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堂教学过程

时间:2023-10-17 16:20:38

导语: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课堂教学过程

第1篇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小学二年级(水平一)的学生为对象,教师教授《立定跳远》教材内容的第一次课为课例进行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相关的图书和期刊,全面了解小学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专家咨询法

通过咨询体育教学领域的专家,进一步深入探讨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方法,有效地融入到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去。

1.2.3问卷调查法

在教师教授完立定跳远的课后,分别向观摩教师和参与学生现场发放《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过程性评价调查法》进行问卷调查。本次向教师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有效问卷20份,有效率100%。向学生发放问卷40份,回收问卷40份,有效问卷38份,有效率为95%。

2.2.4数理统计法

对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分析和处理。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中,评价主体以教师评价为主,辅以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和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相结合。这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从不同的主体视角中得到肯定和认可,促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和发展,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立定跳远的技术动作。

2.1.2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内容,体育教学过程的评价内容也是多样化的,本研究主要对学生学习态度、体能、知识与技能、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师生对评价内容的调查评价等级均以优秀为主。

2.1.3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从调查结果看来,师生对评价方式的运用调查评价等级均以优秀为主。

2.2建议

2.2.1 在体育教学过程性评价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使每个学生的体育技能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第2篇

摘要:自2005年新教改以来,已经持续了六年了,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的相关规定,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就这样应运而生了。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的新教材相对于以前都有很大的变化,同时根据近几年的新情况新面貌新增了一些内容。

关键词: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艺术

一、高中生课堂学习的不良习惯

1.学生课前不预习,缺乏相关的知识准备,容易导致上课听不懂、收获少。上课前,尤其在老师讲新知识前,学生一定要做好预习工作,提前知道听课的重点,还要将预习时弄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待上课时重点听老师讲解。

2.一些学生听课容易钻“牛角尖”。他们在听课过程中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就停下来自己琢磨研究,经常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很容易听不到老师后面讲解的重要内容。

二、旧课堂教学的特点

1.老师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唯一的实施者,参与者,唯一的知识传授者,把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听课的地位,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

2.学生客体。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自己的思想和方法不被接受,甚至在课堂上没有说话的余地。

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开始讲课,要么直接入题,要么举一个例子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面我们分析了旧课堂教学特点,那么它的弊端在哪里呢?首先就课堂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举高中政治生活“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一框,教师举一个关于宗教的例子,然后由此引出本课所要讲的内容,第一个将我国目前的宗教“有五大宗教,土生土长的宗教是道教”这也是我国宗教的掠影,紧接着就是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了,老师在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做板书,还要来个一步步引导―我国实行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我国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我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后就是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思想反对。这样到最后老师的讲解完了,提纲也列出来了,也就是老师讲一步就列一步的提纲,最后同学们看完提纲后一目了然,知道了老师今天讲的什么内容还有重点是什么难点是什么了。我们都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而且这种教学实践也在继续―大多数的老师现在都采用这样的方法教学。

作为一名高中老师,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彰显教师的功底深厚,另一方面也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讲得这么好这么有逻辑有条理,但是学生们作为听课的主体按照你的思维在走吗?暂且按照你的思维在走在听吧,等到最后你把提纲列在了黑板上,讲到这里学生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今天老师是在讲这一课啊,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这些啊!但是老师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啊,在高中课堂上,根据青少年的特点,他(她)们能在课堂上全神贯的听你讲40分钟的课吗?据科学研究表明:学生最佳的学习时间也就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听课的时间坚持15分钟已经不错了,也就是说一个老师课堂上讲的其它25分钟是做的无用功,因为你并没有达到教学生知识的目的。而老师还在一步步引导,一步步地列出提纲,这个重难点也是“千呼万唤始过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可是早在25分钟前学生的主体意识已经不在课堂上。

因此 这节课是毫无意义的是失败的,是没有一点价值的。因为作为老师并没有把这节课的内容让同学们掌握。不管老师讲得多好,多丰富,学生没有一个人在听,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毫无意义的,这种情况也是老师没有真正搞懂自己在做什么,你做这些的真正意义和效果怎么样,没搞清楚是谁在教 ,谁在学,谁是主体,谁是客体。我们知道教学的主体是老师,客体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老师,那么我要问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啊?回答“教书育人”,那么就教吧,方法呢?老方法。有弊端吗?美其曰“没有,都教了几十年了能有什么弊端?!”

唯物论告诉我们,“经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宝贵的无价的。例如传统教学中的循序渐进,一步步引导的教学模式,这也是很多优秀的教师教学生涯总结的经验,他们用这些方法教育和培养了很多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也是不断发展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顺序上发生变化是也能够引起质变。那么现在的中国教育在改革,新课是改了,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课程教学的方法变了吗? “情景设置法”“小组讨论法”充分彰显了学生是课堂主导地位的效果显示出来了,各个省份高中学校的重点初高中率先采用了新教法,于是优质公开课成了老师出名的撒手锏,多媒体软件,ppt辅助等高科技纷纷登场教学结构的设置,不论是课改前课改后,要谈的实质内容不变―-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的设置。还举高中政治生活“我国的宗教政策”一目,首先教师举一个例子,以河南少林寺为例子,指出我国的佛教,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接着就逐步引导出这节课,其次在黑板上,老师一边讲述一边列提纲,先给同学们拉条主线,最后提纲就在黑板上成型了,

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宗教的掠影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弘扬科学精神

什么是宗教1.自由政策 1,背景

我国五大宗教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2,对中学生要求

3.独立自主自办原则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以上是提纲)

这与说课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没有说课那么具体和详细,“先列提纲后讲课”的模式避免了在学生听课15分钟后不能真真搞清楚老师究竟讲的什么,因为在正式讲课之前,老师已经一边列提纲一边大略的讲这节课将要讲的内容,学生们一目了然就知道你将要讲的什么,重点难点疑点考点已经清楚啦,接下来就是该好好听老师怎么讲这些点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的放失而且可以能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即使学生在听课15分钟后不听了,那么他也已经知道你要讲的什么内容该掌握哪些知识点了,这种情况也只是在一个平庸老师那儿出现。这种教学方法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它可以使预习,授课,复习兼得,即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使得学生听课过程变得轻松。在列出提纲后,老师就要具体对这节课的内容一步一步的作出解释和讲解,简略结构可以这么讲解(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一课分三个部分,首先第一个是我国的宗教掠影……第二个是要求同学们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第三框是弘扬科学精神,也是对我们同学们的具体要求……这样讲解的时候,就按照提纲上所列的知识点一步步的分析和讲解,那么这样的讲课的优点也就不言喻了。当然具体讲课过程可不是这么简单,这要看老师具体的讲课艺术了,因为我主要讲的教学结构的“先列提纲后讲课”的模式,因此这里的具体讲课不做太多具体阐述。

当然,有些老师或者新手在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过程中没有把握这种教学风格和教学特点,因此教学效果不佳,我觉得这要从自身找原因,努力提高自身支配课堂教学的能力才是根本。

参考文献:

[1]《中国飞来石综合教育》新浪博客。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06。

第3篇

一、科学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1.深刻领悟课标,以课标为纲。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务必认真解读,深刻领悟,恰如其分地预设课堂教学的达成目标,例如必修Ⅰ《宇宙中地球》有课标“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本条“标准”重点关注的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两方面,教师在把握时应注意三点:第一,作为基础知识的铺垫,对于太阳辐射的概念、形式、能量来源;太阳大气的构成;主要太阳活动类型及其特征在教学中定要有所涉及。第二,“影响”应从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由于“影响”涉及的范围太广,最好以举例的方式说明。第三,要辩证地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讲,太阳辐射的影响是有利的,太阳活动的影响是不利的,要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如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如尚在研究的对农业的影响)。

2.设计出的目标要能体现新课程的“新”。

地理新课标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此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为创设发现学习的情境,实现和拓展过程化教学,教师必须从情景设置出发,围绕地理概念的形成,建立学生已有知识与未知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地理概念的建构。

3.三维目标既要和谐,又要有所侧重。

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教学目标要精选,短小精悍,突出落实重点目标。如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中有一课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根据这一“标准”,我首先确定本节的重点目标是:熟练阅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理解地壳物质互相转化关系,并画出示意图说明此循环过程。其次从人地关系主线出发,介绍岩石的形成,再设计次一级教学目标:了解岩石的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岩石,说明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特征。最后学生在观察识别岩石标本的过程中激发的探究兴趣和作图过程中形成的求实态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体现。

二、恰如其分地处理教材内容

江苏省地理教科书实行一标多本(一个课标,多个版本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给每位老师都留下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需要博采众版本之长,紧扣三维教学目标,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必修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课为例,我选择了中图版“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变化图”,让学生探索黑子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来导入,切中课标,文字内容也选择了中图版,该版文字很有条理地说明了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过把内容重新整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他们就能正确地、一分为二地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

1.创设富有情趣的多种教学活动情境。

在新课改的试验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兴趣和情感的内动力,积极尝试、不断探究多种教与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湿地保护”内容我采用讨论模式,“华北地区如何解决水资源问题?”我采用探究模式,“海岸带的开发利用”我采用角色体验模式,这些无不洋溢着学生在主动参与、体验、探究、表现、交流过程中的激情和活力,并不时地闪烁着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同样也带给教师激情、活力、灵感。

2.创设有趣富有探究的问题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进行案例教学。例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的课堂上,我创设了生活问题情境:“我家夏季购买了怡景苑一楼的新房,当时小院阳光充足,可是冬季搬进去住的时候,正午阳光却被挡住,你能帮助我分析原因吗?”引入教学,学生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投入到合作、探究学习中,最后自己总结出变化规律。

四、构建地理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以人为本

随着新课标教学方式的不断推进与完善,衡量一堂语文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我们的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精神世界,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凸显生命关怀,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一、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施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尊重学生之间的各体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长和进步。语文课是一门语言性很强的课程,只有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导地位,才能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最大提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培养良好师生关系,让语文课堂在互动中更加精彩

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当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认同感时,更容易也更有兴趣接受老师把传递的知识,也更爱学习本门课程。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与凸显,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成长,才能真正凸显生命关怀。因此,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关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性的灿烂与魅力;我们才能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晓英,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青年文学家[J],2010年第16期

第5篇

    第一、强调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与思想,是对以往“应试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它不是“反应试教育”,也不是“非考试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具体目标,其第一条就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等于忽略知识传授,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把知识的系统传授当作应试教育的特征而弃之不顾;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空洞的,没有知识和技能作基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也必然是不稳固的。课程改革走到今天,对于本学科来说,强调知识的系统传授显得尤其重要。为了这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中要求学生先泛读教材,对本框题有一个整体印象;框题是什么?有几个目题?有几处黑体字?有哪些概念?大字段、小字段及其逻辑顺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精细研读,弄清概念,注意教材中黑体字的解释和事例的列举,对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性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倡导师生平等、生生交流,使师生间真正成为互动、交往的动态关系;就必须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并以此推动基础知识的系统传授;就必须探讨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努力实现教学过程零缺陷。在“启发激励、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以前的做法是:教师首先针对教材提出自学提纲,并且力争求全求细,学生的思维被教师禁锢了,这实际上是教师画圈让学生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所以教学中尝试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经过几节课的实验,感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千变万化、海阔天空,对一节课的重、难点冲击很大;所以现在每一节课,教师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提出两三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是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自由创设;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导,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教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完成教师的自学提纲上的问题。问题的提出主要集中在本节课的黑体字、大体字和对阅读起到引领作用的语句上,这是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二、自由创设问题、相互讨论,组织答案。在每个学习小组内,学生在整体感知教材、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的基础上,自由创设问题,并相互比较,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并就有价值的问题组织答案,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对于中、上等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尝试。三、个别不懂的字词、概念、原理打上“?”以便于质疑。各学习小组通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仍没有解决的内容打上标记,以待在全班范围内相互质疑、释疑。与此相适应,在“自学汇报、释疑明理”这一环节,也是围绕三个方面自主展开:一、学生自主回答;二、自主创设评比、组织答案;三、自主相互质疑、释疑。教师在学生互动的基础上精讲、明理,体现了“导”的作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相互交往的动态过程,也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既抓住了重、难点,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创造发挥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教学过程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抓住教材的知识体系,把握重点、难点,还要拓宽、拓深知识层面,查阅相关学科资料,以应对学生的提问、质疑(备知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备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备方法)。

    第三、在课堂小结阶段,力求体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实践

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传入我国,就以它优势,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从有关教学设计的理念中,可以概括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寻求解决方法,然后评价教学结果的过程。本文就依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分析进行历史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具体的设计策略。

一、初中历史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以前历史教学设计的只是以知识目标为主,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部分历史教学设计强调知识教学,忽视和冷落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与新课程改革中重视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目标相背离。因此,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是成为共识。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外,还要依据历史教科书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课共有两个重要问题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为此我设计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条件),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行为),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应包含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

按照本课的两个问题―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的先后顺序进行,然手播放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一个和武则天有关的镜头,提出问题:镜头中这位女性是谁?在她称帝前,唐朝的政局是什么样的等。随后。结合上节的所讲的内容,对于“唐朝的建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学,先阅读课文,然后回答唐朝建立的情况。随后应到学生开始讨论,从唐太宗为人到贞观之治再到女皇武则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让学们自己总结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于他们不能得出的,只需加以补充即可。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进行第7课的一个内容“光耀千古的诗坛”主要是介绍唐诗,而课本只提供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相关图片和诗歌,教师传统的讲解比较抽象,介绍到李白的诗歌,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一方面展示四川地貌,一方面朗诵诗歌,学生通过视频和声音,就可以轻松地理解《蜀道难》的意境,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我们的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案例〕第5课《“合同为一家”》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共包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影响、唐与吐蕃、回鹘等的民族关系。但是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笔者把第一个教学内容一一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影响调整到最后一个进行教学,因为通过具体史实再概括抽象到政策是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

(五)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从总体上来说,新授课教学过程设计一般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呈现新的知识内容、设计板书、教学小结等。

1.导入新课的设计

导入新课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恰当的导入,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的导入:如根据大家熟知的高考制度让同学们思考你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这样的设计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出带有悬念问题,诱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

2.教学内容的呈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主要有讲授和探究两种方法,讲授法是我们教师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下面主要侧重对探究法的设计探讨。

3.设计板书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设计一定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小结

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小结方法:归纳法、发散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笔者对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设计了发散法小结:今天我们一起重回隋唐,探寻了当时的日本、新罗和天竺与我国的友好交往,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呢?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并将自己的答案进行了总结。

第7篇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贯彻课程标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加快课程改革和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也应从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组织、优化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估入手,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来实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增进学生的健康。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评估 优化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本文从优化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做出了探讨。

一、优化教学目标,掌握目标设计方法

如何优化教学目标,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

1、“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身体是服务社会的前提。“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又是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是体育与健康课堂的主要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健康目标,把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转化为体育课堂目标,促进学生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

2、体育与健康目标。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都要以体育与健康目标为依据。体育课堂目标是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并结合学习领域目标、水平领域目标而综合制定的。因此,必须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来设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以实现体育目标和科学化、系统化。

3、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不同需要。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决定了体育教学必须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依据,还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体育基础来制定教学目标,如:学生完成1000米跑都困难,教师却要求他们完成5000米跑,这是不可行的。学生的身体特征有一定的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这也决定了学生在各阶段的不同需要,因此,教学中应据学生在各年龄段的身体特征和不同需要来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4、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资源包括很多,主要是教师、学生及场地、器材。教师和学生是体育教学中人的要素,场地和器材是物的要素,两者缺一不可。对农村中小学来讲,人的问题已基本解决,基本上都配备了专职的体育教师,但由于资金匮乏,物的问题很难解决,所以要依据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理念,开发研制既花钱少,又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来充实体育教学。如:自制接力棒,就是用树枝截成段,长短粗细和标准接力棒差不多,用红油漆涂上颜色,这样简易的接力棒就制成了。我们还可以开发接力棒的不同功能,如标志物、投掷物等。

二、优化教学内容,优选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中,只有恰当地选择教学内容,才能实现增进学生健康的总体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实效性,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是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且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帮助,如选择过高,多数学生完成有困难,甚至不能完成,就会挫伤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相反,教学内容选择过易,多数学生轻而易举地完成了,达不到锻炼的目的,就会失去体育教学的作用。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有几个原则:1、实践性原则。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要把大多数教学时间用于体育活动实践,只有多实践,他们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教师要避免用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讲授,要给学生留更多练习的空间和时间。2、灵活性原则。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指向多种教学目标,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更要重视运动技能目标。因为在完成运动技能目标的同时,其他目标都能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3、区别对待原则。在教学中,要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管学生是否喜欢该项内容,只按计划安排教学内容的做法。

三、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为完成和实现一定教学任务和目的所采用的一切方式、途径和手段。正确运用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体育教学来讲,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做到六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利于学生掌握技术、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学生改进错误,有利于学生提高、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六个有利于不仅是对教师的要求,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法选择的体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教法的科学合理,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把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有机结合,才是教学方法优化的良好体现。现代体育教学不再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的模式,而是向着通过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练习的方向发展。这既可使师生互相提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又达到了优化教学方法的目的。

四、优化教学评估,完善课堂管理

由于体育课的性质、目的、内容不同,评估的标准亦有不同,如一节以游戏活动为主的体育课的评估标准与一节重点学习运动的体育课的评估标准就不一样,同是一项学习内容的课,由于要表达教学目标不同,评估的标准也有所不同,但总的说,评估一节体育课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是否明确。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教、学、练,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师需要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学生学习达到什么程度,都应十分明确。

2、对教材的理解是否正确。理解教材是教好体育课的基础。如:一节快速跑途中跑的课,教师不强调步长和步频,而仅利用迎面接力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就只学会迎面接力,而不知快跑的内容,这就是教师领悟教材错了,这节课就不成功。

3、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8-0-01

现代信息技术之于教育教学工作,最鲜明的特点就在于其信息形式的直观化、多元化以及信息能够灵活反复地调用。将这些特点应用于课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以更丰富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也可以使用相关的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资源,帮助学生解读文本,深化学生对于文章情感内容的感悟;还可以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字体、字形抑或文本情境,帮助学生识记、解读。

1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语文课堂的优化,应当先从活跃学生的思维入手。学生拥有了活跃的思维,才能够敏锐地发现语言中存在的美,才能够以愉悦的情绪去探究知识的奥秘。通过音乐渲染、图片引导、视频欣赏的措施能够建立有效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好动、好奇、喜好成功等心理,进而展示其天性,以活跃的思维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而且,好的课堂情境,可以构成语文课堂的骨架,使得课堂由一个环节紧密推进到另一个环节,促进学生思维和认知层次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打造由浅入深的、充满童性和童趣的魅力课堂。

例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小蓝裙的故事》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竞选优秀剧组”的情境,整个情境又分为“熟悉剧本”、“解读剧本”、“编排剧目”、“表演剧目”、“竞赛点评”等环节。这时候,多媒体演示文件最大的作用就是通过标题和情境图的形式来提示大家我们正在进行的那个环节,并且出示一些相关的提示,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活动。如“熟悉剧本”环节,首先大屏幕投影主题,在主题下再写出阅读要求:①认真阅读课文,找出生字词语,认会;②朗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最生动流利”。由于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时,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了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按照要求不断完成一个环节又一个环节的任务,贯穿课堂全程的是学生主动的钻研和课件里随机的资料补充以及结点提示。信息技术将情境更加完全严密地贯穿于课堂始终,使得学生的情境体验更加完美。

2 媒介促读,深化领悟

课文中的内容有时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认知经验存在一定的差异,也正因此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人物情感造成了较大的困难。针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借助网络查找相关资源,并结合信息处理技术,将资源整理成课件,随着学生的阅读活动的深入相继展示,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对于学生了解文章写作背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写作方面,信息技术所展示的优越性更加明显。首先是范文展示方面较之传统的方法而言,便于集体欣赏个性化解读;其次是基于学生经验方面的图片和相关的生活情景资料能够直接调引学生的经验;再次是习作改进阶段,不同风格文段的对比,便于学生即时体验写作方法的巨大作用,为学生润色自己的文章提供了方法参照。语文,是一门集重视领悟、语言表达、情感熏陶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科,信息技术能够将这些隐性的感觉用多媒体较为丰富的资源有效地激发出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并不断成长。

例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鸟的天堂》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感悟,首先,教师通过“百鸟齐鸣”的音频播放来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说话。然后,在资源补充方面,着重展示了一些榕树的图片,让身处北方的学生了解榕树的样子。这时很多同学会询问,榕树为什么会长的那么茂盛,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教师又补充介绍了榕树的文字资料让学生阅读理解。这样一来,抽象的名词变成了直观的经验,学生在理解时也容易建立相关的意象,有益于学生的想象再造。《鸟的天堂》一文中描述的地点因为这篇文章已经变成了一个著名的景点,教师也可以将其中的一些图片引入教学,学生在朗读、理解的过程中看着作者描摹的景象,使得他们“读之有物,思之有景”,这样的措施对于学生感悟文章意境大有裨益。

3 动画演示,趣味认知

将动画引入教学,对于低年段学生而言尤其有效。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六到七岁之间,儿童更容易接受通过动态图像和文字相连的方式进行认知。课堂中引入动画,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建立起情境机制,并且计算机存储原理更方便教师按照需要随时调用已经使用过的资源,实现反复演示。

以长春版一年级语文《山行》为例,诗歌的意境是一年级学生不容易直接想象的,所以教师可以选择诗配画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学。在互联网上有很多这样优秀的动画资源,教师选择其中最适合于课堂使用的动画短片,让学生观看并配乐朗读,这样有益于学生对于诗歌节奏的把握和情感的抒发。后面的写字教学,采用Flas演示文稿,将生字制作成动画演示课件,随着学生的学习和书写,教师逐步播放动态的笔画顺序,学生通过观看,然后临帖描摹,不光清晰地掌握了汉字笔画,更规范了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书写方位,优化了写字教学活动。

第9篇

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性和发展性;要帮助学生逐步地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增强解题能力;要让学生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在每一节课都能感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一、关键字:新课标、提高质量。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少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还靠加班延时、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和大量的作业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机械性的重复劳动不仅违反教育规律,还制约了学生,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情趣是人的重要心理特征,是人们观察、认识、研究、探索客观世界奥妙的基本心理品质,在非智力因素中有特殊的地位,能有效的诱发学习动机;提高求知欲望;,引发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创新的思维火花。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恰当的问题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它可以立即将学生的学习情趣一下子调动起来,为主动学习探索、积极参与创造了最佳的氛围。

例如,在教“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第一课时,比较下面两种不同的教法:第一种教学法:直接从定义人手,结合课本中图形进行分类…… 第二种教学法,请学生用一根直尺(作为直线)和教具圆演示相对运动,寻找直线与圆的不同位置关系……在老师点拨下进行分类,并抓住交点这个要素,引导学生从感性上来认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接着,结合课件展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过程,要求学生对照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说明,至此,学生精力高度集中,不仅正确回答了问题,还从理性上加深了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认识。 (点评:不难看出,第一种教法缺乏问题情境,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学生精力难于集中,接受情况肯定不佳。而第二种教法创设了恰当的实际问题情境,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学生、教材和生活实例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兴趣,一气呵成的掌握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显然,这种情境创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学习心境下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注重思维过程,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的学习与思维训练密不可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基础性,还要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性和发展性。具体的说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严谨性、创新性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材、抓准教学要点、强化过程分析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进行变式、沿伸、拓展;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得到训练,不断完善和延伸,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

(1) 思维变通性培养

几何教学开头比较难,要想迅速提高学生的论证能力更难,有的同学对解题规律认识不足,一下子很难找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往往一条道走道黑,钻进死胡同,思维缺乏变通性。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当“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另劈溪径,定能“柳暗花明又一春”。

例题:(实例1)如图:四边形ABCD中,E是对角线BD上一点,∠1=∠2=∠3求证:AE.AC=AD.AB学生甲分析:欲证AE.AC=AD.AB,需证AE/AB=AD/AC即需证AED∽ABC,需证①∠1=∠2(已知),②∠ABC=∠AED,或∠ACB=∠ADE(不能实现),思维受阻(山穷水尽疑无路)

接着教师点拨:非得证AED∽ACB吗?有无其他思路?

学生们略加思索,很快学生乙分析:可证ABE∽ACD, 需证①∠BAE=∠CAD ②∠ABE=∠ACD ③∠AEB=∠ADC 中任两个成立即可。而由已知易得①②③都成立,不难证得ABE∽ACD

同学们顿悟。(柳暗花明又一春)

(点评:吃一堑,长一智。通过此类问题的训练,学生再遇思维受阻时,其变通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2) 思维严谨性的培养

不少同学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考试时陋解或未把不满足题意的解舍去等。这些都表现为思维不够严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精心设计此类的例题、练习、试题是很有必要的。

例题:(实例2)已知直角三角形中,有两边长为3cm、4cm,则第三边长为_。

(点评:解题时有部分同学的答案为5cm,其错误的原因在于他们把3cm、4cm长的边都作为直角边,而未对4cm长的边作为直角边和斜边两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结果失去另一解,表现出抽象思维不够完备。)

(3)思维创新性的培养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积极的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设计、新方法等。因此,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注意保护学生的思维连续性和发散性的发展,不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看法和意见,对学生的错误看法不能随意责备,应认识到这是学生学习中经常发生的正常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想敢闯,对于有独特见解的解题方法应加以赞赏和肯定。只有这样,才能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良好的氛围。其次对于数学成绩突出的学生要进行提优辅导,满足他们学习数学的要求,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揭示解题规律,增强学生解题能力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极为有限,依靠题海战术获取解题规律决不可取,那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如何解题显得极为重要。如在初中几何证明题教学时,要向学生反复强调解几何题的四个主要步骤,帮助学生化难为易,提高学习几何的兴趣。

解几何题的四个主要步骤是:第一,必须弄清问题中已知什么?未知什么?条件是否充分?或多余?或矛盾?可画出草图,引入适当符号,以便分析用。第二,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即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找接近未知之间的联系(综合法);如果找不出,可以考虑添设辅助线,或者反过来从未知需要成立的条件去寻找接近已知之间的联系(分析法);或者同时从已知和未知出发相互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两头凑)从而沟通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顿悟)。第三、有理有据的写出整个过程并得出结论。第四,反思并检查结果是否严谨,计算是否正确,或用其它方法检验这个结论是否正确。

事实证明,通过教师长期的诱导,学生自身不懈的努力,学生定能吸取经验教训,逐步地掌握一定的解体规律,增强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