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土地规划类型

时间:2023-10-16 10:34:12

导语:在土地规划类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土地规划类型

第1篇

关键词:土地规划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人们活动较密集的地区应是城市土地,它的载体是完全以空间集中的趋势让人们自行的生产以及生活消费。而且作为稀有的宝贵自然资源和拥有重要资产的城市土地。对于能高效利用已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保护耕地的现有资源以及对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

土地规划是指针对某一区域的土地进行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安排,规划的只是根据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土地的相关历史特性来实施对土地的资源分配以及对土地的合理组织的相关综合性技术方案。土地利用的基本点是对于城乡的建设以及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整治等多项土地的利用进行管理规划,由此可见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土地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

重要的影响主要概括为五个点,一、对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的前提就是对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二、有效促进城乡合理建设主要方针的基础就是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三、积极的对市场的资源发挥有着决定性作用的重点就是土地的规划和管理;四、对于土地管理根本性依据就是土地的规划和管理。五、对于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核心措施就是土地的规划和管理

一、当前土地利用规划所存在的问题

(一)动态经济和静态规划间的矛盾所在

土地的总体规划是具有战略性质的长期规划,规划的年限最少的为五年左右,最多为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在这个时间段,虽然事物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但是因为土地规划的性质属于静态所以具有指令性。所以说,动态经济和静态规划内容之间的矛盾就这样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若是对土地规划相关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是规划能快速适应形势需要,那对于土地规划不断修改会导致土地规划的严肃性逐渐的消失。若是没有对土地规划进行修改就会造成土地规划和实际发生脱节使得土地规划失真。由此可以看出现在对于土地规划的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的缺陷.所以士地的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就是怎样才可以让静态的土体规划更贴近动态的客观现实。

(二)土地规划缺乏稳定性,调整随意性很大。

在土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土地规划调整过于频繁,过于随意。我国很多地方的土地规划只是形式,随意对土地规划进行调整不但使土地规划权威大打折扣,而且很难达到土地规划的目的。

(三)农村居民点道路网的布局不够重视

农村产业的结构现在正是调整时期,农转非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要是经过土体的规划将把耕地和农村居民点调整以及道路网的布设进行结合,让这方面也成为土体规划的一部分就会得到相当好的效果。既对耕地的保护和用地的节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又将农转非带入了新的阶段。

(四)没有很好的保护耕地

在对县乡进行土地规划的过程中,会把条件相对比较好的耕地作为一般的农田,条件差的耕地作为基本的农田。这完全违背了土地规划对耕地进行保护的初衷。

(五)土地规划策略的滞后

对于土地总体的规划的制定大都使用传统的制定方法,也就是对于定性的研究方法。以经验的判断作为基础的定性研究方法,指的是规划方案是以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为基础进行相关的分析。随后对于得到的各个数据进行推算,以求达到一个平衡的综合点。繁琐的客观事物表明土地问题不但属于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社会性质的问题。它自身就具有自然的属性特点,所以对于土地规划问题的研究是必要牵扯到其它方面。因为传统的土地规划方法的性质属于静态,所以对于土地规划的年限越久远对于现实判断的误差概率也会随之增大,土体规划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远。

(六)缺乏灵活性,规划的制定与现实相脱节。

土地的动态进一步决定了土地规划灵活的性质,但是灵活性不是随意性。还是有很多地方的土地规划并完全没有按照现实中的情况,只是一味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大肆的做文章。使得土地规划的实质没有根据现实状况进行改变,从而导致土地规划工作技术和进度的落后,规划制定和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七)对耕地实施相关的保护措施

在县乡、镇级别的土地规划中,都会把条件好的耕地作为一般的农田,把条件相对差一点的耕地作为基本的农田,使得“保劣不保优,保远不保近”的现象普遍的发生。而地方政府的最终目的在将来进行非农建设的时候,对于农转非的相关手续办理可以方便快捷。这种做法在实际上并不是土地规划对于耕地保护的初衷.也没有落实好《基本农田的保护条例》。

二、土地规划的改进措施

(一)了解实际情况对于规划适时调整

土地规划和现实不统一是我国在土地规划中非常突出问题。因为经济发展过于迅速,有些地方的用地规模已超越当前的土地规划。所以说,解决土地规划与实际用地的关系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在土地规划时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速度进行整体的调整,是最有效的途径。

(二)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通过实行对农地、非农地的严格用途管制,使建设用地的供应量、城市、农业以及非农的用地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土地的用途管制核心是指通过土地规划对于农转非进行控制,从而有效地对因为农业的结构调整使得耕地被大量占用的现象得到控制。

(三)建立土地规划师的职业资格制度

建立土地规划师的职业资格制度,首先要针对市场的机制资源配置方面发生失灵的状况,在微观的经济中是偏离帕雷托的表现。宏观经济的领域中同样也会反映出市场失灵的状况,对宏观经济领域中考察的指标为就业、物价的水平以及的经济增长情况。但是市场机制自发形成,并不可以向就业、物价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增长进行自行的趋向。在宏观经的济领域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及经济的波动、失衡是市场失灵的表现。所以说,对于经济进行相关的调控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现实的社会中市场失灵没有使市场的经济制度瘫痪,经济学家认为在现实中绝对解决市场失灵的方法。 其中,抛出应该由政府出来干预并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观点外,有的经济学家还提出通过对扩大覆盖面的扩大以及对市场效率的提高来解决市场失灵的状况,这些方法在现实中是无法进行实践的。西方的经济学家在研究并分析解决市场失灵的多种方法之后得出了一定的结论,因为市场失灵导致资源配置的优化政府需进行一定的干涉,这也表明了财政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存在。

(四)合理规划用地类型

土地规划不合理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对区域内的土地没有进行准确的考察。对土地不准确的考察会导致土地规划的目标不明确,规划随意性增大。尤其是以工业为主的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随意使得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压缩从而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保证社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前提就是合理的利用土地。在实施土地规划前,必须要对规划范围以内的用地进行详细考察和认真规划

(五)建立公众参与的体系

公众的参与并不是完全可以解决土地规划所出现的问题,但可以让公众对土地规划编制的过程进行参与才会使公众对于土地的规划实施有一定的感同身受感。公众在参与土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可以行使质疑和监督的权力。所有被土地规划影响到的个人和集体都可以参与到土地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公众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提出。在对土地规划进行修编前,必须通过媒体途径向公众进行公布。在研究的阶段,公众、专家以及政府部门对于问题的研究都可以进行参与,在确定确定土地规划大纲的阶段公众可以在以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现状基础之上对大纲提出相关的建议,在土地规划确定的阶段,公众可以以对土地的用地的性质、布局和限制等条件提出相关的建议,在土地规划调整的阶段公众可针对调整的科学、合理和必要的性质提出相关的建议。同时在实施土地规划的过程中,社会公众要实施对土地规划的监管制度。

(六)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规划

由于城乡结合部的特殊,在实施土地规划到时候比较的随意出现了许多不合情理的地方。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规划最大的困难就是人员流动大,而且城乡结合部的二元制较为突出,使得城乡结合部的土地规划更加的困难。二元制指的是城乡结合部会综合城市大工业的生产和小农业的生产,这对土地规划发起了了挑战,在土地规划的过程中不但要对城市工业用地进行考虑,还不能忽视农村耕地的规划。要在土地规划达到城乡结合部合理规划土地的目的,必须使得城乡结合部尽快的城市化或是农村化,将城乡二元制的制度进行突破。

(七)对于土地规划的专门法规要尽快制定

如果要让土地规划的实施可以尽快的落实发挥真正的作用,法律的保障制度要尽快建立。我国当前土地规划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还有对土地规划的编制存在不重视的地方使得土地规划的实施出现土地规划随意等现象。

(八)合理规划用地类型

土地规划不合理大部分原因都是由于对区域内的土地没有进行准确的考察。对土地不准确的考察会导致土地规划的目标不明确,规划随意性增大。尤其是以工业为主的土地规划,土地规划的随意使得居民的生活空间受到压缩从而出现很多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保证社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的前提就是合理的利用土地。在实施土地规划前,必须要对规划范围以内的用地进行详细考察和认真规划。

结束语:

土地规划也叫土地利用规划。主旨是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将目标定为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以社会经济区域性的发展、土地自然的特性为基础,对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和整治工作。对土地将来的利用和发展的趋势进行预算过程是它的实质质是。

参考文献:

[1] 周少红.浅谈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1,(6):332.

[2] 焦淑珊.当前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6).

[3] 田纯 .土地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

[4] 李光斌.国土规划法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5] 覃国达.论城市土地规划利用空间与城市环境建设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0,(21):157-157.

第2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统筹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统筹两种规划的整体思路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是区域规划的两个重要部分。城市规划要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城市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为土地规划做铺垫,促进土地规划更好的发展。在时间上,两规划要统筹编制,城市规划的编制要兼顾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城市总体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规划要兼顾城市规划,城市的土地规划是否有效要看是否符合城市发展的总体标准。在空间上,两规划要互补互利,在城市区域发展中,坚持城市规划指导土地规划,土地规划服务城市规划,即前者的发展是为后者的发展做铺垫,后者的发展是为了前者的更进一步发展。同时,土地规划也要兼顾城市规划,在土地规划中,要始终坚持土地规划服务于城市规划的原则,要做到土地规划与城市规划相互补充。

(一)弹性规划

无论是城市规划还会土地规划都会受到市场各种因素变动的影响,因此,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都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以适应市场的变动,由于市场的变动不具有规律性,所以,城市变化与土地变化都要根据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来适时调整两种规划方案,不断的适应市场多变的环境。

(二)协调规划

在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中,要注意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协调性,不要一贯重视城市规划而忽视土地规划,同时,在进行土地规划中也不要忽视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必须要做好土地规划,土地规划又要顾好城市规划的大局,服务于城市规划,注重两者的协调关系,维持两者相辅相成的发展关系。

(三)多元规划

在协调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基础上,要明确两种规划的目标。在两种规划的编制中,不要只追求规划的经济效益,还要重视规划编制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多方面的效益,形成各种效益共同发展的局面。突出规划的意义,体现规划的价值,在追求经济价值的同时还要追求精神价值。

(四)整体规划

在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的编制中,要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关注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在把握整体方向的前提下进行两种规划的编制,这样才能做好两种规划的整体布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局部发展,要整体局部两手抓。

(五)实用规划

城市规划与土地规划并不仅仅是一个蓝图,在规划的编制中,要结合不同地区发展的特点,将两种规划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实际中去,将规划的编制注入经济发展的实际中去,才能为经济发展做好铺垫。

二、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理念创新和发展

(一)对生态学原则进行合理应用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对于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生态城市的建设,必须做到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把握人和生态的统一。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市逐渐形成了一个人工形式的生态系统,但是有相当一部分资源是无法独立生产的,只能从自然中汲取。换言之,人工生态体系是不可能完全代替自然生态系统的,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仍然较大。因此,要对生态学原则进行合理应用。

首先,生态城市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但是其本身只能算是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其中存在的独立部分是有限的,要想真正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态环境,需要切实做好城市的布局和规划工作,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配合,对于城市整体系统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次,在当前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观念也在不断降低。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城市,虽然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是违规用地、汽车尾气、人口的不断增长等现象相继出现,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可以说,这样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对城市进行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力度,关注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各种因素,制定合理的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方案,确保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然后,从目前来看,影响城市发展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能源紧缺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资源的重复利用,是摆在人们面前的关键。

(二)做好生态要素调查

在对现代生态城市进行规划设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生态要素调查工作。对于城市而言,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直接受到城市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要素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植物、阳光、水分、大气等天然因素,以及建筑等人为因素。在对生态因素进行调查后,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完善的数据,确保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三)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中,机构以及人员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建立一个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需求的职能机构,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进行管理,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于生态城市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四)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在我国大部分南方城市,如杭州、深圳等,都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基础,因此,在对生态城市进行建设时,应该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合理的利用。一方面,要做好自然生态基础的保护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有面貌; 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提高和完善,通过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和共享性进行维持和提高。从实践经验来看,只有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利用,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三、促进土地规划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建立健全规划制度。为了尽可能避免土地规划中问题的发生,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我国在现有的土地规划基础上,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包括土地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土地规划的公示等,并对现有土地规划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的动态监测。另外,我国政府应加强出台关于土地规划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并逐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及约束机制。通过对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的严格管制,推动土地规划的全面执行。

(二) 完善土地规划方法。我国当前土地规划方法过于单一和局限,必须对土地规划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可以通过完善土地规划方法,采取将定性分析改为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改传统的单一的静态分析为动态分析。由于土地的利用开发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仅仅凭静态的角度分析,难以全面掌握,很难作出合理、正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了达到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同步这一目标,并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均达到最大化,必须采取动态的方法进行土地规划。

(三) 深入规划体制改革。为了将土地规划的基本宗旨充分应用到经济建设中,就必须不断加大对规划方案的改革力度。一是应向社会广泛宣传土地规划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让各级领导树立起规划管理的意识,明确土地规划的必要性,提高相关部门在规划执行过程中的自觉性。二是土地规划要高效有序地开展实施,必须深入改革规划体制,减少规划数量,加强规划的衔接力度,严格界定规划范围。三是建立起在市场经济发展下,以市场经济主体功能规划为基础,土地规划等专项规划为补充,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的规划体制。

(四) 建立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我国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需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计划编报程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土地规划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专业人才的培养来进一步推动土地规划实施。

(五) 做好土地规划的实施工作。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思考,善于在实际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并解决问题,从而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工作做好。不断创新土地规划理念,尽可能避免规划中问题的发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规划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土地资源利用,是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合理高效地利用城市土地资源,决定着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潜能。城市功能和体系建设的日益完善,需要城市规划管理者、城市建设者们努力去推动。

参考文献:

[1]陈海英.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05:33.

第3篇

关键词:民族地区 土地利用规划 应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1(b)-0249-02

民族地区基本是属于后发展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服务于国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但由于民族地区一般位于后发展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吸引人才的能力较弱,而且,民族地区的土地利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经过针对性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服务,为此,培养适应民族地区需要的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迫切需要。

鉴于上述情况,针对广西在国土资源调查与规划方面对人才支撑与智力、技术支持的迫切需要,构建了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在自身发展中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 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1.1 创建前沿课程体系,科学结合理论与实践

首先,适应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应当基于国家各级的土地利用相关规范,紧密结合广西的地方特征,将科学研究成果与课程设置相结合,构建具有当地特色并符合经济市场环境发展要求的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体系。

其次,为了提高科研成果与教学规划的联系程度,可以预先制定相关的课程研究机制,比如:可以定期召开学术会议,邀请有新科研项目或新科研成果的教师参加,令其结合最新科研成果以及当前行业发展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适当调整,使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能够与时俱进的更好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新型需求的人才做服务。

1.2 创建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系统,从基本上提高学生的土地规划操作能力,并加强对其创新精神的培养,为边疆地区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利用土地规划输送高水平的技术人才

在适应民族地区土地规划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适合秉承培养符合现代化技术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的使命,紧跟时展潮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探索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方式建设。

土地利用规划这一学科由于整个理论体系比较抽象,对于操作者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在地方院校教育经费比较缺乏的情况下,难以从根本提升学生的土地规划实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导向,并通过融合实践的必要环节来对实践体系进行改革,采用实验室的方式进行模拟实习,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不断地提高其操作能力和理论实践能力。

这种新型的模拟实践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兴趣导向为基础的,可以根据学生活动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模拟教学环节,如,模拟土地规划听证会等。同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其他类型的实践活动,如,自主社会调查或参加大学生挑战竞赛等,以竞争性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1.3 以地方经济发展现状为基础,构建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使学习体制从整体上实现优化

土地的规划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高低对于地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推动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必须切实提高有关教学的方向建设。当代大学生受现代教育熏陶以及中外思想冲击,具有较高的自主意识,因此,可以以此为切口,通过鼓励大学生的自我组织精神,构建由点及面的教学体系。

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主要由课堂教学、网络线上教学、场景模拟实训以及专题培训讲座四大部分组成,以社会调查活动、科研实践活动为支撑,让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知识与现实操作有效地结合,以理论支撑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学习,并通过现代信息化网络技术进行模拟操作巩固,提升学生的知识处理能力与应用转化能力。

1.4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自主解决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土地规划学是一个比较复杂高端的课程,在学习以及工作过程中将会面临一系列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随时找到老师进行有效地解决,因此,必须在教育阶段就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在日常学习中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1.5 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整体素质建设,为课程培养提供优质教师人才

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高,其根本因素在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无法保证教学的基本秩序和基本质量,对于学生的培养提升就更无从提及。因此,优秀的师资队伍建设应当作为人才培养规划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适应民族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标准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前瞻的创新意识并能够达到乃至于超出一般本科院校的平均水平。

为了实现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终目的,还可以建设一套新型的人才建设方法,将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高素质教师挂职、兼职相结合培养为人才培养服务的教师团队,形成教师元素优化组合,为教师发挥自身教学才华提供更好地发挥空间。

2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构建

根据以上适应民族地区土地利用规划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对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行具体构建。

2.1 课程体系

由于土地规划这一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容量的要求比较大,因此,为了提升学习效率和掌握效果,必须按照学习基础方向,依据当地案例研究,依托学科领域前沿知识,以研究性教学方法来构建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2.2 构建循序渐进的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的基础理念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实验室、模拟实践平台以及实习基地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践,将实践教学由浅及深的划分为基础教学、技能教学、综合教学和探索教学四个层级,形成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

2.3 构建由点及面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模式整体优化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的教学基本目标是让学生基本掌握土地总体规划、细节规划、专项规划的基本理论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立足于行业技术发展前沿水平进行实践操作。该课程难点在于基于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地域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土地规划,同时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为了解决课程的基本问题和难点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主导来开展课程规划。

课程重难点的突破关键在于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具体实现如下。

(1)围绕学生开展课程建设以全面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并着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课程教学由课堂基础教学、网络线上教学、模拟实践教学以及专题知识讲座4个部门组成,这4个部分都应该围绕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展开,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好地传授土地规划的理论方法,只有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接收,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中,网络线上课程能够基于网络大数据蕴含的丰富的教学资料来弥补学生的理论空白,扩大学生的理论领域,模拟实验教学通过设定与现实实践相似的土地规划操作环境来预先为学生提供实战机会,并以此提高其工作水平,而专题知识讲座则是通过邀请业内权威人士或国内资深教授来根据领域内最新发展为学生进行答疑式知识讲座,保证学生知识的更新速率。

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可以有效地满足学生的自我欲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探讨创新欲望,培养学生自己的思辨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2)建立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中可以融合土地规划模拟项目、模拟听证会等,使学生在各项模拟活动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并将其有效地融合入实际操作中,还可以培养自己学习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等,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一个难点问题在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因为相关的创新能力和知识转化实践能力并不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直接传输的,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并以一定的天赋和素质为依托才能够逐渐提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缺乏天赋就无法拥有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可以根据得当的启迪方法进行辅助培养。因此,在培养土地规划人才时,必须以学生为培养核心,积极建设实习基地,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实际机会,刺激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意识,开阔视野,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转化实践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土地规划计划编制经验的逐渐积累,学生的理论水平将会随之不断地提升,同时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素质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学生的理论、实践、素质等都有所发展后,自然而然的就可以提高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划应用型人才的输出数量和质量。

3 结语

在少数边疆民族地区,地方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是支持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之一,因此,研究适应地区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对促进专业发展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重要意义的,该文提出的相关人才培养是针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土地利用规划人才提出的,希望能够对其他专业提供一定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 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 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第4篇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科学发展观

1、引言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各国国民经济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各国都非常重视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而我国现实中,土地规划控制指标屡被突破,规划严重脱离实际,已无权威性和约束力可言。人地关系进一步紧张,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就规划而言,需要从编制、评价、审批、实施和监督检查的整个管理工作中去分析。在上述各个环节中,规划的评价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科学的规划评价为方案优化和评审决策提供基础和依据。因此,探讨统一的、客观的评价方法,十分必要。下面本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2、土地规划评价述评

2.1、规划评价的类型与内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根据一定的指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所作的评价。其可分为:

2.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综合评价,是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的任务和成果要求,对其内容进行量化处理而进行的综合评价。

2.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单项评价

是指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某一方面所进行的评价。主要包括: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行性评价,是指在目前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操作的程度;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费用效益评价,是指对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效益和投入之间的量化关系进行的评价;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的评价;

(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持续性评价,是指以社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对规划的必要性、合理性和经济性进行的评价。

2.2、评价体系与方法

土地规划评价体系包括以下3个部分:

(1)评价主体

评价主体是对规划评价的执行者。当前一般是由上级政府官员和该领域的学者专家组成。

(2)评价客体

评价客体就是被评价的对象,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相关成果。

(3)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评价方法和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有定性评价方法和定量评价方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价十分复杂,有些内容不易量化,只能做定性描述。对于能够进行量化或大体量化评价的内容,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土地规划评价的新理念

3.1、规划评价问题分析

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和题:

3.1.1、评价标准的粗泛化

目前,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进行专家评审时多是作一些文字评述,难以进行量化评价,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人为因素。

3.1.2、缺乏较完善的评价体系

因而,对评价主体、客体、内容的界定往往不够明确,重点不突出,使得评价缺乏规范性。

3.1.3、评价主体相对单一

公众,是规划实施的对象,公众参与不仅仅是公示制度,更应成为规划评价的内容指标。

3.1.4、评价机制不健全

规划的评价机制应包括评价体系制定机制、评价的监督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目前,这三个机制都很不健全,特别是公众参与机制更是未被充分重视。

3.1.5、评价目标相对滞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规划评价目标需要根据社会发展总战略目标进行调整。

3.2、评价目标确立

评价目标,是评估客体实现其目的与功能。具体说来,土地规划目的与功能,就是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保护耕地的关系,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重点控制建设用地,大力推进节约和集约用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统筹规划各类用地,实现保护土地与保障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对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评价,要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进行评价。一个成功的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有赖于一套科学的反映区域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要建立这样的一套指标体系极为复杂,涉及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公认的指标体系。但可从规划方案的生态可适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几个方面建立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区域土地的社会一经济一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可持续土地利用规划服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是指对总体规划科学性、可行性的评价。

3.3、原则与制约

根据上述的土地规划评价目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3.3.1、发展与市场经济

对中国来讲,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发展,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它的实质仍然是经济问题,发展经济是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基础和支撑。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要求适应市场供求变化进行调整。规划应跳出规划地区本身,从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从市场的角度,考虑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调配的协调问题。

3.3.2、以人为本与公平

规划应确实反映广大民众建设美好家园的要求。规划地区的公民不仅熟悉规划地区的情况,而且对自己生活的地区未来的发展设想最具有发言权。要把公众的愿望和理想变成切实可行的方案,通过公众参与开放式规划,让政府、学者、公众、开发商、各部门、其他利益枚关者参与博弈,达致均衡实现公平,从而修正规划。公平,既要体现空间特点,即考虑区域之间的公平,也要体现时间特点,即代际公平,还应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公平。

3.3.3、粮食与生态安全

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是我国当前土地规划的重要任务。耕地保护应在更宏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是可以流动的,土地利用的需求往往带有很大的不确定生,用地规模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粮食用地的需求应考虑市场因素对其的影响,耕地保护应更多考虑人口发展规模、消费水平变化、耕地的单产水平等因素。同时,若对土地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将使土地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生态恶化,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造成危害。

3.3.4、节约和集约利用

按照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围绕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生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盘活存量用地。

3.3.5、政策实践可行

土地规划从更高层次上参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针对国家需求,为了更好地完成国家目标,规划与土地政策、法规相一致;新增建设用地、农保区面积等指标符合地区的现实发展要求;规划管理措施及配套明确、易操作、有实效;应变机制的动态晌应与弹性。

4、土地规划的综合评价体系

4.1、指标体系的构建框架

通过规划目标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综合评价土地规划。其中目标科学性的研究建立在由土地资源基础一、社会系统一、经济系统一、生态环境系统构成的立体复合框架(见图1)。该框架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强调三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内部的公平、协调和发展。通过该框架确定评价目标科学生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而根据现实可行生调整,得出有效发展指数。该指数作为综合评价土地规划的指标。

4.2、指标体系结构

该指标体系是一个由目标层、领域层、准则层和要素层组成的,包括近30个指标的层次体系。其中目标层由领域层加以反映,领域层由准则层和具体的要素层加以反映,即从目标科学性和现实可行性衍生的资源、经济、社会、生态、可行等五个领域反映发展指数,而各领域由发展水平、后续能力、协调度等准下的各要素给予评估。为了避免以往许多指标体系过于庞大,可操作性差的情况,在选择指标时主要以能够影响和主导四个子系统发展方向和态势的因子为对象。而为反映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各项指标一般优先采用人均指标。

4.3、计算与评价方法

对土地规划进行评价时,考虑到系统高阶性、非线性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把客观判断与主观推理,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应用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首先建立土地规划评价各因子间的判别矩阵,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最终得出土地规划评价各项指标的权重。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土地规划综合指标进行评价和分级,主要步骤为:

(1)建立因子集、权重集和评价集;

(2)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3)分五级(很差、差、中等、好、很好)确定隶属函数;

(4)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5)模糊线性加权进行综合评价。单项指标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机会指标,第二类是风险指标,在实际评价中,根据这两类指标属性的差异,分别采用不同的计分方法。综合发展指数是在指标计分和指标权重确定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加权求和公式,为:

结合现实可行性系数,得到综合评价结果有效评价指数。

5、应用与展望

(1)在选定评价因子和确定权重时,尽管征求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但在某些因子的选择和权重确定上还存在不同意见。因此,在因子选定和权重确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统一。为具普遍指导意义,这里只提出一般性的指标评价因子,在运用于特定地区时,宜相应调整评价因子。

第5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建设;土地管理;

1.引言

城乡规划建设是政府致力于改善人民生活的一个发展型战略,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载体,只有将其合理的规划、建设,才能保证城乡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的吸收先进的科学经验,并不断的进行改革,对于土地管理模式等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使土地发挥应有的价值,提升其整体的利用情况,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使我国经济建设整体迈向新的台阶。

2.城乡规划管理的发展

政府为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制定城乡规划管理制度来保证区域内各项建设活动、土地使用可以进行控制、组织、协调、引导、监测等行政管理。制定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需要以我国基本法律为依据,根据城乡趋势实际发展情况与发展规律进行制定。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是从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建立的,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乡规划管理制度主要是以规划编制方法、规划编制层次两个方面进行的。科学的管理理论不再局限性的从编制方法以及编制层次来制定,主要从行政法规、城乡规划法规、地方法规来制定。

3.城乡规划建设中开展土地管理的重要性

土地问题,是一个具有全局性与战略性的重大社会问题,城乡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不仅与每一个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与土地利用的合理、有效性关系密切,同时也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在近几年的城乡规划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成为影响城市、乡镇发展的关键主体之一,许多城市规划建设项目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因此在城市和乡村的规划建设中对土地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土地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城乡规划建设提供更好的资源和空间,优化城乡规划设的方案,有助于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建设提供更好的环境,使城乡规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

4.土地规划管理与城乡规划实施之间的关系

在城乡建设进程中土地规划管理同城乡规划二者虽然存在一定的矛盾,然而其实质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只有两者科学、合理地结合应用,才能科学、合理、有效地管理土地。土地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需要以城乡建设为基础,是城市化建设的主要保障;然而城乡规划的前提便是土地规划管理,合理、科学的土地规划管理能够确保土地资源充分利用。

4.1引导资金与资源的合理利用

调整各级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使得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建设逐渐转向有利于实现城市高密度与高效率规划和建设,促进自然资源条件与环境承载力能够统一协调。反应公众利益,以社区尺度的居住环境之等作为考核政绩的关键因素,将节能建筑与绿色建筑作为重点发展对象,改造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的不良习惯,尽可能的保留当地文化,自然遗产。

4.2土地储备工作与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导向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增加了土地建设用地规模。但是,由于土地规划中存在的弊端,导致土地规划还不能对土地储备工作进行科学化指导,因而需要对土地规划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对空间布局做出合理规划,并以此为向导。要充分发挥土地储备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和城市规划方面。对于土地规划工作而言,土地储备规划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并无过多可以参考的资料。因而在开展土地储备规划工作时,要充分结合广西的实际土地资源与城乡布局情况,对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工作做出严格控制,并要完善储备土地规划的工作体系,促进空间布局的科学性。

4.3以土地管理为核心,推动城乡规划的科学发展

增减挂钩政策是城镇化建设项目中用地规划的一种科学合理的方式,能够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促使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增减挂钩充分应用到拥堵中,从而提供了农村土地利用率,使得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了,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布局,在确保耕地常应用的情况下缓解城乡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增减挂钩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同有的农民意见相违背,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现象就必须制定土地规划管理政策,明确增减挂钩政策的效力,使得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更加科学、合理、规范的开展。立足于当前实际情况,需要适当调整产业发展定位和土地用途定位,保护耕地不被破坏,导农村劳动力科学转移,增强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

4.4新增建设用地计划与城镇建设用地有序扩张

当前土地规划包括旧城改造和新区扩张两种方式。有效控制新区扩张,提高土地利用率。例如小城镇、开发区建设便能够采用扩张的方式进行城乡规划,对于土地资源有限的大中城市必须严格控制,科学协调旧城改造同新区扩张,调查分析该地区城乡发展情况,控制建设用地量,重点研究规划方案中的土地用途和经济结构,在执行规划前准确区分用地的类型与展的重点,评价集中居中和集中产业等方面执行情况。传统用地管理方法无法对城市规划产生导向性作用,而是偏重数量上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新区建设用地不足状况,也使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出现滞后。针对以上实际反馈出来的主要问题,将新增建设用地管理作为近期改革的重点内容。以控制用地总量为基础,结合我省各市县建设土地规划要求,不断对土地用地布局和结构进行统筹管理,鼓励农村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

4.5拓展土地规划的深度

在规划与实施之间搭建桥梁如果土地规划方案不合理、不完善将会阻碍城乡规划的实施,使得土地资源储备和城乡建设不规范,情况严重将会造成基础设施缺乏,城市功能不足,严重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为了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的总体质量和实施效果,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管理,使得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其调控和引导的作用,深化土地调控在宏观层次的作用。被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之间的联系为核心,把功能当做根据促使城乡规划的有序开展。详细的内容、确定的用途、完善的政治构成了合理的土地规划,从而确保了城乡规划顺利开展。除了合理的土地规划外,还需要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增强土地规划的使用效果,降低了成本投入,节约了资源。政府同社会需要科学评估土地规划方案,采用更为县民警的理念把土地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协调。

5.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镇化建设建设不断加快,在这一进程中土地资源利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怎样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了社会各界重点思考的问题。土地规划管理同城乡规划管理两者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具有密切的联系,又相互区别,但是怎样协调者之间的关系,促使土地资源充分被利用,同时确保耕地等资源便成为了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所以,针对土地规划管理和城乡规划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希望能够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所指导。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土地规划;土地管理;互动关系;战略强化

1 两个规划模块的矛盾及原因

(1)随着城乡统筹观念的不断深入,城乡规划模块及土地规划模式不断得到优化,这两者相互渗透,对于城市经济的稳定运行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城乡二元格局的打破,有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规划覆盖率,进行城乡空间布局的协调,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性控制,优化建设用电空间管制方案,实现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关系的协调,整合、优化建筑用地的空间布局。

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主要指通过对土地规划的统一性编制,进行全国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各个区域的土地规划工作均受到当地政府组织的编制,城市的用地规模策略需要满足城市规划工作的目标,受到实际工作场景的影响,上位规划约束了土地规划模块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建筑用地总量问题上,具体表现在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确定上。

(2)为了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全国土地规划需要进行各个省份建设用地指标的分配,各个省份的建设用地指标与所管辖地建筑用地需求密切相关,每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指标受到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土地规划的指标分配,体现了对自上而下控制思路的应用。

(3)在土地规划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两者均重视土地资源集约模式的利用,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实现人口向城镇的集中发展引导,遵循工业向园区集中的思想,通过对中心城镇及开发区土地资源的有效性利用,实现城乡规划的集中化布局,分散性的布局体现了对不同类型利益主体客观需求的反映。在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关系的比较中,城市规划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明显大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通过对新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规划管理及其城乡规划的协调,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指标的确定工作,进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边界的有效性划定,这需要在规划边界外进行扩展边界的划定,实现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优化设计。

(4)在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过程中,进行边界扩展及边界规模的引入是必要的,从而做好城镇建设用地发展边界的划定工作,做好限建区内建设用地的安排工作,一般来说,被划入禁限建区的土地大多是城市山水资源保护区及农用地。

2 城乡规划中的土地规划管理方法

(1)土地管制制度是土地管理的重要方式,这具体表现在计划指标的具体控制方面,受到计划指标紧约束的影响,开发园区项目、储备用地、地市级中心城区需要进行新增计划的使用,进行村镇建设用地、县级项目增减挂钩指标的使用,实现土地规划模块、城乡规划模块、城市规划模块、村镇规划模块等的协调,提升城乡规划的整体效益。

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挂钩推动了农村居民点拆并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农村居民点向城镇及中心村的集中,从而导致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状况,目前来说,县级政府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远远小于现阶段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

(2)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增减挂钩模式的应用,实现对农村建设用地的盘活,实现城乡用地布局及结构的优化,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化的平衡,实现对城镇建设用地计划紧张压力的有效性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在某些区域依旧存在着片面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出现了一系列的强拆强建问题,这不利于进行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地方政府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镇村体系及空间布局规划的编制,针对示范村、试点村等展开规划设计工作,从而有效增强村、镇的规划覆盖率,在这一模块中,空间布局规划模式不断得到优化,满足了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要求。

目前来说,村镇规划虽然包括了配套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村庄集并等模式,但这些工作模式在短时间内难以全面得到落实,在地方政府工作中,通过对支农渠道的利用,实现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体系的有效性改善,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了村容村貌的有效性整治,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实现人口向城镇及中心村的集中,没有出现工业向园区集中的状况,存在一系列的未按规划实施的现象。在现阶段农村建设模块中,需要进行农村经济机制的健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村经济落后局面的改变,满足现阶段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

(3)现阶段村镇规划的重点如下,进行农村建设用地的现状调查工作,做好产业发展的定位工作,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公共设施配套模块、非农产业预留地模块的优化工作,实现这些模块的合理性规划,进行城镇规划模块的优化,实现集镇建设区农田整治效益的提升,避免出现投资资金的浪费。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进行城镇扩张的控制是必要的,这需要进行城市建设模式的优化,进行新区扩张及旧城改造模式的应用,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开发工作,实现存量建设用地的改造及利用,进行城市建设体系的优化,实现旧城改造模块及新区扩张模块的协调。

在部门职责上,国土机构主要进行管辖区内土地规划环节、保护及利用环节的管理,受到规划分设问题的影响,城市的规划工作重点是城市,土地规划的工作重点是乡,控制城镇建设用地扩张是土地管理的重要职能,通过对新建建设用地计划的管理,可以进行新建建设用地审批量的有效性控制。在新增建设用地的报批过程中,需要进行土地利用总体的规划,进行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的应用,做好新增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工作,避免城镇出现无序扩张状况。

(4)在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过程中,需要进行近期建设规划要求的分析,进行计划结构及布局的强化,做好基础设施用地的产业集中导向工作。这需要进行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优化,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与基础设施用地指标的结合性使用,实现重点发展区域用地计划方案的优化,各个区域需要进行建设用地复垦增加模块的应用,满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要求,满足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的要求。

为了应对现阶段土地规划管理及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进行城市化及工业化的推进是必要的,确保新城规模的有效性开发,积极发挥旧城的优势地位,为了满足现阶段经济建设的要求,相关城市及政府必须要进行三旧改造模式及新城建设模式的应用,通过对土地储备方案的应用,做好新城建设的推动工作,满足旧城改造工作的要求,提升土地规划系统及城乡规划系统的综合应用效益。

整体来看,我国土地储备欠缺整体性、统筹性、科学性战略,在实践过程中,仅仅重视经营性地块储备工作的开展,导致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的落后问题,从而不利于土地规划及城乡规划后期改造工作的开展,由于分散储备问题的出现,导致城市功能区建设工作的停滞,不利于满足现阶段环境改造工程及基础设施工程的工作要求,导致增值收益的不断流失,不利于城市划的有效性开展。为了实现土地储备作用的发挥,必须做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工作,提升城市规划的整体效益,做好城市建设的相关工作,进行一整套土地储备方案的应用,实现规划环节、计划环节、政策应用环节等的协调。

3 结束语

为了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必须进行土地规划管理方案的更新,实现其与城乡规划体系的适应,实现城乡经济的统筹性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兴平.建立程序机制:城乡规划法制化的必然选择[J].规划师,2003(12).

第7篇

土地资源管理问题措施

0前言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由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在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原有的土地制度已经跟不上经济发展的形式,伴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在原有土地管理中的问题被显露,各级领导缺少对土地管理的重视,导致农村土地被乱用乱占,因此,只有不断完善我国土地制度,加强政府监督力度,才能保证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1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经验,然而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土地管理缺乏高效的规划和控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缺乏完善和科学的土地资源管理法规和制度。同时一些土资源管理人员缺乏对土地资源管理的规划和认识,导致其土地资源管理思想的落后,在进行土地管理时,只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土地资源管理人员在土地的规划阶段未能集中分配和规划土地,使得各类型的用地混在一起,未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导致出现最严重的环境破坏,同时也加大了投资成本,不利于城市的未来规划和建设。此外,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在项目用地方面,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在进行土地管理时,受传统的土地管理思想的影响较大,缺乏对土地资源规划重要性的认识,使得项目制约土地规划现象仍然存在,使得土地规划权威性不断降低。②未能正确处理土地规划和其他规划间的关系。土地整体规划所涉及的领域相对较广,包括城市布局、水利以及农业等方面,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应当积极协调处理与对应领域的规划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缺乏明确的协调方案,时常发生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间的矛盾冲突。

2新时期土地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2.1加强土地资源保护

加强土地资源保护,首先要加强对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关工作人员执法的监督工作,要让他们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土地资源保护意识。由于土地资源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土地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不强,土地进行违法审批,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行业竞争严重不平衡,最终给社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督力度,加大处罚力度,杜绝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从而促进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目前我国个人及企业违法建设和不合理开采的行为,多数是因为法律意识淡薄。因此,为了提高个人及企业的土地资源保护意识,加大土地资源保护宣传力度和法律宣传力度,使个人及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到国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以及触犯法律法规的严重性,从而促使他们有效避免相关违法行为的发生。

2.2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化利用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应该充分将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从而造福人类。针对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在宏观政策方面,应该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改变现有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2.3完善土地市场管理制度

“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就是促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目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在土地资源管理进程中引入市场管理机制,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4科学规划土地利用,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在城市化建设中,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用地是非常重要的。①要提高城市规划的意识,注重城市环境的优化,合理分配建设用地和绿化用地。②要有整体意识,建设与规划并举。③为规范土地利用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机制,以加强土地管理。④土地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系统重要组成要素,其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联系密切,因此在进行土地开发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5提高创新意识,践行改革,创造新的管理模式

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改革旧有的管理模式,突破传统的管理观念,不断发掘与新时期土地现状相契合的土地管理机制,以创造出新的土地管理模式,使土地资源管理模式与现实的土地状况相适应。

2.6加强执法监督,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管理方式

要加强土地管理的透明度,保证管理机制的公平、公正、公开,避免暗箱操作。严格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开采以及不符合规定的土地利用方法与行为,保证科学合理的规划土地资源,依法开采土地,有效地利用土地。

3结语

土地资源管理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意义重大,因此,为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必须要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制度和体系,基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也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

参考文献:

[1]谢圣远.失地农民问题与土地管理制度的完善[J].经济地理,2007(6).

[2]王越.改革土地管理制度提高“三农”竞争力[J].广东经济,2008(6).

李敏.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华民居,2012,(22):104-105.

[3]郭宝强.浅谈国土资源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技投资,2013,(35):358.

[4]梅静,王治凯.关于土地资源管理的探讨[J].华章,2012,(15):61.

第8篇

【关键字】3S技术;土地规划;发展现状;应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3S技术是指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的总称,由于这三者通常集成为一个综合的应用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进行实时定位,遥感进行数据采集和更新,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处理等,其实这三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3S在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国防、环保等众多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不断的拓展使用范围,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和争相开发使用。

一、3S技术的概述

1、全球定位系统(GPS):是由空间星座、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的。GPS测量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准确地提供点、线、面要素的精确三维坐标以及其他相关信息,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等不同领域。

2、地理信息系统(GIS)就是一个专门管理地理信息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不但能分门别类、分级分层地去管理各种地理信息;而且还能将它们进行各种组合、分析、再组合、再分析等;还能查询、检索、修改、输出、更新等。通过计算机屏幕把所有的信息逼真地再现到地图上,成为信息可视化工具,清晰直观地表现出信息的规律和分析结果,同时还能在屏幕上动态地监测“信息”的变化。

3、遥感(RS)是指从高空或外层空间接收来自地球表层各类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扫描、摄影、传输和处理,从而对地表各类地物和现象进行远距离控测和识别的现代综合技术。

3S技术作为空间信息技术的代名词,是当前人类快速获取区域地球动态和定位信息的唯一手段。3S的应用改变了人类观测地球和信息处理的方式,大大的开拓了人类的事业,极大的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

二、3S技术在我国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1、遥感(RS)技术的应用

RS在我国土地规划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和相关数据的更新、土地资源调查和管理等,土地的使用情况是对土地进行总体规划编制的基础,因此对土地的利用发生改变区域进行调查就成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重点工作。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使用RS技术,可快速获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RS技术可以利用卫星平台在高空对地面进行观测,实现大面积的同步观测。使用RS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同一地物进行同步的探测,实现对地物的动态监测,其数据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经济型和可比性,RS技术的出现大大避免了传统调查方式的弊端,高效、准确的提供动态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

RS技术在大面积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制,无论是采用航空像片,还是卫星影像,从遥感图像的选择,分析,解释标志的建立,判读与制图,面积量算,误差的计算,精度分析等,都已经达到了比较成熟的地步。尤其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普遍应用和遥感数字影像分类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用遥感对高分辨遥感影像进行边缘匹配、拼接、数据压缩和图像增强等预处理过程后,通过人工目识解释,根据屏幕栅格影像中各地类的色调、形状、阴影、纹理、位置、大小等特征直接沿影像的边缘准确勾画出地类界线,把解释的结果直接记录到地理信息系统中,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

2、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应用

使用遥感影像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会受到传感器自身、气候、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刚刚采集的影像数据误差较大,不容易判读,需要进行校正处理,可以使用GPS采集地面数据,作为像控点,对遥感影像进行纠正。在使用人工和计算机都不能准确判读的图斑位置边界,以遥感影像上分类图斑为主,利用正射影像初步确定变更图斑,参考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变更资料,实地验证图斑的地类和范围,对部分边界不容判读的图斑采用手持式的GPS接收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准确的获取相关的土地信息。

使用GPS进行定位,其高精度性和灵活性,已经成为了土地调查中进行空间定位的主要工具,在土地资源分分布调查中,使用GPS可以有效快速的获取数据。对于权属划拨引起的用地类型改变的情况,可以使用GPS接收机在野外获取变化区域的定位数据,然后获取的新数据,对土地资源数据可进行更新。

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

在土地利用规划领域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面向土地管理部门,为了方便基层土地管理部门的接受和使用,其特点具有灵活便捷、用户界面友好、便于操作等。GIS在土地管理中,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法而言,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其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更加强调规划实施的监管功能。提高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透明度,减少了土地规划过程中的认为干预因素,提高了规划监管的水平,促进了规划成果数据库的建设。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是反映土地位置、数量、质量、权属等基本情况的资料,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国家和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实现地籍管理现代化支持工具。根据地籍管理的各项事务的要求,在地基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可以实现图形库、属性库和法律文件的数据库管理、各种地籍图件的编辑和检索、查询统计和地籍权属变化修改以及各种图表文件的输出等。

三、3S技术未来的发展

首先,利用3S技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国家民用对地观测体系。其次,我国目前3S技术的使用目前还处在单一和综合利用的阶段,将系统应用于土地规划还不多见,例如,GPS技术只是单纯的发挥导航定位功能,在没有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在线连接,将会影响3S潜在和整体功能的发挥。所以要大力的发展3S的集成技术,是3S集成技术和传统调查手段紧密结合,既能发挥3S技术丰富的数据源和强大数据处理能力,还能充分的利用野外调查、取样、分析的精确优势,对实现两者的相互验证和补充、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建立面向用户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反应土地资源动态的变化、有效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最后,充分的发挥政府有关部门对遥感应用的宏观管理作用,大幅度的提高我国自主信息源的应用效益,促进遥感产业化,同时要加强我国和国际的合作,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数据,提高我国3S技术的水平。

四、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已经逐渐的进入到科技和数字的时代,而3S技术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的关键技术,3S及其集成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方便,也为我国传统土地利用规划技术和方法的革新提供了助力。

参考文献:

[1]宫辉力.3S技术与应用[J].科技术语研究,2000年第11期

第9篇

关键词: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一般性方法;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U4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land resources as peopl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foundation, is the very important nonrenewable resources. However, in our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cess, especially in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the process, land resource is always an important problem. And our country is a big population, many people and little land situation has become a reality, therefore, value of land manage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land resources in China, and economical use of land resources is a very important work. So, the article is trying to save our country land use the general method and the innovation path brief analysis and research.

Keywords: land resources; Economical utilization; General methods; Innovation path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资源紧缺的问题凸显出来,成为阻碍我国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看,改变土地资源利用方式,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结构正在进行转型,土地资源的利用数量和空间布局也在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是,我国土地资源较为匮乏,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严重的挑战,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我国应该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发展道路,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我国土地节约利用的一般性方法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的缺乏,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重视的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对于保证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于此同时,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也是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是对土地进行严格管理的关键环节,能够有效的缓解我国土地供需矛盾的客观实际问题。

(一)科学合理的管理用地

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应该科学合理的管理用地,制定出总体用地计划和具体用地计划,明确耕地的保有量,对各个类型的用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基本农田进行重点保护,对非农业建设所占用的农用土地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大力宣传节约用地,提高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水平。

(二)有效的利用闲置土地

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有效的利用闲置土地,对存量土地应该积极的进行盘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存量建设用地资源进行检查,积极的采取一些鼓励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从而加强对建设用地的节约利用。与此同时,应该重视的中等级和低等级的产田进行合理的改造,对闲置的土地和废弃的土地进行有效的治理,合理的利用闲置土地和废弃土地,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健全土地资源收购储备制度

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应该健全土地资源收购储备制度,加强对土地市场运行的管理。通过建立土地资源收购储备制度可以使土地管理部门能够对土地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促进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获取土地,能够对土地的前期开发和储备做好准备工作。

(四)增强节约利用土地的意识

我国土地管理的相关部门应该建立节约利用土地的激励机制,合理的通过价格机制调控土地,通过征收各种费用,例如,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等多种税收,提高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对于个人私自占用土地的行为应该严格制止,推动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对于土地资源的使用者应该适当的增加投资强度,使建筑的容积率能够进一步提高,加强对建筑立体空间以及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从而能够有效的使用土地,形成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意识。

(五)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我国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的耕地的保护,遵循我国的基本国策,合理的土地资源以及切实保护好耕地。在占用耕地过程中应该采取占补平衡的措施,要认真的规划出应该占用多少耕地,开垦多少耕地。积极的通过进行土地开发和复垦,不断的整理土地资源,尽可能的盘活存量土地增加土地。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采取节约挖潜并重的土地利用措施,保护好耕地。

二、我国土地节约利用的创新路径

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具有土地总占有量较大,人均拥有量较小,粗放利用耕地的情况较为普遍,节约利用土地的情况相当较为稀少,新增加的用地的土地规模较大,土地闲置现象较为严重,地区间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多种利益冲突,土地流转受到制度的束缚较为严重。因此,我国土地利用的矛盾是非常明显的,但是节约利用土地的空间非常大,可以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方法,创造出新的路径,例如土地规划、配置、流转的相结合的土地资源节约利用的方法。

(一)高度重视土地规划,提高土地规划水平

在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方面,做好土地规划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制定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制定土地利用的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详细规划。与此同时,还要做好土地制定改革工作,处理好土地利用规划与生态平衡和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尽可能的避免重复建设用地的情况发生,适当的调整产业结构,合理的分配建设用地,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应该重视对土地规划,不断的提高土地规划水平,能够严格的执行土地规划,对用地的审批进行严格的控制。做好土地规划工作是实现土地节约利用的前提条件,科学合理的规划土地能源听土地的产出效益。对土地利用进行科学的规划能够对土地资源的合理的分配,达到土地的生态平衡,实现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除此之外,为了解除节约利用土地过程中制度的约束,应该根据土地节约利用的实际情况,改革相关制度,不仅能够较好的保护耕地和节约利用土地,而且还能完善土地利用制度,是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二)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配置

在进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过程中应该对土资源和土地利用中的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配置。由于在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方法依靠各个经济主体自觉的进行土地节约利用是非常困难的,合理的进行调整配置能够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到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目的。但是,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会涉及到多方面的经济利益。并且各个的利益主体之间通常会存在较大的矛盾,因此合理的调整配置各个经济主体的利益能够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以政府征地和被征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为例,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提高征地标准就可以较好的解决双方的利益冲突,这样可以较好的保护耕地,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合理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可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土地的节约利用。

(三)重视土地资源的流转

土地资源的流转主要是通过土地资源的互换、置换以及循环实现土地资源的流动。通过对土地资源的流转能够达到土地节约利用的目标,使地资源增值,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合理的进行土地流转可以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总之,采用土地规划、调整、流转相结合的土地资源节约利用方法,对于实现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

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节约利用的一般性方法恶化创新路径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的创新土地资源的管理方法,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

参考文献:

[1]刘勇.实施土地集约利用战略需采取的若干措施.[J].红旗文摘.2005.(8).

[2]张颖.王群.王万茂.关于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同题的思考.[J].广东土地科学,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