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8:23
导语:在高中历史复习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单元复习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巩固和提炼,因而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应突出体现,不能上演“教案剧”。近两年来,我在单元复习教学过程中,采取了“四步教学法”,并因不同章节加以灵活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引导学生归纳提纲、表解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一章的提纲表解,可以使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便于掌握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复习效果,提高学生能力。在近几年的单元复习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对每个章节的内容进行系统加工,利用提纲表解,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是复习中的最关键的一步。
1.类比式图标
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缺乏想象力的学生,虽经数次复习,还是抓不住本质要点,特别是对易混淆、难区别的概念,更不能完全理解,因此编制各种类型的类比表解既可以提高记忆力,又可使知识之间的关系比较清楚地反映出来,有助于灵活运用。例如,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对比,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异同点,光反应与暗反应的类比,DNA与RNA的对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对比等。
2.综合图标
在掌握了基本知识概念的基础上,将知识横向和纵向整理,使之条理化、网络化,无疑会增强学生的意义记忆、逻辑记忆。例如糖类代谢内容:
二、编题自测
已复习过的知识是否掌握牢固,能否灵活运用,还要通过习题来检验,完成第一步复习之后,我让学生自己编排检测题,每个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检测,而是积极地、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在每个章节中,每个学生自编十道选择题、十道填空题、两道分析说明题(试卷后面附上答案),共计30分。然后收上来,由教师认真检查,看一看有没有错题及错误答案。
下一堂课把学生的“小试卷”随机发下自测。(1)27分以上为优秀;(2)24分至26分为良好;(3)21分至23分为及格;(4)20分以下为不及格。当堂统计,优秀率达57%,及格率达98%,成绩突出,效果明显。这就要求教师工作量大,要严谨、务实;也从本质上贯彻了我们学校“灵活重能,严谨求实”的优良作风
三、单元测试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承的,一个单元章节的基本知识点,学生是否牢固掌握,重点是否明确,还是需要教师的集中检测来达标的。在第四节课中进行单元测试,教师认真批改,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对成绩和失误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讲评做好充分准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了经过前两部的基础复习,测试效果非常优异;单元测试及格率高达97.5%,优秀率达48%。
四、讨论评价
一个单元复习完成以后,总是有一定收获、有一定不足,围绕本单元知识复习中的得与失、成绩与缺点,进行师生双边的讨论与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在复习的收尾工作中,切切不可一言而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得失,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并针对性提出一些问题,既做发言人,又做听众,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归纳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成功的学生总结了经验,差的学生在学法上找到了不足,为今后本科及各科的复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减数分裂”的讨论课中,十班的于忠艺同学说:“经过这次复习,我觉得细胞分裂过程像一部电影展示在脑海中,过去零散的知识练成了一片,染色体好像是运动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独的图形了。我也终于明白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同源染色体及同源染色体的形态了。”
当然,教无定式,学无定法,并不是所有的单元复习都能如此,这显然不现实,也过于模式化。在“生命起源和生物的进化”这一章的复习中,我采用了辩论方法,把同学们分成两组,一方面――“进化论”,一方面――“神创论”。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在欢乐笑声中顺利地完成了一章的复习任务。
关键词:物理概念;复习效率;联系实际;知识体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观察近几年各地中考对物理基本概念的命题情况,试题更加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以及对利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物理概念是解决任何物理问题的基础,掌握好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关键,因此在复习课中更应重视物理概念的复习。但在实际复习中,很多教师只重视做题、讲题,大搞“题海战”,而对物理概念复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相当多的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物理概念,更不能运用所学的概念去分析、解决新的现象和问题,复习课效率低。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复习有兴趣,并能通过复习真正理解概念,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使“增效减负”真正落到实处?下面本人结合多年从事物理概念复习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加深对概念的再认识、再理解
演示实验具有直观、明了的特点,对那些器材容易准备、成功率高、现象明显的实验,如能在复习课中再次展示,无疑会对调动学生兴趣,巩固所学知识,对概念的加深理解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浮力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总复习时很多学生普遍反映对浮力掌握得很差,所以在复习时设置如下情境: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施工时,要向海中沉放大量的施工构件,假设有一正方体构件被缓缓吊入海水中,在沉入过程中,其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逐渐增大,随着h的增大,正方体构件所受浮力F1如何变化?当学生分析试题出现困难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拿出浮力演示器,在课堂上边演示边提问:圆柱体在空气中用弹簧测力计称多少牛?当圆柱体缓缓浸入水中时,有什么现象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边实验边让学生观察现象,画出圆柱体受力示意图。
通过这样的演示,学生观察、分析、思考、验证和巩固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大小的方法,效果无疑比黑板上画“实验”、讲“实验”效果好得多。在复习液体压强时,对压强计的结构和使用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与其在黑板上画图介绍,不如把器材给学生看一下,演示其使用过程,效果比口头说要好得多,其他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伏安法测电阻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比较、联系,找区别、找共性
物理上有许多相近的物理概念,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具有不同的本质属性,由于这些概念既有区别又有相似之处,因而容易被混淆,因此在进行复习时,我们可以把类同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比较,注意从不同的角度突出这些类同概念的差异,如蒸发与沸腾、惯性和惯性定律、相互作用力和二力平衡、功率与效率、压力与重力、压力与压强的比较与联系。
1.比较、联系,找区别
在复习力时,学生往往把两个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混淆在一起,此时可以把两个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进行联系和比较,进行区别,二力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一物体上。而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在同一直线上,但在不同的物体上。这两者的主要区别是这对力在同一物体上就是平衡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就是相互作用力。
例1.电灯通过电线挂在天花板上,与电灯受到的重力相互平衡的力是( )
A.电灯对电线的拉力 B.电线对天花板的拉力
C.电线对电灯的拉力 D.天花板对电线的拉力
只要对电灯作出力的示意图,观察这几个力的作用点在哪个物体上就能轻而易举地选出选项了。
2.比较、联系,找共性
(1)一些物理量的定义有共性,如速度、密度、热值、比热容、电阻等。比较这些概念的定义及特点,会发现它们的共性:被定义的物理量可用另两个或几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往往反映物质最本质的属性,它不随定义所用的物理量的大小改变而改变。如某物质的密度不随质量、体积而改变,因而利用它可以鉴别物质,可以用来鉴别物质的还有比热容、热值等。
(2)图像表示法有共性。判断甲、乙物质的密度大小的m-v图像,这种图像可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热值的热量与质量的关系、比热容的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电阻的电压与电流的关系、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等。
(3)电路图有共性。伏安法测电阻时的电路图,还可以作为探究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实验电路图,还可比较变阻器在不同研究情况下的作用。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共性复习,其实是利用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三、在联系实际,灵活应用中理解概念
有些概念定义比较复杂或比较抽象,从字面上很难理解概念的意义,为能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在复习时可以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概念的含义。
例2.教学比热容概念,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现象来解释。
如(1)为什么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而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
(2)沿海地区晴朗天气里,白天的风通常从大海吹来,而晚上的风却从陆地吹去,这种“海陆风”是怎么形成的?
(3)育秧苗时,为了防止霜冻,常在傍晚时向秧田里灌一些水,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概念复习时采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加以应用的方式,概念就会变得越来越明朗了。
四、形成网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初中物理总复习前,学生的知识大多是零散的、单一的、孤立的,总复习阶段,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方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指导学生把相关各章节中零散的、单一的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纳、整理,把已学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分类列表和框图形式把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让学生较系统地理解、掌握物理知识。
总之,物理概念的复习是帮助学生重构和深化知识的认知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我们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复习的意向,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关注学生复习的效果,才能有效地提高复习课堂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教育改革的发展标准,更加关注高效的课堂教学。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历史复习效率,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提高高考历史成绩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有必要在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积极的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的重要性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历史知识相对较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较多,相对而言,历史知识的复习时间较少。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历史知识的复习效率,成为高中历史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非常重视的问题。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及学习状态,积极的探究有效的历史复习策略,并指导学生有序的进行复习,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历史知识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探究。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
(一)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
在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教师应结合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掌握考纲。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考纲,使学生在掌握考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重点考察知识的范围进行复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历史课程复习的重点,树立学好历史课程的信心。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复习的进度,积极的指导学生正确的使用历史考纲。
(二)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也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历史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端正历史复习的态度,促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性。其次,在历史课程的复习环节,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有效的帮助学生舒缓复习的枯燥感及难度,使学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重视端正认识,营造重视历史复习教学的良好氛围这一复习策略,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课程复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复习活动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是提高高中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的关键。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需要历史教师帮助学生根据历史课程考纲的要求,划分出复习的范围,针对复习的范围,制定复习的计划,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把握历史复习的“度”,确定复习重点非常重要。
(四)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
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提高学生历史课程复习的重要基础。在开展历史课程复习活动中,通过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合理规划复习的进度,有利于学生按照计划有序的进行复习,提高历史复习的效率。因此,在高中历史课程复习中,编写复习提纲,有计划地系统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复习策略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新课程教育改革进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策略,作为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是历史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重视探究高中历史复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课程的复习效率,使学生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更好的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复习方法。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应充分重视高中历史复习策略的探究及应用,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复习效率,使之可以更好的学习历史课程。
作者:王方 单位:朝阳市建平县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翁正雷.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马晓丽.浅谈高中历史学科的有效复习策略[J].天津教育,2013,(1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课堂导入策略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99
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课堂导入部分,集中表现为导入时间不够或方式不对,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很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中,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而学生在高负荷的学习压力下,常会出现厌烦、麻木等不良状态。这种现象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尤为明显。要改善这一现状,需要高中历史教师从课堂导入着手去改变,通过有效地运用课堂导入策略,促使课堂活动多样化,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
一、善用多媒体导入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教学手段得到广泛运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手段在课堂导入中的恰当运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快速而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或音频。
比如,在讲解《》一课中,教师可以在正式讲解课文之前播放一段与之相关的视频,然后让学生自主讨论“这个影片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发生这件事情的原因是什么?”等相关问题。学生看了直观的视频片断后就会对“炮弹”“鸦片”“清王朝”等产生好奇心,不仅会在脑海里组织答案,还会高度关注教师接下来的课堂讲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导入可以让学生对接收的信息产生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其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二、运用复习导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复习导入,即教师在正式讲授新课文之前,使用知识框架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点进行回顾,让其加深对旧知识的印象,然后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出新的知识点,建构知识体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新旧知识的联系,从而更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这种导入法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温故而知新,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以《》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可以提出“两次、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意义”等问题,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与本节课内容有联系的知识。当学生提出是“清政府的腐败导致战争失败”,或“为了抵御外来侵略,我们应该学习先进的技术”等观点时,教师就可以把这些知识与中“自强”与“求富”的思想联系起来,从而自然引出课文新知识。这样引导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可以自然引出新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三、巧用典故或名言导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
中国历史上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故事或重要的历史事件,与此相关的历史典故就经由人们口口相传而被熟知。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所学历史与典故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n堂上发表自我看法,从而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选用的典故应具有生动性与代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一课中有“卧薪尝胆”这一典故,教师讲到这个内容时可以提问学生:“大家对卧薪尝胆这个典故有所了解吗?”如果学生回答“有”,教师可接着提问:“这个典故的由来是什么?里面的主人公是谁?”然后学生可能会回答“是越王勾践。他凭借顽强意志,最终领导军队打败吴国,成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最后教师就可引出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以及秦朝大一统的必要性等相关知识。用历史典故与所学历史人物、事件的联系导入新课,让学生发表自我看法,可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可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
有效的课堂导入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在紧张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多媒体导入、复习导入、典故或名言导入等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唐万清.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导入的作用及方法[J].教师博览,2015(15).
[2]郭默克.基于课堂导入策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5(4).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本理念;运用
生本理念是以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真正让学生通过历史合作小组的组建以及前置性作业的完成,课堂中的积极探索,勇于思考,让学生能够在每一节历史课中形成能力,得到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要认真思考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策略,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喜欢上历史,并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终身运用历史的能力。
一、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打造适合学生的历史课堂
1.以生为本,摸清每一个学生的历史能力以及掌握的历史知识
突出学生,突出学习,让学生在先学后导的多元化学习理念中得到素质的提升,能力的增长,是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做的。在这个理念基础上,需要教师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以生为本的教育,要真正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进行到一个阶段的时候都要通过有效的测试掌握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历史能力以及已经掌握的历史知识,并要根据学生现在的历史双基能力,思考如何全面依靠学生的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2.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能力制订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把教学建立在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能力之上,要摸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中得到历史实践能力以及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如,在高考复习《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上经济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引导学生复习20世纪不同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模式,并引领学生完成本专题的重点、难点的复习,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复习、课中的动态生成思索完成历史能力的提升。
二、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学习
1.突出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思考作用,让学生在智力、个性上都能够有所提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不同层次,组织学生完成适合本层次的历史教学。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注重对学生理解、思考、解析等历史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不同的记忆方式,帮助学生快乐地学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引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拓展学习,掌握学习的基本规律以及基本过程。
2.课前前置性作业的完成,教会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高中历史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要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先学后教,或者让学生能够在课前解决的问题就要让学生在课前解决,这样就方便教师在课堂上抽出更多的时间进行质疑以及思考。前置性作业的布置需要教师认真考察本班学生的实际历史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力求让学生在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思考力的提升。如,在高三复习阶段,教师在复习之前,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前复习,并可以设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这样教师在课上就能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效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字、图象以及声音等多种方式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如,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电影《》中的某些画面制作到历史课件中,这些生动传神的历史画面一下子将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就能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积极思考。
2.多媒体课件有效拓展课堂容量,提升学生的历史能力
多媒体课件能有效缩短时空差距,真实再现历史情景,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课上多媒体课件习题的出示帮助教师有效地将教学时间更多地应用到学生的历史能力的培养上来,极大地拓展了课堂的容量,提升了课堂密度,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更多的时间自悟、自问、自查。同时,教师要善于根据知识点进行拓展,使学生有效梳理历史脉络,增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在探究中学会用历史观点解决历史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的历史能力,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现有的历史学习能力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增强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终身历史学习以及历史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萍.高中历史课堂深化记忆三部曲[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9.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教学;翻转课堂;创新改进
相比于其他高中学科,历史的知识结构体系庞大,知识内容繁多,对学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较为枯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到最终的学习效果。然后,在高中历史教学当中引入翻转课堂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本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践证明,效果显著。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的好处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能够解决传统历史教学枯燥、呆板的问题,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网络等途径,将教学内容用更加现代化的方法向学生进行展示,使得高中历史知识的表现形式不再局限于课本,而变的声像图具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直观的融入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过程当中。比如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纪录片的形式引入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们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寻找知识点,为知识点建立联系,加强记忆。其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能够为学生们进行分组,并鼓励各小组利用电脑、平板、智能手机等设备,通过网络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内容进行丰富和层次的递进,以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比如在进行《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教学时,可以打破单元内各课时的安排,让学生们通过资料的查阅,去梳理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历史意义,从而编制出脉络清晰的时间轴,以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模式的创新改进
(一)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翻转课堂最重要的创新改进之处就在于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翻转课堂培养学生对高中历史的学习兴趣,可以考虑从增加教学内容的故事性和趣味性入手,比如在进行《从中日到八国联军侵华》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引入邓世昌的英雄事迹,还可以对授课内容进行延伸,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晚年时心系大陆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讲述真实的历史人物事迹和故事,辅以视频、图片资料等,丰富授课内容,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兴趣。
(二)挖掘学生潜能在兴趣培养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们多多自学,开发潜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寻找课本内容当中的知识点和兴趣点。老师则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利用课上、课下等时间对学生感到疑惑的学习内容进行指点和梳理,为学生们营造自由舒适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进行《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教学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采用问卷调查或走访调研的形式,让学生们了解到关于“变化”的最直观的变化,让每一名参与问卷调查的人都成为学生们的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提炼要点,主动交流,设计对话,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教会学生方法高中历史知识较为繁杂,对于其的记忆和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为此,在翻转课堂的应用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将记忆方法和复习重点编辑成视频,方便学生们的学习,比如谐音记忆法、年代记忆法、类比记忆法等。并且借助于网络平台,老师可以将记忆内容和复习重点通过歌谣、顺口溜等形式,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形式上使学生们更加喜闻乐见,内容上使复杂枯燥的历史知识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比如在进行《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授课时,就可以将工业革命时期所出现的对世界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发明等编排成顺口溜,以方便学生记忆。再比如进行《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教学时,可以将美洲和亚洲的经济优势进行类比,设计表格,以方便学生类比记忆。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基础知识;记忆
纷繁复杂、涉及面之广、内容之丰富的高中历史知识令众多学子“望史生畏”。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石”,历史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历史人文素养的基本前提,准确记忆基础知识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正是由于新课改对于历史基础知识的应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决定了在新课改条件下,历史教师需要有更加扎实的学科素养,运用积极、阳光的评价,能够让学生如沐春风、如淋春雨,充满自信。
一、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现状分析
高考,万人拥挤的独木桥。对于压力本来就很大的莘莘学子,面对知识内容庞杂、记忆量过大的高中历史共有的三本必修和六本选修教科书时,往往都会“望书兴叹",无从着手。即使把历史基础知识背得“滚瓜烂熟”的学生,也未必在考试中能一举得胜。这就说明,高中历史老师在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方法上还有些欠佳。传统的历史课堂“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行为随处可见,老师只让学生把需要记忆的重点知识勾画下来,就让学生死记硬背,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历史课堂上教与学的优劣。首先取决于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而知识又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关于指导学生强化历史基础知识记忆的几点思考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记忆是整个心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但是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由于很多原因,使我们的学生在记忆历史基础知识时,方法死板。不能举一反三。就此,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共勉。
1 善于归纳知识点,强化记忆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立体式的分析,抓住关键词,理顺知识点,对一些内容较多的问题,可将历史知识条理化、要点化,每一知识可分解成几个要点。并根据前后顺序标上序号。对每一要点找出其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就非常容易把握住历史现象形成的因素、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历史作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现象等。如“中国古代有哪几个政治清明的统治时期?”“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的?”这样的提问应多用于归类复习或专题训练,是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的基础,便于学生记住基础知识。
2 有意识地讲授一些历史概念
当前,我们所用的教材没有对历史概念做出系统完整的解释。这是一种缺憾,诸如“冷战”“雅尔塔体系”“氏族公社”“社会主义阵营”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这些历史概念进行归纳讲授,弥补并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忆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思维的能力。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只有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基础雄厚,每天更新知识,积累渊博的历史知识,才会在课堂上运用自如。
3 加强重复记忆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强化学生复习、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平时要求学生用5到10分钟的时间,有意识地进行复现,回忆今天课堂上学了哪些知识内容,老师分析了哪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等等。对一些知识如果记忆模糊,一时回忆不起来,则翻开书本或课堂笔记,认真阅读一下,强化记忆。此回忆复习的方法,可放到课间或者午休,甚至晚上睡觉前都可以,关键是必须去完成。如果学生每天都能坚持去做,花时很少,却能收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学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后,就得从内容和知识结构整体上复习巩固。这样坚持下去,日积月累,就能清晰地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有效实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也迎来了改革的春天。以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培养为特征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弊端重重,新课改需要历史教师有较高的史学理论修养,只有教师自己能够深刻地理解并熟练地应用历史基本理论和概念,才能真正教会学生,提高学生的能力。指导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强化高中历史基础知识,这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已经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忠,认真摸索教学规律,改进中学历史课教学[J],云梦学刊。1980(02).
关键词:运用;社会史观;高三历史;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33-02
高考,因其具有课改“风向标”的作用,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每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有新亮点出现。而新史观的考查也逐渐凸显出来,例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观的考查,体现新史观的试题已在各地高考试题中闪亮登场。高三历史复习中,融入新史观理念,按新史观来确定考点和重点,复习基础知识是非常必须的。但是事实上,部分中学历史教师在史学观念方面是落伍的。他们仅仅关注《课标》和《大纲》,不去关心最新史学研究的方向和史学研究成果。史学观念甚至停留在十几年前。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更好的运用新史观之一——社会史观。希望能给当前的高三历史复习以些许建议。
一、社会史观的含义
法国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这一表述指明了社会史研究的领域和对象,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史观的指导思想。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问题。和其他各种史观不同,社会史观更加注重底层民众的社会生活状况。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在该史观指导下,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小中见大”。如果说文明史观侧重于宏观,社会史观则侧重于微观。
二、社会史观在历史高考试题中的的体现
近几年社会史观在高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以江苏高考为例,2008年涉及到戏剧,以戏剧为切入点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这是依据社会史观命制的试题。前三问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再现和对史料的解读概况能力。第(4)问考查史学研究出现的变化,直接考查体现了史学研究新方向之一——社会史研究的兴起。2009年涉及到婚姻,2010年材料题21题以茶叶为切入点考查茶叶这一,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该题着眼于普通人生活与社会变迁的联系,以小见大,从具体细微的个体单位的生活变化入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及社会的进步,主要考查学生阅读与分析史料、提炼与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题22考查对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这说明随着历史研究的发展,新的史学成果,新史观越来越多的体现在高考试题中。而且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此类高考试题会越来越多。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运用好社会史观,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开阔学生的历史思维,更好的适应越来越灵活的新高考。
三、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运用好社会史观
1.坚持以唯物史观为主导。史学的创新、高考试题的创新都要求中学历史教学改变旧的教学思想。新课标明确规定,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等。由此可见尽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新史观影响着高考命题,但是高三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仍然要将唯物史观作为自己的主导。
2.运用社会史观,渗入挖掘历史教材,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史学理念和史学观点逐渐渗入高中历史教学中。现在高中历史使用的历史新教材已经淡化了阶级史观的影响,三本必修分别按照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化来编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明史观的影响。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评价,也多采用新史观来评价。如对于的评价:不再是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而是一次经济近代化的尝试。体现了近代化史观的运用。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渗透的新史观,指导学生运用新史观来评价、认识相关基础知识。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笔记
高中阶段历史学习内容多,课堂知识容量大,巩固时间少。因此要实现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化,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注意做好、用对课堂笔记。历史笔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的知识体系、历史规律、心得启示、方法反思等活动,它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听课思路、抓住听课重点,为日后复习提供方便,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在学习时高度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作为一名长期担任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教师,我将自己平时的教学工作经验与对学生笔记的指导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希望能对广大高中学生有所启示和帮助。
一、做好准备工作
必须使用单独的笔记本,纸张质量稍好一些,以便保管和翻阅;每页用虚线分成左右两区,左区面积大,用来记录专题概述和知识体系等课堂主要内容,右区面积小,用来对重、难点进行阐释和补充;选择不同颜色的笔进行记录,区分不同的内容和重点。
二、明确记录内容
历史课堂笔记主要是四记。一是记知识体系,明确专题章节的主线框架,主要历史事件的逻辑关系,以便作为自己复习和总结时的参考;二是记重点难点,考试的重要考点是什么,应如何复习,自己学习的难点在哪,应怎样解决;三是记心得启示,本节课总结出的主要历史规律和学习方法;四是记典型例题,针对重难点的相关经典例题和高考真题解析。
三、注意记录方法
思考为主,记录为辅。很多学生习惯于“教师讲,自己记,复习背,考试模仿”的学习,讲课堂变成了教学实录。这些同学过分依赖笔记而忽视思考,以为老师讲的没有听懂不要紧,只要课后认真看笔记就可以了。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忽视老师的一些精彩分析,使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肤浅,增加学习负担,学习效率反而降低,易形成恶性循环。
四、提高书写速度
书写速度太慢,势必会跟不上讲课进度,影响笔记质量。要学会一些提高笔记速度地方法。不必过于讲究字体字迹,可以潦草快速地书写,亦可简化某些字和词,甚至使用一些数学符号来代替不太重要的连词,比如用“”代表“因为”,用“”代表“所以”。但要注意不要过于潦草,过于简化而使自己也看不懂所记的内容是什么。
五、采用提纲笔记
做笔记时以教师的课堂板书为基础,首先记下主讲章节的大小标题,用大括号和序号按授课内容的顺序分出层次,在每一层次中记下要点和细节。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同时,可利用一些简单图形和箭头连线,把主要内容绘成关系图或列表并加以说明。
六、及时查漏补缺
整理笔记的过程是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加完整、充实,十分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总之,学生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笔记,不仅要靠老师的耐心指导,也要靠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做到耳听、眼看、脑想、手动。在听懂的前提下,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的思维,经过“选择―加工一归纳一浓缩一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成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在学习中逐步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课堂笔记成为促进我们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刘小亮,曹永红.浅谈高校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J].青年文学家,2009(18).
2.陈金芳.下笔如有神,读书破万卷――谈如何做历史课堂笔记[J].考试周刊,200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