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读心术与心理学

时间:2023-10-17 09:37:22

导语:在读心术与心理学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读心术与心理学

第1篇

 

0 引言

 

198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数学为大众”的口号,倡导进行“大众数学”教育,即人人学习和使用有用的数学,让数学走进大众,使各类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相应的提高,使数学成为一种使人人都终身受益的文化力量[1]。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目前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独立学院已成为“大众本科教育”的重要承载体和生力军,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形势下,独立学院的教学,尤其是基础学科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其传统的应试型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以提高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为导向作出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 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

 

1.1 当前高校数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近代数学的飞速发展使高校数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理论上更加抽象,方法上更加综合。新的数学分支层出不穷,而且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另一方面数学的理论、方法已渗透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出现了众多的交叉学科。大量新的数学方法被有效地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行政管理甚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数学的发展也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广泛被使用。计算机软件包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和数字计算的速度。这些都冲破了传统观念和传统方法,改变了人们对高等数学知识的需求和使用。总之,新的形势就是数学变得更深刻了,更有用了,更能用了。

 

1.2 当前应用型高校数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①课程设置死板,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应用型高等院校数学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老三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这些几乎60年经久不变的内容基本上是数学专业学习内容的压缩。反映现代数学及应用的内容很少。②课程的教学方法落后,现代教学技术无用武之地。(这是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只教“老三篇”,用黑板和粉笔往往比使用多媒体的效果还佳。)课程多是片面强调数学的形式化、抽象性、严密性和逻辑性,强调推理和解题技巧,数学思想讲得少,数学课堂基本上是满堂灌,缺少数学应用的讲解和训练,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教学没有和目前多种多样的数学软件包相联系。③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存在问题。教学效果的检查主要是看应试成绩,只看题做的如何,不考察对数学思想的理解能力和用数学方法与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看考研的及格率。而考研的内容与对应用型本科生的要求并不完全符合,考研成绩的好坏不足以作为评价本科教育好坏的重要凭据。这一标准加重了应试教育产生的弊端。④没有因材施教。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毛入学率达到30%以上的大众教育阶段。研究型高校依然“我行我素”始终在延续着精英教育,众多的应用型高等院校则成了大众教育的主要承载体。发生了根本改变的学生现状一方面与早应改变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另一方面又与精英教育的模式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各应用型高校本应重新找准各自的定位,根据学生情况发生的转变,改革旧的教育模式,制定新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但是很可惜,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没有顺利完成及时的再定位和改革,仍沿用原有的数学教育教学模式。教学的内容与精英教育时没有差别,甚至应试难度还有提高。这就使原本存在的数学教育上的问题雪上加霜。不能因材施教是其中的根本问题。

 

所以应用型高校与研究型高校在数学教育教学上相比更需要改革。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高校,其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数学飞速发展的形势下,上述存在的问题在独立学院一应俱全,且更有甚者。因此,数学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2 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的方向

 

2.1 “新三篇”的概念 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提出应用型高校数学教学“新三篇”概念,即“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和“数学建模”,为独立学院数学课程提供改革与创新的方向。不求知识的全面系统,但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适当降低传统“老三篇”中的理论推导和计算技巧,且增加应用性知识的比例,改变过去基础性过强而实践应用性偏弱的状况。

 

“基础数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高等数学,第二部分为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老三篇”是现代数学的基础,其思想和精髓应作为课程内容。因为要介绍“应用数学”和“数学建模”,课时又不能大量增加,故“老三篇”就要压缩。其中《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一个学期,《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一个学期。《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突出讲述微积分中的重要概念,如极限、微分、积分、级数和微分方程等;强调数学思想,如使用极限的思想研究函数的性质等,并注意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中的线性代数主要讲述线性方程组的有关概念及应用;概率统计主要讲述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应用和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及思想。基础数学主要讲思想、讲概念和主要的结论及应用,通过简单的例子说明问题。

 

“应用数学”可包括差分方程、数值计算、运筹学、对策论、多目标决策、图论、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神经网络等内容。让学生了解近现代应用数学的一些内容及应用的实例,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建模”以数学实验为教学形式,让学生掌握综合应用各种数学概念和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结合数学软件等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

 

“新三篇”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知,即数学是有用的,是能用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淡化推导和计算技巧的原则 扩招以后,大批按原来精英教育的标准上不了大学的学生涌进应用型高校。应用型高校包括独立学院受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数学上的创新人才。目前,独立学院数学课程的教学大多借鉴甚至照搬一本或二本院校的模式。但独立学院录取分数相对较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照搬传统的培养“精英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必然不适合,结果是许多学生学不懂数学,大批学生数学不及格以致不能毕业成了很普遍的现象。结合学生状况及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的数学教学应强调对体现学科思想的重要概念、结论的理解以及数学的应用。课程应淡化繁琐的理论推导和计算技巧,而将这一部分交由相关数学软件来实现。要把数学尽量变成让现在的学生容易接受的,简单又有乐趣的课程。因此“基础数学”课程教材在各章节内容的编排上,首先采用常规的、基础的例题介绍基本的知识点和简单的计算,而对复杂的、涉及较高计算技巧的问题,则直接运用一些数学软件来求解,这样学生可以从大量繁琐复杂的运算中解放出来,通过数学软件化解过难过繁的运算,使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计算软件。

 

2.3 与数学软件相结合的原则 钱学森教授1989年就指出了计算机对数学教学的深刻影响,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与数学家也都指出要培养一代创新人才必须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计算机是数学教师的得力助手。随着数学的发展,数学软件将成为人们学习数学时必不可少的工具。独立学院更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的能力,这将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得心应手。许多数学软件都具有强大而完备的计算功能,数学课程所涉及的绝大多数计算几乎都能通过数学软件来迅速求解,且大大提高了计算的速度。数学软件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现数学知识。如利用数学软件强大的图形绘制功能,在数学教材中可以绘制出丰富有趣的曲线和曲面,利用彩色的图形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也使数学课程的内容表达得更全面、更直观、更清晰、更易懂,将重要而抽象的数学概念、原理、方法和思想等直观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为学生对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基础数学”课程应体现数学软件与数学内容的紧密结合。当然我们也必须十分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学生过分地依赖数学软件,在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部分,利用黑板、粉笔进行教学,利用书面作业进行练习,比用计算机更为有效。关键是要做到两者恰当结合和相互促进,才能充分发挥数学软件对数学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2.4 课程教材的编写应体现数学实验的思想 通过数学实验可化解知识难点并进而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探索。

 

数学课程中涉及众多抽象的定义、定理,依靠逻辑而不是观测结果作为其真理的标准。但同时也不排斥使用观测、模拟的手段作为发现真理的手段[3]。学生借助计算机软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做实验,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借助数学实验,让学生去探索、学习和发现数学规律,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综合能力的目的[4]。比如多元函数微积分学一直是非常重要而又非常难以掌握的部分,在介绍多元函数极值时,可先用数学软件画出函数①z=x2+y2;②z=-■;③z=xy的曲面图形,让学生分析三个函数在点P(0,0)的函数值与点P领域内其他点函数值的大小关系,再结合一元函数极值的概念,推广出二元函数极值的概念。为求二元函数极值,引导学生分析这三个函数在点

 

P(0,0)的偏导数得到求可疑极值点的方法,再用数学软件画出这三个函数在点P(0,0)附近的等高线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在两个极值点附近,等高线是封闭的;非极值点附近,等高线不封闭。由此得到从图形上判断可疑的极值点是否为极值点的方法。最后再介绍一下极值点的充分条件定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自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过程中去观察、发现数学规律,验证和巩固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老师的满堂灌,重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因此,“基础数学”课程结合数学实验也是舍去了繁琐、冗长的理论推导,认识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的好方法。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虽然也都开设了数学实验课,但是一般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单独开设,单独开设使得数学实验课程只能对传统的数学教学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贡献不大。而在“基础数学”课程中融入数学实验,可以使数学实验成为数学教学中的常态。

 

不少人认为只有传统的数学教学才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而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数学实验将背离数学的本质,使学生失去了重要的数学训练机会。不可否认,现代计算工具的运用导致了部分心脑计算功能的退化而使人们更多的依赖于计算工具,但如果人的智能转向更高层次的开发,这部分的退化则并不是那么值得令人担忧[5]。事实上,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促进其对数学概念、定理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加快了数学素质的形成。

 

2.5 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 数学的应用说到底就是运用数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领会数学的有用性,学会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应是数学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方面。在“基础数学”课程中应尽早融入数学建模思想,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增加数学课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再结合“新三篇”中“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可以促使学生在实践、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自觉地运用数学,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有助于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将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

 

3 结语

 

为了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在数学课程教材的改革和创新方面做了可以借鉴的大胆尝试,已经完成了《基础数学Ⅰ高等数学》和《基础数学Ⅱ线性代数与概率统计》两本教材的编写。但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目前数学发展的形势,适合人们对数学新的需求和利用,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现状的数学教育之路,我们还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任重而道远。

第2篇

1 提出问题,进入情境

这是课外网络学习阶段。教师提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在专用网络上提供给学生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哭坟》,要求学生配乐整体感知课文,记录下阅读过程中自己的第一感受。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能帮助学生进入情境,激感共鸣。同时,教师在班级网络上提供阅读探究题,为学生在课外的探究性学习提供第一起点:故事中各个人物的性格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文章所要反映的思想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和婚姻状况。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倡学生上网搜索有关参考资料,更提倡在阅读过程中敢于质疑,提出新问题。广阔的网络空间扩大了知识来源的渠道,从多角度、多侧面呈现出知识及对知识的理解,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相互作用,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固有的知识框架和课本、教参上的相关知识,而是通过自由、自主的网络阅读,搜索信息,筛选信息,提取信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他们自己对所获得的知识的构建。这一过程本身又是一个个新的阅读积累的过程,是一种扩大了的、优化的教学方式,丰富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

2 启发思考,自主探究

这也是课外学习阶段。在《孔雀东南飞》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大量信息后,他们会主动地整理相关资料,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议学生以网络小组(如QQ群、E-mail、班级论坛等)为单位,开展网上交流和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丰富、完善对问题的认识。组内可以达成共识,组员也可坚持自己的观点。组长汇集、记录本组意见和组员提出的疑难或新问题,以便在全班讨论。教师也可以学生朋友的身份,平等地加入小组讨论中,适时地启发、暗示学生思考。教师的参与,是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和认识情况,确保学习顺利完成任务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学习主体的单一性,通过多样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课堂以外的、更为方便自主的交流空间。学生自己在网络上获取素材,再通过网络交流,实现资源的延展性,将一个学生的知识延展成更多学生的知识,将一个知识内容延展为更多的内容。另外,课堂教学一般强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写作能力的培养相对欠缺,网络交流正好弥补这一缺陷,实现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的互补。利用网络开展讨论,其自由度高,时间随意,内容广泛,都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进一步优化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3 跟踪指导,协作学习

通过课外网络自学后,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组织课堂学习,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重、难点,围绕学生在自学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探究。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教师可在课堂内充分发挥教学课件优势,提供《中国古代女子地位及婚姻状况》、越剧《孔雀东南飞》选段等音、视频资料,呈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乐府的基本知识等文字资料,帮助学生归纳、整合自学阶段所获得的大量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观点,展开集体讨论,逐步启发学生探讨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在特定时代背景的人物生存状态和命运的不可测;导致这个悲剧的真正凶手;等等。这一过程也可以以演讲、辩论的形式展开。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置于集体的智慧成果中去比较、思考,从而形成更新、更深层的认识和理解。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使教学过程由过去的传承型转变为新型的探究型。

4 激励为主,内省升华

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阶段时,教师通过再次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选段《哭坟》或《孔雀东南飞》戏剧片段,营造出讨论思考的氛围,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有现实意义的思考:悲剧的根源在哪里?从悲剧到喜剧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对于今天,如何珍惜这种条件?这一讨论和升华的过程也可以借助班级主页、论坛、QQ群等网络平台,从课内延伸到课后,继续进行探究并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的探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班级网络文坛”上发表,供大家学习和阅读,鼓励学生给出评价。

第3篇

关键词:阅读;信息输入;语言学习;学习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87

一、引言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要进行阅读的训练。这是因为阅读在英语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成分。例如在我们熟知的雅思及托福等考试中,阅读就占了很大比重。究其因,阅读属于语言信息输入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我们学习语言时,就要通过扩大书面文字信息量来提高对语言的理解领悟力。

二、英语阅读的理论问题

依普通心理学的观点:信息的输入是通过人的外周感受器如视觉分析器、听觉分析器、嗅觉分析器、味觉分析器、触觉分析器等来完成的。这些感受器直接受刺激而产生兴奋,经过转能作用,从而把信息传向中枢,而阅读则主要依赖于视觉分析器。视觉分析器主要包括视网膜、视觉传导通路和大脑皮层枕叶视区。当你看到某个单词的时候,视觉传导通路则快速将信息反馈到大脑皮质的神经中枢,从而我们才能对所看到的信息做出反应和思考。

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觉是在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下产生的,知觉与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而具有间接性质;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Bottom-up)加工和自上而下(Top-down)加工。前者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后者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加工,又常体现于上、下文效应中。

阅读主要依靠视觉感受器输入语言文字符号,并对其进行解码,获取信息,尤其是语篇中作者表达的主要信息。卡罗尔在《语言心理学》一书中提出下列人脑在获取文字信息进行加工的工作模式:

根据这一模式我们知道:阅读是对外表视觉信号进行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所以其信息输入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视觉感受器,同时要依赖于抽象思维,所以阅读具有自律性及可预见性。

阅读是语言交际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阅读能帮助学习者通过文字材料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语言知识,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文知识,并能扩大词汇量,提高识别技能(即辨音、词汇、语法、语义、语境等知识),减少理解中的语言知识障碍,有效地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样,阅读是从语言的认知向语言的运用过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不是机械地将文字读出来,而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把作者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因此,阅读也不是一种被动的机械行为,而是由感知、思考、推理、评价、判断、想象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构成的主动、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实践活动。

从以上对阅读所做的分析来看,我们知道阅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把握其性质的同时,也要弄清阅读在信息输入时所产生的障碍有哪些,这样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阅读的能力,提高英语水平。

三、阅读过程中常见的学习障碍及对策

1. 语言知识障碍。这里指文中出现的较难的词汇、短语、句子结构、段落和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根据卡洛的模式,语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传递信息的媒介。阅读时被截获和调用的非直观信息中,阅读者的语言知识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是辨认视觉信号输入的基本手段。语言知识的缺乏或不足会影响和阻碍阅读技能的发挥。

如笔者在阅读Guy Cook和Barbara Seidlhofer 合著的“Principles &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一书时,感觉很难理解,书中生词较多,加之对语言知识了解少,所以即使借助词典,也对文中的含义把握不准。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阅读要有梯度,先阅读相关书籍,进行递进阅读,先获得足够的语言知识,再进行必要的目标阅读,难度就没那么大了。

2. 语言的意义和文化背景知识问题。首先,“阅读后留下的心理痕迹往往是语言的意义或信息而不是语言形式。”(考洛斯洛,1996 )所以语言形式必须与意义结合在一起,才能留下较深的记忆;其次,语言材料不可避免的包含了相当部分的异域文化的内容。这里受文化干扰较多的理解发生在语篇上,即语篇的语境中心所包含的副语言(paralinguistic)和非语言(nonlinguistic)信息所以我们在理解时要从作者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所阅读的内容。减少理解的偏差。如我们初读莎士比亚的作品时,若对其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少,读起来会非常吃力。这时,我们必须先了解其文化背景,做好读前的准备工作,再重新读,感觉就不一样了。

3. 受学习目标和要求的制约与控制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让我们的学习和目标起了“过滤屏障”的作用,根据需要,感觉记忆对信息进行取舍。如在进行限时阅读时,很多学生总是先看文章后的要求是什么,再回头去读,这时他所获得的信息只是与要求有关的内容,而全文的大意却抓不住。读后只是感觉一片茫然,这就会影响其阅读能力的提高,影响阅读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定要进行整体阅读的长期训练,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4. 阅读者的阅读技能、技巧等的影响。不同的阅读者在阅读同一材料时,眼睛移动的速度、注视的距离及回视程度的差异,都因个人阅读的能力的强弱而各不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加强训练,多阅读,比如首先从趣味性强的文章入手,培养阅读兴趣;然后找一些水平相当的阅读材料进行训练:有必要每天都安排一定时间来进行系统的练习。这样连续三四个星期,每天安排15-20分钟,你绝对不能中断你的练习,最好找一个不易受干扰的时间,比如每天晚上临睡前的那段时间。这样坚持下去,你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都将会大大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阅读是语言学习信息输入的不可分割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同时想要对阅读内容快速做出回应,将其变成一种习惯,也需要一段很长时间的训练,让大脑神经在不断的刺激下,将这种刺激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反应,那我们获取的信息量会是无穷尽的。因此,注重培养英语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遇到障碍时,静心钻研,终会在英语的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 ,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 杨连瑞,汤威雄,胡士田.英语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3] 佘广安.阅读的心理机制[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7(12).

第4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阅读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的各科教学无不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列为首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但一直以来只是停留在“说教”这一层次,手段单一,教具不多,很难培养学生兴趣的稳定性、持久性,更难使学生真正产生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而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整合,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领域呈现出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情景,令学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效,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

如何不失时机地把多媒体优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及时诱导到阅读教学领域上来,诱发学生较高层次的阅读愿望呢?教师则必须加强导向、调控作用,结合画面形象适时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读取原文,高效地去完成阅读教学任务。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参与度,同时也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死板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因为教学课件可以实现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特别是具有化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的特点,起到了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优势。如在阅读《鹅》时,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叫声、鹅的形象以及鹅的动作等。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难以将这丰富的信息表达清楚,而多媒体教学却正好适合表现这些丰富的信息。教学的具体步骤:(1)“曲项”利用动画展现一只白鹅浮在水面上不断伸曲脖子。(2)“曲项向天歌”在前一个动画的基础上,合成鹅叫的声音效果。(3)“白毛”利用一幅静止的大白鹅浮在水面上的图片,突出其白色的羽毛。(4)“白毛浮绿水”展现一只大白鹅浮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突出其“浮”的悠闲的神态。教师在此引导学生观察水、鹅毛的颜色对比以及鹅的悠然动作。(5)“红掌”出示白鹅挥动红色的脚掌向前划水的动作和划水的“哗哗”声。(6)整体讲解这首诗时,出示一幅动画:亭台楼榭,杨柳依依,一个小孩在不断向湖里那群欢叫着的鹅抛撒谷粒。整个教学过程文图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渲染了气氛,创造出了原诗的意境,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使学生得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理解了诗意,同时强化了记忆。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的应用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进行意义建构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再是教师讲授演示的工具。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课文。如:童话体的《小穿山甲问路》、《小露珠》,文笔优美的《阿里山的云雾》、《海底世界》,充满人情味的《金色的脚印》、《诺曼底号遇难记》等。而课文所涉及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学完课文后,学生头脑中仍存在着大量各种各样的疑问,这时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传输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的优势,为学生提供质量高、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信息资源,既满足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由于小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感到阅读时枯燥、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计算机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文声像并茂的图像和写作素材。这些丰富的图像和写作素材,有利于学生认知,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比如有些作文任务不必让学生当堂完成,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查资料,可以实地调查访问,可以浏览网络资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准备的余地。而且,它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老师要关注学生怎样查找资料、怎样形成自己的见解的过程。

第5篇

关键词:尝试 新型 教学策略

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关注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评价机制五条基本理念。这些新理念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新的设计,实施中提供了新的方法。

一、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唱歌的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备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一年级的小朋友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①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②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③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教学里常常会自发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台上的表演者因此更加起劲,课堂气氛达到。这样一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歌曲的理解,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制乐器练伴奏,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了激发孩子动手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人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得意极了。我在教学生学唱《过新年》时,做了这样一个集体练习:全班学生分为4个组,第一组敲小鼓,第二组打小镲,第三组唱歌,第四组手持彩绸表演。寓艺术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图、讲、演结合,诱发欣赏音乐的兴趣

欣赏音乐,不仅需要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欣赏者用自己经历过的生活阅历和经验去感知体验。一年级的小朋友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生活阅历浅,经验积累少,要使他们真正理解音乐,达到陶冶性情、培养情操的目的,就必须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通过形象活泼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简短的启发谈话等形式,运用听觉和视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然后再让他们在动听的乐曲声中自由充分地想象、体验,使其根据各自对音乐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间接和形象的记忆,用不同的颜色、线条、文字、动作表现出来。例如,管弦乐曲《小鸭和大灰狼》是一课“音色”要素的学习,节选了交响曲《彼得与狼》中的带有情节的音乐片段。于是在欣赏时,我采用风趣幽默的故事描述情景;为了让孩子在视觉与听觉结合,在欣赏的同时,我先结合插图讲了小鸭和大灰狼热烈场面,然后初听音乐一遍,复听音乐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为使学生更好地感知乐曲的情绪,再听音乐时便让几名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同学们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表演得非常精彩。在这个从感知到体验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作品,深刻地理解音乐,充分欣赏音乐鼓励创新贯穿音乐教学始终

五、采用鼓励式评价,增强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6篇

一、将信息技术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工具

教师在研究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容量庞大的优势,适时呈现教学内容,展示课堂语言实践活动材料,链接教学环节,营造浓厚的课堂英语氛围;通过调动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大脑,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开展阅读的积极性,使课堂阅读教学快节奏、大容量、有层次、高效率地进行。备课时,教师可以利用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工具自己编写演示文稿或制作多媒体课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改编后使用。使用的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

1.在阅读开始前呈现与阅读材料主题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等素材,补充相关主题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熟悉话题,预测内容,预测词汇,明确阅读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为阅读的开展做好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情感态度的铺垫。

2.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如略读、找读、填表、连线、排序、补全信息、判断真伪等,逐层深入地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主旨大意。

3.在阅读结束后通过课件呈现课文要点、关键词、引导词,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转述课文内容等准交际活动内化所学内容;通过展示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文字、影像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讨论、辩论,交流思想,在真实交际中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阅读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布置学生完成与课堂主题内容相关的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继续开展阅读,收集相关材料,在课堂上通过演示软件展示活动成果。如在人教版教材高中第二册(SEFC 2A)第三单元“Body Language”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绕“身势语”这一主题自愿组成3―5人的小组,确定一个子课题,如阿拉伯国家人们的身势语,搜索、浏览、下载网络中的文字、图片材料,经过筛选、重组后制成课件。课上抽选两组展示成果。运用信息技术展示成果只是一种手段,旨在促进学生在收集、加工信息的过程中主动开展阅读实践。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并借此提高他们进行阅读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深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考虑到高中生的认知与心智等发展水平,课堂上的深层次活动更应该受到关注,以便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文中每一个细节问题的设置都应该为解决一个即将到来的大问题做准备。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技术,可以制作PowerPoint,Web页等交互式课件。交互式课件可以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分层解析,诱导学生深入浅出,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对于阅读材料中蕴藏在文字背后的信息,教师可以预先制作课件设置相对有梯度的选择性问题,通过班级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辨析出文章中隐含的深意。这些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书写是费时费力甚至是难以完成的。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不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而且给教师在专业知识上、信息化素养上、知识范围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学生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也从学生活跃的思维浪花中体会、感悟和学习到非常规的思维方式。众所周知,学生间的交流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在高中英语的常规教学中,学生的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学生的学习交流一般都是在课后与放学这一段时间内进行的,而大多数学生都是以本族语为主进行思维。但在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整合教学中,网络就为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查找资料等方法解答其他人的一些问题,当他为别人成功地解答好一个问题的时候,心里就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就会产生欢乐和成就感。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课程整合教学的特点为:信息资源永远是开放的;传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传递系统是多媒体的;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学生能超时空、多方位地感受世界,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例如,在阅读结束后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课文要点、关键词、引导词,帮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转述课文内容等准交际活动内化所学内容;通过展示与阅读主题相关文字、影像材料,引导学生进一步开展讨论、辩论,交流思想,在真实交际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四、对英语教师的要求

1.必须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态度。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从而优化教学的今天,仅满足于教科书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是绝对不行的。但网络环境教学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学习有关网络技术和钻研理论,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网络环境教学。

2.必须掌握网络教学的基础理论。

网络环境教学,教师是网络资源的设计者,是学习目标的引导者,也是学习群体的协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应当在“任务型”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创建丰富的阅读环境,设计难易适度的阅读任务,给出积极的学习评价。

第7篇

徐礼湘 于 2002-3-30 9:00:22上载(此信息被阅读 354人次)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型学科,是当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础。尤其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它对于打破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裹足不前的局面,建立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随着各种教学软件、硬件技术、教学理论及系统方法的发展与交叉,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界定越来越清晰。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就是十分清楚地确认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不难看出,我们强调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课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的优化组合的综合研究。

实践证明,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生着如下的显著变化:

第8篇

1、《人性的弱点》、《被讨厌的勇气》、《FBI教你读心术》。

2、《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卡耐基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出版后立即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西方世界最持久的人文畅销书。无数读者通过阅读和实践书中介绍的各种方法,不仅走出困境,有的还成为世人仰慕的杰出人士。只要不断研读本书,相信你也可以发掘自己的无穷潜力,创造辉煌的人生。

3、《被讨厌的勇气》是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该书讲述了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4、《FBI教你读心术》皆以科学事实与实际试验结果为基础,而非个人意见或臆测——撷取自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医学、社会学、犯罪学、传播学及人类学的最新发现。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关键词:审美;心理调控;哲理思辨;声乐技术

中图分类号:J61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86-02

心理学是对一些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学科,并且针对人的不同的情绪,进行一定的调控,对于改善人的情绪,作用十分的重大。现在,高校对于心理学越来越重视,几乎成了“必修课”。而研究声乐技术在人的心理调控方面的作用更是备受重视,关于声乐技术对于人们的心理调控和对于审美感受的哲学思辨这两方面更是成为了重点研究的对象。

一、我国现如今心理学方面教育工作的现状

现在,我国对于心理健康的研究目的是提高人们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在大学教育中普及心理学,对于全面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水平,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和手段,具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

(一)普及心理学应该建立了解心理学的领导机构,再招聘一批合格的心理学方面的教师,再制定合适的目标和明确的实施方案,最后还要对其教学成果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

(二)要以心理学教育的教育活动为主线,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但进行心理学的教学活动还要进行教育工作的科学研究。

二、在声乐技术中心理调控所起到的作用

声乐技术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技能和操作方法,也就是唱法,是根据自然原理和不断地实践形成的,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艺术手段,不但是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还涉及到了人本身的很多重要方面,比如说情感方面和心理方面。在进行声乐的演唱的时候,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演唱的时候,演唱者会出现心理过度紧张的状况,并且自我调控的力度不够,往往越暗示自己不紧张便会越紧张,无法发挥出正常的水平,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演出;其次便是,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出现超高音或者超低音便会紧张恐惧,害怕自己会唱不上去、低不下来,甚至会出现破音,越紧张便越容易出错,过不了心理这一关,直接会导致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出现高不上去、低不下来甚至跑调的现象。

所以,怎样更好的做好演唱者的心理调控,成了心理和声乐领域的非常严峻的问题之一,进行有效的积极的心理调控不但可以让演唱者的心理和情绪得到舒缓,还能在声乐的表达方面有所提高。在声乐中比较合理有效的心理调控主要包含了以下的三个方面。

(一)在声乐中对情绪和感觉的调控

在声乐技术的掌握和表达的时候,情绪和感觉是十分重要的,快乐、悲伤、愤怒等情绪不但可以带动现场的观众的情绪,还会影响到对声乐技术水平的有效发挥。所以不同的感情的心理调节,比较轻松愉快的联系方法,对于心理的调控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演唱者更好地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更好地把自己带动进去,调整好状态,提高对声乐和需要演唱的歌曲本身的掌控。

(二)在声乐中对共鸣感的调控

想要引起共鸣必须保持轻松良好的精神状态,并且有着充足的共鸣空间,放松自己的心理状态,把握好演唱时所需要的气息和气流的深度,更好地提高状态把握好对于共鸣腔的控制,更好地掌握声乐技术和需要演唱的歌曲。

(三)听众的反应和指导者对其演出的客观评价

听众对于演唱者的称赞可以提高演唱者本身的自信心,对于演唱者更加努力的演唱和调高自身的声乐技术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当演出者表现非常出色的时候,观众应该把对于演唱者的称赞表现出来,让演唱者感觉到观众对于演唱者本身声乐技术的肯定,指导者也应该对其加以肯定;当演唱者表现的一般的时候,观众也应该给予适当的鼓励,指导者就应该发挥他独特的作用,对其进行尽量委婉的指导,还要给予演唱者安慰,只有这样才能让演唱者具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不灰心气馁,努力地掌握声乐技术。

三、在声乐技术中的审美的感受和声乐技术的心里调控二者之间的关系

声乐技术的审美感受主要是说通过演唱者对声乐技术的掌控,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会应用到的心理要素的主要活动的方式。这些要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协调和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直觉感受和心理活动。主要的心理要素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移情。所谓的移情是指把演唱者本身的感受转移到所演唱的歌曲本身,让歌声把演唱者所具有的情感传达出去,让观众更好地理解歌声本身和演唱者。通过移情的方式来调节情绪、确保声乐的技术,不但可以让歌声更接近观众,还能够增加观众对歌曲本身和演唱者的认同感,演唱者显得更加的亲切可亲,观众更加喜欢。

(二)直觉。所谓的直觉是一种比较单纯而且相对独立的感性认识,属于感性认识的最低层次,将人们心灵活动中无形无质的感觉赋予其形式,并在一定的时候进一步转变为人的意向和感觉。

(三)内模仿。内模仿是身体、直觉、心理三者为一体的模仿活动,在面对感觉的主体的时候,人会不自觉地对客体进行一定的模仿。在这个模仿的整个过程中,客体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调控在声乐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对其有着独特的意义。心理调控不但可以对艺术形象进行发展和创造,还有着思辨性的哲理。对声乐技术进行不断地探索和认识,对于声乐技术本身的实质和内涵的变化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余颖.把握好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学[J].昆明: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12(07).

[2]姜元明,赵田田.声乐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北京:教育研究,2012(10).

[3]张宝月.浅谈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J].昆明:科海故事博览(科技创新),2012(0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