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

时间:2023-10-16 16:07:20

导语:在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

第1篇

一、中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宏观环境

许多实力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残酷,国内商业银行因缺少创新和规模相对小,竞争中处于弱势,只有发展投行业务才能加强竞争力。

(1)是中国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必要补充。金融改革在取得了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中国经济结束了高速发展进入中高速的新常态,更需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完善。近年来中国一直以中介贷款为主,证券融资为辅。融资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弱小致使金融市场发展落后。

(2)中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单一,面临考验。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问题是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利息收入,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其201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394.43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为1094.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78.5%,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69.7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4%,主要是手续费的增加。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与美国商业银行的相比明显偏低,且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主要来自手续费,充分说明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手段单一,很少创新开拓投行业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运作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多是借鉴国外已经成熟的发展经验,相应的业务部门成立和运行的时间较短,受制于金融监管环境,主要是通过与证券公司合作的方式实现,如银证转账、基金托管、证券、资金合作和买卖部分债券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系的完善和监管的规范化程度提高,商业银行可开展的投行业务逐步增多。

当前招商银行的成绩还是可以的,据招商银行公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季报显示,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16%,国内全行业净利润增速跌倒个位数的情况下,招行净利润增速仍维持15.22%。其一季度营业收入507.47亿元。其中利息净收入333.89亿元,同比增加22.22%。其中手续费、佣金及其他中间服务净收入,同比增加49.23%,且主要来源于除手续费外的财富管理、基金、债券业务等中间服务,这些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首次突破30%。总之,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借鉴国外经验开展的投行业务,为其进一步拓展投行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宏观环境所限、自主创新能力和意愿不足等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也存在着制约其发展的许多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投行业务增长潜力有限,但当前由于市场过度泛滥,造成基数过大。基数过大就会导致许多情况的变化,如盈利模式、组织架构、经营理念和市场需求等情况,情况的变化会增加投行业务收入跃升的难度。

(2)涉及投行业务的产品种类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现有的投行业务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复杂的需求,投行业务产品大同小异,使得行业内竞争较弱,难以形成良性竞争。且这种结构很脆弱,一旦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会带来大规模的波动。中国的宏观环境转弱,政策监管严格。受经济下行和企业业绩低迷的影响,部分企业投融的计划不断徘徊,投融意愿较弱。国家政策监管日趋严格使得财务顾问业务发展缓慢,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下,利率下调,但有些银行职员为了业绩,却巧立费的名目转嫁给客户。

(3)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不适应投行业务发展。虽然投行业务快速增长,但是一些银行至今尚未真正配备专职人员,而是由从事其他业务的人员兼任,人员的非专业化,难以提供给客户高质量的投行业务服务。

(4)国内银行投行业务增长空间巨大。一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来自存贷款利差较多,非利息收入较少,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因此,中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驱动因素之一就是努力拓展创新投行业务在内的中间服务、逐步提升非利息收入所占比重。

四、中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的发展对策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现状;中间业务;措施

加入WTO,银行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银行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不断拓展金融领域,开发金融新产品,真正把银行办成金融服务多样化、业务综合全能化的现代银行,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存款业务、贷款业务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发展措施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差

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商业银行才真正开始发展中间业务。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都把存贷业务作为发展的重点,把存贷差看作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增长点。对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的思想认识不足,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附属,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加业务,近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方向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中间业务以其“高收益、低风险”的特征,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点,出现了信用卡、收付、票据承兑等业务。中间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开办面有所拓宽,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晚,受传统观念和体制的影响,与外资银行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中间业务品种单一、缺乏创新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中间业务发展起步晚,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有结算业务、信用证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业务、信用卡业务等。而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品种已经达到2万多种,主要是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如综合理财、投资咨询、衍生金融产品交易等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还比较欠缺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层次服务的金融产品。

(三)中间业务收费低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没有按照收入、成本、费用、风险的标准合理地对商业银行收费,而是对部分产品收费,例如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对部分产品不收费如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这种收费标准不但影响了商业银行的收入,同时也大大降低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

(四)中间业务发展缺乏现代化手段和复合型人才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商业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和复合型人才等软件因素才能为客户提供多种业务品种,而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信息化技术手段还比较落后,同时我国银行业人员结构比较单一,国外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中聚集了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一方面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另一方面又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电子化设备,能够为客户提供准确、高效、便利的优质服务。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就缺乏这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发展力度

目前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同行中立于不败之地,单纯地发展存贷款业务已近远远不够了,必需要认识到中间的重要性,商业银行要改变原来的认识,要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竞争段,要提高发展商业银行的重视程度。同时还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力度,要加大发展中间业务的技术改进,人才培养。

(二)大力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品种比较单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创新中间业务产品时因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要全面发挥自身的设备、网络、人才、信息、技术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性的资金清算和资金转移的有偿服务。其次开创具有特色的业务品种如集、理财、投资、保险、结算为一体的一揽子服务。

(三)合理确定中间业务的收费标准

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在快速发展,但中间业务所的收入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想加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调动起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就必需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商业银行可以在行业内部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确定统一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这个标准的制定可以参考国际标准,这样可以为银行业的竞争营造一个公平环境。同时,商业银行可以改变原来的经营模式,对一些代收、代付业务收取适当的费用,这样既可以提高行业的服务积极性,也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

(四)改进中间业务的发展手段,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手段和复合型人才,因此商业银行要想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中在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需改进原有的手段,同时要引进发展中间业务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需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要大力借助信息化手段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同时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可以吸纳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在原有人才储备基础上培养复合型人才。

随着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银行业的竞争加剧,中间业务的发展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时不可待。

【参考文献】

[1]邹玉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思考.《时代金融》,2007

[2]齐杨,汪慧芳,罗文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思考,《集团经济研究》,2007

第3篇

关键词:个人理财,现状分析,发展策略

statusjudgementandstrategychoiceondeveloping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ofcivilcommercialbanks

abstract:atpresent,civil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startsbarely,andtherewillbeagreatmarket.everycommercialbankhasbeencognizantofitsessentialityandnecessity.viafractionizingtheclientmarket,stepbystepincreasingfinancecontent,upgradingservicequality,personalfinancingbusinessofcivilbankswillentermorepleasantstageandmakemoreprogressthanever.

keywords:personalfinancing;statusanalysis;developmentstrategy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从发达国家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来看,个人理财业务具有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益稳定等优势,在商业银行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理财业务几乎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其业务收入已占到银行总收入的30%以上。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平均利润率高达35%,年平均盈利增长率约为12%―15%。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新兴阶段,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首先,庞大并在持续增长的个人金融资产,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提供了物质基础,构成了潜在的、持久而旺盛的理财需求。其次,我国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体制改革也激发了居民的理财需求。并且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增加其利润来源;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客户和收益结构,转变银行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完善银行的金融服务功能,推动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发展迅猛,但从目前我国各个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还处于形而上学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制约着这一市场的发展。

1、首先是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1)个人理财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服务门槛过高,造成客源稀少。如外资银行一般“门槛”在5万美元以上,国内银行一般“门槛”在20万元以上。比如说像建行的“乐当家”它也要求你在要在建设银行存款要达到20万到50万元,同时每年的消费额也要达到一定的数额。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总体上高收入客户占比较低,从现有品牌看,门槛偏高,能满足这一条件的客户又相当的局限。(2)不少客户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片面认识有些人手头尽管拥有大量的金融资产,但又普遍存在“财不外露”的保守思想,加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准还心存疑虑,一直对此业务持观望态度。(3)银行市场营销观念不强,广告宣传做得不深不透。多数银行理财人员缺乏主动营销意识,“坐、等、靠”思想严重,认为客户自己会上门来要求进行个人理财,或是不善于通过常规业务发展与客户的关系,造成理财业务开展不起来。(4)是银行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附加值低,造成理财业务收入偏少。目前我国银行理财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资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做不到代客进行全方位的资产运作。

2、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如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就是目前的个人理财市场,对成熟市场的银行理财相比,更多的都是形似,还没有达到神似,那么它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而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个人理财的精髓和主要的方向就是它的个性化的服务。因为有一定财富的一个人,他在生命的不同周期阶段,在经过了不同的周期阶段,个人生命周期青年期、中年和老年期,他对理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个人,他对于风险的承担偏好程度不一样,有的人承担一点风险的,有的人不愿意冒风险,所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偏好,不同的投资需求,来进行个性化这个服务,进行产品的创新,这才是我们未来个人理财市场发展的一个真正的推动和方向。

3、从政策上讲,我国金融业仍是分业经营,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产品,而对这些产品的适用性无能为力,这种状况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目前,商业银行理财方式只是传统的储蓄业务、贷款业务、外汇业务的简单列举、堆砌和整合;并且限制条件多,只能停留在业务品种介绍、咨询建议、办理简单的中间业务等方面,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银行、证券、保险三大市场相互割裂使得银行无法利用证券和保险这两个市场为客户实现增值,这大大制约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空间。

4、缺乏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近年来,虽然银行加快步伐进行理财客户经理的培养,但多数客户经理仍是从个人金融从业人员中临时抽调而来的,即使参加了由银行组织的专业培训,个人理财技能仍以银行类业务为主,但从国外情况分析,理财涉及到税收、财务、会计、法律、投资、银行、保险等各方面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大至个人人生目标的实现与否,小到日常生活的衣食支出,无不囊括在内。且不说如何投资、节税,使财产保值增值,单纯是个人资产负债表或财务预算的制定,若不具备全面及规范的财务分析能力及金融专业知识,很难确保服务质量。反观外资银行的理财人员,在遴选过程中无不经过学历、道德、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考验,即使成为客户经理后,仍需接受财务分析师培训,为树立与世界规范接轨的理财品牌奠定了基础。因此,培养和选拔高素质的理财客户经理已成为开展理财业务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思考

1、细分市场,实行差别化、个性化、分层次的服务,并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主动出击,引导市场,创造市场需求。

(1)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提供差异化理财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在服务好优质客户的同时,不能忽视中低层次的客户,他们虽然对银行的贡献度不及前者,但其数量众多,集合效益明显。又由于在单身期、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子女教育期、家庭成熟期、退休期等不同阶段中,客户对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的需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银行客户经理可通过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的价值贡献度和承受风险的能力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客户市场的细分,针对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理财服务。(2)积极培育理财意识和理财市场。作为从事个人理财业务的机构,商业银行应该利用自己的网点和员工,利用媒体和中介机构加强宣传和引导,应将宣传重点放在客户的实用价值上,以吸引目标客户去尝试使用。宣传的主要内容是突出产品尊贵形象、专业投资顾问服务以及理财服务多元化等。营销人员应该主动向顾客推销介绍,真正从客户利益出发,帮助其分析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目标和财务状况,向其传达正确的理财观念和方法,推荐适宜的理财产品,提供便捷的理财工具,同时为其出具个人理财建议书,以让所有现实和潜在的理财欲望的客户都能理解其业务产品,感受到贴心的人性化服务。

2、创新服务,从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长期以来,个人业务仅是国内银行筹措资金的手段,银行向个人客户提供的服务是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国内银行应逐步引入市场细分理念,确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目标客户为基础,根据客户的需求开发服务新产品,有差别地、选择性地进行金融产品的营销和客户服务,根据客户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风险偏好,设计一个个性化的理财的计划。对低端客户主要使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自助银行等自助服务,而对高端客户则主要通过客户经理实行“一对一”服务。个人客户经理制应凭借其服务的全面性、主动性及人性化的特点,成为各家商业银行吸引黄金客户的重要个性化服务手段,使个人理财服务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3、加强金融机构之间跨行业的合作,丰富理财业务内涵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全球一体化、金融自由化进程的加速,混业经营将是必然趋势,为此商业银行目前要做的是:(1)夯实基础。通过整合现有产品,提升服务层次,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居民的货币资产以储蓄为纽带,在储蓄、支付和消费环节以及证券、保险、基金等投资领域合理流动,并从这些业务办理进程中得到综合的效益,逐渐聚集起核心个人客户群体。(2)加强合作。商业银行应该与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之间加强跨行业的合作,从现阶段互相业务发展到更广泛的行业间接触。金融密集地区的商业银行可适当考虑同外资金融机构合作,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更便利的产品营销方式,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与一些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合作。

4、培养和选拔专业的理财客户经理,提高理财人员的素质

目前商业银行应该优选一批业务熟练、责任心强、对个人理财业务感兴趣的精英员工,进行保险、股票、债券、基金、税收等金融经济专业知识的强化培训,建立起一支全面掌握银行业务,同时具备各种投资市场知识,懂得营销技巧,又通晓客户心理的高素质理财人员队伍,为不同职业、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类人士提供理财服务。同时国内商业银行应与境外机构积极合作,引进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金融理财执业人员自律性的行业标准、职业道德;创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从业人员资格认证体系,以规范中国金融理财业的发展,全面提升理财师的服务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敏.新形势下拓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城市个人金融,2002,(11):9-10.

[2]马腾.金融发展纵横谈[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8

第4篇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个人理财业务又称为“私人银行业务”、“对私金融服务”和“家庭理财”等,国外商业银行早已将其作为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服务、操作和管理也相对成熟。

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商业银行按照是否接受客户委托和授权对客户资金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业务,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是由F·莫迪利安尼与R·布伦博格、A·安多共同创建的。其中,F·莫迪利安尼作出了尤为突出的贡献,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生命周期理论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解释,该理论指出,个人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计划他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的,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消费和储蓄的最佳配置。也就是说,一个人综合考虑其现在收入、未来收入、可预期的开支以及工作时间、退休时间等因素来决定目前的消费和储蓄,以使其消费水平在各阶段保持适当的水平,而不至于出现消费水平的大幅波动。

家庭的生命周期是指家庭形成期、家庭成长期、家庭成熟期和家庭衰老期的整个过程。

投资组合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马柯维茨提出的。1952年,马柯维茨在《投资组合选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现资组合理论(也称均值一方差模型)。投资组合理论用均值一方差来刻画这两个关键因素掌握投资组合理论,对于个人进行多元化投资,分散风险,提高投资收益具有重要作用。

货币的时间价值。本杰明·弗兰克说:钱生钱,并且所生之钱会生出更多的钱。这就是货币时间价值的本质。货币的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或者是指货币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时间因素而形成的增值。一般地,同等数量的货币或现金在不同时点的价值是不同的。人们通常将一定数量的货币在两个时点之间的价值差异称为货币时间价值。

个人理财在国外的发展

个人理财业务最早在美国兴起,并且首先在美国发展成熟,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通常被认为是个人理财业务的萌芽时期。这是个人理财业务出现与初步发展的时期。最初主要是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为促进保险产品的销售,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状况的客户,利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特征,为客户提供购买保险的建议,进而促进产品销售。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个时期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渐趋成熟并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理论依据。事实上,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个人理财业务的主要内容就是合理避税、提供年金系列产品、参与有限合伙(即投资者投资合伙企业但只承担有限责任)以及投资于硬资产(如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直到80年代末个人理财业务的视角逐渐全面和广泛,开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20世纪90年代是个人理财业务日趋成熟的时期,随着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从资产负债管理向客户管理的转变,银行开始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风险偏好,使用各类衍生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变化,理财人员获得的财务策划收入大幅增长;理财日趋专业化,专门协会、认证组织纷纷成立,如国际注册财务咨询师协会、退休理财协会等。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商业银行增强客户忠诚度,提供银行竞争力,更好管理客户风险,提高银行风险对冲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业务方式,也成为商业银行适应市场需要的一项基本服务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目前,财富集中化的趋势也已十分明显。这些拥有富裕资产和稳定高收入的个人群体,也开始重视个人资产在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增值,但由于他们的精力有限、理财专业知识不多、时间非常宝贵或者不愿意花费太多时间在拥有的财富上,这时他们非常需要具有专业的理财知识的专业人士为其提供全方位、专业化、满足个人需求的资产管理服务,这就为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拓展个人金融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服务门槛过高导致需求不足。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内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定位于少数高端优质客户,限制了理财业务的发展。Visa国际组织曾经对中国四大高收入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年龄在20~44岁之间,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的“小康一族”的理财行为进行专项调查显示:只有10%的人选择向专业理财顾问进行咨询。

科技手段落后。金融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电子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与国际化银行比较,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了近几十年,基本上仍处于数据大集中的时代。在现金支取业务方面,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仍无法实现存款后就立即记账,而是要等到夜晚成批处理时才可以记账。

高素质的综合理财人员匮乏。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服务涉及面广,不限于金融产品的投资分配,资金运用的合理规划,还包括帮助客户处理税务问题,乃至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收藏品投资等诸多方面。商业银行急需高素质的专业理财人员。在理财服务人员方面,外资银行理财服务的专业人员通常对市场比较了解。

推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

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银行应该仔细研究市场,研究不同客户的需求,主动发现市场机会。如对高端客户可以实行“one-by-one”,由服务人员专门全程协助办理业务,并对不同需求的客户量身定制一套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套餐。针对中端客户,可以在前台柜员区办理现金存取、资金汇划等业务。对于小客户,除了可以在柜员区办理以外,还可以到自助服务区进行交易。

第5篇

关键词:个人理财;投资;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居民理财观念的提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异军突起,在国内刮起了一股“理财”潮流。然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在获得了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将针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1.总体获得较大发展

从2010年到2014年,我国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的年增长率在30%左右,个人理财产品成为银行之间竞争的一个主要市场。2014年8月,市场上在售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有140多只,产品的投资金额、投资周期、收益率和风险种类繁多。

由于受金融危机的蔓延影响,投资者在投资热情和风险偏好程度都有一定成度的降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青睐投资期限短、低风险和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

2.还存在改进空间

虽然当前理财产品的数量繁多,但是其理财产品的质量不高。某一家银行推出一支理财产品,在短时间之内就会被其它银行跟风模仿,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短缺,也表现出监管机制的不够开放。

金融危机爆发时,个人理财产品出现大面积的亏损,给理财产品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暴漏出银行理财制度的不完善、风险管理欠缺。在客户方面对理财产品不够了解,不知道自己的资金要投放于那个市场,盲目购买,最终无法承载理财产品存在的风险,从而给自己造成损失;在银行方面操作不透明,私募性质强,介绍产品时内容不够全面,只介绍优点,销售产品时过度宣传收益,而对风险提示不足。

理财产品对于市场的划分缺乏多样化和层次化,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准入门槛为5万元,而基金产品已经做到了1元起投,这也是近年来余额宝的投资规模达到2500亿元,不是因为它具有高收益,而是余额宝理财门槛低,目前银行由于其准入门槛高,造成大量小额散户流失。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对策研究

1.加强自主创新

创新能力取决于人才,银行对人才的吸纳不到位,创新就无法落到实处,建立更好的激励制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出更好的产品。

理财产品的开发与银行的经营战略、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都有很大的关系,最重要的是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可以参照国外银行在开发理财产品上的先进经验,多做关于理财产品开发的市场调查,推出受投资者欢迎的产品。

可以开发出免费大众理财服务,在学校内普及财务管理教育,并在银行理财网站上专门的视频、文章对大众进行理财培训,从而提升其理财品牌知名度,发展大量潜在客户。

2.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是加强风险管理,理财产品的收益达不到预期甚至出现亏损,对投资者和银行都是不好的结果,投资者损失了钱,银行损失了信用。对于风险管理,不仅要做好市场风险调查,更要防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及其它风险潜在隐患。

其次是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如今银行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借助于理财产品的销售,有助于缓解银行的存款压力,通过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保持投资者对银行的信赖。根据客户的需求合理提供理财产品,并做好风险提示,建立客户投诉机制,对客户的投诉及时妥善的处理。

最后是加强制度的执行管理,加强对理财产品设计、资金投向和销售环节等环节的管理,加强品牌建设工作,提升银行理财业务员工的业务能力,做好突况应急预案等。理财产品由于涉及金额巨大,在管理过程中需要精细化,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并实行首问责任制。

3.促进产品多元化

对于投资周期,当前理财产品的周期大多在三个月以上,这样就无法吸纳那些持有大额资金但是短时间内不打算投资的投资者。通过开发出超短期理财产品,增强投资的流动性,吸纳这部分资金。

对于投资金额,可以适当的降低投资门槛,并根据不同的投资金额设置不同的投资回报率,这样让更多的人体验到投资的乐趣和获得一定的回报,通过培养人们的理财意识,从而促进自身理财产品的销售。

我们通过余额宝的调查,可以发现,其成功因素无外乎流动性高、门槛小,还有借助于电商平台,而这些因素正是目前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欠缺的地方,我觉得银行可以分别从以下几点来扭转其劣势:

(1)适当降低门槛,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在便捷性方便无法与余额宝相比,且银行在理财产品上的管理成本比余额宝大些,但是其投资门槛可以降到1000元。

(2)减少投资周期,余额宝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当前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类似于定期,银行可以适当减少投资周期,在减少投资周期的同时,可以适当减少回报率。

(3)基金用处多,当前居民生活中的水费、电费、天然气费都是在银行办理,可以吸引居民投资基金,然后水费、电费、天然气费都可以在基金当中扣取。

(4)发挥网上银行线上平台,当前各家银行都已开发出手机app,手机app上可以嵌入基金理财板块,让人们感受到理财的便捷。

4.提升服务水平

首先是美化服务环境。银行内的物品、资料摆放有序,地面整洁,并且挑选适当的花木盆栽放置在银行内外,让投资者进入银行后,感觉舒适。

其次是加强培训,通过案例分析,让员工意识到提升服务的重要性,每日清晨进行早训,将服务理念贯彻于心。对于一线柜员,需要进行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和服务态度。

最后是树立典型,通过参考员工的服务水平和业绩水平,评选和奖励先进人物,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结语

虽然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市场存在产品同质化、理财风险加大、监管不足等问题,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处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状态。在个人理财产品竞争方面,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做好自主创新、健全管理制度、产品多样化和提升服务水平,才能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理财市场,保障投资者的权利和利益,推动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振达.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及趋势[J].经济导刊,2010(12):42-44.

第6篇

关键词: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现状;对策1.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1.1 存贷业务盈利空间缩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使银行的外部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在银行传统放贷业务经营风险高、存贷利差小、资金渠道少的背景下,其传统业务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而中间业务因其经营成本低、风险小、手续费稳定,逐步的成为了银行可靠的收入来源。自始至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占比在80%以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一般都达到了40%以上,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此外,伴随着我国融资政策的逐步放开使企业的融资手段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采用其他的融资方式,如债券、基金、股票等,从而对银行的贷款需求呈日渐缩减的态势。

1.2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使竞争日益激烈

据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末,已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09家代表处,25个国家和地区的76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2家分行,此外,还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外资银行的进入规模巨大,来势汹汹,他们可以凭借着其优质的服务态度、强大的管理团队和产品的创新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特别是在中间业务上,他们可以通过入股、合作、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大型的企业集团、公司可以通过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开展中间业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邮政储蓄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展开相竞争。

2.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2.1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现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银行业首次开展信托、租赁类中间业务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的序幕被缓缓的拉开。经过近4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在收入规模还是在产品品种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 左右的状况,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2.2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规模和收费现状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较快。我们现以工商银行为例,从下表2—3可知,2008年—2011年期间,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规模是持续增加的,且占营业收入的相对比也是不断的上升。但相比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欧美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一般超过50%,以美国为例:摩根银行达到83.16%,花旗银行达到了80%。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由24%、28.5% 上升到了39.9%、41.1%。

3.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3.1 业务范围窄,盈利空间小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仍然很小,主要集中在汇兑、收付、、结算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上;而评估类、咨询类、代客理财、承兑类等高收益、高知识含量的业务品种少,功能也不够完善;投资银行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业务依然是利差的延伸产品,金融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3.2 缺乏创新,业务招揽能力不强

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数量已经达到了270 多种,然而在品种数量巨大的同时能实际开展运用的却不多,大部分都集中在业务和支付结算等传统产品方面,依靠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产品开发严重不足。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已达2万余种,除去结算、外,还涵盖融资、咨询、担保、投行和金融衍生品等许多领域,可说的上是品种众多,应有尽有。

4.进一步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4.1 大力推进新兴中间业务

首先是资产托管业务。伴随着我国各类社保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基金以及保险资金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托管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努力发展各类基金的托管业务,夯实业务基础,丰富托管业务产品体系。

其次是个人理财业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中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将会大幅度增加,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理财产品种类,不断的推进私人财务顾问、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的发展。

4.2 提升自身管理能力,防控风险

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风险防范与业务拓展并重的原则,努力做到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将中间业务融入到银行整体风险防控体系。对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在积极完善和落实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不断的培养企业的合规文化,健全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提高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对于市场风险,应积极按照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的管理体系;对于信用风险,应完善相关的评级体系,并按照国际上优秀银行的标准进行监管,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喜禄,陈豪: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9(4).

[2]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远期结售汇;商业银行;外汇衍生产品

中图分类号:F8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11-0082-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11.22

一、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历程

远期结售汇业务在我国的开展始于1997年。1997年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了《中国人民银行远期结售汇业务暂行管理办法》,这是首个针对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规范性文件,为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监管依据。1997年4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中国银行首家试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当时仅有美元一个币种,最长期限为4个月。随后,在2003年4月和2004年10月远期结售汇业务分别经历了两次扩大试点,有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获准开办此项业务。

在之后的推广阶段,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满足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市场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别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2005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扩大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和开办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主要内容为扩大办理人民币对外币远期业务银行主体;实行备案制的市场准入方式,加强银行的内控和自律管理;放开交易期限限制,由银行自行确定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期限结构、合约展期次数和汇率。200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关于进一步改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外汇指定银行挂牌汇价管理的通知》,允许银行可在规定价差幅度内自行调整当日美元挂牌价格,即银行对客户美元挂牌价由原来的一日一价调整为一日多价,并取消银行对客户的非美元货币挂牌汇价的价差幅度限制,以增强汇率定价机制的灵活性[1]。2005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调整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的通知》,自2006年7月1日开始,对外汇指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的结售汇综合头寸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管理,允许银行对客户结售汇业务、自身结售汇业务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市场交易在资金实际收付日计入结售汇综合头寸,也就是说,远期结售汇签约时即可到即期市场平盘。这些举措进一步打破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准入限制和交易限制,赋予银行更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二、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现状

截至2009年末,全国共有271家中外资银行获准即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其中,67家银行获准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经营资格,48家银行获准对客户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经营资格。除外资银行、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之外,上海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深圳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也已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

截至目前中国银行远期结售汇报价币种包括美元、欧元、港币、日元、瑞士法郎、加元、澳大利亚元和英镑八种,期限涵盖一周、二十天、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四个月、五个月、六个月、七个月、八个月、九个月、十个月、十一个月和十二个月。另外有择期的交易方式,即不固定具体的交割日,在限定的时间内的任一工作日都可以交割。

由于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远期结售汇交易虽历经数年发展,但我国境内人民币远期的成交金额在2003年时仍不足90亿美元,仅为贸易总额的1.06%;2004、2005年不足贸易总额的1.3%,而国际上相应的比例则高达150%。再如2005年8月15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式推出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品种,当天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只成交了2笔美元/人民币远期交易,期限分别为1个月和1年,当天再无其他银行达成交易。发展近一年后也仍没有大的起色,2006年前两季度成交金额分别相当于4.3亿美元和9亿美元,而境外NDF2005年交易金额已高达2500亿美元。

远期结售汇与即期结售汇相比业务量占比很小。以最早开展远期结售汇交易且交易量最大的中国银行为例,2000年、2001年和2002年远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15亿美元、86亿美元和43亿美元,而对应年份的即期结售汇交易额分别为1315亿美元、1521亿美元和1918亿美元,远期结售汇交易量不足即期结售汇交易量的十分之一。

三、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的一系列规范性及指引性文件为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监管支持,打破了各种制度限制,但该项业务的发展仍较为缓慢,值得思考。经过分析和总结,发现制约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环境:利率平价理论缺乏成立的基础

众所周知,远期汇率的形成取决于利率平价关系,即远期汇率和即期汇率之间的汇率差额必须等于两种货币之间的利息差额。该理论的重要前提在于:资本自由流动、利率市场化、不考虑交易成本。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定价兼顾了利率平价与市场预期两方面的因素[2]。具体来讲,人民币远期结售汇的汇价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抛补利率平价理论,远期汇率=即期汇率+(本币拆借利率-外币拆借利率)×期限,在计算上,外币拆借利率一般使用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本币利率则采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其次综合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远期汇率,取一个折中的值作为国内的远期结售汇价格。但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合理的人民币货币市场利率尚未形成,人民币同业拆借利率的代表性不足,这样形成的远期结售汇价格和即期结售汇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离。在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下,远期结售汇汇价如果违背利率平价关系,就很有可能造成市场预期与管理者调控目标相冲突,从而产生无风险套利机会。

(二)参与主体: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

远期结售汇业务自开办至目前已有十三年时间,但参与企业仍较少,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更是备受冷落。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长期以来由于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态势,汇率给企业成本和收益核算带来的不确定性较小,大部分企业根本没有汇率风险意识,致使相当多企业对汇率风险认识不足,从而使得作为锁定成本、保值避险的远期结售汇业务现阶段尚未引起更多企业的关注。第二,在具有规避汇率风险需求的企业中,有的企业由于从未办理过远期结售汇业务,企业财务人员金融外汇知识匮乏,对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的有关规定、业务流程、风险程度等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由于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变动趋于复杂化,使得企业难以准确预测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因此企业均采取谨慎态度,对远期结售汇业务保持观望。第三,由于许多银行对远期结售汇业务未引起足够重视,宣传营销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远期结售汇业务在客户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有限。此外,由于远期结售汇业务专业性和操作性较强,目前各银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业务经验,无法及时向客户提供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参考信息,给该项业务的拓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3]。

(三)银行报价:缺乏吸引力

首先,合理的远期价格形成有赖于完善的、市场化的即期市场,由于当前国内即期结售汇市场仍受到管制,并未完全放开,因此远期结售汇价格也无法反映真实的市场预期;其次,目前远期结售汇价格完全由银行自主决定,出于对自身风险、收益的综合考量,在远期结售汇定价上尽量将买卖差价拉大,制定较低的买入价格、偏高的卖出价格[4];再次,受到政策调整或市场变化的影响,可能出现市场上多余的外汇头寸减少,没有足够多的头寸用于拆出的情况。此外,银行的信贷业务也会占用大量外汇资金。在外汇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制定远期结售汇价格时,银行除了考虑利率平价理论之外,还要考虑到资金成本的增加。由于上述原因,远期结售汇的价格或者过于保守,或者严重偏离市场预期,对于企业主体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四、开展远期结售汇业务的建议

受到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远期结售汇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但随着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商业银行国际业务量的进一步扩大,该项业务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本文在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1.业务营销建议

一是增强营销效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应通过加大投入、培养人才提高营销人员素质,增强远期结售汇业务营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企业对远期结售汇业务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推动此项业务的开展。同时,在推介远期结售汇业务时应充分揭示汇率风险,以尊重企业意愿为原则,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不能引导和鼓励企业进行外汇投机,更不能向企业宣传“稳赚不赔”的错误信号。二是完善远期定价管理制度。合理的远期汇率定价首先考虑的是银行本外币资源和自身汇率风险的应对能力,其次是外汇市场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这要求既要提高在远期结售汇系统中的定价能力,同时也要增强在同业中的竟争意识。银行外汇产品的价格对企业而言就是其要支付的成本,因此,只有银行的定价小于汇率的波幅,企业才会积极选择外汇衍生工具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外汇衍生产品才会有生命力。

2.风险管理建议

在风险管理方面:首先,坚持“实需原则”是办理远期结售汇业务始终遵守的准则。如果市场参与者在结算日之前还不能提供进出口贸易或其他保值背景的证明文件,那么已经缔结的合同将是无效的,银行有权终止合同,参与者必须自己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对于到期出现违约的企业可采取的措施是:如果企业因为违约出现亏损由企业自己承担;如果企业因为违约有帐面盈利,银行将扣留这笔盈利。企业不能从违约中获利,从而有效的杜绝蓄意违约。其次,可以要求办理远期结售汇的境内机构提供履约保证金。通常,保证金比例至少为名义金额的3%。客户所做的远期外汇的买卖如同在交易所进行期货合约交易,会产生浮动收益或浮动亏损。可以规定一旦浮动亏损达到客户存入保证金的50%时,即时通知客户追加保证金,客户应及时进行补足。如果客户不能及时追加或拒绝追加保证金,银行将视情况予以强制平仓。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合理利用结售汇综合头寸来进行风险的管理。由于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将银行持有的因人民币与外币间交易而形成的外汇头寸全部纳入到管理范围中,银行可以自主调节即期与远期、代客与自营结售汇头寸在总头寸中所占的比例,使其适应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从而增加持有外汇敞口的灵活性。当市场价格不利时,银行有足够的空间选择不进行强制平盘,而是将敞口通过综合头寸保留下来,等市场价格有利时再进行平盘,以降低因强制平盘而遭受损失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孔慧.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广西金融研究,2006(8):47-48.

[2]赵洪波,赵尊振.细解远期结售汇业务发展失衡的原因[J].中国外汇,2006(2):75-76.

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现状;SWOT分析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变革。商业银行面临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预见,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情况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应对,谋求发展。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现在存在的问题,以便商业银行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出适宜的经营策略,迎接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提高竞争力。

(二)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对中国的商业银行甚至中国金融市场都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现实意义。

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商业银行必须在理念上发生转变,树立正确的经营观念,进一步挖掘并高效的运用市场资源,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的中找寻发展的机遇,深化业务领域的开拓,提高自身竞争实力。本文对经营现状的研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对中国金融市场而言,商业银行的健康经营有助于金融市场的健康且快速的发展,加快了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的步伐。在保证银行自身利益以及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逐渐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来使资金得到有效的管理,提高资金运用效率,从而能够增强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提供贷款获得盈利,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银行SWOT分析

经营现状的分析是商业银行健康经营的前提和关键,所以,有必要对经营现状进行研究。本文使用SWOT分析方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进行分析,明确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剖析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一)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中国的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资产规模优势

商业银行与其他类似功能的机构相比,具有较明显的资产规模优势和信誉优势。在中国国内,工农中建四大行现有资产均超过了10万亿,明显高于其他股份制银行,在我国整个经济运行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有较大的规模,商业银行发展至今,已经在消费者心中积累了一定的声誉并得到消费者的信赖,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很多储户的首选银行。

2.业务垄断优势

商业银行由于多年经营专门业务,已经在某些专门领域占据相对垄断的地位,短时间内是难以撼动的。比如中国银行的业务优势在于外币业务,其前身是人民银行国际业务部,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中行都开立有分支机构,拥有非常广泛的国际网络。

3.营业网点优势

商业银行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网络,这是中国的商业银行非常大的一个优势。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银行,商业银行拥有雄厚的资产,并且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营业网点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

(二)中国银行的劣势分析

中国的商业银行真正商业化运作的时间还相对较短,在营销理念以及营销策略的应用上都比较落后,同时缺乏国际金融市场的运营经验,在诸多方面与国际银行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劣势

中国的商业银行一般是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专业银行转变而来,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经营管理,在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都有所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组织管理架构,虽有利于银行决策权力的集中统一、业务的专业化分工和管理以及各级机构之间的相互竞争,但由于委托链条过长,管理层次较多,分支机构数量庞大,也存在着管理费用、内部协调成本偏高,易于滋生本位主义等弊端。

2.金融产品品种多但缺乏创新性

近些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开创了很多新的金融产品。主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个人金融、资金业务、资金国际业务和金融机构业务等。但是,中国商业银行所做出的金融创新水平仍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多集中在传统银行业务上,还很少利用微电子技术等新兴技术开发更深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缺乏技术主创型的创新。每年上市的新产品中失败的不少,而且很少有能够代表各大银行形象和业务特色的名牌产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仍然主要是贷款利息收入,从国际上一些银行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非利息收入同银行的发展水平以及优秀程度呈现正相关的关系,显然中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劣势。

3.营销方面的不足

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己经在运用营销理论,但是一般商业银行的营销目光短浅,对市场的分析、定位和控制能力不足,只是简单的运用促销、创新等基本的营销手段,这与高层次、高水准的银行营销管理所需要的精确市场定位和周密的总体策划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营销的实施上缺乏合力,在方针和落实上存在偏差。

促销手段基本上以广告和友好服务为主,分销渠道发展较快但效益低下,热衷于盲目布点但没有传略规划,热衷于外包装但不注重自身的形象经营,忽视引导客户消费,分销渠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阻碍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三)商业银行的机遇分析

机会为商业银行营销提供了根本的生存动力,只有分析机会,并抓住机会,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金融法规建设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等,给中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1.金融法规的完善

金融法规是金融业务中的法律知识,日益完善的金融法规为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策略的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提供了制度保障,金融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近年来监管当局对金融分业经营的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限制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也有所松动。一些政策措施的出台为金融业分业框架下的业务交叉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更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条件。

2.信息技术的发展

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出现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现在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已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有用户规模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近些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商业银行的营运之中。中国的各大商业银行在观念上已经将银行信息化作为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工具,并且把技术作为自身的一项核心竞争力,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加适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抢占市场。信息技术不仅简化了商业银行相关的模拟和计算,还推动了金融市场交易和结算方式的创新,另外,信息技术还使银行可以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方式。

3.国际化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外资银行的涌入加快了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进程,中国商业银行也是如此。国际化为中国商业银行在业务运作、技术水平、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发展空间和经验。同时,大量外资银行参与国内竞争,有利于中国商业银行学习外资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外资金融机构在技术、金融创新上处于领先地位,可以起到示范、激励和交流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技术改进和金融创新的进程。

(四)商业银行的威胁分析

中国商业银行不仅面临着其他类似机构的压力,还有随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产品的威胁。中国商业银行必须认识到并且妥善处理这些威胁,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

1.市场份额和业务的竞争

现在而言,中国商业银行依然占据着较大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体制、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某些业务领域已经有所弱化,在负债业务、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方面均存在巨大的挑战和威胁。

2.互联网金融的威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也随之发展,而且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产品由于其便捷性、满足更多消费者需求等原因,越来越被消费者所接受。众筹、P2P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大数据金融、信息化金融机构、金融门户等都取得了不错的发展,不仅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些都对中国商业银行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3.对优质客户的竞争

优质客户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二八”理论被各个企业所认可,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针对优质客户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各大银行瞄准优秀客户群体,在经营手段、服务方式、服务品种等诸多方面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尤其是大型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内外向型企业和高端个人客户将成为各家银行首要的追逐目标,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信息的获取更为容易,各大银行针对优质客户,提出了更具有吸引力的条件,对优质客户的竞争极其激烈。

三、总结

中国商业银行发展至今,有其优势,但也有劣势,有环境带来的机遇,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威胁,要统筹兼顾。中国商业银行的优势有:资产规模优势、业务垄断优势、营业网点优势和客户优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劣势有: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上的劣势、金融产品品种多但缺乏创新性以及营销方面的不足。中国商业银行的机遇有:金融法规的完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化趋势。中国商业银行的威胁有:市场份额和业务的竞争、互联网金融的威胁、对优质客户的竞争以及激烈的服务竞争。

了解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基础。在清晰认识到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国商业银行的优势,弥补劣势,并紧紧抓住经营环境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避免陷入威胁之后甚至将商业银行面临的威胁转化为机遇,这些都是中国商业银行要做的。相信中国商业银行在清晰认识经营现状的前提下,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上丁.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的思考[J].黑龙江金融,2006,(4)

第9篇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11-0161-02

一、引言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各大商业银行的作用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商业银行中的新兴力量,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在资金融通与服务地方经济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因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时间相对较短、规模较小、发展局限较多,二者的经营效率较低,综合竞争实力较弱。鉴于此,本文从区域视角出发,立足江苏经济的发展实际,以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运用DEA模型对二者的经营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结合发展现状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推动江苏省的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更加快速、健康、和谐地发展,进而提升江苏各类商业银行的综合竞争实力。

二、江苏省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指标选取

经营效率主要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本文探究的经营效率是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各项投入与综合产出之间的一种分析,常见的效率分析有技术效率、规模效率、配置效率等,本文结合江苏省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实际,主要对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基于江苏省各家商业银行的综合运营状况,本文共选择10家商业银行,分别为5家城市商业银行(北京银行、江苏银行、南京银行、苏州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5家农村商业银行(南通农商行、江南农商行、淮海农商行、盐城农商行、无锡农商行)。数据以2012~2014年10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为基础,数据来源于江苏金融年鉴、各大商业银行的网站和各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报告。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测度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参数法和非参数法两种,本文结合各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和实际考量的需求,选择非参数法中的DEA方法作为银行效率的主要衡量方法。在进行规模效率与配置效率的测度之前,首先需要确定投入与产出指标,结合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本文确定的投入指标为实收资本、工资及福利,产出指标为贷款、存款、存入和拆放同业。具体见表1所示。

(二)规模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按照前面定义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和10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利用DEAP2.1软件,对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进行测度,效率值见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值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值普遍高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效率值,二者之间有缩小倾向,反映出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水平相对较好,农村商业银行仍大力进行改革,进而推动规模效率的全面提高,不断提升规模经济的综合效益。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来看:各商业银行的效率均值整体在0.95左右,银行之间的效率差异依然较大。规模效率最高的是北京银行,效率值为0.968,这与其规模较大、运营时间较长、大胆改革创新紧密相关,高效率值也是北京银行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北京银行融入竞争、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分工的一种体现;南京银行的规模效率位列第二,为0.961,比北京银行低0.007,充分彰显出南京银行在江苏省的综合发展实力,也说明南京银行因地制宜地进行业务的优化与重组,努力提升银行规模效益,银行的整体效率得到提升;江苏银行第三、苏州银行第四,二者的效率值差0.001,这说明两家商业银行的发展的差异相对较小,二者的实力相当,二者在规模扩大与规模经济实现的层面发展程度相对适中,二者较高的规模效率也是营业网点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一种实力印证;江苏长江商业银行的效率最低,主要因为其成立时间较短、网点覆盖范围较低、业务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程度较低。综合而言,江苏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发展依然有差距,未来需要结合自身需求进行改革,不断提升各大商业银行综合实力,全面推动各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和谐发展。

从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来看:农村商业银行的规模效率基本比城市商业银行的效率低,数值方面大都低于0.95,各大农村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江南农商行的规模效率最高,效率值为0.955,这既是常州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印证,也是江南农商行规模大、发展快、改革新的一种成果证明,江南农商行的网点分布是江苏各大农村商业银行之最,目前网点为223家;无锡农商行的规模效率第二,数值为0.949,这与无锡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农商行业务针对性强、服务综合化水平高等因素紧密相连,也是无锡地区商业银行经济发展实力的一种体现;南通农商行第三,这与其苏中地区的有利地位位置和沿海的优势发展区位密不可分,也是南通地区银行改革与发展的一种佐证;淮海农商行第四、盐城农商行第五,一方面因二者位于苏北地区,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因二者的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发展局限相对较多,未来需要充分立足于苏北的发展重心,大力推动农商行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

(三)配置效率的测度与分析

按照前面定义的投入与产出指标和10家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利用DEAP2.1软件,对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进行测度,效率值见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商业银行与农村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值整体呈上升的趋势,配置效率值比规模效率值略低,城市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高于农村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二者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反映出商业银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正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改革,大力推动综合效益的全面提升。

从城市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来看:各城市商业银行之间配置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银行之间效率差异明显,充分体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对商业银行配置效率的影响。北京银行的配置效率最高,效率值0.954,与规模效率的排序一样,较高的效率值充分说明北京银行雄厚的实力、飞速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一种综合成果,同时也体现出北京银行的综合运营现状以及北京银行在各大城市商业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南京银行的配置第二,效率值为0.944,比北京银行低0.1,这与南京银行的上市时间较短、改革的步伐相对缓慢、创新的力度与程度稍显欠缺等因素相关,同时也是南京银行与北京银行发展实力的一种差距,也反映出南京银行需要改革创新缩短差距。江苏银行的配置效率值第三,为0.942,这是江苏银行综合实力的一种体现,也是江苏银行大力进行改革与创新一种印证,更是江苏银行在省内综合发展现状的一种佐证。苏州银行的效率值第四,主要与其地域性的限制、发展的局限等因素相关,未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苏州银行的经营效率会得到全面的提升。江苏长江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最低,主要因其成立时间短、规模小、发展相对缓慢,也是江苏长江商业银行综合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

从农村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来看:各大农村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在0.94左右,银行之间的配置效率有差异,但差距有缩小的趋势。无锡农商行的配置效率最高,效率值为0.948,这既是无锡地区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也是无锡农商行大胆进行改革创新、不断优化现有规模、推动结构调整,实现规模效益与配置效率的双赢。江南农村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第二,为0.946,比无锡农商行低0.002,这充分说明江南农商行的发展水平较高,各项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较高,规模的扩大与效益的提升基本同步,农商行的综合经营绩效较高。南通农商行的配置效率值第三,这是苏中地区发展水平的一种体现,苏中地区经济发展相对适中、各项改革与创新的步伐相对适中,南通在苏中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因此南通农商行在资源平衡与资源配置方面相对较好,配置效率较高。淮海农商行的配置效率第四、盐城农商行的配置效率第五,主要是因为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也是苏北与苏中、苏南地区差距的一种体现,未来可以通过协调各种力量、平衡区域发展、调控经济社会等因素,推动苏北地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苏北地区商业银行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