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自学配音的方法

时间:2023-10-15 10:13:07

导语:在自学配音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自学配音的方法

第1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古诗词兴趣

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传统教学主要由教师将作者的生活或者写作背景向学生介绍,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一知半解地读懂古诗词的大致内容。或者教师直接将古诗词的翻译抄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了。如果运用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在情境中感悟古诗词深刻的内涵,可使学生产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

如教学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时,我播放歌曲《雨霖铃》,同时视频展示歌词,也就是全词的内容。学生被优美的音乐深深陶醉,沉浸在优美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就感受到了词的魅力,从而急切地想要进入词的学习中,理解词的内涵,领悟词的情感,了解词人的生活背景、身世,总之,学生对词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很活跃。

二、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古人生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有许多内容,被拍成了电影、电视片或者短剧,如果能够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那将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理解古诗词。如教学《短歌行》时,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曹操的认识,感悟其丰富的精神世界,加深对词的理解,我用视频展播电视短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片段,让学生进行交流、诵读,从而让学生了解了曹操的文才武略,知道曹操不仅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一个文学家。

三、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配音朗诵,促进古诗词的理解

配音朗诵是古诗词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配音朗诵往往有现成的录音,标准的朗诵,不仅让学生学会朗诵,更重要的是从朗诵中,感悟出古诗词的韵律美、音乐美、节奏美,也便于学生对整个古诗词的理解,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学会有感情的朗诵,学会断词、断句的方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内涵,培养想象力,产生创新的思维。如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我播放配乐诵读,要求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给生字词注音,同时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接着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读,要求学生在模仿中,体会诗人朴素、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四、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视野,学会鉴赏古诗词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网络上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平时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浏览网络,经常浏览网络世界,拓宽教师的视野,学生也应该经常上网查阅资料,学会收集资料,自主获取知识。教师可以将自己在网络上收集到的有用的教学资源,告诉学生,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让学生少走弯路,使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网络自主学习,选择高效学习古诗词的方法,然后归类整理,为将来更好地学习古诗词打下厚实的基础。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运用网络进行学习,也使得课堂更加开放和灵活,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给予学生网络学习的机会,发挥信息技术的网络优势,互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得学生在自学中,获得了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个性得到张扬。

第2篇

关键词:童话 ;群文阅读;低年级学生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童话占了很大一部分内容。生动的故事情节、夸张的想象、丰富的语言以及拟人的手法,让学生对童话故事情有独钟。面对极富情趣的童话故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还原童话故事的童真、意趣,教出儿童情趣。让学生真正喜欢上童话,喜欢上阅读。以童话故事特有的儿童情趣引领低年级学生走进群文阅读。

一、立足课内,抓好课堂主阵地

1.反复品读,寻找情趣

有些童话在成人看来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是不屑一顾的,但他是儿童所独有的,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并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但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阅读能力也有限,所以对作品中的情趣,很多时候都要靠老师去指点、发掘。所以,在教学前,教师应细心体会和品味,发现童话故事的情趣点。

如教学《乌鸦喝水》,我采用了谜语激趣导入:“身穿黑袍子,长个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打一种鸟。”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与想象都被调动起来,“多频道”地运作,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孩子又重温了乌鸦对“老人”的孝敬。

(1)出示“乌鸦”问,谁能有礼貌地跟乌鸦打个招呼?

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乌鸦的距离,仿佛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时也使孩子学着礼貌、热情地与人打招呼。

(2)然后揭示题目《乌鸦喝水》,让学生想办法记住“喝”字。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乌鸦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孩子们觉得乌鸦就在我们的当中,又通过刚才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问题匣子打开了,从提问中也可看出孩子对乌鸦的关心,通过激发,孩子就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自学。

不同的童话故事有着不同的内涵,即使同一个童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冲突。在此基础上,我们把不同类型的童话整合在一起,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松鼠找花生》、《猴子捞月亮》、《小蜗牛》组成群文阅读,让“快乐”和“童真”成为童话教学的主旋律。

2.转换角色,体验情趣

(1) 角色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指导学生讲述自己学习的童话故事,通过角色转换进行对话,让学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角度去感受,无需教师任何讲解,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已蕴含在充满情趣的角色对话中。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这样组织"讲故事"活动:

(教师播放课文动画,但是没有声音。学生欣赏。)

师: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不过这个故事里的小动物都没有声音。动物王国电视台台长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读书、表演特别棒,想聘请小朋友做动物王国的配音演员,瞧,还特意寄来了招聘启事!(出示招聘启事。生读启事内容。)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给这个童话故事配音吗?那可要仔细看哟!

指导朗读字词句,粗浅的理解课文。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互相评价。

学生根据动画课件的画面,给动画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每一个环节,学生都既紧张又兴奋。教师正是利用"给动画配音"这一语文实践活动---角色对话---讲述童话故事,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同时也培养了听说读等多方面的语言能力。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将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酸的和甜的》介入这里,组成群文阅读,加强情感体验。

(2) 角色模拟。儿童之所以喜欢童话,是因为童话的幻想性和强烈的游戏精神最能满足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的需求。有时候让学生走进故事,使他们成为故事的主人公,让他们走进角色从而较为理想地完成对故事的解读。如我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伊始,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玉米、桃、西瓜等模型教具和小猴子、小白兔的头饰,告诉大家今天要演一个童话故事。先指导学生读课文、分角色、教表演,接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练习表演,再找两个学生分别戴上小猴子和小白兔的头饰扮演小猴子和小白兔。"小猴子"按照书上的五幅图画的情景,表演扛玉米――扔玉米摘桃――扔桃摘西瓜――扔西瓜追小白兔"。

这样的表演,满足了学生喜欢玩的天性,增强了学生对文本的真实体验,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的勇气,还锻炼了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既顺应了儿童的天性,又适宜童话的特点。

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适用拓展阅读课文《象鼻桥》,让学生俩人一组弯下身子,伸直手臂,模拟大象搭桥,学生就这样静静地站着,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象鼻桥"开始摇晃,逐渐支持不住了。通过搭桥模拟体验,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大象在河边静静地站了好几天,是多么不易、多么伟大。这样的组成群文,可以加深对童话的理解。

二、放眼课外,拓宽阅读大舞台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明确提出了量的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实施建议中对课外阅读也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语文学习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因此语文教学效果真正的源泉是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

比如,学习了童话故事《小公鸡和小鸭子》,我们知道了小鸭子和小公鸡不同的习性,学到了它们之间互相帮助的品质。教师在将学生引入童话情境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阅读,通过读那些生动有趣、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动物童话故事,读出《狐狸和乌鸦》中狐狸的狡猾,《狼和小羊》中大灰狼的凶狠,《蘑菇该奖给谁》中小白兔的活泼,《三个小伙伴》中老牛的善良等,达到语言、情感与思想相互交融的过程。

第3篇

1、会单韵母iuü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2、联系生活感受发音,掌握音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情境图,每位学生aoeiuü卡片一张,乌龟、蚂蚁、鲤鱼图,iuü图,悠扬动听的乐曲,奖励学生的五角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游戏:找朋友(aoe)

同学们,白老师在每人桌上都放了几张拼音卡片,我们一起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aa我是a,我的朋友在哪里?aa你是a,你的朋友在这里。(举起a的卡片)

二、情境导入

1.出示情境图

(1)今天,白老师带来了一幅有趣的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上画的是一个村庄的小河边。)图上画了哪些小动物?(图上画了蚂蚁、乌龟、鲤鱼)蚂蚁为什么坐在乌龟背上?小鱼见了会说什么?(2)

老师把图上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儿歌,请跟我读。(小蚂蚁,要过河,乌龟伯伯把它驮,鱼儿见了笑呵呵。)(相机在图片上出示i、u、ü)

(3)

揭题:三个小动物的名字中包含了今天要学习的三个单韵母i、u、ü。(出示课题2、i、u、ü)

三、学习韵母i、u、ü的读音。

1、学习u的读音。

这三个小动物中我们应该向谁学习呢?为什么?(我应该向乌龟伯伯学习,因为他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主动帮助别人)(出示乌龟图)

①今天我们要学的单韵母u,读音就象乌龟的乌。(出示u)

②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的口型,认真听,教师范读u

③请跟我读u,u,u,嘴巴小圆uuu(两遍)

④开火车读

⑤u的读音象乌龟的乌,老师编了句口诀,一只乌龟uuu。(跟读)

u的形状象茶杯,老师又编了句口诀,一只茶杯uuu。(跟读)

你能象老师一样根据u的读音、形状自己编个口诀吗?(火车开了uuu,一只乌鸦uuu)

2、学习i的读音。

图上的三个小动物中你还喜欢谁?为什么?(小蚂蚁,勤劳)(出示蚂蚁图)

①蚂蚁的“蚁”是第三声,如果把它改为第一声,读音就有点像单韵母i了。(出示i)

②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的口型,认真听,教师范读i

③请跟我读i,i,i,牙齿对齐iii(两遍)

④开火车读

⑤你能根据i的读音、形状自己编个口诀吗?(一件衣服iii,一位医生iii,)

3、学习ü的读音。

图上的三个小动物中还有一条可爱的小鲤鱼(出示鲤鱼图)

①鲤鱼的“鲤”是第三声,如果把它改为第一声,读音就有点像单韵母ü了。(出示ü)

②请同学仔细看老师的口型,认真听,教师范读ü

③请跟我读ü,ü,ü,嘴巴扁圆üüü(两遍)

④开火车读

⑤你能给ü编个口诀吗?(一条金鱼üüü,鱼吐泡泡üüü)

4、巩固练习

①、刚才我们学习了i、u、ü,这三个字母发音时,嘴巴不动,声音响而长,所以我们叫它单韵母。再加上上节课我们学习的3个单韵母“aoe”。现在我们一共学习了6个单韵母,依次是“aoei、u、ü”。你们能试着背一背吗?

②、同学们背得很好,白老师带你们轻松一下,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ii我是i,我的朋友在哪里?ii你是i,你的朋友在这里。(i、u、ü、a、o、e)

③、白老师带大家玩个配音游戏,老师读一个单韵母,但是不读出声音,你们看老师的口型,猜猜老师发的是哪个音,给老师配音好吗?

四、学习i、u、ü的写法。

1、学习i的写法。

同学们能读好i、u、ü了,怎样写好i、u、ü呢?

①你们看这幅蚂蚁图,说说i像什么?(i的一竖象蚂蚁的身体,一点象蚂蚁的头)

②指导写法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看看i是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写在哪一格,再写什么,写在什么位置?用手指在书上划一划。

③老师用红色粉笔在四线格中板书,学生书空

先写一竖,写在中格里,再写一点,写在竖的上方,在上格的中间偏下的位置。

④教师用白色粉笔描红。

边描边讲述描红的要求:一笔描成,不出红线,不涂改。⑤

学生在书上描红。

2、学习u的写法。

i写得很好,u该怎样写呢?

①你们看,u象乌龟身上的哪一部分?(u象乌龟壳的边缘)

②指导写法

请同学们看第8页,谁来说说u有几笔?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写在哪一格?

③指名上黑板板演,学生书空。

(注意两竖要直,第一笔的弯要平滑)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

边描边讲述描红的要求:一笔描成,不出红线,不涂改。

3、学习ü的写法。

i、u会写了,怎样写好ü呢?

①你们看这幅鲤鱼图,我们怎样来记住ü的样子呢?(ü中的u象金鱼的身体,ü上两点象金鱼的眼睛)还有什么记住ü的好办法呢?能用自己熟悉的字母来记吗?

说得真好。刚才大家说了两种记忆方法,一种是借用图画记忆,另一种是借用熟悉的字母记忆。这两种记忆方法都很好。希望小朋友以后记忆新东西时,尽量用巧妙的方法记。②指导写法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8页,自学一下,ü的笔顺,和每一笔的位置。用手指在书上划一划。③指名上黑板板演,学生书空

教师解说:先写一个u,写在中格里,再写两点,写在u两竖的上方稍微靠拢一些,也写在上格的中间偏下的位置,和i一样。

④学生在书上描红。

边描边讲述描红的要求:一笔描成,不出红线,不涂改。

五、巩固练习。

布置课堂作业,播放音乐

同学们写得真漂亮,相信你们一定能把习字册写好。拿出习字册,写i、u、ü各两行。

第4篇

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搜索到相关文章109篇。这些论文多立足于国内高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总结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如盛国强和周永模利用问卷调查了我国132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状况,发现抄袭、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1]文章分析了问题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改革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强化英语写作教学、把好论文选题关、科学使用研究资料和加强过程管理等。张春芳用文献法对近三十年(1981年至2009年)刊登在国内121种期刊中有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的论文进行了调研,指出毕业论文管理、写作及指导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对策:建立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把握基本的选题原则和方法;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材,提高教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2]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改革”作检索词进行模糊检索,得到的文章仅有2篇。其中曹胜强的《谈英语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改革策略》[3]一文中提出的改革策略并无太多新意。许晓艳从现有的专业体制形成的背景、美国本科毕业设计设置、现代社会对英语专业的要求、大学英语专业改革模式探讨和论文时间改革五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必要性,提出毕业设计应该与就业相连接。应使“1+X”型的毕业设计与“1+X”型的专业英语模式相配套。她提倡学生用英文写出多元化的毕业论文,如“英语+经贸”,“英语+旅游”或“英语+酒店管理”等,从而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将毕业设计作为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枢纽。[4]然而,实际情况下,“英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课仍是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课程主体。X相关专业课在整个专业培养大纲的比重和课时量很难有所突破或实现”[5]。因此,学生对X专业的了解仅限于皮毛,难以写出质量较高且有一定独创性的文章。用英文撰写的要求更增大了论文撰写的难度。学生只得转而求助于网络资源,通过“拷贝”和“粘贴”完成论文。这无疑又回到了论文抄袭和论文质量低下的老路上去。综上,目前国内对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改革研究多集中在改革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强化对学生论文指导的过程监控与管理等,即便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论文质量,也很难避免抄袭现象的发生。英语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的弊端难以消除。

二、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改革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明确地把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目标,其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用和实践,注重能力和专长。庄智象在《关于国际化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6]一文中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良好的语言基本功、极强的专业知识结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常情况下,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既要考查学生对英语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要考查其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二者如何协调结合,是改进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个突破口。工科院校本科生毕业前既要完成毕业论文,又要完成毕业设计。前者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性,后者检验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即动手能力。这种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工作有很好的启示:是否也可以将英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由单一的论文模式改为一种集社会实践和论文于一体的毕业设计模式?本校英语系经过多方调研和考虑,最终提出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形式入手进行改革,力求探索一种能有效地防止抄袭,且适应应用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的毕业设计模式,具体情况如下:1.改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长期以来,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都是沿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毕业论文一般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7]若仔细推敲这句话,“一般”二字暗示着高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其他形式的调整。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抄袭现象,从2012届学生开始,本系改革传统的毕业论文为毕业作品制作,具体指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制作出有英语配音及中英文字幕的视频节目。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主题,比如人文景观、产品推介、跨文化交际等。除了制作15~30分钟的专题视频外,学生还需完成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中文稿。学生将此文稿译为质量较高的英语,用于为视频英文配音,同时视频还配以中英文字幕。几名学生可在拍摄、配音和剪辑上互相协助,但每个学生最终要提交一个独立的作品和配套的中英文文稿。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视频拍摄及制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本系还特别邀请了电视台的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32学时的培训,讲授视频的拍摄技巧和后期如何利用专业的EDIUS软件进行视频编辑及字幕制作。培训扩充了学生英语专业外的传媒知识,使学生获益匪浅。2.将毕业设计工作提前到学生就业前以往毕业论文从第七学期开始进行,第八学期进入到论文撰写最紧张的阶段。这时学生基本步入社会,或就业实习,或四处求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写作。学生离开校园导致信息资料缺乏,引发网络抄袭,与指导老师的沟通也受到影响。为了改善这种状态,本系要求2012届的毕业生在第六学期即开始毕业设计的前期工作,包括毕业设计选题、开题报告撰写与修改以及开题报告的答辩。从暑假至第七学期中旬,学生完成毕业设计文字稿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不断修改并最终形成定稿,继而完成拍摄工作及后期制作。第七学期中下旬完成毕业设计答辩,学生修改后提交最终版作品。将毕业设计提前,避免了学生毕业设计时段与找工季的冲突,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题目,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样不仅提高了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便于教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3.改革为毕业作品制作的优势其一,视频制作属于原创性的作品,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题目,亲自为视频配音并出镜,有效地制止了抄袭现象的发生,且学生选题不再狭窄单一,时效性大大增强。很明显,改革后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比改革前更丰富更新颖。其二,相比以往多届学生反复写过的没有新意的论文来说,新形式的毕业设计拥有更多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由于学生大都来自广东,其毕业设计多围绕广东本土的人文景观、企业及产品、文化传统等进行。如“岭南水乡———小洲村”、“主题公园的营销策略———欢乐谷成功之道”、“潮汕成人礼———出花园”、“西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西关大屋的历史变迁”等许多作品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学生亦可选取自己有求职意向的行业作为毕业设计的主题。最终每个毕业作品被单独刻录在光盘上,可作为学生求职简历的一部分,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为成功应聘增添筹码。其三,学生开动脑筋自编自导视频作品,很大程度上培养了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如“千年葵艺在新会”的制作者巧妙地把一位老奶奶摇着葵扇给孙女讲故事的场景引入到视频的主题———介绍广东新会的“葵艺”发展史。其四,将中文稿翻译成英文,在老师指导下不断修改至最佳的过程,使学生的写作翻译技能和语法、词汇等英文基本功有了显著的提升。其五,在为视频英文配音的过程中,学生反复练习英文稿的朗读,并在教师帮助下纠正错误发音,改善了语音语调,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其六,通过在网上搜索毕业设计视频的相关素材,锻炼了学生搜集、筛选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其七,视频拍摄和编辑软件的学习以及后期的字幕制作等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八,拍摄前与公司厂家或景区等多方联系,锻炼了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视频由几名同学或亲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鼓励部分有需要的学生继续撰写毕业论文少数打算读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需要通过做毕业论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为此,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鼓励部分学生撰写论文并配备优秀教师对其指导。

三、改革效果和结语

第5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理解“退去、渺茫、幻景”等词;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语言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语言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香港之夜的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大屏幕展示香港的美景)看来同学们已经被这美丽的景象深深吸引了。你们知道它是哪里吗?(板书:香港。“港”字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右下半部分容易出错,教师可以重点强调一下)谁愿意说说你所了解的香港?

在74年前,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一个夜晚离开香港,那一刻他记录了当年香港的夜景,今天我们就跟随巴金先生走进香港之夜。(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声音响亮地自由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正音。自学提示一:边听边想象香港夜晚的景象,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香港之夜的特点,把它画下来。文中有一句话也概括了这样的意思,请你再一次读文,找到这句话,并加上你自己的理解,给这句话换种说法。

3.香港的夜色之美,甚至美到了不可不看的程度。我们借助以下方法来读懂课文。出示自学提示二:(1)默读课文,画一画你从哪里体会出了香港之夜的美。(2)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也要做好标记。(3)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结合具体词句说一说你的感受。

三、品读感悟,以读悟情

1.指名汇报,读句子,谈感受。重点分析以下语句:(1)它们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像是一座星的山,放射着万丈光芒的星的山。(2)但是,当我注意到那座光芒万丈的“星山”的时候,我仿佛又听到了无数的灯光的私语。(3)我看见它们时明时暗,就像人在眨眼,或者像它们在追逐,在说话。(4)那一座星的山并不是沉默的,在那里正奏着出色的交响乐曲。在这一环节中要提示学生将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扩词、换词,适时播放图片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句。建议:适时出示远看香港的图片;教师在学生汇报时要多追问,当这个词映入你的眼帘时,你想到了什么;用联系下文的方法读懂“万颗星点的聚合”“香港似乎闭上了它的大口”的意思。2.欣赏香港的风光图片,激发再次阅读的兴趣。3.过渡:看着这美丽的风光片,你能像作者一样来赞美一下香港之夜吗?下面就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来读一读第五、六自然段,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香港之夜的美。朗读方式: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论——示范读——齐读。4.自主质疑,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把你不懂的地方画下来。(2)通过小组讨论来探究提出的问题。(3)集体交流。(疑难语句:“不禁疑惑地问自己:我先前看见的难道只是一个幻景?”明确:这种疑惑从侧面更强烈地表达出香港夜色之美和“我”心中的留恋与失落。)

四、以文传情,升华“美”

结合板书小结过渡:如此迷人的夜色,真的是不可不看。巴金先生抓住一个“亮”字,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绘香港夜色之美,将现实世界与想象世界完美结合,更自然地抒发出喜爱之情,语言优美细腻,尽显散文之魅力。

(此处可以设计问题:巴金先生在描写香港之夜时,抓住了最大的特点来展开想象,用一个字说就是?(亮)作者是乘船一点点远离香港的,他所看到的夜景也是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视野中。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呢?)

五、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这么美的文章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师边播放图片、配音乐,边和学生互动读文。

1.师读3、8自然段,男生读5、7自然段,女生读4、6自然段。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2.生齐读4至结尾段。

六、以文抒情,传递“美”

1.展示搜集到的有关香港的照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更多有关香港的知识,然后小组交流。

2.动笔书写《我眼中的香港》,可以是课文的拓展,也可以是课外的资料与文本的融合。

第6篇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数学;“微课”

所谓“微课”是黎加厚教授根据国外的一种教学形式,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教学方式,他的主要方式为教师提前准备任务单,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录制针对本节课重点内容讲解的一段10分钟左右的视频课程,可以录制屏幕的PPT演示过程加上配音讲解,也可以是在白纸或者黑板上书写加上讲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某一个时间进行自学,回到课堂后对一些不能理解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再不懂的教师进行小范围的讲解,最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目前有很多的教师把“微课”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生动、活泼。“微课”学习,使带有一定强制性的教学过程转变成学生高效的自学,使儿童在小组合作中体验与情感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注意力更加集中,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微课”学习,在当前小学教学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教师所认可的教学形式,是时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

通过课堂观摩、调查与思考,我发现“微课”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微课”教学在高效课堂中应用的一些问题和优点

(一)教师只注重授课形式。目前在一些体验“微课”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每节课都使用了“微课”的视频教学让学生回家进行了自学,回到课堂上又进行了分组讨论学习,但是并不是每节课都适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比如,有位科学教师在讲授摩擦起电这节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微课”的形式,自己录制了“摩擦起电”的实验视频,让学生自学,大家考虑,是不是这种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应该会更好呢,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实质上,上面这节课只是停留在形式的层面,只是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发挥“微课”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以达到理想的预期目标。

(二)问题浅易没必要使用。教师对学习内容的把握上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提的过于浅显,甚至提得不恰当。比如,有位教师在教学“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时,主要的时间放在了进行单位的换算练习上了。“微课”教学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存在一定的难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这样的问题才会更有价值、有意义。

(三)教学片段不是“微课”。有的教师将以前录制的一节完整的课堂实录的一部分截取下来几分钟,发给学生作为自学的资料,这种不是“微课”,只是课堂实录的片段。“微课”学习,不能只为走形式而忽略效果,如何组织教学才更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学、探究,是一个前沿课题。真正可以借鉴的经验很少,正处在摸索阶段。

二、通过探索和实践,谈谈对更好应用“微课”的认识

(一)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确定学习进度。教师将学生的视频分发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由的确定学习本节课程的时间,不必像传统课堂上那样只能跟着教师的进度走。同时,学生在利用视频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视频播放的进度,容易的、会的内容可以选择向后快进,没学会的,可以重复播放。这种形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是不能实现的。

(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在“微课”学习的讨论环节,学生在讨论问题时的思维最活跃,也更能激起学生创新的火花。留给学生广阔的研究空间,允许学生“旁逸斜出”。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质疑,敢于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积极争议。既有小组讨论,又有集体评议。这样不仅使一些平时胆小、害羞、怕错的学生能在小组中展示自己,而且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人人都有发言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并且建议小组成员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增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质疑和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展了思路,开阔了视野,使思维向多向发展,创新的“萌芽”也在悄悄地生长。在交流后,综合了小组的乃至全班的不同思路,这样的效果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第7篇

【关键词】传媒 播音主持 大学英语 教学质量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传媒行业不断变革,对播音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节目主持人,不但要有高标准的职业素质,还要有作为交流手段的语言功底。因此,熟练掌握英语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需学好的一门技能。但就目前各艺术类高校来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与其他非艺术类英语教学并无太大差别。笔者认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为艺术类考生,他们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有着与非艺术类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他们往往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不高。但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英语的要求又有很高标准。因此,一线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要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教学,从而培养和打造符合传媒行业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节目主持人才。

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特点

(一)学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薄弱

艺术类学生的高考成绩偏低,尤其是英语成绩普遍偏低。很多学生的高考英语分数连及格标准都达不到。高考分数不是学生素质和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但确是基本体现。高考分数低的学生多数都是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弱、学习方法不得当,在课堂上精力不集中,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他们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初高中阶段就已经养成了不良的习惯。这种习惯没有得到及时的改正便一直延续到了大学。

(二)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善于表现,语言表达能力强,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愿意与教师互动。针对这种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增设师生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当中,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

(三)情感丰富,善于模仿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情感非常丰富,善于与教师沟通交流,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来了解其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做到及时收集汇总。同时,教师也可以掌握学情,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

模仿能力强也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一个特点,同时也是作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职业技能。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上增加朗诵、电影配音等相关教学环节,以便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播音主持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手段与方法陈旧

多数大学英语教师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仍然采用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 传统的教学手段。同时,教师没有认识到艺术生与非艺术生的区别,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方法都和非艺术生一样,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性施教。这就导致了英语课堂比较枯燥、沉闷,教学质量不高,学生根本提不起学习兴趣。

(二)培养目标不明确

播音主持专业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播音与主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熟悉广播电视节目采编与制作,具备外国语言文学业、新闻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培养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又做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毕业生既具备高标准的职业技能,又具备娴熟的英语语言基础。

(三)学生用英语实践的机会少

实践教学是提高英语运用能力的关键。但由于教学资料、教学资源、实践基地等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授课中,英语的语言、词汇、语法教学都是在脱离具体语言环境下进行的,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学生自学能力偏低,课下也没有英语语言环境,这就导致了“哑巴”英语的产生。

三、播音主持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初探

(一)改进教学手段,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针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特点,结合新时代背景下传媒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多法并用,打破传统的外语“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落实“学生主体化”的重要理念,多设朗诵、情景模拟、电影配音等环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让其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做到外语教学中的“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改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态度及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英语口语的培养。

传媒行业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语言要求定位在英语应用能力,要求能用流利的英语口语独立完成一个专访或一台节目。这就把英语教师的教学要求提到了一个新台阶。传统的英语教学只重注词汇、语法的撑握,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作为一线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探讨、反思,把课堂上的重心转移到英语口语的培养,这是我们迫在眉睫的教学改革问题。

(三)增加第二课堂实践

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就是有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语言应用性的实践练习。而短短90分钟的第一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具有内容丰富,不受时间、地点及教材的限制等特点,并且可迎合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特点,给他们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在兴趣的推动下,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

总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新时代背景下高素质的新闻传媒人才,大学英语教师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既具有播音主持专业素质,又有英语语言应用际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卫莉.播音主持专业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J].东南传播,2010(8).

[2]夏莹.艺术院校播音主持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探讨[J].科教导刊,2011(8).

第8篇

关键词:“未来教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如今最热的数字化教室――“未来教室”,正进驻到越来越多的学校中去。它的建设与使用意味着数字化教学真正走入了课堂,是教育界的一场全新的改革。“未来教室”环境下的英语课堂与传统英语课堂到底有何区别?是否数字化课堂真的能解决传统课堂中的一些问题呢?

一、传统英语课堂中的疑惑

“传统课堂”指的是非数字化环境下的课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实践,普通课堂也在尽力扭转“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教学状态,以提高课堂中操练英语的频度与广度,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最终目标。但是这样的课堂再灵动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如何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照顾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但是如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让每个人都能“吃饱”“吃好”?

如何拓展语言学习的深度与广度?英语学习需要大量的阅读与交流,仅一册教科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往往为了英语学习资源的寻找而烦恼。

如何培养高效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时跟录音朗读课文,在复习时默写课文,养成这种习惯就是所谓的“学会自学”了吗?如何让学生掌握更高效的自学方法?

如何监督课后的学习效果?作业情况往往要到次日批改后才能了解,教师仅凭自己的教学经验预设一些教学难点,可能会有所遗漏,无法及时在课堂中解决。

二、“未来教室”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未来教室”的硬件设备与软件应用的灵活组合能满足教师多种课堂教学需求:交互式双板系统的双轨型教学模式、平板设备与网络平台整合后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Windows系统的大型触摸屏(以下称为“Touch”)环境下的小组合作方式,为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1.探索合作学习的新模式

“未来教室”提供的技术支持,能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合作学习,实现自主探究的过程。以教授译林版五年级上册Unit 7 At the weekend一课中的Cartoon time为例:

教师在Touch上提供学生故事的图片,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描述,并尝试按照一定的逻辑排列图片,学生可以在图片旁写下一些关键词作为描述的辅助。在各组进行汇报后,教师出示文本,学生朗读、对比自己小组的作品与文本的语言,自我反思并作出修改。然后教师告诉学生这是一个故事脚本,需要学生将这个脚本变成一个话剧表演出来。教师先播放卡通让学生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始设计人物台词,进一步丰富台词内容,并为故事添加一个结尾,通过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个与课本不太相同的卡通故事,最后用重新配音或是表演的形式进行反馈。

在以上教学中,“未来教室”的数字化设备让教师能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辅助,提升了自我学习能力。

2.实践翻转课堂的新形式

数字化学习带给学生“无处不课堂、无处不学习”的全新冲击。从某种意义上说,“未来教室”可以淡化、模糊“课堂学习”的概念,成为“翻转课堂”这一无边界学习的有力表现模式。

以国外英语绘本The big trip一课为例,说明如何实现“翻转学习”。

首先,教师将文本制作成图文并茂的电子书与难点解析,拍摄成微视频上传至校园网。学生在家中自学故事,了解故事大意,并根据学习要求学习新单词的读音与含义。然后,登陆edmodo平台,教师学习任务,并用发帖的形式基础问题。在平台上,学生能实时提问,教师与其他学生都可以自由发帖解答问题,还能对这些答案进行点赞与评论。第二天,在“未来教室”里,教师通过edmodo首先进行前测,测验试题“How will pig go?”考查学生对故事的了解程度。学生通过edmodo也能看到正确答案和自己的正确率,还能给这些题目进行评价。此时,教师再依据生成资源,集中精力解决文本重难点。

由于有了“翻转课堂”的学习方式,大量的新授时间都转到了巩固操练和综合应用环节,因此,课堂上就能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辩论、运用、分享感受,信息量和语言量都非常大。

3.体验即时评价的新方法

技术的进步为教师及时检测学习效果、调控教学节奏提供了有力支持。交互式双板统可以即时任务、接收并显示学生pad与Touch上的学习成果,可以进行批改或者点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以译林版四年级上册Unit 8 Dolls的Fun time和Check out time一课为例:

在Fun time描述雪人的环节中,教师任务让学生到六台Touch上进行合作,组内每个学生描绘雪人的一个身体部位,组长负责将成员的描述绘画成雪人,然后提交给教师。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呈现给全班,各小组分别对自己的雪人进行整体描述,教师对其作品进行点赞,Touch上即时显示;在最后综合环节,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怪物,其他同学则猜测他描述的是哪个怪物,在pad上投票显示,双板上即时呈现,最后那些答对的同学可以获得点赞。

即时评价能让教师直观地认识教学效率,了解学生学习状态,把握教学节奏,关注学生的获得。

三、“未来教室”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未来教室”的课堂教学开拓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师生之间共同发挥创造力,跳出现有的思维框架,走出课本,吸收更多的资源,将“整合”作为教学的关键词:整合技术、整合课程、整合资源。同时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也为教学带来了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如果能将学生的课堂表现都以大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形成他们的个人学习轨迹数据,我们的课堂将会更高效、更实在。

第9篇

【关键词】小学音乐;积极性;灵感;兴趣

音乐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前音乐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围绕音乐作品,对音乐的主题、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音乐的表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学习体验,挖掘音乐美的表现内涵,培养对美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评价能力等。实践证明,这不仅会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长处,还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潜能,激励学生锐意创造的开拓精神。

一、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歌词教学是学习歌曲的重点。歌词表达的是歌曲的内容及情绪,是音乐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歌曲学会以后,让学生自己深入理解歌曲,去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因此,歌词创编过程也就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如在教第二册《数蛤蟆》时,学生已经学会了歌词: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乒乓乓跳下水呀/蛤蟆不吃水太平年……我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展开想象,也编写一段歌词,看谁创编的好?学生们都放声唱起来,顿时,教室里充满了歌声。有的学生不仅创作的歌词很好,而且唱时音调也很准。有的同学这样创编的《数兔子》:一只兔子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爱吃萝卜和青菜呀/蹦蹦跳跳真可爱……我请同学把自己编的歌唱给那些创作得不太规范的同学听,并希望他下课后继续创作,鼓励他们做一名很棒的词作家。这种在歌词教学中不拘一格,在教学方法中注意表扬和肯定学生创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从敢于表现内容到善于表现内容,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还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喜悦,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会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

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 如《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时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气氛。教师先是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样过的? 同学们马上想到了放鞭炮、踩高跷、扭秧歌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咚咚呛”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就是民族的锣鼓声,马上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中的锣、鼓伴奏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咚呛的出现,也用手中的锣鼓给了大家听觉上的音响。老师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前面进行秧歌舞表演。他们手中拿着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扭动身体。这种场面,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身着节日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的场面,活生生地表现了歌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