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10:11:32
导语:在老龄化社会的影响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国内城市规划;老龄化社会;应对;思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其正逐渐从轻度老龄化向重度老龄化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在进行城市规划时已经开始考虑其对住房建设、城市产业发展以及保障体制等方面的影响。本文从老龄化社会的特征谈起,继而阐述了在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本文具有参考价值。
一、老龄化社会的特征
(一)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
所谓的人口红利就是指再一个国家内,其劳动年龄人口(即法定成年人口数减去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口所得到的人口总数)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较大,而抚养率则较低。这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增长。人后红利期就是指抚养率和生育率下降,适龄劳动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所形成的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事情。目前,我国就出在这样的一个时期中,但是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在未来5年之内,人口抚养比将会由下降转成升高,人口红利优势的减弱将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如近年来,在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民工荒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输出劳动力减少同时老年人口增加。这也说明了在我国很多的城市产业的发展模式依旧是以低端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经济的增长依赖的是廉价的劳动力。基于这种情况,城市发展就必须要进行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对人口的依赖。
(二)老年住房的供需问题突出
通常我们所说的老年住房包括以下几种:老年公寓、养老社区、老年住宅以及养老院等。目前,因为社会伦理观念与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年住房仍然是以与子女同住为主,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的老人选择了机构养老,而且在未来几年内,随着养老观念与家庭结构的变化,这部分人数还会继续增大。通过《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我们可以得知,2009年我国的城市养老服务机构有5291个,其床位有49.3万张。这五十万张床位显然不能满足上亿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住房资源紧张,老年住房建设与养老需求之间的矛盾将会成为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对于这一问题,如果城市在规划是没有相应的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老年住房无法均衡发展形成规模,那么这一矛盾还会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深而变得更加严重
(三)老龄产业兴起与发展
老龄化问题在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利的同时,也促进了老龄产业的兴起与发展。老龄产业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其主要是为老年人提品或者是服务,满足老年人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老龄产业的综合性较强,其包括生活日用品、家政护理、医疗保健、教育培训以及旅游等多个领域和行业。随着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他们对社会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这促使一个十分特殊的市场形成。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老年人收入的也在稳步增长,这就是老年人具备了很强的购买力。因此,老龄产业的市场容量十分可观。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0年老年人口消费占总消费的9.67%,这一数字将会在2020年上升到15.43%,2050年则会达到28.29%。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和其需求已经超过了老龄产业发展的速度。在未来,城市政府必须要根基自身的优势资源,制定出完善的产业政策,引导老龄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二、在老龄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几点思考
(一)在老龄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策略
随着人口红利优势的逐步减弱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城市发展必须改变原有的粗放经济增长的方式。城市发展要先适应老龄化社会并且能够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快产业的升级与转换。老龄产业作为综合性产业,其兴起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重点强调了关于老龄和产业的问题:“将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制定并且引导和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信贷、投资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老龄产业的发展。”面对快速老龄化带来的巨大的市场需求,政府必须要细化老龄产业的发展规划,采取由政府作为主导的多层次、市场化以及社会化的产业模式。增加对老龄产业的财政投入,全面扶持老年人口的吃、穿、住、用、行等行业,引导社会上的力量对老龄产业的发展进行投资,建立健全市场机制,构建完整的产业集群。
面对城市养生、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具有发展养生、休闲产业资源的城市先后提出了“养生之都”或“休闲之都”的城市定位,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城市品牌。在老龄化背景下,这对城市来说是个发展的契机。因此城市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发与养生和休闲相关的资源。以此来推动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的用地布局
在我国,大多数的城市在用地布局问题上,依旧是采用机械的分区模式。这种不合理的分区模式致使居住用地与工作、娱乐用地之间距离过大。在老龄化的背景之下,城市的用地应合理布局,减少交通给老年人带来的不便,为老年人创造更加丰富的活动空间。城市规划要将老年产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协调其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关系,明确专属用地的范围。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城市的品牌建设需求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侧率,尤其是老龄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的用地布局进行合理的引导,给老龄产业园区、老龄产业市场和旅游业预留出用地。此外,对公共服务社会和老年居住用地要重点安排,尤其是旧城改造的过程中,要增加其用地,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适合老年人的交通设施
目前,在我国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其往往是以“车”为设计出发点,这使得主要以步行或是自行车为出行方式的群体的道路使用权被无形的剥夺。因此,在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城市交通交通设施的发展应该以发展公共交通为主,努力的提高公交线网的密度,增加车站的覆盖率同时增加发车率。再此基础之上,还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公交车和站点,方便老年人的乘车。对城市内的慢行交通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满足老年人健身、锻炼的需求。
(四)让老年人参与城市规划
在我国的《城乡规划法》中,对公民可以参与的城市规划项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公民不能够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这使得公民只能够被动的接受规划的结果。因此,在未来城市规划中,我们应该落实这一方面的内容。使老年人可以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这样不但能够完善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手段和理论,还能够让老年人在参与规划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此外,因为有老年人的参与城市的规划将会更加符合老年人的需要。
结束语:
城市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其目的主要是用来维护社会各个阶层人民的合法利益。面对老龄化问题日益加重情况,城市在进行城市规划时,要从其发展策略,用地布局,交通组织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制定出能够满足老年人口需要的城市规划。虽然老龄化给城市方方面面带来的冲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消化掉,但是在城市规划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是能够很好的降低老龄化的影响。因此在城市规划时,我们必须要坚持规划随时展而变化。
参考文献:
[1] 冯健,刘玉. 中国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展望[J]. 城市规划, 2008,(04) .
[2] 杨西文. 老年宜居型城市环境探析——以西安市为例[J]. 城市问题, 2009,(08) .
关健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负担 养老保障
党的以后,我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人口增长过快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的生育率迅速下降;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使得人们的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提高,从而导致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特点
(一)人口老龄化的界定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龄人口的比重,相对于年轻人口所占的比重而言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也就是老年人口的比重日益增加的过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及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是指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价值观进步了,生育观也从强制性的控制生育到自觉控制生育,从而人口出生率急剧下降,青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老年人口的比重增加。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口老龄化是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提高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具有历史进步性。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中国人口规模大,基数大,人口老龄化过程来势猛,老龄人口规模不断增长,使得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占世界的2L29%;预计到2050年人口将增加到4.23亿以上,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2.3%,那时世界每4个老年人中就有一名是中国人。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国际上看,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由7%翻番到14%,所用的时间,法国为115年,瑞典为85年,前西德和英国为45年,美国预计要用75年,日本预计要用26年,中国预计也将用26年,成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2.中国人口高龄化显著。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较早地出现了西方国家高度老龄化社会的所有现象,即80岁以上的老龄中后期人口的比重提高得较快。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而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又快于老年人口。1950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不足200万,200(〕年达到了120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0.88亿。
3.中国将在经济不发达的社会背景下进人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与经济的发展具有时滞性。欧美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而来的,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人为的条件下,通过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出生率、生育率和自然增长率急剧下降,从而青少年人口所占的比重降低,老年人口所占的比重上升,这是一种刚性的过程。欧美一些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并制定了一系列较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以说是“先富后老”;而我国进人老年型人口国家时,农村人口占64%,缺乏必要的物质、制度准备,可以说是“未富先老”。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养老保障;改革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态势与特点
我国人口基数大,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达6.95%。到目前更已接近1.32亿。而且持续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25年60岁老年人口可达2.8亿.占总人口的18.4%左右;2050年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以上。老龄人口中,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以每年5.4%的速度增长.高龄人口已从1990年的800万增长到2000年的l,100万,到2020年将达到2,780万。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一个人口大国.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而生.呈渐进步伐,当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NP一般在l万美元以上。而我国成为老龄化国家时.人均GNP仅为800美元。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收入水平的变动、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有密切关系,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和大规模高速度的老龄化发展对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而言是一次挑战,经济压力不言而喻。
(二)我国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呈不均衡性
在上海,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238万,占总人口的l8.5%.到2025年将达到最高峰468.8万,占总人口的32.7%;北京2000年老年人口为188万,占总人口的14.6%,到2025年将会猛增到416万,老年人口的比例接近30%,大大超过现在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整体而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而在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明显低于东部。
(三)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愈益突出
我国城乡差别与人口流动使农村人口老龄化更加突出。就静态而言.由于农村婴儿出生率高于城市,因此老龄化程度城市高于农村;就动态而言,由于农村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携带子女流入城镇,城乡老龄化的程度正在接近.因此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愈益突出。
(四)女性老年人负荷沉重
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历史、文化、社会等原因.老年妇女容易受到性别和年龄的双重歧视,老年妇女比低龄妇女以及男性老人在生活上面临更多的困难,并往往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养老保障提出改革要求
社会养老保障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人口老龄化对其的影响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首先,养老保险居于社会养老保障中最根本的一环.以资金缺口直接衡量的话,人口老龄化使养老金和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大量增加。据统计,从1985年至1997年的l2年问,我国用于社会福利等各项支出从327亿元增加至3,043亿元,增长近l0倍,其中用于离退休、退职职工保险福利的费用(包括退休金)支出从149亿元增长到2,068亿元,增长了l2倍多,比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快得多。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看,社会保障各项费用的增长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近年甚至用于社会养老保障的基金人不敷出,据报道,仅2003年,由人口老龄化引发基金缺口,中央财政就至少要补助350亿。
其次,人口老龄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受到削弱,急需社会养老保障向更高层次迈进。我国人口寿命的延长,使高龄老人不断增多,家庭内的代际数将相应增加;伴随父母年龄的提高,子女的年龄也在相应提高,导致低龄老人供养高龄老人的局面产生,家庭供养能力会有所下降。而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发展,带病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比重日益增加,所以老龄化发展只解决经济供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好社会照料和医疗护理问题。因此,大力培育社会化服务功能,发展以社区为中心的各项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事业,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缺失,满足日益增强的社会养老需求,是人口老龄化提出的一个现实要求。
但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社会养老的发展同样面临较多的制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低、缺乏系统的老年服务体系、养老设施严重不足、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偏低等。具体就养老保险来说,目前我国城镇职工实行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计划,现收现付,从目前的情况看,每年的养老保险资金缺口还在不断地加大。据统计,25年后养老保险资金缺口可能会从现在的2000亿元增加到1.8万亿元。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在现行的养老保险计划下,中国的基本养老基金将在2032年左右开始出现收不抵支。现收现付制如果不进行改革就有可能把国家财政拖垮,很高的收缴比例也会给企业带来巨大负担。因此,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瑞士和日本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启示
瑞士是欧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日本是亚洲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由此而来的养老保险问题日趋严重。面对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两个同属于世界首富之列的国家,都采取了积极的防范措施,调整和改革了各自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一)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
瑞士和日本在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时,都以国家的基本保险为核心。这种单一的公共支柱虽然解决了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却难以同时肩负储蓄即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和保险即保障退休工人的基本生活的功能。两国的做法都是建立国家、企业和个人各自负责的多支柱制养老保险制度。在原有国家的基本保险基础上,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同时,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税收政策,鼓励个人通过储蓄为退休积累一定的养老金,将个人多余的资金以储蓄的形式进行融资。
(二)规范原有养老保险体制、控制新的养老保险规模
日本新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着手来规范原有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养老保险的收入,同时,控制新的养老保险收益规模。而瑞士则更多地通过复杂的收益与缴费的精算关系,确保贡献与收益的平衡。
(三)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的投入
面对人口老龄化,瑞士政府以建立养老金补偿平衡基金的方式,依托此项基金的稳定的投资回报,来弥补基本养老金计划的缺口,增加国家对养老保险的投入。而日本则更多地依靠政府财政的直接支出的增加。
(四)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
调整和改革后的基金制的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养老基金通过私营公司的管理进入国际或国内资本市场,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回报为目的。这样也就避免了现收现付制下,政治因素对养老金投资的影响,避免了将退休者的保命钱投资到或借贷到濒临破产的企业中。
四、加快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应对老龄化问题
(一)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形成多支柱体系
我国原来实行的现收现付的以公共养老金为基础的老年保障体系已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国家独立支撑的养老保险体系转化为由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承担已成为政府必然的选择。因此,我国应增加企业和个人的义务,在国家基本保险之外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支柱和个人自愿参加的其他补充保险,形成新的三元模式。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资金筹集、管理运作以及养老金发放方面,应该逐步分离,按照不同的管理方式分别实施。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基本养老金的比重应该逐步缩小,更多地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正在推行的是完全积累式的养老保险,仍处于探索阶段,覆盖面很小,保障水平较低。从我国人口变动的趋势来看,随着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农村青年人口的大量外流,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老人数量极大,农民本身又有土地使用权,因此从主体来说,农村养老应以家庭为主,社会为辅,提倡老人自养,树立自我养老意识。对于农村“三无”老人继续实行“五保”制度;对于遵守国家生育政策而形成的独子(女)户、双女户,继续推行计划生育养老保险。还可以因地制宜推广绿色养老保险,在乡村利用资源优势,开辟养老田、养老山、养老林、养老塘的形式,为农村老龄化人口自我养老提供一个平台。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可以自愿实行农民退休金制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老年农民或按年度或按月份领取一定数额的退休金。
(二)建立基金管理公司,加强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设
当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收缴与支付都由国家来执行,带有统筹的公有制的性质,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急需在资金运作方面下工夫。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养老社会保险经营上的不足、公共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收益率偏低的需要以及调动社会成员参与养老保险积极性的需要,都呼唤基金管理公司的建立和商业养老保险公司的建立。
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是依据法律来经营管理全国养老保险业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它利用社会成员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依法进行投资经营活动,以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增殖。目前,在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只能投资于政府公债、存人国家银行获取利息,受到通货膨胀等的威胁。特别是这几年,国家为了扩大国内需求,政府公债、银行存款利率在不断下调,养老保险基金实际收益率并不高。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能够将养老金的投资收益状况直接与公司的生存、公司的利益相联系,调动公司管理人员管理养老金的积极性。商业养老保险必将在养老保险体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养老金缴纳的时间长,有定期性,储蓄的时间也很长,比较适合作长期投资,而长期投资的收益则是很高的。
(三)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监督多支柱体系
政府对社会养老保险应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政策起引导、宣传和监督的作用,不直接管理基金。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基本养老金+强制性储蓄积累”的二元养老保险模式,从功能定位和保障目标上看两者应该有所区别,政府在此间的职能应该逐步分离,行使宏观调控职能。
人口老龄化的本身并非是问题,这只是一种社会人口比例的动态变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经的状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状态。然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给社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根源是老龄人口数量的庞大及所占比例较高,这给社会经济、政治、社会稳定及文化带来很大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中,主要劳动力无疑是青壮年群体,老年人是社会的一个帮助对象,由于身体条件的约束,老年人对于社会经济的创造较为微弱,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供养。由于中国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社会财富的创造不能满足对老年人的供给,对老年人抚养金的巨大额度的支付给所占较小比例的年轻人带来巨大压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跟不上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形成了巨大矛盾,尤其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不能够满足对老年人的抚养需求,造成地方财政赤字,导致经济危机。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高低并非直接决定老龄化压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必须结合经济基础相考虑,社会经济资源充裕,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社会可相对轻松。然而我国并不具备足够的经济条件,因此即使老龄化程度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要面临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压力。
2.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全球资源紧张和社会经济的震荡恶化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导致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被放大。城市化的进程使我国农村的劳动力不断聚集到城市以谋求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这对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城市青壮年劳动力的缺乏带来了一定的弥补,然而这对于农村中青壮年劳动力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农村生产力极度匮乏,呈现的是极其低下的经济收入状况,农村老年人由于生产能力和生产技能的缺乏,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收入极其微薄,并且农村中社会保障金的发放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老年人口基数过大,老年人抚养金常得不到足够保障,且农村人口社保额较少,在面对如今严重的“空巢”状况,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3.人口老龄化对文化的影响。自古以来,中国人传统是以孝为先,重孝道,在传统文化中具有浓重的尊老成分。在传统社会中,“孝”体现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家庭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核心部分,赡养父母对于孩子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对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之恩的报答。然而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导致我国在养老方面上从“用心”的重视文化和情感的模式逐步走向“用钱”的行为模式,老年人和他们的子女往往不住在一起,由于家庭观念中赡养父母的思想,子女们将金钱上的供养和帮助作为了赡养老年人的方式,和老年人情感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子女和父母之间的联系仅在于金钱供养或是帮助照看孩子,导致我国数千年来的“孝道”的意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家庭的经济资源相挂钩。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公共政策视角
人口老龄化状况的出现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发展现象,当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发展到达一定阶段,便出现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社会需要对于这种变化做出及时和有效的反应,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变化。然而我国现有的社会制度和政策体系不能适应当前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所需,导致一系列老龄化问题发生。因此必须对公共政策进行相应的调节,来有效地应对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问题。
1.不只停留在人口政策的调整。我国实施的计划生育等人口政策对于我国人口的调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特定时期的中国国情,面对新的人口年龄层次分配情况,人们习惯性地认为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应该依靠人口政策的进一步调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行带来的人口发展状况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相应的调整来面对老龄化的问题,然而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影响,还有人类寿命自身的延长方面的因素,仅仅依靠政策不足以改变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应该调整或重构制度安排,并且整合公共政策来进行当前社会年龄结构和现有政策制度之间的协调工作。
2.不只调整对于老年人的政策。人口老龄化并非只是老年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在经济、文化、政策等各方面需要协调的问题,并非仅仅通过对老年人的政策的调整就可以解决的。人生在各个年龄段的状态都是相互联系的,必须从各个阶段着手,对人口年龄结构进行调整,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的影响。人晚年的生活能力和早年状态息息相关,必须让青年一代重视健康,改变生活作息,有所积蓄,为老年时期做好储备。
三、结语
关注老年人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利用城市建筑规划来解决目前的老龄化难题,不仅是我国尊老传统的实际体现,也是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必然要求,它对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居住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相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引起了联合国及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关注。80年代以来,联合国曾两次召开老龄化问题世界大会,并将老龄化问题列入历届联大的重要议题,先后通过了《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十.一国际老年人节》、《联合国老年人原则》、《1992至2001年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全球目标》、《世界老龄问题宣言》、《1999国际老年人年》等一系列重要决议和文件。提醒各会员国"铭记着二十一世纪的社会老龄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对任何社会都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吁请各会员国"加强或设立老龄化问题国家级协调机构","在国家、区域和地方各级制定综合战略,把老龄问题纳入国家的发展计划中","为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做好各项准备工作",提出了"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的口号,以期增强人们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和老年人问题的重视。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趋势明显的态势,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和家庭小型化的结构叠加在一起,养老问题异常严峻。〖图1〗
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5亿,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增加4300多万,达到2.21亿,届时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表1〗
表1全国老年人所占比例增长趋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人口老龄化与城市建筑规划的关系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医疗保健事业的加强,人口死亡率在下降,人口平均寿命在延长,中国社会也正处于老龄化过程中。
如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同样是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尤为显著。我国有部分城市,特别是老城市,将提前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传统观念在变化,一些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将逐步转移到社会,其中老年人问题将首当其冲。如何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医",不仅是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也是城市规划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新任务。
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要从整体角度考虑设置老年服务设施,如老年大学、老年俱乐部、养老院、康复中心等,为这些设施及相应管理机构落实建设用地。在居住区详细规划中则要更细致地安排为老年人服务的基层公共设施,如老人公寓、老人之家、老人活动中心、门诊部、老年人服务中心,以及安排更多的室外活动休憩场所和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公共交通设施等。在居住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加细致,从住宅层数、住宅类型、户型比例到建筑细致处理,均应充分满足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如此形成一个从大到小配套的老年人需要的多层次、多样化的老年人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创造一个生活上能相对独立、丰富多彩的内外环境。体现国家、政府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视、对老年人的关怀,弘扬祖国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来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增加社会基本老年设施以满足老龄化量的问题
增加住房。随着核心家庭的普及和传统家庭的逐渐消失,居住建筑的户型将产生变革。一方面下一代与老一代分居现象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家庭结构演变具有的"分而不离"的特点,要求两代人的住房距离不宜太远,出现了小户型住户比重将明显增加的趋势。
增加老年公共设施。大部分老年人退休后,迫切需要向他们提供相应的文化娱乐设施。
增加老年公共配套设施。一些分布于居住区内的城市基层医疗保健设施(保健站、门诊所等)深受老年人欢迎,使体质较弱但病情不严重的老人不必前往距离较远的医院,可在社区内就近得到治疗。
增加老年管理机构并出台政府政策控制其财政分配。现在我国城市中,为老年人服务的养老院(敬老院)、老人公寓、康复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少得可怜,要进入这些设施条件十分苛刻、费用昂贵,致使相当数量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而又无人照顾的老人处境困难。〖图2〗
表 2 我国社会养老设施体系功能
改进居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以满足老龄化质的问题
住宅建设上应考虑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尽可能在同一楼层配置门厅、厕所、浴室、老年卧室,在楼梯、厕所、走廊等空间设置扶手,厕所、浴室尽可能确保可供护理的空间,为老年人创造独立生活的居住环境,为家庭养老创造条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在住宅建设中至少应在多层住宅的底层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进行设计,或为改造成为老年住宅创造条件,如减少室内外高差、将踏步改为坡道、将浴缸与洗脸盆分开以做到干湿分离等等。
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社区文化设施。目前在大多数居住区中服务设施十分欠缺,社会服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仅有的娱乐场所就是条件简陋的麻将室。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建议在居住区规划中配套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动中心,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和交往场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为老年人提供餐饮等服务,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与儿女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建立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卫生保健等服务,同时可吸收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图3〗
在居住区中大力推广“两代居”房型。鼓励儿女成家后与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应,又能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响。这种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养老、又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具有很好的社会意义。〖图4〗
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中应注重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的设计。根据老年人的行为特点,设置晨练场、门球场,各种形式的休息空间、交往空间等,尤其应鼓励老年人与青年人、儿童等不同年龄群体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会大环境之中。户外空间宜相对开放,使老年人与社区有更多的视觉和心理上的互动,避免过于封闭造成心理上的社会隔离感。强调无障碍设计,应包括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部分,前者着重于为老年人提供有利于发挥自理能力的居住条件;后者为老年人提供广泛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在老年人居住建筑与公共绿地及公共服务设施之间应提供一条或多条无障碍通道,保证轮椅能通达。
结语
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识,有心理学上的,有医学上的,有社会学上的。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老龄住宅政策,切实落实《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老年住宅“事业化”转变为“产业化”,在设计理念上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并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做好老年人住宅的外沿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贵庆著,《城市社会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林武著,《城市老年住宅区的户外空间设计》,华中建筑,2005
【3】林玉莲、胡正凡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内容摘要:产出性老龄化主张从“优势”视角认识老年人和老年期,将挖掘老年人口的潜能视为老龄化的应对之策。产出性老龄化既有利于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福祉,又可助益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因而为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积极视角。推进产出性老龄化应破除年龄歧视,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并努力完善政策设计。
关键词:老龄化 老年人 产出性老龄化
“产出性老龄化”的基本理念分析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结构的快速变化,老龄化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西方,老龄化研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90年代前,人们一般将老龄化定性为“危机”或“问题”,以凸显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90年代后,受后现代思潮、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学界开始关注老龄化自身的潜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成功老龄化、活跃老龄化等新概念,以探索老龄化的多样性和积极图景。产出性老龄化的出现就反映了这一理论转向。
产出性老龄化(productive ageing),又称“生产性老龄化”,最早由美国学者巴特勒提出。其一般被界定为“发挥个人能力从事商品和服务生产的老龄人口的任何活动,而这种贡献并不考虑老年人是否得到报酬。”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者指出:老年人的自我照料、自我成长等行为能够降低其脆弱性,也是对家庭和社会的间接贡献,也具有“产出性”,因而主张对“产出性老龄化”采取更具包容性的定义。
可见,与传统的“问题”视角不同,产出性老龄化是从“优势”视角看待老年人和老年期的。它反对依据生理年龄将老年人标定为“依赖者”或“非生产者”,认为挖掘老年人口的时间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可以实现“产出性”的老龄化。表1比较了产出性老龄化与传统老龄观的不同。从表1的的比较中可见,产出性老龄化对老年期、老年人、晚年生活及人际关系做了正向阐释。其视角下的老年人是自主的、有能力的、成长的,他们可以通过积极的身心调适和社会参与,获得有希望的、有产出的、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进一步说,产出性老龄化之所以将老年人的“优势”作为研究的起点,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老”的认识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传统上,人们常常将“老”定义为衰退或失能,认为老年人应当从经济生产和社会活动中“撤离”,要求家庭和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照顾和保护。由此,老龄化的结果就必然是消费性老龄化(consumptive aging)。而产出性老龄化的倡导者认为,“老”是被社会建构的。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老”不仅可以延后,而且有望保持较长的健康状态,因而个体的年龄与产出性并非高度相关。老龄化虽然给社会带来了压力,但也蕴含着资源。
“产出性老龄化”的积极功能探讨
从实现方式看,产出性老龄化包括了两个面向的活动:一是“外向性”活动,如继续就业、做志愿服务、照料他人。二是“内向性”活动,如继续学习、发展能力、自我实现等。虽然前者相对而言更富“利他”色彩,但后者无疑也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了可能。由此,老龄化作为人口演变的自然过程就被赋予了积极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可以改善个人及家庭的福祉
首先,产出性活动有助于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其自养能力,因而可以减少老年人对亲属的依赖,并促进家庭资本存量的增加。其次,老年人参与社会的过程也是发展能力、拓展社会资本和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因而有利于其维持自信心和效能感。既有的实证研究已一再证实:参与社会改善了老年人的自我功能,增加了其对生活的期望,使之更为坚强和乐观。再者,老年人参与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离群索居对身心功能造成的损害,促进了健康老龄化。正如Kaye和Butler等人的研究所发现的:产出性活动使美国老年人的残疾率明显降低,他们对健康状况的自评结果更趋积极。
(二)能够助益经济发展
首先,产出性老龄化倡导老年人延长职业生涯,可以为经济发展储备更丰富的人力资本。其次,老年人继续就业也意味着养老金发放时点的延后和社会转移支付压力的减轻。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算,退休年龄每提高1年,养老金支出占GDP的比重就会下降0.6-1个百分点。而且,推迟退休也往往伴随着社会保险缴费期的延长,因而有助于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再者,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非正式照顾,参与社区建设,也可以降低公共服务的成本,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支持作用。正如澳大利亚长者协会在2009年报告中所指出的,“老年人对GDP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如果把他们提供的无偿照顾儿童和残疾人的工作交给领薪人员去做,每年的经济成本将高达48.11亿美元。”
(三)有利于推进社会建设
首先,老年人运用知识和经验,发挥专业和特长,可以补充机构正式服务的不足。例如,我国老龄委发起的“银龄行动”就动员了许多老年知识分子为有需求的人士提供医疗服务、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其次,老年人参加社区组织、互益团体,从事慈善或公益活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团结与社会和谐。再次,老年人照顾家人、关爱他人,也有助于融洽代际关系,推动利他主义精神的传承。在美国,非营利组织“老人团”推出的“退休老人志愿服务”、“寄养祖父母方案”和“长者之友”等项目就调动了老年人的参与热情与服务能力,其成功经验已被载入2009年联邦政府颁布的《肯尼迪服务美国法》中。
总之,产出性老龄化为应对“人口革命”提供了一个潜在的积极视角,即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会、发挥能力不仅可使老年人自身和家庭获益,而且也能够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以“产出性老龄化”应对我国老龄社会的挑战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龄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从2000年的1.3亿增长至2009年的1.67亿,并将在本世纪上半叶加速发展(见表2)。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发达国家已出现的社会福利需求增多、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巨大、社会抚养比上升等问题也必将会困扰中国。既然老龄化不可回避,那么未雨绸缪自是题中之义。
笔者认为,推动老龄社会的继续发展固然应依托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但造就能动的参与主体,借鉴后工业社会的成功经验,推动老年人口的潜能转化也不可忽视。
(一)转变老龄观,破除年龄歧视
传统观念强调身心老化的绝对性,主张依据年龄分配社会角色,从而建构了对老年人的年龄歧视。老年人被要求“撤离”,采取与生理年龄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生活风格。这不仅忽视了老年人的多样性,强化了其作为“边缘者”的角色,而且也使老年人力资本处于闲置状态。可见,“年龄歧视是产出性老龄化的主要对手”,推进产出性老龄化首先应促进社会老龄观的转变。
对此,老年机构、媒体和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做的工作有很多,例如开展权威性的调研研究,肯定老年人口的贡献;通过正面的宣传报道,重建老年人的社会形象;大力倡导产出性老龄化理念,解构“年龄”与“产出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其次,在制度层面要针对年龄歧视进行立法。目前,美、英、荷等西方国家以及邻近的日、韩等数十个国家都已出台了相关法案,制止基于年龄设定障碍,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我国也应加快这一立法进程,推动包括老年人在内的边缘群体融入主流社会,建设富有包容性和凝聚力的和谐社会。
(二)学习成功经验,增加老龄化的产出
当前,发达国家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的后工业国家已经启动了产出性老龄化,并取得了一定经验。
推进我国老龄社会的发展可以借鉴其成功做法:
其一,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提升参与能力。包括:开展老年职业培训,为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和职业角色适应辅导,发展社区教育体系,向老年人开放专业/职业资格认证等。
其二,以志愿服务为重点,并辅之以健康老龄化策略。主要是完善志愿服务管理体制,进行志愿服务立法,强化志愿者激励机制。同时,加强卫生福利资源的投递,通过社区干预提升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其三,延长退休年龄,改革养老金政策。目前OECD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比我国晚7年左右,60岁以上人口的劳动参与率达40%以上,日本、冰岛、新西兰等国甚至达到了70%,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创造着财富。同时,通过改革养老金政策,发达国家已经遏止了提前退休的势头。它们采取奖励劳资双方的政策,使老年人能够“工作更久”。
其四,支持老年人提供非正式照顾。通过舆论宣传、经济补贴、心理及技能辅导等,鼓励、协助老年人照顾家人、亲友和邻居。
(三)创造参与机会,完善制度设计
从某种程度上说,老龄化的产出性是参与主体与机会结构互动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如果老年人具有产出能力和参与意愿,而社会的机会结构又是开放的,产出性老龄化就会大大增加。由此,提供参与机会是推进产出性老龄化的又一关键。实践经验显示:采取政策优惠鼓励各类组织使用老年人;加强政府在理念宣传、项目示范、资金支持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合作机制;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要设计服务项目等,皆有助于为老年人创造参与机会。
当然,推进产出性老龄化也要警惕3个误区:一是如果将产出性参与“义务化”,就会加剧老年人的不公平感;二是如果只关注“老年精英”的社会参与,就会加剧老年群体内部的阶层分化;三是如果不能关照老年人口的多样性需求,就会降低产出性老龄化的效果。为此,在政策设计时应强调灵活性与包容性相结合,注重倡导与强制之间的界限。因为产出性老龄化所期冀的是自主的、积极的、多样化的晚年生活。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是产出性老龄化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M-H. Nancy, J. Hinterlong & M. Sherraden. 2001. Productive aging: concepts and challenges.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A. C. Mui & T. Shinbusawa. 2008. Asian American elders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N. M. Peel. 2008. "Volunteering as a productive ageing activity: The association with fall-related hip fracture in later life." European Journal Ageing, 5
4.W. Kaye, S. Butler & M. Webster.2003. "Toward a productive ageing paradigm for geriatric practice." Ageing International, 28(2)
5.OECD. 2005. "High-level policy forum aging and employment policies Brussels." 17-18,October.省略/site/0,3407
6.E•Ozanne.澳大利亚产出性老龄化的政策和项目[A].第5届社会政策国际论坛论文集[C].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2009
7.赵怀娟.“生产性老龄化”的实践与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0(3)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全民健身计划;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1-0119-02
引言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总人口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19%,人口老龄化的基数大,联合国的人口数据曾预测,到203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范围内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使得我国消费机构、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如何能够尽快实现健康老龄化已经是现在很多国家将面临的一大社会问题。健康老龄化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对我国全民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健康老龄化
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能够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智力、体能、身体,拥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得社会在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不会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主要的特征是认知、情感状态、躯体健康程度,健康老龄化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生活方式、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服务、退休制度以及养老金等等。老年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完善在健康老龄化实现的过程中拥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老龄化
从科学定义来说,其实人口老龄化可以看作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总人口中年轻人数量的减少或年长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也同时增长的动态过程,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老化,主要强调的是人群的老化。联合国定义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主要是依据60岁以上(包括60岁)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了10%或者是65岁以上(包括65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
二、理论支撑
(一)去标签化理论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给一个人贴上一“标签”,这里的标签是指一个人被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其行为进行了定义。在现在的社会当中,一提到老年人,大家就会给老年人一个标签,就是弱势群体,觉得老年人在很多方面的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对社会的贡献会越来越少。这种贴标签的行为,会对老年人本身造成一些伤害,会让老人否定自身的价值,觉得自己已经老朽、无用,在生活中是如同累赘一样的存在。
(二)老年次文化理论
老年次文化理论认为,因为老年人身体的衰退,社交功能的减退等等,所以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是很困难的。结合老年人参与老年次文化需要凭借社会参与程度和老年人对老化抵制的因素来定。在遵循老年群体的价值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前提下和老人进行交流与互动,在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强迫接受其他老年人群体的文化。在制定老年社会工作类的项目中要以老年人次文化的内容和特点为基础来衡量。
(三)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中主要讲的是,他人将老年人的一些行为当作是不正常的行为后,使得老年人的自我认知发生了改变。就比如说,在生活中样样替老年人做决定。这会形成一种潜意识,使老人有了依赖性。这一行为使得老人在日后的生活中逐渐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自主能力。社会工作者意识到,有时候老年人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是受到了自己暗示的影响,并不一定是老年人自己没有能力。在帮助这些老年人的时候,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老年人增强自信心和提高自身的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中主要讲述了如何改变老年人现存的客观环境,从而帮助老年人重建自己的自信心。社会工作者首先应该让老年人本身了解到这个社会上所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以及对老年人的错误偏见。其次是通过政府资源来改变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客观环境所造成的问题。最后是激励老年人拥有自己决定的权利和提升老年人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问题。
三、推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各国政策措施
每个国家为了实现健康老龄化都依据自己本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以及特点而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不同的养老模式中有很多的闪亮点,是可以结合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实际情况借鉴过来的。
(一)日本
日本是众所周知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之一,日本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便很重视本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了实现健康的老龄化打下了基础,在1978年,日本首次推出一个计划主要是针对健康老龄化,这个计划就是国民健康运动计划,主要是为了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普及人们重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在1999年又制定了黄金计划21,主要为了延长本国国民的健康寿命。在2000年推出《护理保险制度》,在日后的年间不断改善和修改,改善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主要针对老年人的居家服务和在养老院居住的老年人服务。于2002年制定了《健康增进法》,为推动国民健康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2013年修改了《老年人就业稳定法》中的退休员工的年龄标准,将原来的60岁改为了65岁,但也并不是硬性规定,而是依据个人的意愿而执行的。
(二)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是极其迅速的,在这样的背景下。2001年澳大利亚联邦卫生部公开了《老龄化澳大利亚的国家战略》,这一战略中将老年人视为有长期经验的老年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不是看作是一种负担。同时还提出完善已经运行已久的养老和退休制度。2003年联邦卫生与老龄部和卫生与福利研究所联合了《澳大利亚老龄化研究议程框架》,这一框架确定了老龄化应该优先研究的六大领域。
(三)美国
美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开端是从20世纪40年代初,相对其他国家来说,美国的人口老龄化相对发展得缓慢。最早出台的相关政策是1935年的《社会保障法》,但并不是完全针对老年人的,真正对健康老龄化有所推进的是1965年出台的《美国老年法》,这一法律的颁布使得美国老龄行政机构有了法律的支持。之后为了完善老年政策法规,又出台了《医疗保障方法》和《健康照顾计划》两部法律。至此,美国为了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做了全面的准备。1973年公布了《老年营养项目》,此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了家庭服务。2000年开启了《国家家庭照料者支持项目》,这一项目由老龄署向各地州以及地方提出拨款支持,鼓励家庭照料者帮助老人实现居家养老,并只针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家庭。
四、我国老龄化的特点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首先,从老龄化发展的速度飞快来说,其实我国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并不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发展最严重的国家,但是我国却是人口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次,我国老龄人口的规模很庞大,我国目前以65岁为老年人的标准来计算,老年人口已经达到9 000万,并且这一数字在不断上升。再次,我国同时也属于未富先老的国家之一。像日本、法国等很多国家都是国家的经济先富裕起来才步入老龄化社会。这也导致我国需要在一个经济相对来说并不发达的背景下来面对老龄化这一问题。最后,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相对快的地区老龄化发展得更迅速,例如,城市先于农村、东部沿海地区老龄化快于内陆地区等。这一老龄化的趋势是极端的不平衡,拿西部的新疆来说,现在人口结构还是青年型人口结构。这样的地区差异也使得实现健康老龄化面临了多重挑战。
五、我国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
(一)建立合理的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最佳路径,虽然现在很多人的健身意识相比以前要强了很多,但是从整体来看健身意识还不够强。政府在这一计划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可以建立一些社会组合和地方单位的体育健身活动,完善现有的社会服务。要想实现健康老龄化,我们所指定的全面健康计划必定要长期执行下去才能达到效果,最终使得全民的素质都得到提高。要想建立全民健身计划,同时也需要我们的体育设施建设、体育保险体系、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也要相互呼应、相互支持,有了这种呼应和支持,这一计划才有了保障。
(二)健全养老保险制度
健全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老龄化目标的制度保障之一。首先,在健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经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模式,毕竟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比发达国家要晚,因此这些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问题方面拥有更多的经验,许多政策和措施的建立更早。其次,要确定养老保障基金有稳定的资金来源。再次,是实行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是国家主导的立法支持,一方面是企业的养老保险金由企业内部决定,最后是个人的养老保险遵从自愿的原则。这三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基金的缴纳模式对于我国来说是很合理的。
(三)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
在中国,大部分老年人的生活起居都是家人来相互照顾的,但是,这种照顾毕竟还是缺乏一些专业性的。一方面机构可以提供一些免费的培训和指导,主要针对家庭照顾这一方面。对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用户能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增加老年人在家中的照顾时间。另外一方面,从社区的角度来看,要不断完善社区的服务体系和加大社区建设的力度,合理运用现有的卫生资源,不断推动资源配置的进一步改进。
(四)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
现在我国的基础卫生建设随着时间的推进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还是应该进一步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更多的存储及卫生保健服务,大的方面以社区为单位,小的方面以家庭为单位。为老年人的根本保障做出更多的改变,例如在护理、医疗、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等方面。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机构来宣传,使得老年人从自身方面增强自我保健的意识和对一些疾病的预防知识。这些都是可以促进我国实现健康老龄化的因素。
六、结语
实现我国的健康老龄化要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来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培养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人才是很关键的一点,有了更多的这样的管理者,才能更好地完善社会体育体制,充实老年人社区体育活动,使大众体育的普及率开展得更为顺利。同时还要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将家庭照顾和机构照顾相结合、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等方面着手,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从根本上有所改善,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汤哲.老龄化社会的医学模式转变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影响[J].世界医学杂志,2003(1).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R].2006.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影响都是深刻的,尽管各个发达国家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的时间有早有晚(法国最早为1865年,日本最晚为1970年),各国的老年人口比重有高有低,但是它们在将近一个半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并没有被日益严重的老龄化拖垮,因此,其中必有值得借鉴之处。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各国所采取的基本对策和措施大致是相同的,其中主要有:
设立老龄机构
很多国家的政府设立了老龄工作管理机构,在议会成立咨询委员会,在社会上建立老年问题学术团体,把老龄工作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例如:
英国政府由卫生部、劳动保障部和社会服务部分工负责老年人的养老、医疗和服务工作。内阁设有“补充给付委员会”,下设区域分会和地方基层分会,负责申请、调查和发放老年救助金。政府通过老龄问题学术机构定期召开老龄学术研讨会,促进学术专家、政策制定者与实践者的交流与合作。
日本总理府设有“老龄问题研究室”,厚生省设有“老人对策室”,都、道、府、县、町、乡设有“福利事务所”,主管老年福利事宜。各级政府把老龄工作列入政府工作计划,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参加“老龄政策和老年工作研究会”。
立法保障权益
保障老有所养是老龄社会的首要任务,先期进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在应对老龄化挑战中普遍通过立法来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七大工业国家中政府首次为养老保险立法的时间分别为:德国1889年,英国1908年,法国1910年,意大利1919年,加拿大1927年,美国1935年,日本1941年。此外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老人福利法》、《老人健康法》;美国还制定了《美国老人法》和《禁止就业年龄歧视法》。
鼓励生育
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和劳动资源减少,是发达国家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缓解其不利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实行鼓励生育政策,对多子女家庭给予经济补贴,设想通过提高人口出生率,减缓老龄化发展速度。例如:
法国、德国和芬兰对多子女的家庭发给家属津贴。芬兰的孩子津贴标准是:第1个孩子每月535芬兰马克,第2个孩子每月657芬兰马克,第3个孩子每月779芬兰马克,第4个孩子每月901芬兰马克,第5个及以上的孩子每人每月1023芬兰马克,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每人每月加发200芬兰马克。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改革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各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为了防止老年人陷入贫困,避免退休金制度崩溃,不断改革国家养老金计划。有些国家还最大限度地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并对退休人员无退休收入的配偶发给家属保险津贴。例如:
美国的《老年人和遗属保险》供养亲属津贴的标准规定:退休工人65岁及以上不享受养老金的配偶,依法领取相当于受保人退休金50%的亲属津贴;受保人死亡后,其65岁及以上的配偶,领取受保人100%的年金。
发展高科技
发达国家认为解决老龄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最大动力是发展高科技。美国全国老龄问题研究所人口统计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苏茨曼认为,经济增长率远比人口老龄问题重要得多。美国发展高科技所带来的经济高增长率在减轻人口老化的压力方面很有作为。
鼓励延缓退休
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危机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以及老龄化进一步的发展,导致发达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出现了基金困难的局面,部分国家甚至陷入了养老基金入不敷出的困境。为了保持收支平衡,保持养老保险制度持续发展,一些国家相继采取了提高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鼓励延缓退休的措施。
据国际社会保障协会统计,近几年来已经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提高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的计划,其中美国每年提高2个月,计划到2007年提高到67岁。日本争取在2025年前后把领取退休金法定年龄提高到70岁。
接收国外移民
欧盟统计办公室2001年1月8日公布的资料表明,移民使欧盟的人口增加,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1999年欧盟接收移民72万人,2000年上升到81.6万人。瑞典每年接收移民1万多人,现在外来的移民已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0%。联合国预测,不少工业国家都将面临沉重的老龄化压力,需要吸收外国移民作为新的劳动人口。
发达国家通过吸收移民来缓解劳动力不足,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做法,已达成国际共识。预测2000年到2025年,发达国家每年平均接收移民128万多人。
“积极老龄化”
引言:自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这次普查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而人口老龄化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其影响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因此,企业管理者对中国老龄化的新变化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人口老龄化的标准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变化
到目前为止,关于人口老龄化,世界上尚无统一的标准。但为了研究方面和进行国际间的对比,专家和学者们常常用一个重要的指标来界限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否大于7%。
根据六次的人口普查的资料,我们整理了与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关的统计数据(见表1)。我们可以发现,从前面提出的指标来看,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们再看2010年的数据,发现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快,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8.9,高于2000年的7%;老龄化指数更是翻倍地增长了:从2000年的28.7%上升到2010年的53.4%,表明中国人口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时,新生人口在不断地减少,这主要是计划生育使得出生率下降而造成的。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加快,特点突出。
表1 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关的资料
资料来源:stats.gov.cn/
备注:①本文人口数据均不含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金澎、马组岛屿人口。
②老龄化指数(也称老少人口比)=(65岁以上人口数/0~14岁人口数)×100%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新变化的特点
速度在加快,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很大。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8838万,占世界老龄人口的21.4 %,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而2010年达到了11883万,绝对数已经突破千万,依然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老龄化指数上升迅速。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老龄化指数从1990年的20.2%上升到2000年的28.7%,上升幅度只有8.5个百分点;而2010年的老龄化指数上升到了53.4%,上升幅度高达24.7个百分点。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指数上升之迅速。
经济发展水平跟不上老龄化的进程,“未富先老”特点突出。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跟不上老龄化的进程,而且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极大。一些发达国家在1900年左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均已超过了2500 美元(1990年的美元)。而我国即时是2009年的人均GDP换算成1990年的美元也只为2440美元,也就是说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接近10年后人均GDP才勉强达到发达国家刚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