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时间:2023-10-13 16:08:19

导语:在核心素养培养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第1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选择;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2-0010-01

为了展示常州市高中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核心价值观统摄下所形成的教学特色,引导高中教师研究如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从而加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深化高中课程改革,促进高中教育的良性高位运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围绕“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性教学研究”这一主题开展了“八所高中联校主题教研活动”,以“同题异构”的方式开设了研究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在完成本课内容的教学以后,针对本次教研活动,结合活动主题,作如下研究。

一、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1)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词是由2014年3月30日正式印发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引人关注。教育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首席专家朱明光教授指出,所谓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在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

(2)什么是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四者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政治特级教师方培君教授在谈到2015年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刘逸冲同学为什么选择加试政治时,给出了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出于政治学科对于社会现象的理解与分析、思维上的锻炼,有挑战性;出于对社会经济政治现象的兴趣”“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的思维模式,不再仅仅看到 ‘是什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和怎么样,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且慢慢从纯粹的观察者逐渐进入到参与者甚至小决策者”。由刘逸冲同学的回答可以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将来中国社会公民的学生来说,思想政治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从基本功能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能力的课程;从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

二、对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探索

(1)在情境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培养有立场、有理想的中国公民,关系着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也决定着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向。政治认同教育既是促进高中生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也是达成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需要。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后创设了“公平之意”“公平之重”“公平之路”“公平之伴”四个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构建基于政治认同的教育内容,如“共享发展”“两会热点”“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个税改革”等,促使学生在形成一定政治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政治情感体验,从而坚定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念。

(2)在问题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理性精神: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中国公民,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的主观要求;法治意识:培养有自尊、守规则的中国公民,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理性精神的培育需要多管齐下,其中,尤其需要从这两方面着力: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够坚持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防止孤立地、僵化地、片面地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重逻辑、讲规则的意识。在本节课“公平之路”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相关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直面现实:概括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具体表现”“追根溯源:了解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出谋划策:谈谈你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问题的解决措施”的三个环节。一事一议,引导学生理性思辨,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来诠释深奥的经济道理,引领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氛围营造中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公共参与:培养有担当、有情怀的中国公民,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表现。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始终融入了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创建情景、营造有利于学生“亲历政治”的课堂氛围。在“公平之路”环节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中更是设计了“模拟提案”环节,鼓励学生就如何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提交自己的“议案”。

三、结束语

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已经扑面而来,要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任重而道远。作为政治教师,应对国家政治生活基本要义做出理性的把握,并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触摸社会的政治脉搏,进而培养其独立的辨析能力、理性的爱国精神,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就一定能够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伟愿景。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转变方法;教育技术

一、注重基础,转变方法

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数学知识结构亦不完整,数学素养和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因此,对其教学必须注重基础性知识,将最基本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教授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理清知识宏观脉络,提升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与此同时,需要革新教学方法,尤其是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实现启发性教学、引导性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有利于高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部分以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进行简要分析。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主要开展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晰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经过分析,笔者发现这一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ax+b=0(a≠0)和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0)的解法,但他们对其具体应用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有效做到熟练应用。第二阶段,借用数学文化,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数学名题“鸡兔同笼”。起初鼓励学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用算术法、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解答,但学生都觉得过程甚为繁琐,笔者趁机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知识点,并进行了讲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结合需求,融通文化

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点,唯有顺应和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学情,明晰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进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考虑到数学文化在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和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数学文化,如数学的图形美、公式美或数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借用数学文化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本部分以知识点“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两个核心:基本知识点的运用、课堂启发性教学模式的确立,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经过分析,发现先前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可作为基本知识点运用到教学中,以引出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笔者通过提问,魍澄幕“双鱼”剪纸作品是由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组成的,这两个图案的位置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怎样改变其中一个图案的位置,可以使它与另一个图案重合?

然后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幅作品是轴对称,第二幅作品同样让学生探究它又是如何对称的,从而引入本课题“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这就很好地为本课做了铺垫,学生的心中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对称、均衡的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形象教学,育植思维

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一直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将较为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法则用一种充满趣味的形式呈现出来,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坚持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善用情景化教学方式。具体可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或创新授课模式,采用游戏学习等方式。再者,学生“懂得法则,却不会应用”的现状,归根到底是由于学生尚未形成数学思维,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数学规律,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部分以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大多数教育者经常会利用喷泉问题进行讲解,传统教学常利用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较为枯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问题:喷泉的路线和哪种函数图象相似?然后通过多媒体对这一路线进行了动态演示,这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特征,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借此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求出水口的高度”,从而解决问题。这有效使用了形象教学,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思想。

四、借力技术,数字呈现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呈现。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充分开辟教学资源获取的新渠道,尤其是选取适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和材料;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变化,即由传统的集约式学习转变为碎片化学习,教师需要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积极开发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学习。

第3篇

一、研究目标及方向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理解知识背后隐藏的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理解方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感受方法背后的数学思想。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数学思考的基础。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深化教研教改,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二、研究内容

1.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探索其蕴含的数学思想。

2.探索新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3. 梳理与分析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内容的对应关系。

4. 开展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改革。

5. 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内容领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三、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9年3月-----2019年4月)

(1)为顺利进行课题研究,认真阅读了有关资料以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2)集体讨论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课题的名称;

(3)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困难;

(4)组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小学数学教材以及相关理论文献;

(5)整合课题组教师观点,确定研究方向;

(6)制定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7)撰写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2019年4月-----2021年2月)

(1)根据计划开展各项活动;

(2)进行课堂实效性调查,本组教师之间进行互相听评课,并进行反思、交流心得;

(3)举行数学计算、数学故事比赛,用数学元素进行创作等活动;

(4)集体活动进行评价,总结成功之处,修改欠缺,讨论并安排下一次活动内容;

(5)撰写中期报告。

3.总结阶段(2021年3月-----2021年4月)

(1)全面整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

(2)撰写相关论文,结题报告;

(3)向市教研室申报课题评审。

四、研究方法

1、查阅资料法

组织课题成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丰富理论知识,用以指导研究工作。

2、典型案例探究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数学思想,并找出最优教学策略。

3、交流互动法

课题组成员多听别人的课,自己也精心准备课,互听互评,同时请专家进行指导,最大化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4篇

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362321) 黄春妹

[摘 要]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体验型课程中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创设情境、关联现实、实地考察等都是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体验型课程;学生;政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25-01

对学生而言,亲身体验、感知政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政治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感知,才能更好地培养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增强公共参与的能力,实现政治认同。

政治体验型课程,是指教学中,通过体验这一主要形式达成培育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目的的课程。具体来说,是指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能对对象本性或内涵的一种直觉认识及深化理解的教学方式。对于体验型课程中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高中生的认知实际和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了一些方法。

一、创设情境——探究中形成

高中政治必修二中政府的相关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在教学政府的性质、职能等知识时,笔者没有按部就班,而是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之后,在课上播放了韩红演唱的歌曲《天路》。由于学生对此歌曲非常熟悉,很快就有学生跟唱。笔者积极鼓励学生跟唱,然后再补充展示有关青藏铁路的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在时空情境中感知、体验,最后进行问题探究:

1.政府为什么要修“天路”?

2.政府为什么能修成“天路”?

3.从政府修建“天路”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这种基于学生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而设计的问题,使知识以问题化方式呈现,问题用逻辑化方式解决。这样既有效地降低了思维的难度,又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知识的学习,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还从中了解到祖国的壮丽河山和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接受了人文精神的熏陶,增强了家国情怀。

二、关联现实——追问中落实

现实是课堂的延伸和发展。现实中有很多丰富的资源可以为教学所用。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把现实和知识相连接,在对现实事例的探寻中,培育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

高中政治必修三《传统文化的继承》一课的课程标准要求为: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树立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价值的态度。”在教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知识点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县生活化资源——纪念“剥皮公爹”民俗活动的延续和课本知识思考:“在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这种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其结果出乎意料,学生不仅能灵活地使用课本知识回答,部分学生还提出了不少富有创意的答案。最后学生不仅分析、归纳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民族性的特点,同时还看到活动中的铺张浪费行为,得出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结论,实现了自主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效统一,较好地体现了辩证思维和理性精神。

三、实地考察——体验中深化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存在许多生活化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以及课后交流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活动,置身特定环境,追寻理论与现实的对接,感悟政治知识,是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高中政治必修二《民主选举:投出神圣的一票》这一课,对未成年学生来说有着较强的理论性,比较难把握。在教学时,笔者结合学校教师正在开展人大代表选举活动的实际,把学生拉到活动现场。在现场,学生亲眼目睹教师选举人大代表的全过程,看到教师是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通过现场参与,学生加深了对民主选举知识的理解,同时他们公共参与意识和理性精神在体验中得到了深化。

第5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务,社区人文素质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学校发展规划探索中的重头戏。不过,就目前学校社区学生素质体系来看,职业素质不足,人文素质不高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利于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本身竞争力的提升[1]。学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校社区模式建设,但是这些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的提升,对于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或者可以处于缺位的状态。党的十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高校社区人文素质培养重构,推动核心价值观在更广更深范围内的弘扬和践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人文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理念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观念世界不重视,国际化和信息化的理念缺乏,导致学生人文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模式方式的落后;科学化和系统化的理念不足,导致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体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强。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目标、内容与课程体系显得单一滞后。这主要体现在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没有很好的把握社区学生的特点,没有很好分析学校人文素质人才培养的价值走向,导致其人文素质提升的目标不完善和落后,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不健全,职业属性和特性缺乏,彰显了整个人文素质培养提升体系缺乏整体长远的科学规划,前瞻性和国际性缺乏。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和方式单一落后。这主要体现在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对于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和现实平台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思考不多,对于已经开展多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地方合作的办学模式开发利用不够,导致学校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模式与时俱进不够,实践模式利用不够。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社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驱动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时,整体人才培养评价体系还是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占主,没有将学生的各种人文素质提升发展纳入整个评价系统;自成体系的学生人文素质体系建设几乎是空白,导致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缺乏必要的方向指引。

5.社区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不高,导致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力资源不充足。这主要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区教师本身的人文素质不高,人文素质提升意识不强烈,这必然会导致其人文素质教育能力大打折扣。

总之,从主观层面上说,社区学生对人文素质提升的意识不强烈,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略了自身人文素质的追求发展;从客观层面上说,现有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存在一些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因素;从机制上看,高校院校和地方没有形成联合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协同机制[3],导致了社区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合力不足。这些不同层面的原因,其实也为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加强社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的路径

鉴于新时期高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现状,学校很有必要反思一下如何利用一种实用的模式和平台来推进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重构的方向和精髓,只要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创新的路径与实现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观目标一致时,才能为大学生社区创建最有的环境和氛围,从而决定和反映着大学生社区各个主体、客体的工作态度、工作路径和价值理念。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指导下,重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重点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课程、培养模式方式、培养师资和培养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建设之间的契合点,努力建构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社区要求的人文素质培养体系。

1.从学校层面上应该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做好以下方面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发展工作,将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与其就业教育、专业教育等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制定一套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方案[3],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科学发展:

一是构建国际化、信息化与实用化为主的培养理念和价值取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社区文化人文工作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务必要放眼全球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等各个环节的实用性和国际性,从而全面引领学生人文素质提升不断发展。

二是构建系统和科学的培养目标、内容与课程体系,夯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坚实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务必要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走向特点、本身的兴趣爱好性格、专业学科的特点与属性等情况,科学建构一套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以此不断充实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

三是不断整合创新培养模式和方式,努力增强大学生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吸引力。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借助人文素质网络平台,共同努力建设社区文化,以此潜移默化影响和引领广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大力开展实践育人的模式和理论育人模式有机整合,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学科和职业就业的人文素质。

四是融入人文素质,改革大学生社区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增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在驱动力。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要主动与企业、地方用人单位一起,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建构一套复合创新的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发展状况的评估体系,以此督导学生人文素质工作的不断行进。

五是不断提升大学生社区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以及教书育人的能力,夯实大学生社区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人力基础。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推进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时,还务必要根据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的需要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各种形式和平台,通过各种场域,从专业素质、综合素质、人文素质和教育素质能力等各个方面全力做好大学生社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工作,做好教师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力争建设一支专业水平、理论水平和实践实用能力都很强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以此为学生人文素质提升提供良好的师资队伍。

2.学生本身层面应该努力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文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与内涵,力求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就要求大学生社区学生要不断强化自己的人文素质提升意识,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努力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积极利用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教育网络平台,从人文理论知识到人文行动与精神层面全面提升自己,主动参与各种志愿者行动和公益活动,不断培养自己的职业领域、社交领域、学习领域等方面需要的人文素质,形成一种人文素质与其他素质提升互动共赢的发展态势。同时,还要求大学生社区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个环节中去,重点提升自己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行动的境界和层次,将之培育成一个有较强专业职业能力和富有现代人文主义精神气息的现代人。

三、结论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升学校社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是一项系统复杂的长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的努力协作。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努力分析和把握好大学生社区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内涵、路径和要求,全力推动社区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与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春玲,杨鹏.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问题及内涵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112-113.

[2]韩方希.高职院校加强人文教育的紧迫性及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9(21):22-24.

[3]郭立.地方高校区域协同效应的运行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69-71.

第6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德育;心理素质

一、说明道理,娓娓道来

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心理素质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和培养是由其日常行为认知为基础的。因此,在小学德育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并给小学生正确的引导,从而使他们能够树立起健全的是非观、荣辱观以及基本的认知能力。在具体的德育教学中,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讲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主进行讨论和理解。例如,在学习有关“诚信”的内容时,可以跟学生讲《一诺千金》或者《曾子杀猪》的故事,再让学生讨论,根据学生的讨论再深入讲解我们为什么要守诚信,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让学生理解课本的内容。

二、巧设场景,陶冶情操

小学阶段是陶冶情操、培养习惯的最佳阶段,特别是对学生秉性的培养,教师需要努力营造好的教学环境,设置真实的现实场景,使学生的性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与陶冶。例如,在学习《在爱的阳光下》这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注意家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以及关爱,然后在课堂上表演出来,然后再让其他的同学进行点评补充,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父母对他们深沉的爱,再则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以及表演能力,增加他们的信心。

三、动之以情,感染心灵

心理素质中很大一部分是跟人的情感有关,而人的情感很容易受到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用自己健康积极的情感和言行去打动感染学生,还需要利用课堂,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友谊,让这种纯真的情感相互感染。在教学中,为了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根据当时的实情来创造共鸣。例如,在奥运会或者航天登月时,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视频,讨论诉说当时的感想,他们慢慢地会拥有强烈的归属感或爱国热情。

德育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学教师应该从自己做起,引导学生学习感悟,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积极向上的中国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陈鹏军.对当下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2).

第7篇

一、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归根到底是要探究“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强调要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这反映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和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进行把握[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需要完成上述转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只有掌握了各门学科的学科思维,才能达到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研究者提出,应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推进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育的转换[4]。林崇德教授则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对学科思维的强调,还是对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的强调,在本质上都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以跳出单一学科或单一情境的限制,而要进行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的,教育的关注点从育才变为了育人。毫无疑问,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新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抓手、新生长点。

二、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处”,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核心素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重新反思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并使之具体化和提高可操作性,以有利于全体教师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实施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遴选过程中,同样需要将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作为基准。研究者提出,核心素养的遴选应注重一贯性、发展性与时代性,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5]。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以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整体健全发展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侧重于“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应包括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和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3个领域12项核心素养指标。这一研究结果具体地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同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清晰地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教育以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6],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只有建构起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研究者认为,应从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来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使课堂教学体现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7]。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新希望。

三、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新标杆

传统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这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日本、新加坡就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心。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8],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应有充分体现[9]。因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10]。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是把德育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为人民服务和社会贡献的本领,为个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应成为新时期学生成才成人的新标准,新世纪学生成长发展的新标杆。

四、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的新惊喜

需要指出,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世界各国在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时,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趋势,而且十分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基因。林崇德教授就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对于我们思考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我们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为根本,以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和人格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11]。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志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的必然要求。一句话,学生核心素养应以爱国、处世、修身作为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

当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健康即幸福,如果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兴趣,极易使他们成为心理行为问题的“易爆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程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树立心理健康服务理念[12],保障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健康与幸福的“发展理想”转变为“理想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个体的身心健康是学生健康与幸福成长的两翼。这也是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带给学生发展的另一份惊喜,即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83.

[2]施久铭. 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J]. 人民教育, 2014(10): 13-15.

[3]李艺, 钟柏昌. 谈“核心素养”[J]. 教育研究, 2015(9): 17-23.

[4]刘鸿儒, 凌秋千. 基于“个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养”培育[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8): 95-99.

[5]辛涛, 姜宇, 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1): 5-11.

[6]顾明远. 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 人民教育, 2015, (13): 17-18.

[7]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 5-11.

[8]褚宏启, 张咏梅, 田一.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小学管理, 2015(9): 4-7.

[9]《人民教育》编辑部. 核心素养: 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 人民教育, 2015(7): 1-1.

[10]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06-207.

第8篇

近半年来,教育界谈到最多的一个词是“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词儿很热门,几乎所有基础教育方面的研讨会都提到这个概念。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可谓与时俱进,人人不甘落后啊!更有个别学校竟然已经组织展示活动,拿出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实在让我们这些还停留于思考核心素养内涵与外延层面的同行“刮目相看”。不管怎么说吧,这种教育的快文化现象至少再一次说明:学生的核心素养将是未来教育研究的热点。这确实是一个我们今后教育研究与实践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定会牵动课程标准的修订、教材的修改、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的再建设、中高考与学生评价变革等一系列工作。可以说任重道远。

不过,当大家把目光都投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当许多学校已经抓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时候,我忽然想到,有一件同等重要的事情不要忽视,甚至应该高度重视,那就是研究教师的核心素养。因为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难以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如果只急急忙忙从形式上、表面上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在潜意识中认为,只要把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弄清楚了,教师自然会实现教育教学的转型,自然会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种想法是非常天真的。原因在于,教师的素质很可能难以适应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师资要求。比如,有的教师只会讲授课本知识,自己没有创新意识与精神,那么又怎么能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有的教师自身就缺乏人文素养,他又怎么能以身示范,引领学生夯实人文底蕴呢?因此,培育与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就必须得到我们的高度关注。

客观地讲,目前谈学生核心素养的多,谈教师核心素养的少。但是,冷静想一想,办学的主要力量依靠谁呢?一定是教师。办学质量的保障是什么呢?是教师质量。记得一位教育界的老领导曾说,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不会高过它的教师质量。这话说得非常实在!因此,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还得回到提高教师水平上来。认识到了这点,搞教育管理的各位同仁才抓住了改革的关键,才找准了自己的发力点。

那么,什么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呢?借鉴学生核心素养的概念,我认为就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必备职业品格与专业能力。如果用关键词语的方式呈现我的认识,那么以下一些词语必不可少:热爱学生的情感、正直做人的品格、指导学科学习的能力、跨领域的学科视野、创新与实践的精神,等等。教师的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是“热爱学生的人格魅力和通过学科知识引领价值观形成的教学能力”。为什么在时髦名词满天飞的今天,我仍然把“热爱学生”作为如此重要的关键词语呢?因为在基础教育工作了近三十年,我坚信,不论时代怎样变化,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不论学校形态如何存在,教师的爱都是儿童少年成长的精神动力,是他们生命成长的养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如果孩子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一个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法国教育学家卢梭也说:“热爱可以弥补才能之不足,而才能不能弥补热心。”所以,没有对学生的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第9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 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 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04

核心素养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深入认识地理学科,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有重要帮助。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任务落实在每一节地理教学活动中来。由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笔者同样有心为高中地理教学的改革出力,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教学目标之中

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地理课的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从而影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更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笔者经过研究发现,新课程理念中的三维目标与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因此,教师可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中来。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可谓是教学的指向,是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具有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定,离不开对教学大纲的参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和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要想在地理教学中真正落实对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责无旁贷地需要精心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性的目标,在教学中都应该得到体现和落实。但是并不是在每一课中都需要平均用力,而是要在整个课程教学中逐步达成。

例如,“关于人地关系”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明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形成所起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了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通过比较从现象中总结归纳一般规律,并运用抽象的地理知识对现象做出科学正确的分析与判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关心环境,热爱环境。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该三维目标指向的就是高中生地理的人文素养、地理技能和地理科学素养,重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力争提高高中生的地理综合素养能力。由此可知,明确并实现教学目标是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实现“教学相长”,相互促进

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应在处理好教与学关系的前提下实现,教与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统一存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方面。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该同时注重教与学这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

由于深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长期过于重视教师的教,在课堂中,教师的地位更突显,学生受到不合理的待遇,导致教与学失调。新课程改革较好地认识到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正力图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调和,实现教学相长。其实,新课程标准给教与学作出了较好的诠释,教师的教旨在引导学生学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优化学生的学。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将学生的学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先搞清楚二者之关系,在教学中才会更加注重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够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理清教与学的关系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前提,有助于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而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与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相比,教师的讲授少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多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发现问题、自主思考以及解决问题、总结学习经验。而教师则应该着重于引导组织,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搭把手”“使点力”。

比如,笔者考虑到《大气的运动》这节教学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学习起来可能比较枯燥,因此,首先是找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创造有趣的教学情景,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接着,播放相关的视频,引出教学的重难点。毕竟只有将教学重难点解决好,课堂教学才算成功。笔者注重对课堂节奏的把握,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经过教学反思,经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热力环流的效应,并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教学目标有效达成。总体而言,实现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创新化教学

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还应该注重结合先进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学的创新。新形势下,对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甚为重视,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中地理考试对学生的考查越来越高。比如,高考地理对学生的考查不再是以纯粹的地理知识为主,而是更注重考查学生的地理综合性能力,也就是在考查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低。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高考的压力导致教师“越俎代庖”,做了很多本该由学生自己做的工作,教师直接将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又将其生硬地接收。这种情况直接导致不少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思考探究的学习过程,导致学生较难形成地理学科思维和素养,进而影响学生的实际运用。而新课程带来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够帮助和启发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将理论实践化,推动高中地理的高效教学。

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必修二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城市的兴起、城市化的特点以及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与学生的生活极为密切,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查阅、了解相关资料。笔者就将生活化教学理论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终的教学效果比预期好,足以说明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实现高中地理的创新教学的积极意义,对于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