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时间:2023-10-13 16:08:16

导语: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第1篇

一、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系统建立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社区内居民信息的采集、整理、汇总、使用和共享,使社区更加有效、科学的对辖区内居民开展服务和管理,真正实现查询快捷、查找方便、真实性强、存储量大等优点。从社区工作人员来讲,可随时查询与辖区内居民有关的信息,真正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旨在应用现代化的信息计算机技术,解决当前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使社区对辖区内居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便捷化和现代化。从社区居民来讲,查询和自身生活息息相关、密切联系的信息也更为方便和自由,极大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2]。 

二、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网络服务是服务导向架构(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 SOA)的主要实现技术,具有分布式、松散耦合、跨平台性与高度整合性的优点,提供了在因特网环境下完成应用系统之间互相操作(interoperable)和整合的技术架构。通过SOA可以取用云端服务原有的功能组件加以编排与组合,让彼此能相互沟通。开发者不必自行开发或拥有所有程序组件,视需要可以组合云端平台上最合适的服务,又因为每个软件或组件互相独立,因此可以任意更换来组合系统,提高再使用率与创新性。现行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功能除了制式的问题外,最重要的差异是网站功能本身为一种工具技术的使用导向,网站上纯粹的工具使用者是很难主动去使用的,必定要通过一些情境的诱导设计才有机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部分提出参与式成长的设计概念,亦即一种以阶段成长为主轴加入社区成员生活情境的参与及可持续发展和经验模式的概念[3]。一个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多少带有某种的使命或是能够代表地方的特色,而想要在网站完成初期就达到了最终预期的结果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使用者的人数多寡与使用因素影响了网站的运作,因此势必要倚靠渐进式的阶段规划,来作为一个网站发展而达到目标的主要架构。这样的阶段规划设计,除了让网站能够有依循发展的方向外,其所代表的意义还包含了一种通过行动过程来发展策略的内涵。 

一个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者本来就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除了原先的目标意图外,配合使用者的需求做调整才是发展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通过不断的修正才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一个阶段成长的规划是必要的。经过服务规格定义后,通过服务实现决策确定服务实现策略,包含服务组件层及服务编排的实现,实现方式可于现有应用上进行服务封装或是重新建构服务,采自行建置或外包等决策方案[4]。确定实现决策后进行服务与IT组件的分配及组件的分层对应,如业务流程的组件或人工服务的组件等,亦即将服务与业务对应并通过IT实现。将一个或多个服务组件层组合成可公开被发现或静态系结(binding)、被执行或被编排到组合服务中,服务层提供业务范围内组件、特定业务单元组件、及在某些情形下特定项目组件,并且以服务描述形式具体化服务接口,使用提供的接口功能在执行时提供服务实现,公开的服务接口可独立存在或作为组合服务。随着云端的成长以及标准、伦理和法令的逐渐建立,其中的公有云越来越完善,其运用越来越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秩序、越来越安全,所以公有云将成为云端运算主流。通过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架设,让社区人有一个共同发言、聚会、讨论的空间,重新将社区的情感找回来。 

结论 

总之,借助城市居民信息管理系统采集的信息,不断拓宽社区楼院居民协商议事范围,丰富协商议事形式,引导居民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证楼院协商治理活动的有序运转,实现楼院环境的整洁有序、文明和谐,提升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最终形成以楼院居民为主体、以多方力量为支撑、以协商议事为主线、以为民服务为方向的“自治+共治”楼院协商治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白永梅. 浅论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保障机制的构建[J]. 山東档案,2016,(06):172-174. 

[2]钱研. 基于社区应急管理的协同信息系统设计研究[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6,(02):20-23. 

[3]李冬,柯秀文. 基于MVC模式城市社区居民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324-325. 

第2篇

一、建邺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1.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定位。建邺区生态文明城建设,始终坚持在规划的指引下,高标准建设“绿色河西”、“生态建邺”。《南京市建邺区总体规划(2010-2030)》明确了建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把打造“宜居宜业的国际性人文绿都示范区”作为建设“南京都市圈重要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性现代化生态滨江新城区”重要发展目标,将“功能强化与品质提升”作为建设“南京都市圈重要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性现代化生态滨江新城区”重要发展战略,围绕高品质滨江生态宜居宜业新城区的定位,按照低碳生态示范区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中北部地区的环境品质和配套设施,高标准推动南部地区和江心洲的规划建设。这既丰富了建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又为建邺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

2.注重绿色项目建设,提升城市生态文明品质。建邺区高标准实施了”绿色河西”工程,建成滨江风光带滨江公园、绿博园、万景园和滨年公园等,建成10万平方米的中央公园和长约2公里的商务绿轴。中部地区绿化覆盖率达48%,人均公共绿地达22平方米,80%以上居民步行10分钟即可到达一块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头广场绿地等集中绿地,形成以“三带(长江沿线绿带、夹江沿线绿带、南河—秦淮新河沿线绿带)、四轴(江东路、应天大街、河西大街、江山大街四条重要的绿化轴线)、多点(多个公园绿化节点)”为核心绿化网架的绿地系统。正在建设中的海峡城项目“云谷三号”获得了世界建筑环保评估最权威机构——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颁发的LEED标准金级预认证。该项目以海峡之芯为示范,从屋顶绿化、太阳能发电、雨水回收技术、节能保温等技术入手,将可持续性、节水、能源材料带入建筑中,“基地保水”、“生态屋顶”、“雨水收集”、“社区热岛效应与社区风环境优化”、“太阳能停车栅”等把绿色可循环空间引入生活,将建设成为中国领先的绿色、生态、节能社区。正在建设中的新加坡生态科技岛是河西新城迄今为止最大的生态科技项目,在“绿色、生态、低碳、节能”方面,将充分彰显绿色、滨江、生态河西的新形象。

3.实施小区提升工程,打造人居生态文明家园。建邺区按照现代化新建邺的设想,全面实施整合区居住环境综合改造提升,累计完成“平改坡”、立面出新等房屋整治1500多幢和街巷出新近百条;进行了忠字河、南湖东河、南河、北河水、幸福河环境整治,湖西街、文体路、南湖东路等道路环境综合提升,小庄子、河北大街、莫愁湖东路108巷等淹水片区改造,店招、广告、围墙改造、城市小品建设;全面实施雨污分流工程;久被尘封的南湖公园建成全市首个集休闲、娱乐、运动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式大型社区公园;实施水西门大街、江东中路等重点区段亮化。建设区体育大厦、莫愁湖小学、奥体新城中学、兴隆、南苑、沙洲、双闸社区中心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与此同时,出台《建邺区关于加强城市长效综合管理意见》、《河西新城城市管理导则》,进一步推进城市精细化和长效化管理,开展渣土整治等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加强扬尘污染控制和渣土运输管理。在全市率先推广垃圾分类,覆盖率达51%,在全市排名第一。继续保持拆违控违的高压态势,拆除违建数百万平方米。巩固提升“创卫”、“创模”成果,集庆门大街创建成为省级市容管理示范路,水西门大街被评为市级市容管理示范路。顺利通过全国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和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建设数字建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区-街-社区三级政务外网互联互通,城市模块化管理系统获建设部华厦科技进步奖,技术和应用水平国内领先。

4.开展创新创建活动,传播城市生态文明文化。建邺区依托新城背景,紧扣“十运”、亚青和青奥等主题,精心策划和创新组织“十运”倒计时200天万人太极拳展演、“盛世迎十运、龙狮跃新城”全国舞龙狮精英赛、“放歌新城、相约十运”文艺晚会、世界城市建设论坛和城市CBD发展研讨会、第15届全国城区体育工作研讨会、“迎青奥万人长跑”、“舞动青春走进青奥”、“我与青奥共成长”、“十万人看河西”、“文明从细微处入手”、“做文明观(听)众”等一系列城市生态文明活动,充分展示新城“运动之区、健康之区、活力之区”风采。开展生态文明单位、生态文明行业、生态文明街道、生态文明个人等各类创建活动和“文明楼栋”“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创建“生态文明城区”“生态文明和谐社区”“生态文明明星社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绿色市场”等。举办“河西建邺十年晒幸福”“精彩365,快乐每一天”等精彩活动,让城市生态文明文化在新城得到广泛有效传播。

5.发展生态健康产业,保护城市生态文明环境。建邺区始终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紧紧追踪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智慧经济等产业发展新趋势,加快推进生态健康产业发展。实行搬迁、关停、转型计划,对高能耗、有污染、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企业,限期搬迁和关闭,至今年底,新城建邺将不再有对生态环境质量有影响的企业。实行“千企升级”行动计划,从规模效益升级、创新能力升级、产业链条升级、经营管理升级、品牌质量升级、两化融合升级、绿色制造升级、人才队伍升级等八个方面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实行节能降耗计划,在雨润公司、中北公司等重点企业中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在奥体中心等大型活动场所推广和普及能源计量器具,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拟落户园区项目的税收、就业、产业集聚度、低碳环保等进行综合评估,确保项目引进质量,增创产业生态健康发展新优势。依托市场,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带动生态健康产业的发展,逐步把建邺的产业调整、改造、发展成为生态健康产业,实现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的有机统一和同步发展,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健康化产业体系,努力提高生态健康经济在建邺国民经济中的份额。

二、建邺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

1.推进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自2002年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以来,全区上下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淘汰能耗高、有污染企业,加快促进产业培育与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十一五”期间,牢牢把握各种战略机遇,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之路。“十二五”以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转型发展之路,通过大力引进和发展现代服务业,淘汰传统落后中小企业和有污染、高能耗企业,改造提升现有规模企业、引进技术和转型升级,使金融、总部、研发等高端产业比重不断加大,努力构筑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强劲内生动力的产业体系,打造以高端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全省现代服务业核心区,实现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产业品质的不断优化和提升。全区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80%,主导产业发展优势明显,金融业已集聚各类机构190家,其中法人总部9家,一级分支机构42家,准金融机构79家。电子商务、游戏动漫、文化广告创意和现代商贸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一定规模,集聚企业1100多家,产生年营业收入达200多亿元。

2.推进了百姓生活走向更加幸福的时代。建邺区的生态文明城建设,一方面通过多年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文明城区创建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产生了浓厚的社会生态意识优势,居民环境意识得到较大提高,参与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意愿不断增强,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每年关于环境问题的建议和提案有数十条,特别是“12345”、民意调查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大激发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每年收集到环境方面的问题多达数万条,倒逼政府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当前,在十精神的指引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理念和意识不断攀升。这更为建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重要的时代要求,创造了良好的时代契机。另一方面,建邺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百姓幸福为目的,持续实施“绿色河西、生态建邺”建设工程,使百姓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社区居民5分钟内可见社区公共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100%达标。2012年创建绿色社区2家,星级绿色社区1家,绿色学校3所,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街2条。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今年全面启动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建设南京河西新城区国家低碳生态示范区,必将有效提升民生福祉,推进建邺区生态文明现代化。

3.推进了城市品质的国际化。建邺区在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河西新城发展的国际定位,以国际视野来规划河西,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用国际标准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学习借鉴新加坡等国际先进的经验和办法,按照国际惯例来管理城市,河西新城的建设品质和环境面貌显著提升。“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建邺区创新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同步推进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提升,城市环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河西CBD彰显了国际生态环境特色,一个花园式的中央商务区初具规模,成为一个拥有现代化商务办公功能的,又不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化底蕴的综合型CBD,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在建设中的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借鉴国际先进生态理念,建设一个集产业、文化、居住为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经济繁荣、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滨江生态新城,长三角乃至全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优美的生态文明示范城。河西南部地区,规划把河西南部地区定位为“南京市拥江发展的滨江前沿地区,宜居、宜业的生态化新城区”。不久的将来,一座国际化的生态文明城将呈现在世人面前。

三、建邺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几年来,建邺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生态产业基础还不够坚实;民众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仍需进一步加强;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仍需健全和完善;环境综合整治和城市品质提升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和南部低碳生态示范点等重大生态项目建设步伐亟须加快;生态示范区创建中少数指标还存在一定差距;等等。当然,生态示范区建设不只是拿块牌子、打打品牌,更深层、更内涵、更本质的是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融为宗旨,以形成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性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为内涵,引导全社会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当前,建邺区生态文明建设中还面临着一些新的课题,需要进一步地思考和探索:

1.几点思考

(1)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提高河西新城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出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生态化设计、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已成为国家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会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为此,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竞相追求生态文明。英国:为保护环境,提出“禁用塑料袋”的口号,举国上下,从首相到商家、平民百姓都在关心如何降低塑料袋的危害。日本:多年之前,日本就开始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为了推动环境负荷低和资源利用率高的循环型社会的构建,颁布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还分别制定了《绿色采购法》《促进包装容器的分类收集和循环利用法》等。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它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生产部门,其重点侧重于强调生产者的责任。美国:在能源战略上,美国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政策倾斜,鼓励节能。在当今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空前严峻之时,国际竞争更重要的是应该比谁最能可持续发展。因此,建邺区在开发建设河西新城中,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功能,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2)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提升科学化发展水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经济与生态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是“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归宿是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是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是循环经济。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要正确处理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坚持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文明,让老百姓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有一个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幸福都市的重要战略举措。

(3)建设生态文明有助于加快打造南京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建设步伐。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必成指标,因此,我国各大城市在建设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为注重的是人居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北京市以绿色塑造未来:一是营造清新城市环境,让空气更清洁,实现垃圾全处理,全面治理水污染,防治其他污染。二是重现秀美自然山川,让森林走进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河流风貌再现。三是共建宜居绿色家园,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倡导绿色生产生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上海市以“环境经营”谋经济生态双赢,以高新科技推动节能减排,5年节约的标煤相当于4座年产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实施生命水源“青草沙原水”工程,千万上海市民喝上“有点甜”的“江心水”,人均绿地面积已从“一张报”大小扩展到“一间房”,今后三年内将投资百亿元强化PM2.5防治,“消除灰霾见蓝天”。深圳市以构建“生态格局、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制度、生态文化”五大“生态文明体系”成为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杭州市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核心,以产业集聚为抓手,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杭州特色“3+1”现代产业体系。因此,建设生态文明是打造南京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的内在需要,也是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主要污染物排放必将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必将明显改善,产业结构必将更加优化,居民生态文明观念必将牢固树立,现代化国际性城市新中心必将早日建成。

2.几点建议

建邺经过几年的开发和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比较优势已十分明显,并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应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之契机,创特色树品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生态品牌,将建邺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1)实施城市水利生态化建设工程,做足水文章。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建邺区水资源丰富,拥有长江之滨、影色秀丽的莫愁湖、南湖,辖区还数十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应充分挖掘潜力,加大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力度,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要通过加强长江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通过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长江岸线和内河等水利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通过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防止被治理的河、湖等再次被污染,让水文化建设成为建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

(2)实施城市产业生态化建设工程,做强生态健康产业。健康对每个人来说是最宝贵的财富,长寿是每个人的最大欲望。从现代市场的发展看,生态健康产业已被公认是一个正在走强的“优势产业”、“黄金产业”和“希望产业”。建邺区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健康产业发展基础,如江心洲生态农业旅游业、河西CBD生态文化休闲业、体育健康服务业等。另一方面通过多年的绿色河西和生态建邺建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生态健康产业的物质条件,如奥体中心、国际博览中心、金陵图书馆、绿博园、中央公园、文化绿轴、滨江风光带等一批生态文化体育设施和场所。因此,在此基础上,要通过生态科技岛、南京低碳生态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低碳生态环保产业、低碳生态旅游业、生态饮食健康业、生态运动健康业等,尽快使生态健康产业成为建邺的主导产业。

第3篇

无锡市惠山区妇幼保健所副所长室,江苏无锡 214174

[摘要] 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是提高妇幼保健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区级妇幼保健机构通过抓创建、强质量、管项目、严监管、重预防提升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水平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基层妇幼保健;服务水平;探讨

[中图分类号] R7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66-02

近年来,我区卫生系统紧紧围绕“一法两纲”,认真落实妇幼卫生工作方针,以实施重大妇幼卫生项目为抓手,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为载体,着力强化行业监管,优化妇幼卫生资源配置,深化妇幼保健服务内涵建设,全面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取得了显著成效。

1抓创建,完善妇幼保健服务网络

1.1加强机构建设

围绕《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对照《江苏省妇幼保健所评价标准及细则》,以创建等级妇幼保健所和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绩效考核为抓手,加强区级妇幼保健所的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内容,改善服务条件和服务环境。

1.2优化产科布局

按照合理规划设置,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通过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爱婴医院复查评估、助产技术评审和服务质量评价工作对产科人员不足、接产数量较少、产科基本标准不达标的助产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共撤并产科四家,使助产技术服务机构的科室设置、设施设备、人员配备更趋合理和规范。被取消助产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重点做好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确保具备孕产妇难产应急处理、高危筛查和及时转诊能力。通过加强妇幼基层网底的内涵建设,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妇幼人群健康状况,推动妇幼保健工作又快又好地向前发展[1]。

1.3积极门诊创建

一是明确目标,分步实施。根椐无锡市卫生局下发的《无锡市现代化社区妇保门诊评估标准(试行)》和《无锡市现代化社区儿保门诊评估标准(试行)》[2],卫生局领导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成立以分管局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召开中心主任会议广泛发动,制定年度创建计划,分批实施。二是纳入考核,加强督导。将创建工作纳入区政府对各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状考核,并与各单位绩效考核挂钩。区妇幼保健所从房屋设置、设备与装备、人员要求等方面进行多次现场指导,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技术指导与业务培训。三是认真排查,积极整改。各创建单位根椐现有条件对照评估标准排查不足,及时整改,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抓好妇儿保门诊工作用房、人员及设备配备等规范化建设,确保取得实效。通过开展现代化社区妇儿保门诊建设,使社区妇儿保门诊在科室设置、业务用房、流程布局、标识标牌、制度建设、内涵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达到科学合理,规范统一,为广大妇女儿童创造更安全、规范、温馨、舒适的服务环境,有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妇幼保健服务能力。

2强质量,提升妇幼保健服务水平

2.1规范服务行为建设

强化对基层医疗保健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分批实施,提升基层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依托区医学会、围产协作组广泛开展妇产科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普及推广《产科急重症诊疗规范》[3]《新生儿窒息复苏》适宜技术,提高产科服务水平。每月召开妇儿保医生例会,以会代训,开展基层妇幼保健人员“三基”知识培训并每季组织一次考试,切实提高基层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2.2加强救治能力建设

区、镇两级制定了危重孕产妇急救预案,建立健全危重孕产妇急救组织网络,完善急救管理制度和抢救设备,畅通孕产妇急救转诊“绿色通道”,开展急救预案演练,提升了基层医务人员对危重孕产妇救治的应急处理能力,有效降低了孕产妇死亡率,保障了母婴安全。

2.3重视信息平台建设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了产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信息平台的联网,内容涵盖婚前保健、孕前优生检测、孕产妇健康管理、儿童健康管理、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和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系统和妇幼保健工作报表,做到全区妇幼卫生信息共享交换,实现了系统管理信息化、业务资料电子化、监测统计自动化、有效提高了妇幼保健管理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建立妇幼卫生信息化系统,规范管理,为广大妇女儿童提供优质服务[4]。

3管项目,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

3.1坚持组织领导到位

全面实施基本与重大妇幼卫生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为确保项目规范实施,让群众真正受益,区成立了重大、基本妇幼卫生项目领导小组与技术指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设立了重大妇幼卫生项目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管理协调工作。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做到目标明确、进度明确、责任明确。

3.2坚持规范培训到位

我区相继印发了《惠山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工作实施方案》、《惠山区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管理方案》、《惠山区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项目管理方案》、《惠山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惠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基本标准》和《惠山区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并对实施方案层层举办培训班。通过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坚持团队指导的方式深入、扎实地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努力把妇幼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向纵深推进[5]。

3.3坚持督查指导到位

为确保督查工作不走过场,见实效,督查中充分发挥项目专家指导组的作用,定期组织专家深入社区,做到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为强化责任,每次督导都出具书面的妇幼保健监督指导记录,明确具体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限定整改时间,实行双签字,并对整改情况追踪问效。

3.4坚持宣传引导到位

为提高社会对项目工作的知晓率与参与率,各地动员广大家庭责任医生走村入户,发放宣传手册,填写问卷调查及知情同意书,面对面进行宣传。同时利用广播、报纸、宣传标语、宣传板块、讲座等进行宣传。

4严监管,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4.1严格准入制度

按照《江苏省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许可及人员资格管理办法(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6]加强对妇幼卫生各类人员的准入,对不符合资质要求的人员及长期取不到相应资质的人员限期分流,确保人员100%持证上岗。严格执行《江苏省临床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要求,落实妇产科手术分级分类管理,尤其是加强对剖宫产单位及手术人员的审批,严禁无资质人员单独手术,严禁超范围开展手术。

4.2开展专项整治

继续深化“两禁止”专项治理工作,严格按照人员要求、台帐资料、宣传版面等加强治理,严厉打击非法接生。继续做好《出生医学证明》专项督查,从出生医学证明的申领、签发等环节把好出具《出生医学证明》关,要求证章分开单独保管,加强对出生证的换证、补证、废证的管理,坚决杜绝违法发证。

5重预防,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5.1积极开展免费婚检和孕前优生健康检测

区政府将免费婚检和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测作为惠民办实事工程,实施政府埋单,于区妇幼保健所建立了集婚检、婚姻登记和计生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从婚前医学检查、婚检宣教、咨询服务、孕前检查等每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保证婚检和孕检质量,确保每个妇女接受必要的指导、检查和治疗,从而不断提高婚检率及孕前优生健康检测率。

5.2规范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

严格按照《无锡市新生儿疾病筛查规范》、《无锡市听力筛查规范》和《无锡市产前筛查规范》加强技术培训、规范工作流程,做好知情同意告知工作,每月进行一次专项督查,针对存在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并及时整改。

[

参考文献]

[1]冷岚.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推动妇幼保健工作发展[J].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285-5286.

[2]无锡市卫生局.《无锡市现代化社区妇保门诊评估标准(试行)》和《无锡市现代化社区儿保门诊评估标准(试行)》[Z].2013-06-25.

[3]江苏省卫生厅.产科急重症诊疗规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4]陈志,吴海倩,张义涛.信息化管理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与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中的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294-5296.

[5] 王佩红.余姚市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32(3):300-301.

第4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治理;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性

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要基本实现,“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治理要率先现代化。”“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级各层教育领域展开,当前我国“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布展主要集中于大学教育、职业教育,还缺少对学前教育层级的关注。学界已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系统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展。我国目前学前教育治理研究状况如何,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否必要,是否可行,应从哪些角度开展系统的研究是本文着重论述的内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当前学前教育治理的困境与破解策略上。骈茂林(2012)认为,由于治理责任不明确、治理理念不清晰,以往我国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受制于地方政府自身的努力程度,学前教育治理结构、过程和结果呈现明显的“碎片化”特征,并将此归因于政府学前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不明晰;学前教育服务的制度供给不足以及学前教育服务标准缺失和监督机制缺位。时丽(2015)认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还存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学前教育公平缺失等问题,其根源是学前教育治理结构的失衡。并且指出市场、民间力量和家庭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治理主体,要理清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治理体系各主体的参与领域和职责,实现学前教育治理体系的创新,从而促进学前教育的良性发展。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的突出成果集中于以下几项:(1)学前教育的多元立法。英国《儿童法案》(2004)和《儿童保育法案》(2006)的颁布,为进一步明确建立、健全政府职能,明确相关重要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能和职责,实施整合服务为所需的机构重组和跨部门合作机制提供法律支持。德国政府制订了《儿童和青少年福利法案》(1992)、《托幼机构拓展法案》(2004)等,以保障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连续性。(2)实施学前教育“弱势补偿”方案。国家制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系统的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和发展计划是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3)鼓励机构的多元发展。国外学前教育机构的供给途径有国家教育部门、地方政府、社区、教会、慈善团体、学校、企业、私人等。

(三)研究述评

通过对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的检视发现:(1)对学前教育治理的研究还不成熟。治理的理念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引入国内,学界对其的分析也不可谓不多,然而结合中国国情和体制特征进行的有价值和有力度的分析依然不多见。(2)在立法多元、均衡发展、课程设置理性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方面,国外已有了实际操作,但是基于自己的国情,我难以照搬他们现成的理论和经验。(3)“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应该在各级各类教育展开全面的研究,而学前教育层级的系统研究还未展开。

二、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分析

首先是落实中央政策,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改革的总目标,落实到教育领域就是要通过全面改革,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高水平的教育治理能力。当前教育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都可以“牵引”到学前教育层级,学前教育的治理现代化研究在教育的基础环节,将起到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作用。

其次是破解学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需要。袁部长提出了当前教育工作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足。习惯于用分数管学生,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习惯于用升学率管老师,制约了教师的创造性。问题“牵引”到学前教育层级就要杜绝学前教育小学化。但是,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动态的、流动的,要破解难题,则离不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而这一研究将为破解学前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可供参照的对策建议。

再次是建设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需要。“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是指在政府、社会和市场等主体的参与下,将公平、优质的学前教育惠及所有农村适龄儿童的管理保障体系,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和政府主导性。”学前教育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善治(good governance),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学前教育属于公共产品,要实现其“公益性”与“普惠性”就要规避单单依靠市场进行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缺陷,要在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前提下,通过多元主体“共治”来保证学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学前教育才能最广泛地惠及到“弱势”适龄儿童。

三、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开展的研究路径

第一,要在厘清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方面做出努力。因为明晰概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逻辑前提。首先,学前教育治理与大学教育治理、职业教育治理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从治理的本质来讲,都是对主体利益的协调与整合,区别就在于学前教育治理涉及的利益主体的特殊性,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我国学前教育一直关注的焦点,国内知名专家都普遍认为应该充分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性,杜绝学前儿童的超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去小学化”旨在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与动手能力,而非集中在小学知识的掌握。其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学前教育治理现代化的两个必要维度,治理体系是规范政府、学校、市场等多元治理主体的权利与行为,维护公共教育事务和提供优质教育公共服务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治理能力是治理主体,即治理组织和相关人员开展治理活动,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第二,应关注学前教育治理的“现代性”意蕴研究。学前教育治理现代化,不是“化”为现代学前教育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要在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础上,追求更为长远的“现代性”。对于学前教育治理的“现代性”意蕴可分别从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治理过程几个维度展开。按照现代性所秉承的“大写的人”(即主体性)及“大写的理性”特征,学前教育治理理念需要凸显公平、民主与效率;治理主体要凸显多元化特征;治理机制要凸显法制之理性以及市场之理性特质;治理工具要注重法律与契约;治理过程要凸显“互相承认”、“民主协商”等特征。现代化是现代性的获得过程,学前教育治理的“现代性”是什么,直接决定了学前教育现代化的走向。

第三,可关注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障碍研究。这是关乎“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矛盾的集中爆发点。学前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主要受制于,学前教育法制不足、传统一元化管理理念、缺乏规范市场和成熟社会组织等因素。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立法还不够完善,综合国外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发达国家在学前教育立法层面呈现了多元化特征,这也是立法完善的体现。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我国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封建制度的影响,管理理念陈旧,主要以政府的一元化管理为主,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还不能完全实现。规范的市场和成熟的社会组织是学前教育治理的“胚囊”,市场和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制于特殊的“权利”机制。如何突破“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是实现学前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关键。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2.157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2-0219-02

目前,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国家战略资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了解和熟悉,它不仅开启了信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全新时代,也助推了政府治理变革新纪元的到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大数据就是政府治理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技术,具有推动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共同创新的效用,并且通过这种效用给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改革带来全新的变化。

1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虽然理论界对服务型政府没有给出过明确的定义和确切的表述,但是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和最后的总结得出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点。

1.1 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就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就是相对于传统的政治统治型政府和经济建设型政府而言的,而与后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服务型政府所体现的“服务”特性,它是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首要职责;同时,也是判断政府绩效的最主要的准则,更是国家公务人员职业伦理的核心内容。

1.2 服务型政府是法制的政府

法制政府概念的提出就说明了政府的权利是受到限制的,并且政府的法律必须是确切保护国家公民的彰显出正义的法律。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在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宪法和法律至上、依法行政,基本价值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的权利。”

1.3 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应体现出政府的“被支配”特性

服务型政府施政过程中,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应体现出政府的“被支配”特性,这就要求在服务型政府施政的过程中,公民的需求居于决定性地位,而不再是政府的要求居于决定性地位。换言之,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是被支配的,而公民不再是传统的被支配地位。当然,这种关系的界定也是与政府权力的来源是相符的。政府的权力来源于公民,自然在与公民的施政关系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1.4 服务型政府职能的确定就意味着政府必须对公民承担一定的责任

政府为了更好的服务于公民就一定要解决责任承担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责任的承担既是对“行政官员为了什么负责、对谁负责”的友好解释,也是对“行政官员实现责任的手段是什么”的完满回答。具体来说,服务型政府所承担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行政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2 智慧政府公共管理过程中大数据的应用

首先,政府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在原有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快速反应的公共安全管理。在国外,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比赛过程中,发生了两场爆炸,爆炸造成了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让人更加想象不到的是在爆炸案发生的24小时以内,美国联邦调查局就搜索到海量的移动设备基站日志、短信、社交媒体数据、照片和视频监控录像,通过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快速的找出了犯罪嫌疑人,而上述所提到的数据都属于大数据时代的非结构化数据,这种非结构化的大数据成为了美国政府破案的关键因素。在国内,2013年拥有1 300万人口的苏州市在如此大的人口压力下却连续10年被江苏省评为“社会治安安全市”,数据显示苏州现行命案破案周期平均在5天以内,命案破案率达到99.16%,所依靠的就是多渠道的大数据采集和快捷的数据处理能力。另外,电子眼、互联网等数据搜集渠道的丰富和越来越多的数据加入到犯罪预测模型中,使得警方能更有针对性地锁定犯罪易发点,高效打击犯罪。

其次,政府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在原有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综合社会管理。例如,沈阳市大东区区政府通过以大数据为依托,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实现了创新的网络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该模式框架体系由六大分系统组成,包括以民生保障为基础的建设服务系统、以现代科技为依托的信息网络系统、以高效顺畅为要求的组织指挥系统、以预警防范为先手的维稳防控系统、以快速反应为特征的应急处置系统、以真实客观为标准的考核评价系统。组织层级包括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中心、街道社会服务管理综合指挥分中心、社区社会服务管理综合工作站三级平台以及区级、街道、社区级和网络级四个层级。

最后,政府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在原有的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之上实现了医学研发能力的提高,医疗个性化发展。例如,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往无比昂贵的基因测序变得不再遥不可及,那么海量的基因数据也将随之产生,一些医疗机构正通过高级算法和云计算加速基因序列分析,让体检机构或者主治医生能更快、更便捷、成本更低廉的方式发现疾病,并且对疾病的治疗也更加的高效了。

3 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构建的意义

首先,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培养行政机关进行公共服务的理念。我国政府推行电子政务的目的就在于希望通过这种新的办公方式实现政府职能的更好转变,更好地为公民服务。通过大数据依托,政府通过电子政务的构建能够更好地实现与居民信息的双向互动、无缝对接,彻底摆脱传统执政理念中的“官本位”“权力本位”的理念,实现更好地为居民服务。

其次,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构建,可以更好地提升政府工作的运作效率。通过有效地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建可以使以前多个部门联合做到的公民服务,通过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在提高政府施政效率的同时,精简了不必要的人。

最后,大数据时代服务型政府电子政务的构建,可以更好地实现公民对政府的监督。建立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目的。大数据为依托的电子政务的出现为公民对政府的监督提供了成本低廉且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基于大数据的政府2.0整合平台的开放,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政府通过平台开展民意调查、在线互动的方式让民众称为政府施政过程中的流程节点,透明的政务开展,使公民真正参与到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效果评估之中,在提高民众对政府信赖的同时,让公众的参政议政成为了可能。

主要参考文献

[1]伍耀辉.构建服务型政府视域下的电子政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从环境换取增长到生态优化发展,全域统筹国土开发格局,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多维立体的全方位拓展之势。

规划生态功能板块,严格生态空间管制。总体谋划全区国土空间开发,顶层设计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划定城乡发展、产业发展的生态边界,实施生态空间管制,实行集中开发和均衡布局。

划定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江宁把建立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制度,划定生态红线、生态控制区边界,作为制定发展规划、调整产业布局、审批建设项目的硬杠杠,给生态功能保护拉起“生命线”和“警戒线”。

坚守生态本底,构筑南京生态屏障。江宁人认识到,守护好山水田林自然生态本底,保障好区域生态环境安全,就是为南京构筑了一道生态屏障。为了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长江江苏第一洲”新济洲“封岛”涵养十多年,保护区内化工、铸造企业、码头、船厂全部搬迁;秦淮河之源江宁段及主要支流实施“河长制”,全面负责水质动态监控监管。为了确保秸秆禁烧无一火点,每年夏秋农收两季,全区严防死守、疏堵并举,做到白天不见烟、晚间不见火,不给机场、高铁、高速公路造成污染影响。

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到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抢抓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机遇,推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增强创新创业的动力引擎之变。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结构高新化。着力发展以新兴产业为主导、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幅百分之二三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2014年达63%。培育发展“2+2+2”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汽车、电子信息两大支柱产业壮大提升,加速智能电网、未来网络、生命科学、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规模集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建设1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0%。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台湾农民创业园、汤山翠谷农业科技园、湖熟生态旅游农业园等六大国家级、省级农业园区,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也是涵养生态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抓手。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驱动产业形态升级。一是打造“磁场”,完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综合环境,建设花园式科技研发园区,吸引高素质人才投资兴业。二是“筑巢引凤”,建成了300多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已有近500家企业入驻孵化。三是架起“金桥”,推动科教人才资源与创新创业载体高效融合,推进政校企协同创新,建设大学科技园、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等,全区年均实施高端产学研合作项目120个以上,80%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区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向节能减排要环境容量,倒逼落后产业淘汰转型。一方面,严格环境准入,提高产业层次。落实最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全面推进规划环评、区域环评、跟踪评价和项目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坚持“十个不批”原则,坚决控制“两高一资”和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为生态空间腾出容量。坚决向污染宣战,坚持铁腕治污。2011年以来,关停整治“三高两低”、“两高一资”企业115家。

从打造生态乐居现代品质新城到建设美丽乡村,实施新型城镇化,促进产、城、乡、人有机融合,彰显城乡一体的宜居宜业之美。

突出城镇功能提升,建设现代化生态品质新城。构建新型城镇体系,重点提升东山副城品质,加快汤山、麒麟等4大新城建设,培育建设淳化、秣陵等10个新市镇,推动“副城―新城―新市镇―新农村”协同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区。

突出打造“金花村”,留住“诗意江南”。“金花村”开发建设内涵上,以“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要求,做到生态保护与适度利用相统一、产业发展与富民强村相促进、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开发经营模式上,或政府引导,或国资集团投入,或民资经营,或园街支持,或社会多方共建;开发建设途径上,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等工程相结合,将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品牌运作上,以点带面、整体开发,建设了30多公里长的旅游廊道和绿道系统,把美丽乡村串联成珠,乡村旅游从孤立的“盆景”变成了“百花园”。

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是环境整治向农村延伸。着重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开展农村生态创建,全区村庄环境整治率达100%,100%的街道建成国家生态街道,92%的村建成生态村,89%的社区建成绿色社区,数量位居全市第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做到城乡公共交通“一元化对接”,城乡供水“一个龙头提供”,城乡污水管网“一齐覆盖”,城乡垃圾“一个炉子焚烧”。全区污水日处理能力达35万吨,是2000年的10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0%以上。三是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农民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社保、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区服务,让农民不出社区即可办理类151个民生社会事项。四是资金投入向农村延伸。每年按照1∶1.5比例足额落实区级配套资金,整合多部门涉农项目资金,每年财政投入十多亿元,保障美丽乡村建设。

从注重发展实绩到注重百姓感受,大力提供生态产品,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铺就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民生幸福之路。

以群众满意为导向,让百姓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江宁直面发展问题,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多策并举,多方联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改善人居环境,增进社会和谐。区“12345”政府服务热线群众综合满意率排名全市前列。南京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等民意调查显示,江宁的群众满意度始终保持在85%以上。

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让百姓成为环境改善的受益者。全面实施“蓝天、清水、家园宁静、绿色江宁”四大环保工程,加强城乡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进一步改善城镇环境品质和整体形象。2012年以来,以举办亚青会、青奥会江宁分赛场为契机,集中开展动迁拆违、治乱整破专项行动,开展“大干一百天”、“再干二百天”环境大扫除,完成了一批重点项目动迁,拆除了数万平米违建,进行了干道街巷出新、城中村危旧房改造、黑臭河流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整治等,城市更美更净更靓,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支持。

第7篇

社会组织的发展本身即是一部创新史。近年来,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因为其与基层社区的密切关系,已成为社区教育多元主体中不可忽视的一元。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遇到了不少困难和障碍。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社区社会组织本身、社会三方共同努力,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做好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打造区域社区社会组织品牌,开展交流展示,为传统社区教育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社区社会组织;社区教育;作用;建设途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同时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求——“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顺应了社会治理理念,从社区教育管理进化到社区教育治理,推进了社区教育多元主体建设,探索适合社区教育发展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格局。这些都是社区教育管理创新的基本取向和路径选择,也是今后推进社区教育治理发展的目标追求和主流价值。作为现实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社会组织也是社区教育的社会载体与重要社会基础。在此背景下,研究社会组织,探索其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区社会组织

徐永祥认为,所谓社会组织,是指不同于官办的社会组织(GONGO),也不同于社区文体活动团队类组织类型,更不同于以经济理性为宗旨的各种市场主体或市场要素(如经济类行业协会、律师事务所、教育、文化及体育等营利性机构),而是以追求社会理性,提供非营利的社会服务或社会支持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团体。胡伶认为,一方面“教育社会组织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为公众让渡出教育管理空间时产生,使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管理措施在微观层面得以贯彻。”由此提出了教育社会组织的概念。另一方面,从社区教育实践来看,社会组织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民政局注册的,以枢纽型组织形式孵化社区文化团队,承接政府服务项目,进行文化养老、健康教育培训;另一种是社区文艺社团,例如书画社、舞蹈团等,带有较强的民间自发性质。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六大类,即事务类社会组织、服务类社会组织、志愿者活动类社会组织、文体活动类社会组织和适应居民服务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这里所说的社会组织,特指参与社区教育的,满足居民学习需求的各类正式注册的专业社会团体,称之为社区社会组织。

二、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的观点一直认为政府和市场“两驾马车”可以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的需求,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效率;政府通过“有形的手”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实践证明,仅有这两只手远远不够,特别是在社会问题凸显、社会治理难度日益增大的现阶段,政府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与社会携手合作,一方面创造条件培育社会组织,使之完善和发挥自身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多方参与合作机制确立其社会治理主体地位,发挥其在社会管理新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共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社区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提高了社区教育治理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以往“社会管理”的表述提升为“社会治理”,体现了党对国家和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将对我国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培育与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有效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让社会组织成为公共治理主体之一,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人与人的理解与融合、促进邻里的和睦与社区的和谐,有利于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社会组织紧跟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理念,开创了提高社区教育治理水平的实践途径,提升了社区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水平,弥补了政府在社区教育治理中的短板。

(二)丰富了社区教育的实践主体

政府单方面的力量不足以解决社区教育所有的管理困境并提供具有回应性和针对性的服务,所以必须依靠社会的资源和力量。社会组织的出现与发展正好弥补了政府管理的缝隙。随着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呈现常态化,为不同群体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开发和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满足居民日益多样化的学习与生活需求,日益成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与各级教委、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等共同组成了社区教育的实践主体。

(三)提高了社区教育专业化水平

社区社会组织是各种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通过保持对社会需求以及环境变化的高度敏感和灵活变通,从而提供各种专业化和差异化的社会服务,满足日益多元化和异质化的社会发展和居民学习需求。社区社会组织工作者的专业性也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障碍与困境

虽然社区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但仍面临许多困难,既有源自主体内部的,也有来自社会环境等领域的。主要体现在:

(一)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认同度不够

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范围广、难度大,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来关注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发展创新的工作。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相关的具体政策、配套措施,社会组织评估和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同时,虽然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并做出了一定贡献,但有部分单位和个人尚未认识到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教育主体之一的重要性,依然将社区社会组织看作是非正规的团体,持不信任、不重视的态度,社区社会组织在参与和开展社区教育时困难重重,影响了社会组织的效力发挥。此外,对社区社会组织认识与重视程度的差距也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不足

截止2015年11月25日,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60万家,虽然社会组织在数量和类型上都有了较大突破,但是社会组织自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完善。一是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很多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成立时间不长的社会组织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内部组织建设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有的虽已建立起各种规章制度,但只是为了应付上边检查的一种形式,而并没有真正付诸实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社区社会组织的非政府性、非营利性以及待遇等原因,因此很难吸引人才,不少社区社会组织的员工存在着素质偏低的现象,文化程度大多不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与指导。这些都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的长远发展。三是缺乏诚信透明和自律机制。由于受社会信用体系的影响,社区社会组织的信用度难以建立,加之许多社区社会组织又不重视机构自律,结果导致诚信危机。缺乏了诚信,社区社会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必将受到影响。

(三)社会组织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动不足

一方面,当前的社区教育实践依然是政府主导,教育部门推动,以社区学院为龙头,社区教育学校为主体,通过聚合社区各种教育力量,如学校系统、市民教育基地等,来实施各项社区教育活动。而社会组织由于与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互动机制不健全,政府购买服务的机制尚未建立,授权合作或互动合作不充分,有些部门对社会组织的服务与管理传统思维定势没有改变,没有形成与社会组织协调互动的工作方式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社区社会组织这一主体不得其门而入。另一方面,许多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靠自筹资金、社会捐助、政府补贴和服务收费,经费来源不稳定且数额不多。资金的缺乏不仅影响到社会组织的再发展,而且就目前来说已经影响到社区社会组织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到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此外,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缺乏有效的监督,而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监督也常处于缺位状态。

(四)信息沟通渠道不够畅通

社区社会组织由于缺乏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合作意识,没有自己的诉求表达途径,来表达自身利益和要求、切磋服务经验与技能以及交流行业信息,无法将自己的社区教育资源共享,也因为宣传不够而无法参与到社区教育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机构的发展,影响了社会政策选择中诉求表达的能力。

四、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做好对社会组织的管理与建设

挖掘和培育社区人才资源,依托地域优势,组建各具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做好基本制度的统筹建设之后,应该允许各地区有一定的自主性,鼓励各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在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组织管理等各方面发挥能动性。各地区从自己的独特性出发,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发展长期规划,围绕规划有序发展。另外,有必要加强对不发达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工作的支持。一方面,建立地区性的统一的年终评比机制,设立若干奖项。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建立辅激励机制,以年终评比为主形成全面的激励体系。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适当的监督和劝退机制,对表现持续不佳的社区社会组织应该有所监督或重新培训,保持队伍的先进性。

(二)加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虽然当前社区社会组织尚难以承担社区或街道乃至区一级的社区教育任务,但是在发动和组织居民群众参与社区教育活动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要充分认识和引导好此类组织的发展方向。合适的培训与指导能够提升社区社会组织服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尤其是区级的培训,各区差异较大,区级培训一方面宣传教育本区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树立自己的特色。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本地区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社会宣传能够帮助居民更了解社会组织,一方面能够吸引更多人加入队伍,提供人力资源;另一方面,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的提升也是稳定现有工作人员的有效手段。

(三)打造区域社会组织品牌

根据本地区社区教育特点,着力打造特色社会组织。可首先建立梯队推进机制,即对成立早、群众基础好、对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社区社会组织,采取引导提质发展,创新管理模式,积极帮助其打造成为全国有名、全市示范、全区领跑的特色品牌型社会组织,通过培育打造,规范发展,使之变“无形”为“有形”,变“无名”为“有名”。例如,江苏省南京市评选公布了2015年“十佳社区公益服务品牌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助老类社会组织和儿童教育类等。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由社会组织创新的“月文化”特色项目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品牌,在社区居民中知名度、影响力日益扩大。通过这些品牌社会组织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激励这些社会组织,进一步成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的新生力量。

(四)开展交流展示,放大辐射效应

随着社区教育公共服务意识的提升,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学习交流和成果展示,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扩大特色社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政府直接购买社区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为政府减负的同时,也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科学、更丰富、更有效的教育活动。总之,在社区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这一问题上,要围绕“社区社会组织是社区教育治理的多元主体之一”这一中心思想,积极培育,发挥其作为新生力量在社区教育中应用的作用,为社区教育开拓新的途径和局面。

作者:刘蓉 单位:北京市西城经济科学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永祥,徐利文,徐选国.新社会组织:内涵、特征及发展原则[J].学习与实践,2015(7).

[2]胡伶.教育社会组织发展与教育行政职能转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3]刘蓉等,社会治理视角下的社区教育发展与探索——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6(2).

[4]中国广播网,基金会中心网统计:全国社会组织数量已超过60万家,网易财经[EB/OL].

[5]北京社会建设网,首页——西城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门户网站[EB/OL].

[6]彭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教育的策略分析——基于宁波市北仑区的实践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3(1).

[7]刘红燕.社区教育视角下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4(5).

[8]蔡宜旦.“三元主体模式”下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5(3).

[9]孙奇琦,陈光耀.社区教育在培育社会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

第8篇

大学为何诞生于西方

学术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征吗

国家大学生学习质量2013年度报告

论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学习信念的提升

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研究——以甘肃为例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与高校多元录取的有效衔接策略

高校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雇主以及政府间的合作模式

论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内涵、困境与策略

我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现状、问题与挑战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大学教师发展动机探析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向度

应用型大学教师践习:实施现状与发展逻辑

对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反思

中国高等教育的机制转变与规模扩张

全球化与中国大学模式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2049发展蓝图、指标、挑战与实现途径

学科教学论:知识生产与身份建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大学生学习经验调查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学习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高考公平与应试主义

论高考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目标原则及推进策略

日本短期大学的危机

区域现代化背景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在中国发展的轨迹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高考

我国高校联考的历史、现实与前路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后续效应

文化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生存方式

论教育研究的本质追求与反本质思潮

论高等教育学学科属性及其建设

协同创新——一种新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管理方式转型的知识解读

论大众高等教育与多元参与治理模式建构

学院组织及其治理结构

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要素解析

创新人才大中学衔接培养实践探析

日本国立大学的财政制度:历史性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软预算约束问题分析

影响大学经费筹措的主要理论综述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全球化挑战与高等教育范式转型

美国社区学院的市校合作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案例研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CDIO课程模式

卓越教师是怎样炼成的——台湾地区大学教师发展的经验与启

从“十一五”规划到“十二五”规划:印度高等教育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第9篇

一、台湾富丽农村建设的社会经济背景

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伴随着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推动,工业化进程加快。1986年工业对GDP的贡献达到44.8%的历史最高水平,人均GDP突破4000美元,此后工业比重开始下降而服务业迅速上升。到1990年,台湾三大产业结构转变为4:38:58,人均GDP达到8325美元,经济形态由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而与此同时,农业和农村发展滞后问题也进一步突显。统计资料表明,1950~1970年,台湾工农业发展速度之比为3.0:1,1971~1980年为5.7:1,1989~1996年再扩大到7.3:1,大大超过2.5~3:1的一般要求。农家与非农家人均收入之比也从1987年的72:100扩大到1990年的69.2:100。

农业发展滞后造成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村劳动力外流,乡村社区面貌破落,城乡矛盾突显,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于是1991年,台湾农政当局依据“经济建设六年计划”确立的均衡区域建设的总方针,出台了《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提出以“发展农业、照顾农民、建设农村”为宗旨的富丽农村建设目标。

富丽农村建设是台湾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产物,一方面是当时台湾经济已经达到较高水平,提升农村建设的层次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形势所迫,如果不加快农村建设,任凭城乡差别扩大,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富丽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台湾农业发展理念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突破。它遵循“三农”新理念,把现代农业建设从农业延伸到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台湾学者认为富丽农村所诠释的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共存共荣,其内涵盖了“经济面”、“文化面”和“自然面”三个层次。经济面是富丽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之一,在于激活农村产业经济,以谋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所得,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文化面是富丽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即以人为本,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和生活追求,将农村文化和农民生活纳入建设规划;自然面是指调和农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的规律,营造井然有序的乡村生态景观和永续发展的生活环境。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文化的提升和农村自然系统的维系,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富丽农村建设把“三农”(农业、农民、农村)和“三生”(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联系起来,大大深化了农村建设的理念,拓展了农业发展的空间,为缓解“三农”问题、平衡城乡发展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而所有这些,都只能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做到。

二、台湾富丽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台湾富丽农村建设目标是动态的、渐进发展的,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富丽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也逐步升华。在1990年《农业综合改革方案》中富丽农村建设的目标有三个层次,即农业生产企业化;农民生活现代化;农村生态自然化。到上世纪90年代末,在《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1997~2001年)中,则提出发展效率与安定的现代农业,建设富裕与自然的富丽农村,培养有文化和有尊严的现代农民。根据这个要求,具体提出了改善农业经营形态,科学规划乡村发展,增加农村公共投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强化农村活力,美化农村区域景观等富丽农村建设的6大目标。

2001年7月,台湾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制定了《农业中程施政计划》,把富丽农村建设目标定位为“建设农村新生活圈,塑造农村新风貌”。所谓“农村新风貌”是指构建与城市生活相适应的现代化乡村,由互相联系、协调发展的生态、生活、生产三个圈组成:一是发展休闲农业园区,塑造乡村优美环境,构建农村休闲旅游圈;二是推动农村整体社区营造,整合农业社区组织,倡导“以民为主,以农为本”理念,营造“与农共生”的农村社区生活圈;三是开展“新故乡运动”,运用地方特色资源、特色文化和特色环境生态,开发地方特色产业,构建农村产业发展圈。农村“三圈”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富丽农村建设的内涵。围绕上述目标,台湾富丽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一)现代农村产业建设。

农村产业建设方针是由以往追求提升生产力转变为以强化竞争力为主轴,着眼于整合农村优势资源,以维护产业永续发展为原则,推进农村产业多元化、现代化、资讯化。

1、组织农业策略联盟,延长农业产业链。农业策略联盟是以交易成本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新型产业联盟组织。它通过结盟企业之间共同研发、共同行销、合作生产及股权投资等方式,交换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策略联盟的目的是:利用农村特有的优势,在农业内部产业之间及农业与非农产业间进行联盟,有效整合产业、信息、技术、资本等资源要素,把农业由一级产业推向二级、三级产业,延长产业链。

策略联盟的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同业联盟,如生产联盟、物流联盟、加工联盟、贸易联盟;二是异业联盟,如生产者、流通者、加工者之问的联盟,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区域联盟。如县市区域联盟和全省性联盟。策略联盟与传统农业经营的主要区别在于引导传统农业从单一化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以市场和健康为导向的复合型生产模式,构建具有特色、高度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如贸易联盟,针对产品供货不稳定、商品化程度低、保鲜贮运技术不良、国际市场信息不足、国际贸易及营销人才缺乏等问题,通过制定标准化流程、规范运作,建立货物外销专业化包装处理场和卫星体系贸易平台,协助农民团体设立国际营销公司,促进农产品出口。

2、构建农业中心卫星体系,推动农业企业化。农业中心卫星体系是指以农会、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中心经营体,以其周边农民团体、产销班、卫星农场、卫星厂为基础单元,通过垂直整合、水平扩张、同业与异业结盟等方式,将小农场结合为大农场,小企业结合为大企业,共同塑造竞争优势。农业中心卫星体系的中心经营体负责产销整体规划、市场行销,顺应市场需求辅导卫星厂,协助其建立良好的生产规范、品质制度、培育技术及管理人才,并专注于研发及新产品设计、创建新品牌、拓展国内外市场,建立稳定的供需关系。卫星厂则接受中心厂技术及经营管理辅导,参

与中心厂短、中、长期的产销计划,依照双方协议价格及交货等相关契约条件如期提供适质、适量、安全的产品。

基于协同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农业中心卫星体系实行农业经营企业化,经营人才优质化,物流运筹现代化,产销履历标准化等推动策略。借助这些共同性策略,在资源整合方面发挥核心优势;在营运方面改变传统思维,创新产销模式,充分发挥卫星体系的整体功能,提升农业企业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3、推行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确保食品安全。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是一种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分装、运输到贩卖的全过程,进行可追溯的、完整的、系统的安全卫生记录制度,包括上游的土壤、水质、生态环境,中游使用的肥料、农药、管理以及下游的整理、加工及品质检验、运销等各个环节的资讯。一个完善的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包括六大基础架构:即:(1)按农产品的种类分类,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安全食品供应链管理系统;(2)建立符合品质管理与国际安全标准的生产作业规程;(3)实行产销过程透明化;(4)进行产销全过程的品质管理;(5)构建产销全过程的资讯传输与查询追溯平台;(6)引入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标准认证制度。为此,台湾“农委会”成立专案辅导委员会及产业推动小组和跨领域工作小组,并于2006年颁布了“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办法”、“农产品验证机构管理办法”、“农产品产销履历委托认证实施要点”、“农产品产销履历验证机构认证规范”等政策文件,从法制层面为履历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

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方面,台湾已参照ISO9001品质管理、ISO2000食品安全管理及HALCPSE生管理制度,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良好农业规范”,对102个农业品种进行标准化管理和资讯化作业。在履历资讯查询系统方面,已建立“台湾农产品安全追溯资讯网”、“农产品产销履历核心资讯系统”、“农产品产销履历管理资讯系统”以及“农业易购网”。预计到2015年全省将达成全面实施农产品产销履历制度的终极目标。

4、发展农业知识经济,推动农村信息化。现代农业是工业技术装备农业的过程,是物质资本对自然资源的替代,其基本标志是机械化和化学化;知识农业则是在工业装备农业的基础上,用知识武装农业的过程,它的基本标志是知识资本对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的“双重替代”。生产要素智能化,经济活动信息化,农村产业多元化,农业产品优质化和自然资源及物质资本的高效利用是知识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知识经济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现阶段台湾农业知识经济推动策略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引入高科技,辅导产学研结合,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创新能力,发展农业知识经济;二是强化农业资讯基础建设,健全农业资讯传输机制,借由网际、网络达成资源共享,完善农业产销经营资讯网络,农业全球资讯服务网络、农业资讯社群网络、农民团体和产销班资讯服务网络、农产品市场资讯网络等,形成覆盖全岛的农村实用信息环境;三是整合与农村发展相关的各种资料库,构建不同类型的专家系统,为政府当局及专家、学者的研究分析提供资讯服务。

(二)农村社区组织建设。

1、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社区聚落建设是台湾富丽农村“三圈”建设基本架构的核心。在现代生活中,农村社区不仅是农民生活和生产之所在,而且是自然生态维护的天地和城市居民游憩休闲的去处。以人为本,建设好农村社区生活圈,改善人的基本生活环境,是营造“以农共生”,实现富丽农村建设长远目标的关键之所在。

台湾现有322万农民,72万农户,4千多个农村聚落。早期的农村建设主要集中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题的生产建设方面,对农村聚落的社区建设不够重视,多数农村社区由于缺乏总体规划,村庄结构、设施配置及住宅形态均以配合小农生产活动为基本,长久自由发展的结果,使得社区建设面临诸多围城:突出表现一是道路狭窄、弯曲、主从交错,人车杂流,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小区组织纹理杂乱,新建公共设施如社区文化、科技、教育、通讯等建筑难以有整体性完善的设置;二是房屋建筑型态陈旧,三合院、四合院等传统建筑已逐渐破落,而新增建筑物杂乱无章,难以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之需要;三是居住环境脏乱、杂草丛生,排水不畅、生活品质低劣。

进入21世纪,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资源竞争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台湾农村社区建没问题面临着更多的冲击,一方面是社区建设与现代化城市形成明显的反差;另一方面是农村社区现状不能适应农村功能多元化发展的要求。目前,台湾大多数农民早已从耕地解放出来,摆脱农耕农业的经营方式。统计资料表明,2004年台湾专业农户仅占农户的24.6%,兼业农户已占75.4%,在兼业农户中以农业为主占14.5%,以兼业为主占60.9%。现代农村产业建设和农民就业构成对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永续发展委员会,以“世界21世纪议程”为蓝本,将农村永续发展的政策导向由经济扩及社会、生态及文化教育等,并在《挑战2008:“国家”重点发展计划》中设立“新故乡社区营造计划”项目,在“台湾健康六星计划”中,提出产业发展、社会福利、社区治安、人文教育、环境美观、环保生态等6个方面,作为农村社区建设重点,以期建立由下而上之社区总体营造制度,构建兼有产业、人文、自然生态及地方特色的农村社区生活圈。

2、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根据台湾“农村综合发展规划及建设计划”与“农村细部规划”的要求,富丽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创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所得;适应农村多元化功能的需求,促进农村与都市之间的双方交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住宅贷款,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农村人口外流,安定农村社会;提供农村适宜之生活基本设施及休闲游憩场所,控制农村社区环境污染,妥善处理社区废弃物,调和和美化社区景观,强化农村活力。

根据上述目标要求,台湾农村社区建没着重开展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社区更新和住宅辅建。包括调适社区整体布局和农宅新建或修缮,通过实施“农业用地兴建农舍办法”和“集村兴建农舍奖励及协助办法”,推动农村住宅改造更新。仅2001年辅助整建农宅496户,贷款修建农宅415户,逐步改变社区农宅杂乱无序的景象。二是公共设施建设。内容包括道路交通系统、通讯网络、邮电、市场、仓储、保健、医疗、给排水系统、野溪治理、生产环境改善等。三是环境保护与景观建设。包括社区生态保护、水土保持,全面推动社区造林绿化、美化,加强垃圾与污水处理,防治公害,发展绿色产业,进行植生复育,建造森林公园和景观园林绿地,建设绿色廊道,改善社区自

然生态景观。四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社区科学文教设施,在社区总体营造中注重文化内涵,保护文物古迹,丰富文化财富,净化思想,提高道德品质,提倡传统礼俗与文艺复兴或再创,发展社区特色产业文化,如举办白河莲花节、大甲芋头节、官田菱角节等。制定乡规民约,培养和辅导模范人物,维护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农民福利制度建设。

社区农民福利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构建完善的农民照顾体系,推动农民观念革新,培育有活力的农民。其内涵包括农民教育,农民福利和农民创业等方面。

1、培育优质农业人力资源。重点是实施“漂鸟计划”、“园丁计划”和“深耕计划”,对不同年龄和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推动农民终身学习制,重点培育农产品行销和企业管理人才,强化其现代化经营管理技能。

2、建构农民生活支援体系。内容包括健全农民离农年金制度,对65岁以上农民发放每月养老保障金6000元;实施“农民健康保险条例”,对15岁以上农民提供健康保险;建立农民福利基金,对困难农户提供福利补助;建立农民子女奖励助学金制度,为困难农户提供奖学资金;增加农业救助,扩大农业保险,成立“农业天然灾害救助基金”,颁布“主要农产品受进口损害救助办法”、修订“家畜保险办法”和“海上作业渔民保险办法”等,增强对农业灾害救助的力度。

3、辅导农民团体转型。农民团体是台湾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台湾当局十分重视发挥农民团体的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会考核办法》,加强对农会干部的素质教育,帮助有困难的农会发展经济,提高其服务农民的能力。辅导农村社区生活中心运作,培养志愿工作者为农村失能者提供无偿服务。组建农业金融局,改革农业金融体系,加强对农会信用部的支持和帮助,使其更好发挥农村资金融通的作用,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有效的资金扶持。

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至2000年,台湾全省共投资建设了377个富丽农村规划地区(或村),包括山坡地农村80个,非山坡地农村245个,渔村52个。2001~2003年农村新生活圈建设累计投资建设休闲农业园区80处,农村新生活圈26处,辅导19个县市、134个乡镇建设农村休闲景点555处。10多年来,台湾富丽农村建设经历了从单一农业到“三生”农业的发展过程,农村建设也从传统的农村聚落提升到“三圈”的合理布局。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尽管受到李登辉、“”势力的干扰,台湾经济一路滑坡,但富丽农村建设计划始终没有停止,其效果日益显现。根据台湾《农业统计要览》资料,1990~2004年,台湾农家对非农家人均收入比率从69.2%上升到71.8%,最高年份达到76.2%(1996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持平。农家与非农家彩电比率从93.3%上升到96.2%,空调比率从26.4%上升到70.2%,家用电脑比率从20%上升到57.2%;汽车比率从72.1%上升为119.8%。富丽农村建设对协调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台湾推动富丽农村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政策推动。

政策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手段,一定时期的政策体现了一定时期的经济特征,因而政策调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由于富丽农村建设不仅是农业内部问题,而且是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问题,因此,台湾自1990年代初提出富丽农村建设施政目标后,在其出台及修正的一系列纲领性文件及政策法规中,都把农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随着整体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采取不同的推动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

据不完全统计,1970年至2005年,台湾制定实施了10多个推动农村建设的政策文件,主要如《现阶段农村经济建设纲领》(1970年)、《加速农村建设主要措施》(1973年),《农业发展条例》(1973年制定,1983、1986、2000年三次修定)、《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1979)、《加强基层建设,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79年)、《现阶段加强农村建设政策纲要》(1987年)、《农业综合调整方案》(1991年)、《农渔村社区整体规划暨建没计划》(1993年)、《农业白皮书》(1995年)、《跨世纪农村建设方案》(1997年)、《农业中程施政计划》(2001年)、《建设农村新生活圈,塑造农村新风貌》(2002年)、《台湾健康社区六星计划》(2005年)等。综合分析这些农村建设政策内容的演变,不难发现。这些政策出台具有明显的延续性、阶段性和整体性特征。许多农村政策均是在原有政策上延续和发展的,并非朝令夕改。在政策价值判断上,主要依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水平来确定农村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工业化初期,农村建设政策以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工业化中期,农村政策以增进农民福利,平衡工农关系,缩小城乡差别为目标;工业化后期农村政策以建设农村新生活圈,塑造农村新风貌,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政策目标明确,量力而行,确保农村建设与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政策的内涵方面,台湾在历次农村政策调整时都较好地兼顾“三农”的关系,遵循农业、农民、农村“三位一体”的理念,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增加和深化农民生活福利、农村社区建堤的政策内容。

(二)资金扶持。

资金是富丽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台湾农业在完成培育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命后,就把经济发展方针从“以农补工”调整为“以工补农”,转向以工业带动农业,增加农业的资本投入。1970年颁布的《现阶段农村建设纲领》和1972年实施的《加强农村建设重要措施》都把放宽农业贷款、增加农村公共投资作为重要选项。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的直接投资,一个明确的例子是恢复一度中断的结合农村建设的农地重划计划,把农地重划的政府资金扶持比重从1/3增加到2/3,此项从80年代初持续到现在。这是农地重划和农村建设之所以能够延续三、四十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90年代开始的富丽农村建设,政府资金扶持主要按各类专案农贷计划编列,据不完全统计,不同时期政府当局设立的有关农业、农村建设的专案农贷有10多种,如加速农村建没贷款、农业发展基金农机贷款、农业专案贷款、农家消费贷款、农民购地贷款、农民住宅贷款、农民创业贷款、统一农贷、综合农贷等等。据1989至2001年实施《农村综合发展规划暨建设计划》的统计,实质建设377个规划地区(村),政府累计投入资金61.3亿元,每个规划地区(村)政府的平均投入为1625.9万元(约折合人民币406.4万元)。通常每个农户创业可贷款200万元,无力担保的困难农户贷款可由农业信用保证基金代为担保。

据台湾“农委会”主任李金龙报告,2004

年用于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照顾农民的施政经费为1161.79亿元新台币,加上弥补农民保险240.01亿元,合计1401.80亿元,占“中央”财政支出预算的8.7%。1971~1975年,台湾从以农补工转向以工补农初期,农业投资占总投资比重为8.3%,此后逐步减少到上世纪80年代的3~5%。相比之下,目前的8.7%投入水平应该说是比较高的。

为了确保农业和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活络农村资本流通,台湾于2003年7月出台了《农业金融法》,成立了《农业金融局》,建立了独立于一般金融体系之外的农业金融体系,由台湾“农委会”直接领导,以便加强对农业金融的管理。农业金融体系建立对推动富丽农村建设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如2005年10月,由“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农业委员会共同推动的,对农村实施一项总金额1000亿元新台币的放款方案,其中政策性农业专案贷款金额为350亿元,主要用于农民及农企业购买耕地和自动化设备、修建自用住宅,兴修农业设施及农业教育培训等;一般性贷款放款金额650亿元,除用于购买种苗、机器设备、仓库及集货场、技术研发创新外,还可为住宅修建、农家水电、农家器具设备、医疗、衣物、子女教育等家计生活和个人消费提供贷款。

(三)规划先行。

台湾富丽农村建设规划分为农村纲要规划和农村细部建设计划两个层次:农村纲要规划以乡、镇(市)为单元,就其产业发展和自然、人文等条件,规划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规划内容包括区域的人口预估、产业配置、交通及通讯网络、公共及公用设施部署、灾害防治、文物保护、水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景观保育、农村游憩等区域性、公共性的建没内容。纲要规划目的是为农村细部建设计划编制提供宏观指导和实践依据。

农村建设细部计划以村、自然村或聚落为单元,根据各地农村的特性,因地制宜进行精细规划和计划,作为富丽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蓝本。计划内容包括4个主体项目。一是农村产业发展及产品营销,包括产业发展方向,资源评估与农地利用,农产品生产、仓储、运销,农业休闲游憩及生产环境改善,灌溉与排水。二是社区更新与生活环境改善:包括社区整体布局、农宅新建或修缮、农户环境卫生、社区公共设施、水电、邮电、医疗、运动场、营销中心、停车场等。三是环境保护与景观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园林绿化、垃圾及污水处理、溪河治理与利用等。四是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文物古迹保护、科学文教设施、社团组织、乡规民约等。农村细部计划的目标是创造农村社区经济活力,改善农民生产与工作条件;改善农家及农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保存与维护农村传统文化与独特风貌,维护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增强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提高城乡的依存度。

农民是富丽农村建设的主角,从村庄发展构想、更新计划研拟及其他重要决策、项目选择,都要认真倾听农民的意见,创造让农民能够参与、愿意参与和积极参与的氛围,明确农民在规划及实施过程中的职责。

(四)管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