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5 15:34:12
导语:在企业信息化市场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字】企业信息化 战略定位 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信息化工作方式正逐渐覆盖掉传统工作模式,从办公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等各个环节中都得到应用。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水平由企业资金来决定,根据各自性质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多样的状态。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更高,由于其架构和中小企业相比更精细,信息化系统的发展也更为完善和具体。
一、概述
本文探讨信息化工作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从宏观上来分析,探讨企业竞争战略和发展战略中关于信息化工作的定位原则和战略方向;二是从微观上来分析,探讨企业中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这两点着手全面研究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发展情况。而在企业管理中,只有全面且不断地提高企业工作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战略定位和方向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面向市场等等。而对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战略制定,需要考虑从企业内部情况和企业外部环境两方面因素。
外部情况包括客户信息、市场动态和竞争企业信息等,内部因素则是考虑企业的架构模式、企业性质、人员素质和企业文化等情况。因此,针对外部打造信息化的客户管理、市场分析和电子商务等系统,针对内部需要建设企业内或者集团内综合信息化系统,不仅在各部门实现信息化办公和自动化办公,还将不同部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资源共享、工作协调等作用。信息化工作的战略定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企业人员素质的建设。提高企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工作水平,注重对不同性质员工的技能知识培训和员工信息化工作理念学习,培养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有综合素质过关的人员才能适应企业信息化工作流程和企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二、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使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对数字化企业系统进行管理,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生产、营销、物流等各个环节都实行有效控制。并且在新产品研发上和电子商务中也进行积极拓展和创新,打造信息化管理的良好基础。三、企业形象和外部建设。使用信息化方式在互联网上树立独特健康的企业形象,通过网络推广、企业宣传、客户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建立企业门户网站使得企业在相关产业内发展出自己的代表形象和位置,使客户和其他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实力和信息化发展进程等资料。
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向是在集中化和统一化的基础上,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将业务和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水平,在实现全部业务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优化企业架构来使信息化工作适应业务变化的需求。
中小型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向全面建设基于互联网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充分与市场相连来发展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利用信息服务平台和其他企业的合作,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三、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和发展趋势
用于企业信息化工作的计算机技术应用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目前,企业内信息化工作应用系统大致可分为五类:管理方面、决策方面、制造或者生产方面、设计方面和综合。全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根据企业业务流程而设计的,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系统。
管理方面的系统主要用作日常工作的管理、日常办公和对客户、工作内容或者对公司内部人事的管理。有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OA)、客户关系和项目与工作流管理系统等。其中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应用较为普遍和有效,它是基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对企业活动中整个产业链条和所涉及到的资源材料等进行管理;决策方面主要是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制造或生产方面有制造执行系统、车间管理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等,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方式对生产或制造活动进行高效的管理和监督;设计方面包括产品协同设计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用于产品设计和辅助制造及其他功能,有的企业还会用到与研发部门中,对科研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综合系统是企业用于其他方面的管理系统,如用于电子商务管理的电子商务系统和协同产品商务系统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化技术会更加多样化,并且更符合不同公司不同业务流程的需要,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的应用会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支持和战略指导。并且将其他企业成功的经验进行整理形成决策模型库和数据库,对于不同企业都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四、小结
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是基于企业内部情况和外界环境进行定位的,由整体的战略指导和具体的信息技术执行,最终实现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而企业只有在信息化建设中更为完成、更适应自身的业务流程才能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立稳脚跟。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建设;账务管理模式
中小型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实用性原则、专业化原则、全面性原则。实用性原则是指中小企业在发展财会电算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高效、快捷,要结合本企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几个财会信息化管理模块,而不要一味的重视发展电算化模块数量,而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财会电算化包含许多内容,这也给财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会人员要坚持专业化原则,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操作规范、专业,避免因操作不当使企业蒙受损失。
一、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中存在的问题
1.电算化发展方向有偏差。中小型企业毕竟不是大型企业,其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需要格外重视实用性原则。要追求高效、实用,而不要流于形式。电算化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具体来说它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账务分析、账务出纳、市场分析、发展规划等众多方面,企业在发展电算化的过程中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然而,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电算化的过程中没有确定好发展方向,在发展电算化的过程中没有侧重点,一味的扩张电算化系统规模,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中小企业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很难全面的掌握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为此,企业在发展电算化时,要坚持实用性原则,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比较重要的电算化模块进行发展,而不要一味的扩张电算化系统规模,白白造成资源浪费。
2.电算化发展流于形式、会计人员能力不足。很多中小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没有坚持下去,白白投入了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成效。这种问题追其原因,可归结为两点:电算化发展流于形式和缺少优秀的电算化人才。中小型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多企业都无法提供这些条件。而且实行电算化对于企业的有利影响并不是短期内可见的,很多企业的领导在实施电算化后短期内没有见到成果,就不再重视发展电算化,长此以往,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发展就流于形式。
会计电算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个环节,它对于会计的专业能力、个人素养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不达标,或者不重视电算化的实施,则会对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会计人员较少的情况,会计经常一人身兼数职,还有些企业根本没有专门的会计人员,存在代账行为。而且这种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技术水平,在企业开始发展电算化的时候,其能力水平无法为企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在会计信息方面,由于小企业会计主体和会计人员的特殊性,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会存在错误、不完整的情况,并且由于小企业没有报表审计方面的顾虑,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尤为常见。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长期性发展。
3.没有重视综合发展。发展财会电算化系统,对企业来说是一个伟大的变革,企业在经过这一过程之后,企业的整体水平会有很大的提高。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的管理与生产能力齐头并进,决不能忽视全面发展。一些小型企业的发展潜力不大,潜在的市场也比较少,如果领导班子不考虑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就一味的发展财会电算化,就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而一些企业明明具有很大的潜在市场,却只顾着提高企业的管理与技术水平而忽视了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当市场走向发生变动时,企业无法第一时间获取消息,白白错失了机遇。财会电算化建设进程与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企业的单一的进行信息化建设和单一的进行管理与技术发展都是不对的,只有两者达到一个平衡点,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建设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
二、完善中小型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措施
1.有针对性的发展电算化。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对市场的掌握能力较弱,但是其发展方向较为灵活,企业负责人要充分发挥这一优点,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发展会计电算化。财会人员通过电算化系统对市场进行预期,从而使公司接下来的发展走向做出调整。企业在使用电算化系统时,要注重电算化发展的侧重面,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侧重面,例如商贸公司要侧重于市场走势分析与发展规划,生产型企业要重视数据分析与账务出纳,服务型企业要重视数据采集和市场分析。只有采取专业化的电算管理,才能将中小型企业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以得到最佳的效果。
2.落实企业电算化、培养优秀电算化人才。中小型企业是否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关键因素在于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企业领导如果能够充分重视到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整个企业也就随之而然的会重视电算化。使企业领导认识到电算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开展电算化工作是企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能否成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关键,中小型企业员工应该从各个角度出发,加大对于会计电算化的执行力度,具体来说,不仅仅是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财务软件开发行业也应该扩大宣传,使中小企业领导真正认识到会计电算化的优越性。如果会计电算化得到小企业领导的足够重视,那么企业会计电算化将很快得到普及。
除此之外,中小型企业还需要格外重视培养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管理层要重视对财务部门人员的技能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领导要定期对财会人员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确保其专业能力达到会计电算化的要求。而财会人员本身也要认识到落实电算化发展的必要性,会计人员要改变以往不规范的账务管理模式,采取专业、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专业化原则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除了常规的录入凭证、核算、过账、结账、编表等,还要进行大量的管理工作,这就需要财务人员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才能胜任这一岗位。
3.全力推进企业电算化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中小型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的同时,也要重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力度。信息化管理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先进性,企业在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过程中要保证其与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适应性、匹配性,若企业会计电算化发展过慢,无法跟上企业发展的脚步,那么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生产规划,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可以说,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开展电算化的成败。为了使企业的管理与技术水平达到建设电算化系统的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要改变管理模式,重视对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力度,保持本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先进性。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同企业在不同阶段建设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都有所不同,企业管理人员在实施会计电算化时,要充分考虑本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进而建立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电算化信息系统。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随企业的发展而随时调整,因为当前的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总是满足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与技术水平的进步,对企业会计电算化的要求也必然起到推动作用。因此,企业的财会人员一定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电算化技术,保证本企业的信息系统具有足够的先进性,确保电算化技术水平与其财务管理水平相匹配。
财会电算化属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一部分,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电算化发展方向有偏差、电算化发展流于形式、会计人员能力不足等等。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企业的领导班子在推行企业电算化发展的时候,要把握好实用性原则、专业化原则、全面性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重视多方面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还要秉承长期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这三项原则。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重视管理模式的改革,要保证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技术水平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娜.浅析中小企业有效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策略[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8).
[2]杜晓彤.中小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建议[J].商业会计,2013(24).
[3]刘剑菲.大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关键词:企业管理 信息化管理 现状及对策
一、当前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具体情况分析
信息化管理手段升级是当代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但是并不是所有打着信息化管理升级旗号的企业都真正的提升了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许多企业因为管理者的意识没有很好的转变、管理人员队伍素质未能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而及时提升以及具体工作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分析具体问题的基础之上有针对性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加强各项工作。
二、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质量的思考
前文我们提到了当前企业在信息化管理工作方面所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不仅不能够利用信息化这一强有力的手段来促进企业管理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甚至还会危及企业正常运作最终阻碍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来展开积极而有力的工作,切实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全面升级。
1.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意识
信息化总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而大多数人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也过于肤浅与表面化。就算是信息化改革如此激烈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企业管理者与经营者将信息化管理简单的等同于办公自动化,虽然办公自动化是信息化管理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将两者等同起来,那么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真正作用将无法得到切实发挥。所以作为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首先应该加强信息化管理的深入学习,要在重视信息化的基础之上正确看待信息化,此外还有一部分管理人员将信息化看得过于高深,进而盲目追求高精尖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实际需求,从而不仅无法发挥信息化管理手段的真正作用还给企业带来了额外的管理负担和经济压力。所以加强具体知识的学习以及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有机结合,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树立了信息化管理的正确意识。
2.加强具体工作力度
加强硬件设备应用。信息化管理的硬件设备是其管理工作的基础,硬件设备一般来说包括了计算机、复印机、打印机以及其他辅助设备。设备是否到位对信息化管理工作是否能够顺利开展至关重要,所以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该具有全局眼光,正确看待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既不可盲目追求高端洋气而过度投资,也不可只看到眼前支出而吝啬与基本建设的大笔资金。所以为了避免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就必须展开全面系统的市场分析与企业实力及实际需求分析,制定出最为合理的硬件配置方案,在避免过度浪费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发挥硬件设备的实际经济价值。
加强管理软件推广及应用。硬件设备是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先决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企业还应该加强各种信息化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市场上的自动化办公软件、管理软件可谓五花八门,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管理软件也是一门大学问,选择软件的时候分为直接购买和量身定制两种方式,企业要正确看待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对软件的具体应用要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或者自身管理工作对软件具有较高特殊要求的时候应该尽量加强专属软件的开发力度,虽然花费较高,但是能够最大限度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让软件的使用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发挥。而对于经济条件达不到定制水平或者自身运作没有太多特殊性与复杂性的企业来说,应用广泛用户体验较好的成品软件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成品软件一般来说操作比较简单,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也要求较低,一般情况下能够适应大多数企业在基本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中的要求。从而为企业节约大量软件研发方面的成本开支。总之不论是定制软件还是购买成品软件,都要站在企业实际需求和经济实力的正确分析基础之上,切忌盲目跟风。
加强企业网络建设。信息化建设的最高阶段就是网络建设及应用。离开了切实的网络建设,一切办公自动化设备及软件都只能在一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进行运作,无法实现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传输,也就无法形成真正的信息化管理综合平台。所以加强企业网络建设也非常关键。只有具备了快速高效的信息网络才能够确保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交互与沟通效率,才能够确保财务管理部门及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数据的及时有效利用,提升企业管理工作的总体质量。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管理水平升级不仅需要正确的意识、完善的软硬件设备和畅通高效的网络,同时还需要有一支真正具备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力的工作队伍。首先要加强企业工作人员在办公自动化及各种管理软件方面的操作技能提升,确保设备及软件能够发挥其最大功效。其次还要就信息化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更高要求有针对性的引进兼具企业管理知识、资源管理知识、信息化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从而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升级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4.加强监管机制建设
网络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监督管理又面临着更新的问题与更多的挑战。内部监管工作如果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那么将失去其监管作用,企业的管理工作将处于无监管无约束的混乱境地,给企业的各项管理及运作埋下风险和隐患。所以企业应该加强信息化管理审计工作关注力度,不仅要以制度的形式将审计工作的公正性、独立性与权威性固定下来,还要根据信息化管理环境中的新特点加强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确保审计工作能够契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此外加强与社会媒体的沟通协作也是必不可少啊,从而为企业的管理工作营造一个内外监督相结合的氛围,进一步提升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宗成.试论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改革进程[J].企业管理.2013.5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ERP营销体系变革和创新
在企业现代化进程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通常指的是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计划)项目,以及围绕ERP对企业所进行的业务流程的再造、组织机构重构、管理体制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升华等各方面的建设,ERP项目不仅是技术的转型,它还对企业的营销体系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营销理论的变革和创新
ERP是系统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企业生产运行管理的系统工程。一方面,系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要适应环境;另一方面,系统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映性,能反作用于环境,并改善环境。以系统论为基本思想,将企业置身于社会经济大环境中来考虑企业的营销活动,则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营销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者、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各个层次的关系、网络和互动行为的协调组合与集成,在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中,成功的协同合作是其关键因素。
企业在ERP信息化建设中所创新和应用的营销理念,应是一个系统化地融合贯通了4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4C(顾客的需求和期望Customer、顾客的费用Cost、顾客购买的方便性Convenience、顾客与企业的沟通Communication)、4R(顾客关联Relativity、快速反应Reaction、和谐关系Relation、效益回报Retribution)等各种营销理论要素于一体的,构建在信息平台上的,以协同关系为基础的,着眼于系统全局的营销思想;并将营销理念的重心和关注点从企业延伸到顾客核心利益的深度,将顾客的需求和利益最大化放到头等的位置,以追求顾客价值实现为出发点,通过企业和顾客的不断交流,企业清楚地了解每个顾客的个性化4C需求后,以4R的营销模式为指导,再做出相应的使企业利润最大化的4P营销决策,形成以竞争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层次上来整合企业各种资源为特点的、新的企业营销理论。
营销体系的变革和创新
过去企业对营销体系的作用和职能并没有真正的得到认识和重视,也没有建立市场导向的经营模式,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以前的营销体系不完善,营销理念落后,整体营销能力较弱,实际的生产经营以内部导向为主。企业以实施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对营销体系进行重新规划,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拥有强大营销能力的营销体系。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营销体系的作用和使命也正发生重大的变化,由原来与其它部门平行,演变成为企业当中的核心部门。
信息化营销体系的使命和职能是在高效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上,主导生产运行,根据市场销售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实现销售订单与生产计划的有机衔接。在ERP系统内,直接下达计划到各生产部门。而且管理者可通过ERP系统中的生产制造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包括质量、计量、工厂/设备维护)、综合查询系统、财务系统、销售系统等,及时了解和分析市场需求状态和企业生产经营业务运作的实时状态,将企业的生产能力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在信息化企业当中,营销体系正变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参谋部门和战略落实的关键实施部门,这也是企业战略赋予营销体系的重要使命。
企业领导者在做战略决策时,必须对市场发展趋势有清晰认识,必须有充足、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而营销体系是企业赖以了解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环境的重要窗口,信息化营销体系中的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C)、数据挖掘(DM)、销售智能分析(OSA)系统等,为企业高层提供了包括环境分析、市场需求分析、企业能力分析、竞争对手分析等重要决策参考信息。
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相关的制约因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成即应用ERP后,营销体系作为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联系纽带,其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信息化平台上,企业通过对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打破了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隔阂,在数字化的虚拟世界构建网络的同时也构筑了现实世界的新型企业与客户关系密切网。企业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实行一对一交互传播信息,信息反馈传播突破时空界限,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矛盾,随着营销战略的约束条件发生了变化,企业的营销战略也随之改变。
信息时代,企业营销战略的变革和创新将体现在竞争中,利用信息技术来建立和维持与消费者关系。企业竞争将从争取市场份额转向争取客户,由强调市场占有率转变为强调顾客占有率,即企业赢得顾客终身合作购买的百分比。
长期、持续的顾客关系将成为企业重要的竞争资源,据美国哈佛商业杂志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重复购买的顾客可以为公司带来25%-85%的利润,固定客户数每增长5%,企业利润则增加25%。因此,与选择目标市场相比,企业应该更重视对顾客的识别,找到最符合企业利益的顾客群体,并保持与这些顾客的长期关系。企业不仅要发现顾客的需求,还要保持与顾客的长期对话,将顾客需求应用到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
信息化的企业营销战略的核心关注点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快速反应
快速反应(Reaction),是指以快速响应顾客需求为导向来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ERP系统平台上,敏捷营销是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敏捷营销是企业在高度信息化、高度技术创新和目标市场信息特征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努力做到比竞争对手更快、更有效、更准确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
顾客关联
顾客关联(Relativity),是指企业以种种方式在供需之间形成价值链,与顾客建立较为固定的互需、互助、互求的关联关系。要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就要以有效的方式在业务、产品、需求等方面与顾客建立长期的关联,将顾客流失的可能性尽量减少。具体的措施有:其一,顾客增值关联,即给顾客创造了更高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信息的组合体,其目标直接指向顾客利益的增值;其二,定制营销,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顾客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
和谐关系
和谐关系(Relation),是指通过建立、维护和巩固企业与顾客及其他利益群体的关系活动,在顾客满意、社会满意和员工满意的基础上构建各方满意的关系,以忠诚守信优质服务、创品牌的方式,使企业的营销目标在与各方的和谐关系中得到实现。
效益回报
效益回报(Retribution),即营销体系的效益实现途径的变革。一方面,回报是维持市场关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追求回报是营销发展的动力,营销的最终价值在于其是否给企业带来短期或长期的收入能力。在信息化企业中,其效益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通过积极的市场行为来增加销售,或者通过完善的运营控制来降低成本。这两个途径可以分别落实到以营销网络优化策略来增加销售和以供应链优化策略来降低成本上。
营销网络优化策略包括捕捉吸引力大、竞争力强的细分市场,面向不同客户群体、针对不同产品制定营销策略,规范价格管理、信用管理、协调促销投入与货源投入,提高渠道销售效率与盈利水平,针对不同渠道提供不同的产品组合,优化企业市场营销网络结构等等。用供应链优化策略降低成本,包括缩短交货期,节约资本成本,降低销售成本和分销成本,降低储运、采购和库存成本等等。
营销体系组织架构的变革和创新
企业实施了ERP以后,营销部门的组织架构也应发生变化。组织架构变革的重点是要在ERP系统的平台上,依靠对信息流的管理和控制,强化对销售系统整体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和人员的管理、控制、组织、协调,从而达到提高产、销协调的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份额的目的,并依此设计新的组织架构。
一方面,要围绕ERP系统中营销管理的信息流、业务流程来构建新的组织架构单位和部门。如许多企业销售公司内部没有市场调研和信息管理部门,往往只有一个综合管理部,其管理职能不完整、不成体系,只能在局部给销售工作提供一些帮助和管理。因此,在营销体系组织机构设计中对市场营销部的职能应进行重新规划,增加市场部信息中心。其职能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和整理工作、市场分析工作、市场策略和销售政策制订、销售政策执行监控等等。另一方面,对原有的、需保留的销售公司各部门职能也应重新进行审核和安排。如调整计划管理流程,由销售公司主导制订生产计划,改革产品价格管理流程,销售公司参与价格制订,增加成品库管理职能,增加售后和投诉管理职能,规范基础营销工作,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合同管理和客户管理等等。
除此之外,在没有ERP的企业里,营销体系只是企业的一个部门,而且和其它部门联系不密切。在一个信息化的企业当中,企业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可以通过ERP系统和顾客密切相连,都应当树立为市场服务、为客户服务的全员营销意识,把自己完全看作是营销体系中的一分子。
遵从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和企业实际营销能力关系密切的各环节,如企业的计划系统、组织系统、财务系统、产品研发系统,都应该纳入营销体系中,从系统功能的角度来构建信息化营销体系。
营销体系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销售部或者销售公司,在ERP系统数据集中处理的基础上,从全系统功能整合的模式来构建营销体系,则几乎囊括了企业当中所有最重要部门的相应职能,并将它们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以便充分发挥各部分乃至整个营销体系的效能。
参考文献:
1.(美)艾略特•艾登伯格.4R营销.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在融合中自检
面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新要求,五矿集团认为想要解决现有问题,必须从解决企业信息化的基本需求人手,将问题逐一攻克。首先,矿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需要解决行业特殊性的问题,如矿产品的成本核算、矿产品的库存管理、矿产品的以质计价等。作为一家以进出口贸易起家的大型国有企业,五矿集团成功转型为产融结合、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性金属矿产集团。通过实施SAP ERP和SAP GTM(全球贸易管理),五矿集团整合业务与信息系统,建立集团公司风险管控平台,支持运营与管理持续优化,以统一的决策支持平台实现集团业务的协同和创新发展,为五矿集团的国际化运作和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帮助五矿集团在全球金属矿业新一轮洗牌中始终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最佳运营效率,引领金属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闫晓青回忆,五矿集团建成的信息化平台系统,自运行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并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力武器,是五矿实现国际化运作的突破口。两化融合解决的不仅仅是企业信息化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企业认清自身信息化水平的机会。
随着五矿业务规模的增长和发展,以及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已成为制约集团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的瓶颈。加快信息标准化进程,成为推进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实现两化融合发展目标的必经之路。
在此基础上,五矿架设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港,信息港以先进的TRS采编发及全文检索系统为内核的企业内部综合信息交流、展示平台。涵盖有色金属、黑色金属、非金属矿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信息,并提供相关业务的各类历史数据、市场分析,五矿信息港还提供了内容广泛的行业新闻、及时的新闻报道、金融信息、国家政策法规等宏观信息。随着集团公司的发展和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保障集团公司核心信息资产的安全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
为保证信息港的正常运行,五矿集团启动《信息安全规划》项目,遵循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工协作的工作思路,以风险分析为基础,以国际信息安全标准B$7799为依据,根据五矿业务发展趋势、行业环境、技术发展状况和资源准备度等多方面因素,对五矿集团公司的组织、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架构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规划,在组织、政策、技术防护、日常运作监控管理等几个方面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以管理为核心,以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安全体系架构。
按照信息安全规划的要求,集团公司建立分层分级、协同合作的组织体系,由集团公司保密委员会履行信息安全工作管理职责,在集团公司保密委员会下设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小组,作为集团信息安全工作管理机构,负责信息安全工作整体策划、统筹和推进工作;在各二级单位下设保密工作组,协助相关信息安全工作开展。
为有效保护集团公司核心信息资产,制定了资产分类指导办法,并在集团应用体系的建设中,依据信息资产的重要程度和业务特点划分安全级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包括根据等级明确不同的授权审批流程、采取不同力度的身份标识和鉴别力度、分级部署用户对资源的安全访问策略等等。通过贯彻和落实信息资产分类指导办法,对信息资产实行等级保护,实现了集中资源优先保护核心信息资产,切实保证核心信息资产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在深化中冲刺
2011年,五矿通过采用神州数码serviceJet-MC2运营管理中心解决方案,对自身的IT服务流程、IT资产管理流程、IT管理制度进行了统一梳理,打造起一个入口、一个平台、一套流程的“三个一”高效服务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的实施,五矿集团IT管理效率和客户满意度大幅提升,成为五矿集团推进战略转型和实施管理变革的重要支撑。
促进两化融合不是发展“工业的第二产业”,而是要立足工业本身,实现包括技术、营销模式和资源利用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提升包括成本、质量、品牌和服务在内的一揽子工作效率;实现节能减排,形成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2012年五矿集团决定采用SAP ERP、SAP BusinessObjects解决方案和SAP MaxAttention支持服务,将应用从总部财务和贸易的应用推广到采矿冶炼,以应对严峻的国际金属矿业市场竞争,深化两化融合发展。
闫晓青介绍,目前五矿集团现有ERP系统已经成功升级到最新增强包EHP 6版本(Enhancement Package 6),在功能和平台架构上更好地支持了业务发展。
建立统一的财务报表查询平台,通过财务库存分析,实现财务及业务的一体化。
谢宜俊
(莱芜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山东 莱芜 271100)
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中国烟草公司总经理凌成兴同志在2015年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提出:“贯彻落实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积极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烟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对此,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切实抓好信息化建设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笔者试结合山东莱芜烟草信息化建设现状,就如何进一步推进新形势下的烟草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1现状概述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实现了由以基础性建设向推进应用系统建设,由局部建设向全面发展,由分散建设向集中管理的“三大转变”。以山东省烟草公司和莱芜市烟草公司为例,可以从中看到,以省级公司为中心的应用系统如专卖管理的专控体系管理、卷烟销售业务管理、CRM管理以及烟叶生产经营管理等信息系统已经相继建成,基本实现了上下传输,互联互通。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烟草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2预测分析
作为烟草商业基层单位,近几年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人员素质仍需提高。这里所说的人员素质主要指计算机操作人员,由于员工整体文化素质的原因,加上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使各类计算机操作人员仅能满足十分简单的操作,即使行业上下所对口应用的各种系统软件,虽然经过短期培训,但因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钻研精神,导致熟练程度大打折扣,更别说对系统软件功能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仅以专控体系管理系统为例,它的有效运用是对销售数据进行监督、统计和查询,通过销售数据异常进行有重点的市场分析,为专卖稽查人员打击卷烟非法销售起到快捷、高效的辅助作用,但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看,在许多单位仅仅起到销售数据预警查询作用。二是互联互通仍需改善。从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状况看,纵向互联互通如卷烟销售方面的“一号工程”,专卖管理的网上办证,烟叶入网收购等系统软件已经实现了各级数据上传、查询、统计。但在横向管理上仍有不足,区局(营销部)的网络建设改造已经完成,但却没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各类数据的收集仍以手工操作为主,并且在信息采集、传递、加工、利用方面缺乏相应措施,使信息利用率明显降低。三是信息化管理措施仍需加强。首先,面对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单位内部员工素质现状,缺乏相应的培训机制。其次,缺乏信息综合利用的相关措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仍然靠老经验、老套路进行管理,没有把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利用作为实施决策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并制定相关措施。总之,烟草商业基层单位作为提升行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末梢神经,其反应程度、工作效率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自身的管理水平,也必然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生产经营决策管理水平。
3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信息化建设要以人为本,对此,一方面,必须要积极引导全体烟草人员参与信息化管理,加大对全体干部职工的计算机知识培训,把推进信息化建设与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工作和发展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必须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在培训时,要紧密联系实际,对实用的软件程序要进行反复讲解,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具体业务人员进行分类培训,让参训人员逐一上机操作,反复练习,以达到熟练掌握,学以致用。
(2)进一步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配备专兼职管理员。鉴于基层部门尤其是区局(营销部)电脑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且位置相对分散的现状,除了稳定基层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外,建议县区局(营销部)尽量配备以内勤为主的兼职计算机管理员,为基层所各种应用软件的顺利运转,硬件设备的维修维护提供人员和技术保障。
(3)进一步强化外部沟通,充分利用社会公众网络资源。加强烟草信息化,提高烟草监控能力,就需要借助社会有关部门的内部网络资源来实现。烟草企业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外部沟通,由内部网络建设向社会化烟草管理计算机网络转变,将烟草企业计算机网络信息资源延伸到银行、税务、工商、公安等社会部门,建立完善烟草监控网络系统,加快对社会公众网络资源的利用,真正发挥烟草信息网络作用。
(4)进一步加强基础数据管理分析,提高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是,在严格执行各项数据管理办法、操作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数据监控职能,建立数据监控机制。二是,拓展信息中心职能,建立数据处理中心,设立专门的数据处理分析岗,负责各类烟草信息的分析处理,使大量闲置的数据成为烟草信息化的资源。三是,借鉴银行等部门事后监督的经验,定期公布信息化前台人员数据录入工作量和差错量,建立和完善配套的过错追究机制,用制度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准确、完整。四是,加强烟草与国税、地税、工商、财政、银行等部门的联系,广泛采集相关信息。
(5)进一步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强化信息化管理措施。定期组织开展信息化知识专题培训,建立信息化培训奖罚制度,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取得优异成绩的进行奖励,对培训不及格的,继续参加培训,同时在岗位调整、干部的选拔任用、评选先进等方面适当的予以参考,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并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硬指标、硬任务,与所属各单位(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作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奖罚兑现,以激励全系统迅速掀起信息化建设的新。
据瑞士信贷银行2000年1月的研究报告分析,世界未来电子商务成交额将以每年翻一番的爆炸式速度增长:2000年为1,970亿美元,2001年为3,810亿美元,2002年为7,000亿美元,到2003年将增长到12,400亿美元。
另据有关资料报道,今年3月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确定了欧洲的电子商务和网络发展整体规划,强调要建设一个电子化的欧洲,以抗衡美国的压力和竞争。此外,目前国际上许多跨国公司也都纷纷联合,组建汽车、石油、电子、航空、电力和水利等行业网上市场,推行网上采购和网上销售。如IBM、北电网络、东芝、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LG电子等十几家大公司就正在组建一个跨国的,名为“”的网上市场,计划今年7月开始启动。而IBM公司1999年就已经与全球12,000家供应商建立了完整的电子采购系统,在线采购金额已超过130亿美元。
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当今世界电子商务,特别是BtoB(BUSINESStoBUSINESS企业对企业)模式的迅猛发展,不但正在改变世界传统的经济结构与人类社会的商务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给全球带来巨大的财富,而且也在猛烈的冲击着世界各国企业传统的经营理念、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促进企业通过应用电子商务迅速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与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从表面上看是指人们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替代传统的手段和工具,完成市场分析、物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配送、资金的结算与支付和客户服务等各种商务活动的全过程。从深层次看,电子商务的真正含义是指一种基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全新的经营理念和运作模式。
2.电子商务。电子是手段,是工具,商务才是其真正的核心和目的,两者只有
相辅相成,互为作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商务活动是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商务活动要面向市场、面
向供应商和客户;另一方面它又要与企业内部的经营、销售、计划、研发、采购、生产、库存、物流、财务、成本和客户服务等环节实行紧密结合,完成相关商务活动。
4.电子商务将有效的促进企业在市场分析、采购方式、销售方式、物流配送、资金的结算与支付和客户服务,以及商品的流通体制与流通模式、商业银行的金融体制与服务模式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并将孕育着一场新的企业管理革命、流通领域革命和商业银行革命。
5.电子商务将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国界限制和商圈范围,整个市场竞争将迅速扩大至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概念、价值观念、营销策略、行业分工、中间机构和竞争方式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更新和深刻的变化,极大的促进了全球供应链体系和新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完善,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特征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6.电子商务可跨越时空障碍、交通障碍和信息能力等障碍,通过互联网为供需双方提供及时、方便、快捷、双赢和有效的增值服务。从而促进企业全面加强供应链管理、加速商品流通、减少交易费用、降低产品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7.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应用电子商务可使参与交易的企业降低成本10%-20%。IBM公司,1999年在线采购共计节省资金2.7亿美元,并减少90%的发票单据。
电子商务应用对策“”版权所有
随着新经济时代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管理创新内在需求的不断扩大,加快电子商务(BtoB)的进程已经成为我国广大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仍需研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广大企业既要积极进取,科学的制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企业信
息化建设总体规划;又要面对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一哄而起,避免重复我国企业建立ERP系统或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走过的许多弯路。
2.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还需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与
其实现信息集成,为其提供必要的后台支持,以求动态查询、快速响应、及时服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资源优化配置。
创新设计 打造精品
梦洁家纺是行业中第一家具有省级认证设计中心的家纺企业,建有完善的研发平台,拥有专业设计人员71人,设立了涵盖床上用品设计全过程的花型设计、绣花打版、款式设计等专业设计部门,拥有完全自主设计的研发能力。目前公司使用中的有效专利为105项,版权103项,每年推出新产品600余款,充分显示出公司强大的创新设计能力。公司先后有十余款单品销量累计超过3万套以上,创造了床上用品单品销售纪录。
梦浩家纺创造了家纺行业的数个第一:第一家将传统湘绣工艺应用于家纺产品、第一家将转移印花面料和装饰面料应用于家纺产品、第一家自主推出高端家纺品牌,第一家推出绗绣套件产品,第一家推出手工棉线绣产品、第一家推出专业儿童家纺品牌,第一家系统推出M、F设计理念、第一家推出自由组合天然材质保健产品系列等等。公司创建的“梦洁”品牌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和“国家免检产品”,是床上用品行业中第一家同时获此三项殊荣的品牌。
信息管理 规范高效
梦洁家纺还是在床上用品行业中第一家实施信息化管理工程的企业,公司为此累计投入资金500多万元,2003年人选国家信息部“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企业”。通过十来年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形成以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 C M)、产品数据管理(DRP和PDM)为主线、以企业的呼叫中心和网络电子商务为沟通渠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运用MPS和APs进行计划和排产,通过MRP生成采购计划,并通过销售、库存管理模块进行补货,形成预测、需求、计划、执行全过程的信息化处理,并可在系统中进行订单执行的仿真。公司信息化管理系统提高了沟通效率,加快了物流周转和市场反应速度,为产品分析和市场分析提供充分的数据支持,使公司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更加合理,为市场网络的拓展提供了扎实的管理平台。
销售服务 业内领先
对于很多80后、90后,甚至是70后来说,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见过或者使用过“布票”。
其实,仅仅在20多年前,衣服还不是一件想买就能买的东西,没有布票,即使有钱也买不到衣服。
从1954年国务院《棉布计划供应》起,布票开始发放;到1985年,布票被取消。30年历史的布票见证了中国纺织行业的一段发展历程,小小布票的兴衰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老百姓非同寻常的“布衣生活”。
60年来,纺织行业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时代转换中经历了刻骨铭心的调整与变革,并在改革开放30年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成就。
从“快速发展”到“结构调整”
中国纺织工业历史悠久,建国之初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工业行业之一。为了探寻纺织行业的发展与变迁,记者走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技术部主任吴迪。
据吴迪介绍,由于建国之初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安定人民生活,所以纺织行业在“一五”期间开展了大规模建设,除上海、天津、青岛等老基地之外,集中力量建立了北京、石家庄、郑州、西安、咸阳等一批新基地。“到1965年,中国纺织工业已经由解放前机械设备和大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工业布局集中在少数沿海城市、生产技术十分落后的状态,转变为各种纺织、印染加工能力综合发展、产品门类比较齐全、拥有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声誉。”吴迪说。
在文化革命时期,由于轻纺产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对稳定市场、回笼货币、安排就业有重要作用,纺织工业还是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主要是以引进设备为主,建设了上海、天津、辽阳、四川四大化纤基地,扩大和丰富了纺织工业的原料资源,为解决人民穿衣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来,纺织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巨大成就。1978年,纺织工业以满足内需为主,出口只占总产量的3.7%,约24亿美元。而到1994年,中国服装出口已经位列世界第一;1995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双双列为世界第一;2007年出口约占全球出口的30%。”吴迪介绍。
1999年完成压锭改造之后,纺织工业在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品牌建设、质量效益、出口创汇、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等方面进步明显,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迅速位成为世界纺织生产、消费和出口大国。
2008年,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纺织工业虽然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传统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又是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但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重要任务,进入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既存在巨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IT力促创新
吴迪表示:“通过信息化构建新型工业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进行单项的自主创新,更以信息化平台为基础,通过集成的方式,将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生产制造、产业链整合等各方面的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纺织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升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纺织工业协会的《纺织工业科技进步发展纲要》中,列举了“十一五”重点发展的信息技术,包括: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服装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系统;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等。
吴迪认为,这4项关键技术将形成行业自主创新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适合纺织各个细分行业的ERP系统是由满足个别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到满足某些重点行业(如棉纺织、化纤、服装)企业的行业化需求,弥补企业管理基础的不足,为企业管理模式创新提供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
纺织工厂生产信息监测和管理系统属于MES范畴,是位于上层ERP与底层设备控制之间的、面向车间层的管理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通过对制造工艺数据的自动采集,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管理,通过车间智能化调度,满足快速响应的生产制造,提升产品生产制造的创新能力。
服装等企业数字化综合集成系统是考虑到中国服装企业的产品趋于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时尚化的发展,并带来对服装、印染、针织等企业的产品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CAD等技术推广的基础上,开发具有集成功能的通用系统平台,集成CAD、CAPP、CAM和PDM,推动产品设计创新和品牌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平台以纤维、纱线、面料和服装等产品为对象,建立并推广符合国际惯例和通用规则的电子商务编码体系,使纺织企业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在线交易、市场分析等,形成新型市场营销模式,逐步实现企业间的协同商务。
信息化需求拓展应用深化
2008年以来行业形势的变化必然反映到企业信息化的需求。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资金紧张、贷款融资困难,直接表现为信息化投入减少。“但是占企业数30%的优势企业平均利润率仍保持在8.37%,对行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继续加大,信息化需求依然存在。其特征是项目决策上更加谨慎,对合作开发商和产品选择更加成熟和理性,要求越来越深入。它们大多数已经实施了管理信息化系统,并认识到当前形势下通过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的紧迫性,要求对原有系统扩充、升级或更新,面向更加深入的行业应用。”吴迪说。
这说明企业信息化的多年开展,使用户有了相当的信息化基础,加深了对信息化的理解,需求深化是必然趋势,经济形势变化只是大大加快了这一进程。
ERP应用面广泛,依然是纺织企业的重点需求。优势企业作为ERP的主要应用群体,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财务管理、进销存管理,更要求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精细管理,以解决企业管理的瓶颈问题。近期纺织行业ERP的发展目标是更好地适应这些用户深入的行业化需求,企业管理软件行业化和集成化是发展趋势。
近年来,纺织企业劳动工资水平增长较快,达到15%左右。新的劳动合同法在2008年实施,大大提高了对企业管理的要求。企业纷纷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劳动岗位现场管理和职工绩效考核,通过提高管理效率来降低人力成本和管理成本。MES的质量管理、设备运行管理和绩效管理等功能受到极大关注。
随着国家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加快,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排污要求日益严格。另一方面,企业原材料和能源成本大幅度上升,大大增强了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内在动力。因此,生产装备和过程的自动监测、自动控制无疑是最直接的手段,尤其在印染、化纤等行业受到各界关注。
2009年,国务院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其中明确指出:“大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化纤、纺织、印染和服装等重点行业特点的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从国家层面明确支持行业化ERP的开发和应用这是第一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几十亿元的政府专项资金具体落实到各个行业和企业是不大的数字,但是恢复和提升了行业发展的信心,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一方面,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相关政府部门对“两化”融合、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行业应用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等领域将有具体的支持和推进措施,对于纺织信息化无疑都是好消息。“因此,未来2~3年纺织信息化将面临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发展速度将高于2008年。”吴迪认为。
纺织行业IT应用大事件
纺织工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其发展与改革开放同行,与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步。30年间经历了起步、应用推广、转变和发展四个历史阶段。
1978年,中国纺织业就开始将计算机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如上海国棉22厂、上海织布6厂部分机台使用国产计算机进行织机监测。1982年,京棉一厂应用微机配棉软件。
20世纪90年代初, MRPII等软件产品进入纺机企业,其中经纬纺机厂首先应用成功。
1997年,纺织信息中心建设了“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向全行业提供信息服务。
2005年,纺织工业协会《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发展纲要》,提出重点开发应用4项国家信息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