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6 16:07:18
导语:在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法国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之一,在近二百年来的工业化发展中,创新使法兰西民族保持着长久活力,其在工业、农业、科技、教育、艺术等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国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确立起来的,独具特色,而法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是其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一、改革背景
法国政府近年来在教育、研究、创新方面实施改革是有其社会背景的。
1.经济不景气
上世纪末以来,法国经济一直缓慢增长,GDP徘徊在2%左右;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2001~2006年一直保持在8.7%~9.6%,2007年为7.5%左右;[注1]对外贸易增长率也不容乐观,2006 年第二季度以来基本维持在5%以下的增长水平,2007年第四季度下滑到2.8%,其经济发展的黄金三十年风光不再。根据最新的世界经济合作组织2007统计数据,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1996~2006年期间的平均GDP增长水平如下(图1):
过去十年中,法国经济发展处于该组织成员国中增幅后十名,GDP平均增长率为2.3%,低于该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2.6%;而那些长期重视开展基础科研创新及其推广应用的国家如:爱尔兰、芬兰、挪威、美国等,据图中显示,他们的经济增长水平比较靠前。
2.科研和教育投资受制于经济景气程度,近年来法国的科研和教育投资力度也逐渐落后于其他经济大国(表1)。
[Source:Organisation de Coopération et de 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OCDE),Regards surl'Éducation 2007:193]
教育质量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教育师资力量是保证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据以上数据显示,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法国的学生人均教育支出已经不占优势。
3.国际竞争力(表2)
根据世界主要国家(地区)5年来的国际竞争力变化表显示,法国的国际竞争力已经下滑至28名。
(来源:《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7,WCY 》[R],2008 IMD)
通过对以上指标分析,我们看到,近年来法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增长缓慢,这与法国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形象不相符。因此,民众至下而上、政府自上而下要求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海外、国力的下降,影响了其经济大国的形象和世界地位,更加损害了法国的全球利益;作为经济发展和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主要源泉,教育和科研创新体系的改革成为顺应各方需求的必然。
(1)从经济理论上分析让我们回顾一些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新古典主义的经典“索罗模型”的推论AFK,过程向我们展示了:Yt=AtF(Kt,Lt),Y代表总产量,L代表劳动力,K为货币形态的资本,A代表技术进步和创新能力,这个模型揭示了劳动力和资本因素对于增长社会总产量的局限性,而创新和技术进步则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接受培训的高质量生产者)和资金效率(设备、固定资产等)的主要推动力量。通俗的说:创新推动社会发展,产生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导致生产力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2)现实经济世界中,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大经济景气期,被普遍认为是由于美国重视培植科技研发能力,致力于推动IT行业的发展,由科技创新能力带动的“新经济”增长周期。实际上,法国在90年代初也研发出了一套类似于因特网的局域网络体系,但是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后续研究成果进展缓慢,对发展前景缺乏正确判断,面向市场推广力度不足而夭折,现在还有许多法国人扼腕叹息,认为“运气”不好是法国经济陷入泥沼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管爱争论的法国人怎么评价国家经济问题,但是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术界和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创新成果的运用,尽快实施教育和科研体制改革的态度是一致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重点和特点
目前对高校科研体系进行的改造,主要是依据2006年的《研究进程法》和2007年的《大学的自由和责任法》。[注2]
2006年4月18日颁布的《研究章程法》是法国自1982年以来,在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一部法案。该法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具有战略性,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建立一体化、密切联系、透明的研究评估体系;团结所有科研力量,加强协同合作;为研究人员提供符合科学规律的、有吸引力的、可连续发展的职业道路;加强创新活力,营造公共科研机构与私营科研机构的合作空间;一体化法国的创新体系与欧洲的创新体系;该法案预计到2010年该项经费将增长26%,达到240亿欧元;其中大部分支持多部门联合课题的研究;支持可持续性发展的研究;将促进法国加快建立“科研与高等教育基地”(PRES)的建设计划,这个计划能够使法国的高校更加容易的与当地的地区和企业相结合,共同培养人才,满足就业需要;同时能够更好地让大学研究人员与企业建立联系,将科研成果转换为经济效益;加强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合作如大学与高等专科学校(Grandes écoles)间的合作;鼓励创新,加强研究成果的价值转换;其他如:支持国际和热核能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培养博士、促进科研教育领域的男女平等。
2007年8月10颁布的《关于大学的自由和责任法》(《Loi LRU 》或《Loi Pécresse》),由现任教育部长佩雷斯女士提出,该法案有三大目的:①提升法国大学的吸引力,这是针对法国大学生被淘汰率高,许多学生难以完成学业取得文凭,而获得文凭的学生还需要花很多时间找工作的状况而制定;②除去现行管理中的不合适成分,为大学校长们的管理清除障碍;③将大学的研究提升到国际水平。这个法案赋予法国的大学一些新的权利和组织形式。根据该法案,由校董事会选出的校长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权限,校长可以是教学人员、研究人员、教授、讲师、合伙人甚至被邀请的校外人士,在大学的三个中心管理委员会中,成员的总数由30~60人减少为20~30人,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比例从40~45%改为33.3~53.8%。校外人员的比例由20~30%改为24.1~38.1%,由此可见法国政府对高校改革的思路:减小大学管理规模;增强教学、科研的自主力量;增加与地方合作,培养实用型人才;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和科研创新发展。
这两部法案对法国高校科研与创新体系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强化:
1.研究与高等教育基地(PRES)建设,加强专业研究机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社会科研资源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集群化发展。
根据2006年《研究进程法》,法国的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机构都被列入“科研与高等教育基地”建设计划和“高级研究主题网”(RTRA)。而2007年的《大学的自由和责任法》法案更赋予大学加强内部严格管理的可能性,同时也赋予大学更多的战略定位选择权力,这包括在研究方面的定位和选择权,基于这些放宽的权限,所有的大学将在今后五年(2007~2012)内根据自身条件如,财政管理、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来权衡在科研上的发展策略。
实际上这些科研机构之间并非首次合作。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科技研究中心和大学之间认为有必要建立合作关系,于是一种“联合单元”(UAR)被创立;到90年代初,就发展成为了现在的“混合单元”(UMR)。这种合作形式被逐步扩展到其他研究机构和高校,合作双方通过签立一份为期四年的合同,并由教育部认可。这些混合单元为法国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越来越多的大学里的教师和博士生愿意加入其中,而事实上,现在混合单元中教师的数量远超过了专业研究人员。这种合作的运行模式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混合单元没有很好的被组织建设,管理混乱;有些没有战略的发展高度;有些不能很好地与双方机构交流;以及人员更新的问题、学科更新的问题、地域问题;这种混乱局面越来越损害国家的创新能力。因此,这一轮的改革准备从结构上处理这些问题,加强高校与研究机构(CNRS et l’INSERM)间的对话,消除隔阂,精简机构,调整并确定科研方向及其研究单元,或者相关的技术转换,发展一个互惠互利的研究体系。
对高校体系而言,PRES计划将使研究与创新工作更加具体、责任落实、专业化,并且使大学更加有计划参与到一些大的科研项目中去,比如一些欧洲计划或者其他国际合作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计划的实施是法国研究与创新能力的又一次洗牌、重组和大融合。
对于一些难以进入“基地”的大学来说,它们需要积极根据自身特点(区域分布、学科分布)来与其他科研实体联合发展,接下来的几年内必须准确定位,届时有可能出现联邦制的大学结构。[注3]
2.竞争基地(PÖLE DE COMPETITIVE)建设,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突出优势项目的创新发展,专业化发展。
科技进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影响现代国家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主要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是法国政府的重要政策。在企业与高校合作方面,法国一直处于非活力状态,为此,1999年7月12日,法国颁布了《创新和研究法》(La loi sur l’innovation et la recherche),该法案鼓励创新,促进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投入与合作,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措施,状况虽有所改变,但产业界和实验室在研究与创新合作的努力仍显不足。
“科技竞争基地”建设的思路源于麦克•波特(Michael E. Porter,1947~),是他在1990年基于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的“比较优势理论”而提出的,在科技创新中的“集群竞争(Competitive clusters)”理论,它的主要目的是联合某地域内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科技力量,涵盖公众和私营机构,共同致力于某科技领域的专项创新潜能的开发,并积极谋求经济利益,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英国的剑桥等。2002年12月13日,法国成立“区域整治和竞争多部委联合会”(CIACT)标志着“竞争基地”建设正式启动,2004年12月正式推出竞争基地的第一期计划,之后逐年丰富和加快实施该计划。
法国的各科研单元可根据学科特点和地域分布来申请“竞争基地”,经过严格的审核,2005年拟建设67个竞争基地,2006年定位为66个,而2007年7月增为71个,计划在2008年底前所有竞争基地全部启动。[注4]这些进入“基地”的科研机构可获得以下经费支持:国家部委联合拨款、税务减免、国家创新与科研究中心专款(图2)。这些项目涵盖的领域除已有的汽车、航空外,还有新兴科技,如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重要科技领域。其中:神经科学(Paris et Evry)、复杂计算机系统(Plateau de Saclay)、航空航天(Toulouse et Bordeaux)、健康(Lyon)、纳米技术(Grenoble)、安全计算机通信(Provence-Alpes-Côte d’Azur)等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具体操作上,为了使企业界能切实地、更广泛地运用创新成果,同时也帮助高校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向市场推广,法国政府专门成立了国家创新署(ANVAR),原名研究成果推广署,现在隶属于法国国家创新研究机构(OSEO),旨在促进科技中介服务和协调、组织和资助创新成果推广。ANVAR的专门业务称作“创新工程”。它充分掌握国际和国内的技术创新情况,了解各种技术转让机构、咨询机构和金融资助机构的运作。它可在五个方面向企业或研究机构提供资助:在欧洲范围寻找技术合作伙伴;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服务;搜集技术信息;为技术创新目的招聘年轻的研究人员。
上图中,国家部委联合投资的比例为55%,税务减免为11%;国家创新与科研究署专项拨款为34%。(来源:《Les nouveaux pôles de recherche en Guyane:un défi relevé par le CNES/CSG》)
另外,国家还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合理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如果得到工业化和商业应用,研究人员可获得一定比例的经济收益;同时还提倡研究人员开办公司开发自己的研究成果或凭借自身技能为其他公司服务。国家允许大学科研人员停薪留职创办公司,期限为2~6年,6年之内研究人员可根据协议,申请返回原校。[注5]
3.建立了一套高校教育和科研的评估体系
“法国研究与高等教育评估署”(AERES),是根据2006年的《研究进程法》而建立,这是一个独立行使行政权力的机构,负责对法国的研究和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评估对象包括所有研究单元、培训单元、高等教育单元及相关的合作形式;评估内容包括教学质量、研究成果、开展教学和研究的程序、合作形式等等,这是一个长期的、不容争议的评估。
而财政上,2001年8月1日颁布的《关于财政法的组织法》(la loi organique relative aux lois de finances)为所有国家机构中经费来源与使用提供了司法框架,使资金的使用更加透明、公开,更多地责任化各公共机构的职能;[注6]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财政预算改革,它为公共部门管理实现重大转变创造了条件,目的是提高国家的运作效率。也许它更多的代表了一种模式(文化)的转变――由结果决定未来。
国家根据发展需要投资建设科研基地,视每个基地所创造的“附加值”来分阶段商定合同框架,签订合同,实施财政支持,设备支持,引导机构间的互助合作,并在必要时提供补助。科研基地的合同由高等教育与研究部代表国家与每个科研基地签署,合同为期四年,必须遵守以下程序:
接受高等教育与研究评估署(AERES)对科研基地的科学研究水平和高等教育质量进行的评估。
接受对于基地中各个主要负责人的评估,包括负责高等教育的领导(DGES)、负责研究和创新的领导(DGRI),以及科研基地的其他主要负责人;评估还包括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密度和范围,或者设想,当然也包括一些联合发展的计划。
那些通过评估的科研基地,也被分为两种,国家科学研究合作机构(EPCS),或者科学研究合作组织(FCS)。
4.充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积极开发地区资源、鼓励公共事业机构与私人企业间进行题材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欧洲学术界有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的传统,法国学术界也是如此。2006年颁布的《研究进程法》进一步鼓励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大中小型企业积极与国外研究单元间开展合作,特别是欧盟内的联合学术活动得到充分支持。
高等教育和研究部认为,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与合作将可以:①通过国际联合,加强法国科技研究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②加强潜在创新能力;建立良好的国际声誉,争强法国科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吸引力;③建立优良的研究、创新、高等教育机构,促进人才的培养;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也可为人类进步作贡献;④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可以共享科技资源,帮助南部的发展中国家。
另外,法国高等教育和研究部、外交部与欧盟相关委员会联合提出对“重要(主体)原创性的领域开展研究合作”(des coopérations dans des champs thématiques originaux)
据法国高研部最近的数据显示,2004 年法国被SCI收录文章46300多篇中,42%来自多国作者,是国际合作的成果,这是否意味着,法国42%科学研究成果与国际合作有关呢?[注7]
5.人力资源和经费投入
由于法国政府近年来对科技研究和创新非常重视,高校的经费上升很快。根据法国高教和研究部2008年度预算,高校将在2008获得18亿欧元的预算,比上年度增长7.8%,其中有8.79亿用于科研和创新,9.22亿用于高等教育。高教部长佩雷斯女士称这是法国高教和科研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重视和优惠政策”,这说明法国政府认识到高等教育和科研创新是保持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支柱。[注8]
2008年预算中有5个优先实施项目,其中3个是关于高校科研和创新:投入1.43亿欧元用于改善研究人员的环境,特别是年青研究人员的收入、设备投资、大学校园建设、对一些部级特别项目的资助等;1.90亿欧元用于鼓励那些备受关注、越来越重要的研究计划,特别是自2005年就被立项的重要计划;促进企业和个人的研究与创新,国家采取减免税收和补助(3.9亿欧元)的办法来鼓励企业(个人)开展研究和创新活动。
法国政府的目标是,到2010年,研发经费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3%,要实现这一目标,解决大学研究经费甚至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经费不足的状况,除了依靠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外,还必须在剩下的2年中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合理化建设。
另外,企业资助和个人资助也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来源,这些资金被用于与企业发展相关的领域研究,虽然不足以支撑大学研究的全部相关开支,但是法国政府希望依靠企业投资来实现研发投入的增长,企业在研发开支中的比例应从目前的60%左右增至2010年的66%。
法国高校教学和研究人员数量:2006~2007学年,法国高校部共有在册教师89698人,在十年内增长了20.3%;2005年大学教师中参与科研与创新工作的大约为45500人左右,[注9]而2005年全国的研究人员总数为204484人左右,每千人中拥有7.4个研究人员。
6.其它有关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改革的重要法案
在1990和2000年,法国分别实施了两期高校教育的“现代化计划”(Plans de modernisation des universit és françaises,Université 2000和U3M),改进了一些大学的结构、改善了实验室、图书馆等科研设施,促进科技研究和创新的开展和成果转换等。
2001年,法国大学加入了LMD体制改革,这个体制是一个欧洲统一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目的是建立统一欧洲大学教育体系标准,促进欧盟内大学生的多向流动,增进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等。
1999年7月12日颁布的《创新和研究法》(LOI no 99-587 du 12 juillet 1999 sur l’innovation et la recherche),该法案即2002年12月的《创新计划》(Plan innovation)的前身,该计划鼓励年轻人投身于研究和创新事业,鼓励企业创新研究,鼓励区域内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创新投资,税务支持,促进法国和欧盟成员国共同发展科技创新等。
7.改革形势
近几年的改革,使法国科研和创新能力逐渐回暖。政府在国内加大投入、鼓励学界和业界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国际上积极展开合作,寻求产品的海外市场。虽然现在还难以预测这一轮科技创新的成果,但就其发展形势而言,喜忧参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07年年报中的一组数据也许能够为我们描述一下:
2003~2007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主要15个成员国在PCT框架下的专利申请情况,见表3。
2007年,法国在PCT框架下申请专利6523件次,同比增加4.5%,列世界第五位。从近五年来的数据分析来看,法国科技界保持了创新能力的长期增长的倾向,特别是近三年增长率分别达到9%、6%和4%,创新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量;但是从动态分析中我们看到,今年英国、中国、韩国的增长率分别为10.2%、38.5%、18.9%,韩国已超越法国排名第四,2008年报的排名将会是什么样呢?
尽管在科技创新上“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但乐观的法国人对未来总是充满乐观。2007年11月27日,佩雷斯女士在与学生组织代表会谈时宣布,法国政府将在五年内提高大学教育和研究预算的50%(该预算总价值将超过100亿至150亿欧元),国人对改革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可见一斑。
2008年1月28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礼遇诺贝尔奖得主时强调:法国将要继续加强大学研究体系的投入和建设,大学科研要向世界最高水平看齐。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法国高校研究与创新的发展方向和特点:充分整合社会研究资源,集聚群体力量;加强优势学科建设,优先发展有潜力的学科;扩大研究投入,鼓励创新发展,积极为成果推广铺设渠道;科研目标――世界最高水平。
三、借鉴与思考
通过对法国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研究,有几点深刻的印象:
1.重视从立法、规范管理入手,推动科技创新。
我们从法国高校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对其高校体系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法案就有二十多部;而至上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立法就有十多部,其中一些法案中还明确了国家政府对于科技创新必须投入的力度,需要达到的标准。由此,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法国对于高校科研与创新事业的重视程度,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鉴他们重视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管理、推动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2.把握科技创新体系的全局观
我国目前的主要科技力量体系有: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各部委的研究所和专科学校等,在以鼓励创新、科教兴国的大形势下,各个体系分别进行了体制改革,推出了科研创新计划,如科学院有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有跨世纪行动计划等。借鉴法国对两个“基地”建设中的科技体系改革思路,我们注意到,在机构庞大、部门林立、学科纷繁的国家科研教学体系中,有可能出现管理机构臃肿,科研重复立项,宝贵的科技力量和经济资源无谓损失的状况。因此,从国家层面上看,建立健全一个具有实体形式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个体系应该涵括所有科研部门,且能够超越部门间的界限,合理规划,合理组织、调拨、使用人、物、财力将有限的资源配备到最合理的地方。
3.积极引导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成果转换
(1)法国政府越来越多地通过政策优惠、银行贷款、税务减免等措施来引导和扶持高校的科技创新发展,同时也鼓励高校共同开发产品,带动、提高经济活力,促进国家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2)基于《Edgar Faure 法案》和《Savary 法案》,法国的大学能够根据本身的利益来签订合同;申请自己的专利;创立子公司;与国家、集体和企业签订各种合作协议等。这个制度保证了大学董事会的权力,由董事会授权校长,根据本校的特点来灵活组建领导班子,这是一个好的管理方式的基础;校长还可根据自己学校资源情况,聘用适合的人才,在商贸和产业领域进行拓展。与一般研究机构不同,大学的资金使用不需要预先审批,但是有事后的审核程序,有些大学已经开发了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虽然尚没有形成很大的规模,但也能够保持自立,不容忽视,假以时日,未必不能发展成为欧洲的“硅谷”。现今不仅商界和政界,越来越多来自学界的声音鼓励大学与企业间开展联合创新,更加大胆地开发好他们的资源,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经济能力。
〖注 释〗
1 INSEE, 法国国家统计局
2 François d’Aubert,《Vers un partenariat renouvelé entre organismes de recherche, universités et grandes écoles.》[R], 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é, 2008.4.14
3 Jean-Richard CYTERMANN《La mise en place des pôles de recherche et d’enseignement supérieur》[R] 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é, 2007.9: 14、106、108
4 《Projet de loi de finances pour 2008 : Recherche et enseignement supérieur》[R]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2007: 12、13
5 La création d’entreprise[EB], Université Paris Sud-11
6 La mise en oeuvre de la LOLF au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R], 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2007.11
7 Thérèse Hameau Rapport sur les politiques nationales de recherche et de formations supérieures,[R], CNRS, 2007.11.14
8 Henri Audier Budget 2008 de la recherche et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 une fantastique manipulation médiatique[EB], CNRS, 2007.9.30
9 L‘état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2007, [R], 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é, 20、58
参考文献
1 INSEE, 法国国家统计局《L’OCDE en chiffres 2007》[R] OCDE, 2008: 79
2 Source: Organisation de Coopération et de Développement Économique(OCDE), Regards sur l'Éducation, 2007: 193
3 《World Competitiveness Yearbook 2007,WCY》[R], 2008 IMD François d’Aubert, 《Vers un partenariat renouvelé entre organismes de recherche, universités et grandes écoles 》[R], 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é, 2008.4.14
4 Jean-Richard CYTERMANN 《La mise en place des pôles de recherche et d’enseignement supérieur》[R] 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é, 2007. 9:14、106、108
5 《Projet de loi de finances pour 2008 : Recherche et enseignement supérieur 》[R]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2007: 12、13
6 《Les nouveaux pôles de recherche en Guyane : un défi relevé par le CNES/CSG 》La création d’entreprise [EB], Université Paris Sud-11
7 La mise en oeuvre de la LOLF au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R], Ministèr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et de la recherche, 2007.11
8 Thérèse Hameau Rapport sur les politiques nationales de recherche et de formations supérieures,[R], CNRS, 2007.11.14
9 Henri Audier Budget 2008 de la recherche et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une fantastique manipulation médiatique, [EB], CNRS, 2007.9.30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Earth Building in Fujian
张枞 ZHANG Cong
摘 要: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作为载体,调查分析了土楼项目的现实状况并从同一生态文化、经济体系的角度,提出对地域性世界文化建筑物资产实施生态旅游科学规划适应全球服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型,探寻和谐共赢的商业模式及合规性金融资本杠杆发展模式定位项目资产综合价值链的最大效应。
关键词:福建土楼;体制机制、制度创新;生态旅游价值链;项目商业模式;服务经济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actual status of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Earth Building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integrated eco-culture and economic system, the paper states the idea of implementing eco-tourism based on building assets of regional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scientifically plans the great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service economy, finds harmonious and win-win business model and the maximum effect of project assets' integrated value chain determined by the proper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capital leverage.
Keywords:Fujian earth building; system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Eco-tourism value chain; project business model; service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8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2-0070-03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情报当局的间谍卫星侦察发现了中国福建省西部的山区里分布着神秘的或圆或方的大型“核反应堆”或“导弹发射基地”,并派遣特工人员前来调查,而今……
1土楼现实状况分析
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漫“申遗”之路,在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验收之后,由福建永定、南靖、华安三县“六群四楼”共计四十六座土楼捆绑组成的中国“福建土楼”建筑群终于在2008年7月7日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从来自全球41个国家的47个候选项目中申遗成功,被正式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此同时,“福建土楼”也成为了中国第三十六处世界遗产和福建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至此,这个让人疑惑多年的民居建筑终以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特色和特异的建筑模式向世人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魅力。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位于东经115o50'-120o44',北纬23o31'-28o19'之间,全省土地面积12.14万km2,但其中山地与丘陵占80%以上,由于山峦起伏,加之地处偏僻山区,内有野兽土著之忧,外有倭寇海盗之患,当地人则依山筑房,聚族而居,创造出似如城堡的特异民居空间建筑,可以说土楼是福建沿海人民“御外凝内”生活方式的最佳民居建筑形式。它始终遵循着安全舒适、经济实用、艺术美观的原则,不仅具有防盗防匪、防风抗震、夏凉冬暖等生活居住优点,更构建了中国以“圆”为符号象征的和谐、美满、幸福的传统民族文化氛围,同一氏族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共享天伦之乐,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人之间和谐共生的人生价值观,而这一人文文化也正是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平等融洽、和谐统一的社会文化理念。显然,福建土楼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的民居模式是当地人在遵循自然法则基础上与自然环境、建筑文化、地域特征高度和谐统一的最优选择,不愧为世界奇葩。
必然,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有利自然就会有弊。而今,就是这种吸引外来人的奇特建筑却由于现代生活的冲击让楼中的客家人走出了土楼,盖起了“洋房”,竖起了“钢筋混凝土”,告别了传统聚族而居的生活。的确,与现代建筑相比,由于土楼强烈的内向性,较容易形成噪音聚焦效应而产生共鸣;传统土楼内住户百余,人多嘴杂,容易发生口角之争;人畜共居于楼内,加之当地气候炎热潮湿,流行性疾病一旦发生极易蔓延并导致相互传染,如2004年突发的“禽流感”最后就出现了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的病例;楼内卫生设施不便、居住空间面积狭小,杂物混放容易引起火灾。因而,传统土楼存在着诸多的安全不确定性。此外,楼内吵闹不断,私人空间得不到保证,而这一点对于有着强烈捍卫隐私权的现代人来说也是一大弊端。因此,种种生活的不便使得现在越来越少的当地人愿意居住在土楼里,大多数人搬了出来,享受着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便利。而众所周知,遗产必须是“活”的遗产,除了享有建筑本体固有的历史价值、基本的居住价值、和谐的人文价值之外,我们还必须肩负着传承延续、保护弘扬的使命。现今楼内门庭冷落,大量人脉、人气的流失使得这一世界遗产的命运面临危机,这种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2规划方案战略转型
面对如今现实的困境,必须要打破当前传统单一的方式从而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文化内涵,注入现代设计理念、创意思维,去发掘传统建筑的潜力,形成建筑、经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建筑本身的“软实力”。本规划设计方案将以振成楼作为规划设计土楼群的切入点,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系统探索土楼建构生态旅游的经济商业模式。
2.1改良原始土楼,构建新型生态建筑
2.1.1 可再生能源利用措施在不破坏土楼周边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利用当地丰富的风力资源充分应用风能发电技术解决楼内供电问题。此外,根据2007年8月我国政府的《可再生能源长期规划》,至2010年,国内太阳能发电总容量将达到30万千瓦,因此在土楼偏远地区也可推广应用小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站。
2.1.2 卫生安全防范措施禁止在土楼内饲养家畜,从而切断病疾产生的来源。
2.1.3 节水技术设计福建平均降雨量为1400mm-2000mm,有着丰富的水力资源,可架构雨水收集设施。
2.1.4 声环境控制措施采取人工隔声降噪措施,达到满足室内外环境的分贝要求。
2.1.5 废物循环利用措施设置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活垃圾、人和动物排泄物等废弃物分类处理后产生出有用的有机肥料作用于土壤增强肥力;循环利用处理后的中水,充分利用废弃的资源。
2.1.6 消防安全措施土楼内木结构的建筑材料容易引发火灾,根据国家《消防法》的有关规定应安装消防灭火控制系统并要保障通畅的消防通道及消防系统设施避免以往因通道堵塞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2.1.7 室内外环境景观的设计如加入具有中国特色景观灯的设计,外形似圆楼的中水处理设施房的设计,以及具有客家标志性文化的公共设施的设计,和室内陈设的重新改造。
2.1.8 节能降耗设计运用现代生态节能技术构建土楼的生态自净系统,使其产生出最小的碳排放量,进而达到国际碳中和排放标准,从而降低建筑能耗,节省维护和运行费用使其真正成为生态建筑(Ecological Architecture)。
2.2 依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创建土楼旅游品牌
通过前期对振成楼的改良最终将其规划设计成达到具有国际星级标准的地域主题度假型生态旅游酒店,并结合当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自然资源、建筑文化资源作为主打的核心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这一不可复制的排他性的核心价值,再加上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的积极监管与扶持,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原则,并通过有效的管理等诸多条件下使其发展成为具有国际性的度假村、度假镇的生态旅游品牌。同时结合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智能集成控制系统,提高综合监控能力使用户达到最舒适、成本最合理的目的。凭借当地稀缺独特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及人文历史资源还可营造出“农家乐”特色经营模式,同时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福建土楼就由中国特色转变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特色从而创建出土楼品牌资产效应。这样一来,既可解决当地人就业问题又能解决楼内的空置率。而事实上,地域主题度假型生态旅游酒店和“农家乐”这种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模式能更好地拉动旅游者对当地生态景观进行“二次消费”,打破传统仅有短期逗留型观光游客的模式和仅靠收门票的单一性收入模式。而这种度假型客源带来的收入却比门票收入本身要具有更丰厚的利润,同时也会带动周边区域景区的后期旅游收入。在切实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的基础上,可将振成楼的智能改良模式复制、推广、实行到整个村镇,产生土楼的“蝴蝶效应”,引入生态文化概念,建设成人与自然、生态、经济环境可持续和谐发展的生态旅游村镇,将其打造成具有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智能化旅游生态城镇。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统计,旅游行业每收入一元相关行业就能创收四点三元,旅游行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就能带动五个就业岗位,而当前由于中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已经形成一个强大的旅游消费群体。目前中国旅游业排名于世界第四位,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因此中国旅游的未来发展将不可小觑。与此同时也要防止开发旅游经济产业后所带来楼外居民蜂拥而至导致楼内以往脏、乱的情景再现,要保持楼内流量控制,在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下发展多种配套旅游产业链。这种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可以改变当地居民仅靠种植茶叶、烟叶、水稻的单一性生活方式,从中获利后的居民则更愿意保护好这一宝地,同时也可动态地与游客互动提升地域文化品牌人气值,从而土楼这一世界遗产的价值得以真正显现。
2.3引入国际项目管理体系,营造经济商业运行模式
当前,由于历史建筑占有大面积的土地资源,而在巨大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的无可再造的历史建筑也不得不让出土地,落得个破坏、毁灭的命运,这一现实状况着实令人痛心。如何不破坏地面物价值即历史建筑价值的同时同步提升土地价值;如何突破传统历史建筑所面临门庭稀落、维护坚难的瓶颈,是保护历史建筑可持续传承发展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如今世界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带动、促进文化的发展。因此,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仅应具有建筑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也更应具有商业经济价值。所以,可以利用经济价值这一杠杆点来撬动土楼的未来。通过政府机制、体制、制度的创新吸引国际资本的经济投融资,如PE(战略投资基金)、VC(私募投资基金)的资本;建立资本运营的战略体系;引进国际化的投资经营商业模式以及建筑保护管理模式,使其提供智力资产管理(IAM),提升历史建筑的经济增加值(EVA),与此同时也就大大提高了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让政府、投资者都能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而几种典型的筹集资金的模式有:
2.3.1 合资经营政府国营企业可以和私营企业共同承担融资责任,以及共同参与运行土楼及其周边公共服务设施。
2.3.2 租赁方式当地政府可以与私营企业以签定契约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以规定的价格为土楼公众提供服务。
2.3.3 建设、运营、产权移交(BOT) 私营企业在一定特许经营权的时间区间内对土楼项目进行融资、开发、服务设施运行负主要责任,并在规定的时间区间末期,将产权移交给国家。而这种方式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一种典型的公私合营(PPP)方式。
通过上述运行模式能较好地创造经济价值,也能引入设计―建设―融资―运营(DBFO),和设计―建设―经营―维护(DBOM)等融资策略。这种国际成熟的商业管理、运作方式使得公共资金不必过多地投入资本市场,从而保证了政府资金,所产生的一部分利润回报则可以用于世界文化建筑物的维护和后期开发,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链,牢牢锁定(Lock-in)在品牌市场效应之中。
3结语
面对美国金融危机越演越烈所导致的全球经济衰退的形势下却给中国市场提供了旅游服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机会,使项目投资资源要素进入了低成本的时代。中国政府投资4万亿作为扩大内需和各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又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带动各省市、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其中建筑规划、旅游设施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为预期愿景科学规划福建土楼文化性、社会性、商业性、物业性流通价值目标提供了资本的最佳切入时机,创造出项目资产综合价值链的最大化效应。最终达到物权所有者、政府、投资者和谐共赢的格局,多方共同创造福建土楼项目价值的影响力,共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五岳.漳州土楼揭秘[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2] 林宪德.绿色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 阎俊爱主编.智能建筑技术与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孙黎,朱武祥,唐俊.轻是美好的[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 艺术性 可持续发展性
英文当中的建筑(architecture)一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建造房子的艺术与科学”(art and science of building),二是“房子的设计或风格”(design or style of building)。因此,任何建筑都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结合。室内环境艺术是建筑的主体,因此也决定了室内环境也具有艺术和技术两个基本的属性。
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与方法,是以人为中心,从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进行的,而无视后续的产品生产及使用过程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为了人类的持续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重新考虑工业革命以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919年在德国创建的鲍豪斯学派,摒弃因循守旧,倡导重视功能,推进现代工艺技术和新型材料的运用,在建筑和室内设计方面,提出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新观念。鲍豪斯学派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当时就曾提出:“我们正处在一个生活大变动的时期。旧社会在机器的冲击之下破碎了,新社会正在形成之中。在我们的设计工作里,重要的是不断地发展,随着生活的变化而改变表现方式……”如今,随着生态主义日益受到关注,西方理论界提出“城市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概念。城市处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之中,而城市本身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单元,需要维持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1987年联合国第三十八届大会上作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她在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未来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并提出了“环保主义”思想。而在此时的西方艺术设计界,一批富有远见的设计师提出了与“环保主义”相一致的“绿色设计”理念,并对设计中“优良设计”的标准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在不影响设计对象正常功能的前提下,重点突出“生态意识”和“以环境保护为本位”的设计观念。它“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去需要的能力”。近年来,环境学科提出“可持续性”的概念受到众多相关领域的广泛响应。在城市设计理论界也掀起了一股新的思潮。芒蒂恩(C・Moughtin)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今日城市设计的社会基础。可持续性就是对物质环境没有损害,并有助于城市维持其社会、经济结构的能力。麦克哈格(I・L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卡尔索普(P・Calthorpe)等人的新城市主义。都是城市设计中的生态主义思潮的代表。“可持续发展”就是以一种理智的方式对待自然和人文的环境,它不但能够确保给我们这一代一个平衡、健康的世界,而且能够保证给我们的子孙后代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我们的后代能够拥有与我们同样生活质量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甚至能够拥有比以前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办事,以一种合作友好的态度去对待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以往的常规。在肯定建筑艺术性的同时也提出了建筑的另一个之前未被发现或强调的属性,即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定义:最初“持续性”这个术语运用在林业学的领域中。它的意思是指某一种培养森林树木的特定方法,即切开树苗的某一个地方,使其自然地生长,在不从未完全清除森林的情况下,使它自己繁殖新生。“持续性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在没有损害满足自己后代需求能力的情况下,去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它包括以下两个核心的概念:“需要”(Needs)的概念,特别是世界贫困地区的基本需求,他们的需求是要优先满足的;怎样在国家科技和社会组织状态的外界局限性的影响下,去满足现在和未来的需求。( Brundtland定义)。保护我们的星球和它的生态环境,在不受任何界限限制的情况下,满足现在和未来人类的基本需求是持续性的天职。
建筑室内外的艺术性是建筑历史上一个永久的主题。从古希腊,古罗马,到后现代主义,以及各种流派,建筑设计上的各种思潮都是以艺术性为中心内容。理性主义建筑提出了“形式服从功能”,功能至上的主张,但当评价时还是会将其以美学的角度进行定义。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深化渗透,建筑的生态可持续性将高于建筑的其他属性,上升为一切建筑活动的根本指针,将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作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而建筑设计将是在有利于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创造出艺术性、舒适性、功能性强的建筑环境。生态可持续性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艺术性将服从于生态可持续性。如果艺术性与可持续性之间出现矛盾,那么首先必须满足生态可持续性的要求。在这一前提下,一切又背人类持续发展目标的思想与行为都应该是被摒弃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业不例外,只有在先满足其可持续性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的评价。同样,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兼顾室内的艺术质量和生态质量,达到艺术性与可持续性的完美统一。比如说,我国西南少数名族的干栏式建筑,就是适应当地炎热多雨,虫兽肆虐的自然条件而形成的。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式建筑业是在当地寒冷多雪而又盛产木材的自然条件下从充分利用就地取材,保湿隔热、及时排除积雪等方面因素出发,形成了其特殊的室内外空间形态。然而起初建造这种房屋时,考虑得最多的也许并没有更多是美学原则,而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达到最大程度的室内环境舒适度。还有一现现代住宅业是把可持续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满足建筑建筑物室内环境的可持续性作为基本的目标。为保证建筑与室内环境的可持续性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往往会衍生出一些建筑设计的新元素,从而带来建筑形象上的变化,如德国弗雷堡的个人住宅,其形式几乎颠覆了普通住宅的常规表现。建筑的布局,体积,构图等美学因素完全是根据回收材料的特定属性以及建筑的能源策略来确定的,呈现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在这个例子中建筑形式的依据已经不是传统的美学原理。而是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设计,衍生出新的建筑审美方式。
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渗透生态理念于艺术之中,技术与艺术是高度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往往结合色彩学、发生学、信息学、人体工程学的基础理论,更理性地发现美的规律。可持续发展性的观念促使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社会价值作出冷静的思考。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类观念发展的缩影。人既按自然规律,也按美的规律塑造世界,在设计中,技术与艺术总是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文献:
[1]刘宛.城市设计:生态环境的持续与未来学意义. 2005.
[2]周浩明.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2011.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2/3还多。我国农村金融需求广泛,农户的储蓄动机较强,且多数对金融机构便利性要求较高;农户的借贷资金偏向生产领域,同时多数以自我积累为生产资金筹集的首选方式。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及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成。与城市里金融机构林立、业务品种丰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覆盖率很低、金融服务也不充分,农村金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致命“短板”。农村地区金融市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允许设立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的创新之举,是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的具体行动。
村镇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新生力量,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7年3月1日,全国首家挂牌开业的村镇银行――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四川仪陇落户,这标志着一类崭新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地区正式诞生。经过3年多的发展,截至2010年6月末,我国已核准开业村镇银行214家。为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银监会计划于2009~2011年三年内,在全国35个省、计划单列市共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预计建设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可见,村镇银行模式已成为我国未来农村金融改革的重要取向。
一、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一)经济转型下村镇银行面临的新机遇。从国家“十二五”规划看,到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从现在的46.6%上升到51.5%,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等稳步向前发展,大量农村变成城镇,人民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等会得到较大提高,广大农民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快速上升,并趋于多样化。经济结构的提升对村镇银行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传统的以经济高增长带动信贷高投放,以信贷高投放促进经济高增长的经济环境已经渐渐远去。相反,从企业转型升级,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消费的升级等对资金的需求不断上升。对此,村镇银行必须按照各类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的转变,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努力探寻提高金融服务水平的新路径,大力推进业务及机构的调整,实现向“低碳”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应对竞争不断加剧的现实选择。随着近几年金融行业的大扩张,各大银行都纷纷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抢占市场份额。再加上小额信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同时国内各商业银行陆续在县域内设点,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通过综合经营试图分得银行业务的一杯羹,并把新兴起来的县域市场作为他们的切入点。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在经营范围、产品质量、产品多样性和服务质量上展开了激烈竞争。“十二五”期间我国资本项目开放和利率市场化将稳步推进。村镇银行规模小,资金成本高于大型银行,资金价格的保本点也高于大型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大型银行可以利用利率的浮动空间合法地冲击中小银行的资金价格,进一步挤压中小银行的利润空间。这都要求村镇银行积极研发和推出与资本市场相适应的产品,实现自身结构转变的软着陆。
(三)客户的需求趋于多样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单纯地务农,而是大量涌入城市,进而接触到了先进的金融理财知识,对财产的升值保值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发展最大的表现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再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这些都对金融产品提出了新的不同的需求。村镇银行亟待加快产品渠道创新,丰富金融产品种类,提升服务能力和效率,因此在产品创新和提高产品多样性上,村镇银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在于转变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彻底放弃单纯追求规模和数量的扩张,以及高能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本约束为前提,以特色发展为路径,以扩大产品多样性、提升服务质量、调整内部结构为手段,以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为前提,努力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经营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介于大银行和小额信贷公司之间的一个夹层,经营观念转变的快慢决定着其在未来的市场上能否占得住一席之地,能否抢占优质市场。因此,应自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重点突破、经营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同时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规模效益和市场地位之间的关系,彻底摆脱传统的粗放型经营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好资源配置与效率的问题。
(二)提升客户质量。银行是经营信用和风险的企业,拥有什么样的客户就有什么样的信用和风险,同时也决定着什么样的收益。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特点,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进行市场细分,充分利用实体营销和虚拟营销为三农提供有针对性、差异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不断调整客户结构,实现客户的发展、巩固、调整、退出机制。加大优质产业和优质客户的营销力度,积极支持产业升级和调整,不断调整信贷行业结构、客户结构和期限结构。同时,坚持抓大但不放小,提高风险识别控制能力,注重贷款数量的同时,更注重贷款的质量。
(三)优化业务结构,扩大收入来源。优化业务结构是从根本上提升盈利能力的措施。村镇银行应重视发展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不断调整资产负债的收入结构,改变对传统的存贷利差收益的过度依赖,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一要加快产品创新,满足不同人的需求,提供系统全面的中间业务,让客户一次就能完成去其他多家机构才能完成的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打破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绝对比重的局面。同时,加强中间业务的监管,规范中间业务的服务标准,健全中间业务的风险评估、检测和控制体系;二要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依托网上银行弥补由于营业网点少的弊端。发挥实体网点与虚拟网点的协同效应;三要在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扩展资金运营渠道,提升资金的运营效益。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策略
农村金融市场的复杂性、竞争的激烈性,要求村镇银行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着力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能力、金融产品体系、服务水平、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在管理理念、风险计量技术、流程等方面主动适应监管的标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扎实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充分利用自己在获取信息方面的比较优势,加强贷前调查、信用评级、授信审批、风险监测、贷后管理的全过程,加大贷后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建立贷后风险责任制,建立精细化信贷管理模式。
(二)努力建设契合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体系。研究客户的需求,完善产品创新机制,提高客户经理的工作效率,完善相关授信机制,简化流程,提高创新效率。同时,增强产品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及时了解客户对新产品的反应,并相应做出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借鉴学习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成果,结合自身加以整合,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产品创新力度。
(三)努力建设高效优质的服务体系。从审批程序等多方面入手,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不断加强电子渠道的建设,实现实体营业网点与虚拟营业网点的全方位、多层次服务。加强客户分层体系建设,实现营业网点由重客户数量到重客户质量、由提供一般化服务向提供差异过度。让客户感觉到被重视、被尊重,真正做到顾客就是上帝。
(四)努力建设资源配置合理、激励约束有效的人力资源体系。应当转变经营方式和利润增长方式,完善奖惩制度,加大对重点业务、产品服务、风险控制类指标的考核力度,以利润贡献做绩效分配的主要依据,实行严格的风险贷款倒查制,促进内部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提高业务素质;同时,重视人才的培养,感情留人与高薪留人并举。根据业务规模、盈利能力和管理要求合理配置和使用员工,对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差异化分配制度,实现优胜劣汰,以促进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建玲,侯庆娟.村镇济研究导刊,2010.1.
[2]王金山.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转型.2011.12.
[3]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分析[J].东岳论丛,2009.8.
关键词:增值税增值税转型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我国税制结构的主体税种——增值税的转型研究已经进入了成熟的阶段。在增值税转型研究中更多的是从增值税有利于促进投资和消除重复征税的角度进行的,对于增值税转型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增长考虑得似乎不够。
一、增值税转型对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增值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在于消除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市场机制下的税收中性。但是,增值税抵扣制度的不同,造成投资者的实际税收负担有所不同,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最终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增长。
以下表的计算为例,来分析不同类型的增值税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表见《扬州大学税务完学报》2001年第2期第20页)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国内生产总值一样,法定税率一样,年折旧额、年存货增加额和年固定资产增加额都一样,但由于增值税的类型不一样,造成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不一样。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年存货增加与年固定资产增加额之和等于年投资增加额。相比较而言,消费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高。生产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低。收入型增值税因投资的改变而造成的税收负担水平处于中央。这样随着投资的变化,当投资增加或减少时,税收负担率不同,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投资与实际税收负担率之间的关系可用投资税收弹性来说明,主要表示税收水平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经济增长与税收负担率之间的关系可用税收收入弹性来说明,主要表示随着经济的增长,税收收入将怎样变化。
设投资增加额I=VP+FP,VP=mI,则FP=(1-m)I,m为流动资产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边际消费倾向为C,按照乘数理论,国民收入增加额GDP=I/(1-C),(这里不考虑引致税收的问题)税收增加额为T,投资税收弹性EI=I/T×T/I,税收收入弹性EGDP=T/GDP×GDP/T。按此定义计算各种类型增值税的投资税收弹性和收入税收弹性如下表。(表见《扬州大学税务完学报》2001年第2期第21页)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投资增加相同的时候,投资税收弹性E生产型<E收入型<E消费型,说明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程度最高。投资税收弹性受投资结构的影响(投资结构上,m越小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越大),相对于三种类型的增值税来说,m越小,E消费型>E收入型>E生产型,当m增大时,生产型增值税的刺激作用也逐渐增大,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基本不受投资结构的影响,收入型增值税受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影响。在这里,也可以看出,随着投资的增加,经济在迅速增长,税收收入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T低于国民收入的增加幅度GDP。因为EGDP消费型<EGDP收入型<EGDP生产型,说明消费型增值税的税收收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增加的幅度最低。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从总量上看,各种类型的增值税都有促进投资增加的作用,消费型增值税推进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大,而且特别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的投资,生产型增值税促进投资增长的作用最小,而且仅有利于存货投资的增加。增值税转型形成对投资需求的拉动效应,其现实意义是增值税尽快转型能较好地适应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资本有机构成加快的投资发展趋势。
从对行业投资的刺激上看,消费型增值税特别有利于促进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存货投资多)投资的增长膨胀,生产型增值税仅仅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行业投资。这说明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既有利于促进投资增长和科技进步,又有利于促进劳动力就业,这对于我国解决温饱问题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是有益的。增值税转型形成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效应。
从经济周期的角度看,在经济出现逐步下降的时候,消费型增值税的推进投资的作用,可以起到保护投资,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旺盛的时候,消费型增值税的实施,对投资的促进作用有可能加剧通货膨胀的程度。实际上,在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的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愈快,固定资产投资愈多,消费型增值税也就越刺激投资的膨胀。增值税转型形成对通货膨胀的刺激效应。为了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我们不能不对消费型增值税刺激投资膨胀的影响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从国家取得收入的角度上看,消费型增值税的税收收入具有较强的累退性,有可能造成国家收入的下降和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增值税转型形成对税收的累退效应。
总之,增值税转型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在保证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方面,需要我们做出谨慎的研究。
二、增值税转型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物价的基本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首先在于对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目标优先度的选择。在调控的目标上,实行“保持物价稳定优先,兼顾经济增长”目标,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以物价稳定促进供求结构的合理化,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理由是:
1.在处理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我们可以从台湾和韩国的宏观调控目标的策略选择上进行借鉴。台湾、韩国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只有坚持物价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又证明:一味的坚持经济增长,甚至以牺牲物价币值稳定来换取经济增长的目标,其结果只能是陷入通货膨胀的泥沼不能自拔,经济也陷入停滞状况(邱崇明《发展中国家(地区)通货膨胀比较研究》)。持续多年的高经济增长已经使我国的经济走上了新的台阶。经济增长的目标不应永远处于我国的宏观调控首要目标位置。据世界银行计算,从1979年-1995年,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为9.1%。我国近年来的增长率大体上也维持在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已经实现了较高的增长水平。在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经济的稳定发展放在首要地位,否则,就有可能欲速则不达。
2.物价的不稳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敌。通货紧缩会引起经济的衰退,通货膨胀也会影响经济的发展。通常人们认为,物价指数保持在3%-5%之间,是能够为人们所接受的,也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在我国近年来的物价指数连年下跌的情况下,应考虑我国的物价指数恢复至1%-3%的水平,阻止物价下跌的趋势。而当物价指数恢复至合理水平时,就应该保证物价的稳定以防通货膨胀的发生。
目前我国的物价指数基本维持在3%左右,正是经济发展的良好时期。税收政策调控经济的目标也应该确定为促进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把物价稳定放在第一位。
第二,我国物价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从供求结构和总量方面看,引起物价不稳定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二是供求结构和供求总量。从货币供应的角度看,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一直维持较高的水平。据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有关资料表明:由于国家采用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拉动经济,近年来货币的供应量不断增加,M1基本上维持在18%左右。这已经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事实上中央银行在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上也是有所顾忌,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求得拉动经济增长和物价的上升,但效果并不明显。这说明我国的通货紧缩的趋势并不是货币供应量的缩小造成的。按照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的第二含义(姜启渭《对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双重含义问题的再探讨》,《经济评论》1999.6):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总劳动按社会需要的比例应该分配到某一生产部门的劳动时间,是这个劳动量决定这个部门的总价值。而用这个部门的生产的商品总量来分摊这个总劳动、总价值,就得出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和价值量。这说明某个产业部门商品的价值与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有关,分配的标准是社会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实经济中,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存在着生产效率高的部门,也存在着生产效率低的部门,它们之间的商品交换会因生产效率高低的变化引起社会总劳动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的变化,从而引起各个部门商品价值的变化,进而因商品交换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变化。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呈现出正相关的态势。然而近几年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之间的关系耐人寻味。一方面经济表现出较高的增长,另一方面,物价指数却连年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有人甚至对国内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其实原因就在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产业结构已经不能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90年代后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国内消费品市场短缺时代结束,我国长期存在的需求拉动型价格上涨不复存在;在产品短缺时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关注的主要是产量,成本和质量是次要的,企业的增长方式是以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在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过渡的历程中,无效的大量供给造成了存货和库存的积压,形成了物价下跌。二是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产业结构与我国相近的周边国家货币大幅度贬值,对我国的大宗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构成威胁,我国产品价格下跌是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合理反映。所以国民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原因。
第三,有人认为我国的失业率较高证明我国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因而提出拉动需求的经济增长策略是缺乏依据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和劳动力大国,没有实现充分就业并不能说明经济增长的潜力没有发挥,在改革的前20年中,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的滞后一直是我国的经济增长的瓶颈,这一基本形势不能搞错,一味运用扩张政策拉动需求实现所谓的"充分就业",就会造成通货膨胀永无宁日的发生。从1998年以来,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货币政策,包括实行利率放开、扩大货币供应量、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放开对银行信贷额度的控制、采取政府增加公债的办法启动内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经济出现回升,物价也由负增长转为正数,2000年达到了0.3%左右。于是许多人据此判断,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平稳发展的新拐点。我认为,这一切可能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我国,靠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办法是有局限性的。单纯依靠这种政策,可以在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但很难保证有效率的长期经济增长,说不定会造成新的通货膨胀。1.我国政府预算的债务依存度已经很大,靠财政赤字进行的投资力度不可能再有大的增加,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也不可能长期建立在靠政府投资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2.政府投资的效率难于提高也是一个客观的现实,而且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某种"挤出效应",减少民间的有效投资,为了弥补增大的财政开支有可能增加加大税收的压力,会抑制民间扩大投资的积极性;3.即使是政府投资有利于改变供求结构的一部分,但能够促进自动地创造有效需求的有效供给并不能有效地增加,从而不能形成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为了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实行扩张性的需求政策(当然包括税收政策)外,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供给方面"去,特别是解决“供给的结构”,以有效的供给促进需求的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第四,为了达到调整供给结构,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目的,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我认为应该实行“有增有减、增减结合,保持税负不变”的税收政策组合。所谓“有增有减、增减结合,保持税负不变”的税收政策组合,就是在税收政策调节的目标上应坚持促进供给结构优化,保证物价稳定第一位目标的实现。为此:
(一)在税收负担的水平上保持不变,以适应当前财政收入紧张的形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从我国的税收负担总水平看,虽然预算内的税收总额占GDP的比重较低,1996年已经下降到10.07%;考虑到我国的税外收费的特殊情况,就我国具有税收和准税收的政府税外收费的总规模来看,呈现出居高不下的态势。从1987年到1996年基本上都维持在24-25%左右;就税收本质的来源与国民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看,我国目前的剩余价值总量占GDP的比重一般为31-33%左右,也就是说宽口径的税收负担已经占到剩余价值总量的60%左右,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留给企业和个人一定的收入要比40%更高,才有利于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和生活的提高,但显然国家拿走的部分不应该超过剩余价值的总量,也就是说税收的规模不应该超过GDP的31-33%;就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税收规模比较来看,有资料表明(曾国祥、刘佐主编《税收学》,中国税务出版社出版),在人均GDP约为8625美元以上的22个高收入国家中,其平均税收负担率为36.6%,平均非税负担率为5%,合计总体税负为41.6%;在人均GDP695美元以下的5个低收入国家中平均税收负担率为18.2%,平均非税负担率3.7,合计21.9%。因此从整体税负上讲,我国的总体税负不宜增加。换一个角度说,我国的财政形势也决定了我国目前的总体税负不能减少,否则就有可能造成新的财政困难。
(二)在税制结构上保持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加强二级商品税制的调节功能的发挥;在税种、税率、税收有增有减,增减结合。目的是在充分发挥消费型增值税刺激投资增长的同时,运用二级商品税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促进经济的增长。
1.尽快建立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充分运用二级商品税制调节功能的税制结构。
建立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主体,充分运用二级商品税制调节功能的税制结构,一方面是促进供求结构的合理化的要求。尽快实现增值税的转型,从生产型增值税转变为消费型增值税既有利于有机构成不同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产业结构优化,又有利于鼓励企业进一步增加投资需求;而二级商品税制特别是消费税,既为投资的增加提供了资本供应,又在增值税转型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节。另一方面也是研究实现增值税转型的同时,有可能出现通货膨胀的要求。据有关研究人士预测:2000年在现有范围内进行增值税转型,将有284.39亿元的税式支出〖ZW(4〗陆炜、杨震《中国增值税转型可行行实证分析》,《税务研究》2000年11期。〖ZW)〗,因此实行转型对于刺激投资有一个门槛效应。这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实行消费型增值税还有一个引致税收的问题。由于实际税负的下降,对投资膨胀的利益驱动是十分巨大的。通过二级商品税制的调节作用,可以实现“供给会自动的创造需求”的目标。为此,在利用增值税转型间接减税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二级商品税制的研究。具体思路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对高档消费品和高档消费行为提高税率,增加高消费人群对全国财政的贡献,对某些已经不属于高消费的产品和行为减低税率或停止开征消费税,既有利于增大消费税的调节力度,又有利于增加高素质劳动的供给和储蓄的增加。例如将高尔夫球、保龄球、桑拿按摩、高级美容、娱乐性射击等高消费服务项目以及高档音箱、高档摄像器材、高级滋补品、一次性筷子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取消对普通化妆品、护肤护发品、汽车轮胎、散装啤酒等项目的征税;以适应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方向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二、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提高资源税的税率。如对水资源和森林资源课征资源税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方面转化。
第三、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重新开征权。
第四、土地增值税作为一个单一的限制房产开发和消费的税种,应在当前的情况下,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一样,及时停征,但保留土地增值税的重新开征权。保留土地增值税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的重新开征权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税收政策的相机抉择的机制。
第五、为了保持增值税的税收中性的主体地位,在增值税转型的同时,缩小营业税的开征范围,将大部分由营业税调节的范围,转为征收增值税。
2.促进供给,调节社会公平,促进供求平衡
在调节供求结构的同时,还要注意实现总供求的平衡,以有效的总供给实现有效的总需求。为此,一是增加对个人所得、收入财产的调节税种。如尽快开征遗产税,开征的目的既调节了收入,解决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又有利于鼓励人们加快消费,促进需求增长。在当前我国物价指数较低的情况下,还可以实现物价指数的上升,起到稳定物价的作用。二是减少企业所得税的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的增加,有利于促进供给增加,促进经济增长。三是加强农村费税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在出口退税和税收优惠方面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取向,促进出口的税收政策也是实现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为此,一是加大出口退税的力度,促进产品出口。二是对出口退税的机制进行改革,坚决实行零税率,实现退税率与征收率的统一,实行“征退合一”,消除骗税的利益驱动。
关键词:胡麻产业;效益;可持续发展;对策
胡麻是白银市最主要的油料作物,2018年播种面积约34万亩,占油料作物播种面积的95%,包括水地胡麻13.5万亩,旱地胡麻20.5万亩。本文从近几年来白银市胡麻生产情况,胡麻生产成本及效益变动趋势特点,胡麻产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加工发展概况,该地区胡麻消费总量、结构特征及消费增长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促进白银市胡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白银市胡麻生产情况
(一)种植模式种类较多。胡麻是白银地区传统的油料作物和最重要的食用油来源,全市旱作农业区和灌溉农业区均有分布,是当地农民群众必种的油料作物。旱地胡麻的种植方法有3种,分别为露地撒播、露地条播和旧膜穴播,种植模式只有单种1类。水地胡麻种植方法只有条播1种,种植模式有单种、间作、套种3类。间作、套种是白银市灌区胡麻尤其是黄河灌区胡麻栽培的突出特点,生产中常见的间套模式约有10余种,生产效益好、应用面积大的主要有胡麻套种大豆、胡麻套种玉米、胡麻套种花葵、胡麻套种油葵、胡麻套种莲花菜、胡麻套种大葱及胡麻蚕豆间作等[1]。(二)产量水平显著提高。白银市胡麻产量主要随着旱地胡麻单产年度间的波动而有所变化,但总体表现为明显增加的趋势,主要是近几年旱地旧膜穴播胡麻面积不断扩大,旱地胡麻产量水平稳中有升的结果。2016年,白银市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的平均亩产量是98.4kg,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的总产量是3295.6万kg。其中,水地套种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45.6kg,水地单种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75.5kg,水地套种和水地单种胡麻的平均亩产量是167.1kg,水地胡麻总产量是2256.2万kg;旱地露地胡麻平均亩产量是43.1kg,旱地旧膜穴播胡麻平均亩产量是73.5kg,旱地露地和旱地旧膜穴播胡麻的平均亩产量50.7kg,2016年旱地胡麻总产量是1039.4万kg。2018年,白银市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的平均亩产量是105.9kg,水地胡麻和旱地胡麻的总产量3600万kg。其中,水地套种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65.1kg,水地单种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83.6kg,套种和单种的平均亩产量178.1kg,水地胡麻总产量2404.6万kg;旱地、露地胡麻平均亩产量是48.7kg,旱地旧膜穴播胡麻平均亩产是88.3kg,旱地露地与旱地旧膜胡麻的平均亩产量是60.5kg,旱地胡麻总产量1196.4万kg。2018年全市胡麻总产量3600万kg,较2016年总产量3295.6万kg增加了304.4万kg,平均每亩增产7.5kg,增幅7.6%(见表1)。(三)生产成本基本稳定。现阶段白银市水地胡麻施肥水平的上限是亩施纯N:8.74~10.08kg,P2O5:7.56~8.73kg,K2O:2.21~4.64kg;旱地胡麻施肥水平的上限是亩施纯N:3.38~4.84kg,P2O5:2.76~4.14kg,钾不是旱地胡麻高效生产的限制因子,在不考虑钾肥投入时,按施肥量的平均数折合成尿素、磷酸二铵和氯化钾,肥料投入量水地胡麻每亩是124.3元,旱地胡麻每亩是43.8元(见表2)。按当前市场价计,每亩水地胡麻犁地、农药、浇水、投工合计500元,包括犁地1亩40元、农药1亩20元、浇水3次1亩共90元、播种1亩1个工50元、管理1亩4个工200元、收获1亩2个工100元。旱地胡麻犁地和投工合计255元,包括犁地1亩30元、播种1亩0.5个工25元、管理1亩2个工100元、收获1亩2个工100元。2018年白银市水地胡麻平均亩产量是178.1kg,旱地胡麻平均亩产量是60.5kg,按当前市场价胡麻5.6元/kg计,每亩水地胡麻可折现997.4元,每亩旱地胡麻可折现338.8元。根据以上分析,水地胡麻总投入平均每亩624.3元,从水地胡麻平均亩产折现值997.4中扣除总投入,水地胡麻平均每亩净收入373.1元,产投比1.60:1;旱地胡麻总投入平均每亩298.8元,从旱地胡麻平均亩产折现值338.8元中扣除总投入,旱地胡麻平均每亩净收入40.0元,产投比1.13:1(见表3)。(四)生产效益不断增加。白银市胡麻产量提高、效益增加的直接原因是三项核心技术的基本普及,即优良品种基本普及、旧膜穴播胡麻栽培技术基本普及、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基本普及[2-4]。核心技术1:胡麻优良品种基本普及,是国家特色油料产业体系建设以来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一是优良品种的普及率由2016年的75%提高到2018年的85%;二是区域性的品种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即旱作区胡麻主栽品种确定为定亚22号,搭配内亚9号和晋亚11号;黄河灌区和井泉灌区主栽品种确定为陇亚13号和陇亚14号,搭配陇亚10号和定亚22号;苦水灌区主栽品种确定为陇亚10号、搭配定亚22号和宁亚20号。核心技术2:旧膜穴播胡麻栽培技术基本普及,是旱地胡麻增产的主要原因。白银市旱作农业区每年有二茬旧膜、三茬旧膜约100万亩,基本形成三三制的轮作制度,即1/3揭膜重新整地,1/3重茬种植玉米,1/3播种其他作物倒茬。近年来,旧膜穴播胡麻栽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面积稳中有增。2016年白银市三县二区旧膜穴播胡麻4.5万亩,2018年增加到5.0万亩,占当年旱地胡麻播种面积20.5万亩的24.4%。2015年白银市农科所在会宁县柴门镇的测定结果是:二茬旧膜穴播胡麻较旱地露地胡麻增产23.5%~85.6%;三茬旧膜穴播胡麻较旱地露地胡麻增产15.3%~46.7%。旧膜穴播胡麻栽培技术在当地农业生产上发挥着良好效益,已成为旱地胡麻栽培的主导技术。核心技术3:病虫草害防控技术基本普及,是胡麻尤其是水地胡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国家特色油料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实施期间,白银综合试验站重点加大了对水地胡麻病虫草害防控技术的宣传与培训力度,通过“四个统一”,即统一供药、统一防治、统一培训、统一管理措施,使广大农户基本明白了防治胡麻病、虫、草害有哪些高效农药,最主要的是农户基本明白了胡麻病、虫、草害最佳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保证了水地胡麻高产、稳产。
二、白银市胡麻产业经营主体现状及加工发展概况
近年来,白银市胡麻产业初步形成了收购、加工、储存、销售、餐饮服务的格局,胡麻加工以小作坊为主,年加工能力30t以下的作坊几乎每个村都有。白银市目前有19家较大型胡麻加工企业登记注册,其中有6家规模较大,这6家分别是建伟、创佳、三利、永鑫、金利源、三福,由于大多以传统方式为主,且加工设备相对陈旧,产品以初级加工食用油为主。白银虽然已建立了建伟、创佳等胡麻加工企业,但传统的油料作坊仍占绝对比例,由于白银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导致胡麻籽粒质量不一,只有少量能够符合较大规模公司收购的标准,且多以榨油为主,加工产品单一,以胡麻油和胡麻饼粕为主,产品增值效果不显著,产业带动效应不强。对于自己的网络营销体系,大部分加工企业尚未建立,产品在收购、加工、销售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应对国内外胡麻产量的波动与价格的变化,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胡麻产业的发展。
三、本地区胡麻消费总量、结构特征及消费增长趋势
(一)消费总量基本稳定。白银市城乡居民消费的植物油种类主要有胡麻油、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和葵花油等,其中胡麻油消费量约占食用油消费量的80%,其他油品消费量约占20%,植物油品种结构不均衡是白银市城乡居民食用油消费的突出特点。目前,全市城乡居民常住人口约170万人,根据调查,全市城乡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在10~12kg之间,全年植物油消费量1700万kg,其中胡麻油消费量约1400万kg。2018年白银市胡麻总产量3600万kg,胡麻籽的商品化程度30%左右,胡麻油生产与消费总量基本持平。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城乡居民食用油消费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城镇居民已从过去那种追求温饱的“大油”型膳食结构向营养型膳食结构转变,食用油消费追求的目标已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另外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劳动强度显著降低,尤其是农业机械的普及,农民群众基本告别了繁重的体力劳动,食品消费量显著减少,食用油已进入平稳消费阶段[5]。(二)小品种油需求增长。随着白银市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讲究食用油的营养均衡问题,希望获得健康的体魄。食用油消费从过去基本以胡麻油为主的相对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在白银市属小品种的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油等已被搭配消费,目前植物油消费已进入结构调整期,市场对品质要求更高,并附加健康、功能、专用等特性的植物油需求旺盛,胡麻油在白银市的人均消费量已接近饱和状态,小作坊压榨的胡麻油产能接近过剩、市场竞争白热化,使得行业进入微利甚至亏损时代,本地胡麻生产与消费总量趋于平衡,与此同时,胡麻深加工产品和市场开发却严重不足,产业分散且发展不完善[6,7]。
四、促进胡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胡麻科技研发。要围绕综合利用,提质提效,开展技术攻关。引进高产优质品种,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通过建立健全胡麻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控体系,提高胡麻单产水平和产品质量。(二)发展装备制造业带动胡麻机械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胡麻机械化发展水平。要针对胡麻播种、耕作、收获等各个环节开展机械化设备和作业研究,提高胡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种植效益。(三)普及应用已经研发成熟的技术,促进胡麻产业尽快实现产业升级。建立专用胡麻生产基地,以合作社形式,通过培训,指导农民种植加工企业专用品种,应用已经研发成熟的技术,通过系列加工产品的开发,大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整体产业市场竞争力。(四)加大胡麻产业的扶持力度。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扶持导向,出台与胡麻种植相关的鼓励、补贴政策,并将胡麻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并给予保费补贴,防止因胡麻产量的起伏波动而影响到胡麻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秀霞,张炜.宁夏胡麻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23):87-88+104.
[2]崔小茹,陈其鲜.甘肃省胡麻生产现状及发展思路[J].甘肃农业,2014(11):3-4.
[3]张运晖,赵瑛,罗俊杰.甘肃胡麻产业发展浅议[J].甘肃农业科技,2013(7):54-55.
[4]党占海.甘肃胡麻生产和科研[J].甘肃科技情报,1995(5):4-6.
[5]周番红,李静.胡麻种植及胡麻油产品开发推广调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5):30-31.
[6]李俊斌,陈秉谱.会宁胡麻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15,(8):126-128.
步行街,作为传统的中外城市重要格局之一,沿袭了数个世纪,却渐被现代的汽车交通所打破,而今又成为了复兴城市中心区的良策,步行街的发展将人车分离,把城市某些优美空间“角落”归还于市民,给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购物环境,反映了城市设计的人文主义思潮及倾向。
步行街人口由于限制车辆的通行,并不具备复杂的交通功能。步行街人口最突出的功能是其衍生功能或精神功能,它界定了整个步行街的空间领域,往往成为步行街形象标识,甚至成为城市的景观标志。步行街入口空间的精神功能除了标志功能外还有很多,如传播文化信息,引导人们对街区文化的认同,增加步行街区的亲切感和归属感等。
2、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它融合了工程和艺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精髓,创造一个高品质的生活居住环境,帮助人们塑造一种新的生话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3、步行街入口景观设计的观念拓展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景观设计的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的变化。要使景观的发展跨越障碍,实现可持续,则要求景观设计做出相应的拓展,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拓展。
3.1生态设计观
结合自然的设计观念,尊重历史文化产物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文化因素的破坏,尤其是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
例如江汉关是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的北入口,这栋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建筑,曾经作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该建筑是全街的对景和视觉焦点。突出江汉关卓越超群,统领全街的标志性意象。规划在其前开辟广场,设置喷泉,树立街标,通过环境的烘托,强化其标志性象征。以铺装的方格草皮将穿过的道路截住,形成进入江汉路的空间领域。视觉的焦点是跳跃的白鳍豚音乐喷泉,给广场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3.2人性设计观
全球化是人类推动的,人类是世界的主体,是技术的掌握者、文化的继承者、自然的维护者。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设计中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注和尊重,呼应现代人性意义,对人类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融合表示更多的支持。
步行街人口的街道家具不但具有装饰作用,影响步行街入口的整体形象,还同时体现着入口空问的使用功能,如坐凳、桌、椅、草坪、花坛等,在较大范围的入口空间环境中,可供市民休憩。
步行街的人口同时也是步行街的出口,尤其对于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这样长度较长且内容丰富的步行街,人们在结束了整个步行街的休闲观光后并不愿意马上离开,而会意犹未尽地在入口空间休息停留观赏街景。
3.3多元设计观
多元的景观发展要求景观设计强化地方性和多样性,以充分保留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来丰富全球景观资源。步行街人口空间的雕塑可分为具象雕塑和抽象雕塑。
一些历史悠久城市的步行街会在人口处树立反映该地历史篇章及充分展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具象雕塑。侧如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入口处反映上海人们生活的儿童卖报雕塑,武汉江汉路步行街上反映老武汉人生活的情景;《乘凉》、《热千面》、《卖水》和《配限镜》四组青铜雕塑等等。
抽象雕塑一般都采用几何形、具象事物的抽象变形等手法。张家港步行街东西入口处设计了《人》和《我们一起走》两个标志性抽象雕塑。使人印象深刻,极大地丰富了步行街的景现。
3.4信息设计观
现代都市生活繁忙而忙碌,步行街上帮助人们迅速适应环境的信息类设施显得十分重要,对于第一次到步行街的游客来说,各种信息可以为他们提供许多帮助。为有效读取信息,更多提供一目了然、形象简洁、色彩夺目的形式,需要逐步完善标志系统:
(1)识别性标识系统,如名称、代号等,目的是通过文字或图形标示某一场所或设施的识别信息;
(2)引导性标识,向人们传达如何到达目的地的信息,
(3)警示系统;
(4)说明性标识。
铡如湖北省黄冈市奥康步行街北入口竖立的新型城市公共电子屏幕,其内容主要设置了市民生活中关注的政府公告、旅游咨询、房车走势等社会公共信息,不仅达到企业宣传的目的,同时也增加了公益宣传的内容。另外,该电子屏幕将逐渐取代横幅广告,以改变由过去材质和内容单一逐步向高档次和社会公益方面发展,不但提升了城市形象,同时为城市增添了新的风景。
3.5技术设计现
全球化时期的景观发展充分利用技术所提供的一切可能性,相应的设计观念也必然紧密结合技术。体现技术理性,反映技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审美观念的多样化趋势。
例如武汉江汉路步行街江汉关入口,有一排光导灯,连灯杼也是亮的。原来,它的光线由下而上,黑色的灯柱上排列着镂空的圆点。这是一种属新型光源的硒金属灯,日光灯含汞,人的皮肤在日光灯下颜色还不了原,而硒灯则能达到与阳光下无二的效果。
3.6艺术设计观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环境会计 推行
1 可持续发展概述
1986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来不断根据要求而修改和完善。可持续发展就是以进步为动力,追求以人为中心的——————的复合系统相互协调,使人类在不超出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来促进经济发展,保证资源不断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1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的发展是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但是地球、环境也是有一定的承载力的,人类的发展是不应该超出自然的这个承载能力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的,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从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上的片面发展,于是就没有按照规律办事。这个规律一旦被违背了,人类就肯定会受到惩罚。人类应该明确经济的发展应该是对自然的利用和保护的统一,人类要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要从长远利益去考虑,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要利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去地去发展经济,同时能合理地开发、利用、保护环境资源。
1.2 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人的协调
可持续发展要满足的是全球公民的基本需要,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为其他每一个地球公民着想的义务。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们要高瞻远瞩,要着眼长远利益的开发而协调好人与人、辈与辈之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人类进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行环境会计就应运而生。
2 环境会计及其推行的必要性
环境会计又称绿色会计,是以综合货币计量和实物计量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有关环境资源的、法规和国际公认准则为依据,运用会计学的理论和来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联系,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环境资源污染,预防、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成本和费用,环境资源绩效,以及环境资源运动对会计主题经营业绩的一门科学。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的环境会计,它把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计量紧紧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各会计主体的生产、销售等活动对自然环境所产生的各种影响都有统一的会计计量与报告,为外部和内部人员提供环境信息,以便于宏观管理和企业决策,促使企业在实现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的环境效益,使社会环境资源更有效配置,为提高环境有标本兼治之效。
2.1 推行环境会计是地球环境现状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环境保护法,希望通过法律的形式来制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但是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一直以来大家都忽视了“企业”这一因素。工业污染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工业生产是造成人类掠夺自然的主要原因。要解决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企业加入。所以要想让社会经济真正走可持续发展之道,就应该从企业抓起,从企业做起,会计是一个企业行为的指南针及经济反应器,所以企业参与就是企业的会计参与,即要让经济可持续发展,那么就要让企业实行环境会计。
2.2 推行环境会计是走可持续发展之道的必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达到了超前的规模,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是,由于人类的愚昧和无知,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大量地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过度地排出生产垃圾的基础上的,从而造成了环境危机、资源危机、能源危机,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严重污染,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失衡。这都极大地威胁着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为了遏止生态环境的恶化,在20世纪90年代引起了国际会计界的研究兴趣,出现了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上就此拉开了全球性环境会计重点研究的序幕。它主要研究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人类劳动的耗费补偿问题,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发展与环境、资源问题。环境会计就是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诞生的,是与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的,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
2.3 推行环境会计是时代的要求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占主导地位的时代,知识经济引起了社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这必将有力地影响会计系统的方方面面。作为新兴的以研究生态环境为主题的环境会计理当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主流。首先,知识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知识经济已经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分配方式,资源配置,经济结构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次,21世纪可持续发展将是这个时代的核心,它的指导思想就是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开发利用富有资源替代这稀有资源。为此环境会计将成为21世纪的会计主流,这是发展趋势。
2.4 推行环境会计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从环境会计自身讲。它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提出的,它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
(2)从政府角度讲。实行环境会计后,政府就可以通过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而准确获知企业的环境保护指出情况,环境保护负债情况和环境保护损益情况等信息,宏观管理者就可对企业的生产、治理有清晰了解,从而能真正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污染、谁出钱”的原则,有效落实和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3)从的角度讲。实行环境后能从“本”上治理环境污染。企业实行了环境会计后,就促使企业由“被动治污”转向“主动治污”,更为重要的好处是企业这样就会逐步走上清洁生产这条道。即主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这是环境问题的治本措施。
2.5 推行环境会计是会计的必然
环境会计是确认记录企业的环境成本费用,环境绩效及环境活动对企业财务成果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对传统会计学科的继承与突破。首先,传统会计学将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资源”,而环境会计认为应将此定义外延扩大,应突破了老资产的范畴,引入资源环境在整个的生产消费以及生态循环价值,这就弥补了传统会计的不足。在这一全新的资产理论下,某些“特定财产”如空气、水、海洋等就均可以视作资产。其次,传统会计对象是与企业资金的运动的经济事项;而环境会计是必须考虑企业除资金以外的周围环境,以及资金循环之外的社会生产消费的循环和生态循环。最后,传统会计中的费用仅与企业资金运动有关,而环境会计还要考虑社会成本和社会费用。此外,环境会计的对象不仅仅是那些能够用货币计量的会计事项,而且还包括一些非货币性价值,由此使得环境会计价值出现了两种计量模式和非货币性价值计量模式。
3 环境会计推行的障碍及对策
环境会计提出至今已经有10多年了,中外学者对它都作了很多有益的探讨与,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与成果。然而,至今仍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完善,会计在对环境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3.1 外部条件跟不上
建立环境会计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要推行环境会计不只是会计界的单方面的研究与设想,它必须让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关注和尽力。推行环境会计企业是主体,要求政府来制定相应的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另外,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政府是进行宏观管理的,所以单独依靠政府那也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民众的参加与支持。这样就为环境会计的推行提供了外部条件,也就是推行环境会计的软环境跟上去了。
3.2 计量的复杂性
环境会计的很多要素不是商品,很难在市场上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价值,同时有不少的要素还是市场上找不到替代品的。另一方面,环境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很多资源是具有稀缺性或不可再生性的,所以就需要寻求它的替代物品,以免以后由于资源的匮乏而不能再进行经济活动。这些就决定了环境会计计量的复杂性。它计量尺度多元化,计量基础多样化,计量精度相对化,不同的对象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计量,这就使得企业在实行环境会计时有不少的不可操作性。那就需要政府来制定一套完整的排污收费制度,这既能促进企业主动减少污染,又贯彻了“谁污染,谁出钱”的原则,更增加了企业实行环境会计的可行性。
3.3 理论的局限性
研究环境会计虽然它是一个社会问题,但是我们却不能只是从会计理论、经济理论上去思考去研究,我们还应该加入心理论的分析。就我们应该打破以往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各学科之间本来就是紧紧联系,紧密相通的,我们不妨把心理学也加入到会计理论的研究中,从心理学上替企业分析分析,怎样才会真正的让企业不折不扣地主动实行环境会计,怎样才会自觉地去治污,怎样才会真正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之,环境会计仍然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概念,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所以它的推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环境治理和环境会计的推行工作任重而道远。
1 董屹.论“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会计假设的适当性[J]. 财经, 2003(增刊)
2 谢荣富.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商业财会, 2003(12)
3 王亮等.浅议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学报, 2004(2)
4 郑伟等.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会计[J].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12)
[摘 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介绍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概述。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村镇银行竞争力的具体内容,包括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第三部分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竞争力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的概述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据美国国际苑⑹鸨曜迹将可持续发展分为实施上的可持续和金融上的可持续两种。实施上的可持续是指收益能够补偿实施成本,但是不能完全覆盖资金成本和实施成本的机构;金融上的可持续是指收益在补偿各种成本和风险后还能获得一定利润的机构,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金融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分析
1.有利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1)盈利能力好。与农村主要金融主体相比,村镇银行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无历史包袱, 很少受政府干预,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好、盈利潜力较大。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村镇银行注重针对农户中小规模的贷款,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弥补了其他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空缺。
(2)具有易获取的软信息。与农村主要金融主体相比,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方经济交融的地缘性优势和时效优势,其大部分包括当地商业银行或城乡企业出资入股组建,“草根性”决定其具有良好的地缘条件,员工选择倾向于本土化员工,与银行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对当地客户的信用情况、经营效果、道德人品等软信息掌握得更详尽准确,有助于促进关系型借贷的发放者更好地解决借款人的信息不透明问题。
(3)资金来源广。村镇银行设立的初始资金来源于两大开放,首先是国家鼓励境内外各种形式的合法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县域村镇银行,其次是发起行的设立要求,使金融机构的资金可以成为支持县域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2.不利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劣势
(1)业务创新难度较大。村镇银行要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满足农村金融改革的需要,实现支农目的,就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但金融创新风险较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金融创新有较高的失败率,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村镇银行资本少、基础差,难以承担金融创新的失败;其次,金融创新缺乏保护机制,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而在同样的业务模式下,村镇银行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又无优势,无法保证金融创新收益;最后,金融创新可能会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加村镇银行运营的不确定性。
(2)金融产品多元化程度低。很多村镇银行尚未开发银行卡、银行承兑汇票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加之又缺乏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设备的交易方式。部分村镇银行设立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联结,即使与发起人开办了通存通兑业务,发起人也会通过储户末位的账号,来确认其是否为村镇银行客户。这对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会造成一部分客户的流失。
(3)承担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跟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考虑到村镇银行的涉农性,村镇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承担更多的农业生产风险和信用风险。跟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承担更多的流动性风险和支付风险(如上表所示)。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提高村镇银行竞争力的策略
1.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村镇银行是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股份制银行。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业务结构,缩减传统的存贷业务数量,中间业务的比例会逐渐上升。因此,村镇银行只有利用现代的电子科学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居民,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2.提高金融产品的多元化程度
村镇银行目前以传统存贷为主要经营业务,为了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应积极探索在风险可控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前提下,推出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中间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放银行卡并设置ATM机。推广保险、证券和基金业务,宣传个人理财、咨询、代缴水电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