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经济危机的认识

时间:2023-10-15 15:34:13

导语:在经济危机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经济危机的认识

第1篇

一、人力资源问题认识

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站在系统和全局的角度来处理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换句话来说也就是在人资工作中将范围进行了一定的扩展,从而使其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这项工作必须要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愿景为基础,充分的结合企业自身的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短时间内就提升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水平,从而更好的去推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此外在企业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和其他的管理工作充分的结合在一起。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每一个部分都能涉及到人力资源管理。所以企业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予以建设的时候就必须要保证其和其他的系统充分的保证协调性和和一致性。企业的人资部门通常就是通过一个平台来对其他系统予以调整和控制。所以人力资源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这样才能让其他系统正常的运转。企业的人资部门在工作中主要就是对其他系统和部门进行一定的监督,从而更好的实现人资管理的效果,确保企业当中的每一个部门都能得到最公正的待遇。

二、以经济师经济学为基础的人力资源问题分析

1.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尤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充分的发挥出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当中对这一点都不是非常的重视。很多企业在物质条件上并不是很好,所以企业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还有一部分企业在薪酬结构上不是非常的合理,这样也就使得员工的薪酬和绩效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员工的积极性受损,所以很多员工纷纷跳槽。

2.缺乏良好的竞争与考核措施

当前,很多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没有建立起一个科学的竞争和考核机制,在考核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员工自身的政治素质,但是在技术水平上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使得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建设不吻合,此外,在人资监督的过程中,没有非常好的监督机制,这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人资的建设和发展。

3.理念落后

我国企业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管理理念上已经不能充分的满足当今的市场需要,人力资源建设的过程中粗放式较多,随意性非常强。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人力资源都不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人力资源管理中并不能用合理的方式去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实行管理,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原有的约束和管理方式来对其予以引导,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无法发挥,此外还影响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以经济师经济学指导人力资源实践

1.树立发展新理念,增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人力资源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所以人们也将注意力放在了高新技术人才的任用上,所以,以经济是经济学的原理来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员工的个人素质,此外还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该充分的应用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管理者的素质和水平,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竞争优势。

2.重视市场全新概念,培育核心竞争力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此外还要对技术予以创新,如果一个企业要想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对核心技术予以创新和完善,然后再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让企业真正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此外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企业经营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文化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的建立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制度保障。

3.更新人事观念,把人力变成资源

首先,要做好管理者角色的转型工作。对一个企业来说,如何让员工在知识冲击和经验逐渐贬值的情况下,不断跟上时代、增强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管理层以及人力资源部的一大考验。其次,要建立完善的薪酬体系。增加员工的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员工的持股比例。再次,要注重处事方法和工作能力。通常来说,文凭也许在应征工作的时候用得上,但此后,人的思想、处事方式以及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最后,要以人为本。要在机制创新上把企业目标确定在多层次的市场主体中,建立以年薪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干部施行竞争上岗制,建立起一套良好的用人机制。全面实行岗薪工资制,以岗定薪,岗变薪变。

第2篇

【关键词】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 违约风险 宏观经济

引言:在信用环境较为宽松的情况下,信用等级较低的人也能通过贷款买房。而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一些借款人就无法按时偿还贷款,继而引发债务危机。所以,宏观经济因素显然会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违约率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面对国内房地产过热的现象时,相关部门有必要从宏观经济角度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确保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相关理论阐述

在上世纪30年代,美国曾经出现数千家银行因无法收回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而倒闭的现象。所以,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被视作是高风险资产。在美国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学者针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对加利福尼亚在1992到1995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学者Wilson提出了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损失函数,并将房价变化当做是影响违约率的主要因素。而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利率与房产价值也被Kau等学者证实为影响贷款违约率的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就是在利率波动性增大的情况下,住房价格的波动性会随之增加。而这样一来,借款人的逾期率也会随之上升,但借款人的提前偿付概率则会下降[1]。所以,利率的提升,将在一定程度上使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违约风险增加。就拿美国来讲,在1972年到1981年期间,美国住房抵押款贷款利率从7.76%上升到了14.39%。而在这期间,储蓄和贷款协会的贷款违约率却从0.57%上升到了4.48%。此外,除了受到贷款利率的影响,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违约风险还会受到贷款特征、贷款机制比、贷款规模和区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相较于利率,其他因素的影响显然较小。

二、分析模型的建立

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将受到市场利率水平、房屋价格水平、经济周期和住房市场供需变化等多个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变量不仅是时间变量,还是借款人无法左右的变量。所以,所有借款人都将受到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个人住房贷款违约率也同样会受到影响。为了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展开宏观经济分析,可以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率设定为被解释变量,并将对其产生影响的宏观因素设设定解释变量,以便进行分析模型的建立。而根据国内的情况,可以将个人收入增长率、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失业率和国家相关政策当做是解释变量[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房价高低也将对违约率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的情况下,房价从至高点回落的过程中,违约率就会上升。然而,由于房价对违约率的影响相对滞后,而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时间较短,所以可以暂时不考虑该因素。

在模型建立完成后,可以根据相关理论进行假设的提出。一方面,在利率增加的情况下,借款人购房成本将提高,每月偿债负担也会增加,所以违约率将增加。因此,可以假设利率的提升将导致违约率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收入的增长,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将增强,违约率则可能下降。而反过来,借款人一旦失业,收入则会大幅降低,继而容易出现违约。因此,可以假设收入增长率越高,违约率就越低。同时,借款人的失业率越高,违约率则越高[3]。此外,在监管机构出台政策进行严格的房贷标准的实行时,信用等级低的借款人则会被拒绝,继而使违约率有所降低。因此,可以假设政府出台严格贷款政策的情况下,违约率将下降。

三、实证结果分析

在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国内4家商业银行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可以对2004年到2008年之间的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展开宏观经济分析。首先,利率水平对违约率的影响有着显著的效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信息可知,近年来国内的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利率得到了增加,违约率则得到了降低,出现了与假设相反的结果。而这是因为,中国人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倾向于在还款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提前还款。其次,近几年来,根据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以得知,国内收入增长率和失业率没有明显的变化,所以也难以证实其对违约率的影响。经过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国内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虽然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收入分配差距逐渐拉大,普通居民收入增长率没有明显变化[4]。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对失业率的统计口径不同,统计出的失业率无法完全反映出真实情况。再者,在2006年,国家出台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超过30%的政策。而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不良房贷率得到了有效的降低,继而证实了有关政策与违约率关系的假设。因此,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在我国,利率水平提升不会增加借款人的违约风险,而国家的严格房贷政策的执行,则可以有效降低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的违约率。

结论:总而言之,从宏观经济角度对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宏观因素对违约率的影响,继而为政府出台宏观调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指导。而从本文的研究来看,想要进行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率的降低,政府首先可以通过提升利率水平来督促借款人提前还款。此外,政府还可以进行严格且可行的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管理政策的出台,以便进行银行放贷行为的规范,继而降低银行的贷款违约风险,并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贺云.浅谈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的防范――以西双版纳为例[J].时代金融,2014,35(01).

[2]谢芳.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款贷款违约风险研究[D].暨南大学,2010.

第3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境外;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161-02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要是员工有成就,管理人员就要把劳动力看作是一种核心资源,管理人员承担的就是使人发挥效用的责任。”现在,他的理论早就走出了象牙塔,成为了各大企业战略的主要利器。他的理论有利于尊重员工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反对用强烈的制度来约束员工的行为,摒弃将员工视为生产资料的“非人”做法,激励员工的潜能,同时将员工的个人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对企业和员工双方都十分有利。

1 基本概念和界定

1.1 人力资源的含义

人力资源是将人的劳动力作为一个资源进行管理的行为和活动,这个过程中要尽力的用好人的劳动力,发挥人的专长,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够很好的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一系列的人的活动。

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管理系列,为了方便管理分为六大模块。一般说来,人力资源会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下,根据所在的管理系列进行规定和调整。总的说来,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各个系列的活动,帮助员工发展个人潜能,为企业发挥自己的利益。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中一系列管理活动和相应的变化和策略行为。

1.3 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

分别为规划、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六大模块。

2 基于“以人为本”的视角如何进行境外人力资源的管理的几点思考

在我们过去的传统视角中,我们仅仅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生产资料的系列来解释,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所以对人的发现和研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现在我们认识到了只有人才是管理的核心,因为所有的管理其实都是要通过人来实现的,所以整个管理学也就是基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管理模式。因此,现代人力资源的管理,一定是基于人本身的管理,以人为管理中心,也就是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管理。

2.1 “以人为本”的视角可以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修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员工越来越强烈的有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有了自我实现的追求,而企业需要顺应员工的这些要求,创造条件帮助员工来进行自我实现。境外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要么来自海外,要么就是国内的移民,要么就是跨文化背景的交流和整合,总的说来,员工需要更多的归宿感与发展感,这些需求催生了企业的发展要求,对人力资源经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2 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境外人力资源管理利于企业科学决策

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员工在一起沟通能够了解基层员工和中层员工的心声,直观的了解员工的意愿,同时对企业的管理策略制定也有一定的舆论和导向作用,也能充分挖掘员工的资源和效益。员工形成了反馈体系,对管理者而言能够及时的反映员工需要,同时也能够适应员工的一些要求,而员工因为身处在第一线,所以也能够开动脑筋提出很多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这些珍贵的资源有利于企业的科学决策。

2.3 人力资源管理能够稳定员工队伍,保证人才的凝聚力,减少企业的人才流失

人力资源队伍中很头疼的事情就是人力资源的流失,特别是中高级人才的流失。这些人员离开企业,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薪水少,而是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这些都得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重视和反思。在企业中要充分的尊重员工的意愿,创造学习型和创造型的工作环境,同时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员工在企业中有归宿感,就不会有跳槽的现象。

2.4 人力资源管理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帮助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能够认同企业文化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也是一个企业所能够具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些企业内的人力资源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通过企业不断的发展来塑造统一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通过唤醒员工的潜能,将潜在的力量化解为员工的工作习惯,对培养员工的人生观、事业观、家庭观都有重要的作用,从而保障和推动企业的发展和强大。

3 讨论与建议

3.1 杜绝专职化的管理方式

管理者在管理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基层员工的意见,不能想当然,企业各个部门漏洞百出,相互牵制,同时对员工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期待。企业认为员工自然的就会有相应的素质,而不愿意花钱去培养员工,使得员工认为企业是短期行为,也在不断地寻找跳槽的机会。

3.2 策略的随意化

企业的管理制度落后而死板,而企业本身的运作是千变万化的,一方面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一方面要使得企业能及时反映新的变化。由于管理者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制定策略的,听不进基层员工的意见,这也就是说,策略是不适应企业的要求的,所以会造成管理上的浪费和低效。

3.3 员工的归宿感要多强调

因为员工不能享受到培训等福利,而且缺少对应的培训制度,所以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缺少激情,不愿意自己花钱去学习,难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企业员工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觉得自己在企业中也没有得到关怀,难免会产生离职之心,造成企业内部的不稳定。

3.4 人才资源的潜能培养

人才资源的潜能能否发挥和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人才的激励力度。企业在人才引进、使用中要积极研究个人需求和制度对个人需求满足感的影响以及能产生各种激励作用的机制,制定人才队伍收入待遇及其岗位责任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原则,实行按岗位、按任务、按业绩付酬的分配制度,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开发的双丰收。

人才是科技的载体,是科技的发明创造者,是先进科技的运用者和传播者。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人才就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特殊要素。人才不仅是再生型资源、可持续资源,而且是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人才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人才作为资源进行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企业只有依靠人才智力因素的创新与变革,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有计划的人才资源开发,把人的智慧能力作为一种巨大的资源进行挖掘和利用,才能达到科技进步和经济腾飞。企业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建立凭德才上岗、凭业绩取酬、按需要培训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满足企业经济发展和竞争对人才的需要,从而实现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15).

[2]周晶.浅析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21).

第4篇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包含五个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如下图所示:

领导者的任务就是通过激励手段的运用,满足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从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的潜能,释放员工的激情。一个人,当他的工作热情被激发出来,产生由内而外的自驱力的时候,他的工作效率将是被逼状态下的无数倍。另外,一个人所处的岗位高低不同,那么他的需求也将会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当一个人越往高级岗位走的时候,对于自我实现,对于用武之地,对于授权的需求就会越大。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实战案例:

王林是某外资食品饮料企业省级工贸公司的总经理。他有幸经历该企业的组织变革,并且成功了当选了新成立的工贸公司总经理。该企业拥有茶饮料、乳饮料、蛋黄派、方便面、牛奶花生等八个产品线,整合之前各产品线是独立作战,各自为阵;而整合之后原有的单个产品的省级产品经理全部转为负责全部产品线的区域经理,而唯独苏林在竞岗中脱颖而出当上工贸公司总经理。但也正因为原先大家都是平级同事,而突然之间苏林却成了其他人的上司,于是各种挑战也随之而来,由于这些区域经理都是和他一样从中国区总部派来的“八旗子弟”,与总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不平衡心理的作用下,总是或明或暗地与他抬杠。

为了使新组建的工贸公司快速进入状态,发挥出整合效应,苏林必须快速搞定这些小头目。来硬的明显不妥,因为大开杀戒一方面总部不会同意,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凝聚人心。在通盘计划之后,苏林先通过单独谈话与深度沟通使半数之前和他有一定交情的(或者好搞定的)区域经理表示会全力支持他;然后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激励方案:1)建立营销人员升迁制度,把区域经理、营销主任和营销代表均分为A级、AA级和AAA级,使每个人有了上升的空间。2)导入月度全公司的例会制度,并建立月度营销人员排名和奖励制度,加大业绩奖励力度。3)导入营销人员职业生涯规划,为表现优秀的营销人员提供职业生涯分析、沟通与设计。4)建立内部培训和参与外训的制度,把外训作为一大福利政策。5)先后组织了“五一商战”、“国庆商战”等大型节假日的营销人员竞赛活动。

这些激励方案实施后,由于奖励的力度确实比较大,大部分人都被激发起来了,当然还有例外的,比如C区域经理,而这例外的典型,自然成为苏林这个激励大师试验负激励效果的试验品,也成为杀鸡儆猴的祭品。经过半年的激励与整合,整个工贸公司形成比较强的凝聚力,业绩也得以快速提升,销售月度业绩同比增长逐渐超过50%,这是以往几乎不敢想象的。

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很多时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你激励得好,可能就完成了。《致加西亚的信》中的主人公罗文就是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破记录的做了三百多下单杠旋转动作,这些都说明了人的潜能是很可怕的。当然,他们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自我激励,而职场中像这种能自我激励的人少之又少,因而作为一个经理人如何去激励别人,如何发挥员工的斗志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没有“打土豪分田地”的激励,广大农民的斗志就不可能被激发出来,中国的革命事业也将缺少一个成功的条件;如果没有优秀的国企管理者分配激励制度,中国的国有企业大部分只能是扶不起的阿斗;如果没有阿甘妈妈关于“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当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就要尽力去做好它”的激励,智商只有75分的阿甘怎么可能克服重重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如果没有“一奖、二赏、三封、四用”这四大激励手段的综合运用,也就不可能有刘邦“四个字得天下”的千古美传。

因此激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经理人在激励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对于不同的激励对象要有不同的激励方式。马斯洛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不同级别的人员,他们的需求不同,因此,激励的方式方法也必须不同。

其次,必须懂得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单纯的金钱激励,或者单纯的精神鼓励都是存在明显不足的。我们必须学习刘邦“奖、赏、封、用”各种手段综合运用。

第三,激励的时效性很重要,不要让受奖励的人“等到花儿也谢了”,也不要让该受处罚的人长期逍遥法外。

第5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引言

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尊重人性需求的设计。设计本身大部分是针对于人的行业,其服务的主体对象是人。因此,城市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就是针对人的各种需求展开的,这种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景观设计离不开人,其是最终的设计的本源的回归。

1 景观与城市景观的概念

1.1 景观

景观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术语,涉及各个学科,常被用于地理学、生态学、美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等诸多领域。各类书籍对“景观”的定义描述也不尽相同。地理学上对景观的定义为“景观是具有同类地质基础和相同的一般气候的、发生上一致的地域,这是由几个或许多部分——限区——组成” [1]。而生态学上景观被定义为“景观是一个关系系统(多个生态系统)的复合体,这些关系系统共同形成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关作用来构成和维持。” [2]

1.2 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是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聚落的自然景观要素与人文景观要素的总和。它是由城市范围内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的建(构)筑物、道路等构成的空间景象,是物质空间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表象。[3]

2 “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前提——城市景观设计的环境意向

2.1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的基础,因此“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需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前提。在城市建设活动的过程中,人们的建设行为在考虑人的因素时,需要了解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城市景观设计师,应充分考虑地域生态结构;在功能上维护生态平衡,注意景观生态链的协调有序;注重景观生态系统承载力,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的良好关系。

2.2 城市环境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我们需对环境研究提出具体的目标,更好的协调人与景观的关系,达到最后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景观结构。

(1)提高人类的生态意识

景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景观环境缺一不可的条件,三者是唇齿相依的相互服务的关系,没有可持续发展就没有未来,没有未来何谈为人类服务。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景观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任务。

(2)建立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

将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以及地域特征结合起来,形成适时适地的景观结构。不破坏其原有的地域特色,考虑地形地貌的生态性,保持原有的地貌特征,景观设计师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将功能性、实用性运用到服务于人的城市景观设计中。

(3)建立城市景观的新概念

城市景观不再拘泥于单纯的城市空间范围内,联系生态的环境因素来作为新的概念。它不再是只满足于、服务于当代人的需要,而是对后代人也具有一定满足需要的能力,它必须本着整体优先、生态优先的原则,充分考虑人类生存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支撑能力。

3 “以人为本”的城市景观

3.1 人对自然美的追求

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渴望寻找与自然同呼吸的生活节奏。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或与之相适应,或创造自然形态,均可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当然,作为景观设计师,需汲取前人经验,注重文化资源与地域差异,寻求一种景观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满足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

3.2 “以人为本”的实用性景观

景观的实用性紧随以人为本的原则之后。实用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景观设计;二是功能需要适合于服务对象,满足于场地使用者的需求。

3.3 城市景观设计中需体现人文的关怀

城市吸引人的地方,不是繁华的外表,而更是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体现在城市的尺度方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城市景观设施方面。[5]而城市景观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使用者,城市景观设施的方便使用性;二是注重景观的细节问题,做到处处考虑人、方便人的使用因素;三则是关心一些特殊群体,主要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这三类人群对景观设施的要求与其他人存在某些方面的差异,例如景观的乐趣性与方便性。真正做到这三个方面,才能体现出在景观设计中人文关怀的部分。

4 结语

成功的城市景观空间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人的吸引,也就是城市景观的人情味。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能看到与接触到的,才具有其真正的价值;城市空间要为人所设,使人感受到亲切宜人。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所以设计过程中必须从人的感受与情感出发,将人类的行走、休憩、娱乐等与景观相结合,置身其中感受到的是妙趣横生、亲切宜人。

参考文献:

[1]Zube,E.H.Themes in landscape assessment theory [J].Landscape Journal, 1984, 3 (2): 104-110

[2]Williams. How the Familiarity of a Landscape Affects Appreciation of It [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1985, 121: 63-67

[3]吴晓松,吴虑。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6篇

为此,我们调查了学生阅读书籍的范围,观察他们的阅读方式,发现学生对书籍选择上无明确要求,不管什么书,只要感兴趣,拿起来就看,基本上是信马由缰、囫囵吞枣和蜻蜓点水式的阅读。分析其原因:一是学校和教师对阅读本身缺乏理性思考,将阅读这种复杂活动表面化、形式化、活动化,没有纳入课程管理,缺乏科学指导,还处于感性实施阶段。二是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小学阅读的主要任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小学阅读要解决哪些问题不清楚,读什么、怎么读、培养哪些阅读习惯和能力没有准确定位。三是对当代阅读特征的变化没有应对措施,传统方式的阅读满足不了学生现实需要。四是有近15%的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阅读障碍,读书时音调不准,增字减字,速度缓慢,注意力不集中等,还不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上述原因导致了学生知书不达理、达理行不变的问题,产生了读与不读区别不大、后续学习优势不足的现象。我认为,如果学校和教师只知道读书好、读书有用,但不清楚应该读什么、怎么读,对阅读来讲就是隔靴搔痒、雾里看花,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阅读也就失去了它的灵性和魅力。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源。这不得不让我带着老师们重新思考:小学生为什么要阅读、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

小学阅读“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任何人来讲,阅读的作用除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滋养心灵,累积内在的生命能量,提高生活品位。而实现这一切的保障就是让学生从小开始就喜欢阅读、学会阅读、通过阅读积淀学习能力。实践证明,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不具备就会制约其他能力的形成,并会衍生出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基本上是不会阅读造成的。而小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期和关键期,一旦错过,很难弥补。苏霍姆林斯基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两半球的皮层里,有一些区域是管阅读的,它们跟脑的一些最活跃、最富于创造性的部分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在管阅读的那些区域里有了死角,那么皮层的所有部分的解剖生理的发展就受到阻碍。而且,在大脑两半球皮层里发生的过程是一去不复返的。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没有学会阅读,以后就再也学不会了。可以说,成人阅读障碍就是学生时代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所致。所以,对小学生来讲,阅读就像生命一样珍贵,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对学校来讲,为学生营造宽松的阅读季节是重要使命;对教师来说,要让学生在这个季节中享受有品质的阅读生活,是应尽的义务。

多感官、取法乎上的大阅读。这些年,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也让我很费解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与我二十几年前教过的学生相比,对周围事物和信息的敏感力严重下降,注意力、专注力、听力、视觉范围都在减弱,对世界万物的存在木讷迟钝。这种现象是印证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古训,还是教育出了问题,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楚。但这让我很担心,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丧失学习能力。而且还会因为对事物漠视,造成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的枯萎,人生也会暗淡无光。阅读本身是多感官协调运动的过程。美国科学界的一项研究证实,阅读障碍症是多感官混乱造成的,阅读不仅仅与视觉处理问题和语言处理问题有关,还是大脑综合处理视觉和听觉信息的结果。要想提高阅读的效果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阅读活动中,调动所有感官帮助感知和吸收信息,感官参与越多对文章内容的记忆越深刻。我国古代提倡的眼、耳、口、手、心“五到读书法”,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味、嗅、触觉,在多感官的刺激中体验读书乐趣。事实上,从阅读的本义上看,凡是用眼睛看到的、用心去体会的,都是在阅读,阅读的对象自然也就包括了文本性和非文本性的信息资源。基于这样的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颠覆“阅读就是读书”这一贯的理解,在审视学生阅读问题时,有必要将阅读范围扩大,将阅读内容具体化,于是我们提出了阅读文本、阅读声音、阅读图画、阅读自然、阅读社会和阅读自我6大领域,并构建了学校阅读的课程体系,探索并实践多感官阅读。

在阅读范围确定后,选择什么样的阅读内容很重要。面对当今鱼目混珠、泥沙俱下的信息资源,开卷有益已经是悖论,对甄别力不强的小学生来讲,选择阅读内容意义重大。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小学阶段的儿童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而一旦接受了各种异端邪说,再教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会抵触。因而,必须先入为主,及早教育, 培养学生端正的心性及行为,使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当代美国教育家柯领也认为,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要防止儿童精神被污染,要尽可能让儿童的心灵接触美的东西。上述观点,是儒家“童蒙养正”教育思想在古今中外的诠释,本人非常认同这种观点,将其作为学校教育思想的核心,并在教育教学中,采取取法乎上的原则,力求把最精彩的课程、最优秀的文化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读有价值的书、听高雅的音乐、欣赏最美的画面,强调经典阅读。同时,尽量避免学生阅读娱乐性、消遣性的读物。我们在选择阅读内容时,还依据儿童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做到深浅适中,多少适度,重个体实际和需求,不一概而论。

品尝真阅读的味道。阅读绝不是简单的“读”和“看”,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小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浅尝辄止、被动应付、缺乏思考的阅读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我认为,真正的阅读有3个关键词:一是思考。思考是阅读的基石,只有带着思考的阅读,才是真阅读。正像一位哲人说的那样: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二是育人。阅读的本质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阅读的过程是促进心智成长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塑造完美人格。如果阅读起不到促进心智成长的作用,便不是真正的阅读。三是享受。学生在阅读中能感觉到快乐,内心有一种充实感,对阅读有一种依恋,是一种享受,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也达到了阅读的最高境界。为了追求这种境界,我们将“阅读即思考,阅读即育人”作为师生阅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将“虔诚阅读,明理力行”作为校训,让阅读有的放矢。

我们在实施阅读工程时,强调3个行为:

一是倡导主动阅读。目前一个让我惶恐不安的现象是,人类似乎不知不觉进入了靠外物刺激的生存时代,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学生的文化、生活用品,无不追求新、奇、特,来“引诱”学生使用,而对学生健康和习惯是否有利却置之不理,许多儿童书籍包装精美,但内容却乏味至极。只靠刺激征服读者,正像麻辣烫唤起味觉一样,怎能激发内在的生命力量?时间久了对身心均是一种伤害。在实践中,我们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使用了各种招数,像少留作业,奖励书籍、食品、文具等各种手段。这样的方式,只是在初期产生一些作用,很难持久。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我们认为,激发主动阅读的动力靠内在的力量,不是靠外部的手段,内因永远是主导因素。我们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外部奖励,通过制订计划、畅谈读书感悟、写读书笔记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增强阅读自信,教给学生应对阅读困难的方法,提供有趣的、愉悦的阅读体验。同时,我们让学生知道,学习是学生应尽的义务,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手段,是最重要的义务和绝对的职责。对学生来说,阅读没商量。当学生懂得这个道理后,教师不必为如何吸引学生读书而费尽心机。并通过践行“虔诚阅读,明理力行”的校训,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和自主阅读的意识,使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得成就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努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生命的寄托,最终达到主动阅读的目的。

二是培养阅读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利器而行事之人,自然是幸福之人。阅读能力就是阅读的利器,是阅读的中枢神经。阅读能力强的人必定能体验到阅读的幸福,阅读能力缺失是阅读障碍的根源。大概、差不多、囫囵吞枣式的阅读无法形成能力。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不同的学段侧重点不一样。低年级强调识读,也就是对重点字词的深入解读,我校编写的《汉字的秘密》正是为配合低年级阅读而编写的;中年级是形成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强调理读,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的流畅性和专注力,在阅读理解上下工夫。“阅读・活力”课堂就是针对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而构建的,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为重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高年级强调品读,注重思考内化,情感细化,品行变化。我们将教科书的阅读作为提升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因为与其他书籍相比,教材是最优秀的学习指导书,只要能够正确地阅读,就可以成功地提高学习能力,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阅读教材,要读出教材的结构,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方式。不同的教科书阅读方式也有差异,关注的重点内容便不一样,须因地制宜。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阅读课外书,学会提问题的方式阅读。例如,整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详细介绍了什么?怎么介绍的?这本书写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还是部分真实?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启发和帮助?其实,这就是一个阅读思考过程。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将阅读内容镶嵌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产生理想的阅读效果。

第7篇

论文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因此,在实践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以科学的发展观践行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给了景观设计以理论的指导。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例如:调查表明,当前居住区的绿地空间,老年人日常使用率最高。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是以我国特有的各种健身功、舞、拳、剑等群体活动和小范围的交往、谈心等活动为主,为满足这些需求,应有针对性地以山、水、绿篱、树丛或建筑小品进行隔离,形成相对独立且视线干扰小的绿地空间。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1872年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第一次公开确认原始荒野是文明生活的象征,不能不顾后果的把自然环境仅仅用于经济开发,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被称为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进一步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强调生物的总体和环境的作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起构成了一个实体,所有的需要都从这个人居环境取得,因此,不能只着眼于它的各个部分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这个生物圈内存在的条件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条件的满足。因此,人工建设必然以人居环境的和谐作为前提和目的,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同样不例外。

新时代的园林景观设计, 赋予新的形式、材料、科技、革新的同时, 传统的民族文化及特征需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涵的自然文化理念、园

林生态美学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并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研究.1996 (1) 1.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

第8篇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三、结语

第9篇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趋缓,各类风险增多。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经济发展不可持续性问题突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已成社会共识。

一、实体经济的内涵

对实体经济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物质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指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等,精神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指教育、文化、信息、艺术、体育等。概括而言,实体经济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除金融业之外的其他产业。

笔者认为,经济活动中非“以钱生钱”的活动都属实体经济的范畴。实体经济是以成本和技术等支撑的价格体系,也就是说,价格是围绕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上下波动。实体经济真正创造社会财富,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国综合国力的物质来源和国民经济的立身之本。

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核心。制造业是经济活力的源泉,在国家长期繁荣中起关键作用。制造业创造大量工作岗位,通过制造产品为人民生活和生产活动提供保障,通过技术突破为经济增长和国家竞争力奠定基础,通过技术扩散促进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吸引投资和出口为国家带来财富。世界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的战略大都是以重振制造业为载体。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抢占“先行”制高点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让发达国家普遍意识到,通过“再工业化”实现实体经济的转型与复苏是应对金融危机和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欧美等发达国家力图促进传统工业部门转型升级、推动新兴工业部门快速成长,尤其是大力发展先进高端制造业,重新获得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发达国家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通过一系列战略规划与政策法规,将“再工业化”付诸实践,开启了重振实体经济的历程。比如,美国出台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先进制造业伙伴(AMP)计划》,并提出将“美国制造”作为美国持续发展的四大支柱之一。欧盟推出《欧盟2020战略》等。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优势,研发能力强,市场机制更加完善,在有力政策的推动下,其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将加快凸显,也更容易在一些新兴关键领域形成技术、标准、专利、知识产权等先发优势和领先地位,并继续限制高技术出口。这些都无疑会增加我国制造业赶超发展的难度。

(二)“制造业回流”现象初现,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复杂

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跨国公司在综合考量成本、供应链安全、市场空间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报告,由于美国制造业成本优势的日益显现,美国制造业回流的新趋势预计将在未来五年迅猛发展。国内专家学者对此观点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跨国公司已开始将制造业投资和生产能力从海外向美国本土转移,这其中包括通用电气、波音公司以及NCR等知名跨国公司。无论回流的速度与规模如何,基本可以预见,回流到美国的以高端制造业为主。高端制造业回流短期内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不会有明显影响,但长期影响不可忽视。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面”上,是直接的外商投资的减少和跨国公司在华出口的减少,一方面表现在“里”上,是跨国公司高技术外溢的减缓,进而对我国产业升级推动性的减弱。

(三)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步削弱,“增长极限”亟待预先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低成本优势,迅速发展成为低成本制造的世界领先者。低成本优势既体现在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的成本低,也包括由后发国家地位所决定的易于利用的技术成本低。但未来几年,随着土地、能源资源、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的低成本优势必将难以长期维系,特别是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使低成本支撑的比较优势正在加速弱化,我国周边新兴市场正基于成本更低等优势吸引发达国家产业链低端环节转移的事实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趋势,低成本竞争优势的逐步削弱是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我国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随着劳动力成本和易于利用的技术不复存在,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增长极限”的高发风险,亟需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摆脱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

(四)资源环境约束明显,绿色发展势在必行

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对资源能源的需求较大。“十一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幅下降,但工业能源消耗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24亿吨标煤左右,年均增长约8.1%。虽然,几乎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经历过粗放式增长的阶段,但时至今日,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已经完结,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工业发展显然面临更大的资源能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形势下,加快发展绿色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形成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一的工业发展模式已是必然选择。

(五)世界经济持续低迷,贸易环境恶化

有专家称,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虽然在一些国家好于预期,但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世界经济总体而言仍步履蹒跚。一方面,发达国家经济低迷,我国外部需求增长的压力较大,2012年1月,国内出口总量出现了自2009年12月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另一方面,欧美经济复苏要靠出口带动,因此必然会对人民币升值加大施压力度,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增多,企业海外维权成本加大,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使得原材料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也在增加,出口企业经营困难,外贸整体形势依旧严峻。

三、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需要重视处理几个关系

发展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必须认清形势,把握方向,在此基础上,需要重视处理几个关系: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指在货币、证券、股票、衍生证券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在现代经济中,主要指金融业。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因此,在当代经济社会,很多资本倾向于流向虚拟经济。当下,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政策,引导资本的流向。同时,要发挥虚拟经济的推动作用,并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防范虚拟经济系统中的风险。

(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

很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表明,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制造业的发展提升使得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收入水平,消费业才会随之扩大。也就是说,只有制造业的发展提升才能催生出发达的服务业,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为制造业提供和保障。简单地增加服务业投资无法持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因此,壮大服务业的同时,必须加快推进制造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传统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战略性新兴产业被认为是当前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我们必须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等于完全新生的产业,大多数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依赖于传统产业所形成的技术积累、制造能力、产业组织等基础支撑。同时,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也迫切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牵引和带动。因此,要通过促进新兴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来实现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