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发展措施

时间:2023-10-13 16:08:39

导语:在经济发展措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发展措施

第1篇

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农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发展农业经济的时候,很多农民对我国经济转型政策的理解程度不高,无法将低碳经济发展政策真正落实下来。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还没有采用现代新型的生产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对农村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如农村土地、河流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减少等,会造成农产品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可利用资源越来越少。

(二)农业科技水平较低

由于农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对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科学技术的利用较少,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很多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式依然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对农业机械设备的利用程度不高,无法有效的提高农业生产率,对农业经济的进步造成不利影响。

二、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虽然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但是耕地面积十分有限,合理利用耕地面积,就需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循环经济转变,需要对再生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建立并完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对回收的资源进行二次利用,使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如对农业废弃料进行加工形成饲料供畜牧业使用,利用发酵的形式形成沼气,提高沼气的利用率,实现农业能源的循环利用。通过循环利用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源的消耗,避免造成浪费,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原则,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农业生态经济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生态经济是实现农业低碳经济的一项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生态经济,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合理的利用农业资源。对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保护农业耕地,尽量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农业产品符合环保绿色的标准。发展农业生态经济,在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鼓励农民采用良性的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的生产效益。

(三)重视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

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有重要意义,促进有机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有效的缓解环境压力,有利于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发展有机农业经济,对土壤施有机肥,保护水土,生产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在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沼气等新能源,避免燃烧秸秆造成空气污染。相关部门要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以自然生态规律为依据,循环利用有机物,利用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建立并完善作物轮作体系,在农村禁止燃烧秸秆,大力提倡秸秆还田,选择无害肥料进行施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促进有机农产品生产效益的提高。

(四)引进科学技术发展可持续农业经济

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目前我国农村难以实现低碳农业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科学技术的应用。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加大农业技术的投入,对农民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农业科学技术的作用,加深农民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激励广大农民使用现代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村建立科技信息站,让农民及时接收农业技术信息,正确指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五)发展农村旅游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小,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在农村推广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实现农业低碳经济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生活压力在不断增加,人际关系不和谐,很多城市居民通过田园旅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来缓解压力,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这对农村发展旅游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旅游业与农业合理的结合起来,实现新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第2篇

论文摘要:结合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规划,就发展动力、基础设施的配置和逆向城镇化进程作了进一步的思考,继而提出了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对策,以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2003年4月,**县政府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县城总体规划重新进行了修编,现该规划已经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但对规划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特征

**省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县又位于**省最北端,该地区小城镇发展呈现出滞后于其他地区的明显特征。

1.1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几年来,**县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增长后劲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质量和效益都不太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深加工业发展不足,优势资源转换不多;企业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大企业、龙头企业少,只能依靠中小企业维持着经济发展;地方财力十分紧张,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城镇和升级产业。简单地说,**走的是一条农业主导型的经济发展之路。随着农业弱质性的进一步显现以及农副产品特别是水果市场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这一发展的低效性已经暴露出来;同时,随着周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这一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1.2要素资源短缺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尚处在原始的资金、技术积累的阶段,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由于发展相对落后,**的要素资源积累能力低。2003年,**县的地方财政收入位居全省61个县市第46位;人均财政收入不足百元,位居全省倒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2194元,仅是**省平均水平的一半。人才、技术短缺。全县工业企业中,科技工作人员不足百人,其中拥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只有1O多人。产业结构的表面合理性掩盖了产业结构深层次的不合理。按当年价计算的**县的三次产业增加值之比由1995年的54.7:25.4;19.9调整到2003年的45.7:22.6z31.7符合世界模型的一般规律,有其合理性。但深层次地看,这种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带来深层次的质量提高,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较长、附加值较高的对工业经济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制造业比重过低,仅为19.78。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的技术基础薄弱,主要为由第一产业延伸出来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效益低下,主要是个体经营的小规模服务业,功能局限于每月传统的固定时日的简单集市贸易,辐射范围也仅是城镇附近的乡村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呈现出要素资源短缺、产业结构低度的特征。

1.3城镇化水平低下

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较小,开发强度偏低,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也较小。2003年底,**县城市化水平约为20.6,远低于全省水平。由于产业、技术与人才的集聚度不够,小城镇功能薄弱,对乡村地区的辐射力和吸引力较弱目前由于**小城镇核心度低,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较松散,呈现小城镇与乡村发展相对均衡及城镇体系结构等级弱化的特征。因此,小城镇发展带有明显的农村集镇特征,仍处在缓慢的城镇化积累的初期阶段。另外,由于教育支出不足,小城镇中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城镇化水平存在着质与量的低下。

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不足

2.1中心城市经济薄弱

区域经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表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区域内的中心城市的发展状况。如果中心城市竞争力强将有利于其集聚周边的要素资源,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经济及产业腹地,一旦其要素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对区域经济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否则,缺少中心城市辐射,区域经济就有可能被临近的城市所覆盖蚕食、分割。

2.2推动发展的动力不足

**小城镇发展不仅内部动力不足,外部动力也相当匮乏。尽管国家对于中西部地区的小城镇发展有政策上的倾斜,每年有定期相应扶贫款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小城镇发展尚未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这些资助也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足以使经济发展出现质的飞跃。一方面,尽管经济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的推动。另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区域经济中经济同构现象严重,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增长点往往限制在少数技术含量低、有资源利用优势的项目上,造成乡镇企业的发展缺乏广阔的空间和有效的推动力。

2.3基础设施的制约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容量与空间。而目前经济落后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设施水平发展为例,在**县范围内无一条高速公路通过。而作为刚起步的加工工业的发展,对对外交通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落后的交通状况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2.4逆向的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是经济,而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工业发展普遍力度不足。工业企业的低层次组织不仅使小城镇对周遍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力缺乏吸纳力,甚至小城镇中的一部分居民也亦工亦农,呈现不彻底的城镇化的倾向。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向周边乡村地区的经济辐射还相当肤浅,城镇化的推动力也十分有限。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呈现出一种逆向趋势,**县由于经济落后,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流人经济发达地区谋求职业,他们每年带回的资金中相当一部分是用于在集镇中买地建房,发展个体经营的服务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的人才与资金在推动着小城镇的发展和地区城镇化的进程。

三、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措施

3.1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5%左右提高到2002年的39左右,比世界平均城镇化率提高的速度快一倍多,但是目前还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方面测算,今后一个时期将是我国城镇化加快推进的时期,由此将创造大量的新兴城镇市场,给城镇经济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小城镇首要的基本职能是为农村非农业经济活动提供场所,对于经济落后地区的小城镇发展而言,至关重要的是挖掘经济发展的潜能,以此为可能出现的跳跃式发展做好准备。

对于**,它首先缺乏明确的投资项目和吸引力,无论是乡、镇的或县的决策者,对其未来的发展都或多或少缺乏具体的设想,并且认为发展的困难和阻力都相当大。因此,在规划中将小城镇发展条件划为三个层次:(1)优先建设县域中心城市,使之具有较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带动县域城镇持续、健康、快速发展;(2)重点发展中心镇。选择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镇,逐渐培育为新的中心镇,使中心镇成为所在辐射区域的产业、经济的核心,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奠定基础;(3)合理发展一般镇,因地制宜撤并乡镇,引导一般城镇合理、有序、健康发展。

3.2基础设施的选择性建设

由于经济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往往受到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瓶颈的制约,因而在城镇化初期全面建设城镇基础设施网络是不现实的。鉴于有限的投资能力,只能对基础设施的各项缺口以及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度作出分析评价,着重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和区域中宏观基础设施骨架的构建,以使小城镇在未来发展中保有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区域基础设施共享的可能。

在**县域规划中,县域交通网的规划建设与城镇体系的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统一和建设时序上相互协调,并适当超前;建设与城镇规模结构、空间分布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城镇之间的快速联系干道;加大交通设施建设力度,拉动经济发展。近期拓宽与连霍高速相联接的101省道;远期与周边地区相协商,建成与商毫、连霍、京福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快速干道。

3.3城镇体系的合理规划

经济落后地区城镇体系结构的松散及小城镇间孤立、单向的经济联系不利于城镇化的进程。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政策要求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加强小城镇在村镇地域的经济、技术、政治、人口、信息等的集聚。因此,落后地区小城镇发展首先需要培育自身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资源的稀缺性发展特色产业,谋求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使在区域中拥有多向经济联系。恰当的职能分工和产业互补有助于区域小城镇化进程,也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宽松的区域环境。:

**县域城镇体系发展可分两步走。

近期: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并重,通过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功能的强化,把**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小城市,提升其县域城镇体系的首位度,使县域中心镇的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县域城镇体系结构。

第3篇

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通过组建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和农机合作社,实行集中连片的机械化耕作,开展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使西吉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2发展旱作节水农业

西吉县属干旱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较小,仅为20%,旱地面积占耕地的80%以上。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强旱作节水农业建设,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合理轮作和间作套种,科学进行肥水管理,引导农民采用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土壤改良技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推动西吉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3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大马铃薯、芹菜、胡萝卜等优良品种培育,并进行示范推广,以农业科技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能力建设。做好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合作社、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等向农民推广专业科学技术,使各种社会力量都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中来,推动西吉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加强农业科技培训。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4调整农业结构

第4篇

关键词 生态工程;绿色经济;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298-01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Green Economy of Xingning

HUANG Qin-chang

(Xingning Forestry Bureau Wood Checkpoints of Guangdong Province,Xingning Guangdong 514500)

Abstract Countermeasures of promoting green economy of Xingn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described,in order to realize the ecological and industry integrate,accele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gning.

Key words Ecological engineering;green economy;Xingning Guangdong

为了推动兴宁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快转形升级,建设美丽幸福兴宁,实现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兴宁经济的快速发展,要加强生态工程建设。这是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战略部署,按照“营造绿水青山、发展金山银山”的思路,突出发展景观林带、森林碳汇、经济林、森林围城等重点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做好耕山致富文章,致力营造绿上添花的森林生态环境,不断探索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互促双赢的发展新路,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为创建全国生态林业示范县(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1 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抓出成效

要按照“把兴宁建设森林里的宜居城乡”要求,根据市委提出新一轮绿化行动的总体目标,确保到2017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14.2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68.6%,森林蓄积量达到654.5万m3,把兴宁市建设成为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市。大力开展乡村和荒山绿化,大做耕山致富文章,形成“城在林中,路在景中,居在绿中”的美景,努力建设绿意盎然、富于魅力的特色宜居城乡。要根据兴宁的土壤气候条件,经纬度和适宜兴宁种植的树种进行规划,采用人工造林、补植套种、改造提升、封育管护、严防山火等措施,建设绿色森林。

2 抓好生态工程建设

实施绿化、美化、量化工程,要抢抓机遇发展,确保如期完成广东省和兴宁市下达的任务。一要扎实推进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按照“一消灭三改造”要求,及早谋划、及早部署,到2015年完成4.45万hm2碳汇林建设任务;全面提升高速公路、铁路沿线两侧生态景观林带、国省县乡公路绿色廊道和沿江景观带建设,并以神光山国家森林公园建设为重点,抓好城区周边6 666.67 hm2群山的绿化工作,全面推进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2013—2015年打造2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二要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工作。重点抓好林业生态工程的抚育,确保新造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有效促进森林生态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市级要组建50人的专业扑火队伍,各镇街要组建10~30人的半专业扑火队伍,加大山火案件的查处力度,依法从严从重从快打击山火肇事者;加大林地保护力度,加强林业执法,关闭木材经营加工企业。三要抓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林果茶禽畜”等林下经济,全力打好耕山致富大会战,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休闲产业,实现生态增优、林业增效、农民增收。树立“生态是兴宁未来发展生命线”的理念,切实加强绿化大行动的组织领导,严格督促检查,确保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取得实效。四要实施生态文化建设工程。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生态文化推广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生态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建立低碳生态宣传教育基地。

3 招商引资,发动多方力量参与筹集资金

确保生态工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民众的参与。要将生态工程发展融入到重点产业发展、宜居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积极调动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将整体目标分解到具体的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一是加大宣传力度,使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保护植被、保护环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二是招商引资,拓宽资金来源,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筹集资金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通过开展“我为兴宁添绿,共建幸福家园”、“回赠母校一棵树”、“回报家乡一片林”等活动,动员社会力量以认捐、认种、认养等方式参与植树造林绿化,开展“建设美丽家园,有你更精彩”为主题的全民参与“绿满梅兴宁”大行动,动员各方力量捐款造林绿化,兴办果林场、生态园等经济实体。

4 实施耕山致富文章,实现生态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生态产业发展应该与农民致富紧密结合,使群众在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林业生产的过程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够确保长期、有效地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其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林木种苗基地。在林业和绿化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采购其种苗。二是将生态建设与“高效林业”结合起来。在碳汇林工程建设中,发动社会力量种植名优珍贵树种,发展经济林,既增强了生态功能,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与创建文化旅游区结合起来。以创建广东兴宁文化旅游特色区为抓手,依托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国有林场等林业生态资源,推进生态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培育了雁南飞、雁鸣湖、客天下、颐和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林业旅游品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着力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建设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品牌,强力推进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推动了兴宁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5 参考文献

[1] 袁思宏,钟清辉,罗美梅,等.梅州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及主要做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216,223.

[2] 黄本柱.我国农业生态工程建设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7):11962-11964.

[3] 葛立波.浅谈新形势下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J].改革与开放,2010(12):116.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利弊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2-0000-01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为目标,以科学技术为支柱,以农业产业化为中心内容,以劳动者素质提高为决定因素,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必由之路,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等为途径,逐渐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城乡一体化。

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有利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更有利的条件。首先,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其次,政策支持将更加强化。一方面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另一方面党的十胜利召开,为农业土地的顺利流转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这为工商资本流向农村提供了政策前提,从而大大缓解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资金不足问题。第三,农业的科技支撑将更加有力。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全球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正在兴起,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第四,农业现代化的合理氛围越来越浓。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形成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局面,这为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和释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二、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利因素分析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经济,无论在速度上、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与世界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道路还十分漫长。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劳动力素质低。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有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但目前农业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然很大。这些剩余劳动力能否成功转移,并且他们的劳动素质的能否提升直接影响到城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

(二)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低。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粮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经济作物的种植和经营规模比较小,从而无法在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联产承包之后,我国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我国农业除了少量的农场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我国农业的规模经济,劳动生产率低。

(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我国农村,整体上生产技术水平低,机械化水平不高,这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再10-15奶奶,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一般都在75%以上,甚至90%以上,而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只有45%。特别是我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国农业将面临国际规模农业的竞争压力。我国农业发展粗放经营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从而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农业生产资源短缺,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从农业资源角度看,我国水土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长期的、根本性的制约因素。特别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水土资源被挤占的势头难以逆转,农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水土资源短缺。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十分严峻,农业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正在威胁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对策与措施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谈不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没有中国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并加快我国的农业现代化的建设。

(一)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积极探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土地公有制和严格尊重农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权,不仅是我国社会安定和发展的根基,也是从实际出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制度创新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倡农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切实保障农民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权益,根据区域实际,搞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走城镇化道路,是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已有城镇就业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主要是在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变为城镇居民。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三)全面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突出科技创新是关键。农民作为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农民首先必须现代化。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农业工业化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促进科研成果应用,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提高农业后续经济效益,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现代化经营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它们是农业现代化的载体和基础。积极抓好市场信息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五)积极顺应国际农业发展趋势,强化农业对外开放,借助外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动态的标准,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要积极借助国际环境,跟进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利用WTO的机遇,全面深化农业改革与对外开放,借助国际资金、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推进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杨忠泰.宝鸡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路径选择[J].科技管理研究,2013(04).

第6篇

(一)优先突破工业经济。

无工不富,市县领导的讲话,给我们定了向,导了航。镇要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工业经济的异军突起,非均衡发展。其主要道路,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矿产、水电开发和大宗农产品加工三篇大文章;二是无中生有,谋求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与渝北互动发展中有所收获;

三是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棉絮、鞋类、蜂窝煤等服务加工业;四是打造旅游产业这一“无烟工业”,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民俗、生态休闲、乡村体验游,使旅游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在桃坡村建设一个工业小区,年内新引进三家以上工业企业,在2011年以前引进1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500万元,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的不足10%提高到60%左右。

目前我们在矿产加工业上已经有所进展,与广东、贵州两家企业分别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在年内启动大理石开采加工和铜矿勘探;在水电工业发展上,着重支持金家坝电站建设。我镇移民搬迁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电站厂区、生活区施工秩序正常,力促其早日建成发电;在服务加工业上,已经引进一家布鞋厂落户,即将投产。

第二,(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重点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折不扣地完成林业生产任务,为林浆纸一体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发展畜牧业,生猪、草食牲畜和家禽并举,以企业化、大户生产带动面上发展,实现年出栏生猪15000头以上,山羊10000只以上,小家禽50000只以上,肉类产量1490吨以上,实现畜牧产值4830万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积极发展烤烟、药业等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经济和庭院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同时,我们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在以新增劳动力为重点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上下功夫,确保劳务经济提质增量,实现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5000人以上,消除劳动力“零”转移家庭户。

第三,(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第四,在交通建设上,争取年内启动、明年完工铜小公路通畅改造,进入1小时酉阳圈;年内完工小岗、桃坡两条通村通达工程,启动茶元村通村公路建设,明年打通桃坡至酉龚公路连接道。实现村村通公路,2011年实现组组通公路,建成半小时。

在水利建设上,年内完成集镇水厂改扩建;通过水利项目、扶贫项目和烟水配套工程实施,新解决个组人的饮水困难。2011年前,全面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

第五,在新农村建设上,以县上政策和项目为支撑,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开展“一建七改”,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已经完工便民路6公里,规划新建沼气池1000口将于下半年动工。

第六,在集镇建设上,坚持引资开发为主、项目支持为辅的建设方式,从精致上着眼、山水上着手,以打造“精致,迷你水乡”和把建设成为县城后花园为目标,着力打通河流阻隔,东西两岸连通发展,以新区建设推动集镇旧城改造,实现集镇发展格局大突破,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使集镇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易地移民扶贫的平台,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辐射带动和集聚能力,逐步把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集镇、边贸强镇。

二、具体工作措施

1、整合力量,围绕“四件大事”打攻坚战。

要确保实施“四件大事”在镇得到有力推进,干部是关键,现有的运行机制、干部力量配置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切实加强对实施“四件大事”的领导,进一步优化力量配置,打赢攻坚战。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好统筹的同时,成立工业发展、林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三个指挥部,分别由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任指挥长,副职领导干部在不交叉的前提下,担任领导小组副指挥长,做到统筹兼顾,各有侧重;二是优化干部力量配置。成立工业发展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抽调得力干部常年抓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分别组建工业发展、林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三个指挥部办公室,除党政办、财政所、安办等必须的后勤保障和安全管理机构保留必要人员外,综合考虑干部职工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特长等因素,打破体制界限和原有岗位设置,全员纳入三个指挥部办公室,承担实施“四件大事”的具体工作任务。

2、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力促干部作风大转变,发展环境大宽松。

一是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纵尺”、“横尺”和“四件大事”发展要求这“三把尺子”,来衡量的发展现状,引领的发展道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

”等多种方式,改变广大干部群众封闭保守、盲目乐观等错误思想观念,增强重工、亲商和全民创业的意识,树立发展信心,坚定发展决心,投身“四件大事”建设洪流。

二是严格纪律管理,促进机关作风大转变。进一步明确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强化机关纪律管理和效能监察,打造一支想干事、有事干、能干事的工作队伍,主动深入一线,密切联系企业、联系群众,搞好服务工作。

三是坚决宽松发展环境。杜绝镇级管理执法部门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和“吃、拿、卡、要”行为。主动协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协调配套水、电、通讯等企业生产必要条件,积极承担征地拆迁等基础性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惩市霸、村霸、路霸和各种黑恶势力,营造优良的治安环境;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传承淳朴厚道、诚实守信的民族优秀性格,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第7篇

(一)辽宁工业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辽宁工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在新世纪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工业仍将起到主导作用。一是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辽宁工业已形成了以石油化工、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涵盖工业行业40个大类、197个中类、607个小类,是全国工业行业最全的省份之一,为国家工业和国防体系的缔造、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辽宁工业在全国仍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总产值、增加值、利税等主要指标均列全国前10位;石化、冶金、装备制造和军工等一批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产业和企业,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原油加工、钢材、轻型客车、造船、数控机床等产量居全国前茅。在新世纪我国推进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辽宁工业必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工业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然是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2002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2.7%;工业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01年工业税收占全省不含债务收入的财政收入的52.5%;工业是对外开放的主体,2002年工业实际直接利用外资占全省的65.1%,工业出口商品额占全部出口商品总值的91.2%;工业领域还是改革主战场,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力量。辽宁要完全实现工业化还要走很长的路,继续做强做大工业经济,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必由之路。

(二)辽宁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十年是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第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虽然带来了激烈竞争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商品、服务、技术、信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生产、销售、经营形成全球网络,共享资源与市场。这有利于推动经济走向国际化、市场化,有利于扩大出口、引入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老工业基地的调整和改造。投资者认识到辽宁有能力承接国际产业与技术转移的比较优势,必将积极扩大与辽宁合资合作。第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对辽宁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快速发展赋予了工业化新的内容,就是知识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即以高效低耗、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发展方式来实现工业化。这对辽宁主要以典型的粗放型方式发展的工业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加快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出一条符合辽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国家今后发展的政策导向将给辽宁工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今后5到10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国家将依靠产业结构升级、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等扩大投资需求;将通过改变消费结构、拓宽消费领域、提高消费档次、扩大信用消费等政策手段,刺激消费需求扩张。这既对重化工业的发展和投资类产品的生产有利,也对依靠制造加工业发展消费类产品有利,将极大地促进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在国家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中,辽宁的优势在工业,重点在工业,希望在工业,为工业重塑辉煌提供了重大机遇。

(三)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确定工业经济发展的思路,必须制定发展的战略,明确发展的方向,找准发展的途径。新世纪头十年,辽宁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应确定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围绕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这条主线,加快结构升级,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技术创新,走符合辽宁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一要巩固现有工业格局,优化升级石化、钢铁、装备制造三大支柱性产业,加速发展电子信息、汽车两个先导性产业,调整改造轻工、纺织、医药、建材四个传统产业,形成优势产业群;二要培育发展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放开搞活一批中小企业,关闭破产一批资源枯竭、扭亏无望的劣势企业,扶持壮大一批民营企业,形成匹配合理、密切协作的企业群;三要扩大利用外资和出口,建设一批重大利用外资项目,合资合作一批重点企业,培育一批国际名牌产品,形成开放型经济格局;四要研究开发一批重大高精尖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并加快注入传统产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发挥老优势,创造新优势;五要重构工业经济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相应的机构与职能,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经过10年的发展,力争把辽宁建成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努力实现工业化。

二、促进辽宁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优势产业

辽宁工业结构调整应巩固发展原有基础产业和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和新兴的高增长行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现有工业产业格局基本涵盖了上述三方面产业发展方向,但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技术发展的变化状况,逐个分析研究,制定具体的行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发展。

结构调整必须抓好固定资产投资。坚持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是投资的现实选择。对于传统基础和优势产业,主要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实现优化升级,巩固和发挥老优势;对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努力通过新建方式构筑新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以民办形式创业。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多元投资主体,拓展包括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外资、民资等多元投资渠道。要进一步放开投资领域,降低投资门槛,制定鼓励投资特别是鼓励外商和民间投资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二)加快经济布局调整和优化,促进企业集群式发展

经济布局最重要的是生产力布局与企业布局。辽宁在巩固现有工业产业格局的基础上,应着力促进各个区域资源的优化整合与配置,扩大区域经济联系、分工与配套,形成若干经济区,如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经济区和以大连为中心的沿海经济区,以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

企业布局调整要与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抓大、放小、退劣”和发展民营经济,真正实现国有资本的退出。除极少数需要国有独资的企业外,要以国有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参股的形式培育发展一些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要依托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发展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劣势企业退出市场的有效机制与途径,通过关闭破产降低不良资产比重;要创造各种条件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提高民营资本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三)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打造国际化企业

近年来,世界500强等大跨国公司加快对华投资,并开始把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讯、新型汽车等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基地逐步向我国转移,构成了可以充分利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

辽宁必须抓住这个机遇,主动承接国际产业的转移。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合作与竞争,走国际化道路。一是把招商引资同地区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上―一批利用外资重大项目,在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技术、管理和人才。二是加快骨干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特别要鼓励通过并购方式,转让部分国有股权实现合资合作,以促进国有企业改组和改制。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创建和培育国际品牌,这是企业通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四是有条件有实力的企业要积极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

(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市场化进程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抓好股权结构多元化、分配形式多样化、经营者职业化、企业管理信息化。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现有工厂制企业要通过中外合资、购并转让等方式,一步到位改制为规范的股份制公司;国有独资的公司要推进其子公司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有绝对控股公司要逐步降低国有股比重,向相对控股或参股转变;上市公司要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建立制衡机制。落实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部分配制度。当前应重点建立和完善员工岗位工资制、科技人员项目招标制、销售人员大包干和经营者年薪制,推行期股期权制,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改革企业经营者选任制度,真正实行由股东大会推选董事长,由董事会聘任职业经理,并与分配监督制度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管理信息化可以大幅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是企业树立现代管理理念的催化剂,要从长远发展的战略出发,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五)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要加快构筑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以科研院所为依托,以政府促进政策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围绕提高产业和企业的核心能力,突破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整个经济能够产生显著推动作用的重大关键技术,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高效节能和环保技术,并积极推动其应用和产业化。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制定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健全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如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担保机构、技术服务咨询中心、技术交易市场等。要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吸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创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提高效益,发展绿色企业和循环经济,增强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充分利用辽宁被确定为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省份的机遇,大力开发各种应用技术,加快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和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形成完善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

第8篇

作者:郑应万 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经委主任

近年来,巫溪县的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速。但部分行业和重点企业与年度目标任务的差距较大,企业融资难、产品运输难、人才紧缺、发展环境不优化等问题还十分突出,需要认真研究解决。通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县委、县政府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进行了较大调整。发展思路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工业项目为抓手,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着力引进先进生产要素,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和循环经济,培育壮大骨干企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基本形成以能源矿产开发为支撑、建材化工为重点、绿色产品加工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奋斗目标是:到2012年,实现“三个提升”,即工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提升,工业效益指数大幅度提升。工业总产值达到50亿,年均增长40%,比“十一五”以来的平均增速提高8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6%,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加23.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巧0%,在2006年的基础上提高86.9个百分点。

为实现上述目标,县委、县政府决定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突出发展重点。依托优势资源,走资源开发的开放型发展道路,提高工业集中度,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以“倒计时”的思路和办法全力打好攻坚战。打造渝东北能源重点县。充分利用湾滩河、东溪河、后溪河、西溪河、巴岩子河流域的水能、煤炭资源优势,打造5个以上电力、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带,建成中梁、刘家沟、湾滩河水库电站以及红池坝、大官山风电场等电源项目。加强电网建设,提升输配能力。加强煤炭资源整合步伐,引进大企业集团参与煤炭资源开发,改造提升现有矿井,加快新办矿建设,全面提升煤炭生产能力。建成全市循环经济示范点。以循环经济理念统揽资源开发,以清洁能源为电力支撑,以钒提纯及余热发电为主干产业,以矿电联营、循环利用为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上规模”的要求,在尖山镇选点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围绕钒提纯,余热发电等骨干项目,采取“五统三分”的运作模式,把园区建设成为全市循环经济示范点。到2012年,基本建成投产20万吨电石、3500吨五氧化二钒、1万吨工业硅、2X5.5万千瓦余热电厂、10万吨硫酸等。建设三峡库区绿色产品加工基地。加强蚕桑基地建设,提升改造现有设备和加工技术,扩大丝、织绸能力,2012年生丝产量达到150吨,织绸300万米。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对“两薯”、玉米、魔芋等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大力开发绿色食品;与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利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积极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药制品并积极拓宽销售市场。把建材工业培育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加快建材企业技改,加强节能降耗和污染治理,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早日建成建通窑水泥项目,引进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壮大水泥及水泥制品生产规模。加强林木基地建设,扩大林木加工生产能力。积极开发古生物化石、大理石、石材等产品。二是做好工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和争取。加强项目工作,委托专业机构策划、论证、包装工业项目。紧盯国家产业政策、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题规划及有关会议精神、决定决议,捕捉项目信息,有针对性地策划包装出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政策、成熟度相对较高的重大工业项目,充实项目库。全县储备工业项目100个以上,投资额150亿以上。2009年储备的项目投资达60亿元,2010年100亿元,2011年150亿元。积极加强与市级部门沟通,获取有益信息,做好项目对接,搞好项目跟踪,抓好项目落实,每年有2一3个重大项目落地,2009年完成工业投资巧亿元,2010年20亿元,2011年25亿元,2012年30亿元。三是推进园区建设。按照“一园两组团”的模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强化开放功能,提高配套服务能力,吸引先进的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力争用五到十年时间,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设施完备、配套功能齐全的工业新区。以体制弥补空间,把巫溪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沟通、协调和配合,积极推进永川.巫溪产业园建设。同时,在文峰、尖山、徐家、下堡、中岗、田坝、峰灵、蒲莲等地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工业园区的补充。四是大力招商引资。抓住市里即将建立重庆招商网,帮助区县建立项目库和搭建招商平台等机遇,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建立以项目为主导、专业队伍为骨干、中介组织为辅助、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的招商机制。一是以工业项目抓招商。摸清工业存量资产,包装、策划一批较好的工业项目,以技术改造抓招商、以企业扩张抓招商,切实把现有工业存量做大盘强。二是以特色优势资源招商。通过包装项目,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以商招商。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发动企业开展以商招商,形成“引进一个、建好一个、带来一批”的滚动效应。四是委托招商。充分利用巫溪县的人脉资源,发挥在外巫溪成功人士作用,拓展委托招商范围,建立招商效果与招商奖励相挂钩的委托招商机制,形成委托招商网络。今后四年,累计完成工业招商50亿元。五是抓重点企业发展。坚持“抓大促小”,进一步健全重点企业培育机制,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或跨行业发展,强化政策支持,在资金、土地、项目审批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重点支持,并纳入县级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认真落实“县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企、I仁直通车”等政策措施,真正解决生产经营难题,扶持重点企业做大盘强。到2012年,产值达5亿元以上的企业2户,1一5亿元的5户以上,5000万一1亿元的10户以上。六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经委的行业管理作用,加强与县行政学校的合作,多方筹措培训经费,实施“企业家培训计划”,每年定期对规模以上企业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素质和能力。加强思想建设,要求企业业主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县委、县府的领导下,加快发展。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针,积极为企业家外出学习进修、参观考察和投资创业创造条件。指导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范管理体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和诚信档案,提高管理水平。七是切实落实运行保障。做好运行监测分析工作,把握宏观经济态势和产品市场变化趋势,随时做好相关变化的调控准备。加大煤、电、运协调力度,进一步强化煤炭市场管理和有序用电工作,保证工业生产能源供应;加强与交通部门的协调,保证道路畅通。利用项目积极争取用地指标,严格坚持市里文件规定的项目投资、产出强度标准,鼓励企业建设多层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银企合作,密切银企关系,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银行贷款,同时,进一步激活民间资本,鼓励、引导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向工业领域,坚定不移地支持、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9篇

1面临的问题

1.1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稳定的农业投入机制,各级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影响了农业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由于投入不足,我国现有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都还是20世纪60~70年代修建的,大多已超期服役,无法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严重影响,导致抗灾能力明显下降。

1.2城乡二元结构不合理

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巨大差别,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割裂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农业和工业产品价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束缚了农业经济发展。而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未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1.3农业利用外资结构不尽合理

由于农产品加工项目尤其是初加工项目投资较少、审批较快、易于生产经营、市场广阔且投资回报率较高,所以外商选择投资项目大多以农产品加工项目为主。而荒山、荒地、荒滩和未养殖水面的开发与利用等项目,因所需投资较多、回收期长、风险较大,外商更缺乏投资兴趣。对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生物制品生产、农产品品种改良等高风险、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项目,外资更是很少涉足。因此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导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1.4农业标准化建设不容乐观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业标准化水平很高,而当前我国许多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着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现行颁布的2万多项国家标准中,农业方面的标准只占10%左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也为与国际接轨带来极大困难,使农产品失去了国际竞争优势。

2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

要进一步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和区域性农业研发中心,在机构设置、人员聘任和投资建设等方面实行新的运行机制。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发展农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循环农业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继续安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和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引进资金。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2.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禽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稳定基层兽医队伍。积极发展水产产业,扩大优质水产品养殖,发展远洋渔业,保护渔业资源。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强农产品对外贸易磋商,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3加快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投资硬环境。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农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改善基本生产条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营造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硬环境。同时,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对各类资本投入的引导作用,创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农业领域。实施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整治各类环境污染。健全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服务设施,为外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