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3 16:08:43
导语:在财税相关法律法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引言
会计工作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全面而系统的反映和记录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转的过程。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管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保持公正和效率,这既可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又是对党目前正在进行的反腐倡廉运动的响应。然而,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的问题层出不穷、矛盾重重。这就使得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管尤为迫切。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问题。会计基础工作对整个财务活动来说是基础性的工作,其好坏直接决定了这个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顺利。目前来说,会计基础工作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原始凭证问题。这主要表现为原始凭证没有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来认真填写,存在不少不填、少填、漏填现象。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都缺少对资金支出的审核和控制,这大大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和水准。此外,原始凭证的造假问题也非常的严重。有些发票的填写的项目不是实际中的活动,或者就是经济活动的范围完全不是发票本该使用的范围。另者,有工作者把收据和发票混在一起使用,使用过期的发票。更为严重的做假,私自制作虚假的原始凭证。(2)记账凭证的问题。这主要包括填写的记账凭证过于简单,对于业务的处理拖延或者写的名称不规范;有些单位在开设银行账户时会形成无法监管到的账目;年终记账没有正确反映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或者是使用了内容不完整的凭证。(3)账簿和财务报告问题。一般企事业单位使用的账簿是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而有些单位使用自己随便弄来的账簿,或者记账不清楚明确而致使无法核对。财务报告主要是内容不完整,对于财务报表没有做足够详细的备注和说明。
2.会计核算制度问题。这主要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规模不大而致使一人将财务会计工作全权负责,这样非常容易产生一些腐败分子。有些部门无视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而隐瞒贪污国家的资金和单位上缴的收入。
3.采购支出问题。一般来说,在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出于管理科学化和节约规范化的考虑,在采购的时候都是实行统一采购的。然而一些单位却才有化整为零、移花接木、先购后采等歪门邪道来避开政府部门的统一采购标准,从而使相关人员可以从中获取私利。
4.预算管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信息透明度的增加,传统粗放型的财政管理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合行政事业单位了。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不做好预算管理,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超额支出、无目的的支出,这些都严重浪费了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财力、物力。由此造成的年终核算账目的时候无法向整个单位部门交账而伪造原始凭证。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监管的措施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在财务会计方面的法律主要是《会计法》。但这远远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这样就可以使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律可罚。对于违法行为要加大审查力度,严惩不贷。
2.实行审计第四关系人制度。为了保持会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权可以从其手中转移出来,交给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来行使,这样可以确保本单位核算工作的质量,其审计关系图如下。
由上图我们可知,审计委托人将审计的权力托付给审计第四关系人,然后审计第四关系人找审计人,由审计人来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第四关系人必须是完全独立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人的第三者。这样就可以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加大检查监督力度。这既可以选择社会上的独立的第三方进行监督,也可就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内的兄弟单位之间相互监督。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时,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一旦发现有相关违法行为,依据有关规定要从严处罚。另外,上一级的部门要加强对下级部门的监管,防止其。
4.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财务工作归根结底是要通过财务工作者来实现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其工作的质量。一个优秀的会计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还要有非常高的道德素质,能够做到自律和慎独,能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这可以通过加强地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逐步实现。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管理核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不仅有助于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更可以促进行政秩序的有序化和法制化。此外,这也的使得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更加便捷,有利于推进各种会计制度、年度预算、年终核算工作的顺利实行。
四、结语
虽然在会计核算中存在各种问题,但是只要加强监督,最终必然会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越来越好,这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充分行使。
参考文献:
[1]赵丽娜.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02):23-24.
[2]象山县财税局.象山财税学会课题组,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转型的研究,浙江财税与会计,2010(11):121-123.
【关键词】外账管理;风险
如何建立一个符合当地法律、法规以及与当地税收法律、法规相适应的外帐会计核算体系,同时按照施工所在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上报当地财税机关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本人就境外项目财务核算工作的特殊性以及涉税情况,对如何做好外帐阐述如下:
一、外帐的定义
按照施工所在国的法律法规或经当地财政税务部门备案批准的会计制度建立的对外帐册、报表及其他会计信息,根据项目部(公司)的会计核算方式及报表,转换为所在国当地财政法规或经当地财政税务部门要求的格式称为外帐。
二、建立外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外帐是公司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任何一个跨国经营企业都必须按照施工所在国的会计法律及法规的要求,及时准确地提供会计信息并接受当地税务机关的审计。外帐和内帐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对外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只是为了适应两个国家不同的会计制度和财税法规,而使得两套帐的语言文字、入帐形式、入帐内容、入帐时间、会计期间,成本范围、纳税基础等方面有所不同;
其次,外帐对于规范公司在施工所在国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及其他涉税风险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因为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主要是涉税问题,如何筹划好外帐,降低涉税成本,合理规避纳税空间,对公司在国外的生存及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加大外帐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各种涉税方面的潜在风险,为公司带来潜在的效益空间;
最后,外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形象,为公司开拓国外市场,以及更好地实现公司在海外的“本土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国际空间,拓展所在国的市场份额,就必须按照所在国的法律、法规的要求,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从而提高公司在所在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三、如何做好外帐
(一)了解当地的会计法律法规,按施工所在国的会计法律法规对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帐务处理。企业通常是按照本国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帐务处理系统。而外帐是在内帐处理的基础上,把相同经济业务事项或资料的会计核算流程按照所在国的会计核算方式,语言等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帐务转换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和掌握当地的法律法规,避免因操作不当,给企业带来不利因素;
(二)聘请有经验的会计师进行指导,同时加强与当地财税部门的沟通。首先让当地会计师协助审核和编制当地税务部门要求报送的各种财务报表以及日常的纳税申报,这对公司处理好税务方面的工作十分必要,通过当地会计师审核或编制的财务报表以及其他纳税申报资料,往往很容易通过当地税务部门的审查,便于我方外帐工作的操作;其次,应加强与当地税务部门沟通,便于掌握和了解当地的会计法律和法规,理清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从而进一步完善外帐管理体制,规避外帐风险;
(三)了解与合同相关的税务条款,认真研究各项税收减免以及增值税退返的法律法规及其它会计帐务处理方法。首先,会计人员要经常与商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对合同里的涉及纳税的条款进行沟通和研究,确定合同是否免税或者部分减免税;其次,对于大宗设备及材料的进口,要确定不同种类货物的进口关税税率、增值税税率以及其他税种税率的高低和有无,可以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规避;最后,对于相关税费的退返,一定要及时了解,确保按时退回,降低退税成本;
(四)及时进行纳税申报,避免逾期或者滞后给项目带来的罚款或风险。首先要了解公司或项目每月应该申报的收入及税费种类,以及其他应扣或代扣税项;其次,要了解收入以及各项税费的申报期限;最后,在规
的时间内,按照应申报的纳税事项,及时进行纳税申报,规避各种风险;
(五)及时获取纳税证明。在进行申报的同时,按施工所在国财税要求,及时获取当地税务主管部门出具的纳税证明、批复或其他证明文件,为公司在施工所在国的年度税务证明更新做好准备,同时也为年度财务报告的审计归集资料;
(六)项目外帐处理方法。项目的外帐处理,应该严格按照所在国的要求,进行帐务处理和会计核算。项目一旦确定好会计处理方法后,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当地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报告中说明;
(七)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由于国际承包工程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对财会人员素质提出了比国内工程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语言上的要求,因为国际工程的大部分会计资料是施工所在国的文字,业主、分包商、供货厂商大部分是外国人,如果语言不通,就很难做好财务工作。因此,掌握外语是做好国际承包工程财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其次是财务业务水平的要求。要求财会人员除了熟练掌握国内工程核算业务,还要熟悉和掌握国际工程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特点、方法以及工程所在国的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做外帐的方法和技巧;最后还有外事纪律的要求,要求财务人员应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与当地人和平相处,维护公司和国家的利益;
(八)最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要求。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效率,外帐工作也应当与时俱进,必须采用与所在国相对应的会计软件。这就要求我们选择一套适合当地会计核算模式的会计电算化软件。该种软件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会计管理水平,同时也能满足外帐核算的要求。
四、外帐处理过程中的纳税筹划事项
关键词:社保资金 管理 问题 措施
社保资金是社保体系的运转基础,对社保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对维护社会稳定及公平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社保体系建立较晚,相较于社保资金的大规模发展而言,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从而凸显出了一些相应问题。因此,如何加强社保资金管理,是当前业内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社保资金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社保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资金投资与运营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二是监管者与资金管理者均是我国的劳动保障部门,这种集管理和监管与一身的管理模式,在执行者道德自律失效时,必定会出现很大问题;三是缺乏社保资金的受益人及信托人的监督,资金的运行不透明使得资金投资者仅仅指导所缴款项是今后退休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不清楚资金具体的运行状况,使社会监督沦为虚设;四是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致使社保资金不能有效实现保值增值。以上暴露出的四方面问题在现实案例中也得到了应正,如因缺乏正确的监督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上海社保资金管理中心将34.5亿社保资金挪用至高速公路投资;广州某市暴露出的1.7万家社保资金由一人管理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二、财政部门加强社保资金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社保资金监管体系
社保可以说是一个国家能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做好社保资金的管理,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与增值是当前我国社保系统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社保体系建立仅十年左右、有问题是必然的,但究其根源还是以法制的不健全为主要成因。因此笔者以为因尽快健全与完善社保资金管理及监督办法,并根据当前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立法律条规,规范社保资金的征缴、支付、运行管理及监督体制,使社保资金的运行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此外还需完善社保资金投资法,让社保资金可以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的投资,以避免资金投资狭窄或乱投资行为的发生。相关政府部门还应对社保资金管理制定出相关法律框架,对参与社保资金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制约,促进其自律能力的提高。所以,只有不断对社保资金监管体系进行完善,方能有效预防腐败现象的滋生,提高社保资金的增值能力、奠定社保系统在国家和谐稳定发展重点重要基石作用。
(二)加强社保资金收支财政监管,提高资金透明度
我国的社保资金种类较多,劳动保障部门即是社保资金的管理者,亦是其监督者,从而导致了当前我国社保资金的收支较为混乱。笔者以为,想要有效解决该问题,首先必须做好社保资金的收入管理。要检查是否存在应收不收或应收而未收的情况存在;其次是要做好资金的支出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根据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对资金的支出做出合理的筹划;最后就是提高社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严防暗箱操作。相关财政部门可要求社保资金管理部门将每年的社保资金运营情况向全社会做出通报,并建立严格的资金披露制度及社会监督机制,保障社保资金运行过程的透明,将知情权赋予信托人及社保资金投资人。
(三)加强社保资金安全使用管理
安全管理不单是针对社会发展,还应体现在对社保资金的管理上面。社保资金管理原则就是在以安全为前提进行增值运营。据劳动保障部门相关社保资金管理工作的规定,社保资金在支出一些必要费用后,余下部分应购买国债或存入银行,不可进行其它投资。社保资金需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的规定,纳入财政专户,任何部门不可进行私自挪用。要加强对违反规定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保资金监督管理体系。同时,财政部门需要对社保资金预算做好事前监督,保证预算的真实、合法、科学;在社保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财政部门不单要做好监督内控,还需同时做好财政收支情况监督、并对重点资金重点关注;在社保资金财政觉决算方面,既要确保决算的精确性,也要管理好社保资金,以提高其使用效率。
(四)对社保资金投资管理实行优化
笔者以为想要提高社保资金的投资效率,首先必须提高其管理人员的素质。社保资金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投资理念,要有丰富的资金投资理论知识。相关部门要不断培养和引进投资理财的专业人才,增强社保资金运行优势;其次要土偶按社保资金投资范围,当然不是盲目违规的投资,需要财政部门制定出相关规定,可适当将资金投入债券、股票等领域;再次财政部门需要对社保资金投资风险进行严格控制,将投资风险控制在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既保障了资金的安全性、同时也提高了收益;最后财政部门应对社保资金投资绩效进行评估,分析收益与风险,总结出进一步改善的措施。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经济的大发展使社保资金的规模日渐加大,因社保资金是人们群众的“养老钱”,故此其监管问题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我国社保体系建立时间不长,其中必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国建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财政部门加强完善社保资金监管体系,做好资金的预算管理,加强其安全使用和投资效率,就能有效解决当前社保资金凸显出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对于税收筹划的探讨目前已经处于与企业战略理论同等高度的位置上。最初进行税收筹划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节省税额支出,但随着对税收筹划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不单单起到节税的作用,还需要纳入到企业战略策划的范畴之中,着眼于相关的长期利益方面而不能只看重眼前税款节约数目大小,由此才能真正实现个人与企业及社会之间的最有利目标。
一、有效税收筹划的评判标准
当前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强调的是有效性,如何评判企业的税收筹划是否有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判断:
(一)企业的税收筹划是否与当前相关法律规范相符合
国家的税收具有强制作用,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税收筹划最基本的条件是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要求,触犯法律法规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严重者会得到法律制裁。因此判断企业税收筹划有效性时首先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二)企业的税收筹划是否与企业成本效益相符合
企业经营最根本目的是获得效益。因此就要求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中首先考虑所得收益要大于其投入的成本,这个道理用于税收筹划活动同样适用。在税收筹划方案实施同时除了可以获得收益之外还需要控制所需成本,判断税收筹划是否有效,最基本就是看获得收益是否与成本相符合,如果收益不能大于成本则说明税收筹划是无效性的。
(三)企业的税收筹划是否与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相符合
目前税收筹划应当是企业从事的一项长期活动,因此要与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相符合。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就不能只考虑短期利益,而要从长远战略出发,以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税收筹划,如果不能与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相结合的话,必然会导致企业在日后将面临增加成本的局面。
二、导致企业税收筹划成效不佳的原因
(一)企业的税收筹划没有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企业的经营活动最主要目标就是获得利润,在这个目标驱动下,企业财务管理在以前很长时间里都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其主要目标,但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不断深入,这种观点就产生了很大问题,因为没有想到企业规模和发展时期及经营风险等内容,所以在税收筹划问题上,也不能仅仅用减少纳税额达到增加企业利润的目的,还需要从企业财务管理整体利益出发进行考虑。
(二)企业的税收筹划对涉税风险不能进行有效规避
税收风险目前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产生税收风险主要原因是企业自身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等内容理解和执行上存在偏差,因此导致税务部门对企业做出加收罚款与滞纳金等处罚,所以要对企业税收筹划的涉水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才能达到真正节税的目的,否则企业很可能陷入困境之中。比如企业如果因为少交了税款而被纳税部门认定是偷税漏税,轻者可能处以罚款而重者很可能涉及犯罪行为,企业也会因为税务问题触犯法律使名誉受损。
三、企业提高税收筹划有效性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税收筹划数据库和信息收集系统
税收筹划是在遵守国家税收政策、法规下进行的一种理财活动,而国家税收政策、法规是随着经济环境变化不断修正、完善和变动的。任何税收筹划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这就意味着要提高企业税收筹划的有效性必须有一套完善的信息收集传递系统和税收筹划数据库,以实现税收筹划对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相关适度性要求。所以,企业如果想取得筹划的成功,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就必须密切关注国家财税法规变化,并随着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变动,及时修订或调整纳税筹划方案,来规避税收筹划可能带来的风险。
(二)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税收筹划的出发点
在税收筹划发展的初级阶段节税是其目标,对于税收筹划的中级阶段来说,税后利益最大化则是进行税收筹划最主要目标了,而真正的高级阶段则是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阶段。税收筹划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将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税收筹划主要目标,可以使企业发展具有长期实力,不会拘泥于眼前短期利益,这样税收筹划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效果,但对于企业长远战略目标来说则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要注意对税收风险进行规避
不能对税收风险进行有效规避是当前企业税收筹划没有达到很好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近几年税收风险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认清了税收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如何规避税收风险就成了企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在税收风险的规避上企业可以成立专门负责部门对企业涉税内容进行准确细致的筹划,也可以通过专业税务处理机构来解决企业涉税事项,通过有效涉税事项风险的规避,不存在税收问题才更能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税收筹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财务决策的内容
目前,企业财务决策由于以往观点影响下很少对税收问题进行考虑,只仅从税收显性成本角度来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企业财务决策结果往往与最高税后收益率相差甚远。由于税收成本与非税收成本之间存在着你增我减的关系,而有效税收筹划要在这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达到企业最大利润的目的,就要对企业的税收成本与非税收成本之间进行明确区分。
我们从企业税收成本与非税收成本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只有充分考虑税收成本和非税收成本的影响,才能真正在企业财务决策中使总成本降低,进而真正的发挥税收筹划有效性,提高税后收益率。
对企业税收筹划有效性的探究还应当建立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保持对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应有关注,才能使企业税收筹划发挥最佳作用,实现真正意义上合理避税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董盈厚.税务筹划的经济学性质及其对会计价值之拓展[J].税务与经济,2011(1)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一、发达国家中小企业融资经验与借鉴
1.有力的政策支持。(1)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西方国家都奉行立法先行,为改善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弱势地位,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各国都相继制定了关于中小融资的法律法规。日本有《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指导法》、《信用金库法》及其他涉及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达三十多部;其他各国也都制定了在规范和发展中小企业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为优化中小企业金融环境、构建中小企业金融体系奠定了基础。(2)设立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担保以及保险。为此各国都设立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于中小企业,通过直接贷款、提供担保或其他形式的信贷援助等来保障中小企业顺利融资。
2.积极发展和规范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美国政府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地方商业银行必须将融资额度的25%左右投向中小企业;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日本商业银行逐渐向中小企业增加贷款发放,截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对中小企业融资额度占融资总额度的65.8%;德国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中也占重要地位。在引导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发达国家还积极发展了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它们既有政府出资成立的,也有民间组建的,但都对中小银行给予优惠政策、提供信贷担保或直接贷款等,在保证中小企业获得经营所需资金,为中小企业服务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建立风险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一种重要渠道,西方各国都非常重视其建设,其中美国的风险投资公司最为典型,在首次公开招股的企业中,约有1/3是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对象。目前,美国各种民间风险投资公司约有600余家,主要是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投入资金。日本、德国等其它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风险投资公司,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资金支持。
4.适时建立二板市场。二板市场或创业板是发达国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场是美国纳斯达克(NASDAQ)市场。1991年日本也开始启动本国柜台市场网上交易系统(JAsrAQ),加拿大、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都为中小企业融资上市建立了二板市场,这在扶持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成长性企业、创新民间融资制度、创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制度等方面都值得我国参考和借鉴。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策略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应加快制定《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中小企业融资法》、《中小金融机构法》、《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管理办法》等新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引导各地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
2.加强政府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离不开政府扶持,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配套措施外,还应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政府出资,并引导民间资金建立中小企业风险补偿基金;财政出资或担保融资设立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担保机构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给予中小企业本身及为之服务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财税政策支持等。
3.完善资本市场。适当降低中小企业发行上市门槛,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建立我国债券或股票的柜台交易市场体系,扩大股票融资;加快完善债券发行制度和信用评价体系,大力推进集合债券,积极创新市场产品,使债券融资成为中小企业一个的新融资渠道。
4.完整中小企业金融体系。首先大型银行应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建设,对中小企业应实施金融服务差异化监管;其次中小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服务中小企业的地缘优势;最后互助金融组织、小额贷款公司、中国扶贫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微型金融组织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应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金,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合适的金融服务。
5.建立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内因与外因的关系看,要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和规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善经营管理,加大信息透明度,强化信用意识,提高经营效率,为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财政监督;工作
依法理财是财政部门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而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推动和实现依法理财、依法行政的必要保障。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重要职能之一,《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财政部门监督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均有规定。财政部门既是财政监督的实施主体,可以根据法定的监督权限和范围,对本部门内设机构以及预算单位或企业实施监督。下面从广饶县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实际出发,谈一谈对财政监督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基本情况
2015年,广饶县财监局紧紧围绕财政改革和财政管理工作特点,积极开展了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稽核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内监督与对外监督相结合,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位监督检查。为维护国家财税法令的统一、整顿和规范财经秩序,保证财政正常运行和宏观调控措施的顺利实施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着力健全检查制约机制,突出把住“四关”
一是把住“政策关”,在检查实施前,组织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做到知情在先;二是把住“进点关”,严格按照规定于检查实施前三天下达通知,确保检查的严肃性;三是把住“纪律关”,下达检查通知同时,申明检查纪律,便于被查单位和群众对检查组实施监督;四是把住“程序关”,严格按规定程序组织实施检查,确保各个环节周密严谨。通过把住“四关”,有力地保障了监督检查依法、依规、依程序进行。
2.突出监督检点,提升检查层次与效能
一是突出以确保民生政策的落实到位为检点。按照全县财税检查工作计划,根据《广饶县财政局关于对2014年度惠民实事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和《2015年度财政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工作方案》要求,广饶县财监局于2015年4-6月份和11月份对全县2014年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关爱城乡居民特殊群体等8项惠民实事和2014年度、2015年上半年医疗卫生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按照专项资金管理要求,通过采取审查账目、现场查看等形式,重点检查资金拨付和管理使用情况、项目组织实施情况以及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突出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重点。为切实履行会计监督职责,进一步提会计信息质量,根据《省财政厅关于开展2015年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的通知》(鲁财监[2015]6号)要求,广饶县财监局对广饶县山水水泥有限公司、东营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东营正和木业有限公司、鲁星新天地国际影城、广饶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等五个单位的2014年度财务会计报表、财务收支、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检查,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及相应处理。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有的预算单位或企业有这样一些认识,“监督检查是审计和纪检监察的事情,与财政无关”、“财政监督是检查预算单位的,财政自家还查什么查”、“财政的职责就是筹集和分配资金”,这些言论说明对于财政“重分配、轻监管”的现象仍然存在,对于财政监督工作思想认识上还存有误区。
2.方式方法还不科学
在实务操作中,财政监督工作存在事后监督多,提前介入少;专项检查多,常态监督少;合规性检查多,绩效性检查少等等一些问题。虽然“金财工程”已经启动多年,但相关软件、网络本身就没有财政监督的功能模块和操作系统,造成财政资金运行已实现“信息化”,而财政监督却仍然“手工化”的尴尬局面。
3.执法力度不够
对财政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据《会计法》、《国务院关于违反财政法规处罚的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除了对单位处罚外,对相关责任人视情况轻重也要给予行政处分。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只侧重对单位给予经济处罚,却很少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的建议
针对前述问题,现提出3点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的意见和建议:
1.加强宣传,提升财政监督意识
依法理财和依法行政是财政部门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关键着力点。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监督宣传,在财政系统内部突出财政监督的重要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坚持分配管理与监督检查并重的原则,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加大对预算单位和企业的宣传,“财政资金拨付到哪,财政监督就跟踪到哪”,不断提升财政监督意识。
2.优化方式方法,提升财政监督效能
财政监督检查必须转变过去事后检查型为主的工作方式,走具有财政管理特色的事前参与,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督之路。事前参与,即应对监管单位进行实际调查或与相关部门进行核实的基础上实行零基预算,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监管单位虚报预算的弊端;事中控制即对财政资金的拨付及使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不断提高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3.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监督质量
财政监督检查工作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财政监督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财政监督检查人员要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全面熟悉财政业务,熟练掌握监督检查的专业技能,在工作中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关键词:涉外税务 审计 依据 问题 建议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涉外企业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重要的一部分,对此完善与加强涉外企业的审计对我国税务制度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税务审计是审计机关依法对企业的涉税企业信息进行税务管理。我国开展税务审计的目的就是加强对国家税务机关以及海关相关税收活动所进行的审计、对纳税主体的缴纳税款、以及履行税务活动的审计。
涉外税务审计是国家税务部门对涉外投资企业、外企以及在华从事劳务的外国人员纳税(扣区缴)业务进行分析,检查以确认其是否依法正确计算缴纳税款的专业检查。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纳税申报不实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税务审计尚在起步阶段,近年来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变化很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发展相对滞后,使得涉外税务审计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涉外税务审计相关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丰富涉外税务审计的理论,探求解决当前我国涉外税务审计困境的途径。
1 我国涉外税务审计的主要依据
我国涉外税务审计开展主要依据的就是我国法律制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促进外商增加对我国的投资,需要我国的涉外税务审计工作要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的基础就是要有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1999年国家税务机关颁布的《涉外税务审计规程》是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其明确了涉外税务审计的目的与内容。其目的是以规范涉外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最终促进审计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其内容主要包括涉外税务审计工作流程、审计程序、基本技术和要求等四大部分。2000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要大力推进《涉外税务审计规程》;2001提出要严格按照《涉外税务审计规程》进行涉外税务审计工作。
2003年7月10 日,国家税务总局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税收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国税发[2003]85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03]85号文”),对涉外税务审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要求涉外企业税务主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大实施涉外税务审计规程的力度,同时,明确规定《涉外税务审计规程》是国家税务总局规章,其所列文书与其他税务文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2004年4月6日,为进一步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下简称“涉外企业”)税务审计,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减轻纳税人负担,优化涉外企业税收管理环境,国家税务总局《涉外企业联合税务审计暂行办法》(国税发[2004]38号)(以下简称“国税发[2004]38号文”),把涉外企业联合税务审计划分为跨区域联合税务审计和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两种类型,并规定了实施两种联合审计的组织形式和应采取的方式。
2 我国涉外税务审计实施和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1 依法纳税受到体制的制约 一般情况下我国对于税收指标的确定是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上一年的征税基数确定的,这样的税收指标设置存在具有不科学性,因为我国对上一年的各项指标的汇总主要目的是进行统计分析的,而不能依靠其数据作为来年的计划指标确定依据。地方政府越权减免税收的行为严重制约着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我国对于纳税机关等部门的考核指标主要就是收税的多少,因此在利益的面前,我国的税收部门对企业的税收管理主要采取“计划完成纳税”,而不是在现有法律法规的监管下,实现依法纳税,其结果不利于我国吸引外商投资。
2.2 涉外税务审计主体不统一,信息分散,整理分析困难 我国对涉外税务审计的管理存在主体的不统一现象,自从我国实行地税与国税的制度后,更加加剧了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难度,因为一些地方的涉外税务审计由税务部门管理,而有些地方的涉外税务审计则由稽查局负责。同时我国的相关法律也没有明确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范围,造成涉外税务审计工作主体混乱。由于涉外税务审计主体的不统一,势必会造成对被审计机构的信息分散,不能对涉外税务机构的信息进行全面的了解,结果就会无形之中增加审计机构的成本支出,因为信息分散需要大量的审计人员经过长时间的搜集获取,有的甚至还要涉及到涉外企业的关联交易等,总之这些原因会影响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3 涉外税务审计人员业务技术欠缺,审计手段比较单一 我国的税务人员因知识的局限性及受传统税务稽查程序的束缚,在涉外税务审计实施过程中比较倾向于选择传统的查账手段。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进程较快,对传统的查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另外由于审计人员受到自身知识的限制他们很少运行现代先进的管理方式进行涉外税务审计工作,造成审计人员审计手段技术欠缺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制度不健全,我国审计人员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学习新的知识;二是审计人员的思想意识认识不正确,他们对审计工作的处理方式只能认识到肤浅的层面,没有意识到先进审计手段对审计工作的意义。
2.4 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在中国的特殊性待遇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吸引外资,引进资本和技术,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外资企业授予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外商投资企业优越感较强,往往不按照我国税务机关的要求处理业务,在内部控制这一环节上,出现了与税法相悖离的问题。但是其后续的结果在账面上不易反映出来,容易为税务管理人员所忽视。涉外企业的管理者谙熟我国的税法,利用国家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以偷税为目的进行周密的税收策划。从而达到损国家之大公,肥一己之小私的目的。
3 改善我国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相关建议
3.1 健全我国税收征收管理体制,完善涉外税务审计法制建设 体制建设是必须的,没有健全的体制作为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就失去了保证,尤其是税收管理部门,加强体制建设刻不容缓。税务管理部门应当改变税收指标制定的标准以及考核办法,纠正将上年的税收情况作为下年税收的重要考核指标的指定标准。相关部门要提高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质量并将审计的结果作为考核指标。对政府越权减免税收的问题,除了追究纳税人的责任以外,还应当追究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责任。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涉外税务审计法律法规。完善的法制建设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历史等原因,目前还没有涉外税务审计的相关法律。建议在税法或税收征管法等相关法律中增加涉外税务审计的内容以加强涉外税务审计工作。
3.2 重新明确涉外税务审计的地位和职能作用 涉外税务审计人员对于其工作目的存在一定程度的错误认识,认为我国设立审计制度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时发现企业在税务方面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及时督促与制定完善的措施,但是随着我国各项制度的完善,涉外税务审计应该体现现代审计理念,现代审计理念应该包括经济监督、评价以及鉴定。经济监督职能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措施督促被审计企业在我国相关法律制度的约束与保护下开展经济活动,享有法律权利、履行法律义务;经济评价职能通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调查与分析做出科学的评价,进而提出相关的审计建议。经济鉴证职能是指审计单位通过审核检查确定其实际情况后,对被审单位以审计情况作出鉴定,并通过出具审计报告的形式,向报告的使用者证明,被查单位以审计项目信息的真实性与公允性。
3.3 明确涉外税务审计的主体,促进信息化平台的建立 税务管理部门要统一涉外税务审计的主体,设立专职税务审计机构,加强涉外税务审计力度。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完善我国的涉外税务审计机构,比如在税务机构设置审计处室,将涉外税务审计作为常规化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要加强信息技术在涉外税务审计中的应用,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具体方式可以在对企业的纳税会计信息审计时利用计算机技术,审查企业的会计信息,尤其是对企业盈利方面的信息要重点处理。同时还要建立涉外税务审计工作信息平台制度,在尽可能的情况实现对涉外企业的会计信息平台的互通,避免涉外企业在会计信息方面作假。
3.4 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复杂性要求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能力都要有提高,首先审计人员的观念要有创新与发展。传统的审计工作主要是对涉税企业、机关进行账务审计、其主要目的是审计企业的税务情况,其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而现代经济思想的发展,要求审计人员在观念上树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意识,审计人员站在企业战略高度,通过“经营风险透视-业绩评价-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实质性测试的时间范围和性质的确定”的思路,将审计企业与国家机关的会计报表信息失真与企业经营风险实现结合。其次审计人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涉外税务面向的是外国企业、外籍劳务人员等,他们享有我国特殊法律制度的优惠待遇,一些应缴税外企或者个人可能会利用法律空子,进行某些手段的掩饰,因此在从事涉外税收审计工作时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对其进行准确地判断与分析。最后要提高审计人员的技术和职业判断能力。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讲座,专题讨论等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3.5 涉外税务审计的国际化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经济业务复杂,经济往来关系复杂,涉及海内外,从而加大了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改进我国的会计、审计工作。近几年来,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得到了普及,从而要求审计工作的信息化。2007年新会计准则的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为提高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问题的焦点是我们要尽快熟悉涉外企业的内部控制以及后续反映中存在的问题,对其偷税,漏税现象进行有效监控。
参考文献:
[1]高文辉.涉外税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时代经贸,2008,6(53).
[2]刘元元.国际反避税政策对我国涉外税务管理的影响与借鉴[J].管理现代化,2008(3).
[3]汪祥耀,曹杭丽.后安然时代美国会计监督和会计审计准则发展的新动向――美国会计学会主席Wilson教授在杭谈会计监管与会计诚信教育等问题[J].浙江财税与会计,2003(3).
[4]陆建桥.后安然时代的会计与审计―――评美国《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其对会计、审计发展的影响[J].会计研究,2002(10).
[5]沙彬.后安然时代美国会计监管模式的探索[J].经济论坛,2003(19).
[6]李桂荣.美国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转换及评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1).
[7]江金锁.美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变迁的理性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20(1).
[8]汪祥耀,刘宁军.当前美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J].会计研究,2003(5).
[9]苏莉,张文贤.FASB对GAAP体系进行简化的战略目标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6(3).
[10]汪祥耀.会计准则的发展:透视、比较、与展望[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武艳丽.如何避免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超载问题――从FASB“准则减负”得到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9).
一、专项整治时限
年一月至年十二月。问题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年度。
二、专项整治的主要内容
(一)是否存在违规领购的行为,具体包括:向税务机关以外的单位和个人领购、私售、倒买倒卖、贩运、窝藏假、向他人提供或者借用他人、盗取(用);
(二)是否存在违规开具的行为,具体包括:应开具而未开具、单联填开或上下联金额等内容不一致、填写项目不齐全、涂改、转借、转让、、未经批准拆本使用、虚构经营业务活动,虚开、开具票物不符、开具作废、未经批准,跨规定的使用区域开具、以其他单据或白条代替开具、扩大专业开具范围、未按规定报告使用情况、未按规定设置登记簿;
(三)是否存在违规取得的行为,具体包括:应取得而未取得、取得不符合规定的、取得时,要求开票方或自行变更品名、金额、自行填开入帐。
三、专项整治方法
坚持应查必查、自查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投入力量,重点检查,防止走过场。县地税部门在检查前,要摸清重点检查对象的使用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检查对象。对购买、使用假的要集中精力,查深、查细、查透。对检查出的违反使用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四、检查时间
(一)单位自查阶段:年12月1日至12月20日
各单位按本通知规定的内容要进行全面自查,自查面要达到100%,地税部门要做好纳税辅导工作。自查结束后,各单位将自查情况进行审核、汇总后,将自查总结于12月20日前上报县地税局。
(二)重点检查阶段:年12月21日至12月31日
在自查基础上,财税部门将抽调人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低于20%自查的纳税人进行重点检查,对涉及偷逃税款的,由地税部门进行立案查处。对应使用而未使用地税监制的纳税人,责令限期改正并给与相应处罚,同时收缴其自制的(门票),并对承印厂家一查到底。
(三)总结建制阶段:年1月1日至1月15日
地税部门要对此次检查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做到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建议,切忌空洞。
五、工作要求
(一)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对违法行为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维护税法严肃性,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完成财税收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端正思想,提高认识,积极支持地税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帮助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二)主动自查,大力配合。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按照上述确定的检查内容,认真开展本单位、本部门取得、开具、保管情况的自查工作,并积极配合地税部门开展整治活动。
[论文内容提要]企业并购是投资银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业务,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是指投资银行为协助企业进行合并与收购而展开的一系列融资服务活动。本文就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对策提出探讨。
一、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
企业并购是投资银行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业务,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是指投资银行为协助企业进行合并与收购而展开的一系列融资服务活动。
(一)投资银行可以帮助企业并购更有效率地完成
对于各国企业并购的程序与形式,并购的各种谈判,各种并购方式的优劣,并购的法律、法规,政府行为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等专业知识,企业一般是不具备的,而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及专家一般都具备这些专业知识。因此,并购企业有必要取得投资银行的帮助,以便对并购交易进行全面的策划。同时,投资银行~‘般具有丰富的融资经验和广泛的金融网络,而企业并购通常涉及的金额较大,仅靠并购企业白有资金往往难以完成大型并购交易。因此,并购企业需要投资银行的融资支持,通过投资银行帮助筹措资金,设计合理的融资方案,促成企业并购的完成。投资银行的财务顾问一般都有参加并购策划的实际经验,他们以其在企业资产评估,财务处理,并购法律、法规运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并购双方服务,从而使企业并购更有效率地完成。
(二)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中的买方和卖方的积极作用
对企业并购中的卖方来说,投资银行的积极作用则表现为帮助它以尽可能高的价格将标的企业出售给最合适的买主,而对企业并购中的买方来说,投资银行的并购业务可帮助它以最优的方式用最优的条件收购最合适的目标企业,从而实现自身的最优发展。对敌意并购中的目标企业及其股东而言,投资银行的反并购业务则可帮助它们以尽可能低的代价实现反收购行动的成功,从而捍卫目标企业及其股东的正当权益。在我国,投资银行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还能够产生重大的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投资银行能在企业并购中发挥桥梁作用,引导企业并购的方向
企业的并购重组要符合我国企业战略性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投资银行为桥梁。借助投资银行,企业可以进行高效的资本扩张,可以完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重组,这是企业扩大规模、增强实力的便捷途径。我国企业效率普遍很低,通过借助投资银行市场化的改革与重组技术,对其实行全面重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通过投资银行催化企业进行并购活动是实现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投资银行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导向,在企业并购与重组中能起到导向作用。
二、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投资银行业及并购方面的法律法规
我国在并购方面制定的法律法规较少,也还没有《投资银行法》,相关法律体系残缺不全,这严重影响了企业问并购业务的规范开展,投资银行开展并购业务也是在没有相关法规明确认可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整体效率受到很大影响。以现有的最具法律性权威的《证券法》来看,并没有明确指出证券公司可以开展并购业务。这对于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发展显然是很不利的。我国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经济活动中的并购业务非常复杂,不但涉及复杂的企业运作和管理问题,还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约束和法规依据,许多投资银行的业务操作十分不规范,而且违规操作现象严重;在并购过程中行政干涉严重,强迫性并购、垄断性并购等违反市场秩序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投资银行对企业并购业务不够重视,并购业务所占比率低
我国目前真正完全按照西方投资银行的体系建立、运作的投资银行并不多,严格说来只有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家,另外还‘些大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从事着投资银行的部分业务。其余大部分较小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规模不大,运作程序不规范,人员素质不高,管理不标准。投资银行业务包括传统业务、创新业务和引申业务三类。随着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作为创新业务的企业并购业务在投资银行的收入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了现资银行的核心业务。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高度偏重传统型业务,这与现资银行的要求不相符合,也与我国目前的国有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改革以及外资对我国企业并购现状极不相称。
(三)缺乏专业型人才,投资银行的规模现状不适应我国正在发展的并购市场
企业并购业务是高度专业化的业务,而且我国转型时期复杂的经济状况也增加了企业并购的困难,对投资银行的专业化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投资银行在总体上专业化素质不高,缺少从事并购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和企业运作的专家型人才,缺乏具有国际理念的并购方面的管理人才。而我国目前这些方面的人才尤其是综合性人才还相当稀缺。企业兼并、收购、重组等外部交易型战略实施社交涉及金额巨大,市场价值估测难度很高,交易程序手段复杂多样,所以需要投资银行家这样高素质的顶尖人才。投资银行自身的实力和信誉很大程度j-决定了一项并购业务能否成功。我国投资银行的最大题是规模小,经营规模是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在并购过程【f1的错误观念使得政府行政干预过多
由于观念的原因,lj前我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晕组【可临重重障碍。住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和财税体制下,各级政府经济利益目标最大化的实现,依赖于地方政府行政边界内所属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地方政府常常会于自己的种利考虑,直接出面以行政手段来干预企业的重组事务。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政府和企业对投资银行的作用认识不够,企业的行政性行为特点比较明显。我国1e处于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尚未完伞进入市场轨道运行,政府在企业并购中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并购中,政府的介入叮能会使并购的交易成本降低,使并购活动进行得比较顺利,从而在一定程度淡化了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力量。
三、我国投资银行参与企业并购业务的对策
(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快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投资银行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可能的范围内积极拓展业务,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外国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应快对投资银行的设立标准、设立程序、业务范围、基本经营规则、分监合并、财务会计、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事项作法律卜的明确规定,并在适当时机出台《投资银行法》等相关法律。同时,现有的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也存在着不利于投资银行及企业并购发展的矛盾,也应对现有有关法律法规加以适当修订与补充。进一步完善相关企业并购与反垄断方面的法律、法规,确保企业并购在法制轨道健康运行。而对于目前不利丁投资银行及企业并购发展的一相关法律法规,应对其加以适当修订和补充。相关法律部门应根据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业务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尽快建一套比较完善的投资银行或企业并购方面的法律体系和业务准则。为改变我国投资银行的融资瓶颈问题,在法律上应对融资渠道做出明确的规定,…定程度上放宽对资金管理的限定条件,扩大和完善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
(二)调整业务结构,在并购业务方面树立自己的特色
我国的投资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彻底摆脱埘传统型业务的过分依赖,把企业并购业务作为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充分利用现在有利的经济形势增加并购业务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投资银行要想在并购场上发挥主导作用,就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树立并购业务的特色,在业务的技术含量上拉开与其他市场中介的差距。业务特色是市场定位的核心,投资银行除把并购方案精心设计好之外,还应在融资安排、企业评估定价与企业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将自身定位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准之j。从国外投资银行业发展来看,大券商的优势事实上并不表现在三大传统业务上而是表现在新兴领域如并购业务、项日融资、金融工程、风险投资等。
尤其是并购业务不仅使投资银行获得了高额的顾问收入,而且还能通过为客户提供短期融资而获得利息收入,并购咨询业务已经成为促进投资银行成长,体现核心竞争力,降低利润波动,抵御系统风险的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所以我国投资银行应当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大力开展二大传统业务之外的其他项目,并把并购业务作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培养并购业务专业人才,逐渐推动投资银行的规模化建设
并购业务不仅需要系统地掌握和分析信息,而且需要高度发挥的构思和创意,更需要调动和组合资源实施方案的能力,这需要大量精通并购业务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活跃在我国并购市场上的操作人员大多数是以前的发行人员,无论在操作上,还是在思维模式上,他们都难以满足并购业务发展的需求。因此,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投资银行并购业务的开展显得特别重要。投资银行本身也要积极参与并购重组,加速资本集中,向规模化转变,组建有竞争实力的投资银行参与竞争。目前我国有多家具有丰承销资格的证券公司,可是这些公司都存在着注册资本、资产规模偏小的状况,与国外的大券商相比,尚有相当大的差距。国际投资银行业的发展历程表示,为数不多的现代化大型券商占主导地位,成为行业龙头与支柱,是投资银行业务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为了提高我国投资银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加速产业集中应该成为我国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改变我国投资银行专业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投资银行应该加强与国外投行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提高员工在企业并购业务上的专业素质;积极培养和引进熟悉企业并购业务的高级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