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37:21
导语: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包括了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三门学科的知识。国内绝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将它作为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凸显其重要性。本课程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桥梁课程,与中医药临床联系十分密切,可作为中西医结合的纽带,有助于中医药专业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掌握和对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扬。早在三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从理论上奠定了中医学与免疫学紧密联系的基础;中医外感病邪的疠气往往与医学微生物学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关;西周时期的《周礼・疾医》里描述“四时皆有疬疾”,而“秋时有疟寒疾”,其中描述的疟寒疾即是人体寄生虫学的疟疾。而且,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中医药研究的广泛开展,科学工作者发现某些中药具有很强的免疫调节与免疫增强的功能,可以保护免疫器官、滋养免疫细胞、调节增强免疫分子的活力,发挥抗感染、抗肿瘤等多种免疫作用。目前,中医药界已经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出具有广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还可广泛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活性,从根本上强身抗病,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从这些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中医药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联系十分密切。因此,中医药专业特别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掌握好《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实践技能,对于本专业学生未来学习中医内科学和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现状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5]。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药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教学的现状,我们未来拟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本课程试验教学,通过改进实验内容、改变实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中医药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晶,刘艳明.中药学专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8):1235-1238.
[2]诸欣平,苏川.人体寄生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职业院校主要是面向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护理专业更是直接为社区和医院等卫生服务业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护生毕业后不仅要有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还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正确观察患者病情。同时还要具备操作新仪器,开展新技术的能力[1],才能很好地完成护理程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学会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临床经验丰富,人际沟通能力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形式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护理。
1 何为“双师型”教师
目前尚无统一界定,可以综合理解为:教师在获得教学职称或资格外还需要取得相应系列另一技术职称或资格证书,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或是他们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素质和水平,又要具备熟练的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即“双素质型”。
2 我院临床护理教学团队的构成
2.1 高级职称双师
他们同时具备“双职称”和“双素质型”。医学专业转型而来,临床经验丰富。我校原为地方中等卫生学校,生源少,师资力量雄厚,所有临床教师均是本科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后脱产到地方综合医院相应继续学习1~2年再任教,课时少的教师一直兼职去挂靠医院参加医疗实践工作,多年的临床工作使这一批老教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一边上班,一边上课,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去医院见习典型案例,现场讲解教学知识点,安排病例讨论。课堂上将临床实例寓于教学中,学生如亲临其境,体会深,教学效果好。随着我国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我校开设了自己的附属医院,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和教师兼职医院,临床教师继续坚持教学、实践两不误。这批教师大部分是1996年前大学本科毕业,年龄40岁以上,都具备高级讲师和副主任医师双职称。
2.2 中级职称双师
所谓的“双职称”或“双证型”。医学专业毕业,同时取得了教师和相应系列的资格证书,缺乏一定的临床经验。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招生规模逐渐扩大,学生数量激增,一批批新分配的医学本科毕业生来到了学校任教,由于教育资金紧张,教师名额有限,繁重的教学任务迫使新教师来到学校后直接上岗,小小的附属医院已无法容纳更多的教师进入临床实践,况且大部分教师一学期都要完成两到三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还要忙于写论文,评职称。教师精力有限,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疲于奔命之余也很少把心事放在实践能力的提升上。
2.3 初级职称双师
基本是高校护理专业毕业后直接走向教师岗位,理论考试取得教师和护士资格证书,缺少护理工作经历和临床实践经验。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大部分中职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新升格的院校有中专、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专护理等多层次学历,大批高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走进我院担任临床护理课程专职教师,成为学校青年教师的中坚力量。
3 医学专业“双师”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优势
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使原有的中专和高职医疗专业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于是学校面临专业设置的改变,护理专业招生规模的扩大,造成了临床护理专职教师严重不足,医学专业教师全部转型为临床护理专业教师,临床护理的教学任务落在了临床医学教师的肩上。由具备执业医师资格或(和)医学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承担临床护理的教学,由于从事多年临床实践工作,责任心非常强,教学热情高涨,讲课生动活泼,教学手法灵活,实时地引入临床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课堂师生互动情况好,课堂气氛活跃,能充分发挥先进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场地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毕业后能主动护理,积极观察病情变化,主动配合医生抢救,做到心中有数。如: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教学中,讲解重点是观察病情和抢救配合,如观察出血量的大小和出血是否停止,在病程中患者呕血和黑便次数多,颜色红,生命体征不平稳,红细胞压积减少,血尿素氮逐渐升高,说明出血量大,出血未停止,必须配合抢救。护理措施包括血容量下降甚至休克时补液原则,具体的止血措施包括静脉曲张的三腔管压迫止血的护理,胃镜直视下止血的配合和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应用护理。学生弄懂了疾病的概念和临床表现以及发病过程,知道了具体的治疗情况,结合药理学基础,下一步如何护理就很简单了。教师讲完了病情变化和抢救措施,护理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突然转变为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未完全转变。教学中过分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讲解,护理措施融会贯通,反映护士职业特点的护理诊断和医护合作性内容不甚明了,一带而过。由护理专业毕业的教师承担临床护理,她们自身的医学基础知识较薄弱,毕业后直接从事临床护理的教学,有些不常见的疾病她们在实习时也从未遇见过,对临床新理论 和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中不重视疾病的医学知识,甚至无法讲深讲透每一个疾病的概念,干脆就对着护理措施照本宣科。导致学生无法认识疾病的内涵,对临床广泛应用的技术一无所知,缺乏观察疾病的能力,成为被动的护理者。培养出来的学生进入临床后很难适应现代护理的需要。
1.1调查对象
对我校2011级(4年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不同学制(五年制、七年制)学生中,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150名调查对象。发出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139份,有效率为92.67%。139名学生中,男生44人(31.65%),女生95人(68.35%);五年制学生105人(75.54%),七年制学生34人(24.64%);来自城镇学生45人(32.37%),来自农村学生94人(67.63%)。
1.2调查方法
自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学习现况及专业素养调查问卷》,主要从专业兴趣、学习现况、专业素养3个方面设计了30个问题,如“你为什么选择医学专业”、“你为医学生身份感到骄骄傲吗”、“经过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你现在对医学专业的兴趣如何”、“毕业后你会选择当医师吗”、“你现在能背出多少首方剂”、“你会用医学专业文献数据库查阅专业文献资料吗”、“你如何看待大学生创新性科研项目”等,所有问题全部采用选择题方式,根据不同问题形式设计了相应的备选答案。
2调查结果
2.1专业兴趣及职业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入学时自主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为48人(34.53%),父母的意愿为65人(46.76%),其他原因选择医学专业的26人(18.71%)。学生表示对医学专业越来越有兴趣的34人(24.46%),越来越没有兴趣的12人(8.63%),很纠结、说不清的103人(74.10%),对于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医师方面,有信心的学生74人(53.24%),没有信心的57人(41.00%),根本不想当医师的8人(5.76%)。如果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还会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31人(22.31%),会选择医学专业,但不会选择中西医结合专业的65人(46.76%),肯定不会选择医学专业28人(20.14%),没想过,不能回答问题的15人(10.79%)。
2.2学习现况
对学习现况的调查发现,21.58%的学生对目前大学生活觉得满意和开心,只有8.63%的学生认为自己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专业学习上,有52%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有过1门以上不及格的科目,61%的同学觉得临床课程比基础课程有趣。对临床课程教学,认为应该加强中西医内容教学的学生有36人(25.90%),认为应该加强西医内容的教学30人(21.58%),中西都应加强的68人(48.92%),仅5人(3.6%)认可目前的课堂教学难度。
2.3专业素养
对学生现有医学专业知识素养的调查发现,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西医知识掌握较好,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好的创新思维。如73%的同学认为课堂教学只是起引领作用,大学生应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59.71%的同学会就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问题和老师交流,87.05%的同学会去图书馆借阅医学杂志或专著,80.58%的同学会使用万方、维普、CNKI等医学专业文献数据库,71.52%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对专业学习很有帮助。但调查结果也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医基本功底比较薄弱,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明显不足。如有97.12%的同学没有通读过《黄帝内经》,92.09%的人没有通读过《伤寒论》,64.03%的同学没有尝试过运用所学方药知识给自己或亲人开中药处方。对方剂的掌握情况也不理想,方剂能掌握100首以上12人(8.63%),50~100首20人(14.3%),10~50首68人(48.92%),10首以下39人(28.06%)。
3分析与对策
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授课的对象是高年级学生,经过了前期的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医学专业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要上好临床课程,提升培养质量,临床课程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
(1)运用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
影响并巩固学生的专业。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并不牢固,经过前期的医学基础教育,很多学生对临床课程还是充满期待,内、外、妇、儿科等专业课程毕竟是未知的领域,这个时候是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的很好时机。临床课程老师一般都有自己的临床实践体会,可以在专业课堂上适当的分享自己的临床感悟,真诚的交流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对临床医师职业的向往,从而坚定学医之路。
(2)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加强中医经典知识的温习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西医知识学得比中医要好,中医临床思辨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中医经典内容的教学,夯实学生的中医基本功。教师本身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能力,认真探索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一体化教学。
(3)临床课程教学要兼顾教学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一)对象。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校部分大三本科学生500人进行调查。其中,护理专业65人、中西医专业95人、口腔专业28人、药学专业35人、临床及相关专业255人。
(二)方法。本次调查共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理论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需求。采用SPSS13.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在各种需求之间的差异性。
二、结果
(一)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结果。表1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学时以及各章内容要求都不同。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需求量较大,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其他专业高。大部分专业在自然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等章节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偏大。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分配比例需求结果。表2显示,总的来说,各个专业对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这6部分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例较偏高,但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医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口腔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药学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护理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需求调查。各个专业对预防医学实验需求不同:临床及相关专业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见习的需求最高,其次开设统计上机实习和疾病控制中心见习,社会实践需求最低(χ2=13.42,P<0.05);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社区卫生服务见习次之,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8.93,P<0.05);药学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最低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χ2=18.23,P<0.05);口腔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社会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见习,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21.83,P<0.01);护理专业对社区卫生服务见习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疾病控制中心最低(χ2=23.64,P<0.01)。对于同一实验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对于实验室实验: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χ2=15.98,P<0.05);统计上机实习: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5.90,P<0.01);疾病控制中心见习:临床相关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2.19,P<0.01);对于社会实践:口腔专业>临床相关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χ2=13.65,P<0.05);社区服务见习:护理专业>临床相关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χ2=25.47,P<0.01)。
【关键词】混合式教育 小组合作学习 医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45-03
在全球进入信息化的时代,网络新媒体时刻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发展。大多数医科院校也紧跟时代步伐,建设各类医学网络课程,将网络引入医学教育中。事实上,这些医学网络教育课程因为自身的缺陷,并未成功地将网络教育的优点带入医学教学之中,而逐步沦为为了使用网络而使用网络的教育模式,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尤其在临床医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中,陈旧不新颖的医学网络学习系统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使用欲望,也就失去了医学网络教育在互联网时代服务学生的意义。
一 混合式教育在临床医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
现代医学生具有现代化和网络化思维,传统课堂教育刻板保守的特性已经不能满足其对最新医学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新媒体支撑下医学网络教育具有大量的高清图片、高清影像资料,相比于传统课堂中的课本,既对现代医学生有着更强的吸引力,也赋予了医学生对知识渴求的选择性。
在医科院校的教学实践中,纯粹的医学网络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现阶段医学网络教育过度脱离课堂教育和书本教育,并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检验手段,无法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二是网络教育成本较高,使很多院校无法提供大量资金建立自主的网络教育平台,而且人机交互落后,用户体验差,对移动端和多平台支持不够,给教师和学生的使用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三是教师群体对医学网络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对医学网络平台的使用不够频繁,导致大量的平台建设近似于荒废,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各所医科高校正在积极寻求对医学生网络教育的改革。
混合式教育,即Blending Learning,在吸收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并不完全抛弃传统课堂教育和面对面的交流模式。简而言之,就是运用多种教育思维和教育理念,达到提高效率和减弱负面因素的目的。
临床医学专业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学生自发组织、自我管理的学习组织,对医学生课外学习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采取的是扁平化管理方式,秉着人人参与的原则,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对医学学习的参与程度。小组合作学习自发组织的模式使具有相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能够集思广益,将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放到一个平台中解决,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现代新媒体支撑下的混合式教育具有快速、便捷、低成本的特性以及对现代医学生极具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正好迎合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需求。对此,笔者以人体解剖学为例子进行混合式教育相关实践研究,希望能总结出一套有效地吸收网络教育优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和规则。
二 混合式教育在人体解剖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实践探索
1.人体解剖学学习小组的基本情况
人体解剖学学习小组由南通大学医学院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0名大一学生组成,历时约一学期时间。
学习小组在线下每周举行一次小组讨论,每隔两周进行一次学结,并不定期开展教学活动。小组的召集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前端分析
笔者通过资料查询、问卷调查、小组试运行等方式确定了本小组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在征求了人体解剖教研室相关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出相应前端分析的结构,下面以人体解剖学中的运动系统部分为例展示我们的分析结果(见表1)。
3.网络支持环境分析
利用腾讯QQ软件实现基于网络的学习交流、主题讨论、资源共享以及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等教学功能。
4.教学活动的设计
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笔者围绕学习目标和小组成员的反馈,根据相应的教学单元,设计了线下和线上互动的学习方式,并确定了教学活动的序列。下面以上肢骨及其连结为例。
在安排相关教学活动时,主要依据学习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资源的特性,将适合线上学习的学习活动放到线上,将适合线下学习的项目放到线下。将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上传到QQ群的群文件之中,这样使小组成员前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来选择查看文档,从而减少线下讨论阅读相关文档的时间,充分体现线上学习的便捷性和移动性。而对于小组讨论、阶段测验这样的学习活动,笔者认为线下大家面对面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不适合在网上讨论。因为线下活动有线上活动所不具备的严肃性,更适合医学生的讨论和交流(见表2)。
确定了流程之后,我们对教育单元的设计进行了具体的设计,包括对小组活动内容、相关资源、活动地点、讨论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设计。
5.相关的学习支持
第一,教师支持。在我们的小组学习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大体方向由学生进行选择。人体解剖教研室的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对小组学习进行指导、点评和监督,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及时通过反馈对小组学习进行调整。
第二,评价支持。在混合式学习中,因为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学习过程更加细致,传统评价手段并不能达到其要求,纯粹的网络评价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对混合式学习应该采用传统和网络相结合的评价模式,来达到最好的效果。小组学习实践中,在线上我们对小组成员的活跃性和其主持的相应网络交流内容进行评价,在线下我们采用测试的模式对其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测,并在案例讨论环节中对其表现做出相应点评。评测模式由教师测评、学生互评和自评组成,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最后的统计。总而言之,在小组评价中,我们采用多元化、多角度的方式进行评价,这符合混合式教育的特点。
三 混合式教育在人体解剖学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效果分析
在一个学期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基本上都能认真地参与线上和线下活动,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大多数学生表示,以前对自己的课余时间利用不够,而在参加相关小组的活动之后和教师的合理引导下,如何在课外对人体解剖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有了自己的理解。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激发,能够顺利地完成相应的任务。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小组成员的资料收集、知识归纳、口头表述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整个学期的学习结束后,我们对小组成员进行了相应的调查,对结果进行统计。他们对整个小组学习过程的满意度达到95%,对整个小组学习过程达到预期效果的人数占90%,在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中,整体达到优秀的学生占比为100%,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
为了进一步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调查,我们扩大了调查范围,对173名大一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在阅读相关小组学习文档资料和学习流程之后,表示感兴趣的学生达到98.2%,表示符合自己对医学课程学习预期的达到91.3%。可以说该学习模式对绝大部分医学生是有吸引力的。
当然整个学习小组学习过程还是存在相应问题的,比如教师参与度不够、线下学习时间选择较为不易、部分成员任务完成效率不高等,我们收集了相应的反馈信息,并准备在下一期小组学习中进行改进。
四 总结
总体而言,混合式教育在临床医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其低成本、活动性强的特点是对课堂教育的良好补充。现阶段临床医学教学改革逐步转向PBL、CBL模式,笔者相信,混合式教育指导下的临床医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这种改革的一种良好载体,这种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自主性和培养合作素养是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齐建华、任传忠.“小组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在普通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实施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32)
[2]钟志荣.基于QQ群平台的混合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J].价值工程,2010(19)
[3]何敬、尹斌亮、赖利旗.基于微信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研究――以“藏语常用语”专题学习为例[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8)
滨州医学院烟台校区的专业有: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护理学专业、生物技术专业、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麻醉学专业、医学影像学专业、法学专业(医事法律方向)、统计学专业(卫生统计学方向)、英语专业(医学方向)、药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公共事业管理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药学专业(临床药学方向)、应用心理学专业(临床心理学方向)。
材料补充:
滨州医学院于2001年在山东省烟台市建立新校区即烟台校区,现有滨州、烟台两个校区,占地1589.5亩,总建筑面积62.9万平方米;资产总值12.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33亿元。滨州医学院的本科部基本都在烟台,滨州部分主要是附属医院和专科、成教以及见习点。
(来源:文章屋网 )
2、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可以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3、七年制中医学临床硕士和八年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生产实习和一年以上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的,以及中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可以申请在毕业当年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4、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业专科学历,以及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申请参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
5、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
6、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傣医学、壮医学、哈萨克医学专业可以报考;不能报考中医执业医师的专业:
1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1.1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有利于教与学医学院校的医用化学课程学时一般较少,合理运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既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内容丰富形象的特点,又能充分利用板书教学速度适当、重点突出的特点,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有些教学内容如“电子云”、“杂化轨道”、“手性分子和对映体”等内容,多媒体教学表达的更形象、更直观;有些教学内容如讲课内容的框架和重难点内容以及一些重要物质的结构式的写法,板书教学重点突出、效果更好。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和精心设计的板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记忆和对知识的掌握,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对教学过程的掌控。
1.2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医用化学是后续各种医学课程学习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联系特别是生物化学课程的联系。例如,在讲授“氢键和范德华力”时,引申出生物化学课程中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稳定力量”;讲授“羟基酸”时,要求学生掌握乳酸、苹果酸、柠檬酸、异柠檬酸等物质的结构,为以后生物化学课程中的“糖代谢”内容的讲授奠定基础;讲授“乙酰胆碱”时,引申出生理学课程中的“神经递质”;讲授“生物碱”时,注重与药理学课程中一些药物的联系。通过加强与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医用化学课程教学中,将医用化学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知识和临床知识相联系,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时也更有动力[2]。如在讲授“蔗糖”时,讲解红糖、白糖、冰糖的知识;讲授“醇的氧化反应”时,讲解“呼吸分析仪检查汽车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的原理”;讲授“酮体”时,解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吸中为什么会出现烂苹果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发现医用化学的学习并不是那么枯燥、空洞,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医疗密切相关,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常识、医疗知识等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2优化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教学是医用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设医用化学实验时,注重与生物化学和后续医学课程的联系,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开设基本操作实验如“实验仪器使用教学”(实验仪器包含生物化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医学课程实验教学中所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溶液的配置”,开设综合性实验如“血清中甘油三酯含量的测定”,同时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设计实验并独立完成。通过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规范操作和各种现代化分析检测仪器的使用方法以及临床检验所需的部分实验内容,为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医学学习的理解。
3优化评价方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传统的评价方式
1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思路
中医治疗技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卓越的诊疗效果已显示出神奇的魅力。然而临床医学专业的部分管理人员、教师对《中医学》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学生毕业从事的临床专业是西医,工作中不会涉及中医诊疗。针对这一现象,我校中医教研室全体教师认真讨论,统一了认识。既开设了《中医学》这门课,就要让学生达到学有所用;增强信心,能让学生掌握中医一些实用技术,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农村诊所、基层乡镇医院进行调研,发现国医堂在基层医院大量开设,中医疗法在基层群众中很受欢迎。临床需求就是我们的培养目标。通过调研,使师生认清了当前基层医疗形势,从而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思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具有中医特色的新型教学模式;压缩理论学时,删减艰涩难懂且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阅读中医典籍,寻找中西医的契合点,教学过程中尽量把中医理论通俗化,并结合临床将中医治疗技术引入养生保健与慢性疾病的康复中,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
2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高专的办学方针为“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的“应用型”、“技术型”决定了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完善了教学大纲,重新制定了教学计划,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了实训学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在实训教学中,摈弃了学生看电教视频、老师单独演示等形式,充分利用中医教研室的教师资源、组织学生小额分组实训;采用老师示范、学生训练、逐个指导的教学方法。增加两周中医毕业临床实习,让学生了解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特点,培养学生临证实践能力。
3突出中医的人文特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中医学很早就运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以广阔的视野,跨领域、多学科渗透,相互为用,体现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完美统一,蕴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中医独特的认知视角与其哲学理念及人文精神,充满了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中医学》中知识广泛,既需要有古代哲学、古典文学的积淀,又涉及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环境医学、社会医学及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点,旁征博引、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引导学生泛览相关知识,可以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学习不同学科时相互渗透,促进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4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