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19 10:11:34
导语:在园区运维管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智慧园区信息化趋势
当前,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处于更新换代的重大变革期,宽带化、三网融合进程不断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快速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交融发展,信息基础设施走向以光网、无线宽带为主的新阶段。高速、宽带、融合、无线的新一代智能信息基础设施将成为现实,满足随时、随地、任何物、任何人都可以上网以及所有人或物的联通。随着光网和无线宽带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渐完善,各项信息化应用开始向更多领域延伸,拓展到社交、娱乐以及商业活动中,提供绿色、安全、高效、智能、便捷、低成本的信息和网络服务。
电子政务的普及促使了政府行政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由注重履行政府职能,向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转变,更强调为公众和社会提供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无缝服务,使得传统政府由多层次、多部门、以“管”为目的向一个“智能的”、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效透明服务型政府转变。园区政府信息化以政务网络为依托,建成园区统一的网站编辑平台和平台,在继续加强园区门户网站的建设的同时,完善多语种网站服务,注重服务效果的提升。通过网上政府,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面向政务的管理和服务流程,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促进政府组织扁平化,实现对整个业务链的一体化管理,从而极大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通过政府信息化实现无线招商门户,开办招商引资网络洽谈会,创新数字化招商引资途径。通过园区公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承载基础地图数据,在各有关单位设远程工作站建立基础数据与应用管理支撑平台,实现园区管理“一套图”。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广泛深入应用,形成无所不在公共服务环境,逐步整合共享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电信、有线电视、银行等部门的信息系统,形成园区便捷高效的公用事业服务信息网络平台。政府信息化工作重点向服务转变,为园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服务,为园区居民提供及时、虚拟化的生活服务,促进形成公平、和谐的园区社会氛围。
随着园区信息化需求不断提升,信息资源的整合建设成为必然趋势。园区的信息化节点很多,有的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如政府体系内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公安、一站式服务中心、进出口口岸等,另外还有企业、电信运营商开发运用的网络。但这些独立封闭的节点相互间能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多。在这种构架下,不同业务信息系统可以与上级条线联通,但不利于一站式服务,造成了严重的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互联不畅和资源浪费。电子政务方面,园区政府各局办、直属单位按照业务属性和有关规范标准,分别做好网络接入和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建成集政府信息与查询,在线办事咨询、交流、监督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网站群系统。园区建设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数据交换、数据接收、数据安全、数据质量等数据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逐步形成统一的数据接收、存储和机制,实现对四大基础数据库的实时交换与共享。同时梳理各部门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形成信息资源共享目录,通过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平台满足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需求,实现常态化的数据共享交换模式。加强与市级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逐步实现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支撑业务协同。进而整合园区企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建设园区数字中心,联合企业机关的计算资源,建设具有高性能计算、存储能力的、面向园区企业、组织开放共享的云服务数据中心,开展计算、存储、备份、咨询、托管、测试等多种业务,使有效整合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在智慧园区建设中,随着园区管理机构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逐渐完善、园区工作重点从事务向服务逐渐转换,企业信息化成为政府关心的重点。智慧园区建设抓住“两化”融合的契机,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培育试点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生产方式,加快发展园区经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换和产业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园区之间的便利沟通,实现园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同步发展,帮助园区建立起基于管理模式的新型业务系统,提高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智慧园区的竞争力。园区管理机构将重点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途径,加强项目建设、技术改造、企业合作、企业管理,推进云计算服务和支撑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着力提高智慧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点建设新兴产业研发孵化平台、多元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建设管理服务系统和网络销售系统,培育智慧园区电子商务平台,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智慧园区总体架构
当前园区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在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园区经济转型、社会和谐。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与融合,提升园区政府的管理、服务、引导能力,提升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的效率,提升园区运行的智能、顺畅程度,提升园区居民生活的便利水平,是智慧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智慧应用体系是智慧园区建设重要的部分,也是可以直接提升园区管理服务能力、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构成,智慧应用体系分析、整合园区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是园区运行更加智慧顺畅,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应用体系包括一个支撑平台和四个应用体系。
智慧应用支撑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技术,通过网络把多个成本相对较低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具有强大计算、存储能力的完美系统,并借助SaaS、PaaS、IaaS等模式把这强大的计算、存储能力分配到终端用户手中。“云”中的资源在使用者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
安全高效的的电子政务体系以网络为依托,以社会的需求为中心,以“政府就是服务”为出发点,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将传统的政府管理、服务工作移植到网络化、数字化的环境中,帮助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快速、高效地解决各种事务,协调各种关系。电子政务体系包括网上协同办公、联合行政审批、行政监察、经济运行调节、市场监管、招商引资管理等多种政府管理、服务功能,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从“一个政府、多个部门”向“多个部门、一个政府”模式转变。
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城市管理模式为目标,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应用理念及最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成果,广泛布局立体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的感知网络,特别是探索在尽可能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信号灯、电灯杆等)上,附载以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等为核心的新型感知终端,全面、实时、准确获取城市运行的相关信息,在园区安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能源管理等方面实现城市运营管理从“平面管理”向“立体管理”的转变,提高城市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深入智慧的两化融合体系是园区推动经济转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抓手,两化融合体系包括提升传统产业智慧化水平、扶持壮大新型融合智慧产业、建立扶持有利的公共服务体系等。
全面便民的数字化民生体系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城乡一体、服务为先,重点加强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等领域信息化建设,形成新型的全方位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事业、电子商务向社区、街道延伸,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为园区群众构建亲民、便民的数字化生活环境。
信息资源建设体系应在园区已有的政务信息化基础上,遵循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在智慧园区建设的统筹规划下,依照“一体化”集约共享的建设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应用为关键,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通过安全、通畅的信息资源交换,实现园区各单位间资源共享,达到业务协同。
信息资源数据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四大基础数据库,其次是园区管理、服务所需要的各类主题数据库,例如市政数据库、决策支持数据库等,信息资源数据还包括视频监控、传感器、RFID等感知层上传的数据。
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的建设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标准,规划和完善园区内各类主题的应用框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换和共享的业务资源指标体系,实现不同部门、不同行业间的资源共享。
共享交换平台是业务系统间无缝共享数据、连通信息孤岛的高速公路,为实现应用层各种应用系统的搭建和运行提供支撑服务,包括目录服务系统、交换服务系统、安全服务系统和导航服务、平台管理服务等。
集约共享的信息资源利用体系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从部门级到区域级的提升。通过加强数据的统一管理,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通过数据的共享交换,实现了智慧园区运营的高效协同,实现了由数据转化为价值。
通过构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为园区内的组织和个人提供安全、高速、便捷的网络环境,实现园区内的部件、人员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奠定了泛在感知的网络基础。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全面覆盖的感知层和泛在的传输网络层。
全面覆盖的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采用的感知方式也不尽相同。通过信号、ID和位置感知网络的全面建设,实现对园区主要的公共场所、野外水源、家庭住宅、生产场地和移动车辆等实现感知网络的全面覆盖,使得园区各元素的各类信息均可接入到传输网络层。
泛在的传输网络层建设以泛在接入、高速传输、安全融合为目的,高标准、高起点、集约化规划和建设面向未来的FTTx网络,大规模部署高速无线宽带覆盖,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的融合,构建大宽带、全业务融合的有线无线高速的全覆盖网络,实现多种方式随时随地接入。
智慧园区安全体系需准确建立在业务流程整合、业务数据规范交互基础之上,从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角度提出安全体系的设计思路和安全防护策略,以“整体合规、资源可控、数据可信、持续发展”的生存管理与安全运维模式,详细分析智慧园区安全体系建设的必要性,界定智慧园区网络区域边界范围、安全保障技术路线、安全防护策略等,以此为园区服务机构、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等提供安全有效、规范合规的信息服务。
智慧园区的典型应用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园区企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不足,IT预算有限,无法体会到昂贵的IT设备和应用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如今,云计算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大企业级的技术与设备,价格则相对可承受,使用起来也更加简单便捷。一方面,由园区政府建立面向中小企业公共云服务平台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信息化建设问题。首先,云计算能够为中小企业节省IT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其次,云计算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多样的信息资源和应用软件服务。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云平台还可以为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享平台,通过投资建设、资源整合等多种渠道,开放网络数据通讯、数据中心、软件构件库、安全服务、软件评测、在线与离线培训、集成电路设计服务、软件出口、嵌入式软件技术服务、多媒体软件技术服务等服务或功能,支撑中小企业在产品研发工作中的普遍需求,提供共性的技术和服务。
以支持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为例,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功能是在创新过程中,开展检索、查询、实验、测试、试制、中试等活动提供设备、仪器、场地、咨询、认证和技术指导等专业的各类公共服务机构群体。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服务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利用社会服务规避技术风险、降低开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和提高创新效率,其典型应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电子认证公共技术服务。以国家电子签名证书策略为核心,搭建证书策略体系实现框架和技术方法;在证书策略体系的基础上,实现经过认证的数字证书之间的互信和互认;建立电子签名证书资料备份库,为电子认证行业监管信息采集与数据服务、数字证书和可信数据电文统一验证及公共服务提供支撑。
智能移动终端技术服务。为园区企业提供包括资源共享、技术交流、行业服务等内容的服务平台,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质量检测平台、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智能移动终端软件资源库,包括智能移动终端软件的案例库、缺陷库、标准规范库、政策法规库、开发资源库、质量信息库、软件版权库和技术人才库,相关资源库以智能移动终端软件公共服务支撑平台为窗口对外提供服务。
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充分体现了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大量整合了云中的软件和硬件资源,并将这些资源封装成不同类型的服务提供给相关企业。从用户体验角度划分,园区公共云服务平台总体架构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应用层SaaS,三层相互独立,提供的服务不同,面对的用户也不尽相同。
一、开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按照局党组关于在全系统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工作方案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我所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动员,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全面完成了学习调研、分析检查、整改落实三个阶段的各项工作,基本达到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要求和“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总目标,并结合工作实际,把交通综合执法工作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推进综合执法和服务管理年工作
为确保综合执法工作和运输管理服务年在辖区内顺利开展,我所成立了以所长为组长,副所长为副组长,全所执法人员分成两组进行综合执法和服务年活动。要求全所人员紧密团结,精诚合作,全员参与,全所负责人必须深入执法现场第一线,有问题有情况必须在第一时间相互沟通、相互协作,以确保综合执法和服务年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认清交通综合执法和运输管理服务年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随着国家费改税政策的实施,社会上包括交通人自已,认为以后无事可干了,在辖区内,经常有镇村两级干部、车主、老百姓等向我们咨询,你们交管所不收费了,现在没事了,以后怎么办。面对这种状况,我所按市局布署,随即召开全所人员会议,所班子成员通过研究相关法律法规,解读有关政策文件,认为交管所是交通局授权的执法单位,规费征收只是交通局授权执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赋予交管所的执法职能并未改变,只是以前工作重心在收费上,而不是在管理和服务上,因此全所人员统一思想,统一口径,在执法过程中,在工作上与相关领导、老百姓接触过程中统一解释和宣传,让广大业主、相关领导、老百姓了解到交管所不仅仅是收费执法部门,而且对辖区内不规范经营的运输经营行为、驾培市场、汽车维修、码头装卸及路政管理等也有参与管理和服务的权限。让社会知道交管所是在交通局领导下的一个具有综合职能执法的部门。同时所里要求全所人员要弄清弄懂综合执法和服务年的内涵,实质就是在交通局的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兄弟单位的配合下,实行的一种多部门联动,全面参与运政、路政管理的全方位执法概念,认识到综合执法工作对于维护运输市场秩序、服务人民百姓和广大业主、保护公平竞争、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做好调研、深化管理,在辖区内有序推进交通综合执法和运输管理服务年工作
1、围绕服务年,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全所开展“三走进、三服务”活动,先后对辖区内的两家货运企业、一家客运企业、两家港口码头、三家汽车维修企业、二家驾培单位、三家危险品运输企业等近十五家单位进行了走访沟通,同时借践行科学发展观之机对四个基层单位、相关党员、老百姓进行测评调查,向他们宣传交通综合执法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沟通,方便服务,解决困难,了解最基本的行业状况。
2、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综合执法素质,提升服务水平。面对“费改税”后,执法人员一时难以从以前的收费执法状态中转变过来,所里要求全体人员必须学习交通行业管理业务知识,全体所长要带头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要言传身教,相互讨论研究,全面掌握交通行业管理的相关知识,为交通综合执法和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打下理论基础。同时所里要求全体人员在进行综合执法过程中,对违章事实,对被处罚对象的法律适用条款,必须做到百分之一万把握,对吃不准的要问,对无把握的该放行的要放行,通过学中干、干中学的反复磨练,极大地提高了全所人员的综合执法和服务素质。
3、加强市场监管,深化行业管理。在综合执法方面,今年以来我所主要是对辖区内无证经营的车辆、无从业资格证从事经营的人员、黑驾校、抛洒滴漏影响路面行车安全、损坏路面、黑点修理、危险品运输、黑车载客等违章经营行为进行查纠,重教轻罚,共办理违章案件数约262起,出动执法人员3000人次左右,完成罚没款31万元,同时对辖区内查获的一家无证经营的修理厂、两家无证经营的码头给予了行政警告处分,要求其限期办好相关证件,依法经营,促进了辖区内运输市场有序运行,维护合法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4、重点突出、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进行综合执法和服务年工作。针对今年暑期,境内学生参加驾培人数激增,导致扬州、刊江、高邮的一些黑驾校在辖区违规经营,一些正规驾校反应强烈,对此我们重点进行了整治,并对查获的违章行为进行了处罚,净化了辖区驾培市场,保护了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同时对辖区内严重抛洒滴漏,影响行车安全、损坏路面的情况,我们也作为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项整治,并进行了相应处罚,取得了较好效果。对一些因历史原因,多年未办证经营的运输单位,我们多次上门服务,要求其办证,整改,循序前进,逐步引导。例如送桥向阳桥码头,多年来一直无证经营,我们多次上门宣传教育,要求其整改落实。
5、与兄弟部门联动,进行综合执法和服务年活动,调处辖区内运输市场矛盾。在开展综合执法和服务年活动中,我所非常注重与兄弟部门的互动工作。与运管处、客管办调处了辖区内中巴车与出租车、农公班与仪征班为争客源相互打架斗殴,堵塞路面的客运矛盾,规范其经营行为,要求他们开文明车,做文明车主;与运管处配合,帮助四乡镇进行农公班车候车亭选址建设工作;与汽维行业管理处合作,深入修理一线,对相关业主进行宣传讲解;与稽查队、运管处配合调处送桥扬州班进站管理经营矛盾,对不进站车辆采取扣证等处罚措施,要求车主必须进站经营,确保了辖区运输市场的有序、规范进行;与稽查队联合执法,对损坏道路的相关车辆进行整治,有效遏制了损坏道路的违章行为的发生。
三、与市路政大队相互联动,推进辖区路政综合执法工作不断深入
按照市路政大队综合执法工作要求,省道、县道专项整治工作的主体为市公路路政大队和辖区交管所,各乡镇专项整治工作由路政大队与辖区交管所负责业务指导,必要时联合整治精神,我所对辖区内包干的南茶线、扬菱线定期进行巡查。在农忙季节,与市路政大队相互配合协作,日夜巡查,采取多种方法,及时清除打谷晒场及占道堆放,保证了辖区内道路的整洁通场。同时我所于今年7月3日紧密配合辖区内乡镇府,对天山镇殷河村村民未办理公路边堆放手续,在公路两边堆放大量砂石的经营行为,进行了清理,确保了该路段的安全、通畅,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好服务工作。
四、深入基层,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为响应市政府关于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我所安排专职人员、车辆,在市农公部的指导下,对四乡镇涉及到交通部门的有关事项进行专门跟踪服务,对四乡镇新农村建设中有关农村公路整治达标、候车亭建设、河道清理等情况做了大量工作,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
摘要:理论分析表明生产业集聚通过降低贸易成本和提升创新收益的中介效应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实证研究发现该外溢效应依赖于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的支撑,同时还要克服阻碍这种外溢跨区域传递的制约条件。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先发工业化城市已表现出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影响,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尚缺乏对制造业的创新驱动作用。
关键词:生产业集聚;制造业转型升级;作用机理;中介效应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9-28
作者简介:詹浩勇(1974-),男,广西南宁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工业化与产业集聚;冯金丽(1978-),女,湖北鄂州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量经济。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西部地区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3CJY062。我国制造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须尽快实现产业微观要素配置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提升产业竞争力。问题的真正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发展生产业。因为生产业对于增加制造业生产的迂回度和知识含量,提升制造业的要素和资源使用效率,进而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认识只涉及“应该发展”和“发展什么”,而未涉及“如何发展”特别是“何地发展”。随着地理因素被纳入主流经济学考察的视野,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状态愈加得到重视。因为,产业集聚及由此形成的集聚经济圈正成为国家和区域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工具。近年来,国内外生产业出现了向集聚经济圈中心城市、城市中央商务区和制造业园区集中的趋势,成为区域和城市现代经济空间演化的显著规律。那么,这一集聚对生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能否及如何产生积极的作用?研究这一问题,对真正把握以生产业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对生产业集聚现象的传统研究主要包括:一是探寻生产业集聚及其模式的形成机理,指出生产业集聚主要源于规模报酬递增和外部性[1-3];二是探讨生产业集聚与区域空间或城市功能变迁的关系,提出生产业集聚将调整优化城市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高端服务业向中心城市或城市主城区集聚,传统制造业向中心城市或经济圈中小城市迁移 [4-6];三是通过测算国家和地区生产业及其细分行业集聚度,研究集聚的特征、趋势和影响因素[7-8]。这些研究很少从产业间分工联系视角,讨论生产业集聚对其他产业的外部经济影响。而近年来,部分国内外学者开始将生产业集聚作为一项重要因素,纳入影响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演变升级的结构框架加以研究:一是研究生产业集聚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施卫东(2010)发现金融业集聚促使上海市二、三产业比重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是探究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增长的影响。藤田昌久、蒂斯(2004)构建了一个两区域、三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指出创新部门在某区域集聚可通过增加现代制造业部门的产品种类推动区域全局经济增长[9]。苏红键、赵坚(2011)分析了长三角制造业结构趋同合意的原因,指出生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提高了区域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区域制造业增长[10]。三是分析生产业集聚对工业效率的溢出效应。顾乃华的研究发现服务业距工业的距离越长,外溢效应越小[11],生产业集聚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有促进作用,中心城市的生产业集聚对工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受到地理限制而不能充分发挥[12]。总第444期詹浩勇:生产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与实证检验••••商 业 研 究2014/04上述研究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诠释二、三产业动态演变(空间集聚、转型升级)之间关系的方向。其中,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已得到关注和重视。但这一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尤其需厘清这种外溢效应的传导机制和其链条中关键的中介变量,同时还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
二、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生产业是从制造业内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业态的,进而通过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重新嵌入制造业价值链。不同类型服务业所集聚的地域特征各不相同,这将导致对制造业外溢作用的机理不同。以下将生产业划分为功能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分别讨论其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一)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波特(2002)归纳了与企业相关的竞争活动,并称这些活动为价值链。其中的一种价值链活动为基本活动(包括生产制造、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13]。随着分工深化和竞争加剧,制造业企业将基本活动中具有服务性质的部分外包出去,产生了一批独立的生产业态,如运输、仓储物流、维修维护服务、商贸会展、批发零售业等。笔者将上述服务业称为功能型服务业。这类服务企业不仅通过大批量生产和增加服务产品取得内部规模经济,降低了作为制造业中间投入品的服务成本和价格;还体现出主要集聚在区域性制造业园区或产业集群周围的空间特征,并从地域集中化经济中追求集聚所产生的整体规模效应和整体产业链形成。相比于传统的纵向一体化产业组织,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新范式更有利于充分发挥功能型服务业企业间的竞争及协同合作所带来的积极外溢效应,以降低贸易成本为纽带,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打下良好基础。1.竞争带来的外溢效应功能型服务业企业在一个区域集聚,不论是同一个细分行业(如物流业、维修服务业)企业集聚,还是关联细分行业(如专业市场和品牌销售业)之间企业集聚,其引发的适度竞争有利于服务企业努力改善业务流程,增强服务创新能力,推出适应制造业发展需求的差异化服务,从而降低服务价格,对制造业投入成本的降低和竞争力提升产生积极影响。从产业属性上讲,功能型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的是一种增加商业便利、拓展交易通道的服务。随着现代产业链的发展动力逐渐由生产端驱动转向采购端驱动,这类服务集聚业态(比如商贸会展业中的专业市场、批发零售业中的大型连锁零售超市等)在产业链整合优化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强化,则其集聚组织内各服务企业间、乃至集聚组织间的相互竞争,还会形成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某种倒逼机制。也就是说,既连接最终消费者、又连接制造业企业的功能型服务业可充分利用其消费者顾客信息优势,以产业链主导者的身份提升整个产业链条的绩效水平。通过功能型服务业空间集聚,不同服务商之间的竞争压力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供、销信息,便通过产业链的后向传递施加给了制造企业,促使后者降低成本,加强创新,不断推出附加值更高、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突破全球价值链分工路径依赖和自我锁定,实现转型升级。例如,浙江义乌集聚发展专业市场服务商及其衍生的物流、会展、电子商务、信息集成处理等配套服务业,带动了小商品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刘亦、夏杰长,2010)。2.合作带来的外溢效应不同功能型服务业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协同合作的基础,它们都在提供商业便利基础上,降低区域制造业的贸易成本和交易风险,减少交易费用。于是,制造业价值链的整体集成能力和竞争能力也就经由这些行业的紧密合作而得以提升。如通过区域物流业集聚整合,形成相互关联作用的各物流功能要素所构成的、具有一系列采购、加工、仓储、配送、信息管理等功能的有机整体,为制造企业提供在供应链上从始到终的一体化服务,从而提升集群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效率,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促进特定制造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相互衔接和制造业效率的增进(王艳玲,2011)。同时,根据特定区域产业发展特征,不同功能型服务业态集聚的协同合作模式创新不仅可为制造业带来贸易成本缩减的放大效应,往往还能进一步与制造业共同形成一条新的价值链条,从而推动制造业向新型发展模式演变。比如,广西南宁商品交易所依托所在中心城市商贸、电子交易、物流仓储等服务业集聚优势,引入期货交易方式,推出了甘蔗糖蜜(甘蔗制糖的副产品,可再次投入化工产品生产)中远期电子交易,对促进废弃物资源定价和循环利用,激励区域制糖、化工等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转型起到了推动作用。综上,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效应的实质是通过降低制造业价值链的贸易成本,使制造业取得了成本上的剩余。功能型服务业集聚不仅通过合并制造业的基本运营流程使之获得规模经济,还渗透出创新性元素,调整和优化制造业价值链,推动制造业向要素投入和资源消耗成本更低的发展模式转变。制造业转型升级后又对功能型服务业提出更高的多样化需求,从而强化后者集聚的规模报酬递增效应并加深集聚程度,再次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持,形成累积循环因果机制。(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另一种制造业价值链活动为支持活动,包括公司的基础建设(如财务、企划)、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采购等[13]。这些专业服务独立后,形成金融财富管理、人力资源、科技研发、商务咨询等服务业。上述服务业的投入和产出主要是知识,称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表现出更多样化的地理集征:既可在制造业园区及周边集聚,也很显著地在集聚经济圈的大都市及其中央商务区集聚。因为知识型服务企业的发展十分需要与同行和相关行业之间的交流和知识共享,需要更为便捷有效和低成本的信息传输,这要求多样化经济作为支撑。大型城市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性基础设施、多样化的产业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融洽的社会氛围吸引了这类服务业集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具有典型的技术外部性,即一种基于技术交流和知识扩散的产业关联。它不仅发生在服务业内部,还发生在其与制造业之间,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了有力的助推作用。这种知识溢出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面对面交流。独立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相比内化在制造业部门内类似的职能有更高的专业化水平,可通过集聚加快服务技术和产品创新,生产大量知识,包括可编码知识、缄默知识或黏性知识。通过知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从业人员的面对面交流以及持续重复的接触,使知识尤其后两种极具地方化色彩的知识能及时输入制造业中,转化为产品、技术升级或绿色转型的动力。二是熟练劳动力的行业间流动。熟练劳动力一定程度上可视为知识的载体。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地提供了一个区域熟练劳动力的共享池,使得不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之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并频繁进行,起到知识传播和扩散加速器的作用,使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断根据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提供更有效的创新服务支持。三是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地的知识信息不断汇聚、筛选、整合,借助优良的信息网络渠道向不同半径的制造业传输扩散,使其获得持续不断的市场、技术、行业新信息和增值服务,满足转型升级的需要。在一个集聚经济圈内,不同类型城市的产业基础、要素投入特征和区位环境存在显著差异,这为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并获取整体经济性创造了条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制造业若在集聚经济圈中心城市和不同类型城市错位集聚,即金融、研发、商务及大型企业或机构的管理总部向中心城市集聚,制造业向中小城市转移,便可利用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生产相应的产品和参与相应的企业职能环节,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二、三产业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10],提高区域制造业整体效率,促其转型升级。所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有利于知识的加速生产和积累,并通过知识空间溢出,为制造业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并随着经济圈内城市间产业空间结构的优化,提升区域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总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使制造业取得了一种收益上的剩余,有利于加速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反过来,这又强化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规模报酬递增效应,有利于制造业持续升级,形成累积循环因果机制。归纳上述,功能型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分别通过贸易成本缩减效应、创新收益提升效应等两种中介效应对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积极的外溢作用(见图1)。图1 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机理图示
三、实证检验本实证研究的地域单位为城市。相比省域,以城市为对象可更精确地描述产业集聚,进而可更明确揭示不同生产业集聚特征对制造业外溢作用的异质性。目前,我国缺乏系统的城市制造业统计资料,因此只能从各城市统计年鉴中收集。但不同年份不同城市统计年鉴的可得性有显著差别。为尽量扩大样本,本研究选择2009年122个城市(直辖市、地级市)的制造业数据进行横截面分析。生产业数据则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整理。其中,功能型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制造业范围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确定。(一)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作用的检验1.变量选取(1)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测度。基础指标有:①制造业利润率,以城市制造业利润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表示。制造业要素投入和资源利用结构的转变和升级,最终将体现在效益提升上。相比劳动生产率等非市场化效率指标,利润率更能体现制造业企业在竞争中实现产出价值和创造最终收益的能力。②制造业规模比,以城市制造业总产值占当年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表示。引入该指标是为了改善由于部分城市特定制造业(如制酒业)利润率偏高造成的扭曲。笔者认为,只有在积极发展那些体现新兴市场需求、运用新兴技术及成长迅速的制造业过程中实现效率和效益的提升,才是真正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又好又快发展。运用极值处理法将上述指标分别转化为[0,1]内的相对指标lr和gm,并设置相同权重,得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标sj=0.5lr+0.5gm。(2)生产业集聚度的测度。由于对服务业的统计遗漏较多,服务业的真实规模和比重常被低估,采用产业规模类指标测度城市生产业集聚不够合适[2]。参考有关研究[12],本文使用行业就业人数计算区位熵衡量城市生产业集聚度:jj=PSiPSPiP。其中,PSi为第i市生产业从业人数,PS为全国生产业从业人数;Pi为第i市从业人数,P为全国从业人数。(3)虚拟变量。直辖市、各省会与国内发达经济圈主要工业城市的经济和生产业发展均处领先位置,通过服务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能力和外部环境不仅具备,可能还会更强。设虚拟变量D1检验该推断:属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及其他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取1,否则取0。D1jj为发达城市外溢自身加强作用指标,若其显著,则需关注不同城市通过生产业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与集聚方式的异质性。同时,生产业发达的城市,还可通过知识的区域性溢出,形成对邻近城市制造业的辐射作用。设另一虚拟变量D2检验直辖市、省会城市的生产业集聚对与之相邻的外省城市或省内城市制造业升级有无作用为:与所在省会或直辖市S相邻的城市取1,否则取0。D2sjjs为中心城市辐射作用指标。这些虚拟变量涉及样本城市的经济基础和区位禀赋因素,有助于减少检验偏误。2.模型估计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1),使用Eviews60回归,结果见表1:sj=C+β1jj+β2(D1jj)+β3(D2sjjs)+μ(1)
表1生产业集聚外溢作用检验结果变量系数t值C0.2729.927jj-0.122-1.098D1jj0.2873.831D2sjjs0.0420.966DW=1.814;F=8.675;R2=0.68dU=174F005(3,121)。残差无自相关,回归模型整体显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jj和D2sjjs的t值均小于t0025(119)=198,表明从样本城市整体而言,自身的生产业集聚与中心城市生产业集聚的辐射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不显著;D1jj的t值为3831,表明发达城市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3.结果分析(1)当前我国城市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外溢效应仅局限于集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和其他先发工业化城市。这虽只是部分符合理论预期,但恰恰说明利用生产业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基础性条件。我国大型中心城市、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其他先发工业化城市及各省会城市,在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进程、集聚生产要素的区位禀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已具备了主动推进生产业集聚,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其他城市人力、资金、技术资源相对有限,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基础、区位环境和相对落后的交通和通讯设施,决定了不宜“遍地开花”地集聚生产业,否则将遭遇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挤出效应”。换言之,生产业集聚并发挥应有的外溢效应,需要所在城市经济基础和区位环境的有力支撑。(2)集聚经济圈中心城市的生产业集聚并未对周边城市的制造业产生显著的外溢作用。一是与生产业的产业属性有关。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为制造业提供信息与知识服务,很多情况下只能通过当面交流传递;同时,生产业的生产和交易涉及密集和复杂的契约安排,而我国尚缺乏有力的契约维护制度,为降低交易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服务业也倾向于缩短与制造业联系和交易的地理距离。二是不恰当的区域保护抑制了城市间生产业集聚溢出效应。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期形成的区域管理界限仍然在制造着不同区域市场的分割和自我保护[13]。尤其是地方政府很可能设置各种区界壁垒来主导“分税”、“分人”和“分地”,抑制和阻碍其他地方的服务资源和产品向本地渗透。三是缺乏有效的区域尤其是跨省区产业协调合作机制引导,导致经济圈中心城市服务业在集聚的同时,缺乏对区域内其他城市制造业的辐射和溢出效应,甚至还可能反向吸收其他城市的产业资源。(二)生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外溢作用的中介效应检验1.变量选取制造业转型升级仍以综合指标(sj)测度,生产业集聚度则分为功能型(jj1)和知识密集型(jj2)服务业集聚度。借鉴赵伟、郑雯雯(2011)的研究,以制造业的营业费用近似衡量贸易成本(赵伟、郑雯雯,2011)。营业费用包含批发零售、仓储、运输等费用,与功能型服务业职能相对应。为消除各城市制造业规模影响,以营业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yy)计算。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加速了创新性知识生产积累和溢出,增加了制造业产出的知识含量。因此,衡量创新性产出的指标可代表创新收益,以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xc)计算。2.样本及数据选择本文以42个集聚经济圈中心城市及其他先发工业化城市2009年数据为样本,同时考虑中介变量数据可得性,分别检验两种中介效应。3.模型估计根据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和流程[14],设置两个联立方程组:sj = α1 jj1 + ε1 (2)
yy = β1 jj1 + ε2 (3)
sj = α′1 jj1 + γ1 yy + ε3 (4)sj = α2 jj2 + ε′1 (5)
xc = β2 jj2 + ε′2 (6)
sj = α′2 jj2 + γ2 xc + ε′3 (7)在对变量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利用Eviews60进行OLS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生产业集聚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模型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系数系数估计值P值结论(2)sjjj1α10.120***0.003系数α1显著,可进行中介效应检验(3)[]yy[]jj1[]β1[]0.495***[]0.000[]系数β1、γ1均显著,可进行完全中介效应检验(4)[]sj[]yy[]γ1[]0.242***[]0.002[][]jj1[]α′1[]0.00096[]0.985[]系数α′1不显著,存在完全中介效应(5)sjjj2α20.2110.174系数α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不存在中介效应注:***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4.结果分析对集聚经济圈中心城市和先发工业化城市,功能型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完全的贸易成本缩减效应;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通过加速创新并提供收益剩余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中介效应尚未形成。(1)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中除金融业外的行业发展还存在不足,创新效应及对制造业的服务功能不强。首先,在42个样本城市中,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发展规模还较低。有28个城市上述三个行业的从业人数少于功能型服务业从业人数50%,这种状况限制了对制造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持,导致中介作用不显著。其次,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区运营管理不够完善,阻断了创新中介桥梁。当前我国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正从成本竞争的初级阶段向创新型集群转变,创新网络和机制还需进一步构建。很多集聚区采取行政层级化管理,极大降低了服务企业应对迅速变化的市场技术条件的警觉和能力,减少了创新概率;同时,集聚区内非正式交流的场所和中间组织还比较缺乏,使服务企业难以经常互相学习,技术外部性无法体现[15]。(2)金融业集聚对制造业创新与重构的作用受到制度性因素制约。42个样本城市的金融业在生产业中的从业人数占比平均达21%,最高达50%,集聚程度较高,但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却并不理想。首先,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的中国,银行贷款是制造业的基本“输血管道”。许多小微企业虽拥有较强的创新意愿,但由于获得贷款的条件严苛(如一般需提供抵押担保),很难得到传统信贷对创新的支持。而即便更易获得贷款的大中型企业,贷款在创新活动支出的比例也很小。2000-2008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经费来自贷款的比例仅在5%-10%。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我国还非常缺乏针对制造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创新融资困境、由正规金融或第三方机构提供的间接融资特色服务及配套制度安排。其次,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型中心城市集聚了大批证券公司等直接融资类金融机构。然而,资本市场中事前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对违规造假上市公司惩罚力度明显不足等因素,使得投资银行集聚为制造业提供的资本增值服务效应严重扭曲。
四、政策启示首先,各级政府应根据本区域或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趋势和区位特征,把握集聚生产业以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临界点,并将此作为引导二、三产业协调演进与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切入点。由于不同区域和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利用生产业集聚的方式有所区别,各类城市应积极融入区域或经济圈分工体系,深化产业分工协作,合理构建生产业集聚格局。对于大型中心城市和其他先发工业化城市,可以全面推进生产业集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并充分发挥对经济圈内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而对于中小城市,应围绕其主导或者支柱制造业转型发展和优化升级的具体目标,有侧重地形成与之配套的生产业体系化或特色化集聚。其次,政府还应努力在产业发展环境、经营环境、创新环境及基础制度的建设和优化上下功夫,通过实施保障政策,为以生产业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提供外部动力。一是围绕提升知识生产和外溢的能力,努力构建促进服务业高端创新要素集聚的城市综合环境,提高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集聚度;妥善利用政策扶持引导功能,增强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区创新能力;协调优化经济圈尤其是跨省区创新资源布局,提高区域创新整体效益,形成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龙头、重要先发工业化城市为关键节点的创新型服务业空间结构,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二是围绕提升服务要素集聚的设施保障力,积极改善交通、现代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努力降低生产业集聚的经营成本和商务成本[16]。三是围绕提升服务经济关键性基础制度的支撑力,培育多元化服务竞争主体,加强信用管理、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服务业自由有序的竞争环境;破除区域和城际贸易壁垒,促进关键服务要素合理流动组合与合意配置;以支持制造业产品、技术、资源利用、资本运营创新升级为目标,寻求金融市场监管、财政税收等制度或政策改革新突破,增强生产业态集聚模式创新的良性外部效应。
参考文献:
[1] 李文秀,谭力文.服务业集聚的二维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以美国服务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8(4):55-63.
[2] 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222个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09(4):83-95.
[3] 但斌,张乐乐,钱文华.知识密集型生产业区域性集聚分布模式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软科学,2008(3):5-8.
[4] Duranton,G.,Puga,D.From Sectoral to Functional Urban Specialisation[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5,57:343-370.
[5] 陈建军,陈菁菁.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协同定位研究――以浙江省69个城市和地区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1(6):141-150.
[6] 刘曙华.生产业集聚与区域空间重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7] Dan O’ Donoghue,Bill Gleave.A Note on Methods for Measur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J].Regional Studies,2004,38(4):419-427.
[8] Meyer,S.P.Finance,insurance and real estate firms and the nature of agglomeration advantage across Canada and within metropolitan Toronto[J].Canadian Journal of Urban Research,2007,16(2):149-181.
[9] 藤田昌久,蒂斯.集聚经济学――城市、产业区位与区域增长[M].刘峰,译.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0]苏红键,赵坚.经济圈制造业增长的空间结构效应――基于长三角经济圈的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1(8):36-46.
[11]顾乃华.生产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和渠道――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和SFA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5):48-58.
[12]顾乃华.我国城市生产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5):115-122,44.
[13]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李明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4]侯杰泰,温忠麟,成子娟.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15]高运胜.上海生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16]李翠霞,葛娅男. 我国原料乳生产模式演化路径研究――基于利益主体关系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2(7):33-38.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Test between Producer Services Agglomer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ZHAN Hao-yong,FENG Jin-li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 545006,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