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时间:2023-10-13 09:46:23

导语:在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农村建设健身器材

第1篇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04年漯河进行区划调整后,源汇区由过去的“大城区、小农村”变为典型的“小城区、大农村”,根据这一实际,该区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即由过去的城区发展为主转变为城区和农村发展并重,按照“规划先行、重点突出、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记者来到该区阴阳赵乡湾赵村,放眼望去,笔直的水泥马路直通村户,道路两旁花坛内鲜花竞放,争奇斗艳;一排排各具特色、高低相间的“小洋楼”粉刷一新,墙壁上那透着墨香的山水画、气势磅礴的书法长卷构成文化长廊,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与花坛互为衬托,相得益彰。偌大的休闲文化广场上,添置了各式健身器材、篮球栏等,幼童在嬉戏,老人在休闲,其乐融融,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美景图画!该村妇女主任赵兰萍热情地告诉记者:“我们村过去经济落后,自区划调整以来,村两委班子带领群众引资金上项目,建成了汇龙胶管厂,年产值已突破千万,年上交村委利润10万元以上。依托三剑客奶业公司建成的奶牛养殖基地,年存栏突破5000头。在发展特色种植业方面,先后发展了大棚蔬菜面积200亩、烟叶面积200亩。今年我们又新修了村内道路,完全实现了巷巷通、户户连。安装了路灯、购置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材,丰富了群众的文体生活。建成了利民超市、卫生室、图书室、远程教育室和休闲娱乐广场等。植树绿化,以打造漂亮的村容村貌。组建了军乐队、秧歌队,以充实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开展‘文明新风户’、‘好公婆、好儿媳’评比活动,倡导民俗文明,促进了我村的安定和谐发展。”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湾赵村不正是源汇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吗?像小村铺村、胡庄村、大吴庄村、圪口刘村……,它们和湾赵村一样,各具特色,一村一景,犹如镶嵌在沙澧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光彩夺目。

源汇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漯河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今年,漯河市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推进会在源汇区召开,源汇区委书记马超音做典型发言,他说:“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科学制定了《源汇区2008-2010年分类推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全区109个行政村划分为一类村40个、二类村43个、三类村26个,制定不同的整治标准,提出不同的整治要求,力争到2010年实现一类村上水平、二类村上台阶、三类村变面貌。为此,我们从广大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以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饮水、沼气建设等为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所有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20个村实现‘户户连’,实施改水工程12个,建沼气1.42万座,完成通道绿化36.2公里,建成农村文化广场28个、健身场地25个、利民超市54个、文化大院55个、农田机井3513眼。在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中,我们根据各村不同的基础条件和生活需求,实行一村一策,着力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的新面貌。逐步实现产业特色化、村镇景观化、农民知识化、经营合作化和管理社区化,致力开创我区农村致富门路清晰、基础设施完善、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新农村建设,发展生产是根本。几年来,源汇区委、区政府力求思想新解放,进一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流转市场,适度发展规模经营,使土地“活”起来,农民“富”起来,经济“飞”起来。

第2篇

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现将我局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和包乡扶村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成立机构,认真履职

1、成立了局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担任,副组长由局纪检组长*和副总编辑*同志担任,由*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局办公室、宣传科、计财科、技术科、机关党委等单位和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对领导小组成员提出了明确的职责要求。

2、按照市委市政府指示要求,我局从机关和局属各单位抽调了8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基层和农村工作的年轻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由1名副县级干部带队,及时进驻到挂点村于都县罗坳镇峡山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包乡扶村的工作要求,派出了3个包乡扶村工作组和1个对口支援少数民族贫困村建设工作组,分别进驻到**迳村、*村、*渡村、*瑶族少数民族村开展包乡扶村和对口支援工作。

3、我局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示要求,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和局长办公会,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研究部署全局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包扶工作任务及目标措施,要求各单位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覆职,强化措施,密切配合,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为新农村建设和包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局领导多次走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各包扶工作组成员,详细了解新农村建设和包扶工作进展情况和工作队们的生活情况,勉励他们发扬*区干部好作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勤奋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困难。局长*、纪检组长*、副总编辑*等领导先后多次深入到新农村建设点和各挂点包扶村,走访慰问工作队和工作组成员,为当地农民群众送去慰问金1万余元和电风扇、大米等物资。

二、加大宣传,营造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局集中人力、物力,派出大批新闻工作者深入农村一线,发扬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深入采访报道,挖掘经验典型,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地宣传报道了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和新举措、新成效,以生动的语言呈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全市广大农村带来的新变化、新面貌和新气象,为全市新农建设广泛深入的开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推动作用。*人民广播电台、*电视台认真组织,精心策划,对每阶段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报道方案,先后开设了《新农村建设在行动》、《新农村建设大家谈》等栏目节目,播发新闻500余条,专题30余个,送中央台和省台播出赣州新农村建设新闻20余条,有效为全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同时,我局在每期的局《工作简讯》中及时刊发了新农村建设和包乡扶村工作的动态,为领导及时掌握新农村建设和包乡扶村工作情况提供了参考,为全市广电系统的新农村建设和包扶工作起到了相互交流和借鉴的作用。

三、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和包乡扶村工作

我局新农村建设和包乡扶村工作队自进驻挂点村以来,深入调查研究,制定详细计划,组织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包乡扶村工作当中,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实事。他们克服生活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和身体不适等困难,向当地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协助村委会加强和完善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各项设施和相关制度,帮助他们跑项目跑资金,扶持他们发展优势产业,引导他们发家致富。一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协助当地拆除了41间532平米的旧牛猪栏和1476多平米的空心房,帮助25户农户新建了61间703平米牛猪栏,引导农民种植脐橙150亩,拓宽了通往11个村庄的公路,硬化了3.8公里村级公路,从市体育局争取到了价值1.2万元的健身器材,从发改委等部门争取到以工代赈资金15万元。他们还编印了1000余份《新农村建设宣传手册》和《告村民公开信》,发放到村民手中,让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目的意义,调动了广大村民主动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热情。他们的做法和辛勤工作的事迹先后在*月29日和7月1日的*晚报中刊登。各包乡扶村工作组协助各挂点村拆除了9栋800余平米空心房和42间1200平米旧牛、猪栏及厕所,新建了38间牛猪栏,38个沼气池,清除垃圾、淤泥16.5吨,清除路障2500米,改水30户,硬化路面630米,平整路基2100平米,粉刷砖混结构住房2400平米,粉刷土坏房460平米,硬化檐阶、空坪2470平米,砌排水沟1500立方米,帮助*村建设了篮球场、图书室。我局还组织了全局部分党员到挂点村参与新农村建设实践和献爱心活动。通过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彻底整治了“脏乱差”现象,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提升了农村卫生质量,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四、以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新农村建设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的要求,我局把村村通广播电视作为实现新农村“五通”的重要任务来抓,将“村村通”与新农村建设融为一体,有机结合,组织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各乡村,对“村村通”工程建设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勘察制定实施方案,确定并报省和国家核定了今年全市*个50户以上新农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任务。为了完成新农村“村村通”建设任务,我局请求市政府成立了市“村村通”工作领导小组,批转下发了我局关于加快推进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实施意见,先后于*月12日和*月30日召开了全市“村村通”工作动员会和调度会,我局成立了村村通工作督导办公室,并召开多次会议,进行部署“村村通”工作。全市广播电视系统上下联动,克难攻坚,在宣传动员、筹集资金、质量把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有线延伸、无线覆盖、地面卫星接收机站等多种有效措施,狠抓落实,快速高效完成了747个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任务,扩大了农村广播电视有效覆盖,2005年全市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8%和94.5%,同比增长1.2和0.8个百分点,为新农村建设和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传递致富信息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第3篇

2012年,金斗乡以提升新农村建设层次、加快强村富民步伐为目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全面提升建设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成效显著,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环境卫生焕然一新。为强化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乡党委在相继出台《金斗乡卫生考核细则》和《金斗乡环境公约》后,制定下发了环境卫生管理办法,采取乡考核村、村考核户,重奖严罚的方式对环境卫生进行日常管理。目前,全乡共清运垃圾420余吨,清理“三小五堆”120余处,出动车辆110辆,乡村环境得到有效净化,焕然一新。

二、绿化美化档次上升。为提升绿化美化档次,乡政府抢前抓早掀起绿化美化,各村通过统一选苗、育苗、购苗的优化模式节省绿化美化资金,确保主道、巷道绿化美化整齐划一、形成特色,各村严格按照年初制定的重点工作承诺中的指标完成绿化树栽培、补植任务。截至目前,全乡共投入13.3万余元资金,栽植小榆树3万多株,樱桃2800株,云杉850株,金丝垂柳180株,元宝树、绣线菊、红栎木、果树、火炬等各类树苗3200多株,繁育各类花苗55000株。

三、各项工程陆续开工。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5月初,全乡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陆续开工。共改造公路沿线金斗、金星、广信、砬缝四个村的围墙3000多延长米,对围墙统一加盖带帽,呈现返古特色;改造乡政府所在地两侧边沟2000延长米,使其由明沟变为暗沟,加宽路面,铺设人行横道,现已完成暗沟通水管网铺设;计划更换乡政府所在地路灯36盏,统一安装太阳能版路灯,目前正在进行路灯设备安装,这样既提高了亮化标准,又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乡政府院落硬化工程即将完工,将统一安装体育健身器材;同时各村屯头屯尾景观景点建设正在规划设计中,预计7月中旬,所有工程将全部完工。

四、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乡党委以安全、绿色、有机无公害为目标,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乡共流转土地10800亩,流转率达到60%。订单农业方面,以民丰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依托,加强与食品加工业的合作,共签订优质水稻订单6000亩,粘甜玉米3500亩。产业示范园区方面,中草药材基地建设:“以北沟村平地人参产业为重点,新发展平地人参500亩”;绿化苗木基地建设:“广信村加大发展力度,发展苗圃200亩,使全乡种植规模扩大至2000亩”;特产业基地建设:“砬缝村发展平欧大榛子100亩,金斗村发展食用菌、木耳栽培100亩”;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种植特色。

第4篇

一、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镇经济发展跨上了新台阶。

二、倾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对外开放打开了新局面。

三、努力做好“三农”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四、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综合实力有了新提升。

一年来,我镇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抓住机遇,多方筹资,先后完成一批事关民生、促进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饮水安全工程。全镇共投资125万元完成了24处深井配套工程和马乔、常村、三贤庄、洛沱湾等四村的人畜吃水工程。二是土地整理工程。投资300余万元完成了付家庄村、闫赵村的千亩土地整理开发工程。三是道路建设工程。全镇共投资100余万元完成了曹张、岳村、三贤等6个村15公里长的村村通和巷道硬化工程,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和户户通。四是文体设施建设工程。全镇投资50余万元新建了10个村文体广场,配备了7副高标准篮球架,安装了40件健身器材,为群众健身、休闲、娱乐提供了活动场所。五是涑水北街开发工程。全镇共投资5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1800平方、两层以上的50间北街商贸大楼,同时投资300余万元开发了占地1300平方、5层以上、容纳30户的涑北住宅小区,完善了城镇功能。六是农廉中心建设工程。镇政府投资10余万元高标准建设了镇便民服务中心、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镇效能建设投诉中心等,实现了乡镇涉农站所的集中办公、村组财务的“双代管”和党风、政风的有效监督。

第5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现状的思考,力求找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提出建设性建议,为推动农村体育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拓思路。

1问题的提出

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又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以人文本,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深化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以及进一步增加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建设投入的指示,并决定在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计划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也要增加投入。党和国家对农村发展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并不惜重金加大投人,最终目的在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目标早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包括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主体方面,体育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工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不仅可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素质,改善生活质量,更可以繁荣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体育非常必要,对于引导农民走向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l5年以来,农村体育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虽也出现令人欣喜的局面,例如农村体育设施有所改善,农民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有所提高,但就目前来看,其发展依然非常缓慢,突出表现在缺乏管理和科学指导、场地器材匮乏、农民群众体育参与意识较差、参与比例较小等方面,远远滞后于城镇体育发展水平,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河南17个地级市的80个农村的调查统计发现,25周岁以上每年参与体育锻炼达到两次以上的只占7.15%,而且大部分是因为身体疾病而开始参与体育锻炼。农村体育现状不容乐观,各个方面有待改善。

3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物质是文化的基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持。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工业化水平不高,当前农村生产力还非常落后,农民群众生活还不够富裕。2010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实际增长9.8%和8.5%。虽然农民人均收人有所增长,由于物价上涨,农民在土地及子女等方面的投入也大幅度提高,实际可支配收入是非常少的。但由于经济水平较低,迫于生活压力,广大青壮年农民主要忙于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这也是农村体育参与者老龄化程度较高的重要原因。在传统观念和繁重农活的双重压力下,大部分老人和妇女无暇顾及体育锻炼,这些现象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体育工作面临着新的难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3.2体育资源缺乏,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直接原因

从事体育活动,离不开体育场地和器材的支持。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虽然我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点已从县逐步转移到乡镇,且逐渐向村庄延伸,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村庄还没有体育基础设施,个别村庄只是配备了极少的健身器材,农村体育场地、器材极其匮乏,而且大部分集中在乡镇或学校,由于投入较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根本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健身需要,很多农民在田间地头、自己庭院、草地树林间等场所从事身体活动,健身的可持续性无法保障,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各级政府的投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把体育场地建到农民身边,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条件,为农村体育组织的建立健全开展提供平台,将有效地推进农村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设,使广大农民能够享受到基本的体育服务。

3.3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农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突出特点是随意性、自发性,缺乏科学指导,更多的参与者是“疾病在先、锻炼在后”,为治疗身体疾病而参与体育锻炼,很多人在疾病稍有好转便忙于生计而停止锻炼。各个乡镇缺乏专管人员,虽然有很多乡镇安排有一定的工作人员兼管群众体育工作,但由于群众体育发展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短时间内很难出现绩效,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真抓实干,缺乏与农民的沟通,不了解农民的健身需要而疲于应付上级部门。因此,农村的体育工作缺乏管理性,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

3.4体育文化落后、群众体育健身意识较差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我们的体育文化在承认传统的同时,是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的发展。长期以来,在我国的部分农村,既没有很好地继承原有的体育文化,更没有让原有体育文化多样化。我国农村教育水平较低,导致思想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对健康正确认识,在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错误地认为参与体育锻炼是为了治疗身体疾病,田间劳动可以代替体育,把体育仅仅看做是一项“体力活儿”或者医生所开的药方,从而导致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强,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突出障碍,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

3.5国家对农村体育投入的经费不足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表示:关于国家对体育投入的经费,每年为8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了5000人的工资、办公费用、体育科研和外事接待费用。另外,通过体育彩票的发行,每年获得8亿元,但这8亿元的60%都是反馈给全民健身、农民健身工程。虽然中国每年对体育的投资达到了16亿元人民币,但竞技体育和城镇却拿走了一大半,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农村体育,又因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且地域广阔,平均到7.6亿农民身上,每人只有几角钱,所以分散到各村各人的数量却极为有限,很难满足广大乡镇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仅依靠国家现有投资来发展农村体育还不现实。而我国农村还不富裕,农村在体育方面投资甚少或基本不投资,国家对农村体育的投资又远远不够,这是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这一意义上说,农村体育投入不是低廉的,相反是非常昂贵的。

3.6治标难治本是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潜在因素

近年来,“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展比较快的省份和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充满活力、发展迅猛。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上,很多知名品牌,都来自于这些地区的“农村工业”。从他们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做大做强农村工业,富裕农民,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经济支撑和雄厚的财力支持,农村体育的发展才具备了物质条件。在农民生活不富裕、农村不具备经济和财力支持的情况下,即使体育场地充足,迫于生计的农民群众锻炼意识也难以增强,锻炼时间也难以保证,农村体育的发展也难以具备可持续性。超级秘书网

4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建议

1)改变以往就体育而论体育的发展思路,把着力点放在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村经济、文化水平上,让农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真正富裕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体育发展滞后的现状。可以依托城市和工矿企业,积极开拓农村体育投资渠道,深入领会“城市反哺农村”的内涵,想方设法让城市资本向发展农村体育靠拢,从而解决农村体育经费投入不足问题。

2)抢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加大农村体育文化投入,积极推动体育场地、器材建设,建立“村村都有体育场”工程,为农民参与体育健身创造基本条件。并且要加大农村体育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体育对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自觉参与体育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农民的需要。

第6篇

**镇位于**市区西南×公里,地处**县、**县和**区两县一区交汇处,**公路贯穿全境,是周边三县(区)十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镇。镇域面积×.×平方公里,人口×万余人,下辖×个行政村,×个自然村。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下,镇党委、政府加强全镇农村体育“硬件”设施建设、以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兴建体育活动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为载体,构建了多元化农村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把文化体育活动同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通过“抓项目谋划实施、抓群体活动开展、抓体育设施建设、抓服务机制创新、抓重点任务落实、抓亮点扶持发展”等关键措施,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在全镇营造政府支持体育、群众参与体育的新机制,使全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真正做到了“创新到位、措施到位、制度到位、组织到位、建设到位、活动到位”,农村体育工作与农村经济和其它重点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督促、同落实、同发展,为繁荣农村体育工作新机制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系统工程,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提高了对发展农村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镇党委政府及时成立全镇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党委书记亲自担任组长,镇长和分管副镇长担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任成员,全镇每个单位和村委会都配备了专兼职体育工作人员,年初把文化和体育工作列入镇村的主要工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这项工作做为重点工作安排,层层分解任务。将体育健身活动作为提高我镇人口素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基本形式和根本体现。坚持思想发动,统一干部群众思想认识,为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各个学校发展传统项目,确定专业教练班子组成人员。组织镇村干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营造了“人人应是农民体育工作的参与者,人人都是我镇体育工作的受益者”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设施建设,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良好环境。

镇村体育活动阵地和设施建设,是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工作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在市区文化体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项目。近两年,**镇坚持“以创促建、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强力推进镇、村、组三级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多方筹资,修建了使用面积×平方米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中心,配备各类图书×余册,活动中心兵乓球台、音响、dvd播放机、文化共享工程电脑、投影机、大银幕、流动放映机、流动放映车等群众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加之活动中心向群众全天候开放,为群众开展文娱健身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积极组织,广泛开展各类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2011年春节,镇党委、政府在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拿出×万元举办了**镇第一届“信合杯”农民篮球运动会,历时×天吸引了全镇×支队伍参赛,丰富了农闲时期群众文化体育生活,加强了村与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致富经验交流,进一步带动了文化体育繁荣和致富经验的推广。目前,正准备举办首届清凉文化文艺节目汇演活动。三是大力支持,建设村组活动场所,开展民间文化体育活动。2011年,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在全镇各行政村修建高质量的群众体育活动场所×处,解决了群众参与文体活动场所困难的局面,奠定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基础。(1)

三、开拓创新活动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体育活动场地建设和配套设施的不断改善,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了全镇广大农民群众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深入开展。全镇各村按照“以健身活动正风气,以体育比赛树斗志,以体育精神促发展”的农村体育工作基本要求,精心策划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体育竞赛活动。多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综合性农民体育运动会,镇妇联、团委每年都组织开展以篮球、拔河、象棋等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农村全民健身和群众性体育比赛。“元旦”、“春节”、“三八”、“五一”、“五四”等重大节庆的大型文体活动已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主要活动内容。

四、以提高全民身体素质为目的,大力开展群体性体育活动。

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上级关于发展农村体育文化的有关文件精神,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支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健身活动,群体性体育活动逐渐进入有序的轨道。坚持“让农村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起来,让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让农民群众的日子富裕起来”的宗旨意识,把建设文化名村、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作来抓。其标准是“五化”——绿化、香化、净化、硬化、亮化。“四有”——有村民健身广场、有体育健身器材、有标准篮球场、有文化图书室,是群众体育健身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稳步发展,从而推动了群体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学校体育活动成效显著。**镇共有学校×所,其中中学×所,小学×所。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面落实新课程政革,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镇十分重视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领导,在人员配备上,各校都有专业的体育教师;在课程设置上,开齐开足体育课,注重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形成完善的学生体育训练网络;在经费保障上,尽最大努力配备功能完善的体育设施,及时拨付体育活动经费,从而使我镇的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处于一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镇党委、政府认为,我镇发展群众文体事业、开展体育健身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优越的活动场所。因此,现向贵局申请体育健身工程试点乡镇,请予审批。

特此报告

第7篇

健身方式多样化

担任了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贺炳金最了解老年人,也最敬重老年人。为了给老年人搭建一个强身健体的良好平台,他从2007年12月开始筹划、提议,后来经村委干部会一致同意:以村委原陈旧的粮仓为基础,再将周围的3口水塘填平,分别建门球场等作为老年人室外活动中心,并且在场地四周种上花草树木,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尽管工程庞大,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但村干部们毫无异议,村委更是积极予以支持,从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挤出资金,并多方募集社会捐助,共筹得建设资金21万元。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村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平整土地、填土方、运砂石,参与门球场、篮球场和其他健身活动场所的建设。由于进展顺利,不到1个月的时间。场地就完工投入使用。配套完善的活动场地、优美的环境激发了当地老年人强身健体的积极性。

由龙田村老年体协分会主席贺纪文牵头,龙田社区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爱好,分别组建了男女门球队、篮球队、腰鼓队和文艺宣传队,购置了门球、篮球和腰鼓等器材,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受龙田社区邀请,永新县门球协会会长肖宜生曾专程到龙田村给老年门球队队员传授打门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经过训练,龙田老年门球队的球艺很快得到提高,队员们除了农忙时节或家务较忙时,一般每天抽出3小时进行门球训练。此外。社区里其他各种健身器材也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健身的人越来越多,把当地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向了。

乐享优待展笑靥

喝茶是龙田人特有的民间习俗,传承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2008年4月,龙田社区想老年人之所想,专门开设了一个公益性的老年茶座和老年公共浴室。社区在茶座里配备了彩电,还为老年人专门订阅了《中国老年报》《江西日报》《老友》等多种报刊。老年人在茶座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电视或读书看报。目前,设备齐全的老年公共浴室占地100余平方米,室内日用品摆放井然有序,暖气等设施一应俱全。龙田村落辖区内,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老年茶座和老年公共浴室,都可享受免费喝茶和洗浴的特殊优待。一些老年人打完门球、篮球后,来到老年茶座喝喝茶,稍微休息后去洗澡,感到非常舒适、惬意。

这种高于当地一般家庭生活水平的享受使很多老年人感到新时代生活无比幸福。年已古稀的贺荣芳老人高兴地对笔者说:“现在住在龙田可真好!我们老年人去公共浴室洗澡不用花钱,省去了我们在家里烧热水的麻烦,完善的条件又让我们觉得很享受!”据了解,龙田村落社区的老年公共浴室开业至今,余人次。

舞动生活抒豪情

近年来,龙田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的休闲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该社区的许多老人在妇女干部、退休教师的带领下,纷纷学起了跳舞。在村头巷尾,我们总能看到老人欢快舞动的场景。过去,一些老人怕丢脸不敢跳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如今,龙田村的老年人不仅敢走上村头跳舞,而且还大胆地登上戏台表演节目。

第8篇

-----红星乡红星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迹材料

红星村位于鸡西市域近郊,是红星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总占地面积1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3200亩,果树面积1000亩。全村总人口3500口人,其中农业人口1998人,共有四个自然组。作为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努力发展新产业、改造新村庄,培育新农民,塑造新风貌,使我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全乡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初步探索了一条村两委班子引导,农民积极主动,社会大力支持,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宣传,广发动,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为了加强村民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了解,使得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入,我们狠抓了宣传教育,在全村营造全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氛围。一方面通过开展村干部培训班,召开村民代表会、群众骨干动员会,深入村屯50余户农民家中、地头,向他们讲解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讲解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目标和重大意义,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一项“德政工程”,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农民,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为新农村建设献言献策的热情;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阵地宣传。村屯有线广播开设了新农村建设理论专题节目,定时播放。同时印制了500多份宣传单发放到各村民手中,制作了10幅宣传条幅悬挂在村屯显要位置。通过深入细致的宣传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认清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高度重视,激发了抢抓机遇、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勇气。

二、抓班子,强核心,打造过硬的干部队伍

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推进,与农村基层班子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红星村两委班子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从自身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入手,以构建“三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为突破口,打造一个团结务实的村班子。一方面为了改变党员活动没有固定场所现状,新班子成立后,经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完善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购买了电视机、vcd、音响等电教设备和5000余册图书。通过开展“党员先进行教育活动”,党员干部加强了学习,提高了自身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树立了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另一方面从关系农民切身利益做起,做到取信于民。在工作上实行“阳光下”作业方式,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工作方法,做到小事有沟通,大事会上定,村内宅基地审批发放、计划生育指标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焦点问题均由党员会、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并在公开栏中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干部围着群众“转”,事事有人管、有人问,村中的大事小情公开透明了,群众心气顺了,上访的没有了。村“两委”班子有了凝聚力,群众有了向心力,干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发展经济。

三、抓调研,定规划,明确努力发展方向

为了使我村新农村建设早规划、早部署,出成效,走在全市排头,我们在全乡新农村建设动员会后,迅速成立了红星村新农村建设组织机构,由村支部书记、主任为组长,下设办公室,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在新农村建设拟定规划中,村两委班子没有闭门造车,而是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在规划中充分吸纳村民的合理建议,进行精心规划,让村屯规划走群众参与之路,体现了村民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热情。规划特别注重在规划中彰显村庄特色,初稿形成后,经过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党员会,入户走访46个农户征求意见,进行整合考虑。经过五易其稿,最终形成了《红星村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我们将全村共分为五个区,以三组沙发生产和木材加工为主的工业区,以四组花卉苗木生产繁育为主的观光区,以二组与三相邻处拟新建农民住宅楼、文化广场的生活休闲区,以二组养猪为主的绿色养殖农业区,以大园子为主的工业生产区。这五大区的划分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为红星村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四、抓特色,引项目,经济发展创新高

作为市域近郊乡,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文化优势、市场优势。如何变优势为动力,最终转化为生产力,是我村新农村建设经常思考的主题。按照围绕市场抓特色,围绕特色上项目,围绕项目求发展的思路,结合村情实际,大力发展“四大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步伐,形成了“企、果、牧”三足鼎立,“种、养、加”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有力的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向品牌要效益。大力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了花卉、苗木、123果、马铃薯等特色产品生产。其中,123果、马铃薯正在申请“无公害”产品标识。二是发展养猪生产,向规模要效益。充分抓住四川高金集团在我市投资机遇,依托刘玉敏、冯德森养猪大户,大力推广科学饲养技术,新建标准化圈舍200平方米,发展年饲养量达百头以上的养猪大户8个,年饲养量达千头以上的养猪基地2个。三是发展龙头企业,向质量要效益。红星沙发生产已有2余年的历史,如何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主要从质量和创新上下功夫。村里先后组织沙发生产业户到七台河、伊春、大连广州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使我村沙发生产者在设计样式上有了创新,在质量服务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已涌现出投资超百万的沙发大户22个,与之相关的木材加工、胶合板厂等6个,推进了产业化进程。下步,将在鸡恒公路沿线重新申请规划新建“红星沙发批发一条街”,申请注册“红星”沙发品牌,争取抢占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是发展信息产业,向科技要效益。现在是信息时代,网上信息沟通交流是最快捷传输方式。今年我村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农业信息网站,选派专人进行网络安全维护。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了与外界的接轨,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接收到生产订单,大大加快了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现在我村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住房大起来了,衣着服饰靓起来了,只有恩格尔系数降下来了。

五、抓投入,增设施,精神文明上档次

第9篇

这一切,都得益于栾川县城关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抢抓机遇,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四化工程”美家园

栾川县城关镇,辖8个村、居委,63个居民组,1.4万人,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年来,栾川县城关镇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的20字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制定出台《城关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即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和扶贫开发“整体推进”政策。以“三清七集中”村容村貌治理、旧房、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工作重点,以创建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为主线,全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大对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3年来,该镇累计投入资金上亿元,用于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50万元对4个村进行环境整治,投资200余万元规划建设6个社区服务中心,投入250万元,硬化村组道路19公里5.7万平方米,改厕180余个,新建垃圾池21个,投入40万元架设供水管道2万多米,完成河坝加固2000余米,完成3处人畜安全引水工程,建沼气池30多个,投资50万元,建成休闲广场2个,并配备多种娱乐健身器材,全镇8个村居委,村村设有卫生室,且设备齐全,建立完善卫生长效机制,村村确定1-2名卫生保洁员,投资10万元购买12辆专用垃圾清运车,全镇1.2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5%。

栾川县城关镇南沟村过去环境较差,2007年,镇政府为该村扶持资金50万元,该村借助“东风”,积极实施“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居民美化”为主的“四化工程”。投资30多万元硬化道路、巷道2万多平方米,实现了组组通,户户通。投资15万元铺设安全饮水管道1500米,解决200户群众吃水问题,投资20余万元绿化村庄面积20亩,栽植各类绿化树苗2.8万株,投资30多万元在村委办公楼南面建起了一个村级休闲广场,投资20万元建起全镇第一个垃圾填埋场。

2008年3月,经过一年努力,南沟村被评为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宋留栓乐滋滋地说:“俺村有今天,主要得益于镇政府的支持,得益于新农村建设的好政策,我们要变奖励为动力,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全力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南沟。”

“双百工程”送温暖

过去,栾川县城关镇村组集体经济薄弱,村容村貌环境差,群众住房陈旧破烂,相当一部群众家庭还属“贫困型”家庭。

2007年,城关镇经济工作会上,提出“民之所想常记在心,民之所盼为我所干,扎扎实实为群众办事,让群众得实惠,过上富裕舒心的好日子”的口号。会议确定为民办8件实事,其中让老百姓最直接受惠的一件事就是在全镇实施“双百工程”,镇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对全镇100户贫困群众的危房、旧房进行改造重建,对100户失地、无业农民子女进行免费技能培训。

镇政府严格遵循“村负责、镇落实”、“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深入基层,逐户排查、详细了解每户具体情况,镇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一线现场指导办公,座谈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对特殊困难户还主动帮助他们联系建筑队、搞规划,保证了此项工作顺利开展。

2007年,全镇共投入专项资金50多万元,帮助120户困难群众实施危房旧房改造工程。

在“双百工程”中感到最温暖的当属君山路四组的田冬冬。20多岁的田冬冬,是一个无亲无故的孤儿,父亲去世的早,爷爷只给他留下了四间房屋。由于长年失修,每逢阴雨天,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直是社会的救助对象。2007年,在镇里的具体协调下,给予田冬冬扶持资金1.5万元,积极帮他联系开发商,帮他盖起了三室二厅200平方的楼房,使孤儿不再“孤”,充分享受到阳光的温暖。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和谐基石。2007年以来,城关镇围绕城镇劳动资源管理、公共就业服务、技能培训和劳动用工管理四大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失地无业居民的后顾之忧。

政府组织培训。镇劳动力管理办公室在各村、居委配合下,深入到各组,澄清各村18至35周岁失地、无业农(居)民子女情况,建立台帐。出台《城关镇失地无业农民培训方案》,按照“分期培训,指导就业”的原则,结合市场供求关系和失地无业子女的具体情况实行定单式定向培训,以需培训。首期确定对130余名失地无业农(居)发子女进行培训。

政府指导就业。为促进失地无业农(居)民子女尽快就业,镇里以职业介绍所为依托,建立失地无业农(居)民子女档案,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协调企业争取用工岗位,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同时,与输出和劳动者自主择业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农民灵活就业。

企业安排就业。政府还以招商项目为依托,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行企业安置。同时,镇政府又组织招聘会,使失地无业农(居)民子女前来应聘、就业,为40余名失地无业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2年来,该镇已举办计算机、挖掘机、美容美发等各类培训班10余期,培训失地无业农民300多人,其中80多人获得资格证书,走上就业岗位。

与此同时,城关镇积极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免费技能培训、就业安置等多项救助制度,形成了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济、技能培训为基础,医疗、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覆盖所有困难群体,符合城关镇民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广大困难群众共享和谐社会阳光。

“三和行动”易风俗

近年来,栾川县城关镇又以文化事业建设,社会服务建设为突破口,在全镇范围内开展“三和行动”,建设和谐社区,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三和行动”即: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

栾川县城关镇以“五好支部”建设为契机,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从而实现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落实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和村务民主议事制度,财务监督制度等,使民主决策规范有序,村务、政务公开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