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

时间:2023-10-17 16:20:33

导语:在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电子科学与技术方向

第1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技术;人才的核心素质;要点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意义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相关专业人员和工程师的需求也在随之增长。而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子科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防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制造“核芯”,该专业连接了许多高科技学科,例如微电子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子材料和组件,并致力于应对未来的新发展和新形式的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也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人工智能行业的高科技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全新领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对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与培养

深入探索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以达到不断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质量并提供专业资格的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应具备以下要点:

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

优化传统的人才培训目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并设定特定的培训目标。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电子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增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广度,包括能够适应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以及边缘或跨行业的工作。

2.2具有使用与电子实践相关最新工具的技能和能力

学校可以增加实践教育的强度,加强与公司的合作,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培训中心的建设,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例如实践创新和校园竞赛,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指导以及提高学生的表现,通过允许学生参加教师和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来增加动手体验。

2.3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和汇总,具有特定的设计功能

要根据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目标来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培训计划是模块化的,设置了不同的模块(例如基础知识和专业),一个或多个专业说明以及不同的培训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同样的基础课程,完成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并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化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和培训计划,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轻了学习负担并提高了学习成果。

2.4具有操作生产相关设备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需要改革课程并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有必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扩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课程,删除一些与该专业无关的、实用价值较低的课程,重塑基础专业课程,实现训练目标。二是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指导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以增加学生人数。实践经验,以提高操作技能,获得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除以上几点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还需要做到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具有自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关注当前问题、了解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第2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培养方案;产学研;微电子;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224-02

天津工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成立于2002年9月,2003年正式开始招生,设定了微电子技术与光电子技术两个专业方向,目前已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微电子技术,以微电子器件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为主要发展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广泛地参考了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及国内其他重点大学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实验室建设,目前已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建有半导体器件原理与测试综合实验室、半导体工艺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达到了国内部分一流高校的微电子专业实验室水平。十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中我们在本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上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

一、拓宽专业方向、夯实专业基础

从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过程来看,为了突出专业方向,以往专业建设中我们往往设置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方面的课程,但每门课程的课时数较少,同时压缩了电子专业基础课程的门数和课时数,造成学生基础课没有学好,专业课太多而每门课课时数过少以致学得囫囵吞枣,也就是专业基础没掌握牢,专业课更没有学好。而大多数用人企业却需要大量工作在生产现场,能够处理生产当中各种实际问题的掌握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这些人才所应掌握的知识不是一两个专业能够培养的。因此我们在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上不追求过新、过尖,注重拓宽专业基础,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设置不过窄、过深,给予了学生比较宽泛的知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各种研究方向,同样由于现在微电子技术发展很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很短,专业课不要求讲得很深,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主要业务范围和处理问题方法。这样培养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了解本专业方向的研究内容,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便能够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迅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特点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天津工业大学本科培养及学士学位要求制定。方案中规定了本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应修读各类课程学分的最低要求,是审查本科生学习计划、认定毕业资格、授予学士学位的主要依据。根据服务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建设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总体要求,对本专业调整了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教学计划,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具有以下特点。(1)加大培养方案的宽松度与灵活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减少必修课程,增大选修范围,使培养方案有更大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学生可以在培养方案框架内,参考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建议,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自主选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大的空间。(2)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建体现学科发展与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大力度重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拓宽专业的内涵,增大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基本上按照学科大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按一级学科构建专业基础,按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重组专业方向课程。(3)加强实践,将“实践、探索、研究”融入教学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本专业实践环节在学校和学院的公共实践课的基础上,又开设了专业课程专题设计和专业系列性实验等实践课程。专业课程专题实践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因此课程专题实践的题目采取由学生自拟、专业委员会审核的制度来确定。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课程设计采取组队的形式,由3~4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小组,互相分工合作完成设计。本课程专题实践在第6学期开设,为期8~10周,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采用毕业设计的模式进行管理,最后以实物演示和论文答辩的形式结束。开设专业系列性实验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阶段性实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并能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系列性实验课主要依托本专业的实验、实践平台来开设,分别于第4、6、7学期为学生开出。第4学期的实验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实践平台的结构和框架,并提出一些专业上的问题,告知学生要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才能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第6学期的专题实践以设计型专题实践为主,使学生通过实践了解实际系统硬件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并能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计、制作和调试。第7学期的实验以综合性设计为主,熟悉芯片级、板级和系统级设计方法和步骤。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大力加强实习教学环节,拓展一批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使学生走出去,学得成,真正做到学有专长。在校内,我们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在实践教学方面随时性、方便性的优势,配备高水平的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全天候开放,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专业实验室进行操作和技能训练。在校外,我们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为天津滨海新区企业服务,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实践能力的广阔空间,目前我们在社会上选定“天津南大强芯半导体芯片设计有限公司”、“天津市森特尔新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市海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工大海宇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等一些相关的公司、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和协作关系,让学生到公司、企业参加技术性比较强的专业实践,这样的实习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

四、开拓“产学研”模式的特色人才培养

随着滨海新区被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其强大的功能集聚优势开始迅速形成,这为天津市相关电子产业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会。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目标之一是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集聚国内外研发资源为主线,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研发转化环境以及高效并充满活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一流水平的高新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以滨海新区为产业聚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型高科技产业,将加快滨海新区的总体建设步伐,奠定天津滨海新区乃至环渤海地区及全国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地位。同时,国家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布了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之一。因此,作为服务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学科,在天津发展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已初步建立微电子专业方向,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自己显著的特色,培养的学生在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优于其他院校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为达到“产学研”教育模式的实现,我们在教学内容中渗透科研工作中的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在教学方式上加强针对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不断由校内向校外,由教室向生产现场延伸,在教学效果上通过嫁接、转化、推广和应用新科技、新工艺,培养出大批能熟练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五、搭建竞赛平台,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3篇

那么,你是否了解微电子学真正的含义?再进一步,面对专业列表中无数带有“电子”两个字的专业,你是否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你会不会也有“顾名思义”所带来的误解与疑问?本期的院系就将为你讲解“信息科学技术”方面的一大项――电子类专业。

电子类“亲如一家”

在国内,像北大、复旦、南开等很多大学都有一个招生大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里面光计算机专业就可以招来上百甚至几百学生。相形而言,其他带“电子”字眼的专业招生规模就小多了。但你可能有所不知,严格来说,计算机和电子类各专业的具体方向并不相同,而且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它们之间“隔行如隔山”。

以我所在的南开大学信科院来说,当时共有六个系(后来又有增加),计算机、自动化从大一开始上高数这类大课时便在一起,而我们的微电子则与电子、电信、通信在一起上大课。第一学期的课程还没觉得有什么不同,第二学期就忽然感到了差异:我们四个系要上物理(一),力学、电学两门课程单上,期末考试则综合在一起才算是完成了物理学分(坑爹啊有木有),而计算机和自动化则不用学那么“没人性”的课程――物理从高中到大学的跨越,不像从初中到高中那样只是深化一下的重复,而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高中几乎不会把微积分用在物理上,但大学的物理从一开始就要用到高数思维,需要快速适应。

也就是从那时起,计算机和自动化越来越偏重于智能方面,比如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而我们这些不是带电就是带信的系,则越来越走近物理,连相关数学科目也和前者有所不同。以我的眼光来看,我觉得在这一阶段,后者的课程,无论是物理还是数学(如数理方程),都相对要难一些,语言则相对容易掌握(反正大家都要学C++,汇编语言的学习也只是先后之分而已)。不过,大二的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则是所有信息学院的学生都要学习的真正与自己专业开始挂钩的基础课程,绝对的基础。

这里不妨多说一下这两门课程,如果做个比喻的话,模拟电路是“现实主义”,而数字电路则是“理想主义”。模拟电路更务实,需要计算真正的量;而数字电路更像是玩“游戏”,注重于算法的设计。所以数字电路相对简单一些,实验也更加好做,因为只要思路清楚,电线插头接对地方,很容易做出结果;而模拟电路的实验则多数要靠示波器的“帮忙”(对我来说示波器总是起到帮倒忙的作用)。

大二可以说是进一步分化专业方向的一年,计算机和自动化仍然向着智能方向迈进,向着计算机应用靠拢,而电子类专业则一边要继续苦逼地学习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学三门综合到一块才完成的物理(二),一边要跟各种电路和电子器件打交道。

到了大三、大四,不要说电子类和计算机不同,就是电子类几个专业内部,也开始了专业定向学习。这时,出乎我的意料,微电子是与通信划在一起,电子则与电信在一起。除了概率论、固体物理、量子力学、verilog语言、计算机理论、信号与系统这些还有一定交叉的课程,我们的微电子还有一门“绝技”,一门无论是题目里的数字还是计算出来的数字都堪称天文数字的课程,一门基本不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而是靠人为设定理论、公式的课程,那就是半导体物理。什么,你觉得可以混过去?对不起,你想做一个合格的微电子专业毕业生吗?或者你想再进一步深造学习微电子吗?那么请一定学好半导体物理,因为它是各高校考研中专业考试的重要内容。

这里插播一个花絮,也不知是我们半导体物理教材的用胶不好,还是我们过于刻苦,抑或兼而有之,到了期末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的这本教材都散了架,迎风能飘出好多页……

当然,到了这个时候,每个系都会有自己的“独门绝技”,我就听说电子专业的一门数学选修课有很多人听不懂。

学习方面的情况大致如此,其他方面,八卦一下,信息学院里男女生的比例体现了理科的一般水平。比如四五十人的一个系,差不多有十来个女生,其他都是男生,比例小于1/3而大于1/4。但和文科生不同,直到大四,这十来个女生中也只有少数几个有BF。也许现在要开放一些,但我觉得应该和以前没有太大变化,因为课程压得很紧,每天自习室、教室、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实在少有多余的空间和精力花在学习以外的方面。而且理科MM,你懂的……

那么你说,为什么这个大学要上得如此辛苦?那些课程不求明白只求考试通过混下来行不行?对此我可以很痛快地回答:不行。大学的课程绝不是混一混就能过去的,至少理科不能混。混的结果,比如我们系大一第二学期末,一个男生因挂科超过15学分而被劝退,大二又一个男生因挂科累积超15学分被劝退。其他系也都有被劝退的人。至于考试前,老师是会划范围的,可即使如此,对题目内容也要理解才行,不理解就凭死记硬背,很有可能背不出来。

另外,我毕业的时候微电子还算是理科,不晓得现在有没有变化,一般来讲电子类专业大多数是工科。

总之,电子类专业这么多年来始终都比较热,招生人数也比较多。但是否适合学习电子类专业,因人而异。建议在填报志愿之前,先具体查询一下,再确定自己的志愿会更好。

电子类专业小百科

各高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具体专业设置有所不同,专业数量或多或少,有的会有合并或细化。而像清华、天大这样的理工见长的院校电子类专业设置更加有所不同。总之,大体上为分以下几个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 培养学生掌握电子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与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综合技能,掌握信息提取、处理与显示技术,及相关材料、器件的研制和应用技能,能够从事电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信息显示技术与系统、信息传输技术、图象处理、光电子学等。

推荐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信) 使学生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科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电子系统设计、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胜任在通信、微波、网络、信息检测与控制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工作。主要课程有信号与信息系统、数字信号处理、电磁场理论等。

推荐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

微电子 培养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微电子专业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掌握集成电路、集成系统及新型半导体器件的设计方法和制造工艺,熟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在微电子学领域从事研究、设计与开发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课程有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晶体管原理等。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等。

通信工程(通信) 培养学生具有坚实的计算机、外语和数理的基础,系统掌握现代通信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通信系统分析与研究能力,能够从事现代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计算机通信、宽带网络技术、多媒体通信、信号与系统等。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电子信息工程 培养具备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

推荐院校: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信息安全 一门新的交叉性学科,培养具有扎实的信息安全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网络与大型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等专门知识,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与大型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工程开发与系统管理,信息安全理论与法律法规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推荐院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

第4篇

关键词: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8)13-0021-01

引言

近几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发展迅速,加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拟定也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发展方向,最后提出对芯片、制造以及材料准备过程中应尽量做到全产业链布局。争取在20年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作为信息发展中的一部分基础内容,微电子信息可以说是信息发展的核心内容。新形势下,微电子制造业人才供给逐渐平衡,传统人才教育模式中的问题也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就当前发展形势来说,在微电子制造业方面其深度已经研究到lOnm之下,半导体的相关物理效应也不断涌现,其发展方向不断朝着量子力学的方向发展。但在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微电子教育带来调整,如今的教学应当将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技术的发展作为教育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

(一)忽视实践,课程不足。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往往过分重视对学生基础方面的培养,在微电子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掺杂了一些学时实验的内容,但基本上都是基础性验证,与企业所需的实际能力存在较大偏差。就目前半导体企业的发展形式来说,很多半导体制造企业都需要员工具有一定的半导体生产线实践能力,可以进行基本操作,熟悉工艺流程。但该技能在教学过程中严重缺失,很多的大学校园也并未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甚至有些大学由于学生人数众多,校内的实习场地不对本科生开放,只有读研的学生才有机会参与实践。导致学生对半导体工艺设备不够熟悉,缺乏实践经验,在实习工作当中需要企业对其进行二次培训才能够正常参与工作。这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教育效果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

同时,学习内容涉及的范围不广,与国外宽口径、多融合的教学体系存在很大差距,拓展性较弱,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就业面。

(二)再学习能力培养方面薄弱,笔者通过实际调查,对微电子制作企业进行了解发现,如今大型企业基本上都对人才十分重视,基本上都已经认识到人才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再学习能力是企业所关心一项重要技能,是实现企业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内容。我国高校当前的教育形式来看,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相对薄弱,基本上都将这部分内容融入于各种课程当中,利用实验等方式展开培养,培养内容不够集中,效果也不够显著。

二、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一)提供實践机会,发挥桥梁作用。实验室是大学生进行实践锻炼的基础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接触实际设备的同时对理论部分有一个更深的了解。学生毕业前进行生产线实训,综合运用微电子工艺知识,对半导体的工艺流程进行设计,在本校实验室中对工艺流程以及器件生产设备有更多的了解,切实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出桥梁作用,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发挥企业的设备优势,为微电子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实习平台。并将校内外实训平台充分结合,形成校内外联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优化培养模式,实行开放式教育。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对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特点进行充分考虑,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培训策略,并利用差异化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测评,让学生找到自己突破点,提高个人能力,在课程构建方面,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采用开放式的体系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可制定几个必须的课程作为必修课,而其他的课程可完全根据学生的发展以及爱好来进行选择,进行深入研究。

三、微电子产业发展新方向

(一)材料的发展。微电子制造工艺不断更新、集成度越来越高,过去应用较广的硅胶材料已经无法满足纳米器件的应用需求,逐渐向氮化镓等新阶段的半导体过度,在此过程中,已经陆续出现了石墨烯、碳纳米管、氧化铪等很多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并且量子材料也呈现出与传统材料不同的性质。新材料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行推动了新工艺的发展。所以会说,新材料也是电子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绿色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目前,我国微电子产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存在种种弊端,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但随着其产量的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功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绿色微电子技术的应用,以降低功耗,而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都会给发展绿色微电子技术带来新的方向。

(三)工艺的发展。微电子材料及器件结构发展推动微电子工艺发展。纳米与量子等各种新型材料的出现,促使半导体工艺的制造思想发生了崭新变化。新型器件拥有更复杂的工艺,3D晶体管栅极对沟道的控制能力进行了相应的改善,实现对沟道的统筹控制。纳米级围栅要求半导体新工艺出现。

第5篇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专业;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行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80-02

一、行业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早已进入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微电子技术是高科技和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已成为当前时代的基础产业。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新材料新能源是导向。从节能减排上看:我们都知道液晶显示技术取代了CRT,已经占领当今市场,同时出现的还有PDP(等离子体)及即将出现的TFT(铁电液晶)等新型的半导体材料,这些产品比起过去的CRT显示器,不仅是外观形状上有优势,功耗低、辐射低、发热量低,符合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而LED(发光二极管)势必要代替现在的照明,在未来将占领整个照明市场。美国现在进行的光伏计划就是用高亮度Led代替现有路灯照明,这将节省全美40%以上的电力能源。同样日本进行的国家阳光计划也是要将路灯全部替换成高亮度LED。

再看新能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以天津为主的企业力神、比克国际等生产的锂电池已渐渐成为动力电池将要占领市场;未来太阳能电池取代石油将会应用在汽车甚至航空领域,也不会是神话。这已经是日本国家规划中的重点项目。

毋庸置疑,微电子产业发展前景无限广阔,产业的发展势必也为中等职业学校打开就业市场:国内现有的该行业的生产线不断更新换代,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在迅猛扩大和提升。

二、产业发展动态

微电子工业发展的主导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发达国家和地区有韩国和西欧。我国微电子技术产业正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半导体制造中心和国际上主要的芯片供应地。特别是在半导体晶片生产方面,其产量超过全世界晶片产量的30%,今年随着LED产业迅猛发展,芯片市场已供不应求。截至去年,我国芯片总需求已经超过5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之一。

我国微电子技术产业现状:在2006年8月及10月海力士意法在无锡建成8英寸和12英寸芯片生产线之后,2007年迅速达产,从而拉动了国内芯片制造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在此基础上,2008年海力士意法又继续实施第二期工程,将12英寸生产线产能扩展至每月8万片。此外,国内还有多条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正处于建设或达产过程中,其中12英寸芯片生产线已成为投资热点。中芯国际在成都的8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紧接着在武汉的12英寸芯片制造企业——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也建成投产;华虹NEC二厂8英寸生产线建成投产;英特尔投资25亿美元在大连的12英寸芯片制造厂投产;台湾茂德也投资9.6亿美元在重庆建设8英寸生产线;中芯国际投资12亿美元在上海的12英寸生产线正式运营。中芯国际宣布正在深圳建设8英寸和12英寸生产线,英特尔支持建设的深圳方正微电子芯片厂二期工程已竣工。随着这些新建和扩建生产线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我国芯片制造业的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大。北京京东方月生产9万片玻璃基板的液晶生产8.5代线今年即将投产。在封装测试领域,中芯国际和英特尔在成都的封装测试企业建成投产,江苏长电科技投资20亿元建设的年产50亿块集成电路的新厂房在使用,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公司的第二工厂投产。飞思卡尔、奇梦达、RFMD、瑞萨、日月光和星科金朋等多家企业也分别对其在中国大陆的封装测试企业进行增资扩产。此外,松下投资100亿日元在苏州建设半导体封装新线投产;意法半导体投资5亿美元在深圳龙岗建设封装工厂。这些新建、扩建项目成为近期拉动我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继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大连市微电子技术产业现状:因特公司的12英寸芯片制造产业生产线投资25亿美元;主要从事二极管封装的九久光电台商投资建生产线2000万美金;大连路明科技生产三基色荧光粉做固体发光材料,市政府在几年前分期投资早已经超过1个亿;路美芯片更是从土地到生产线陆续投放资金过亿;去年大连政府为德豪光电投资生产线建设也超过1个亿。

生产线投资大,用工需求量也大,技术工人市场前景也随之向好。我们应当充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办成能够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中对各层次人才需求和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和人才基地。

三、就业市场现状

目前,全国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有一百多所,在校学生估计在5万人左右。本专业设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专业的发展现状良好,主要表现在:规模在逐年扩大,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增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这是与微电子技术产业的稳步发展相适应的。

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不同层次的人才对应着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科学技术知识面、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随着集成电路、液晶、有机薄膜发光及太阳能电池等信息产业投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从事基本劳动的产业技术工人需求量也在大幅增加,这给职业教育开设微电子技术专业带来了契机,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契机,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适应企业的发展。

目前,市场对从事此类工作的工人需求很多,甚至供不应求,呈现“用工荒”状态,而且真正经过专业培训的合格技术工人几乎很难找到,农民工缺乏相应的技术,不能满足像因特公司、京东方、上广电、大连路明集团、大连久久光电、大连德豪光电这样科技产业的用工需要,从这一点来看,企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型的工人来充实一线生产。因此,今后一段时间,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微电技术专业领域技术工人的培养。

四、专业设置的方向和意义

从前面国内外电子科学与技术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美国、西欧、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早已完成飞速发展的上升期,进入稳步而缓慢的平台。而我国随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这一国策的深入倡导,随着市场开放和外资的不断涌入,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正突飞猛进、焕发活力。今后我国电子科学与技术产业还将有明显的发展空间,高科技含量的自主研发的产品将会占领全球主导市场,随着社会需求逐步扩大,微电子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企业需求具有一定技术技能型的工人来充实一线生产。因此,今后几年内,职业教育应该注重微电子技术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

合格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它既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过程又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过程;它更要求学校要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专业技能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有“教方”教改的灵活变化,更要有“学方”学习内容的切合实际。这些决定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的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规模、结构和市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教学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课程设置、专业规模和结构必然受到行业市场冷热的影响。就学校而言,教育质量除了受到教师、教材、课程、授课方式等纯教学因素的影响之外,同时也受到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制约,课程结构设置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

1.课程设置中:明确设课目的。明确基础课、实训课之间的学时比例,要了解社会需求对课程的模式、培养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起点不同的学生技术专业也应定位在不同的培养层次上。一般来讲,高中毕业起点的学生课程选择应该在对材料生长的了解、清洗工艺、净化及器件工艺的学习掌握;初中起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普通型工人,学校的办学目标不能一刀切,应根据需求分出层次。内容应根据市场需求,不能盲目制定教学计划而脱离实际,要大胆结合企业用工需求,培养称职的技术工人。

2.教学环节中:在目前的社会环境和市场调节的作用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重大和综合性的课题。影响教学质量的校内要素是“教”与“学”,“教方”的要素有教师队伍、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式;“学方”的要素是学习目的、上课态度。教学质量取决于以下因素:教方能否真正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教师有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教学能力;课程设置能不能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吻合,既要按需设课也要“因人设课”,实验和实习环节不能流于形式;教材选择和讲授内容既要按照统一标准,又要“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教学方式达到在不偏离教学要求前提下的多样化;以宽进严出的原则对待学生、教授知识。

3.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抓“质量”:第一,必须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教师的基本素质,如思想品德、敬业和专业知识面等;第二,应该注重教师的再学习,这包括教授课程的学习与拓宽,要掌握扑捉微电子学科发展的洞察力和知识的更新能力;第三,随着电子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应该注重课程设置的不断更新和调整;第四,课程设置必须同样注重教学和实验两个环节,加强实验教学环节带学生多参加实训,对于培养学生的接受、掌握专业知识和动手能力非常必要,即课堂与课下相结合,讲课与实验相结合,平时与考试相结合。

课程结构设置要和企业需求密切结合,要受到产业规模和结构的制约,专业规模和结构必须适应行业市场的需求。可以根据订单招生开课;建立以电子器件封装为主的小型实验工艺生产线;和企业联合办学,利用他们的生产线做培养学生的实训基地。

2009年我校招收的第一届微电专业,课程设置就是根据企业需求来安排的,主要方向是半导体工艺:针对路明、因特主要教授的是芯片工艺,针对路美介绍了一些半导体材料的生长工艺,还针对京东方讲授了关于液晶的工艺过程。可以根据市场要求填充关于太阳能电池、二极管、液晶等制作工艺等。做到教学内容从满足就业市场要求出发,既符合职业学校的定位、又要易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接受,努力达到这样的知识结构。

第6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中图分类号: B025文献标识码: A

0、前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大,电子信息类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宽口径应用型专业,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院校电子信息领域内的一门主干专业。目前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上的优化调整

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院校应在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上不拘传统,有一定的突破:是在基于贯彻教育部制定的有关教学计划的原则下,应针对学院与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应突出本专业在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研发、生产实际,有创造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培养目标;应在制定目标上突出本地区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2.1、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

从目标定位和实际情况出发,必须逐渐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地位,在大学理工科专业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他们是专业课程及基础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加大这些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精力学好这些基础课程;英语是全校的公共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各类专业本科生今后发展必须要求掌握的一门核心课程,因此必须加强英语的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为后续的双语教学及全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她是体现该专业特色与方向的主干课程。我院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线性系统、电子线路、通信原理、微机原理、数据库等。因此我院大力加强了这些课程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与作用。

2.2、专业设计能力的培养

专业设计能力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员进行电路设计、研发、测试所具备的必要的实践能力,它要求从业人员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研发、设计知识。对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讲,要想在学校里具备较强的专业设计能力,从学生的基础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和要求上,毕竟不太现实。不过可以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作品设计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是在毕业作品设计的选题方面,指导教师应根据本专业的新技术、新器件方面的发展,选择一些具有前沿知识性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一定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二是在毕业作品的实际制作上,应将学生力所能及的知识运用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智慧,力求作品在性能、技术方面的作出创新,突出展示作品在设计上的闪光点。三是在毕业论文写作上,应突出综合性和前沿性,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知识高度和深度,尤其在一些前沿性的知识的论述方面,从资料查阅、信息搜集、前沿知识的再学习等方面,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一定的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能力。通过以上毕业设计阶段的三个方面的培养,学生在专业设计能力方面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为其进入社会,打下专业基础。

2.3、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

通识教育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且在教育学生做人方面,通识教育课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增加了人文社会科学等通识教育课程的数量,开设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新疆历史、高等语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必修课及选修课,要求选修素质教育课不低于10学分,涵盖文学、美学、音乐、书法、社科、写作等各类人文素质课程。

同时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积极参加校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及科技活动、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写作、口语、演讲等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课程,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学习如何做一名合格公民。培养方案规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必须选修其中一门课程,体现了为学先为人的教学理念。通过人文社科基础课与理工基础课相结合,公共人文选修课与学科选修课相结合实现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文化素质培养目标。

2.4、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学不致用”的状况,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实践教学环节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要贯穿整个学程,并增大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按照“多样化、综合性、分层次、重创新”的原则,一是注重专业实践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二是通过课程实验加强专业实践能力;三是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课程设计;四是不断改进实验方式,推进开放实验教学;五是延伸课程内容进行技能认证;六是补充和强化社会实践环节;七是加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实践的支持;八是结合科研促进实验教学,构建了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加强专业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我们形成了多层次的专业技能训练方案,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一层次是专业技术基础的动手能力,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如开展《办公自动化》、《应用程序设计》等模块的技能训练,同时开设电工工艺实习等,其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技能,锻炼动手能力。第二层次是针对专业技术方向开设专项能力训练。其功能是巩固和强化课程中重点内容、方法和原理,使学生具备从事本专业专项能力。这部分训练以课程设计为主,辅之以技能认证。如《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等。第三层次是针对专业结构开展工程应用能力的全面训练,其功能是掌握相关领域的软硬件、信息系统和工程应用的设计、分析、组织、实施的基本方法,全面促成学生对本专业某一方向具体认识,深刻理解和掌握基本技能,如社会实践、参加各类大赛竞赛、高年级开设的《网络工程与技术》、《系统集成与项目管理》等。第四层次是针对专业领域进行综合训练。包括科研训练、工程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完成从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就业方向的“三级跳”。

为此,要建立了校内和校外实习平台。校内实习平台,采取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制,实习内容、方式、手段、课程比例由相关实习指导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确定。部分实习可以采用自行开发的实习平台,一方面自行开发的平台更经济,也能达到实习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自行设计实习设备,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校内校企合作实验室。利用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和设备,企业的技术、管理模式和人才力量,建立校内实验室。将企业的典型案例整理为实训案例,企业定时派出人才进行技术和项目管理上的指导。

在合作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充分发挥生产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我院与许多软件公司、电信企业等建立了实习基地,这种合作方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场所,而且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术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平台。定时派学生赴企业实习,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注重熟悉企业管理制度、了解企业文化和接触基本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发流程。

2.5、师资队伍建设,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必要条件。可采取以下相应措施:重视在职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思想水平;有计划地安排现有教师到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或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实践,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加强科研,提高教学水平,培养高素质专业教师,带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3、结束语

做好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这对努力探寻新形势下开展高等学历教育的路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充分发挥教育引领教育科学发展的发挥出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思耀,曾繁华.高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46-51.

第7篇

[关键词]电子信息专业类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JNO-4;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53-0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以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学科体系。我校电子信息类本科现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四个专业,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学科、行业和区域优势,毕业生已成为区域经济和气象行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人才培养模式单一,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和气象行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分配相互独立,难以避免重复建设现象,造成资源浪费,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校所培养的人才不具有集成优势和个性特质,难以更好地适应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建设所积累的经验和成效,借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为江苏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的契机,在建设过程中,以高素养、高技能和复合型电子信息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资源整合、优化与共享,以学生为本,按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进行分类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质;按气象特色发展,培养具有气象特色的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以满足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具有集成优势、个性特质人才的需求。

一、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构想

(一)确定核心专业,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间融合互补

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四个专业,按原专业目录同属电气信息类,按现行修订稿(201205)同属电子信息类。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中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已成为江苏省品牌专业、中国气象局与我校共建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改革专业及我校国际化办学专业,具有明显的学科特色、行业特色和区域特色,已具备重点专业建设的基础。因此,将其确定为核心专业,通过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从我校电子信息专业类现有各专业方向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侧重培养电子工程与信息处理方面的人才,通信工程专业侧重培养无线通信与网络通信方面的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侧重培养光电子技术及微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信息工程专业侧重培养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方面的人才。这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虽然宏观上满足了从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到应用各阶段的人才需求,但不同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融合性较差,培养的人才集成优势较弱,人才的个性特质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在今后的建设中,我校需调整专业方向,实现专业方向间的融合与互补,通过重点建设核心专业,带动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发展。这一构想,如图1所示:

图1核心专业与其他专业间的关系

图1表明,核心专业设置智能信息系统、电路与系统、信息传输与处理三个专业方向,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核心专业在电路与系统方向上融合,信息工程专业与核心专业在智能信息系统方向上融合,通信工程专业与核心专业在信息传输与处理方向上融合。这样,可通过核心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带动其他三个专业协同建设。

(二)电子信息专业类建设模式

根据气象行业和地方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及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以电子信息工程核心专业为龙头,通过四个专业协同建设,培养集成优势强、个性特质明显的人才。拟围绕核心专业,优化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关系,构建两大体系(知识体系、实践体系)、三大实验平台(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气象特色实践平台)、四个教学团队(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路与系统教学团队、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学团队、气象特色课程教学团队),形成“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

二、电子信息专业类协同建设措施

(一) 优化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的协同关系,构建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

我校根据气象事业和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求,结合图1所示的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间的关系,构建“宽口径、厚基层、重能力、强创新、显特色”,以知识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提高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集成优势、个性特质为发展主线,构建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

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育部编)中的规定,设置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主干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群、专业选修课程群、气象特色课程群。其中,四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中的课程完全相同;专业方向课程群中有部分课程相同,其余的不同课程均为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不同专业相融合的专业方向课程完全相同;在气象特色课程群中,列入与气象信息相关的气象课程,通过气象特色课程,实现专业类主线延伸;根据专业融合与互补,专业类在对应系统知识层面和与气象信息系统知识要求的对应关系确定专业类气象特色内容。这样既能合理地融入气象业务对电子信息专业类所期望的气象特色内容,又能与本专业类的知识体系有机融合,有利实现电子信息专业类气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的教学安排上,相同课程名称相同、学分相同、教学大纲相同、开设学期相同、教学进度相同。

在培养方案中,以课程实验、独立实验、集中性实践环节构成实践体系。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学形式多层次、教学方式个性化、实践时间全程化、实践内容综合化,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以自主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对不同实践类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灵活多样。

(二)整合与共享优势资源,构建三大实验平台体系

建立统一的专业类教学资源平台,根据专业类中核心专业与其他三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现有电工电子、通信与信息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中央与地方共建电子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高校“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三位一体”建设,构建公共实验平台、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气象特色实践平台。经重组的三大实验平台,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与应用等多重实验功能,能有效实现基础实验与应用实验相结合、指导性实验与自主实验相结合、实验与科研相结合,实行全天候开放。其中,公共实验平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与开放创新实践平台能满足课程设计、专业实习、电子信息系统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学科竞赛等的教学需要;气象特色实践平台主要是为简易气象电子仪器的设计与制作、常用气象电子仪器的使用与维护提供平台。利用这些平台,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开展自主设计性实验活动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竞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独立开展创新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使电子信息专业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加强师资建设,组建四个教学团队

坚持围绕“建重点学科、创品牌专业、升科研层次、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以师资队伍国际化为导向,以“引进、培养、使用、转岗”为抓手,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引进留学回国博士和博士后等高端人才,引进在国外极具影响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大师;加强师资队伍的工程化水平,引进生产、研究和开发第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专门人才;加强专业类师资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形成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主导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教学团队、电路与系统教学团队、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学团队、气象特色课程教学团队,每支教学团队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学缘结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团队负责人的教学科研和协调能力强,能充分利用教学共享资源,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带动,能形成高效运行的管理机制。

(四)实行人才分类培养

在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实行资源融合与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突出深化基础、重视实践、强化工程创新的理念,引导学生向“工程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分流,实行人才分类培养。工程型人才应具有工程研究、设计、实施、管理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每个人可以根据需要和个人才能发挥自己的专长,在不同方面有所侧重;创新型人才除了要具有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广博而扎实的知识、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之外,还要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身体素质、勇于攻坚克难的吃苦精神;创业型人才不仅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创业态度、创业精神、创业技能及市场管理能力。对这三类人才的分类培养,能更好地满足气象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

工程型人才培养: 按照“通识为基,工程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以工程实践技能提高为重点,通过在课程群中增强工程技能型课程模块,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落实本科生参与工程实践活动,进项目、进开放工程实践实验室、进电子信息企业和气象业务单位锻炼, 在气象电子信息仪器与设备的使用、维护等方向对学生进行培训,培养出“踏实、肯干、会干”的工程人才。

创新型人才培养: 按照“通识为基,创新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通过在课程群中增强工程创新能力课程模块,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紧跟电子信息学科发展前沿,落实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为学生配备专业教授担任指导教师,让学生融入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导师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创业型人才培养:按照“通识为基,创业为本”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创业拓展课程,通过创业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创业素养、自主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能力,落实本科生参与自主创业活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创业实践平台,聘请自主创业成功的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创业策划、自主创业尝试、自主创业经验积累,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五)完善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

除了有学校政策、制度、队伍、条件等方面的支持,还需加强人才分类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与考核、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等研究与建设,建立科学的人才分类培养条件保障和质量监控机制,保证人才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为此,我校通过建立以电子信息专业类建设指导委员会为核心的多专业协同管理模式,制定和完善与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相适应的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海内外招聘和内部强化培养(教师博士化、教师双师化、教师国际化)等举措,加强团队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实现资源优化与共享,为人才分类培养提供实践创新平台。这些配套保障措施的建立,必将有利于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在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的大背景下,从气象行业与电子信息行业对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的需要出发,我校提出以核心专业建设为龙头,实现专业间融合互补,带动电子信息专业类其他专业协同发展,实现人才分类培养,培养集成优势强、个性特质明显的气象特色电子信息专业类人才培养的新思路,并采取优化专业融合、建立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实现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等措施,保证人才分类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方案的实施必将对我校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气象特色多层次分类人才产生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张洪田,孟上九,秦进平,郭秀颖.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8(2):86-88.

[3]曾尔雷.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1(6):26-29.

[4]周建.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41-143.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能力 工程训练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C-0176-02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实现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现代的综合创新型素质教育转化。工程训练作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其内涵也从传统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朝着“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向发展。基于此,国内许多高校已相继建立起规模大、师资水平高、设备先进的工程训练中心。但中心建设应当采取什么模式,工程训练教学应该进行哪些创新改革,这仍是有待探索与研究的课题。本文立足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将工程训练与科技创新制作相结合,对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改革,并结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实践进行进一步探讨。

一、改革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

(一)改革教学体系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立在原金工中心基础之上,原教学体系从金工实习单纯的实践教学操作,发展为工程认知训练、基本加工工艺训练、先进制造技术训练、创新实践训练、自命题创意训练等系列化的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由基本技能训练向集知识能力素质和创新精神为一体的训练方式转化,由单机技术技能训练向部分实现局域网条件下的技术集成训练方向转化,由较单一知识和技能训练向综合性创新实践教学的方向转化。

其次,开发新的实训教学内容。为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开发研究制定了新的加工实训教学内容。对于机械类的学生,由指导教师向学生分组布置创新设计制作的任务。在完成既定的实习内容后,留出3~5天时间让学生分组自主进行产品的总体方案设计。方案经教师认真审阅修改通过后,进行草图设计。待所有零件加工、装配图纸经教师审核后,则进入制作阶段,学生按设计要求在各工种指导人员的协助下独立加工。实习期间没有完成的内容可利用实训中心开放时间完成。1~2月后由中心教师组织学生答辩,并设立奖项。

以上改革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实习兴趣和创造热情,并提高了其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教学能力和水平也得到提升。

(三)改革教学方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改变原来“零件生产”的教学方法,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行创新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程氛围;同时通过训练过程中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组织、管理能力。此外,中心教师拓展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综合训练、创新设计、自命题创意等多方位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系统,结合数控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远程设计、网络传输、数字化制造等现代制造理念。

二、构建全方位的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模式

工程训练中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校内许多学生在进行创新实践及科技活动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场所和设备,中心和学生课外活动没有形成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造成一方资源闲置,而另一方却无设备可用。现代工程训练中心不仅应成为大学生进行基础工程训练的平台,同时也应成为他们开展创新实践、课外科技制作和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构建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工程训练的开放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训练时间的开放

训练时间的开放,包括训练时间点开放和训练时数开放两层含义。理想状态下,训练时间点开放即学生在任何时间点,包括晚上、周末和节假日,都能进训练室参加训练;训练时数开放即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任意延长或缩短训练时数。

(二)训练内容的开放

训练内容的开放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入手。训练广度的开放主要是指最大限度压缩必修训练项目,同时尽可能增加选修训练项目,提高学生选课的自和自由度。训练深度的开放主要是指对训练内容进行分级,如设立基本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再由学生根据专业要求和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等级参加训练。

(三)训练方法的开放

工程训练中心的教学设施不可避免地存在生产性不足、先进性滞后的局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训练的效力。训练方法开放就是不仅采用传统的现场训练手段,也采用现代的训练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远程视频教育和仿真训练等。这些现代的训练手段不仅成本低,安全可靠,而且不乏直观性和吸引力,还可以弥补工程训练中心现场训练中的不足。

三、合理利用和开发软硬件资源,为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提供良好平台

通过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现有的设备及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可知,在实习学生人数3000余人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和开发现有资源以适应教学内容和过程十分重要。对软件资源进行开发,是盘活硬件教学资源的基础,因此,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建立了工程训练网络课程,供学生远程学习。通过合理的人员和设备的配置,对实习学生进行多批次、满员额的调整和改革。除对现有的实习学习方式进行创新,教师还积极辅导学生参与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十一五’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等,以工程实践学习的角度,通过贴近具体生产实际的研究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完善教学内容。这些都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对中心的长远建设和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四、学生科技创新制作实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创立了创新设计项目以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同时与本部电子实习中心合作,发挥各自在机械和电子方面的强项,让学生进行真实产品与虚拟产品的开发设计,并让学生自己动手,将创新思想与实践相结合,制作出机械或机电综合产品。以下是学生团队机械创新作品——多功能担架(救援变形金刚)的制作过程:

第一,调研选题。选题主要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提供一些选题方向供学生参考。学生制作完成创新项目申报的ppt等后进行答辩,介绍该作品详细设计思路、原理及创新点,专家和教师组成的评审团认真分析后给出意见和建议,确定其可行性。

第二,设计阶段。一是进行机构优化设计与机构动力学分析。使用相关编程语言对机构变形的关键结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运用工程力学、高等数学、机械原理知识,设计并校核各构件结构尺寸,获得电动机和减速器的相关参数。二是对产品进行三维造型。使用CAD软件对作品进行三维造型后,通过其运动仿真模块实现虚拟样机的运动仿真,再次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

第三,加工制作。加工制作主要由学生完成,指导教师负责指导,个别难度大、精度高的加工件由指导教师完成。本阶段同时完成产品的安装和调试。

第四,论文写作与答辩。将上述从方案论证到最后产品加工完成的全过程写成论文,结合该作品拍摄视频文件,并进行文字、图像剪辑,配合论文和实物让专家和学生更好地了解该产品。

综上,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复杂性和难度的机械产品科技制作,对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将所学的专业核心课程知识进行了综合应用,而且极大提高了综合能力。此科技创新制作作品已在第四届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取得二等奖。通过这个过程的锻炼,学生自信心增强、科技创新制作兴趣浓厚,同时也熟悉了机械产品制作的流程,了解了自己的不足,明确了个人今后的学习方向和发展方向。

五、结语

通过工程训练教学改革的实践,可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一是应改变原有“零件生产”的教学方法,革新为“工程产品”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二是工程训练基地在提供正常教学服务的同时,还应为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科技制作、毕业设计以及个人业余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即实施全方位的开放式工程训练教学模式,最大效能地利用工程训练中心的资源。三是积极组织学生以项目的形式参与制作创新产品,并积极参加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制造大赛,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傅水根.高校工程实践教学与管理法考察报告[J].金工研究,2003(1)

[2]陈金水等.创建工程训练教学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5)

[3]吉云亮,张瑞东.高校金工实习工程实践教学发展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7(2)

[4]丁政等.多模块开放型工程训练体系探讨[J].高教论坛,2008(3)

[5]陆顺寿,吕恬生.建设有特色的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0JGZ012);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10B29);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改工程项目(ZSH00514)

第9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尤其在社会就业问题越发严峻的今天。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其毕业生就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式。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的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就业情况直接关系着独立学院的长久发展,而专业设置又反过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合理构建专业的体系,对独立学院进一步发展和建设,乃至生存都有着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独立学院专业设置与学生就业状况,可以深化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模式改革,通过优化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校扩招决策出台,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中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据教育部的消息显示: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559 万人,待业毕业生75.6万人;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11 万,待业毕业生100万人左右;2010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30 万,待业毕业生171万人左右;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60 万,待业毕业生57万人左右;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80 万,待业毕业生100万人左右;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699 万,待业毕业生144万人左右。这些数据表明,高校毕业生的绝对数量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但是一些独立学院的就业率数据显示的就业情况却颇为乐观,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8年—2013年就业率

院 系 本科专业 08年专业签约率 09年专业签约率 10年专业签约率 11年专业签约率 12年专业签约率 13年专业签约率

通信工程 通信工程 96.52% 92.04% 98.70% 100.00% 99.07% 100.00%

电子工程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98.53% 90.18% 97.44% 100.00% 99.10% 100.00%

电子信息工程 92.00% 90.52% 97.37% 99.15% 100.00% 99.12%

管理工程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92.93% 77.03% 97.33% 94.87% 86.67% 89.77%

电子商务 92.19% 82.86% 95.56% 91.89% 88.57% 85.14%

工商管理 81.58% 95.37% 99.07% 100.00% 94.81%

市场营销 90.48% 98.41% 94.44% 87.88% 97.01%

物流管理 97.01%

机械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1.55% 98.04% 100.00% 95.65% 99.33% 97.93%

工业设计 92.59% 97.67% 98.15% 85.19% 100.00% 91.67%

计算机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8.00% 97.22% 91.96% 99.09% 94.86% 95.92%

软件工程 91.96% 93.94% 99.03% 95.59% 96.55% 94.44%

网络工程 100.00% 89.77%

财 经 国际经济与贸易 92.96% 96.40% 96.43% 97.44% 100.00% 99.34%

金融学 58.54% 100.00% 97.53% 98.75% 98.78% 95.28%

会计 会计学 99.11% 100.00% 99.26% 98.41% 100.00% 96.53%

财务管理 97.59% 98.77% 99.22% 91.67%

自动控制 自动化 91.67% 68.60% 96.19% 97.00% 99.02% 100.00%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82.67% 76.06% 85.00% 93.97% 98.70% 98.71%

外国语 英语 82.61% 89.83% 89.57% 94.87% 93.16% 92.24%

新闻出版系 印刷工程 95.31% 96.30%

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系 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 95.77%

民办本科合计 91.38% 90.06% 95.86% 97.02% 97.00% 95.76%

从表中可以看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2008到2013年就业率都在90%以上,有些专业,比如金融、会计、通信、电子等专业在一些年份就业率甚至达到了100%。这是因为:独立学院培养目标着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也是目前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类型。独立学院特别强调毕业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的教学定位是在培养知识应用性人才。所以在培养人才方面,不但要使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更要有实践能力;独立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独立学院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在就业方面也有很大比较优势。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与就业为导向,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能够适应为浙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基础支持扎实,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然而,通过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虽然数据显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所开设的专业都有较高的就业率,但是,就业率高并不一定代表就业质量好,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着重考查用人的综合素质,招聘时首要考虑的是实践经验和道德品质等因素,同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等。但是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既不能像高职生那样直接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又不能像普通本科生那样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过硬的个人素质。这一就业现状出现的原因,是由于独立学院社会认同度较低,部分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存在问题,更重要的一点是一些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整体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

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现状的分析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直接决定着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状况。在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不利因素中,最重要也最迫切要解决的就是学校的专业设置问题。由表中可以看出:2009年比2008年增加了工商管理和市场营销专业,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财务管理专业,2012年比2011年增加了网络工程和印刷工程专业,2013年比2012年增加了物流管理和电子信息技术及仪器专业。这些新增的专业都是近年来社会上比较热门的,比较好就业的专业。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代表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有以下特点:

(一)独立学院缺乏自身特色专业

独立学院专业一般是在申办高校的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成本等原因,独立学院的发展也离不开“母体”的支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也不例外,信息工程学院设置的专业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母体”的专业雷同现象较为严重,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情况,与“母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信息工程学院单独设置的专业很少,在专业设置上依附于母体高校,只是在母体高校原来的基础上减少了一部分专业,仅仅把规模缩小了,基本上是母体学校专业设置的“压缩版”或“袖珍版”。

重复设置“母体”高校热门、优势专业是独立学院创办之初的必然选择,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独立学院的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和高起点、高层次办学。但是这种不顾自身生源的特点,不顾市场的需求,重复设置热门、优势专业,而且在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模式上没有自身特点,盲目照搬“母体”高校的热门学科专业设置的做法,极有可能造成某类专业人才的过剩,造成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抢占就业资源,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独立学院办出特色,在竞争中获得长远而稳定的发展。而且,独立学院设置与母体高校相同专业,势必造成与母体高校相关专业学院在教育资源以及招生计划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容易造成独立学院与“母体”大学抢占就业资源,这种专业设置方向的同质性,不利于独立学院形成学科和专业特色,也不利于独立学院自身优势专业的发展。

(二)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市场功利化严重

通过表中可以看出,信息工程学院设置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社会热门专业。专业设置偏重于社会热门专业,功利化严重,使其与市场需求脱节。

独立学院由于收取高额收费,面向市场办学,因此在专业设置上,普遍重视市场的导向性作用,这确实有利于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但需注意的是,市场只是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之一,过分强调这一因素容易催生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独立学院面对市场的冲击,捕捉到人才市场的信息,未经充分论证,一哄而上,导致学生尚未毕业,热门专业就已变成了冷门专业,限于被动。何况,如果所有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都从眼前利益出发,势必导致专业设置重复,这种“短视”行为,极易为学生的未来就业留下隐患,容易造成结构性失业。因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行业变动性的加快,高校里专业设置也面临一个“生命周期”的问题,人才市场对人的规格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量外部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如果学校对人才市场的变化跟踪调查不够,反映不够灵敏,不适时调整专业,势必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三、独立学校本科专业设置问题的成因

(一)深刻历史渊源

独立学院创立伊始,就是为了服务于申办高校扩招的需要,因此专业与“母体”高校雷同。独立学院成立之初,依托母体而建,依附母体高校的师资力量办学,办学目标服务于申办高校的整体利益,创办独立学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扩招的问题;独立学院不具有独立的办学主体资格,母体高校不仅是独立学院的申办者,也是独立学院的管理者和实际上的拥有者,独立学院不具有独立颁发学历文凭的资格;独立学院办学条件不能支撑其独力运行,母体高校是独立学院师资来源的主渠道,学科专业设置以“克隆”母体高校为普遍特征,独立学院的专业开设完全依托母体高校,母体高校有什么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独立学院也开设什么学科、什么专业,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现在。

(二)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独立学院发展的过渡期,独立学院开始转变办学方向,面向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特色。作为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教学型学院,独立学院的基础性学科比较薄弱,为了生存,许多独立学院争办短线专业、热门专业、低成本专业,尽管避免了与“母体”高校的恶性竞争,却导致了独立学院之间办学方向的严重趋同。据统计,全国三百多所独立学院中有75%开设了英语专业,71%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2%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法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热门专业的独立学院也超过了40%。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也开设了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会计学等热门专业。因此,如何打造办学特色,是新时期独立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政策法规因素

从国家宏观政策来说,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的扶持力度不够。从2004年教育部进行各独立学院专业备案后,没有针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制定规范及实施意见,各省市对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有不同的规定。目前,国家为了确保教育质量,要求独立学院必须单独申报新专业,即使该专业是母体学校现有的专业,这一规定本来是有利于独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自主办学。但是,各地教育部门在审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时,又强调独立学院设置的专业必须是母体学校现有的专业,独立学院申报母体学校未设置的专业往往得不到批准,这又严重阻碍了独立学院专业发展与建设,使独立学院只能依托母体学校进行专业设置。

四、优化独立学院专业设置

独立学院最终的出路是向民办普通高校转型,这既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价值导向,也是多数独立学院求生存、谋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独立学院专业的优化设置,也应围绕这个大前提,要以普通高校标准设置指导转型工作,通过研究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把握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趋势,提前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与预测,只有这样,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才能走出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创出自己的专业品牌。

(一)逐步脱离母体,培养自己的特色专业

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依托母体的办学优势,利用“母体”高校学科性学院的教学、科研、师资、实验设备等教育资源,积极开展学科与专业共建;同时独立学院在整合或利用母体学校基础性学科资源的基础上,要努力培植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独立学院目前专业建设重点不是申办新专业,而是削减或调整现有专业,根据近几年的教学现状、师资队伍、社会发展情况对现有专业进行梳理,在一些相似、相近专业之间,可以调整归并这些专业的教学计划,改变母体学校有什么专业,独立学院就开设什么专业的现状,建设新专业是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应坚持的方向。完善独立学院专业培养方案,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来制定独立学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

“母体”高校要鼓励独立学院走“错位”发展之路,形成自身的专业定位与专业结构,与“母体”高校的专业实现互补与共赢,同时,要根据培养目标制订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计划,使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弹性与个性。

(二)独立学院办学定位改进

独立学院在向一般普通民办高校过渡的过程中,办学定位应向普通大学靠拢,办学定位应由培养应用型人才想培养应用型、研究型、应用研究型人才过渡。现代社会需要大学生具有全方位的知识,包括社会、经济管理和人文知识,以便适应工作岗位的全方位要求。独立学院在设置或调整专业时,可增开各种专业的公选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修改课程大纲,在课程考核方面,实现多样化的考核形式,而不仅仅以期末考试为考核形式,旨在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技能,以便将来能尽快胜任工作;把非学业因素的评价列为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尤其是品德,这不仅仅是用人单位招聘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更是一个人为人的标准。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要能够紧跟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要有优越性,即要有特色专业,该专业要比其他高校更有竞争力,能够使本专业的学生具有更好的成才预期和就业前景,鉴于独立学院各方面资源有限,可以利用不同的专业方向,将专业细化,找到适合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从而办出高水平的专业。

(三)国家、学校、独立学院要转变办学思路

国家要放开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限制。根据教育部精神,“母体”高校应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及教学质量负有指导、监控职责,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应加强对信息工程学院自主设置专业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信息工程学院的教学及教学质量要监督指导。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要充分借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专业教学计划,一方面要根据生源特点、师资力量、区域经济发展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逐步发展自身的专业的师资、实验设备、专业培养方案等。独立学院学生基本上作为“三本”学生录取,“三本”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但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且理论基础不扎实的特点,因此培养方案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要适当把握,加强应用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要考虑到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任务安排要详尽,切实达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期刊文章J;论文集C;报纸文章N;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1]文志杰.独立学院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研究.2013年第13期.

[2]纪武昌,杨金花.独立学院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3]沈立宏.以招生就业为导向的独立学院专业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5月第32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