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素质教育前景

时间:2023-10-13 16:08:35

导语:在素质教育前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素质教育前景

第1篇

【关键词】情境教学 直观情境 想象情境 体验情境

语文课堂的语文情境包容纵多,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笔者试在这里谈谈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几种途径。

一、直观情境

1.应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多媒体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多媒体教学综合利用声音、图形、图像、文字、表格等媒体进行教学,显得形象直观,能营造一种生动的教学氛围,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说,利用多媒体营造教学氛围可以一扫过去课堂的沉闷,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但要注意,语文阅读终究是文本的阅读,阅读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感悟,学生要通过文字产生再造想象,切不可以视频和图片来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文学是用语言符号表现生活的,而电影则用动作语言,鉴赏的方式前者靠的是思维想象,后者靠的是视觉冲击。我们一定要记住,阅读归根到底是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在学生已经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再辅之以视觉冲击,可以弥补学生想象的不足,增进对课文的理解。

2.应用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是一种可以跨越国界、跨越古今的神奇的语言。它可以直达听众内心的深处,唤起情结,引发共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使用音乐渲染的方法,则在课堂气氛营造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诗歌教学中,“意境”的学习和体会是非常关键的。但极其凝练的中国古诗往往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意会”呢?例如,在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不妨通过音乐的渲染,请学生收集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离别”的歌曲,在课堂上通过这些低沉凄婉的曲调营造浓厚的“离别”气氛,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学生之间亲身体验的交流,营造具体的生活情境。 同学间经验的交流比教师单纯的传授,从学生接受心理的角度来看,效果更好。例如,作文教学中习作片断的分享学习,从而懂得究竟怎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师泛泛而谈的注意事项,而更多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的体会。再例如学习荀子的《劝学》,由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

4.通过排演课本剧的方式,营造情境。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排演课本剧可以促使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把握人物性格和原作主旨。课堂短剧表演也可融合文本、音乐、道具、服装等多种因素。除了课本中设定好的戏剧单元,其他课文可以同样尝试改编、排演课本剧。如《阿Q正传》《鸿门宴》《雷雨》……。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由表演带动阅读理解,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心理。然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多种因素的使用、调动,可以开发学生多种智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想象情境

想象是指人们在已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思维的活动。人们通过想象可以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创造现实中没有的事物。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所有的思想、发明、创造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推动着进步,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因此,对于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除了专门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训练外,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情境设计,渗透想象力的培养也是很好的途径。以将教材作为出发点,有两种进行想象力训练的途径。

1.使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教材内容。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妨动笔画画荷塘的景致,体会一下作者描绘景物时的空间感,将文字变换成图画,既要依据课文原有信息,又加入读者的再创作,丰富了学生的认识,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开展扩展性想象活动学习。讲授《项链》,学生对于作者所塑造的玛蒂尔德这个处于当时法国社会中下层的妇女形象的深刻同情与认识后,不妨追加个“假如玛蒂尔德早在舞会前就知道项链是假的,那在她丢项链以后她的生活将会怎么样?”的讨论,由学生各抒己见,从而进一步深刻的领会、挖掘原作“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

三、体验情境

第2篇

一、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存在的差异: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的学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法,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上提供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三、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

第3篇

[关键词]德育 创新 素质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日趋信息化,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透视青少年中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会发现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创新德育工作,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精神及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为重要。

传统德育教育为何要适应素质教育而创新

德育创新是指在遵循德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德育工作者观念、德育内容及方法的创新。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现阶段,我国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学校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德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整体育人功能,培养素质型人才,必须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创新性的研究,努力提高德育质量。

创新德育工作

21世纪,人的主体性需要得到进一步弘扬,学校培养的人需要更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等独立的人格,要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能适应社会。因此,研究德育工作的创新,应在德育观念、方法及途径方面突破传统德育教育观念,德育工作的创新是现今德育工作面l临的新课题。

德育创新首先要做到德育工作者观念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形成德育主体的转换。传统德育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教师传授为中心,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体,决定着德育工作的内容及教育方向,由此形成了教师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德育教学模式。这种传统封闭式的德育教育方式培养的学生往往循规蹈矩、四平八稳,传统的德育教学思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缺乏自身行为的主动性。这些学生虽然在德育工作中容易管理,但是当今社会,他们缺乏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性的素质和特征――21世纪的学生除了应具备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具备全面优良的素质。新时期的德育教育观不应再以道德经验的机械传授为主,而应转向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独立自主地行使、支配自己的权利,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有强烈学业进取心、强烈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的能力;不但能勇于接受挑战、参与竞争,而且具有抵御挫折的心理素质。在主体地位转换过程中要注重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学生道德的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主体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通过搜集信息,分析选择,及时调节自我道德取向,使自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二是培养学生道德的主体能力,即在实际生活中,在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同时有能力辨别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在德育过程中,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使学生逐步意识到合力的需要在实践中是行得通的,也是被社会大部分人接受的,从而使得道德需要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使学生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步具备分析问题,选择道德目标的能力。

总之,在德育创新的实践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生只有在当家作主的实践中才能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锻炼成为真正的素质型人才。

德育创新离不开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德育教育往往是把某一时期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内容进行灌输,在德育过程中总是以一个或多个实际的内容为目标加以解读,因而被片面地理解为对社会的顺应,未能充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改造社会的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善于思考,敢于在实践过程中对现实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思路,从而培养适应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型人才。新时期的德育内容包括:

第一,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具有较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有本专业扎实的基本技能,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

第二,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教育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人格培养。

德育的方法创新重在使德育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三者形成教育合力。

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德育工作者往往采取注入式的方式传授经验道理,不注重积极引导并调动学生勇于实践的积极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应有的限制和束缚,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发挥,无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个性差异得不到合理的承认,独立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无法全面分析、正确对待有个性、有创造才能的学生。其结果,我们所培养的人常常表现为处在被人支配的地位,被动地顺应社会,而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爱好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教育;常常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害怕困难和回避矛盾,表现出盲目从众,不善于独立思考,追求循规蹈矩,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如果单靠学校教育来引导学生步入正轨也是很困难的,新时期的德育教育应注重学校德育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密切配合。

学校德育教育固然重要,但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站,如果学校引导的德育方向与家庭引导的方向背道而驰,学生则会产生困惑,在其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时期,如果对外界教育产生不信任感,那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外界教育只是凭经验传授,重在讲道理而不让学生从实践中真正认识并分析问题,选择是非,那么德育教育也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这三者的关系应该是相得益彰,缺一不可的。

第一,学校德育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人格魅力,老一辈的教育家就曾指出,“我们的人格教育第一个要素就是诚实。社会上许多罪恶都生于虚伪。待人不诚,于是有欺诈凌虐;待己不诚,于是有失节败行。这种风气,学校教育要负大部分责任,因为种种繁琐的条文,形式的奖惩和敷衍的手段都是培养虚伪的祸根”。

第二,为适应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需要,家庭教育要理性化,不可拔苗助长、过分溺爱,德育工作者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从中互通有无,在教育方法上取得共识、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教育的成功创造条件。

第三,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从社会创造活动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要注重实效,体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价值导向。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式、新情况,学校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德育工作更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确保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不断创新,以新的德育观念来拓展德育思路和德育实效,坚持以人为本,以德育人。这正如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国民素质的提高必须依靠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所指就是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优先发展教育,而德育教育又是尤为重要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提高民族素质。

第4篇

关键词: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 双基教学 能力培养

南师大博士生导师杨启亮教授曾经非常客观地指出了目前我国教育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他认为我国十多年来总在推行素质教育,但至今 还停留在应试教育时代,素质教育没有真正落在实处。 我对杨教授的观点是非常赞同的。教师所授,学生所学的内容是为高考升学为服务的。我国目前的教育仍然是功利心大于平常心。

化学素质教育在新课程环境下如何进行呢?这值得我们每一个化学教育工作者认真讨论。我想在以下两个方面作一些讨论与思考。

一、从教学内容上强调“双基”教学

新的高中化学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以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我们的学子拥有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

其一,对化学“双基”教学的强调,不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化学基本知识和初步的化学科学素养;其二,在对“双基”教学强调的同时,要求化学“双基”教学一定与我们生产生活联系密切,体现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如本人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是这样实施的:首先以本地区曾发生规模较大的氯气泄漏为例,讨论若你在现场你将怎么办?引出问题:氯气的物理、化学性质是什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自然界、生产生活的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到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除了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过程的体验,形成积极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化学学科既不是深不可测的理论堆砌,也不是形同咀蜡的分子式和方程式。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广义教育也是化学教学内容之一。使学生关注能源、科技、医疗等与当代社会息息相关的化学问题。使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得到提高。总之一句话,化学教学的目的不仅用武装学生化学基础知识,并要在思想、、情感、能力、意志等各方面让学生得到提高。开展学科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的视野与见识得到开拓,使学生科学素质得到提高。

因此,化学教学内容一定要摆脱那种以应试、升学为目的,从课本到课本、从理论到理论的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行着重培养

素质教育着重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依据我们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地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去寻找问题和解答问题。让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密切联系起来。“应试教育”只要求灌输,往往是“填鸭式”的,仅重视教的过程,而轻视学的过程。教师总是原封不动给学生传授课本知识, ,担心因某一点遗漏造成考场上的丢分。学生的学习完全被老师所代替,学生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轻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高分低能的现象时常出现。这严重背离了素质教育的初衷。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呢?

第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立学生敢于思考的环境。特级教师孙双全与学生心灵互通的教学情景让我们深受启发:“课堂上,他不断地激励学生:‘谁来说一说,说正确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而对学生不对的解释,也给予积极的评价:‘因为你的错误才使我们全班都能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而对学生精彩的回答,他更是学生给予充分夸奖和赞美:‘真好,你有发现的眼睛。’当学生不够自信犹豫是否举手时,他鼓励孩子:‘举起手来就是英雄,就是高手!’孩子在他的鼓励下,更多的小手举了起来。”我们的学生都有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而身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要使学生敢于发现,乐于思考。教学中要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训练他们的科学态度,培养他们的科学方法。比如,我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时,传授给孩子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和思路,必须引导孩子将相关方法与思路应用与其中。我们认为基本思路是从还原性、氧化性和通性来研究物质的性质;从非金属、金属、酸、碱、盐等物质所属类别所有的通性来推测某个具体物质可能的性质;从物质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角度推测物质是否具有还原性和氧化性。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第二,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立情景从而渲染气氛,提供一个引起学生的兴奋点。直观的视觉刺激,鲜明的画面。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多媒体课件,能够变微观为宏观、变远为近、变虚为实、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变繁为简等方法来体现教学内容,强化直观教学,使感性认识丰富,有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又如在有机化学酯化反应原理的教学过程中,用动化就能非常直观形象的显示出酸脱羟基醇脱氢的反应原理,加深学生们印象。

第三,强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实验教学中有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化学是门建立在实验之上的自然学科,实验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化学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和发挥实验这一优势,使教与学的过程和谐统一。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但不是唯一的阵地,化学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将化学新课程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好。同时,也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出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创设充足的空间和时间保证。 为学了余力的学习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学校、社会教育教学活动相联系,个性发展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相联系,从各个方面、各个渠道开发学生潜能。

参考文献:

第5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五个领域,各个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儿童都是艺术家,这既是一个命题,更是一种诗意的描述,它并不是要在儿童与艺术家之间简单、生硬地划上等号,而更多的是说,每一个儿童都与生俱来拥有艺术能力。[1]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目的

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丰富、形象化的感悟语言引起儿童的兴趣,陶冶儿童的情操和心灵,发展幼儿的智力和能力,引导幼儿全面发展。[2]艺术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为孩子创设轻松、平等的环境氛围,教师要鼓励孩子自由创造并适当进行艺术技巧训练,通过开展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为幼儿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疑问,如在唱“小树叶,飘呀飘”的歌曲时,有的孩子双手摆动,形象地表现树叶随风摇动的样子,有的孩子双手做小树叶状,放在胸前等。教师要让孩子们充分展开想象,自由发挥,为歌词配动作。宽松的心理环境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力,因此,在孩子们进行创编时,教师不能干预,打断孩子的思路,这样有利于保证孩子创编思路的完整性。假如教师不时让孩子停下来,纠正幼儿动作的准确性,幼儿的思路就会受到干扰,会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刻意模仿老师的动作。教师要给孩子一种轻松、自由的环境,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大胆、自信地去想象、去创造。我们要注重孩子的创造过程,而不要太在意结果怎么样。

(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人类审美的本能在儿童的绘画、舞蹈、音乐活动均有所表现,所以,教师要对孩子的这种无意识的艺术本能给予肯定,并加以启发、引导,要把幼儿这种对美的无意识表现积极地培养成为幼儿有意识的艺术展现,让幼儿感受到美的存在。

(三)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艺术活动符合幼儿富于想象、活泼好动的特点,能使幼儿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孩子用自己的声音和动作,用自己的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因此,我们要多组织幼儿感兴趣的艺术活动,保护幼儿的各种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敢于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使幼儿充分表现自我。

三、幼儿艺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所谓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主要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这种主体性在儿童那里是以“潜能”的形式存在的,这种“潜能”在适宜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在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逐渐得以显现、发展。也就是说,个体主体性有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幼儿主体性在教育上成为可能。[3]幼儿艺术教育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的过程不仅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且注重激发学习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体验。

(二)激发幼儿的创造才能

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艺术教育,幼儿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幼儿在观察和模仿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教师要注重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欣赏每一个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艺术教育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每个幼儿由于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因此对艺术活动的体验和感受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对于性格外向、喜欢表现的孩子,教师要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对于胆小、羞于表现的孩子,教师要多鼓励和表扬,学会欣赏每一个孩子。

(四)更新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

随着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要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创新。首先,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学内容应更具时代特点,能反映出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方式要为幼儿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要增强教学的选择性与开放性;最后,为了应答时代的挑战,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扩展和更新当代我国现有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扩展和更新后的幼儿艺术教育教学内容应包括“欣赏”、“表现”和“创造”三方面的内容。[4]

艺术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孩子的情感、智能、社会性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幼儿园全面素质教育园地中一个颇具新意识的尝试。幼儿唱歌、跳舞、画画等艺术活动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艺术教育的环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艺术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边霞.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与成人艺术家的比较[J].教育教学研究,2004,(12).

[2]郑惠萍.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2).

第6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金融专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81―02

一、我国金融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

结合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以市场经济观念为主导,实行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充分重视金融人才素质教育能力与创新人才能力的大力培养。在培养金融人才上,我们应以能够适应国际经济全球化、金融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变化,以“国际化、精英化、实践化、特色化”为指导思想,充分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层次、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将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具有熟练的外语水平,可以敏锐察觉到世界金融动态变化的能力,热爱祖国,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技术精湛,并具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的业务素养,适应金融全球化、市场化进程的高品位、高素质的金融人才。

二、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一)专才教育不符合市场发展要求

我国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中,专业知识的课程总量占绝大多数,本科教育过早地进入专业化学习阶段是当今高等教育的大忌。本科阶段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科阶段应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从事实际工作适应能力。而过窄、过细、过专的金融专业设置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所需投入相对不足。

(二)传统教学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第一,传统教学内容偏重理论学习。传统的金融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对宏观金融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解释,而微观金融理论问题在教学中很少涉及。第二,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注重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会让教师的教变得枯燥无味,学生的学变得被动而无趣。第三,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传统的金融专业教学,主要采用统一的、固定课桌椅的大堂授课制,教师无法对每个学习小组或者每个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大大限制了师生互动教学的效果,更无法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异性教学。

(三)教师观念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无论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手段,都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传授的仅仅是知识,培养的不是能力,评价学生好坏的指标是分数。在西方发达国家,教师大多属于理论型或科研型。相比之下,我国的教师则是经验型的。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金融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建议

(一)坚持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

近年来,高等教育针对本科层次的专才教育,使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变窄,在进入社会后无法适应工作要求,更无法满足市场需要,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的教育阶段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阶段,单单进行专才教育是无法长远发展的,因此在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上,应当坚持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并举,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高层次金融人才,这才是长远之计。素质教育改革应当基于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平衡点与结合点,在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积极拓展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兼顾的人才培养模式,依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层次、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原则”。

(二)坚持教学体系及教学方式的多重改革

1.以市场为导向,改革课程体系

在金融学教学中,应当顺应金融理论微观化发展的趋势,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渗透,补充金融实践所需要的专业知识,重新打造微观金融领域的课程模式及课程建设,从而使金融学教学具有现实意义。同时,金融学在课程设置上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创新与开拓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2.以实践为核心,改革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奇见解。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给他们留下创造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找出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差异,拓宽其思路。教师每周可在课堂上利用10~20分钟的时间开展教师评论与学生评论相结合的财经热点新闻大讨论活动,用以开阔学生眼界,拓宽其知识面。

(2)实践式教学方法。通过微机实验室,模拟金融市场上利率、汇率变化、股市大盘的实时变动以及银行的具体操作流程,让学生通过模拟系统更深入地理解金融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此外,学校还应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学生到金融部门实习提供机会和条件,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双语式教学方法。为实现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将英语教学与金融教学融合在一起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学习金融和英语的能力。现在多数高校已经开设金融学的双语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双语教学是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金融人才的国际接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创新教学手段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教学空间的不断延伸、教育资源的充分整合,使教师可以随时把国内外的声像资料调到课堂上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教室成为现代化的演播室,教师从单纯的授课者变成演播员,而且可以通过网络接收学生的作业,答疑解惑。

(三)坚持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共同利用

1.积极推行“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建立企业、学校“双向互助”的教学实践基地,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学校从学科专业层面可以积极与银行、保险及证券公司等一些金融机构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在此类机构进行实习,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奠定基础。此外,可以聘请以上机构的技术骨干及金融业务专家作为学生的创业培训导师,邀请其为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指导及教学,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校内校外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

2.大力实施“引进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要充分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建设多功能、多样化的金融实验室,把实验经济学、实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的实证实验、金融MBA案例教学以及校内实习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实践基地里,根据创业导师的指导与建议,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与锻炼,以便增强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坚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如选送教师到教育部批准的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以双师型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培训。定期聘请金融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来校讲座,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另外,学校应该加大金融专业模拟软件方面的经费投入,如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保险模拟交易软件,股票、期货、外汇等金融市场实时行情传送和模拟交易等,积极为在职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毛传为.金融人才面临的环境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5(06).

[2]朱敏杰.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金融人才需求[J].辽宁教育研究,2004(06).

[3]陈玉芝.金融学案例教学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第7篇

论文关键词:早期教育;学前儿童;素质教育;音乐教育;作用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素质教育应从学前儿童早期抓起,从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来说,人类的早期发展是最初、最迅速、可塑性潜能开发最大的阶段。然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早期音乐教育可以丰富幼儿的生活环境,开发智力,启迪智慧等作用外,而且在培养幼儿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及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等各方面都起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向全局性任务,是面向21世纪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措施,是教育领域自身发展和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就是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使孩子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公民。音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对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学前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是儿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在以后的素质教育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为学前儿童的智慧、创造力、陶冶情操等方面起的作用进行粗浅的阐述和探索。

一、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启迪智慧和创造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科学知识素质教育等,它们概括了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而音乐教育对少年儿童音乐素质和智力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

雨果有一句至理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天文,一把是音符。”音乐不仅有直接来源于人类多姿多彩的劳动生活,更是激发个体创造力的重要源泉。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启迪智慧,对智力的开发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就拿4-5岁的儿童学习钢琴来说吧:当孩子一边看曲谱,一边演奏,用眼睛摄取音符,反映到大脑,大脑又很快指挥手臂、手腕、手指以致全身各个部位,进入演奏状态,这个过程既动了大脑又动了手,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体脑结合的高强度“劳动”啊!所以就学习钢琴这方面来说,确实能够提高幼儿的以下反面的能力:1.丰富想象力2.严谨思维能力3.大胆表现能力4.深刻理解能力5.良好协调能力6.沉稳控制力7.杰出的组织能力8.优秀的记忆能力。孩子们通过这样一系列重复的体脑劳动,使他们的身体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也会更加敏捷,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是有必要的。

二、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感,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作为美的王国中的一个宠儿,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审美教育是审美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最直接,最明显的手段就是用音乐艺术的美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以它动听的音响,优美的曲调,鲜明的节奏等特殊的艺术魅力,赢得幼儿的喜爱,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接受了它的感染和教育。

音乐教育活动如果不是以音乐美的力量来吸引幼儿,打动幼儿,单纯靠活动形式,内容的儿童情趣来取胜,那么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就只能停留在活动本身,并不能真正形成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来实现的,所以,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必须紧紧围绕音乐审美能力这一核心来确定具体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选择教材教法、设计教育活动。 转贴于  三、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发展,促进个性形成

音乐情感的艺术,它以悦耳的音响作用于人的兴奋神经,调节情绪,减轻思想压力,医治心理疾病。古代史书《乐记》中谈到“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明确指出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现代的音乐治疗学,发展了中国古代这种“乐医”理论,利用音乐来治疗心理精神上的疾患。如失眠,可听一些速度较慢、音调柔和的曲调:情绪忧郁,可听些欢快喜悦的乐曲等。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影响着幼儿身心健康。幼儿时期身体发展正是由大肌肉活动逐步发展到小肌肉的细腻活动。幼儿通过学习打击乐器可以放松地、自由地运用大肌肉、促进小肌肉的发展。他们在打击过程中满足了活泼好动的天性,同时在悦耳和谐声音中享受着乐器带来的快乐,这使他们感到身心轻松愉快,消除了身体疲劳和紧张感。

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影响个性的发展。培养一个孩子好的习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在早期都是比较容易的,早期也是人性格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幼儿的个性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表现在兴趣爱好上,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的性格特征上,以及道德品质上。经常进行音乐活动,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及其他方面的能力,陶冶情操,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等,如;让性格内向的孩子多听一些激昂的乐曲。以调动情趣,激发主动积极性,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让情绪易激动的孩子多听一些柔和,抒情的音乐,能够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为日后良好个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学前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有利于集体主义与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凝聚力的增强

现在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就是家庭中的“宝贝”“小皇帝”,在家里发号施令,父母围着转,养成了孤僻任性的性格,纪律性抑制能力差。而音乐除了对孩子们进行美德方面的教育外,还能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比如:合唱队的排练,都要求大家严格按照乐曲的旋律,音高,节奏,音量,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唱得一致,如果一个出现错误就会破坏音乐的完美效果。合唱的成功与否,是孩子们集体主义、协作精神的表现,孩子们在演唱中掌握了技能和方法,并不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约束,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因此,音乐可以增强孩子们的整体凝聚力,在培养集体荣誉,团队精神,纪律性和群体意识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教育手段之一,在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今天,个体的发展不是单项的,而是多项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恰恰使其他素质的发展也获得了提高,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热爱音乐并让内心感到自在和快乐,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的思想、情操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的品格在美的感受中得到完善。只有当孩子们增进了审美观念,身心得到平衡的发展,丰富了人生体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并朝着健康、美好、高尚的方向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的时候,这才是素质教育真正要达到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日)铃木镇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3]顾明远,《素质教育的理论讨论》中国和平出版社

第8篇

大学数学 教法 改革

在当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数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使学生单纯地掌握一些数学知识,而是通过将素质教育渗透到数学教育之中,以先进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通过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素质,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使学生有能力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实践,普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达到这一目标,数学基础课教学是核心和关键。大学数学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空间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等等。如何在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种更有利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数学课程的特点及培养目标,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教学改革和探讨,并且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互动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发展思维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选择一些难易适当的内容,让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利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揣摩、论证,发现问题、提出见解、讨论交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适时地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枯燥的大学数学课堂活跃起来,在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效果非常好。教与学两方面的双向互动,可以督促教师更新知识,提高讲课技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进师生之间的思想与情感的沟通,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二、问答教学与辩驳教学相结合

大学数学课堂不应当是平铺直叙毫无悬念的,而应当是跌宕起伏悬念四起的。教师要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合适的问答情景,用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鼓励他们大胆的发表意见,提出质疑,自由辩驳,用问答和辩驳相结合的方法,推进课堂教学的进行。例如,在讲授高等代数时,会涉及到n维向量空间V上的线性变换可对角化充分必要条件是V可分解成的特征子空间的直和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在这个问题交待之后,不急于讲授下面的内容,而是提出问题,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对于不可对角化的线形变换,它的矩阵的最简单形式是什么?用问题带动课堂教学进行,引导学生分析特征子空间的特征,由此,自然地引出不变子空间这一概念。通过问答与辩驳,使课堂教学节奏张弛有序,教学内容充满魅力,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及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

三、科学研究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科学研究是一名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能力,特别是大学的数学教师,科研能力是衡量其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科学研究,同时注重以科研工作带动教学工作,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促进和推动科研工作。有了科学研究的参与经历和研究过程,教师才能积累宝贵的研究经验,才能在授课时讲出独到的观点和思想,才会站在高端的层次对数学课程的内容深入挖掘和分析,才会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方向,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最终,才会带动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四、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近些年来,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一些学科的教学当中。针对高等数学的特点,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是十分必要的。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缜密的数学思维习惯有很好的帮助,因此多媒体教学的融入必须要做到适时和适量,尽可能地达到两者的优势互补。

例如,高等数学中的向量代数和空间解析几何这部分内容非常抽象,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一般对这部分内容采用人工作图的方式来说明和演示,但是,课堂的时间有限,借助作图的工具简单,导致作图费时、费力,对图形的结构、变化趋势等表达得很不清楚,加大了教师讲授的难度。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三维图形来执行动态的转动、变化等操作,清晰而直观地演示出抽象的变化过程,形成的一个简单易懂的图文并茂、数形结合、声像结合的的教学环境。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信息量,减小了教学难度,也加深了学生对空间图形的认识,提高了学习效率,刺激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五、通俗化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力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实际的案例来揭示数学蕴含的深奥本质,使抽象的数学理论简明化、通俗化,使晦涩、复杂的数学问题生动易懂、贴近生活。案例是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好的案例可以成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它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融人其中,能使数学的实用性鲜明地体现出来。因此,通俗化教学和案例教学两种方法的结合利用就非常必要。

首先,老师根据授课内容精心安排出恰当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根据案例归纳、概括出数学概念;最后,通过应用深化对概念地理解和掌握。通过此方法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各种重要的数学概念的理解。例如,银行存款利率问题、贷款问题、函数最值问题、各种几何体用料问题、人口增长问题等有很多实际的案例,我们要精选或设计一些有专业背景的、综合性较强的案例交给学生分析。案例教学的实施,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灵活处理问题的技巧,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接触并学习到大量的社会实际问题,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作为高等学校重要的基础学科,数学对学生素质的锻炼和深层次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数学日益成为人们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它的基础性地位也决定了它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它学科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所以,培养出能力强、知识功底厚、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要的大学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关键所在。如何提高高校数学教学质量、怎样进行高校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价值的课题,需要所有数学教师及科研工作者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充分了解、充分把握当今教育对象,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目的是不但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方法,更要以学科特点为背景扎扎实实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以求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收到最佳效果,也只有这样,数学教育才能培养既有能力又有思想的合格公民,这也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兰.素质教育与大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 2004,(9).

[2]赵海青.提高高等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7.

第9篇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是相当高的,它要求大学生由社会的人变成知识的人:不仅仅要掌握知识的内容,更应掌握知识的精神,去自觉实现知识的创造,以应付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大爆炸”,从而适应社会、获得生存。概括讲,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的要求表现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及自我超越素质、自创素质等几个方面。高标准或超高标准的心理素质,不仅要求大学生在感知、思维、想象、观念、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诸多心理品质上,有应对社会和时代及其个人生存环境巨变所应有的修养和承受能力、应变能力;还要求在未来高节奏、高竞争、高风险、高压力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能正确把握希望与痛苦、绝望与机遇、苦难与磨砺、光荣与梦想等关系,在最大限度上避免或克服自身心理障碍或心理挫折的产生或影响,维持自身个体的心理平衡,保持个人与社会的调合与平衡,使得自身个体最大限度地与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同步,求得个体自身的最优化生存方式。自我超越素质和自创素质是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所提出的期望要求,即:要求个体自身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性作用和自身特长,超越性和越前性地实现个体生活的重组和再次创造,这样的要求尤其对于未来时代的处于知识阶级或知识阶层的大学生们更为必要和重要。

其次,知识经济时代以大学生为主体将形成知识阶层,这些人将不满足于知识量的积累或几个文凭、学历的获得,而是追求对待自身个体和客观事物及其知识的哲学思考能力、质疑能力、运筹能力、选择能力、自组自创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变能力等以及知识经济时代常人共有的思想、文化、心理、超越等方面素质养成。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是专才基础上的通才,既要求掌握一门或多门专业,又要求掌握相关的专业甚至毫不相关的专业,这是由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高度高速重组与分裂所决定的。

二、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科学素质教育不可分离

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科技素质的教育,都不应是单独的、相互隔离进行的。过去从中学到大学,为了达到应试的目标,或实现某种功利性目的,而采取了文、理分家的教育方式,新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使科技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者相互融合,即:通过交融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浑然一体的关系,或曰科技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整合。在教育目标上,由原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或科技水平的单一目标,转变为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双重教育目标――使学生既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规范和传授科学技术知识、锻炼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教学生如何使用知识,为他们提供就业的知识准备,而且帮助他们形成社会使命感和道德责任感。总之,“整合”的教育是使大学生精神道德与科学知识平衡发展的教育,是使人文素质与高科技素质相统一的教育。

在具体操作上,这种“整合”的教育,应当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讲,当前高校应当侧重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因为市场经济的交换方式、利益机制,容易使人受物质和功利的诱惑,而自觉不自觉地忽视人文学科的教育,淡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但是,在某些系科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例如:文、史、哲专业大学生有必要侧重于科学素质教育,甚至以科学素质教育为主。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由于在我国的大学文科教育中,即使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文、史、哲学科,也是着重于本专业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得文科大学生也缺乏人文素养,由于,某些文科的大学生也存在人文素质教育欠缺的问题。我们还必须看到,学科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特征,素质教育不但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行之有效并达到有机的整合,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所谓人文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系统中人的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等。市场环境孕育市场经济,影响国民经济,最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知识经济的运行,需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作为人文环境的塑造者之一的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至关重要。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素质影响社会风气,影响民风习俗,最终也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关系着整个民族的科学、道德及文化的综合水平的提高。由此可知,数量众多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经济社会中阶层,其身体及心理的积极发展及成长良好,会影响整个区域的人文环境得到良性改善,从而使得经济活动也在这个得到改善的整体人文环境下受益。如此循环往复,逐渐形成社会经济、人文环境和个人素质及成长的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