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09:37:25
导语:在急性焦虑病的治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病例一 18年担心家人出事,焦虑成疾
今年34岁的白女士,因为18年来总是担心家人突发意外,加上今年7岁的小儿子被狗咬伤,最终难以支撑导致精神崩溃,被家人送至医院住院治疗。
据了解,白女士从15岁起,就担当起了照顾有病的二哥的重任。为此,她总担心二哥会发生意外,日久成为一种习惯。从18岁起,她就常常感觉头痛,需服安眠药才能缓解。22岁至26岁间,她先后生下两个儿子,由于孩子生下后体质孱弱,她接着又为孩子担心起来。
半年前,白女士7岁的小儿子被狗咬伤,虽然及时注射了狂犬疫苗,但她还是担心儿子会因此患上狂犬病,经常紧张、心慌、头痛、失眠,半年多仍无法缓解。经医生诊断,白女士患上了广泛性焦虑症。
病例二 疑心病让她焦虑绝望
覃女士,今年29岁,是一名幼儿园老师。3年前结婚至今未能怀孕,因患上“急性焦虑症”惊恐发作而被送进精神病院治疗。
覃女士的丈夫说,他妻子曾刮宫1次,术后每次出现少量出血,她都会惊慌失措,加上听同事说有患癌症的可能,就更加紧张了,时常跟丈夫说感觉心慌、心悸、气促。“她总是跟我唠叨,害怕患上了不治之症,又怕今后不能生育,经常通宵不睡,不停地说话,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了……”
3个月后,覃女士开始坐立不安,伴有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口唇麻木、双脚发麻等症状。“她说自己会疯掉,想死。每次发作都极端烦躁,持续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而且每星期都发作,还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别人打扰,整夜不睡觉,也不让我睡觉。我对她一不顺从,她就大吵大闹。”覃女士的丈夫说,一天晚上,她突然感到胸闷气急,全身出汗发抖,口中大喊“救命”!送医院急诊,经医生检查,却并未发现问题。此后一周之内,她又先后两次发病,进入急诊室观察病房,经24小时心电监护,结果症状也没有丝毫缓解。最后,经精神科医生会诊,覃女士患的是“急性焦虑症”。
现状 知识焦虑症日益增多
心理专家介绍说,焦虑症是以发作性或持续性情绪焦虑和紧张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头痛,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运动不安等明显的躯体症状,其紧张或惊恐的程度与现实情况不符。焦虑是预感到未来威胁,与惧怕不同,惧怕是对客观存在的某种特殊威胁的反应。正常人的焦虑是人们预期到某种危险或痛苦境遇即将发生时的一种适应反应或为生物学的防御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情绪。焦虑也可以是所有精神疾病的一种症状。病理性焦虑是一种控制不住,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其威胁与焦虑的程度很不相符。
焦虑症任何年龄段都会发生,但以40岁以前最为多见。起病可急可缓,病前常有心理或躯体方面的诱因,具体表现为:一是急性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就像覃女士一样,突然出现强烈恐惧,伴有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患者突然恐惧,犹如“大难临头”或“死亡将至”、“失去自控能力”的体验,而尖叫逃跑、躲藏或呼救。可伴有呼吸困难、心悸、胸痛或不适、眩晕、呕吐,出汗,面色苍白、颤动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一月可数发,间歇期可无明显症状;二是慢性焦虑症,又称普遍性焦虑或广泛性焦虑症。这是一种自己不能控制,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觉得有某种实际不存在的威胁将至,发生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样的痛苦体验,白女士患的就是这种病症;三是知识焦虑症。临床发现,一些年龄在25~40岁之间的高学历者,常常在没有任何病理变化,也没有任何器质性改变的前提下,突发性地出现恶心、呕吐、便秘、焦躁、神经衰弱、精神疲惫等症状,女性还会并发停经、闭经和痛经等妇科疾病。他们发病间隔不一,起病时间也不一定,这是一种身心障碍,定名为“知识焦虑症。”
所谓“知识焦虑症”,又叫“信息焦虑症”。在目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吸收是成几何数增长的,但人类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很好地调整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由此就会造成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非常接近精神医学中的焦虑症状。
过量地吸收信息,并非是一个主动意识,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从日常生活上看,每天连续看电视、听广播的人和每天都泡在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的人都很容易引发焦虑;从职业来讲,记者、广告员、信息员、网站管理员、情报人员、监听人员、间谍、作家,学者等都是该症的高发人群。
分析 认知、欲望和环境是焦虑主因
有调查研究显示,焦虑症在一般国民中的发病率为2%,其中41%为广泛性焦虑、33%为情境性焦虑。精神障碍病人中,至少有1/3有某种形式的焦虑障碍,而且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中应激因素增加,心理不适应等焦虑反应势必增多。
心理专家指出,焦虑症产生的原因有以下6个方面。
第一,认知过程或思维在焦虑症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焦虑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二,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或未知的充满风险的新环境,此时个人的惯常行为方式无法适应这一特殊情景。
第三,个人内部的各种冲动、欲望,与自我难以调和。反应性的敌意、极力压抑的冲动、矛盾的意向是常见的焦虑原因。
第四,超我对自我的道德和完美主义的要求。因未臻完美而责备自己,因有不道德的念头而厌恶自己。
第五,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这点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惟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
第六,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刺激一反应的错误联结;或者程度的控制不当,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持续紧张、心慌等,影响到后续行为;而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紊乱则对以上过程有放大作用。
支招 每天接受媒体的信息不超过2种
关键词:焦虑症患者;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最常见的疾病,其特征是以焦虑情绪的体验为主,发病的诱因和周围的环境、遗传以及自身的情绪调节等因素相关,这些诱因让患者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出现紊乱,神经递质的平衡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焦虑症的出现。其临床表现为坐立不安、情绪高度紧张、惊恐、提心吊胆、心悸、出汗、尿频以及手抖等。焦虑症的迁延不愈会逐渐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本文通过研究心理护理方式对焦虑症患者的护理效果,以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择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焦虑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方便研究和对比,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患者60例,男女比例是23:37,年龄涉及的范围为26~45岁,平均年龄为35.5岁。38例为广泛性焦虑症患者,22例为急性焦虑症患者,主要使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乙组患者60例,男女比例是24:36,年龄涉及的范围为25~47岁,平均年龄为36岁,39例为广泛性焦虑症患者,21例为急性焦虑症患者,主要使用心理护理方式。已排除患有其他严重精神疾病的患者.由于两组患者的个人资料相差不大,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甲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甲组患者主要是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即:①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的焦虑情况进行评估,并记录焦虑症的发作时间以及相关的诱因等。②当患者出现严重焦虑的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将患者安置在较为安静的病房,避免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在患者平静之后给予患者安慰和开导。③对于无法自理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该帮助患者进行洗漱、进食等,保证患者的个人卫生。④根据医嘱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同时观察和记录患者服药后的情况,当存在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处理[1]。
1.2.2乙组患者的护理方法 乙组患者主要使用心理护理方式,即:①在刚刚入院时,焦虑症患者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绪不宁、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以及惊恐等,特别是来到陌生的环境更是会加重患者的焦虑心理,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带领患者参观医院的环境以及病房的设施,详细的向患者讲述焦虑症的病因、发展以及治疗方式,让患者了解到配合护理治疗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鼓励家属共同参与患者的心理护理当中,以提高护理质量。②在治疗时,由于焦虑症主要的病因是由于患者无法调节好自身情绪,使得不良情绪难以宣泄导致的,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减轻心绪不宁的情况出现。③由于焦虑症患者本身对自身的能力缺乏自信,才会在面对外界因素的影响时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应该给予患者鼓励和支持,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帮助患者找回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2]。
1.3护理评定标准 经过为期半年的护理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的满意度情况。其中护理效果的评定主要参照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自评量表一共20道题目,四个选择。患者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符合症状记为4分;患者大部分符合症状记为3分;患者偶尔符合症状记为2分;不符合该症状记为1分。根据患者的自评表分数判断患者的焦虑症情况,如果患者的分数低于40分即是"无焦虑";如果患者的分数在40~47分即是"轻度焦虑",如果患者的分数在48~55分即是"中度焦虑",如果患者的分数大于56则是"重度焦虑"。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主要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让患者征询,问卷中有"满意"和"尚可/不满意"两个选项,统计"满意"选项的患者数量[3]。
1.4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工作,采用率(%)表示数据。
2 结果
经过为期6个月的护理之后,甲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80%(48例),乙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100%(60例)。通过SAS评分已知乙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满意度情况皆高于甲组患者,对比有明显的差异,P
3 讨论
随着人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如果无法有效的进行调节和宣泄,各种精神疾病将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焦虑症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它发病的病因实际是由于患者过度紧张,且长期无法得到有效缓解而导致的精神障碍。焦虑症本身的原因是来自患者的心理疾病,主要是患者在面对外界的压力时不能有效的进行情绪调节所致,药物治疗只能作为暂时性治疗,根本的治疗方式还是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避免负面情绪的影响,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营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包美华,吴明霞,陈爱民.心理护理"二分法"应用于广泛性焦虑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教育,2014,05(09);183-184.
[关键词] 焦虑症;亲情护理;焦虑自评量表;干预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c)-0117-02
焦虑症属于精神疾病中的一种,患者以广泛性焦虑症(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急性焦虑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昏、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对于焦虑症治疗来说,有效护理干预必不可少[1]。本文观察了亲情护理干预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抗焦虑类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焦虑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亲情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要关心患者,充分理解患者感受,同情患者,和患者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在交流过程中态度要亲切和蔼,语调柔和,要对患者表示出尊重和亲切,和患者拉近距离,培养出护患感情[2-3]。在护理过程中,让患者感受到周围环境温馨,如在家的感觉。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让患者感受到被重视,鼓励患者倾诉自己情绪和要求,指导患者正确对待焦虑病情,嘱咐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让患者了解抗焦虑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等。保持病房环境舒适、温馨,保持地面整洁干净,室内布置要美观,温度适宜。在和患者家属交流中,让患者家属知道亲情对患者的重要性,特别是患者康复过程中家属的亲情会给患者带来幸福感,同时亲情支持对患者心理产生很重要的影响,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状态,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临床观察指标
3 讨论
焦虑症是常见的一种精神心理障碍,以反复发作或持续性焦虑、惊恐不安为主要临床特点,同时可伴有其他症状。焦虑症与患者性格特点有关,也可能与患者长期疾病状态有关,也可由药物导致。当焦虑症患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可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还可合并胃肠道功能紊乱。焦虑症除了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外,护理干预必不可少。亲情护理就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提高护理工作中的精神文化情感成分,其服务中心就是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让患者在住院过程中体会到家居感觉,为的是让患者精神保持放松,心情处于愉悦状态,心理上获得满足感和安全感,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有利于患者康复。在亲情护理工作中要将以人为本、对患者生命健康和人格保持尊重、尊重患者和关心患者融入到护理工作中[4-6]。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实施亲情护理干预后,其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亲情护理能够显著改善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状态,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魏惜晨,赵艳红. 综合护理干预对焦虑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5):820.
[2] 顾则娟,王水,张镇静,等. 舒心病房护理运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09,44(10):929.
[3] 周小亚,王君梅,肖向荣. 亲情护理在焦虑症患者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学术版),201I,19(5):150-151.
[4] 朱金英. 亲情护理在中风患者语言康复中的作用[J]. 吉林医学,2008, 29(2):96-97.
[5] 陈尚英. 亲情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康复中的作用[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6):273.
【关键词】 躯体疾病;焦虑抑郁症状;临床特征;诊治
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情绪日益受到关注。研究表明[1]综合性医院尤为普遍,同时存在着对抑郁、焦虑症状的识别困难以及在药物剂量、用药时程、用药选择不当等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对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症状的临床特征及诊治简要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及有关因素
焦虑抑郁作为负性情绪广泛存在于一般人群中,特别是老年人群和躯体疾病患者,多见于生活事件的精神创伤后。在慢性、严重的躯体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肾病、肿瘤等疾病,在病程的各个阶段中均可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因此,在综合医院的门诊以及住院的病人中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情绪。吴文源[2]等研究显示:躯体疾病可伴发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且在不同疾病间有阶梯变化趋势,抑郁症状以肿瘤疾病最为严重,其次是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呈显著性差异;焦虑分数的总体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性变化;焦虑症状的精神性焦虑因子分以肿瘤疾病最高,躯体性焦虑因子分以内分泌最高。余展飞[3]等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身心障碍的调查中显示焦虑为68%,抑郁为70%,与非肿瘤的内科其他病人及正常人相比,有明显差异。并认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确实存在明显的身心障碍,对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可能起一定的作用。北京任桂英[4]等研究显示: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患者70%以上、饮食控制的患者40~50%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而对照组仅为2.7%,说明糖尿病患者抑郁及焦虑症状的发生率较高。重症抑郁亦显著影响着15~22%的冠心病患者,心肌梗塞后患者约有45%伴有轻型或重型抑郁,均明显的增加了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其死亡率[5]。Cassem和Hackett随机统计CCU病房心脏病患者,约80%出现焦虑,58%出现抑郁症状[6]。总之,在躯体疾病中,无论是心脑血管病、肿瘤以及其他各科疾病,都不同程度的伴有焦虑、抑郁症状。而抑郁、焦虑症状的分布特征也反映了不同躯体疾病由于本身病情特点不同而产生特有的情绪障碍,因此必须引起临床各科医生的高度的重视。
2 抑郁、焦虑症状产生的原因
2.1 生物学因素躯体疾病后抑郁症状的发生机制解释尚不统一,有人认为是纯心因性反应,但多数学者倾向于生物学机理起重要作用。研究证实[7],情绪抑郁有一定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含量减少,同时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内分泌调节失调有关。躯体疾病后抑郁症病人的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神经递质低下,可能为躯体疾病的损害破坏了去甲肾上腺能神经元和5羟色胺神经元及其通路,使这两种神经递质低下,从而导致抑郁。
2.2 心理、社会、环境因素
2.2.1对疾病预后的认识许多躯体疾病缺乏根治的方法,使病人对疾病产生恐惧,担心会危及生命、致残、造成终身痛苦;另外病人还必须时刻注意饮食、检测血糖、血压、长期服用药物,特别是注射胰岛素、放化疗等等;病情控制不良会产生恐惧和悲观的情绪,尤其是已有慢性并发症的患者,由于生活及劳动能力下降,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2.2 疾病因素疾病作为应激源本身也会产生心因性焦虑、抑郁,且焦虑、抑郁可作为疾病本身的症状存在,如脑瘤、甲亢等。不少资料认为甲亢或甲亢危象时最突出的精神症状就是焦虑[6]。
2.2.3 患者本身的因素患者的性格、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均对情绪产生影响。另外患者对医院的环境的适应情况,特别是住院环境和家里的环境有一个突变,使病人感到不安、抑郁、甚至恐惧心理。同时,治疗费用的增长给患者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也使患者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3 抑郁、焦虑的临床表现
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情感障碍,包括类躁狂状态;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情绪不稳等。综合文献资料及临床实践证实,在出现的各种情感障碍中,以焦虑状态和抑郁状态居多,且焦虑症状更为突出。
3.1 焦虑的临床表现与典型的广泛的焦虑状态或惊恐发作不同,焦虑症是无原因的预见性焦虑,而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核心是躯体疾病,主要表现为:(1)焦虑不安、紧张恐惧,怕自己的病是不治之症,怀疑医生的诊断不准确、检查不细致,并为此多方求治;(2)思维内容集中在病上:对周围的人和事漠不关心,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谈话内容几乎不离开自己的疾病,向别人详述自己的病痛,寻求支持与同情;(3)焦虑的躯体症状包括:睡眠障碍:早醒、失眠、多梦、入睡困难;消化道症状:食欲差、恶心、呕吐;还可出现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症状,各种疼痛症状及植物神经系统症状,情绪不稳定等等。以上症状常被误认为是躯体疾病本身的症状或伴随其他躯体疾病的症状,因而延误焦虑症状的治疗。
3.2 抑郁的临床表现躯体疾病引起的抑郁,患者表情愁苦、不愿与人交谈、不愿谈自己的病、活动少、反应缓慢。但与典型的抑郁症比较有明显区别,如自杀的想法少见,自责、自罪者少见,心境低落随躯体疾病的病情变化而变化,甚至随医生的处治方法的改变而改变。可能与患者躯体疾病的生理病理基础密切相关,也可能是对躯体疾病的强烈心理应激。一定程度上,这些特点还与患者的个性倾向等密切相关。
3.3 焦虑、抑郁共病的临床表现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常合并存在,多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症状、情绪不稳定、易悲伤,想死又怕死的心理状态。
4 诊断及漏诊原因
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应归属应激相关障碍[8],亦有人把其归为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6]或器质性心境(情感)障碍、器质性焦虑障碍[9]。
起病的原因有:(1)应激源:异乎寻常的应激生活事件,可立即产生急性应激反应;持续性、不愉快环境(包括患有或可能患严重躯体疾病)可导致适应障碍。(2)个体的易感性在适应障碍的发生与表现形式上起较大的作用。因此诊断时,必需认真对待症状的形式、内容、严重程度,既往病史和人格特点及应激性事件,如果没有应激刺激就不会出现障碍;而应激刺激弱,或者不能证实时间上的联系,就不能做出诊断。
在综合医院中躯体疾病伴发的焦虑、抑郁往往被漏诊,可能原因为:(1)单一诊断原则一元论:有些临床医师习惯于给病人做单一诊断,一旦躯体疾病诊断成立,且经检查证实,便忽略了焦虑、抑郁问题。(2)躯体症状为主诉的抑郁焦虑 部分躯体疾病后抑郁可导致抑郁焦虑的躯体化,分散了内科医师的注意力。(3)对抑郁、焦虑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及对精神科检查和量表不熟悉是造成漏诊的又一主要原因。
5 治疗及预后相关问题
临床上不论是什么躯体疾病引起的焦虑、抑郁状态,尤其是达到了中、重度严重程度,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原则上都应给予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但由于患者所患躯体疾病、年龄不同,各种药物的作用机制、代谢过程等不同,因此合理选择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十分重要。
5.1 药物治疗 (1)苯二氮艹[]卓类药物:苯二氮艹[]卓类药物为最常用的抗焦虑药,可广泛用于呼吸系统以外的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临床常用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三唑仑、罗拉等。多用半量或常规剂量,可短期或间断服用。临床经验认为,阿普唑仑治疗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而三唑仑只宜短时间使用,因其易于使某些老年人出现意识障碍、影响病人的认知功能且停药后易于出现反跳性焦虑和失眠[6]。(2)丁螺环酮[10]为芳香族哌嗪类特异性的抗焦虑药,作用于海马处5HT1A受体及DA受体,下调5HT的功能,从而发挥抗焦虑作用。其抗焦虑作用强且安全,且不影响认知功能、无镇静催眠、肌肉松弛、药物依赖等副作用,亦不诱导或抑制肝药酶、不抑制呼吸,可用于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3)β受体阻滞剂及二苯甲烷类:心得安、氨酰心安等禁用于哮喘或某些呼吸系统疾病所致的焦虑状态,但因其对糖代谢影响小,可用于糖尿病患者所致的焦虑状态。(4)三环、四环类抗抑郁剂:三环、四环类抗抑郁剂不仅抗抑郁作用强且有一定的镇静、抗焦虑、催眠等作用,因而常用于治疗各种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焦虑状态。为减少副作用,应根据患者的躯体疾病及年龄特点调整剂量。(5)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抗抑郁剂: SSRIS类抗抑郁剂无抗胆碱能及心血管副作用,可用于治疗轻、重度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特别是帕罗西汀[11]和西酞普兰。西酞普兰是SSRIS较强的一种[12],对其他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影响较小,不影响认知和精神运动,尤其适用于躯体疾病伴发抑郁且需要多种药物合用者。因其在SSRIS中对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的影响最小,因此几乎没有药物禁忌[13],适合抑郁症短期和长期的治疗。(6)其他 对轻度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状态患者,可使用黛安神[14]、美舒郁等药物。另外还可试用氟哌啶醇、氯丙嗪、异丙嗪、舒必利等[6]。
5.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能有效的缓解心理障碍,将过分集中于自身症状的注意力转移向外界,从而切断情绪障碍与躯体症状之间的恶性循环。并使患者能适应各种刺激,积极地工作和生活,避免了心理障碍对躯体长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控制症状及预防复发。有研究显示[15],心理健康教育对高血压伴发的焦虑有良好的疗效。龙金亮等[16]也认为相应的社会心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5.3 抑郁、焦虑症状对躯体疾病的影响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焦虑症状多随躯体疾病的消长而消长,并随躯体疾病的康复而消失,二者呈近似的“平行”关系。这是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之一。同时抑郁、焦虑症状对躯体疾病可产生一定的影响:(1)导致躯体疾病症状扩大及躯体、社会功能缺陷。焦虑抑郁症状可能会直接加重部分躯体疾病的症状,并反过来加重精神障碍造成恶性循环。(2)导致患者对慢性疾病心理调节机能障碍。焦虑抑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态度。(3)对躯体疾病产生直接的病理、生理、生化作用:情绪低落、抑郁、焦虑虽是一种心理表现,但长期存在会对患者的生理、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研究发现[17],抑郁和焦虑可能降低人体的免疫功能(如IgA和IgM下降)、生理活动减慢、社会工作和生活能力下降、致慢性疾病的康复延缓、患者反复就诊及医疗费用支出增加。另外,焦虑抑郁症状使躯体疾病的症状复杂化、治疗困难。少数患者因严重的焦虑或抑郁而出现意外,因而应重视并及时发现处理躯体疾病出现的焦虑抑郁症状。
参考文献
[1] Simon GE.Can depression be managed appropriately in primary care?[J].Clin Psychiatry,1998;59(12):3
[2] 吴文源.综合性医院住院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调查[C]. 全国情感性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1997,4:11
[3] 余展飞.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心身障碍调查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2):64
[4] 任桂英.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临床研究[C].第二届全国身心医学研讨会论文汇编,1998,10:32
[5] Devane CL,Sallee FR.Serotonin selective reuptake inhibitor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harmcology:a review of published experience[J]. Clin Psychiatry,1996,57:55
[6] 张彤玲,孟凡强,甘一方.精神科主治医生336问[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64~73
[7] 沈渔.精神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35~639
[8] 陈彦方.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5~101
[9] 范肖冬.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M].世界卫生组织: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4~55
[10] 张长岭,张建球,李翔,等.丁螺环酮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1997,9(1):7
[11] Sheline YI, Freedlland KE,Carney RM .How safe ar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for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Am J Med,1997,102:54
[12] Stahl SM.Placebocontrolled comparison of the selectin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citalopram and sertraline[J].Biol Psychiatoy,2000,48:894
[13] 王祖新.另一SSRI西酞普兰[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75
[14] E.RINGEL.临床应用黛安神十五年的经验体会[J].深圳新药特药通讯,1996,1(11):9
[15] 任明芬,娄百玉,荆卫红.老年高血压伴焦虑情绪患者的综合治疗[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48
【关键词】 焦虑症; 抑郁症; 艾司西酞普兰; 疗效对比
中图分类号 R74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132-03
doi:10.14033/j.cnki.cfmr.2016.7.072
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新型的抗抑郁症药,且疗效显著,是针对重症抑郁症的一线药。近些年的临床调查发现,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其他精神类疾病上也有一定的疗效,尤其是焦虑症。在治疗抑郁症上,患者服用后见效快,副反应较少,临床研究也较为丰富,但是关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的报道则较少。现就艾司西酞普兰应用于焦虑症治疗所得到的临床疗效,与治疗抑郁症时取得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120例。筛选的标准为:年龄18~65岁,通过焦虑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测得分超过17分。排除滥用药物或是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以及哺乳期妇女。根据患者病情分为抑郁组和焦虑组,各6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详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的前7 d,服用艾司西酞普兰5 mg/d,然后可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适当增加剂量。坚持42 d视为一疗程。观察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使用艾司西酞普兰的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疗效判定可根据HAMD与HAMA的评分来判断,显效:得分减少了80%以上,病情好转,病症多数消失;有效:得分减少小于50%,病症明显减少;无效:患者精神状态无变化或病症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抑郁组总有效率为88.33%,而焦虑组为90.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通过治疗所取得的临床疗效相同,详见表2。
2.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AMD和HAMA评分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均有很大程度的好转,得分均明显降低,治疗后两组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艾司西酞普兰对焦虑症也有显著疗效,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焦虑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7例,不良反应率为11.67%,抑郁组不良反应6例,不良反应率为10.0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焦虑症患者的焦虑症状主要有慢性和急性两种。慢性焦虑又称为广泛性焦虑,患者会无明确原因的感到紧张不安,同时还有心悸、不自主颤抖、尿频等。急性焦虑又称为惊恐障碍,患者往往平时正常,但是由于特定的环境激发,感到极度恐慌,或有濒死感,这类患者常常会出现误诊,因为由患者表现的症状来看会送到心内科进行检查,但通常无果。临床上对于焦虑症的药物治疗方面常用到的药物是苯二氮卓类药物,即安定类药物,其优点是效果明显,在用药后的0.5~1 h内便可起效,对抗焦虑症疗效较好,而且药物价格一般人均能承受得起,经济实惠。但这类药物的缺点是,在人体内的半衰期较短,不能长时间服用,而且具有成瘾性。常见的安定类药物有劳拉西泮、阿普唑仑等,这些均为短中效的安定药,具有较好的镇定效果;抗抑郁症药物之所以在焦虑症的治疗上有用,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共同之处,均是因为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异常分泌,进而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而多数抗抑郁药能抑制神经地质分泌异常的情况,从而治疗焦虑症。所以尽管艾司西酞普兰即是抗抑郁症常用药,但是在焦虑症上也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急性焦虑症。
抑郁症又称作抑郁障碍,临床主要表现是患者长时间的心情低落、悲观、郁郁寡欢,进而出现厌倦尘世的思想,并开始思想偏激,最后导致自杀。有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情绪麻木,或者出现幻觉抑或是妄想症抑郁症。抑郁症每次发病通常会持续14 d以上,严重者症状会持续数年,多数患者抑郁症会出现反复发作,不过发作过后也可以自行缓解,但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后遗症或者是转为慢性抑郁症。但在医疗事业较为发达的今天,对于抑郁症的起因依旧没有较为科学的研究报告,但是能够确定的是,抑郁症的起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了社会、心理、生理等诸多因素。其中的生物学方面的因素还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方面因素等,心理方面主要为抑郁症患病前会有一定的性格特征,比如说话与气质等,这样的人若遭遇到突发事件后,因为心里受不了打击,而导致抑郁症。而且以上所述的抑郁症发病原因一般不是单一引发的,而是多种因素交互引起的,这些因素相交互的点往往就是引发抑郁症的关键,这在抑郁症起因的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
艾司西酞普兰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药,能抑制血清素即5-HT的摄取,5-HT是一种自体活性物质,由于多种原因刺激下,可以从颗粒细胞中释放出来,从而进入到血液,在血液中能被血小板摄取,通常5-HT在人体中的总含量在8%左右。5-HT在人体中的主要作用是神经递质,在松果体和下丘脑处发挥作用,对人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1]。而现代研究还发现,患有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体内5-HT的含量要异于常人,所以5-HT的含量也开始作为精神类疾病判定的一项检查标准[2]。艾司西酞普兰为5-HT二次摄取的抑制剂,具有一定的靶向作用[3]。通过抑制5-HT的二次摄取,可以使中枢神经系统内的5-HT的含量增高,进而提高神经传导,对抑郁和焦虑有很好的治疗效果[4]。
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和焦虑症都有很好的疗效,最主要的原因是,焦虑症和抑郁症从其病理上来讲属于共病关系。最明显的一点两组患者体内的5-HT的含量都出现异常。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功能区的神经细胞对于5-HT的摄取增多[5],而对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摄取能力减弱,从而造成患者出现抑郁或是焦虑[6-8]。从上述试验可以看出,艾司西酞普兰在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上得到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也近乎相同,所以在焦虑症的治疗上可以选用艾司西酞普兰。
综上所述,艾司西酞普兰对忧郁症和焦虑症均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治疗上可以进行参考并使用。而且此药副作用少,见效快,使用方便,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雄,马世发,李亚军.度洛西汀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16-17.
[2]李淑云,吴洪军,周贵兰.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9):16-17.
[3]饶朝霞.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2):23.
[4]邓洁瑜,杨小佳.干预措施治疗产后抑郁症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20-22.
[5]张文斌,李晓征,随广红.度洛西汀与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1):36-37.
[6]谢昆华,唐尚伟,杨志寨,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伴焦虑Hp感染者根除Hp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1-3.
有位白领丽人俞小姐,有一天在办公室接到一个订单后,突然感觉到胸闷、气促、头痛如裂,感觉到难受异常。公司同事打120急救后,把她送到某大医院急诊。经CT、心电图等检查后,CT未见任何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急诊科医生给她用丹参和倍他乐克治疗后,胸闷、气促症状消失,但头痛依然存在,于是住院治疗。
住院期间,该患者头痛每天持续发作时重时轻,当时医院准备给她做脑脊液检查,检查前她晕厥一次,而后检查如期进行,但结果依然是阴性。由于不能检查出任何疾病,该患者自行要求出院,找中医看病。这是国人习惯的就医模式,先看西医,不能解决问题,然后才看中医。吃了老中医二个月的药,头痛稍有减轻,但症状依然存在,止痛药、泪水整天伴随她,工作生活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后来前后看了11家医院的中西医专家,都无满意疗效。
一天,该患者来我的门诊求治,我给她诊断,结果令她及家人感到吃惊:急性焦虑惊恐发作。后来给她服用了治疗心理疾病的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如赛乐特等,并进行心理疏导后,症状完全消失,目前生活工作状况良好。
不易觉察的心理应激
俞小姐的心理疾病,为什么会表现出躯体症状,如头痛、胸闷呢?心理疾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情感障碍和躯体障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由于情绪方面表现比较容易识别,病人及其家人同事能够察觉并及时送至精神卫生中心进行诊治;但是,有一些病人的焦虑、抑郁等症状的表现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如失眠、早醒、头痛、背痛、全身乏力、胸闷、心悸、腹胀腹泻、尿频、月经紊乱、减退等,更甚者以上述症状之一为惟一的症状表现,如俞小姐的头痛症状即如此。同时在医者方面,在综合性医院求诊的病人往往以躯体疾病占主导的思维模式长期存在,医生一般不大会注意到患者的情感障碍方面的问题。并且,由于患者的心理问题导致躯体症状得不到缓解,医生的束手无策,家人的焦虑及患者自己的无奈等综合起来,会导致治疗性焦虑和(或)治疗性抑郁。
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导致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疾病,源于人大脑内神经递质浓度水平的改变,只要及时、准确地得到识别和治疗,就会得到康复。在综合医院及社区医院,病人往往以轻、中度为主导,但由于得不到及时识别和治疗,而延误了病情,甚至走上“自杀”道路。因此,卫生部门已经组织了综合医院医生进行精神科知识的培训,使病人能及早识别并得到治疗。
心理应激的“另类”来源
在临床诊疗中,我们还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青少年患者。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小华,因胃胀伴呕吐而去儿科检查,看了好几家医院,诊断为“慢性胃炎”,吃了药但是呕吐非但不减轻,而且更严重。做了胃镜检查,检查结果出乎意料,没有明显异常。因此,小华被建议看中医,中医认为是脾胃问题而喝中药,结果也可想而知。前前后后换了好几位大夫,但呕吐更剧烈,而且每天早晨起床后必然发作,导致不能正常上学。小华后来在父母、祖父母、外公外婆的陪同下,来到我门诊来治疗,要求中西医结合治疗。我详细询问了小华的病史以及观察了小华的神情后,我认为小华的躯体症状是心理应激所致。
在小华的家庭中,小华的母亲是小学外语教师,所以在家庭中其母亲扮演的角色以老师为多,而母亲成分较少。因此,在小华的眼中及内心深处,只有来自父亲及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关爱,而来自母亲的母爱他没有觉察和体验。当我告知小华的家长,小华不需要治疗,而小华母亲则需要治疗和访谈时,他们将信将疑。通过访谈及心理量表的测验,诊断得出小华母亲有强迫行为。后来,通过对小华母亲的治疗后,小华没有再呕吐过一次。
这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家庭关系是导致心理应激的源泉,往往家庭成员中某一个因子发生了问题,症状会在比较弱势的因子发生。小华是家庭问题的症状表现,是小华母亲的强迫观念、行为、偏执情绪以及焦虑情绪的突破口。因此,单单治疗小华是收效甚微的,而治疗其母亲是关键。
心理应激的应对之道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由传统生物学模式,转变成社会――心理――生物学模式。在综合性医院中就诊的病人,经有关部门统计,约30%患者是由心理应激所致的躯体症状来就诊,然而患者的知晓率却很低。这是应值得重视的。
方法:度洛西汀是一种临床常用抗焦虑抑郁药,本实验选择一部分伴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血压>180mmHg)随机性得分成三个组。
结果:三组患者三周后的降压有效率为74.2%,68.7%和89.9%,前两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第三组与前两组比较P
结论:伴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对其的高血压有降压效果。
关键词:度西洛丁伴焦虑降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03-01
焦虑抑郁症,主要临床表现为广泛性的焦虑症(也叫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的惊恐状态(也叫急性焦虑症)[1],常常会伴有头晕、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尿频、口干,尿急、颤动,出汗运动性不安等一系列的症状,其焦虑并不是由确实存在的威胁所引起,或患者紧张惊恐的程度与现实的情况十分不协调。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加,焦虑症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上升,因为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导致的高血压居中国人死亡率的首位[2]。有效的治疗伴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已成为很多医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本次试验研究是比较抗焦虑抑郁药物对伴焦虑抑郁的患者降血压的效果和联合用药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本院2013年年初到8月份的满足实验要求的伴抑郁焦虑的高血压患者93名,因为患者不是同一时间入院,为了具有可比性,需要长期监测和回顾性研究数据。把选出来的93人平均随机分组,每组31人。年龄在49到6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9岁,患者的年龄、性别还有病程长短等方面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异,可比性不存在,P>0.05。
1.2方法。三组伴抑郁焦虑的高血压患者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对照组31人用普通疗法降压药治疗其高血压,硝苯地平[3],口服:1次10mg,每日3次;实验组1组31人用抗焦虑抑郁的药治疗,度洛西汀,起始剂量为20g每次,到一周以后40g每次,每天服药两次,不考虑进食情况;试验2组31人选用降压药和抗焦虑抑郁药联合使用,硝苯地平和度洛西汀联合服用,硝苯地平每日三次,每次10mg,度洛西丁起始剂量为20g每次,到一周以后40g每次,每天服药两次。
在患者不出现其它并发症的情况下每天服用规定剂量的药物。
每天进行血压监测,做好记录。观察记录3周。
1.3对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被选入本次试验的患者治疗前血压都是>180mmHg的,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都进行血压值的测定和记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血压控制在160-180mmHg者为有效,血压达到160mmHg以下者为显效,依旧大于180mmHg者为无效。
1.4统计学标准[4]。伴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血压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情况采用多个样本X2检验,以P
2结果
3讨论
高血压及与其相关的一些疾病现在已成为中国医疗方面的一个重担。近年来的统计显示,中国人口:①心血管病成为人口第四大死因,冠心病的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34~55岁年龄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②2003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1.5亿血脂紊乱患者、2亿超重者、6千万肥胖者和2千万糖尿病患者,形势十分严峻;③高血压患病率从1959年为5.11%,增至2002年已达18.2%;到2004年高血压的病死率占人口死亡率的2.8%,居高危疾病死亡率的首位;④血脂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这些都与总人数的肥胖及超重的发生关系密切,更值得重视的还有儿童,2003年调查显示7~17岁儿童出现的肥胖已达2.2%,超重达4.6%。心血管病,高血脂,肥胖以及超重等都是高血压疾病的高危因素。
由实验数据显示伴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对其的高血压有降压效果,观察数据可知硝苯地平的降压效果是低于度洛西汀的,因为的这两种药的作用机制相差很大,在体内的作用目标也是互不相干,所以出现降压差异属于正常现象,二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抗抑郁焦虑药物与降血压药物的联合运用治疗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显著性的改善(P
抗焦虑抑郁药的使用能使患者血压得到下降,从实际生活出发,可以推论焦虑和抑郁在不同程度上能使人的血压偏离正常,出现高血压,而纠正抑郁焦虑,使患者心态心情有所改善时血压值能得到相应的控制。无论是压力导致的长期睡眠不好还是因为焦虑导致的睡眠质量问题,长期下来都能影响到人的健康,成为高血压的高危人群,也就是说患高血压的几率大大增加。
近些年以来临床积累的治疗高血压的经验包括对患者教育、慢性病,心理治疗的联合性治疗等。教训方面,主要在人们忽视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包括国家卫生资源的投入不够、还有预防工作做得不到位和治疗重心放在了极少数的危重患者的身上,忽视了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等。国家最近提出了要加大城市和社区卫生工作的强度,这是非常正确,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瑞丽.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08.289-289
[2]杨庆辉,温亮,刘倩倩.抗焦虑药物对高血压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1.20(3):234-238
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抑郁焦虑处理措施
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曾公布一项引人关注的数据: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约有七成以上患者合并有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尤其老年人是当中的高发人群[1]。本文通过分析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现状及相关的处理措施,旨在探讨更加有效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方法,提高其治愈率。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12月收治肢骨折后期膝关节僵硬患者56例,男31例(554%),女25例(446%);年龄59~92岁,平均683岁;其中冠心病6例,心律失常11例、高血压19例、心绞痛6例、心肌梗死3例,心脏神经症10例。将56例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经调整后,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临床确诊为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疲劳等);②具有惊恐发作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病时有心悸、胸痛、窒息、濒死感等);③具有广泛性焦虑症状(临床表现为莫名的紧张不安和恐慌,同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运动性不安和肌肉紧张等表现),患者由于无法忍受和摆脱症状而感到痛苦;④惊恐发作症状和广泛性焦虑症状都不能用患者本身心脏疾病解释,且症状经镇静或安慰性治疗有效;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颈椎病、恶性肿瘤合并认知及感觉性、运动性语言功能障碍等生命垂危患者排除。
方法:医院的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家庭状况及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后,根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部分患者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应采用问答形式进行调查。然后根据SAS和SDS的评分结果,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对照组患者则给予日常护理。
观察指标: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变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将资料数据输入电脑制作成Excel表格,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治疗效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的SAS和SDS评分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都无显著性差异(P
焦虑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显著性(P
讨论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症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胸闷、气急、心悸、恶心、胃口差、头晕、慌张等负面情绪状态,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2]。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出现抑郁焦虑状态,有以下原因[3]:①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问题便一知半解地评估自己的病情,过分关注从而引起抑郁焦虑。②某些医生专业知识不扎实或专业知识更新不够快,又或者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有意含糊病情,误导患者,使患者对病情了解不清楚,从而导致焦虑情绪。同时,有关文献表明,抑郁、焦虑可加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甚至有焦虑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说法。这是由于焦虑情绪可增加交感神经张力,致使儿茶酚胺过多地释放,从而导致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弱,Q-T离散增加,因而使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冠脉事件、致命性心律失常或猝死等严重不良影响。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表2两组心理干预前后的心律失常
发生率比较[例(%)]
组别n干预前干预后观察组2819(67.86)11(39.29)对照组2821(75)19(67.86)
参考文献
1佚名.第十四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大会概况)[J].心血管病防治杂志:学术版,2011,5:40.
关键词:焦虑症;临床症状;疗效观察
我国神经症患病率中以焦虑症的发病率较高,为此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焦虑症发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是神经质素质、生活应激源的出现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笔者收集2008年3月~2010年3月经贵阳贵航集团300医院治疗的27例焦虑症患者,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诊治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7例,男女比例为1:8,年龄25~69岁,中位年龄51.72岁。本组患者中干部12例,工薪阶层10例,外劳劳务工5例。有发病诱因的19例,无诱因8例。合并胃肠道不适患者8例,乙肝患者1例。家族病史:全部(-)。发病时间6 d~6年,平均13.43个月。19例患者为急性起病,8例患者为慢性起病。
1.2 方法:记录一般资料,以CCMD-3和ICD-10广泛性焦虑症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以汉密可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和定级:0级:无症状;1级:轻度;2级:中度;3级:严重;4级:严重。
1.3 临床症状:本组患者27例均有焦虑症状。各种症状严重程度见表1。
表1 27例患者各种症状严重程度(例)
症状例数HAMA分级
0级1级2级3级4级焦虑27009171紧张19804141恐惧11160281失眠27026161注意记忆力差9180162抑郁18951210一般躯体症状11160470心悸15120483气短2250110消化道症状8191340植物神经症状2250020泌尿系症状5220221会见时表现271413811.4 心电图异常:共6例,分别是Q-T间期缩短;窦性心律不齐伴T波改变;P-R间期缩短;窦性心动过速;T波改变;左室高电压。
1.5 治疗:使用的药物为苯二氮类;三环类,β-受体阻滞剂;SS-RI;抗精神药物。具体种类及剂量:服利眠宁25例(30 mg/d);阿普唑仑21例(0.8~1.2 mg/d);舒乐安定6例(2~4 mg/d);氯硝安定4例(2~4 mg/d);多虑平8例(50~75 mg/d);阿米替林8例(50~75 mg/d);心得安16例(30 mg/d);百忧解5例(20~40 mg/d);赛洛特7例(20~40 mg/d);舒必利3例(0.2~0.4 mg/d);泰尔登3例(25~50 mg/d);药物均为合并使用。形式为:利眠宁加心得安加阿普唑仑(或舒乐安定或氯硝安定)加多虑平(或阿米替林)加赛洛特(或百忧解)。
2 结果
疗效:痊愈2例,显效18例,进步6例,自动出院1例,好转治愈率为74%。
3 讨论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是一组神经机能性疾病的概括,是排除了各类器质性病变以后确诊的一种功能性疾病,长沙中华神经精神科学会出版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985年版就对此病的分类标准做了较为明确的定义。焦虑症是神经症的一种,按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和诊断标准,焦虑症就是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或是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焦虑症患者有共同的性格特征,如:感情用事、爱夸张、容易受暗示、高度的自我为中心等,当遇到不良精神因素的影响、暗示等均可以引起焦虑。患者一旦发病对其身心有很大影响。焦虑症患者自知力完整,但是会对一些症状感觉痛苦,如会有感觉身体运动功能有障碍、身体器官功能障碍、内分泌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和精神失常等临床特征。此类症状没有器质性的损害基础,往往会受到事物的暗示而产生或者消失。
本组27例焦虑症患者有13例经检查发现脑电图异常,经临床诊断,排除为癫痫患者的可疑。后期经过营养脑细胞的临床治疗,13例患者脑电图均回复正常。本组患者中6例患者属于一级亲属有焦虑症病史,占22.2%,也充分说明了焦虑症与遗传有关。因此有焦虑症家族史的患者,由于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可导致焦虑症的复发。对此类患者,临床应以预防为主,亲人朋友等要为其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多一些关心爱护和沟通交流,分担患者的精神压力,逐渐使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强,从而有效的预防癔症的发作,本组患者中18例患者情绪抑郁,占67%%,说明焦虑症患者多数伴有抑郁情绪,本组中还有个别患者终日恐慌不安,总感觉自己有身处危险等[1-2]。本组患者均为我院住院治疗病例,所以病情均比较严重,在临床治疗上,主要以三环类、苯二氮类、β-受体阻滞剂,约有1/2患者使用了SSRIS。其中25例患者使用利眠宁,21例患者使用阿普唑仑,16例患者使用心得安,8例子患者使用三环类,8例患者使用多虑平,7例患者使用赛洛特,5例患者使用百忧解,以上药物都为合并使用,利于尽快缓解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症状。此外,焦虑症患者的心理问题是其病因的根本所在。因此在服用药物的同时,积极的解决患者心理社会问题,才可以达到较好的疗效。
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