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8:34
导语:在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分析
案例教学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历史由来已久,面对新课程改革为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提出的诸多要求,当前在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案例教学已经成为当前的大趋势了。实践中,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应该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案例教学的理念
纵观我国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事业,相当一部学校和地区的软硬件设施和配套设施还没有被建立健全,尽管以远程教学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为先导的现代化教育教学革命已然到来,学校似乎在教学理念层面还没有做好相关的准备。针对这样现实情况,在践行案例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摒弃以往应试教育中培养的僵化的、唯分数论的传统理念,依托案例教学的相关手段,更加强调素质教育、能力教育和通识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进步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助力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
二、着眼案例,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
有效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一个新技术应用推广的基础和前提,互联网教学模式下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也不例外。在面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相关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并寻找当前解决问题的一系列办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当给一线教师和学生一些自,除了规定一个固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外,不再为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教学情况予以规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才能够让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自主选择所学内容,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的在互联网学习中获得快乐和兴趣,另一方面,也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的便利性,发挥网络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着眼于案例教学,善用互联网
网络的深入发展,让远程教学成为了可能,当前,随着学校里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网络教育教学机制的深度创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也逐渐成为了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促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应该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力求用专业化的知识、技术和设备,推进案例教学环境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在课程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应当绝对杜绝“外行领导内行”情况的发生。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才有可能可持续的发展,新技术才有能不断地被应用于实践。
四、依托案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中开展教学改革的初衷,随着当前高等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不断进步,很多采取的教学改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对于因材施教理念的践行。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学校毕竟是集体学习的地方,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不过是在集体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分层次教学。我们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注意强调集体学习的重要性。在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的时候,还要强调大课、中课和小课的互补学习,其中集体课是教授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中课是针对主体学生的开展的一般难度的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而小课的开设则是走向了两个极端――针对学习程度最好和最差的两组学员进行的单独教学。
五、改革考试制度
考为了推动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长远发展,对于学生考察中,应该将考试和考察的方式多样化,将更加丰富的考察形式带入到高中院校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教学的考察模式中。学校应该考虑改革现有的考察模式,以配合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的改革和相关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弹性学分制是可以参考的一种改革方向。就是说,把以往用于考察学生学习程度的固定的学分标尺,改变成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来定义的相对概念。这样做,一方面让学生有机会从繁重的课业和练习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够帮助学生尽早找到人生前进的方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主见,建立自信。
六、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代对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为了推动我国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在已有的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助力学生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领治,陆建德,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教育,2014(23):78-79.
[2]刘剑英,宋鹏.高中地理新课程案例教学改革探讨.[J].辽宁高中学报,2012(3):12-13.
【关键词】高中地理 双动两案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54-01
一、高中地理的双动两案教学模式
“双动”是指在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相互交流合作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提高教学方案的教育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能力锻炼、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学习活动。
“两案”主要指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习方案,它是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载体。教师的教案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出准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准确的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案。
“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为:活动性,注重实现地理教学活动和地理学习活动的良好协调,不但要优化地理教学方法,同时也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但要是实现地理教学活动设计,同时也注重地理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性,基于教师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模式则需要学会教学、学会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来看则需要学会学习。
这种模式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仍存在许多问题:第一,过度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就会忽视教师的教学活动,让学案代替教案。第二,一些人主张以教师的教案为主,对学生学案的应用不够。第三,有的将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谈。我们可以看出,对学案和教案两者的合理运用,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二、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构建策略
(一)学生学习策略研究
(1)自我管理策略。第一,学生要加强自控能力的培养,每天的学习任务要按时完成,排除外界的任何干扰,确保每天的学习计划能够认真落实。第二,学生应在教师的教导下学习地理学案如何正确使用,完成任务后,应及时结合学案,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后,及时进行纠正。
(2)地理学科的学习策略
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有独特的地理思维,首先,在脑海中形成地理坐标,能根据一个地理坐标,确定一点,然后再通过以点带面,勾勒出一幅地图,培养看图、分析图的能力。其次,地理学习中会有图表的学习,会出现大量的表格和结构图,学生应学会把表格或结构图进行比较式的学习,自己总结归纳彼此之间的联系,摸清规律,培养对比分析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策略研究
(1)分段教学策略
分段教学就是根据不同年级,采用不同的地理学案。第一,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学习地理,教师应按照教材上的小节为单位,深入课本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第二,高三阶段,在进行第一轮复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自查自测,对基础知识中重难点、高频考点等进行重点讲解,并不断传授给学生地理复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能把基础知识再度巩固。第三,在进行二轮复习时,通过地理学案的指导,让学生自己整合资料、进行系统的知识归纳和总结,开始做和分析往年的高考题,不断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2)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策略
教师的教案要与教学管理相一致,走检查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之路。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因人而异,检查和评价的策略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方法等情况,在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及时作出评价,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策略也使教师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3)教师之间集体备课策略
对于地理教学环节,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在教学中就会各具特色。教师集体备课,就是同一个地理教学组的教师们,一起探讨教材、分析教材难点,相互交流教法,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好地理学案,教师再根据自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班学生的教案。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地理课程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对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概述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地理双动两案教学的实施策略。关于如何更好的结合学与教进行地理教学,如何进一步优化该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的努力和探究。
关键词:微课;有效教学;地理教学;应用
一、微课与有效教学
1.有效教学的含义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的核心主要是看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看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的发展。而随着现代化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微课的出现,
将成为对传统地理教学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以更好地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地理教学。
2.微课的含义与特点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在时间和内容上――短小精炼,一般时长控制在5~10分钟,主要围绕教学中某个知识点开展教学;在形式上――丰富有趣,主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大量的地理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动画、音视频展示出来;在使用上――机动灵活,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点播,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率较高。所以使用微课来辅助教学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环节中的应用
1.课前,利用微课引导预习,实现自主学习
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对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教师可以在上课前通过网络传输给学生相关的微课资源,学生在预习时可以通过观看这些简短的微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再结合导学案,梳理知识点,实现自主学习。
教学案例分析一: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
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很难到野外进行直观的观察和实验,在预习时如果只依赖课本文字与图片也很难对各种河流地貌有形象的认识,更难以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教师可以先制作一条虚拟的旅游线路,沿长江顺流而下,通过景观图观察沿途地貌的变化。然后,教师再在室外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堆成一座小沙山,用不同重量的水去冲刷,并在试验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山上与山下地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流量和流速之间有什么关系?最后教师再设计一个导学案:列表对比虎跳峡、中下游平原、河口三角洲各段河流流速的变化、外力作用的差异及其地貌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些做成微视屏,在课前预习时传输给学生,指导学生顺利完成自主学习,为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做好铺垫。
2.课中,利用微课释难解惑,形象再现复杂的地理现象
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章节的重、难点很抽象,学生听起来觉得很枯燥,不知其所以然,这就需要利用结合动画制作的微课来直观化、视觉化地再现复杂的地理现象,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去理解和消化所学的重、难点知识。
教学案例分析二:必修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传统教学一般都是让学生通过教材的插画、模型或者照片等形式去认知,这样很单一,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而微课就可以利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将地球公转做成三维画面,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能清晰地反映出直射点的移动、晨昏线的变化、昼夜长短的纬度以及季节变化状况,从而帮助学生通过建立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来直观地了解昼夜长短这一地理现象的变化规律并清楚其原理,提高了教学效果。
3.课后,利用微课巩固拓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是不一样的,在一对多的传统课堂里,教师也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教学。而现在的微课却可以帮助教师照顾到每一个个体差异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录制多个不同层次的微课,如基础知识的系统归纳、重点知识的拓展引申、高考链接等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后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挑选微课的类型,来决定微课播放的速度与频率,做到各取所需,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三:必修二“农业区位的选择”的复习课
农业区位因素的考查一直都是高考的重点,而在必修二课本上只是通过案例着重分析了三个因素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补充,进行知识拓展延伸。教师可以针对该知识点录制适用不同学生需求的微课,如,列表归纳各个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配以典型图片与案例――适用接受能力慢、地理基础薄弱的学生,帮助他们梳理和巩固知识;列举世界与中国典型区域,引导学生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因地制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适用于学习潜力大、地理素养较高的学生,帮助他们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他们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字化资源,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无论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只要有条件,学生都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多元、有差异的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地理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学习理论与有效教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案例教学;案例分析
引言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课堂教学设计正是“预”的过程。在实施新课标以来,要发挥学生的主关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更多的功夫,注意调动学生课堂上的氛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同样,“预”的同时不能忽视了总结反思与分析。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避免从理论到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是纽带和中介。教学案例与课后案例分析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的必由之路。
1课堂教学设计
1.1教学目标
地理作为一门所谓的“副科”没少遭受同学们的“白眼”,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基础较差,存在多样的学习问题。高中学生对备考应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但很多学生对基础知识过于生疏,因此,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尤为重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最终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以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获得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有效的地理信息处理方式。
第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地去学习。
第二,学会通过已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现象,具备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乐于探究的能力,以及能够独立验证地理原理的能力。
第四,使学生形成在游戏中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拼图中对各个地理区域进行全面的认识进而形成对地理终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培养看图、记图、用图的能。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教材特点将教材案例尽量生动的展现在课堂上。
1.2 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高中地理必修课程的三个模块虽相互独立,却按照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人地关系统一设计,各个独立模块之间密不可分。三个必修模块分别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
地理的主线是人与地理的关系,指导思想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着手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相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并不断深化,使这些知识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地理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人类和环境问题之间有自己的认识、做出独立的判断并发表看法;能够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作用科学的方式、知识和技能学好基础知识。经过高一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对高中地理有了一个已经不算模糊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用图的能力,能理性的分析地理事物,具有初步地理思维能力,为地理学习的复习过程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由于新课标改革的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和必修三与选修六的学习与复习,任务繁重,这更需要同学们在高一的时候有一个好的基础。
高三的地理教学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着重于知识结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掌握。由于高三学生对备考的理念和应试的要求较高,也要在应试的技巧与方法上有所重视,掌握好审题答题的方法、技巧。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训练强度和内容都应有所区别,使学生取得更好的进步。
1.3 学情分析
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主导的地理教育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考不考地理,造成了有些学校对地理的直接不重视,这使得有些学生对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造成课堂上理解不到位,实践上能力发挥不出来,几乎不主动探究课堂以外的地理知识。
随着教育体质的改革,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已经贯彻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由过去灌输接受的学习方式转换为主动学习,不能只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记下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在考试时准确再现,学生的学习方法亟需改变。
第一、随着课程难度的加大,课容量的增加,刚刚生入高中的孩子们常常表现出跟不上课堂进度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的有效自我调节,使得学习成绩有所下降,学生逐渐失去对地理的学习兴趣,造成恶性循环。
第二、学习方法不科学,主动性差。大部分同学仍只习惯于以前听讲―背诵―练习―再现在试卷上,对课堂内容并没有完全理解透,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只要记住能在考试时答对就好,这样机械的学习势必收不到好的效果,也容易使学生因事倍功半而失去对地理的学习信心。尤其是高一地理难,知识点繁复,比较偏理科一点,刚刚到高中,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础知识没有夯实,使得学生出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慢慢培养学生个方面的能力。
由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新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是至关重要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1.4 教案策略选择与设计
首先,教学策略要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到学生个体上,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不硬性规定学生应该达到怎样的程度,根据学生各自的学习需求、方法、学习能力,选择合适的目标,能够“异步运行”以达到让每个学生跟得上学习脚步,成绩最大化恶目的。其次,教学设计要立足于课堂,以教材为范例,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学习。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教学设计也要常常反思,这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改进和提好的过程,准备、实施、反思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过程,反思并完善教学设计是提高的必由之路。教学设计合适,才最有效。
教学设计要注意一下几点: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化;第二,知识呈现情景化;第三,学习方式多样化;第四,题目训练模式化;最后,总结图示化、表格化。这些都对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1.5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无非是要学生掌握并学会使用知识。重点及难点,顾名思义,即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但两者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重点知识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知识,一般与贯穿整个地理或是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大的分值。例如,地球地图的认知和技能,对地理的整体把握起重要的作用。而难点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的内容。例如,地球的运动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掌握不好就很难理解其意义。很明显,重点是指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难点是指知识的难易程度。而等高线地形图的使用,气旋与反气旋,行政区域的划分,气候的类型及成因,地壳运动及其意义等知识即是教材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因此在做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处理地理问题的能力。在确定重难点之后便要想尽办法突破。
1.5.1 多学科渗透
地理是一门与很多学科有渗透关系的综合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如遇到学科交叉的知识可以用别的知识来解答,能达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即可。
1.5.2 例证
对教材中的难点,可以举出学生熟悉的、典型的实例来说明。
1.6 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包括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课内活动指学生除了听课以外的活动,例如阅读图文,讨论,制作,填绘地图,表演等。课外活动包括地理观测、阅读写作、竞技、参观旅游等。活动是载体、是桥梁,它能够让学生发现问题,体验知识的生成,掌握方法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1.7 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水平不是教师本人说了算的,要看同学们是否接收到了需要的知识,教学方式是否能让同学们接受,对教师的评价可以设在教学的多个环节。首先,可以将自己的教案、教学设计公示给别的教师,接受别人的批评指正抑或赞赏。其次,可以上公开课,俗话说群中的眼睛是雪亮的,多位老师观摩课堂,提出自己的意见总会对授课者有帮助。最后,在课堂结束后可以调查一下学生对本节课的反响,例如,讲气旋时可以调查一下同学们对气旋方向判断这个知识的掌握率,试着听取学生希望老师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课堂。
2 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1 导入式案例
类似于引言,导入式案例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前或者一个地理单元开始之前运用的具有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类似于一本书的前言,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时效。在上课之前,通过导入式案例设计课堂背景,提出问题,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课堂的内容满怀期待,处于最佳接受状态。例如,在讲必修一第一章内容之前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故事来引出课题。教师先给出案例,让同学们凭自己的直觉答题,然后再揭晓正确的答案,这种"设问"的方式往往能使学生尽快的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2 检验式案例
顾名思义,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是否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从而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其形式一般是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抛出一个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让同学们找出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根据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去引导。这种方式能有效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和全面性。
2.3 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让学生们明白地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差距,提高学生对于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可以通过对家乡气候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书通,曹书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发展与展望――以历年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2] 曹书通,曹书铭.“工业的区位因素”教学设计(人教版)[J].地理教育.2013(S2)
[3] 李桦.例谈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策略[J].地理教学.2013(06)
[4] 李军杰.基于地理思维与能力目标达成的课堂有效教学――以“地理环境整体性”高三一轮复习课为例[J].地理教学.2012(24)
关键词:高中地理;有效性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地理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内容同以往大不相同,一些教师难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许多学生的地理成绩呈下降状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非智力因素,将教学效益最大化,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构建有效性课堂教学。
一、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教材的使用,增加了不少新的知识点,删除了旧教材中部分复杂的知识,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新内容的变化也使不少师生难以适应模式的变化[1];很多学生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不够重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学习高中知识的过程中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对高中的学生而言,面对高考的压力,心理压力比较大,对各科都要进行一个全面的复习,在时间上难以权衡,有的学生更乐意将学生投入到语数英的复习中,对地理的认可度不是特别高,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经历,有的学生面对高考题型的灵活多变,也难以适应[1];在地理教学中,对不少学生而言,看到复杂的地图就有点力不从心,对很多人而言做题目更是难上加难。
二、地理有效性教学的现实意义
(一)是地理有效性评价的需要
地理教学的最直接体现表现在有效教学和教学有效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正是有效性评价的需要,当然对于地理教学的评价而言,不仅在于教学的效果更重要的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效率是衡量教师水平的一个有效指标,有的老师花半个小时就可以把课程内容传授完毕,并让学生接受,有的老师上了两节课,学生还是一头雾水[1]。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效率的差异直接体现教学成果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二)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
新课程的改革也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些重大改革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对地理的常识知识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现代地理教学也是满足学生能力要求的补充,在强调课程改革方向的同时也要对地理发展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1]。借助国内外发生的一些时事和重大科技成果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教师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传播给学生,帮助学生全面的发展。
(三)是学生有效性学习的必然要求
学生尽管是在群体中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由于学生的独立性较强,在学习中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缺少教师的引导将无从下手[1]。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也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创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增加互动环节,侧重教学信息的提取,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和掌握,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突出学生对国际形势和时事政治的关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尽快掌握教学的命脉,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程度,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新形势下地理教学有效性提高的若干途径
新形势下,要结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倡导学生的团队协作,适时的加入学习的思考。
(一)围绕主题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主题教学的话题,整合教学资源。分清模块知识同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模式可以选择适当的话题来突出主题,进行组织教学。可以通过活动的形式导入教学,也可以围绕主题进行小组讨论,以问题和活动为主线,倡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授课前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从学生“我该怎么学”的角度来思考“我要怎么教”,改变教学方法[3],主题教学活动可以让教学更加针对性,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教学进度。在坚持活动和问题的共同发挥时,可以让学生调动更多的感官来投入学习。形成主题导入——探究知识——主题拓展——衔接生活——升华知识——收获课堂的教学模式[1]。
(二)倡导合作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改革中有提出要在学生群体中大力倡导“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分组学习,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话题给学生,展开讨论和学习。在课前可以先给学生布置任务,提前预习,化被动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明白合作的价值,利用合作学习的很多不确定因素来进行多角度的学习和理解,联系生活中的案例来进行情景教学[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也要精心编写教案,合理设置课堂导入内容,利用课堂导航、案例分析、情景重现、问题引导等方式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技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由指导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倡导者,提高同学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高中地理 案例教学 作用
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新教材最显著的特色和优势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典型的案例窥一斑而见全豹,举一反三,从而明确问题的思路,进行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案例教学,可承载大量的地理信息,学生在利用案例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要抓住每一种案例的独特性,加以分析判断,从而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才能融会贯通并能解决地理问题。案例教学的优势如此突出,要搞好地理新教材的案例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其具体的作用,已成为实施好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案例教学的含义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一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学生通过典型案例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从而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案例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例到理型,即引导学生运用案例,经过自主合作,寻找知识形成规律,发现基本概念并运用掌握的规律和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从理到例型,即给出基本概念,启发学生运用基本概念,发散思维,以例释理,以例证理,从而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教学的方法,它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教学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有真切的身体力行之感受。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及他人的教学经验,我归纳出以下案例教学的作用来和大家交流。
1.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
学生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你给他提供多大的空间,他就会有多大的发展。而且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想象能力,给他一个方向,他就能找到许多捷径。传统的授课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授课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总在教师思维的牵制下活动。所以要想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广泛的思维点,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优化课堂教学,而新课改后的案例教学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从中发现地理规律和方法,同时也要求教师为了搞好案例教学需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因为教师要提供或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信息,使教材提供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讨论后达到教学预设的效果。案例教学的设立既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也改变了传统的以讲述为主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教学日益多元化,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优化了课堂教学。例如在讲解山西煤炭开发时候,如何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可以用来迁移到新疆的天然气资源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开发,怎么样使新疆乃至西部地区富起来,西部大开发等一些问题。这样的案例分析可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
2.案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教学,通过让学生阅读一些典型案例,了解最新的资料和信息,来补充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对一些典型案例阅读后,会对某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产生好奇,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开放而灵活的思考,在思考的同时,创造灵感,从而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阅读案例的同时,也会产生很多疑问,这就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去查阅资料,或者去亲自考察和调查,然后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培养。大家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学生学习本身应是重实践重效益的,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3.案例教学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主体,而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阅读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是主动进行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随时要求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就体现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互补,教学相长”。学生积极参与,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等环节中发挥主体作用,而教师在整个案例教学中则始终起着引导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最大的收效。总之,案例教学加强了师生互动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是传统教学方式难以比拟的。例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我们可以联系实际,让学生来说如果森林没有了会怎么样,学生可能想到的很多,首先会想到如果没有森林地球会失去绿色,生态平衡会打破,生物多样性会遭到破坏,没有氧气等。这些问题都是很好的师生交流。进一步可以衍生到新疆怎么样才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
4.案例教学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合作探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都是人们合作探究的结果,我们的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一定要学会如何合作探究,才能立足于社会。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很少有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只是较多的停留在口头引导的层面。而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某种地理原理或地理过程,学生在这种合作中互相沟通探究,不仅学到知识也学会了分享、尊重。这也是我们素质教育所提倡的。例如,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节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西气东输实施的现实意义,东西部地区能源的赋存与消费进行比较,然后再让学生合作探究怎样解决这个矛盾,最后引出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摘要: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案例教学这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被许多老师采用。本文着重探讨在新课改的倡导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特色优势和实施技巧。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
高中地理新课标的实施,带动众多地理教师青睐于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把许多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运用的方法。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在地理教学中选取真实的案例,这些实例中隐含相应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规律,在对这些实例的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使其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
一、新课标下地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
新课标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材提供了一些直观且形象的典型案例,供师生使用。 案例教学是势在必行。
1.授人以渔,而非鱼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归纳总结,灌输于学生,使其感觉上课枯燥。事实上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深奥和抽象的,而采用案例教学则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地理知识及原理的理解。通过对案例的综合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真正获得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可以获得地理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探索者。教师摒弃了灌输式教学而成为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案例和解决问题,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理论联系实践的“纽带”
新课程理念提倡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使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终生有用的地理。案例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这些案例大多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不用真正深入实践,就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一方面使他们很轻松就学到了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探索的兴趣,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目标,将课堂与社会连接起来,使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3.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
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合理引导,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例如在讲四川地形,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添加些当地的楼宇文化或饮食文化,就可能会带动学生的情绪被吸引,进而地形学生的求知欲就会被激发,提高他们对四川的全面认识。由此我们会发现一旦激发学生的兴趣,给案例增加新鲜感,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学习。认识和情感的有机结合,更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热爱。
二、案例教学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研究对象,以问题为导向,以探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主体是学生,“讲”和“授”不是主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教学的核心。所以,案例教学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模式的转变,是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转换。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当中,除案例由教师提供,对案例的分析,讨论,结论都要由学生来独立完成,案例教学中学生阅读案例内容、寻找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都可以发挥很大的自主性。学生通过课前准备、参与讨论、分析思考等,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可自主的思考、自主的交流、自主的学习,并进行总结或提炼要点,从而能最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教师应适当的引导学生把课程中相互分割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透过表面现象探寻其本质,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最透彻并能灵活运用。
2.教师担当多重角色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充当“主角”,而在案例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提供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对结论进行评价。教师在整个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应善于充当着多重角色,同时是引导者、合作者和协调者。
教师课前精选案例,组织学生搜集和整理生活信息;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担当着引导者的角色。而在案例教学的组织中,教师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既是组织者,同时也是案例讨论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思考解决问题,彼此成为合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学生的思维不同,就出现很多解决方案,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出现场面失控,使课堂处于“放羊”状态;又或是案例题目与学生实际不合,出现“冷场”。教师则积极协调,综合各种思维得出的方案进行研讨往往会令人惊喜。
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对于学生独到的观点,只要符合教学体系的基本原理,就给予肯定;对于不成熟的观点也加以启发,使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中心是“问题”探究
将地理问题和现实生活相联系,体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整个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地理原理的学习过程。以“问题”探究为中心打破了过去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尴尬局面,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合作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学效果显著。
三、案例教学实施技巧
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都有一系列技巧。
1.选编案例最好是选取与学生身边的生活密切的典型案例,而且案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杜撰,必须有时间、地点或者人物。根据课堂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有针对性与系统性的案例,内容应该具有丰富性和完整性、情境性,难度一定要适合,这样的案例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
2.呈现案例地理案例具有精练、典型性的特点,地理学科的案例呈现,呈现方式上可以是文字、图像、图形、数据、景观等多种形式。在呈现时机上,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案例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时机。总的来说,教师在呈现和展示案例时,要注意时间和方式恰当。
3.分析案例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于同一案例,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大胆进行独立思考,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变化规律。
4.评论案例案例教学得出的原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其作用就是总结出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原理,再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可实现原理迁移,因此,启发性是其明显的特征。学生讨论、分析、归纳,教师进行点拨。对于学生的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对于学生的案例分析发言,应以肯定鼓励为主。 地理教学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它可以极大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另外一方面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个中学地理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及技巧,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运用好案例教学这一手段,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周德魁,阊定军.高职案例教学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地理的生活化教学。
其一,运用生活化的提问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通过提问让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和已经了解的地理知识、规律,将地理问题变成生活问题,由于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现象非常熟悉,因此会感觉到地理问题新奇、熟悉、具有挑战性。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加以解释,因此生活化的问题能够消除学生对地理的陌生感,同时锻炼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何运用生活化的问题呢?例如在讲解热力环流知识时,教师可以提问:“大家都见过空调暖气,为什么暖气安装在地面上,而空调安装在房间墙壁上方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暖气、空调,因此他们会将自己学习到的地理知识联系到仪器上,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其二,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活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活动和教材紧密结合,活动量具有选择性,教师可以利用这部分内容,构建生活化的学生活动。例如:①选房购房活动,让学生收集开发商的广告,上网查阅资料,并到房产处实地考察,分析周边商品房的设施、布局、环境和价格等,模拟选房购房,让学生能够锻炼手动能力,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②模拟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本地区一个地点,设计旅游活动,并自己模拟导游,写出选择、介绍景点、规划旅游路线、选择交通方式的文字方案,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程度,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③解决环保问题活动,让学生到周边地区收集城市污染的资料,并上网了解环境污染给城市发展、居民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并让学生提出缓解环境污染的方法。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生活和环境是紧密联系的,培养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优秀品质。
其三,运用生活化实例。我们身边就有很多地理现象,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这些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创建教学情境,将地理知识融入到生活环境中,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产生疑问,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创建探究活动。例如在环境污染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乡的环境问题,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些问题,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自己家乡存在严重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问题,并且经常出现酸雨,这时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观念。其四,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地理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为形象的图片、声音、动画等,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招聘会拥挤的场景、城市堵车的图片等,这些内容都是和生活相贴近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此引导教学。
二、生活化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高中地理的“地球自转”为例,分析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案例。
第一,教学目标的确定。虽然在初中教学中,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一定了解,但是囿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能力,只知道基本的概念,而高中地理“地球自转”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第二,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是在不停运动的,这是“神舟七号”的运动轨迹,可以看到,它的运动轨迹是非常优美的曲线,那么同学们知道这种曲线是如何产生的吗?生: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球引力,吸引“神舟七号”做这种曲线运动。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可以拨动一下手中的地球仪,看看地球是如何自转的,然后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在手中的地球仪上标出南极、赤道和北极的位置,并思考一下,如果同学们站在这三个位置,看到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呢?生:在北极时是顺时针,在南极时是逆时针,在赤道上空看是由西向东运动。师: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那么地球是球形物体,转动是有周期的,我们如何确定地球自转的周期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片:师:在图片中有同一恒星,如果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恒星和太阳的距离为4光年,那么同学们能够计算出太阳转动24小时的角度和与恒星自转360°所用的时间吗?生:地球转动24小时的角度是360°56'''',恒星转动360°所用的时间为23小时56分钟4秒。师:很好,我们将这两个数值成为太阳日和恒星日,一般情况下我们以太阳日为地球自转的周期,那我们每天见到的日升日落、昼夜交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生:是由于地球自转。师:对,昼夜交替等现象就是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关键词】学习策略 中学地理教学 有效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84-01
一、选择性注意策略
选择性注意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专注于重要信息的策略:
可以采取画线或标着重号法――要求学生学会用不同的颜色的笔标记号: 第一遍阅读材料时先用铅笔标明;第二遍再用蓝色笔标明;最后用红笔标明最核心词、句(即“重中选重”)。例如:在学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这一知识时,课本上的表述相对简要些,需要学生自己总结规律:即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就可提示学生利用画线或标着重号的方法。
课本上是这样表述的:北半球夏半年(春分日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极昼范围也达最大。北半球冬半年(冬至日至次年春分日),……南半球情况与上述情况相反。
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思考:
⑴昼长夜短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⑵白昼时间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关系怎样?
如果学生只是读一遍,不做记号,往往找不着北。反过来,学生在阅读时带着相关问题,再在关键词上做上相应的记号,如夏半年、春分日至秋分日、北半球、昼长夜短、夏至日、最长、南半球相反等等。最后通过整理,分析,再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对这个难点知识的理解也能更进一步,以上问题就能得到有效地解决。
又可以采取写摘要、列小标题法――使注意力专注于主要信息上,提高学习效果。
二、组织学习策略
组织策略是将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的一种重要手段。
1.聚类组织法
地理名词、概念等较多,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可以用聚类组织法去记。
2.将相异地理事物归类
如常见天气系统气旋和反气旋知识,可以从名称、示意图、中心气压、水平气流、垂直气流、天气、风向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 又如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季风环流等可以从成因、范围和作用三方面进行比较。
组织学习策略不仅在地理复习的课堂上使用,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在学生做复习笔记和练习时训练,这样能使学生对地理概念和现象的判别思路清晰,化繁为简,增强学习地理的信心。
三、构建整体结构策略
中学地理学习中需要将高中地理内容和初中区域地理内容有机渗透结合,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有助于构建较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关于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可构建如下图所示的知识结构图,使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清晰可见,通过读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识脉络。
四、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地理问题解决分为审题、析题、解题和验题四个思维环节,每个思维环节都有相对应的思维策略。
1.审题
就是审明题意,揭示题目中的问题所在。学生拿到题目后,应当先仔细读题,准确理解地理题目的字词语句,弄明白题目类型,了解题目结构,分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待答内容。在审题过程中,训练学生采取选择性注意策略,也就是面对某些信息量大的地理问题,要大胆地删去可能阻碍思维的一些无关情节及枝节,并把重要信息点圈画出来,使得问题简明化,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2.析题
析题就是分析题意,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综合,激活与问题有关“相似块”,如,分析一个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可以选择顺向思维,直接从降水量、地形、植被、地质构造等方面入手; 若分析某条河近年来泥沙含量减少的原因就可以选择逆向思维,从结果出发,河流泥沙含量受径流量、植被覆盖率、地形等因素影响,而径流量、地形是较稳定因素,找到最主要的原因是植被覆盖率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为什么会提高呢? 一步步便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3.解题
解题就是实施解题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题型,形成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和技巧,把审题和析题的结果运用地理术语进行规范表述,达到解答的规范性,培养学生自主认知的方法,自主归纳结题规律。
4.验题
验题就是检验回顾。答案得出后,我们应该进行检验,看是否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符合; 回顾就是对解题方案进行总结,使解题方案能运用于同类型的其它问题的解决中,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在学生掌握了解决地理问题的思维策略后,最重要的便是训练学生对自己解题过程进行反省: 思考和评价自己解题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思考自己的解题思路、方法的特点、适用条件等,认识它们的价值,从中吸取有益的启迪,改进自己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长期规划和长远打算。学生从初学地理时,就应注意学习地理的策略训练,循序渐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后,学习效率就会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