该书。91%学生不知道六大茶类,问及茶的分类时,学生答的是市面上常见的茶叶商品名,仅有 4 名家里产茶的学生知道茶的分类。对中国茶区分布、中国十大名茶、贵州十大名茶及泡茶水
温的了解更少。授课后,有 85%的学生对《茶经》的内容有所了解,阅读《茶经》的比例升至 5%,87%的学生知道我国的茶叶按传统分类法分为六大茶类,并能准确说出类别。也能区分名优茶
与大宗茶泡茶水温的不同,了解近年我国十大名茶,并知晓十大名茶是通过评选出来的,知晓贵州十大名茶。通过期末考查,学生对茶文化发展历史、茶歌、茶诗、茶词也有不同程度的了解。
表1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了解茶文化的程度 授课前
授课后《茶经》 12 85
六大茶类 9 87
茶区分布 4 81
中国十大名茶 3 86
贵州十大名茶 7 91
泡茶水温 8 95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三、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探索以弘扬中华茶文化为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今道德
观相结合,有别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程。以茶礼仪、礼节,组
队进行沏茶技艺演练,增强了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且培养实践
与创新能力,尤其在文科生占多数的贵州师范大学起到积极的作
用。表 2 调查结果显示,肯定通过茶文化学习提升道德修养的学
生人数明显增多,逐步肯定茶文化学习有利于自身形成良好的行
为规范,更愿意与同学交流合作,有益于身心健康。
表2 《中华茶文化》 通识课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作用 (百分比 %)
肯定茶文化具有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功能 授课前 授课后
修生养性 24 47
社交礼仪 8 36
行为规范 31 52
团结互助 23 42
奉献精神 18 31
注:调查人数为 160 人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展《中华茶文化》教学,以茶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主要线索,重点体现茶之“真、善、美”。通过对茶及其文
化的学习, 了解中华茶文化的精髓, 体验茶叶的冲泡及饮用技法,通过茶艺、茶礼的实践,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及团结互助精神,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一片生活的宁静,也有利于和谐校
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陆羽.茶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1.
[2] 黄志根.中华茶文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 刘勤晋.华茶文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