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0:13:05
导语:在中学生课外阅读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小学生;阅读;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2-014-03
一、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含义
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的是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里,利用已经习得的语言文字知识从书籍中获取大量的信息、从中吸收有益的成分,进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并发展思维能力的过程。
阅读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来说,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阅读从与中小学生相关的方方面面来塑造个体、影响着个体的成长与发育,还可以对其素质中的核心部分――审美观、道德观乃至人生观,产生深刻的影响。其次,阅读的过程是中小学生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过程,可以扩展和丰富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及人性的认识;同时也促进中小学生认识自我、反省自身、提升自我。再次,通过阅读,中小学生储备了丰富的词汇和句子,掌握了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为灵活地思考提供了物质载体;阅读过程中,中小学生可以透过字里行间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发展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二、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心理动机分析
1.为辅助课堂学习而读
在中小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学习自觉性,还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了更扎实地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他们还会在课外阅读大量的书籍,这些书籍大多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或者就是教师布置的阅读书目,以吸收更多更新的信息、扩展自己的知识积累。
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而读书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因为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疑难问题,为了答疑解惑,他们进行阅读,到文献资料中寻求具体的知识、问题的答案和解决办法。当然,也有一部分中小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而读书的。
2.为扩大知识面而读
勤奋好学的中小学生,一般希望通过广泛的阅读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这样的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读书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阅读的书籍包罗万象、涉猎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各种书籍,他们尤其喜欢内容深刻、观点新颖的力作。这些学生读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期望这些新的知识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作用。
3.因兴趣爱好而读
某些中小学生具有特殊的兴趣爱好,他们的阅读书籍多与这种个人爱好相关。如,有些学生喜欢阅读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书籍,有些学生喜欢军事题材的书籍,而有些学生专门阅读足球、篮球等体育书刊。
4.因好奇而读
好奇和求新是人类的特点,这一点在中小学生阅读上也表现无疑。很多学生,只要是新出版的图书,不论其内容如何,都要看一看,这种阅读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对自己处于变化之中的身体及心理感到非常好奇,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及情感,他们往往会悄悄阅读一些身体发育、生理心理发展方面的书籍以及与青春期相关的图书。
5.为赶潮流而读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对时尚非常敏感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流行的回应十分强烈。当图书有了“畅销”的热度时,跟随潮流、跟随时尚的阅读也就随之有了热度。一般来说,这种阅读往往具有“从众”的性质和“追星”的特点。
6.为休闲而读
中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抽出一定的时间,挑选一些具有趣味性、能愉悦心情的图书,如漫画书、影视剧介绍、童话神话故事书等,都属于为了休闲而阅读。这样的阅读,可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使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也是一种丰富知识与情感的良好方法。
三、促进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方法
中小学生阅读的范围极其广泛,阅读的动机也不一而同,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的阅读行为,中小学校图书馆和资料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1.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欲望和效果主要来自于他们的自身需要,但是客观环境对他们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读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图书馆设施、采光、空气、音响、卫生等条件,对于读者阅读心理有一定影响。因此,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环境条件,为学生提供尽量宽裕、不相互影响的读书空间。图书馆、阅览室的布置要清雅些,要保持窗明几净,书籍、期刊、报纸的摆放要井然有序,为学生提供心情舒畅的阅读环境。此外,及时更换报刊杂志,保证学生能在第一时间看到最新的报纸与期刊。
2.提供良好的“图书馆利用指导”
中小学图书馆的使用主体是学生,如果学生不会使用,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因此,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为学生提供“图书馆利用指导”,指导学生充分了解图书馆、资料室的馆藏信息及书籍期刊分布情况,掌握获取信息的多种途径与方法;指导学生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主动地选择、加工并处理外部信息;指导学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搜索并使用数字化信息资料。最终帮助学生提高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质量。
3.提供“因人制宜”的服务方式
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中小学生不同的阅读心理,针对不同特点的读者进行相应的推荐服务。这样做,可以缩短学生查询资料、选择图书的时间,从而提高阅读效率。比如,对于“为辅助课堂学习而阅读”的学生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向他们推荐相关的教学刊物;对于“为扩大知识面而阅读”的学生,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向他们推荐新近出版的、内容新颖的刊物,以满足他们汲取知识的需要;对于“为休闲而阅读”、“为赶潮流而阅读”的学生来说,图书管理人员可以推荐一些富有教育意义、内容健康的科普刊物、文学作品等,这样,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得到娱乐休息,也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另外,图书馆还可以配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专题资料,比如,举办各种展览、出专题黑板报、举办专题讲座等。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1.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
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一般比较重,家长的期望及行为也使得中小学生可支配的时间比较少,这些给学生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他们的阅读和阅读效率,乃至降低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必须了解中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及阅读动机,重视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其提供适合其年龄及身心发展的美文,帮助学生保持心情愉快、身心轻松地进行阅读活动,用心体会阅读文献中体现的美感。
关键词:流行文化;课外阅读;中学生
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让语言界人士大吃一惊,也让那些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的考生们有了大显身手的机会。惊讶、感叹、赞扬之余人们发现: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囿于传统的教学思路了,把学生引向天地更为广阔的课外,加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吸纳新知、提高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河北张孝纯老师曾提出了“大语文教学法”,强调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课本,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电视、电影、电脑、书籍等无一不涉及语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像定义“大语文”的概念那样,今天我们可以定义“大阅读”的概念,即它是人类通过文字、图像、画面、声音获得信息的过程,“阅读”的对象不但包括书籍报刊,还包括电视、网络、歌曲等,其手段不只是通过眼睛看,还包括用耳朵听,总之,“大阅读”是一个通过视听途径获取信息的过程。
一、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特点
所谓流行文化即是当前社会上流行的音乐、诗歌、散文、小说等等。目前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情况到底如何?为此笔者利用教学机会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有以下特点。
1.学生阅读兴趣浓厚。
2.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量不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每天平均阅读的时间不能确定。
3.学生阅读目标比较正确,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同的阅读目标和动机决定着不同的阅读效果。绝大部分同学进行课外阅读的目标是明确的、具体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动机不纯,阅读目标不明,这一点不容忽视。
4.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好,方法失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几乎不做笔记,而且阅读没有计划,可见,中学生课外阅读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消遣性、随意性。
5.学生的阅读内容非常广泛,但有新特点。阅读品种非常丰富,但是和前几年相比又有新特点:现在学生最喜欢、最关注的是科幻类、卡通类的题材,而不是我们想象的青春杂志。
二、造成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成因
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在教育的重压下,面对着繁重的学习负担,同学们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去阅读课外书籍。
2.一部分老师和家长还没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多读对考试有立竿见影效果的参考资料和习题;另一部分家长和老师虽已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在认识上还存在着误区,忽视了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
3.中学生自身理性分析能力还不够,喜欢凭着自己的兴趣阅读,对今天鱼龙混杂的文化市场缺乏相应的鉴别能力,易于沉迷于一些格调不高的文化之中。
三、流行文化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益处
课外阅读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那么流行文化将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有哪些益处呢?
1.阅读流行文化首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其次,阅读流行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在的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内容空洞、缺乏深度或者是语言干瘪苍白、肤浅无力的情况。原因主要是学生的信息量太少,对生活缺乏认识,如果学生每天都能翻开报纸,打开电视,看看《新闻联播》《新闻30分》,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那么他们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写作素材也就多了,也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新颖、有较强生命力的文章了。
2.阅读流行文化可以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不同,它不受形式、时间的约束,不带有太多的功利性,学生是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阅读,学生可以对阅读对象进行全面的认识和整体感悟,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师帮助学生走出阅读误区的做法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学生走出阅读流行文化的误区呢?怎样才能使学生的课外阅读逐渐走向高效和有序呢?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指导和调控要有针对性,有计划性,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帮助中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流行文化的目的。中学生阅读流行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而不是单纯的消遣娱乐,如果仅仅满足于娱乐消遣,那么阅读的水平只能停留于肤浅平庸的层面上,不可能有大的收获,更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2.调动中学生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或是不太感兴趣的同学,我们应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或是大张旗鼓地宣传,或是潜移默化地感染,让他们知道课外有效地阅读流行文化,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而且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3.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选择适当的阅读范围和种类。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流行文化中学生很容易接受,但不是流行文化的每种形式都适合中学生,一些科普读物、贴近学生心理的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美的杂志、影视剧、歌曲、散文以及一些优秀的名人传记都是值得中学生一读的。
4.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绝大部分人是没有计划的,只有不足10%的学生有做笔记的习惯,更不必说写阅读报告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有关热点、焦点问题展开讨论和辩论,可以举办专题讲座、故事会、知识竞赛、作文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让学生之间进行课外阅读流行文化的交流,并由此养成良好的、科学的阅读习惯。
现在正值全国上下聚焦“减负”之际,许多学校将课程安排作了重新调整,学生的自修课、活动课增多了,学生自己的时间也明显增多了,学生有了大量进行课外阅读的可能,真希望每一位学生进入自由阅读的海洋,把自己锻炼成一位乘风破浪、远航的船长。
参考文献:
[1]许翊.“向生活开放”的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7).
论文摘 要: 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地位。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来解决这一问题,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重新定位
教育部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生(7—9年级)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表明,传统的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已经慢慢转向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在强调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把强化课外阅读作为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应付考试上,这使得用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日益减少。其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中学生渐渐对课外阅读失去了兴趣。学生不再喜欢阅读,尤其是与考试看似没有关系的课外阅读。再次,老师往往只强调学生对教科书的重视。常常要求学生掌握对教科书课文的理解,而很少注重课外阅读。最后,由于课外书籍的多种多样,挑选甄别有价值、对自己成长成才有益的课外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颇为不易,所以不少学生家长对中学生课外阅读持一种消极的态度。
因此,如何改变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的尴尬现状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出了想法,那就是将课外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以课外阅读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为目的指导课外阅读。我认为对于课外阅读的这一重新定位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缺乏的问题。
二、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是密不可分的。读书多、阅读能力强的人,写作能力往往很强。相反,读书少的人则很难写出好文章。因此,我提倡以写作作为指导和目标来促进课外阅读。
(一)扩大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的积累。
语言积累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不够。所以中学生必须广泛阅读才能逐渐提高语言素养。教育部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它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做到丰富语言的积累。
(二)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中学生可选择的课外书籍非常多,对于所有课外书籍都进行精读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此,区分精读与泛读,重视精读经典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发挥应有的引导作用。
对于泛读的课外书籍,应指导学生将重点放在语言的积累、视野的开阔、情操的陶冶等方面。另外,在泛读课外书籍中也应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在快读阅读中搜索有用信息在现代社会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对于精读的课外书籍,教师必须做好挑选甄别的工作。教师应推荐学生阅读一些适宜的经典书籍。依我的教学经验,适宜精读的书籍应当以散文为主,精读散文有几个好处:一是篇幅较短,不用花费大量时间;二是散文的写作线索较为明显,适宜中学生理解和分析;三是散文接近中学生写作的文体,利于学生吸收模仿。总之,课外阅读应区分精读与泛读。
三、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
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课外阅读抓得好,对学生写作帮助很大,文章写得好的同学恐怕多半得力于课外阅读。”如果说把阅读看做是信息的输入的话,那么写作就是信息的输出。信息的输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先前的信息输入。由此可见,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是可行的。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以课外阅读为基础进行写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锤炼语言文字,注重语词与文采。
语言文字是写作的基础,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并不是通过有关语法教学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在语言的使用中掌握用法。语言的生命在于运用,只有理解了语言在运用中的含义,才能明晰其用法。文章好不好的一个重要体现是看文章是否有文采,文采依靠的是积累。
通过课外阅读,尤其是大量地泛读,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辞藻和词语搭配,也可以对语句的表达方式有更深刻的认识。具体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使用怎样的词语;其次,怎样将这些词语以何种方式组织出来。前者涉及用词,后者指向成句。大量的泛读可以使学生在这两个方面有潜移默化的提升。
(二)精构篇章框架,展现文章脉络。
相对于上面的语言要求来说,这里涉及的是写作更高层次的要求。好的文章不仅仅在于遣词与造句,更核心的在于文章要表达的思想和思想表达的线索与层次。在写作中,这就体现在怎样设计篇章结构的问题上。所谓写作之前要“胸有成竹”就是强调在写作具体材料之前要有对文章篇章框架的设计和规划。
掌握这种篇章规划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是非常难的,依据我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写作中最缺乏的就是这种能力。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通过课外阅读的精读来解决。之所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中要精读名家散文,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对名家散文的认真分析与研读来逐渐领悟文章篇章结构的框架方法与技巧。在精读了一些名家散文后,学生模仿其行文方式多加练习,便可以大大提高这方面的写作能力。
因此,面对中学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被重视的尴尬现状,我们可以将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相结合,以写作为指导和目标促进课外阅读,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外阅读;写作能力;研究
一、前言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写作能力,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针对我国当前的应试型教育环境下,绝大多数中学生都是为了考试而进行阅读,为了考试而进行写作训练。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并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些在严格意义上都算不得是课外阅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水平没有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没有被养成。本篇文章将针对当前现状,对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述,以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的水平。
二、课外阅读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学生在课堂之外进行的阅读行为。大多数情况下,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都会尽可能的抽出时间带学生们到学校的阅览室或图书馆进行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可是,现在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这样的方式到底是真的有用还是只是徒有外表呢?这种方式真的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吗?我们仍要持一个怀疑的态度。或许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这种方式带来的是不是主观阅读还是值得深思的。为了进行阅读而进行阅读,这种功利性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喜欢阅读,这种阅读和主观想要阅读是有差距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让学生真正的爱上阅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我们尽可能的搜寻一些与课内阅读有一定联系的内容,然后将课内与课外内容相结合,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阅读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第二,我们可以从教师和学生的身上着手,师生之间进行适当的沟通交流很有必要,在沟通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学生所喜欢的阅读内容,顺着这个方向,因势利导,解决学生阅读上存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并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写作能力;第三,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阅读环境和习惯,一个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好的环境作为温床培育。这个环境是由老师的监督和家长的监管组成,家长要转变思维,不能单纯的认为孩子学好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就可以,学生要真正的学好,还要接受更多的课外知识。家长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让孩子在一个多选择的环境中提升自己,大量阅读,提高写作能力。
三、写作能力
语文素养包括几个部分,写作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不仅仅可以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还可以表明一个人的素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低,不一定是指他的阅读量不够,有很大的可能是他的写作技巧不好,对自己的写作想表达的内容不清楚,或者是不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写作存在问题是一个令老师家长都头疼的问题,这要求我们去探究问题的本质。我们要试着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们多进行一些课外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思考,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衡量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好写作是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写作的乐趣,知道写作可以传达他们的心声。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过程,我们要努力积累素材,多从书里得到材料,得到一定的经验,慢慢改善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四、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关系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会得到很多的信息,这其中有好的信息也有不好的信息,那么如何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出自己需要的呢?在这个高科技的信息时代,同学们已经无法正确去挑选自己真正需要的书籍。如果误入网络小说歧途,这不仅对学习没有任何益处,还会降低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习成绩不但不会提高,还会严重下降,一发不可收拾。从这一个角度出发,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去选择他们真正需要的书。如何正确引导还需要认真思考,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叛逆时期,不正确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会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不能有依赖,学生要学会在阅读中成长,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要学会创新,学会质疑,学会独立思考。中学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阶段,把握好这个阶段,对他们的人生有着重大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写作可以向外界传达我们的心声,是与外界进行沟通的一个方式,它集中体现出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和内在涵养。因此,大量阅读有质量的文章、书籍,加大课外阅读的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马娜娜.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与写作能力培养研究[D].渤海大学,2017.
[2]薛灵瑞.课外阅读与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研究[J].课外语文,2016,(13):123.
【关键词】图书室 中学生 课外阅读
新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诠释了课外阅读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让学生到课堂外的阅读中吸取营养,充实课堂知识的不足,已成为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本身的共识。然而,对农村学生来说,因学校图书不多,且多为旧书,复本多,每年新购的图书,大部分为教育局指定的书籍。学生阅读兴趣不高,加上农村学生家长受自身认识限制,没有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注重子女的考试成绩。对子女课外阅读采取敌视态度,使得农村中学生阅读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的中学图书室,该如何利用自身的藏书资源,充分发挥教育、知识信息等优势,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意义重大。
一、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正是他们立志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是文明道德的定型阶段,因此,对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摆在中学生面前的书籍可分为课内、课外两类,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很多人认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正课学习,这在毕业班尤为突出,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仍存在诸多障碍。中学教材是长期教学经验的结晶,这些课内读物是必须下工夫读的,但鉴于课内阅读时间的有限及空间的狭窄,有必要通过课外阅读扩充学生知识面、提升精神境界、培养人文素养,从而使得两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经笔者多年来对读者的观察发现,经常来图书室阅读课外书报的学生,知识面相对要宽,气质也较为沉静,读写能力也较好,学习成绩保持优良水平;反之,那些不爱读课外书报的学生知识面较窄,气质浮躁,学习能力也较差。当前,根据中学生的发展需求,新课标对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规定了底线:初中阶段不少于260万字,高中阶段不少于150万字,但另一方面,当前学生课外阅读的状况并不令人乐观,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50个城市的学生做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读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可见,要提升中学生整体阅读水平,任重而道远。
二、当前农村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突出问题
因受办学条件、社会、家庭的影响,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一是农村中学生受家庭条件所限,买书较少,而学校因教育经费问题,往往对图书室建设投入少,图书室图书内容陈旧,难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二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效益的标准,农村中学为争取更多的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往往重视课内教学忽视课外阅读,而学生家长都渴望子女“跳出农门”,也只希望孩子“念学校里的书”,学生在学校及家庭环境影响下,课外阅读积极性不高,未能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三是阅读无方割裂了学生课内外阅读间的联系。中学生年龄在12~19岁之间,生理心理仍不完全成熟,缺乏必要的鉴别能力,很多学生对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百科知识类书籍不感兴趣,而倾向于小说、故事类书籍,尤爱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神话演义小说等,甚至有些学生在课余喜欢选择娱乐性强、刺激大的书刊,而有些古代的诗词的书籍根本无人问津,在阅读方法上,读书前往往无计划,随意性极强,读书时浮光掠影,收获不大。
三、中学图书室做好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工作的措施
(一)根据学生阅读需求做好藏书建设,培养学生利用图书室的习惯
众所周知,农村中学生的读写能力相较城市中学生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之一为学生家庭藏书大大少于城市学生。进入中学后,城市学校的藏书在数量上及质量上又远非农村中学可比,因而雪球愈滚愈大,农村中学生跟城市中学生读写能力的差距也越拉越大。因此,充实藏书数量及提高藏书质量是图书室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农村学校图书室经费不高,因此更应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经费和馆内有限的空间。首先,要严把书刊进馆关,禁止恐怖、暴力、黄色等不健康非法出版物进入图书室。而历年来、中国作协、中国科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都分别向青少年推荐过不同种类的优秀读物,图书室应扩充这部分馆藏。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读者工作,了解学生的借阅愿望与要求,购置或推荐相关书目,并采取新书推介等活动吸引学生阅读。最后,工作人员要在平时关注出版动态,关注当前的热点图书,找到真正优秀的并能与学生兴趣点结合的作品,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经费和馆内有限的空间,把那些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较强的期刊介绍给学生,吸引学生到阅览室来阅读,培养学生利用图书室的习惯。
(二)掌握学生阅读动向,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图书室书籍众多,学生要寻找喜欢或需要的书有一定难度,需要图书室的指导。对此,图书室可在每年新生学期开始的第一周,配合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利用多媒体讲座等形式向新生简单介绍图书分类体系、分类排架方法和本馆馆藏,以及使用目录检索、查找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为学生入馆阅读做好准备。同时,搞好技术导航工作。图书室的传统服务模式为学生想借什么就拿什么,至于学生需要读什么书、该书是否适合他们阅读基本不管。当前,此服务模式已越来越不符合素质教育环境下对图书室提出的时代要求。图书室服务方式要有所创新,就要熟知学生群体的阅读心理,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借阅书刊。根据经验,笔者将学生分为如下四大群体:初一年级是图书室最大阅读群体,对所有藏书都充满好奇和兴奋,加上课业轻,借书最勤,但盲目性大,良莠不分。初二年级已开始适应中学生活,反映学校生活、描写青少年的多彩人生以及科技、侦探类书籍、新兴的网络文学等是他们的最爱。高一、高二年级倾向于借阅具有一定深度的反映社会现实的世界名著、杂文、名人传记等。而毕业班群体借书最少,且多为教学辅导材料。对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进行正确的阅读指导,如对于初中低年级学生,应引导他们多看些与课文结合密切、能扩大知识面、培养创新思维的书籍,因此可将此类书放在显眼位置,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对于高中生则鼓励他们多读名著或文学史,同时还可放手向高年段学生开放图书,让他们自己挑选参考书籍,有利于培养他们“具有广泛使用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三)紧密配合学校开展多形式读书活动,营造浓厚阅读氛围
图书室可通过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图书资源结合学校各阶段思想教育工作参与各种素质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包括组织征文、演讲、书评、朗诵、各种竞赛等活动,并及时将学生优秀征文、各类作品推荐给校报,城区、市读书俱乐部刊物等,为学生争取发展和获奖机会,如此,日积月累,既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质疑能力、研究能力和听说能力。
总之,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文明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教育的基本共识,中学图书室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在新时期,应积极介入学生课外阅读的各个环节,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会读书、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知识吸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敏.农村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待加强[J].读写算,2009(16):107.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在调查过程中,有两种特殊群体。第一种是功利性的读书。这类同学喜欢读书,但因条件限制,更迫于升学考试压力,时间较紧,精力有限,长篇读物基本不能涉及。阅读范围限制在一些短小时文,像在同学们中间很有市场的《读者》、《意林》、《智慧背囊》等书刊,主要是围绕考试而进行的短平快阅读,功利色彩较明显。至于与读书有关的一些活动,差不多都是应付,如读书笔记等,谈不上能有什么实效。第二种学生是除课本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文字阅读的,而武侠电视片、流行音乐等视听形式是闲暇消遣的主要方式。没有阅读兴趣,缺少阅读动力,即使勉强读了也往往是不知所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七~九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距这个起码的要求尚有不小的差距,数量上需增加,阅读范围也有待扩展。
总体而言,大多数同学的读书范围狭窄,品种单一。除了教辅书外,动画方面比较集中。从读书动机上看,大多数都是为了课内学习,也有的是为打发闲时,而拓展视野作为读书重要功效之一,却被不同程度的忽视。另外,读书途径较为单一。鉴于不同地区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靠自己买书,就大大限制了广泛阅读的可能,从而很难具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最后在读书的期待方面,需要教辅书的占了第二位,看得出同学自觉良好的阅读意识还没有形成,没有分清楚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之间的区别,对课外阅读的认识还极其有限。本文就本次调查发现的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1学生阅读兴趣高,但阅读时间少
在所有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高达90%的学生表示“酷爱读书”,5%的学生对读书“较感兴趣”,4%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而仅有1%的同学表示“不感兴趣”。同时在阅读数量上,平均每周读课外书“不足1本”的学生占44%,“1本”的占31%;“2本”的占10%;2本以上的占“15%”。从调查数据来看,中学生自身还是有较为浓厚的阅读兴趣,但受限于种种原因,少有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综合调查结果来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课业负担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
调查显示,每天阅读时间“半小时以内”的占64%,“1个小时左右”的占14%,“1.5小时左右”的占10%,“2小时以上”的占4%,“几乎没有时间读书”的占8%。通过这次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读书都带有被动性。现在我们平均每天学习近11个小时,大多数人都会感到疲惫,以至于一旦有空闲时间,同学们都情愿把它用于休息和娱乐。较多的同学都希望学校能“每周开几节读书课”。
1.2课外阅读缺乏师长指导和支持
调查显示,在课堂上读课外书的学生占16%;在写读书笔记方面,有42%的学生表示“从来不写”,有48%的学生表示“有时写”,仅13%的学生表示“坚持写”;有89%的学生表示阅读课外书缺乏师长的指导;有不少同学反映,学校反对学生阅读“课外书”、“闲书”。
从上述的调查情况来看,部分中学生在阅读习惯与阅读品位上都还存缺陷。这就反映出教师和家长在学生阅读引导方面的缺位。如何理解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困惑,有效引导孩子们回归精英文化阅读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担忧的一个问题是,部分家长和教师以“耽误时间、影响成绩”为由,不支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也成为了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1.3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中学生,为使研究结果有普适性,我们最大限度地扩展了调查对象的地域范围。正因如此才发现不同客观条件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偏远地区或者农村地区的学生有十分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兴趣,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也是十分支持,但是受限于客观条件,学生的阅读愿望很难得到满足。比如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和所在地区或学校的公共图书资源严重匮乏的学生。
2文学类作品更受学生欢迎
在“你最喜欢读哪一类书?”的问题中,有34%的学生选择“文学类”,有33%的同学选择“娱乐类”,接着是“漫画类”13%、“科普类”9%、“艺术类”8%、“辅导类”3%。在文学类书籍中,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经典名著。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同学阅读课外书是为了缓解、释放学习压力,于是乎选择轻松的、贴近自己年龄的书籍也就顺理成章了。而对于名著,较多的学生只知道相关的题目,对作品内容了解甚少,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喜欢看的书中提到了古典文学名著。
虽然经典名著在同学们最喜欢的书籍排行榜中地位不高,但是在“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书籍”排行榜中却位居前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鲁宾逊漂流记》、《简・爱》等都是学生喜欢看的作品。由此可见,名著深厚的文化底蕴,健全人格的功能,是其他流行读物难以替代的。
3阅读教学的功利化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高考“指挥棒”使得很多教师把阅读和语段训练划了等号,常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若干训练内容,学生必然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对待阅读,就使得读书本应具有的启迪心灵、感悟人生、陶冶情操、获得美感的特点荡然无存。
4课堂教学的程式化
阅读是扩展我们视野,贯穿我们生命始终的一项活动。而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的大致程序是:介绍作者、背景,划分段落层次,总结中心思想,领会写作特色。这种教学环节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它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心弦。而批注评点则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自己心灵的直接对话,是兴之所至、随感而发的个性化解读,是对文本由品味理解到联想认同甚至到批判重建的过程。特别是批判重建层面,学生的眼光至少是平视的,抛开顶礼膜拜的心情代之以从容淡定的目光,保持着独立的判断和思考,真正实现“站”着读书而不是“躺”着仰望。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整个过程,阅读所得才能真正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并逐渐培养起阅读能力。
5学生解读的肤浅化
当前的语文教学虽然较之于以前的模式化教学有所改观,但一些教师的精细化讲析仍占去了大半课堂时间,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充分的时间独立走近文本,这也就剥夺了他们的个人话语权。学生的讨论又往往流于泛泛,且只局限于部分思考比较活跃的同学,这就使不少学生淡漠地对待语文阅读。而批注评点式阅读教学则是一种把阅读的独立自由权、解读自完全归还给学生,让他们可以不拘一格的抒发个性化独特阅读体验的教学方式。正如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墙上的三句话:“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得到了。”
综上所述,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是反常的,也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广泛阅读是学生求知的天性,也是学生们学习的权利,更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间,不仅因为此时更益于接受知识,更因为这个阶段的学习上的欠缺,是终生无法弥补的,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影响就更大了。一本好书能照亮人生方向。缺乏人类的优秀文化营养的滋养,缺乏健康精神思想的导引,人生势必在混沌与精神贫乏中度过。我们再也不能漠视中学生精神生活匮乏的现状了,应该努力创造条件改变这种局面。笔者结合调查结果和自己的思考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要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权利。这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价值观、质量观,靠拼时间、拼体力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以牺牲学生的课外阅读来换取高分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有悖于素质教育的原则,不是对学生、对社会负责的态度。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走出题海,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其次,促进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社会引导策略和阅读教学策略。阅读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后原著畅销就是个例子。全社会在这个方面应担负起责任,报刊杂志、电视广播都应给予特别的关照。教师应发挥主要作用,积极进行推介引导,特别是语文课堂的影响感染,会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教师的责任绝不仅仅是教会课本,更应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作用,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堂引向课外。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要帮学生解决读什么、怎样读的问题。我们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由权威部门规定课外必读书目,或开列选读书目,并有具体的措施来督促落实;或开展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如读书讲座、读书座谈会、演讲会等。这样做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又可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应指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正确处理课业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沉醉课外书籍而荒废学业的例子也不少,这有悖我们的初衷。
第三,建立有利于阅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文化氛围。社会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会对中学生课外阅读产生深刻影响。要努力克服大众文化极度物质化功利化商品化的消极影响,发挥主流文化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和精英文化的人文精神,使社会文化的品位得以整体提升。把学生从一味追逐时尚和寻求感官刺激的休闲娱乐方式中唤醒,使他们更多地走进书本、亲近文字、感知人类理性、体验精神抚慰。家庭是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微观社会环境,家庭的娱乐休闲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阅读。同时,社区组织应该引导更多的家庭展开读书活动。
第四,丰富学生课外阅读资源,建立青少年读物等级制度。要加强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架等多种形式的公共图书资源的建设,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这需要政府投入和社会公益力量的支持。目前我国的图书市场缺乏约束机制,许多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不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在学生中流传。美国加州对青少年读物建立了完整的等级制度,这种显示了适合学生阅读的年龄层次和与之相应的阅读能力要求。这些值得我国青少年图书出版机构借鉴。
课外阅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于一个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养,甚至长远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理应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这两种素质的培养仅靠课内学习都是不够的。当今时代,社会飞速发展,信息时时更新。中学生要想在校园里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得去主动了解世界的方方面面,不断充实自己。课外阅读是一个很好的窗口。对中学生而言,如果把社会和人生当作是一本厚重的书,那么课内学习仅仅只是翻开了第一页。要想深入地读这本书,理解其深远的内涵,中学生就必须涉猎各种书籍,将前人已总结的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养,然后再进行思考和创新。这种兼容百家的广泛阅读,是中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
然而,我们的中学生阅读现状是不容乐观的。一方面,应试压力使得他们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对于很多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偶尔翻翻自己喜爱的课外书,也可能会被家长或教师严令禁止。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正确指导,部分中学生迷恋武侠、言情小说和庸俗杂志,致使学习兴趣丧失,严重者甚至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事物均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万不能因噎废食,因课外阅读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而否定它的积极作用,这显然是不明智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无疑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需要家长和教师用适当的方法指导。
有效进行课外阅读的前提是阅读材料的正确选择和阅读方法的科学构建,即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方面。
“读什么”的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宽泛,但好的课外阅读指导应该是既宽泛又具体。老师不仅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阅读范围,还要开出泛读、精读书目,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思考。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学生每学期要读一至两部文学名著。语文教师可以在开学时给出书目表和阅读要求;学期中抽查读书笔记或跟学生一对一谈话;学期末再以班级为单位来个读书交流会。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会逐渐养成阅读习惯,也会形成自己的阅读风格。报刊征订时,老师可以推荐学生从《中学生阅读》《中华文摘》等适合校园阅读的报刊中选订一两份,并开设阅读课,适时进行点评性指导。这样变空泛为具体、变被动为自觉,自然会激发学生长期的阅读兴趣,优化阅读效果。
“怎么读”其实是因人而异的。对于中学生来说,最广阔的阅读世界不是在课堂,也不是在老师开列的书目里,而是在阅览室、图书馆、书店和网上。用自己适合和喜欢的方式读书,效率自然是最高的。
但是作为老师来说,我们应该根据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像如何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如何做阅读笔记、如何摘抄借鉴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怎样有选择地泛读,和有目的、有重点地精读,这是为了满足当下社会对快节奏和高效率阅读的需求。
泛读是课前课下、茶余饭后随意翻阅的一种阅读方式,是一种休闲式的精神调剂,自然不必注重目的性和功利性。但阅读既然是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就不可避免地要受道德、法规、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清教徒不大会对克林顿的绯闻感兴趣,卖红薯的老头儿也很难去关注股票的涨跌起伏。因此,泛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扬弃和选择的过程。弃我之所弃,才不至于被纷繁芜杂的无用信息充塞头脑,一无所获;择我之所需,方能广采博收,构筑起宏伟的知识殿堂。
精读是建立在泛读之上的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研读。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和著名学者都是从广泛阅读中获得灵感,进而发现有价值的研究命题,再通过钻研相关书籍和资料去有所创造、有所成就的。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自制力不可能太强,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他们的精读意识。譬如,有的学生想明了“知识经济”的概念和内涵,教师可以鼓励他阅读相关的知识短文或科技报刊,自己去理解归纳;有的学生对哲学感兴趣,教师可以让他读读《矛盾论》,翻翻哲学词典或中外哲学史;有的学生想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则要推荐《红楼梦》《水浒传》等文学名著,让他感悟叙事与写人的精妙手法。明确的目的性可以把课外阅读纳入日常的学习范畴,使之成为课内学习的补充和升华。
关键词:初中生 英语 课外阅读
一、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英语是一门语言。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需要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长期以来,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特别是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着以下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1.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量明显不足。英语教科书基本上是学生阅读的唯一文本。而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毕业生应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和报刊、杂志,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以上。”而在我们实际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非常薄弱的一个环节,在升学考试面前,语法成了教师关注的重点。无论是英语课外阅读量还是英语阅读能力,我们的学生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生缺乏科学的英语阅读方法训练。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把阅读作为一种考试题型来对待,而忽略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和感知,更缺乏对文章思想内涵和文化氛围的把握。他们往往割裂地去阅读文章,只关注选择的句子是对还是错,是否符合题意,而对文章本身并不深入探究,同时也缺乏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查找信息,毫无阅读方法可言。
3.学生缺乏自主阅读能力。《国家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同时新课标还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由于农村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和语言学习环境的缺乏,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原版的英语阅读材料,也是由于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对学生缺乏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导致学生不能主动去进行英语课外阅读,更谈不上从中获取课外阅读的愉悦感。
二、提高农村学生阅读能力的举措
对于英语教师来说,认识到学生中存在的这些突出的问题,利用合理而科学的对策,让学生认识到英语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而高效的训练和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达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的要求,并让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完成的任务。
当然,提高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把它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来对待。首先,通过调查问卷和与学生的直接面谈,了解学生在英语课外阅读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给与学生阅读方法和技巧指导问卷调查等形式,掌握学生读书现状及心理状态。经过调查发现,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是没有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不知道阅读什么难度的文章,而且课外资料很少;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阅读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要筛选整理出中学生常用的一些具体阅读方法和喜爱的书籍,提炼归纳出可操作的阅读基本策略,并以此作为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1.要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英语课外阅读资源,开设专门的英语阅读课,通过英语阅读课的设立,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真正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在紧张的日常英语教学中,可以每周增加英语课外阅读课。阅读课的类型可以多样化:开拓读书空间开设读物推荐课;提高读书品味开设阅读欣赏课;享受读书乐趣开设读书汇报课。
2.在课外阅读中,选择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目至关重要。《中学生英语课外阅读书虫系列》,本套英文课外阅读材料分级明确,适合初中生阅读。它体裁多样,有故事、小说、科幻等各种类型,适合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水平,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英语水平,挑选适合自己的英语读物。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推荐一些英文阅读网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网上学习。英文报纸也是非常不错的资源,像《二十一世纪报》中学生版,只有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才能有所收获。
三、教师要给予学生英语课外阅读方法的具体指导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关于课外阅读的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并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改变以往落后、费力的“指读”“出声读”等方式,能够快速和准确地理解所读材料,提高阅读速度与能力。
1.要注意精读与泛读的关系。在我们的课外阅读中,要以泛读为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中心思想,不必每个句子都要理解。注意句子间关联词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表达重点和走向。
2.要注意猜词、句技巧的培养。阅读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解的词、短语,有的可跳过,而对进行整体理解无大碍;有的可根据上下文语境来猜测、推理得知;有的可根据构词法推理,可明确它们的含义,学会合理正确使用英语词典。
3.对于一些重点的句式,可以做好记录,作为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和深化。这些作为例句会更生动形象,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要注意积累课外词汇,这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课外词汇只要认读就可以,不用提过多过高的要求。
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在课外阅读开展起来之后,教师还要做好检查和督促。适时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和收获,鼓励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探讨。对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学生,教师要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积极投入到英语课外阅读中去。
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提高和阅读能力的增强,也会对课内阅读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们的阅读热情由外及内,通过课外阅读,学生会积累更多的词汇,增强学习英语的语感,也同时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不同文化,开阔视野,做新世纪与时俱进的中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Hoec.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won,1981.
[3]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课外阅读;矛盾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99-01
为了打造书香校园,我校号召师生大量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关于阅读的要义--我想无论如何,在课堂上是破不了万卷书的,唯有在课外才有可能去读成千上万卷的书,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视野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是打开学生潜能的金钥匙,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辅助手段,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当前,不少中学生比较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对课外阅读分配的时间较少,导致中学生课外阅读面窄,知识面不广。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外阅读不容忽视。但是,农村中学课外阅读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升学压力与新课标要求的矛盾
九年级学生要求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而当前农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较重,只要考上好一点的高中就行,读课外书他们认为是耽误时间,白费功夫。以我校的九年级学生为例,想上一节美术课,音乐课难上加难,自习课被老师占去进行讲解习题,学生每天都是做不完的各科试题,哪有时间去读"闲书"呢?说实话,一部分老师认为进行课外阅读只对语文课有好处,跟其它课无关,他们虽不反对,但也不支持。不是不爱看,面对各方面的升学压力,学生只有"望课外书兴叹",只有对课外读物说拜拜。
2.学生很少时间课外阅读与应试矛盾
其实七、八年级虽没有九年级学生的学习时间紧张,但每天要面对各科正式的作业,非正式的练习作业等,课外阅读时间也是微乎其微。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面窄,阅读量少,致使学生知识面窄,而当今的中招考试却越来越重视课外阅读的考查,学生遇到此类试题就束手无策。据笔者调查,我校九年级学生对于考《水浒》中有关鲁智深的情节填空一题,98℅的学生答不准确。这又如何让学生从容面对中考呢?
3.想读课外书与无课外书的矛盾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几乎没有学生买很多正版的书来读,如果老师要求,学生也大多从地摊上买一两本应付,而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又不多,因此图书室里藏书量也不大,或陈旧过时,或不适合学生阅读。借阅到了又不喜欢读,爱读书的学生只有失望,仅靠买来的书籍进行课外阅读远远达不到要求。
4.想读课外书与不知如何读的矛盾
有的学生读课外书,主要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对武侠小说、神话小说、言情小说较感兴趣,有的学生不知道看什么书,或者挑一些自己喜欢看的,看书时也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只追求刺激性很强的细节,却无视书中的精华,大部分学生看书前没有目的没有计划,没有选择,对书中优美的词句看后也如过眼烟云。这样一来,阅读课不但没有良好的效果,反而是浪费资源。没有正确的"阅读观"。
针对以上情况,我在阅读课教学中探索出以下对策: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校布置了名著长廊,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著导读的宣传画,内容涉及作者介绍、内容概述,并配上作者相片和相关图片,力求图文并茂,使学生在课余饭后就能接受名著的熏陶。平时我在课堂上朗诵优美的诗篇,在作文课上讲名人故事,学生有兴趣之后,在阅读课上,我向他们推荐一些中学生必读书目,如《名人传》、《西游记》、《水浒》、《鲁宾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性格不同的学生选择的书不同,但我并不强求学生,依爱好选择,这样学生更乐于读。
(2)制定课外阅读计划,克服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美国作家杰克·伦敦说过:"你宁可去读拜伦的一行诗,也不要去读现在的一百多种文学杂志。"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读经典名著。为了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课初期我给学生推荐了一个月应读完的感恩类书籍:感恩父亲、感恩母亲、感恩自然等十几本书,接着推荐的是《名人传》、《爱的教育》、《繁星·春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昆虫记》、《格列佛游记》、《朝花夕拾》、《伊索寓言》等十几本书,现在学生正在读《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等名著,我班一部分同学已经超额完成制定的读书计划,准备下一步让学生读泰戈尔,读莫泊桑,读托尔斯泰等。
(3)提供阅读条件,解决学生读书难、借书难的问题。自从开展阅读课以来,学生也愿意买课外书了,但这只是杯水车薪,远远达不到要求,让学生买书也不现实,同学们互相借阅,班级与班级之间互相借阅,这样阅读面就宽一些,营造一个书香浓郁的阅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此,我校建立了班级图书角,以班级为单位努力打造书香文化班级,倡议每个学生都把自己认为的好书贡献出来,充实班级的图书角,学校图书室也放宽了借阅制度,学校资金投入到图书管理上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