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7 16:20:35
导语:在高二历史课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各大高校不仅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而且也没有准确的人才定位,这大大影响了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财务管理专业是为了为企业培养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又是一项专业性及社会性都非常强且内容繁杂的工作,这对财务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必须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教学进行改革。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各大高校纷纷将ERP课程模式引入到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中去,这大大提高了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符合当今企业的需求。
二、基于ERP课程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的设计
在ERP课程的基础上,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程分级教学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教学组织、分组成立各个模拟公司、选取和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以及总结分析。其具体步骤和内容如下:
(一)教学组织。在进行ERP沙盘模拟时要先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其具体内容有:(1)要做好相关的背景介绍,并制定好相关的运行规定。教师要在开课前两周将企业背景资料与运行规则发给学生,好让学生做好准备。并要求学生在开课前根据发到手中的资料对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作一个全面的预测以及分析规划。(2)要求学生做出粗略的财务预算方案。在开课前,教师应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做一个方案,方案的内容是对企业总体规划战略进行设计,并做出粗略的财务预算方案。
(二)分组成立各个模拟公司。将学生进行分组,五、六个人为一组,让其自由组合,成立一个公司。最终考核的成绩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成立公司后要具体进行分工,其具体分工为:设置总经理(CEO)1人,营销总监(CMO)1人,生产总监(COO)1人,财务总监(CFO)1人,财务助理1人,采购总监1人。正好分配完六个人。在进行模拟教学时,一般让六个小组进行模拟对抗。其最终的成绩是以每个小组模拟公司的经营业绩以及判断的经营走势正确与否来定。
(三)选取和运用财务管理专业知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中应用主要的专业知识有:关注融资方式、销售预测、盈亏平衡点的预测、长期投资决策、理解使用企业的财务系统、分析财务指标、关注营运资金的周转使用、关注生产设备的投资决策以及填写相应的各类财务表格等等。
(四)总结分析。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对课上模拟公司的运作情况做一个分析总结报告。在报告中,学生要通过对具体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模拟公司在项目投资决策、市场争夺、经营方针、财务报表编制分析、纳税、融资方式等方面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同时,还需要每个小组成员互相进行交流、总结。最后,教师再进行综述与分析,同时还要指出在下一次实践课中,学生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分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可以达到以下的教学效果。
(一)推动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其与其他教学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 以“学生练为主,教师导为辅”。这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从而也改善了高校财务管理的教学现状。不仅如此,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指引、领导作用。虽然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实践,但是同样也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提高了学生素质。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ERP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课程分级教学,还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对企业的各方面进行全真的模拟,能让学生直观切实地感受到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情况。这种做法,既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活动之中,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挖掘其潜能,最终有利于提高其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能力。同时,这也提高了财务管理人才的质量,为企业提供了所需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人才。
【关键词】四步识图学习法 电气二次装置 职业岗位技能 断路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58-04
电力系统的设备分为一次设备和二次装置。一次设备指生产、变换、输送、分配、使用电能的设备,如发电机、变压器、线路、断路器、电动机,等等。一次设备构成部分相对比较简单、直观,通过变压器吊芯、电动机拆装等对一次设备的安装实训项目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一次设备的构成部分,从而较容易掌握其构成及工作原理。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是对电力系统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等作用的装置,主要包括测量装置、自动重合闸装置、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继电保护装置、断路器控制回路装置、中央信号回路装置等。二次装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生产、经济运行、可靠供电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次装置具有构成元件较多、装置接线复杂、装置构成不够清晰直观等特点,因而必须结合二次装置的原理接线图等二次图纸才能更有效地掌握二次装置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识读二次装置的原理图是电气二次岗位的基本职业岗位技能。由于目前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功能比较完善,因而电力系统二次装置的原理接线图大多较为复杂。对于电力高职生来说,由于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识读二次装置原理接线图往往倍感吃力,而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的推广与应用,将大大提高电力高职生二次图纸的识读能力,为将来的电力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的内涵
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是从二次装置各项主要功能分别采用哪些元件如何进行接线来实现的设计的角度逐步地去熟悉二次装置的构成原理,其思路清晰,印象深刻,能让学生透彻地掌握二次装置的原理构成,熟悉装置中每一个元件的作用及接线,在二次装置的安装、运行、维护、检修的工作中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掌握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学生能做到化繁为简,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能快速适应新的二次装置和不同厂家的二次装置,迅速成长为企业生产一线的岗位技能骨干,并且具备对二次装置进行研发设计和技术改造等能力。
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学习法,具体方法及步骤如下:
第一步:熟悉装置的作用。电力系统的二次装置是对电力系统内一次设备进行监察、测量、控制、保护、调节等作用的装置,因而在识读二次装置原理图之前,首先要初步熟悉二次装置针对相应的一次设备所起的主要作用。
第二步:基本功能的拆分。仅仅根据二次装置的主要作用,还无法着手进行构成整套二次装置的具体设计,还必须在熟悉装置主要作用的基础上,将二次装置的功能进行拆分,具体分析为实现装置的主要作用而需要满足的各项基本要求。
第三步:分项逐步设计。针对实现二次装置的每一项基本要求,按照由主到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逐项地进行装置构成的过程设计。在实现每一项基本要求的设计过程中,分别分析应采取哪些二次元件,并设计具体的接线方式。
第四步:归总分析装置动作原理。将实现各个基本要求的所有元件、支路汇总构成整套二次装置原理图,依据原理图纸分析二次装置的动作过程及现象,进一步掌握二次装置的作用及构成原理。
经过基于设计理念的四步识图法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做到深刻透彻地理解二次装置的整体构成原理,熟悉装置的动作过程及现象,而且对原理图纸中的每一个元件、每一个支路均通晓它们的接设计及在装置中的具体作用,将来在电气运行岗位中能对装置进行正确的操作,在检修岗位中能根据装置出现的故障现象快速判断故障所在的支路或故障元件,从而实现及时有效地处理故障。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我们学校开展了近六年,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跟随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在历史课程教学的反思中,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探索中不断改进,努力追求“有效课堂教学”。高中三年的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针对高一历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我将历史课本剧表演引入了高一历史课堂教学中。下面笔者针对本人在高一实施历史课本剧表演进行了总结与反思,提出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历史课本剧表演适合高中教学目标
学生自编自演的历史课本剧的过程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刚好相吻合。在高中历史课程的三维目标中,(1)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搜集历史课本剧的资料对历史课本的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改变了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过程与方法。历史课本剧的表演是一个多人合作的过程,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交流和探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历史课本剧表演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兴趣,模拟不同的角色,设身处地地从自己扮演的角色出发,观察社会现象,思考历史问题,使自己的情感得到震撼,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从而使教学目标在不刻意追求中完成。
二、历史课本剧表演适合高二学生的特点和发展的要求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全面正确地了解学生的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乐趣,享受智慧生成的成功愉悦感。高一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如果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就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形成力争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有助于推动高中的教与学,也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历史课本剧表演能充分展现学生自我创编生动活泼的课堂历史剧,借助角色转换、情景模拟,配以生动的语言、仿真的情景,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妙趣横生、乐意融融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其学习历史的兴趣。在历史课本剧的编写与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多种能力,比如写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我让学生针对历史课本剧表演写了一些心得体会,其中高一(1)班的何静瑜的心得体会是这样写的:
“我认为学生表演历史剧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剧的情景再现,同学能够更直白地看待史实,印象会深刻一点,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也会大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同学的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历史本身是死的,被同学演活了之后,更能使同学明白这段历史是真实的,实实在在存在的,从而引发同学对历史的尊敬和热爱。”
三、历史课本剧表演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
历史课本剧表演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方式,使历史课堂教学在课外进一步延伸。我们学生的表演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中,我们学校有多种社团活动,每个社团定期开展多种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历史社团系列活动中,其中有一项就是历史剧表演,学生兴趣十足。历史课本剧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学生在表演与观看中体会到中外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感受历史教学内容的魅力。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教学内容。
四、学生历史课本剧表演的一些不足之处
1 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有限
我们学校是县城中学,班级有一部分学生是寄宿生,不方便上网。学校图书馆的历史书籍有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里要求学生编写剧本困难较大。学生在编写剧本时大部分是根据教材的一些知识,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编写出来的。
2 学生表演的道具制作有限
学生头上有升学率的大棒在挥舞,而学生编写历史剧场要占用课堂时间甚至课余时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师生不能也不敢把精力大量投入历史剧场中。学生在表演中没有认真地准备道具,比如服装、演员用具、音乐等,大部分表演是简单的。
3 学生表演与真实历史的误差
学生在编写历史课本剧时,为了追求幽默感,往往根据自己想象的情节来编写,有些存在违背史实,虽然如此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但这对学生在理解历史史实时容易造成误解,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存在“戏说历史”与追求历史真实的问题。
“小舞台演活大历史,中学生感悟新课程”,历史课本剧表演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教师在引导学生创造每一个剧目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合作、创造的才能,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体会教学发展规律,探讨学生的特点,在探索中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能够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果我们能够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克服历史课本剧表演存在的一些问题,尽量使剧目短小而不缺精华,幽默而不缺真实,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将能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
事件:上海市酝酿8年、试用3年、去年批准推广使用的由苏智良主编的高中历史教材(简称“苏版”),今年被废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月内编撰出炉的新版高中历史,由于时间仓促,新版教材只出版了“第一分册”,内容只有五单元66页。该书的另外一半内容还在紧张编写当中。一个学期的教材,分次出版,这在中国教育史上十分罕见。
根据最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上海高中的历史课时也发生调整,除了高一、高三继续上历史外,高二也将新增历史课。这意味着在明年,“苏版”将完全停止使用。“我们编写这套新版教材(即“苏版”――编者注)的目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希望通过学习历史,能够培养既具有民族精神、又具有世界意识的社会主义新公民。”苏智良的梦想,随着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停止使用,碎落一地。
专家看“苏版”
李文海、沙健孙、张海鹏等7位北京历史学家刊文批评“苏版”:“编撰者思想混乱,使该教科书既脱离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也脱离中国史学发展的实际,‘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的表现比比皆是。”意见还认为“上海版历史教科书离开唯物史观,只讲现象不讲本质―――在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学术方向上都存在严重错误”。这些历史学家们要求上海地区立即停止使用这个教材。据知情者说,批评者随后还以中国史学会的名义开会,并上书有关部门。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朱汉国先生说:“历史教科书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容易引起争论。《纽约时报》的记者也没把上海的教材完全看明白,国内的某些媒体也就跟在《纽约时报》后面走,跟着它的报道来下评论。我认为苏智良那版教科书没有政治问题,只是有些学术上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坐下来讨论的。有些批评拔到政治点上来讲,跟意识形态扯上边,这个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历史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从某一章、某一节内容来谈整个历史课程体系的问题。”
教师看新版
一位看过新版高中历史的历史老师说,相比被停止使用的高中历史教科书,目前赶出来的高中历史第一分册自称“中外通史合编体例”,其实就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编写教材,在教学顺序上稍做变化而已。但是,目前看到的新高一教科书与初二教科书其结构和内容基本相似,连不少照片也完全一样。
另外一位历史老师则反映,新版高中历史课文中地图制作粗疏,图例不全,如课本第二页“古代两河流域地图”,在正文叙述中两河流域的位置西面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但在地图上没有标出阿拉伯大沙漠,标出的竟然是叙利亚草原。
“苏版”与新版的前15课
“苏版”高一历史教材以文明史贯穿全书,前15课里有13课属于《战争与文明》主题部分(另两课属于《世界遗产与人类文明》主题部分),内容涵盖了亚历山大远征、、蒙古帝国的征服战争、两次世界大战。
新版的高中历史采用中外通史合编体例,着力体现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作为中外通史合编的体例,外国史、中国史都分别按照古代、近现代和当代设置教学模块并交叉编排。“第一分册”的前15课里,分为古代东方、古代美洲与非洲、古代希腊罗马、古代伊斯兰教世界、中世纪西欧5个单元。
对新教材不妨宽容些
近来不断可以见到对新教材的评论,有的意见相当极端。有的新教材刚开始试用,就得大幅度修改,甚至立即停用。众所周知,我国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材陈旧,落后于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离实际,内容呆板。如果再对新教材的试验采取这样的态度,新教材中的错误固然不至产生,现有教材的落后状态却是无法改变的,受损失的还是整个教育事业,还是上亿名正在使用或将要使用这些旧教材的学生。
说宽松也不是没有原则,任何教材都必须守住底线,那就是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守《宪法》和国家法令,不违背科学精神、社会公德和历史事实。在此前提下,按照正常审查程序通过的教材,就应该保证它们正常的试验和使用。外界可以讨论和批评,但不要任意干扰或干涉,还得听听使用过的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同时,在4月份的江苏省教育考试工作会议上,江苏省教育厅长沈健表示,高考题目过难会导致考生过重的考场心理压力,强调要全力以赴打造“更高满意度的平安高考”。那么,如何来确定高考的试卷难易程度,我想不能仅仅从各自的本学科出发,还应该有战略家的眼光,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在命制试题时,还应该充分理解高考的作用、性质、意义,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思考,认为在命制高考试卷时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一、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这是最大的学情,应该作为依据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培养怎样的人才呢?高中历史学科又承担那些责任呢?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高中学习,为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当代中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也是学生的客观实际,这也是最大的学情。那么在考试中就要充分尊重、考查出学生的基本素养。在命题时,也要很好的围绕这一问题,充分的设计,不能主观臆断,任意夸大学生的能力和基本素质。
二、考试的性质和功能,这是最大的评价功能,应该作为导向
每次考试的性质功能各不相同,那么试卷的命题意图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平时的期中期末测试主要就是考查学生的基本能力是否养成和基础知识是否掌握,同时更好督促学生的学习。所以,我们的测试就要结合平时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有目的的检测,以期达到督察的作用。而高考和作为江苏高考有机组成部分的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二者的功能也不近相同,二者的命题测试功能也不尽相同。
高考的目的就是选拔人才,接受高一级的学校深造。考试就必须保持较高的信度、效度,以及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以便更适合高校的选拔。所以,它的考试要求和教学要求皆有一定的难度。而江苏高二学业水平测试,是建立在高中教学分科的背景下,针对文理分科的实际,为了能更进一步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摆脱受高考功利因素的左右,提出了选修理科的要考文科(历史、政治、地理)和选修文科的要考理科(物理、化学、生物)的方案。针对学生的群体和考试的性质,二者的能力和难度也不相同。这一点在2012年江苏两份不同的历史考试说明中就已经充分表达出来。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历史(选修科目)说明:
命题指导思想: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012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
命题指导思想:充分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力图体现基本性、公平性、时代性、创新性和情境性,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以科学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
对比二者,我们不难发现,必修科目的测试更强调基础性,更强调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的养成。二者在命题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区别性。
命题者在每次命题时,一定要充分理解测试的功能,明晰指导思想,不能任由主观想象,随意加大试卷的难度。
三、社会群体的反应,这是最大的民情,应该充分倾听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孩子的成长和学业更牵涉到每一个父母的心血。尤其是高考更是牵动着每一个家庭,甚至是全社会的关注。而高考试卷难度以及试卷难度的稳定性问题自然就成为学校、家长、考生和教育主管部门关注的敏感问题。高考的目的是区分每个考生的能力或成就水平,为了保持较好的区分度,高考试题就要保持一定的难度,试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会降低高考的区分度,对于高考试卷的难度变化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过易和过难对各面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对高校而言,当然希望有较好的区分度,应该保持一定的难度,这样才有利于各级各类选择不同的人才。对中学来说,尤其是普通高中而言,不希望太难。如果过难就会给学校和教师带来更多的压力。对于广大学生来说,也并不希望过难。过难也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考试充满着一定的变数,又有谁敢保证不会发生意外呢?
关键词:高二文科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教学探索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做好课堂导入,每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学的开课艺术十分重要,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入。根据每节课的具体内容采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导课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本学期所学的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入时,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字部分孔子及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的场面,渲染课堂气氛,问题及时提出:为什么漫长两千年文化专挑了这个场面,说明孔子及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的地位激发兴趣。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发展依然如此,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重大事情,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进入课堂教学,另外还可以用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导入,如:第三元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导入让一位学生朗诵语文课本所学的《诗经》篇章今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学习它,为此要达到这一点就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还要老师有丰富的知识。
二.逐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当课文经过齐读、自读后,然后培养他们归纳、总结、分析历史思维能力,如第二单元第一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学生齐读第一段后,归纳讲了几个方内容,学生大部分能回答经济,政治,及时进行历史规律的总结,思想是一定时期经济、政治的反映。在当时这种经济、政治情况下提出了怎样的思想,学生看书找到“人是万物的尺度”,问题:有什么积极性,局限性。学生读课文找到积极性,和局限性。紧接着,这样的局限性会带来什么社会问题,不注重道德、法律和制度对人的约束,会导致社会秩序会混乱。为此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另一人苏格拉底提出什么观点,我再人让学生齐读课文找到:“有思想力的人成为万物的尺度:”紧接着继续追问怎样才成为有思想力的人,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回答,有道德的人,怎样成为有道德的人,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得出有知识的人,怎样才能成为有知识的人,学生再读课文教育,最后苏格拉底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美德即知识。”这样通过读课文搞清楚每个问题,环环紧扣,而且理清本课几个历史是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历史归纳、总结和分析能力,培养了历史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自信心。通过这样的长期培训,出现一些班级里喜欢学历史的学生。以这些学生来带动更多的学生,达到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同时增强学的自信心。
三.加强训练,检验历史学习能力的掌握程度
利用学校的考练题,及配套的历史资料《专家伴读》来训练,以往我讲题,学生依赖性很强,下去动脑子很少,后来我改变方式, 让学生来讲,提前分配任务具体到人,而且我让他们弄清楚自己所讲的题,不会查课本,资料,问我,任务具体到人后,拿到任务的学生都很积极查课本,问老师、同学。总的来说很积极,通过课堂演示我发现学生积极很高,基础题他们讲在课本那句话,分析材料逐句理解讲出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这些普通班学生平时展示少,因此他们准备充分个个大显身手讲的是声音洪亮,并且思路清晰,边讲边维护纪律,我及时指点予以肯定,课堂气氛活跃。睡觉,说话越来越少,并且还落实了新课改的目标“让学生的情感动起来”“让学生的嘴巴动起来”“让学生的双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双腿动起来。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老师们首先应该认真的研读《历史课程标准》这一本书,这本书里面讲述了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对于如何进行高效的教学课程设计也进行了说明,并且给出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形式、教学建议以及评估建议等。这本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反映了国家对学生的重视程度,在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合理的解释,老师要不断的研读该书,成立一个学习小组,对于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效率进行深刻的讨论。《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是根据高中阶段的学业情况,制定的在教学、学业评价等方面的一种依据,同时结合《历史课程标准》一书,来确定课程学习目标基本实现。历史书中关于英国议会制、美国总统制、法国及德国等各国的法制进行了一一介绍。《历史课程标准》一书在先期的目标是探究每个国家的体制特点与主要内容,资本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的异同,最后在进行整体层面的异同工作总结,从而让学生们不仅了解书本知识内容,更是从中体会到各国不同的价值观,《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严格遵循《历史课程标准》一书,并且《历史课程标准》一书讲述的更加详尽明了,更能让老师们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
教学内容分为课程内容、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一起组成课程教学内容,它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内容进行编制的,其观点、内容等比较的先进,但是在模块的组织层面,并不是按照常规的顺序性来进行知识的讲解吗,而是按照从易到难,从简讲到精讲的过程进行的,老师在给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也应该从易到难,但是对于历史朝代的时序顺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给学生们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时,应该秉持着一定的原则性或者顺序性。如高中历史书中有关于中国政治制度的介绍以及世界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代、近代一直到现代,并且逐渐的细化到各个时代的政治制度的介绍。对于世界的政治制度的介绍,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西方的代议制、俄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等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面对如此众多的朝代以及国家的划分,如何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的记住,需要老师花费一些功夫在知识的梳理层面做一些详尽的工作,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将知识进行模块化、结构化,让其主题更加的简单明确、一目了然,层次分明有条理,更加的利于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高中历史的课程教学内容除了进行知识在时间上的梳理之外,在板块的学习期间,某些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联系性。上一册的书本与下一册的书本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在世界的多极化格局这一环节,上册讲述的是世界多极化的政治格局,下一册讲述的是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这些知识都有着其内在的联系性,老师在进行课程的教学时从其内在联系性出发,统筹兼顾,全面理解与掌握知识。同时老师也要把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将这些内容变为学生们容易消化与理解的内容,将这些难点问题化,并且通过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解决难点知识。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策略
教学形式的设计即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的被动,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合作学习,将知识真正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科学化、合理化以及多样化。在教学形式的设计层面,教师应该进行学情分析,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与依据,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涉及到某一较小层面的知识学习时,学生们对于该层面的大的知识背景还没有自己的认识的时候,学生需要根据以往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自主的归纳与总结,从中自己去主动的探索知识,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内化知识。如在讲述区域性的合作组织的时候,学生这时候还没有世界知识的概念与框架,但是根据以往所学的政治格局的内容,学生们可以从中自己去进行归纳与概括,从而将知识自主的学习起来。教学形式还要合理有序的进行,老师在给学生们传授知识的时候,除了正面传授,就是让学生们自主的去探究式学习。对于学生们通过合作与交流无法解决的知识问题,就需要老师去详细的解释与说明,这种情况下,老师的讲述是最为关键的,同时学生们也能够认真的听下去,这时候知识的接收能力是最快的。因为前期学生们自主式的学习遭到了困难,老师在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们知道自己错在了什么地方,所以能够更加明确的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时的改正自己错误的地方。
结束语
(一)由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教材具有多样性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在历史教学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科书往往是围绕着教学大纲展开的,只有人教版一个版本。而新课程改革后,历史教学围绕着《新课程改革实施标准》,设置了多个版本的教材,有人民版、人教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几种,且不同版本之间在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也有很多不同点。由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这充分说明了任何一种教材都不能够成为我们设计和开展教学的唯一依据。同时,这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教师必须能够根据新课程标准整合教学资源。
(二)课程目标三维化,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和规定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本目标,其突出特点在于,将知识与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目标明确提出,同时把思想教育拓宽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使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变通史教学为模块教学
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形成了以模块为结构,以专题为基本单元的课程体系。由传统的5本通史教材变成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3本教材,这种“模块+专题”的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更加强调对重点内容、重点知识和专题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二、农村艺术高中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现状分析
由于一直担任农村艺术高中的历史教学工作,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农村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在此,我仅谈一谈自己对农村历史教学现状的认识。
(一)农村学生基础较差,不能很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农村普通高中,尤其是艺术类高中,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往往是三、四流的学生才会选择艺术高中,这就使得农村的历史教学不能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而新课程改革后的“模块+专题”的教学模式,与目前高三二轮复习的内容和形式相当,这就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艺术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方面仍存在种种问题,给农村高中历史教学造成了较大困难。
(二)农村高中教学资源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所在的学校基本还是处于一位教师、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情况,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改变,无法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好,板书写得好,还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工具,如多模体。如果不能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则很容易使历史课堂重新陷入传统的模式。虽然教学资源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地位如此重要,但我们并不具备这些便利的条件。据我所知,农村高中基本上每个学校只有一个多媒体教室,只有在学校有教学活动的情况下,教师才会做一节多媒体课。此外,新课程改革还要求学生上网搜集材料,然而学校的计算机有限,不可能全部让给学生去查资料。与此同时,校内的图书馆所藏图书也十分有限,所有这些情况都严重制约了农村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农村艺术类高中多重视艺术课,轻视文化课
艺术类高中以学习艺术为特色和办学宗旨,学习艺术的时间占去了高中生的一半甚至更多,我校到高二的时候,学生每天只有在上午学习文化课,能分给历史的学习时间就更少了。同时,由于一般艺术类的院校对文化课的要求并不高,导致学生普遍不重视文化课的学习,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四)农村艺术高中,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深远,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虽然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但是传统的高考形式并没有发生改变。这主要是因为,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以及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但高考以分数取胜,最终新课程改革只能流于形式。
三、对策研究
针对农村艺术高中在历史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广大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具体的对策,努力改变这一现状。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艺术生本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少,用在历史课上的心思就更不多了,因此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了提高学生历史成绩的一个关键问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能够深入开展的重要动因。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没有兴趣,就不会积极思考。在农村艺术高中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比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故事会、历史剧表演、寻访当地历史古迹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去感悟和体验历史,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二)灵活运用教材资源
河北省目前使用的是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模块+专题”的形式,但是却弱化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导致知识密度太大。对于我们农村艺术高中的学生来说,这样的教材过难过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综合整合教材资源,处理好新教材与旧教材之间,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之间,专题与通史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历史高考试题多注重古今中外历史的时序性和空间性,因此我们在高三的复习中应着重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知识体系教学,并加强通史的教学。
(三)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
合作探究式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学派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年来最重要的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学会与他人合作”已成为全球教学改革的四大支柱之一。《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能促进学会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合作学习非常重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通常表现为被动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
合作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从这个指导思想看,培养目标更多的体现于社会的需求,事实上,合作能力是当今社会所需求的各种人才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父母及长辈的宠爱,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别人以他为中心、尊重他的一切。他们的知识面广,独立思考能力强,反映迅速,胆量大,发言积极,他们所欠缺的是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
2.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践
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培养学生多元化素质和适应多样化新课程的必然途径。单一、枯燥的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学历史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式的学习方式,我的尝试以高二(1)班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这个班有以下原因,①大家对历史课普遍不感兴趣,历史课上课堂气氛活跃不起来,只是我一个人在前面唱独角戏;②1班人数比较少,结成小组便于管理。在与科代表协商后,我开始了我的探索之旅。历史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选择或设计一些具有可参与性、趣味性,并且易操作的小型学科活动,营造轻松、活跃、高效的课堂。通过这几种教学方式,来实施课题研究。
2.1“说一说”——交流型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说”的主角,而新课程要求学生主动学习,这就应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型活动在这方面效果显著,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让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尊重、宽容等健康的个性,发展学生的社会性,从而形成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讨论是课堂最常用的活动方式。新课程下要更好地强化广泛参与、成果共享。在讨论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强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到集思广益、交流共享才能共同提高。如学完人教版经济史(II)第二单元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每组综合列出本组同学的观点,看哪个小组列的最多、最有道理。小组成员为了本组能总结得更全面,结合教材,查阅资料,积极思考,为小组“献计献策”。并列展示各组成果后,再引导学生把所有成果进一步综合归纳,最后完善的是所有同学思考的结晶,因此也最为系统和深入。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了合作的经验,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甘甜。
2.2“比一比”——竞赛型活动;竞争是激发创造性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为了增强实用性,竞赛型活动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不同课型和不同教学目的,设计成不同的形式。
针对史学争鸣的观点采用历史辩论赛的形式。如: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为了弥补辩论形式的不足,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以组为单位,课前让小组自己分工搜集资料,组织辩手阐述自己的论点,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双方轮流发言,人人都是辩手,调动大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还可以设计一些细节,增强趣味性,如由学生事先自行制作获胜方和最佳辩手的象征性奖品。这些纸做的王冠、幸运花环、泡沫雕刻等,在无形中鼓励了学生的竞争、合作与交流,每次课堂辩论都十分激烈,得奖的备加珍惜,没得到的立志下次夺回。
复习课和检查课采用填图、填空游戏或者趣味竞赛的形式。如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把本阶段的知识设计成竞赛题目,选择、改错、简答题型多样,赋以相应分值,由学生分组抢答,累积计分。这样的活动与简单的提问相比可以说是“事半功倍”。填图比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空间观念。
2.3“秀一秀”——展示型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历史课课前充满期待,课上兴致盎然,课后回味无穷,课堂效率自会倍增。展示型活动往往最能吸引学生,它的效果不只在于课上给学生以表现的舞台,还在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准备的过程中,学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