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09:46:25
导语:在初中生的课外阅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作者:眷恋午后暖阳
妙妙爱读书,但和泥妮相比,妙看的书还是太少。
上个星期,语文老师让妙妙和班上的一个女同学朗读她们近期写的作文,课后,妙妙觉得那个女同学的
文章写得太好了,“那才是真正的才女啊!”妙妙这样由衷地评价那个同学。
那个同学同样也赞赏妙妙的作文,她说:“我很欣赏你的文笔,只是如果再加上点郭敬明的风格就更好
了!”经过交流,妙发现那个同学在小学时就看完了金庸全集、三毛的大部分书、还有很多名人传奇。
她看的书很杂,又很多,所以写出来的作文很有思想性。与的同学相比,妙妙所读之书真是贫乏得很。
昨天妙妙问我:“你知道郭敬明是谁吗?他写过什么书吗?他写过一本《幻城》你知道吗?”
读老实话,我真不知道,而妙妙也是才知道这个作者,我准备这个星期就买了他的书来看。
我希望妙妙多读书,读好书,除妙妙自己计划中要读的她最近感兴趣的中外戏剧类书籍外,我想让妙妙
读过更多的书,以开阔视野。而我在这方面是多少的孤陋寡闻。
我想两位推荐一些书,等下个星期妙妙中考结束,好好过把读书瘾。
主题:初中的女孩,可读的东西很多呀。
作者:筱音爸爸
关键还是她的兴趣点。比如她提到《幻城》,这里就有兴奋点,因为许多孩子都在传看。孩子特别容易
受到身边同龄人的影响。
平心而论,我并不觉得《幻城》是特别好的书,网上可以找到这本书的文本,你有兴趣不妨读一读。它
带有当代大孩子所特有的想象,有点酷,意像多从动漫故事中借鉴过来。这是孩子们的时尚。
这么大的孩子,已经有一点“叛逆”,他们希望大人承认他们的个性。所以,如果很急切地推荐东西给
他们,往往当场会遭到拒绝。这很自然。虽然过后,他们也可能不知不觉去读你推荐的东西。
关键词:初中生 课外阅读 激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125-01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
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让我们老师感到沉甸甸的压力。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课内课外超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1巧借课文,以点带面
教师要做有心人,平时积累有关材料,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有益的课外读物。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我们,比不读书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笔者不仅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鲁提辖嫉恶如仇、勇而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还向学生提出“鲁提辖就这样打死了镇关西后,他又会到哪里去呢?他还做了哪些英勇之事呢?请同学们到《水浒传》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认识梁山英雄、阅读《水浒传》的浓厚兴趣。
1.2名著导读,抛砖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教材后也专门编排了“名著引读”这一内容。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爱好阅读的学生谈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的音画效果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2 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每接手一个班级,笔者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2.1精心打造教室图书角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小小说》《读者》《意林》是必备,主要由笔者负责,另外学生可自愿捐出自己的书刊。由语文课代表负责搜集整理和变换。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了图书角的常客。
2.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主要为纸质书库。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区重点中学,学生家中大都有一定的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3 开展系列竞赛,激发阅读兴趣
竞赛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3.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可利用语文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谈谈推荐箴言的理由,以此与同学共享。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
3.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兴趣培养;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0―0052―01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据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 阅读兴趣的培养
1. 教材与课外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外阅读不能孤立进行,最有效途径就是结合教材。《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 积极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创建班级图书库 ,吸引学生阅读兴趣。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兰州晚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级平时收集的废纸、饮料罐转卖。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
(2)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竞赛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主动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经常在班上或年级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 优化阅读方法
1. 学生和教师互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优化阅读方法。把精读、略读和浏览结合起来。课文内容一般要精读,要仔细地品味,这样可以锤炼自己语言文字的基本功,培养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课外阅读一般以略读为主,了解大概内容,不需深究,这样可以扩大阅读量,开阔视野,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而在读报、看杂志、上网的时候,则需要用浏览阅读法,这样可以用较短的时间获取较多的信息。
【关键词】精心 选择 培养 营造 课外读物
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警句成了后世好学者的座右铭。初中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去博览群书、开拓视野、拓展学识、提升文学素养、促进身心健康成长,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取得满意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给予精心指导。
一、 精心选择课外读物
为初中学生选择课外读物要适合学生学情及年龄特征。初中学生各方面都正处于成长发育的最佳时期。无论是心理、大脑、还是神经系统,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对事物的认知、感悟、要求都会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初一学生应选择寓言故事及童话类读物,进入初二、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和文化知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需求有所提高,为他们推荐的读物也应有所变化。根据不同个性特征可分别向他们推荐优秀作文选、名人传记作品、描写及中英雄故事的小说等,激发他们向科学进军的激情和爱国主义精神,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自己的理想,并立志向实现理想而奋斗。对喜欢艺术的学生,则向他们推荐介绍这个行业里的名人趣事的书物,投其所好,循循诱导,使他们从这些名人身上了解成名的艰辛,学习他们刻苦学习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点燃他们心灵的火炬,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好基础。
二、精心培养读书兴趣
为学生推荐选择了适合各自特点的读物后,还要精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首先是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动人心的故事人人都爱听。一般的成年人往往经不住生动故事情节的诱惑,近年来就是电视上“百家讲坛”的故事也让人着迷,何况青少年学生,哪能抗拒诱人的故事?学生一听说老师要讲故事了,个个精神抖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教师声情并茂的演说,那些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怪异的故事情节很快就会把学生的好奇心带入奇妙的情感世界。正当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时,教师突然戛然而止,然后动容的告诉孩子,后面的故事更精彩,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原著。此时,教师不失时机的让学生在享受到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了课外读物的诱惑,学生自然会产生阅读的兴趣。
再是用诵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国古代诗文及现当代诗文都是文学中的瑰宝。诵读这些作品对加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有很大作用。教师在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多多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诵读,文中的意象就生动的表现出来了,阅读的兴趣自然提高了。比如我在教学了《岳阳楼记》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文章的音韵美、节奏美、意象美、语言美,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推荐范仲淹的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与《苏幕遮・碧云天》,引导学生吟诵品味,在细嚼慢咽中了解作者博大的胸怀、忧国忧民的高贵品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精神境界、刚柔相济的质朴文风和丰富深厚的情感。
用自己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是一条重要途径。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差,模仿性较强。教师的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就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经常手不释卷,以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从而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讲的就是这个理。教师可以把自己平时喜欢阅读的好书放在教室的书架上让学生看,每天早读时,教师率先朗读,进入朗读状态中,让自己的阅读起到“阅读情感场”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情不自禁的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去。教师的榜样示范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自然会跟上。
三、 精心营造阅读氛围
阅读的环境氛围对初中生的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初中生的身心发育都还不成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左右,所以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对初中学生来说,特别重要。
名人名言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对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富于哲理和教育意义,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性。我们可以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或展板,置于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他们天天看到,必然会受到启迪和鼓舞。
丰富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料配置。根据教材内容选配其相关的课外读物,置于班上的图书角,让学生随时有书可读。每天可在晚自习前安排半个小时的阅读,让学生阅读相关课外读物,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只要在班上形成了良好的阅读风气,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键词:农村初中;课外阅读;作用;现状;策略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著。”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著的追求。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曾说:“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的确如此,我们从各种课外书中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可以了解古今中外的事情,还可以和各种名人对话。不仅如此,多读课外书还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中学生,尤其是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就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不容乐观的现实
1.学生“不爱读”
我们所熟悉的大部分的优秀作品写作年代都距离他们较远,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学生阅读这些作品时必须了解时代环境反映出来的文化意义才能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而孩子们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还未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对历史背景的不了解限制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因此大部分学生并不喜欢阅读这些优秀作品。
2.学生“不会读”
有许多家长在我们面前抱怨:“我的孩子读了不少书,可是学习成绩却没有一点起色。”究其原因是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使学生面对纷繁复杂、鱼龙混杂的图书,束手无策、无从选择。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读起来费劲,没兴趣。于是武打小说、言情小说、卡通画册、口袋书乘虚而入,充斥了学生非常有限的阅读空间。
3.学生“没时间读”
受应试教育特别是中考的影响,在校学生大多数时间是在题海中遨游,大量的“题海战术”充塞了学生所有的空余时间。特别是初三学生,每月一大考、每周一小考,大大小小的考试让学生疲惫不堪,沉重的课业负担、频繁的考试竞争,使不少喜欢阅读的学生没时间读。
二、应对的策略
1.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语文教育中由于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加上教师在鉴赏文学作品时总是条分缕析,这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为培养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教师应积极引导,激发学生自觉、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基础。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在上好每堂课的同时,做到内牵外联,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用课内的阅读“例题”去解决课外的方程,再用课外的营养来滋润课内的内容,实现由课堂教学向课外阅读的延伸,使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如教学古代诗文作品时,我们可以利用一节课或早读专题介绍某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其他重要作品,也可以向学生推介与著名诗人相关的书等。如教学《出师表》《隆中对》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去读一读《三国演义》。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则可以演绎一下精彩的故事情节,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后又如何,他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惩治小痞子,大闹野猪林,只要绘声绘色地讲上一个片段,相信学生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
2.引导点拨
课外阅读要达到规范、高质、高效,还必须讲究阅读方法。目前,大多数学生在如何“读”的问题上并不很明确,往往既费时,又不见实效。为让学生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读得更好,更有成效,我们必须在课堂上教会学生选择正确的阅读方法。如在教学《紫藤罗瀑布》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美文的同时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起来,以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再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篇幅较长的文章利用读物的前言、后记、提示、注释、评论文章、参考资料等说明性文字进行阅读,以帮助理解读物的深刻内涵。其次也可利用晨会课、班队课或自由阅读时间和学生探讨一些读书方法,比如自己的书可以采取圈点、评注法;而借来的书,可以采取摘抄法;可以是略读,可以是详读,甚至可以用写读后感、读书笔记的方法来促进读书。
3.保证时间
为了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阅读。我们教师应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尽量减少无意义的机械抄写,使学生的作业尽量安排在学校完成,以确保学生在家中有一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上课时也应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每周安排1~2节课作为学生读书的时间,让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在教室中进行阅读。书可以是自己带来,也可以与同学换着读;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周末等相对自由的时间布置些有关阅读的开放性作业。
关键词 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教师指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应把学生局限在课堂里,而要引导学生走进历史课外阅读的缤纷世界。
(一)初中生课外历史阅读的必要性
1.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的要求。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涵盖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又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博大精深。而初中三年的历史课程安排,只能是精炼抽象、非常浅显的学习人类发展轨迹的轮廓,从中领略一下人类文明发展中留下的经验和教训,所以学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历史课堂的讲解,对学习初中历史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学生需要加大历史课外阅读的容量,扩大课外阅读的知识面来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历史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阐述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中,新课标把“文字资料”,包括教科书和其他各类历史书籍认定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即倡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由选择阅读时间、阅读地点,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是一种完全自主的学习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3.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阅读可以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较差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历史课外书籍中记载着大量的朝代兴衰更替、历史人物的崛起浮沉,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更重要的是当学生阅读到这些内容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规律也就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初中学生的历史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和教师依旧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很多学生每天要应付课业,忙于作业,他们的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即使能抽出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阅读的娱乐化倾向也非常严重,大多数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是为了休闲放松,他们没有认识到有益的课外阅读对于促进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业的关系,如何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是值得历史教师深思的问题,需要历史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一些方法指导。
(二)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历史课外阅读
1.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历史课外阅读有了兴趣,很自然地就转化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去,能自觉地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而学习和研究又促使他们去进一步阅读,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习的责任感,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学习“古代希腊的文明”这一知识点时,我通过提出问题:“你更愿意生活在古代的雅典还是斯巴达?”来激发学生对雅典和斯巴达这两个希腊著名城邦不同点的探究,引导学生去阅读课外书籍,而后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畅谈对古代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向往,或者对古代斯巴达崇尚武力、报效祖国的憧憬。从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学习兴趣。
2.方法指导。虽然历史课外阅读具有“自主性、实践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但是,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乐读、会读、读得好、读得深。
(1)推荐与历史课程有关联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课外书籍。历史学科的课外读物浩如瀚海,一个人穷其一生都难以读完,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只是其冰山一角。如果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会很茫然,感觉无从下手,因此需要教师做适当的推荐,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初中阶段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的,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形成发展时期,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教师推荐给学生的书目,一定要跟历史课程有关,如初一、初二、初三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历史,还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学术性太浓。学术性太浓,学生会感觉枯燥、读不懂,从而丧失读书的兴趣。所以初一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看《中国通史故事》、《上下五千年》、《明朝那些事儿》、《汉朝那些事儿》等通俗读物,初二可以阅读的书目有《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故事》、《》等。总的说来,初一初二的历史课外阅读以培养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为主。学生到了初三以后,历史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适当少些,因为学习任务紧,其目标以培养分析能力为主,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阅读的课外书目有《两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欧洲历史名人》等。
(2)帮助学生掌握常用的阅读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科学阅读的方法,有助于促进阅读效率的提高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科学的阅读方法有很多,“精读和略读是阅读的两种基本方式。”各种书籍因性质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师要告诉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阅读内容等灵活使用阅读方法,做到行之有效。由于受阅读时间的限制,略读是历史课外阅读中最常用的方法,由于内容比较浅显、阅读目的在于拓展教材知识的历史读物,可以快速阅读,在阅读中要能抓住关键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阅读重要的史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使用精读法,“如要重视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认识史料的性质;学会认读和解读史料,把史料与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等。”在精读课外历史读物时,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3)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历史课外阅读与其他学科课外阅读的关系。首先,历史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前奏,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际教学中,不能简单把历史课外阅读等同于历史学习,要使学生明确历史课堂是历史学习的中心,教师要不断地从教材中挖掘既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又与学生的阅读兴趣密切相关的阅读主题。其次,历史知识的包罗万象决定了历史课外阅读必然会有无数的线索与其他学科相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历史学科的方法,突出历史学习的特色,引导学生在历史课外阅读中逐步提高历史学习的语言和文字的表述、整理和归纳、分析与运用的能力。在讲述九年级上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这一课中的《马可·波罗行纪》这个知识点时,学生普遍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马可·波罗究竟是如何描述东方的,是否真的把东方描写成遍地是黄金?一个同学去书店买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放在班级的图书角,供其他同学阅读,并相互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还提高了他们分析材料,归纳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合理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历史课外阅读也是历史学习和历史教学的一部分,所以也需要建立一种长效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更有效的去阅读并促进教师指导策略的不断完善。课外阅读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过程,所以课外阅读评价应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要从多方位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另外,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督促评价,容易半途而废。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其形式可以是举办历史故事会和历史知识竞赛,或是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或是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评比,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也可结合历史开卷考试的特点,有意识地在试题中选用历史读物材料,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读书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阶段特点和年级特点,举办各具特色的活动,笔者所在的学校,初一学生每年都有历史小报设计评比、优秀历史读书笔记展出,初二学生的活动则为课外历史知识竞赛、历史讲坛等,初三则是请学生根据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来命题,效果都非常好,学生的参与度很高。
目前,初中历史课程设置时间较少,只有两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学生阅读的背景知识点较低,升学考试制度等等都影响着历史课外阅读的开展。但只要历史教师与学生形成合力坚持不懈,因地制宜的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定能实现历史课外阅读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梁琼珍.《走出盲点,关注学生历史课外阅读》,《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杜芳主编.《新理念历史教学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刘小茹.《谈课外阅读作业的布置》,《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年第7期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创设阅读环境和条件 课外阅读积累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各学科教育都是智育,但是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学生的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语文教育也不例外。”很好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可以巩固学生课内阅读的成果,提高阅读能力,开拓视野,锻炼思维,陶冶品德,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要想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本人多年来一直执教于农村中学,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指导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体会。
一、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明确阅读目标,端正阅读态度
农村学生的求知欲大都很强,所以一开始就要让他们认识到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缺陷,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加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也对学生阅读做了阐述说明: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自己的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达400万字以上。
二、引导学生从阅读兴趣入手
1.用故事去吸引学生
如何把学生的兴趣从单纯的学习引导到课外阅读兴趣上,就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加以引导。可以从他们都感兴趣的电视节目入手,并利用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可以让学生上台把自己看到听到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并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如《鲁宾逊漂流记》、《老人与海》等。引导学生阅读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2. 立足课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阅读。如学习了李煜的《相见欢》,可介绍并教唱他的另一首同样表达亡国哀思的《虞美人》,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一个亡国之君的悲愁;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可请来席慕容的《乡愁》,让学生又认识一位有同样情愫的诗人;学《爱莲说》,可引进《诗经》、《楚辞》中香草美人喻高洁品质的诗歌……这样,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轻轻松松地接触到了不少名家名作,完成了课内向课外的延伸阅读,且觉得兴趣盎然。
3. 在有限的环境中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如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读后感交流会”、“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还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的读书笔记、手抄报等,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三、在有限的资源中,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无限的阅读环境和条件
阅读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农村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首要问题,就要求教师能够因地制宜,指导学生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1. 争取家长支持,让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籍报刊杂志。
2. 建立班级图书角
班级是学生每天活动的主阵地,可以让学生这个主要场所接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建立班级图书角不但可以让学生阅读到大量书籍,而且可以创造集体阅读氛围,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3. 鼓励学生订阅报刊杂志
四、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1.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事,比不读还坏。”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大都不大明确自己该读什么书,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
首先,应选择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如《中学生》、《课外阅读》、《少年与法》等刊物均是值得向学生推荐的。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其次,选择文质兼美、针对性强的书籍,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如学习了《小橘灯》,可推荐学生阅读冰心的《往事》、《繁星》等。特别是与新课标相配套的课外《读本》中的美文,则更应重视阅读积累。
最后
,还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及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如喜欢探索的可介绍自然类书籍,喜欢军事的可推荐他看看有关军事的书籍,作文语言平淡的可提醒他多看些优美的文章……这样可做到因材施教,学生也各有所获。
2.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 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个改变自我、发掘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当课外阅读不再需要语文教师的指导,阅读成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的好习惯,学生方能在自主的状态下,读得广、读得深,也才能写得灵活,写得更有个性。我们应该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有意识地把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做学生课外阅读的知心人,善于和学生交流,摸准他们的脉搏,走在他们阅读的前面,使学生的课外阅读真正地为学习服务。而老师在这时也能真正体会到为人师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魏英旗.改善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措施[j].福 建 教 育(中学),2007.11:40
[2]李银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 2009,4:56-57
关键词: 中学生课外阅读问题对策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1)扩大阅读面,“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大阅读范围,拓宽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2)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3年累计不少于69部名著,9年累计“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所以,教师除上好课外,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是语文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目前学生的阅读还存在很多问题
课外读物良莠混杂,学生的阅读未必“开卷有益”;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阅读;功利化阅读之风盛行,快餐式阅读之风见长:学生对课外阅读随意性较大;缺乏相应的督促和激励,使学生容易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
(一)学业负担重。
学生学习紧张、课业负担过重,课余时间部分用在应付老师的作业上,课外阅读自然受到影响。另外,许多家长不支持孩子课外阅读,甚至学生本人对课外阅读也态度冷漠,原因就在于怕课外阅读占用了课内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
(二)学校、家庭、社会缺少文化氛围。
学校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学生阅读时间安排不固定、不集中。不少学校图书馆藏书比较多,但学生喜欢的图书并不多,很难满足中学生读书的需要。许多学生家庭藏书不多,家庭生活不富裕,家长没有引导孩子读书的意识,家庭缺少文化氛围。另外,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代初中生普遍存在浮躁的习气,更多地把自己的关注点放在外部世界:追求物质的享受,追求网络及影视作品的刺激,对于严肃读物或经典书籍觉得疏远、隔膜,感觉读起来费劲,没有阅读兴趣。
(三)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低下,教师对课外阅读重视不足。
受应试之风影响,不少语文教师将课堂阅读的主要目的定位在训练应试技能上,优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道道试题,学生面对它望而生畏,阅读兴趣自然大打折扣。课堂阅读教学以教材为本,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念停留在“教教材”阶段,以讲解分析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自主阅读的机会。真正具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根本意义的课外阅读,因为与应考无直接关系而不受重视。
(四)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高,停留表层不能深入。
目前,很大部分中学生阅读量不够,阅读面极其狭窄,阅读习惯不好,阅读能力低下。导致读不通课文、写不顺作文;语文读写水平低,贫乏常识性知识,对阅读材料所述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到材料的字里行间理解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字的深刻含义。这一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程红兵一针见血地指出:“缺少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
二、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相应对策
(一)精心选书,开阔视野。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经验,进一步有计划地开列出符合课程标准“建议”的富有特色的篇目清单。选书的前提是有较大的选择面,除了名著等经典书目外,教师还要在平时关注出版动态,留意报纸杂志,关注当前的热点图书,但又不被媒体左右,关注获奖作品又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实际,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
(二)强化阅读,合理引导。
课外阅读不是简单列举书单,而是要教师细心指导,否则就变成学生“自由阅读”,这样阅读质量不高。因此,要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
1.激发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树立起榜样,让学生认识到读书对于成才的重要性;介绍身边一些学业有成的人的读书事迹,用活生生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文教学之余,引导学生扩展开去,阅读有关的书籍资料。这样学生不仅扩大了阅读面,而且引起了对名著的兴趣。
2.进行方法指导。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阅读方法指导,使他们学会在课外自己阅读,采用浏览法、泛读法、略读法、精读法及慢读与速读等方法;教学生学会摘抄、剪裁、编写读书卡、编写阅读提纲等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写读书笔记等积累知识,把零碎的知识集中起来,划归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
3.明确目标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明确任务,合理安排,阶段实施,让学生逐步完成,培养阅读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自觉性、自制性,完成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主要时间在课余、假期,但远远不够。自习课上学生进行默读,早读时用10-15分钟时间朗读,这都是应该得到允许的。总而言之,在完成教材任务的前提下,在课内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是无可非议的。
(三)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动力。
阅读兴趣是人们获取知识、研究问题、探索未知的一种认识倾向和心理素质,是人们对阅读某种出版物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举办读书交流活动,激发阅读热情。为了使阅读成为一种持久的自觉活动,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教师的肯定外,还应创设更多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在更多人面前展示阅读成果,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并从中获得更多启发和方法,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
2.突出阅读的个性化特点,放手让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智行为。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现代中学生的普遍心理,他们渴望运用自己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己的评价与思索,绝不只是对文本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正如王夫之《船山遗书》所言:“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
(四)组织活动。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阅读方法 阅读习惯 阅读资源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双翼,让学生展开双翼,他们才能自由地翱翔于语文学习的广阔天空。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
二、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具体操作如下: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做任何事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4.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课外阅读必须坚持读写结合。
(三)对拓展阅读的管理
1.制订计划。教师和学生都要制订拓展阅读的计划,教师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教师的计划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教师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 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学生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三、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指导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所以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用眼卫生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要解决好阅读资源问题
(一)利用好学校藏书
据我调查,学生的阅读材料除在父母的帮助下购买外,其他来源并不很充足。而学生自行购买图书毕竟有限,如果不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阅读读物,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就无从谈起。现在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阅览室,但未必都开放。如果能够要求学校定期开放阅览室、定期配购课外读物,让学生能随时查阅解读各种图书,这就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一个储粮丰富的“仓库”。
(二)建立班级图书角
我的经验是可以采取让家里有藏书的同学自愿捐书的形式来共建图书角。图书角藏书由专人管理。一段时间后,图书由捐书者领回,再组织学生捐书,这样既保证了图书的新颖性,也使学生的个人藏书得到了流通。
(三)鼓励学生多订报纸杂志
今年,我鼓励我的学生及家订了《语文报》《作文评点报》《少年文摘报》《读者》《学习方法报》等报刊杂志。这样,学生能从这些“窗口”了解到学校外面的大千世界,能进一步去贴近生活、感受生活、认识生活,汲取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多改进的方法,但只要我们能很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加以正确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种科学的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肯定有一个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王贵玉.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甘南教育,2004(06).
[2]李晓红.如何引导初中语文课外阅读[J].甘南教育,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