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8 10:18:52
导语:在外国语言文学评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而在8月15日中国青年报也报道了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的2011年“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该排名列出了全球领先的500所大学,中国内地共23所大学榜上有名,清华大学再次进入世界前200名,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6所大学排在第201-300名。
2000年香港大学开始在内地招生,内地与香港名校的生源之争就此拉开了序幕,此后香港中文大学等其他港校的加入,更是使这场生源之争不断升级。而最近连续的两个大学排行榜,再一次把内地与香港名校推到了风口浪尖。虽然参考指标不尽相同,ARWU更注重学术性而QSWUR的指标更多样化,但QSWUR和ARWU两个排行榜中排名较前的名校却惊人的一致,即内地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浙江大学,和香港的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这12所名校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可以说各领域学科都有一定的实力,但根据两个排行榜的学科领域排行来看,各个名校又都有自己的一些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下面,就让小编为你一一道来。
北京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数学与自然科学(简称理科)、工程/技术与计算机科学(简称工科)、生命科学与农学(简称生命)、临床医学与药学(简称医科)和社会科学(简称社科)五大领域均未能进入100强,但在学科排名中北大的数学、化学、计算机和经济学/商学均位列76-100名,物理学科的排名也接近100名,实力毋容置疑。而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北大在艺术人文(第18名)、工程技术(第34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4名)、自然科学(第17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1名)均进入了50强,除工程技术外其余领域均为内地高校第一,展现了非常强大的综合实力。
在教育部组织的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北大有18个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北大的师资力量也很雄厚,在这些重点学科中还有1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赵敦华(哲学与宗教学)、蒋绍愚(中文)、陆俭明(中文)、温儒敏(中文)、阎步克(历史)、邓小南(历史)、高毅(历史)、姜伯驹(数学)、丘维声(数学)、张恭庆(数学)、王稼军(物理)、吴思诚(物理)、段连运(化学)、许崇任(生命科学)、祝学光(医学)、王杉(医学)。此外,还有北京市教学名师和校级教学名师,他们主讲的课程也多为精品课程。北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90门,其中数学科学学院(6门)、物理学院(9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5门)、中国语言文学系(8门)和医学部(19门)较多。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清华大学
众所周知,清华的工科是最强的,两个大学排行榜也印证了这一点。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科进入了50强(第45名),而理科、生命、医科和社科均未进入百强。学科排名中,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50强(第46名),而数学、物理、化学和经济学/商学未进入百强。在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清华的工程技术排名第十,是内地和香港这12所名校中唯一排在前十位的学科领域。在清华的21个一级重点学科中,清华工科独占16项,包括: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清华工科的国家级教学名师也是最多的,共有11名,他们是:申永胜(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华成英(自动化系)、孙宏斌(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范钦珊(航天航空学院)、李俊峰(航天航空学院)、钱易(环境学院)、郝吉明(环境学院)、胡洪营(环境学院)、袁驷(土木工程系)、傅水根(基础工业训练中心)。清华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有90门,工科课程占了一半以上(48门)。以如此强劲的实力,清华工科绝对是中国顶尖工程师的摇篮。
优势学科:上文所列的16个工科、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商管理、美术
复旦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复旦只有工科进入了世界百强(52-75名)。QSWUR的学科领域排名则显示,复旦的艺术人文(第49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45名)进入了世界大学50强,工程技术(第98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67名)、自然科学(第56名)均进入了世界百强,展现出较强的综合实力。复旦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1个: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国家级教学名师也基本上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他们是:陈纪修(数学)、陆谷孙(外国语言文学)、袁志刚(经济学院)、范康年(化学)、陈思和(中文)、乔守怡(生命科学)、俞吾金(哲学)。复旦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38门,也基本分布在这些重点学科中。
优势学科:哲学、理论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
上海交通大学
与清华相似,上海交大的传统优势也是在工科。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上海交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同时计算机学科也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QSWUR的排名中,工程技术排名第37位,在内地高校中仅次于清华和北大,而生命科学与医药(第124名)、自然科学(第114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127名)位于百强之外,艺术人文则未上榜。当然,随着上海交大向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这些学科领域的发展后劲不容小视。上海交大9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全部与工科有关: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的分布则较广泛:洪嘉振(建筑工程与力学)、郑树棠 (外国语言文学)、乐经良(数学)、孙麒麟(体育)、王如竹(机械与动力工程)、林志新(生命科学技术)、郭晓奎(医学)。上海交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20门。
优势学科: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南京大学
南大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但化学学科进入了学科排名的百强(51-75名),高于北大的排名。QSWUR排名中南大较突出的领域是自然科学进入了百强,位列第85名,其余学科领域进入了前200名:艺术人文位列136名,工程技术位列163名、生命科学与医药位列193名,社会科学/管理位列131名。南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位:范从来(商学院)、卢德馨(匡亚明学院)、王守仁(外国语学院)、桑新民(公共管理学院)、左玉辉(环境学院)、沈坤荣(商学院)、徐士进(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晓虹(社会学院)、刘厚俊(经济学院)、李满春(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56门。
优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商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中科大的工科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也进入了百强(52-75名),而QSWUR的排名中,中科大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表现突出,均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59名和第72名,而生命科学与医药则位列156名,而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均未上榜。中科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8个: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国家级教学名师则有7名:陈国良(计算机)、李尚志(数学)、史济怀(数学)、施蕴渝(生命科学)、程福臻(天文与应用物理) 、霍剑青(天文与应用物理)、向守平(天文与应用物理)。中科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13门。
优势学科: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力学、核科学与技术
浙江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浙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第52-75名),而学科排名中有两项进入百强:化学(76-100名)和计算机(51-75名)。QSWUR的排名也显示,浙大在工程技术领域表现突出,进入了百强(第68名),其余领域排名为:艺术人文199名、生命科学与医药206名、自然科学139名、社会科学/管理212名。浙大的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有14个: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 管理科学与工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有10名:陆国栋(机械与能源学院)、林正炎(数学)、杨启帆(数学)、吴秀明(中文)、何莲珍(外语学院)、应义斌(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何勇(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吴敏(生命科学学院)、刘旭(光学)、朱军 (农学)。浙大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有64门。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管理科学与工程
香港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大学(简称港大) 在两大排行榜上的差异较大。在ARWU中,港大的各领域均未进入百强,仅在学科排名上有化学(51-75名)和计算机(76-100名)进入百强;而在QSWUR中,港大的艺术人文(第25名)、工程技术(45)、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8名)、自然科学(第46名)和社会科学/管理(第23名)均进入50强,是一所实力雄厚而均衡的名校。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虽然在QSWUR中以上领域的排名港大均低于北大,但总排名却是港大高于北大,这可能与港大的国际化程度很高有关。
由于香港地区院校不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各种评估和评奖,因而没有如内地名校一样的国家重点学科等数据,只能根据以上学科领域排名及网络资料推荐优势学科。
优势学科:建筑、法律、医学、社会科学(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语言学、哲学及脑神经科学)、文学、化学、工程学(土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计算器工程、电机工程、电子及通讯工程、讯息工程、工业工程及科技管理、后勤工程及物流管理、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屋宇设备工程、医学工程)
香港中文大学
在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中,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76-100名),在学科排名中,中大有三个进入百强:数学(第50名)、化学(76-100名)、计算机(第30名,在12所名校中仅次于香港科技大学),优势突出。而在QSWUR的排名中,中大的五个学科领域均排名百强之列:艺术人文47名、工程技术82名、生命科学与医药60名、自然科学90名、社会科学/管理38名,同样是一所实力均衡而强劲的名校。
优势学科:数学、化学、计算机、中文、翻译学、新闻与传播、专业会计学、社会学、法律
香港科技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的工科排名第36名,为两地高校之冠,其社科排名52-75名,使科大成为十二名校中唯一有两大领域位列百强的;在学科排名中,计算机排名第21位,也是两地高校之冠,而经济学/商学也进入了50强(第45名)。QSWUR的排名中,科大的工程技术排名第22位,仅次于清华;生命科学与医药(第86名)、自然科学(第55名)、社会科学/管理(第43名)也实力强劲,艺术人文(第195名)则稍逊。因此可以说科大是一所工科优势比较突出的名校。
优势学科:工程学院、商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理学院(数学、生物学)、人文社科学、会计、分子神经学
香港城市大学
在学科领域排名上,香港城市大学(简称城大)的工科在ARWU中也进入了50强(第42名),学科排名中则有两项进入50强:数学(52-75名)和计算机(第50名)。在QSWUR的排名中,城大的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管理展现较强实力,进入了百强,分别位列第79名和第72名,工程技术(第119名)和自然科学(第186名)也具有一定实力。
优势学科:商学、法学、创意媒体、数学、计算机、社会工作
香港理工大学
根据ARWU的学科领域排名,香港理工大学(简称理大)的工科进入了百强(52-75名),数学(76-100名)与计算机(51-75)进入了学科排名百强。在QSWUR中,理大在艺术人文(第172名)、工程技术(第91名)、生命科学与医药(第225名)、社会科学/管理(163名)等领域均具有一定的实力。
优势学科:酒店及旅游管理、辅助医疗(职业治疗、物理治疗、眼科视光学、放射学)、工程、物流
【相关链接】:
关键词:外语人才;特色培养模式;国际能源舆情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师生们经过长时间的讨论、调研,在“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众志成城做出了明确的关于学科建设的战略调整:“见风使舵、借船出海”。这里“风”是指“十七大”制定的文化大繁荣战略之风。借“文化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之风,开展地域和国别研究,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是外语学科发展服务于国家战略之需要的长远之计。这里“船”是指“学校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和优势资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生存之道。学院成立“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正是借船出海、寻求跨学科发展的特色之举。依托于中国国际能源舆情中心,打造翻译专业硕士的行业特色,成为学科建设重点。
二、跨学科特色发展:国际能源舆情研究
(一)学校特色
中国石油大学是一所石油特色鲜明、以工为主的“211”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院校,其石油石化等重点学科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形成了一定影响。学校特色之一是其各项工作尤其是学科建设及科研紧密围绕石油石化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开展,之二是坚持走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石油大学是四大石油公司的共建校,其办学宗旨是为国家能源的重大战略服务。
在这样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科建设如果完全照搬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大学等综合名校的传统模式,只强调纯粹的语言文学研究,在没有积淀、没有大师、没有传统的情况下可谓是寸步难行。在这样一所石油特色显明的学校,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就是能否与学校发展规划合拍,为国家的能源战略服务。据此,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实,主动调整学科建设思路,把“近能源、抓特色”作为指导思想,进行大量的走访调研,形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利用外语优势和学校行业资源,从事能源舆情及产油区域/国别研究,为中国能源企业国际化发展服务,为国家的能源战略服务。在全球化和本土化交织的大背景下,能源的勘探开发利用与大众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能源相关事件越来越成为舆论媒体及大众关注的焦点,其影响也十分深远。把握能源相关重大国际事件的舆情,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和社会团体的声音,对于本国能源发展战略的正确制定,对于海内外能源开发规划及措施的科学决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一思路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认可,并下拨专项学科建设经费,于2011年11月28日批准成立“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该中心隶属于外国语学院,但也是新成立的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科转型:以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为突破口
中国国际能源舆情研究中心是学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一个转折点和突破口,以此获批校重点学科建设。该中心围绕国际能源舆情和产油国国别的研究和应用开展工作,依托学校优势学科和丰富的企业资源,利用外国语学院现有七个外语语种人才和学校国际石油政治研究中心、能源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多人文学科资源与人才优势,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取得若干项标志性研究成果,为国家和能源企事业提供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的国际化及能源信息传播提供支持,为社会输出高层次的研究人才。
中心的整体定位是多语种、跨学科、高水平的国际能源舆情信息监测和产油国国别研究基地。对接中国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为中国能源企事业单位的能源规划、能源举措及国际传播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科学研究。一是关于能源方面相关话题的国际舆论和国际传播研究;二是产油国国别研究。重点研究与能源相关的国际舆论和国际传播,包括:全球主要媒体对重大能源相关事件的舆情对比研究、全球主要能源机构的形象建构和传播研究、全球媒体涉华能源战略舆情研究、外媒中的中国能源企业形象研究、中国能源外交和中国媒体影响力研究等。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主流媒体对能源尤其是中国能源企业相关事件的传播报道,分析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和特点,揭示其内在规律,并力争在相关领域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即在能源舆情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察产油区域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宗教、法律等多方面的因素,研究其能源战略、能源经济、能源安全以及中国与产油国之间的跨文化交际与传播。
第二,咨询服务。对国际重大能源相关事件的国际舆情进行及时监测和深入研究,分析、比较全球范围内与我国能源相关的国际媒体舆情,为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能源规划和国际化战略提供决策咨询;研究全球主要能源公司的传播策略,为我国能源企业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对口服务;基于产油国国别研究,为我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提供综合性、针对性评估,并进行跨文化传播与交际方面的专业培训和指导。
第三,人才培养。以中心为平台、以项目为基础,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及能源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一批富有潜力、高素质的国际能源舆情研究、跨文化传播与交际研究的人才,打造一支精英队伍。
关键词: 中国元素 英语教学 课程改革
英语专业自开设发展至今,其重心始终保持在了解西方语言、西方文化、文学、历史、生活等各个方面。但在与英语语言使用者进行对话交流时,专业学生常常陷入窘境。我们对别人了解太多,对用英文表达自己的生活了解过少,举例来说,中国学生如果和英国学生聊莎士比亚,大部分英国学生都会瞠目结舌、目瞪口呆,但一聊自己家门口的事情,却是抓耳挠腮地表达不出来。时间长了,不止削弱学习语言的自信,还会导致抗拒、自卑心理。对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课程的设计是否可以更丰富一些?能否让学生在外国人面前可以自如地表达我们对于自己国家、生活的了解和热爱?添加了“中国元素”英语教学的设想正是基于此而提出的。
此次设想的课程模板参考的是笔者所在的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课程。外院专业基础课程分为两大块进行教授,基础英语部分和理论英语部分。基础英语部分包括的课程为:综合英语、高级英语、泛读、报刊阅读、写作、英语发音、听力、口语、视听说等。理论英语包括的课程为:语言学、语言测试学、英语语法、翻译理论、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英语论文写作等。具体调整、设想如下。
一、基础课部分
综合英语、高级英语是各大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教授时间最长的课程。贯穿大学四年的教学是为了一步步地将学生引上语言学习的正轨,提高语言感受力、审美力和表达力。从选材来看,基本都是英文原文摘选,难度逐步递增。特别是到了高级英语阶段,完整的英文短篇小说逐渐出现。那么,有没有这么一种可能,即在高级阶段摘选部分优秀的中文译文文章,打破英汉、英英学习的惯性思维方式,拓展学生对于汉英词汇、语法、修辞、关联等各个层面的语言觉知,也更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与此相应的,泛读和报刊阅读更不用非英文原文不可了,转而侧重与外在世界的现时关联性的各类英文原文和译文作品,使学生接触到语言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于写作课程的目的和意义也会有更深层的理解。
发音、听力、口语和视听说课程的设立前提便是立足于生活的学习。语文学习是不需要这一块的,因为我们本身就浸染在生活之中。但英语学习却急需这一板块的补充,而且是多元化的补充。具体来讲,通过与汉语拼音的比较分析,可以对英语语音音位有更准确的把握。听力课在教授标准英英、美英的同时,应适当添加世界各地不同口音的英语,锻炼真实世界中的听力水平,在实践中深化对英语语音音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口语课提供了了解西方生活方式的平台,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加入中国生活方式的英语语言学习。比如说,中国烹饪英语、中国学校机构英文、简单中医英文,等等,有条件的话,进行实地教学就更好了。视听说课程也可以整合到口语课中,增加口语的授课量,也解决这门课程在多媒体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的问题。
二、理论课部分
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是英语语言专业理论学习的三大枝,渗透到专业课程编排的方方面面。
语言学、测试学和选修类的语用学、词汇学等课程的目的在于把语言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层面提升至意识层面,纵深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理解。然而,由于英语语言的日常使用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因此从实践中总结出的英语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显得生涩、难懂。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推荐增加汉语语言学课程,而是更新课本设计。相似或相反的英汉语言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建立对两种语言的比较意识。
英美文学与英语国家概况体现了文学与时代之间互为参照的关系。英语国家概况是对西方世界历史与当代的背景铺陈,而英美文学则是西方社会各个时期的时代精神与人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同样,有没有可能编入一些同时代的中国优秀译文小说,比如中国民间故事、中国神话、中国各个时期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京华烟云》),等等,让优秀的翻译大师的作品进入学生视野。与此同时,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汉语文学的英文表达方式,为自身的翻译实践提供参照。
语法和翻译需要放在一起编排,且应增加汉语语法和英汉语法比较类的课程。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会将英语语法的架构方式无意识地反映在汉语译文里;在汉英翻译过程中,又难以汉语枝节式结构对英文的影响,混合汉语语法,形成英式汉语、中式英文的误区。只有理解汉语法的结构转换方式,汉/英语翻译实践才可以真正回归到一体两面的思维转换过程,即“忠”是两方的忠、“顺”是两方的顺、“雅”是两方的雅。不仅是对单词、单字,还是对文章整体、段落整体、句子整体结构意义的考虑。
三、总结
说到底,添加了“中国元素”的英语教学目前只是一个初步的设想。由于这是对课程架构的全面调整,真正实施起来必然要冒一定的风险且实践过程必然困难重重。例如课程改造需要做大量的资料筛选、评估工作;课时调整会遭遇来自教务、教师等方面的阻力;无法预计课程改造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等等。但是,学科的发展应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改革,无论是否添加中国元素,都势在必行。
注:参考文献中包括文中所提的推荐书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Hawks,David.Cao Xueqin.The Story of the Stone.Penguin Classics,2012.
[2]The Best of Everything in Chinese.F+W Media,Inc.2012.
关键词: 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存在问题 培养模式
纵观我国经济改革的实际过程和当今社会结构的基本格局,可以认为,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在中国经济内部初步形成。然而,提供人力资本的教育体制仍旧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国内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而建立的,这种模式以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以生产对象或生产过程划分专业,强化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教育,其特点是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不足是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这与经济发展的发展脱钩。
一、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
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外语的交际技能,可语言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它只有与其他职业技能融合并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其价值,更加充分地为我国的各项经济建设服务。然而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普遍存在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一面,“语言不精”、“专业不专”的现象还未能根本改变。在本科教育中,英语专业学生具有了英语基本能力,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习不够深入,知识面不够宽。所以,单纯学习英语的毕业生往往在应聘时表现出一定的弱势。由于主要进行技能训练,外语专业毕业生一般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差,学习系统性的专业知识能力比较弱,什么都知道一点,但什么都不太清楚。到了具体工作岗位上,需要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学生校内所学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远远满足不了拟就业岗位的要求。
单一型英语人才不如复合型英语人才具有竞争力,就是由于英语专业学生知识面狭窄,除日常交流的基本技能外,对公文写作、经济贸易、电子科技等专业技巧和术语都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在特定行业中还需进一步学习。这些为国内各大院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敲响了警钟。其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市场的需求,其教学目标应瞄准市场,并最大限度地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标准保持相同。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人才是高校英语专业应对新形势下人才就业的重中之重。
伴随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多学科交叉,特别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日益需要多学科融合来解决各种问题,出现了新的跨学科研究领域。21世纪,将是不同领域科技创造渐融合的时代,针对现代科学校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高等教育必须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学习更广泛更均衡的科学知识课程,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因素。
二、复合型人才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复合”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合成。复合型人才,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正如专家指出的,由通才转向专才,再由专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化,并不是一种回归,而是在更高起点上的又一次质的飞跃,具有更广泛、更丰富的内涵。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特征如下。
1.基础宽厚,知识面广。
复合型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知识的交融。
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没有联系的,而是相互交叉、融合的,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更容易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标志。
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
1.基础教育不分文理科。
复合型人才的显著要求就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首先要打破高中文理分科应付高考的体制。基本教育阶段文科与理科为了高考而突然分科,降低了学生继续探索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热情,一心为了应付高考而放弃了某一学科的学习。表面上是节约了时间与精力,其后果是造成了某一方面知识的缺失。据笔者观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成长的三个时期中,小学阶段学生除积累一些必要的知识外,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心,基本可以说是业已成功;初中阶段,倘若对学习有兴趣,对陌生事物有好奇心,基本可以说是业已成功;而高中阶段,如果学生具有一定的个性倾向或兴趣爱好,有思辨的能力,又具有一定毅力,则其潜能不可低估。然而,强行的分科使学生的关注点立即变化,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减少。进入大学后,大部分同学尽管在大一、大二时间段不分具体的专业,但是文理科的局限性已造成了学生认知结构的缺陷。
2.高等教育专业设置合理化。
目前我国的专业设置不合理,表现一是学生一旦选定专业,就不能调换,二是专业设置与特定的职业岗位为目标,经济形势已发生变化,有些专业已过时。培养分三个不同阶段:第一、二年,进行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教育;第三年,课程内容则偏重应用知识的习得,同时还要到企业实习;第四年,学生需将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具体项目。学校与企业密切结合的做法,学校专业的设置变得合理化,真正做到产、学、研一条龙。
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举措
1.改革管理体制,增强外语人才的创新意识。
注意吸收借鉴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提高外语人才政策的集成度,涵盖外语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外语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使外语人才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步推进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企业领导在外语人才选拔任用、业绩评估、激励监督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事业单位引进竞争机制,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建立外语人才市场体系,使市场配置外语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显著。改革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并建立各项新制度,保证各类外语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2.适应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通过市场调查,在掌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一套“语言+专业”的培养模式。比如英语专业内设置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工程英语等方向。在培养方式上坚持专业与基础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技术与素质并重的原则,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对口岗位的工作要求。
3.调整课程结构。
修订专业建设规划,大体上体现出一、二年级侧重外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针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开设更多富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从大一到大二,以奠定大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基础、培养英语语言运用能力为主,体现外语人才的语言优势。主要课程有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第二外语、英语笔译、实用英语语法等,初步确定专业意向。大三到大四阶段,学生在学习专业必修课的同时,可以选择满足某一专业方向的成组课。
4.注重第二外国语教学。
在全球科技、经贸高速发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十分频繁的今天,对于当代高校毕业生来说,学习并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无异于如虎添翼,对于其就业、社会适应性和在国内外进一步深造,均有所帮助。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许多相关职位空缺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针对英语人才的,绝大部分职位招聘的是日语、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人才。由于这方面的人才相对稀缺,企业在工作经验上的门槛比招聘英语人才的低。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实际,可适当缩减英语课程,扩展第二、第三外语课。
5.建立校内校外的各种英语专业实训基地。
首先,要立足校内,利用网络建立专业侧重不一的实践中心。教师借用电子技术与网络技术配置形成内部的局域网建立起专业不一的英语实践中心。其次,必须与有关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企业与学校合办的各英语实习基地。
6.以文化研究为切入点,巩固和扩大外语学科的传统优势。
语言只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语言学习的目的最终是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当前,在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紧迫任务是确立文化研究和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在下一阶段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巩固和扩大语言学科传统优势的学科建设中,突出文化研究的重点地位。(1)外语学校将重点加强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朝鲜语(韩国语)和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等学科自身的建设,建立健全语言、文学和文化等研究方向。各方向将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开出全面的基础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2)成立“跨文化研究中心”,切实加强文化研究。在同一语言学科点内加强语言、文学和文化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将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大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并设立和出版文化比较方面的学术专著系列丛书。(3)充分发挥“中国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的资源优势。研究中心将在外语教材编写理论与实践研究、外语教学方法研究和外语教学技术研究三个方面开展理论的、实证的研究工作,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建立适合我国外语教学需要的外语教材编写、使用和评价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指导外语教学实践。(4)大力发展高级翻译学院。高级翻译学院要以培养能在大型国际会议和各种高层次国际交流活动中充当同声传译等高难度翻译工作的拔尖外语人才为目标,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口笔译教学和科研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合格的国际性口笔译人才。
7.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形成复合型外语专业新的竞争优势。
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两个看似方向相向的影响:一方面,学科分类和专业方向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必须传授广博的知识。对大学生实施通识教育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每所大学都必须在下一阶段打破文、史、哲、国、经、法等人文社科间的壁垒,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列入教学计划中。学生必须修完一定数量的哲学、地理、历史、艺术欣赏等人文社科类课程的通识教育学分才能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这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另外,还应该特别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设置与教学,作为外国语大学培养的人才,首先应该对本国的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所学的外国语言,更好地了解所学的外国文化。
8.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的人才,专业教师应具备英语语言和专业知识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包括商务知识素质和社会实践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性的专业知识是专业教师基本的素质。大多数专业教师都是学英语语言专业的,他们基础英语的教学能力较强,但商贸知识欠缺,更没有商贸实践经验。他们虽然精通英语,但对于英语以外的其他专业知识了解不深,很难胜任英语专业方向复合课的教学。根据师资队伍现状,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应是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强化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富有朝气的师资队伍。
五、通过有效途径,采用有效方法,着力构建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
1.基础扎实。
基础知识是相对稳定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基础性课程或课程的基础理论,只有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激增的信息社会中适应知识更新和淘汰的挑战。因此,要引导学生在基础的“牢固”和“扎实”上下工夫,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综合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包括专业的基本实验和研究技能、计算机能力、中外文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2.知识面广。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现代化信息量的急剧增加和知识、技术的迅速更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高度综合性。这两个特点使得社会上专业概念淡化,人们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另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了基础知识之外,广泛的知识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高等学校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上新技术革命的形势,更新技术,注重课程配套、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的完整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经过专业训练,以后就能够适应不同专业、跨学科领域的工作或研究。
3.素质全面。
即要使学生具备把自己的事业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融为一体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崇尚“真、善、美”,勇于坚持真理、热爱祖国的思想道德;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深厚底蕴的人文修养,具有自信、乐观、豁达、合群,不怕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等。
六、结语
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功能是交际,这一功能决定了英语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即要求英语人才必须具有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校应对现有的教学模块进行重新整合,更新拓宽已有的学科课程内容,增设英语实践应用能力相关的课程,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从事英语专业工作的各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的需求,培养出企事业急需的一专多能或多专多能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就意味着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基础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意味着能在工作实践中具备在相关领域继续学习的潜质和创新能力。要达到这样的人才目标,建立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重要的保证。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化会对英语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只有在办学实践中不断适应、不断调整、不断完善,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现代人才品质与新人本教育.教育研究,2001(11).
[2]人才模式与现代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研究,2001(5).
[3]武汉大学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湖北日报,2001.7.6.
[4]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5]刘艳萍.高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关键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 英语专业 复合型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专科院校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扩大办学规模,在软、硬件设施达到一定的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达到一定的标准后,通过教育部审核和批准成立了本科院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多在专科院校基础上扩充、合并、升格而成的,它们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地方化进程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然而这类新建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办学条件和学生就业情况更不能与国内其他名牌甚至是综合性本科院校相比较。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掀起一轮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其目标是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本位,奠定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和深厚的人文素养,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对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尽管在实践中多种模式并存,在理论研究中众说纷纭,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坚持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以英语语言文学为本,通过讲授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欣赏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二是主张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应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必须探求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即:语言+专业知识或相关专业知识的模式。自1976年以来,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主要以培养语言技能为目标,课程设置完全以语言技能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育顺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主要目标也由培养单纯的以语言技能为主,转变为以培养语言技能加专业知识为主,出现了“英语+语言文学知识”、“英语+国际贸易”、“英语+外交”、“英语+法律”、“英语+新闻”等培养模式。90年代,进入了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教学改革的主要阶段,各种观点和意见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从1998年开始,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对原有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和《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并在整体的基础上考虑本科四年的教学,将原来的两个大纲合并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于2000年5月出版,这就将基础阶段与高年级阶段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新大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明确了人才培养规格:强调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面向21世纪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相应提倡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提出英语专业必须开设的三类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便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大纲》的出台受到了广泛关注,得到了许多教师的支持,认为其中的“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更是“符合时代的要求、富有战略眼光的”,并在21世纪的我国普通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中掀起了一场改革浪潮,在教学中探索并践行英语+专业知识、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专业+英语和双学位、“主辅修"制等人才培养模式,而目前比较通行的培养模式是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可以说,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优化高校的学科分布、鼓励新兴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有利于调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和缓解毕业生心理上的就业压力。
二、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1.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问题。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素质无法与综合性大学、重点大学的学生素质相比,所以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仍然以语言技能为主。在高年级阶段开设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时,由于课时的限制,使知识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等难以进行系统的讲解。有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仍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举步不前,只能是流于形式,并未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同时,课程设置也受到师资水平的影响,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起步都比较晚,师资难以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因此,在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上,虽然可以开出多门任选课,但没有足够的师资作保证。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方向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是英语听、说、读、写技能教学方面的行家,还要求他们每人都具备某类相关专业的知识,这对现有的师资是一个挑战。由此,“复合型人才”模式增加的外交、金融、贸易、法律、新闻、秘书等方面的内容,无论从师资力量的配备还是从实际效果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与外贸、旅游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许多地方性院校的本科教学评估结果表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离《全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清楚”、“培养的学生英语基本功不扎实”。
2.课堂授课以语言能力为主,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人文教育被淡化。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针对学生素质较低的实际,一直将技能训练放在重要地位,使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偏小,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较差,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则更少。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以及培养目标的转型,增加了有关外交、经贸和金融等方面的内容,这使在规定的有限英语课堂教学课时里,英语专业知识性课程相对减少了,导致人文教育进一步削弱,使大学英语教育的总目标更加模糊。从教学模式看,大部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由于受语言环境、师资力量、实训基地等因素的限制,商务、贸易、金融等专业课程常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段落解释+翻译”或“翻译+词汇学习”这类课程实际已演绎成语言学习课程,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可以优化教学效果的方法,均未在课堂上得到普遍运用。学生仍以课堂学习为主,理论与实践常常脱节,致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低下。同时,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人文学科建设,以及涉及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资料建设都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
3.学生知识面窄,思辨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主干课程的授课上,以传授语言知识为重点,强调技能培养。而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由于时间过长,所以学生在入学后的两年中,不可能花足够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思辨训练和储备足够的专业知识,致使学生学习被动,思辨能力不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总之,从现状来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知识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而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强的共性制约,又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创新意识不强。
4.软硬件条件制约英语人才培养目标。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面对英语专业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尽管想了很多办法,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经费,在英语教育的投入总量上有所增加,但还远远跟不上英语招生人数的增长。加之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受到财政的支持尚少,经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英语人才培养效果的瓶颈。如果不加大经费投入,无疑会影响到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作为“软件”的师资力量看,在总体数量上,按照教育部规定的18:1的标准测算,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存在师资总量不足的问题,英语专业的师资亟待补充。在教师素质上,大部分英语专业教师原来是从事专科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使英语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比较严重:讲授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教师较为饱和,而既懂英语又懂某一相关专业的“复合型师资”十分匮乏。
三、对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l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一的文件中指出,“应该鼓励各校闯出各自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道路,力求办出特色”。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与普通高校相比,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如何在避免普通高校在践行新《大纲》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际,思考、探索富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当务之急。
1.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为目标。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的外语人才以适应地方经济的需要为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宗旨和定位。尽管各个地方经济支柱产业有所不同,但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求是一致的。所以,地方性院校就要立足于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适应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和涉外发展的多样化特征,加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走“语言+技能+翻译+教育+商务”的人才培养之路,以口笔语(译)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商务英语作为抓手,使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在语言应用能力方面有一定突破。从而为地方经济建设及时输送一大批英语功底扎实,具有人文素养,同时掌握一定应用学科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根据兴义市把自身建设为西南地区“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外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就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合地区及周边省市的教育、经济、外贸、外事、旅游等部门需要的,具有扎实的外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英语人才”,从而把英语专业建设成为该地区英语教育、商务英语、对外翻译人才的培养及培训中心。
2.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于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本位。新《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的人才规格提出了5个方面的具体要求:①扎实的基本功;②宽广的知识面;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④较强的能力;⑤较高的素质。第④、⑤条是针对所有大学生的共同要求,第③条体现了“复合型”的特质,但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与“相关专业”的学生相比并不具有优势。由此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扎实的基本功和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上,可以说这是英语专业学生的立命之本,也是其区别于非英语专业的核心所在。同时,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育,对于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尤其前身是师专的院校来说,是其传统优势。所以,根据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实际,在培养地方性英语专业学生的首要选择是强化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学科本位,为学生奠定扎实的英语功底。具体强化“本色”的措施:①加强语言输出技能类课程的学时,将以“精读”课程为核心的输入型教学向以写作为核心的输出型教学转变;②从学习理解英美国家社会文化的单向接受向分析比较中外文化的双向主流转变;③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隐性课程来强化英语技能,包括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
3.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形成和发展以翻译、商务英语等为导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方向。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英语专业重点培养人文通用性人才,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兼顾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虽受自身办学条件限制,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道路上遭遇瓶颈。但这类院校有自己的优势,我们首要的是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为学生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校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型的培养模式更符合校学校发展实际,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最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它将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使课程体系结构模式“层次结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跨学科课程、辅修课程)和“形式构成”(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的组合更趋合理。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要加大语言与专业方向的复合(翻译专业方向、商务英语专业方向、英语教育专业方向、旅游英语专业方向),更好地体现学科交叉性、专业复合性以及语言的应用性,从而逐步形成和发展以专业方向为导标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新方向。实现“特色”的途径:①加强职业方向课程建设,多引进“双师型”教师,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②开设辅修专业,包括经贸、旅游等,加强跨系办学;③加强职业技能实践模块教学,围绕教师资格证、外贸业务员证、涉外导游证、中级商务翻译证、商务英语证等进行大量有效的职业技能训练。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人文教育,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理念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英语教学顺应社会需要固然重要,但不能弱化传统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刘伟早在1995年就提出,“培养目标转型所带来的淡化人文教育的倾向是外语院校发展的致命伤。”刘天伦在肯定培养符合型外语人才是市场经济需要的同时,提出了他的忧虑:“实施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很可能会在总体上削弱常规英语专业的强烈人文倾向”。所谓人文性:就是说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唯一框架,是一种文化代码。没有语言,也就没有人对于万事万物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视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所以,要加强英语专业知识课程的培养,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更要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英美文学课等专业知识课程,“能激发学生的人文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境界。“强人文”的具体方法:①加强内容依托教学,从以语言形式为主的必修课向以专业内容为主的选修课转变,在学生低年级就开设一定的知识性课程,如:文学简读、中国文化要略、中国文学史、《圣经》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入门、美国文化及自然地理、英语语言学等课程;②阅读是人文理念教育的重要内容,阅读课程保留一定量的课时介绍阅读技巧,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扩大阅读的数量,把阅读纳入教学管理。
5.优化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轴心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培养目标的实现和培养模式的实施,关键依赖于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优化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轴心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关键所在。课程设置要突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实现由单科向多科转变,通过设置跨学科的方向课、选修课拓宽外语人才的学科专业知识。
课程设置要体现塑造“英语文化人”的追求。在课程体系中要确立英美文学、语言学和英语国家研究的学科主导地位,在教学计划中设置文化素质教育必修、选修课程并提出各学年学分要求,使文化素质教育四年不断线,逐步建设用英语讲授的系列人文通史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可在大二增设相关专业入门性课程,让学生较早系统地接触英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学习语言学和文学来巩固和提高英语基本能力和水平。课程设置要符合英语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强化语言技能,突出语言运用能力,要对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学习课程进行调整充实突出重点,将学生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地道的写作能力、娴熟的翻译能力作为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培养;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要适应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加强方向课程的建设,在英语专业框架下将基础性和选择性相结合,提供多种选择,为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其个性化发展空间提供条件;要以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多种形式的专业实践课程为重心;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实践教学效果。除优化课程体系之外,还需建立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要使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落到实处,确保复合方向课程师资队伍的配备,对英语教师的课程培训必不可少,但仅仅依托外语系现有师资以及通过师资培训,难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而且这也加大现有英语教师的教学、学习压力,而采用引进人才的办法又显得成本过高。因此,应着眼于校内现有资源,建立跨系聘请教师,甚至建立校内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共享、课程成绩或学分相互承认等机制,这既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师资保证,也能有效地降低办学成本,这就有赖于教学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的改革。
四、结语
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实际,加强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改革。要适合学科发展的需要,要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要适应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思考、探索富有特色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我们的地方本科院校才能在人才培养的阵地上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组长李进教授在宜春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http://jnews/xwhc/200712/20071211210435.shtml.
[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1号.
[3]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0.
[4]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11).144 C 148.
获得自考本科学历,根据国家教育部1988年15号文件,享受普通高等教育毕业证书相同的法律效力。
社会含金量略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毕业证书。
没有获得免考资格的公共课、专业课、基础课都是必考科目。
【自考免考科目】
1.英语;只要学生已经取得了四级以上、通过英语等级证书考试PET-3级笔试的证书的考生能够免考英语课程。
2.公共课:各类高校本科在校生及毕业生,公共政治课考试合格的考生都能免考。
3.高数:数学专业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可免考。
4.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获得NIT的合格者可免考。
5.基础课、专业课:课程名称、代码相同的课程都可免考。
【自学考试科目】
1、文学、历史类
历史学类
专科专业:1历史教育(A060101)2档案管理(A060201)——参考专业方向:企业档案管理;科技档案管理
独立本科段专业:1历史教育(B060102)2档案学(B060202)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科专业:1文化事业管理(A050101)——参考专业方向:城市文化管理;乡镇文化管理;文化市场管理。2秘书(A050102)——参考专业方向:机关秘书;企业秘书;商务秘书。3涉外秘书(A050103)
独立本科段专业:1秘书学(B050104)
本科专业:1汉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05)2汉语言文学(本科段)(C050105)3蒙古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06)4蒙古语言文学(本科段)(C050106)5维吾尔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07)6维吾尔语言文学(本科段)(C050107)7汉语言翻译(维、哈)(基础科段)(C050108)8汉语言翻译(维、哈)(本科段)(C050108)9哈萨克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09)10朝鲜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10)11藏语言文学(基础科段)(C050111)
外国语言文学类
本科专业:1英语(基础科段)(C050201)——参考专业方向:外贸英语;旅游英语;科技英语;文秘英语。2英语(本科段)(C050201)3日语(基础科段)(C050202)——参考专业方向:外贸日语;旅游日语;科技日语;文秘日语。4日语(本科段)(C050202)5俄语(基础科段)(C050203)——参考专业方向:外贸俄语;旅游俄语;科技俄语;文秘俄语。6俄语(本科段)(C050203)7越语(基础科段)(C050204)8朝鲜语(基础科段)(C050205)
2、医药、化工、轻工类
化工类
专科专业:1化工工艺(A081201)——参考专业方向:无机化工工艺;有机化工工艺;精细化工工艺;高分子化工工艺;石油化工工艺;应用化学;化学制药工艺。2工业分析技术(A081202)——参考专业方向:化工与化学分析;环境检测;药物分析。3硅酸盐工艺(A080201)——参考专业方向:水泥工艺;陶瓷工艺;玻璃工艺;耐火材料
独立本科段专业:1化学工程(B081203)
轻工纺织食品类
专科段专业:1印刷包装技术(A081301)——参考专业方向:印刷技术;包装技术。2纺织工程(A081302)3制浆造纸工艺(A081303)4食品工艺(A081304)——参考专业方向:饮料工艺;粮食工艺;肉制品工艺;方便食品工艺。5烹饪工艺(A081305)6应用生物技术(A081306)
医药类
专科专业:1预防医学(A100201)2卫生检验(A100202)3临床医学(A100301)4医学检验(A100302)5医学影像学(A100303)6农村中医医疗(中西医结合)(A100501)7藏医学(A100502)8蒙医学(A100503)9护理学(A100701)10中医护理学(A100703)11药学(A100801)12卫生事业管理(A100901)
独立本科段专业:1法医学(B100601)2护理学B(100702)3卫生事业管理(B100902)
本科专业:1中医学(基础科段)(C100504)2中医学(本科段)(C100504)3中药学(基础科段)(C100802)4中药学(本科段)(C100802)
3、机械类
专科专业: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A080301)——参考专业方向:石油机械;化工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2汽车制造(A080303)3模具设计与制造(A080304)4机电维护(A080305)——参考专业方向:农村机电;矿山机电。5机电一体化工程(A080306)6电厂热能动力工程(A080501)7管理工程(A082201)8工业外贸(A082203)9技术监督管理(A082204)
独立本科段专业:1机械制造及自动化(B080302)2机电一体化工程(B080307)3电厂热能动力工程(B080502)4管理工程(B082202)5工业工程(B082205)
本科专业:1工业工程(C082206)
4、教育、艺术、新闻类
教育学类
专科专业:1学前教育(A040101)2小学教育(A040103)3教育技术(A040104)4教育管理(A040106)5思想政治教育(A040201)6体育教育(A040301)
独立本科段专业:1学前教育(B040102)2教育技术(B040105)3教育管理(B040107)——参考专业方向:考试管理。4教育学(B040108)5思想政治教育(B040202)6体育教育(B040302)
新闻学类
专科专业:1广告(A050301)2公共关系(A050303)
独立本科段:1广告学(B050302)2编辑出版(B050304)——参考专业方向:书刊编辑;大众传播;出版发行
本科专业:1新闻学(基础科段)(C050305)2新闻学(本科段)(C050305)
艺术类
专科专业:1中国书画(A050401)——参考专业方向:中国画;书法。2服装艺术设计(A050402)3染织艺术设计(A050403)4工业设计(A050404)——参考专业方向:产品设计;设计管理。5室内设计(A050405)——参考专业方向:展示设计;家具设计。6视觉传达设计(A050406)7音乐教育(A050407)8美术教育(A050409)9电视节目制作(A050411)
独立本科段专业:1音乐教育(B050408)2美术教育(B050410)
5、农业、矿业类
农科类
专科专业:1农学(A090101)2种子(A090103)3园艺(A090104)——参考专业方向:观赏园艺。4果树(A090105)5蔬菜(A090106)6茶学(A090107)7植物保护(A090108)8药用植物(A090109)9葡萄与葡萄酒(A090110)10林学(A090201)11农业环境保护(A090301)12畜牧(A090401)——参考专业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13兽医(A090402)14蚕学(A090404)15水产养殖(淡水)(A090501)——参考专业方向:海水养殖。16农业经济管理(A090601)——参考专业方向:林业经济管理。17农产品贸易(A090602)18乡镇企业管理(A090603)19农村财会与审计(A090604)20农村家庭经济(A090605)21农艺教育(A090606)22农业政策与法规(A090607)23农业推广(A090701)——参考专业方向:林业推广;水产业推广。24农产品贮运与加工(A081401)——参考专业方向:畜产品贮运与加工。25乡镇规划与建设(A081402)26农村机电(A081403)
独立本科段专业:1农学(B090102)2畜牧兽医(B090403)
矿业类
专科专业:1矿产资源开发与管理(A080101)2煤炭加工利用(A080102)3石油与天然气开采(A080103)4采矿技术(A080104)——参考专业方向:金属矿开采技术;非金属矿开采技术;煤炭开采技术
6、理学、电子类
理学类
专科专业:1数学教育(A070101)2物理教育(A070201)3化学教育(A070301)4生物教育(A070401)5地理教育(A070701)6心理学(A071501)7信息管理与服务(A071601)——参考专业方向:图书馆管理;专门信息管理
独立本科段专业:1数学教育(B070102)2物理教育(B070202)3化学教育(B070302)4生物教育(B070402)5地理教育(B070702)6信息管理与服务(B071602)——参考专业方向:图书馆学;咨询服务;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本科专业:1数学(基础科段)(C070103)2数学(本科段)(C070103)
电工电子与信息类
专科专业:1供用电技术(A080601)2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A080602)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A080604)4计算机及应用(A080701)5广播与电视技术(A080703)6电子技术(A080704)——参考专业方向:家用电器;医用电器;办公自动化设备;电子设备及系统。7通信技术(A080706)——参考专业方向:程控交换技术;移动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8计算机信息管理(A082207)
独立本科段专业:
1工业自动化(B080603)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B080605)3计算机及应用(B080702)4电子工程(B080705)5通信工程(B080707)6计算机通信工程(B080708)7计算机网络(B080709)8计算机信息管理(B082208)
7、土建类
专科专业:1房屋建筑工程(A080801)2道路与桥梁工程(A080802)3给水与排水工程(A080803)4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A080804)5城镇建设(A080805)6水利水电建筑工程(A080901)——参考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7环境工程与管理(A081101)8建筑经济管理(A082209)9房地产开发与经营(A082210)
独立本科段专业:1建筑工程(B080806)2水利水电建筑工程(B080902)——参考专业方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利水电工程管理
8、哲学、法学、军事、公安类
哲学类
本科专业名称:1哲学(基础科段)(C010101);2哲学(本科段)(C010101)
军事类
专科专业:1军需管理(110101)2军械管理(110103)3航空工程机务维修(081801)——参考专业方向:航空机械维修工程;航空电子维修工程
独立本科段专业:1军需管理(110102)2军械管理(110104)3航空工程机务维修(081802)——参考专业方向:航空机械维修工程;航空电子维修工程
本科专业:1军事高科技应用与管理(基础科段)(110105)2军事高科技应用与管理(本科段)(110105)
公安学类
本科专业:1公安管理(基础科段)(C030401)——参考专业方向:治安管理;交通管理。2公安管理(本科段)(C030401)3刑事侦察(基础科段)(C030402)2刑事侦察(本科段)(C030402)
法学类
专科专业:1律师(A030101)2监所管理(A030103)3经济法学(A030104)——参考专业方向:涉外经济法
独立本科段专业:1律师(B030102)2国际经济法(B030105)
本科专业:1法律(基础科段)(C030106)2法律(本科段)(C030106)
9、经管类
经济管理类
专科专业:1统计(A020101)——参考专业方向:会计与统计核算。2财税(A020103)。3金融(A020105)——参考专业方向:金融管理;农村金融;国际金融。4保险(A020107)5国际贸易(A020109)——参考专业方向: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国际商务。6证券投资与管理(A020111)7工商行政管理(A020112)8土地管理(A020113)9工商企业管理(A020201)——参考专业方向:工业企业管理;商业企业管理;公司管理;国际企业管理。10会计(A020203)——参考专业方向:企业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农业会计;金融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11人力资源管理(A020205)——参考专业方向:劳动工资管理。12房地产经营与管理(A020206)——参考专业方向:物业管理;房地产评估。13市场营销(A020207)14旅游管理(A020209)——参考专业方向:导游。15饭店管理(A020211)16企业财务管理(A020212)
独立本科段专业:1统计(B020102)2财税(B020104)3金融(B020106)4保险(B020108)5国际贸易(B020110)6农业经济管理(B020114)7经济学(B020115)8工商企业管理(B020202)9会计(B020204)10市场营销(B020208)11旅游管理(B020210)12企业财务管理(B020213)
10、交通类
专科专业:1交通运输(A081701)——参考专业方向:公路运输;铁路运输。2汽车运用技术(A081702)
11、政治学类.
专科专业:1行政管理(A030301)2人事管理(A030303)3市政管理(A030304)4乡镇管理(A030305)5后勤管理(A030306)6机关管理及办公自动化(A030307)
独立本科段专业:1行政管理学(B030302)2政治学(B030308)
12、社会学类
专科专业:1社会调查(A030201)——参考专业方向:社会经济调查;市场调查。2社会工作与管理(A030202)——参考专业方向:民政工作;妇女工作与管理;社区服务。3城乡社会管理(A030204)——参考专业方向:城市社会管理;乡镇社会管理。4社会保障(A030205)5人口学(A030206)——参考专业方向:计划生育管理
独立本科段专业:1社会工作与管理(B030203)2社会学(B030207)自考开设的专业多达到上百个,不同专业对考生基本素养的要求不同,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专业。
1、兴趣是最重要的出发点。只有感兴趣的东西,才会真正投入的去学。
2、正确判断自己的基础能力。有些专业对考生某些能力有特殊要求,考生选择时一定要考虑自身能力特点,如: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考生应该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习策略;二外日语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1-0010-01
20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时展脚步的加快,一劳永逸的学习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终身学习已经是信息与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自主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研究热点。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以及专科学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因此二外课程的开设必不可少,其中以日语课程(二外)最为普遍。二外日语课程作为高校外语教育一个特殊的存在,其本身的特点不容忽视,比如课时少、任务重,教学模式老化,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那么怎样克服这些困难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了问题之所在。基于此问题的提出,笔者尝试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二外日语教学中自主学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际应用,力求使学生从单纯的学会日语知识变为学会学习,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自主学习相关理论
自主学习又称自我调节的学习,一般是指学习者自觉确定学习目标 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1],自主学习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就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能够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求知识、敢于质疑问难、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
在国外,早在19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自然主义教育理念 [2]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更直接的指出:教师应该少讲,重在启发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获得自主学习能力。[3]
随着国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日益兴盛,国内的研究者也将目光聚焦于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在自主学习研究领域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如董奇、周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对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以及归因与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庞国维对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问题、自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问题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表明自主学习能力的强弱不仅影响学习成绩,而且是作为个体赖以生存的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4]
2.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2.1教授学习策略,实现自我调节。中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现代心理学认为, 学生要做到自主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其一是心理要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 其二是要具有内在的学习动机, 其三是应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保障。文秋芳在她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学习策略的使用对成绩会产生决定性影响。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策略显得尤其重要[5]。庞维国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是影响自主学习的关键性变量。[6]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学习策略和熟练运用这些策略的能力作为保障,即使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学习活动也不可能实现高效率。可见,自主学习必须以一定的学习策略作为保障,这就决定了自主学习首先必须以学习策略的掌握为基础。所以,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传授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及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由认知策略的培养和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两部分组成。通过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各种学习策略技巧,通过元认知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式、安排学习任务、监控学习过程、评估任务完成情况的习惯,从而一步步走向自主。由上可知,教师在提高自身策略意识的同时,有意识的将策略教学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一定学习策略,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2.2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目前,我国二外日语课堂教学手段几乎一直停留在黑板+粉笔的模式。并且目前国内真正适合二外日语学习的教材不多,且题材老旧,缺乏新意。因此,只有丰富教师教学手段,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强大的信息素材,在教学中利用图片、音频、视屏等材料,真实生动的展现所学知识的背景文化及应用场景,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摆脱枯燥的课堂讲授。例如在教学中出现了有关日本传统戏剧的内容,教师可使用视屏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接触歌舞伎、能剧等日本传统戏剧,而不是干巴巴的要求学生只是记住对他们来说抽象的词汇。此外,教师还可利用游戏教学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寓教于乐。比如在初期学习假名时,可设计"假名接龙"等小游戏,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3网络资源的自我利用。互联网络的普及为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越来越多的学习者利用网络开展自我学习,共享学习资源。教师在课堂之余,应该督促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学习,比如通过看日剧了解日本文化和练习听力,通过日语聊天室练习口语等,这些学习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的。通过课下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扩大学习的覆盖面,无限扩大学习效果,这也是促进自主学习培养的有效途径。另外,计算机辅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在自主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具有容量大、手段多样、人机交互等优点,因此受到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以上两点都为自主学习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也为自主学习高效化,多样化拓宽了道路。
3.结语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更不能缺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外日语因其自身特点,更需要改变老旧模式,借助现有有利条件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枯燥的词汇、语法的学习中摆脱出来,实现"乐学"、"会学"、"博学"。
参考文献:
[1]杨俊岭.《自主学习与学习策略教学的关系探析》[J].教育科学研究,2005(01).
[2](法)卢梭.《爱弥尔》[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3](英)斯宾塞(HerbertSpencer). 《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王承绪译.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6]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
[5]文秋芳、 王立非. 《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 外国语言文学,2004(01)
关键词:课堂活动 组织策略 激励策略 提问策略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的有效开展所依赖的是教学方式的有效调节,而教学方式的有效调节是策略运用的结果。这里的策略运用不是指教学法的运用,也不是针对语音、语法、词汇或听说、阅读、写作等教学领域的具体方法,而是着眼于课堂教学的实际过程——课堂互动classroom interac—tion),旨在了解教师的哪些课堂行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语言,从而成为值得提倡的教师课堂策略,并成为外语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中西方外语课堂的比较
外语教学研究在中国正日益受到重视,但似乎与外语课堂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距离。中国人学习外语主要依靠课堂,而且中国的外语课堂现实有别于西方二语课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研究外语课堂互动。我们可以先对中国和西方的外语课堂作一简单对比,从中了解在中国研究外语课堂策略的必要性。
1.课堂是语言教学的主要途径。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成人,都是在本国学习别国语言,即“外语”。一般来说,他们到课堂上来学习语言知识并练习使用语言,走出课堂后便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而在西方国家,二语学习者除了专门到课堂上学习语言,平时就在目的语环境中生活和工作,有大量自然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这就是说,课堂在二语环境中仅是语言学习的途径之一,而在外语环境中即使不是唯一的,至少也是主要的途径。
2.语言既是教学手段,又是教学内容,这是语言课堂有一个有别于任何其他课堂的特征。在西方,二语教师多为该语言的本族人,且具备教育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大学教师则需有博士学位。而在中国,外语教师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虽已获得外国语言文学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但也只能算高级外语学习者,不具有本族人的语言优势。
3.课堂是学生语言实践的好机会。正因为语言课堂具有特殊性,课堂互动本身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是学生语言实践的极好机会。英语课堂应是一个充满“话语交流”和“问题提出”的场所,英语的学习通过“真正涉及交际的活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更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西方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有利于外语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而在中国,如果外语教师不接受专练,平时也得不到足够的交流机会,那么他们初上讲台时所能参照的往往是自己以前的老师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此对外语教师进行课堂策略指导很有必要。
二、课堂互动的普遍性策略
课堂互动是教学的实际过程,外语教师带着教学计划走进课堂,其中包括大纲规定的内容、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要建立的课堂气氛。这些将分别影响学生的语言输入、语言实践机会和心里吸收状态。然而计划不等于结果;影响必须经过课堂互动过程才能作用于学生。事实上,在互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也将带来输入,各种语言交际和练习的机会将随时出现,课堂气氛也会变化。所以,教师要学会运用组织、激励和提问策略管理课堂互动。
1.组织策略。不管什么课型,是听说还是阅读、写作甚至是复习,都离不开教师的组织教学。课堂组织是成功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主要因素。没有教师的有效组织,任何活动都不会起到应有的效应。因此,教师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尤其要注意教师的角色,如何组织课堂活动的互动模式和指令给予。
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把教师定为“传道、授业、解惑”,从而造就了延续至今的“以教师为主宰”的课堂。现代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把学生推上了课堂的主体,这也使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主要有以下六种角色。
(1)组织者(organizer)。作为一个组织者教师必须清楚活动的目的、学生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可以利用的解决方式。在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应清楚准确地交待活动的内容和要求,必要时加以演示,使学生能明白应该如何开展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活动过程,适时给予帮助,如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活动懈怠的学生,帮助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2)控制者(controller)。对教学的适度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能恰当地控制活动的节奏和时间,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和高速完成。比如,阅读教学中开展跳读阅览活动时,教师应明确阅读活动的时间。在全班活动中,教师发挥控制作用,使每位同学都能得到机会。但是教师的控制应视活动的不同而变化。从控制练习,半控制练习到自由练习,教师对学生语言的使用和准确性的控制应越来越少。(3)检测者(assessor)。课堂教学中教师兼有评估学生活动的任务。作为一个检测者,教师有两件事要做:改正错误和组织反馈。改错应使学生清楚错误所在,又不伤其自尊。反馈应使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不足。正确的反馈应侧重学习上的成功与进步,以创造“成功定向”的学习环境。(4)启发者(prompter)。当学生不清楚如何开始一项活动、不清楚如何继续开展下去、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激励。比如说,当一个学生不能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帮助其找到答案。当学生的回答过于简短时,教师可以启发其扩展和解释自己的答案等。(5)参与者(partici—pant)。活动开始以后,教师不是无事可做。除了环视,监控,给予帮助之外,教师可以参与到活动之中去,作为活动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这时教师是与学生们平等的参与者,不再是控制者。(6)信息源(sourceofinformation)。尽管“罐子——杯子”的方式受到广泛的批评,教师仍不失为一个方便的知识源,与教学材料起同等作用。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方面的帮助。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主动争取教师和同学们帮助的习惯。
2.激励策略。教师有必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激励学生。动机是成功的前提,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包括学习意向的选择,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兴趣的保持和努力的持久等。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是有效教学的保证。能够激发学生动机的方式很多,包括环境、教师的榜样、奖励和惩罚等,总之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关键词】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陕西区域经济;互动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物质资本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使得地方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高等教育区域化,高等教育区域化直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陕西省作为典型的“高教大省,经济小省”,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之间相互脱离的状况日趋严重。那么,陕西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本省经济互动发展存在什么样的瓶颈问题及如何解决,文章就以A学院为例,对此问题进行以下研究。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在与地方经济的互动过程中借鉴国外经验的运行模式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形成了自己的互动模式,主要表现为三位一体模式、协同式学习模式和职教合作模式,同时,我国也建立了许多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其中,王达萌等(2012)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探讨》中就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冯士芹(2012)在《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研究》从高校和企业两个角度给出了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华冬萍(2003)指出人才已日趋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充满活力的可变因素;任少波(2006)等人认为高校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尤其是承担区域知识创新重任的研究型大学与都市圈发展存在着密切互动的关系等。
以上学者主要从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和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以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为出发点;主要在处理问题的角度上和宏观层面的研究,不具备很好的实践操作性,不宜于广泛推广使用。而对陕西省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肤浅和单薄,还没来得及建立自己的学科范畴和理论体系。本文拟从陕西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出发,针对存在的问题建立相应的路径,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不仅能有效地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探索一条实现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推动“富民强省”和“教育强省”战略的实施。
二、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陕西省共有普通本科高校42所(不包括高职高专和独立院校)在全国排第5位,以全国排第16位的经济总量取得如此成绩是很不容易的。而经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不甚强大的经济实力与相对发达的高等教育之间必然存在诸多矛盾,下面以A学院为例,分析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
1、A学院现有学科专业
A学院现开设文学、工学、艺术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大门类;外国语言文学类,工商管理类,新闻传播学类,音乐与舞蹈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流管理与工程类,旅游管理类,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电气类,交通运输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经济与贸易类,林学类等14大学科门类;英语,日语,广播电视编导,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艺术设计,表演,国际经济与贸易,园林等19个本科专业。
2、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 综合性不强。我国高校现行有12个学科门类,分别是: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以及管理学。而A学院现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农学、法学等6大学科门类,只占到了全国现行的50%,说明A学院的学科门类还不够全面,距离综合性大学还有一定距离。
(2)部分学科专业结构稳定性差。由于从“金字塔”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如果将A学院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描述成“金字塔”图,不难发现,A学院的6大学科门类中只有管理学、艺术学和文学的学科专业结构相对比较稳定。工学的专业结构稳定性一般,而经济学和农学的稳定性非常差,也可以说不存在稳定性,稳定性差直接会导致该学科的发展。
(3)资源共享率低。管理学、工学、艺术学和文学门类下专业较多,且专业间联系性较强,因此这三类专业间教师和实验室等资源间的共享率很高。相反,其他三大门类下只有一个专业,这就导致了教师和实验室等资源贡献率低,因而成本投入也就比较高。
(4)专业老化,特色不明显。A学院缺乏与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并且,专业设置往往围着招生宣传的需要转,重视专业名称能否跨上社会热点,而对专业实质性内容关注较少,这往往造成换汤不换药的状况,教学执行者在专业名称上不断地改来改去,但在专业本身的发展上投入的精力却很少。
(5)缺乏科学论证。学校在设置新专业时无视现有的资金、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的不足,不考虑自身的特色,盲目争办热门专业,使得整个学科专业的分布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新专业设置以后,又忽视了新设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质量低下,培养出的学生适应能力较差。
3、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本文从专业类型行业符合度方面来阐述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其中,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指该专业类型与本省重点产业领域相符合的个数/本省重点产业领域的个数。
陕西省现有3个产业结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7个产业类别(农业、能源化工、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生产业及生活业)和37个重点领域(包括粮食、煤炭等),通过将A学院现有的14个专业类型与陕西省37个重点领域进行对比统计得到,A学院外文类、工管类、物管类、旅管类、经贸类、电信类、计算机类、电气类、交运类、设计类、戏剧类、林学类、新闻类及中文类共14个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依次为:0.005、0.019、0.014、0.008、0.01、0.008、0.024、0.016、0.003、0.014、0.003、0.003、0.005、0.005,由此可知,A学院专业类型的行业相关度整体不高,其中,最高的计算机类为0.024,最低的戏剧类、林学类及交通运输类,仅有0.003,这说明A学院开设的专业还不能很好的为本省经济服务,也说明A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存在很多问题。
三、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对策研究
1、降低高校办学“同质化”现象,增强办学自
所谓“同质化”是指同一大类中不同品牌的商品在性能、外观甚至营销手段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现象。我国高等教育学泰斗潘懋元曾指出:“高校同质化严重”,受评估和中央教育经费投入存在巨大差距两个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让各高校健康发展,必须降低高校办学的“同质化”现象,以此来增强办学自。
2、加大高校特色学科建设力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通过对陕西部分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查分析,发现陕西大部分高校存在求大求全现象,即由特色鲜明的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具体表现为所设置专业的专业重复度较高,人才培养质量明显下降,行业相关度较低,这就导致了高校不能积极主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因而更不能发挥它引领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应该以地方经济建设的特色来建设学科和专业,更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由领导或者专家组开会讨论申请新专业的方法,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申请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新专业,以更好的突出特色。
3、注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据统计,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能够签约的不到30%,转化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又占被转化成果的30%,因此只有约10%的成果能取得较好的效益,陕西和全国情况大致相同。究其原因:第一,高校教师的科研动机仍仅限于出论文,出成果,评职称及争取经费,却很少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科研选题之前没有深入调查,忽视了市场的导向作用;第三,企业不愿承担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第四,缺乏政府的激励制度和完善的权益分配制度等。因此,要使得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必须改变过去传统的只为了评职称、争经费或挣课时(一些学校用科研项目来顶替课时),大多数高校课题的科技成果只是做了很多理论上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为当地经济服务。
4、提高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中行业的相关度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到,A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中行业的相关度都不高,因此,提高该相关度可以使得A学院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