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市场经济

时间:2023-10-13 09:46:26

导语:在建筑市场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市场经济

第1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经济;成本管理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因为扩张的速度过快,资金需求量大,导致企业门槛非常低,进而也就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通过相关调查显示,建筑行业利润明显呈现下滑趋势。作为工程施工中,要求赢利的企业,在确保合同要求与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建筑企业一定要加强经济效益的实现,转变管理模式,加大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采取科学管理方法,实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建筑企业管理人员一般都不会考虑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对整体工程建设中,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不高,无法开展全过程、全面的管理工作,大多数只是局限在施工项目的一些资源消耗控制当面,没有对整个管理工作展开详细的规划,缺乏全局把控力,无法在整体上进行优化,也就无法实现对企业成本战略的有效规划。

(二)成本管理认识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现阶段,大部分建筑企业在开展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时候,只是依靠财务人员,相应的管理模式也比较粗放,无法充分发挥群众力量,缺乏舆论部门的监督,各部门之间也是各自为政,没有进行统一、协调的管理,对管理的认识程度比较低,缺乏具有较强能力的成本管理机构。

(三)经济管理机制不完善

在建筑企业中,一般都缺少对权、责、利结合的考核制度与体系,相应的基础也比较薄弱,机制不完善,在对建筑经济成本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评价机制,才可以保证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成本管理发展方向不定

根据现阶段的发展形势而言,大部分建筑企业在进行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时候,主要目的就是降低成本,根本就没有制定相应的成本发展目标或者方向,甚至一些建筑企业根本就没有制定目标成本,在进行最后结算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

二、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措施

(一)强化建筑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建筑企业中,一定要加强对有关业务人员使命感与责任感进行提高,强化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并且开展相应的考核,对一些优秀人员进行奖励,对那些不合格人员开展培训或者辞退,同时制定有效的监督与约束机制,落实奖惩制度。除此之外,在企业内部进行一定的组织交流,项目经理要发挥带头作用,促进彼此学习,总结工作经验,加强创新,逐渐提高管理水平。

(二)强化建筑经济成本体系的管理

在建筑企业中,要想有效实现成本体系的管理,就要加强管理机构与人员的配置,避免出现部门交叉与职位重复的情况,一定要明确企业成本控制人员以及相关职责,同时对成本费用进行准确的预算,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在经济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运算进行审核,加强配比的科学性,强化工程成本的控制。除此之外,在同等质量要求下,一定要选择价格相对更加合理的材料与人工。

(三)提高施工质量

一些建筑企业为了追求片面的利益,只是重视工程成本的控制,一味降低工程成本,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这样不仅会增加一些因为质量不达标而产生的额外费用,还会让建筑企业的名誉受到损失,甚至会承担一些法律责任。从法律上、道德上而言,这是不被允许的,明显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还有部分项目经理为了摆脱质量责任,根本就不会进行工程成本控制,导致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受到损失,不利于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施工中,有关负责人一定要端正自身的态度,加强施工质量的控制,定期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并且展开不定期的质量抽查,从根源上避免质量问题,减少工程返工,同时,在技术水平允许的基础上,可以使用一些降低成本的新工艺与新技术。

(四)强化无关费用的控制

为了有效降低不必要的开支,一定要加强管理机构的精简,加强对低值易耗产品的管理与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加强工种、工序间的配合与协调,有效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而实现人工费成本的降低。

(五)加强材料把关

在建筑施工中,必然要使用大量的施工材料,所以,一定要对施工材料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在控制施工材料成本的时候,一定要对材料采购进行控制,在采购之前,制定合理的采购方案,同时加强经费的合理、科学预算,要求项目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核算,保证在材料采购方面不会出现一些严重问题。针对材料使用而言,一定要加强管理,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浪费,或者偷工减料行为。对使用材料进行登记,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严格把关。在进行材料采购的时候,可以采取招投标的方式,施工预算中的重要材料由企业材料采购部进行采购,其它材料可以由项目部进行采购,在采购的时候,严格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防止出现浪费、积压等问题。

(六)加强项目成本核算与监督

在建筑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核算工作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营核算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其职能,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对其工作开展予以重视。在建筑施工中,一定要重视施工进度与质量,加强科学管理与监督工作的落实,防患于未然,确保建筑企业可以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确保合同要求与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建筑企业本身发展而言,强化成本管理意识,采取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控制建筑经济成本,可以有效确保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贞贞.探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1).

第2篇

建筑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发展非常迅速。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近几年,建筑行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建筑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也开始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重视起来。建筑企业要想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要加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对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严格的控制,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概述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包含的方面比较多,而且内容比较复杂。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建筑过程中产生的成本,是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包括管理方案的制定、成本预算、成本分析和控制、建筑过程产生的成本核对,还包括建筑经济成本的考核和检查。在对建筑经济成本进行管理时,项目成本占主要地位,包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以及项目的各项支出成本,包括人工、材料、设备等。而实施成本管理,主要是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预测、计划、控制、考核和检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从而有效的降低项目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让企业能够在竞争市场中获得一席之位。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在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中的管理理念都比较落后。从而使企业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薄弱。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风险意识和预测意识比较缺乏,多数采用补救的处理方式,不能够提前对风险进行防治。同时,企业的管理人员本身就缺乏灵活性的管理意识,往往只局限于施工环节的成本管理,忽略了项目工程的整体经济成本管理,缺乏对整个局面的把握,也就不能对企业成本进行合理优化,从而影响了企业利益。

管理制度与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与体系还不够完善,不能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起到保障的作用。很多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都是由财务人员来负责,管理模式比较粗糙,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但不够融洽,责任落实不够明确;其次,没有相关的奖励和惩罚制度,不能对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和鼓励,从而导致工作人员缺乏责任感;另外,企业的经济成本核算监督机制也不够健全,缺乏有效性和主动性,以至于对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和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素质都会对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就需要定期的对工作人员进行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不但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管理,还有可能造成不良的负面影响,不利于市场经济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很多企业往往忽略了施工人员素质水平的问题,另外,负责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相关财务人员也没有与施工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工作衔接,从而影响到了施工人员的个人利益,导致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够强烈。此外,由于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从而在施工现场会经常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也给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有效措施

及时更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首先需要管理者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高建筑经济成本重要性的意识,对成本预算进行全过程的严格控制。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管理理念,使其更加完善,并且,审查部门要对项目工程全过程开展的每个环节进行不定期的审查,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另外,为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着想,不仅要关注表面的建筑成本利益,更要对隐性存在的问题进行关注和监督,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明确责任制,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意识,使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更加科学有效。

完善管理制度和体系。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是实现良好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前提,所以就需要建立专门负责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职能部门,对管理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使部门之间配合能够融洽,完善成本管理监督工作。其次,企业必须建立和采取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和手段,让员工能够积极自觉主动的完成成本管理工作,增加责任意识。另外,最重要的还是要成本核算制度进行合理的修改和完善,避免在核算中出现较大的误差,进而达到优化成本管理的目的。

第3篇

摘要:文章针对我校当前建筑学专业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教学管理改革的角度出发,将市场需求应用到教学方法中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并提供出新的教学思路与手段,从而总结出适合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这对我国建筑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与市场规律

学校的学生作为产品在人才市场中出现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否则将被市场淘汰。学校的人才培养需要应对目标市场。决定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二:第一,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目标市场。第二,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市场会影响一个大学培养的人才质量,比如两所层次一样的大学,如果其目标市场不一致,那么它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质量也会不一致。建筑人才是建筑教学改革的目标,即其目标市场为建筑市场,所以为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很好的契合用人市场的要求,那就应该按照建筑市场的需求定向地培养人才。

2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的需求

2.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市场也对建筑类的毕业生有了多样化的需求,因此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使得学生们能够及时掌握最新的专业技能,从而能够在人才市场上保持足够的竞争力。

2.2从建筑学教学环节入手提高教学质量

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

2.2.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

在新的需求背景下,我国应该培养出能够与市场需求相互适应的建筑学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在任何时候,扎实的专业基础都是实现就业的必要保障与前提,所以现阶段的教学还要寻求知识的多样化,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还应该了解或掌握工程管理、城市规划、土木工程、造价预算等辅助专业。

2.2.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

现阶段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与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之间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说加强大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力度对现阶段大学生专业教育非常重要。此外建筑师资格考试应该纳入教学大纲中,并且要增加课程与调整课程学时比例,实现建筑法规的加强。

2.2.3加强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教学

让学生能够在建筑设计中形成全面的认识,从而避免其建筑设计趋于片面性。同时还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建筑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它不是固定不变的。作为一种市场需求,建筑教学需要和市场发展相互适应。

3从工程实践入手提高综合能力

上述可知,把建筑学专业知识与多方面的要求结合起来,改革课程设置,规划适当课程和做好相应教学规划。具体方法如下: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有目的地突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独立性,比如说将实践教学环节加入评分环节和调整老师指导方式,从而更有力地监控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为方便落实建筑学专业的改革方案,以课程设计为整个教学体系的主线,把一些与之相关联的教学体系的课程设计作为辅助,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1教学实践环节与科研相结合

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纵向课题和一些横向课题,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的科研工作,如查阅资料、实地调研、建筑测绘、建筑绘图、分析与撰写实习报告等。尽量使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较大程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3.2建立校外实习教学基地

根据学校条件、专业要求确定校企结合形式和实践研究的方法来组织学生实习,既保证设计单位的生产要求,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3.3对建筑学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方法培训组织年轻教师,在兄弟院校交流学习,促进建筑学教学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4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建筑学;改革

当今,整个社会经济活动都以市场为中心的。从教育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学校也是一个生产单位,它生产的产品是人才,消费者是用人单位,所谓学校也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最突出的表现是学校也与产品生产厂家一样。市场经济主要包括以下特征:首先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性很强的经济,二是优胜劣汰。任何一个市场个体都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市场经济特征的核心是利益最大化。任何满足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一、建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学校的学生也是作为产品在市场中出现的,也要符合这一市场经济规律,不然将会被市场经济淘汰。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存在一个目标市场。决定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市场的主要因素有三:其一,培养人才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大学培养出不同类型的人才,以满足不同用人单位的需求,因而具有不同的目标市场。其二,培养人才的质量。如果两所大学培养人才的类型相同,层次一样,但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不一样,那么其目标市场也会不一样。建筑教学改革培养出来的人才类型是建筑人才,其目标市场即为建筑市场,因此它需要根据建筑市场的需求来培养合格的人才,才能将自身的人才推向用人市场。

二、市场经济对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1.建筑学专业需要分析市场需求才能更具竞争力。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是按照政府的指令而不是根据市场的需要培养人才,在当代,市场对建筑学毕业生的要求日新月异,出现新的可能性人才需求市场时,我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管理应及时做出反应,调整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抢占新的用人市场份额。

2.市场经济对建筑教学的具体需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量大幅度上升,强烈的社会需求和激变的市场对建筑设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呼唤着建筑专业教学的改革。(1)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口径。我们培养出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也就必须符合这一市场需求才能与这一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而业的宽口径又必须以坚实的专业基础为前提。例如,在学习建筑学专业的同时,辅助学习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工程管理、造价预算等专业。(2)建筑师注册考试加入教学大纲。目前实行的建筑学教育评估标准与建筑师注册考试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进一步说明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基本包括建筑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内容,要增设课程和调整课程的学时比例,尤其要加强规划与建筑法规的教育。(3)社会学、心理学、规划学、市场学以及法制法规等的教学需加强。使学生能用综合的眼光来审视一个建筑设计,而不再象原来一样将建筑设计局限于一己之见。但同时我们还必须强调:建筑所涉及的社会诸方面并非是僵化不变的,相反它是一个动态的机制。建筑设计的立足点要能随社会的发展进行随时调整。建筑的社会化实为一种市场需求,它要求建筑教学按照市场发展的特征来进行教学调整和改革。

三、对我校建筑学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毕业生分配制度的转变和高等学校的扩招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学以致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市场教育的转变,市场对高校就业的影响巨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节节上升。就业水平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它关系到高校的正常运转与发展。而我国在建筑专业技术上的知名大学大都已经对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作了很大的调整。

1.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管理实际上只是教育教学的一种方式、手段,不是目的,培养创新型优秀人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学管理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进行。创新教学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即是创新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和人才观,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认识到,高等教育要重视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片面的强调知识的传授,要重视培养学生不断优化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而且表现为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高校要改变由知识型,技术型的专才教育为智能型、创造型的通才教育,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创新能力。由传统封闭的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转变为开放式的产、学、研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根本,教学管理必须着眼于这个根本,以学生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广泛学校相关专业知识。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深入研究建筑类专业项目的建设方案,总结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有效的方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就业过程不输在专业本质上。

3.良好的道德观念。很多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几乎存在着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轻视了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爱国热情,学校在追求高的就业率和毕业生质量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良好的道德观。

4.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市场经济全球化告诉我国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必须重视英语的学习,现有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都来自于国外,而国内的信息同样可以翻译成英语供给专业同行参考,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依赖于英语。大学生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以适应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对语言方面的要求,这样可以尽快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使他们真正把外语当作语言交流的工具,了解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和专业发展趋势和方向。

5.团队精神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协作能力培养相比其他工程类专业更为重要,各个高等学校在对教学与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国际协作能力与竞争力的培养,建筑学专业基于市场经济环境的改革也是如此。开展校外科技活动、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等系列措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机制缓冲区;立测绘法;权力代替科学;机制耦合;庇护所;两只手;两条腿

正文:

要说起测绘与质监两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那真是犹如两人之间同床异梦。必须有缓冲区,不然谁碰了谁都感觉不舒服。面对同座楼宇却不搭噶,为了避免冲突都会给予对方留有余地。这样的缓冲区是源于机制的话,我们不妨称之为“机制缓冲区”。

这个“缓冲区”就像城乡结合部成为隐患的庇护所,这是认为的更是机制造成的。

应当说测绘部门与质监部门是一座建筑从开工到竣工的守护神,如果同心同德,如果各怀用心肯定不是一个结果。我们先谈谈测绘部门是怎样工作的。

如果本着科学的态度与方法测绘部门应当是全程跟踪建筑全过程才是合理的。恰恰相反测绘部门到场展开时业已竣工,测量的建筑很可能是一个已经包装过了的垃圾。现在的框架结构建筑物尤其如此!钢筋混凝土框架的真实数据:垂直、水平度。已无从采集。墙面的垂直度不等于框架的垂直度,这是建筑常识。如果,框架稍有偏差却隐藏于罩面内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何不能全程测绘及时纠偏?

这仅仅是外面,楼内的问题更加复杂了!

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同一单元的上下楼层的某个房间面积有误差――上下楼层的过梁一定有了偏差!不仅如此上下楼层的高度在某些房间也不一致――上下楼层的楼板厚度不一致或者水平不同面!这依然是个严重的问题

我们说了三个问题,都是框架结构建筑下人为带来的问题,更是机制问题。框架结构的确先进,我们应当注意到它所带来的隐患更加致命。如果上海倒塌的那座楼,砸倒身边的楼,那将是一个骨牌效应!不可怕吗?

我们再谈谈质监部门是怎样工作的。

我们不敢说他们,而且认为他们一丝不苟。但是他们无非是水泥钢筋专家而已。我能不否认他们全程跟踪监督,他们对结构从未对施工单位提出异议,着眼点在钢筋水泥。只注意肉眼看到的问题。可惜他们不是火眼金睛。我看到过他们使用仪器勘察,可惜他们不是此方面的专家。由此我们想到了那某多的建筑短命坍塌,桥涵突然断裂惨剧了!

在质监部门的眼中测绘部门仅仅是丈量面积的一群人而已。对质量而言无足轻重,更无须多嘴。在测绘部门的眼中质监部门仅仅是钢筋水泥检查员而已,根本不懂“质量”概念中尚有结构一环的一群傻帽而已。严重问题是两者之间几乎不存在沟通,更严重的是两者之间互相避让。由此产生了缓冲区,就监管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漏洞!最终必将酿成巨大祸患。

作为一名测绘工作人员,深知测绘工作的重要性。工程质量的检测必须要用严谨的科学手段,一丝不苟。我把测绘与质监比喻为质量检验的两只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个人两只手是自然进化的结果,当然是最符合科学逻辑的自然法则。然而如此浅显的道理,是没有人懂得,还是都装作不懂?

建筑物在逐年增高,可我们的意识却依然如故,是不符合情理的,谈不上符合科学了。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一直致力于对此的探讨,并作为主攻课题。我曾经写过《浅析房产测绘与质检两部门的工作关系》做为初步的探讨。今天,我要进一步的探讨一下两者之间的机

制耦合的可能性。建筑业的今天不准许我们继续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的改革势在必行!用什么样的方式实现两方机制耦合呢?首先一定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测数

据纳入为质监依据,逐步的健全质监的科学体系。彻底结束陈旧的管理理念,使严谨的科学理念主宰建筑市场的质量监管。严肃的说来“监”是一种科学符号,我们不能允许用权利来

代替科学;“管”是一个履行科学的执法符号,绝不可以用行政命令代替科学执法。最终实

现质监管理市场化我们可以分三步走,进入科学管理轨道。

第一步,机制科学化:给予建筑测绘工作以新的科学定位。实现测绘部门对建筑的全程监控,诸层测绘,诸层验收,随时发现,随时纠正,确保建筑物骨架结构质量。测绘部门对于建筑物质量的验收结果有自己的充分话语权。测绘与质监两条腿走路的监管是确保建筑工程全方位全时空高质量竣工的有效方法,更是建筑业市场良性发展必要措施!使《合格证》成为科学的结晶。

以往的验收过程中间环节缺乏有效机制,监管形同虚设。关键环节是最后领取《合格证》。质监部门独揽验收,这个老掉牙的程序依然主宰着今天的建筑业。那么多豆腐渣工程的合格,不单单是腐败与行贿的问题,机制上的问题大于其他问题。也就是说,因缺少制约而渎职,所产生的问题更为严重。这个“渎职”应算做是机制性的“渎职”与人为性的双重渎职。

假如一座斜拉索大桥的结构在测绘中没有偏差,不可能因混凝土质量问题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轰然落架的。这种垮塌绝对是中国建筑监管的“综合征”。

第二步,机制法制化:必须为测绘工作立法。也就是说依法治“监”治“测”。

明确测绘人员所应承担的司法责任,对保障建筑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希望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我们自己也应当深刻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不单是为用户经济利益服务、为业主的经济利益服务更要为人的生命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建筑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负责。

对于质监部门而言也应当实行与测绘部门相同的机制与法规,在实现两条腿走路的机制同时实现另一个“两条腿走路”。那就是“机制上的科学化”与“责任上的法制化”。最终是实现市场化。

第三步,引入市场机制即“市场化”:

两条腿机制是测绘与质检实现耦合的保证的同时,使引入市场化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的“市场化”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彻底摆脱以权代监,以官代管举措。有人会怀疑“市场化”的可能性,质疑市场化是否带会来比“官管”话更严重的弊端。这些担忧是毫无科学依据,是杞人忧天。我不妨列举一些人们亲身体验到过的事列。我们就说按图施工这个最普通的建筑常识问题吧。

现今的房产测绘部门与质监是权力的附属品,按图施工成虚话。信不信?

无论任何民居建筑面积无一例外地都超出设计图纸的设计要求。这个人为地色彩官权色彩格外的浓重。明显的是建筑商刻意而为!然而,设计部门每每协同规划部门一致的同意变更规划与设计图纸。一寸土地一寸金的时代,开发商不显山不漏水的赚了多少便宜,就是损害了业主多大的利益?两者是成正比的!不然为何都是超出没有缩小的呢?误差是在允许的范围内的,超出了应当按规定进行处罚才对。没有,都混过去了。预购的业主必须再缴多出面积的款,否则不发钥匙!也从另一侧面也不难看出测绘部门不能提早介入的因素。

只有从现行的管理体制中脱胎换骨独立出来,才能有效地履行房产测绘部门的司法责任。我一再的提到“机制”的问题,怎样的建立起新的有效的运行机制才是最终解决官权危害的有效办法。应与现行的管理部门彻底脱钩――权利绝对不可代替科学!

摆脱权力的附属品的局面,走“市场化”之路,别无他途。任重道远!

探索出一个适合于中国的建筑质量监管体系是我的课题,更是我撰写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房产测量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7986.1―2000

[2]《建筑工程面积计算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T 50353-2005

[3]《质量监督人员工作手册》ISBN:9787561830413

第6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知识经济;适应市场

知识经济将使人们的生产方式、经营管理方式、思维方式、第一流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巨大变化中施工企业面对的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承建的工程是设计越来越新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施工难度越来越大的,管理的方式更加便捷有效,高新技术将占工程的大部分产值,面临的冲击将是无国界、全方位、多角度的。新的时代对施工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 建立管理科学的现代建筑企业制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下建筑企业需要加快制度建设步伐。社会、经济、人们需要不断转变自身观念,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建筑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必须需要进行改变,建立其适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管理制度,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制度都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下,需要建立一种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思想,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建筑企业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科技水平,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和经营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发展要求,需要建立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建筑企业管理制度,推动建筑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 信息化管理水平影响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获取、掌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最终影响企业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信息重复性高,交叉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而且近年来建筑市场行情瞬息万变。现代企业都是开放型的企业,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如何保障企业战略的落实与执行,如何实现企业高层及时、快捷地把控集团整体运营状况,如何实现企业全面掌控跨区域项目的运作与监督,如何实现成本支出、销售收入、财务资金的一体化管理,如何实现客观全面的绩效管理等成为了建筑企业领导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因而信息化应用进入“系统整合”阶段,建筑企业在信息化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过后,对市场将会更加敏感,把握会更加的准确,市场细分更加精细。

知识经济时代下建筑企业需要建立快速反应的信息网络。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快知识和信息资本投人,具体实施过程中是以信息流为基础,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谁最先拥有信息资源,谁就能掌握企业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只有获取信息,即可产生良好的效益。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需要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从而能够更有效、更便捷的掌握科学知识动态,对建筑施工企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 建筑企业的人才教育培养应适应知识经济需求

开辟人才资源新途径,使建筑企业的人才需求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步伐。建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建筑企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高度思想政治素质和科技素质的人才。以往那种“以干代学”、“重干轻学”的偏见和习俗是与未来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知识经济的内涵中智力资源的占有、使用与配置是核心内容。知识创新根本在于人的智力创新。教育资源构成中包括智力、物质、货币等项资源,最为重要的是智力资源。

教育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教育观念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密切联系,又有所不同,它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大众的行为习惯之中,在教育实践中形成,又影响和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观念的创新,应在继承传统教育观念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这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渐进过程,包括社会思想观念、教育技术、教育实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例如教育技术改变教育手段方式、教育过程和师生关系,这势必涉及天教育观念的更新,也只有实现了教育观念的全面创新,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最优化功能,才能培养出大批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当今世界随着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组织结构的分化和职业的变动,使人才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因此,人才观的创新,从根本上说,必须改变以往那种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高低的呆板、划一的标准,真正培养出能对新思想和新机遇迅速作出反应,具有应变能力,能很快融入不断发生变化的未来社会的人才。学校教育的重点要从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周期缩短,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为密切,尤其是知识经济更使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教育不仅应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四 加强知识经济培育和管理提升建筑企业整体水平

从当前和今后建筑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技术和管理越来越复杂,这就需要我国建筑企业建立起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通过培养和引进,造就大批掌握人类最新科技和管理知识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经营管理创新我国建筑企业要增强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进行经营管理创新。

建筑企业在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采取正确的评价体系,对企业拥有多少知识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建筑企业需要对企业内部的技术人员进行分类,掌握多少知识需要进行全面评测,其技术水平有多高需要全面分析。对于员工所拥有的才能、知识、智慧进行综合研究,一方面需要对知识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知识的培育和管理,提升建筑企业知识经济的整体水平。建筑企业需要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利用各种专业知识为企业发展创造财富,营造一种利用知识创造效益的氛围,为企业资产不断增值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拥有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建树。建筑施工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把内部各种知识要素集成在一起,为企业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知识支撑平台,建筑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经济的驱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建筑企业需要不断实现创新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源动力。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对企业的知识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的整合,发挥知识资源优势,为企业全面发展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从而实现建筑企业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治国;整体技术创新与建筑业发展博弈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第7篇

关键词: 民用建筑施工设计图纸

一.民用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商赶工:

由于现今除了市政公共建筑外,绝大多数的民用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都是由开发商作为工程项目建筑的发起人及组织者,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都是开发商的“雇佣部门”。开发商往往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要求设计单位以降低建设投资为方向变更设计方案,或是一味的催赶设计工期,由此大大缩短了设计的时间,设计师就需要加紧赶工,从而一些原本需要关注的细节往往被忽视掉,导致施工设计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二)勘察单位问题:

设计单位需要依据勘察单位所提供的相关资料才能进行施工设计,尤其是基础工程的部分,如果勘察单位所提供的资料同工程现场实际情况不符,或与基础下卧层地质的状况不符,可能导致设计后的基础埋深无法满足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还可能造成设计基础类型和埋深、构造措施等无法满足工程要求,从而导致设计的变更或工期的延误。例如某一民用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采用了冲孔灌注桩,在进行冲孔灌注桩的施工时,发现上部各土层和持力层同勘察单位所提供的资料严重不符,并且还存在许多无规律分布的溶洞,甚至有些土层的分布同勘察资料恰恰相反,之后为了填补这些溶洞,其增加的混凝土消耗量达一百多立方,而在施工后,由于部分的桩体周围仍需要补桩,为等待设计单位提供新的补桩方案,该项工程停工时间长达一个月。

(三)设计单位各专业存在的问题:

民用建筑各专业的施工设计包括结构、建筑、电气、消防、给排水、暖通等各个专业设计。这些设计,均是各个专业人员围绕一个建设项目开展的。施工设计中,各专业常见问题如下:

1.结构专业:当今许多的结构设计人员,虽然根据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进行设计,但往往有些设计人员对结构概念设计的认识较浅,构造的要求无法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还有一些设计师没有结合实际去考虑结构构件施工时的可行性,不合理的设计会提高施工的难度、增加不必要的费用,同时还难以保证工程的质量安全。例如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规定:钢筋混凝土梁上层纵向钢筋,最小净距应是钢筋最大直径的1.5倍,同时不应小于30毫米。然而,一些设计人员为了降低梁的高度,或是为了让其他方面的要求得到满足,而忽视了梁上层的钢筋间距,由此造成梁上层钢筋设计过密,钢筋混凝土梁上层的纵向钢筋间距过小,从而给建筑的施工带来不便。除此之外,在框架结构中,应分开计算相连的现浇框架梁和楼板,其可以有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然而,在进行实际的建筑施工时,一般情况下梁板的混凝土可按一定的方向进行连续浇捣,由此要求设计人员应考虑到施工的可行性与方便性,不应将梁板混凝土的强度区分开来。例如某一框架结构工程,其框架梁均为现浇,设计人员设计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而梁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却是C25,此种设计的楼板混凝土施工难度过高,最后只能变更设计,从而将梁和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统一为C25。

2.建筑专业:因建筑的楼间距设计不符合相关要求,而导致入口的无障碍通道尺寸的不规范,其具体表现为坡度过陡、宽度过窄等。楼梯不仅是民用建筑重要的垂直交通构件,还是发生灾害时的关键生命线。根据我国建筑规范的强制性条文规定,楼梯的净空高度应符合相关要求,建筑物内楼梯的净空高度应≥2米,公共建筑应≥2.2米,而次要建筑应在1.9米以上。然而,一些民用建筑往往存在违规设计的现象,例如某一现浇钢筋混凝土的楼梯,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完成施工,在拆模后却发现楼梯一层和二层的净空高度仅为1.7米,远远低于设计要求,行人难以通过,从而只能重新变更楼梯设计,砸掉一层、二层的部分混凝土,重新浇筑混凝土并进行钢筋、支模的焊接,由此造成不必要的材料与人工的浪费。除此之外,一些设计图纸中还存在,楼梯平台的净宽小于梯段净宽,门的开启方向不规范,窗台的高度低于0.9米并缺少防护措施等。

3.其余一些专业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例如消防专业,往往消防车道与高层外墙的距离不足5米,无法满足消防方面的要求等。

(四)图纸审查部门:

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往往缺少内部的审查制度,或是缺少系统的审查程序,从而容易忽视掉设计文件中的局部错误。除此之外,一些专业的审查部门在进行设计图纸的审查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缺乏图纸相应专业的审查人员、兼职的审查人员较多等。这些都会造成误审、漏审等现象。

二.改善、解决途径:

(一)各专业间沟通协调合作:

民用建筑设计单位的各个设计专业,不仅要做到分工明确,彼此间还应有着紧密联系。各个专业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协调统一的。专业之间应密切的合作,避免出现错误及重复,做好交底工作,尤其是建筑专业与电气、结构、暖通等专业间的协调合作,同一套图纸不允许出现相互矛盾的地方。每个专业应根据实际工程的情况,依照现行设计规范的要求,进行施工设计,避免增加施工的造价和难度并充分的满足建筑功能。

(二)设计单位内部改进:

民用建筑设计单位,应严格遵守我国相关规范及强制性条文,并建立内部的质量责任体系,杜绝越级承包设计业务和私自的转包主体工程设计。设计单位的内部应严格把关图纸设计,做好专业性、阶段性的审查工作,在前一专业通过审查后,才可进行下一专业的设计。设计单位还需做好设计后的服务工作,以此确保民用建筑的建设能按照国家现行的规范、标准、法规以及设计单位的设计文件和建设部门的意图来稳步实施。

(三)加强勘察设计质量管理:

对于勘察单位存在的问题,应全力推进勘察单位的体制改革。勘察设计单位应改企转制,明晰产权关系,充分的调动勘察人员的积极性,构筑一个可以良性循环的用人机制。还需建立同市场经济接轨的监督管理机制,利用资质复查换证工作,调整规模、优化结构。建立并完善政府监督、中介服务、企业自律、设计保险质量保证体系,实现设计风险社会化,完善施工设计审查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必须加强勘察人员的培养,提高人均专业技能水平,设立奖惩体制。在进行工程勘察时,应明确分工,勘查工作责任制,若日后所提供的资料出现错误,则根据奖惩制度进行处罚,以此加强勘察人员的责任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用建筑是立体的,其建筑的每个角度都需要各个专业设计的配合,也需要相关规定的约束。只有加强勘察单位的管理,提高勘察人员的能力,同时加强各个专业设计人员的沟通协调,再加上法律条文的强制力,才能保证民用建筑的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王金刚. 浅析民用建筑施工设计中存在的问题[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18)

[2] 简华晋. 民用建筑施工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09,(01)

第8篇

【关键词】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情感体验

引言

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是城市公共生活的焦点,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造的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创造一个适合城市社会公众生活和活动的良好环境。

1、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相关理论分析

1.1建筑空间理论

建筑的空间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空间与其空心部分,是指人们可以在其间进行活动的内外环境。在建筑发展的漫漫征程中,建筑师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对空间进行探究并设计生成适合的空间,从而形成各种或封闭或开敞的空间。[1]

1.2场景理论

场景不但存在于艺术作品领域,也存在于人类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场景可以是人们在结合社会、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活场面。场景的具体构成要素主要是非固定因素――人(角色)、固定因素(舞台)、半固定因素(道具)。作为人类生活现象的场景,真实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等因素 ,良好的场景能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使人类生活更美好。[2]

1.3空间与场景的关系

场景相对空间而言,会让人产生一种可以感知的氛围感。因此只有建筑的空间被人们用心使用过从而形成各种场景,这样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空间。也可以说,场景不仅仅包含了空间本身,还包含了空间的使用者。空间作为场景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场景产生影响,只不过在不同场景中空间的作用或大或小而已。【3】

2、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特征

2.1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时代性

不同类型的空间场景体现了每个时代明显的特征,比如木构架建筑体现古代中国的特征,白色石材建筑体现了西方的特征,而当今社会的特征是钢筋混凝土。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对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场所,自然也能够体现这个城市的特征。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离不开这个城市的人的发展水平,而这个城市的人的活动空间也离不开公共空间。只有设计出良好的公共空间场景才能促进人的发展,进而促进城市发展。

2.2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主题性

我们的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同类型的主题,如公园主题、社交主题、会议主等。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人的活动空间,其空间场景自然也少不了主题。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建筑师会设计不同的建筑空间场景,以其让各个物质要素及精神要素进行统一编排。

2.3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具有统一性

公共空间与人的情感体验是一个整体,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各个要素都不能脱离这个整体。空间中的各个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必须有很好的联系,才能保证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整体统一性。此外,只有建构适合当代人们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才能让更多人参与到其中。

3、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构成要素

3.1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形成基础是空间场景的物质要素之一― 建筑,因为后者是相对确定不变的,又称为固定要素。空间场景的固定因素是空间场景中的第一层次,体现了空间场景的基本属性,任何人的公共活动及情感体验都离不开物质的空间实体。固定因素主要由周边的公共建筑与地面组成。

3.2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半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中的配景是空间场景的第二层次,因为具有相对的灵活变动性,所以称为半固定要素。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半固定要素主要是各种铺设、装饰、艺术品等。这些要素可以增强空间场景的主题、渲染空间场景的气氛,增加空间场景的层次,是空间场景品质特征的决定性要素。因为半固定要素容易变动,这为建筑师构造空间场景提供极大便利。

3.3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非固定要素

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的第三个层次是非固定要素,是指人的公共活动行为及其情感体验。人是空间场景的主角,但人的要素受到时间、情感、文化思维等影响,又是最具灵活性的。因此,非固定要素是空间场景中不可或缺却又难以掌控的要素。建筑师只有在设计中不断累积经验,认真了解体会人的心理及情绪变化,才能设计出不错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4]

4、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生活的品质以及精神上的享受。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作为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为了构造出良好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4.1提高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体验效率

正如前文所述,人是空间场景的主角,公众参与的程度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城市公共建筑空间首要的任务是提供足够的容量满足人们的各种公共活动。其次,公共空间场景的设计在设置上要有显著特点的主题。最后空间场景的设计也要考虑社会公众的想法,目的是要让更多人参与到空间场景中。在设计空间场景时,可以充分灵活利用半固定要素,尽可能构造出人性化的设施。只有充分尊重人的情感体验,提高公共建筑空间的体验效率,才能设计出更完美的空间场景。[5]

4.2 凸显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时代性

创新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不同时代的人的审美观不同,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也应该与人的审美水平与时俱进。建筑及配景的设计应该体现现代社会的特征,在构成、色彩、材质等方面进行改变,要充分体现新颖性。空间场景的设计既要在整体上尊重人们对美的享受原则,又要设计出高观赏性的精彩之处。总而言之,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应该与时俱进,要凸显这个城市的时代性及价值属性。

4.3传承具有城市特色的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一个城市的特色可以从其建筑及公共场所体现出来。现代城市追求的是精致时尚,然而要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又离不开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传承历史文化的渊源也是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设计的考虑因素。在摒除糟粕、取其精华的理念上,我们可以保留最具城市历史特色的景观,传承地方传统艺术的精髓,构造具有城市文化品位的公共建筑空间。

4.4尊重城市绿色生态价值观

尊重自然规律是设计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至今也是人们所推崇的。人作为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主体,应该关注公共建筑空间的绿色生态。虽然各种自然现象都给人类带来过不少灾难,但是在特定的情形下一种恰到好处的自然现象能够给人们带来许多情感交流,这样也能让公共空间场景实现质的飞跃,更具现实意义。因此自然现象也是一种十分有用的情感道具。创造绿色主题的公共建筑空间场景体现一个城市对大自然的尊重,是时代进步的象征。

5、结语

公共建筑的空间场景对城市公众生活及情感体验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首先理清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相关理论,然后对空间场景的特征及构成要素进行总结,最后提出城市公共建筑空间场景的设计建议,以求为城市社会的良好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朱晓珑.李 特.论建筑空间的发展[J]. 中华建设科技.2012(10).

[2]奚.场景的解析[D].同济大学.2007:9.

[3]奚.场景的解析[D].同济大学.2007:15.

第9篇

作为一名观察者,我一直被市场这种情绪化的反应感到无奈。官方说只是个传言,我也希望这确实只是个传言,不然就实在太可怕了。但一个传言就能引起这么大反响,更让人不得不反思。是什么造成商家集体理性恐慌的?为什么大家相信政府真会去这么离谱地查他罚他?

追根溯源,还是权力不受限制让公众没有可靠预期。商家对政府有了可靠的预期,就会扎扎实实地在你这投资兴业,这样你当地的经济繁荣才有了扎实根基。反之,因为没有可靠预期,恐慌到一定程度,就会集体弃市了。

市场经济是按规则运作的经济,因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又是讲信用的经济,因而市场经济又是德治经济。统而言之,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与德治统一的经济。在这里,规则和信用是市场经济的两大基石。规则是市场经济的法制基石,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石。我国已基本上形成了市场经济框架,但是,规则和信用还是十分薄弱的环节,出现破损,造成了市场秩序的混乱。

规则是指人们有意识创建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直至个别契约的正式制度。它是保证市场有效运作的基本原则,它决定着市场内部的结构和安排是否适当,市场交易和企业内部交易是否协调,从而保证社会分工、合作不断发展和扩大,使市场经济制度得以正常运转。

没有一个好的市场规则,市场就难以发挥它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

同时,市场经济的基石和先决条件是要有可靠的产权。有了可靠的产权,市场经济自然而然就发展起来了,经济繁荣也就随之而至。没有了可靠的产权,市场经济就像是被釜底抽薪了一般,很快熄火下来,交易成本会大到让大家不得不放弃交易。沈阳这次的风波就说明我们的市场基石还是很不牢靠的,一夜退到改革前不是没可能的。

市场的传言今后还会有,市场经济永远不不会风平浪静。在改革进入关键的时刻,政府应进一步坚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法制,更得管住自己,尤其是在市场本身弱不禁风的时候,更得管住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