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

时间:2023-10-13 16:08:17

导语:在快速阅读培训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快速阅读培训课程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恐慌症 就业力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6-00-02

“就业恐慌症”问题归因与表现

华尔街风暴、金融海啸、经济危机,工作就业压力空前。华尔街的公司纷纷取消或推迟到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等名校招聘活动,名校不再确保毕业生得到一份高薪工作。俄罗斯有1/7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我国十一·五新增劳动力5000万,就业岗位只有4000万,2001毕业115万,2009暴涨611万。2009年

此项调查结果发现,被英国、欧洲其他国家及日本大学毕业生列为毕业时所拥有的前十项能力如表1所示:

表:大学生毕业时自己评定的必须具备的能力排名【(资料来源,brennan et al(2001)】③如何提升学生就业力,是大学和大学生都应该关注的焦点!

培训课程中强调发展学生的领导、团队工作及沟通技能。

培训课程应更加投入体验课程,例如:提供学生反思经验的机会,并针对实习、工作本位场域订定严谨的准则和评鉴标准。

培训课程应该促进学生进入情境脉络(例如:学生设计竞争、小区方案)。

在加拿大为了增进学生就业力,dalhousie university于1998年引进“生涯档案”计划,协助学生了解将本身的学习、知识和技能,应用至个人和生涯发展之可转移性及其价值。

就业力评鉴宜涵盖学生整体经验。在就业力评鉴时,必须涵盖学生的整体经验,尤其是了解教学方法是否助长就业力特质的发展,同样重要的是,在评鉴时亦宜避免狭隘的焦点,亦即任何就业力评鉴,均需要涵盖所有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就业力助长”活动。

反观上述学者的建议和大学在增进学生就业力的有关措施,与我国当前大学强调以教学为主之重点是相互呼应的。

就业技能,根据实际运用的情况有很多的分类方式,比较适合大学生的分类是:a.基本学术能力;b.高层次思维技巧;c.个人素质这三类就业技能的组合。

基础学术能力。很多企业的初级职位对学术、技术水平要求不会太高,但是基本学术技能仍然是保证高工作业绩必不可少的条件。理想的情况是:大学生们明白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拥有这些能力,或者非常想要学习这些能力。他们还需要非常好的倾听的能力,在仔细阅读工作简报以后能高效执行工作指示的能力。当被问及与工作有关信息的时候,应能以口头和书面形式作出适当的反馈,展示记录并重复相关的信息。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已经阅读的各种书面材料,包括了图表、曲线图、表格,并能以各种形式展示给别人看的。新进员工还需要有能力完成基本的、准确的数学计算。

· reading阅读

· writing书写

· science科学

· math数学

· oral communication口头表达

· listening倾听

高层次思维技巧.企业中谁可以批判性思考,成功运用行为逻辑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有价值的决定,并在执行过程中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他(她)将是企业宝贵的资产!具备更高层次思维技巧的大学生,将能非常快速的学习和使用:技术、仪器、工具和信息系统,同时使用这些高层次思维技巧,更快速地将大学生的“企业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而使这个大学生对企业来讲更有价值!企业通常会设法帮助员工寻求价值,或者得到更先进的培训,从而扩大了那些拥有高阶思维技巧的员工和那些只拥有独立的基本学术技能员工之间的差距。

个人素质.如果基本的学术技能和更高层次的思维技巧是如此重要,那么为什么企业还是非常关切个人技巧呢?因为在大多数的面试或者试用期,企业很难有效地、快速地、准确地判断:谁缺乏个人技能!新入职的大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技能,在处理与他人关系的时候诚实、公开、有信心,表现出尊重自己、自己的同事、他们的上司的态度,无论别人性格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他们都把自己看成是团队中的一部分,并愿意融入一个团队的文化。他们始终都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来完成这项工作。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在出了问题的时候指责他人、推卸责任。他们总是能够为自己的工作、个人生活制定目标和目标实现进程的优先顺序,使时间资源、金钱和其他资源变得可控制和管理。

· responsible有责任心

· self confidence自信

· self control自我控制

· social skills社交技能

· honest直率

· have integrity诚实、正直

· adaptable and flexible适应性和灵活性

· punctual and efficient准时高效

· self directed自我指导/定位

· good work attitude良好的工作态度

· well groomed良好的训练和准备

· cooperative协作性

· self motivated自我激励

· self management自我管理

· team spirit团队合作精神

如果大学就如何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和通过素质训练的方式提升就业力,作为大学生素质能力开发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那么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将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01);

第2篇

Karen女士在其职业生涯中获得过各种荣誉和奖励,其中阿克苏诺贝尔公司授予的“行业最具影响力女士”尤为珍贵。她编著、撰写的文章发表于行业内众多知名出版物。作为研究咨询顾问,她为2012年国际事故车高峰论坛撰写《中国事故车维修及后市场的发展机会》一文,已发表在我刊2012年第10、11期上。她也是知名的演讲者,在全球多个行业会议及高峰论坛,包括国际事故车行业高峰论坛(IBIS)、法兰克福展览等场合,发表演说。

KerenOr Consultants咨询公司为事故车维修行业的相关领域及政府机构、律师事务所、软件公司、及行业出版物提供各类咨询服务,致力于为美国本土与外资企业间的战略规划、市场研究分析、公共关系、公开政策、结盟合作、项目管理以及跨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其客户资源来自于美周、英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以色列等。

(接上期)

I-CAR:如何提供培训

这是I-CAR专题系列中第三部分内容。我在前两部分介绍了I-CAR的诞生及发展,没有讲述I-CAR如何为行业提供培训。本期将着重论述I-CAR的培训战略,以及它的成功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事故车维修领域的技术培训,具有怎样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由于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辆碰撞的事故也随之增多。事故不分大小轻重,把车修好才是最终目的。然而,事故车维修既要考虑维修效率和保险费用,又要考虑修车成本、维修资质及技术水平等。中国汽车维修厂的数量相当多,而市场对高级培训l技师的需求也不断加大。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接受过培训的技师数量尚不能与事故车维修厂的数量保持同步。

当前,中国事故车维修市场的技术培训主要由汽车制造商、油漆或汽保设备生产厂商、职业培训院校及维修企业组织并实施。大多数职业院校由政府主办,为促进事故车行业发展,政府对设有钣喷车身专业的职业院校提供政策及经济支持,钣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事故车行业并从事事故车维修工作。但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迅猛,社会对环保、安全、优质的事故车维修服务的需求十分迫切,仅靠职业院校的培训课程是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在上两期专栏中,我详细介绍了成立于1979年的美国I-CAR,它专门从事美国事故车行业内技师所需的各类培训,目前已被美国事故车行业广泛接受并认可,在事故车行业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在行业内取得成功,I-CAR不断改进其培训方法以跟上时代的需求。目前I-CAR员工总数已超过100人,另有1600名志愿者及450名接受过培训的授课导师。2013年7月I-CAR的统计报告显示,从1981年开始至2013年6月30日,大约324万学员接受过I-CAR课程培训,授课学分总计970万分。

导师培训:导师招募及其培训

正如在前两期I-CAR栏目中所提,鉴于市场上的一体式车身越来越多,I-CAR成立之初的想法是研发能够指导技师们维修一体式车身的培训课程。为达到最初设定的目标,I-CAR花了5年时间才研究出最初的9门课程。由于汽车钢架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为学习并理解如何正确、安全地维修新车体结构的事故车,即使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技师也需要重新接受培训。另外,为了有效传播一体式车身的维修课程,I-CAR同时还向培训中心提供有经验的授课教师。

创立之初的I-CAR,面对预算低、人员少的情况,只能完全依靠志愿者导师开拓市场,组织传授地区性的课程。上世纪80年代初,招募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技师及评估员作为志愿者导师,相对来说并非难事。每一个志愿者培训导师都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当然,他们必须了解一体式车身的维修技术及方法,更多情况下,他们还必须学会如何传授课程并指导学员进行实践。

刚开始,I-CAR通常是每年召开几次区域性质的培训导师资格工作会议,或者在年度性的美国国家事故车行业展会(NACE)期间举办一次全国性质的。会议通常先进行8小时的培训指导,随后导师将得到一本培训手册作为参考指南,并接受I-CAR区域经理及当地委员的指导及安排。志愿者导师将根据参加课程的学员数量获得I-CAR支付的佣金。每班学员的数量由导师和当地I-CAR委员会市场推广的有效性决定。

现在,若想成为一名I-CAR导师,其评审过程非常严格。I-CAR与事故车行业相关领域合作密切,以利于鉴别、招募更为理想的指导老师。想要成为I-CAR的导师,需要通过人员面试、提交手写技术评估报告来确定是否具备传授I-CAR课程所需的技术能力和水平。目前的培训导师资格工作会议则包括40小时的面对面培训课程,培训课程的重点强调成年人学习风格以及管理课堂的技巧和方法。

培训导师的课堂现场完全是互动性质的,包括实际课程安排、现场演说以及同伴的现场评论及点评。另外,为了在授课风格上获得成功,候选人还要证明自己具备传授特殊信息的授课能力。导师资格工作会议结束之时,根据导师培训的每一个课程,他们将参与一个技术评估测试。候选人一旦被认可,他将成为I-CAREE式员工,授权后即可传授I-CAR课程。在开始几年的工作中,很多新入职的导师是兼职性质的。除了授课,还将在从本地维修企业学员招募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市场推广方面,I-CAR的确非常积极主动。

有些人认为,持续不断的培训会让人产生敬畏之情,还不如为维修厂的业务提高附加价值。但I-CAR培训对个人和维修厂业务都是有益的。由于维修标准不断变化,I-CAR能够根据需求设定技师培训目标,为维修企业提供特定培训,并为经过培训的企业授予“I-CAR金牌”称号,可用在维修企业的宣传推广中。有人认为“I-CAR金牌”是维修企业的一个卖点,能够吸引保险公司与其合作。另外,“I-CAR金牌”也能够体现企业工作技师的培训水平。

从教室到计算机时代的发展

除了传统课堂培训外,I-CAR于2006年超前地引入了在线技术培训,而当时在线培训方式还是很少有的。经过之后几年不断地演变发展,2010年在线培训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授课形式。I-CAR非常重视每节课的课程内容,由于课程资料性质差异,有些课程是不提供在线内容的。如今的在线课程,多数情况下都是观看带语音的PPT文件或者视频资料,同时配合一些技术资料上网阅读。学生们将通过测试来验证自己掌握资料及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况。针对不同的工作性质及角色,I-CAR还将提供多种不同的特殊课程。

I-CAR学员参加在线课程的发展状况如下图所示:

职业发展项目(PDP)培训

当前,事故车维修面临的挑战是越来越多的车体使用了不同材质的钢性材料,而新型钢性材料的维修不同于过去传统的硬质轧钢材料;再者,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以及混合动力发动机等新技术,也为事故车维修带来新困难。然而,现如今面临的新挑战可能完全不同于当初出现一体式车身时的境遇和状况,很多人担心事故车行业将再次面临一场危机。为保证安全维修,几年前已接受培训的技师必须再次参加新的培训,以适应21世纪汽车技术的革新和变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即使是对于在事故车维修岗位工作多年的老技师,再次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也是非常关键的。

由于意识到新技术对维修带来的影响和挑战,I-CAR对其之前制定的愿景与使命进行了调整并重新定义。愿景与使命代表着I-CAR成功运营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I-CAR重新定义的愿景是:为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客户利益,事故车行业的每个人都拥有安全、彻底维修车辆所需的知识、信息及技术。I-CAR调整后的新使命是:为事故车行业内人士,提供市场所需的、更易获取的相关教育、知识、服务及解决方案。为让技师们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信息及技术这一目的,I-CAR希望通过现场、在线以及店内手把手传授的各种方式,增强培训的易获取性和有效性。

在过去,有人认为有些培训是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的。然而,针对维修企业的“I-CAR金牌”项目则让人们把培训当成了一种“必须”,而非仅是一种“解决方案”。但这样也会存在一些弊端,譬如维修厂派员参加的课程培训虽然便利但不一定适合,也有可能出现参加培训的技师水平及经验参差不齐、选课不当,或者技师们参加培训只是为了获得保险公司认可、增加业务量,并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技能培训和提高。

为了给维修企业以及技师个人提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技术培训,I-CAR最近开发出一整套全新的培训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I-CAR与行业专家及俄亥俄大学共同合作开发出的这套课程体系及教学思路,将大大增强I-CAR培训的实际价值和意义。

2010年引入的这套“职业发展项目(PDP)培训”是一套综合性、职业方向明确的培训项目,既突出个人培训意义、也重视企业认知价值。它强调培训特点、提供职业晋升、关注个人发展。根据技师培训前的技能、知识及经验水平,PDP分为初、中、高3个等级培训项目。I-CAR现有的上百门课程已经划入这套培训体系,而其他额外的一些培训课程还在开发阶段。这一套初、中、高3级的培训课程覆盖了事故车领域6个行业认可的职业角色及方向,即理赔评估、铝车身结构技师、钢车身结构技师、电子/机械技师、非结构性技师、喷涂技师。针对保险公司与维修企业合作的一线员工,PDP还有一套“物理损伤鉴定”培训追踪项目。

无论对I-CAR还是事故车行业,PDP培训都是全新挑战,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当然,这套项目仍处在介绍性的传播阶段,I-CAR正在从过去的培训方式向新PDP项目推进,因此,目前得到的市场反馈大多是较为正面的。

总结

由于中国在技术培训市场需求以及文化等方面与美国存在着差异,因此I-CAR组织模式,如果放在中国,不一定会获得同样的成功。但是,I-CAR如何在地域辽阔的美国传播、讲授技术培训课程,这里面有很多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和学习。这包括导师培训的重要性、为技师提供职业提升机会、让事故车维修这个职业对未来从业人员更具诱惑及吸引力等。

这些年来事故车维修行业已改变很多,不断变革的新技术、新工艺已成为技术培训关注的核心内容。汽车公司、修补漆厂、工具/设备企业等提供的独立培训是远远不够的。I-CAR的成功体现出整提行业内各领域间的相互支持与合作,这一点对于事故车行业的未来非常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I-CAR也将重新调整、改变自己,与不断革新变化的汽车工业保持同步。

I-CAR的成功,我们学习到了什么?

从I-CAR的模式及成功中,我个人认为应该学到以下几个基本点:

1.事故车行业内相关领域间相互合作的意义;

2.建立、建全志愿者服务的文化意识及其重要意义;

3.培训合格指导教师的有效方法及重要意义;

4.对于独立、不相关的专业课程,如何提供专业的开发渠道;

第3篇

专家归纳了五个比较实用的“病毒制造”的引爆点,以供参考:

1、免费类

免费的资源在无论何时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自发的传播,如免费的邮箱,免费的空间,免费的域名,免费的软件,免费的程序等,其实很多产品,都是试用或者是购买收费产品的赠品,免费用在病毒式营销中最主要的作用还在于吸引眼球,引起参与。免费电子书是目前最普遍的病毒营销方法,很多商家将商业信息内置于电子书的页眉中,网民在阅读中无意识的接触到商业信息,但却不会对阅读体验有较大影响。电子书易于长久保留,而且方便再次传播。

2、娱乐类

娱乐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家共同的生活元素。回想一下,你在QQ群中转载最多的是什么内容?一定是各类笑话、俚语、荤段子。娱乐信息为数不多的能让几乎所有的人都喜闻乐见的内容,将商业信息融入到娱乐中来,或者设计娱乐化的传播场景是病毒营销设计的重要一环。

网络营销培训课程里讲过,随着网络视频的兴起,娱乐的内容和形式有了更加立体化的展现方式,娱乐类的视频内容以更加直观生动的形式,更容易创造短时间内的轰动效应,加之时下,视频制作创作门槛的降低,用好网络视频也是病毒营销的重要一环。

3、工具资源类

这类信息主要是是各类便民服务信息,例如提供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的网络工具或者查询代码,如:公交查询,电话查询,手机归属地查询,天气查询等,把这些实用的查询的嵌入代码提供给个人站长、博客主,无形中,在给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产品或是服务的传播价值和口碑效应都会呈现出来。

例如,曾提供过个性图片制作,用户可以输入自己的名字,然后就能合成到图片上制作成属于自己的个性图片。接下来把图片和网页发送给自己的朋友。当朋友看到有自己名字的图片的时候会很高兴的去看个究竟,然后在以同样的方式发送给他的朋友。现在msn的卡通图像自动生成,

4、邀请推荐类

邀请类病毒营销的始作俑者是google的gmail。GoogleGmail在推广初期就利用了饥饿营销与病毒营销的双重功效,并不接受公开注册,而是需要现有用户的邀请才能注册。

稀缺使人们产生好奇,邀请则使病毒营销发挥到极点。同时,“邀请”的机制使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用户聚成一个“圈子”,在这个圈子里用户能互相交流信息,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的推广埋下伏笔。

网络营销培训课程里还讲过,推荐类病毒营销也是很常见的方式,例如提供图书自助出版的,书谷网(bookgg.com)在最初的推广中,就采用推荐三位好友,就可免费获得一本赠书的方式来扩大影响力,而且通过朋友之间的介绍,更容易精准的锁定网站的目标用户。

5、祝福类

在每次节日到来的时候,各类祝福类型信息是网民们最为关注的内容,也是节日期间搜索量最大的内容,祝福类信息目前最重要的扩散渠道是QQ群或是论坛、博客的转载,祝福类信息由于其包含的特殊的纪念意义,最容易引起网民的共鸣。对于祝福类信息的病毒性传播最关键是如何技巧的将商业信息融入到祝福活动中。引发转载或是参与。

第4篇

虽然有着众多的优点,但超文本方式也存在着先天的弱点,其中“迷航”就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迷航”主要指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学习时,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到达目的地,以及因学习过程中频繁跳转而偏离学习(或搜索)主题,从而使学习者难以正确地分辨与选择。

解决“迷航”问题的教师教学策略

从教师角度出发,解决“迷航”问题主要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

首先,在教学过程的准备阶段,教师应将网络学习中教与学的模式特点、与传统教学的差异、易出现的问题(“迷航”现象)等向学生做介绍,使其尽快转变学习观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必要时,教师还应向学生建议进行网络航行的训练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开设先期的网络培训课程。

其次,在学习资源的设计上,最好能选择几种方式进行学习。心理研究表明,在用一种方式学习一段时间后变换为另一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注意力的分散,从而降低“迷航”现象出现的机会。此外,不同的网络学习方式出现“迷航”现象的几率也不同,如网上讨论就比看直播课堂易发生“迷航”现象。同时,教师最好在课前将本次课程所需的相关网络信息下载到本地服务器中,在课上让学生调用服务器中的信息而减少真实上网的时间,这样既可加快学习速度又可减少“迷航”的发生。

最后,在学习评价环节,教师更要及时地对学生网络学习的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学习落后的学生发出警告,督促其及时跟上其他同学。从而间接地克服“迷航”带来的负面效果。

解决“迷航”问题的学生学习策略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解决学习中“迷航”问题的学习策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网络学习的自信心

国外相关心理研究表明:造成“迷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产生的一种高度的不定位感。Gayle等专家的实验更进一步揭示了定位感强的学习者是靠自信、系统指示与练习为基础来做航行决定的;而有着不定位感的学习者则更多依靠好奇、熟悉和兴趣来决定航行。由此可知,学习者的自信心是解决“迷航”问题的内在因素,而自信心则直接来自学习者的网络操作技能、新旧知识的联结能力等。

2.在网络学习中使用认知策略

当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时,由于对复杂的浏览环境不熟悉,同时既需要努力搜索所需的信息,学习与保持各种主题信息间的相互关系,又要抑制自己有兴趣但与主题无关的信息,因此认知负荷相当高,极易导致“迷航”。所以,学习者在网络学习时有必要使用一定的认知策略。

搜索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且最好一次对一个目标进行搜索。

浏览文本信息时应首先粗略浏览,并尽量回避按钮、超链接等标志。

应避免一次打开过多的窗口,研究表明,一次平均打开3.7个窗口较合适。

在搜索时对有用的信息要及时保存,而无用的信息要及时关闭。

第5篇

关键词:网络培训 电力企业 人力资源管理 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科技、知识人才日益成为现代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法宝。由于电力企业技能员工外出作业较多,而且人员较为分散,以集中培训为主的传统培训方式难以满足企业创先发展的需要,而全新的网络培训方式为电力企业提供了便利性、时空无关性和交互性的培训方式。21世纪是信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的很多电力企业也开始加大了对网络化建设的投入,但是电力企业目前对网络培训的认识尚不够清晰,以下本文就网络培训在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论述。

一、何谓网络培训

网络培训又称e-Learning、网络学院、在线学习等,其主要是应用信息科技进行内容传播和学习的方法。网络培训显著特征是“五个任何”,即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培训可以发挥出人主动学习的特点,也满足了人们终身教育的需求。

二、电力企业网络培训的特点

据权威机构对我国企业的传统企业培训调查报告显示:在企业培训体系方面,92%的企业都尚未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企业的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42%的企业构建了自己的培训部门,其余大多是由企业人力资源部兼任,但这些制度大都流于形式。对于电力企业而言,网络培训是一种全新的培训学习方式,与传统的企业培训而言,其主要具备以下几种优越性。

1.更加灵活。在电力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时,需要在固定的场所、固定的时间,甚至会要求一些关键岗位的员工进行脱产学习,但是由于岗位工作需要,很多关键岗位人员、精英骨干往往难以抽身脱产学习。而网络培训的方式很好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与人交流不受空间物理特性的约束,学习时间也不必受上下班和白天晚上的限制,企业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较为灵活、自主的学习,甚至可以在家里进行网络培训的学习。

2.更加便捷。随着现代智能设备的普及,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等,电力企业员工不再局限于在培训室进行学习,只要企业员工拥有手机、电脑、平板等即可在网络培训系统进行学习,而且网络培训系统的安装也逐步地实现了随时随地即可进行网络连接、快速安装等特点。

3.适应个体化要求。由于电力企业中员工的教育背景不同、学历不同以及年龄不同,那么每个员工对于企业培训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传统的班组化学习也不能实现员工对培训内容的需求。而网络培训就可以让此成为现实,不同的员工可以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培训内容进行选择,即可实现个体化要求,例如技术岗位较好的员工既可以选择技能课件的学习,也可以选择管理内容的学习,向复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4.培训内容更加直观。网络培训系统更多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能够很好地将传统培训那种呆板的课堂教学内容,转换为更具形象化的视频教学内容,能够让电力企业员工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全方位的理解。

三、网络培训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1.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电力企业定期地网络培训,能够在员工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并且帮助员工能够将个人发展目标和企业发展目标进行结合。另外,电力企业借助网络培训系统,也能够不断地丰富员工需掌握的技能,提升工作的信息,从而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因此,需要电力企业借助网络培训系统,对全体员工展开培训工作,让员工认识到组织的根本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融洽的工作氛围。在培训的过程中,增强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凝聚力。

2.有助于员工潜能的开发。对于电力企业的培训而言,班组员工人员分散,工作较为繁忙,难以脱产进行传统的班组培训,然而网络培训即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培训能够让员工更好的理解相关的专业知识,帮助员工确定工作目标,树立工作的自信心。再加上电力企业发展日益加快,对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了,那么需要员工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个人素质,能够用正确的工作方法完成的任务。网络培训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员工也可以在网络培训系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自己的专业技能进行补充、学习,以此发挥出自我的潜能。

3.有助于拓展员工发展通道。作为企业的员工,工作不能只是为工作而工作,也要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行体现。电力企业员工通过网络培训,员工不仅能获得新技能,新知识,也能够对自我的发展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并且制定属于自己全新的发展目标。那么就需要电力企业作为一个学习型的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进步。那么就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加强网络培训力度,对人才结构做进一步地优化,帮助员工拓宽自我的发展道路。

四、如何更好地推进网络培训建设

发达国家已经拥有较多网络培训的经验,网络硬件条件好、教育资源丰富,已经进入普遍网络教育的时期。那么对于电力企业,如何更好地适应网络培训,并且充分地运用网络培训,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和价值呢?本文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拓宽发展思维,做好网络培训规划。一方面,要做好企业网络培训的发展规划,做好课程设置、资源建设、效果评估;另一方面,要根据员工岗位胜任能力需要,以及员工个人的专业程度及学习的优先级,分层分类设置不同时期的培训课程,既要有规定的必须学习项目,同时根据个人意愿提供选修课程项目。

2.拓宽学习渠道,促使学习方式多元化。因应现代人生活学习节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采取混合式培训模式,引入网络化学习等新元素,打造“掌上中青班”。通过企业e-Learning平台和企业学习园地,开展精品管理类课件和网络课程的学习;通过培训教室录播系统,实现远程收看课程的直播、点播;通过移动学习方式,将资讯和学习内容转化成为有效、有料、有趣的“微课程”推送至学员的PC机、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方便学员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便捷、高效地自学,缓解工学矛盾。

3.拓宽合作渠道,强化学习资源的支撑。电力企业需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咨询机构之间的合作,将一些教师资源、培训资源进行共享,为电力企业的人才培养注入新鲜血液,对新技术、新理念进行学习,以此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战略联盟。另外,通过多方合作也能够让员工和专业的教师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就能够使电力企业网络培训的资源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鉴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电力企业为能够更好地提高竞争力,需要不断地优化人才结构。由于电力企业受到自身的一些时间、空间等多方面的限制,因此,需要大力开展电力企业的网络培训,并且以尊重人性、促进自我发展为基础,结合电力企业的特点,提高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电力企业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劲,周笑磊,唐会英.E-learning――学习型组织的新思路[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2)

[2]王文广.浅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网络化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07(4)

[3]祖钦先.论企业远程网络培训课程体系建设(连载五)[J].现代企业教育,2011(15)

第6篇

关键词: 教育技术能力 混合学习原理 校本培训策略

1.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

当前,教育技术培训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全面开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培训都在自行探索,培训方式各有不同,培训质量和效果也参差不齐。我们通过调查和文献研究发现,虽然高职院校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培训的实践来看,仍存在不少问题。

1.1培训模式落后、单一,培训目标不明确。

现在大多高职院校的培训模式还主要采用面对面、分阶段的课堂讲授方式,忽视了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并且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受训教师和培训教师的互动,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大量的学习内容,没有设计教学互动环节使受训教师广泛参与,造成受训教师难以消化所学知识并提高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目标也不够明确,往往只是执行上级部门的要求,或者干脆生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教师培训模式。

1.2培训课程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效率不高。

由于培训课程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导致受训教师难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更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培训效率不高。

1.3培训缺乏针对性。

高职教师学科差异性明显,教育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教学任务相对较重,还有许多教师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而这些问题在当前的培训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从高职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出发,缺乏系统的有针对的培训课程设计。这样进行的培训也就只能是无的放矢,达不到培训目的。

1.4培训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行培训中的评价主要局限在最终的总结性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评价手段单一,较多采取闭卷理论考试的方法,以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忽视教育技术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导致培训大多流于形式,受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缺乏主动性。

以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教育技术培训的效果,应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尤其应重视培训方法与策略的研究,这是影响培训质量最重要的因素。而任何一种单一的培训模式都存在优势和不足之处,单纯地应用一种模式难以取得最佳效果。

本文针对高职教师的特点,构建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校本培训策略,更有效地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促进高职教师在知识构建、协作学习和交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2.混合学习原理

美国柯蒂斯邦克教授认为:“混合学习是面对面教学和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a Combination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with Online Learning)。”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人们对网络学习(e-Learning)进行反思后,出现在教育领域,尤其是教育技术领域较为流行的一个术语,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对面(Face-to-Face)教学和在线(Online)学习两种学习模式的整合,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种教学方式。”何克抗教授指出:“所谓Blended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总体来讲,混合学习这种培训模式吸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的网络教学的优势和特点,将两者有机地整合为一种更有效的模式。在形式上是在线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混合,在操作上是对媒体的适当选择和组合,在深层次上则是基于不同教学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混合,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目的是提高教学绩效。

3.基于混合学习原理的高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校本培训设计

3.1培训对象分析

在确定培训内容之前要对培训对象进行分析,以便确定更加符合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通过调查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对象全部为高职教师,共发放问卷50份,有效问卷45份。从问卷了解到,有近50%(22人)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一般,只有约15%(5人)的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技术水平较有信心。(见表1)

3.2培训内容及其方式的确定

为了调动培训者学习的积极性,培训内容和方式要与培训者的水平和实际需要相符合。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多数教师对一些基础办公培训内容较熟悉(如word、PPT),因此不想在这方面花太多时间进行培训。而对Excel、Photoshop、Audition、Flash等难度稍大的培训内容较想学习。同时许多受训者对网页的设计与制作也很感兴趣,想进行相关方面的学习。(见图1)

在培训方式方面,在70%的教师选择面授和在线学习的方式,有25%的教师选择全面授的形式,只有5%的教师愿意采用全部在线学习的形式。(见图2)

根据上面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结合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内容,我们对培训内容及培训方式进行了设置,如表2所示。

3.3培训评价的设计

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项目进行评价,是保证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提供依据,以便不断增强培训效果。我们的评价设计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我们主要利用表现性评价的形式来进行。表现性评价可判断学员的学习结果,为我们提供观察他们完成任务过程的机会,能够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表现性评价本身就是知识和技能整合、扩展及应用的过程,有力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每位受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提交一件作品,作品必须把所培训的主要知识融合在里面,比如受训教师提交一个多媒体PPT课件,就要求有自己处理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内容。二是学习结果的评价。除了要求学生提交一件作品,从学生的作品中了解培训的效果外,我们还可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来进行评价。访谈可以采用QQ、E-mail和面对面的形式。我们可通过访谈这种形式了解培训内容设计的合理性、培训方式的科学性、教师的培训能力、培训态度及其他方面的意见。

4.结语

本文针对高职教师的特点,利用混合学习原理的优势,通过对高职教师的调查,设计出比较符合教师实际需要的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并且为了增强培训效果,设计了相对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这对提高高职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培训活动是一个系统,培训方案的实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也是我们接下来主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3]何克抗.从Blended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5-10.

[4]唐进.混合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3):126-129.

[5]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7):62-65.

[6]周红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1,(2):87-91.

基金项目:2011年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11059)。

第7篇

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外语教学心理学认为, 阅读是一个认识和言语交际的过程, 是极为复杂的生理和心理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为了应对考试,看文章,做练习题,紧扣一些语法点; 而忽视了阅读内容中人文因素,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违背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这样的教学很难达到阅读效果,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帮助也是有限的。

2011版的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如果教师只是针对阅读技巧进行训练,为考试而练习,就会忽略英语学科的人文属性。

因此,教师可以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结合,使英语课堂更加活泼生动。

2.信息技术与英语阅读教学的结合

2.1利用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词汇的学习经常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的突破传统的朗读、背诵的模式。多媒体课件通过声像、文字的结合,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示需要认识的词汇。学生可以快速、高效的领悟那些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事物,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思维。

例如, 在学习九上Module 5 Unit2 There's no shouting and no running.一课时,学生对博物馆的了解非常有限,去过科技馆的学生就更少了。大多数的学生都不理解 Launch Pad, Filling a bag with the sand 和compare your speed with animals是怎样一回事。这种情况下, 多媒体技术就发挥出它的优势,教师将收集的视频材料展现,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课文和记忆词汇的难度随之降低。经过练习,学生能够伴随画面说出课文表达的句子。

2.2利用信息技术,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可以承载大量的信息、打破时空的界限,能够将教学的内容短时、高效完成。如在学习九上Module 9 Cartoons 时,教学内容非常多, 涉及的动画人物也很广泛。这篇阅读文章,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学习,用时过长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师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入这些卡通人物的视频或是图像,使这些死的阅读活动起来。在对文章整体感知的top-down 学习之后,在对每一个卡通人物进行学习时, 通过加入的每个卡通人物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学生更加了解这些人物。在声像和音像的帮助下,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听懂、读懂文章的同时,文中的重点内容也一并记住。接下来的应用环节,学生进行的也容易多了。先看图片资料,加上关键词和句子,学生复述课文的内容。学生练习的比较熟练之后,观看无声的视频材料,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解说。这节课的学习,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轻松愉快,图文声并茂,形象生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调动起来,学生能够大胆的参与表达,在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用英语思维、交际和表达能力。

2.3利用信息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新版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个性发展空间和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课堂结构,营造更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多媒体的应用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体验更加深刻;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多媒体技术又为学生实践、参与和合作提供了丰富的机会。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感和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感受成功的同时促进了自身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收集学习资源,处理搜集的信息在课堂上展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信息技术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有利和弊,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够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不到丰富的锻炼。课堂教学中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再造想象能力的形成。教师不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

多媒体使用不当,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会缺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由原先的一个人的满堂灌变成了机器的满堂灌,教师随时关注课件的播放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教师应当适度的使用多媒体,不能用多媒体来满堂灌,在教学中要适时回到书本,回到师生、生生的交流中。

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就忽视板书的设计和书写对学生的影响。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教育技术培训课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第8篇

我的身份是人力资源储备干部,作为新人首次上岗,对公司以及自己的岗位欠缺了解,所以前两周我都在做辅的工作。在58同城和赶集网上收集特定岗位投送的简历,并以姓名、性别、意向工作地区、投递岗位和联系方式作为主要字段摘录下来是我每天必做的工作。除此之外我会帮着检查入职资料的完整性,这让我了解到顺丰是一个流程制度规范的公司,每个层级的入职资料都有自己的标准。所有的岗位被划分在一二三线里,一线员工是直接接触产品、面向客户的群体,顺丰速运公司的一线员工包括快递员、司机等。二线员工是公司的后勤人员,二线与三线人员都为一线人员服务。

刚进公司我负责的是四大模块的宣传工作。所谓的四大模块分别是《每周阅读十分钟》、《UNI风云榜》、《提升面对面》、《乐享大讲堂》。每一模块的播报都要以公邮的形式发给全区的三线人员。每周阅读十分钟是专门针对三线人员的周期刊物,其内容涉及广泛。我针对人资部、市场营销部、营运部、财务部、IT部、经营与规化部等多个部门进行了抽样调查。40名同事的阅读意愿如图所示:

根据同事们的需求,每周五之前我都要做一期播报来满足同事们的知识需求。“UNI系统”是顺丰内部的学习与发展系统,它包涵海量“私人定制课程”,为三线人员提供超全面知识技能。人才发展组会根据每位同事的学习时长每月进行排名并公布“UNI风云榜”为获奖者颁发精美礼品。我的职责是登陆顺丰学习与发展系统,根据学员课程学习情况导出的学习成绩单到EXCEL表里,在进行排名之后为学员挑选礼物并进行采访与报道。

为顺应时代主题顺丰速运推出“提升面对面”, 各职能部门每月举办培训课程,聚焦专业知识、填补综合素质,以图进一步提升在职三线专业人员的职场能力,帮助三线专业人员快速提升工作效率。我要负责跟各部门接口人确定部门的培训时间及培训内容,收集培训课件并对每个部门的培训现场拍照报道。

《乐享大讲堂》是鄂西区“职能A/B角”专业能力提升的训练营,每期都会请到高级经理或优秀讲师为大家授业解惑。我要在开课前对讲师进行采访,确定讲课时间、讲课地点、讲课内容,为讲师预订会议室并在全区《乐享大讲堂》的报道。开课前我要布置会场并敦促各职能部A/B角的人员按点参加讲课。

5月份我全程参与 “顺丰班校园招聘” 在十堰区的召开,这是我第一次工作出差。我们的目的地是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我帮忙进行了会场布置,所有的学员就位后十堰区分部经理向长荣先生发表宣讲,现场气氛活跃。在听完向经理的宣讲后我们给在场的每位同学发放顺丰招聘的试题,我与另一名招聘专员刘闯将同学们的试卷改出,成绩合格的同学隔天将再次进行无领导小组面试,从中选拔出优胜的24名同学进行签约,正式成立“顺丰班”。回宜昌后,我将整个招聘过程的图片资料进行梳理,在全区报道。

四大系列是我的主要职责,需按周或按月定时做出相应报道发往全区,为鄂西区人才发展出力。在我工作之余,我还会帮助人资部其他同事做辅的工作,比如鄂西区人才发展组工作简报、微信平台收派员招聘推广、新同事入职介绍、“顺丰班”报道等。

第9篇

【关键词】售后服务 服务模式 创新

1 前言

公司“救火”式售后服务,即发现问题再进行处理,这种模式在小批量生产时有管理成本低的优点,但在大批量生产情况下,越来越难以适应“快速反应,高效服务”的现代化服务[1]需求。随着公司事业的不断发展和用户对产品需求的扩大,交付的产品逐年增加,迫切需要创新服务模式,适应产品维修、服务技术保障等工作,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2 传统服务模式的不足

2.1 产品状态管理困难

要保证产品正常使用,需要对产品状态进行管理,以保障持续使用。现阶段产品状态管理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处理效率低。以单个事件为中心的落后管理方式,事件过于分散,查询效率低,产品问题处理缓慢;(2)信息不对称。产品发生问题,层层逐级汇报,各环节始终在等待;(3)数据标准不一。收集数据因人而异,描述现象大相径庭,无法将数据统一,这给分析问题的准确性带来困难。

2.2 培训效果差

售后服务人员以及用户的培训,还停留在平面教学模式,老师讲解,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产品原理―结构―维护―故障排除,这样的培训方式,对于有较强基础知识的学员来说,可以起到一些固化理论的效果。但是,目前用户和售后服务人员大多数并不具备这一条件,要掌握这些知识难度很大,传统培训方式,学员在两三年内都达不到独立处理较大质量问题的能力,成长周期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需要一种人机互动的有效培训手段,如同他们身边一直有个好老师,能快速提高他们的水平,实现独立处理较大质量问题的能力,提高人力资源水平。

2.3 响应速度缓慢

需要售后服务时,均从总部派人到现场处理,存在以下缺点:(1)驻点人员只能处理简单问题;(2)备件、设备运输受交通工具和时间限制,响应时间长;(3)复杂问题只能返回,成本高、周期长。纵观世界领先的企业,均采取基层级、中继级、基地级三种维修方式,让问题在现场得到快速处理。

2.4 服务成本高

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各种故障,只有有效的排除这些故障,才能保证用户需求,长期以来,排除故障的方式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换件排除,这种方式造成大量的备件消耗,直接增加了服务成本;二是派人赴现场排除,这种方式不但增加了公司的差旅费,因每个人对问题理解不同,处理故障水平因人而异,服务效果也不尽一致;三是返公司维修,这样的方式是双方都难以接受的。

3 创新服务模式

2012年以来,从管理模式上创新,首先采用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同时提升用户自身维护能力,转变从总部保障向区域服务站保障的模式,有效降低了公司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消耗。

3.1 利用ERP系统高效管理产品技术状态

利用公司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统一平台优势,根据售后服务的特点,在原有ERP系统SAP软件功能基础上,组建了售后服务信息系统模块(Customer Service Information System 简称CS模块)。CS模块与ERP系统的市场营销管理、质量管理、生产等模块紧密结合,建立完整的产品档案信息、产品分布与状态信息、产品质量信息等一系列与客户关系相关内容的管理。通过ERP系统,我们从传统的以事件为中心转向以产品为中心,进而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全过程管理。

3.2 开发IETM系统,创新培训模式

长期以来因培训周期相对较短和人员流动性高等特点,培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售后服务要求反应速度快捷,技术支持通畅,判断故障准确。而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Interactive Electronic Technical Manual 简称ITEM[2])适应了这一特点,该系统同时提供网状的链接功能,用户或保障人员在某一章节阅读的时候,通过链接可跳转到其它相关章节,进一步方便用户通过主题词进行检索。采用多媒体培训系统具有可控、安全、经济、节约时间、允许多次重复的特点。该系统可以提品三维图像,零部件动态拆、装演示,各系统原理演示,以及故障诊断功能等。

3.3 建立产品专家诊断系统

将产品历年故障输入数据库,通过对故障数据的梳理,分析发现产品故障虽然较多,但典型故障一般集中在50种左右,组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员,对故障进行系统化的探讨和研究,并对这些典型故障逐个画出故障树,依据故障树编制了易于操作和理解的排故流程图,只需按照流程图步骤依次检查,就能找到故障并排除。

3.4 创建区域服务站

大胆创新,借鉴汽车“4S”店的服务方式,探索服务新模式。2012年开始,建立了东北、华中、西南区域服务站。利用信息化平台,将公司的信息资源转移到区域服务站,使区域服务站具备产品零部件、整机维修功能。通过区域服务站的建立,拉近了公司与用户的距离,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快速、便捷、有效地开展售后服务,达到了高效快速反应的目的。初步统计,建立区域服务站后,售后服务响应时间降低30%以上。

4 主要成效

4.1 经济效益

随着用户的增加,对服务人员需求越来越大,运用创新管理模式,对用户进行能力提升后,使用户维护、独立处理故障能力大幅提升,有效缓解了服务人员需求急剧增加的压力。取得双方共赢的效果,每年节省约1300万元。

4.2 社会效益

2013年以来,90%故障均能在故障诊断手册中找到答案,有效提高了维护人员判断、分析、处理故障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应用前相比,人员培训课程减少了30%,培训时间减少了40%,培训成本降低50%以上。

参考文献:

[1]夏忠.售后服务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商场现代化,2008,(01):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