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

时间:2023-10-16 10:34:12

导语:在健康管理师的知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健康管理师的知识

第1篇

一、 比对分析,找出差距,发现改进机会

现代企业如能紧跟时代管理步伐,建立了包括职能部门在内的、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岗位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并纳入企业标准化管理系列。企业的安全生产就能逐步走向规范化,但是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对照,管理的差距和不足还是显而易见。

(一)现有安全管理在系统性、充分性方面表现不足。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强调的是用结构化、程序化、文件化管理手段,形成较为严密的管理系统。1.在组织结构上,标准要求对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有一定影响的从事管理、执行和验证的工作人员,应确定其作用、职责和权限,并形成文件予以传达。就是说安全管理不只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也不只是生产系统的工作,而是与之相关的职能部门、科室都有密切联系,他们在职业安全健康方面的作用、职责和权限要以文件形式明示并告知。2.在管理程序上,避免管理的随意性和部门、岗位之间推卸责任,管理的作用、职责和权限是通过管理程序文件规定来实现,如应急预案与响应程序,事故(事件)报告、调查处理管理程序等。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方针、手册、程序和作业文件及其记录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文件系统,为实现具体要求做出了规定,为评价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寺续适宜性提供了基础。

(二)对法律法规、持续改进关注不够。标准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识别和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职业安全健康要求(如国家、行业标准)的程序,及时更新这些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传达给相关人员和其他相关方。国家、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条例、规章是强制性要求,对组织及公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是组织判别不可承受风险的依据之一,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重点。过去,我们往往遇到法律问题找法律,被动地去理解、去执行;持续改进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这个改进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控制过程的持续改进,包括方针、目标、管理方案、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现场安全管理等全面改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现场安全检查、整改的持续改进。

(三)职业性危害是职业安全健康不可轻视的问题。所谓职业性危害,指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安全管理习惯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伤事故的预防和管理上,把职业性危害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出现类似问题与政策引导、企业生产工艺设施、技术条件、资金状况、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关系有关。这一问题将随着劳动工伤事故的减少,人们健康要求的提高表现的更为突出。

(四)现有安全管理与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比较,不足具体表现在:未建立危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培训、意识和能力,文件、资料和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等管理控制程序;文件和资料识别不充分,相关文件查询途径不清晰,记录保存期限不明确,职业安全健康“三同时”工作衔接不够;绩效测量和监测未建立体系化管理,自查整改仅限于解决眼前问题,没有管理评审活动等等。

上述发现的问题为准确、有效地建立体系提供帮助,为体系建立后满足适宜性、符合性、有效性要求提供了保证。

二、多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记录管理的兼容与衔接

有的企业在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之前已先后通过质量体系、计量体系、环境体系认证,各体系三个层次文件和记录管理覆盖范围各有侧重、各有交叉。在此基础上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就面临多体系手册、程序文件和记录管理的兼容与衔接问题,这个问题是整合型管理体系涉及的问题。为此,要对几个体系认真分析,反复研究,找出体系要素相近或相通的规律,紧紧围绕职业安全健康特点,对培训、文件、协商与沟通、记录、内审和管理评审管理等通用管理程序文件进行适当调整,编制相互兼顾又有区别的控制程序文件。由于职业安全健康要记录运行控制过程的表格很多,有原、辅材料进出、生产过程控制、设备检测、工业卫生监测、员工职业健康体系、工伤报表等等,为此,要在职业安全健康记录编号时,只要是职业安全健康可用的记录表的记录编号,保留原有编号,纳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记录管理;职业安全健康需要且没有编号的记录表格赋予职业安全健康自己的编号。这样,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就有多种编号,但每个记录表格编号又是唯一的,不影响各体系检查验证效果。在编制职业安全健康独有程序文件和运行控制程序文件时,充分反映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特点,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多体系整合提供了借鉴。

三、用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宣贯工作推进体系的创建与实施

风险控制是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的主线,基础是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为控制风险,必须对所有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而后评价每种危害的危险程序,确定不可承受风险,针对不可承受风险制定措施予以控制。对大型联合企业,生产工艺复杂,设备、设施大型化,生产连续化,危险有害因素复杂多变,只有当全体员工认识、掌握了危害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首先要从体系宣贯入手,组织领导干部、管理干部,体系内审员、联络员和关键重要岗位员工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场次的体系知识培训;通过会议、厂内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网络系统宣传体系方针、目标及职业安全健康相关知识;或在全国安全生产活动月期间,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知识编辑成问答题,刊登在企业内部小报上,向全体员工普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知识。其次,依托班组安全活动的基础,在员工完成“三不伤害”防护卡的危害识别前提下,按照划分作业活动、危害辨别、确定风险的步骤,组织全体员工对作业危害进行辨识,填写危害因素基础调查表,由专(兼)安全管理人员确定风险级别并制定对策措施。第三,借助每月安全检查、巡查和专项安全检查机会,检查和督促体系建立计划的完成情况。第四,把在内审、管理评审、外审一阶段、二阶段开出的轻微不符合项、观察项或反映的不足、存在的问题等,收集整理归类在局域网公布,为责任单位和相关单位进行举一反三的及时整改提供信息,促进体系建立与实施。

四、遵循管理原则,分层管理,分级控制

对大型企业,管理幅度大、层次多,职业安全健康涵盖所有生产和办公区域从事作业活动的人员,要根据体系要素制定了职业安全健康职责,部门、单位按管理职责要求,分层管理,分级控制。

(一)文件管理。公司职业安全健康程序方面的文件。按《文件管理程序》批准、分布、发放、使用、更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由所在单位根据岗位安全要求起草,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审核后按《文件管理程序》管理;受控文件主要通过电子网络管理;需用书面发放受控文件的按规定领用签收;部门、单位制定的涉及职业安全健康文件和资料的文件,需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部门备案,保证文件在满足充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做到最小化。

(二)不可承受风险的控制。为了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更为严密些,要根据企业目前管理水平和职业安全健康风险承受能力,把可能造成重伤、急性中度中毒以上事故作为评价不可承受风险的划分准则。辨识出不可承受的风险。为加强抗风险能力,应本着不求全齐备,集中精力和现有资料,把主要的重大危险因素控制好的原则,对不可承受风险项目再次分析评估,确定出公司级重大危险因素和厂级不可承受风险,分级有重点地采取针对措施。对满足《重大危险源辨识》条件的甲、乙类公司级重大危险源,制定了应急救援预案、分预案,并有计划地组织演练。

(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是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目标、方针的保证。要根据职业安全健康方针、目标寻找管理方案。要把项目中污染大,环境作业条件差的项目作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首选,按照职能职责分工,基建技术改造管理部门按职业安全健康“三同时”要求管理建设项目,工程项目组负责具体的组织实施,安全管理部门和项目单位配合完成。把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方案放置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有利于方案管理,特别有于职业危害源头的治理。

五、加强内审员队伍建设是建立和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保证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内审员条件是:熟悉体系标准,掌握审核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具备有一定安全生产知识和工作经验,办事公正、客观等。体系内审员不仅仅只是为组织进行内部审核时才发挥作用,而应当把内审员当作体系运行的常规力量来组织管理,为他们提供机会,不断地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建立体系初期,要求体系覆盖的部门、单位指定专人参加体系基本知识培训,作为今后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联络员加以培养。在联络员中鼓励参加内审员资格证书考试,特别是安全系统管理人员。让他们参与初始评审工作,参加所在单位危害辨识的组织协调,学习运用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标准的认识理解,为各单位体系宣贯提供有效的师资,可以组织内审员第二次异地脱产学习,并增加了新的学员。

第2篇

[中图分类号]R5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b)-127-02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传染病,目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因此提高实验室检测水平,建立规范化的HIV抗体筛查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对发现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临床诊断起着重要作用。按照卫生部的《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和《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简称《规范》),结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管理要求,从组织结构、程序、过程、资源四部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1],使相关检验活动的有效运行达到实验室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确保检验工作质量。

1 组织结构

1.1 建立组织结构

成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明确质量管理和执行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工作关系,采用组织结构图予以表示,以便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的有效实施。

1.2 明确人员职责

对质量有影响的各类人员的职责、权限予以规定,包括实验室主管、技术负责、质量负责、资料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安全、试剂管理、复核、签发报告、权限委托等各类人员,使他们各负其责,自觉履行岗位职责。

2 程序

程序就是检测活动途径的规定,而程序文件是为控制影响质量的各项因素的发生而制订,主要分为管理性和技术性两种[3]。管理性程序文件一般包括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检测工作管理、标本采集管理、文件控制、仪器设备质量控制、环境条件控制、采购控制、记录和报告、质量申诉处理等。技术性程序文件指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标本的接收、登记和处理;检测方法和步骤;仪器的使用维护和校准;实验中的质量控制;结果的解释与报告保密程序;检测数据的记录与保存;追踪和处理;实验室的清理和消毒;实验室的安全防护等[2]。且操作规程应在运行过程中形成记录表单,以反映执行的真实性。

3 过程

3.1 标本的采集

标本采集、运送应制订《标本采集、运送及处理程序》予以控制,做到安全操作,且1人1针1管,运送采用专用并带有危险标识的送检箱。

3.2 标本的识别、移交、登记、保存

应制订《血清库登记及管理程序》,标本要逐一编号,并对其状态、外观、送检单与标本标识等进行验收、登记,即时用的血样,可暂时存于普通冰箱;对长期保存的标本,则存放于-20℃以下的低温冰箱中。检毕标本应分装于耐低温专用塑料管,按阴性、阳性和不确定等性质分类贮存,做好编号、标识、记录、指定专人保管,以避免复检过程和标本传递过程中发生混淆。

3.3 诊断试剂选购

采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验所检定合格的诊断试剂,优先选择经HIV国家参比实验室质量评估优良的试剂盒,以保证试剂的质量。

3.4 仪器设备的管理

制订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对国家有规定的需检定仪器设备必须由同级或上级计量认证部门定期检定,无需检定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要求厂家或供应部门维护和校准,以保证其功能的完好性,同时对仪器设备应进行唯一性编码标识和状态标识。仪器设备使用前还应检查其状态是否正常。

3.5 检测与记录

要控制实验室条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及试剂操作说明,对重要过程、检测条件及检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记录,以保证检验活动的可追溯性。同时应指定专人负责,妥善保存检测记录和各种资料,不得擅自修改和销毁。记录保存期不得少于10年[3]。

3.6 室内质量控制

检测中应使用质控品,以评价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质控品包括强阳性、弱阳性或阴性血清,也可只设置一个弱阳性质控品血清,以该试剂盒临界值(cut-off)的2-3倍为宜。质控品血清可按1周实验用量分装、标记,置-20℃冻存,不可反复冻融。实验结束后,应对质控品的测量值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方法处理,绘制控制图。常用的质控方法有两种:①即刻法,是在对同一批外部质控血清连续测定3次后,即可对第3次检验结果进行质控;②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法,对同一批外部质控血清连续测定20次后,即可对21次检验结果进行质控。发现质控数据失控时,即分析失控的原因,包括查找操作过程是否发生错误、仪器的调整选择是否有误、试剂盒使用是否在有效期内等,待纠正后将标本进行重新检测。

3.7 结果的报告

认真核实和确认标本的检测结果,对于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标本发出检验报告。对于结果呈阳性及处于灰区测量值的标本应重复检测,初检阳性标本应用原试剂及另一种试剂进行复检,仍为阳性或一阴一阳结果的则应送至艾滋病检测确证实验室进行确认实验[2]。

4 资源

4.1 人员

按照《办法》,配备符合条件的实验人员,对实验人员上岗前应进行HIV抗体、乙肝、丙肝等标记物的检测,注射乙肝疫苗,每半年至1年进行1次HIV抗体检测,并保留血清标本[2]。通过定期人员健康监测,建立相应的健康档案,达到医学监测的目的。

4.2 设备

根据HIV抗体筛查实验室标准需配备的设备至少包括酶标读数仪、洗板机、精密加样器、普通冰箱、低温冰箱、离心机、温箱或水浴箱、消毒与污物处理设备、实验室恒温设备、安全防护用品和生物安全柜等[3]。

4.3 生物安全

依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HIV属于第二类病原微生物,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因此实验室不仅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中对BSL-2级生物安全防护的要求,还应建立严格的安全防护及消毒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的到位,并且根据《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测(试行)》制订完善的职业暴露处理预案,发生职业暴露后按照处理预案处理。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改进

引言

员工的职业健康是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声誉,社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大事。作为国家支柱型石油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更加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国家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正式实施,从2004年初开始,塔里木油田各石油企业逐步走上健康管理体系之路,在实际体系运行工作中做到:一、抓落实,在新建、改建、扩建施工建设项目时,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二、抓实效,定期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非职业性健康体检和职业性健康体检;三、抓服务品质,对体检中发现的病症患者和体检结果及时反馈到个人,并组织复查治疗,确保将职业病发生率降到最低点。本文结合石油企业健康安全管理状况及在安全管理岗位的经验,发表一下笔者的意见和看法。

1、目前在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缺陷及漏洞:

1.1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混乱

1.2医疗设施、环境恶劣,劳动者缺乏健康权益意识。

1.3剥夺员工受职业健康教育的权利,职业健康检查走形式。

1.4用人单位为节约成本,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1.5员工本身忽略自身健康。

1.6管理人员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1.7健康体检制度不完善,病患员工的诊断、治疗、跟踪未形成系统化。

1.8科技投入资金不到位,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无法正常引用。

2、针对以上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应该如何抓好职业健康管理工作,

笔者认为,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和健全职业卫生管理组织机构是落实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具体措施的保证,建立健全相关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使企业制定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得到全面落实和执行。

2.2从源头上抓好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管理

在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中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并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防护设施设计需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要求的方可施工,抓住危害“源头”,防止职业病的危害。

2.3抓住职业健康危害“源头”,做好宣传、教育、培训等工作

2.3.1大对职业健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企业负责人明确自身责任,依法管理企业。

2.3.2加大对员工的宣传教育,使员工了解劳动者所享有的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2.3.3开展经常性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劳动者进行岗前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重视个人防护,提高健康意识。

2.4为劳动者提供合格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选择正规经营点购买劳动防护用品,正确使用合格的个体防护用品也是职业病防护的关键。

2.4.1在选用过程中要了解职业危害性质、个人防护用品性能、职业暴露限值。

2.4.2正确选择和使用方便、结构合理、与工作环境相匹配的防护用品。

2.4.3对使用者及主管进行必要的培训,个人防护用品做到正确使用和保养。

2.4.4对个人劳动防护用品进行系统检查管理,发现有过期、损坏等现象,立即更换。

2.5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2.5.1要加大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的职业卫生健康监督检查,对没有实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要求,责令其整改。

2.5.2加大对操作现场的职业安全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定期进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对超标现象及时整改,工作场所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

2.6严格执行职业健康检查相关法规制度,完善管理模式

2.6.1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操作岗位。

2.6.2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所从事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妥善安置。

2.6.3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用人单位对未进行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2.6.4建立健康监护档案,每年按计划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为员工健康追踪、职业病诊断、健康损害责任划分以及职业病危害评价提供依据。

2.7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以下职业卫生要求

2.7.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2.7.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2.7.3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

2.7.4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2.7.5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2.7.6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2.7.7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7.8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2.8加大科技投入,改善企业员工的工作环境

结论

企业的健康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它需要有资源的保障;需要技术部门提供先进工艺、无毒材料代替有毒材料的支持;它需要设备管理部门提供优良的设备、完好的工业卫生设施来保障,才可以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健康危害,才会使企业健康管理和国家经济得到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晓青.职业健康监护制度法律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4).

[2]张萍.某船用器材厂刷胶工人的健康状况调查[J].江苏预防医学,2008(4).

[3]陈瑞梅,刘晓君.2007年清远市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在岗职工体检结果与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8(8).

[4]叶炳杰,林文敏,林嗣豪.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中职业卫生调查的质量控制[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9(2).

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92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护理模式下,产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既包括产妇和新生儿,又包括产妇的家属。服务的内容除了常规性的治疗护理外,很大一部分是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服务。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对产妇起到减少痛苦、促进健康、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帮助家属掌握护理技能的作用[1]。护士长作为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促进母婴健康。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适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高层次的需求。同时,对护理人员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护理模式下,产科护士服务的对象既包括产妇和新生儿,又包括产妇的家属。服务的内容除了常规性的治疗护理外,很大一部分是对产妇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服务。科学有效的健康教育,能对产妇起到减少痛苦、促进健康、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帮助家属掌握护理技能的作用[1]。护士长作为管理者,只有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努力提高护士的健康教育水平,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才能确保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得以顺利实施,促进母婴健康。

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护士长组织科室骨干进行讨论,结合产科护理常规,制定自然分娩、剖宫产两种健康教育路径,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每天分别进行不同重点内容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技能指导,遇有特殊情况或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路径,避免了护士不切实际、填鸭式地灌输、临床收效甚微的现象。

制定健康教育路径:护士长组织科室骨干进行讨论,结合产科护理常规,制定自然分娩、剖宫产两种健康教育路径,并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健康教育路径的实施,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每天分别进行不同重点内容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及技能指导,遇有特殊情况或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路径,避免了护士不切实际、填鸭式地灌输、临床收效甚微的现象。

组织学习:每个月进行健康教育路径学习,每周晨会提问两次,促使护士全面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加强对护士的沟通技巧、母乳喂养技术培训。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熟练的沟通技巧、行为训练技巧、评估能力和丰富的产科知识。

组织学习:每个月进行健康教育路径学习,每周晨会提问两次,促使护士全面掌握健康教育知识。同时,加强对护士的沟通技巧、母乳喂养技术培训。护士作为健康教育的主体,必须具备熟练的沟通技巧、行为训练技巧、评估能力和丰富的产科知识。

制定责任护士岗位职责:护士长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原则要求实行APN排班模式,病区分成两个责任小组,并选出2名临床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每个小组3名护士,每位护士分管产妇≤8位,全面负责产妇的治疗、护理及具体健康教育指导。责任小组长负责:①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及特殊情况下的变通,指导责任护士实施健康教育;②每天检查健康教育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措施不到位及时补充;③参与健康教育讲课,每人每个月讲课1次。责任护士轮值白夜班,两个小组分别留1名护士值午、夜班,负责产妇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由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连续提供护理服务,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延续,真正做到无缝隙护理。

制定责任护士岗位职责:护士长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的原则要求实行APN排班模式,病区分成两个责任小组,并选出2名临床经验丰富、知识技能水平高、沟通能力强的护士担任组长。每个小组3名护士,每位护士分管产妇≤8位,全面负责产妇的治疗、护理及具体健康教育指导。责任小组长负责:①健康教育路径的制定及特殊情况下的变通,指导责任护士实施健康教育;②每天检查健康教育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措施不到位及时补充;③参与健康教育讲课,每人每个月讲课1次。责任护士轮值白夜班,两个小组分别留1名护士值午、夜班,负责产妇的护理及健康教育。由相对固定的护理人员连续提供护理服务,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延续,真正做到无缝隙护理。

有效实施健康教育路径:①通过护士与产妇及家属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来实现。抓住最有利的教育时机,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产妇所处的不同阶段(如分娩当日、产后第1天、第2天等),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如口头讲解、书面护理技巧告知、小组式教育(同病房)、手把手教(母乳喂养的姿势、技巧、挤奶的手法、凹陷的处理等),口头指导与书面结合、宣教与提问相结合等方法,指导产妇进饮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自护等具体内容,教会家属护理宝宝的技巧,有效促进了母婴健康,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②通过责任小组长每天按照产妇的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检查,拾漏补缺,持续改进,完善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③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卡,内容包括产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复查的时间及内容、咨询电话号码等。

有效实施健康教育路径:①通过护士与产妇及家属语言及非语言的交流来实现。抓住最有利的教育时机,针对不同年龄、文化程度以及个体的差异性,以及产妇所处的不同阶段(如分娩当日、产后第1天、第2天等),采取多种教育方式,如口头讲解、书面护理技巧告知、小组式教育(同病房)、手把手教(母乳喂养的姿势、技巧、挤奶的手法、凹陷的处理等),口头指导与书面结合、宣教与提问相结合等方法,指导产妇进饮食、下床活动、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自护等具体内容,教会家属护理宝宝的技巧,有效促进了母婴健康,提高了母乳喂养成功率。②通过责任小组长每天按照产妇的健康教育路径进行检查,拾漏补缺,持续改进,完善健康教育内容,提高健康教育效果。③出院时发放健康教育卡,内容包括产后康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复查的时间及内容、咨询电话号码等。

制定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护士长每天巡查。通过每天5次巡视病房的时间,检查产妇的健康状况及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家属护理宝宝技能的掌握情况等。主要内容:①产妇及家属能否准确回答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如母乳喂养好处、何谓按需哺乳、如何知道宝宝吃足了等;②产妇自我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自己该进何种饮食、每天如何活动、活动量多大为宜;如何自己挤奶(奶胀时)、如何喂奶等;③家属是否掌握护理宝宝的技巧;④产妇和家属是否接受和认同护士指导的内容和方式;⑤产妇是否因知识缺乏引起并发症或反复出现的现象;⑥新生儿是否因喂奶不足出现脱水热、过早出现黄疸及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现象;⑦病区内母乳喂养成功率:通过以上指标,评估健康教育效果,对未掌握的产妇分析原因,调整或改变路径,进入下一个循环,直至目标实现,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制定健康教育评价标准:护士长每天巡查。通过每天5次巡视病房的时间,检查产妇的健康状况及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家属护理宝宝技能的掌握情况等。主要内容:①产妇及家属能否准确回答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如母乳喂养好处、何谓按需哺乳、如何知道宝宝吃足了等;②产妇自我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了解自己该进何种饮食、每天如何活动、活动量多大为宜;如何自己挤奶(奶胀时)、如何喂奶等;③家属是否掌握护理宝宝的技巧;④产妇和家属是否接受和认同护士指导的内容和方式;⑤产妇是否因知识缺乏引起并发症或反复出现的现象;⑥新生儿是否因喂奶不足出现脱水热、过早出现黄疸及生理性黄疸持续不退现象;⑦病区内母乳喂养成功率:通过以上指标,评估健康教育效果,对未掌握的产妇分析原因,调整或改变路径,进入下一个循环,直至目标实现,保证健康教育的质量,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制定奖惩办法:护士长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制定奖惩办法。出现的问题记录到责任人,每个月汇总1次,根据检查出的阳性问题次数,处罚前2名,奖励出现问题最少或无问题的2名。以此激励护士参与健康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制定奖惩办法:护士长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制定奖惩办法。出现的问题记录到责任人,每个月汇总1次,根据检查出的阳性问题次数,处罚前2名,奖励出现问题最少或无问题的2名。以此激励护士参与健康教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讨 论

讨 论

提高了产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通过护士的讲解,产妇及家属首先了解到母乳喂养对产妇子宫复旧、身体康复的好处及对新生儿的益处,促使她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护士的帮助和指导;护士手把手示范喂奶的技巧,直至教会产妇及家属喂哺新生儿的方法,使母乳喂养得以持续。个性化指导产妇进饮食,有效保证母乳分泌充足,在新生儿有效吸吮的情况下,胀奶明显减少。

提高了产妇母乳喂养的成功率。通过护士的讲解,产妇及家属首先了解到母乳喂养对产妇子宫复旧、身体康复的好处及对新生儿的益处,促使她们积极、主动地配合护士的帮助和指导;护士手把手示范喂奶的技巧,直至教会产妇及家属喂哺新生儿的方法,使母乳喂养得以持续。个性化指导产妇进饮食,有效保证母乳分泌充足,在新生儿有效吸吮的情况下,胀奶明显减少。

提高了产妇满意度、护士知名度。护士固定分管≤8位产妇,负责产妇自入院到出院全程护理,在提供照护、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与产妇及家属亲密接触,护患之间互相了解,关系和谐。出院时送上的点名表扬信、锦旗,出院后电话咨询时指定护士接听,证明了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和满意。

提高了产妇满意度、护士知名度。护士固定分管≤8位产妇,负责产妇自入院到出院全程护理,在提供照护、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与产妇及家属亲密接触,护患之间互相了解,关系和谐。出院时送上的点名表扬信、锦旗,出院后电话咨询时指定护士接听,证明了产妇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和满意。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奖罚调动积极性,护士长的有效管理是健康教育持之以恒开展的关键。产科护士大部分工作时间是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有效控制措施,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奖罚调动积极性,护士长的有效管理是健康教育持之以恒开展的关键。产科护士大部分工作时间是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有效控制措施,使护理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得以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控制措施,在教会产妇的同时,对产妇的丈夫或其他家属也进行相关教育,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整个护理过程中,对产妇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利于产后恢复,提高产妇的幸福感。同时,促进了护理新模式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完善与提高,使护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得以持续发展。通过一系列健康教育控制措施,在教会产妇的同时,对产妇的丈夫或其他家属也进行相关教育,让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整个护理过程中,对产妇提供重要的心理支持和生活帮助,利于产后恢复,提高产妇的幸福感。同时,促进了护理新模式的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完善与提高,使护理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周敏兰.护士长管理职能在骨科健康教育中的体现.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71.

第5篇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内观法

随着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加大;同时独生子女和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子女增多,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加之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和手段比较滞后,德育工作远未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心理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和任务。尤其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以上问题显得特别突出,因此,对新生班主任、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挑战。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现状

根据本院近三年来的新生问卷调查,每年都有1/4左右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且人数逐年增加(见表1)。同时根据我院每年接受心理咨询的学生人数统计,有超过55%的咨询学生都是大一新生,因此大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如图1所示。

表1 2011-2013年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心理状况

普查基本情况一览表

备注:所用量表为UPI,一类为严重,二类为较严重,均属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图1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1学期咨询学生情况表

二、高职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作为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由于竞争淘汰或多或少地存在对现实的不满意,并缺乏心理适应的准备。升入大学后,生活和学习的条件及环境变了,自身的社会角色变了,家庭和社会的要求也变了,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的适应问题就变得尤为突出。在咨询过程中发现,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图2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4-1学期新生

心理咨询情况统计表

三、内观法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适应性

高职生经历着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又面临着学习、交往、爱情、求职等重大的人生发展问题,因此,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过,我们应该看到,高职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难免的,高职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具有必然性;高职生心理问题大多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而产生的,主要是发展性问题,其心理具有可塑性。

内观法是日本吉本伊信先生于1937年提出,1953年确立的一种源于东方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心理疗法。内观法定义为以“别人为我做的、我为别人做的、我给别人添的麻烦”的3个问题形式,通过不断回忆和反思自己在历来人际关系上所存在的问题,予以彻底地反省,比较自己给他人带去的困扰、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和原因,并进行深入的自我洞察与分析,以纠正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良态度,改善自己的人格特征。内观法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改变人的感情世界,找回缺失的关系感、责任感、回报感、耻辱感、荣誉感、幸福感以及其他缺失的感觉,提高个人的自控能力。将内观法运用于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起到以下作用。

1.有助于加深自我洞察

在进行内观时,一般会安排在安静的环境中以静坐的方式进行。在没有外界环境刺激的情况下,个体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内心的洞察,梳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恢复身心的平衡。这一特点也较为符合高职生善于“内省”的特质。

2.有助于加速情感变化

在内观过程中首先使其从体会被爱的感觉开始,逐渐唤起自信、责任感、受恩要报的义务感,然后在回顾自己给对方添的麻烦时又会唤起羞愧感等。这样,义务感和羞愧感互成表里,加剧了内观者的情感活动。

3.有助于改变认知模式

内观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事件,从不同时期众多人的角色立场来观察自己的认知特点,获得一个全新的、完整的个人认识。所以通过内观,高职生会逐渐发现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立场,进而通过修正来获得比较客观的认知评价。这样就会对现在的认识立场形成冲击、动摇,产生重新认识对方的动机,最终建立起一个新的认知模式。

综上所述,内观法不仅符合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而且可以帮助高职生解决所面临的一些发展问题。对具有不健康人格的大学生,通过内观训练,可使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学会感激和回报,在总结中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别人,学会做人。内观疗法的推广和创造性运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将会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践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艳,张文超,龙云玲.内观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

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8下).

第6篇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常以手足小关节受累为主。关节肿痛,发作和缓解交替进行。晚期关节结构破坏,导致关节僵硬畸形、功能严重受损而致残[1]。因病程长,目前医学还不能有效根治,病人长期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再加上社会上人们认为是不死的癌症。使病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出现恐惧、孤独、焦虑,甚至绝望等心理上问题。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特有的复杂心理问题及心理需求,加强其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对病人坚持治疗及心理支持尤为重要。

1 病人的心理需求

1.1 焦虑心理:焦虑是个体对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的威胁作出反应时所经受的不适感和忧虑感[2]。病人对类风湿关节炎认识不足由于暂时的治疗效果不突出,病人极易产生焦虑情绪,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等。

1.2 孤独心理:孤独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长期性、关节畸形后的不可逆恢复,慢性病痛的长期折磨等使病人情绪低落、郁郁寡欢、不愿意与人沟通接触,独自承受来自疾病带来的痛苦及精神上的压力。有的甚至面对亲属、朋友的关心产生厌倦或烦躁情绪。

1.3 绝望心理:绝望是一个人面对所期望的事情或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没有任何的机会或办法,无法实现个人目标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2]。当病情出现反复、疼痛时好时缓时剧时、关节功能受限或致残时,病人会异常恐惧 ,情绪会一落千丈,易产生悲哀或失望心理,不配合治疗,对疾病消极怠慢,延误治疗。

1.4 求知心理:大部分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变化及就医过程中的波折后,能正确对待自己已患的疾病,能面对现实,接受治疗,并能持之以恒。渴望了解有关此病更多的相关知识。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2 健康指导

2.1 健康指导的目标: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获取健康知识,正确面对疾病,保持良好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坚持不懈,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加强功能锻炼,以提高生活质量。

2.2 健康指导的方法:(1)口头教育:口头教育可采用集体教育及个体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要求语言通俗易懂,反复讲解,每次讲解的内容不宜太多,并针对病人的不同情况,如年龄、病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讲解,耐心与病人沟通交流,并注意观察病人的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整交流方式及方法。口头教育要特别注意与病人的沟通技巧。(2)利用文字或影像形式进行教育:如科普讲座、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教育处方、有关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书籍等形式开展健康教育,观看影像片进行健康教育,图文并茂,更生动。可使病人听课时感到轻松易懂,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和掌握。

2.3 健康指导内容

2.3.1 心理支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人来说,比药物和其他治疗手段更有意义。首先告诉病人此病虽不能根治,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治。通过正规、系统的治疗,绝大多数的病人可以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预防残疾、解除其对本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让病人充分认识到疾病的多变性,反复性及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提高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可采用放松全身肌肉,作深呼吸运动,缓解焦虑等情绪;也可采取听音乐,打太极拳等,分散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医护人员要热情主动地为病人服务,以真诚、耐心的态度聆听病人的倾诉。正确开导,化解病人心中的郁闷。帮助病人科学的认识疾病,切不可病急乱投医,谨防虚假广告,避免受骗上当。选择正规医院进行治疗,最好固定医院及医生进行治疗,并可请病情已被控制的病人“现身说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强病人坚持治疗的信心和恒心。鼓励病人发泄不良情绪,多想美好事物,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当病人遭到挫折或病情加重后情绪异常波动、有绝望情绪时,要特别加强心理支持,专人守护,耐心开导,切勿冷漠视之,避免发生意外。

2.3.2 关节保护:关节保护应贯穿于病人的日常生活中,坚持锻炼,维持关节活动度。急性期不宜过多活动,注意休息,可用温水浴或沐浴、减轻晨僵症状。疼痛时避免关节负重,恢复期避免关节长时间负重,如用手长时间提重物等,可使用保护关节的用具来保护关节,如护膝等。保持关节功能位置,夜间尤其重要,必要时可用小夹板或石膏托固定。鞋子要柔软、舒适、大小适宜,避免穿硬底鞋。注意保暖,冬天尽量不要沾冷水,避免冷刺激,并根据季节增减衣服。夏季不要贪凉,尽量不要睡空调房间,如果要睡,房间温度最好在28℃左右为宜。不要在电扇下睡觉及长时间久坐等。

2.3.3 关节功能训练:关节持续不活动,可丧失关节功能,出现肌肉挛缩,肌张力下降等,运动可增加肌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防止和减轻挛缩。急性期症状缓解后开绐进行关节活动,如握拳运动、屈膝运动,用手拧毛巾及按摩关节等;恢复期可采用散步,慢跑、健身操等训练方法。运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进,每日活动量以不加重局部症状为宜。

2.3.4 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应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训练内容包括起床、穿衣、清洁卫生、饮食、入厕、床铺整理等,对病人的每一细小的进步都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及鼓励。使病人对康复治疗充满信心。对病人已有身体支撑或行走困难时,应学会正确地使用拐杖、轮椅等工具。对已发生关节畸形致残的病人,应鼓励病人尽可能发挥健康肢体功能。

2.3.5 用药指导:病人的用药量,是根据病人的病情逐步调整的,特别是使用激素及甲氨蝶呤片剂治疗时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用药,千万不要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合理正确使用激素,不但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能迅速控制病情。使用甲氨蝶呤静脉推注或口服治疗时要严格按医嘱用药,注意不要空腹用药,以免引起或加重乏力,头昏,心慌,恶心、呕吐、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使用甲氨蝶呤治疗后要鼓励病人多饮水,以促进药物排泄等。

第7篇

关键词 新课程 ;外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 ;学生发展 ;评价与考试

一、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潜力能进行整体评判。然而,目前这种评价观念尚未在广大英语教师中形成共识,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和模式。(《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讨论稿 ) 指出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 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 ;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 ;要将评价贯穿于 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事实上,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 目标的实现,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 (例如,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考和高考等 ),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学活动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不正常的现象充斥着英语课堂,使中学英语教学走进了应试的怪圈。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无疑是摆在广大外语教师面前的又一新课题。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要求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会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 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

二、形成性评价——合理的英语课程评价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方法。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建立 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访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其评价方式可以采取测试和非测试以及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形式 ;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 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 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 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 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 自主学习,有助于 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 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形成性评价的目标

· 1、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即考查学生的语言行为 ;2、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使评价考查也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家学 ;3、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既考查了语言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形成 ;5、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四、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行

(一 )注重过程 ,关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表格式的累积,从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记录及表现、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学生个人的言语报告、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课业档案累积等多角度、多层面地科学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参与和促进,从而逐步过渡到学生的 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策略的形成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而有效的基础。

(二 )开设多层次的口语测试

在 中期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开设了多层次的 口语测试,老师设计多种材料,满足不同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如 :学习能力后进的同学,只要求朗读单词、句子、短文或看图说出简单的一到两句英语句子即可。中等的同学则多增加了看图说话(图材料来自于课文 );学习优秀的的同学则是通过情景的设计给予 “角色扮演”的口语测试,充分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成功与喜悦的感,达到全体发展。

加强对评价评价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和完整。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

第8篇

摘 要 目的: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法在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护理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早期渐进式康复护理,包括健康意识教育、心理调节、饮食指导和渐进式康复运动,护理干预时间均为12个月,12个月后对两组生理检测结果、体质量指数、血压、血脂、运动耐受强度、胸闷的发作频率及其射血分数等进行比较。结果:12个月后,两组在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射血分数、运动耐受度、胸闷发作次数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渐进式护理 冠脉支架置入术 心脏康复 危险因素

Experience of the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ve nursing method applicated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Feng Yun

The Fifth Ward of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City,401331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gradual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effect applicated after 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Methods:126 cases with intracoronary stent implantation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3 cases in each.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nursing.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given early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are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nursing,including health education,psychological adjustment,diet guidance and progressive rehabilitation.Nursing intervention time was 12 months in two groups.Then compare the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results,the body mass index,blood pressure,blood lipid exercise intensity,chest tightness,seizure frequency and ejection fraction in two groups after 12 months.Results:After 12 months,the body mass index,blood pressure,blood lipid,ejection fraction,exercise tolerance,chest tightness and attack tim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uperio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erenc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The progressive nursing;Coronary artery stent implantation;Cardiac rehabilitation;Risk factors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呈上升趋势[1],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危及生命。但与此同时,其诊断治疗技术也在日益更新。目前,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2个里程碑[2]。但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并不能逆转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进程,术后冠脉再狭窄仍有发生[3]。研究显示[4],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42%的患者认为其冠心病已治愈,对原有不良行为的纠正不再引起重视,其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可导致冠心病的再次复发。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否则患者术后心脏康复十分缓慢,甚至会复发。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126例,男84例,42例,平均年龄(55.62±24.16)岁。两组在术前饮食运动习惯、年龄、病况、教学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①纳入标准:入院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者。②排出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等;有精神疾病、意识或语言功能障碍而导致无基本表达能力者。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行一般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持续48小时监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定期测体温、脉搏和呼吸;定时抽取静脉血,观察心肌酶谱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防止患者伤口出血。详细记录病情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持续心绞痛、急性冠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及心律失常等,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给予相应的处理。出院时进行常规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上,增加以下几个方面:①生活方式干预:戒烟禁酒。告诉患者吸烟会加速血小板凝集,引起心肌缺血,导致支架置入部位内膜再狭窄。酒精可致血液循环加速,增加心脏负担,导致疾病复发。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尤其是术后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食物为主,并避免过冷过热的膳食。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允许进食适量的瘦肉、鱼类、水果等。经常保持胃肠道通畅,以防大便时因过分用力加重病情。饮食应清淡且富有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另外需保持低盐饮食。②渐进式康复运动[5]: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一起根据患者病情和全身情况,制定康复运动计划。每日早晨起来可先全身放松,采用均、深、细的呼吸方式,以扩大肺活量,增加血氧含量,提高心肌细胞摄氧量;早餐前2小时及晚餐后2小时运动1~2小时,运动时间控制在30~120分钟,每周运动5次,初期匀速步行60~100 m,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至500~1000 m,步行速度最好控制在50~80 m/min,心率≤100次/分为宜。另外还可以结合其他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游泳或慢节拍跳舞等。必须注意的是,当出现心绞痛发作变频加剧、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显著等,应立即停止运动。③建立长期的随访机制,指导和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6]。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一起讨论后制定患者恢复的基础目标和最高目标,分别于1、3、6、12个月进行电话或者上门随访。④建立完整的评价系统,评价目标是否实现,如实现则制定更高目标;如未实现,则做出相应的改进,然后再实施和评价。

效果观察指标:12个月后,比较观察两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胸闷发作频率、射血分数等指标变化。患者运动耐受强度比较,以爬楼梯的方式进行,判断标准以患者自我感觉为准,活动时有轻微气促,休息4分钟后有所减轻[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行t检验,P

结 果

12个月后,两组在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射血分数、运动耐受度、胸闷发作次数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冠脉支架置入术具有治疗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8]。但是如何有效降低其术后再狭窄,促进心脏康复,一直是临床关注和努力的方向。心脏康复主要包括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防,心理护理,饮食、服药、日常生活指导,运动康复疗法等。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渐进式康复运动方法,以及建立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评估与随访模式,全程干预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让患者在血压、血脂等方面的控制有所改善,在康复的过程中朝有利于冠脉支架术后的良好预后发展,对术后患者的心脏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脂、运动耐受程度、胸闷发作频率、射血分数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渐进式康复护理可促进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临床疗效满意,可显著提高患者心脏康复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且患者易于接受亦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5.

[2] 胡大一,赵明中.冠心病现代干预策略新进展[J].中国医刊,2004,39(3):4-6.

[3] Campbell M,Torrance C.Coronary angioplasty:impact on risk factors and pati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severity of their condition[J].Aus J Adv Nurs,2005,22(1):26-31.

[4] 李春华,童益新,郑菊仙,等.渐进式护理干预促进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4):37-38.

[5] 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断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4.

[6] 周金娜,周金娜,李晶,等.康复运动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血脂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4):24-27.

第9篇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自国内安全管理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来,各施工企业都开始积极的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并先后取得体系认证,在施工生产中将原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规范化、文件化、系统化地结合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使安全管理工作成为循序渐进、有章可循、自觉执行的管理行为。施工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推行和体系的运作过程中,总结出有各自体系特色的成功经验和办法,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下问题和误区。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推行之初,由于体系未能良性运作,发挥正常作用,出现与现场安全管理不兼容、结合不紧密的情况,使部分员工思想上对体系存有质疑态度,认为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新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制,摒弃了原有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制度,认识上未能将两者有机结合。

2、部分员工在施工生产管理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意识还比较淡薄,对体系的管理在相当程度上仍停留在应付记录文件的填写、内审检查的准备方面,对建立和实施体系管理体系的意义和作用理解不够;

3、存在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重点不清,风险级别把握不全的情况,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的结果不能及时更新,没有根据施工现场的情况、施工条件发生的变化开展动态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工作,使现场作业人员不明确必须控制的真正危险点,真正掌握风险管理的内涵,控制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

4、未与企业现有的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记录文件有效结合,形成统一的管理记录模式。体系的记录文件与各职能部门一些管理性的记录表格(施工作业票、检查整改反馈表、施工交底记录等)产生冲突,造成重复性的工作增大了执行层的工作份量和压力。对各职能部门正常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手册中各职能部门职责划分不清、程序文件接口不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沟通欠缺,体系运作中易出现推卸责任和扯皮现象,形成体系管理的真空地带,给体系实施带来一定的工作难度。

6、针对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确定的重大危害因素,制定的管理方案在实施和落实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对管理方案中确定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时间不能及时和企业年度安厝计划相结合,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和物资材料投入,来实施定期检查和跟踪,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对整体效果进行验证。

7、企业内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审员组成较为薄弱,未经过严格的培训考核,在理论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仍有欠缺,不能及时发现和总结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甚至产生误导作用,给体系有效运行带来不利因素。

回顾以往在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要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构架

建造好的体系结构,对以后体系的运作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首先要面对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施工组织模式、施工场所、技术工艺、职工素质做科学细致的分析,建立企业自己的易于操作执行、简洁高效的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体系支撑性文件。初建体系时,不好高骛远、不贪大求全,面对实际、先易后难、逐步完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新生事务,对它的认知有个过程,对体系的理解因各而异。相对于施工企业而言:施工周期长、施工条件恶劣、危害因素接触较为频繁、风险发生几率大、伤害结果严重、施工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诸多因素决定了火电施工行业安全工作的复杂性和难以把握,加之目前社会咨询认证企业众多,水平良莠不齐,认证咨询企业专家对标准理解不同,指导意见不一定适合企业实际,容易使体系程序文件脱离实际,造成管理上的脱节、认识上的误区、执行上的混乱,造成基层疲于应付,使体系的推行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两难地位。所以前期下做好企业内部的调查分析,请熟悉行业有相关认证经验的咨询公司,扎实做好体系的基础工作、建立一套简洁高效的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尤为重要。。

二、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宣贯工作

施工企业原有的安全管理制度运行多年,有许多经过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办法,职工思想上长期已形成惯性思维,为此在企业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时要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改变原有的思想定势,消除对体系怀有疑惑、担心两种管理方式不兼容的这种思维误区,使职工认识到企业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不是要企业重新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制,而是与现行的安全管理体制有机地结合,使安全管理工作成为循序渐进、有章可循、自觉执行的管理行为。体系面对的对象是企业的各级员工,也靠基层的员工来执行,体系的宣贯不能仅局限于管理层、高层的宣贯,要普及到基层的员工,尤其在体系完成的试运行阶段,通过集中办班、印制通俗易懂的小宣传册、企业的传媒宣传报道、在施工生产现场、班组工作间宣传广泛危害辨识卡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宣传普及体系知识,使职工在体系贯彻伊始就有个好的体系习惯。同时培训出一批合格的体系内审员,做好体系的正常良性运作,能够及时找出体系的误差,不至于偏离方向。

三、把握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施工管理的重点控制环节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作为为企业安全管理的载体,最终实现各项安全目标的控制还需要到施工过程中得以落实和实现,也是在基层得以检验效果。体系执行的是否到位是安全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为此在关键环节上有的放矢、重点突破,解决好执行过程中的难点需要把握住体系的几个重点控制环节。

1、做好做实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

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是体系的核心,施工企业有较为详细的安全工作规程,安全性评价、安全检查表等工作执行较早,通过企业多年来的积累摸索,各专业都有较完善的危险点辨识基础,但在实际施工中普遍存在有确定的危险点辨识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风险级别把握不全,现场作业人员搞不清楚哪些是必须控制的真正危险点,控制措施得不到落实,使危险点预控流于形式的现象。施工企业安全事故的性质和危害程度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工作要分清轻重缓急,重点突出。

确定危险点辨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识别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这是因素识别工作的首要任务;二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各种危险、有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如果因素识别工作仅仅停留在种类识别上,则无法掌握各种因素的危害程度,更不能确定评价重点。当前,在企业安全性辨识中,对作业项目的因素识别一般只注重种类的识别,而对危害程度识别未予足够重视,不能提供准确的系统危险性信息。因此,在施工危险点辨识中,在注重危险、有害因素种类识别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危险、有害因素危害程度的识别,二者不能偏颇。危害程度的识别可利用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造成的后果来评定。如下表:

事故后果特别严重

事故后果严重

事故后果一般

事故后果轻微

发生频率较小

不可容忍风险

很大风险

适度风险

可容忍风险

发生频率较大

特大风险

不可容忍风险

很大风险

适度风险

这要求在施工前编制人员要熟知作业现场环境,明确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方法和把握作业人员的思想意识、技能水平、人员组合、工器具机械装备的状态,分析透彻施工中的可能影响因素,善于找出关键、抓住重点,充分发挥危险点数据库的指导作用,根据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造成的后果判定出危害程度的风险等级加以有效控制。

2、重心下移,做好基层班组对体系执行和落实工作

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是否能取得预期的实效,发挥超前控制事故的作用,关键在于各项控制措施是否在基层班组中得到严格执行,这是体系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直接关系到体系的运作效果。班组开展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认真落实各项预控措施,能有效地预防事故发生。

班组是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的基础层。从危险点的查找到在具体工作中的督促实施、记录跟踪,大量的工作都要落实在班组。这首先要求班长带头接受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这种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使危险点分析预控工作能够结合本班实际有效开展,在新开项目施工交底中,将施工作业指导书中的危险点及控制措施交代清楚,进行确认签证,落实到人。在工作过程中,严格监督,保证各项控制措施的严格执行。对现场环境、作业条件、人员变化等引发的新的危险点,要及时采取补充措施,落实到位。若在现场落实这个关键环节不到位,则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从而功亏一篑。2003年6月,在某电厂工程4#机组磨煤机内部倒锥体安装施工过程中,在施工作业指导书中辨识出危险点及控制措施的情况下,由于确认签证工作不到位,对临时吊耳焊接质量检查工作未确认而签字,导致起吊过程中吊耳断裂,造成施工人员受倒锥体挤压死亡,造成惨痛的教训。因此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在基层班组中的严格执行尤为重要,企业职能科室和工区(公司)要加强对班组的指导、督促,使危险点的辨识和控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取得良好的实效。

3、合理整合企业现有管理体系资源,实现三个体系标准一体化

目前大多数施工企业都具有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三个体系都是企业的管理性标准,有相同的管理理论和思想,在不同的技术标准支撑下以不同的运行控制进行着同样的管理循环。记录控制、内审与管理评审等基本程序在结构和内容上相似,具备了三个体系一体化运行的理论基础。体系合并一体化运行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统一调配、使用资源,共享文件和记录,减少管理环节,降低了管理和体系运行的成本,避免了不同体系之间的矛盾,解决体系运行相互之间衔接不良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各管理体系的效率和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企业在体系运作中要充分利用现有工程建设管理信息的MS系统,利用MS系统的办公自动化、安全管理、工程技术、资料档案、施工过程管理等模块,对体系目标、指标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其进展情况,达到“绩效测量和监测”的体系监督作用,对测量和监测中得到的来自于基层操作与日常管理的各种职业安全健康信息向管理层反馈,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技术、资源问题,规范管理工作的工艺流程。使信息的流动严格有序,达到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绩效和风险控制能力,增强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效率和目标控制。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