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时间:2023-10-18 10:18:51

导语:在财务风险识别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第1篇

(1.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北京100028;2.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北京100020)

摘要: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本文介绍了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关键词 :企业管理;财务风险;识别方法;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77-03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贺婕(1987-),女,山西省太原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金融。田野(1986-),男,辽宁省沈阳市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财务金融。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企业能够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对企业财务风险所包括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指出了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以及现阶段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例如项目投资中的风险、筹资中的风险以及资金营运过程中的风险等等。希望能够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效规避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企业内部资金和企业内部可运用资本的科学、合理的管理,帮助企业成功。正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改正问题,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才得以降低和减少,帮助企业财务实现了盈利发展,也对企业长期发展带来了新的景象。现代时期,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主要分为几个方面:

1.1筹资风险

所谓筹资风险,就是能够造成企业的资本结构不稳,以至于企业所筹资的资本较高,无法走上可循环道路,从而出现债务危机。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扩大,投资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其中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高,而如何能够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就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面临的挑战。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如果投资投入很大,但是却没有筹集到足够多的资金,就会造成获利机会的流失,如果突然停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轻则不能获取预期的收益,重则会让企业面临重大经济损失,最终导致企业亏损或者是负债;可是,如果企业的投资规模不大,但是筹集到了大量的资金,就会出现大量负债,企业要是不对这些资金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使资金闲置,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甚至还会增加企业债务负担,最终导致企业财务危机。我国大多数的企业生产经营资金主要是利用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操作的,企业资金借入的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连锁风险就越大,造成了企业发展的障碍。

1.2投资风险

所谓投资风险,就是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市场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根据需求以及环境变化,所以企业在投入资金到市场中后,就会因为市场的变化而面临相应的风险。一旦市场变化与企业之前的预期存在较大差异,就会给企业造成一定影响,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在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可能往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往坏的方向发展,造成企业投资失误或因为盲目扩张,从而导致资金的使用率上升,最终资金链断裂,失去不断发展、壮大的机遇。

1.3资金运营风险

所谓资金运营风险,就是指企业在与相关对象进行资金往来过程中所要面临的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信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中企业间商业往来的重要衡量标准,所以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一定要对相关企业进行全面、准确的资信评估,然后制定合理的收款政策。如果在没有对相关对象进行全面资信评估的情况下,就采用信用期限比较长的收款政策,而且企业又没有科学、有效的催款方法,那么就会导致很多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也就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再投资,债务到期了也无法按时归还,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本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应筹集短期资金却采用了长期借款,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在筹资顺序上,发行债券必须置于流通股融资之后,并要求注意保持间隔期,如果发行时间、筹资顺序不当,必然会加大筹资风险,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二、企业中财务风险的表现

现阶段,多数企业都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如果不能进行有效识别,必然会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发展,甚至会造成严重的财务危机。通过多数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与总结,可以发现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风险意识较差,对风险责任认识不足

部分企业并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所以风险意识较差,监督能力不足。尤其是近年来,各大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盲目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机制,并没有认识到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还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对财务风险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如果盲目引进国外财务管理方法必然会给企业正常发展带来一定影响。而且,有些企业虽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企业财务管理方法,但是却没能真正的落到实处,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内部财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而且企业还缺乏相应的培训制度,这就造成企业财务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风险意识,即使有相应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也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2会计信息质量较差,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各项决策,是进行企业风险识别的重要依据。可是,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较差,主要因为以下两点:第一、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有些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较差,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提供虚假信息,使企业决策者无法对企业经营状况做出正确判断;第二、会计核算水平不高,现阶段仍然有不少企业仍然采用较为落后的会计核算方法,这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还会影响核算的准确性。所以,正是由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较差,不能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从而导致企业决策者判断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2.3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监控力度不够

企业在加强企业财务识别的基础上,也要提高监控的质量与效率,这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有些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不足,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只是进行简单的财务统计与管理,并没有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也没有相应的部门或人员对财务管理进行监控,即使有一些职业素质较差的财务人员提供虚假财务信息,也很难被发现,这就导致企业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造成企业财务危机。

2.4企业没能有效平衡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率之间的关系

无论是现金流量还是资产负债率都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是,多数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却没有将二者进行有效平衡,有些企业虽然有大量资金,但是却不能进行合理利用,资金周转较慢,无论是在盈利性还是安全性上都存在一定不足,当现金流量大时,资产负债率却很低,当现金流量不足时,资产负债率却很高,企业在制定其未来发展规划以及发展速度的时候并没有对行业特点进行充分的分析与总结,这就导致其资产的增长速度与企业自身发展状况不一致,而这种不良现象必然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

2.5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健全,抵御财务风险能力较差

企业内控制度不够健全,也是财务管理中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中往往过于注重技术性的防范方法,但是却忽视了合作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的道德风险,没有将各种分析方法进行分类整理,并综合运用,就无法对资金的收付风险进行准确判断,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使用价值,使企业的整体财务目标无法达成,最终导致企业财务风险。

2.6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

众所周知,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是当今社会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能够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可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所面临的难题,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第一、企业财务管理理念落后,没有充分认识到专业化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财务管理方面用人唯亲,觉得钱就要放在自己人手里比较放心,所以那些比较有能力的会计人员得不到重用;第二、招聘困难,虽然会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但是专业水平较高,并且有一定管理能力的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却很少。所以,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很难对其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从而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三、识别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方法

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注意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及投资判断,一旦风险识别出现状况,必然会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所以,这就需要企业能够掌握财务风险的基本识别方法,及时的采取相应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规避,具体内容为:

3.1财务报表识别法

这是企业比较常用的一种识别方法,因为在进行财务统计及管理的过程中必然会用到各种财务报表,例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识别法就是通过对这些报表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才能够清晰、准确的掌握现阶段企业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的状况,从而及时发现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3.2指标识别法

所谓指标识别法,就是指根据各类与财务数据相关的指标来辨别财务风险的一种技术方法。其中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与财务有关的各项核算数据,还包括企业外部利用各种渠道从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获取的相关数据及信息,然后对这些与企业财务风险评估有关的数据与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计算、分析和总结,最后从各项指标中识别财务风险的方法。

3.3德尔菲法

所谓德尔菲法,就是专家意见法,主要是指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参考各位专家的意见,最后集中大家的智慧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与判断的一种方法。

3.4幕景识别法

幕景识别法(ScenariosAnalysis)这是欧美国家财务风险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只能够大致对风险进行识别,不定量分析。它是指通过有关的数据、曲线、图表等对某项事业或组织未来的状况进行描述,找出引起有关风险的关键因素,然后进行试验,即变换这些因素,看将出现的风险及其后果,每次变换即产生一个幕景。

四、如何控制财务风险

企业通过财务识别方法找到企业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之后,就要运用科学、有效地方法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这样才能够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不断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4.1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区分风险责任

企业要从法律上、经济上明确风险承担者的职责,给予风险承担者一定的投资决策权、资金筹措权和分配权,使风险承担者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充分考虑日益变化的企业内外环境,慎重考虑资金的筹措、使用、分配活动,使风险承担者享受风险报酬。培养风险意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培养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意识,使企业全体人员参与到风险控制的活动中来。

4.2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者的决策,一旦会计信息错误,就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失误,甚至给企业财务带来重大损失。所以,首先就是要不断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与道德规范,避免出现由于个人利益关系而提供虚假信息的情况;其次,就是要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会计核算水平,使企业会计业务走向更加快速、准确的发展道路。强化会计为企业管理提供信息职能是利用会计信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当务之急。

4.3完善组织结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弱化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表现。首先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实现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形成完整的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其次要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特别要加强授权批准、会计监督、预算管理、内部审计。再次是财务和会计应该分设,单位分管领导分开,分别设置管理中心,各行其责。最后要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作用,搞好内部控制的评审和风险估计。

4.4动态平衡企业现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率

企业要想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无论是现金流量还是资产负债率都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这就需要二者之间进行有效平衡,在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的同时,能够优化企业的现金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就是改善企业资产负债状况,要在结合企业实际状况以及银行融资规模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资产负债率以及资产流动速度、收支状况等财务信息进行动态监控;其次,就是优化企业现金流,通过建立有效的财务信息系统,强化财务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动态平衡自有资金、借贷资金和预收资金的规模与结构,确保资金的边际效用最大化,以提高公司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同时,企业的现金流量与资产负债率应动态地平衡,当企业的现金流量充裕时,可以适当地提高资产负债率;当现金流量不理想时,降低资产负债率,以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确保企业经营处于良性状态。

4.5建立健全企业内控制度,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

企业在制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不仅要不断提高技术防范方法的运用,还要注重合作企业以及相关人员的道德风险,只有将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够对收付风险进行准确判断,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应根据企业的具体实际建立健全的内控制度,动态地完善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化运作,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4.6积极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才

作为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管理能力,还应该了解最新的金融以及市场信息,并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现阶段,多数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这就需要企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努力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资金管理水平。因为高素质的专业化财务管理人员能够结合社会情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企业资本进行合理运用,在提高收益的同时,降低投资风险。

总之,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工作,是企业持续经营的保障。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与可控性,企业只有在对财务风险有了一定认识,在制定决策时考虑到财务风险,定期对企业各类财务信息加以对比分析,找出企业潜在的风险因素,建立起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之后,才能够使企业最大限度地避免财务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京川《探究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管控新模式》《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1月12-14.

[2]金学哲《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控制》《现代营销》2012年2月39-41.

第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民营企业;财务预警

狭义的财务风险又称筹资风险,是指由于举债而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广义财务风险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风险存在于企业各项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财务预警系统让企业管理层能够尽早发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判断风险并避免财务危机。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进行预测,还能及早发现导致财务危机进一步扩大的原因,使管理层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制定有效措施。

财务预警系统可以防止相似的财务危机再次发生。企业通过财务预警系统,能够对已发生的财务危机进行记录、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及建议。完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的财务预警系统,从根源上消除隐患。

一、民营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民营企业的财务危机主要来自融资、投资两方面。原因有以下几点:

1.缺乏财务预警的意识:民营企业往往较关注眼前的利益,盲目扩张,追求企业的规模,而忽视长期利益,风险意识薄弱,预算与决算偏差较大,可行性分析缺失。在民营企业,财务部门仅仅以记账、对账,编制报表,而忽视其发现财务风险,向决策者提供建议,进行财务预警等现代会计的功能。

2.企业内部财务监管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力薄弱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行为和态度,提高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而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为企业提供质量高的财务信息。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中,对于财务内部控制漏洞较大。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岗位分明,各司其职,各尽其力。而民营企业中财务部门大多为一个人负责企业的出纳、会计工作。因此在财务信息的相互监督上,可以说完全失控。在企业内部也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是形同虚设,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职责分不清。有些规模较小的民营公司,根本就没有设立审计部门,财务部门也是公司的自家人,因此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的财务部门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会造成企业拥有过多的烂帐、坏账,企业的资源不能够合理的进行分配。在资金上会导致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会受困难等问题。

3.规模偏小,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多数集中在纺织、服装加工、小商品制造等轻工业,利润较薄,面对近几年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原来就以数量来换取利润的民营企业,遭遇到现金支出的骤然上升,资金短缺。但是,许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较低据调查,我国中小企业60%以上,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轻工业基础较弱,企业缺乏可抵押资产,获得银行贷款较难,影响其融资。

4.诸多民营企业然执行着家族管理的模式,内部控制较弱,管理松散,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预警观念薄弱。因地域集群,家族联系,多数民营企业之间往来借款较多,财务数据混乱,财务报表不够严谨、规范,这几年,又频发企业逃债、赖债等现象,使银行不敢轻易贷款给中小型民营企业。

5.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都受到过国家政策的倾斜或优惠,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迄今为止,国家还没有出台一部有关中小企业的完整法律,因此,中小企业在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竞争时,存在着法律和权力上的不平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中小特殊融资机制,而在我国,广大的中小民营企业却在贷款、税收方面受到诸多限制。

6.融资渠道单一。在我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为银行贷款。

7.投资失败。失败的投资也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例如温州的波特曼、三旗集团、江南皮革都由于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锻炼,企业倒闭。一部分企业在成长期就开始盲目扩张,开连锁店,资金周转慢,融资又受阻,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据不完全统计,许多温州企业的利润不再用于扩大再生产,回流实体经济的甚至不到一半,相当多的变成了“热钱”。温州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创投企业已达300多家,大约有1500亿元的流动资金进入了创投领域。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股市急剧下跌,房地产遭遇国家有力的宏观调控,部分企业出现资金断流,一部分企业转向民间高利贷和地下钱庄,高额的利息使企业的财务状况雪上加霜,现金流动进入恶性循环,最终酿成财务危机。

二、民营企业财务预警的必要性:

不少企业的财务结构弹性不足,结构脆弱,对企业的发展体现出一种刚性约束力,如过度负债经营,自有资本比重过低,对银根的扩张和收缩的敏感性和依赖性太大等。这些企业不仅极易陷入困境,而且其结构的调整难度大,没有回旋余地。因此只能通过财务预警分析,对企业财务结构等重要问题进行测算,促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筹资、投资弹性,防止财务结构严重失衡,控制和降低风险。

三、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第3篇

本文基于现金流量表,从现金流量的构成和现金流量的比率双角度识别财务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防提出建议,为企业财务决策起到指导作用,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关键词:

现金流量;财务风险;风险识别

1现金流量表在识别财务风险中的必要性

现金流量是企业存在的根本,其重要性无可厚非。以往,多数人认为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过于繁琐且实际效用甚微,是以淡化了对现金流量表重要性的认知。在过往的实践中,不断出现这种事例,企业明明处于盈利状态却破产,究其原因是其现金流的不足。由此,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现金流量表,在财务风险分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财务风险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客观存在的。在生产经营中,要完全消除财务风险几乎是不可能,企业只能采取一定措施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识别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2从现金流量构成识别财务分险

企业风险管理的根据是企业的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通过现金流量表反映出来。一方面,企业的现金流量表可以全面并且及时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的运行状况;另一方面,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而不是权责发生制,这样有利于企业对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为企业财务风险识别、防范提供可靠依据。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集资活动现金流量来分析,企业处于不同生命周期时,企业通常都具有典型的现金流量结构,如表1。

3从现金流量比率角度识别财务风险

本文主要利用结构分析,即利用现金流量表内的信息,以及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的信息进行分析,由于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是企业进行其他活动(如偿债、投资等)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文主要用经营现金流量净额来揭示关于公司财务和经营状况的信息。

3.1偿债能力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经营活动产生的资金不足时,经常通过举债的方式满足自身生产经营。但是有能力偿还债务是负债经营的前提,如果企业到期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可能只有通过再一次举债,如此循环,企业生产经营就会陷入困境,以致危及到企业的生存。因此,对企业投资者来说,通过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可测定企业的偿债能力,有利于其做出决策;对债权人来说,偿债能力的强弱是他们做出贷款决策的基本依据和决定性条件。而用现金流量和债务进行比较,可以较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构成了企业的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指标是企业利益相关人最关心的财务指标之一。因为,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高低与偿债能力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偿债能力指标是判断企业是否有财务风险的重要依据。通过以下两个指标的计算分析某公司的短期以及长期偿债能力,进而揭示该公司财务风险的大小。

3.1.1经营现金比率。其公式为:经营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100%。该比率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弥补流动负债的程度。该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弹性越好、偿债能力越强,通常认为,运作比较好的公司其现金流量比率应大于40%。不同行业由于其经营性质的不同(服务型、生产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的差别较大,因此行业性质不同的企业该比率的变化较大。

3.1.2现金债务总额比,其公式: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负债总额×100%。该比率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可以用来弥补长期负债的程度,这一比率越高越好,即企业偿还长期债务的能力就越强,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越小。反之,说明偿还债务的能力很差,进一步企业破产的可能性越大。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指标过大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承担长期债务的能力,是评估企业中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它也是预测企业破产的可靠指标。

3.2支付能力风险支付能力是现金用来偿还债务后,剩下的现金来支付公司的其他各项开支,比如现金股利,工资等。主要是对企业当期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各项支出的现金进行比较,剩余越多,支付能力就越强,支付能力风险就越小。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只有偿还本期债务后,才能用于投资等活动。进一步解释,公司的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为正数,说明企业本期的现金与现金等价物都增加了,企业的支付能力较强;反之,则较差,财务状况恶化。但也必须注意,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并不是越大越好,如果现金的收益性较差,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太大,则企业现在的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吸收现有的资金,使资金过多地停留在盈利能力较低的项目上,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如果没有支付能力,拖欠职工工资,拖欠贷款等,不仅会造成员工队伍不稳定,生产经营不正常,而且会影响到投资者对企业投资信心,形成支付上的风险。

3.2.1每股营业现金流量,其公式为: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股本总额×100%,该比率为正数且越大越好,则企业派发现金红利的期望就越大,如果为负值,则企业承担一定的派发红利的压力。

3.2.2现金支付股利能力比率,其公式为:现金支付股利=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现金股利,现金支付股利能力比率可以反映一个公司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支付当前股利的能力。比率越大,证明企业支付能力越强,反之,则会形成支付风险。

3.2.3综合支付能力,其公式为:综合支付能力=(本期经营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经营活动的各项支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经营活动的各项支出-偿还债务的现金支出,若该指标大于零,说明企业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收入和投资活动取得的现金收入足以支付本期的债务和日常经营活动支出,可以有一部分余额用于投资和分派股利,反之则无法用于投资活动和分派股利。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得不到扭转,则说明企业面临支付风险。

4结论

本文浅析了现金流量表在识别财务风险中的必要性,通过结构分析对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了总的财务状况分析,同时运用各项指标对企业偿债能力风险、支付能力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基于现金流量表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是侧重于对现金流量的结构分析和部分指标分析。指标分析不够充分,要更多地学者不断地发展、完善现金流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刘文琦,毛一峰.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53-155.

[2]刘雷.基于现金流量角度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

第4篇

摘 要 财务风险通常会对企业的正常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管层,应当树立良好的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意识,并有预见性的落实一些防范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才能确保企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对企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财经制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企事业单位 财务风险意识 财经制度 研究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企业的不断进步,虽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务风险意识相对比较淡薄,企业多处于高风险运行状态。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经常会出现过度的负债现象,而企业要想进行生存和发展,势必要继续负债生产经营,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并不在乎成本和代价,也没有对自己的实力和条件有一个全面的认知,只是一味地进行金融贷款,维持生计、寻求发展。甚至有些企业连借债还钱这一浅显道理都不清楚, 一味地认为只要从银行能够贷款即可实现获利之目标,顾头不顾尾的现象非常普遍。当融资难以发挥其作用时,部分企业便陷入了贷款恶性循环之中,差东墙补西墙。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债台高筑,更企业的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同时,企业间存在着相互担保行为,即相同的资产通常是重复抵押,或者为确保融资的顺利进行而投资新的项目,因此也就形成了非常混乱的债务链。该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自身财务状况的有效判断难度,另一方面也给监管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整体负债率有增无减,企业经营成本与各项费用开支不断加大,资金链条断裂,财务风险加大。

第二,财务风险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企业对现金管理不严,导致大量的资金闲置,或者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部分企业一味地认为现金额度越多地企业就会越有利,因此导致现金的大量闲置,并没有参与到企业的生产运作之中,难以发挥其作用。赊销政策落实不到位,缺乏催收执行力,很多应收的账款迟迟难以兑现,最终形成呆账、烂账,这就造成资金的回转非常的困难。同时,存货管理缺乏力度,很多资金大量闲置、呆滞,由于银行一直产生着利息,所以自己闲置就是严重浪费。实践中有很多的企业在月末时,只是存货一项就占用营业额数倍的资金,因此导致资金呆滞,难以有效运转。实践中多存在着一些重钱不重物的现象,这就造成了企业资产有是固定资产的大量流失,加之对企业生产中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等管理不严、职责不明确,以致于企业资产严重浪费。

第三,财会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据调查显示,当前企业的很多原始凭证、科目应用以及账册设置和财务收支工作严重失范,加之制度不健全,因此导致财务风险问题;同时,在编制会计报表过程中,不仅没有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实况,而且也没有严格按照国家及相关法律法规之规定,落实财会工作任务,以致于财务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存在着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二、完善财经制度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及财务风险成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完善财经制度。

1.建立健全财务风险识别及风险预警系统

首先,财务风险识别。所谓财务风险识别,实际上就是在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对其进行有效的识别,并准确把握财务风险成因。风险识别方法有现场观察与财务报表分析,其中现场观察主要是通过对实际生产经营与业务活动进行直接观察,全面掌握企业的实际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报表法则是通过对企业的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以及损益报表等会计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确定企业的各种潜在风险问题及其成因。

其次,财务风险预警。其主要是采用数据化控制模式,通过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及其外部环境资料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财务数据的形式展呈现出企业的潜在风险,以起到事先预警之效果;同时,针对这一问题探寻风险原因及财务管理问题,从而使财务管理工作有的放矢。

2.加强企业资金管理

首先应当有效调动企业可利用资金。在防范财务风险过程中,财务人员应注意资金的科学调度与应用。针对当前企业的资金运作特点,妥善安排资金的实际收支运作,以确保企业日常的正常生产经营。其次,应当对应收账款管理工作进行细化。第一,要建立和完善信用限额机制。即企业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经济实力以及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赊购给客户商品的最高额度,这对于降低财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要加强企业财务坏账管理。 对实践中存在着的各种坏账损失进行审查, 以免出现各种弊端与不足, 同时要积极参与到客户的破产善后处理事宜之中,以减少企业自身的损失。

3.建立健全监督评价管理机制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要完善财经制度,就必须建立健全监督评价管理机制,这样才能使财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通常财务管理工作会涉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始终贯穿在不全部经济活动之中,因此应当对内控制度建设进行强化,提高财会工作质量,降低财务风险。在该监督评价管理制度中,应当明确相关人员的权限与责任,采取定期、不定期的抽检方式,全面开展财经管理工作。同时,应当保持审计、监督评价管理人员的独立性,不断强化其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财务风险意识,才能完善财经制度约束。

参考文献:

第5篇

「摘要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企业能否在存在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的环境中有序、有效地运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一个崭新领域,本文在分析了企业风险和风险管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及主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企业面临着各种风险,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是企业能否生存发展、实现企业预期目标的关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风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还是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我国从200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中更是强调了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管理进行审查和评价的职责。一、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必须明确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的内涵。否则,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便无从谈起。1企业风险的实质首先,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如果企业运行的内外环境是确定的,则不存在企业风险。其次,企业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企业运行结果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说,我们更注重企业的运行结果,对预期结果的实现与否及可实现程度的大小成为了衡量企业风险大小的现实标准。因此,可以认为,企业风险则是企业运行结果偏离期望结果的可能性。笔者认为,企业目标是企业期望达到的一种结果状态,但由于相关因素的持续不断的变化,企业目标的实现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风险可以描述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2企业风险的划分企业风险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笔者认为,既然将风险定义为企业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那么,企业风险可以按照企业目标的不同层次来理解和划分,并可将其相应划分为:(1)企业的战略风险是指企业战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主要包括:由于对有关影响因素的分析不够充分或对未来的变化没能合理预计而带来的企业在总体战略选择环节的失误风险;由于企业的具体战略选择失误而带来的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领域的选择风险、企业并购风险等。(2)企业日常经营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具体经营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经营环节的作业链风险,如企业供、产、销等环节的风险;企业的人事风险,如由于人员任用、授权、业绩评价等方面的缺陷带来的风险;企业的信息风险,如企业信息系统风险等。(3)财务风险。狭义一般是指由于企业筹措资金而形成的风险,并主要是指企业由于举债而形成的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按照本文对风险的定义,即企业目标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则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财务活动目标不能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包括筹资风险、资金投放的风险及企业其他财务活动风险,我们可以称之为广义的财务风险。3企业风险管理COSO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指出“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执行,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我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16号—《企业风险管理审计》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对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影响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从上述对风险管理的解释可以看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二、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从西方企业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内部审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内部管理层次的增多和控制范围的扩大,基于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其中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所下定义的变化最具有代表性。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理事会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我国的内部审计不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动因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政府的要求下,在国家审计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1993年国家审计署成立,为了尽快建立和完善审计体系,补充刚刚复兴的国家审计力量的不足,政府和政府审计机构都极力敦促内部审计的组建。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发展,企业内部审计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指出: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从内部审计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在于帮助企业实现目标。企业内部审计的目标决定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企业风险管理过程的了解,审查并评价其适当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三、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内容风险管理包括组织整体及职能部门两个层面。内部审计人员既可对组织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也可对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进行审查与评价。因此,笔者认为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风险管理机制的审查与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的前提。因此,内部审计部门或人员需要审查以下方面,以确定企业风险管理机制的健全性及有效性。包括:1审查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健全性。企业必须根据规模大小、管理水平、风险程度以及生产经营的性质等方面的特点,在全体员工参与合作和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风险管理负责人、一般专业管理人、非专业风险管理人和外部的风险管理服务等规范化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该体系应根据风险产生的原因和阶段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并通过健全的制度来明确相互之间的责、权、利,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2审查风险管理程序的合理性。企业风险管理机构应当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程序,以确保风险管理的有效性。3审查风险预警系统的存在及有效性。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避免风险、减少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即通过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并提醒有关部门采取有力的措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和人员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内外因素的变化发展趋势,从对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风险预警。(二)风险识别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风险识别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识别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重点关注组织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否已得到充分、适当的确认。笔者认为应当包括以下内容:1审查风险识别原则的合理性。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乃至风险控制的前提是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识别是关键性的第一步。2审查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风险管理人员应在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并总结出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风险识别方法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采取一定的方法分析风险因素、风险的性质以及潜在后果。需要注意是,风险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方法的功能是万能的,进行风险识别方法的适当性审查和评价时,必须注重分析企业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将各种方法相互融通、相互结合地运用。(三)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及有效性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对风险评估过程进行审查与评价,并重点关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严重程度两个要素。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风险评估的方法,并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对管理层所采用的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审查,并重点考虑以下因素:(1)已识别的风险的特征;(2)相关历史数据的充分性与可靠性;(3)管理层进行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4)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3审查风险评估方法应当遵循的原则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定性方法的采用需要充分考虑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意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客观性;(2)在风险难以量化、定量评价所需数据难以获取时,一般应采用定性方法;(3)定量方法一般情况下会比定性方法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估结果。(四)风险应对措施适当性和有效性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对风险应对措施进行审查。内部审计人员在评价风险应对措施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1)采取风险应对措施之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是否在组织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2)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是否适合本组织的经营、管理特点;(3)成本效益的考核与衡量等。

第6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7)07-0126-02

1 引言

由于企业并购的完整过程包括收购可行性分析、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支付方式的确定、并购资金的筹措、并购后的整合和债务的偿还等财务活动环节,每一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因此,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2 我国企业并购的作用

(1)有力地促进市场体系的发育企业并购实行的是产权有偿转让, 交易双方必须在市场上进行, 这无疑促进产权市场的产生与发展。又如通过股票交易的转让产权, 就要求证券市场的成长和发展。

(2)有利于优化所有制结构并购能使经济成份之间的产权的转移, 包括由私人经济向公有经济转移, 由集体经济向国有经济的转移, 以及国家所有经济向集体经济或私人经济的转移, 其结果必须要优化所有制的社会结构, 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3) 盘活资产存量, 促进优化资产增量企业并购不是对社会资产增量的结构调整,而是对社会存量资产的结构调整。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就可以使固定资产从以住的凝固状态转向市场流动, 这样, 不仅会使固定资产存量的使用效率提高,而且使国家新投资的流向只能与先进企业和优势企业相联系, 资产增量的投资效。

3 企业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它存在于企业并购的整个流程中:

(1)计划决策阶段的财务风险。在计划决策阶段,企业对并购环境进行考察,对本企业和目标企业的资金、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评价。这个过程中存在系统风险和价值评估风险。

①系统风险。它指影响企业并购的财务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不确定外部因素所带来的财务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外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等。

②价值评估风险。价值评估风险包括对自身和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企业在做出并购决策时,必须判断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实力去实施并购,其风险主要体现在过高地估计了企业的实力或没有充分地发掘企业的潜力;对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风险主要体现在对未来收益的大小和时间的预期,如果因信息真实或者在并购过程中存在腐败行为,则都会导致并购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2)并购交易执行阶段的财务风险。在并购实施阶段,企业要决定并购的融资策略和支付方式,从而产生融资风险和支付风险。

①融资风险。融资方式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虽然内部融资无须偿还,无筹资成本,但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因为大量占用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会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适应能力。外部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和混合性证券融资三种。权益融资可以迅速筹到大量资金,但企业的股权结构改变可能出现并购企业大股东丧失控股权的风险。债务融资具有资金成本低,能带来节税利益和财务杠杆利益,但过高的负债会使资本结构恶化,导致较高的偿债风险。混合性证券融资是指兼具债务和权益融资双重特征的长期融资方式,通常包括可转换债券、可转换优先股。发行可转换债券融资,企业不能自主调整资本结构,转换权的行使会带来股权的分散,放弃行使权则又使企业面临再融资的风险。发行可转换优先股,企业可以使用较低的股息率,但会使公司面临减少取得资金和增加财务负担的风险。

②支付风险。并购主要有四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混合支付和杠杆收购。其风险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税务风险,股权支付的股权稀释风险,杠杆收购的偿债风险。不同支付方式选择带来的支付风险最终表现为支付结构不合理、现金支付过多从而使得整合运营期间的资金压力过大。

(3)并购运营整合阶段的财务风险。

①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企业并购后由于债务负担过重,缺乏短期融资,导致出现支付困难的可能性。并购活动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应和调节能力,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

②运营风险。运营风险指并购企业在整合期内由于相关企业财务组织管理制度、财务运营过程和财务行为、财务管理人员财务失误和财务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并购企业实现财务收益与预期财务收益发生背离,有遭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性。

4 并购财务风险的识别方法

防范并购财务风险的前提在于预先识别各种财务风险,其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每股收益分析法。每股收益分析法也属于广义上财务风险衡量方法,通过衡量并购前后并购方每股收益的预期变化来反映并购的财务风险。其计算公式是:

EPS=EBIT/EBIT-I=ΔEPS/ΔEBIT

其中,EPS指企业每股收益,EBIT指息税前收益,I指利息支出, Q指发行在外的股票总数。如果并购后的EPS大于并购前的EPS,说明企业并购行为对原有股东而言是有利的;反之,如果并购后的EPS小于并购前的EPS,说明企业并购行为对原有股东而言是不利的。

(2)杠杆分析法。杠杆分析法是狭义上的财务风险衡量方法,通过财务杠杆系数来初步识别财务风险水平的高低。其计算公式是:

DFI=EBIT/EBIT-I=ΔEPS/ΔEBIT

其中,DFL指财务杠杆系数,反映企业税息前利润EBIT的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的波动程度。DFL 越大,企业税息前利润EBIT的变化所引起的每股收益EPS 的变化越大,企业的财务风险越高。

(3)现金存量分析法。现金存量分析法指通过比较并购前后企业的现金存量水平,看现金水平是否处于最佳或者安全区域。常用的指标是现金流动资产率和现金总资产率,其计算公式分别是:

RCCA=C/CA

RCCA=C/A

其中,RCCA指现金流动资产率;RCA指现金总资产率;C 指企业广义现金存量,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短期投资等;CA指企业的流动资产;A指企业的总资产。并购后的RCCA和RCA如果低于企业现金存量的最低安全线,说明并购将使企业面临现金短缺的财务风险;并购后的RCCA和RCA如果高于企业现金存量的最低安全线,说明并购并不会对业现金流产生影响,企业不会面临现金短缺的财务风险。

(4)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属于广义的并购财务风险的衡量方法,指通过比较并购的成本与收益水平,衡量企业的并购财务风险水平。其计算公式是:

RCR=C/R

其中,RCR, 指企业并购成本收益率;-C指并购的预期成本,包括直接的购买支出、利息支出、发行费用、佣金、管制成本以及各种机会损失,如留存收益消耗的机会成本和丧失好的投资机会的损失;R, 指并购的预期收益/包括成本节约、分散风险、较早地利用生产能力、取得无形资产和实现协同效应,以及免税优惠等预期收益。当RCR小于1 时,说明预期收益大于预计成本,并购行为是合理的;反之,则说明预期收益小于预计成本,并购行为是不合理的。

(5)模型分析法。模型分析法是一种借助于统计学原理构建数学模型,从总体上判断并购财务风险的方法。最常见的方式是通过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识别企业是否面临过高的财务风险。

其中,FR指财务风险水平a0,a1,a2,…,an指系数值;X1,X2,…,Xn,指各种财务风险因素;E 指残差。

模型分析法的判断方法是:首先,根据历史数据估计一个财务风险的标准值FR0。然后,将并购后的FR与FR0进行比较。当企业预期并购后的FR大于标准值FR0,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过高;反之,当企业预期并购后的FR 小于标准值FR0,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较低。

5 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5.1 充分重视并购前尽职调查

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与证实目标企业的重大信息,防范并购财务陷阱,它是企业并购环节中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并购的成功与否。

5.2 选择合理并购方式

这是制定并购策略的重要部分。主并企业应认真研究并购双方资源的互补、关联和协同程度,全面分析影响并购效果的风险因素和风险环节,然后按照风险最小化原则选择并购方式和实现的途径,如先租赁后并购、先承包后并购、先参股后控股等,是防范并购财务风险的关键。

5.3 采用合适的价值评估方法

我国企业并购中定价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主并企业可根据并购动机、收购后目标公司是否继续存在, 以及掌握资料信息的充分与否等因素来决定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

5.4 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

主并企业在确定了并购资金需要量后, 就应着手筹集资金。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额的大小与主并企业采用的支付方式有关, 而并购支付方式又是由主并企业的融资能力所决定的。主并企业可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每股权益的稀释、股价的不确定性、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等情况, 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结构设计, 将支付方式安排成现金、债务与股权方式的各种组合, 以满足收购双方需要来取长补短。

5.5 有效整合债务结构和现金流量

对于通过举债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或资产,并用并购后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偿还负债的企业并购,可能面临长期偿债风险。降低长期偿债风险, 关键是对并购后企业的债务结构和现金流量进行有效整合。首先必须选择好理想的收购对象。即选择经营风险小, 产品较为稳固的需求和市场, 发展前景较好的目标企业,以保证并购以后有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其次,收购前主并企业与目标企业的长期债务都不宜过多, 这样才能保证预期较稳定的现金流量能够支付经常性的利息支出。最后,主并企业最好在日常经营中能提取一定的现金作为偿债基金以应付债务高峰的现金需要, 避免出现技术性破产而导致并购的失败。

参考文献

[1]于春晖等. 企业并购理论与实务[M]. 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2]陈共荣等. 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3).

第7篇

【关键词】 企业 财务风险 策略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财务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不相符,因而导致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和可能。它具有客观性、全面性、不确定性、收益性与损失性共存的特点,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资金筹资、项目投资、资本运营和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是客观存在的和无法避免的,财务风险的存在与否以及风险程度的大小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控制的,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及时进行调整,其收益和风险往往是成正比的,收益越高,风险越高,收益越低,风险越低。企业财务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能发生财务风险,企业财务活动一般可分为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运营和收益分配等方面,财务风险也相应地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筹资风险是企业在筹资活动过程中因宏观经济环境和资金供求状况发生变化,导致企业偿债能力下降,无法按期偿还债务而形成的风险;投资风险是企业在投资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使得最终收益达不到预期目标而产生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因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销售等环节受到市场需求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资金回收的金额与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变现能力和偿付能力不足,影响企业资金正常运营产生的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因收益分配政策不合理给企业日后的经营活动可能带来不利影响,而形成的财务风险,企业利益分配与财务风险控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企业制定收益分配政策,应当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财务风险对企业自身、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利益都会造成严重损害,必须充分认识到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确保企业财务活动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效益性,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稳定地发展。

一、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财务风险,存在着经营收益与财务风险并存的现象,应该按照风险与收益均衡原则,合理选择经营方案,尽量地规避财务风险,争取最大经营收益,将风险控制与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把财务风险控制和员工管理结合起来,强化企业管理者与员工的风险意识,提高企业管理者风险控制能力和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管理者的意识直接影响员工对企业风险的认识与领悟,其既要以身作则,居安思危,又要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教育与培训,营造风险防范的文化氛围,降低外界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专业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理财手段,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不断扩大知识面,将风险意识渗透到日常的工作中,根据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识别各类潜在的风险,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及时发现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企业全体员工也要树立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的观念和行动落实到企业每个人身上,扎根于整个群体,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深入到员工内心深处,融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内心,形成群体规范和自主意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企业各部门和全体员工应相互支持和配合,在工作中发挥团队精神和维护集体荣誉,及时防范财务风险,将企业可控的风险坚决消灭在萌芽之中。

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活动的必要保证,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开展财务管理活动的行动指南。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规范企业财务行为,为财务决策提供服务,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企业应当在遵循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制定岗位工作职责、资产与负债管理、收入与成本费用管理、报告与分析等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在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管、预算管理、考核评价等环节的管理,制度设计应当涵盖企业内部各项经济业务及相关岗位,落实到决策、执行、监督、反馈等各个环节,确保不同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动态调整,做到整体性、适应性与权威性相结合。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工作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财务人员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把企业具体财务管理活动与各个岗位工作职责结合起来,形成企业内部制衡机制。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审计,增加财务管理工作的公开性与透明度,使得财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得到程序化与规范化的监督和控制,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企业资金的流动性和资产的安全性。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财务数据真实准确,财务信息流通快捷,财产物资安全完整,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和避免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有效地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产生,提升财务管理运行效率,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三、科学进行投资决策

企业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可行,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直接影响到企业是否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企业投资决策过程中,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充分调研、反复论证,采用各种科学方法,对多个可行性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估,并从中选择最切合企业发展需要的科学方案,避免主观臆断、盲目决策,达到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的目的。企业明确了投资目标之后,应进行科学化决策,充分考虑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运用定量分析和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准确计算各投资方案的回收期、净现值及投资报酬率等指标,综合评价计算结果,选择最佳方案。企业必须强调稳健理财,分散投资,不仅要考虑所选投资项目的收益性,还要考虑到所选投资项目的风险性,通过不同形式的投资组合,实现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搞多元化经营,合理分散投资风险,俗话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充分说明了分散风险的重要性,可以采取高风险产品与低风险产品搭配互补、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合理控制资产和负债的比率,避免短期负债用于长期投资,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企业正常的财务支付和债务偿还能力。企业资本结构是指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的比例关系,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决定着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企业负债经营可以迅速筹集资金,弥补企业内部资金不足,有利于降低资金成本,获取更大的收益。企业经营旺季可以增加负债比重,适当调高负债比率,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扩大销售、增加市场份额的目的。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要想获得利益,就要面对一定的风险,建立财务预警机制是减少财务风险的有效手段,其能够准确地预测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是以企业的经济资料、经营计划和财务报表等为依据,运用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理论,利用比例分析和数学模型等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与财务状况变化,并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预警,以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发展决策依据的财务监控系统。建立财务预警机制,需要广泛地收集和市场竞争有关的信息,不仅需要财务部门的相关风险信息,还需要企业各个方面的信息,把这些信息整合成更加直观的统计图,运用数学模型、比例分析等技术手段,计算出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和可能会出现的危险情况,并向企业管理者示警。一旦出现财务危机,通过财务指标变化,可及时发现财务风险,找出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找解决财务风险的办法,根据财务指标变化,企业管理者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减少企业财务损失。科学合理地选取预警指标,不仅要考虑企业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等财务指标,更要考虑企业行业影响能力、人力资源状况、创新能力等非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对反映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和企业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可提高企业预测和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为企业提供一个安全的财务管理环境,促进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目标的实现。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也越来越大,彼此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产生导致企业财务风险无时不在,财务风险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必须加强宏观环境分析,理顺内部财务关系,融洽企业管理者与全体员工之间的关系,共同提高财务风险预防意识,充分认识到财务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正确客观地认识和分析财务风险,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财务风险控制,针对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找出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规避和控制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及时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企业应当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科学进行投资决策,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努力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黄玉柱:刍议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5(15).

[2] 俞晓东:中小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5(10).

第8篇

【关键词】现金流量;财务风险;防范;体系设计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良我约束的经济实体,财务风险越来越制约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已成为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当务之急。

1 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

企业必然要面对财务风险,在分析财务风险基础上才能有效进行财务风险防范,目前,公认的财务风险分析方法有如下几种:

财务报表分析法,该方法依据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及现金流量表,通过垂直分析法、水平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及比率分析法等,对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进行预测。

案例分析法,在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识别的同时,对照以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出现的相类似的案例,对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准确识别财务风险。

业务流程分析法,按照内在逻辑将企业各项财务活动形成一套流程图,并且对流程图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仔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从而对企业各业务中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较为简便的发现企业各项业务活动中容易产生财务风险的薄弱环节,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把握和分析财务风险重点。

此外还有现场观察法、幕景分析法、集合意见法、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等等。

本文认为将现金流量用于财务风险分析很有必要。传统的财务分析框架体系有其内在的缺陷,比如:通过一些具体的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及每股净资产等可以分析出股东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但是通过这些指标计算是分析权责发生制下的净利润,此项数据可以用赊销的方法来提升和掩饰。股东实际获利数还要看企业经营当年所实现的资金流量。

2 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如下的方法思路。

2.1 财务风险的初步识别――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财务危机预警就是要在企业财务发生轻度危机甚至陷入危机之前对企业发出警情预报,以便企业能及时采取“排警”措施,解除“危机”。

从传统的角度看,对企业财务危机更好的预警模型,是多变量模型。其中,以Altman提出的Z-Score多变量财务预警模型模最为经典,相关研究人员对这一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财务危机预警模型是Altman在运用DMA分析技术,在1946―1956年间随机抽取了33家制造业的破产公司以其为样本,同时按照这33家公司的行业类别与规模相对应的抽取了33家经营正常的公司作为配对样本。通过相互对比分析,Altman将22个预示公司将可能发生问题的财务比率变量综合为五大指标,即偿债能力、周转能力、获利能力、财务杠杆和流动性。

随着经济形式的变化,1983年,Altman选用4个指标(X1净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总额/债务总额)组成了修正后的Z-Score模型[1]。

Z=6.56X1+3.26X2+6.72X3+1.05X4

Z-Score模型更为综合的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其各个指标包括企业的资产规模、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的财务结构、企业的偿债能力及企业资产利用效率等等,该种模型进一步完善和推动了财务预警机制的发展,通过对Z-Score模型的深入分析研究,Altman指出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好则Z值越大,反之,如果Z值越小则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越差。根据此模型,Altman还进一步提出企业破产的临界值:

(1)若Z小于1.1,那么企业的破产风险很大;

(2)当Z值介于1.1与2.675之间时,预示企业财务状况非常不稳定,企业处于灰色地带;

(3)若Z大于2.675,则表明企业有著良好财务状况,企业几乎没有破产的可能性。

此后,在这一模型的运用中,Altman发现,随着时间的的逐步延长,企业有较大可能发生变化,那么Z-Score模型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能力就会下降。根据统计数据,运用此模型预测公司破产,预测破产在一年内发生其准确率达到95%,预测企业在两年内破产则准确率为83%,但是如果预测时间超过三年则准确率降低到48%。所以,Z计分模型在对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一定要注意时间性,Z值可以直接运用于企业短期风险评估,如果要评估企业的长期风险,就要统计出企业历年的Z值,从而根据分值的历年变化趋势来对企业的长期风险作出预估。最初Z-Score模型是依据制造业公司的数据资料得出的,但从实践经验来看,该模型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公司。

然而,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现金及其流动,因为一个企业有无充足的现金以及与公司规模相对应的现金支付能力是企业能否正常维持下去的关键。所以财务危机预警应建立在对现金及其流动的监测和控制上。近年来,财务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企业现金流的管理成为焦点中的焦点。并运用现金流量分析法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和财务综合指标函数。

我国学者刘红霞从反映现金流与收入、现金流内部结构的指标、反映现金流与债务关系的指标、反映现金流与利润关系的指标、反映现金流增长状况的指标五个方面,恰当的选出四个指标(ZYXJ:主营业务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主营业务收入;XJBL:现金流量比率=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XJZW: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XJJZ:经营净现金流增长率=(本期经营净现金流-上期经营净现金流)/上期经营净现金流)。并构建了现金流风险识别模型[2]:

Z1=0.948ZYXJ+0.925XJBL+0.963XJZW+0.42XJJZ

Z2=-0.246ZYXJ+0.003 XJBL-0.155XJZW +0.904XJJZ

F=0.71466Zl+0.22565Z2

通过上述计算可以看出:如果F大于0.4599,那么企业就有相对安全的现金流状况。如果F小于0.3145,那么就预示着企业面临较为严重的现金流状况。当F值介于0.3145和0.4599之间时,则表明企业处于风险临界状态,企业的现金流是处于灰色区域的。其研究结论也表明,由于研究所取用的样本没有对不同行业进行区分,所以建立的风险预警模型及设定的风险临界值的界定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数据,在运用模型分析具体行业的时候,企业风险识别的数据还要进行进一步的修正。

2.2 基于现金流量的进一步分析

在分析企业资金流量结构时,要分析企业当前所处在的生命周期阶段,以保证准确的判断出企业的财务状况[2]:企业如果处于开办阶段,那么企业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同时却有极少的回笼资金,此阶段的企业可谓是“饥渴的资金使用者”。该阶段的企业资金流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是: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资金流呈现正值,投资活动造成的资金流呈现负值,筹资活动带来的现金流量也较为巨大。如果企业处于成熟阶段,则不需要增加扩大生产能力的支出,企业对资本有较小的需求,同时在企业销售方面,由于市场的逐渐饱和,企业销售一般增长的也不快。处于该阶段的企业的资金流呈现出的特点是:资金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呈现正值,企业有足够的现金支付股东及偿还债务,该阶段的企业筹资活动的现金流一般为负值,此阶段企业的折旧费和摊销一般就能满足其投资支出的需求。如果企业处于衰退阶段,则企业是净现金的使用者,此时的企业盈利很少,经营困难。企业现金流呈现出经营活动现金流为负,依靠举债和挪用股利来维持企业生存。

在进行企业财务风险的一般识别的基础上,找到财务风险分析切入点,需要进一步结合企业实际进行更细致的财务风险分析,这也牵涉到企业内外部各影响因素分析。这就需要构建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寻找和揭示现存财务风险或潜在财务风险之具体原因所在。

3 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认为,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可按现金流量内容分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三项分项指标进行构建,各分项指标下再分若干具体指标。

3.1 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及其意义

3.1.1 盈利能力指标

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企业资产总额就是总资产经营收现比。这个比率能反映企业资产带来现金流量的能力,表示每一元资产所带来的现金净流入。通常来说,这个指标数值越高,则表示企业资产使用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小。

经营现金流量除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就是销售经营现金比率。这个数值反映的是企业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所带来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该数值反映了企业的主营业务产生现金流量的能力。通常来说,这个数值越高,则说明企业有越快的销售款回收速度,企业就有越强的应收款管理能力,企业所面临的坏账损失就会越小。

经营现金净流量减去优先股股利之后除以普通股股数就是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平均每股所有的现金净流量,这个数据代表公司所具备的最大的分派股利的能力。在此项数值中,由于现金流包括了应该扣除的折旧费、坏账预备级摊销等事项,所以此数值往往大于每股股利,这是个适用于股份公司的指标。

3.1.2 现金充足能力指标

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存货投资、现金股利和资本性支出之和即为现金充足率。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现金支付净存货投资、股利及资本投资的程度。如果此值大于1,则表明企业有足够的现金去支付包括资本性支出、存货投资和现金股利等支出,不需对外进行融资,反之企业就需要对外融资。通常来说,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的现金流量要满足企业追加投入、支付股东股利及贷款利息的费用。虽然说从外部筹集资金对企业来说是正常的有必要的,但是如果企业经营中过分依赖于对外融资,才能实现企业的正常运转,那么长期下去企业是难免会出现问题的。

3.1.3 现金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现金净流量除以流动负债就是现金流动负债比,这个指标表明企业在所有的活动中所带来的现金支付也就是企业的到期务偿还能力,该指标越高,则说明企业的清偿能力越强。

现金净流量除以债务总额就是现金债务总额比,这个指标能有效的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这个指标反映了在某一会计结算期中企业每元债务中对应偿还的现金流量额,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该指数越高,则说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反之,则企业的偿债能力就越低。

债务总额除以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即为债务偿还期,通过该指标可以说明在当前公司在营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现金水平下,偿还所有债务所需要的时间,公司长期资金的主要来源应是从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现金。

3.1.4 收益质量指标

与收益质量关系十分紧密的是经营风险,在经营风险比较大,收益及其不稳定的情况下,收益质量会被极大的降低。“经营现金流量除以净利润等于经营现金流量与净利润的比率”,作为总体评价收益质量的指标,通过每一元净利润中的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反映企业净利润的收现水平。由于企业操纵利润一般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所以其有助于防止企业通过操纵利润给投资者带来信息的误导。通常情况,在利润大于0的时候,该指标会大于1。

3.2 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及其意义

经营现金净流量除以资本性支出即为经营现金再投资的比率。作为投资发展能力分析的相关指标之一,企业在一个时期的经营活动中,各项资本性支出所需要的现金是否能被足以支付,往往需要参考该指标,例如固定资产的投资。通常而言,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企业资本性支出包含融资以弥补支出的能力不足。相反,该比率越高,则说明企业可以创造的未来现金流量或利润能力就越强,可以说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能力就越强。如果投资活动的现金流出量与筹资活动的现金流入量在本期数额都比较大,说明企业在保持内部经营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从外界筹措大量资金,扩大其经营规模。

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除以投资收益等于现金投资收益比率。企业在投资收益中变现收益的含量可以通过借助该项指标明确的观察出来。作为投资收益质量的相关指标,通常情况下,该比率与企业所实现的变现投资收益呈正相关,即项比率越大,企业所实现的变现收益就越多。投资收益风险与投资收益质量呈负相关,收益风险越小,收益质量越高。在目前企业对外投资通常采用成本法核算,这是因为受会计确认的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约束,通常情况是,认定投资收益要在实际收到现金股利之后,这个时候,二者的适应性比较好,该比率接近于1。

资本技术投入比率=投资购买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现金总流入量。该指标反映企业某一时期的现金总流入量中用于支付各项资本性支出(如固定资产的投资)所需现金,该比率越大,表示企业在扩大规模方面的投入程度越大。

3.3 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分析指标及其意义

经营性应付项目增减净额、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之和除以现金流入量总额就是外部筹资比率。企业的拥有的外部筹资能力通过这个指标能反映出来,该指标越大则表示企业的外部筹资能力越强。如果企业的销售量增量很大,带来外部负债的增加,这在本质上是企业的筹资的一种方式,这种增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在外部筹资的数额。

企业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除以企业取得借款所收现金、企业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之和就是企业的债务总权益比率。这项指标能够用来分析企业的筹资方式,通常来说,在企业筹资活动中所带来的现金净流量越多,那么企业就面临更大的偿债压力,但是企业的现金流入多是企业对权益资本的吸收,那么企业就没有偿债压力。所以,企业吸收越多的权益资本则其资金实力就越强,其财务风险就越低。

企业偿还债务数额除以企业筹资活动现金流入量即为企业的筹资偿还债务比率。这个指标一般被用作分析筹资用途有关,它在很大程度上会衡量出企业对债务的偿还能力。此项指标越大,一方面表明企业到期债务很多,另一方面,则意味着企业在本期的经营活动中的现金流入量相对不足,要对其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如果,该指标偏小,那么则说明企业本期的现金流量充足,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企业在本期有较少的到期债务。

基于上述,构建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表1 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及筹资活动汇总,分析其现金流量指标共有十四个,这包括:1.企业的总资产现金收现比率;2.销售现金比率;3.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4.现金充足比率;5.现金流动负债比;6.现金债务总额比;7.债务偿还期;8.经营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比;9.企业经营现金再投资的比率;10.企业现金投资收益的比率;11.企业资本技术的投入比率;12.企业外部的筹资比率;13.企业债务总权益的比率;14.筹资偿还债务比率。

【参考文献】

[1]谷祺,刘淑莲.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42-43.

[2]刘红霞.企业现金流风险识别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6):71-80,72.

[3]郑庆华,赵耀主编.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刘红霞,韩媛.对现金流财务预警警兆的理性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4,25.

第9篇

一、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也是风险管理最为基础的工作。只有正确识别了风险的种类及其原因,才能对风险的大小做出准确的评估,然后才可能采取可行的对策和措施。风险识别要求对于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面临的特殊风险有明确的了解,密切注意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所带来的新风险,提高对风险可预见性的认识,掌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企业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如流程图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分解分析法、暮景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保险调查法、专家调查法。从便于操作的角度看,比较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主要还是流程图分析法、财务状况分析法以及保险调查法,前两种方法能有效地从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两方面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第三种方法则能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专业的风险识别,这三种方法相互补充,只要综合运用好这三种方法,就可以比较全面地对中小企业的风险加以科学的识别。

二、风险评估

企业的风险识别确认后,接着要做的工作就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损失及其影响进行评估。评估损失时,不仅要评估直接损失,而且要评估间接损失。评估方法分为定性与定量两种,其中定性分析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系统分析调查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情景模拟分析法、管理评分法和专家决策法等;定量分析法主要有单变量模式法、概率分析法、期望值分析法、“利息及票据贴现费用”判别分析法、Z计分模型法和企业经营安全率及资金安全率计算法等方法。

现代企业进行风险评估主要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的关键是选择恰当的评价指标及其值域和临界点。例如,反映市场风险的关键指标有: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销售费用率、产品差异度、替代品的性价比。反映顾客风险的关键指标主要有:合同履约率、顾客投诉率、赊销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供应风险的关键指标主要有供应品价格增长率、采购合格率、供应商对价格和品质的控制能力;反映财务风险的关键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负债权益比率、毛利率、总利润率、纯利润率、投资收益率、投资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收入利润率等。从实际情况看,中小企业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因为这样的风险评估方法直观、针对性强,便于中小企业准确迅速的找到问题所在,从而准确地对风险进行评估。当然这要求中小企业在日常的经营过程中注重搜集各种资料并定期对资料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

三、风险处置

企业风险处置阶段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整个风险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它是根据不同类型、不同概率和具有不同损失程度的风险,制定应对风险策略。

(一)风险转移。企业以一定代价(如保险费、赢利机会、担保费和利息)采取某种方式(如参加保险、信用担保、租赁经营、套期交易、票据贴现等等),将风险损失转嫁给他人承担,以避免可能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首先是向专业性保险公司投保。企业只需定期交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即可在巨额风险损失发生时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其次是风险共担,如实行合资、联营、增发新股、发行债券、联合开发等。第三是风险主体转移。即把全部的风险全部转给另一主体。如通过技术转让、特许经营、战略联盟、租赁经营和业务外包转让经营风险;通过委托开发、购买专利来转移技术风险。由于风险转移必然带来利益的流失,因此,企业应当在识别风险的类型和大小,权衡得失后,选择恰当的方式转移。对中小企业而言,自然风险宜用投保,现代保险制度是转移风险的最理想方式,中小企业应增强保险意识,加大在财产、医疗等方面的保险力度,把可能存在的风险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在对自身风险进行充分识别与评估的基础上,把那些较大的风险通过合同条款转移给对方承担。实行投资决策,努力降低投资风险。

(二)风险自留。如果企业有足够的财力和能力承受风险损失时,可以采取风险自担以及风险自保的形式自行消化风险损失。风险自担就是在风险损失发生时,直接将损失摊入成本或费用,或冲减利润。风险自保就是企业预留一笔风险金或随着生产经营的进行,有计划计提风险基金,如呆账损失、大修理基金等。这适用于损失较小的风险。中小企业在实施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财务状况,再做决策。

(三)风险组合。将具有不同风险且没有相关性的产品和投资项目进行优化组合,通过产品或项目的盈亏补偿,达到减少整体风险损失的目的。第一,高风险项目与低风险项目适当搭配,以便在高风险项目遭受损失时,能从低风险项目受益中弥补。第二,所选项目数适当。第三,要根据企业的核心能力给定一个风险承受的临界点,以此作为风险组合的标准。当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多种原因所形成的产品单一性和趋同性,尚不具备开展多种经营的条件,因而一般中小企业应慎用该策略,即使选用这种策略,也必须围绕自己的优势,结合企业资源条件来进行,不违背自身的经营战略。

(四)风险规避。对突发性、高风险,其损失巨大而又难以回避的,有意识地采取避险措施。风险规避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战略风险规避、项目性风险规避和方案风险规避。过多消极的规避风险,会使企业安于现状,丧失争取发展的主动权。中小企业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增强同大企业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又因为风险承受能力差,必须避免过大的风险给自己造成沉重打击,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对中小企业决策者是一个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