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时间:2023-10-13 16:08:30

导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制约因素;基本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266-02

高校是人才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给社会输送的人才素质的高低,所以我们要及时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设性意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黄彦华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有关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的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常论常需的话题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效用,历代的思想家曾有过不同角度的生动揭示。众多的华夏先哲将教化视为个体获得社会性的必由之路,“性非教化不成”,同时又视教化为立政之本,“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民间也将个体德性的好坏看成是个体以后是否会有成就以及成就大小的重要尺度。以上种种观念尽管由于过分夸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用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但是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仅古代社会如此,现代社会也一样,人们孜孜不倦的探讨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与方法。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一个常谈常新、常论常需的话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现实需求的凸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富有成效的,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历程并非没有曲折与缺陷。现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延续了原来注重道德教化与理论学习的风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当做智育来进行,用单一的手段灌输枯燥而远离现实生活的“知识”,并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来说过于抽象,不能切实帮助学生了解、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因而不受学生的欢迎。现代社会中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层出不穷,按理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担负着育人作用的,面对如此尴尬的教育局面,面对如此紧迫的社会问题,讲究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是其自身研究现状的呼唤

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首先,视角单一。研究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一个宏观的层面上,对于特定的研究领域和群体研究较少,且不够深刻,尤其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不仅量少,且质量低下。其次,经验描述性。大多数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没有深刻的思考与调查,只是单纯的查看别人的论文与书籍,导致调查研究多是经验性的描述。最后,实践性差。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多数在寻找问题、陈述问题,但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可行性的研究较为粗略,甚至一笔带过,没有起到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作用。

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以理论课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手段。内容决定形式,特定的内容只有在特定的形式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教育形式的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被削弱了。另外,教师的讲授完全依照教材,就教材讲教材,教学方法简单套用知识教育的方法,整堂课学生的思维受限于教师所教的范围,找不到发问的切入点,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更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外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脱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滞后性,二是超前性。就滞后性而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得不到及时的更新,无法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既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难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就超前性而言,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味用抽象、概括在现阶段还暂时无法实现的理论要求学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不但难以接受,反而会引起反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符合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才能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学生才会认真去听、去思考,才会引起共鸣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也才能达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3.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下,教学都是强调功利性和阶段性的,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们更多地关注短期和阶段性的任务和目标,而没有从教育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方面进行考虑和研究。中学老师更多地注重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大学老师则在自己头脑中对学生既定的思想政治水平上进行教育,从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在两个阶段衔接上的脱节。有些内容被遗漏了,有些内容则被反复的提出来,甚至没有梯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育内容不均衡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现代教学设备的盲目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被引入了课堂。例如多媒体,它本来应该被当做教学的辅助手段,帮助老师将抽象的理论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充课堂的信息量,丰富教学素材,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但是有些教师却不是充分利用它使课堂更高效,而是过分依赖它。有些教师放弃了传统的讲授,过分依赖课件,忽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高度程式化的特点,过分依赖课件致使一些教师无法根据课堂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课堂氛围及时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1.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一方面可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校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向。为了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是必需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片面。首先,分数可以作为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其次,对学生的评价必须由注重知识的掌握转向注重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主要依靠考试转向依赖多种考查方式,由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再次,全方位评价学生。从多个方面综合地评价学生,诸如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心理素质等。只有评价机制发生改变,才能有力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鼓励教法和学法方式的创新

要想穷尽所有的知识、直面所有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并将其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受益,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分析、解决一些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大力提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创新。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允许多元的观点甚至是对立的观点存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其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教条化、现代技术设备使用呆板化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是分不开的。因此,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势在必行。只有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课堂的教学内容才会鲜活起来、科学起来,只有提高了教师技能,现代教学设备才能真正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心中。

4.注意高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使教学内容不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受到了影响,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此,我们必须注意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第一,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了解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这就为之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科学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服务教学衔接,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实现高中与高校之间的有效过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基础,也是其灵魂。领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意义,找准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是制定科学对策的前提与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任重而道远,吾辈必将尽己所能。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2]翁爱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3]胡洪彬.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2).

第2篇

【关键词】生态学;视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获得持续的良性发展,就必须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瓶颈期。将生态学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态内涵

(一)生态学相关理论

所谓生态学,是指研究动物与环境关系的科学,尤其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或有害关系,其中,环境不仅包括有机环境,还包括无机环境。在哲学上,生态学不再是一种机械的世界观,而是一种动态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的世界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络的动态网络结构[1]。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概论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更好地教育受教育者,而使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息息相关,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加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2]。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生态内涵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保护环境也开始成为地球人共同的呼声。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生态学改变原有的单一自然科学的特质,开始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比如:教育生态学。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的提出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所谓生态学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方法研究是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引入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即从“人—方法—环境”这一系统出发,对系统中有机整体的关系进行研究[3]。

二、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在世界上,任何生物或者系统都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征,这是由矛盾的普遍性所决定的。高校教育作为一种系统而存在,无可例外,也具有复杂性和多维性的特征。在生物学中,生物视阈的立足点便是考察系统的复杂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都在实行应试教育,所以,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理论性的知识,而忽略了在学生与认识对象之间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互动机制[4]。

(二)强调主客体二者之间的融合

在生态视阈中,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本视角是明确的区分主体与客体。将生物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指把区分主体客体的理念引入到当前的教育理念中。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是唯一的主体,其他要素,比如:家庭环境、社会因素等都是被动地客体。而在生物学视阈下,在整个生态系统下,人类与其他诸要素都占有一样的位置,都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做法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弊端,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融合[5]。

(三)生态视阈突出持续性、发展性和动态性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系统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教育系统,改革传统的单一静观的视角,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动态性的考察[6]。

(四)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整体性思维就是把世界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反对孤立、片面的看问题,把系统的正常运转当作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结果。

三、生态学视阈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路径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深化方面

1、建立和谐共生、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对立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要作用传授各种理论知识以及带领学生进行预习、复习,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收能力;学生的主要作用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教授的知识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未能向老师及时的反馈学习的效果。正是这种不对等的关系导致教育模式的僵化,违背了“以学生为本”得教育理念。因此,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教学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把构建和谐沟通、交流的新机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方式,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放在“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共融”。这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7]。2、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课堂教学体系(1)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精髓,但是,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只关注教学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用,就会使教学活动陷入单调、乏味的状态。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性、有趣性和多元性,把实践的活动引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2)实现知识的讲授和生命的关怀的统一。任何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因此,在教育中要尊重生命。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导致产业教育盛行。在某种程度上,产业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忽略了人的价值内涵。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高校更加关注学生如何“成功”而忽略了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生态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把学生当作一个个人身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社会角色中的人,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这种教育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多了份生命的领悟。(3)实现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二者发生矛盾时,要牺牲个人利益来保全社会利益。但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果忽略个人的价值而只关注社会价值和社会秩序,无疑会使教育陷入困境。在生态视阈下,妥善的解决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强调在坚持社会价值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个人价值[8]。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拓展方面

在生态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重视联系性与互动性的联系。一方面,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把家庭作为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另一方面,建立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防护网”。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确保学生的健康发展,高校与学生之间建立了反馈机制,使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得到及时的解决,进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除此之外,善于利用网络来警惕虚拟环境,在生态视阈中,面对不良的网络环境,要求学生要端正价值观、冷静观察、主动出击、积极回应各种不良言论。同时,网络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各大高校应该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生态学引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重要变革,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具有重大的作用。因此,从生态学视阈下来开展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人—方法—环境”这一系统出发,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震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探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3,(3):122~126.

[2]刘长新,李勇.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14):277.

[3]韩雪.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2014,(1):53~55.

[4]李朝源.生态视阈下开拓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4,(18):60~61.

[5]刘忠岩.生态文明视阈下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道德教育的新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2):74~76.

[6]吴松强.生态学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合力研究[J].教育探索,2012,(9):17~20.

[7]杨晓慧.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10~12.

第3篇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35

Abstract At present, some college students have personal heroism and collectivism are short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problem.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patriotism,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First of all,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n the use of the method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re analyzed. Then it discuss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0 前言

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的整体思想政治情况较为稳定。从形式上讲,目前大学生不但能够保持积极、健康并且稳定的思想政治状态,还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表现出了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但需要注意到的是,虽然整体上我国高校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较为乐观,但个别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具有极端的个人英雄主义,集体观念较为淡薄。

同时,还有的大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环境中,导致其在面对困难时,经爱不起打击。甚至有的大学生受到了来自网络上不同声音的困扰,而出现了在思想认知上和意识形态上不坚定的问题。出现上述问题与现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普遍对大学生期望和要求过高而增加了大学生所面临的压力是密不可分的。在这一背景下,作为高校中负责思想政治教育的部门和教师则要充分发挥出我党长期以来传承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法宝,通过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理念指引大学生面对考验和困难。同时,通过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意识形态和培养优良作风。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分析

目前,在我国高校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教育方法。首先是由辅导员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法要求辅导员在面对学生时,借助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定位,还要求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能够建立良好的关系以及能够产生思想共鸣。在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通过充分了解现阶段大学生在思想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进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现阶段中,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是由本校的学生在毕业后留校任教,这样从年龄上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也较为接近。同时,辅导员大多是同一专业的高年级毕业生,这从一定程度上也拉进了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辅导员和大学生之间容易建立的融洽关系。需要认识到,虽然较为年轻的辅导员有助于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起较为融洽的关系,但由于辅导员过于年轻,造成了处理问题的经验较少。这就使辅导员在面临思想政治上存在问题的学生时缺少足够的方式和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和与其沟通交流。

第二种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为网络舆论引导法。近年来,互联网在高校中逐渐普及开来,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配备了手机和电脑,并连接了互联网。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论坛,供学生和教师在论坛上发表意和建议。借助网络舆论引导的教育方法就是要高校充分利用学校论坛这一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在论坛上通过发表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并结合生动的文字和动画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学习。同时,在面对社会上较为广泛讨论和关注的热点话题,高校也可以借助论坛开展学生和教师的讨论。通过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和观念,进而在无形中借助网络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 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现阶段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着教育模式和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由于来自西方国家的干扰,使得在网络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以人权和宗教等问题为借口对我国进行抨击的现象。而由于大学生年纪较小、自身判断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网络上的错误思想所蛊惑。但在面对这一现象时,高校辅导员显得应对手段过于单一。往往是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与事实不符的错误舆论引导,并激发了学校中个别、乃至群体学生的错误认识,而高校辅导员却没有有效的措施予以应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辅导员本应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告诉学生网络上观点认知存在的问题,但大多数辅导员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处理经验,往往选择过于单一的说教式管理,借助强压的手段勒令学生改正。虽然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自身思想政治意识的树立。而且,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大多以书本上的内容为基础进行教育,这种填鸭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但降低了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更不利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次,高校辅导员自身能力也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由于大多数辅导员都是本专业的毕业生,这从所学专业上就造成了辅导员自身不熟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辅导员的工作并不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这也是辅导员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任务。而且,由于大多数辅导员较为年轻,在其处理人际关系、以及个人意志和能力上本身就存在着不足,而当学生面临上述问题时,辅导员自身也难以有更好的办法帮助其处理和解决。而且,受制于编制的影响,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难以获得正式的编制。这就降低了辅导员的积极性,进而造成了辅导员难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分析

3.1 突出典型事迹和先进个人

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首先可以通过树立较为典型的事迹和先进个人的方式,激励包括辅导员和大学生在内的两个群体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学习。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到,对于辅导员而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积极性不足以及自身能力缺失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则存在对思想政治学习的抵触情绪。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突出典型事迹和先进个人的方式,建立积极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良好氛围。由于在高校中,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对思想政治的学习持有肯定的态度,而且对于辅导员而言,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能力缺失,但从出发点上看,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持积极态度。因此,通过建立一定的良好氛围,不但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和感染作用,同时还能带动辅导员自身开展业务能力的学习。而且,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大学生和教师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的重要性,还能认识到积极开展教育和学习能给自身带来一定的肯定和荣誉。在这种激励措施下则更能够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3.2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

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还可以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入手。目前,互联网对高校学生的思想具有较高的影响力。这就决定着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要与互联网进行结合。通过对学校论坛的维护以及借助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对思想政治学习进行宣传将有助于学生从主观上增加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而且,由于高校大学生利用网络的频率以及对网络的依赖日益提高,借助网络这一平台,也是顺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同时,借助网络舆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有效与境外有关势力散播的错误信息和误导意识形态进行斗争,进而更好的促进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3 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自主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事实上,对思想政治进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维系在理论之上,还需要深入到实际工作中,从实际中吸取一定的经验进而加强思想政治的学习。因此,对思想政治学习进行创新还要通过组织包括深入社区进行义务劳动、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组织辩论赛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老一辈革命者的优良作风,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净化自身的思想,更深层次的提高认识。而且,学生通过参加各类活动,也能更好的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具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第4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85-02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因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不尽相同,各国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也存在一定差异。随着社会发展,各国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在此形势下,国际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国际化观念和规划

教育观念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树立国际化观念,制定相应的国际化行动规划和政策是大学国际化行动的首要之举。在世界范围来看,作为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思想政治教育以为理论基础,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在此前提下,树立国际化的思想政治观念更显重要。树立国际化的思想政治观念就要致力于于发展“无阻”教育,即 “思维无阻、概念无阻以及知识的发掘、转移和应用无阻”。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招收学生、招聘教师、教学科研、管理直到后勤都围绕“无阻”理念展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进行全面改进。

国际化的发展愿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模式。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愿景能更好地适应教育、社会的发展,适应学生成长的需求,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具体来说,其发展愿景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增进学生对各国意识形态的认识,以批判精神看待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劣。第二,坚持一元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民族特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作为理论基石,以培养全球范围内的卓越人才为目标,成为全球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为此,我国的大学必须拥有与我国实际相关的专门知识和视野,即以为指导。第三,培育学生的民族意识,增进信念自信。“无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必将带来各国思想政治意识形态的交流和冲击。通过教育、研究和服务发挥积极影响,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确保学生能在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的冲击中,保持信念自信,不被其他不良意识形态侵袭。

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是理念和实际办学的交融。各高校在办学过程中不仅将国际化理念贯彻到实际办学层面,而是进一步将国际化的理念渗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所有人员的思想之中,使国际化思想成为大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定义自身使命,通过教育、研究和服务改进学生的理想信念。具体说来,第一,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并使之成为在各方面有影响力的全球化公民;第二,通过研究、学习,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并且会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第三,通过专业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将自身信念融入社会的能力,增强他们为经济和整个国家的贡献能力的意识。

二、学生结构国际化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对象,既是国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体也是国际化教育的主体,一所高校国际化程度和思想政治教育程度高低从其学生构成中就能看出。

就来华留学生规模来看,2011年,全年在华学习的外国留学人员总数为292 611名,首次突破29万人。

就留学生来源地看,按洲别统计,来自亚洲的留学生人数占首位,计187 871名;欧洲为47 271名,占16.15%;美洲为32 333名,占11.05%;非洲为20 744名,占7.09%;大洋洲为4 392名,占1.50%。

按留学生类别统计,学历生118 837名,占来华生总人数的40.61%,同比增长10.62%,高于来华留学生总人数增长速度。其中专科生和本科生88,461人,占学历生总数74.44%;硕士研究生23 453人,占19.74%;博士研究生6 923人,占5.83%。非学历生173 774名,占来华总人数的59.39%。

就留学生在我国分布来看,来自194个国家和地区的292 611名各类来华留学人员,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660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学机构中学习。

由上可知,来华留学生表现出两个变化趋势。第一,近年来,在校留学生数目持续增加;第二,留学生来源国日益增多,遍及六个大洲。国际学生规模和分布的变化显示了我国高等教育吸引留学生的能力有所增长,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有所提升。

来华留学生在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留学生来源国大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其意识形态与我国差别较大。其次,来华留学生高校大多分布在我国一流高校,为我国一流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教师的国际化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反映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上以接受知识为主,教师有选择地传授知识,客观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个人的价值取向难免会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国际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

教师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外籍教师(包括聘用教师和访问学者等)以及留学归国人员在教师总量中所占的比例。目前,我国各高校除外语专业外,其他各学科外籍教师相对偏少,思想政治课程外籍教师更是屈指可数,这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所担负的特殊任务有密切关系。

四、课程国际化

课程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国际化的课程对高校办学的国际化具有关键作用。国际化的课程是一种为国内外学生设计的课程,在内容上趋向国际化,旨在培养学生能在国际化和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上需充分考虑多元文化对我国的影响,建设促进学生适应社会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

首先,英语已然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的首选。英语教学是我国外语教学整个课程体系的基础。目前,我国英语教育已相当普及,学生在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其接受异质文化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

其次,部分高校开设了多种外国语言课程。以各外国语大学和学院为代表的高校开设了多元的外语课程供学生选择,普通高校内的外语教学单位也开设了一定量的外语公共课供全校学生选择。外语课程的多元化和丰富化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对于学生了解世界有较大帮助,学生的视野逐渐国际化,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越来越受到世界文化的影响。

再次,国际化内容课程设置。我国高校应丰富国际化内容的课程,促进学生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如有些大学创设国际关系、国际经济等课程,或是西方哲学史、比较教育等。

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设置多种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课程结合各种国际化问题课程,构建国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能较好地满足学生需求,适应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

五、小结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的程度也逐步加深。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进程,可以得出对其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三点做法。

1.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国际化理念要求自身,更是将国际化理念传达到每一个学生,将学生培养成国际化人才。培养那些对机会敏感的有思想的人,使他们与众不同,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以及在各方面有影响力的全球化公民。

2.“无阻”理念与“有阻”管理。学生管理方面,我国高等教育生源较广,遍及全球各地,为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了就学机会,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但是对于教学管理应十分严格,如对于考试作弊等学生给予开除学籍处理并公布于众;其他方面,若学生违反相应的法规,则直接移交警察局处理。

3.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一方面要重视在世界范围内与高等教育发达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另一方面,它也非常重视与周边国家与地区合作。例如,与他国高校合作开展课程,在国外设置分校。与世界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保证了与周边国家合作,可以利用其他国家的地理资源、文化资源等,缓解了我国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局限性。这种着眼全球,重视周边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与充分的资源支撑。

高等教育国际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挑战本身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应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方向,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以国际化为指导,不断丰富思想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樊洪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2]白群.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若干问题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3]崔健.国际化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12).

[4]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示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113.

[5]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总数突破29万

人[EB/OL]. http:///zong_he_3381/20120228/t20

第5篇

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应该是性格完善,心理素质良好且富于个性的健康型人才。学业压力、情感受挫、就业迷茫等状况给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带来了新的心理冲击和挑战,出现了多种心理矛盾冲突。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中觉的心理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消除心理障碍,这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冲突的良性转变,促进他们心理世界科学健康的发展,培养能担负起跨世纪重任的高素质的时代新人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要突出三个新环节

(一)发扬学生民主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这上就是充分调动教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投身到“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中去。因此,发展学校基层民主,使广大学生更多地直接参与对自己身边的学习、生活的管理,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投身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应当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各学院除了坚持和健全分团委学生会这一基本形式外,还应该建立协商对话制度、情况通报制度,以便于学生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对相关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达到为学生服务的目的,这也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贯彻疏导方针和民主原则的重要措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双向交流的特点,充分激发广大学生主人翁责任感和政治热情。

(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和塑造他们的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播之中,为青年学生所喜闻乐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还体现了“无意识教育”和“形象化教育”的特点,情理交融、潜移默化,容易为表扬学生接受,能比较好地避免某些逆反心理,提高教育的效果。

(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应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容

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敢想、会想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探索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创造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有利于促进理论课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实现教育与科技一体化,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的需要。我们应该在活动中真正注意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自信,注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创造充分表现和展示自己爱好和特长的舞台,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创造和创新的激情,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想象能力,造成学生人人成才的有利条件。3.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是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需要。高校学生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有迫切的成才愿望和成功心理,他们正为了自身的价值能够得以真正体现而不断奋斗,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够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意识并发现自身的能力和价值,或受到启发和激励,在创造与创新尝试中找到新的切入点,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意四个新问题

(一)务实求真要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风尚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比较薄弱,心理素质还未成熟,容易受不良思潮的影响,对原有理念的信心易产生动摇,难免在人生道路上受到挫折,不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此,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使“务实求真”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并以此为主线开展系统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谓务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先进性的典型教育和广泛性的普遍要求结合起来,有层次地开展工作。所谓求真,即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中央16号文件精神,提高学生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

(二)教育制度的变革,使学风建设工作出现新难点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依据。由于学分制的推行,高校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所减轻,课余时间更加充裕,学生的自由时间增多,使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虽然锻炼了自身的社会能力,但是却影响了高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态度,弱化了自身对提高学习质量的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加大了学生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因此。我们学生工作者应有针对性的开展系统的学风教育工作:一是把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质量关,是学风建设的关键;二是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文化强国”的观念;三是完善高校奖学金制度,以榜样作用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日常管理产生了新影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渗透到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学生日常管理的有序性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良好保障。伴随着教育制度的变革,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的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这要求我们学生工作者必须开拓工作新思路,时刻发扬奉献精神,切实有效地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一是拓展谈心谈话活动到学生食堂和宿舍,把全方位教育法贯彻到学生日常管理的每一个角落中去;二是强化民主协商制度,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6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文化;影响;对策

随着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微文化应运而生。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微文化的种类越来越多,其中微电影、微博、微信、微支付等深受广大大学生的喜爱,这些微文化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工作,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微文化的体现十分具体。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如何高效的开展政治教育,是所有工作人员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分析和讨论了微文化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分析如何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相关的改进策略。

一、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人们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中,创造了微博、微信、微支付、微公益等多种微文化,微文化的出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满足了娱乐需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1]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合理借助微文化来进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时展下的一种必然要求。

1、微文化为高校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载体

微文化的内容和功能性都十分全面,能够为高校提供各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比如说,高校可以建立微信公共账号,在公共账号上发表和宣传正面积极的思想教育内容,让高校的学生能够在每天的信息推送下,潜移默化地接受这些信息教育。微文化影响了高校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让他们可以从课本的框架中挣脱出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就可以获得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

2、微文化能够促进高校思想教育的传播

由互联网所衍生出来的微文化,其传播性和感染力十分巨大,学生仅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了解当天发生的新闻、娱乐事件、校园活动等内容,还可以进行手机支付、手机公益等活动,通过一个手机,就可以和世界接轨。[2]微文化的产生,突破了时间、地域以及性别限制,传播力之巨大,令人无法想象。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微文化十分喜爱,借助微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快的进行教育传播。

3、微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便利性

微文化有着强大的交流平台,能够让更多人实现交流和沟通,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很多学生都在微博上探讨热点新闻,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在微博平台上和其他人进行积极的交流,体现了个人价值。[3]

4、微文化能够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的“接地气”

微博、微信的广泛应用,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不同种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交流,缩小了世界的范围。[4]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借助微文化,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的感受到思想教育,让教育工作更加的接地气,受到学生的欢迎。

5、微文化让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

微文化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今社会的发展节奏十分快速,在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之中,容易对一些还没有进入过社会的大学生的三观造成冲击。微文化的传播中,也有着很多的负面信息,学生在接触微文化的时候,心智薄弱的就容易受到这些负面思想的荼毒,从而产生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思想。

6、微文化模糊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选择

在互联网发展十分快速的今天,传统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已经逐渐丧失了其主导的地位,大学生在面对复杂多样的微文化,一时间无法很好的适应。比如说微博的热门话题中经常可以看见富二代的新闻,还有很多微博上的知名大V都经常宣扬高富帅、白富美的价值观取向,有一些大学生在接收了这些信息之后,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思想,有的人认为自己本来就不是富二代,根本不可能拼过那些有钱人,于是丧失了学习兴趣,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种负面思想的产生,对学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无法形成健康的价值观。

二、在微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促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微文化

微文化有着广泛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信息量以及实时性,高校的思想教育中合理的借助微文化,能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准确传播。但是,微文化本身具有着双面性,需要由高校来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知微文化,学会吸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微文化的真正效果。教师和学生要提高自控能力,不要每天沉迷于网络之中,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一个度,超越这个度之外,就可能会造成更多时间的浪费。比如说微博、微信的出现,让很多人都变成了手机控,整天手机不离手,有的人整天刷微博,有的人整天刷朋友圈,高校要对及时的制止这种现象,改进学生和教师的思想理念。高校要对学生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有明确的道德观念,能够有基本的明辨是非的眼光,辨别区分微文化中的信息,学会正确使用微文化。同时,高校还可以加强资金投入,更新校园的硬件设备,创设良好的微文化环境,让学生在校园之中,可以随时随地的感受到健康信息的传播,提高自律能力,主动抵制负面信息。

2、构建良好的教育平台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被动性的去接收知识,无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的运用微文化,能够更加全面展现其传播性和时效性等特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性。高校可以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平台,比如说在微信上开设公共账号,提供辅导、咨询、内容推送等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让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进行关注。高校可以组建一个专业的公共账号管理团队,每天推送有趣又积极的内容,及时校园的新规和决策,便利学生的生活,还可以通过咨询服务,帮学生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

3、定期开展“微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积极性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微文化联系起来,正确的引导微文化,从而加强学生和教师的网络素养,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比如说,高校可以定期在校园中开展微文化活动,可以是每个学期举办微电影大赛,选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让学生们积极的参与进来;还可以开展微公益活动,阐述公益的内涵和价值,让学生自发性的提高做公益的意识。通过开展不同的“微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潜移默化地吸收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结束语

第7篇

关键字: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反哺

一、文化反哺的定义

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是研究青少年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社会化过程,人们形成了为其生存环境所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对其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简单与复杂的刺激能够给予合适、稳定的反应。传统的社会化有明确的方向,即父母、老师和其他教育机构作为施教者,青少年作为受教者,接受父母或老师关于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但当社会出现剧烈的变迁,这种文化规范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模式受到冲击,从而出现"文化反哺"的现象。

"文化反哺",又称"反向社会化",即传统受教育者对施教者反过来施加影响,向他们传授社会文化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 "文化反哺"现象一般发生于社会文化变迁时期,在新的社会文化或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或传统生活方式形成比较剧烈。 "文化反哺"在现代化生活中正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而又充满魅力的部分。三、文化反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表现

1.网络背景下的文化反哺

年轻大学生作为新新一代,对网络信息的接收无疑是最快最敏感的一个群体,E-mail,微博,飞信,人人网等起初都是学生接触新事物,丰富课余生活,加强互相往来的工具,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已屡见不鲜,随着学生对电子邮箱,博客的普及程度的提高,开始有学生向老师建议设立公共邮箱或者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放在教师的教育博客中,以弥补课堂时间和答疑时间的有限,满足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的拓展。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反馈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工作中,学生之间常用的联系方式诸如飞信,QQ群等辅工具都成了提高辅导员老师和学生沟通效率,减少信息逐级递减的有效措施。另外,由于网络联系方便快捷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所以针对在实际教育中,个别学生和教师的面对面沟通难为情等问题,网络沟通消除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层级感,让学生感到和老师平等的朋友般的对话,加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利于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2.社会热点的文化反哺

青年学生不止是在新器物,新媒体上具有"话语权",在社会热点问题上,青年学生同样具有"话语权"。这种对热点问题的敏感以及在这种时候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爱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平时工作的体现,同时也是教育者单方面的从上行的对下行的单向教育时起不到提高思想境界的效果。另外,现在盛行的"中国达人秀",等选秀节目,学生在学会自信的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也看到了艺人成名背后的辛苦和不易,这种观念在他们对待学习和校园文化活动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影响了教师对其关注程度并反馈给教师一个明确的信号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提供给其一个宽泛的形式多样的平台,而不是单一的说教。

3.新的日常行为及审美和生活情趣中的文化反哺

在一些新生活方式、一些日常行为方面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等, 教师同样受青年学生的影响。在学生社团中出现的街舞社,轮滑社,驴友群社团组织,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多次在院,校级活动的精彩演出让教师逐渐接触到这些新兴的休闲娱乐方式,体验到这些行为或活动中透出来的敢于拼搏,敢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个人魅力影响着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学生对教师新的审美及生活情趣的反哺一方面丰富了教师的精神世界,也为教师支持和提供更大更宽泛的允许学生个性自由,多样,健康发展的空间做出了贡献。

二、文化反哺的原因

1.社会变迁的加剧,

社会变迁加剧以及面对同样急剧的社会变迁两代人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是" 文化反哺" 形成的重要原因。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规则,教师许多原有的知识、经验甚至价值判断丧失了传承力和判断价值, 然而受自身旧有传统和经验的束缚, 他们很难适应这种变化, 对变迁做出迅速的反映而与此相反, 青年学生由于其出生的机遇, 更因为他们头脑里鲜有旧框框, 能够以他们理解的方式对最新发展现象首先做出反映, 以其对新事物特有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与变革精神, 使他们成为现代新文化的先锋, 并以此来影响教师

2.大众传媒的促进

大众传媒的广泛影响是青少年获得" 文化反哺" 能力的最重要途径。媒介具有教育者的多重身份,一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者,二是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三是社会学习的指导老师。当今的青少年通过各种媒介获得各类信息, 接受各种教化, 这意味着他们社会化的环境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 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现代传媒的发展和普及使青少年有条件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一些青少年在掌握信息、拥有信息、获取信息、运用信息上的能力远远超过了成年人。而面对这些新知识、新事物、新概念、新词汇, 习惯了传统方式、埋头于工作事业的家长老师常常置身局外, 或无暇顾及, 成了米德所说的" 时间移民" 想跟上节拍, 总免不了慢几拍。

3.同辈群体的蓄水池

青年学生与其身后密切联系的同辈群体成了青少年" 文化反哺" 取之不尽的知识" 蓄水池" 。有调查表明, 在" 新兴消费品使用知识技能" 、" 流行话语" 、" 审美、生活情趣的获得方面, 同辈群体成为第一影响源, 在各种" 时尚动态" 、" 社会知识" 、" 行为方式" 、" 价值判断" 、" 对社会人生的看法" 等方面, 同辈群体的影响都位列重要地位。对青少年来说, 相互之间的算术级数式的交流使他们的知识和信息获得了一种几何级数式。

三、文化反哺的作用

1.促进观念更新

青年一代头脑灵活、吸收能力强, 他们对生活的艺术鉴赏能力、对社会时尚的敏感程度、对未来生活的预知能力远远地超过了他们的上一代。受青年学生的影响, 教师意识到了安于现状就会落伍受年轻一代影响,许多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开始关注新的事物, 涉足新的社会生活领域, 了解各种新的社会生活知识。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包括政治领域, 年轻一代所体现出的创新改革精神、民主平等的参与意识、求真务实的价值观念也普遍获得了社会的认同

2.改变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原有的结构

文化反哺令学生的意见得到重视进而更好的加强了学生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沟通,是传统教育中的老师主体地位转化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方式。

3.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好的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观念,知识的反哺提高了思想教育者自身的素质及进行细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展更加顺利,收效更加良好。看到文化反哺诸多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需避免因青年学生心智不成熟而带来的消极的腐朽的文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较多的鉴别和判断,较强的信息把握、过滤能力, 为青少年成长发展特别是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方面保驾护航。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积极的心态, 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 感知新事物新变化的敏锐性,吸收各种健康的文化,才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广度及深度。

参考文献:

[1].王东辉.论网络时代"文化反哺"现象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学习月刊,2010,(6)

[2].陈正良."文化反哺"现象及社会意义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

第8篇

一、价值导向功能

(一)价值观导向功能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身体和心理发展都趋于成熟,与此同时,新形势下,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而高校戏剧活动因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隐性的价值观导向功能,即在审美体验中达到情感净化的作用。高校戏剧活动作为一种“离人最近的艺术”,不管是经典剧目还是原创剧目,都能使表演者和观看者在艺术感受中不自觉地抨击罪恶和恶习,感受崇高和高尚,进而摒弃的价值取向,肯定并趋同于与社会发展相和谐的价值取向,最终实现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实现道德的内化。

(二)审美同化功能

戏剧艺术是以其特殊的情感表现力发挥审美的同化作用,使观众与演员在这种情绪感染中形成特定的审美价值,即与某种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价值发生情感上的同化。戏剧艺术有其特定的审美价值,它是一种集语言、舞美、表演、人物塑造、情节创新、表演样式等为一体,融合主观与客观、感觉与知觉、抽象与具象、感性与理性为一体的集中体验。高校戏剧活动的参与者既将戏剧活动当作审美对象,同时又将自己的审美意识加诸于表演中,在表演中融合多层次的审美体验,进而实现审美价值上的情感同化。

二、修正自我意识功能

高校戏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修正自我意识的功能,这主要是由“戏剧”这一特定的艺术样式和“高校”本身的环境决定的。高校戏剧活动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通过成立社团、剧本创作、甄选演员等方式建立团队,既要合作共同完成编、导、演等一系列工作,同时还要查阅大量资料,深化剧本认识;仔细体悟现实生活,揣摩角色、细节;克服胆怯心理,勇敢在舞台上展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戏剧活动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学生自我意识的修正,帮助他们形成团结、合作、自信、自强等的健全人格。

三、隐性教育功能

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戏剧是教育者,而观众是被教育者”。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创建者莫里哀(Moliere)指出:“戏剧在纠正错误方面是最有效的手段。在道德上,一本正经的最好说教常常不如讽刺作品的俏皮话有力量,要批评大部分人,没有什么东西赶得上把他们的缺点刻画出来。让这些缺点受到公众的哄笑,这是打击恶习最有效的方法。”显然,戏剧具有教育的功能。当前的全球化、信息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以集体灌输为手段,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第一课堂”已很难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实现自我教育。高校戏剧活动作为第二课堂以非强制性的隐性作用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水平、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从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综合塑造、熏陶大学生的人格,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四、人格、意识、角色的发展、完善功能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作用

一、 实效性差的原因探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失措;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所采取的教育形式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时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严重缺席,或者即使去上课也是出小差的情况的出现;部分学生出现了知行脱节的状态,不能用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考试作弊,不讲诚信等等现象。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问题。

本文旨在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一)从教育者角度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1、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把教课当作一项普通的教学任务来看,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不注意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首先是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然后把书本上的理论内化为行为规范,行动的过程。而很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了第一个过程,即理论知识传授。上课时,不管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只管照本宣科,这样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不紧密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初高中的教育管理方式的不同,进入大学后,一个年级一般只设一个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带的学生一般都有200人左右,不可能熟悉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而且辅导员与初高中班主任不同,没有大量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这都导致学生对辅导员老师缺乏信任感和亲近感,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3、一些高校党政领导把学生当作预想的教育对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缺乏对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情况的研究,甚至还用对80年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这也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对象

1、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产生的冲击。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出现了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容易导致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蔓延。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致使享乐开始滋长起来。使得一些人从重视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走向极端功利主义、感性享乐消费主义,进而陷入腐化堕落而不能自拔。大学生受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不能给其带来实质的好处。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着敷衍和应付的情绪。

2、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偏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把自己的学业分成不同的等级,重视专业知识和英语等学科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作为其完成学业不得不做的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方面探究

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在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尤其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内心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过于简单。教师应改变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谈话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育者还应该用网络等教育方式,通过QQ、MSN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育者方面

1、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敬业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深入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教育规律,科学而合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最终效果作为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2、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一种跟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和方法

1、改变教学方式和技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中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谈话式、探究式,突出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生活,增强亲身的体会和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思想政治现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增强学生在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宋天征.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消极因素[J].德育园地,2009(4).

[2]周叶露.浅谈团体辅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