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时间:2023-10-20 09:56:13

导语:在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航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1篇

关键词: 化学与生活 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

化学在生活领域(包括衣、食、住、行、健康等)中的渗透和应用非常广泛。现代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提示我们,化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高中化学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由生活走向课程,由课程走向社会”这一课程理念。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形成生活中的化学意识和化学课堂上的生活意识。

一、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生活化学

在高中化学中元素及其化合物主要分为非金属和金属两大部分。非金属中的卤素、氧族及氮族中的典型元素及化合物都和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如:卤素中的氯元素是生活中食盐的必要组成元素,而且氯气也是自来水消毒和漂白粉的主要原料。引导学生思考常识问题:为什么养金鱼的自来水要在太阳下晒几天?为什么选用保鲜膜不能用含氯的聚氯乙烯,而要选购聚乙烯为主要成分的PVC?为什么用自来水煮饭是不科学的?

金属及其化合物主要给学生介绍镁、铝、铁及碱金属。铝制品在日常生活中已经越来越普遍,可以让学生了解铝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从而在生活中注意饮食;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怎样合理饮食有助于元素的吸收。也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课题进行课余研究,如:居室装修材料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差异;常见合金的组成;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等。

二、有机化学中的生活化学

有机物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健康有密切的关系。在有机化学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的结构和主要性质,如:阿司匹林;生命活动的基础能源――葡萄糖如何提供能量;生命的基础物质――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人体必需的维生素的主要来源以及微量元素与健康。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可以建议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全面摄取多种营养,保持膳食平衡,促进身体健康,并从中认识化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保持人体健康的积极作用。微量元素对人体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合理摄入营养物质有助于人体健康。

生活中常用的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性能,如:由聚丙烯制成的塑料制品,由聚苯乙烯制成的灯饰外壳,由聚四氟乙烯作内衬的不粘锅等;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的组成、性质和作用。绝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在过量使用时对人体有害,有些人营养过剩与大部分食品添加剂能增加食欲有关。防腐剂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时间,减少食品的浪费和变质,食用新鲜食品比食用防腐剂储存的食品有益。

三、化学理论学习中的生活化学

高中化学中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平衡、电离平衡以及电化学。这一部分内容看起来比较枯燥,和生活的联系不大,我们也可以找到其中和生活有关的很多实例。举用这些例子一来可以使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简化对一些知识的理解,二来可以使内容丰富多样,活跃课堂气氛,三来可以使化学和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如:日常生活中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放具有酸性、碱性或咸味的食物;洗净的铁锅残留少量的水易生锈。

在化学教学和化学课堂上将生活意识灌输给学生,还可以帮助学生纠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点或说法。如:学生学习原电池之前,以为铁生锈是铁直接与氧气化合生成氧化铁。学完原电池学生了解到铁生锈并非氧气与铁的一步反应,而是铁先是发生吸氧腐蚀,而后+2价的铁继续被氧化到+3,最后得到了铁锈(主要成分是Fe)。

四、其他综合内容中的生活化学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半导体,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也不会出现高速、全面的因特网;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宇航技术,也不会有中国航天技术的辉煌;没有光导纤维,就不可能有现代的光通信;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类的生活就不可能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化学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基础,如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产原料及其用途;污水处理的化学方法及原理,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等。生活材料离不开化学,合理选用材料有助于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化学与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家已注意到大千世界的很多变化。大规模污染的不断发生提醒人们:必须合理地开发自然,积极保护自然。课程标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中涉及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白色污染、居室污染、食品加工污染(如苏丹红事件)、农药污染(如绿色食品、菜篮子工程)等。

英国1994年出版的《核心科学――化学》中指出:“化学是核心科学。”编者作了如下说明:化学是一门重要的科学,感谢化学给我们舒适的生活。你可以看见化学使我们穿的衣料、住的房子、乘坐的交通工具、烧的燃料越来越好……甚至我们喝的水也离不开化学处理。感谢化学为我们的健康所做的贡献。合成药品使我们生命延长,而且使我们更健康,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远离疾病……而且还有人造的心脏、骨骼等。感谢化学带给我们休闲的运动。化学家们发明了新的、便宜的材料代替天然材料,如玻璃纤维做成的冲浪板……

第2篇

物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就必然要求教学走生活化的道路.所谓“物理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物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感受物理的灵动之美.

另外,物理植根于丰富的生活之中,教学内容涉及到生活中诸多的领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亲近生活,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效地改变以往教学中低效单调的氛围.通过对课堂的挖掘和引入生活化的教学元素,它不仅可以让整个课堂变得生机勃勃,而且还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如何让物理课堂展示生活,使物理教学生活化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并结合自己平时的学习和思索,认为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着手.

1亲近生活,让教学内容“新鲜”一些

传统的物理教学内容(包括教材、信息、语言等)脱离生活实际,生活化教学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把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入课堂教学,使物理学习富于体验,内容充满生活气息.

1.1立足“大物理”,为课堂开启一扇窗

徜徉于物理课堂,可窥探生命世界的微妙,可驰骋于科技文明殿堂,也可赞叹人类智慧的伟大.由此可见,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生命丝丝相连.生活既然作为物理最强大的课程资源,也必然是物理教材最丰富的来源.然而教材只是生活场景的缩写,要让学生在课堂里去了解社会丰富的生活,进而参与社会,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物理教学的内容就必须具有开放性.教师要有“大物理教育”的观念,不拘泥于教材已有的生活圈,必须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主动开发新课程资源.

其实,每个教师的头脑中都有许多鲜活的资料,内心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在上课过程中若能结合生活素材进行相关链接并拓展延伸,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情感的火花,而且还便于学生理解教科书上给出的抽象定论和枯燥的说理,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特别是在专题复习时,选择一些生活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复习力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力学规律,教师可以利用矿泉水瓶做小实验来说明一些物理知识:(1)双手挤压矿泉水瓶可以使瓶子变形,如果施加的力增大,瓶子变形程度就加大,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2)在空矿泉水瓶侧壁不同高度的地方锥出上下两个小孔,往里面倒满水,水从两个小孔流了出来,其中下孔流出的水喷得最急,这说明液体的压强;(3)往空矿泉水瓶内注入少量的热水,摇晃后倒掉,并立即盖紧瓶盖,过了一会儿发现瓶子慢慢向内凹陷,这说明;(4)将空矿泉水瓶翻倒在水平桌面上,用力向它的侧面吹气它会滚动,但用同样的力向它的底部吹气它却不容易滑动,这说明在压力相同的条件下.整个过程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丰富了学生的物理素养.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又达到了让学生感悟生活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1.2发掘生活,为课堂注“活水”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鲁迅曾在《摩罗诗力说》中说,人们观诵文章,就好比在大海中游泳,“游泳既已,神质悉移”但“大海”“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也就是说情感隐含在场景之中,是要靠自己去体验的.“体验”是新课程最重要的理念之一,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物理与生活中的魔术紧密相关,例如,在学习《压强》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先模拟气功大师的钉床实验,出示两块木板,一块是密密麻麻的小钉子,用一个装满水的气球代替气功大师,第一次让其“躺”在满满的钉床,第二次让其“躺”在一个钉子的木板上,结果第二次气球被扎破,学生顿时感到惊讶,这时候,面对这种出乎意料的结果,学生首先会问道:“ 为什么装满水的气球在钉床上没有事,但放在一个钉子的木板上会被扎破”?接下来,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因利势导,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其中的物理原因.可以看到,这个情境设置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演示所得的现象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将学生轻松引入充满疑问的情境.由此揭开了气功大师的魔术之谜.

将魔术与物理相联系,不仅激发了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易于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其中的道理.这样的物理课上,教学相长,师生呼应,整个课堂和谐而生动,教学效果自然十分理想.

1.3学以致用,给课堂添份“生活教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改确立的物理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之一,它表明物理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物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做个人”,从学生的人格发展来说,“学做人”比“学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应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对学生进行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生活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物理教学本身就应该源于生活,创造于更美好的生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就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调动、感染和熏陶.例如,笔者在执教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课时,在探究火箭升空原理时,多媒体播放2012年我国神舟九号载人宇宙飞船顺利升空画面,激发了学生民族自豪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的物理教材涉及许多中外著名物理学家,这些物理学家虽然国籍不同,所处年代不同,各人经历不同,但他们都具有为追求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的美德,他们生平的大量动人事迹就是一本绝好的美育教材.教学过程中若能把展现物理学家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只图奉献、不求索取的奉献精神,坚持真理并为捍卫真理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等生动事例穿插讲授,使学生深受感染,进而学习和效仿物理学家精神风貌,这无疑是最理想的情感教育.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责任无处不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为自己为他人为社会承担一份责任.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更加懂得珍惜自己、感恩他人,在生活中做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2感悟生活,让教学过程“精彩”一些

应试课堂的教学程序一切都是预设好的,每个教学环节都依据教学目标设置了时间限制,且每个问题都有固定标准答案.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就引导学生到设置好的答案上,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几乎不需要自主地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这种情况下,学生常常不是通过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而是在猜测教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提问和讨论成了一场猜谜会,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就逐渐被消磨殆尽了.

生活化教学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理清学生的思想脉络,看清学生思想的症结和可能的走向,随时调整教学过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课堂上的讲演、绘画和表演等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让学生能想、能干、能看、能谈,时时享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与满足.

2.1课堂竞赛――教学活动的“催化剂”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巧妙设计、安排一些小竞赛.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激励学生为了在比赛中获胜而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找错误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比赛激趣的形式,限时找出其中的错误.例如,在复习光现象时,多媒体投影:2012年是国人自豪的一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迈上了新的台阶.在飞船飞行的过程中,测控部门利用超声波对它进行连续跟踪和测控.到达太空时,不明发光体与飞船擦肩而过,航天员突然听到了不明发光体的发出的响声, 然后看到耀眼的光芒.完成一天任务后,神女航天员刘洋在太空练起了太极拳.请你指出这个场景中的三处科学性错误.

(1);

(2);

(3).

这种方式的教学,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物理的亲近感,另一方面又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皆学问”,真正体现了“生活到物理,物理到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实践证明,学生在竞赛环境中的记忆更为扎实和牢固.

2.2情境再现――课堂中的“小剧场”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理念,而只能接受形象.”生活中的学生,就是在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生活情境中认识世界的,事物越具形象性,就越能为学生所感知、所接受、所记忆.情境教学正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把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作为教学的契机,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 教学中,教师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绘图、演剧、赏乐,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在这种双向互动、整体和谐的情境中,学生亲身体验到了“吐真言、抒真情”,他们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必会得到协同发展,从而保证物理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第3篇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差异;应用;意义

1.引言

控制理论作为一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们的教学也使用了控制理论的方法。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大家在课堂上听,本身可看作一个开环函数;而同学们课下做作业,再通过老师的批改,进而改进和提高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法,这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控制。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都是控制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现代控制理论如此广泛,因此学好现代控制理论至关重要。

2.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很长的时期。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它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人类由机械化时代进入电气化时代,并走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其产生和发展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

2.1 现代控制理论的产生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核能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从而对出现的多输入多输出系统、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分析与设计问题的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迅速地发展控制理论,而且也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

2.2 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

五十年代后期,贝尔曼(Bellman)等人提出了状态分析法;在1957年提出了动态规则;1959年卡尔曼(Kalman)和布西创建了卡尔曼滤波理论;1960年在控制系统的研究中成功地应用了状态空间法,并提出了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新概念;1961年庞特里亚金(俄国人)提出了极小(大)值原理;罗森布洛克(H.H.Rosenbrock)、麦克(G.J.MacFarlane)和欧文斯(D.H.Owens)研究了使用于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设计的现代频域法理论,将经典控制理论传递函数的概念推广到多变量系统,并探讨了传递函数矩阵与状态方程之间的等价转换关系,为进一步建立统一的线性系统理论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奥斯特隆姆(瑞典)和朗道(法国,L.D.Landau)在自适应控制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贡献。与此同时,关于系统辨识、最优控制、离散时间系统和自适应控制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

3.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及研究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的内容主要有为系统辨识;最优控制问题;自适应控制问题;线性系统基本理论;最佳滤波或称最佳估计。

(1)系统辨识

系统辨识是建立系统动态模型的方法。根据系统的输入输出的试验数据,从一类给定的模型中确定一个被研究系统本质特征等价的模型,并确定其模型的结构和参数。

(2)最优控制问题

在给定约束条件和性能指标下,寻找使系统性能指标最佳的控制规律。主要方法有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等极大值原理。现代控制理论的核心即: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最优(最小或最大)某一性能指标最优:如时间最短或燃料消耗最小等。

(3)自适应控制问题

在控制系统中,控制器能自动适应内外部参数、外部环境变化,自动调整控制作用,使系统达到一定意义下的最优。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英文为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自校正自适应控制英文为Self-Turning Adaptive Control。

(4)线性系统基本理论

包括系统的数学模型、运动的分析、稳定性的分析、能控及能观测性及状态反馈与观测器等问题。

(5)最佳滤波或称最佳估计

当系统中存在随机干扰和环境噪声时,其综合必须应用概率和统计方法进行。即:已知系统数学模型,通过输入输出数据的测量,利用统计方法对系统状态估计。

建立在状态空间法基础上的一种控制理论,是自动控制理论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对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主要是通过对系统的状态变量的描述来进行的,基本的方法是时间域方法[1]。

4.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差异

现代控制理论比经典控制理论所能处理的控制问题要广泛得多,包括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定常系统和时变系统,单变量系统和多变量系统。它所采用的方法和算法也更适合于在数字计算机上进行。现代控制理论还为设计和构造具有指定的性能指标的最优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能性。

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有其共同点和差异。共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是一致的,都是系统。其区别主要表现在经典控制理论的研究工具是传递函数(结构图),已有初始条件为零时才适用。现代控制理论状态空间法、研究系统内部输入-状态(内部)-输出。

经典控制理论的特点研究对象是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其解决方法主要有频率法、根轨迹法、传递函数。要用到的数学工具有拉氏变换、常微分方程。经典控制理论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难以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难以揭示系统更为深刻的特性。

现代控制理论是随着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的迅速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研究对象为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线性、定常或时变、离散系统。解决方法主要是状态空间法(时域方法)。

第4篇

【关键词】开放性教师教学情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全面改革和实施的潮流中,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大兴教学改革之路,但是相当多的教师只局限于形式,仍未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没有真正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教学理念依然陈旧,教学思想仍然落后,教学效果欠佳,教学质量不高。近年来,笔者在自身、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体现开放,感觉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炼和有效,在此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教师自身的开放

教师的开放包括教师能力素质的提高,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行为的转变等。

新课程强调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融合,更为重要的原因,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着广泛的知识信息,他们希望从教师那里找到各种新问题的正确答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当今学生这个“杯子”越来越大了,自己就要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能力素质,确保具有一桶能够学生舀的水。

接受式学习的独特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 教学,明显违反了“教是为了发展”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些教学规律,自己要坚决杜绝。须知,把课堂还给学生,变相信自己为相信学生,才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所以自己要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开放教学思想,经常接受新事物,充分利用网络与外界联系,多与同事交流,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教学行为的转变,要求变“讲堂”为“学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活动激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提高”理应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必须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在为学生提供认知情境、分析方法和手段方面是一个助学者,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是一个合作者,在教学过程的掌控上是一个组织者,在探究结果的呈现上是一个评价者,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是设计、组织、协调、点拨。

二、教学情境的开放

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经常化、趣味化、多样化。

现在学生上课普遍存在精力不集中,爱打瞌睡,看小说,厌学情绪严重,我的对策是设置好课堂教学情境,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导入时设置教学情境能激发学习动机,中途设置教学情境能缓解学习压力,授课结束前设置教学情境能增强学习欲望。通常我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不局限于只与当堂课有关的内容,更注重的是趣味性和多样化。

比如,课堂中经常加些“小插曲”,说说国际新闻、国内动态、航天技术、科学前沿、网络等当前焦点话题,慢慢又回到正题,这样可带动学生思维,让学生长、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如,当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启而不发时,不妨先来一个“轻松3分钟”缓和一下气氛,再让学生讨论、交流,采取小组答辩、竞赛等方式开展合作学习,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激情四射,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另外,在增强教学情境的趣味性和多样化方面,经常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经常进行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分组实验以及创造性的制作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知学习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形成互动效果。如在学习“超重现象”时,可设置这样的实验:烧杯中先放一个坚硬的物体,上面再放一个鸡蛋,物体的棱角和鸡蛋相接触,缓慢抬升烧杯,鸡蛋完好,然后改为由静止急速抬升烧杯,加速度较大,物体的棱角对鸡蛋的压力达到了蛋壳所能承受的极限,鸡蛋破裂。简易的小实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三、教学内容的开放

开放教学内容,要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进学生,使学生走进生活。

新课程教学最大的困惑是课时不够,教师、没有时间应对习题,我的对策是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摒弃教科书“难、繁、偏、旧、多”的知识内容,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物理基本知识,用比教材更多的个人知识来总结、整合甚至重组教材,使教材知识体系更清晰明了。然后将自己整合出的章节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了然于胸,进而做到理解结构,会用结构。

学生普遍感觉物理既深奥又乏味,为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我在教学中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尽可能让抽象的物理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学生用书本上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相关的物理问题,让他们感受到物理就在身边。一旦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生活中,难度就会降低,陌生感就会消失,亲切感随之而来,物理也就学得有滋有味了。因为认识到了物理就在身边,也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课后关注生活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建立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物理学习的效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开放还体现在层次区分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设置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正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四、课堂教学方式的开放

“学无定法”,同一堂课也应对教学方式的交替使用进行开放。

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学生对所教内容在两周内的平均回忆率分别为:教师讲授为5%;学生阅读为10%;教师演示为30%;学生讨论为50%;学生实践为70%;学生教别人为90%。可见,教师的“满堂灌”是最卖力不讨好的教学方法。而应用自主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应用合作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形成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应用探究学习方式能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态度和道德品质,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5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教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教学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创新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系统地创新教学和训练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品质,开发创新思维,初步掌握创新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一种教育形式。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采取适当的方法策略是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最常用的创新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情感策略

情感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在“一般发展的理论”中就曾说过:“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智力,而且发展情感、意志品质、性格和集体主义思想。”他认为人的情感生活是与人的独立探索性思维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伴随着学习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并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就能强化智力活动,促进智力的发展。

1.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丰富的情感因素,精心设计,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动量》一章最后一节《反冲和火箭》的教学,引入新课时可先播放节日夜晚燃放礼花时天空绚丽多彩的画面和火箭发射的宏伟场面,并配以爆炸的巨大声响,学生在视觉、听觉的强力刺激下,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极大兴趣。小结时再引导学生总结礼花和火箭飞上天空的原理,并在课堂最后留有时间让学生阅读书后阅读材料“航天技术的发展和宇宙航行”。这样,学生会觉得这么尖端的高科技问题与学习内容如此贴近,自然而然地激起探究知识的欲望。

2.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年级普通班物理教学中,教学要求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要求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这样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关于考试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3.通过物理学史的考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科学研究中有很多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地努力,甚至为科学献身。教师可以从中充分挖掘科学家崇尚科学的情感和价值观、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品格修养、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奉献精神,以此感染学生,使学生树立研究问题的意志品质和科学态度。发挥科学史的作用,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二、问题策略

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问题性,有问题才能探究,才能创新。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句话足以说明善问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意义。问题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教师课堂提问要设计精当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提问要在一个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进行。这就要求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

1.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识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发现与原有的知识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缩短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

2.联系实际设计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体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讲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高中教材中有些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研究解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课前布置任务,指导方法。在判断猜想正确与否的过程中,学生用做实验、读课本、查资料、问老师等多种方法,把提出的问题解决了。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思维活跃,群体的创造性得到了提高。

4.在观察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往往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熟视无睹,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引导,使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情景再现,就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提出问题的意识。

三、方法策略

要使学生掌握灵活的思维方法,就要通过适当的方法策略,才能在实施创新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教学中要强调发现知识的过程,重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介绍其结果。这样,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唯一目的,它也是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方法的手段。

1.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设计动手能力,乃至创新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验教学方面,应力求让实验更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改革演示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开放性、探索性实验。这样就需要学生查阅资料,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实验正确选择仪器,独立设计,独立操作。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②改革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目前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实验都是学生分组实验,普遍只重视简单操作。器材、方法、表格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很少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因而学生 很难领会实验原理和思想方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学中可以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学生有兴趣、有激情,思维易活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③通过物理实验史教育,培养创新能力

在牛顿第一定律中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说明这种将有限事实外推到无限,经过抽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是对传统实验方法的创新。通过对实验史的介绍,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通过习题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习题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知识,掌握了解题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解决物理问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向纵向和横向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适当的策略,使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这样他们的智力才能得到开发,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