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时间:2023-10-20 09:56:13

导语:在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留守儿童教育状况

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生活 教育 状况 对策

1.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劳动力的流动十分频繁,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由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人群,他们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他们的子女教育却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柘城县惠济乡贾堂村位于柘城县最北端,全村人口2100多人,外出务工人员达到了500多人,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为留守儿童的50多人。

他们的父母大多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爷爷、奶奶,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贾堂村偏僻、落后,经济不发达。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2.留守儿童生活教育现状的危害

2.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隔代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留守儿童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加之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调查表明,贾堂村50多名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突出的仅有7人,曾经有过厌学、逃学行为的达到21人,占整个留守儿童的42%。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在校率仅为78%,有5人未满14岁就已经辍学。

2.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调查显示:贾堂村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儿童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影响到了留守儿童心理的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20%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甚至个别留守儿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贾堂村就曾经发生过两名留守儿童抢劫一名五年级学生10元钱的事情。

2.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贾堂村外出打工的家庭有70%的属于困难家庭,监护他们的爷爷奶奶生活都非常节俭,表现在饮食方面能够吃饱就行了,谈不上什么营养,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身体素质也比其它正常家庭的孩子要差。同时,由于留守儿童防护意识和能力比较弱,所以他们经常受到他人欺负,甚至出现被骗、被拐的现象。

3.加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对策

从上述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建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1作为学生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进行电话沟通,作为其家庭教育缺失的一种有效补偿方法。通过父母与孩子间经常的电话沟通,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在身边,父母并没有放弃他们。父母在电话中除了对孩子在生活方面表示关心外,还要对孩子进行学习教育,让孩子了解学习的重要性。

3.2作为教师,由于学生的家长没在身边,对学生不仅在学习上要进行教育,更要在生活中进行照顾。要随时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正确引导,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批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这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更是关乎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就绍兴市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展开调研,深入分析绍兴市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并阐释其解决措施。

[

关键词 ]外来务工子女;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一、调查背景

随着农民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随父母进城的孩子人数随之增加。他们由于受到不一样的待遇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会产生各种不利影响。目前,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有近20%的9岁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儿童的31%和10%。这些数字无一不在表明,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状况让人十分担忧。

影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因素很多,涉及到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政府对农民工子弟孩子入学的相关政策帮助?孩子们在学校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家长们对孩子学习成绩关心与否?针对这些问题,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以“情寄留守温暖孤寡,为爱发声点亮梦想”为主题,组建了“爱筑暖巢”暑期社会实践队,对在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流动儿童及他们的家长进行了系列寻访和调研。

二、调查分析

2015年7月4日至7月13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17名师生对绍兴、诸暨两地进行了调研。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79份,回收率为93%。调查结果如下:

1、家长对孩子学习以及素质培养较为重视

2015年7月7日上午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分院的实践队来到绍兴市群贤小学。群贤小学是绍兴最大的民工子弟学校,学校座落于绍兴市袍江经济开发区袍中路,于2006年8月正式建成办学,其中流动儿童占99%,少数民族学生占18%左右。今天是孩子入学报名的最后一天,家长们起早排起的长龙。实践队员采访家长得知,孩子入学还需要摇号,“今天要是摇不到号,孩子只能等明年才有机会读书啦。”一位家长面带愁容的说道。在“您对孩子的学习和素质教育是否重视”选项中,有近59%以及23%的人非常重视或者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和素质教育,有10%的人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一般,还有9%的人对孩子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上数据说明我市大部分外来务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的关注与重视,但是仍有部分居民对孩子的教育还是不太关心,还需要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对孩子受教育的重视。

2、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有待提高

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由政府、学校、老师来负责,更应该由家长一起共同承担,俗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对于教育孩子,您认为自己能做什么”,调查可知绍兴和诸暨两地的情况基本相同,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老师及时进行沟通,对孩子适当严厉这三个方面家长们都比较重视。在具体调研过程中,我们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家长访谈:问题一、平时您在家里是否会辅导孩子功课,家长们表示自身文化水平比较低,有心无力。问题二、给不给孩子买课外资料,关于这个问题,有些家长表示很少给孩子买课外书,家长觉得孩子学了课堂上的知识就足够了,学多了也只是浪费精力而已。农民工进城后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工作繁重,收入相对较低,在生活上存在许多困难,无法给子女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和环境。

3、流动儿童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教育机会存在诸多的不平等状况,对流动性大、范围广的民工子弟儿童不平等的教育状况更为严重。针对孩子入学问题,“您认为先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是什么”调查显示,46%的家长认为孩子入学的步骤太多,据了解民工子弟要想入学,必须要有8本证,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越来越多,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就学更加困难。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孩童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上学,一种是在其住处所在地的公办学校插班就读,这个学费相对较高,但教育质量比较好。可是这个对于务工人员的经济要求就提出了要求,大大拉高了入学门槛。另一种是到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的民工子弟学校就读。更多的家长选择了后者,可是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质量跟不上是一个大问题。“您觉得政府是否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入学帮助”的选项中,69%的人认为政府应该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入学帮助,说明政府对流动儿童的入学政策方面还是有一定的欠缺和不足。有30%的家长认为学杂费需要减少,虽然是义务教育,但是学校各种学杂费较多,对他们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三、关爱流动儿童教育的举措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打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然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流动儿童就学在学校、家庭等方面存在的相关问题,我们提出如下举措:

1、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应树立起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不仅要提高经济条件,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外来务工人员既要努力工作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更要在思想上重视和认同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尽量把更多的时间、耐心和爱心给孩子。2、民工子弟学校应加大教育力量的投入。学校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基础教学设施,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从而提高办学质量。让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孩童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同时老师的关爱也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一定要关注他们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问题,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无私的关爱。关心下一代的成长关系到我们社会上所有人。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的实现,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首先,应加快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的改革,实现公平公正的义务教育体制。其次,外来务工人员流入地政府有义务为外来工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各地政府应严格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将外来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制订外来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对接纳外来务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予以补贴。

参考文献

[1]浙江在线-浙江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基本解决edu.zjol.com.cn/05edu/system/2012/07/18/018665391.shtml

[2]和讯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出台h t t p://n e w s.h e x u n.com/2014-04-23/164166633.html

[3]中国教育新闻网-浙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同城待遇七成读公办校jyb.cn/basc/xw/201009/t20100925_390329.html

[4]中安在线-浙江: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公平享受教育edu.anhuinews.com/system/2008/12/25/002180149.shtml

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 问题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不能跟随在父母身边接受父母照顾,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委托人代为监护,年龄在6-16岁之间的儿童。是中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以及我国农村户籍二元制度限制所形成的现象。我国的留守儿童群体已成为政府、社会和学界十分关注的对象。

留守儿童现象古往今来并非中国独有,但是当前的中国留守儿童问题却变得空前重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耍ㄒ韵录虺啤傲普”)数据估算,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6100万,占农村儿童的40%,占全国儿童22%。

二、留守儿童教育面临巨大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破坏,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社会化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1]各方面的问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范先佐在湖北等中部四省的实地调研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安全、行为、学习和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危及这些孩子的成长;[2]段成荣和杨舸等人在江西省修水县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艘卜⑾郑农村留守儿童家务劳动时间较长, 由于缺少关爱和辅导, 学业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3]一些极端的农村留守儿童案例更进一步强化了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化”的认识。“农村留守儿童”最初进人人们视野时,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因此,发现问题及成因,为现在及将来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将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具体到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学界最初也是将其直接与“问题” 挂钩。比如,已有文献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论证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问题”的原因:(1)需要承担更多的农业生产和家务劳动,占用他们的学习时间;(2)祖辈监护人教育程度低,很难提供实质性的学习辅导;(3)亲子分离导致的心理、行为、性格上的不良表现传递到学业表现;(4)在“读书无用论” 和农村青少年的辍影响下学习动力不足;(5)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约束。[4][5]

实际上,发展中国家的留守儿童教育研究普遍带有“问题视角”。例如,麦肯切尔(David Mckenzie)和哈森(GH. Hanson)等人对墨西哥留守儿童的研究表明,父母外出打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就学率和学习成绩都有负面的影响。[6][7]来自国际方面的经验让许多中国学者更加相信,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处于明显弱势的地位。

三、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再思考

1. 农村留守儿童能较好完成基础教育

然而,更多的地方和全国性的调查结果与最初的设想相反,调查反映出来的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并不如以往学者描述的那样差, 至少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有保障。朱科蓉等人2002年对江西、湖南和河南三省600多名留守儿童的访谈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因他们的父母是否出去打工和打工时间长短而有差异。[8]段成荣、杨舸和吕利丹等根据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 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教育机会与其他儿童相比不仅没有明显的劣势,甚至稍好一些。[9][10]杨菊华和段成荣的研究表明, 在初中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也明显比其他农村儿童更好。[11]联合国儿基会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略好于全部农村儿童、流动儿童落后于城镇儿童但好于农村儿童。[12]中国的情况与国际上类似, 与在迁移与发展关系上持新劳动经济学派理论观点的学者所预料的一样外出务工父母的汇款能为留守子女接受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从而有助于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13]

一批经验研究结果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表现持更为积极的看法, 这与早期比较流行的“问题视角”相矛盾,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江立华和符平认为,从“留守儿童现象”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重视的“留守儿童问题”,经历了一个社会建构和学术建构的双重路径演化。[14]

2.高中教育机会明显较差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于小学和初中阶段对高中及以上的教育阶段关注得不多。但这并不表示农村留守儿童的高中教育没有问题;相反,通过对为数不多的文献进行比较,笔者发现,高中教育才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灾区”,值得重点关注。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在初中阶段巳经初见端倪,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则急转直下。陆瑶(Yao Lu)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发现,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及以上留守儿童的教育机会并没有从父母外出中获益;[15]杨菊华的实证研究表明,与母亲一起留守的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高中教育机会最高,而与父亲一起留守的高中教育机会最低。[16]

四、 文献总结

已有文献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做了良好铺垫,为笔者提供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现实背景。然而,由于研究者的背景不同、研究地区不同、切人角度不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还存在比较大的争论,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仍然缺乏有力的文献支持。

第一,大部分文献关注的是留守和的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关注较少。

第二,已有文献比较集中地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但是就教育概念而言,义务教育仅仅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阶段,与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的还有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阶段;另外,已有文献大多数关注教育机会,与教育机会对应的还有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因此在留守儿童学校教育研究的内容上,也需要进一步拓展。

第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表现,大部分文献就留守儿童论留守儿童,缺乏比较视角,或者仅仅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相比。在数据和资料充分的情况下,扩大比较范围,与流动儿童和城镇儿童的比较也十分必要。

鉴于以上研究局限,今后的研究应多从学校教育到家庭教育、从现象到原因、从教育机会到教育质量、从单边比较到多管齐下, 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表现、原因、影响和对策等展开综合论述。在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进行大样本下的中国农村的实际调研,用一手数据得到更为准确科学的结论。

另外,伴随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流动儿童也是存在的巨大问题。我国的流动人口从2000年突破亿人以后,以平均每年7%的速度持续增长,2013年底我国流动人口已达2.5亿。城镇流动儿童则从2000年的5%上升至2010年的10%。可以预料,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所占份额还将继续上升。[17]我国的儿童群体也在发生分化:在农村地区,根据父母的流动状况,可以将儿童区分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村非留守儿童两大主要群体;在城镇地区,根据儿童的流动状态和户口性质可以将儿童分为流动儿童和城镇户籍儿童两大主要群体。

因此,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同样重要,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流动儿童问题与当前的人口流动、城市化等问题相互交织和影响,要帮助留守儿童应对挑战首先需要从复杂的社会问题中抽丝剥茧,从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角度入手认清问题的本质,探寻对策。

[参考文献]

[1]吴帆,杨伟伟.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长环境的缺失与重构――基于抗逆力理论视角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1(6):90-99.

[2]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84.

[3] 段成荣,杨舸,王莹.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J]. 学海,2005(6):25-29.

[4] 张显宏.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学习成绩的视角[J]. 中国青年研究,2009(6):60-64.

[5] 张俊良,马晓磊. 城市化背景下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 农村经济,2010(3):102-105.

[6] McKenzie, D, &Rapoport, H. (2006). Can migration reduce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vidence from Mexico.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4, 1331-1358x.

[7] Hanson, G.H., & Woodruff, C. (2003). Emigration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Mexico.Unpublished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http://irps.ucsd.edu/assets/022/8772.pdf.

[8]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 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与建议[J]. 教育科学,2002(4):21-24.

[9]段成荣,杨舸.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 2008(3):15-25.

[10]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 我国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学刊,2013(3):37-49.

[11]杨菊华,段成荣. 农村地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和其他儿童教育机会比较研究[J]. 人口研究,2008(1):11-21.

[12]合国儿基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基金. 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R]. 2013.

[13]胡枫,李善同.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J]. 管理世界,2009(2):67-74.

[14]江立华,符平. 转型期留守儿童问题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14.

[15] Yao Lu. (2012). Educ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China.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Vol. 2, 328-341.

[16]杨菊华. 父母流动、家庭资源与高中教育机会[J]. 学海,2011(2):19-33.

第4篇

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书籍是

《关爱留守儿童》,作者:叶敬忠,是一部关于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行动的汇总、评价与对策的专著,本书对目前开展的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进行汇总与梳理,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关爱主体提供了对策依据,力求在此基础上为不同的社会支持主体提供对策依据;《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作者:范方,本书介绍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行为品性等多方面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剖析,并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推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作者谢妮,本书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发展状况和受教育状况进行了客观描述,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定向师范生;课程融合;课程实施

据全国妇联2014年5月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据重庆区县教委统计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偏远地区小学60-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能否科学教育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职前职后一体化,重视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留守儿童问题自然的成为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和主题,而面向农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中更需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2013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历的免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面向农村乡镇小学及村小和教学点定向培养。这些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对象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师范院校就应该积极引领小学全科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高度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课程融合”是小学农村全科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最佳方式

师范生该如何来关注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素养?一般师范院校通常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展专题讲座和培训、开展志愿者帮扶、暑期短期支教、暑期社会调查等方式关注和了解留守儿童,这些方式时间较短、内容缺乏系统性,对于那些非定向师范生是恰当的,而对于农村定向师范生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全科师范生应该在大学学习中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从农村定向师范生进入大学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和农村留守儿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今天,小学教育应该抛弃一切世俗功利的目的,赋予一个公民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如果师范生眼里没有真实的孩子,没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在师范学习中满足于知识堆积和简单的技能训练,在入职后就无法胜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而占农村学生总数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决定了其身心发展过程和教育要求的特殊性,农村师范生应该充分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特性、问题、需求、规律、教育策略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为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才能够让全科师范生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并提高相关素养?除了开展上述的一般师范院校的关注行为外,更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之中,这样可以实现留守儿童教育与传统师范课程的多角度、多层次有机融合,使留守儿童问题贯穿在师范生培养过程始终,并通过多样的课程实施渠道和方法来落实。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定向师范生培养的 “四级”课程融合模式

通过学习留守儿童相关课程,师范生需要形成哪些专业素养?既要了解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又要了解学校微观的现实状况;既要了解普遍特点和问题,又要形成个案分析和教育的能力;既要有情感的培养,又要有实践技能的提升。要实现上述全面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开始一门专门课程,而是要通过“开设留守儿童教育独立课程、教育类课程开设相关专题、学科教学法有效渗透、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积极介入”等“四级”融合课程模式来落实,这样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内容的全面系统性、时间的全程持续性、空间上校内校外统整性,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级是开设留守儿童教育专门课程,实现课程和其他教育类专业课程的融合,该课程是一门实践导向、问题中心课程。该课程应该在学生系统实习开始以前的三年级开设,这样能够充分运用头两年所学的基本原理,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具体而言,该课程应包括以下主要板块:留守儿童产生的宏观社会现状和趋势;发展的规律和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特殊教育需要;留守儿童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学校班级教学、个别教学、班队活动、生活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社会支持体系、家校合作等支持体系建立与用作等专题,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科学理念,掌握扎实的技能技巧,同时建立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自信心。

第二级融合模式为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中实现“专题融合”。在前两年开设的教育类专题基础课程中,通过开设和课程相关的专题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获得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性认识,为后期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小学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健康教育、小学班队活动、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中开始相关专题。小学教育学主要从教育与社会角度切入,让师范生认识了解留守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切入点,让师范生把握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和需要;健康教育课程将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主要切入点,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和解决途径,通过模拟实训,学生掌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般疏导方法;小学班队活动课应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持体系、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班队活动设计实施”等主题展开,引导师范生重视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引导作用和弥补作用;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应引导师范生以留守儿童为关注点设计研究课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走访等,掌握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一般研究方法。通过上述专题学习,师范生可以从多角度对于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形成初步的教育能力。

第三级融合模式是在学科教学法和实践课程中渗透式融合。小学农村全科教师要学习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法,通过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教育案例的选用等方式,侧重加强师范生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而言,在品德生活、品德社会课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问题和需要,重点掌握加强孩子(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品质培养和自律生活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法中,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缺乏现状,引导师范生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等方面注意和非留守儿童的区别;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身体发展特点,掌握培养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结合留守儿童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总体而言,要让师范生在学科教学法学习中系统掌握让留守儿童爱学习、会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第四级融合模式是在第二三课堂积极介入留守儿童教育。在师范学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开展“农村教师的使命”主题征文、“区县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科研实践活动、农村同学撰写“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报告”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见习和实习要引领师范生做好留守儿童的观察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引导定向师范生回到区县农村小学,利用学校条件,通过开展各种可行的兴趣活动,和“未来的学生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同时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

通过上述“四级”课程融合,实现了全科师范生对于农村留儿童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化的关注,保证了学生在入职之前形成较强的留守儿童教育专业素养。

三、建构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

上述“四级”课程侧重从不同角度培养师范生留守儿童教育综合素养。不同课程形态和存在方式决定了实施途径和方式的差异性,针对“四级”融合课程,需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师范生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系统综合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上述一二三级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依赖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充分考虑到课程体系的融合关系,要注意内容的侧重点,要强调一级独立课程的专门性、二级教育类专题融合课程的理论实践结合性,三级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性。在方法上要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多用案例和事例,联系重庆实际,从而总体上实现课堂学习和未来工作实际的紧密集合。

(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师范生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要为学生开展上述课外实践活动创建平台,学校要为农村定向师范生购置专业图书期刊,为学生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和经费保障;专业教师要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个案观察等学术性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学生管理部门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出具体要求。通过上述努力,在定向师范生中形成关于留守儿童,关注未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习惯。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师范生关爱农村教育的情感

由于小学农村全科学生采用的是订单式培养,他们未来的就业去向已经明确。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来源集中的特点,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组织同一区县的学生选择2-3所留守儿童集中的小学,在每个小学建立一个“行知学堂”,把那些无法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培养、课业辅导、安全讲座、心理辅导、科普知识讲座、拓展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通过这个方式,让全科教师更早的接触农村教育,了解留守儿童,从而培养他们“倾心于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儿童的思想情感,形成深厚的农村情感”

(四)通过“四年一贯递进式”实习实训,促进认识深化和能力提升

见习实习是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现状,直接接触留守儿童并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时机,师范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将丰富学校所学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指明的方向和目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第一年,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对于见习班级和学校的留守儿童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注重面上的宏观把握,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第二学年,从整体关注转向个体关怀,引导从事助教的师范生自主观察学生个案行为表现,记录留守儿童相关事件,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开展访谈,深入细致的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养成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对于未来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试教试做,撰写试教试做日志,分析留守儿童在教学方面和班级管理方面的特点、问题和应对策略等。第四学年,学生将有一个学期集中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并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实习教师要以小组形式带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小课题进入实习学校,在实践中研究预设问题并最总形成研究报告;实习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发掘留守儿童典型个案,并要制定促进留守儿童改进提高的行动方案,特别是帮助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业上,行为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最后形成文字档案;鼓励实习教师在实习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记录,要求实习教师在班上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1-2次班队主题活动,并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成长;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记录和整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和困惑,带回学校在最后一个学期做深入研究。

通过上述平台的协同运作,农村全科教师在入职之前就已经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真心关爱留守儿童,细心研究留守儿童,并形成做好留守儿童专业教育能力和信念。在这样模式下培养成才的农村全科教师必将成为实现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生力军。

第6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农村经济 家长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46-02

一、引 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其他亲属或委托人代为照顾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家庭缺失、无人管教、上学困难等问题使得孩子学习差,品质恶劣,打架斗殴,甚至走向犯罪。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进入人们视野,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4年,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建立和保障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庞大,2005年1%人口普查推断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和2000年人口普查推断的1980万的留守儿童人数相比,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比例的28.8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措施,对于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如果一方外出,家长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农活和家务,根本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如果双方都外出,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其大都文化素质低下,甚至都没上过学,根本没能力辅导,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最重要的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再加上无人看管,他们的学习明显低于其他非留守儿童。根据对安徽省两个城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2.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多重因素影响。留守儿童很小就与父母分开,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承受能力弱,因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长时间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与父母的沟通也仅限于几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电话交流。据笔者调查,18%的孩子认为与父母感情淡薄。缺乏沟通与关爱使得一些问题长期积压在心里,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紧张、失落、孤独、多疑、焦虑的情绪。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内向、消极自卑的性格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甚至会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

3.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空隙。学校只负责儿童在校的安全。现在社会复杂多变,各种不同的思想交织,而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而且十分迷信。留守儿童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好奇心重,正是需要家长好好呵护的年龄,稍有不慎,孩子就会受到伤害。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受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近年来,出现许多犯罪团伙,专门指使儿童进行偷盗,而这些儿童大部分是被拐带的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家长在身边。

4.品德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感受父母的呵护与爱护,道德行为上缺乏指导与规范,而爷爷奶奶大部分对孩子过分溺爱,只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道德上根本不给予规范,许多孩子行为不规范,道德缺失。这一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打架斗殴、违反校纪,甚至小偷小摸。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抽烟喝酒的恶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将近20%的留守儿童。儿童正是树立理想、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5.人格问题

人格,又称个性。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个体适应环境时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人格形成需要各种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人格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在家庭中度过,而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原因,有学校原因,也有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1.国家相关的政策制度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由于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居两地。而我国并没有取消户口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有很大差距,进城的农民工想把孩子户口迁到城市很难,而没有户口进城念书的成本太高,加之进城孩子无人看管,所以许多孩子还是留在农村上学,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二,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专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制定的对保护儿童的法律仅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这些法律并没有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出规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推卸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数目。现在地方政府都重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忽略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落后,校舍大都破烂不堪,师资力量十分匮乏,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教师。留守儿童往往接受不到正规的良好教育。政府应该在农村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从现状看,政府仍未意识到农村教育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都肯定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PM symonds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爱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叛逆。就留守儿童来说,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教育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力量对儿童的教育施加影响。这六种力量分别是:教师、家庭、儿童集体、儿童本人、书籍、街头结交,这六种力量缺一不可。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家庭中父母的观念也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有些父母在外面挣到钱,取得一点成就时,看到大学生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就觉得现在社会念书也没用,只要肯吃苦就行。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会在父母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觉得念书需要太多的花费,还不如像他们一样打工赚钱。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加剧。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办法

1.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消除城乡差别,消除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不公平性。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规定农民工子女上学可以进城读书,并且要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取消农民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制度是不完善的,仍有许多农民子女进城念书有门槛。因此要完善户籍制度、农民子女进城念书的相关制度,让留守儿童可以随时进城接受教育。只有完善了制度,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现有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可以专门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规章、政策。保护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等。为留守儿童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农民收入不稳定。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可拓宽小城镇的融资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加大预算财政资金中农村教育费用的比例,扩大农村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合理配置农村教育基金,提高教学质量。及时修缮破损校舍,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吸引高学历的教师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

4.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加强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系统,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疏导,有效化解,健全人格。

5.实行家长制

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校教师争当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监护。家长可以经常与外出务工的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近况,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的生活,辅导孩子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如同父母在身边一样,促进其健康发展。

6.教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教师应该对留守儿童格外关注,要经常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在生活上体贴入微,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疏导,解决问题。老师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与学生的心理相对接。老师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鼓励,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五、结 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难以生存,迫不得已进城务工。进城后,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没有城市户口农村孩子很难进城读书,加之进城读书费用很高,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颁布实施有关保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只有切实解决好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孩子们未来,也就有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郑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责任思考[J].中国商界,2010(5)

2 谢太平、汤祖传、吴玉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

第7篇

一、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组织保障,做到管理全天候。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组织领导。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建机构,调整并充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抓队伍,建立一支由校长总抓、专干分管、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和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筑阵地,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心灵驿站”和托管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四是定方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关爱方案,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突出关爱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开展关爱活动,力求将留守儿童课内外的思品、学习、生活表现统筹兼顾好,实现管理全天候。

二、以家校互动为手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

第8篇

留守儿童主要有一下几种类型,一是孩子的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爹爹奶奶照看,跟随爹爹奶奶一块生活;孩子交给学校或老师,在学校住宿、生活;或者孩子一个人在家独立生活,请邻居和附近的亲戚朋友帮忙关照一下。二是父母离异或一方死亡,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家长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有时还经常出差或应酬,无暇关照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三是父母双亡或者离异,孩子没有法定监护人管理,独自生活,或跟随长辈或亲戚朋友在一起生活等。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23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这些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时期的留守少年儿童,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心理发展异常,一些人甚至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戚朋友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更为突出。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其他人远远达不到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出现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缺陷等方面的问题,孩子身心健康和学习受到严重的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诸多的阴影,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不善交流,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成打架斗殴的事情,甚至造成恶性事件。

留守儿童性格的主要特点,一是缺乏父爱或母爱,亲情感情比较冷漠;二是心里相对封闭、孤独,缺乏亲情感情交流,激情活泼不足;三是比较任性,顽皮,偏激,脾气暴躁,有的还我行我素,难以管教;四是学习自觉性较差,有的学习马虎、拖拉,缺乏像父母一样有效持续的关心和监管;五是不太合群,有的性格孤僻,独往独来;六是缺乏安全感,有的胆小怕事,蹑手蹑脚,上课都不敢举手发言,有的又胆大妄为,经常顽皮捣蛋,搅得班级或家庭都不得安宁,有的甚至偷窃、斗殴等。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国家未来人才的培养和质量,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都对儿童少年的教育和管理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大量的留守儿童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尤为严重和突出,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来、迅速行动起来,解决好这个十分重要而又紧迫的问题。

怎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呢?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进一步明确、细化并落实教育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义务和职责

国家及有关部门,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出台相应的文件或规章,进一步明确、细化和落实各级人民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义务和职责,使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形成政府牵头统筹,教育部门主管,社会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协助,学校、家庭、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等齐抓共管的新格局,形成教育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新的合力。

其次,孩子父母、其他法定监护人或其委托人要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以外时间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孩子生活的家庭对孩子成长影响极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他法定监护人或委托人及其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孩子父母、其他法定监护人或其委托人都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跟踪教育和管理。一要注重安全教育和管理;二要重视品德和法纪教育;三要指导和培养孩子养成自觉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四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五要与孩子多交谈,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状况,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发挥教育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主导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主要责任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的主渠道、主阵地。一是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纳入自己工作职责和范围,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考评。二是要主动联系争取政府、有关部门、社会方方面面及孩子的家庭与有关人员的支持和配合,做好宣传、教育和协调工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三是要利用学校教育和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主阵地,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工作。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的基本情况,因情因人施教。学校和老师要对农村留守儿童倾注更多时间和爱心,对孩子多观察、多交流,多爱护,指导和帮助孩子解决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给孩子以特别的温暖和关爱。四是要为孩子多创造宽松的生活、学习和活动环境,改善在学校住宿的孩子的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基本条件,并配备指导老师跟踪指导和管理。

第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多渠道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方便就学问题

要把农村留守儿童方便就学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关心农民工子女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就近就学制度,安排农民工子女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学校就近就读。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对接受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各地农村中小学,都要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政府及财政部门、教育部门都要为“留守儿童之家”配备电脑、图书和体育活动器材等。

第9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城务工,导致农村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很多留守儿童教育出现问题,对社会稳定造成了安全隐患。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重点,当前政府必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进行研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体系。

一、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关爱,心理出现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问题也都是自己独自承担,这样在学习和生活中农村留守儿童就容易形成一种自卑心理,遇到问题总是喜欢逃避,不善于与人交流,对待他人比较冷漠,内心压力较大,遭到同龄人欺负时经常会发生过激行为,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出现障碍。

2.学习成绩不理想

在偏远的农村地区,班级学生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据统计每个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都较为不理想。农村留守儿童年龄都较小,缺乏自制力,回到家中没有父母的监督和家庭辅导,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状况也不好。同时学生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学习情况不了解,许多农村家长都认为学生读完初中就可以,应该早点毕业外出打工,这样也能补贴家用。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就会受到父母思想的影响,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一心向往外面的世界。

3.道德教育出现问题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许多农村家长文化水平较低,自身道德水平较低,从小没有加强对孩子的道德建设,而且长年外出务工,根本没有给学生作出表率,久而久之学生道德教育就出现了问题。据调查统计数据所得,农村留守儿童大多都存在不良道德行为,农村人口稀疏,外出打工人员留下的无人看管的房子较多,许多留守儿童都习惯到这些空房子中“拿”东西,这已经严重危害到社会的稳定。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

1.从社会角度看,大量农民工进城以及城乡壁垒的存在是农村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较快,大量农村人员进城务工,但是我国政策法规较为滞后,没有作出相应调整,农村务工人员的子女想要在城市上学,所需办理的手续繁琐,条件苛刻,同时在高考时农村子女还必须要返回户籍地参加高考。农村务工人员在城市中基本都从事基层或底层行业,所得收入较少,而且压力较大,因此很多农村务工人员根本没有能力将孩子接到城市中学习,农村儿童就只能离开父母,在农村接收教育和生活,他们长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心理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制度的缺陷。

2.从家庭和学校角度看,亲情和教育的缺失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农村留守儿童长年得不到父母的教导,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料,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放养,爷爷奶奶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忽略了对孩子的管教,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十分骄横。同时从学校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较少,师资匮乏,老年化严重,一位教师往往要捧好几本书,跨年级、跨学科上课是普遍现象,加上信息闭塞,知识更新跟不上时代教育的节拍,自身教育的理念陈旧和心理疏导的经验缺失,自然无法给予学生更好的照顾。农村学校更多是对学生成绩的关注,教师总是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这样也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1.政府方面

政府首先要对现有户籍制度进行改革,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读书的障碍,减轻农村家庭的就学压力。其次,政府要联合有关行政部门加强政府职能的优化,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对农村务工人员进行思想宣传,教导农村家长的教育观,要鼓励农村家长多与孩子进行沟通,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学习兴趣的发掘。最后政府还要对城市学校周边的环境进行治理,尤其是一些网吧和娱乐场所要进行取缔,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

2.家庭方面

作为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现在经济这么发达,农村外出务工的家长必须要每个星期打电话给孩子,要了解孩子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况,并且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要给予孩子基本道德教育,要告诉孩子哪些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要树立留守儿童的基本价值观。对于有条件的农村父母,要尽量将孩子接到身边,要多为孩子考虑,实在没有经济能力,就必须要为孩子寻找一个监护人,要能做到监护人的各项职责,同时还要定期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了解孩子的生活动态,要给予孩子精心的呵护和全面关怀。

3.学校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地方就是学校,许多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都实行寄宿制管理,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作用,教师要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行为,给予留守儿童足够的关心,要让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同时政府还要对农村学校给予政策扶持,要定期派遣心理教师到学校工作,要给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开“心结”,扫除心理上的障碍。其次农村学校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要定期向学生家长汇报学生状况,要与家长相互合作,共同商讨教学计划。

参考文献:

[1]宋依倩,张杰,刘双楠.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平舆县的调查[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7).

[2]刘家用.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19).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