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时间:2023-10-13 16:08:30

导语:在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第1篇

关键词:农业

促进农业区域集群发展是加快城镇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村就业、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与国际农业区域集群发展相比,目前我国农业区域集群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尽快做大做强一批农业区域集群,就显得十分迫切。

农业区域集群研究的理论基础有三方面:一是关于农业发展阶段性的研究,二是关于农业区域经济的研究,三是关于区域农业发展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有关农业区域集群引进的文献很少。

一、关于农业发展阶段性的研究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点。对此,国外理论界有三种代表性的论述。美国农业经济学家梅勒(1966)根据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现实,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传统农业阶段、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韦茨(1971)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经历,把农业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一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二是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三是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商品农业阶段;四是以自动化生产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高级阶段。速水佑次郎(1988)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也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阶段、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阶段、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阶段。

我国理论界在对农业发展阶段划分方面也提出了不少观点:一般意义上,把农业发展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从经营方式上,把农业发展划分为粗放经营农业和集约经营农业两个阶段;从农民收入和生活上,把农业发展划分为温饱、小康和富裕三个阶段,等等。尽管不同学者对农业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阶段名称的表述也互有差异,但这些丰富的理论充分说明,农业发展的阶段性是客观存在的。如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课题组 (2000)提出:我国农业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主要依靠传统投入的数量发展阶段;二是注重传统投入与资本、技术集约相结合的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三是高资本集约、技术集约和信息集约的现展阶段。根据这一论述,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我国农业发展第一阶段基本结束,已经进入了结构战略性调整阶段。

二、关于农业区域经济的研究

杜能是最早研究区位理论的经济学家,其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一书成为经济地理学的经典文献。杜能根据一系列农产品运输成本与利润关系的计算和分析发现:市场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和农业集约化程度,以市场为中心,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形成一个同心圆环带,每个圆环带各以一种农作物为主,形成各具特点的农作物组合、耕作方式和经济形式。杜能把“孤立国”划为六个同心圈带,从内向外依次是: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为林业圈,第三圈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为谷草轮作圈,第五圈为三圃式作圈,第六圈为畜牧圈。

国内对农业区域经济的研究也比较成熟。孙颔等(1994)认为,形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一方面,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另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并把我国农业分为九个一级农业区。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1995年分别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草地、饲料工业、水产业等进行了区域开发规划,对每个行业都提出若干重点发展区域。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一2007年)》提出,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

三、关于区域农业发展的研究

(一)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

国外学者有关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集群活动的角度,商务部(2005)把集群活动概括为农业生产、农业支持、增值加工;另一种是从集群的组成角度,如SurenKulshreshtha和WayneThomp(2005)认为,集群由三个子集群组成:农业生产子集群、食品加工子集群、农场投入制造子集群。二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则导致了集聚的自我强化,使得优势地区保持领先。三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消费需求因素、市场竞争因素。四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Dai Peters, Chris Wheatley, Gordon Prain, JoepSlaats, andRupertBest(2002)通过比较农作物加工企业集群、小猪生产和出口的企业集群,识别出发展约束和可能的解决方法。Stephan J?Goetz,Martin Shields and Qiuyan(Cindy)Wang(2004)采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分析了美国东北部的农业和食品产业集群。五是农业产业集群政策。Lebanese Industry Stakeholders, SRI International and Lebanese American University(1999)提出了黎巴嫩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并且强调了农业区域集群的规划。Korea Rural Economy Institute(2005)对农业企业产业集群提出了政策导向和政策建议。

文献搜索结果表明,国内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以下方面:一是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有两种观点: (1)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农业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共性或互补性的大量农业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通过产业链在一定区域内的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产业持续强势竞争力的现象(宋玉兰,2005);(2)侧重合作网络,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一个统一的生产经营网络系统(臧良运,2006)。二是农业产业集群的类型。宋一淼(2005)认为,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类型有: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的农业产业集群;依据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产业集群;以市场为依托建立的农业产业集群;外资带动起来的农业产业集群; 改制企业经过繁衍和集聚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尹成杰(2006)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有种植业集群、养殖业集群、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农产品流通业集群、农业科技业集群五种形式。三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宋玉兰等(200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诱因是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内在机制是合作需求,市场决定力量是规模经济,制度因素是路径依赖。由于主导要素、集群结构和发展环境的差异,农业区域集群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向会娟等(2005)提出培育农业区域集群的三种模式:农业高科技园模式、中心企业型模式、市场型模式。王秀忠(2005)总结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一定区域内集聚已呈现的四种类型:产业链延长带动型、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型、资源优势带动型、园区产业带动型。四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不少学者对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主要有梁海燕(2005)、兰肇华(2006)、李继红(2006)等。五是农业区域集群政策。刘春玲(2005)认为,政府应通过政策、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投入,制定促进农业区域集群发展的政策。兰肇华(2006)提出,政府要加强农业区域集群规划,要加大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投入,为农业区域集群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二)关于中国农业产业带的研究

农业部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农产品产业带的概念,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区域集群。《农产品产业带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研究》课题组提出,农产品产业带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其内在的形成机制,资源享赋、市场需求、政策引导、技术进步、交通区位、环境状况是影响产业带形成和发展的六个主要因素;农产品产业带的成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经历四个阶段。这个研究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农业产业带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进行了定性描述,并初步提出了定量分析的指标。这是开展新阶段农业区域集群机制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

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尽管在农业阶段性发展、农业区域经济、农业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带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见解,但目前还没有人系统地从区域集群的角度研究农业区域专业化问题,而这是有关农业区域集群研究的重要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BOUdeville JR:Problems of Regional Planning,Edingburgh,Edinsburgh University Press,1966.

[2] 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3―2007年) .中国农业信息网,2003.

[3] 龚学琴,张洪吉. 农业产业集群最新理论研究综述[J]. 经济论坛, 2008,(18).

第2篇

在未来,农产品的功能将不断增多,农业将从食物、能源供应以及环境改善等几个方面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农产品的开发和研究,我国将逐渐摆脱环境危机的困扰,且通过农产品供应的可再生能源能够大大缓解我国的能源危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能源动力。本文对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和政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1 我国农业经济和政策发展中的前沿问题

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在未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和政策发展进程中,将逐渐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下面笔者将对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进行浅析:

1.1 农业经济学科的前沿问题

对于农业经济的前沿问题,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讨论:农业科技经济和政策问题。在农业经济中,主要涉及到我国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如何通过生物技术将农产品变为能够提供可再生能源的生物能源问题;农业资源环境问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保障的根本。然后是农业发展本身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以及开发生物能源所造成的新污染。这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则是全球气候变暖则会对农业产品进行选择;农业生产的要素和市场制度创新。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求,为了保证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需要不断对农业生产中的生产模式进行创新;农产品市场变化的问题。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我国需要不断对农产品的销售和供给等市场进行全面的监管,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使得我国农产品在“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上抢占商机。

1.2 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

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其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公共物品的供给,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公共物品的供应;政府对农业经济的管理,通过建立农民组织和基层民主制度,为农民正常进行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外界条件。此外,还需要加大农民的教育力度,帮助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素质和综合文化素质。

2 我国农产品的供求展望

2.1 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促进农业向着多功能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的经济将逐渐向着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使其对可再生能源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随着全球资源紧张的形式越来越严峻,我国将逐渐承担生态环境改善和能源提供等任务,因我国农业创新水平较低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将遭受巨大的挑战。

2.3 农产品供给下,我国农业政策新写照

2015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新一年的农业工作计划。随后出台的中央1号工作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着重强调“农业供给侧改革”和“新理念”2大热词。优化农产品供给产业链,引导“第三方机制”发挥作用,形成“一主多辅”的多元化信息体系。

2.4 深化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只有不断革除阻碍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才可以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多种经营方式创新与壮大。鼓励“第一、二、三产业”融合,落实国家“精准扶贫”、“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的政策。

3 我国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其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以下几点:我国将在世界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农业地位,这对我国的农产品市场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而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在未来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业产品需求国之一;农业生产对科技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其也将会遭遇到其他国家所经历的几个重大挑战。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峻的农业生产安全问题;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在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中,土地资源将成为限制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原因;我国农业发展受到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

第3篇

摘要在对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以促进泰兴市设施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江苏泰兴

1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1.1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

多数乡镇都成立了设施农业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设施农业发展工作的领导。

1.2考核奖励力度进一步加大

各乡镇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要求,结合本乡镇的工作实际和特点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出台多种形式的奖惩扶持政策。姚王镇在市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增加奖励额度,对连片3.33hm2以上的单个项目奖励1.25万元,6.67hm2以上的奖励2.5万元,33.33hm2以上的奖励7.5万元,对超过指标的部分奖励750元/hm2。

1.3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

部分乡镇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行政推动和市场引导,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刘陈、黄桥、七圩等乡镇组织镇村干部到山东、东台参观,多数乡镇组织基层干部到新街、姚王等乡镇参观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的发展。

1.4运作机制更加完善

各乡镇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突破,以企业能人投入为主体,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党员干部示范为带动,全面实行市场化运作,设施农业运作机制的灵活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涌现出公司化经营、合作社经营、协会牵头、订单销售等多种运作模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2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规模面积偏小,设施效益得不到充分显现

泰兴市设施农业生产的总量虽然具有一定的面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些种植面积都比较分散,形不成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从各地发展设施农业的情况看,大部分地区都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生产,没有总体的发展规划,一些项目发展规模偏小,形不成规模优势,形成了小而全的发展格局。

2.2土地流转困难,设施农业项目形不成一定规模

在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土地的正常流转已成为其规模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1]。一是现行的土地政策制约设施农业规模发展。农民有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承包经营权,农民可以自主经营,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强制干预,致使部分设施农业项目因少部分农民不愿意租田而搁浅[2]。二是高额的土地租金阻碍设施农业规模的扩大。三是教条的土地管理政策限制规模农业的发展。

2.3农业投入不足,设施农业发展资金严重缺乏

设施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种植新模式[3],要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前期投入成本较大,特别是设施栽培,简易的设施投入成本在6万元/hm2以上,钢架大棚投入在12万元/hm2以上,而农业上的投入不足造成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缺乏,严重制约设施农业的规模发展。

2.4劳动力缺乏

近年来,各乡镇都掀起了打工热潮,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利用农闲进入城市务工,留在家中的都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造成务农劳力紧缺,不能适应设施农业的发展需求。

3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3.1合理制定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设施农业的发展应结合区域农业资源与产业经济特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着力打造沿江、沿如皋、海安及古高线、如泰运河线为主的两纵两横特色产业带,形成一个以黄桥为中心的主导生猪产业区,重点发展生猪、银杏、设施园艺、优质稻麦、家禽、意杨、特色水产、特粮特经等产业,不断推进泰兴市设施农业发展的“2218”工程。各地区应积极选择技术成熟、适销对路的设施农业产业、品种、项目,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逐步形成“一镇一业”、“一区一品”的发展格局。

3.2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逐步做大做强设施农业

在国家惠农政策的调控下,粮食生产效益得到了恢复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要从农民手中租用土地需要付出较高的费用,而当前处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初期,要形成规模,投入的成本相对较高,这就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要像发展工业园区一样发展设施农业。

3.3研究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不断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环境

根据泰兴市现有的农业用地现状,合理划分农业人口生活用田和经济用田,在确保农民生活用田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经济调控政策,使经济作物用田集中连片,便于土地集中流转。加强土地国有政策的宣传,制定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切实改变农村土地流转难的问题,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重新规划农村的土地使用,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较好的土地使用环境。在设施农业发展上,要积极探索农民土地的入股、合股经营新模式,降低设施农业的投入风险。在设施农业的土地使用上,市乡国土部门要积极配合,对发展规模生产确需生产辅助用房的要确定科学政策,支持设施农业生产,对发展规模养殖需要搭建生产用房的要在环保许可的条件下简化手续,切实改善发展设施农业的用地政策环境。

3.4强化设施农业适用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设施农业从业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大的科技支撑体系是产业发展壮大的基础。一是强化现有的农业推广服务队伍人员科技素质水平。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培训班、讲习班、研讨班,加强人才引进、技术培训和管理培训,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设施农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二是强化设施农业基地负责人的技术培训。要组织村企负责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经纪人和种养大户参观考察设施农业典型,学习借鉴先进生产经营管理经验,学习新的农业生产适用新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和思路。三是强化设施农业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提高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应用水平。通过强有力的科技人才支撑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设施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4参考文献

[1] 乙从军.烈山区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7):132-133.

[2] 于振洋,董林芳,韩玉福.密山市设施农业的发展建议[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9(6):6.

第4篇

[关键词] 盐边县 现代农业 对策建议

一、盐边县农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农业内部结构基本合理,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农业发展的程度和速度。农业中的优势产业要重点发展,而相对薄弱的产业则需要大力扶持。从2006年盐边县农业各产业产值可以看出,农、林、牧、渔、农林牧渔业服务业均有一定的发展。在盐边县农业各产业中,种植业和畜牧业在农业发展中占有较大比重,分别达到了45.08%和40.36%。而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所占比重最小,仅为1.75%,这说明农业服务体系还不是很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攀枝花市农业内部结构相比,盐边县林业、畜牧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均略高于攀枝花市,这些是盐边县农业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2.农业七大产业初具规模

借助独特的气候、光热等资源条件,盐边县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重点培育了以桑、菜、果、畜、渔、烟、茶为主导的农业七大产业。目前七大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柱。2006年,盐边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2291万元,七大产业总产值达到55747.32万元,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7.12%。除畜牧产业外,其他六大产业现有规模总计33.66万亩。七大产业中,畜牧业分布在全县的所有乡镇,产值远远高于其他六大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其他产业虽形成一定规模,但规模还比较小,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农副产品加工业开始起步但规模和效益亟待提升

近年来盐边县在农业七大产业的基础上已经发展起了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这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辐射和带动了一批农户,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盐边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盐边县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晚,县内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还较低,这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中除了七个龙头企业外,其他的基本都是些不具规模的小作坊。

二、盐边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

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重点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这为以“桑、菜、果、畜、渔、烟、茶”七大基地为主体的盐边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大对西部地区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支持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这将有利于盐边县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

2.“扩权强县”给盐边县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四川省政府《关于开展扩权强县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是盐边县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机遇。在行政区划不变的情况下,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有利于增强发展的自,增强县级政府调控能力,提高县级政府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这意味着四川省有可能对盐边县农业发展直接转移更多的资金;使盐边县可以共享各类农业信息资源和更快捷地了解先进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经验。

3.“金三角”农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盐边县的资源优势发挥

2004年在攀枝花召开的云、贵、川资源“金三角”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用较短时间将攀枝花发展成为具有典型特色、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出口创汇基地。地处云、贵、川资源“金三角”、攀西资源开发腹地的盐边县,县域内水资源丰富、生物资源多样、气候资源独特,是攀西地区“早春菜”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云、贵、川资源“金三角”农业发展战略为盐边县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三、盐边县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支持农业科技入户

目前县内有一些优良的农业技术,但是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应用,导致农产品质量良莠混杂。县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要把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纳入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还要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盐边县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盐边县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其次要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探索采取承包、租赁等形式,由当地农民承包经营。

3.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

盐边县要想更好更快地发展县内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就要相应的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在政策制定上,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和工业企业同等看待,使它们享有同等的税收优惠、优惠供地等政策;在制定七大产业建设发展规划后,将七大产业建设任务列入乡镇单项目标考核内容,促进七大产业的发展,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原料保障;为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更好更顺利的发展,实行限时办结制等优化发展环境的制度,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农技;指导员;建议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196

农业技术指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推广农业机械、示范农机设备的使用、指导农业技术的操作、培训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新品种等。农业指导员的工作任务这么繁重,所以就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注重业务能力的培养,在技术指导工作中要经常深入农民群众中,并亲自到作业田间去,尽心尽责做好技术指导员的各项工作。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可知,农业生产的关键是农业技术,而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就需要农技指导员参与,各级政府充分认识到农业技术的重要性的同时,也就要提高对农业技术指导员自身素质与技能的重视。

1 农技指导员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农业技术指导员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人士,他们属于知识分子,也是农业耕种中的劳动人员。他们一般在户外进行农业的实践工作,然后根据农民的需求,向其推荐农作物、水产、畜禽的优良品种,并传授与之配套的种养技术;也负责推广农业机械、示范农机设备的使用、指导农业技术的操作、培训科技示范户。要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加快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农业发展转为依靠农业科技和提高农民的技能。通过广大农业技术指导人员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能力,推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从而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进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 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技指导员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农业发展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农技推广工作又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实施,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指导员,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2.1 依靠项目支撑,发挥作用

努力实施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全面提升农技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笔者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始终秉承“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的服务宗旨,健全农技示范推广服务机制,真正发挥好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农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并且要将建设补助项目的优势之处发挥出来,借助这些项目的扶持,切实将农民的经济收益考虑到农技推广工作中,实现农业发展利益最大化。

2.2 抓好科技培训,做好服务

农技指导员服务工作的质量与农民对农业机械技术的掌握程度紧密相关,因此农技指导员就要根据当地农民的接受能力、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与之相符的服务工作。比如,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开展好农业科技培训,农技人员通过到田间现场授课、现场示范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把各种技术传授给广大农户,让示范户和辐射户带头做,学着做,带动周边农户跟着做,从而促进各项农技措施的推广应用。

2.3 提高政治敏感度,明确方向

以十报告为指导,学习党的各项政策法规。学好基本的政策法规和各种新技术、新知识,是做好技术指导员的前提。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表明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农业工作者要重点领会十关于农业农村的会议精神,加大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快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2.4 强化自身业务学习,提升服务能力

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是通过农技人员与农民群众的交流,使农业科学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进而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那么,农业技术人员就必须具备专业的农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好农业生产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能组织实施试验示范项目,才能更好地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过几次的培训交流,笔者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提高了业务水平,明确了努力方向,掌握了绿色防控、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等新知识。

3 结 语

本文通过农技指导员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入手,提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农业技术指导员的4个方面的建议:依靠项目支撑,发挥指导作用;抓好科技培训,做好技术指导服务;提高政治敏感度,明确所要指导的方向;强化自身业务学习,提升服务能力。旨在为广大投身于农业发展事业的农技指导员们提供一些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村政策性金融外国经验启示

一、国外农业政策性金融发展实践

(一)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

美国根据《农业信贷法》建立了一个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为农业生产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提供信贷资金和服务,并通过信贷活动调节农业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贯彻实施农村金融政策,控制农业发展规模等。主要包括:①农民家计局。其任务主要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和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②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其任务是对农村非盈利的电业合作组织和农场等发放贷款,用于架设大型电线、组建农村电网、购买发电设备以及电话通讯设备等。③商品信贷公司。其职能是对农产品进行价格支持或对农业生产给予补贴,借以提高农民收入。这种通过农业稳定和保护局的地方机构或生产信贷协会向农户提供农产品抵押贷款,从销售和生产方面实行政府干预,增加农场经营收入。④小企业管理局。该局的主要职能是专门为不能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的小企业提供信贷援助,以促进、帮助小企业发展,维护小企业利益。所谓小企业是指进行独立经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企业,如农产品收获储存,为农场管理、土地规划提供服务的经营性企业等。

(二)日本农业政策性金融

在日本的农业金融中,除存在大量的具有民间互质的合作金融机构外,还有由政府组织、推动或直接办理的政府金融机构。政府农业金融机构由政府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干预,如提供贷款资金、补贴贷款利息、补偿损失和债务保证等,确保其顺利贯彻政府的既定农业经济政策。

日本农业中的政府金融机构是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资金来源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一般会计和产业特别会计历年所拨入的预算资金;一部分是向资金运用部、简易人寿保险及邮政年金等处的借入资金;还有一部分即为以贷款回收款为主体的自有资金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贷款业务,主要是向森林渔业的公共事业提供低息长期贷款,贷款一般由公库直接贷放,或委托合作金融系统贷放。就其提供的农业贷款来说,有土地改良贷款、农地购置贷款、综合设施贷款、农业结构改善贷款和自耕农维持贷款等。

(三)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印度实施绿色革命,以推动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中心,辅之以农业信贷、财政补贴、价格支持等措施支持农业发展。与此同时,印度农业政策性金融组织也逐步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①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该行成立于1982年,是当前印度最高一级的农业金融机构,是印度有权监督和检查农村合作信贷机构、地区农业银行的业务发展,资助商业银行的农村信贷活动。②地区农业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地区商业银行不追求盈利,不是按商业经营原则办理业务,主要建立在农村金融机构较为薄弱的地区,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活动;贷款主要发放给生产急需的贫困农民,除提供与农业生产发展有关的农业信贷,还提供其所需的消费贷款;目前农业银行已成为印度不发达地区贫困农民得到开发贷款的主要渠道。③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印度1963年建立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主要向各种农贷机构提供中长期农业发展信贷资金,接受和管理国外农业贷款援助资金。该机构主要为大型农业基础项目提供贷款,其中以水利贷款为最多。其资金来源中50%以上为外资,该机构同时对农贷机构信贷活动进行监督。

(四)法国农村政策性金融

法国是欧洲农业最发达的国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的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系统。其特点是“上官下民,官办为主”,既承担普通的农业贷款业务,由于国家政策紧密结合,优先支持符合国家政策和国家发展规划的项目。它由三个层次构成:最高层是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它是会计独立的官方金融机构,也是全国农业信贷互助银行,负责协调省辖基层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业务,分配管理资金,并可办理转账、投资等业务;基层是到访农业信贷互助银行,主要负责吸收和管理活期存款及储蓄基金,由个人及成员入股组成,按合作制原则经营。它主要资金来源于其在农村由机构网络吸收的存款和发行债券。资金运用主要有提供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普通和优惠贷款,此外还向农业经营、乡村公路建设、农业组织等与农业有关的项目投资,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业技术水平。

二、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经验特点

1.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广泛,主要有政府资金、发行债券、向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吸收存款、邮政储蓄资金、向国外借款等方式。①政府资金。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均在很长一段时期都由联邦政府出资。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是国家通过一般会计和特别会计投入财政资金组建的。②发行由政府担保的债券。如美国的农业合作信贷机构发行的统一债券。这种做法可以适应中长期的资金需求,又有政府的担保,常被视为一种政府债券,很受欢迎,筹资能力较强。③向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这一做法还比较普遍。对于金融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来说,一般都由中央银行直接发放或充当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作为中央银行行为规范化进程的一部分。④少数机构吸收存款。比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吸收活期、定期、储蓄存款。⑤邮政储蓄资金。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邮政储蓄资金和邮政简易保险。

2.十分重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和政策性金融的互相补充。有的国家既重视政府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又注重利用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实行官民并列模式。如美国在全美十二个农业信贷区,都有一个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组成的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还有由美国农业部直属的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和农业电器化管理局组成的政府农业信贷机构。有些国家甚至将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互助合作性质金融机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是一种“上官下民”的所有制模式,它的中央机构-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是公有性质的,由政府所有,而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均为合作性质,实行自治,有自己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权力机构。

3.各国大都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保障,如早在19世纪,法国政府就颁了《土地银行法》;1963年颁布了《农业中间信贷和开发公司法案》。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也普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法律体系,对农业政策性金融业的监管严密规范。如美、日关于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专门法律有美国的《农业信贷法》、《农产品信贷公司特许法》、《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关于农业信贷、信用保险的专门法律有农业信贷法、农业信用保证、保险法等。同时,在政策上提供许多优惠,鼓励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具体如减免税收、注入资金、利息补贴、损失补贴、债务补贴以及实行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来促进农业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

4.各国都把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作为金融政策性支农的一个重要举措。各国都认识到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化解转移农业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因而,其对发展农业保险均十分重视。以美国和欧盟为例,美国自1938年颁布《联邦农作物保险法》以来,其农作物保险经历了试办、加速发展、政府出政策并与私营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政府出政策并完全由私营公司经营和的四个阶段。而法国是典型的私有化主导型农业保险国家,农业保险体系基本上由私有保险公司组成,政府只是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印度农业保险具有较强的互助合作性质,从1974年~1975年开始,印度综合保险公司试办农作物保险,推出了农作物保险试行计划。

三、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有政策性金融机构资金不足且来源较为单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财政支农资金、中央银行再贷款、境外筹资、业务范围内开户企业单位的存款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注册资本为200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实拨资本金较少,仅为10亿元,其余为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以贷款的形式划转的资产和财政退税转增的资本金。资金不足,然而其来源除资本金和吸收少部分企业存款外,主要依赖于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和发行金融债券,资金来源与所承担的任务之间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

(二)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较为狭窄

从1998年开始,为了配合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决定将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等专项贷款业务从农业发展银行划出,其职能变成了单一的粮棉收购银行。随着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深化,粮棉市场全面放开,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活动受到极大的影响,贷款规模明显下降,业务单一的问题愈发突出,在2003年、2004年粮棉油贷款分别为6809.77亿元和7104.26亿元,占当年农发行贷款总额的99%。农业发展银行业务的单一导致其难以扩大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对其他涉农产业如农产品科技研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的政策性资金支持。

(三)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经营困难重重

农发行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也离不开资金的回流。但是由于农产品的市场风险性,地方企业对资金的挤占挪用以及内部监管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落后等原因,农发行的贷款难以回收,信贷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农发行办公费用的快速增长及机构规模的日益臃肿,高成本与低经营利润的矛盾使农发行的发展步履维艰。

(四)农村保险业支农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分散风险的需要

目前,我国农村保险业基本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状态,国外的由政府主导、各种金融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体系在我国还未建立起来,农业保险在农业生产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业生产的风险也很难分散。

四、国外农村政策性金融对我国的启示

(一)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农发行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央行再贷款形式。央行目前正努力试图改变这种资金供求体制,以切断政策性资金需求与央行基础货币的直接联系,保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央行提供给农发行的再贷款,已由1997年的8167.79亿元调减为2005年年初的5699亿元。从2004年7月开始,农业发展银行首次以市场化方式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截止到2005年9月,累计发行17期金融债券,共筹集资金1901.7亿元。此外,利用政府担保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从而降低资金成本。

(二)随市场变化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

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与泰外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相比显得不够灵活,主要还是支持粮、棉、油收购和一小部分的扶贫、开发贷款。中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经验,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而支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较大比例地提高对农业开发、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对经济与生态能协调发展的农、林、渔业等一些获利能力较低的生产经营项目给予低息贷款的支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制定农村政策性金融法规,完善监管

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必须加强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在规范政策性银行经营行为的同时,明确界定其与政府、央行、商行、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摆脱外部客体超越法规的干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资产的安全。有关法规应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国家制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法;二是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或主管部门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这类法规是国家专门法的补充和具体化,如贷款项目评估办法、贷款审批收放程序、贷款风险防范和管理办法、委托机构资格和职责规定等。要加强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就应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农业政策性金融监管体系,突出中国银监会的权威性,完善中国银监会对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监管。

参考文献:

【1】应寅锋张婷对农业发展银行改革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J]20062

第7篇

1、选择原则

针对我国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各地基层推广部门应该变更推广体系模式,选择适合时代和当地农业发展的推广体系。在选择相应的推广模式时,推广部门应该坚持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农业生产中所应用的农业技术也是生产要素的一种,为适应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推广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将一些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农业技术放入市场中,让供需双方在市场中进行自由选择,通过农业技术市场来完成技术推广任务。而政府农技推广部门则应专注于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方面,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技术服务,使技术推广的公益性和市场性结合起来。二是坚持农民导向原则。传统的农技推广方式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从上至下推行指令,农民只能被迫接受推广下来的技术,而无法参与到推广指令的制定过程中,导致农业技术的推广目标和农民自身的技术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针对这一问题,推广部门在制定相关农业技术推广政策时应该坚持农民导向原则,让农民参与到推广技术的过程中来,反映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使推广的农业技术能够真正被用来发展农业。三是坚持主体多元化。农业推广部门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可以采取多种推广组织进行推广的方式,在多种组织中,政府依然是处于主导地位,而将推广权力分散给其他推广组织,以扩大推广主体,让农民有更多的选择,促进各类推广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多元化的形成。

2、改革模式方法

推广部门在选择相应的推广体系模式时也要对自身的推广体系进行改革,以使改革后的推广模式适应时代和当地的农业发展需要。在具体改革方法上可以参照选择体系模式的原则来进行,首先在推广主体上改革过去由政府独揽推广技术的局面,建立以政府推广部门为主导,多种推广组织共同参与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格局。其次在推广政策和计划的制定上,改革过去由政府部门集中决策的制定机制,建立农民可以参与的多层决策机制,以使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目标能够符合农民实际需求。而在计划和政策的推广方式上则要改变过去从上至下的直线传输方式,改为网络传输和上下双向的传输方式,倾听来自基层农民关于技术推广的意见。再者,在组织结构的改革上,推广部门要将推广项目中的公益性职能与经济性职能相区分,推广部门应该着力在公益性技术推广项目上,为农民提供公益技术服务,提升农业技术推广的品质,改善推广部门服务态度。而将经济性职能的推广项目从政府部门中剥离出来,将其放到农业技术市场中运用市场经济原则进行运作,促进健康有序的农业技术市场的形成,借助农业技术市场来达到推广农业技术的目的。最后,推广部门还可以引进监督体系,对公益性推广组织的推广工作进行监督,定期对推广部门的推广实效进行考核,以激励政府推广部门不断提升自己的推广工作能力。同时,还可在地方上设立监督性质的社会组织,对于社会推广组织中出现的不良行为和技术市场中出现的交易问题进行监督和调解,接收来自基层农民的推广意见,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不断完善。

二、结语

第8篇

一、明确奖补范围、标准和程序

(一)划定奖补范围

按照《通知》要求,在农业部认定的前两批我省六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即公主岭市、榆树市、永吉县、农安县、前郭县和敦化市(按照认定文件排序),以县(市)为单位择优评选符合条件的示范区。国家分配给我省5个奖补政策实施示范区名额,并指定了划分了分案:即5个指标中,1个分配给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3个分配给享受一般性财政奖补政策的示范区、1个分配给作为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金试点的示范区。

(二)落实奖补标准

中央财政每年对选定的奖补示范区安排奖励资金1000万元,连续安排3年。其中,榆树市2015年继续安排1000万元。

(三)严格履行奖补程序

《通知》中农业部和财政部确定了选择程序,即国家分配奖补指标,各省竞争比选并上报奖补的示范区建议名单和对应的“以奖代补”资金使用方案,农业部、财政部进行复审,最后确定奖补名单。

二、结合我省实际,确定选报条件

按照《通知》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确定了需要符合五个方面条件,可以申报享受财政奖补政策。一是属于农业大县;二是现代化水平较高。示范区监测评价综合得分原则上不低于60分;三是农业改革与建设基础好;四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大;五是资金使用方案科学合理。

三、组织编制奖补资金的使用方案

按照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集中使用奖补资金,重点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中关键环节或领域,具体支持环节和标准由地方根据实际确定的原则,明确财政奖补资金使用导向,突出发挥五方面作用:即确保稳定提高粮食产能;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资本的引导和杠杆作用。根据以上原则和要求,省农委组织六个示范区编制2015~2017年奖补资金使用方案(含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方案和2015年资金支出详细计划)。其中,被列为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试点的示范区,其奖补资金全部用于财政引导金融资本投入补助,不再安排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补助。

四、组织专家评审

在六个示范区编制完成资金使用方案基础上,我委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拟选报示范区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方案进行评审。评审组由省农委、省财政厅、吉林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吉林省分行、中储粮总公司吉林分公司专业人员组成。按照国家计分方法,对我省前两批六个示范区上一年度现代农业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成效进行评审并打分,按照评审综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榆树市、敦化市、前郭县、公主岭市、永吉县、农安县。

五、开展申报工作

第9篇

一、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 发展休闲农业,需要一整套的配套服务设施,例如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能够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产业化体系,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同时,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我国现阶段国情,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还有无形的产品,即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发展下的休闲农业,既能够弥补传统农业产品单一、粗放型的不足,又可以避免片面追求高经济效益带来的生态破坏和农业环境恶化等弊端,有利于我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许多开展休闲农业的地区,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很多地区在引入了商业投资之后,反而失去了原本的青山绿水和环境本来的特色,生态与资源都遭到破坏。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盲目开发使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在已经开展的一些旅游区、保护区中,根据科学检测,对游客的数量进行控制的仅占20%,游客带来的固体废弃物、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都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威胁。第二,相关的法律制度和监管制度不健全,保护的对象范围也比较狭窄,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也起不到明显的作用,从开发前的规划,到执行中的标准,再到司法救济的途径都存在缺陷,对于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不能够充分达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国内外发展休闲农业的现状、启示以及存在的问题

法律是人类通过比较后选择的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和资源保护措施。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我国目前已经有了相关的政策指引,如《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农业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其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游等;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和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

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一切使用土地的组织和个人必须合理利用土地。其次,我国《环境保护法》(1989)对保护农村环境做出了基本规定;《农业法》(2001)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做出了专章规定等。再次,行政法规。主要有《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

这里我们需要研究一下国外发展休闲农业的一些优秀的经验成果,鲜明的对比之下,能够给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以日本发展休闲农业之路为例。自1992年,日本绿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就已经兴起。其绿色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政府积极倡导休闲农业的发展。第二,既有法律保障,也有财政预算的支持。第三,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第四,充分考虑居民意愿和当地的农业特色,不过分关注经济利益。日本政府逐步确立了绿色休闲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制定了通过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在每五年修订一次的“粮食、农业和农村基本法”及其实施计划中将绿色休闲农业作为国家基本国策。 此外,日本各地存在着一些民间组织,比如绿色观光推进协议会等,致力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团体,政府会对其进行管理以及必要的支持。日本的绿色休闲农业是一种具有生态保护意义的发展方式,这与我国单一的重视经济利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有本质区别。

可见,我国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是不够健全的。首先,有关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没有完整、专门的针对休闲农业的法律文件,只是结合了一些先进的理念和传统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来提供有限的制度保障。在立法层面,主要规定了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经营管理,对于政府、企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环境生态保护责任方面规定的比较少。在执法层面,缺乏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相关的规划做出之后,具体如何执行如何让操作却缺乏实际的规定。其次,缺乏高效、系统化的管理、监督机制。对于一个区域的休闲农业的管理,往往存在多个相互独立的管理机构,比如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而这些部门各自都有不同的管理权限和重点,无法实现统一并且高效的管理,最终导致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三、保护和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法律思考

第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大部分跟不上休闲农业发展的步伐,不能适应发展的需求。首先,将农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的制定纳入立法计划。总结近年来的经验,借鉴国外优秀的成果,结合我国农业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对《环境保护法》、《农业法》等已有法律进行修改;其次,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状况,地方政府也要制定相关条例,比如制定地方农业环境标准和农村生活垃圾防治的具体办法,从而形成有层次的、原则和措施相结合的法律体系。再次,我国须制定一部专门的保障休闲农业发展的法律,确定休闲农业利益主体间的法律地位、权责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综合考虑休闲农业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利用等多方面因素,逐步改变政策、法规体系滞后的局面。

第二,完善休闲农业的法律管理、监督体制。法律保障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执法和监督工作的开展,执行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法律实施的实际效果。执法,主要涉及到执法部门的设立与管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人员的执法素质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监督,要求建立一定的监督机构和广泛的监督渠道并赋予一定职权,对立法、执法以及具体的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规划到建设再到管理,以法律的手段进行规范。在传统的管理体系中存在多个部门的职责分配不清,造成交叉管理的现象,设立一个专门负责休闲农业发展管理的部门,有助于建立职责明晰的管理体制,以达到综合协调的效果。在世界很多发达的、农业生态保护制度比较完善的地区,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并有专门的机构监督执行。如美国于1916年通过了关于成立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法案,使黄石国家公园的管理纳入了法制化轨道。因此,为了进一步优化农业生态环境,需要加大并强化管理、监督部门的职能。在实践中,环保部门需要根据本地区农业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当地环境的承受能力,推进农业环境保护与管理机构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积极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并解决,引导休闲农业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前进。

第三,积极宣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政府需要结合农业环境保护的实际特点,大力宣传有关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以及法律知识,使人们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休闲农业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紧密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只有环境保护好,生态保持相应的平衡,才能进一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走一条长远发展的道路。同时,也要重视和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注重规模效应和环境效应,及时进行农村环境的影响评价,有利于遏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