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

时间:2023-10-16 16:07:20

导语:在地理教学课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理教学课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地理课堂;教学案例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现代地理教师的思想在不断地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在提升。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入现代地理课堂,将对传统地理教学产生冲击,进而带来地理课堂教学的一次变革。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作为基本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具备探讨和研究的过程。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一个知识点的提出,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对质疑解答中,使中学地理课堂具备研究性。

1.研究性

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是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通过提出问题,随后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找出所学习内容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

2.实践性

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性主要是强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教学过程,无论是动手能力、学习能力还是知识的掌握都将得以提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究、提升。

3.开放性

探究式学习的开放性是指课堂教学和课后研究,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活力而又不失宽松环境的课堂,营造了一个可以群体交流的活动氛围,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的步骤

在地理教学之前,学生脑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念,但是这些具备的概念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一些概念是明显有问题的,这就需要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改变。探究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推动学生获取新概念,改变错误的旧概念。

要使学生能够接受新概念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过对高中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调查、了解、统计,逐渐整理出学生已经具备的概念,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和学习,帮助学生逐渐获取科学概念。

1.揭示学生的前概念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对知识进行积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观点,教师一般通过不同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概念的情况,例如,问卷调查、座谈或者概念图方式,为以后的探究式教学打下基础。

2.诱发概念矛盾

诱发概念矛盾是让学生对其原有认知结构和现实的现象之间无法包容的矛盾。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一定有原有的认知结构作为基础,学生往往都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来接受新的问题,但很多时候是会产生矛盾的,一旦产生矛盾,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适当时机引入科学概念,产生替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就是概念发展、概念更替的过程。当前一个概念无法解释现有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接纳新的概念,纠正以往的认识。

三、教学实例

以高中地理必修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为例进行研究。

1.教材分析:这一节中包含着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大类型。对两种农业类型的比较是这一节的重点。

2.学情分析:从学生角度来说,因为城市学生很少对农业有所接触,对农时、农事、农业等概念非常模糊。一般学生出现的前概念包括:(1)过分强调区域概念,南稻北麦,很多学生认为北方就没有水稻。(2)农时不清。(3)很少接触农业。(4)地域不清,不清楚降水和气温对农业的影响。

3.操作过程

师: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在大力发展农业,主要是因为我国日益增长的人口。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逐年升高,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是什么?

生:小麦和水稻。

师:我们初中地理都学过,小麦和水稻的种植区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什么原因?

生:秦岭―淮河是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同时也是1月份0℃等温线。

师:因此农业生产和气温、降水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一种重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资料1:水稻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才能生长?

水稻习性介绍:属于喜温喜湿作物,生长期长,苗期生长要求10~12℃以上,开花授粉要求18~20℃以上的温度,同时,还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资料2: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区与人口密度的关系。

从分布的地区而言,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地区往往是人口稠密的地区。这里人口数量较大,对稻米的需求量也非常大。

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生:有利区位条件:(1)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生长;(2)地势低平,适宜水田管理;(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人多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教师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季风水田农业的区域分布来说首先处于地势平坦地区,需要良好的气温和降水条件,同时人口较为稠密,可以为季风水田农业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资料3:南方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010年的南方水灾报道:从6月13日的强降雨至今,南方大部地区频繁遭受强降雨侵袭。当前正值秋收作物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南方早稻陆续齐穗灌浆,中稻开始分蘖,双季晚稻正在育秧,而近期强降雨过程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雨区集中在长江流域,这一地区是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连续的强降雨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创。

师: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特点:(1)小农经营;(2)单产高,商品率低;(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水利工程量大。

学生通过一节课的接触,发现与以往学习地理内容有着很大的不同,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记忆就可以获得答案,而是通过不断地探究、思考、提问等方式来获取结果,在获取结果的同时也对以往的概念进行重新的整理,获得正确的信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已经逐渐走进课堂,改变学生惯有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式教学,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实现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精心提炼和展示的过程。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正确认识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提问的策略,增加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地理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教师的问题准备不充分,提问的范围过大,学生无从下手,学生回答往往是照本宣读,以偏概全,不利于学生的思考。

2.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随意,未经精心设计的粗放型问题满场飞,没有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而设计,使教学重难点偏离,避重就轻,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帮助。

3.教师设计的问题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没有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甚至会出现课堂冷场。

4.提问方式随意,教师提问时没有考虑问题的代表性和针对性,有时甚至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进行惩罚式提问,使提问的效用大打折扣。

二、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策略

1.课堂提问要提前预设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能为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服务,教师在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备课时应缜密地设计问题。如课堂提问问什么,在哪一个环节进行?设计的问题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要先后有序、环环相扣,有主有次、联结一贯且具有内在联系,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重在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思维,在积极思维中解决问题。问题设计的题意要明确,不能含糊其辞。如教学《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时,教师提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因不明确意思,无从着手。后来教师直问:“今天是10月6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南还是以北?”学生则异口同声回答:“在赤道以南。”可见,问题的设计若题意不明,就会影响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地理教学提问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相联系来达到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有用的地理的目的。但教师的提问也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更不能追求庸俗来活跃课堂气氛。

2.课堂提问要因人施问

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及学生解答,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及技能,但要注意提问时问题的难易要与提问对象的水平相适应,避免学生能力有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以免影响后续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因问题过易(学生能力过强)而失去提问所欲达到的预期目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因人而问,通过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合适的学生进行回答。如容易的问题,可以提问中差生,问题较难,可以提问优等生。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进步,都有得到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于消除中差等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也有很好的效果。

3.课堂提问要因时施问

地理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把问题问在教学当问处,问在难易适当处。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启迪学生智慧,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方法。在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教师及时提问,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得到解决,他们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教师也可以在讲解后,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可以在知识点之间选择提问进行过渡。如在《大气环流》教学时,在教师完成单圈环流的讲解后,先告诉学生:单圈环流是在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差异的情况下形成的。然后提问:那么在考虑地转偏向力因素的情况下,大气环流又是怎样的呢?用提问的方式承上启下,过渡自然,引起学生的注意,启迪思维。

4.课堂提问要因境施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努力营造师生和谐沟通的问题情境。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耐心倾听,并作出期待、信任、激励的表示,引导他们把问题回答出来,使他们有成功感,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自尊心。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问题,提高提问的针对性。课前预设的问题一旦受阻,就要及时调整,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创生出新的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第3篇

新课标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其目的就是要转换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强制要求学生同教师进行交流,而应当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乐于寻找教师,主动寻求知识。基于此,本文从巧妙设问、善用图形以及结合热点三个方面入手,研究地理课堂中如何实现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一、巧妙设问,带动学生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懂得如何巧妙地进行提问是非常重要的,而问题情境的引入也将是地理课堂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地理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生活,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并结合课堂内容设计问题,从问题中教会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地图”这节内容时,通过“美国轰炸阿富汗”这一国际事件设计一个问题:“美国在杀本?拉登时进行了精确定位,他们寻找本?拉登时,最需要的是什么?”结果大部分学生都想到了地图。可见,通过关注学生生活,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感到亲切,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很多,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又如,在教学“地球的公转”时,根据课程安排,首先借用多媒体展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和“黄赤交角图”,通过动态的图形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地球运转的规律,然后再加以讲解,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便基本掌握了。但是,由于缺乏深入思考,当遇到真正的问题时,部分学生还是很难解答。于是,在他们掌握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可以设计如下两个问题:A.请结合动态图,设想假如不存在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将发生怎样的变化?B.假如黄赤交角变大或者变小,那么寒带、热带及温带的范围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又分别会给地球的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由于问题极具探究性,可以安排分组讨论的环节,每个小组都讨论得很激烈。尤其当分析到“黄赤交角的改变而导致的环境影响”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很多学生甚至参考了多方面的资源,教师穿插其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学生既能获取知识,又得到了深入思考的机会。由此可见,巧妙设问对课堂教学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了解学生的生活,然后结合课件内容进行问题设计,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善用图形,激发学生想象

地理的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它的图形,“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可以看出地理学习离不开对图形的解读。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地理图形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倘若教学得当,它甚至可以构成师生之间互动的桥梁。因此,教师一定不能忽视地理图形这个领域,通过教会学生认识地图、分析地图并最终绘制地图,帮助他们更扎实地掌握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开发其智能,培养创新思维,并最终实现学生空间思维的形成。例如,在黑板上画一些简图、示意图、景观图等,一边画一边讲解,当学生的关注点在图形上时,一张张图形就活在学生的脑中,每次想到这部分内容,图形也随着显现出来,这无疑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冲积扇的形成”时,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冲积扇的特征,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和绘制图形,在绘制的过程中能不断发现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夯实了知识基础。此外,可以提供一些多媒体动画,如锋面雨、大洋环流、三圈环流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实现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因此,图形比文字更容易实现记忆,地理图形让抽象的概念有了依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记忆的效率和持久性。而在师生互动方面,由于图形比文字更加亲切,因而更能有效地打破隔阂,实现师生之间的沟通。

三、结合热点,开阔学生视野

地理还有着先驱性的一面,它往往能反映当今世界思想发展的潮流,而学生也经常会关注这些热点消息,无疑为地理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因此,要想更好地实现师生互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教师必须主动了解一些和地理相关的热点信息,比如环境保护、国土的开发整治、自然灾害以及国内外的时事聚焦等,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切入点。例如,在讲到城市化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引用过度开发旅游导致的不合理的城市化现象:耶路撒冷古城是最早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之一,但其自1982年至今,仍然没能摆脱濒危的状况。究其原因,是为了刺激旅游业发展,耶路撒冷古城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维护,城市规划缺乏统一,盲目发展使当地城市建筑物加速老化,遗产地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通过这样一个案例的解析,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城市化给城市带来的一些变化,这对他们分析课本内容也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第4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地理;教学;情感体验

一、把课程与生活相结合,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品德与社会地理的时候,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生活与课程相结合,唤醒学生心中的情感体验。

1.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感染真情

要把地理知识贴近生活,就要使学生自身能够通过地理知识来构造空间感,把抽象的地理知识生活化,从而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把蕴含在地理背后的情感挖掘出来。例如:教师在教授“我们的地球”时,如果纯粹靠教材的图画与文字去教导学生,学生很难接受,他们不能感受地理面貌的立体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可以在课堂中构建出游览地理风光这个环节,动感的画面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2.找到切入点,引发真情

学生对生活的感知、直接经验等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把生活与品德与社会地理教材相结合,找对切入点,把抽象的地理知识赋予生命的活力,从而引发学生的真情。如在教学“我们的祖国有多辽阔”这一课时,可以播放学校的图片,再与城市的地图相结合,进而与市、省的地图相比较,最后再联系到国家的地图,就会形象地知道祖国的辽阔。

3.找准连接点,点燃学生的真情

在面对品德与社会地理题材的难点时,更应该找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增强品德与社会地理的吸引力,点燃学生的情感。同样,在教学“我们的祖国有多辽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发言的兴趣,让学生把旅游过的景点描述出来,并展示不同的风景图片,最后构造品德与社会地理课的活跃气氛,鼓励学生探讨我国不同地区的温差、气候等,进而讨论引起偏差的主要原因。

二、把学生的亲历与感悟相连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1.引入生活的实例,用感悟促真情

学生的体验过程就是品德与社会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与基本形式,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学生的认知起点,把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与新知识结合起来,在生活体验中感悟真情,品德与社会地理教学才能激活学生心中的静态地理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德性发展。如在教学“日新月异的交通”时,可以先展示生活的实例:2001年,湖州的毛笋产量特别高,可是因为连续几天都是阴雨天气,山路泥泞又弯曲,造成收购车不能进山,最后农民损失惨重。把这则案例引入到教材中,就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山区交通不便造成的重大损失而感到惋惜。

2.回忆生活情境,在思考中激发真情

生活情境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源头,教师要把握生活中的源头活水,才能使品德与社会地理这门学科呈现出生活的气息。例如:在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展示垃圾的图片,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直接创造课堂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地球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在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讨论如何保护地球。生活情境再现的教育方法,不仅能让学生认识社会的现状,还能在思考中激发对生活的真情。这样,品德与社会地理教育就回归到日常生活中。

3.抓住生活的热点,用行动培养学生的真情

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生活上水资源的缺乏、天气的反常等都是现今社会的热点话题,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抓住这些生活热点。例如:在教授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可以渗透水资源缺乏这个问题;在教授“天有不测风云”的时候,就引导学生关注干旱地区的生活,了解天气变化的异常,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资料,教师再通过数据与案例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让学生更懂得环保的意义,培养出更深厚的感情。

三、把教材与实践结合,彰显情感的张力

1.调整好大与小,拨动学生的心弦

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涉及到的内容众多,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分解,以达成情感教育的目标。例如:在教授“我们共同的家”时,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家庭、班级、学校、家乡等的相片,让学生在感受温暖和睦的小家庭时,还可以感受班级、学校、家乡等大家庭的幸福。此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出示自己的家乡地图,把家乡的地图与国家的地图做比较,学生就能感受祖国的辽阔。教师应该把教学目标融合在一起,由小到大,使学生在掌握地理知识的时候,产生对祖国的情感。

2.处理好虚与实,深化学生的道德行为

很多时候,学生只习了理论知识,但很难落实到实践中去。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把地理知识化虚为实。如保护地球环境,人人皆知,但能付诸于行动的学生却很少。教师也可以结合保护环境的活动,让学生自己进行环境调查,并对调查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学生在调查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创新发展模式 实验教学 地理科学 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Experiment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i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HUANG Fang, LIANG Yahong

(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Pingdingshan University, Pingdingshan, He'nan 4670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experiment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These problems are as follows: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s or innovative experiment, the disagreement with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xperiment contents. In this article, the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experiment system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cludes the innovation of training targets, management mode and experiment contents.

Key words innov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 experiment teaching; geographical sciences; local university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大批高层次应用技能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毕业生无法满足市场或行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要实现 “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化,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势必要改变。

地理科学是一门跨越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型和交叉性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技能,使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系统地解决自然、社会、经济等领域与空间相关的复杂问题,或具备在地理科学方面进行教学或科研的能力。①可实际情况是,毕业生和社会的需求相脱节,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均比降低。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要想实现学校和社会的“无缝链接”,必须认真找出目前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创新发展实验教学体系。②

1 地理科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实验类型多为认知型和验证型实验,缺乏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学生对实验的认识仅限于教材和老师的有限讲解,对知识向实验的迁移和转化能力不足,致使实验沦为走形式,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和热情受到较大影响。

其次,实验内容、实验方式的设计没有明确的市场导向性,没有反映出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特点。学生所学的在社会上用不上,社会需要的学生又不具备。实验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缺乏层次性。在实验课里教师讲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与实际联系太少。比如,在进行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有关“缓冲区分析”的实验中,主要讲了软件中哪个菜单哪个命令来完成缓冲区分析,为了实验而实验,没有将缓冲区分析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学生学了之后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去用。

2 实验教学创新模式

2.1 培养目标创新

在地方高校里,地理科学专业大多定位为师范类专业,以培养合格的中学地理老师为主要培养目标。中学教育实习所占时间较长,大约4个月。一部分不愿当老师的学生在教育实习中表现不积极,实习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厌烦情绪。另外,中学对地理老师的需求有限,重视程度有限,即便有学生选择了去中学当地理老师,但就业满意度较低。鉴于此种情况,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除了面向中学培养高素质地理老师外,还要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服务型的地理人才,及面向科学研究培养地理科研人才。

2.2 “3+1”管理模式创新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里,多为“1+1”即“任课老师+学生”的管理模式,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做,学生看,然后模仿,整个实习过程短而仓促,学生收获不大。“3+1”的教学模式是指“工程师+老师+研究人员+学生”的模式。

基于不同的培养目标,打造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教育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双导师制的方式,培养知行合一的“H”型教师。“H”型教师,即:既精通教育理论,又擅长教育实验,同时又能使理论和实验互补共生,均衡发展的复合型教师。双导师是指同时由校内、校外各一名老师担任学生的教育指导老师。校内老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负责教育理论传授及学术指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工作。校外老师由优秀的中学地理老师负责教育技能、教育实验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培养。双师制不失为一种培养优秀中学地理教育人才的上策。

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方式主要靠课题参与,让学生参与到有科研项目的老师(特别是博士或教授)团队中,即“学生+科研导师”的模式,学生和导师之间实行双向选择,一旦选择了对方,这种稳定的学术型的师生关系可以长期固定下来,直到学生大学毕业。在地方高校里,博士或教授有的科研基础和科研能力相对较强,学校的科研项目大部分集中在这些人手中,这就为他们利用优势科研资源和科研平台为本科生提供科研训练创造了机会,吸收学生进入科研课题也可以解决老师在数据收集、野外考察等环节人手不足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这种培养模式对打算考研的同学有较大吸引力,事实也证明在本科阶段接受基础科研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融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考研录取中这些学生也更受研究生导师的青睐。 另外,事实也证明,科研训练还可以为学生参加众多比赛助一臂之力,比如“挑战杯”大赛, GIS应用大赛,甚至貌似与地理学相去甚远的电子商务大赛等,有科研基础的本科生在这些大赛中更容易脱颖而出。

对于应用型或服务型人才的培养,可以结合所学课程,在课程实习中选择与相关企业或事业单位相结合,由这些单位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能精湛的工程师担任实习指导老师。如气象与气候学课程的实习可以去气象局,让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气象预报的实践中;城市规划课程的实习可以去城市规划研究院或城建局,让学生跟着规划设计师们参与到城市规划的诸多环节。诸如此类的实习既可以让课堂上抽象的、枯燥的、死板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灵活化,又可以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习中由于学生所做的事情都直接服务于社会,这会让他们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很有意义,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很有用,进而增强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反过来,会增强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动力和进一步明晰学习的方向,进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工程师+学生”的管理模式可以避免书本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使学生在上学期间即可亲身感受真正的工作环境,熟悉业务流程,投身到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这样学生一毕业就成为身经百战的“成品”,必将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以上三种管理模式都要求室内实验与野外考察相结合、基础实验与应用创新实验相结合、课程实验与行业实践相结合。③

2.3 实验内容创新

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及所涵盖的知识基础,将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④

基础实验一般为教材里所要求的实验,伴随着课堂教学进行,多为验证型实验。基础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熟悉实验流程和仪器的使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学原理。基础实验分为一般基础实验和专业基础实验,一般基础实验为所有实验的基础之基础,主要包括大学化学实验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大学化学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规律、仪器分析方法、溶液的四大平衡及其分析方法等;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主要让学生掌握一门计算机编程语言,为以后建立模型做深入分析提供技术基础。专业基础实验主要指专业基础课所对应的相对独立的基本实验。其中自然地理方向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地球概论、水文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学、地貌学、气象学与气候学等;专业技术课程包括GIS、遥感概论和地图学;人文、经济地理方向的课程主要指人文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

综合型实验是指将多学科知识有机组合在一起,运用多种技术、方法手段来解决某一综合型的实际问题,其实验内容包含多种相互联系的地理元素。⑤综合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宏观地理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对区域旅游资源的评价,评价内容需要用到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方面的多种知识,而评价方法和手段又需要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综合型实验对应的课程包括:区域分析与规划、区域调查方法、旅游开发与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类);现代教育技术、地理教学论、班级管理等(教育教学类)。

创新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基础之上能在技术手段上有所创新或在方法上创新或者有新的发现,甚至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该类实验对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及灵活性方面要求较高。创新型实验来源较广,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毕业论文、学生的科研立项、“挑战杯”大赛、GIS大赛、创业大赛、服务地方等。创新型实验往往设计学科较多,社会响应面较广,学术或应用价值较大,备受学生欢迎,因此对指导老师的要求也较高。必要时,学校可根据自身师资力量、地方需求规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等,联合社会力量,采取“学校+企业”或“学校+农户”的方式共同完成此类实验,以期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水环境响应模拟。

以上三种实验在教学中都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在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都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 结语

地理科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社会覆盖面较广的学科,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途径。目前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能型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而实验教学的创新是转型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地理科学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方面必须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实验教学培养目标、实验教学管理方式和实验教学内容方面进一步发展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地理人才,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反过来,才会有更多人自愿投入到地理科学事业的发展中。

(下转第221页)(上接第187页)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2013年度平顶山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改革研究――以地理科学类专业为例”(2013JYZD07])

注释

① 蔡运龙.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9:19-20.

② 李旭,李守中,杨玉盛.高校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驱动因素及其趋向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9:75-77.

③ 张红日,明艳芳.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9):119-143.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135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多门学科的学习,其中一门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科就是地理。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到地理学科学习,因此学生在地理这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强的可塑性,正是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学科学习能力的大好时机。而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首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古人常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形容有才之士,可见地理学习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初中阶段学生开始正式进行地理学科学习,因此,教师要能够把握好这一大好机会,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使学生很好的入门。而目前虽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本人首先对目前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目前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的因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依然以传统的讲述法为主,而在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的需要,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方面存在不足,结果导致整个课堂教学活力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一些知识点的呈现,这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师与学生进行的互动不足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学生作为知识的获取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点,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就是很好的帮助学生学习知识点的有效途径。而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的互动不足。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存在从个人教学的视角出发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而对学生能否有效的接受知识点顾及的过少,进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有效把握,也难以很好地将学生纳入教学过程中来。

(三)难以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地图结合起来

地理作为一门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学科,地图自然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否能够识图、认图,直接影响到学生是否能够有效的进行地理学科学习。而想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识图与用图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其中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能够与地图有效结合起来。而目前初中地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y以有效的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起来,进而影响了学生有效进行地图学习。

(四)在引导学生应用知识点方面存在问题

只有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才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地理作为一门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而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一,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没有引起重视。一方面,教师对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地理题目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存在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培养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点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方面没有引起重视,这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解决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措施

目前虽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依然存在多种多样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针对上文提出的目前存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加以解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本人提出如下几种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

针对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的情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教学方法可供地理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教师可以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将一些地理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就一些问题展开讨论。较之于教师采用单一的讲述法,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针对目前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不足的情况,教师要积极的采取有效措施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针对知识点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而后鼓励学生积极作答,这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积极作答,对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方式。

(三)有效实现知识点讲解与地图的结合

地图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地图引起重视。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点,也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把握地图,教师应该结合地图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本人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与地图结合起来 ,一边让学生学习知识点,以便让学生观察地图,通过地图的有效应用,大大提升了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效率,同时学生的识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实现了学生知识点与识图能力的同步提升。

(四)注重提升学生应用知识点的能力

第7篇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

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线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实践,学会勤思考,巧实践,会提炼,促教学,其最好的形式就是课题研究。为此,中学地理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撰写教研论文,总结、提炼教学经验,提升自己,做出成绩。本文就中学地理教师教研论文写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教研论文写作的热情与功夫

1.热情与求真精神

地理教学的工作中,会碰到很多不同的困难,若无热情,就没有办法继续下去。追求学问的最崇高目标,不外乎真跟美。追求的目标无误,热情才不会削减。不少教师在工作了三、五年后,产生了职业倦怠,失去了热情。地理教学研究是一辈子的路,很长很远,过程中也有很多痛苦,如果没有热情的话,就不可能坚持下去,就永远不要想在教学中快乐,并取得一定的成就。大凡有所成就者,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境遇如何不佳,始终不熄的是求真的热情。

2.教研基本功

教育教学基本功夫不好,教学研究很吃力,中途就不得不放弃。作为中学一线地理教师要做许多地理习题,这是必要的。在做地理练习题中才能知道地理知识的精髓在哪里。比如,教师在做高中区域地理综合题时,往往不是单独应用到自然地理知识点,还应用到了人文地理知识。不能似是而非,以为已经懂了、可以解决了就去看答案。自然地理的练习也并非就是那么容易,需要推导,努力思考,与教材的知识、原理结合与应用。掌握好区域地理、区位条件等知识及相关的研究方法,这就是基本功夫。不要因为自己只教地理学,就不去学习其他知识,最好掌握两门以上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甚至是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心理、数据处理等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研讨、培训,多听、多问,多请教别人。一个人的思维有限、能力有限,不愿意去听、去看,就解决不了问题。

二、教研论文写作流程与技巧简析

1.中学地理学科教研与课题来源

在地理教学中,有许多素材和原料,教研论文与课题可源于以下几方面:(1)课程与教材领域。如,我国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演变研究、中外中学地理课程目标的比较、中外中学地理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中外中学地理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比较、中学地理新旧大纲的解读与比较、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点与结构联系分析、教材活动设计等。(2)教学领域。如,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研究、地理教学策略、地理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学地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的实施调控与反思、对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因素、中学地理教学方式实践、中学地理课外活动方式与方法的实践、关于中学地理教学优秀公开课教案和课后反思、案例分析、教材内容中概念辨析、活动探究设计等内容。(3)学习领域。可选择的课题有中学地理学习心理的研究,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与认知发展特点的研究,促进地理学习困难学生地理能力发展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关于中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的研究。(4)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如,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特点的研究,提高新教师地理教学基本功的研究,促进青年地理教师成长的研究,优秀地理教师基本特征的研究。(5)地理中考、高考研究。高效备考复习策略、地理中考和高考试题解析与亮点评析,核心考点透视、解题规律与技巧研究,中考、高考热点、创新特点与新动向研究等。(6)中学地理竞赛方面。如,中学地理竞赛解题能力研究,中学地理竞赛知识讲座、中学地理竞赛案例分析和有效学习方法归纳等的研究。当然,还可以开展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2.地理学科教学研究选题方法与技巧

一个好的、有价值的地理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在选题时要突出一个“新”。所谓“新”,就是指言他人所未言,补他人之所不足,领先他人一步,表现了新观念、新角度、新感受和新方法等,有“新”,论文或课题才充满活力,具有灵气、生气。观念新,就是指把注意力放在探讨教育教学实践的矛盾和问题上,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以亲身实践去补充前人的观点,纠正习以为常的传统经验。如,地理教学观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人本位”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还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实施课改标准,在一线实践中要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总结提升经验成果,要创造性地提出和开展新课题研究。角度新是指学科教学研究课题或论文立题有新意,新视觉、新方向,标新立异。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教材中挖掘各章节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教学案例中设计出新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亮点;学习、阅读大量他人的成果后,选择新的角度,提供新的材料,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法,撰写出有新意的体会论文等。此外,选题可选“深”,有针对性地选题,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深入剖析;选题也可“热”,选择热门论点,时效性强,如,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工作会的相关议题,影响深的观摩展示课以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的热点、亮点或新动向等;选题还可选“误”,即报纸、杂志中出现的某些科学性错误,教师可对其进行论述。

参考文献:

[1]王家洲.一线教师课题研究的优势与价值[J].新课程:综合版,2011(03).

第8篇

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落实,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创新的管理形式。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受到了重视,特别在农村教学中。地理教学管理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上入手,注重课堂趣味性。接下来,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管理经验,就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管理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管理;方法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注重课堂参与性,让学生懂得学习地理、善于学习地理,并且能够将所学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推动学生综合发展。

一、从教育根源抓起

教师提升思想认知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服务和管理的融合,采取随机听课、教学评价、学校达标会考调研等形式,进行跟踪调研,实行多样化评价指导,进而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思想认知和教学行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端正的态度进而实现地理教育管理目标。

对教师专业水平进行严格要求,也是确保教学质量的保证。初中阶段,地理知识在思维逻辑上结构上较为缜密,地理知识较为抽象,特别是新教材的出现,留给了教师充足的发挥空间。针对这一问题,初中地理教育管理可以对教师进行全过程培训。即:参照农村教育发展形式,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帮助教师完成地理教材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使教师能够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图文并茂融合式教学模式;然后根据教学进度,对全市农村教师进行网络培训。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教师可以进行逐层分析,实现城乡学校资源共享,实现初中地理教育管理的全面落实。

二、寻求创新型管理方法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学效率平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散,使得初中地理教育管理的间断。针对这一问题,只有寻求创新型管理方法--科研增效。

相对于教研活动,科研活动优势更为显著。所以,可以参照农村地理教学情况,制定重点科研可以,提升教师专业教学水平为目标,鼓励农村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例如:以“初中地理海陆的变迁”为课题,分别设置不同的研究形式。例如:活动课教学研究、实践活动研究等,通过科学的方法深化研究设计管理,通过海陆的变迁,让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研究板块构造学说,并能够让教师应用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特色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的课题研究,才能提升教师地理教学技能,进而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实现农村地理教学的增值效应。相对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创新型管理方法更具有特色优势,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导向。不断的进行地理教学研究,将推动教师专业技能为研究对象,提升教学质量为热荩辉谔骄恐刑剿鞣⒄梗我想农村地理教师的专业技能将会得到大跨步式的提升,其教育管理效果将更为显著。

三、管理好课堂双主体

根据农村地理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特点,实行双主体教学形式,即:地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平等是一种合作形式,注重主体教学形式,进而抓住课堂教学管理。双主体在不同的教材中有着不同的效果体现。在某一个区域地理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某个区域为例,进而掌握了解区域的重要方法,让学生能够根据方法的掌握而主动学习区域地理知识;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区域地理进行定位--定性--定向,探索出一条学习规律。在“不同区域差异”教学时,师生双主体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不同的方法。在学习自然地理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私利概念、规律的产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地理的神奇魅力,树立正确地理观念和学习态度。在学习人文地理时,师生结合共同研究人地关系的发展,进而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另一方面,师生主体效果在不同的课堂状态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初中地理课堂分诶:新知识学习、知识复习、知识评讲;根据教学理念,在新知识学习下,以教师为主体影响主要表现在“示标”“定标”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主要利用沟通交流、课堂练习等教学目标中、在知识复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学习理论知识,师生双主体影响下充分展现整合练习、应用练习等不同教学环节中。讲评主要是对习题知识的讲评,将提升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为目标,充分体现双主体形式,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管理。

结语:

总而言之,教学管理方法渗透在教学中,相互监督相互发展,进而改变农村地理教学现状,弥补其不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分别从: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管理中注重实用性、管理好课堂双主体,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初中地理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包春晖.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究[J/OL].学周刊,2016(32).

第9篇

关键词:地理;教研组;加强;教学质量

“也许你已入读名校,但未必得到名师指点;也许你并未入读名校,但有机会选择名师。”这是一则社会上某校外辅导机构招生广告中的一句,引发了我对当今教学现状的更多思考。它透露出的信息之一是:教育需要名校,名校需要名师,学生期望师从名师。但现实中名师毕竟不多,名师不多,当然满足不了学生群体的需求,这是制约教学质量大面积快速提高的一个瓶颈。怎么办?普通教师要迅速成长起来。成长为名师的途径不仅要依靠教师个人的努力,更要依靠教研组建设。

一、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紧迫性

不少学校的教研组只是同科教师的简单组合,没有或者很少发挥教研组应有的作用,老师们还是以单兵作战为主,教研组没有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俗话说的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没有凝聚力的教研组不就是一种摆设吗?形同虚设而已!这种状况必须要改变。

(1)竞争的需要。现在的教育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竞争失败就会被淘汰。我们提倡良性的、有序的竞争。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依赖于一大批团结协作、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教师和学生。竞争其实并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竞争的结果是造福了学生,也造福了学校和整个教育事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学会合作,而最重要的合作就是教研组内的合作,有效合作的教研组防则是铜墙铁壁,攻则能无坚不摧。

(2)压力的驱动。地理学科和其它各学科一样,承受着各种压力。学校寄予期望,甚至还有指标,与同类学校相比,学科成绩要位居前列,有一个教师落后,前列多数无望。学生和家长希望孩子无论分在哪个班,任课老师都是最优秀的,特别是经过几次分班,学生就自然地会把教过自己的老师进行对比,如果学生对你的印象不佳,就会明显影响自己的教学效果。社会主要只关注学校的教育成绩,不会去关心你某个教师的成绩,整个学科的优秀才有可能让学校明显受益。

(3)选科的尴尬。江苏省高考方案自2003年以来,虽历经调整,但对地理学科来说,每当选科之时,总是遭遇尴尬,选修地理的学生总是少之又少,这让广大地理教师感觉总不是个滋味,原因固然有多种,如可能与校方引导不够有关,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如果地理组总体教学实力很强,教师之间的差距很小,境况肯定要好得多。有同学在选科时想选地理,但又不知以后的地理教师怎样,最终因心存疑惑而没有选地理。我们要消除尴尬,让学生选得放心,就必须内强教师素质,外树教研组形象,提高全组教师知名度。

二、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重要意义

(1)教师成长有了沃土。青年教师充满激情,但因经验的欠缺,往往在教学上会走不少弯路,教学的有效性不高,他们如果没有教研组的帮助,只好凭自己个人的力量去寻找出路,这对整个教研组来说无疑是低效的,进步很慢,我们更需要的是整个学科的快速整体推进。教研组的强化建设给盼望进步的青年教师带来了福音,他们的成长有了沃土,必将开出更美丽的花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2)学生成绩有了保障。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直接结果是全体地理教师的快速成长,全体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不必担心会因师从某个老师而让自己成绩受损,因为每个老师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整体的地理成绩得以大面积提高,成绩有了强有力的保障。选修自己喜爱的地理时也会变得义无反顾,因为他们对成绩充满了自信。

(3)学校成功有了依托。各教研组撑起了学校教育,各个学科都强了,整个学校教育又怎能不强呢?地理教研组非常愿同其它教研组一道,撑直学校的腰杆,多出名师,争创名校,并以此带动本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教育辐射中心。

三、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途径

(1)统一思想认识。这是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前提。地理教研组长是整个教研组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核心人物,应统一全组思想认识,让青年教师和老教师都能真正认识到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取得全体教师的大力支持,激发人人都想成为一流名师并愿意为此付出不懈努力的信念,带领全组教师共同前进,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真正把地理组打造成一支强有力的战斗群体。

(2)加强集体备课。加强集体备课是提高地理教研组整体实力的一种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手段。全组要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全组所有教师要形成严格的统一的教学方案,上下形成合力,众人合为一人。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不仅要备教材内容,更要备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每个细节都不放过。在第一次备课的基础上经过试上课后,发现不足之处,有必要还要进行二次备课,让教学更切合实际、更切合学生,追求教学效果最优化,受益学生最多化。

(3)落实听课评课。虽经集体备课,但也不是让每个老师都成为同一个模具生产的产品,教师个人还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智慧,这就是内涵。这不是集体备课所能解决的,甚至这还会影响不同教师的教学质量。认真落实听课和评课计划,可以尽可能地缩小因此而造成的差距。可以安排定期听公开课和评课,也鼓励不打招呼听课,即“推门听课”,一方面增加听课机会,另一方面也会给全组老师带来压力,防止出现准备不充分现象。听课后应及时组织评课,听课老师不仅要评自己从课中学到了什么,也要评课中值得进一步改进之处,特别要评的是在课中学生学到了多少。听课评课利人利已,共同成长。第一次评课后,再听课,再评课,要让每个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课。

(4)设置精准练习。全组应统一为每一节课所学内容配置最精准的练习,题型不限,数量不在多少,关键在于紧密贴合所学内容,便于学生及时消化巩固,紧密贴合学生实际,抓基础,不出偏题怪题。这些练习根据需要,可以在课堂上边学边练习,也可以课后作为作业让学生自由练习,老师要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以便针对性地调整教学。个别同学反映的问题要单独解决,多数同学的共同问题要进行讲评纠正,绝不放过存在的任何一个问题,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同学。

(5)提升教研水平。教研组要尽可能地为全组老师服务。既要创设机会提高教师们的教学业务能力,也要组织教师多参加教学研究,向研究型教师转变。要多在组内开设教学研讨会,组内名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全组教师开设地理讲座。地理学科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教师更需要从亲身体验自然和社会中去理解地理。要尽可能地争取获得领导支持,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地理教师开展地理考察和研究。如果教师只是被束缚在书本中,自身的能力都难提高,又怎能有效提高地理教学呢?

(6)拓宽交流渠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理教研组内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组织经验交流会,让教学质量高的教师谈心得体会,介绍教学策略,将这些宝贵的交流材料汇编整理,发给全组老师,实现资源共享。要多和校内其它教研组交流,比如潮汐现象的成因可以和物理教研组交流,喀斯特地貌成因可以与化学教研组进行探讨。每个教研组都有值得学习之处。参加校际交流要尽可能让每个教师都有机会,不要总是局限于某几个人,要多吸收其它兄弟学校的宝贵经验。参会人员回来后要及时把所获信息在组内交流学习。我们要走出去,也要能请进来,校外的名师完全可以请进来交流示范。全组教师也要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彼此增进了解,加深师生情感,增强亲和力,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学习上的需求,不要以旧经验来对待今天的学生。

(7)开展多彩活动。地理教学如果脱离了活动,则是死水一潭。我们要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举办地理知识竞赛、开展实地调查、指导同学写地理小论文、开展研究性学习、组织全体同学看地理电影等,开阔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地理是离我们那么近,那么有趣、有用,从内心里热爱地理,用这种情感来学地理,怎能学不好?老师们呢,也经受着锻炼,也会站在更高的角度,推动地理教学的更快发展。

(8)结对新老教师。普通教师特别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的欠缺,往往难以独立承担教学任务。他们迫切需要得到组内重量级老教师的手把手指导。对于学生及其家长而言,他们普遍认为,如果分在一个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班上,那无疑是幸运的,而如果分在了一个刚毕业的青年教师班上,那就是不幸的,因为自己成了新教师教学的实验品,谁都不愿意做实验品。这虽然有点偏颇,但新教师确实必须要快速赢得学生的心。新老教师结对是个很好的办法,新教师要主动积极地拜师学艺,老教师也要真心帮扶徒弟。除了在备课中给予指导外,还要多让徒弟听听自己的课,学习自己的教学艺术。新教师要抓住这些机会,先听课后上课,并多请师父听听课,评评课,听后评,评后再听,不上好课誓不罢休。

(9)应用课题成果。地理组全体教师要积极申报省、市课题,有条件的还要申报国家级课题。教研组长和课题组负责人要积极组织和动员全体地理老师共同参与,人人都是课题组的成员,个个都有任务分工。要让大家能够充分认识到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全体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大家快速成长的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要能够展示出来,及时向相关期刊杂志投稿,争取能够发表。课题研究的最主要目的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研究成果要及时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四、加强地理教研组建设的保障机制

地理教研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地理教育的兴衰成败,但也不排除会有一些教师有不同看法,他们因循守旧或出于个人利益,不太情愿投身于教学改革大潮中。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教研组建设,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励全体地理教师积极投身其中,给每个教师创设教学公平的环境,出台相应的绩效制度,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等。要把加强教研组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大事务来抓好、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