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劳动教育起源

时间:2023-10-13 16:08:17

导语:在劳动教育起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劳动教育起源

第1篇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对博士生和在职人员考取硕士生,在学习期间的工龄计算提出一些问题。经研究,现通知如下:

一、国内博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龄计算问题,仍按《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出国留学人员工作的若干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发〔1986〕107号)有关规定办理。

二、在职人员考取国内硕士生,学习期间计算工龄。在职人员出国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工作后,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也计算工龄。

三、本通知自发出之月起执行。过去与工龄有关的工资、保险、福利等待遇,不予追补。

第2篇

    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党政机关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的决定,做好市级党政机关所办经营性企业的脱钩工作,经北京市党政机关与所办经营性企业脱钩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对我市市级党政机关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移交、撤销企业人员的范围

    移交、撤销企业的人员应是2000年6月30日前正式录用,并与企业建立了劳动关系的在册人员。

    二、移交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移交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随企业一并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及其事业单位的人员,原则上随企业去向安置,并与机关脱离行政关系;离休人员由市级党政机关各部门负责安置,不随企业移交;对于编制在党政机关的人员,参照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党政机关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意见》的有关政策,符合提前退休、提前离岗条件的,可以提前退休、提前离岗,不随企业移交。

    (二)移交企业的职工与企业签订的劳动合同仍然有效。由于企业移交造成企业名称变化的,应变更劳动合同的企业名称;造成职工岗位、待遇变化的,双方应协商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协商不一致的,企业可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企业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

    (三)移交企业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的,应按《北京市企业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8年第2号)、《北京市失业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38号)、《北京市地方所属城镇企业职工和退休人员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的规定》(市政府令1995年第6号)、《北京市企业劳动者工伤保险规定》(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及有关规定,在企业移交前到企业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职工养老、失业、大病统筹、工伤保险等手续,并补缴社会保险费用。若企业无力补缴,2000年12月31日前所需社会保险经费由企业原主管单位筹资解决。已参加社会保险的企业,移交后应继续向所在区、县社保机构缴纳各项保险费用,不得因移交而中断或拖延缴费。移交企业中凡编制在党政机关或具有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职能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在首次办理个人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时,其按国家规定计算的连续工龄,可视同职工个人缴纳保险费的年限。

    三、撤销企业人员的安置和社会保障

    (一)撤销企业的职工,由企业主办单位本着“统筹安排、积极稳妥”的原则负责安置。

    (二)撤销企业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劳动合同的约定处理劳动关系。职工被安置到其他企业就业的,原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职工与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新企业应将职工在原企业工作时间视同现企业工作时间。企业主办单位与职工就重新安置协商不一致的,原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比照经济性裁员支付经济补偿金。

    (三)撤销企业职工自谋职业的,企业可以按照每人一万元的标准一次性发给安置费,安置费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四)撤销企业工伤职工伤残程度为五至十级的,由企业主办单位负责安置。如本人自愿自谋职业,由企业按照市政府令1999年第48号的规定发给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伤残就业补助金由企业和企业主办单位筹措。

    (五)已参加北京市养老、失业、大病医疗、工伤保险的撤销企业,职工分流安置到其他企业的,社会保险关系随同转移,社会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自谋职业的职工,可将其档案委托存放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或人事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或人才交流中心存档,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用的,与存档前缴费年限合并计算;终止、解除劳动合同失业的职工,可由企业将档案转到职工户口所在地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失业人员进行求职登记,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第3篇

关键词:实际;方法;联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3-168-01

中学生从年龄上正处在青春时期,身体发育较快、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达,灵活性较大,思维活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比较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很大比重。他们活泼、好动,正是这些生理和心理特,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稳定。条件的变化较容易引起主观意志即注意力的转移。并且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无意注意是自然流露的,面且往往和刺激性的性质、强度有关,而有意注意则往往需要提醒,有时甚至需要强制。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注意的类别不同,合理利用注意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为体育教学服务。

我们面临的学生出现事件时,应该“冷”处理而不能“热”加工,更不能挖苦嘲笑甚至体罚,这样,只会适得其反,或者事倍功半,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正面诱导,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让他们从根本上、从内心深处认识错误的存在,并寻求改正的方法,这样的教育才会行之有效,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当然,教学中必须先了解学生个性,所谓“导人必因其性,治水必因其势”就是这个道理。

必须使学生明确学习班的目的和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任务,教育学生把学习目的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远大目标统一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锻炼身体对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练习。教师在课中要阐明每一动作、技能的明显价值,引起学生用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

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有意注意需要意志努力,学生心理能量消耗较大,延迟这必须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在体育课中,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质、课堂常规和组织纪委的教育,培养学生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集中和保持注意的能力。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做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多样、新颖、多变、采用中小强度和大密度的运动量,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注意力也自然地发展。

培养学生的无意注意力。无意注意力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直接引起的注意。在体育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学生对体育表现的极大兴趣和体育本身的特点来达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的目的。关键是发挥有关主要的刺激物的作用,防止和排除无关刺激物的干扰。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还必须通过有效途径,首先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沟通学生的心理,把握学生的心理实施教学。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如果学生的心理没有参与教学,就不能接受任何教学的信息,就有可能把教师的讲授当成“耳边风”或者“心猿意马”,“身在曹营心在汉”,或者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或者干脆不买教师的账等,造成课堂目标很难达成。教学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有两大心理因素参与:一是智力因素,一是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是关于认识过程本身所要求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这些都是认识过程所必须的心理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关于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注意、情感与意志等,这些都是调节器学习积极性的因素。教学过程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所构成的两个系统共同的活动,教师就应有机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做到教学心理学化,来达到预定目标。如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的问题是中长跑教学,任务最难下达,目标最难达成,但只要把握学生心理,教育得法,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学校课程之间要加强联系,相互沟通,形成课程的综合化。因此,体育教师要勇于突破模式,跨越学科界限。挖掘理想的教学资源,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内容与数学知识密切相连,把数学知识融于体育教学中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等也有积极的作用。

如在报数练习时,可以让学生按奇数或偶数报数,在进行游戏活动时可采用“叫号结合、明七暗七、叫号摸位”等练习,在“叫号结合”的练习中,可以加强游戏的难度,结合加减法的方法玩。这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动手自己量一量操场的长和宽,篮球场的长和宽;测一侧篮球、排球、足球的周长,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探究能力。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它的历史,如乒乓球运动成为我们的国球,但它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足球虽起源于我国唐朝宫廷,但它兴起于欧洲。因此。各项体育运动都有它发展的历史。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讲述这些历史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体育与历史的兴趣。

第4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数据外包;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64-02

大连作为全国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近几年与中外的软件公司合作不断增多,正在逐步成为数据外包产业的基地。这不仅带动了大连的就业市场,更是我们中职学校的契机。如何让中专生在就业市场中更有竞争力,这无疑是我们职业学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如何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员工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最早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最初的目的是要让广大的劳动者适应当时的劳动需求,现在衍变为让学生适应企业工作的需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实际的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独立或者分组学习,在实际操作中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方法,而是围绕项目,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做引导、指导和监督。

二、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以某在连日企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例

1.结合教学分析项目。首先确定项目,教师根据企业工作的真实业务,来分析这个业务在实际教学中所需要的知识点。根据这些知识点对学生进行侧重培养、培训。针对知识点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编写教学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培训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例:(以某日企BPO项目在教学中的应用为例)企业与学校联系,将业务与老师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教学。将可以适用于教学的业务规则交代给老师,让指导教师首先要熟悉业务,并对这个具体业务的规则进行知识点分解分析。(1)日本语知识。学生应掌握标准日本语教程中的日语的基础知识,平、片假名及简单的日语日常应用等;根据本业务的需要再重点掌握日本语人名、姓氏和地名;制定日本语知识学生的达标程度并对此考核。(2)日本语录入。掌握日文KANA输入法的相关规则,会熟练运用KANA输入法来录入日文平、片假名,日文人名、姓氏、地名,每分钟录入日文平、片假名的速度是80字。(3)看图软件ACDSee的使用。会使用ACDSee软件简单的处理图片。需要将图片进行适当的放大、缩小、旋转。需要掌握ACDSee软件的相关快捷键:F(全屏显示切换)、回车(浏览方式改变)。(4)识图能力的培养。结合入力规则,通过对不同图片进行分析,让学生在不同的图片中迅速找到入力内容的位置。(5)处理图片软件PhotoShop的使用。会运用PhotoShop处理批量图片,将图片进行适当缩小。使用动作面板制作整个操作的动作记录,将处理图片的操作记录好后,设置快捷键,再次使用此操作时直接调用快捷键。(6)EXCEL使用。会运用EXCEL冻结窗口、会进行单元格格式修改、改变回车换行方向。需要掌握相关的EXCEL快捷键,复制Ctrl+C、粘贴Ctrl+V、剪切Ctrl+X、修改单元格F2。对EXCE工作簿的重命名、数据列的选择也要了解。(7)工作技巧。对打开的多个窗口之间进行切换,快捷键ALT+TAB的准确应用、桌面上各个窗口的布置、切换。同一类多个文件之间的排列,切换等。

2.根据工作流程制定教学计划。(1)制定学生学习任务书。依据项目的流程及要求,制定学生的任务书,学生根据下发的任务书来完成相应的工作。(2)分组编号。根据学生的素质分组并对每个学生进行编号。学生要分层次,知识掌握好的,工作灵活的可以担当稍微重要的任务;其他稍微薄弱的学生可以担当适合自己的职位。(3)知识点讲解。入力规则的明确,将所需的相关知识点列出,有针对地进行讲解、分析。教师并不是像传统的授课方式,而是在任务中穿插讲解知识点。针对错误点较多的,分层次讲解。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因为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而变得乐意学习。(4)学生下载任务书,明确任务。学生拿到任务书后,通过阅读任务书中的内容,明确自己要做什么。(5)实施作业。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后,就可以开始进行作业,作业过程中出现问题,教师再进行相应的辅导。(6)任务结束上传任务,并对任务作备份。学生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将文件上传到指定位置,并由教师对所做任务进行备份处理。

3.检查任务完成情况。(1)检查,检验数据的正确性。将所有学生的录入数据进行比对,判断学生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问题不同,制作错误表。(2)下发错误表,对错误内容进行修改。对每一位学生下发其错误表,通过分析这些错误,有针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并由学生自己改正相关问题。(3)学生修改再上传,这个过程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做以调整。学生将自己的错误修改正确后再次上传。(4)数据的抽查。对学生修改完成的数据随机抽取检查,检查如果再次出现问题,这名学生就要停止做业务,回到培训阶段。

4.学生评估。(1)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每日都要填写日报表,根据自己当天任务的完成情况填写。开总结会,让学生表达自己都学会了什么。学生们可以讲讲他们的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其间的故事,各自最大的收获等。(2)指导教师评价,结合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及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并且每日根据学生的日报表来分析学生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

5.提升。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教师统筹。通过分组(分层次安排角色)来进行任务的安排,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此项任务,模拟企业的运作模式来进行角色分配,具体如下操作:(1)检查组:组长职责是制定入力任务表,并将入力组完成数据分配检查任务,组员根据组长分配检查入力组数据的正确性。(2)入力组:组长职责是对组员进行规则的讲解,任务回收,回收任务后直接上传到检查组,给检查组组长。组员根据入力规则和任务进行入力,如果遇到不清楚的地方直接咨询本组组长,完成数据录入后,对数据进行上传。(3)图片处理组:组长负责讲解规则、下发和回收任务、任务完成情况记录,组员要对所需图片进行截图、修图操作。

三、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负责引导”,改变了以往课堂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中职教师,及时把握岗位技能需求,找准培养目标,更是重中之重。让一线教师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根据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来要求在校的学生。

第5篇

人类在30多万年以前,就开始了进化的历程。在农业产生以前,人类依靠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果实、根茎等生存,过着饿则捕食、采食,饱则弃之的生活。由于野生动、植物的季节和地域等方面限制,人类的生活是没有保证的。人类的生存欲望和创造欲望使人类在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了农业生产,出现了农业文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前苏联学者瓦维洛夫通过研究提出,“地中海、西南亚、印度、中国北部与中部山区、东非山区、墨西哥、秘鲁等是几个基本的、独立的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由这些中心形成了全世界的农业。”[1]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炭化栗和菜籽,经测定为7000年以前的遗物。1976年,河北武安磁山出土有炭化栗粒和猪骨,88个灰坑贮存着粮食,有的窖底腐朽粮食厚达2米,经测定,这些都是8000年前的遗物。近年来,我国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发现了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址。这些都充分证明,中国是最早出现农业文明的国家之一。中国源远流长的农业文明不仅为中华民族的进化繁衍、发展强大提供了物质生活条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的古代教育就一直受着中国农业文明的巨大影响,这种影响在当代也依然存在。

一、中国农业社会孕育了中国古代教育的萌芽

中国古代教育活动是从农业教育开始的。距今约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朝代,人类通过耕作、畜牧进入原始农业状态。农业一旦开始,人类就需要将耕作、畜牧的方式方法进行传播推广。这就开始了原始的教育活动。原始人群“为了供劳动更有成效,必须制造劳动工具。他们的劳动工具虽然简单粗糙,经验虽极有限,但把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经验和方法传授给年青的成员,使他们知道群体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2]古籍中可以找到原始教育活动的记载,东汉班固的《白虎通义》写到“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的记叙,这些记载都反映了原始人类传播农耕技术的教育活动。

原始教育活动是不可能与生产劳动互相分离而独自存在的,随着原始农业的发展,人类开始了聚集性的教育活动,因此有了教育场所。古籍中记载的可能是最早用于教育活动的原始场所有两种。一是“成均”。“成均”被考证为平坦、宽阔的场地,用来堆积捕获物与农耕作物和聚会的地方,被认为是五帝时代的教育场所。二是“庠”,被认为是虞舜时代的学校,“庠”也是储存谷物之处。《礼记•明堂位》中这样阐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可见,不管是我们前面所述的非集中的教育活动还是“成均”、“庠”等集中性的教育活动,都是和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古代文献的记载和许多考古发现都说明中国古代教育是源起于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

二、中国农业社会产生了中国古代教育的重农思想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直接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政治稳定。人们依靠农业维持生存,统治者依靠农业维护稳定,农业在古代最具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把农业作为国家之本,中国古代教育也就打上了深深的重农恪印。在许多史籍中,都有重农思想的描述。法家李悝、商鞅等人最早明确提出“农本”观念,李悝在魏国采取的政策是“尽地力之教”“禁技巧”,即发展农耕,约束手工业。墨子在他的论述中强调农业生产,“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聊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否则“一谷不收谓之馑,二谷不收为之旱,三谷不收谓之凶,四谷不收谓之馈,五谷不收谓之饥。”儒家思想家荀子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认为“工商众则国贫。”汉代思想家贾谊在《论积贮疏》中论述,“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这些重农言论的传播是古代思想家们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他们的言论对历代统治者和民众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拿唐代来说,唐代实行“均田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允许农民拥有小块耕地,同时在役期上规定农民的最高役期,让农民有更多的耕作时间。唐朝到745年有人口九百零六万,比唐初增加数倍,开垦的土地面积大为增加、粮食充盈,这些都是唐朝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和农民接受重农思想说教的成果,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教育活动的成果。

中国农业文明也使得中国古代教育把是否知农、会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准。在《论语•微子》中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的记录,说的是孔子带众弟子周游列国宣传儒家思想,一天,子路迷路,遇一老农,问其看到老师没有。老农说,既不劳动,又不知道劳动知识,哪里配得上称为老师。可见“四体”勤,“五谷”分是作为一个重要的人才标准存在的。1811年出生的晚清大儒、两江总督8岁时能读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早年的读书经历及亲身感受使他非常重视对子女、亲眷的劳动教育。他教育两个儿子每天都要劳作,“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并且以同样的要求对所有女眷包括自己的老婆。给他们规定了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织布,什么时候种地。以至于曾家所有人的衣服都是自己家织做的。教育自己的子侄们:“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中国历代史籍的许多记载都反映了中国农业文明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内容和人才评判标准的影响。

三、中国农业社会蕴育了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天人合一特点

农业生产是人们通过劳动来控制动、植物的繁殖与生产,以此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需要。古代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吕氏春秋》“审时篇”指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任地篇”提到: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把天时地利的自然变化看成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3]古代人们敬畏自然、顺从自然、寄希望于自然。中国农业文明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特点导致了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涵,使中国古代教育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我们说的“天人合一”中的“天”、“人”不是天和人的实体存在,天是说指自然及其客观运动,人着重强调的是情感、欲望,即人的主观世界。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常有“天人合一“的论述,《尚书》有“惟天地万物父母,唯人万物之灵”以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的阐述。《老子•二十五章》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亦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庄子•田子方》)。“大地与我并生,而大地与我合一”《庄子•齐物论》典籍中又常有人与物相融的意境描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摆焉……岁有其物,物有其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大自然的变化影响人的情感变化,人与自然相生相感,这是与西方文明对自然的理性剖析所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教育。古代教育家们如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董仲舒、韩愈、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等,他们都在教育活动中,著书立说,演讲说辩,传播着天人合一的思想。象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赋予了“天人合一”的政治和道德意义。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强调了人性与万物的融合思想,也强调了认识自我与认识自然的统一。总之,中国古代教育的天人合一教育内容是丰富精深的,同时也对中国当代教育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中国农业社会产生了中国古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古代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耕民族生产生活的范围极小。正如钱穆指出的,农耕民族“生长于此,病老于此,祖宗坟墓安葬于此”,所以他们“不求空间之扩张,惟望时间之绵延”。[4]由于农业生产的空间局限性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限制,以及农耕发展民族企望家族繁衍、代代相传的心理特征,使中国古代教育家把家庭作为社会实施各种教育活动的最初起点和最基层的单位,使中国古代教育对家庭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要求,使家庭教育成为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教育家们认为“天下之本在家”,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齐家”。“在封建社会,父兄在家庭中是家长,他们负责家庭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家庭的准则。宋王弘官至尚书并进位太保,他知道自己应是人们的表率,因此注意一言一行都要合乎礼法,以致写书信均有一定格式,这是他的家庭准则。后人都仿效他,称为王太保家法。齐中书令王延之家教很严,见子弟要先规定时间。他的儿子伦之也用这个方法。里面包含了封建因素,但家长作为榜样注意严肃是有一定道理的。陈左仆射,侍中王旸,敦敦教诲诸弟,兄弟三十余人因受到规训,所以家庭和睦。”[5]古代的许多名人大家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身体力行,而且写下了大量的“家训”、“家教”类著作,以教育子孙,警戒后代。现存最早的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流传最广,被称为家教之祖。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劝人治家勤俭、安分守己,是影响最大的家教典籍之一。古代教育家的家教观对中国的家庭教育产生重大的影响。就深受儒家家教思想影响,他自己的家书又对中国近代、现代乃至当代都产生着更大的影响。钱穆对推崇备至,认为是影响了他一生的重要经典,他称为“一大教育家”。李鸿章常以“敬恕”二字诫其弟子。冯天祥也以的“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的名言自勉及教育部下。的岳父杨昌济抄录过的家书和日记,以其中的精神教育学生。还在延安时期建议党员干部们都要读读家书。

中国历代家教典籍以及其它历史文献的家庭教育观念虽然有不少带有封建社会的糟粕内容,但它们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重视营建良好的家庭环境,重视家庭结构的稳固,其中有许多思想、方法在今天都是可取的。象古人对慈、善、孝、贞、悌等家庭伦理要求,对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就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6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 内涵 作用 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冬日夜长声静,宜于读书运思。挑灯泛览偶有所得,如:知名诗论家、诗人兼教育家杨叔子院士的名言“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打就垮;而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打自垮”。这句名言,时至今日仍掷地有声,放于当下语境有极强的启示意义。由于职业的敏感性,便想起职业教育。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心灵内涵,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对时代呼唤所作出的有力回应。

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作用

1.1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人文素质指的是一个人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的本质不在于知识、技能、活动,而在于人格、气质、人文精神。所谓人文素质教育,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气质、人格和修养,使其成为受教育者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品质。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就是人性化教育,是通过人文的濡染与涵化,从而使人学会做人的教育形式。人文素质培养的任务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进步和终身学习打基础,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并实现和谐发展。人文素质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注意吸收新的人文知识,不加强自我修炼,人文素质就可能退化,甚至变质。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

人文素质包括的内容有哲学、语言、文学、音乐、艺术、历史、法律等,还有许多交叉,例如心理素质、创新素质、管理素质都与人文素质水融。可以说人文素质如同人之血液,渗透在人的各个方面。只是有的人人文素质优秀,有的人人文素质低劣。一个人人文素质低劣或缺乏就像患了贫血症,最终会影响人的发展。所以,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不可偏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新的目标内涵,指明了前进方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综合概念,一方面强调高技能,另一方面强调高素质。前者主要靠专业技能教育来达成,后者主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实现,只有两者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要准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1.2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人文素质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普遍文化基础差、入学成绩偏低、学习主动性不足,加之学校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在对培养目标的理解上,出现了以就业率为导向、单一注重实践、轻理论,注重技术、轻人文的功利化现象,容易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明确反对纯粹出于“经济目的”和“实用利益”进行职业教育,反对职业教育演化为获得某种专门职业技能的手段的“工艺教育”,主张职业教育应立足个人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现代“职业人”,而不是仅仅具有某种职业技能和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人文教育要以人为本,强调突出人的发展。那么,高职院校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人文素养是后天的,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文素养的主渠道。高职学生群体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成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人文教育是关于“做人”的教育,是解决“价值观”的教育,是追求“善”的教育。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对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最终提高人文素养,作用不言而喻。高职学生只有具备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能外,同时还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说是一名合格的“人”,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才”,才能为将来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积聚正能量。

其次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有责任,并且要大力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简单劳动技能的培养,它与起源于中世纪的“劳动教育”的区别就在于,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提高劳动者群体的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其中人文素质的提高,社会道德和职业伦理水平的提升则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引导他们实现不同思维方式的交叉与互补,构建一个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体系,这将有利于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党的十精神要求,也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无疑迫切需要深入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等等。基于人文理论知识中的一些成功案例、文化现象、关注热点、主要事件等等,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经验、思想、智慧、品质等规律性要素,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得通过学校的阐述和引导,启迪大学生去思考,使学生获得一种价值取向、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感悟,促进学生追求自我超越,最终形成一种内在的高尚精神。

2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

(1)注重利用显性课堂教学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几年来,高职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尤其是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对学生全面进行人文知识的教育,充分发挥了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职院校在课堂上讲授人文课程时,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避免照本宣科,要将专业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融合起来,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避免空洞说教。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积极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和方法,能够让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互动,从而将人文精神真正传递给每位学生。

第7篇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项目教学法;案例

在世界性基础教育改革浪潮中,改造传统的技术教育、设置富有时代特征的技术类课程,又成为众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主流趋向[1] 。

通用技术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综合性课程,它立足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基础的、宽泛的、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技术内容为载体,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标[2]。

项目教学法简述

项目教学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使其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以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3]。

“项目教学法”理论的出现最早见于美国教育家凯兹和加拿大教育家查德合著的《项目教学法》,起源于儿童教育法,各国的引进均结合本国情况,应用在不同领域。在国内中文文献中,最早使用项目教学法的文献出现在1998年。项目教学法经香港传入后,在企业培训、中小学生、职教学生及大学本科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学习者接受任务,收集和某一问题相关的数据并综合数据。学习者可以随时寻求老师的帮助,但一般都是独立完成任务。它蕴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等理论。项目教学法所关注的是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它要求学生从事的是问题解决,基于现实世界的探究活动以及其他的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它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制作最终作品的形式来自主地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在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全过程。学员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针对上述项目教学理论的内涵,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及其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我们可以将项目教学模式引入通用技术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参与具体项目,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使其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并锻炼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

项目的实施

在通用技术的《技术与设计1》中,第三章的内容为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这一章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典型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从而了解技术设计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恰好是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个活动项目的调查和研究,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得到综合训练和提高。因此,笔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使用了项目教学法。

一、确定项目任务

近几年,关于垃圾分类的教育在我校持续开展,同学们都有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但实际生活中垃圾分类却做得不是很好,这当中有各种原因,其中也包括垃圾桶设计的问题,于是借此引出项目任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的设计。

二、制订项目计划

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人,选出组长。教师提出设计要求:创新、实用、美观、易清理、能够垃圾分类、体现校园文化,课时设置为4节课。每个小组根据现有材料填写方案设计表,进行任务分工,如表1。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方案给予参考意见,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实施方案。

三、开展项目活动

学生根据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及分工进行搜集资料、开展调研、模型制作及编写报告。教师检查学生制作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四、项目检查评估

学生自评,每组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本人在组内的贡献进行评价和总结;他评,将制作好的模型随机发给学生,让其对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价;教师点评,教师根据制作要求对作品进行评价,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整个单元内容进行总结。如表2所示。

项目总结

通过此次《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项目的实施,从教学的实施、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多方面均有所体会。

一、达到了本单元课标中的要求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同学们经历了一个技术产品的技术设计、制作和评价活动过程,初步掌握技术设计的一般程序和基本技能,进而认识技术的创造性特征,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达到了课标中的要求。

二、符合高二学生的认知水平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讲是一个非常熟悉的项目,以他们的认知水平来设计一个分类垃圾箱比较容易实现,并且这个项目制作起来使用的工具简单,省去了对学生进行工具训练的时间,降低了制作工艺上的难度。

三、学生的参与度有所提高

在制作项目的过程中,90%以上的学生都在积极参与整个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与在教室中听讲的沉默气氛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在学生的制作总结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于这一章的内容有了正确的理解,收获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

四、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这个项目的制作,学生对于本章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消化理解,更加能够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术素养。

五、项目反思

《校园室外分类垃圾箱》这个项目有它自身的优势,也有一些不足,比如在体现设计的一般原则的时候,有关技术的规范原则、道德原则体现得不够明显,并且整个项目的技术难度不高,在承载第三章的整个内容方面略显简单,我想这个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再追加一个难度稍大的项目,如篮球架的设计、桥的设计或者衣柜等项目的设计,这样使得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参考文献

[1]顾建军,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8篇

关键词 思想教育 丰富 多样 渗透 方法 特点 途径

生物学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任务。所以,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书,更要注意育人。只有重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熟练掌握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特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摸索出一些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与途径,现在与大家探讨一下。

1 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割生,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生物跟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整个生态系统和生活其中的所有生物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符合人与世界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生物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就应该更多地渗透到生物教学中来,使学生学会关注国家、世界、人类、所有生物。因此,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教育更为丰富。

生物学科中的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和其他媒介、资料,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动植物各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有许多作物都起源于中国,水稻、谷子在中国已经有近万年的历史;要讲授中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要给学生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参与、水稻基因测序等等中国生物科学在世界所取得的成绩与荣誉,使学生为自己的祖国骄傲。让他们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1.2 国情教育:我国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人口众多,淡水、森林、矿产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林地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近年来,随着人为的破坏和无节制的开发和浪费,很多森林被砍伐,草原沙漠化严重,许多资源在渐渐枯竭。这些事实和现状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物的紧迫性:使他们明白,巾国要想可持续的发展、和谐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许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可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技术、新科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形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

1.4 思想品德与法制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培养学生保护森林、草原、野生动物的思想意识,可以使他们jE确对待友谊与爱情,培养他们健康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法制意识。

2 教育途径的多样性。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也不是唯一的,一定还要注重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除课堂教学这一主要途径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实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培养他们严谨、细心、专注、不怕失败的作风和科学态度。

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认真倾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克、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要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环境,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要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的心灵,对他们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要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栽培饲养:要进行劳动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引导学生在自我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慢慢产生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优良品质。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世界水日等节日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相应的活动,比如: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宣传等等。

3 教育方法的渗透性。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课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即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熏陶。生物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那样的教条主义只会生硬的灌输,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甚至会让他们反感;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固定的,一利,是可变动的。

第9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课堂教学;出镜主持与现场报道

一、项目教学法的起源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 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经过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把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重要内容。欧美诸国纷纷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也越来越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设置研究性学习,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项目教学法正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和情景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体现行动导向教育理念的教学方法,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转变为以完成项目、职业体验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的思路是先用后懂,边用边学,旨在引导学生先感兴趣后主动学习,先发现问题后解决问题。按照教学大纲,除学习教材之外,还引导和训练学生主动查找和运用其它资料,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其它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最终教会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注重操作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切实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

三、项目教学法在《出镜主持与现场报道》课程中的运用

《出镜主持与现场报道》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一门技能培训课程,对于学生的实践要求很高。所谓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总称。作为一名合格的出镜记者必须要掌握五项基本功——报道、表达、短评、采访、技术。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将项目教学法引进这一课堂,将这5项技能融入进一个完整的独立项目中,以项目带动教学,以项目加强学生的知识体验,真正塑造采编播一体化的专业人才,打造记者型主持人。

四、项目教学法的具体设计方法

项目教学法的具体教学过程分为项目选择、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和项目小结五个步骤。

1.项目选择。主要包括项目名称,执行目标,学时安排和必备知识等四个环节。项目教学法坚持每一个知识单元设计一个完整项目。如该课程第三章的现场报道实践练习,是书本中的重难点知识。学生设计的项目名称为“走进大学校园”。执行目标为通过介绍校园历史或引起关注思考的某个事件,选择典型出镜环境进行现场报道与采访,掌握出镜记者报道法则。学时安排为4学时。必备知识为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出镜记者的报道法则、出镜记者新闻语言、出镜记者采访等。

2.项目设计。此环节首先需要教师提前说明项目设计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明白设计该项目的意义。如上文提到的现场报道实践练习,就是以出镜记者的基本素养、报道法则和采访技巧为理论指导,力图培养学生流畅的现场报道能力、精准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效的人物采访能力和新闻现场的采拍能力。其次由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合,拟定操作步骤。如学生自由分组,包括出镜记者、摄像师、采访对象,出镜记者负责出镜词的撰写、拟定采访提纲、与采访对象沟通交流,摄像师负责新闻现场采拍工作和后期剪辑。每个小组还要根据项目名称“走进大学校园”选择具体的现场报道内容和典型出镜环境,至少有三名采访对象并进行现场预录。再次,在学生设计好项目后,将现场报道的提纲交给老师进行审定。老师需要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不合理的地方予以指正。尤其是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法,需要由教师进行启发思考,发挥项目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最后,由学生进行人员安排分工协作,把项目设计中的每个细节点实地考察落实到位,验证项目实施的合理性。如有的小组设定的采访对象为校领导,就要考虑到校领导的工作时间。采访环境设定为图书馆,就要考虑到图书馆的闭关时间等。整个设计过程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通过教职工、网络平台、图书馆等对校园历史和校园环境有充分了解,才能找到报道的新闻点和典型的出镜环境。同时要收集不同采访对象的个人资料,才能拟定合理的采访题目。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充足的准备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素材整合能力、新闻报道写作能力、协调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真正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成为项目中的主体。

3.项目实施。在进行充分合理的项目设计后,学生按照提纲内容分组完成合作项目。此环节是项目教学法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一旦学生遇到问题,应该及时向老师反馈,避免项目的错误行进。

4.项目评价。首先是成品检验环节。即学生分组完成现场报道与采访任务后,需要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成为一期完整的新闻现场报道视频,并在课堂上播放。其次是工作过程评价环节,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老师评价。这一环节比较重要。因为学生是该项目的主体,从选择项目、设计项目到实施项目,每个学生分工不同,体会不同,运用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也不同。在这个环节,每个同学可以深入交流自己的体会,和学到的知识,以及不足的地方。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发挥学生的个性思维。老师的评价则是要根据项目完成的具体情况进行评判、打分。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巩固复习,对于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

5.项目小结。即教师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力图达到三个目标。一是实现知识目标。是指通过师生共同分析讨论每个项目小组的现场报道提纲,以及最后的视频作业,再次梳理书本中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二是实现技能目标。是指本次项目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沟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真正的让播音专业的学生掌握采编播一体化的技能,适应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对于出镜记者的职业要求。三是实现情感目标。完成一个项目需要一个小组的同学共同努力,从项目选择、项目设计到项目实施,整个过程中每个项目小组的同学互帮互助,既提高了专业知识、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和项目教学的乐趣。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正是立足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出镜主持与现场报道》课程为尝试,将课程重难点章节作为项目的设计来源,学生的学习不再依循传统的“被动接受”模式,而是转为“主动求学”,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在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动手意识后,还可以视情况争取社会、校企合作项目,更加开阔学生的事业,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