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会计实务实操

时间:2023-10-15 10:13:07

导语:在会计实务实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计实务实操

第1篇

1.货币资金

新准则中现金科目变化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余额直接结转新科目即可。

2.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

原投资准则规范了各种类型投资的核算,包括短期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及长期股权投资。新准则取消了短期投资科目,长期投资仅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准则,即仅规范长期权益性投资,包括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投资,以及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则由《》准则来规范。因此关于投资的变化还是较大的,牵扯到核算内容的重分类以及具体账务处理的变化,因此要想完成科目余额的转换,首先要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对原来的投资项目进行重分类调整。从总体上看,新准则对投资调整后,投资归入的分类为: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具体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都归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中核算);

(2)持有至到期投资(在“持有至到期投资”科目中核算);

(3)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中核算);

(4)长期股权投资(在“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中核算)。

具体转换时,可根据以下办法完成科目的转换:

(1)短期投资

企业应当根据新准则的划分标准将其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按照首次执行日的公允价值自“短期投资”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原账面价值与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

(2)长期股权投资

新准则虽设置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但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另外新准则还设置了“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科目。调账时,企业应对“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的余额进行分析。

①对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

②对于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

③对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贷方余额全额冲销,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余额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科目的借方余额一并转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科目、“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股权投资准备”科目余额。

④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将“长期股权投资”科目直接结转即可。

⑤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能够可靠计量其公允价值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新准则的划分标准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其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自“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原账面价值与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

值得注意的是,首次执行日企业应将原账面核算的与长期股权投资相关的“股权分置流通权”的余额,全额转至“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长期债权投资

企业应当按照新准则的划分标准,将原准则中的长期债权投资重新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①属于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部分,按照其首次执行日的公允价值自“长期债权投资”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科目;原账面价值与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

②属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部分,将“长期债权投资──面值(或本金)、溢折价、应计利息”科目的余额分别转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成本、溢折价、应计利息”科目,自首次执行日改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将相应减值准备的金额自“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转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4)委托贷款

企业应将“委托贷款──本金、利息”科目的余额分别转入“持有至到期投资──投资成本、应计利息”科目。已计提减值准备的,将相应减值准备的金额自“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科目转入“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

3.应收补贴款

新准则没有设置“应收补贴款”科目。企业应“应收补贴款”科目的余额转至“其他应收款”科目。

4.存货

新准则设置了“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原材料”、“材料成本差异”、“库存商品”、“发出商品”、“商品进销差价”、“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和“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内容与原制度基本相同。调账时,应将“物资采购”科目的余额转入“材料采购”科目;将“包装物”科目和“低值易耗品”科目的余额一并转入“周转材料”科目;将“自制半成品”科目的余额转入“生产成本”科目;将“委托代销商品”科目的余额转入“发出商品”科目;其他科目的余额直接结转即可。

另外,新准则还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调账时,应将原存货项目中属于投资性房地产的金额自有关科目转入“投资性房地产”科目。

5.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

新准则没有设置“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而增设了“投资性房地产”和“累计摊销”科目。应将“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石油天然气开采企业的油气资产除外)、“累计折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油气资产已计提的折旧除外)、“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商誉除外)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的余额直接结转即可;将“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科目的余额转入“在建工程”科目贷方。

存在投资性房地产并且按照新准则采用成本模式计量的,应将投资性房地产的账面余额自“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科目转入“投资性房地产”科目;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应当按照首次执行日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自“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或“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转入“投资性房地产──成本”科目,原账面价值与首次执行日公允价值的差额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

6.递延税款

原制度要求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企业设置“递延税款”科目,而新准则设置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其核算方法与原制度相比有所变化。企业应计算首次执行日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带来的所得税影响,计入“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同时追溯调整“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科目金额。

7.其他资产类科目

其他资产类类科目如“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坏账准备”和“预付账款”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相应余额直接结转即可。

二、负债类

1.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股利、应付利息、其他应付款

以上会计科目新准则均有设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相同。调账时,将上述科目的余额直接结转即可。

2.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

新准则设置了“应付职工薪酬”科目。调账时,应将“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费”科目的余额转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对于首次执行日存在的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计划、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将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给予补偿而产生的负债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科目,并相应调整“盈余公积”和“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3.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

新准则设置了 “应交税费”科目,调账时,应将“应交税金”和“其他应交款”科目的余额转入“应交税费”科目。

4.待转资产价值

新准则没有设置“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调账时,将“待转资产价值”科目余额扣除应交所得税后的金额转入“营业外收入”科目,将应交所得税金额转入“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

5.其他负债类科目

其他负债类科目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未确认融资费用”和“专项应付款”等科目,其核算内容与原制度相应科目的核算内容基本相同。科目余额直接结转即可。

三、权益类

1.实收资本

将“实收资本”科目的余额直接结转即可。

2.资本公积

新准则中“资本公积”科目的核算内容较原制度有所增加。调账时,应将“资本公积──资本(或股本)溢价”科目的余额直接转入“资本公积──资本(或股本)溢价”科目,将“资本公积”科目下其他明细科目的余额一并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3.盈余公积

将“盈余公积”科目金额进行有关调整后的余额直接结转即可。

4.本年利润

由于“本年利润”科目年末无余额,不需要进行调账处理。

5.利润分配

将“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金额进行有关调整后的余额直接结转即可。

四、损益类

新准则设置了“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没有设置“补贴收入”科目。

第2篇

关键词:资产减值 会计实务操作 问题 原因

一、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中的问题浅析

“资产减值”的基本内涵是指因内部使用方式或者外部因素或范围发生改变而导致资产的使用价值降低,促使资产的可收回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而且这种减值具有偶然性以及非预期性的特征,对于企业的长足进步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计提资产减值,资产价值的减少可以比较清晰的得以客观的反映出来,它能够全面、公开地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情况,使得未来资产可实现的利益 得到有效的确认,其根本任务在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重要的信息资源。虽然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体现出了它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但是在具体的会计实务操作中也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资产减值损失计提缺乏客观的资料基础

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效益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步骤所在,意思就是说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预计可收回的金额时,就要及时地进行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但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很多公司根本无法及时地获得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合理符合实际的市场价格,在折现率的确定、以及预计资产方法等方面会受到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判断的影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资产减值金额的合理性以及真实有效性不能得到切实可行的保证,在缺乏了必需的客观资料的基础上不利于会计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2、资产组的确认难以准确把握

在新的资产减值准则中明确规定,企业难以对单向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要以该资产所属资产组为基础,为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打好基础。与此同时,要将企业管理层管理生活经营的活动的方式以及资产处置的决策方式等纳入到资产认定组的流程中去。但是在现实情况中,没有明确的标准来说明如何确定资产组,而且不同的划分资产组的方式和途径对于资产准备是否计提等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资产减值的信息披露不够全面

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将资产减值的金额、分类、原因以及影响等大众化的披露出来,而且对于重大的资产减值要披露的可回收金额的确定方法也作了合理的说明。但是对于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并不是所有人对于资产减值的计算方法以及确定标准都有所熟知,因此也就无从知晓企业的资产减值工作的程序是否完备,所看到的客观信息是否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状况。

4、成为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实施盈余管理的方式

上市公司为了使得来年的公司局势变成“扭亏为盈”,常常在资产减值准备上的计提想办法。比如现在多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那么以后的年度就可以相应的少计提折旧,不仅可以为下一年度获取利润埋好强而有力的伏笔,而且为企业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提供必要的经济奠基,是一个比较良好的增利因素。还有一些企业利用计提政策在置换资产时候进行利润的调控,这或许对于公司的发展是个推动力,但是在某些行为上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

5、资产减值转回问题多

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尽管规定,对于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固定资产、合营公司以及联营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等已经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于2007年起不得转回,但是这种规定从一定意义上说不符合会计业的发展实际情况,缺乏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性。首先是不能真正地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之一,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要求,但是如果不能够适当的转回已经计提的减值准备,就使得资产的真实情况得不到合理的反映。其次就是资产变现时候同样产生巨额收益。从一定程度上说,资产变现之时,所存在的减值准备必须转回,以使得利润总额得到增加,但是对于公司在资产实际变现当期所获得的利润利益却做不到及时的了解和控制。

6、资产减值的其他问题

在资产减值核算时间方面,“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资产,对于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要有一个合理的预计,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各项资产损失要有一个合理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这是新准则的主要内容之一,但是对于“定期”概念的界定没有做一个明确细致化的说明,使得会计的各项操作显得更加的随意性,缺乏必要的规范。在商誉减值测试方面,由于商誉的测试要在与其他资产组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减值测试,因此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表的因素就涵盖了如何认定所属的资产组以及能否将商誉正确地分配给资产组等内容,这些都是有待加强和完善的。

二、资产减值会计实务操作问题产生的原因

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资产减值准备已经逐渐成为新的会计造假工具,它不仅损害了广大投资人的利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会计的信息质量,究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制度的本身以及主客观因素出发,具体分析如下:

1、资产减值确认方式的多样性以及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

(1)资产减值确认方式的多样性。资产减值的确认方式可以通过全部资产、单个资产、现金产单位以及资产类别等不同的方式进行,确认方式的不同自然也就决定了结果的不同。确认方式的多样性所带来的结果便是主观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有些企业管理部门就很容易的可以借助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的采用和选择,使得他们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出现虚假的现象,在误导了使用者的同时不利于会计制度的完善和改革,阻碍了会计事业的发展。

(2)可收回金额计算的复杂性。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前提即是“可收回金额”的计算,差额就是减值准备的应提金额的基础则是可收回金额低于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在这些内容中又涉及到“销售净价”的概念,销售净价有不同的认定方法:如果没有成交合同价,但是活跃市场存在的话,市场价格扣除应当分摊销售费用后的金额则是销售净价;计算使用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净额;如果当前的市场价格也不容易获得,则估计销售净价的基础可以考虑为最近时期的交易价格。通过诸如此类的不同认定方法可以得出,在每一资产项目的可回收金额得以确定之时,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科学估计,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判断程序,从一定程度上给企业进行利润的操纵留下了空间。

2、 内因来源于企业动机

作为上市公司,为所属集团或者其控股公司向市场筹集资金是其重要的任务之一,尤其是现今我国的资产市场发展的还不够健全。但毕竟企业获得上市资格也不容易,有时候为了避免由于连年亏损造成的损失,公司进行违法违规的利润操作也就成为不足为奇的事实了。还有,除了可以操纵利润,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为了逃避债务进行多计或者少计减值准备也是重要的原因,当然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不合理。除此之外,在某些地区由于“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现象的存在,为企业内部产生的利润操纵现象提供了更多的动机,部分上市公司在以前年度隐瞒了费用以及虚报了收入,使得企业常常出现比较严峻的“资产泡沫”的现象,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将资产负债进行清理,可以释放风险。

3、 外因来源于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

首先是企业的治理机构不合理,资产减值不仅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且需要企业提供一个和谐统一的内部控制环境。从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会计人员实际上只是执行层,决策层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决策的导向会影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实践,而某些企业控股大股东经常利用关联交易去侵占上市公司财产,最终影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进程。还有,企业之所以能够通过随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达到相应的目的,社会的监管力度比较薄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会计的各项工作操作中,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以及职业经验,导致本应该标准化的东西显得主观性,必然会产生诸多问题。相关的会计法规不具体也是重要原因,现行的会计制度对各项减值准备的计提还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没有针对不同的情况以及实际进行清晰明了的说明,合理的计算步骤也没有在计提的具体内容上得以良好的展示和体现,在这样的资产减值操作过程中容易使得该手段成为某些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媒介,使得计提不仅缺乏必要性的标准,而且相应的制约手段也没有完善。

三、结束语

在时代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中得以科学合理的操作,不仅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契机,而且利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各企业要重视资产减值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探索和实践采取相应的应当措施,才能真正地发挥出资产减值的作用,促进企业的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许静.《对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的思考》.新财经(理论版).2011(4)

第3篇

一、当前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自2008年我行实行综合柜员制以来,随着我行综合业务系统、核算流程系统的投产运行,我行核算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通过有效的事权划分、重要岗位分离、事后监督、银企对账、支付密码等手段,全行柜面服务质量和操作风险控制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我行现有的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及业务处理流程的限制,仍造成一些风险隐患存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我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不明确,操作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

现我行的操作风险由总行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管理部设风险官一名,专职负责全行操作风险。各部室、各分支机构设兼职风险管理员一名,负责各单位日常操作风险的管理。没有设置专门的合规管理部门或合规管理中心,操作风险管理由风险官一人负责,日常无法对各单位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各单位操作风险管理情况通过兼职风险管理员上报的操作风险报告掌握全行操作风险事故及隐患暴露情况,对各单位隐瞒不报的操作风险隐患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很好的行使操作风险管控职责。各单位兼职风险管理员在工作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使得兼职风险管理员在操作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私心,不愿意过多暴露自身工作的缺点及本单位工作中的不足,不能很好的履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

(二)各分支机构会计结算业务管理架构不科学,日常的会计结算业务操作风险隐患不能很好识别、管理

我行各分支机构的会计结算与操作风险控制职能是由各分支机构营业室行使的,第一,各分支机构营业室既承担着本机构的会计结算管理职能,又承担着本机构的营销等任务,日常工作十分繁杂,各机构营业室设置了一名主管结算副行长,负责营业室的人员及业务管理,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监督会计结算与操作风险防范工作;第二,分支机构检查、监督人员与管理职责冲突,分支机构日常的检查、监督基本上全靠主管结算副行长负责,既要管理又进行自我检查,容易造成日常操作风险隐患不能及时暴露。第三,总行检查、监督人员不足,不能保证对支行现场检查的质量。总行审计稽核部作为全行内审部门,现有13人,除各分支机构会计结算业务的内审职能外,还承担着全行管理人员的离任审计、各业务条线的专项检查、上级监管部门的临时检查任务及配合全行的外部检查;结算运行部现有专职检查人员3人,承担着对36家分支机构及本部各中心的检查任务;总行纪检监察部作为视频检查部门设有3名专职视频检查人员,通过查看录像对各分支机构日常会计结算业务处理的违规、机关部门违规检查的任务。这种机构设置的缺陷,造成了管理弱化。

(三)未将操作风险管理纳入柜员、分支机构考核体系,柜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操作风险诱发因素上升

目前我行对各分支机构前台柜员的绩效考核没有形成科学的考核体系。营销任务指标是通过总行的市场金融业务部下达到分支机构后,分支机构往往将这些指标与柜员绩效工资收入挂钩,如完成多少存款、做成几笔小微贷款都会按存量或增量业绩的考核比例得到绩效工资,虽然对前台柜员的日常业务差错,结算运行部事后监督中心有差错率考核,纪检监察部也对违规行为有视频监控处罚,而对日常会计业务结算中差错和事故自查或预警的柜员,或者对无违规、无差错的柜员则没有相应的考核奖励,没有真正体现操作风险防范的价值,使得前台柜员不重视操作风险的防范。

(四)总行各部门对分支机构管理缺乏统一协调,形成操作风险管理的空白点

总行各部门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还是按条线进行考核管理,有的业务部门在一些新业务的推广过程中往往是只制订业务管理办法、操作流程,而对新业务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检查、操作风险防范、前台服务、客户反馈等管理缺乏,这就把全行的业务发展和操作风险防范分离,还有的一些新业务在会计结算管理上的归属不够明确,导致与新兴业务有关的会计结算管理文件、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不到位,对前台柜员的培训、业务指导不足,各分支机构在前台业务办理中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五)有的条线制度建设滞后,部分规定与业务操作系统不匹配,存在漏洞

近期,我行电子银行、小微业务等发展迅猛,国际业务也开始办理,再加上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虽然有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出台,但制度建设没有系统性,对执行的制度没有回顾性完善,部分业务没有严密的流程、办法,形成一些操作风险点。

二、分支机构操作风险隐患的原因分析

(一)目前,我行虽然不断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分支机构操作风险控制能力在不断增强

但是随着分支机构职能的扩展,有的分支机构管理的职能弱化,职责不清,个别分支机构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执行力欠缺等现象,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问题也常有发生,从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行操作风险控制职能的有效发挥。

(二)对分支机构及前台柜员的管理考核缺乏长效机制

我行分支机构会计结算人员及柜员占全行总人数的50%,虽然进行了多次绩效考核办法的修订,但现在还未形成一套科学评价前台柜员的完整考核体系,对分支机构柜员考核存在着各部室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的现象,对柜员的考核内容偏重业务,不重视操作风险管理,考核评价指标还不够合理。

(三)分支机构管理人员操作风险意识淡薄

一些分支机构负责人不能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操作风险管理的关系,缺乏操作风险意识,只强调业务的开拓与发展,把主要精力用于本机构营销任务方面,对上级监管规定及行内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执行不严格,造成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有些操作风险隐患得不到彻底根治。

(四)分支机构会计结算人员培训不到位

近年来我行业务发展较快,新入行员工较多,但新员工上岗前培训时间短,到达会计结算岗位后,没有老员工的传帮带,对业务理解不透彻,业务流程不熟练,对会计结算人员的业务培训主要依靠各分支机构的主管结算副行长组织,一些分支机构主管结算副行长对员工培训不认真负责,柜员业务技能提升慢,使得前台业务办理效率不高。

三、对分支机构操作风险防范的几点建议

(一)在分支机构构建全员参与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存在于分支机构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分支机构每名员工都是操作风险的承担者,也是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风险的执行者。因此,分支机构全体员工都要有操作风险管理意识,每个人在做每项业务时都必须考虑操作风险因素,形成全员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使分支机构每个员工都承担起操作风险管理的职责,使遵守规章制度成为一种文化。

(二)明确总行各部室职能分工,理顺管理职能

总行各部室对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不仅仅包括各条线业务的管理,还应该包括各条线业务的检查监督、操作风险防范。分支机构是我行对外业务的一个支持平台,前台柜员是在这个平台进行服务的操作人员。总行各部室在制度的制定、执行、检查上要加强各部门之间协调,明确分工,能够合并执行的,经过协商形成统一意见后向分支机构安排。对本行的新业务,各牵头部室首先在相关部室之间沟通后,明确各部室职责,各负其责,并提前或同步对相关部室和分支机构业务人员进行培训,确保分支机构新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及时与相关部室沟通,得到解决。

(三)完善会计结算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对各分支机构所有能够集中处理的业务,严格实现集中处理系统控制,通过总行核算集中处理,降低操作风险隐患。二是充分发挥事后监督的操作风险的集中管理功能,利用新的事后监督系统对各项业务处理的过程进行监控、实时预警,形成识别、计量、缓释、控制和处置的系统性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对操作风险的有效识别,提高事后监督效率和监督效果。三是继续做好银企集中对账管理工作,对现有对账系统进行改造,提高重点账户的对账监督工作,增强银企集中对账的有效性。四是强化分支机构现金的管理和监控职能,总行结算运行部要定期调研,加强分支机构柜员的现金动态的监控,严格柜员尾箱现金管理规定,超限额现金必须按规定及时上缴。

(四)逐步建立柜员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合理分配员工薪酬,按业务的复杂度和贡献度设定业务权重,计算柜员的绩效分值,对柜员的业绩进行全面考核。通过考核以岗定酬,充分调动柜员工作积极性。为稳定会计结算队伍,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对于重要岗位的会计结算人员,可根据其岗位职责和操作风险承担程度,对岗位工资拉开差距,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五)加强对会计结算人员的有效培训

对会计结算人员的培训要讲究实用性,强调有效性,以往我行对会计结算人员的培训多次进行,有现场培训,也有视频培训。现场培训,因培训场地限制,造成人多不能保证培训质量;视频培训,因缺少监督,分支机构不重视,有的培训也没有达到预想效果。要继续加大对会计结算人员的培训力度,改进培训方式,增加业务系统的实际操作培训,提高会计结算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会计结算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操作风险识别能力。对新员工的培训要采取封闭培训,延长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要全面,减少新员工上岗后由于业务不熟悉形成操作风险。

第4篇

会计作为一门有效的管理工具,在现代社会的运行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满足公司的资本要求的方面,会计的工作以及学习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会计实务,另一个就是会计理论。

其中会计理论是由各类的理论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学科体系,在知识体系内形成一套有机运行的整体,会计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对客观会计规律的认知,当前的会计理论中包含了会计环境、会计目标、公认会计原则、会计假设、会计准则、职业道德、经济业务、账项调整、资产、负债、收入以及成本等等,会计基础理论是以经济学基本原理为依据,阐述会计理论领域内会计运行的基本理论。

会计基础理论的作用是:首先,会计理论可以指导会计规范的制定以及形成,协调各个具体的会计规范之间的关系,其次,在会计行业内灵活的引导会计人员应用会计规范,高效率的开展会计实务,最后,会计理论能够加深对会计实务的理解,有效的督促会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

而会计实务指的是会计应用理论,将会计基础理论当做进行会计业务的基础,将会计理论基础当做会计实践中的具体运用理论,其中包含的业务有会计核算程序、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以及会计方法等等,会计实务在进行的时候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殊性的特点,在可变性以及时间性方面都能够处处的体现具体的规律,其中会计基础理论在会计实务的实施进行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包括了归纳、预测以及指导的作用,帮助会计实务有效的传递信息和总结经验,还可以有效的解释和评价会计实务实施进行的效果,最终可以发挥出预见以及实践的功能。

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社会功用的分析

当下,将会计系统分成两类,一类是会计理论界,主要代表有高校、财政研究机构等。另一类是会计实务界,主要代表有企业(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 两个类型在社会运转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交叉。例如:在理论研究机构内研究人员根据具体业务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法规和制度,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实际的会计业务进行全面的了解,特别是在出现新业务时,但在这一过程中没有实际的账务处理操作;而在企业内的会计人员必须在熟悉基本会计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掌握深刻的理论。

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促使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高深理论的同时强化学生会计实务的处理能力,致力于培养在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实务两个领域内的优秀的跨界人才,使得当下的会计教育更加的完善,会计人才更加的符合社会需求。

三、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表现出的实用性的分析

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传承肯定靠教育,目前我国会计教育有职高、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多种学历层次;另外还有社会培训,包括实账培训、会计各类证书培训;此外还有新准则培训、新制度培训、后续教育等,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教育形式呈现多元化,但是在学生就业单位调查中发现:职高、中职、高职就业的绝对主体是在各类实体企业(含金融)、公司(含商贸、投资),但不一定都是具体的会计工作;本科就业的主体还是企业、公司;研究生的就业呈现多元化,一是研究生是本科生就业的延后,眼光、择业面发生变化,其次女性居多,去学校任教居多;再次是研究机构和金融企业居多,总体看会计专业毕业生不一定完全从事会计及相关工作,一些投资公司、金融企业、办公室文员占相当比例。 而社会培训、新准则培训、后续教育依然是在在职会计人员为主体的培训。

在各类型的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更加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高职生在接受的教育程度方面比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较差,但是在从事会计工作之后,能够在会计实务的操作中表现优秀,甚至是具有良好的操作能力,只是在会计理论的掌握方面缺乏一定的实力。但是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在从事会计工作的时候无处应用自己所学的高深的会计理论,使得这些人才认为自己的工作屈才,相比之下,高职毕业的会计人才能够踏实的从事会计基础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夯实会计理论;

其次,会计工作实践性强,理论和实务结合紧密,基础工作强调的是动手能力,不需要太多的高深理论知识,即使是大企业的高级职位,也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现状偏重实际应用,本科的理论水平基本足够,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有点资源浪费,即所谓高不成低不就;而在高职院校内学习到的会计理论以及掌握的熟练的会计实务的操作能力已经能够满足企业对于会计职务的需求。

最后,从开设课程与实际工作的实用性角度出发,高职课程兼顾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有针对性的培养企业和公司需求的会计人才,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重点不同,前者更加的重视实践以及工作能力,后者更注重理论的深化以及创新。

根据以上分析,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时候有如下几个优势: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内接受训练的时候能够在之后的工作中熟练的应用,满足会计工作对于实际操作要求高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接受会计专业教育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掌握有实际利用价值的会计基础理论,不需要过于高深的会计理论,只要切合会计专业的理论需求即可。其次,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动手能力、理论水平、学历水平以及满足会计专业期望值的时候都有非常高的水平,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到企业工作的时候对于岗位的忠诚度也比较高,获得企业的赞同度较高。最后,在高职院校的培养过程中,会计高职教育的教学从基础理论+实践(动手能力)两个角度落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着重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的问题,即工学结合的实训方法、模式研究,同时还要注意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究出针对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5篇

《基础会计》是职业高中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学好《基础会计》,将对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职业学校招生对象是应届或往届初中毕业生,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普通薄弱,学习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最优的发展。本文就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分组学习技能和个别学生辅导方面展开探讨。

1、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学习《基础会计》,兴趣的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强、概念多、图表多等特点,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极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引起一系列副作用。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将使教学的开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呢?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笑话、讲故事等语言艺术活跃课堂气氛,创设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例如在讲“复式记账”时,可以讲这样的一则笑话:一个家庭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掌握家庭的经济支出数额和支出结构,采用了复式记账法来记录家庭的日常开支情况。每发生一笔开支,妻子都要记在家庭账本上。如用现金100元购买了一包金丝苗大米,记录“库存现金”账户减少100元,“食物”账户增加100元;有一天,妻子刷卡购买500元化妆品,记录“银行存款”减少500元后,于是妻子问丈夫记什么账户增加500元,丈夫不假思索就说,那记“维修费用”账户增加500元吧!用上面的笑话来说明复式记账的原理和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掌握复式记账法,而且印象深刻。其次,采用成功激励法。在教学中多介绍国内外会计发展的新动态以激励学生,特别是会计行业诱人的发展前景。经常列举我们身边成功的会计人士,尤其是我校优秀毕业生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本专业产生美好的憧憬,树立将来要从事会计的专业理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兴趣,为深入学习打下较坚实的基础。

2、深入浅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基础会计的原理和专业术语多,学生要掌握会计实务操作,必须弄清楚有关的原理和专业名词。然而学生们缺乏社会经验,一下子很难理解《基础会计》中出现的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科目名称,课听不懂,内容难理解。因此,讲解时可以把抽象枯燥的专业术语分解成生活中的通俗易懂的实语,如借贷记账法是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记录反映各项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在讲解时,首先强调“借、贷”不能理解为日常生活中向银行借或贷款,在会计上它们已失去本身的涵义,只是一个代号,就好像人的名字只代表某一个人。其次,重点说明“借、贷”符号代表什么?“借”表示资产、费用的增加,所有者权益、负债、收入、利润的减少:“贷”则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利润的增加或资产、费用的减少。例如:把现金1000元存入银行。那么资产中的银行存款增加1000元——记借方;而资产中的现金减少1000元——记贷方,如果把借方和贷方及其内容按规定格式摆放,则是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1000 贷:库存现金 1000

然后再举例子分析会计分录的类别及编制方法(记账凭证的编制),从而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会计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3、分组实习、在合作中掌握会计技能

会计教学必须以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实践能力较强并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实践教学对实验教程的要求较高,教程必须能给学生提供较真实的经济业务、创造一种仿真的经济环境,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所有会计实务操作。

在学生已掌握单项会计凭证填写和账簿登记基础上,由5至8名好中差学生组合为一个小组,教师将高度防真的实习资料发放给小组,要求从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都是由小组合作完成,成绩好的学生起领队和辅导的作用,让他们互帮互学,对学习中的随时展开讨论,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控制好学生操作进度,对不同的小组要根据其不同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以免学生操作严重出错,导致偏离会计实务操作方向。实习操作结束后,教师对各组的实习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和鼓励,通过全班交流,相互补充、修正,达成共识。

学生按照会计核算流程采用真实的账证表等进行规范化会计业务实训后,再对学生固定角色,采取“分组轮岗制”。每组代表一个财务科,在组内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设置出纳、记账、主管、稽核和档案管理等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任务与职责,每一循环结束后,将岗位进行轮换调整,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每一个会计工作岗位的权限及职责。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及广度,更大的作用是提高人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争辩,而这种争辩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智慧。

4、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因人施教

在课堂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能有些问题还不能解决,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个别辅导要注重方法,善于启迪。有些学生,抽象思维相对薄弱,可以将抽象问题要具体化,如,学生问到“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区别”时,可以用中药房抽屉及其标签创设情景来帮助学生区分。会计账户如同抽屉,是有一定的格式的,用来摆放“会计信息”,而会计科目如同抽屉上的标签,是为了“写明会计信息的名称”。恰当比喻生动形象,学生很容易理解。有些学生在会计实务操作能力欠缺的,如手工点钞、鉴别真假币、装订凭证和账簿等,教师可以通过手把手地教导,帮助学生提高会计实操技能。

第6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改革与优化

作者简介:陈君庆(1970-),男,广东湛江人,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讲师、注册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6.7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73-03

目前,会计专业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开设,已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但随会计相关法规的改变及用人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改变,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如何在原来已较为成熟的专业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迅速进行相应调整,以便适应新的行业制度和用人市场要求,进而优化并改进现有的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方式,便成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的新课题。

一、重新调整教学内容,确定新的学生培养目标,并据此选定或编写教学用教材

通常从专业教学培养目标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都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之后,要具有从事本专业、本行业工作要求的能力和条件。而在我国《会计法》的第三十八条中,对会计工作从业条件有着明确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这条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中职学校对会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定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中职学校的学生通常没有任何社会阅历,对经济常识和经济事务缺少基本的关注和思考,因此也造成了他们在刚接触会计专业学习时,很难找到知识的衔接点和吸纳及消化的方法。用他们自己的话讲,就是“总是找不到感觉”。要把这样的年龄和基础知识背景的学生带上会计专业的学习轨道,并力争使其通过三年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习,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这的确是不易的事情。这不仅仅需要各中职学校根据各自不同的师资情况、教学资源状况、专用教学设备情况及学生生源情况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同时还要组织有教学经验的专业老师精心挑选教学用教材。如确有需要,还可以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组织有能力的老师根据教学具体需要,自己来编写校本教材。合适的教学用教材,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此外,有了合适的教材,专业老师还应精心地组织教学。老师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合理地安排好每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对老师讲解内容的反应情况,尽力将会计理论与实际会计工作做到最简易的结合,使学生能较为轻松地联系和掌握。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适当的设计和增加一些学生能参与的互动环节,这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二、强化会计业务学习各阶段的实训内容和形式,并将其列为中职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的重点

会计本身是一个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必须要打好这方面的基础。从会计业务处理能力的培养这个方面的要求来说,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基础会计》的学习时,就应该同时开始会计基本业务的模拟实训,这会使学生把对会计业务的认识和理解与相关的业务单据与票证结合起来,为下一步把这些业务单据和票证制成规范的会计凭证打下基础。同时,也很直观、很简易地使学生完成了将抽象的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基本业务处理程序的初步结合。在这个学习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直接在会计实训室上课。这样,一方面便于老师可以利用较好的电教设备给学生模拟一个更细致、更逼真的教学视觉感受;另一方面在会计实训室里的仿真会计工作环境里,容易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会计工作氛围,并使学生对所学的专业产生学习兴趣。这样,都会使会计的教学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因场地有限或其它原因学校无法提供这种教学条件的,也可以把会计初级阶段的学习安排在一般教室,但最好学校能提供投影设备或多媒体设备。利用这些教学设备,老师也一样可以为学生模拟一个直观的会计工作的办公环境,然后再将教学内容以仿真的会计原始凭证形式来模拟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并将其融入到学生要亲自动手处理的会计业务中,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操作,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也加深了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

有了初级会计实训的基础,在接下来的具有专业提高性的其他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所要求能掌握的会计业务实操内容也应随着他们学习内容的深入而逐步加深。在这个阶段,不但要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经济业务,而且还要使其在账务处理的熟练程度和规范性的能力上不断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与巩固,将为学生就业带来较好的专业技能优势。

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会计专业教师要在不断更新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加强专业教育和职业引导能力

我国会计行业的相关法规和行业管理与国际接轨后,行业理论和行为规则与国际上的日渐趋同。近些年来,会计行业相关法规的变化较多,内容涉及面也较广,这都对会计专业老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需要会计专业的老师要自觉地想方设法利用各种资源去进行知识更新。这种更新并不需要对整个新会计准则内容系统性的全部了解,因为新会计准则虽内容很多,但真正涉及一般企业的核算内容变化的并不是很多。而且,现在一般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和学生管理工作量都较大,如果要求其对新会计准则全方面的了解,老师们会普遍难以保证这样的精力和时间。为此,可以以会计教研组对新准则中涉及我们现有教学内容变动的地方,进行统一学习和交流,把学生们在日后工作中可能要用到的、已变化的地方进行教学内容的统一更新,即便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最新教材,也可以由相关老师们商量来统一更新。这样,老师们不但较快地更新了必要的新知识,也同时使学生们同期了解及基本掌握了新准则中的部分新核算规定。

会计专业老师的专业知识更新不能仅仅靠老师自己的学习,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教研部门也要积极地为老师们搭建和创造专业实践的机会。由于专业老师一般在校工作普遍较重,所以很难能挤出一个专门的时间段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大多数老师都只能是到兄弟学校和部分企业进行小范围、暂短地交流。这种所谓的交流与实践,由于时间、地点等因素限制,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有所提高和补充,但并不能代替真正的专业企业实践。所以,学校管理部门应在可能的提前下,要采用更加灵活、更多方式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提供更多形式的教师参加企业社会实践方式,才能真正解决会计专业老师到企业实践-提高-理论结合实际的知识融合过程。会计专业的有效教学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只有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引导能力,才能在师资这个部分来带动和优化会计专业的建设与教学管理。

四、将企业高级会计从业人员请进校园,不定期为老师、学生做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结合会计实务技能大赛,努力优化教学方法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的现状,要想给会计老师的社会实践和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找到对口单位、对口专业及对口岗位,这个可操作性难度较大。会计工作的内容与性质,决定了一般单位不愿意将财务信息透露给外单位人员,更不愿意外来人员直接接触本单位的会计资料。这就给会计专业的师生到企业对口实践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尝试利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寻求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状况。

首先,可以寻找合适的合作单位,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外校实习基地。外校实习基地一般从专业岗位来说,肯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岗位给学生实践,但却可以提供给学生现场参观的机会,使师生们在通过到企业的会计及其他业务部门现场参观的同时,一边听取企业专业人士的讲解,先在头脑里产生直观印象,然后再将合作企业的高级会计人才请进校门,让他们为会计专业的师生讲解企业里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实例和做一些以师生提出问题较多的业务内容为专题的专业讲座。这样,虽说并不能完全代替师生的实岗实践,但也确实可以解决和弥补一些会计专业的师生在实践与理论学习结合中所存在的问题。

其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还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计划地派出会计老师不定期地到有合作关系的会计事务所进行交流。一般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会被安排有两次时间长短不同的外出社会实践。而在这个时间段里,在校会计老师的教学工作量会相对少一些。学校教务部门或专业教研科室可以利用这个时间段,有计划地派出老师到相关单位交流、实践,并让老师利用外出实践的机会,能真正参与到合作单位的会计实务处理工作中,在实践单位能承担一定的具体工作。这样,无论是对中职学校,还是对合作实践单位都有一定的好处。当然这样的合作在最初的磨合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只要大家本着真诚合作的态度,合作方式及内容很快就能被理顺,并且合作的领域有可能还会逐渐加大、加深。

会计老师实务经验的积累,直接影响着他在教学中将会计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程度。而这个环节结合的好坏,又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企业实际业务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有计划地让教师参与会计实务工作,这对学生在这一方面能力的提高上起着绝对性的作用。

近几年来,中职学校开展了会计实务技能大赛,目前不但从最初只是各市、各地的赛事,现在已有了全国性的中职学校会计实务技能大赛。这些赛事把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技能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的要求提高到更高的地位和层次,这也对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过去,在中职教育这个层面上,几乎没有一个可以评价和考核其教学质量的、统一的指标体系,所以在中职教育迅猛发展的势头下,许多学校受其现有的师资力量和结构以及教学设施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与牵制,在进行校内教育教学改革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培养是十分不利的。而职业技能大赛的广泛铺开,使各校都必须要用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成果来证明自己的教育实力和发展潜力。会计实务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的会计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方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参赛,各校均组建了专门的参赛工作小组。在工作小组中,专门负责指导参赛学生的专业老师一般都是从学校相应学科中选的佼佼者,其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在学校里都具有较强的优势。把这些优秀的老师聚集在一起,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专业研究,不但为他们在专业领域提供了充分交流和汲取他人所长的平台,同时也会使他们在教学和教改方法上的进一步完善,并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努力优化教学方法。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建设的改革与优化,应当与中职学校的发展与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较好地、密切地结合起来,它不但是要将学校内的会计教学改革不断深入,而且更多地还要考虑如何合理地利用好学校的外部资源,并结合各种自身的情况,使会计专业建设改革的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娟.提高会计课程的教学质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

[2] 金国英、陈慎、黄惠勤.对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09,(02).

第7篇

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会计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才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知识更新速度更快,以适应新的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的变化,另一方面也为会计人员多渠道地获取新知识提供了途径。基于此,本文就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教育中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改革创新谈一些浅见。

关键词 知识经济 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变革与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发展经济的首要资本,知识经济的特色就在于创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通才教育,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日益普及,使会计人员对现实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适应性较差。当前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会计及其模式,有些内容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需要。我国会计教育体系中,会计学历教育、会计继续教育以及会计职称、资格等考试培训构成了会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知识经济逐步渗入经济生活,培养会计人才要结合我国社会实际和未来的需要,未来会计的发展与创新应从初级会计基础教育抓起,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继续教育则应使会计人员了解和掌握最新的会计理论知识和方法。这里就重点阐述对社会初级会计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的变革创新的思考。

一、社会初级会计人员培训的应试教育弊端及改革创新的思路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中对初级会计人员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学校的会计学历教育,二是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对社会人员的会计培训。但不管是哪个途径,我国《会计法》都明确规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所以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就成了培训初级会计人员的必修课程。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课程包括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或珠算五级,前两门是笔试理论考试,后两门是实务操作考试,从考核结构来看,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确实是考试的最优结构,然而就在这种最优结构考试后,很多通过考试并取得会计证的人员对现实的会计工作无从入手,根本不能运用考试课程中所学的内容来胜任会计职务。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这就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首先,两门理论考试课程的内容主要是理论基础概念知识及法律条文,虽然包括实务知识,但却限于纸上谈兵,为了通过考试,不管是培训教师和还是应试学生都只会注重考试内容的讲述和学习,而不会花时间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训练。其次,初入门的应试学生仅靠对这几门课程的学习,内容范围非常有限,尤其是对非会计专业的社会人员,根本不能对会计工作有详细的认识,即使通过考试也只停留在对会计入门概念的理解上,无法进行实际的会计工作。所以切实改变目前应试教育对人才的束缚,转向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会计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会计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方向。

1、对初级会计人员的培养层次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会记账、算账、报账,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对初入门的会计人员除了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外,还应增加手工会计实务操作和电算化会计操作相结合的考核,加强对初级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实操知识的培养和提高。更新培训内容,完善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知识结构体系,丰富相关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必然要求。

2、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有关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感知、认识和交流信息。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开放式的教学,使学生接受到更多、更新的知识,丰富和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解决,逐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探究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获得能够受益终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3、针对社会初学会计的人员,应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以加强学生的职业经验的训练。可以设计模拟现场业务范例,购置供实习使用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操作台等,让学生亲自操作,按会计工作程序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在学生中分组,分别循环扮演会计部门中的不同角色,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岗位职责的认识和掌握。在会计实验室里模仿从多媒体教室里学到的会计案例知识,进行会计核算模拟实习,以此验证从案例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从而增强了动手能力,加深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

二、会计继续教育的变革和创新

在我国,会计继续教育是会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财政部发了明确的规定。会计继续教育是对正在从事会计工作和已取得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为目标,以及为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进行的再教育、再培训。我国现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大多流于形式,去参加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财政局年审会计证的需要才参加继续教育的,面对知识经济对会计教育的影响,不仅要在会计学历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而且还要在会计继续教育上进行变革和创新,要求会计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1、树立会计人员终身继续教育理念,增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积极性。在知识经济经济时代,人才的竞争非常重要,大力宣传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竞争意识,使广大财会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积极支持、关心、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不仅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更是适应社会形势及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起学无止境、终身学习的理念,使“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我必学”,增强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做到自觉主动学习、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适应工作需要。

2、及时更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实效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应坚持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和学以致用,将重点内容放在会计人员急需的会计理论与业务知识更新、会计法规条例变更修订、技能训练补充、会计职业道德等方面。在具体继续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还要充分考虑会计的具体工作差异、根据会计专业技术资料(职称)分为高级、中级和初级三个级别,按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会计人员应设定不同的继续教育内容,使每位会计人员都能从培训中真正受益。

3、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方式,彻底改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形式化。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学习,应以自学为主,培训为辅;以专门培训为主,其他学习形式为辅。既可运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录像、讲座等方法,也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网络教育、网络查询、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还可以进行实地演练。在教学方法上,要针对在职人员的特点,尽可能采取操作式、案例式、体验式等教学形式,增强内容的可听性、教学的互动性,提高培训效果和质量。在培训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咨询,解决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会计服务水平。

第8篇

1.调研背景

哈尔滨远东理工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知识与能力并重的专业技术人才。随着近年来毕业生源的数量的与日俱增,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摒除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学校本身问题来看,也显现出了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问题,学校输出的会计专业人才与社会的需求脱节,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特进行本次调研,希望有助于学校方面对于人才培养定位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要的改进措施。并据以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

2.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的企业包含了大型商业集团、中型合资企业、小型独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专业培训机构。

3.调研方法

本次调研采用抽样调研法,选取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典型企业,通过访谈方式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希望这次的调研能够对我校会计人才的培养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更新提供帮助,使之能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在实务操作教学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1.社会整体需求分析

据网络数据显示,通过各地人才市场统计数据的分析,会计行业为招聘职业需求的前十位,全国的私营企业以每年30万家的速度增长,单此一个类型的企业每年的岗位缺口就达到40万-50万人次。可见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但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会计专业学生工作比较难找,而另一方面,企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又较大。而毕业生平均素质则是连年下降。就整个行业就业现状来说,无论是权威人才网站的统计数字,还是专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的看法,都显示出一个结论:低端人才泛滥,高端人才紧俏。

2.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需求差异分析

(1)大型商业集团会计人才需求

对于大型商业集团,财务专业人才引进标准,主要定位于本、硕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完成岗位相关业务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招聘,以管理培训生岗位为主,既试聘于企业,分时间段分配到不同财务岗位,担任助理工作,也是再学习的过程,为期1年-2年,根据工作评估情况决定是否留聘。入职门槛较低,本科学历,应届毕业生,能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基本账务处理,专业成绩优异,校内表现活跃。

(2)中型工、商企业会计人才需求

对于中型企业,会计专业人才的引进标准,主要定位于本、专学历;中级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能够独立完成岗位相关业务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招聘,以管理培训生、出纳、保管员、会计员助理等岗位为主,这些岗位存在工作少、责任小、工资少等劣势,属于从基层做起,徐图发展的岗位,工作一定年限后,有机会转职至基层会计岗位,但是本科毕业生往往忽视这些机会,并且存在与专科生竞争的情况。

(3)小型企业、私营企业、自主创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这一类型的企业,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就业压力的推动,近年来快速崛起,数量繁多。在大中型企业会计高端人才稳定,中低端人才泛滥的大环境里,这一类型的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并且人才引进的硬性标准较低,针对于基本定位在本、专科毕业,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有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等。应聘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基础知识扎实,能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相关业务处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财务软件;能够独立报税;有审计基础知识等。小型企业具有门槛低,业务类型全,工资适中等优势,还可以作为专业能力的锻炼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平台,为进入大型企业、合资、外资企业做跳板。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市场需求

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大,但主要集中在职称高,经验足的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应用型院校毕业生毕业走向主要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其需求标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专业知识

企业普遍认为财务人员要有牢固的财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摸索,从实践中不断提高,要熟悉企业的具体实际,了解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企业有关规定,并从严要求自己,做到记账、算账、报账手续完备,内容真实,账目清楚,这是最基本的财务工作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做好财务工作的关键。

2.专业资格

超过95%的企业要求财务人员带证上岗,既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对于考取会计初级职称的应聘人员会优先录用,对于开区国内注册会计师资格证书是人员会重点培养。

3.专业能力

在专业知识与专业资格合乎标准的基础上,是否受到聘任的关键就在于专业能力的水平上。企业招聘的是员工,而不是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希望聘任到的是可以直接上任工作的专业成手。具体根据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要求,在基础财务处理岗位,要求能够独立、完整、正确的完成相关账务处理,能够独立进行报税及税收筹划,能够熟练应用企业财务软件、办公软件,能够尽快掌握企业财务制度等。

4.其他方面

在基本条件一致的基础上,具有以下条件会加大成功受聘的几率:(1)广泛的知识面。会计人才应该是综合型人才,在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了解会计相关学科,如经济、税收、营销、法律、管理、金融、证券。(2)一定的外语能力。如英语四级,日语、俄语、韩语等。(3)熟练应用办公软件。能够出具简单报告、编制有关数据表格、协助完成幻灯片演示文稿。(4)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参赛经验、文体特长、大学时担任一定职务,能够体现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由于会计人员要经常性的与银行、税务、证券机构、公司部门等发生业务往来,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会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四、关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建议

社会需求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导向,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会计专业人才输出院校,我们的市场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小型企业,是我们学校的毕业生能够在毕业时符合这一类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在进入社会时,能够第一时间进入企业,感受企业文化,感受工作氛围,在工作中进一步提高能力,积累经验,为向大型工、商业以及跨国集团进军积蓄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快速的走出第一步。基于这一考量,我认为应对人才培养方案做一下调整:

1.专业方向划分

在完成大一基础课程的修习后,让学生制定职业规划,并据以选择专业方向,可分为财务会计、审计、资产与投资、报税与纳税筹划、出纳及保管等。

2.专业资格证书

在选择完专业方向后,开设会计基础、会计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经济法、初级会计实务等专业资格考试科目课程,帮助学生尽早通过相应考试,开设资格证书相关讲座,讲解大学阶段可以考取的证书类型,帮助同学选择性考取有用的执业证书。

3.校内实训课程

在选择完专业方向后,修习相关专业知识,开设相关校内实训课程,可选择开设出纳实训、中级财务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税务实操、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商业会计实训、审计实训。

4.校企合作

为了增加学生对于专业的了解,对于企业业务的熟悉,应该注重产学研结合。会计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吸纳社会、行业和企业的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进入教学过程。可考虑与网络知名会计网校、市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工商企业、有一定规模的代账机构、自主创业团体进行校企联合,互惠互利,一方面引进人才开讲座、短课等,开阔学生见识;输送优秀学生进入企业见习、实习;另一方面,可以以学校方面承接会计账务工作,提供学生真账实操,配备指导教师团队,完成代账业务创收。

第9篇

会计职业是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为实现会计的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能而设置的岗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的纵横两种教学结构中,纵向教学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及其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教学结构则是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

一、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上发展而来的,相应地具有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的一些特点,主要有:

(一)“学术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一些实践课,所做的仍是“学术教学”。

(二)演绎理论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沿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演绎理论的思维方式,让本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接受抽象“完美”的理论。

(三)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流行至今,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不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会计教学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授课内容上多有重复,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师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团队实力无从体现。

(四)灌输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因为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所以会计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术教学”、“演绎理论”和“课程”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五)以师为本。以书为据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一样,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书本层面的知识。

(六)止于模仿

在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模仿例题学会了编制分录、编制报表,但并没有真正会运用,“熟练”不够,当然难以“生巧”,一到工作岗位上,仍是一脸茫然。

(七)应试教学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每门课程都要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考考考,学生的比较”,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要适应应试教学的考核方式。

总之,由于套用有余、扬弃不足,结果使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成为本科会计教学的“压缩饼干”,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克隆”,或者是中专会计教学的“发面馒头”。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按照我国的人口实际状况,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高国民素质,保证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已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就广西而言,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仍然是十分迫切的。而后WTO时代国际竞争的加剧,对高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变革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以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是会计教学模式探讨的起点,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即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开展“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二)“任务驱动”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教学任务,以归纳事实形成结论为特征的模式,由一个实际的案例(任务),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岗位模块体系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应该是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模块体系,而不是传统的面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工作岗位技能训练为单元、以单元组成模块、以单元训练实现模块功能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四)互动式课堂教学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做;学生练,教师正;学生练,教师核”。

(五)以岗为本,以职为据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依据”。

(六)熟能生巧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模仿案例学会编制分录、编制报表,而且要对所练技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达到准确、快速的境界。

(七)“应对教学”

改“应试教学”为“应对教学”,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应对求职当时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为考核目标,过时的知识是往者已矣,可以不学。考核方式也要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为标准,以使学生顺利通过应聘面试、实务操作等就业环节为着力点,使学生能够取得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和就业优势。

四、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对象原则

从目标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二)顺序衔接,结构合理。组合恰当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三)循序渐进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转变观念到拟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质量,再到结果评估与处理,都需要结合实际,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四)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效益必须大于构建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成本。

五、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展开的。从横向结构角度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上看,根据会计从业人员按工程型会计人才、技术型会计人才和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分类,笔者认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上;在企事业单位中,他们的职位定位在中层管理人员、白领、高级蓝领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上,要求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

1.技术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分析,其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等。

2.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能操作计算机和会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制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

(二)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说,就是要求工作岗位单元训练熟练透彻、岗位模块专而精通、职业模块应聘成功!

(三)教学的内容

根据“面向对象”的原则,职业工作岗位用什么就教什么,职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在设计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术和能力训练单元和模块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来研究确定各自要知、要会和要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模块,一个职业工作岗位对应于一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的基本单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所有模块就构成高职会计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

1.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通过校企共同协商,把绝大部分或全部模块的设置权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

2.学院自行培养的,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会计工作岗位实训单元方案。

3.突出重点,通过对模块合理组合,对模块提供的时间多少、训练强度的高低,进行综合考虑,突出要强化的内容。并通过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或真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务实性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4.强化职业工作岗位素养。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

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要求能操会用,开设widows200/xp/98操作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会计软件应用技术、ERP应用技术等训练模块。

在职业外语方面,要能看懂英文报表,会用英报表,会说日常英语,开设英语或东盟各国的语言训练模块。

(四)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对实务直接操作,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对象的任务驱动式归纳方法,要创新案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加公司工作的方式。在运用模块或单元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工作,可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有相应虚拟工资,指导教师应有“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等角色,开设的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如市场开发部、销售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翻译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总务部等,每个部门均设部门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总经理(教师)召开企业管理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负责人(学生)参加会议,会后各负责人向本部门工作岗位(学生)布置工作,各工作岗位(包括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教师检查。公司应有的办公设备在合作公司或者模拟实验室里都配备齐全。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详细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在实习的一定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共同提高。

(五)保障措施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会计实务)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第二,加大对师资培训力度,增加培训资金投入。第三,落实职业共建项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关键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并且随时能够得到会计专家的指导。第四,发挥集体智慧,会计实务专家、会计人员和会计教师一起进行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的开发的统筹兼顾与方案安排。

从纵向结构上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分析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特征,教学过程设计与组织策略等。首先分析学习环境;其次用细化技术分解学习任务;再次根据学习者并无经验的特点,用主成分显示技术分析案例。这要求:一是面向过程的每阶段(环节)展开教学设计;二是各环节教学的衔接和配套;三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