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6:22
导语:在医学影像与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更新与发展,教育思想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转变 全国医学院校都经受教材快速更新、课时不断缩减的考验。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J16号)文件,我校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本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精;咸内容,建立"理论引导,实践为主"的教学格局
大专生在校学习时间短,社会对医学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而课时不断缩减,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精减了教学内容和调整了理论和实践学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体解剖学共108学时,理论缩减为66学时,实践增加至42学时。教学内容不同,理论和实践学时安排不同,如运动系统,理论20学时,实验12学时;神经系统,理论12学时,实践8学时。精减教学内容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理论引导,实践为主"的教学方针。
2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
随着教育思想观念、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进
一步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突出
"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必需和够用",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内容设置上,结合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体解剖学与临床课程的联系,进一步修订、补充和完善理论和实践教学大纲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用性"。在教学大纲中,各章补充X线影像。如:脉管系统理论教学大纲补充心的位置、外形的的X线影像;实验教学大纲补充胸部X线正侧位片,观察不同的心影。
3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教师结合实际,进一步从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1 教学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强调"必须、够用",加强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采用启发式教育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借助多媒体、挂图和举例等手段使学生了解重、难点内容,为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3.2 教学方法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
合,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案例教学、归纳等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析病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一小孩误吞一梅核,经哪些器官排泄至体外?心脏的外形结构归纳为"右上心底左下尖、前胸下脯两个面、左右下3个缘、表面4沟分界线"。
3.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图文并茂、清晰、直观、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丰富了理论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教学资料已在校园网资源共享,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上网学习和查阅有关资料。
4 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
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观察
能力的培养。
4.1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促进理论与临床的联系在实验教学中,按实践教学大纲要求,观察各系统标本和模型,同时引导学生观察X线片、造影片、CT扫描片、MRI图像等影像学素材,使解剖学知识与影像学知识联系在一起,通过多层次的观察,攻克学习难点,逐渐完成由解剖学形态观察向
影像学应用过渡,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4.2 改革实验教学环节,分组实验改变原有的实验过程实验教学环节改为:组
织教学教师讲解示教实验内容并提出问题学
生分组观察并讨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并答疑教师检测实验效果总结。
4.3 采用综合课直接在实验室上课某些章节内容教师利用挂图、标本或模型直
接在实验室教授,边讲边观察,直观形象,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容易理解和
记忆,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骨学和感觉器。
5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学校高度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和模型室等共22间,现有尸体65具,陈列标本1000余件。实验室安装了通风设备和抽风式尸体解剖台,并配备标本柜。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制作各类标本,改善实验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教师课前实验准备良好,保证实验课时间及质量,实验开出率达
100%。
6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标本陈列室,并安排教师辅导,指导学生观察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一定效果,使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改革的力度不够,尚需更好的深入发展,努力开展科研及教研活动,以教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部分实验室局部标本、游离标本或模型不配套,不能满足多个班级同时开展实验;X线片、造影片、CT扫描片等影像素材较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1-6]。在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建设全方位的多媒体化的教学模式和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实验室,不断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仲敏.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9,17(2):43-44.
2王长月.医学影像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
究.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7,4(5):23-24
3 付升旗,陶晶,刘恒兴,等.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四川解剖学杂志,2007,15(4):67-69
4 马腾,刘学政,王小飞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设想.解剖学杂志,2007,30(3):383-385.
5程亚涛.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探讨.井冈山医专学报
[关键词]全息影像技术;教学辅助;教学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54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全息影像技术概述
全息技术在三维立体空间对真实物体,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和衍射原理进行记录,并通过三维全息投影实现真实事物的虚拟和再现技术,其成像过程包括两步。第一步,全息摄影。图1给出全息投影的拍摄过程,如图1所示激光束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参考光,另一部分经被摄物体形成漫反射,两部分光束叠加产生漫反射记录在全息干版上,经后期处理形成全息照片。第二步,物体全息影像的虚拟再现。全息图的衍射光波一般可给出两个象,即原始象(又称初始象)和共轭象,再现的图像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真实物品的立体影像资料,尤其是珍贵物品的立体影像资料,使探讨和交流可以脱离真实物体;二是全息投影产生的虚拟立体影像,立体感强、虚拟逼真并可借助激光束和360度全息显示屏在各种场合进行展示;三是记录物体信息时全息底片可以记录任何一点的信息,因此具有较强的纠错和修复能力。
全息影像技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从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领域,其应用范围广泛。全息影像基于波的干涉和衍射原理,适合各种形式的波动,如光波、超声波、电子波、X射线等。其应用可以渗入到影视等媒体、展览、医学3D影像、内部结构探测、珍贵物品信息存档等各个方面。目前,相对成熟的应用,首先是基于360度幻影成像系统的三维悬浮影像显示,系统可以在舞台等场地构建逼真的、具有特殊氛围的、可视化虚拟化立体影像,在真实的情境中植入虚拟的视觉立体影像,二者相互结合。其次,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以色列开发了一种用于医疗手术模拟的立体影像模拟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全息影像技术构建虚拟化的手术模拟环境,医生或医学生可以在虚拟的、可视化立体幻境中进行方针演示或模拟,其在手术方案演练和医学手术实践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是医学教学辅助的理想形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与各行业的融合,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也不断进行。成晋军 等就重点剖析了全息影像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向、应用形式和存在的相关问题,旨在用新技术推动医学相关教育的发展。
2 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 应用形式
全息影像信息技术应用的核心是3D全息投影,其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目标是构建及生产医学教育中高清晰的、色域逼真的、立体感强的三维医学影像,用于平时的医学教学,给医学学习者以强烈、新奇的视觉冲击,进而加深学习的印象,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并最终取得较好的医学教学效果。其最主要的应用形式是在现代化的全息教室中,构建虚拟化的立体虚拟场景,并进行医学的侵入式、体验式、观摩式教学。
2.2 应用方向
要探讨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就要明确医学教育中哪些教学领域需要或可以引入全息影像辅助教学,明确其在辅助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方向。就此问题,研究者对医学课程和具体教学内容进行了相关调研,分析得出其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 医学解剖教学领域
人体解剖属于生物形态学范畴,是医学教育中一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医学解剖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首先,解剖图像是平面图像难以形成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的教学信息,视觉冲击力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可供于课程实践的人体标本资源严重紧张,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每年接收的可供解剖的遗体不足70具,国内多数医学院校几十名学生才有机会解剖一具遗体,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严重影响了解剖的教学质量。为此,李一帆 等提出了采用三维虚拟数字化可视人体进行解剖教学的方案。全息影像技术的出现正好迎合了相应的教学解决方案,在教学中通过全息成像技术或者在已有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的基础上构建全息解剖影像,并在全息教室进行三维悬浮立体再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虚拟人体光学影像进行解剖讲解和虚拟实践演示,使教学摆脱稀有的遗体限制。
2.2.2 医学手术实践教学领域
t学手术实践是演练和提高医生(尤其是外科医生)的关键专业性技能,同时也是执业医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关键,但其教学与实践却陷入了“瓶颈”。医院的手术室不可能让大量学生实时、长时间观摩,因为手术风险和医患关系问题也难给机会于学生实践锻炼,全程的手术影像视频出于患者隐私的要求和摄像角度等问题,很少具有可用性,有的即使可以播放、传播,但效果一般。全息影像技术为打破“瓶颈”带来了契机。如文中提到的由以色列“真实影像”公司和科技巨头飞利浦公司联合开发的医用3D全息投影系统,系统一方面是计算,也就是接收3D数据并算出全息图;另一方面是电光系统根据全息图把光线射入空间,并在真实环境中重建影像,这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基于全新的全息影像技术,医生可以用3D全息投影进行模拟操刀手术练习,从自身角度通过手术模拟练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风险,另一方面手术医师可以形象生动地给学习者进行生动的演示教学。从学生角度,首先其获得了最直观的手术观摩。其次,可以无压力、无限制地进行实践演练。总之,这些对医学手术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2.3 其他
全息影像技术在医学教学领域的方向同样还可以延伸到需要医学数字图像的领域。如在生物学和显微学中大大量的二维病理图片实例,借助全息技术可以实现2D到3D的转化,使教学更加生动、逼真。吴育民 等探讨了“数字全息显微在医学影像中的发展与最新应用”。如在医学诊断教育中同样可以应用全息影像技术构建虚拟病人进行诊疗模拟。
2.3 关键问题
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应用的主要问题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全新医学教学影像的获取或生成。全息影像技术目前还是一个相对全新的应用领域,全息影像的生产需要一支全息影像建设队伍专门进行医学辅助教学影像的摄影与制作,这些需要教师、学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多方的沟通与协作,非教师个人力量所能完成,严重制约了其发展。其次,全息影像技术作为新技术,其应用还需医学院校在教学中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一部分用来构建教学资源,一部分进行全息教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构建全息教学多功能教室。
这些问题制约着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想突破还需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府部门的政策性导向和激励。政府部门应鼓励相应的技术企业进入到医学及教育领域。二是提供资金支持,全息教育的引入,单靠学校本身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做好试点。新事物的发展需要一个验证和带动的过程,试点无疑是最好的形式。
3 结 语
全息技术是光学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度发展下的全新领域。相关技术发展趋于成熟,其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当前在各种商业广告和大型演出中都能看到相应的应用,其发展势头迅猛。全息影像技术在医学以及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已经进入了起步状态,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不断涌现。本文从辅助医学教育教学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探究式的讨论,其内容涉及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应用方向和主要问题。但探讨只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起步,未来全息影像技术在辅助医学教育方向走向实处还有较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笔者希望本文可以对全息影像技术在医学辅助教育的应用、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成晋军,张晓娟.全息影像技术在未来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1世纪,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领域充分运用的同时,也在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全新挑战,使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方式,指的是利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优势辅助学科教学,实现信息技术和其它学科教育双赢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也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发展。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点
1.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进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了现代教学的发展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括学科整合、媒体整合和角色整合三个内容。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曾说:“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在‘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难看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从其本身特点来看,就具有先天的多样性优势和发展应用活力。
1.2完善的技术手段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提供了技术保障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建设有较为完备的校园网络,并全面服务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学术的整个过程。门户网站提供常用教育网站的链接;主服务器提供工具软件库、电子图书馆、虚拟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WWW服务器则为利用互联网资源提供了方便。另外,校园网的资源库还提供了海量的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资源供师生使用,其中包括大量的英文一手资源。这些都为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形成了软、硬件环境和资源支持,为校园网和互联网以及相关软件应用在常规英语教学中,并及时、快速服务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环境。
2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2.1英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更适合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整合可以从教师的教学、学生主体、教学媒介即教材和教学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教学科研等途径来实现,而教师和学生是整合的关键因素:1)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2)学生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3)教材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4)整合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2.2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整合可以使学习的过程直观便利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教师学生的学习策略指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学习英语则是一条新颖、有效的创新途径。首先,关注英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把握;其次,关注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辅助学习。对于前者,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讲座、讨论等方式指导学生加强英语学习,教师也可以把平时在互联网上收集到的英语学习资源分类整理共享给学生,为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运用网络学习英语提供有力帮助。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可以较好地利用从这些网站中获取的信息,拓展有限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制作电子作品,丰富课堂学习内容,使英语学习个更有趣味性。
2.3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整合能方便快捷的拓宽教师视野
通过互联网搜集各种有关英语学习和教学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积累教学和学习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材料,同时还通过较好的英语教学研究网站进行网络在线学习,拓展教师教学研究视野,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3思考和启示
3.1更新观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重在信息获取、筛选和运用,同时,技术还是获得和加工信息的工具。实现课程整合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比作各学科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在己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
3.2积极开展理论学习
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教师要做终身学习者。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
【摘要】 目的 观察皮下注射不同剂量咪达唑仑(midazolam)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昆明种小鼠80只,随机分为4组:NS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1),另3组皮下注射不同剂量咪达唑仑(M0.25组为0.25 mg·kg-1,M0.5组为0.5 mg·kg-1,M1组为1 mg·kg-1)。用跳台法和避暗法分别观察各组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以评估药物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结果 用药后第1、2天,与NS组相比,M0.25、M0.5和M1组在跳台法和避暗法的潜伏期均缩短,错误次数均增多(P<0.05);与M0.25组相比,M0.5和M1组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P<0.05);M0.5、M1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用药后第3、4 天,两法观测的错误次数和潜伏期的差异在各组间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咪达唑仑能抑制小鼠学习记忆功能,但在停药2天后迅速消失,提示不会造成持久性的学习记忆障碍。
【关键词】 咪达唑仑;跳台实验;避暗实验;学习记忆;小鼠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midazolam hypodermic injection on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ce. Methods 80 Kunming mice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4 groups: group NS was given hypodermic injection of normal saline 10 ml·kg-1; the other 3 groups, groups M0.25, M0.5 and M1, were given hypodermic midazolam 0.25 mg·kg-1, 0.5 mg·kg-1 and 1 mg·kg-1 respectively. The mice were then conducted to take step-down test and step-through test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midazolam on learning and memory by studying the latency of reaction and number of errors in their performance. Results 1 day and 2days later, comparison to the results of group NS showed that the latency of reaction and number of errors all increased in the midazolam groups (P0.05). However, 3 and 4 days later, the differences in latency and number of error were no more detectable among the 4 groups. Conclusion Midazolam can affect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ce. The quick disappearance of the impairment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n 2 days suggests that midazolam will not cause persistent learning and memory problems.
Key words: midazolam; step-down test and step-through test; learning and memory
国外调查资料表明,离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患者中约有50%的患者对在ICU中的经历保留有痛苦记忆[1],而70%以上患者在ICU存在焦虑与躁动[2-3]。最近研究已证实,躁动可导致患者与呼吸机对抗、耗氧量增加、无意的拔除装置和导管等[4]。没有遗忘,许多患者会回忆起他们在ICU中不愉快或可怕的经历,导致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related symptoms,PTSD)[2]。因此,ICU中的患者要进行镇静-遗忘治疗以确保镇静并产生遗忘效应[5]。使用镇静药物保持患者安全和舒适是ICU治疗计划中基本的环节。目前ICU最常用的镇静药物为咪达唑仑,可产生顺行性遗忘以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记忆[6]。本实验观察咪达唑仑是否存在长时间的记忆抑制、能否造成持久性的学习记忆障碍,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昆明种小鼠80只,雌雄不拘,体重18~22 g,由徐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自由摄食饮水,实验前3天使小鼠熟悉实验室环境,每日8:00~12:00在隔音的环境中进行跳台、避暗试验。
1.2 实验药品 咪达唑仑注射液(批号20060513,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以生理盐水(NS)稀释至所需浓度。
1.3 实验仪器 ZH-500型小鼠避暗仪,YLS-3T型跳台仪(安徽淮北正华生物仪器有限公司)。
1.4 动物分组及处理 按分层随机区组设计,使各组小鼠的平均体重和性别比例相似,将小鼠分为生理盐水组(NS组)及3种不同剂量咪达唑仑组(M0.25组、M0.5组和M1组)。训练前10 min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1,咪达唑仑0.25、0.5、1 mg·kg-1。
1.5 实验方法
1.5.1 避暗实验 参照文献[7],各组小鼠给药后放入反应箱中适应3 min,然后暗室底部铜栅通40 V、50 Hz交流电,将小鼠背对洞口放入明室,由于小鼠趋暗避明的天性,自动进入暗室,小鼠受到电击后则逃出暗室。如此历时 5 min,小鼠获得电击记忆,此为训练过程。24 h后(T1)将小鼠背对洞口置于明室,记录第一次进入暗室的时间(潜伏期)和5 min内受到的电击次数(错误次数)。如果5 min时小鼠未进入暗室,错误次数记为0次,潜伏期记为300 s。
1.5.2 跳台实验 参照文献[7],各组小鼠给药后放入反应箱内适应环境3 min,通以36 V交流电。动物受电击,其正常反应是跳回平台以躲避伤害性刺激。多数动物可能再次或多次跳至铜栅上,受到电击后又迅速跳回平台。如此训练5 min。24 h后(T1)将小鼠放至平台,记录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潜伏期和5 min内的错误总数。如果5 min时小鼠未跳下平台,错误次数记录为0次,潜伏期记为300 s。
用药后第2天(T2)、第3天(T3)、第4 天(T4),重新测试各小鼠 ,记录小鼠跳台法和避暗法的潜伏期和错误次数,比较不同组间的差异。
1.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表示,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P
2 结 果
用药后第1、2天,与NS组相比,M0.25组、M0.5组、M1组潜伏期缩短(P<0.01),错误次数增多(P<0.01)。与M0.25组相比,M0.5组、M1组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1、2。
结果表明:咪达唑仑可产生顺行性遗忘作用,咪达唑仑对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有剂量依赖趋势;用药后第3、4 天,各组两法观测不论是错误次数,还是潜伏期均相似(P>0.05),表明咪达唑仑不会造成持久性的学习记忆障碍。表1 咪达唑仑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表2 咪达唑仑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3 讨 论
咪达唑仑是当前临床应用的惟一的水溶性苯二氮艹卓类药,具有抗焦虑、催眠、抗惊厥、肌松和顺行性遗忘作用;此药有一定的呼吸抑制作用,其程度与剂量有关,但排泄较慢,作用时间相对较长。此药物作用于GABA受体、苯二氮受体、氯离子通道复合物,过易化GABA介导的氯离子内流而抑制神经信号的传递[8]。临床应用中,适当剂量的咪达唑仑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使患者处于轻度睡眠状态,并具有遗忘作用[6]。咪达唑仑的镇静和遗忘作用非因果关系,表现在患者清醒状态仍有遗忘作用。此药理作用适合ICU镇静的要求,我们通过成人与小鼠的体表面积换算,结合相关文献和预实验,发现1 mg·kg-1咪达唑仑对小鼠的自主活动没有明显影响,说明在该剂量下,实验中出现的错误次数和潜伏期的不同不是由于小鼠的活动能力改变造成的,而是记忆能力的直接体现。故选用0.25 mg·kg-1、0.5 mg·kg-1、1 mg·kg-1咪达唑仑与生理盐水对照,进行跳台、避暗实验,探讨咪达唑仑对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后第1、2天与生理盐水组相比,M0.25组、M0.5组、M1组潜伏期缩短(P<0.01),错误次数增多(P<0.01);与M0.25组相比,M0.5组、M1组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差别有显著性(P<0.05);用药后第3、4 天,两法观测不论是错误次数,还是潜伏期各组间均相似,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咪达唑仑能确保产生顺行性遗忘效应且不会造成持久性的学习记忆障碍。
【参考文献】
[1] Novaes MA, Knobel E, Bork AM, et al. Stressors in ICU: Perception of the patient, relatives and health care team[J]. Intensive Care Med,1999,25(12):1421-1426. [2] Schelling G, Stoll C, Haller M, 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t and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survivors of 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Crit Care Med,1998,26(4):651-659.
[3] Jones C, Griffiths RD, Humphris G, et al. Memory, delusio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cut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related symptoms after intensive care[J]. Crit Care Med,2001,29(3):573-580.
[4] Fraser GL, Riker RR, Prato BS, et al. The frequency and cost of patient-initiated device removal in the ICU[J]. Pharmacotherapy,2001,21(1):1-6.
[5] Wagner BK, O′Hara DA, Hammond JS. Drugs for amnesia in the ICU[J]. Am J Crit Care,1997,6(3):192-201.
[6] 孟 彤,岳 云,贾宝森.术前口服咪达唑仑的遗忘作用与内隐记忆的关系[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1,17(4):177-179.
[7] 刘少林,张均田. 学习记忆方法学[M]// 徐淑云,卞如濂,陈 修. 药理实验方法学.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26-834.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德育;影响;改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 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陈至立
今天的中职学生是伴随着计算机、网络长大的一代,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交互性、虚拟性和生动性备受学生的喜爱,这些对传统的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也对教师组织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然这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即对德育课程进行改革的机遇。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信息技术对中职德育教学的影响和改变,期望通过变化实现中职德育教学的有效性目的。
一、信息技术改变德育教学观念
今天的社会使教师与学生在信息的接受上处于同等地位,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为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所谓教学相长在今天显得更为明显。传统的教学教师才是主角,学生只是配角。但今天学生是教学的真正主体,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积极的教学。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有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行探索,收获才是他们自己的。
二、信息技术改变德育教学目标
今天的德育工作者都在探讨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知识传授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德育教育的重点正在向能力、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倾斜。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在德育的有效性上下工夫。很多学生对德育课的印象就是说教课,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材中的内容看似离学生很近,实际指导性不强,学生缺乏联系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更注重能力、情感和价值目标。例如我在讲授《哲学与人生》中的“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内容时,是如下设计学习目标的。情感价值目标:(1)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是需要付出努力的。(2)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懂得在劳动奉献中为社会多作贡献。(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聆听和沟通。能力目标:能用所学哲学观点和方法澄清生活中的一些模糊的人生问题,提高责任意识和劳动奉献意识,自觉地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态度。所谓有感才有悟。
三、信息技术改变德育教学方法
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教育作为一种上层建筑更要与时俱进。德育教学由于其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学生学习的深度和难度也在相应的提高。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学生的情况,势必要进行改变。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方法的改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在德育课程中学生的态度倾向性对教学内容开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但在传统的教育手段下很难在课堂上开展真正有效的态度测评,现在就可以借助交互式白板,使用投票器,短短几秒钟这个问题就能解决,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信息技术改变德育教学评价手段
传统德育课评价系统无论是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还是评价主体都有缺陷。德育课评价主要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考查为主,大多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答两个环节来进行,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处于被动地位。我觉得课堂评价应该是广义的,不仅包括课中,还要包括课前和课后。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更高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如课前,我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次正式授课前给每组5分钟时间,其中3分钟学生对前一周时事要闻进行汇总,2分钟请他们对其中某一条感兴趣的要闻进行评论。要求他们以ppt的方式展示出来,展示结果让大家投票打分,1~5分,从内容、形式、表达等几个方面评比,所获分数计入每个人的平时成绩。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整合信息、资料的能力。课后作业也要求在网络上完成,作业交上来后,教师将其编号,放到班级U盘,让学生自评和互评,评分记入成绩。借助信息技术使得德育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民主化、评价内容公平化,有利于德育教学目标的落实。
今天的社会已进入后喻文化时期,老一代人需要向年青一代学习。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德育教学的有效开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每一位德育教师都应有这种危机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塑造能够做全新事情之人,而不仅仅是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之人”。
参考文献:
[1]拉塞尔·L·阿克夫.21世纪学习的革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0.
[2]曾小苑.谈中职德育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5).
【关键词】小学英语 多媒体技术 注意力 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17
多媒体技术因其呈现知识的趣味性强、方式多样,广受大多数学生的喜爱,在抓住学生注意力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不论是音乐、视频、还是课件,在活跃课堂氛围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巧妙使用总是可以让教师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小学英语课上教师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很重要。
一、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
(一)抓住学生注意力
一直以来,传统讲授的教学方式,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少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在抓住学生注意力上效果不好。因此,英语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使用多媒体技术,第一作用就是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不仅学习成效更高,学习英语时也更加轻松了。
(二)活跃课堂氛围
对于小学英语这门课来说,课堂氛围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一来,小学英语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记忆单词、学习发音、练习句法等本就略显枯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疲倦和厌烦,如果课堂氛围不够轻松活跃的话,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更低了。二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分析,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存在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教师将整个课堂氛围维持在十分严肃的状态下,学生的天性就难以释放。
(三)多面呈现知识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要努力完善学生听说读写多个层面的多项素养。毫无疑问,多项素养的完善,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多项感官。做好这一点,多媒体技术是便捷有效的。因为多媒体技术在呈现知识上,不但方式多、而且更为直接。比如说,教师在帮助学生纠正发音问题的时候,一味示范不见得有效。但是,用音频与课件相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清晰听到正确的发音,还能看到发音的口形变化过程,在视觉上、听觉上乃至感觉上对发音都有更加清楚的了解。再比如说,我们在讲解字母书写的时候,多媒体技术往往可以将字体的书写过程清晰且直观地呈现出来,比传统的讲解方式更为优化。
(四)提升课堂效率
大多数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经历都充分证明,多媒体技术在提升课堂效率上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教师讲解知识的方式受到学生们的青睐和欢迎;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和缺憾。课堂效率提高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二、使用多媒体技术时的注意事项
尽管多媒体技术有诸多优势,但是如果应用得不合理,也容易使优势转化为劣势,所以,教师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
(一)使用多媒体的频率要适中
多媒体技术优势虽多,但是英语教师假若每节课上都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话,也未必是最佳选择。首先,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频率过高的话,学生也会产生审美上的疲劳,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其次,教师不加节制的应用多媒体技术,难免忽略到学生的某些课堂生成。比如说,课件或者音乐都是教师课前就准备好的,教师没法根据学生课上的临时情况修改课件。那么,针对学生的课堂生成,教师不能给出最准确的反馈显然是不好的。再比如说,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多媒体上,与教师的眼神交流、语言互动是有降低的风险的。一句话,多媒体技术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教师要控制好使用的频率。
(二)多媒体课件要精简实用
几乎每一名教师都会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但是每个人使用的效果却各不相同,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制作多媒体类教学素材的水平存在差异。比如说,同样是制作电子课件,有的教师设计出来的课件不仅在课堂上发挥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还受到了学生们的一致好评;有的则过于花哨、喧宾夺主,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英语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坚持精简实用的原则,即方式要精简、内容应实用。比如说,讲解二十六个英文字母这一课时,教师制作的课件应该始终以字母为核心,以帮助学生掌握字母为根本,制作课件的时候要坚持抓重点、抓难点,不要在有限的课件中插入过多无关的内容。
(三)多媒体应与教材相结合
“有的教师怎么能在讲课的时候只用多媒体,丢掉了课本呢?”这是最近不少教育名家在探讨教育现存问题时提出的一个疑问。尽管多媒体技术为我们的英语课堂增添了光彩和能量,但是,归根结底课本才是我们教学的核心工具,换句话说,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时候要注意,不能丢掉课本、忽略教材,要懂得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课堂教学成效的最大化。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着实给英语教师的课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性。但是,应用多媒体技术是一件考验教师综合教学水准的事,只有透彻分析出多媒体技术的优势与使用时的注意事项,才会真正有最佳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欣.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一、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教师是一个正在形成中的专业。就专业的六个基准:专业知能、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道德、专业发展、专业自主而言,教师已经基本具备了专业的要求和特征,并越来越专业化。依上述六个基准作为衡量的尺度,比较分析国内外教师专业化的程度,可以发现我国教师专业化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知识结构比例失调,从教能力显得不足
就当今世界各国教师教育而言,在课程与实际做法上,其专业知能一般包括普通文化知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专业知识(学生毕业后讲授的专门课程)、教育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经济学、教材教法、见习实习等)三大类。但各国在教育专业知能的具体内容上,即三大类知识的课时、学分比例如何分配上差异很大。由于我国现行高师本科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片面强调各核心专业学科知识的、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师学生发展的需要现象,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现行教师的从师专业技能、教学基本功类课程与实践等准备不足,这需要从课程设置观需要尽快更新和不断完善。
(二)专业道德危机潜伏,师德建设仍需加强
从专业道德看,社会对教师的道德期待和教师的道德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根据有关调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事业心、进取意识、敬业奉献精神不足。(2)教师用带侮辱性的语言伤害学生仍然比较常见,体罚学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3)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差的学生。(4)个别教师的拜金、乱发泄等不良行为损害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
(三)专业自主受到限制,专业权力名不副实
教师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过去人们习惯于从义务的角度去规范教师,而较少思考或研究在教师的职业工作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尤其是作为专业人员的权利。在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实际职业生涯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是按照教材、教学参考资料、考试试卷和标准答案去教。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教,怎样教更好,教师进行更深思考的并不多。教师自受到种种限制,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
二、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专业发展
(一)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尤其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连接,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更丰富的资源,并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跨越式变革。这种变革给传统的学科教与学带来了深刻变化。
在学校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影响教师教师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专家引领,教师职前教育;教师校本实践;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同行间交流合作等。
(二)完善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教研制度
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如果没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实施,就无法保证新理念、新方法、新要求的实现。总结近年来全国各地教育信息化的经验,人们发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每一个教师尽快适应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工作。
(三)拓展信息技术视野中的教师培训模式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条件不断完善,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重心已经从硬件建设逐步转移到以教师培训带动教学改革。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和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信息技术视野中的两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是指国家教师教育政策指导下的,各级政府组织实施的,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的培训模式。以往政府行为的教师培训存在着诸多弊端。为了达到新时期教师教育应有的目标,各级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保障。
一要建设完备可靠的信息技术培训基础设施和丰富多样的教育信息资源;
二要健全系统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规章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
三要依托高校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培训队伍;
四要把教师信息素养的培训作为核心培训内容;
五要将国家培训制度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
六要调动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成本分担机制。
(四)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关键词]艺术设计素质教育;渗透性;其他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1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57
[本刊网址]http://
一、艺术设计教育的渗透性
艺术教育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在我们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已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在建筑学中,我们讲究对称美;在文学中,我们朗诵课文要有韵律;甚至是在数学中,我们也时常看到公式的对称。在理论层面上讲,艺术设计教育的渗透性也需要我们不断去完善,去补充。这种渗透不仅仅是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当今社会中,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当今社会的趋势是将数学,语文,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一,必然与其他学科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涯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艺术教育的成分。将艺术设计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增强了其他学科的趣味性,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的枯燥乏味,从而实现我们所畅想的寓教于乐,使受教育者主动学习,乐于接受。
在老师的角度来看,艺术设计教育对其他学科的渗透性也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教学视野的开阔,从而更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这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教育不仅对于受教育者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施教者,积极意义也不容小觑。
二、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一)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传统绘画专业的影响
绘画与设计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吴冠中老先生的作品《人之家》为例,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传统绘画专业的影响。吴冠中老先生于1999年创作的水墨画作品《人之家》,在实际生活中选取题材,作品的题材贴近生活,再平常不过了,但是在创作手法上,不再是对事物的简单临摹与复制,而是融人了作家本身的创作情感和审美倾向,是对自然事物的再创造。吴冠中老先生在他的作品里巧妙地运用了点、线、面等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作品在传统的水墨画的基础上,将画面的各个部分分解为点、线、面等基本构图元素并进行设计重组。吴冠中这位老艺术家选取最简单,最贴近生活的题材,却给了我们非同一般的艺术视觉,给了画面不一样的艺术灵动感。所以,吴冠中老先生的作品里有一种“设计味”。这也是使他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绘画过程中也可以结合艺术设计,这样,就可以营造出新的图形样式和空间形态,强化画面的视觉效果,同时,还有利于发散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影响
如今我们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而我们九年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新型人才。所以,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小学美术教育课程对于陶冶学生们的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艺术创想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们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们对于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了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例如在生活中,一幅有创意的画或者海报,可以更加吸引人来驻足观看,在人们驻足观看的同时,即使这种创意深入人心,又能激发由此创意衍生出来的其他创意,这样,就提高了人们的想象力。
(三)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理工课的影响
艺术设计与理工课程里学的东西看似牛马不相及,但细细想来,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联系的。理工课程深刻地体现了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理工课程的教学目的。理工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受教育者能够利用学习来的知识,生产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来,还要求受教育者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具有审美价值。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产出来的东西也就要求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仅从这一点来看,理工课程中就体现着艺术设计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并且,中外教育发展史证明,教学过程中离不开艺术设计因素的参与。在对人类发展和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身上,几乎都体现着艺术家的气质。例如达・芬奇,他本身既是一个科学家,又是一个能创作出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样流芳百世的艺术作品的艺术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科学家通过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拓展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的思想可以自由地翱翔,甚至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环境学的影响
环境学被定义为“新兴交叉边缘学科”,这也就决定了它的学科体系构成应该是多远化和特色化的统一。所以环境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交叉是大势所趋,以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为基础,努力向其他学科吸收营养并保持自身的特色,是构建环境学的关键。
环境学里面不仅仅是包括如何将环境治理的更好,还包括对环境的美化,及现在所说的环境艺术设计。
现今,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由最初的简单的室内环境设计转变为环境艺术设计,再到当前乃至今后的环境系统整合设计,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环境艺术设计不单单只是环境的范畴,更涉及到艺术的领域,而体现更多的,则是艺术。举个例子,在生活中,绿化越来越重要,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时,我们所看到的,无论是马路上的绿化带,还是街道两旁的大树,无不体现着绿化的作用,而这种绿化,不仅仅是吸收车辆所排放的废气,还有美化城市的作用。再举个例子,现如今,我们的公园越来越漂亮,里面的设计越来越新颖别致,这都是艺术设计的作用。加入了艺术设计的成分,我们生活中的环境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五)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讲故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存储、提取和传递信息。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来说,故事也是一种设计方法。“剧本设计法”是中国古典文学同艺术设计的一次关于艺术的碰撞。
我们通常所阅读的小说,可能需要几十万字去描述其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但这需要几十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可能通过几幅画就可以明明白白的表达出其中的意思,而且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用故事去思考问题,用画来表述。
由于中国传统的观念,我们无论是在现实说话中还是在文字描述中,都喜欢含蓄,语言较为温婉,这样,才能突出中国古典文学的美感,可是也因为如此,很多时候,我们的古典文学太阳春白雪,不够直白,有时就会让人看不懂,而加入了具有艺术设计的画作,就会帮助人们理解文学其中的含义,这样就会使得人们对中国古典文学更加感兴趣。
(六)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对高等教育体系中其他学科的影响
“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辅助,而在现如今的社会,跨学科发展也成为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一大趋势。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非设计专业的课程加入艺术设计素质教育,也是散发其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们的高考模式太注重分数,而忽视了艺术设计素质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这就得到了一定的弥补。这样有利于学生们尽早摆脱思想禁锢的枷锁,及时挣脱思维定式的牢笼,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地畅想。
结语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健脾益气法;早期脂肪肝;血流量;血小板聚集率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0)05-0069-02
脂肪肝(Fatty Liver,FL)是多种肝脏疾病发展中的一种病理过程,是以肝细胞内甘油三酯(TG)蓄积过多为主要病理改变。其已成为当代肝病领域的新挑战。祖国医学并无脂肪肝的病名,但从症状表现与脂肪肝相似者很早就有论述。根据其病因认为脂肪肝应“从湿毒而治、“从痰而治”嘲、“从瘀而治”等观点,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疏肝解郁、健脾化湿祛痰为基本大法。笔者以早期脂肪肝为研究重点,研究不同时间点活血化瘀及健脾益气法对大鼠早期高脂性脂肪肝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动态比较两种治法的优劣,初步探讨高脂性早期脂肪肝防治的治法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分组Wistar大鼠(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清洁级,体重(200±20)g,雌雄各半。动物合格证号:SCXK(111)2004-16。自由采食、自由饮水。适应环境一周后,随机分为正常组、脂肪肝组、活血化瘀组、健脾益气组,每组16只。
1.2 药物活血化瘀法使用方药:膈下逐瘀汤,选自《医林改错》,五灵脂9g,当归9g,川芎6g,桃仁9g,丹皮6g,赤芍6g,乌药6g,延胡索3g,甘草9g,香附3g,红花9g,枳壳5g。健脾益气法使用方药:参苓白术散,选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莲子肉5g,薏苡仁5g,缩砂仁5g,桔梗5g,白扁豆7,5g,茯苓10g,人参10g,甘草lOg,白术10g,山药lOg。以上药物购自云南中医学院门诊部。
1.3 主要仪器 LBY-NJ2血液凝聚仪,北京普利生科贸集团产。多普勒脑血流图仪,Type PF5001,serial No,1691,Manu{actured 2005,Made in Sweden。
1.4 方法常规饲养1周后,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各组均饲以高脂饲料(88%普通饲料+10%猪油+2%胆固醇)。从试验开始的第1 d即给药,正常组、脂肪肝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健脾益气组灌胃给予参苓白术散,活血化瘀组灌胃给予膈下逐瘀汤,每天1次。分别于第4周、第8周每组随机取8只大鼠,禁食12 h,以10%水合氯醛溶液0.25 mL/100g体重腹腔注射麻醉后,进行以下指标的检测。
1.4.1 对大鼠早期脂肪肝第4周、第8周肝血流的影响动物麻醉后,剖开腹腔有效暴露肝脏,用激光多普勒脑血流图仪分别观测第4周、第8周肝血流的变化,每只动物观察5 min,用计算机统计结果并分析。
1.4.2 对大鼠早期脂肪肝第4周、第8周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颈总动脉取血用3.8%枸橼酸钠抗凝,收集于塑料试管中,血液与抗凝剂容积比9:1。制备富血小板血浆和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用比浊法分别测定第4周、第8周样本血小板聚集率。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II,5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结果以x±s表示,如果数据符合正态性分布,方差齐用t检验,方差不齐用t’检验。如果数据不符合正态性分布,方差不齐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及两两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法。
2 结果
2.1 对大鼠早期脂肪肝肝血流量的影响在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第4周及第8周,实验性脂肪肝组肝血流量与正常组相比,前者的肝血流明显降低(P
与正常组比较,“P
2.1 对大鼠早期脂肪肝体外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在大鼠实验性脂肪肝第4周及第8周,实验性脂肪肝组体外血小板聚集率与正常组相比,前者明显增高(P
3 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脂肪肝是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饮酒无度,致使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蕴积于脾胃,痰湿内生,气滞血瘀,最终导致气滞、痰湿、瘀血互结,积于胁下而成。其病变主要在肝脾两脏。有学者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早期以肝郁脾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为主要病机,治宜疏肝健脾益气为主,同时要注意祛除致病因素、治疗原发疾病;中期主要表现为痰湿内阻或湿热蕴结,主以祛湿化痰清热之法,阻断病势;晚期痰瘀互结证候突出,并常兼见正气不足之证,以化痰散结、活血化瘀法治疗为主,同时扶正之剂不可或缺。主张疏肝健脾法应贯穿其治疗的始终。
血液流变学即血液及有形成分的流变学特征,包括血液的粘弹性、触变性、红细胞的变形性和聚集性以及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性等。虽然引起血液流变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其发生机制不外乎血液的各组分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其共同结果是血液粘度度显著增高。脂肪肝患者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较正常人显著升高,提示脂肪肝时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成分的变化与脂肪肝的形成密切相关。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对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有直接影响,可使病变的肝组织进一步缺血,加重原有的肝区病变。故在治疗时应积极设法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动性,对提高疗效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