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6:18
导语:在工业经济稳步提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关系
一、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
(一)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不均衡的原因。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一直是我国能源利用的软肋,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很低,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一)我国地大物博,资源、能源丰富,尤其是煤炭和石油的存储量丰富致使我国工业发展首先以消耗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二)我国虽然是经济发展大国,但是科技创新能力偏低,对新型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技术不高或者意识不健全,没能充分意识到新型能源的重要性。(三)我国对核电的开发相对落后,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核电的开发和利用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明显滞后,而核能具有非常高的能源消费意义。
(二)我国经济增长的发展形势。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逐渐强调协调发展轻工业与重工业,以出口工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同时以进口替代政策,实施优先发展经济工业的策略。通过这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稳步上升,发展工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高。另外国家加强了基础工业的投资力度,引进外资和控制物品价格来促进工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二、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以上内容和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工业能源消费形式、耗源类型和能耗比重都与工业经济持续增长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二十一世纪,现代化的工业要求运用科技提高工业经济产能,建立自动化的高效生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增长速度,避免工业生产对能源的过分依赖。十以来,国家一直在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实现国家经济增长的二次飞跃。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的辩证关系如下,
(一)工业能源的消费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关键,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能够为工业生产提供电能、工业原料和能源产品。能源科技是现代工业经济增长的创新力量,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增长是新世纪经济发展的主体,是摆脱过分依赖能源消耗换取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能源的科技创新推动新型工业迅速发展,为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二)工业经济增长增加能源消耗需求;传统意义上,工业经济的增长一定会刺激对工业能源的消耗,例如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从而对煤炭和石油的消耗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工业科技和工业技术创新为新能源的利用和开发提供了技术优势,能够促进工业经济增长由单一能源消耗到多次能源消费转型,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和工业能源消费的持续稳步发展。
三、总结
工业能源是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其不仅为工业生产提高能源动力、能源产品和能源科技,而且为工业经济增长提供动力保障和改革创新,避免工业经济增长对工业能源形成过分依赖。现代工业发展要求工业能源利用创新来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工业的电气化、机械化和能源的均衡利用是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关键。
工业经济论文范文二:纺织工业经济运行及科技创新
一、原因分析
1.1市场问题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纺织企业家的问卷调研,49.7%样本企业反映国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22%样本企业反映国内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首要问题。以内外销为主的企业,占七成以上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是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1.1国际市场需求下滑
据美国商务部数据,2012年上半年美国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72.13亿美元,同比仅增长0.5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2.31%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73.3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8.26个百分点。据日本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日本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15525.36亿日元,同比增长2.1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78%。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1206.85亿日元,同比下降0.48%,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49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72.18%,较上年同期下降1.93个百分点。据欧盟海关数据,2012年上半年欧盟从全球进口纺织品服装429.84亿欧元,同比下降6.8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4.76个百分点。其中从我国进口纺织品服装159.95亿欧元,同比下降了7.72%,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了21.23个百分点。我国纺织品服装占欧盟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的35.36%,较上年同期下降0.35%。
1.1.2国内市场需求增长较缓,产品价格提升乏力
2012年1月~7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同比增长12.46%,较上年同期下降20.34个百分点;服装鞋帽、针织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0%,低于上年同期7.2个百分点,高于一季度2.4个百分点。7月份专业市场内服装产品平均单价同比下降6.71%。我国纺织企业出厂产品价格下行趋势明显。据调研数据分析,43%样本企业的主要产品平均价格均较上期有所下降。从分行业来看,83.7%的化纤企业、52.8%的棉纺企业、52.9%的长丝企业、56.5%的麻纺企业、46.7%的针织企业等产品平均售价均较上期有所下降。
1.2原料问题
1.2.1国内外棉花价差过大
2011年第四季度以来,国内外棉花价差不断拉大。从数据来看,328棉花价格与国际1%关税后的棉价差已经达5000多元/吨,再度冲破了5000元/吨的高价差线。持续大幅度的国内外棉价差,严重削弱了我国棉纺织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据美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2年1月~6月美国从我国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下降了5.50%,而从印度、越南、孟加拉进口棉制纺织品服装同比分别仅下降了4.36%、3.46%和2.05%。其中美国从我国进口的棉制织物同比下降了1.39%,而从印度、越南进口的棉制织物却大幅提升了20.50%和23.44%。
1.2.2化纤产品价格走低
2011年以来,我国涤纶短纤、粘胶纤维等产品的市场需求疲软,产品价格处于振荡下行态势,产品销售市场竞争激烈。虽然目前有的行业采取了限产方式,使得价格得以稳定,但总体来看,涤纶短纤、粘胶短纤等产品的价格仍较上年有大幅走低之势。据有关市场数据显示,2012年7月我国粘胶短纤价格平均为14870元/吨,同比下降17.08%;同期涤纶短纤价格平均为10300元/吨,同比下降18.53%。2012年以来,涤纶短纤、粘胶短纤呈现价格振荡走低的态势。一方面与市场需求疲软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上年同期的价格基数密切有关。2010年年底棉花价格暴涨带来了相关产品的价格暴涨,也带动化纤类产品价格高企。2011年下半年以来,化纤类产品价格随棉花价格回调,也一路走低。也正是由于其价格的大幅下降,造成了化纤行业利润降低较快。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企业家调研问卷数据结果,74.4%的化纤企业表示盈利水平有所下降,居于各分行业之首。
摘 要:《中国制造2025》强调,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是要重点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西安工业经济近年发展迅速,但工业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增加值率下滑等诸多新难题,坚持创新发展、两化融合、结构优化、绿色可持续,才能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工业;制造;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7-0134-02
近年,西安工业经济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创新实力增强、劳动生产效率提升、治污减排成绩显著,但工业运行过程中也出现了增加值率下滑、研发投入强度回落、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工业节能空间压缩等诸多新难题。《中国制造2025》规划出台,提出“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总体要求,对西安工业向提质增效集约式发展转变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西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情况
(一)总量增长,规模扩张
西安工业经济总量持续扩张,2015年工业增加值1 376.72亿元,比2010年954.38亿元增长44.3%,比2005年420亿元增长2.3倍,比2000年218.44亿元增长5.3倍。同期,全国工业增加值23.7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8倍,西安工业增加值的增幅显著高于全国水平。
(二)比例调整,结构优化
西安工业化进程加速,工业结构重化特征日益明显,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轻重工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48.8%∶51.2%演变为2015年20%∶80%。西安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装备制造业基础支撑作用显著,高新技术制造业活力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西安规上装备制造业2015年增加值584.79亿元,比2000年增长8倍,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比42.5%;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365.89亿元,比2010年增长72.8%,年均增长11.6%,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26.6%。西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80.83亿元,较上年增长22.7%,在全市工业增加值中占比39%。
(三)投入增加,创新增强
西安工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技术创新实力增强,规上工业企业2015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92.48亿元,比2000年增长5.1倍;开展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166家增至316家,增长90.4%。伴随投入不断增加,研发成果显著,西安规上工业企业2015年专利申请量、发明专利申量、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由2011年的2 774项、1 095项和1 547项,大幅提升至4 292项、1732项和4 877项。
(四)利润增长,效率提升
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带动下,西安工业科技水平与产品附加值水平提升,企业利润持续增长。2015年,规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4 374.11亿元、利润206.88亿元、利税341.40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9.4倍、11.8倍、8.4倍。规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向好,2000-2015年企业资产负债率由65%降至57.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每年1次加快至每年1.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由4.2%提高至4.8%,全员劳动生产率由年人均2.95万元增至每人26.82万元。
二、西安工业经济运行存在的质量与效益问题
(一)研发强度起伏明显,创新活跃度不足
近年来,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总额虽持续增长,但经费投入强度起伏波动明显,研发覆盖率总体水平还偏低。2011-2015年,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85%、2.09%、1.90%、1.96%、2.20%,虽高于《中国制造2025》规划目标,但还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目前2.5%-4%的水平。2015年,西安有研发活动的规上工业企业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27.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与沿海发达地区30%-40%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产品档次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下滑
2015年,西安规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企业仅227家,仅占规上工业企业的19.7%,大中型企业和行业领军型企业发展不足,导致工业知名品牌数量与东部发达城市差距较大。工业产品市场定价能力较弱,2000-2015年间,西安原材料、燃料购进价格涨幅显著高于产品出厂价格涨幅,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低于成本增幅,致使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呈下降走势,由31.1%降至26.7%。发达国家制造业增加值率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日本超过45%,《中国制造2025》指出未来十年我国重化工业和加工贸易比重降低,制造业将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增加值率规划2020年比2015年提高2个百分点,2025年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按照这一目标西安还需尽快扭转工业增加值率下滑态势。
(三)能耗总量偏大,工业节能空间压缩
西安工业节能减排近年逐步取得成效,但以重化工业为主的结构导致资源能源消耗量依然巨大,工业能耗仍居各行业之首,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三成以上。2015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在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综合能耗量中占比74.6%,每万元增加值能耗量1.469吨标准煤,是全市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平的4.3倍。由于技术节能潜力不断挖掘,主要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基本完成,工业存量节能管理空间已十分有限,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2025年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十二五”末比,2020年和2025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18%和34%、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40%、用水量分别降低23%和41%,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提高到73%和79%。
(四)结构不合理,高端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滞后
西安工业国有经济一直占据主导,非公经济虽稳步发展,但总量和比重依然偏低。2010年以来,西安规上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经济效益指标均呈持续下滑走势。西安重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工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近年发展较快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集中度也不高,此外,生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停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服务领域,阻碍工业经济向服务化方向转变。
三、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的思考
《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业综合集成水平,为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也为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指明了方向。
(一)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核心位置
西安工业化已步入中后期阶段,以资源投入和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发展难以为继,进一步提升西安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必须坚持走创新驱动之路。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西安工业发展在向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要突出两方面重点工作:一是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创新网络,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方向选择机制和鼓励创新的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机制,通过体系建设推动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解决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回落和创新活跃度不足的问题,尽快将西安的工业创新水平推升至新层次。二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健全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在具有优势的国防军工科研领域大力推进民技术应用,在大中型工业企业间推进联合科技开发和成果共享机制,解决西安工业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水平不高的问题。
(二)两化融合,以推进智能化作为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主要抓手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重要动力,是打造工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条件,目前经济发达地区已开始步入制造业与信息技术全面综合集成,以数字化、网络化应用为特点的新阶段。西安大部分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仍处于初级或局部应用为主的阶段,不同行业及不同规模企业间的信息化水平差距明显。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2020和2025年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72%和84%、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50%和64%的要求,西安应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把工业领域的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发展工业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培育新型的工业生产方式。以工业智能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工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将显著增加工业经济运行的附加值,扭转西安工业增加值率下滑的势头,改善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与效益。
(三)优化结构,以优势产业突破发展作为提升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工作重点
调结构、促升级始终是西安工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提升西安工业经济质量与效益的工作重点。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西安应加快工业领域国企改革步伐,积极优化工业经济的所有制结构,激发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创造力;要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传统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率;要进一步提高工业集聚的层次和质量,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工业制造企业集群;要大力发展生产业,实现现代服务业与工业互动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向服务化方向转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在十大重点制造领域引导社会各类资源集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其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电力装备产业、新材料产业方面,西安具有一定的研发或生产优势,西安应集中力量在此类优势产业领域寻求突破,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解决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a业化瓶颈问题,抢占工业竞争的制高点,进而增强工业产业的发展素质。
全年经济保持平稳上升。初步估计,全县生产总值首破百亿元,完成105.5亿元,按可比价增长10%。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实现财政总收入12.4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亿元,增长18.4%;年末金融机构存款102.6亿元,居民存款61.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8.4%和14.5%;各项贷款87.8亿元,增长13.6%。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5.8:62.9:31.3调整为2008年的5.9:61.7:32.4,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1个百分点,形成了二、三产业互推经济增长良好格局,经济增长协调性不断增强。
农业发展良好。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8.5亿元,现价增长5.8%。围绕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为主线,注重政策扶持和农技推广,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特色农业较快增长。蔬菜、水果、油菜籽产量分别增长3.8%、11.8%、6%。畜牧业继续向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发展,猪肉价格稳步下降,生猪存、出栏保持稳定发展,家禽饲养量也呈上升趋势。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效益继续改善。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利影响下,工业经受了外贸出口萎缩的考验,全县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全县完成工业产值300亿元,增长13.2%;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12.3亿元,增长14.4%;绗缝、制锁、水晶三大传统产业对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4%。经济开发区规模效应增强,管理水平提升,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20家,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51.6%;完成工业产值131.6亿元,增长23%,增幅高于全县8.6个百分点。
经济效益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预计实现利润总额9亿元,增长6.9%,增幅在市列居第二位。十一项经济效益考核综合得分1月至11月197分,其中3项指标得分处于第一位。
服务业发展得到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总量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增强,完成增加值34.2亿元,增长13.5%,高于工业增幅3个百分点。旅游休闲业发展较快。以仙华山为代表的景区深度开发,旅游景区品位不断提升,旅游业继续得到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8.7亿元。商贸流通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区商贸集聚区建设不断推进,财富广场投入运行,商贸集聚区基本形成,城乡消费市场稳中见旺,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2亿元,增长19%。房地产业蓬勃发展。财富广场、富丽豪苑、东方和园、嘉毅等高档次住宅区建成,改善了居民居住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文化传媒业得到重视:成功举办了中国水晶玻璃制品博览会、首届“三农”博览会、首届葡萄节,有力推动了文化、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信息、中介服务、社区服务等行业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我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质量逐步提升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地方财政当年安排科技支出3139万元,增长29.2%。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破解了企业技术难题,促进产品科技含量、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的提升。实施的名牌培育和品牌建设取得显明成效。
土地集约利用得到强化。继续实施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严把产业准入门槛,强化项目建设周期约束管理。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积极倡导不增地技改,引导企业“腾笼换鸟”。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围绕生态县建设目标,节能减排强势推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深入实施新一轮“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完成了省市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四)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项目推进继续深入
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亿元,增长0.3%,其中工业性投资22.5亿元,增长25.6%,房地产投资额7.5亿元,下降5.4%。
投资结构更趋合理。工业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经济开发区完成22项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总投资15.2亿元,增长24.6%,占全县工业投资的68%;其中设备更新投资5.9亿元。
项目推进成效显著。列入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丰安大道开工建设,完成沿线清表50%;通济桥水库除险加固及灌区配套工程,完成管理房改造和泄洪渠工程85%;县职技校迁建工程基本完工,黄宅初中已开展征地,实验中学扩建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二期)日处理能力8万吨土建工程,完成选址、立项、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
建材市场主体及配套工程完成建设;档案馆进行了开工奠基仪式;殡仪馆迁建工程启动前期工作。
城区面貌加快变化。城市建设有序进行,路网结构日趋完善。实施的9项城市建设工程均已立项或建设,完成石马西路改建等道路工程;东山公园、古塘源垃圾填埋场、智后路、环城西路二期、污水截流五期工程项目进入报批程序。城区拆迁项目有序推进,成效明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丰安大道启动建设;侯中路胡公祠至中余段完成部分路基土方;20省道浦后路连接工程(金宅—岩头段)完成路基98%、路面70%。
(五)对外开放取得新成绩,利用外资取得成效
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引资质量继续提升,引进外商独资、中外合资项目4个,完成合同利用外资33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006万美元,引进内资8.7亿元。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外贸自营进出口5.5亿美元,增长10.7%,其中自营出口5.1亿美元,增长13%。
(六)公共服务继续强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县财政“三农”资金预算安排6978万元,增长6.5%。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着力推进“甘泉工程、村庄整治、新村示范”三项工程。农村住房保险有序开展。
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全县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2.9亿元,增长34.5%。全县3985名高考生上线3203人,上线率达80.4%;教育科研上新台阶,在省中小学教师课题评比中获奖8项。
文卫体等事业稳步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继续做好“上山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开展“万年”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迎会、麦秆剪贴、郑义门营造技艺、剪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群众文化和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城区覆盖率达到100%;扎实开展第二轮农民健康体检,共体检12.8万人次。加强公共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卫生、食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全县计划生育率87.8%,高于省市下达的85%的计划目标。
(七)居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民生政策不断完善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5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分别增长8.9%和11%。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到15896元,增长14.4%。
2010年,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背景下,慈溪工业经济实现产值2502.8亿元,同比增长24.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426.01亿元,同比增长44.6%,完成出货值分别为424亿元,同比增长29.7%。但受国家宏观调控和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慈溪工业深层次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更加明显。
1 . 1 加工制造能力非常强大但生产业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慈溪工业经济以年均26%的速度快速增长,工业经济积累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在全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工商登记的各类工业企业三万余家,在家电、轴承、轻纺化纤等产业领域形成了日益巩固的产业链竞争优势。但相对与发达的加工制造环节,慈溪生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该市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科研院所资源稀缺,技术研发、人才获取基本依托外部资源;金融资源结构性短缺,证券公司、投资银行、风投基金、跨国银行等类型金融资源有待引进。从整体上看,慈溪生产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起步阶段,研发、设计、金融、物流、信息等要素组成并不完善,人才、信息、资金等集聚效应尚不明显。
1 . 2 工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产业层次整体水平偏低
慈溪工业经济在家电、轴承、轻纺化纤、汽车及零部件等传统产业不断优化提升的同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获得快速发展,产品结构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300亿元。但从整体上看,慈溪工业经济产业层次偏低。工业产品中,低技术、低附加值产品多,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零配件产品多,整机产品少;贴牌产品多,品牌产品少。
1 . 3 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但综合创新实力有待增强
慈溪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多元化投资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并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和服务支撑。到2010年年底,全市工业经济领域拥有宁波市级以上技术中心(研发中心)47家,其中国家级2家;中国家电研究院华东分院、慈溪虚拟科学院、慈溪产学研联合研究院等一大批服务平台相继搭建运作并取得积极成果。但慈溪的综合创新实力同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真正发挥作用、对工业经济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不多。同时高端人才资源集聚方面处于劣势,技术创新能力的智力支撑尚显不足,企业经营管理者自主创新意识淡薄,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不足。
1 . 4 行业品牌族群初步形成但品牌的市场美誉度不高
全市工业的品牌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10年底,慈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0只、浙江名牌53只,宁波名牌91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58件,宁波市知名商标135件。但慈溪的品牌含金量相对较低,品牌经济远未形成。慈溪的品牌以家电产业领域为主,除方太等一批品牌之外,其他多数属三线乃至四线品牌,品牌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都不高,甚至是一些假冒低劣产品严重毁损慈溪家电的整体形象。更为重要的是,大多数企业把品牌成果的取得作为终端行为,而不是作为发展品牌经济的起点。
2 慈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2 . 1 充分发挥三种力量
一是充分发挥市场主导力。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通过价格杠杆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生产部门和环节中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力。突出企业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和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主力军地位,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经营,把企业当前生存与长远发展的需要转化为提升活力的自觉行为,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力。政府要从“顺势有为”向“逆势有为”转变,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促进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促使生产要素更为合理、有效地流动,深化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政府服务转型升级。
2 . 2 重点实施三大战略
一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知识产权提升到企业生命线的高度,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体系,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和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推进慈溪工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环节延伸。二是实施品牌经济战略。把品牌经济提升到市场准入权的高度,创新培育方式,集中力量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开拓市场,创建一批含金量较高的市场认可品牌,并高度重视区域品牌的打造与维护。三是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充分发挥慈溪的产业链优势和区位提升机遇,针对慈溪工业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和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进市外优质资本和优势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
2 . 3 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从主要依靠低成本传统产业向加快构筑先进特色制造业体系转变,提升产业层次;二是从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不断向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和市场品牌环节延伸,提升企业活力;三从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向坚持外向带动战略、强化内外销并举转变,提升产业发展稳定性。
3 慈溪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3 . 1 抓统筹规划引导
做好工业转型升级的统筹规划。按照“保稳促调育新”的总体要求,行业管理部门牵头,工业工业经济规划研究所和相关协会配合,排出一批重点行业,逐个制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目标目标定位、总体布局、发展导向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加强对各行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根据工业及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组织一批国家级(省级)行业协会、两院院士、各方面资深专家等组成指导和支撑力量,参与全市工业各行业转型升级。
3 . 2 抓创新能力提升
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引导支持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建设一批各种形式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深入推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企业间联合研发中心,特别是推动建立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推动创业园区建设,解决科技人员从事高新技术的创业空间问题,吸引一批科技成果在慈溪进行孵化。针对慈溪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点,适度降低奖励门槛,扩大企业技改投资受惠面。提高奖励比例和封顶上限,切实提高企业技改投资的积极性。聚焦技改方向,完善重大技改项目专家评审制度,奖励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的技改项目。
3 . 3 抓两大市场拓展
坚持外向带动发展。在积极组团参展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强展览效果研究,推出一批与慈溪产业接轨的各国有效展会,强势组团参加新兴市场相关展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充分利用国家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积极推动企业与国家、省重大项目主动对接,抢占国内市场份额。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品牌优势,采取联合、委托加工、控股多种方式整合众多无品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大力推进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应用,鼓励建设独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或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
3 . 4 抓高端要素保障
探索构建区域融资体系,积极引进国内产业类投资基金、私募基金进入,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建立镇街企业流转资金和企业互助共济组织,帮助一批出现暂时困难的企业度过难关。建立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安家补助、配偶就业、子女就读集成化绿色通道,切实解决高端人才引进慈溪的后顾之忧。设立创业资金,整合社会资源,制定创业扶持政策,构建创业辅导体系,培育新兴创业群体,鼓励民营企业家二次创业。实施民营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分批开展企业家增强创业创新和现代经营管理能力轮训。深化生产和服务企业的专业化分工,支持工业企业将生产辅助服务、售后服务、生活服务等外包给社会专业化服务机构。
3 . 5 抓资源集约利用
创新工业用地利用机制,积极推行工业用地供地模式和用地方式的转变,规范和完善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探索建立存量用地特别是熟地市场的土地流动机制。在积极推进标准厂房建设的同时,注重配套设施的完善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大幅提高企业入驻率。大力倡导和推进“亩产论英雄”的理念,建立和完善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实现“零土地技术改造”,切实用好土地杠杆,提高土地配置效率;构建节能降耗长效机制。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对于经政府认可的合同能源管理的项目,政府给予扶持。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业和药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125行动计划”和“千亿元药业产业规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中药、煤炭、白酒、农副食品加工、汽车等支柱产业发展步伐,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着力打造金融服务平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促进非公经济和中小企业健康稳步发展;加快工业园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步伐,推进产业聚集,实现全市工业经济和药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2012年主要目标
1、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以上,增长22%以上;其中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00亿元以上,增长27%以上。全市药业企业达到100家,药业工业实现总产值达到80亿元。
2、规模企业发展目标: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新增亿元企业10家,其中药业企业5家。
3、工业、技改投资目标: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30%,技改投资60亿元,增长30%。
4、全民创业发展目标: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2万户,中小企业2000家;2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入园企业100家以上。
三、重点工作
1、以两大活动(酒文化节、药博会)推进实施两个规划(中药产业规划、白酒产业规划)
以举办2012中国酒文化节、药博会为契机,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大药酒融合力度,继续推动以古井集团、双轮集团为代表的白酒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以济人药业、同仁堂药业为代表的医药产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中药和白酒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中药产业年度增长45%以上,白酒产业年度增长达到30%,促进白酒产业和药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振兴。同时,充分利用芜湖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建材、电子电器产业较为发达,两市产业互补性较强的实际,有针对性的谋划一批项目,与芜湖开展产业对接活动,促进我市相关产业发展。按照《省()现代中药产业规划》和《市白酒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发展目标,围绕规划年度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引导我市中药、白酒产业加大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产品质量和产销水平,推进两大产业规划的实施。
2、以实现工业二百亿(即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100亿元、工业投资完成100亿元)提升全市工业总量
把工业项目推进和实施“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带动投资,以项目引领发展,促使项目尽快开工建设,督促已开工项目尽快竣工投产。进一步完善南部新区电网工程,提高供电质量、解决入驻企业的用电问题;按照产业集聚、园区集聚。发展集约的思路,加快南部新区工业组团建设,开工建设一批投资效益好、技术含量高、具有产业特点的大项目,力促南部新区入驻企业达到60家。力争2012年完成工业投资100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100亿元以上,进一步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总量。
3、以新增20个亿元工业项目壮大“125”队伍
进一步促进“125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企业的发展,有效地集中优势资源,在争取资金、项目规划、协调服务上倾注更多的心力,给予企业更大的支持。引导企业积极谋划项目,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适应市场变化,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促使企业在规模上进一步做大,在发展质量和管理水平上进一步提高,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上进一步增强,充实壮大“125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企业队伍。力争全年超亿元企业达到60家,其中药业企业达到20家。市经委、市药发局完成招商引资任务,确保两个工业项目落地。
4、以20家骨干企业为试点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在全市选择20家企业作为管理规范化试点,树立优秀管理标杆企业,推进我市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继续加大企业家队伍建设,与工商管理学院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并积极争取在我市开办MBA班。通过互相观摩和学习等手段,促进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的融合,建立以产品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为主体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健全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提高物流管理效率,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加强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实施错位营销细分市场的销售模式,提高新产品销售率和传统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全市国有企业改革和企业上市步伐,完成全部国企改制任务,力争两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期。争取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争取5个(项)产品或技术通过省级新产品新技术鉴定,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5项。同时,充分利用土地流转政策、资金,指导药业企业做好中药材基地建设,中药材种植达到80万亩,标准化基地面积3万亩以上,争取2-3个品种通过GAP认证。
5、组织20个乡镇工业功能区再造全民创业氛围
充分利用国家、省支持中部、支持皖北的双重机遇,抓住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选择20个基础相对较好,具有竞争力的乡镇工业功能区进行培育和建设,实现乡镇工业功能区入园企业100家以上;力争全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2万户,中小企业2000家。
6、培育壮大3-5个新兴产业优化工业结构
在促进中药、煤炭、白酒、农副食品加工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加强与芜湖的产业、技术和资金对接,加大对我市化工、木材加工、电子、印刷、生物等新兴产业的扶植和培育。指导各县区利用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快企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集聚,特别是鼓励涡阳化肥生产企业的整合,壮大蒙城木材加工、印刷企业的规模,加快利辛电子行业的发展。力争化工行业年产值达到24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木材加工行业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电子行业达到3.5亿元,同比增长60%以上;印刷行业达到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特别是注重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加大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利用,加快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体系;加强信息化和制造业的融合,促进我市产业升级;促进生物技术在医药产业的应用发展,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引进一批生物医疗、生物医药、生物保健产品、生物制造等生物产业项目;为我市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大家一致认为:全市经济要率先,工业必须要先行。就业是民生之本,税收是发展之金。无论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还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农村建设,都需要以高度发达的工业经济为基础。只有把工业做大做强了,财政收入、就业、社会稳定等许多关系民生的问题也就迎韧而解了。因此,只有抓好工业,坚持走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实现我市经济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按照市委提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的要求,积极实施《*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各项工作,攻坚克难,狠抓落实,继续保持了工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水平稳步提高,工业投资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工作效果明显,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有了新的提高。总体呈现出运行平稳、亮点较多,增速较快、效益较好的态势。
1-7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51.93亿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工业总产值865.41亿元,同比增长27.1%。全市完成工业投资135.48亿元,同比增长39%。
1-6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税金总额25.58亿元,同比增长25.8%;实现利润总额41.72亿元,同比增长52.8%,这两项指标都是近年来同期最高,历史水平最好的。成绩来之不易。
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工业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加快实施《*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按照“扶持、监控、协调、指导”的工作思路,加强监测调控,强化协调服务,切实抓好工业经济各项工作的落实,努力完成工业经济指标任务。
具体措施是:
(一)加大协调服务力度,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一是针对能源、原材料、电力、天然气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供应紧张的状况,积极做好资金及水电煤气运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与协调,努力缓解资金、用电和运力的供需矛盾,确保工业经济运行平稳;二是要充分发挥区县和工业主管部门为属地企业协调服务的作用,进一步细化分解目标,确保指标任务的完成;三是继续坚持委领导带队深入企业调查研究制度,组织好每月一次的工业经济运行分析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四是重视和加强对中省企业及军工企业的协调服务工作,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促进他们为地方经济多做贡献;五是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种产品展销活动,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拓宽销售渠道,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六是加强与统计部门和区县经贸局的密切联系,认真做好工业经济属地化统计工作,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应统尽统”。同时,要抓好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建立起与国家、省上、各中心城市、各区县和重点企业相连的经济运行调度信息网络,确保工业经济信息渠道的畅通。
(二)大力培育扶持过百亿元企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业。一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全力保障陕重汽、西电公司、西飞公司三户企业产值率先突破百亿元大关;二是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加大对规模以下企业跃升为规模以上企业的支持,力争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过千户的目标;三是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契机,加大对航空航天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力机械设备等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提高装备制造业的综合承载能力和产业链的辐射带动能力,将企业优势变为行业优势,将行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全市工业整体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轻工和化工产业扶持培育工作。一是要重点抓好比亚迪轿车、陕汽二期改造、康明斯汽车发动机、法士特齿轮变速箱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围绕中钢西冶搬迁改造项目、陕鼓能量回收产业化项目等,加快我市专用通用装备业的发展,继续抓好新材料、新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扶持工作,为我市工业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二是要高度重视轻工业的发展,对“银桥乳业”、“长安老窖”、“户县龙窝”、“*稠酒”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轻工业产品和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促其做强做大,提升轻工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三是加快启动我市精细化工产业,以承接陕北煤化工、石油化工产品的深加工和陕南、关中及周边地区的矿产、农产品、中草药的精加工,延长产业链,实现初级产品的高增值;三是协调有关部门加快高陵泾河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的规划论证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为全市工业经济增添新的增长点。
(四)克服困难,加快推进二环沿线企业搬迁改造工作。一是对今年计划启动的15户企业搬迁改造工作要加强督促,加快进度,落实责任,全力推进,力争完成15户搬迁改造企业的启动工作。在此基础上,要积极协调,加大力度,力争今年再多启动几户企业的搬迁改造。二是要积极与市土地、规划、财政等部门协调,制定具体办法,使企业真正享受到“行动方案”中的有关优惠政策。三是对那些产品无市场、已停产或半停产的工业企业,要协调各方,采取破产关闭、兼并重组等办法,整合剩余资源,实行“退二转三”。
昭阳区位于云南省东北端,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和国家“攀西——六盘水”经济开发区的腹心地带,是云南省昭通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昭通市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的中心。
素有“资源金三角”之称的昭阳区可谓物华天宝、魅力无限。
无论是纯朴绚丽的民族歌舞,还是浑然天成的“昭阳八景”,无论是品质优良的炎山蜡虫,还是种植历史悠久的昭通苹果……仅其一路披荆斩棘的发展历程,便让人品不尽也道不完。
2012年,面对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影响,昭阳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克难攻坚,加压奋进,全区经济社会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
农业发展稳步推进。坚持“稳粮、强烟、兴畜、优果、增菜”的发展思路,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种养殖业总产值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全区苹果产业规模发展到23万亩(其中:投产苹果园18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开发莲藕种植5000亩,产值超过5000万元。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省级昭阳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已有34户企业入园并陆续建成投产;中国·昭通国际玩具城、广东佛山南海玩具等30户企业正在建设或办理相关前期手续。
城乡面貌大为改观。顺利实施了古城恢复和旧城改造各项工作,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成功举办了首届房地产交易会,一大批楼盘相继开盘,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
基础设施不断夯实。麻昭高速公路、昭会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盘河、田坝、大寨子3条国防公路建成通车。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水利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和重点水源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列入全省“三个一百”新开工的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列入“三个一百”前期工作的2个项目正加紧环评等前期工作。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均衡发展顺利推进,医药卫生条件逐步改善,抗洪和抗震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启动并有序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2012年顺利通过了“创国优”各项考核验收。务工人员累计转移17.7万人,实现务工收入23.7亿元;累计完成“农转城”16.9万人,为任务的112.7%。保障性住房、龙汛移民安置点建设深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经济社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良好势头。
发展的成绩鼓舞人心,发展的过程也充满了困难。昭阳区从发展的实际中又一次认清了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自然灾害频发,使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二是工业经济发展不足,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扩大投资规模、提高产能受到较大制约;三是投资增长压力较大,重大项目推进较慢,特别是2012年以来,受航空限高的较大影响,已经开工项目停建时间较长,拟建项目无法审批,严重影响了昭阳区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四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因城市建设、各类社会事业和民生支出范围不断扩大,各类刚性支出任务越来越重,2012年昭阳区财政公共预算支出已达34亿元,而区本级收入仅7.7亿元,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关键词:产业建设;制造业;主导行业
中图分类号:F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96-02
近年恚黑龙江省制造业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市场需求乏力、行业整体竞争力偏弱的趋势将延续,受产业发展自身规律和生命周期限制,在短期内没有重大核心技术成果、新增长点难以形成的情况下,制造业发展整体或正在迎来一轮深度调整期,加快转型升级是相当长一个时期制造业发展的主题。
一、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GDP增长基本取决于工业经济
通过对1991年以来黑龙江省GDP增速与一、二、三次产业增速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回归方程是:GDP=0.227488×第一产业+0.558651×第二产业+0.320171×第三产业-0.788481。主要经济指标中,只有工业增速与GDP增速具有明显规律性。经济增速越低时,工业与经济增长表现出来的关联性越大。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看,第二产业的比重变化与GDP增速的变化直接关联。
(二)工业经济走势基本取决于制造业
黑龙江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GDP增速影响很大,如果考虑统计因素,影响会更大,其“惰性”特征显见。但从增速和贡献指标看,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可比增速平稳,而且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加,这种影响会被淡化。2016年全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仅占经济总量的4.2%,占规上工业的21.5%,此次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主要原因不在原油因素,几乎全行业增速下滑迹象明显。总的判断,十年来,全省原油的扰动因素没有大的波动,工业经济增速的起落与制造业各行业增长快慢直接相关,制造业是全省GDP增速10%以上的主要拉动力量,也是增速滑到10%以下的直接原因。
二、发展制造业的必要性
(一)适应需求面变化的需要
黑龙江省“原字号”产品大量出省,使省外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伴随发展方式的转变和资源丰度的递减,增量逐渐转向制造业。但增量放大速度较慢,自2009年以来,黑龙江省已成为货物和服务净调入省份,也就是“买”别人的多,“卖”给别人的少,在投资、消费过程中需要从省外调入产品和服务。可以预见,对黑龙江省来说的总需求中最终消费需求比重会越来越大,因此,制造业的加快发展是必然趋势。
(二)主导产业渐次轮换的需要
黑龙江省由能源资源和国家生产力布局形成的主导产业格局正在被打破,主导产业缺乏的矛盾日益凸现。主导产业的作用从规模上是“主”,需要占经济总量的一定比重,在拉动增长上应该是“导”,就是产业关联度高,引领区域产业建设方向。工业经济增长中,增量贡献大于存量贡献,而增量主要来自于制造业。培育主导产业,要发挥资源类产品占有率较高、工业门类体系较为完备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制造业,加快打造制造业集群,以制造业牵动产业发展。
(三)破解工业经济结构难题的需要
考虑剔除原油因素的工业经济基本面,从过去十年全国各省区GDP增速的数据观测,黑龙江省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稳中有降是大概率事件,必然是由于工业经济的下滑所导致的。即使考虑统计因素,为消弭原油不增产甚至减产的影响,调整工业结构势在必行,制造业应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并稳步加快。
三、制约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从近几年看,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地区失衡、结构失衡并无改变,而质量和效益日渐堪忧,瞄准市场终端需求的产品少,满足生活需要的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少,企业生产经营局域环境亟待改善。
一是制造业发展缺乏主导行业引领。如果说制造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那么制造业发展也需要主导行业引领。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占比较小,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不足0.5%,远未形成规模经济。石油加工行业产业关联度小,行业发展波动性大且带动力弱。2016年,黑龙江省市场前景看好的食品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了2.7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同时,食品工业的快速增长主要靠农副产品加工业拉动,增速减缓可以预见,带动能力强的食品制造业发展动力不够强劲。其他生活类消费品生产能力都很小甚至没有。
二是产品供给与省内需求匹配度过低。近年来,黑龙江省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保持高位运行,但需求效应较弱,并未明显带动水泥、钢材等相关行业增长。消费商品中,占比较大、增长较快的服装、家电、西药、汽车、通讯、金银珠宝、化妆品等品类,黑龙江省产能很小或根本没有,甚至日常生活用的干鲜、饮料、加工食品,本地供给比例都不大,存在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趋势性下滑风险。
三是制造业发展整体水平仍然偏低。从规模上看,黑龙江省制造业占GDP比重在15%左右,远低于全国3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包括广西(30%左右)在内的很多省区。从占全国比重上看,全省制造业占全国制造业的比重从1980年的3.59%、2003年的1.55%到2012年的1%,2015年仍保持在这个水平,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从质量上看,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增长仍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为主,技术、企业家才能等要素投入数量很小,参与全国产业价值链、供应链程度不高,产成品可贸易度低、品牌影响力小。制造业投资强度仍然不够,在金融、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规模仍然偏小,制造业持续较快发展的动力保障能力不强,对增长的支撑力和持续稳步扩张的动力都显示减弱迹象。
四、明确黑龙江省制造业发展的重点行业方向
(一)需要确保“稳”的行业
黑龙江省需要确保“稳”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依托资源优势,资源的稀缺性越发凸显,但这些行业比重较大、行业刻画程度高,需要千方百计保持稳定增长。
(二)需要加快“进”的行业
黑龙江省需要加快“进”的行业主要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林产品加工业等行业。这些行业市场化程度高、发展基础较好、可塑性强,在行业成长期对政府扶持的需求强烈,是调控政策的着力点也是受力点。
五、关于黑龙江省政策取向方面的几点建议
一是研究编制黑龙江省产业功能区发展规划。结合全省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特别是省重点专业化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产业建设重点发展的行业,细化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突出各区块的产业服务和发展功能定位,推动形成行业间有机联动、区块间互联互通的行业发展格局。着力支持装备工业,立足“装备”省内产业,重点推动专用设备制造与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林产品加工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商业地产、校企合作、财务管理等生产业,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高产业配套能力。规避行政区划壁垒,推进行业空间互动,增强产品的贸易流动性。
二是保持制造业投资特别是重点行业投资的合理规模。开展中介招商、以商引商等方式,充分发挥生态、技术人才、原料、市场空间等优势,突出产业功能配套,以引进资本增量调整黑龙江省已落地资本存量,不断提高资本收益率。注重利用就业创业、品牌推广、公共资源平台建设、资金引导等多种方式,激发省内民间资本投资活力,尤其注重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以域内居民需求为主的最终消费品制造业。有序快速推进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快理顺权责利关系,全面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软硬件建设,统一详细公开全部行政审批事项流程,提高投资便利化水平和透明度。产业结构调整资金向制造业重点行业倾斜,尤其扶持企业种子期发展。
SWOT分析是对组织在一段时间内的优势(strength)、弱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面临的威胁(threat)几个方面的总结,是战略分析中常用的方法。其中,优势和弱势是侧重对内部资源的分析;而机会和威胁则是侧重对外部环境的分析。把镇海区工业经济作为整体加以SWOT分析,能正确区分和认识内外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并在结论部分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好地发挥内部因素优势,转化自身弱势,把握来自外部的机会,抵御和回避各种威胁。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镇海区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港口、大工程、侨乡等特色优势,随着杭州湾大桥、舟山跨海大桥及宁波绕城高速路的建设,以及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建设,镇海还将成为宁波、舟山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重要节点,区域间物流、信息流的流动机会极大地增加。
2、产业优势。镇海区工业经济主要以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为支柱行业,其2006年实现总产值198.91亿元,占全区的29.7%,地区支柱行业作用明显,且发展潜力巨大。尤其随着镇海炼化大乙烯项目的建设,将带动镇海区化工行业的全面提升和优化。
3、物流优势。镇海区是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随着浙东生产性港口物流中心建设的加快和后海塘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工程的起步,镇海区以保税监管物流为主要水平象征,以进出口贸易与出口加工业为主要依托,发展包括仓储、加工、配送、运输、交易、研发、服务等各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型国际物流中心地位轮廓初显。
4、城建优势。镇海区是宁波城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宁波“中提升”战略的有利推动者。在实施“城建推动”过程中,镇海区城市建设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和形态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新城开发稳步实施。城市建设的发展,在交通、居住、娱乐、商务往来、通讯、信息、法律服务等方面为镇海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配套平台,不但创造了有利于引进发展工业经济的软硬件环境,还缓解了工业园区和工业楼宇必须考虑的一些社会服务功能,对镇海区工业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和支持作用。
二、劣势分析
1、资源型粗放式生产格局未曾扭转。镇海区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耗原材料、高耗能源)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工业企业基本上集中在化工、煤炭、机电、电力、建材、机械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极少,一半以上甚至更多的传统产业设备陈旧,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可见,镇海工业经济增长方式是: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工业经济增长是依赖资源、劳动力密集所带来的增长。
2、资源要素综合利用效率较低。镇海区工业经济长期以来依赖的高能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紧缺的资源与低下的资源利用率又构成鲜明的反差。2006年镇海区每千克标煤产出GDP为6.90元,低于全市11.36元;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率为-6.43%,高于宁波平均降低率10.04个百分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高,据测算,该区单位土地平均产出为100万元/亩,远低于先进地区。
3、工业制造业素质不高。目前,镇海区制造业的现状就是“大而不强”,大部分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制造业大量是来料加工,许多产品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并没掌握在生产者手里,这样就使得产品的附加值很低,特别在加工制造业方面,产业链短,信息化程度低,深加工能力薄弱,从而制约了工业结构由重工业化阶段向高度加工化、技术集约化的升级。
4、节能降耗工作压力巨大。近年来,镇海区节能降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大工程单位的高能耗制约全社会节能降耗工作成效的显现,按照镇海区产业结构现状和今后产业发展的重点,要完成“十一五”节能降耗的目标,任务艰巨,压力重大。
三、机遇分析
1、宁波“中提升”战略带来的契机。在宁波“东扩、北联、南统筹、中提升”的区域发展战略中,镇海作为“中提升”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宁波大都市、发展都市经济圈的关键所在。围绕这一思路,镇海区积极推进“中提升”战略,实施了城市低洼地段改造、稍弓弄拆迁、新城区大规模开发建设、卫生基础设施建设3+3工程等,将为全力开发新城,提升老城品位,打下更好的硬件基础。
2、恰当的增长格局和重工业主导的有利增长环境。目前,镇海区经济发展有一个较好的外部条件,工业经济当前新一轮经济增长态势是:以传统的纺织、二轻工业为基础,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为龙头,拉动先进装备制造业及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样一种增长格局中的多数产业,在镇海区都有比较好的基础。从产业的发展规律看,各国经济基本上是沿着“农业―轻纺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轨迹向前发展,在这条产业转移的链条上,镇海区正处于“轻纺工业―重工业―高新技术产业”这样一个阶段,重工业对镇海区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是推动工业经济全面升级发展的一个好的外部条件。
3、政府服务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为解决镇海区工业在发展和改革中形成的不断加深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区委、区政府和各有关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起与工业经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工作体系、运行机制以及领导分工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布局和调控职能能力。在当前要素资源短缺的状况下,对土地、资金、水电等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不断孕育市场公平,优化投融资环境,并对创新成长型中小企业进行积极的扶持和引导,还制定了相关政策,吸引来自各方的人才和投资者到镇海创业。
4、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带来新机遇。加入WTO表明我国正进一步参与以国际分工为背景的产业结构重组。镇海区工业经济可以用全球眼光培育和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企业重组。这样,振兴镇海区工业的稀缺资源不仅可以从本地和全国获得,而且可更多地利用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资源加快振兴和发展。
四、挑战分析
1、来自世界的竞争加剧。经济全球化给镇海区工业经济发展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着考验。对机械、轻工、纺织、冶金等主要传统产业而言,由于缺少骨干优势企业、规模小、技术和装备水平差、综合竞争力不强,其面临的形势将十分严峻,负面效应巨大。对化工、机电、设备制造等支柱产业而言,除了个别大型企业,凭借规模、产量和技术、装备优势,能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外,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市场开放程度低、产品品种少、价格偏高、技术创新慢、机制不灵活等原因,面对更大更强的国际大公司,有可能失去相当的市场份额和现有的行业优势地位。
2、周边城区的强劲发展势头带来发展压力。其中,鄞州与宁波中心城市联系紧密,使之更多地分享了中心城市经济外部性的正效应。北仑区的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和镇海区最为相似,近年来,其以江南工贸区、科技园区和各镇乡工业园区为依托,大力培育纺织服务和机械制造业等支柱重点行业及其配套市场,整体实力明显增强,随着其临港大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将会对镇海区工业经济带来很大程度上的竞争。
3、工业投资后劲不足。影响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国家将继续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继续把紧土地和信贷两大闸门,对投资拉动经济的宏观政策取向进行降温,所以未来几年项目投资还会大大减少。二是随着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一路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企业经营成本的增加将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所以,目前企业投资的大幅萎缩与我们强调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形成极大反差。
4、工业发展受能源限制。近几年,随着镇海区工业的飞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瓶颈,电力、柴油等能源问题也曾一度亮起了黄灯。尤其是每年冬、夏季节的能源供应紧张,常常拉闸限电,影响工业的正常生产,不仅提高了工业成本,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影响投资商投资办厂、发展壮大的信心等,这些都有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
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应用SWOT分析的宗旨在于减少和避免弱势方面,发挥优势,把握机会,使得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为了对这些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发挥镇海区资源强大的综合优势和独特的比较优势,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一是加快推广节能、节材、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提高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节约型增长方式。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热电联产、风力发电增速器、垃圾发电等重点环保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尽快发挥效益。三是加大约束力度。对完不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和镇(街道、园区),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实行“两个停止”、“两个不准”,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环评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准投产。(2)依法淘汰落后生产力。坚持节约、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取向和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原则,认真开展小火电、小水泥、小造纸专项整治,依法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努力保护生态环境。(3)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提高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以特色块状经济为平台,大力培育镇海特色制造业。培育紧固件、轴承、液压马达、工业缝纫机等优势块状行业,推进块状产业的行业协会建设和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一是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升行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引导企业有序竞争、错位发展。引导企业拓展有自己特色的市场和产品,齐全区域内优势行业的产品种类,吸引更多的供应商关注。三是建设公共研发平台。以产业集群和优势产业为依托,培育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相关企业共同投入的公共研发平台,或引进优势行业相关的“产、学、研”一体化组织,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企业提供研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