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0:13:27
导语:在纺织服装制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岱银集团生产规模已由1995年的3万纱锭发展到现在的30万纱锭、10000头气流纺、2000台织机、3500台(套)缝制设备,形成了集纺纱、织布、毛纺、服装、进出口贸易、跨国经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年产各种规格棉纱75000吨、牛仔布3000万米、毛呢300万米、服装800万件,系全国棉纺织行业竞争力排名前20强企业、全国服装双百强企业、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山东省重点工业企业集团。
2011年,岱银集团积极落实国家转型升级战略,围绕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品牌建设、精细管理大力实施全面创新,由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向高端化、科技化、品牌化、精细化方向转型升级,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8.6亿元,完成出口创汇1.27亿美元。岱银集团获得了“全国纺织行业优秀企业”、“山东省明星企业”、“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一系列荣誉称号,赵焕臣本人也获得了“山东省最具感召力当家人”、“低碳山东功勋人物”等荣誉称号。
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推动企业向高端化升级
在现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岱银集团立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持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纺织服装设备,先后投资6亿多元,新上了5万锭精梳纱生产线、高档牛仔布束染线、3万锭特种纱生产线、高档西服吊挂式生产线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项目,建成瞄准高端市场的、现代化的纺织服装品生产基地,形成了由纺纱到织布到服装的完整产业链,设备产品档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增销售收入10亿多元,推动企业由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升级,由数量增长向档次提升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向科技化升级
岱银集团把科技自主创新置于企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投资2600多万元建成了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下设纺纱、牛仔布、毛纺和服装四个分中心,拥有各类技术开发人员300余人,已与东华大学等纺织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被聘为东华大学校董事会成员单位。企业以“竹节纱”、“包芯纱”、“弹力牛仔布”、“羊绒大衣呢”等产品为特色,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定为“国家纺织产品开发基地”,有30多项技术、产品通过省级以上鉴定,达到国内领先以上水平;20余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获得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荣誉80余项。
积极实施名牌战略推动企业向品牌化升级
岱银集团大力实施品牌创新,集团旗下的“岱银”牌棉纱、牛仔布、毛呢以及“雷诺”服装四个产品均凭借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优异的售后服务,获得了“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特别是企业精心培植的雷诺服饰已推出西服、商务休闲服、职业装、衬衫、T恤、毛衫、领带等系列产品,荣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最具影Ⅱ向力商务休闲服装品牌”、“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金奖”等殊荣,跻身于全国服装双百强企业之列。雷诺服饰还进入了美国、加拿大的多家商场超市,2011年实现品牌销售10万余套,在发展自主名牌的路子上迈出了新的步伐。
大力推行精细管理推动企业向精细化升级
关键词:干燥机;检验;加热管腐蚀;原因分析;防护措施
1.概况
芳烃厂PTA装置M-423干燥机是一种圆筒形,卧式结构的旋转设备,壳体材料为316L不锈钢。干燥机内沿整个圆周均匀布置了四层回转蒸汽加热管,每层都是42根管,管子的材料均为316L不锈钢,由内到外加热管的规格依次为:ф88.9х5.49、ф101.6х3.05、ф114.3х3.05、ф141.3х3.4。此设备2007年8月投产使用,定期进行清洗维护在2013年5月份用户发现传热效果下降,冷凝液中有物料成分存在,说明有的加热管发生泄漏,因此用户置换下来进行全面检查。
2.全面检查
2.1宏观检查
对加热管进行宏观检查,发现第3层加热管的迎料面,在距离出口7.6米处,有长200mm,最大宽度为15mm的裂口,裂口由内向外隆起,沿裂口两端有一连串锈斑、点蚀坑,加热管破裂图如图1所示。
图1加热管破裂图
2.2测厚检查
用型号为26MG的超声波测厚仪对加热管进行测厚检查,发现在加热管的中间区域的迎料面腐蚀减薄严重,即根据管的支撑位置把加热管从入口到出口平均分成9个区域,在6区、7区(即距离出口5米至10米区域)的迎料面腐蚀减薄严重,检测的部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干燥机加热管检测的部分数据
第一层(内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外层)
安装厚度mm 5.49 3.05 3.05 3.4
检测结果 mm
(6区、7区的迎料面) 1.97 2.13
2.81 2.89 1.52 1.57
1.26 1.42 1.89 1.63
1.31 0.82 2.13 2.82
2.90 3.21
材质 316L 316L 316L 316L
3.腐蚀原因分析
主要是缝隙腐蚀;点蚀;应力腐蚀。
3.1 管子外壁结垢引起缝隙腐蚀
从检验结果看,管子的腐蚀减薄主要发生在中间区域的迎料面,而背料面几乎没有减薄,形成了“阴阳管”表面腐蚀形貌。
这是由于CTA物料中含有醋酸、卤素离子等介质,腐蚀主要与温度、物料的湿度及醋酸、卤素离子的浓度有关。
进料段温度低,出料段醋酸浓度低,所以这两段腐蚀较轻,而在中间段温度较高,醋酸浓度较高,物料还含有一定的水份,结果导致此处的加热管迎料面外壁结垢,从而引起缝隙腐蚀。缝隙腐蚀原理[1]是氧浓差电池与闭塞电池自催化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乏氧的结垢层下基材,由于电位较低作阳极,氧易达到的金属外表面钝化膜电位较高作阴极,结果就形成小阳极大阴极的腐蚀电池持续腐蚀垢下基材,使迎料面管子产生腐蚀减薄。反应方程式如下:
阳极:MM++e (式1)
阴极:O2+2H2O+4e4OH- (式2)
缝内金属盐类发生水解:M+Cl+ H2OMOH+H+Cl (式3)
3.2点蚀
点蚀发生的过程通常是Br-或Cl-侵蚀金属表面某些活的点先产生蚀坑,然后在蚀坑内形成闭塞电池,再以自催化的方式生长。
由于在CTA浆料中含有Br-、Cl-离子及醋酸杂质,316L不锈钢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发生点蚀。首先Br-、Cl-离子会侵蚀316L表面的MnS等夹杂物形成局部缺陷,即点蚀坑,然后HAC就会从产生的缺陷处渗入母材,在坑内形成闭塞电池,使点蚀以自催化的形式进行下去。反应的方程式如下:
MnS Mn2++S+2e- (式4)
Mn++nH2OM(OH)n +nH+ (式5)
Mn+ Cl-n +n H2OM(OH)n+nH++n Cl- (式6)
3.3应力腐蚀
加热管产生腐蚀减薄和点蚀为应力腐蚀裂纹的萌生提供条件。
管的破裂是由于应力腐蚀造成的。
产生应力腐蚀的三个因素[3]
a 应力腐蚀环境:由于在CTA物料中含溴醋酸介质,设备在碱洗时带进氯离子,具备设备发生应力腐蚀的环境;
b 应力腐蚀敏感材料:加热管的材质是316L,是对应力腐蚀敏感的一种不锈钢;
c 产生应力腐蚀的应力:加热管内压,腐蚀坑根部应力集中等引起的应力。
3.4加热管破裂原因
加热管产生缝隙腐蚀减薄和点蚀为应力腐蚀裂纹的萌生提供条件,管的破裂是由于应力腐蚀造成的。
首先加热管外壁产生许多腐蚀坑,在腐蚀坑根部引起应力集中,产生很大的应力,同时在工作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坑根部先萌发出裂纹,由于应力使裂纹扩展,最后产生鼓胀破裂。
4.结论
加热管中间区域发生腐蚀减薄及破裂,其主要原因是结垢物在加热管表面沉积时发生缝隙腐蚀使管壁腐蚀减薄;316L不锈钢在含卤素离子的醋酸溶液中首先在材料表面的MnS等夹杂物地方形成局部缺陷即点蚀坑,然后点蚀以自催化的形式进行下去。由于管子已发生腐蚀减薄并产生很多腐蚀坑,在蚀坑根部应力集中产生应力腐蚀裂纹,当操作压力的异常波动时就发生了局部鼓胀破裂。
5.防腐蚀措施
严格控制好CTA浆料中卤素离子及醋酸的含量,控制腐蚀环境;平稳操作,控制好蒸汽温度和筒体的转速,防止运行条件控制不当加剧腐蚀程度;定期清洗列管,降低结垢程度,减少缝隙腐蚀;对腐蚀严重的加热管进行更换,保证加热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日彰.金属腐蚀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9,111-112
[2]余存烨.PTA装置不锈钢点腐蚀综述.石油化工腐蚀与防护2009,26(6),1-7
1三维打印技术引导纺织服装业发展革新
每次新技术的更新都会使纺织行业受益。第一次工业革命,因蒸汽机的发明,纺织业由机器制作代替手工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纺织行业的生产技术得到改善,纺织服装生产力得到大幅提高。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纺织服装业将难以拒绝三维打印技术带来的革新。
与传统的生产技术相比,三维打印技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通过减少对工人的技术性需求,放弃多余的生产线,减少生产材料的浪费和增加工厂的生产能力等特点改变企业的经济面貌,使企业的生产过程得到简化,得以快速有效并廉价地生产出商品。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三维打印技术还能够使企业制造出传统生产技术无法造出的外形。
快速生产――快速推入市场――快速消费――快速回收成本的模式,能够满足企业的迫切需求,以最快的速度生产商品,以便尽快投入市场,保证资金的流动性。
目前Burton Snowboards公司(美国的防雨防雪用具品牌)、耐克和New Balance(新百伦公司,美国顶级跑鞋生产厂商)都已成为三维打印机的高端客户。根据统计,全球企业在2008年共花费约1.6亿美金在三维打印技术上,预计在2015年的花费将翻番。在纺织服装业上,Freedom of Creation设计公司已经采用三维打印技术来生产面料。该公司设计师说:“使用软件转换3D数据形成材料组织结构并且通过智能裁剪和缝纫形成最终成品,整个过程就像打印一样轻松便捷。”在欧美国家,三维打印技术以其不浪费、不需劳力和比传统方法更快速等优势,逐渐被服装设计师青睐。
2基于三维打印技术的纺织服装业前景
在三维打印技术高度成熟的未来,纺织服装业将不再提供成品商品,因为消费者可以足不出户就能打印自己喜欢、需要的纺织服装产品。纺织服装制造商将提供给消费者三维打印机所需的专业材料,使消费者保证自己的三维打印机正常工作。未来,纺织服装制造商将与三维打印机制造商进行合作开发,形成捆绑式销售,这种原材料式销售,将为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意。
纺织服装制造商不仅要提供打印机原料,还要通过网络,向客户出售设计好的服装,让客户通过网络下载打印出来。因为三维打印技术的数字性,使得纺织服装制造商的成功将不再取决于生产规模,而取决于创意。但是单靠创意也不够,山寨者和创新者都能轻而易举地在市场上迅速推出新产品。因此,竞争情况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激烈,发展速度与以前相比将更快!作为数字化的服装设计打印图,也将面临加密与反编译的战争。复制与传播变得容易的同时,盗版也将十分猖獗,就像音乐工业面临的MP3传播一样。当一份新服装的设计图开始提供下载时,设计图拥有者的知识产权将面临许多侵犯。因此,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争斗将更加剧烈。纺织服装制造商们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知识产权法中,以面对开源软件、非商业模式的出现。
3结语
关键词:碳足迹 碳排放 纺织服装 转型研究
一、 引言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最近几年,气候变化尤为引人关注。据地球气候统计数据显示,从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已经从280ppmv上升到了目前的379ppmv,全球平均气温也在近百年内升高了0.74℃,在近三十年来尤为明显。如果任由这种趋势继续,全球气候将难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因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组织已经签署了相关的国际性法案,如《京都议定书》,以此来约束全球工业发展对气候的影响,达到全球范围内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然而这对我国经济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高能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持续,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的化石燃料消费排放为62.84亿t,占全球总量的21.01%,已经超过美国的20.08%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随着新一轮气候谈判的进行,我国面临的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而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以经响应了全球节能减排方面的倡议,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目标,即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CO2排放的目标,即在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的CO2排放降低17%。
对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研究都集中在近几年,但由于计算方法和标准都不完善,更多的研究都是在以一种综述的方式阐述新近的研究成果或者计算标准,也因为对于系统边界和投入产出一些过程难以控制,想要通过明确的边界、准确的投入产出来计算碳足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也是目前研究的困境和不足之处。本文正是基于这些问题,尝试性的通过一个行业对能源投入消耗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计算碳足迹,并以此来论述纺织服装行业减少碳排放、实现行业转型的必要性。
二、 碳足迹及其度量
碳足迹源于“生态足迹”,是指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所排放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气体总量,相对于其他碳排放研究的区别,碳足迹其实是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摈弃了传统的“有烟囱才有污染”的概念,就比如人行走时留下的脚印,碳排放也有自己的足迹。产品碳足迹是指某个产品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各种GHG排放,即从原材料一直到生产(或提供服务)、分销、使用和处置,或者可以说从摇篮到坟墓整个过程中所排放的温室气体。
对碳足迹的计算目前比较认可的主要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计算方法是“自上而下”模型,这是以过程分析为基本出发点,通过生命周期清单分析得到所研究对象的输入和输出数据清单,进而计算研究对象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也即碳足迹。
第二种方法是“自下而上”模型,该模型以投入产出分析为基础。投入产出模型是研究一个经济系统各部门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方法最早由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瓦.列昂捷夫(W. Leontief)提出,是目前比较成熟的经济分析方法。Matthews 等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RI) 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会(WBCSD)对于碳足迹的定义,结合投入产出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建立了经济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模型(EIO―LCA),该方法可用于评估工业部门、企业、家庭、政府组织等的碳足迹。
投入产出法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能源的消费来计算碳足迹。因此,碳足迹的核算是基于终端能源消费口径的统计数据,采用对应能源的排放系数来计算全部碳排放,计算公式为:
■;i=1,2,3,......,n
(1)
其中,C为碳排放量;Ei 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消费量,以标煤计算;fci表示的是第i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这里我们直接引用曹淑艳等给出的我国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见表1)。
以上两种碳足迹的计算方法各有优点和局限。对于过程分析法来讲,其优点在于分界明显,能够比较准确的计算出每个阶段的碳足迹;其局限性在于:1、由于该方法可以在无法获知原始数据的情况下采用次一级数据,这可能会导致碳足迹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偏低;2、过程分析法在对碳足迹分析时,没有对原材料生产以及产品供应链中的非重要环节进行更深入的思考;3、过程分析法由于无法具体获悉产品在各自零售过程中的碳排放,所以零售阶段的碳排放结果只能取平均值。对于投入产出分析来讲,它的一个突出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信息,计算经济变化对环境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其局限性在于:1、EIO―LCA模型是依据货币价值和物质单元之间的联系而建立起来的,但相同价值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隐含的碳排放可能产别很大,由此造成计算结果存在偏差;2、由于同一部门存在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的CO2排放可能千差万别,因此采用该方法计算时可能存在较大的误差;3、投入分析法可算结果只能得到行业数据,无法获悉产品的情况,因此只能用于评价某个部门或产业的碳足迹,而不能计算单一产品的碳足迹。由于本文计算的碳足迹是纺织服装行业的,因此这里我们选用投入产出法计算。
三、 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状况及其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需要将纺织服装行业进一步分类。为此,我们采用国民经济对行业统计的分类。截止目前,行业分类已颁布了3个版本,分别为GB4754― 8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1994《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和GB/T 4754―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本文根据GB/T4754―2002将纺织服装行业划分为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这三类。由于是对我国纺织服装全行业的碳排放进行核算,因此在确保统计数据来源一致的前提下,行业分类的内部调整对最终核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对这三个类别的能源消费数据进行细分,选取2000-2012年的数据,这是因为早期数据无法获取,再者我国2000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加工制造业才蓬勃发展起来,使用以前的数据计算碳足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一)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状况
根据能源统计年鉴,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源消费包括:煤炭消费、焦炭消费、原油消费、汽油消费、煤油消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电力消费。根据表1给定的能源碳排放系数,采用碳排放公式(1)进行计算,得到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中各类企业历年的碳排放量(如表2所示)。其中,我国纺织行业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6349.28万t增加到2012年的14114.29万t,增加了两倍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2000年的648.36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1878.25万吨,增加了三倍;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从2000年的368.78万t增加到1166.37万t,也增加了三倍多;其中2000―2012年间,纺织品行业的碳排放量占这三个类别的比重一直最大,平均保持的85%左右,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碳排放基本保持在10%左右,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的碳排放占比平均处于5%左右。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纺织服装行业在2000―2012年之间的碳排放量处于不断上升之势,在2008―2009年间略有下降,这是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一些企业减少产出,因此碳排放暂时下降,但整体上不影响这个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析
碳排放强度是反映碳排放量与产值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之一,目前比较认可的计算方法是:碳排放强度等于CO2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因此,将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定义为纺织服装行业的CO2排放量与纺织服装行业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
式中,I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强度(tCO2/元),C为纺织服装行业碳排放量(t),VG为纺织服装行业总产值(亿元),由于2000―2003年数据的缺失,这里我们使用2004―2012年的数据,将纺织服装行业细分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分别计算碳排放强度,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纺织行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3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从2004―2012年间都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可能是技术进步、管理水平的提高、资源使用合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所致。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远远大于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因此通过控制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纺织服装行业的碳足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低碳转型的启示
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虽然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在不断的下降,但整体上的碳排放量还在不断上升(见图1),和我国减少碳排放的目标不符;再者,纺织服装行业也是我国主要的出口行业之一,随着国际上对碳排放要求强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实施碳关税,虽然这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但是这也是未来纺织品行业发展的方向。TESCO总裁Terry Leahy先生已经明确表示要在所有上架的7万多种商品上都加注碳标签,这也引起众多竞争者的竞相模仿。因此,只有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才能在将来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最后,减少纺织品的碳足迹对企业也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通过减少产品碳排放达到国家设定的标准就能获得碳标签,碳标签能帮助企业赢得更多的消费认可,占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从而获取更高的商业利润。英国大陆服装公司earth positive 在一件的普通T 恤上贴上碳标签,其市场价比同类服装高出2―3 倍。
随着我国碳交易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也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权利获利;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制度安排下CO2 排放权将成为一种商品,与有形商品一样,通过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体现其价值。企业转型所获得的减排权既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将为其带来可预期的收益。因此,生产企业向低碳企业转型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纺织服装行业由现在的生产模式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要实现低碳生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该行业的转型:第一,从原材料的选取上选择低碳原料,一条400g重的化纤材料裤子,从原材料提供到最后的回收或者处理,整个生命周期(假设寿命2年)消耗的能量相当于200度电,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大约为47kg,而棉、麻等天然织物不像化纤是由石油等原料合成的,所以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少的多;第二,实现加工过程对能源的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纺织服装行业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量极大,如果控制这一过程中的碳排放将对整个行业碳排放都有明显的改观,实现这一转变可以通过研发更先进的生产设备、更加科学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过程对能源的消耗,提高使用效率;第三,转变目前对纺织服装品在使用结束后的处理方式,实现废弃产品再利用的可能性,目前对纺织服装用品在寿命结束时大多采取的是集中焚烧处理,这样增加更多的碳排放,如果能够实现对这些废弃品的回收利用,不仅减少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还能避免再次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已经有一些服装企业开展以旧换新的活动来实现其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这很值得大多数企业去学习和模仿,如果不实现这种转变,随着消费者对纺织用品消费的频繁度提高,很多没有到寿命结束时就已经废弃了,都采用焚烧处理对碳排放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如果我国纺织服装行业能够顺利地实现转型,就会使纺织服装行业占据未来发展的优势地位,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才不会因为生产过程的不达标而被淘汰。当然,服装行业的转型也是一个复杂和创新的过程,这不仅要求企业从原材料的选取到生产过程控制碳足迹,还要求企业考虑的产品使用结束的处置环节,也即是说企业的转变要实现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低碳控制,从产品的出生到坟墓整个过程减少碳排放。
五、结论
从碳足迹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出,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处于一种不断下降的趋势,其中纺织行业的碳排放强度仍处于高位,而服装和皮革制造行业的碳强度相对降低,但是各个行业的碳足迹都在不断上升,在2000―2012年之间,纺织行业碳足迹增加了三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和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增加两倍多,这与我国低碳减排的目标相悖,也不符合未来行业发展的趋势;再者,从纺织服装行业来讲,实现生产过程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随着消费者碳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选择低碳产品,如果不实现这个行业的转变,纺织服装企业也将面临生存危机。从计算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的过程来看,该行业要实现转型必须从原料选择、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产品的废弃处理来考虑。通过这三个方面的转变,减少本行业的碳排放,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赢得该行业在未来低碳竞争中的主动优势。因此,从碳足迹测度纺织服装行业的生产过程来看,必须进行低碳转型,只有实现本行业生产模式的转变、开发低碳产品才能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昕,吴雄英,丁雪梅.纺织服装工业碳足迹核算中的若干问题[J].印染,2013(12)
[2]屠莉华,刘雁.纺织服装行业碳足迹研究现状分析[J].进展与评述,2012(3)
[3]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11):2046―2052
[4]谭丹,黄贤金,胡初枝.我国工业行业的产业升级与碳排放关系分析[J].四川环境,2008(2):74―78
[5]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7)
[6]王来力,杜冲,吴雄英.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碳排放分析[J].行业观察,2010(10)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以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问,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Q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刚刚过去的2012年对于中国整个纺织服装行业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许多纺织服装企业在这一年经历了库存高压、零售疲软、订单下滑等危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从高速扩张的时代开始进入减速时代。2012年对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而言是调整之年。
鞋服行业独立评论人、零售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观察者马岗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专访时认为,在全球产业分工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服装业只有转变增长方式才能赢得新的发展。
CEI:高库存是2012年整个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里的突出现象,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它是纺织服装行业最核心的问题吗?
马岗:不是最核心的问题。高库存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它是中国服装行业在特殊时期所面临的问题,而服装市场是一个细分的市场,这次主要是一些面向大众消费群体的品牌存在较大的库存,不是所有的服装都存在高库存问题。在我看来,造成高库存主要有内部和外部两个原因。从外因来看,全球的经济形势不景气,导致中国服装出口下滑;同时,通胀背景导致零售消费疲软,服装企业销售未能达到预期,从而引起了产能过剩。从内因来说,产品的同质化、运营模式的粗放等加剧了企业间的竞争,也加大了内销的压力,引起市场饱和。
CEI: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应该如何解决库存问题?
马岗:虽然库存问题比较大,然而要解决库存问题,其实是比较简单的。纺织服装企业首先可以消减生产订单,缩减生产量。其次,加大促销的力度和促销的频次。第三,加大折扣店的开店密度,通过网络渠道进行销售。通过这些方法,我认为在半年到一年以后,高库存是可以消减的。
CEI:库存问题是一个表面现象,那它背后隐藏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马岗:库存问题背后暴露的是中国服装行业的模式问题,最核心的就是供应链问题。以前服装企业的竞争是点对点的竞争,而现在是链对链的竞争。点对点可能就是营销或者是渠道做得比较好的服装企业就可能成功。换句话说,之前服装企业只要在某一个点上做得比较好,就会取得成功。但是服装企业比拼和较量在未来更多的是一个供应链,不再仅仅局限于品牌、营销和销售渠道。在我看来,大企业的竞争已不再是品牌的竞争问题,而是供应链的竞争问题。同样一个产品,别人卖100元,我们卖300元却还赚不了钱,这就是差异。管理能力和供应链的差异,这才是中国服装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CEI:如何进行供应链的改革?
马岗:在我看来,服装业的痛点是改革,供应链改革会很痛,因为供应链的改革会牵涉到很多环节,如销售渠道的改革。一个企业的品牌,有分销有加盟,不可能一刀切下去,完全不要这些模式,最终会导致企业没有销售。所以这个模式只有一步一步地去改,从三级分销削减成为两级分销,再将两级分销改成一级销售,如达芙妮的去加盟化,这个过程中会引发一些矛盾,这就是痛点所在。
CEI:中国的许多服装企业都提出了创品牌,但是目前来看,更多的企业只是在做大而非做强。中国的服装企业在做品牌方面有哪些认识缺陷和不足?
马岗:其实我们国内的许多服装企业都陷入了一个盲区,国内服装企业之间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款式、渠道规模等方面的竞争,绝大多数服装企业的产品销售还是以批发、主导的大流通为主。尽管品牌意识在不断加强,也出现一小部分有影响力的品牌,但中国服装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品牌。
CEI:许多服装企业都提出了国际化战略,但是较早提出国际化战略的李宁在今年却放弃了海外市场,开始回归国内,你怎样看待国内服装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马岗:对于服装品牌的国际化,很多服装企业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国际化就是把产品卖到国际上去。有人说李宁是国际化,匹克是国际化,其实它们在国际化道路上只是迈开了一小步而已。国际化首先是品牌的国际化,也就是说品牌在国际上要有一定的知名度,然后是市场的国际化、生产设计的国际化、人才的本土国际化,这是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本土品牌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CEI: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走出去的先天优势和劣势有哪些?
马岗:在全球纺织服装产业背景的基础上,中国的纺织服装行业已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的布局,包括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产能,它在全球已有了一定的竞争力。目前国际上有很多知名品牌会选择中国的企业进行代工生产。但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品牌的文化和附加值还不够。我们现在一味地去模仿国外高端品牌的做法,其实国外的品牌所附着的不仅仅是一种单独的产品,还有一种文化的魅力。我们买它的衣服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款式、质量、LOGO,还有它倡导的一种契合个人生活品味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精神,这正是我们中国服装企业所忽略的方面。
CEI:其实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提了很多年了,而且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做了,你怎样看待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马岗:转型升级本身就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很多企业会倒闭。2012年中国服装企业的订单的增速同比是下滑的。主要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国内市场的竞争力有了下降。人口红利的消失,原材料、土地的租金、工厂的运营费用、物流的上涨,这些都影响了我们的制造企业的竞争力。其次,纺织服装产业格局发生的变化。工厂开始内移或外迁,沿海的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向中西部迁移、东南亚迁移,这其实是。过去中国的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可能会做比较底层的东西,但是现在由于成本的上升,导致它没办法再做一些很底层的东西,势必往上升级。在我看来,产业升级实际上是被整个大社会,或者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的产业分工逼得必须要升级,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升级;OEM;OBM
Abstract:The paper analyzes the Chines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upgrading under open economy. Faced with the domestic pressure, the rise of labor cost and rent,the outer pressure of appreciation of RMB and trade friction, it is a good choice for Chinese textile and apparel industry to upgrade itself. According to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it is suggeste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be two upgrading and differentiation creation path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Feenstra mode implies OEM-offshore sourcing and triangle manufacturing-OBM are 3 upgrading steps with the increased relative demand for skilled workers.
Key words:textiles & apparel industry; upgrading;OEM;OBM
一、引言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先导的、劳动密集型制造部门,通常代表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一旦纺织品服装出口开始了,经济发展其他阶段紧跟其后,例如,韩国,中国台湾,印度,许多南亚和东南亚的其他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等。[ 1]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2004年我国主要纺织产品,如棉纱、棉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还是世界上纺织品消费大国和贸易大国,自1994年以来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一直位世界第一位。尽管我国是纺织大国,但还不是纺织强国。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在企业治理、组织结构及竞争条件上都得到很大提高, 加上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发达的工业基础,以及基于FDI的出口导向的工业化战略,形成了目前许多中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代工关系,这种商业代工模式许多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形式存在,这使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嵌入全球产品链。但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 企业数量众多, 但规模小, 大多在中低档次和初加工上进行生产, 技术装备水平落后, 在市场开拓和营销方面力量薄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严重依赖国外供应商和进口商等。同时中低端产品市场上处于竞争激烈且无序的状态, 而在高端产品市场上又显得竞争不足,如中国的服装加工贸易以OEM制造为主,兼有少量的ODM生产[ 2]。在纺织服装链条中,中国OEM企业只是赚取了10%左右的加工费,90%以上的利润掌握在国外品牌商、渠道商和零售商手中[ 3]。中国这么大的生产能力和巨大的市场容量,自己的企业不创造自身的品牌优势和技术能力优势,长期甘当作为配角的“国际代工者”角色,仅仅赚取低廉的手工费,会受到国内产官学界要求“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那么在现有开放经济条件(全球生产体系)下,为何升级,如何升级,升级可能性和障碍是什么,已成为现阶段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二、中国纺织品服装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一)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转移趋势
从世界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历程看,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纺织服装业能够在世界纺织品生产和贸易市场上长期占据主导地位。18世纪的英国诞生现代纺织业,19世纪英国是世界纺织工业的中心,20世纪中心转移到美国,二战后,亚洲纺织业日益发展,50和60年代的日本、60和70年代的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80年代以来的中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90年代的巴基斯坦、越南。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能力在比较优势的带动下,向具有劳动成本优势的地区集中。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世界纺织生产能力增量的70%来自亚洲国家,世界纺织业的重心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 4]从世界纺织工业转移历史看,曾经领先的国家不断被超越,旧的产业格局和市场格局不断被突破。中国虽然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随着本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必然面临着向低工资地区的转移及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
(二)国内供给约束和外部压力促使中国纺织企业升级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地价的提高使供给成本相对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和贸易摩擦与配额对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构成压力生产成本上升与人民币升值使中国纺织品服装的比较优势弱化。由图1可知,中国的劳动工资高于印度和斯里兰卡,而这些国家也在发展本国纺织业,面临这些低工资国家竞争,中国纺织产业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渐失。2005年初,中国对全球出口的148项纺织品加征出口从量关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由于部分出口纺织品款无法短期回笼,人民币汇率调整使我国纺织品企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人民币升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竞争力,价格低廉,经营不规范,产品质量等让贸易保护者找到理由实施如反倾销、SA8000、绿色壁垒,242条款等WTO充许的贸易壁垒,贸易摩擦的长期存在性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外部压力,而且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利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战略从静态角度看有利于本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从动态看,当许多国家同时采用这一战略将导致生产能力快速增长,产品供过于需,市场价格下降,销售越多,收益反而下降,结果会陷入贫困增长陷阱[ 5]。提高产品档次,提高管理和营销水平,增强技术创新和设计能力等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面临内外压力下必然选择。
三、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升级路径
纺织服装企业如何摆脱对价格竞争路径的过度依赖,实现产业升级,可从纺织服装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分析。由产业组织理论,纺织服装产业的市场结构特征是类似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有许多卖者和买者,产品有差别,容易进入和退出。如中国国内纺织服装企业数量较多,特别是MFA取消后(见表 1)①,中国前四个最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地区的三个地区,浙江、江苏和上海的纺织企业的数量2005年比上一年增长均超过了30%,三个地区纺织企业数量总和超过了4 000家。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相比,进入纺织服装产业相对较容易。
从产业组织理论看,由于处在垄断竞争市场的企业只能在短期获得经济利润,长期由于进入容易不能获得经济利润,所以企业获得经济利润的方法是不断创新,即创造产品差别以不断创造垄断。创造产品差别包括创造产品的实际差别和产品感觉上的差别,这正是微观曲线的两端产品创新(产品的实际差别)和品牌运营(产品的感觉上的差别)。前者是通过产品开发,如设计和技术创新,后者通过广告和营销。这也是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的两条升级路径。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可能性
关键词:低成本;竞争战略;纺织服装业;中小企业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低成本竞争战略是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其著作《竞争战略》中首次提出。波特指出,产业中存在着五种竞争力,分别来自于产业的现有竞争者、潜在进入者、替代者、供应商和买主客户。所谓的竞争战略,就在于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对抗这五种竞争力。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供企业采用,分别是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与目标集聚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企业产品成本处于同行业的领先水平,并以低成本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获取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它是企业为了成为行业中的低成本生产者,以期在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而采取的战略决策。成本领先战略的理论基石是规模效益(即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规模增大而下降)和经验效益(单位产品成本随累积产量增加而下降)。
纺织服装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我国纺织服装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总产值约占我国工业总产值的16%,也是我国出口创汇最重要的产业,出口额约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5%,出口净创汇高达50%以上,对就业、创汇做出了巨大贡献。
一直以来,基于我国劳动力众多且相对廉价的基本国情,很多企业不约而同地将“低成本战略”作为首选。这一战略选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了我国企业的成长、出口的增加与经济的发展,同时低成本也是“中国制造”在国际竞争中胜出的主要武器。20多年来,也正是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土地和能源引导制造业从中国台湾、香港地区以及马来西亚等地转移到我国大陆。低成本产品生产商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动力,帮助中国成为了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第二大出口国。而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都是选用低成本竞争战略,以占领国际市场。
我国出口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走低成本竞争之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资源丰富且廉价。地大物博一直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字眼。我国疆域辽阔辽阔,物产丰富,无论是土地资源、森林资源、动物资源还是矿产资源,我国的总量极其丰富,条件优越,占据着世界的前列。从资源禀赋的国际比较看,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比较优势主要在于纺织原料资源丰富、门类齐全。我国是农业纺织原料生产大国,不仅具有品种繁多的天然纺织原料,而且产量和规模巨大,在世界农业纺织原料市场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主要原料的蚕丝、棉、麻三种纤维,我国的产量均居世界前位。同时,我国是世界第二大产毛国家,并且化纤产量也很高,成本较低。
第二,劳动力价格低廉。中国目前人口达到13亿。由于人口基数巨大,使得我国的低级劳动力资源远远供过于求。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相比国外,在我国进行生产的企业其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工人工资可以压缩到很小的比例。据美国国际咨询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纺织业每小时工资平均为0.7美元,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24,日本的1/32。在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后,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些企业中绝大部分是引进资金和一条生产线便可以开工的低级制造企业,纺织服装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尤甚。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制造企业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同时,还有更多的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激烈争夺。
第三,投资小、技术含量低。纺织服装企业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小。“尺子+剪刀+脚踏缝纫机”是纺织服装业生产的基本特征。在中国,由于面料、设备都是别人的,自己只进行缝合,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技术含量的要求很小,投资起来也非常的快。
第四,优惠的外贸政策及税收政策。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外汇短缺,没有能力进口一些国家急需的国外技术产品和战略资源,因此,为了满足外汇需求,我国政府制定了“出口创汇”战略,对出口企业实施种种优惠政策,如提供出口补贴、退税等,简化出口手续,海关、商检、外监部门提供便利通道等。近年来,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对纺织产业予以扶植,各地政府不仅在税收政策和简化办事程序上予以支持,更以民间协调人的身份,积极促动企业间的合作与协调,引导企业共同发展。在政府和商业银行的努力与协调下,各地纷纷推出对于中小纺织企业的优惠金融安排,对其进一步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利率优惠,鼓励其进行技术和生产投资。
低成本竞争战略在出口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指导下,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使得我们的纺织服装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以及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推动着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中间力量,在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也发挥着十分突出的作用,同时作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量人力资源,这样,在吸纳劳动力、增加就业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利于整个社会保持安定有序发展。
波特的低成本竞争战略确实给中国制造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很多企业,尤其是我国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企业获得过较大的经济收益。但是,波特的理论从开始就具有其固有的缺陷,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低成本竞争战略也渐渐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纵观许多依靠低成本来在市场经济中分一杯羹的纺织服装企业,低成本并没有使它们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低成本竞争战略在给企业给来好处的同时,也给企业的生存发展,给经济以及社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对于企业的影响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企业利润率下降。由于我国纺织服装企业一直处于营销价值链低端,纺织服装产业根植于广大分散式经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无序竞争严重、产品附加值低、物流成本高等等这些原因使其利润空间很小,只有2%~5%。
第二,经不起外贸政策、汇率等的变化。据研究,如果人民币升值5%~10%,服装、纺织业利润率将下降10%~60%,特别是出口依存度较高的服装、纺织行业受损更大。同时,国家出口退税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本,威胁着企业的生存。
第三,中小企业倒闭。自2008年起,珠江三角洲和长三角洲都出现了大批中小企业倒闭的现象。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如履薄冰,面临空前的生存压力。在这次企业“倒闭潮”中,中小纺织服装企业首当其冲。据统计,在倒闭的6.7万家中小企业中,主要是出口型中小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企业。企业倒闭潮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的现状,那就是低成本、低利润、缺乏自主品牌、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一旦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丧失,面临的危机就不单纯是生产危机,而是生存危机。
低成本竞争战略由于进入壁垒较低,造成企业的外部依赖性太强,不利企业产品树立高端形象。同时,低成本竞争战略始终是在一种静态条件下的局部研究,并没有考虑到宏观环境和政策的影响,当环境等发生变化时,它的约束性和缺陷便显示出来了。受国际原材料、能源和土地涨价,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增加,针对出口的税收优惠越来越少,汇率变化,银根紧缩,国际反倾销等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走低成本竞争之路的出口型中小纺织服装企业步履维艰。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增加及人民币走强,使得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于是出现了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而企业的倒闭,直接后果将是失业率的提高。大量工人的失业。社会上闲散人员增多,社会矛盾将一定程度上得到激化,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同时企业的利润下降,或者企业倒闭,将造成企业经济贡献能力下降,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对于整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损害。而大量的资源和设备将面临闲置,得不到合理的配置,造成一种资源的严重浪费。
鉴于此,中小纺织服装企业该进行一种怎样的抉择,是继续走传统低成本竞争之路还是应该思考一种低成本竞争之路的新模式,将政治、经济、外贸、法律等多个宏观因素考虑到成本决算中去,同时从企业自身资源限制、企业技术等多个方面来建立一种动态的低成本竞争模式,将成为这些在企业倒闭大潮中挣扎生存下来或者是新建企业进行企业战略性规划的重中之重,也将成为对于低成本竞争战略的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一方面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世界白然纤维棉花资源优势,加之再生纤维粘胶生产优势,同时具备生产石油副产品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等许多涤纶纤维、维纶纤维、膨体纤维化学纤维生产的原材料,将石油副产品升级开发利用合成纤维,同时充分利用好粘胶纤维生产线织造各类适合于纺织品原料的再生纤维,譬如合成芦苇纤维、草纤维、木浆纤维,都是对现有新疆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出符合纺织服装产业、家纺产业需要的原料,也可以加大新疆白然纤维长绒棉、有机长绒棉、彩色棉花、有机彩色棉花、BC工良好棉花、罗布麻的发展,将这些白然纤维进行单独或混合使用,甚至把白然纤维与再生纤维、化学纤维混合使用,可以有效提高新疆纺织品的多样性,拓展新疆纺织品发展和生存空问,打破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固有的以白色棉花棉纺产业为生存空问和发展需要传统,形成产品规格和产品样式多样化,提升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各类纺织品的竞争能力。
未来不仅要注重纺纱产品多样性发展,更重要的是需要延仲新疆的纺织产业链,加快新疆面料生产、染整生产的发展进程,改变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单一化现状,包括棉花、棉纱、面料、服装的单一性发展,这是盘活新疆纺织产业链的主要方式。仅有的几家大型棉纺织企业即使消化掉新疆现有棉花产品的50%或以上,也是在生产一些常规棉纱产品,属大路货,无竞争力,无法形成新疆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升级,不会产生新的高附加值。所有新疆纺纱企业的利润都来源于国家政策的运料补贴、运输补贴,不是产品附加值的体现,很难给新疆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来腾匕。政府职能部门目前重视做大新疆棉纺产业规模,以期带动新疆GDP的提升,希望缓解部分欠发达地区、边缘落后地区的就业压力。
就目前新疆各行各业的现状而言,已经可以充分容纳现有的2 000万新疆人员就业,大量来疆务工人员涌入新疆,存在着与当地文化融入问题,也会给新疆地区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各地纺织产业城、纺织产业园的建成,势必会在新疆形成用工荒,造成劳动力成本上升,不仅没有很好的提高现有纺织厂员工的技术水平,也会造成纺织企业对熟练工人的恶性争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