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掌外课外阅读

时间:2023-10-18 10:18:51

导语:在掌外课外阅读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掌外课外阅读

第1篇

一、从课外阅读中获得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学科。”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学校建立了班级图书柜,鼓励学生在家组建了家庭图书柜,经长期的培养让他们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渐渐地,班上的孩子们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了,他们觉得在课外书中可以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更多的信息。他们一有空就拿出书来,沉迷于书中的故事情节中。从书中他们读懂了友谊的珍贵;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团结;明白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等道理,他们获得了阅读的乐趣。

二、从课外阅读中受到熏陶

孩子们在课外书中不仅找到了快乐,而且孩子们的心灵也受到了感染熏陶。我们班级曾经发生的一件事情,深深地感动着我。

那是发生在地震前的故事:一天早上,我班女生早早地来到学校打扫公区卫生,他们在倒垃圾的时候,发现有位穿着破烂,头发已经全白了的老奶奶正在垃圾池里捡废品,老奶奶非常可怜,同学们一询问,原来老奶奶是一位孤寡老人。听了老奶奶的遭遇,几位生情不自禁留下了眼泪,不由自主和老奶奶一起捡起垃圾池里的废品来。事后,几个女生就老奶奶的情况向大家进行了交流,班上同学立刻对老奶奶的遭遇产生同情之心,大家都说要帮一帮老奶奶,于是我班的同学决定为老奶奶捐款,同学们积极响应,马上掏出了自己身上的零花钱,虽然钱不多,但这已经足以表达孩子们对这位恕不相识的老奶奶的一片爱心。后来学生把这件事告诉了我,我非常感动,更为我的学生有这样的思想和行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于是我趁热打铁,利用班队会就同学们的这一做法开展了主题队会。在班队会上同学们踊跃的发言,谈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说到感人之处时,许多同学甚至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全班同学一致认为:在课外阅读中,我们经常看到帮助他人的事例,今天需要帮助的人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怎能无动于衷呢?今后我们将继续用我们稚嫩的双手去关心老人、帮助老人……听到孩子们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言语,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感受到孩子们一颗颗关爱老人的心灵……我再一次被孩子们感动着,也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课外读物中人物的言行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们,他们不仅在课外书中获取了知识,还懂得了关爱他人的道理,是孩子们在阅读中受到爱的教育,得到爱的感化。

三、让课外阅读伴随成长

我们要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经常犯错,而犯错时,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批评教育,效果也不错。但我发现不少的学生还是继续犯错,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育效果。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首课外诗歌却让一个非常调皮的孩子改变很大。有一周,我在黑板上写了一首小诗――《友谊》让孩子们每天课前读读,谈自己的体会。

郊外的花草,

如果没有水分的滋润,

就不能滋长;

没有阳光的慰抚,

也不会茁壮。

没有友谊的人儿哟,

就像沙漠中的旅人,

永远伴着寂寞,枯燥。

第一天,孩子们能够读通诗歌,初步了解诗的大意。后几天,同学们越读越觉得有意思。周五的交流课上,孩子们主动地交流读诗的感受和体会。甚至有学生还提议:把这首诗送给班上特别好动、总爱惹是生非,没有同学愿意和他坐的王凡同学最好。而且还把诗进行了一些删改――“没有友谊的王凡哟,就像沙漠中的旅人,永远伴着寂寞,枯燥。”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王凡,如果你不改掉坏毛病就会像诗里所说的那样,没有朋友,没有友谊,你就会像沙漠中的旅人一样寂寞、孤独,就会倍感生活的枯燥。”当时,他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并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为了解除他的尴尬,我告诉全班同学:“现在,王凡同学已经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相信,他今后一定会改正的,你们愿意帮助他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说道:“愿意!”课后我顺势利导,找王凡谈心。鼓励他改掉坏毛病,不要辜负老师和同学的期望,早日融入我们这个充满爱和欢声笑语的大家庭里来。我还为他推荐了一本课外读物,建议他去读一读。过了没多久,有关他一些搞破坏的事渐渐减少了,居然时常还能听到来自同学对他的赞扬声。一首课外诗歌的阅读与交流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这是我事先根本没有料到的。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让学生的思想在阅读中不断地成长。

现在,课外阅读已经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中,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引导学生课外快乐阅读,不断积累,不断学习,让书香永远伴随学生成长。

第2篇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有研究表明,孩子的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总阅读量的四至五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大量阅读是提高孩子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重要途径。不重视长期、大量的阅读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同样也是无法学好数学的。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的保证,而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孩子阅读的兴趣、家庭氛围的营造以及阅读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小学低段学生阅读的目标,指明了小学低段课外阅读的方向和目标。家长应该顺应心理特点让孩子喜欢上书,同时用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

1.顺应心理特点,让孩子对书产生好感。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印刷美观、内容丰富有趣、情节发展符合儿童想象和思维特点的图画书有着浓厚的兴趣,如动物画册、彩图科等。而有的家长错误地将孩子理解为“小大人”,认为他们应该看一些有“深度”的书籍。因此,家长一定要对提供给孩子的书刊进行精心挑选,尽量让他们喜欢上这些书。可以为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看的益智游戏类的书籍,诸如《猫和老鼠》、《喜羊羊与灰太狼》等,这些书和孩子们喜欢的动画片结合,里面包含了走迷宫、找不同、寻宝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孩子们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看书的兴趣。

(1)游戏法。利用孩子经常玩的游戏激发阅读兴趣。喜欢玩游戏和活动是小学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家长只要留意孩子玩的游戏并顺势进行引导,就可以有效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如,有的孩子很喜欢玩一种叫“三国杀”的游戏,从中知道了张飞、关羽、刘备等人,知道了魏、蜀、吴,但是他们很想知道三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对此,家长就可以利用孩子对这些人物的好奇心理,引导他们看《三国演义》。

(2)悬疑法。在读书时,留下悬念给孩子。在为孩子阅读精彩文章时,家长可有意留下悬念,不告知结局,这样,孩子们就会急切地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慢慢学会主动看书。如有位家长给孩子讲了《木偶奇遇记》中的一段故事。故事的大致意思是有个人想把匹诺曹带到一个不用上学、有吃有喝的地方,匹诺曹很矛盾,最后还是去了……家长就问:去了这个地方之后匹诺曹会怎么样呢?孩子一听马上就来了兴趣,心里想怎么还有这么一个地方,究竟是怎样的呢?于是就产生了一种阅读《木偶奇遇记》的迫切愿望。

(3)以听促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认为:读书给孩子听的作用“仅次于拥抱”,在这样的“拥抱”下,孩子的读书兴趣上来了,热情高涨了,慢慢的,他们对读书的态度就变成了“我要读”。家长可以把要孩子看的书以故事的方式讲给孩子听,如曾经有位家长给孩子讲了《我是霸王龙》这个故事,孩子觉得很好听,后来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后,就要求买回家看。此时,家长故意显得极不情愿,并告诉孩子,买回去的书要自己看,结果孩子回家后真的很认真地把这本书看完了。

(4)电视辅助法。喜欢看动画片是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只要家长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孩子介绍相应的读物,学生就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动画片往往会对孩子的阅读产生相当大的影响,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美猴王》后,孩子非常感兴趣。为此,家长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故事,引导他去看《西游记》。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择主要是指阅读材料的内容和阅读内容的表现方式,根据阅读内容的类型,可以把阅读材料分为童话类和科普类等。阅读内容的表现方式可以分为纯图画的、绘本形式的、拼音的和纯文字的表现形式。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材料的选择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都有着自己的合适的阅读材料。在小学低段应尽量为孩子选择绘本和带拼音的材料,在材料的选择方面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尊重孩子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一般说来,从上小学开始,大部分孩子在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对此,家长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美国图书馆学教师苏珊?罗森韦格有一句名言:“如果您想要孩子完全按照你的计划阅读,那注定不会长久。”因此,在为孩子挑选图书时,一定要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这样才能慢慢培养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针对不同个体选择合适的材料。针对不同个体选择不同书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有七种智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劣势智能。同样,在阅读方面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点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喜欢看一些科普类的书籍,如《大科学系列》;有些孩子喜欢看一些漫画类的书籍,绝大部分小学低段的孩子都是喜欢看童话类或故事类的书籍的。因此,家长帮助孩子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要针对其个体的爱好选择阅读的材料。当然,有的家长会担心因此而造成阅读的片面性。同样地,加德纳教授认为在孩子的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孩子的优势智能带动其劣势智能的发展,即在阅读上,家长要利用孩子的阅读优点,引导他们在阅读喜欢材料的基础上阅读其他书籍,在这个引导过程中需要家长的智慧和方法。

3.加强引导,选择经典材料。小学低段的孩子比较适合读童话(故事)类有拼音标注的书籍。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经典名著,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叶圣陶童话》、《伊索寓言》等;也可以选择一些充满童趣的书籍,如《宝葫芦的秘密》、《小熊维尼》、《绿野仙踪》等。一年级的孩子更多地应该选择绘本,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教诲、有批判、有鞭挞、有唾弃、有颂扬、有歌唱,让心灵一片空白的孩子从小就浸润在这样的文化营养里。因此,尽管《三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比较难以理解,但也应成为孩子们阅读的对象。为了扩大孩子的知识面,鼓励孩子多看些科普类的书籍,如《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

三、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

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对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有适量的阅读书籍。孩子能否经常接触到书与其是不是喜欢阅读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家长在家里要为孩子准备适量的书籍,只要是对孩子阅读有益的书籍,如果家庭条件允许,都可以先买来,以为孩子的阅读做好准备。

第二,将书放在合适的位置。为了方便孩子阅读,家长应该将孩子阅读的书放在合适的位置。书放的位置会影响到孩子阅读的次数,越是不方便拿的书,孩子看的次数就越少,因此,家长应该将书放在孩子能拿到、容易拿的地方。比如,可以放在孩子容易见到的地方、书架的最下层,也可以放在床头柜上,这样,孩子每天都会接触书,慢慢就会对书籍产生兴趣。

第3篇

(1)自身原因。初中英语基础差,对英语不感兴趣。另外也可能是学法不当,缺乏信心,贪玩好动,自控力差;复习预习,遇难不究等原因。

(2)社会因素。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使用越来越普遍。网络上言论自由开放,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很容易受网络上不良言论思想的影响。同时社会上不良的文艺作品、黄色书刊、暴力录像等不良文化作品对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3)家庭的因素。很多家长忙着工作赚钱,对子女的学习和生活要么没时间关心;或者有的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或过于严厉,宽严失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而近二十年来,我国离婚率的上升,也是另一个导致后进生形成的家庭因素。

那么如何引导后进生增强学生主动性,提高学习成绩,始终是每个教师着力研究的重要课题。回顾自己十几年教学工作的实践,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鼓励后进生做学习的主人

差与不差本身就是辩证的统一。我从思想上不嫌弃他们,主动接近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真诚的微笑支缩短我们之间的距离,对他们进行外语学习心理疏导,分析他们学外语的状况,找出成绩差的原因。做到了既满腔热情,耐心启发诱导,又严格要求。

2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

2.1掌握差生心理,建立的师生感情: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我主动给他们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2.2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差生:英语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他们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

2.3借助集体的力感染差生:班级的学外语气氛浓,外语成绩好,这对那一部分差生也是一种很大的教育力量。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常常会不知不觉感受到集体的压力。别人的外语都能学得好,为什么我不能?在强烈的学外语气氛感染下,他不好意思不学好外语。

2.4给差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差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差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长期学习目标,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3根据英语特点,采取科学方法

3.1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起差生的兴趣:差生上课时注意往往不够集中,我将教材化难为易,化多为少,精讲多练,用短暂时间达最佳效果,课堂上尽量创造愉快的氛围。

3.2帮助差生做好预习工作,“笨鸟先飞”。大多数差生往往是“笨鸟的飞”,甚至于“笨鸟不飞”。教师就只好常带着他们先飞,我利用辅导课帮助差生预习新课。帮助他们多次温习音标掌握单词的拼读规律正确发音,熟悉词性及词义,试读课文,翻译等。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并多花时间。

3.3督促差生课后复习。对差生的作业我经常是面批,这样可以让他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及时订正,而且养成他们按时交作业的习惯。

3.4争取差生家长的配合:外语是一门语言,要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大量训练。我抓住家长一般都关心孩子学习这一特点,利用家长会,及家长来访常和他们联系,争取他们的合作。这对差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拓展;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10)05-0153-01

早在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指出:“语文教材加起来叶只有数百篇文章,倘若死守,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在加大思维容量的同时,扩大有效信息量的传递,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要紧密结合;要指导学生到更广阔的阅读天地中获取信息,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这样的背景下,课堂拓展应运而生,而且渐渐的拓展阅读已成为课堂必不可少的环节。似乎一堂课没有了拓展就是遁于旧式传统,就是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但是我们却看到这样的事实:随着轰轰烈烈的改革,我们由以前的死扣课本,肢解经典正在逐步走向另一个可怕的极端――“浅阅读”泛滥,“语文味”缺失,文本资源堆砌……拓展阅读实践所暴露的问题也越来越引发每一个语文教师的思索:是否每堂课都要拓展?如何选取拓展资源?如何进行有效拓展?本文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是否每节课都要拓展

凡是提到拓展,人们必然会将叶老那句“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援以为据,认为“不蔓不枝”的阅读教学必然是干瘪的,枯燥的,无味的。然而当这种思维走向一个极端时,教材在教师的设计中沦为了一个小小的跳板,只需在此片刻停留,就奔向了那个“广阔”天地。没有体会感悟,没有解读品析,没有质疑解惑,甚至来不及搞清课文传达的信息,没时间去品读文字蕴藏的深意。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匆匆的奔着那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去。这样浅尝辄止的教学设计必然导致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浅层次阅读,这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及其不利的。

当然在浩瀚的文字世界里,教材决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教材绝对是最好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干国祥老师曾说“经典就是经典,因此我们的教学超越不了应有的语言以及内涵。”事实上选入教材的文章毕竟经典众多,譬如《春》《济南的冬天》《背影》《陋室铭》《三峡》《爱莲说》《出师表》《岳阳楼记》等,这些公认的经典佳作,无一不是历经岁月的千淘万炉,有的甚至融入了作者毕生的心血,无论是内容或是技巧都可说是炉火纯青。对这些经典篇章,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去品读,本就显得极为仓促,何况在这四十五分钟里还要进行所谓的“拓展”,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又会有多少时间让学生对这些经典进行细细的品读呢? 对经典的文质兼美的文字,我们一定要怀着虔诚的心情走进文本,细细揣摩文字的魅力,这也是对作者劳动和智慧的敬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晓声”和“识器”的基础必须是能“操千曲”“观千剑”之后,否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对于光芒四射的经典篇章,学生不仅应该读懂读透,还应该烂熟于心。巴金先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巴金的文学成就与早年就能背下《古文观止》必然是分不开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对于经典,语文教师不妨就做个老实的“导游”,带着这些怀揣好奇的孩子们通过这扇窗子走进经典的世界,调动所有的感观,去真真切切的体会,去实实在在的领悟,直到最后让这里的每一处景致都深深留在孩子们的心底。长此以往,相信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积累,情操品性的陶冶都将是十分有益的。

二、如何选取拓展资源

当然,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开发使用各种课程资源无疑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当广泛的课程资源进入语文课堂教学,无疑大大丰富了语文的教学内容。但随之以来的问题是,非文字媒体的使用已经泛滥成灾:听听音乐,看看美图,品品电影……一味追求快捷便利的课堂视听效果,在嘈杂的活动里,声光电的演绎中,学生可能会很“新奇”,很“快乐”,课堂会很“热闹”,很“融洽”,但这样以画面音乐替代文字的课还是语文课吗?当下课的铃声响起后,留给学生的能有什么呢?

语文课永远脱离不了语言的实践,忽视语文最本质的文本需要,必然导致课堂“语文味”的缺失,在课堂拓展中学生所收获的不是文学的熏陶滋养,这样的语文课不再是纯正的语文课,它成了政治课,历史课,科学课,甚至音乐课,美术课,独独远离了其根本,这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随着网络的普及,教师要获取大量信息实在是易如反掌,只需在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成千上万的信息就会铺天盖地而来。但是在纷繁的信息面前,教师却陷入了“鱼”与“熊掌”的两难境地。

设计一节出色的语文课,有经验的教师必然会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学目标来取舍课程资源。拓展应是直接指向问题解决,简洁而且能促发思维。即使是多么能吸引甚至震撼学生的“猛料”,只要它不适合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或是将问题复杂化,都要做到忍痛割爱,及时剔除。不为了“拓展”而拓展,教学不能因为“拓展”而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第5篇

关键词: 新课标; 系统训练; 有效策略; 情感因素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84-01

一、新课标的实施给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带来新的要求与挑战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入,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早已不是传统的教师简单地讲授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采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和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过程。它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还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大技能应达到的目标进行了详细地描述,其中对高中毕业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是:(1)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2)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3)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4)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5)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6)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比原来的教学大纲要求更高。它指出高中阶段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阅读策略;培养语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还明确要求高中学生要具备以下阅读技能—略读,找读,理解大意,预测上下文,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细节,理解作者意图,文章结构和逻辑关系等。再者,在高考试题总分150分中,阅读理解这一题型占到了40分左右,足见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考察是测试学生整体语言综合能力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但令人尴尬的是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们却经常抱怨阅读能力提高太慢,考试中失分严重。因而,如何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不断体验和改进阅读课教学方法的准备,进而快速提高高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找到科学有效的阅读课教学策略成为眼下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们急待探索的教学课题。

二、面对新形势,从事阅读课教学的老师们在教学中应做怎样的调整

(一)着眼高考,从起始年级起,进行符合学生实际的系统性阅读教学训练。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阅读在每单元教学内容及考试中均占重要地位,因而从高一起始年级起就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改进教学策略,制定相对系统的阅读训练计划。(1)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由易至难,分层次的训练目标。例如:高一阶段侧重理解文章主题句,基础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的培养。高二阶段的训练注重猜测词义,推理判断等。(2)寻找适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训练材料。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无论在内容的选取,话题的广泛性与学生的亲近度上都有较大改观。但要完成大纲要求的高中学生三年掌握15万字的词汇量仅靠课本这一资源是不够的,除此以外,学生需要接触其他多样话题和题材的阅读材料。所以有必要根据每学期不同的阅读训练目标选取一些从易到难的辅阅读材料进行训练。(3)定期开展阅读限时训练。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注重进行计时和限时阅读训练,在平时的训练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注重日常阅读课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的灵活、有效性。新课程实施下的高中英语课文内容题材广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其中渗透了丰富的审美以及科学教育内容。但如果教学中教师一味侧重字、词、语法的讲解和操练,势必无法在教学中激起学生阅读和探讨的兴趣。埃利斯(R.Euis,1991)说过:“没能给学习者提供自然交际机会的教学活动,将会使学习者失去接触语言材料的主要来源,进而阻止习得的进行。”因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情,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1.阅读课的导入环节应贴切有趣,可以充分利用图片,网络多媒体等工具,丰富和激活背景知识,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步引入课文话题。例如必修4 Unit3 Reading A MASTER of NON-VERBUIAL HUMOR , 教学时,通过播放影片(Mr. Bean‘s Holiday)中的几个片段,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引起学生讨论“幽默”这一话题,在此基础上将幽默大师卓别林介绍给学生,从而帮助他们了解语篇的背景。为下面的阅读做好铺垫。

2.读中环节如略读,查读,仔细阅读等问题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的需要,从文章整体出发,加强语篇教学,在教学语言知识的同时,将阅读技能传授给学生。对阅读材料中问题的设计则最大可能的启迪学生动脑,激发学生思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例如Body language 这一单元,略读部分(Skimming)的问题有: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whole text? (Scanning)问题有:Who are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What unspoken language do they use to greet people? Can you find the two mistakes that the author noticed? Did anybody have similar greeting customs? 词汇学习部分(Vocabulary work)的问题有:What words in the passage have meanings similar to these given words?等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实际,令学生有能力完成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形成挑战,使其始终保持阅读的兴趣。

3.精心设计阅读课堂教学中互动环节的任务,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竞赛,模仿表演等多种手段,为课堂教学创设更富表现力、真实感更强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如,导课以问题开始;全课有适量的主干问题统领;提倡问题来自学生,以问题指导学生,问题的解决以学生讨论分析为主。

4.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设问的方式应渗透质疑意识,由通常的师问生答,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独立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探索求异。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的大背景下,要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灵活地运用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真正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各得其所。

(三)关注学生情感因素对阅读教学效果的影响。用客观的评价和激励措施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能。教师是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生的自身感受和课堂表现来体现的。如果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情绪和感受,一味地自我表演,自然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充分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1.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长期单调的阅读课教学模式加上学生自身心理、性格上的负面因素都会影响到英语阅读课的正常教学效果。因而,教师首先需要用自己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教学态度来对待阅读课,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正面的鼓励,少批评。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离不开老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尤其是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尤其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取得任何进步,教师都要及时、公开予以认可和表扬。

3.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踊跃参与,提高阅读热情。根据学生实际开展班级阅读竞赛,读名著等阅读课外活动,对于课堂发言踊跃,进步大的学生大力奖励,鼓舞其他同学勇敢尝试,提高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总而言之,迎接新的挑战,转变教学观念,采取灵活多样的阅读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不仅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而且有助于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兴趣,树立自信,提高阅读能力,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 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第6篇

关键词:电工学;PBL;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周静(1976-),女,四川隆昌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侯世英(1963-),女,四川南充人,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大学教学改革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2-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18-03

“电工学”课程是工科院校非电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之一,在非电类本科专业的知识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工学”课程已发展成一个高度集成的“综合课程”,它和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处理等诸多学科知识相交叉,在多个领域的实际工程系统中起着基础作用。随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1]作为技术基础课的“电工学”课程教学面临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工学”课程的知识面越来越宽广、信息量愈加丰富,如果仅仅是在旧的课程体系下简单地增加新内容将必然导致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在目前授课学时大幅削减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是课程改革首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电工学”课程面向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材料工程、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等非电理工专业开设,各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教学要求不同,对电工电子学知识的需求也各有侧重。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对建筑电气知识、热能专业对电机控制技术、化工类专业对分析测试仪器的应用等具有特殊需求。因此,如何在学生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教学需求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实现高素质、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

而且,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厚基础”和“强能力”这两个培养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矛盾。“厚基础”强调教学的重点在于对理论体系的系统学习,并具备在时、空范畴里对基本理论进行转换、延伸的能力;而“强能力”可能更多的是强调为学科交叉应用提供必要的接口,具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应用能力。但是,在有限的学时内,要实现“厚基础”和“强能力”的双重目标就如同“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因此,要使未来非电类专业的工程师具备宽厚的电工电子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如何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一直是“电工学”课程教师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一、“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理念

为了全面认识专业对象、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之间的联系,首先在各专业的授课学生中开展了广泛调查,征集意见和建议。经过深入分析,对“电工学”课程进行定位,认为“电工学”课程对近机类工科专业是“技术基础课”,对非近机理工专业是“一般基础课”,对文经管专业是“素质教育课”;授课对象专业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学时不同,“电工学”课程建设要同时满足以上“三不同”的需求,因此确定课程改革总体上要按照“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来开展。

要同时实现“厚基础”和“强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改变教学内容体系的同时,改进教学方式也很重要。重庆大学电工学课程组在过去几年里深入分析了国外教学改革的成果,[2-6]最后选定一种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基于问题的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最适合“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即通过融合PBL思想,在课程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

2.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常用于医学课程的教学中,是一种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的是,PBL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讨论、展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自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在PBL教学过程中,通过设计真实性任务,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到问题中;鼓励自主探究,鼓励争论,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旨在使学习者建构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目前,PBL不断得到推广和发展,已经在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被应用到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

3.基于PBL教学法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在“电工学”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的改革,其核心思想是:以解决从工程实际中提取的具体问题为基础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相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资料组织能力的目的。围绕以上原则,基于PBL教学法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改革,先后把“PBL”教学模式引入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探索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协作精神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索:将PBL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中,采用模块化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有机联系的课程内容体系;将PBL融入理论教学,采取专题式课堂教学,落实“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原则;将PBL融入电工学实践教学,探索“知行合一”的教—学模式。

二、融合PBL的“电工学”课程改革

1.模块化课程内容体系建设

以“基于问题的学习”理念统筹整合教学内容体系,构建了“知识点—教学专题—平台课程”金字塔式的教学内容体系。

(1)理论与实践并重,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原有的“电工学”课程体系是从6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来的,是电类专业“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电器及控制”四门课程的简化和浓缩。考虑到本课程必须为更多专业的学科交叉以及新技术发展提供延伸接口,拓展课程内容体系,把电子测量、自动控制、PLC编程等相关的基本知识纳入课程内容体系并建立相对独立的知识模块;对照理论教学体系,构建立体开放的实验教学体系,更加明确地提出基础、综合、创新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强化了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

(2)以知识点为基础,构建课程内容体系。融合PBL的思想在各知识模块中,以一个“实际问题”为核心组织一个专题;细化各教学专题涉及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分级:1级为基本知识点,2级为应用知识点,3级为扩展知识点。以用为本,以需求层次为导向,把教学内容层次与知识点按课程学时进行合理组合,形成系列“教学专题”;比如对文经管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类课程,则专题以1级知识点为主体教学内容,对机电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则要包含2级和3级知识点。

(3)构建柔性、开放的平台课程。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模块的教学专题,并根据教学学时筛选专题内所涉及的不同层次的知识点,构成”电工学”系列课程,比如28学时的“电工学III”就是一门针对部分理科专业及文经管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比如还有针对其他不同理工科专业开设的36学时、72学时、88学时等不同的“电工学”系列课程,形成柔性、开放的平台课程体系。

2.课程教学内容整合

以PBL模式为主导进行了课程的内涵建设。

(1)在教学内容上删除了那些从课程系统性和理论完整性出发安排的一些古典的、抽象的知识内容,比如:

1)简化了电路分析中结点电压法、网孔分析法等纯理论分析的内容,强化了在电路电子技术中广泛使用的KCL、KVL基本定理、等效电源定理、叠加原理和最大功率传输定理内容,并着重阐述其工程应用。

2)简化了电路暂态分析理论,着重理解RC和RL一阶电路的暂态过程,为其在滤波、信号发生等信号处理领域的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3)精简了基于分立元件的放大电路分析,重点理解“放大”的含义,强调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掌握利用集成运放构成的各种基本运算电路。

4)精简电机的原理性介绍,重点介绍在工业企业和生产实践中广泛使用的三相异步电机的外特性及其起、停、变速控制等。

(2)在理论教学体系中,以用为本组织知识点,比如“PLC编程及应用”知识模块以在工业企业中广泛使用的“西门子PLC技术”作为主讲内容,精简PLC的原理性介绍,加强了PLC与“电机及控制”模块内容的交叉,针对实际使用重点介绍基于PLC的各种电机控制方法和过程。

(3)在引进新技术、新方法方面,在理论教材中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知识模块的每一章节之后新增附录内容,介绍基于Multisim软件的电路电子技术仿真分析方法,在理论教学中开展仿真分析教学;同时,在电工电子学实验教学中引入Multisim软件,开展基于EDA技术的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通过仿真分析把传统的电工电子学知识与本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融合PBL的“电工学”课程教学

1.专题式理论教学

为解决教学内容多而学时少的矛盾,课堂教学采用了紧凑式的“专题教学”,即融合PBL的思想,以一个实际问题为中心,围绕这个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一个专题。而且,在教学中即要求做到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清晰,同时又要兼顾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技能。如果按照传统理论教学的方式,由一个老师承担整个课程的所有教学工作则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大多数老师所从事的科研方向有所不同,其专长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学中与教师专业或科研背景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讲述得更生动,教学效果更好。但与专业不相关的内容教师则讲述平淡,所以“专题”教学难度很大。

基于此,在开展“专题式”教学时采用了多位教师合作授课的方式,即课程由若干个教学专题组成,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结合教师个人的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一个老师只专注于1~2个专题的教学而不是整个课程的教学。这种方式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自身学科基础和学术研究的优势,深入浅出地把知识模块的基本理论、基本应用和工程实践结合起来,使教师在有限的课时、有限的人力情况下把课程教学“精品化”,实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2.创新实践教学

把PBL教学理念融入实验教学,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基础+综合设计+创新实践”等多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中,具体做法包括:

(1)打破“基础实验无创新”的定势思维,在基础实验中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实验。[7]开放式自主实验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验时间上采用开放管理,实验内容上采取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让学生在自主的时间内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教学模式。在此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2)开设综合实验项目,强化实验内容与工程、与实际应用联系。综合实验项目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开展,一般3~5人一组,包括选题—预习—提交方案—自主实验—总结答辩等几个层层深入的环节;实验基本采用自主开放式的管理方式,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开展实验,最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应用所有相关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相互协助”的能力。

(3)利用重庆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向非电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电工电子”创新实验,通过项目申请书撰写、开题/结题答辩、项目开展等环节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协同合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在SRTP项目中,导师采用PBL教学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电工电子学的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验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电工电子学知识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了完整的电工电子学知识应用的综合训练,为这些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电工电子学科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一组动力工程学院热能专业的学生在创新实验后总结说:“PLC控制技术对动力工程学院学生的专业学习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在火电厂给水泵小汽机保护系统、电厂化学水处理部分、电厂输煤自控系统以及中央空调节能改造等具有很高实践价值的领域……”

当然,开展基于PBL的实验教学的关键是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队伍。为此,要求所有的理论教师同时承担实验教学任务,形成一支由理论教师和专职实验教师合作的教学团队。每个理论课教师围绕自己的专题设置综合实验项目或者提出SRTP项目,并作为导师指导实验小组开展讨论和实验,专职实验教师负责基础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开放运行。

3.建立了适应PBL教学的考核体系

在PBL教学中,课程考核方式随之改变,理论与实践并重,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避免一考定终生。理论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发挥传统的期末考试的优势,采用课外阅读、课堂讨论等多种辅助考核手段;丰富并完善实验考核,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保证考核的真实和公正。以28学时“电工学III”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通识教育类课程,考核办法如下: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进行,即学生可以带上自己的教材作为参考;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实验成绩:“以能力培养为目的”,采用“实验报告+平时考核+综合实验”的考核方法,占总评成绩的40%:实验报告是规范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体现实验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因此在实验考核中占30%左右;平时考核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实际动手能力和基本科学素养,因此占20%左右;综合实验采用PBL教学模式分组进行,包括选题、预习、自主实验、答辩及实做几个环节,体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及小组协作能力,占50%左右。

平时成绩:主要为课外阅读的完成情况。课外阅读由教师指定阅读任务,研究生助教辅导,分组完成并对全班汇报,展示资料收集整理等能力。该部分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四、总结与反思

在过去两年里,重庆大学电工学课程组以大类课程建设为契机,融合PBL的教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用为本,建立了“知识点—教学模块—教学专题”的柔性、开放的课程体系;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开展了“专题式”理论教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实践教学试点,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同。面向试点班级的问卷调查显示,95%以上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具有挑战性,80%以上的同学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但是,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同样严峻。

PBL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作为课程主要内容的“问题”选择和设计是否恰当,即教学“专题”的设置是否合理。很显然,答案并不像“是”和“否”所描述的那样简单。

“专题式”教学的优点是突破了学科体系的束缚,知识的组织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因而学时也可得到相应缩短,使内容与学时的矛盾得到部分缓解;但是,它打乱了学科固有的知识体系,使知识变得凌乱,与“厚基础”的目标冲突。所以优化专题教学,采用“基础教学+专题教学”的方式可能更适合“电工学”的理论教学,也更能体系“通识教育+适度专业教育”的思想。

教学队伍的严重匮乏是制约PBL教学的关键因素。很多同学在问卷调查时反馈“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老师的指导”。诚然,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精神,老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PBL教学只适合小班教学,比如30人一个班,否则讨论、反思、汇报等过程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展。而且,PBL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熟练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知识,还要了解与其关联的工程实践等其他知识,对课程组教师的素质提高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基于PBL的教学改革归根结底是采取各种措施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于教师而言,需积极投身创新教学改革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于学生而言,需挖掘自主学习潜力,培养动手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体现了其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课时普遍减少的情况下,不失为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侯沛勇.厚基础 宽口径 强能力 高素质——高校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J].科技·人才·市场,1997,(1):25-27.

[2]唐介.面向21世纪电工电子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总结[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23(4):10-14.

[3]Thomas RE.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asurable outcomes[J].Medical Education,1997,(31):320-329.

[4]Vernon D.T.A and Blake R.L..Do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Work? A Meta-analysis of Evaluative Research[J].Academic Medicine,1993,69(7):550-563.

[5]李昱,叶秀峰,李丹,等.谈PBL理解误区[J].西北医学教育,

2006,(2):196-197.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