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

时间:2023-10-20 09:56:15

导语:在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文化传媒公司经营方式

第1篇

一、成立之初:纵横捭阖,顺应大势

成都传媒集团(CMG)从成立之日起,就努力在行业管理上向部门对接转向,除继续保留原报业集团和原广播电视台的牌子,继续沿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播出呼号之外,在具体运作上努力推行和实施的都是“事业法人登记&企业化管理”的操作模式。合并后的成都传媒集团,拥有4个办公区、6个电视频道、4个广播频道、3家日报、2份周报、3家杂志、1家出版社和3家公司。作为中国地方传媒中的“航空母舰”,这也是国内首家在中心城市成立的,涵盖了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态的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

从理论上来讲,报业和广电都是,都属国有资产管控范围,所不同的只是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已。在国际传媒市场上媒体间融合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一个地区的报业和广电即使现在不走向融合,将来也会走向融合。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在保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和喉舌功能不改变的前提下,任何一种媒体形态都是可以以资本为纽带进行强强联合和深度整合的。其实,早在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之前,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就已经开始了自己的业务拓展步伐和资本扩张进程,并试图同广电媒体资源进行深度合作,但在两者之间所存在着的行政分割和行业壁垒等条件限制下,最终并没有取得大的进展。在这种情况下,成都市委、市政府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整体战略部署出发,在调研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将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与成都广播电视台合并为“成都传媒集团”;并提出了“政治上不削弱、经济上不滑坡”的基本改革要求,希望集团立足四川和西南,最大限度地激活本地传媒生产力,尽快走到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际上赢得一席之地,取得1+1>2的集团合力效果。

二、经营管理:合并重组,战略连横

1.管理之路。大体来讲,传媒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即滚雪球式的单一发展模式和集团化、跨媒体的合力经营发展模式,相比而言,后者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实现扩张,而前者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历史累积过程。在不改变成都市广播电视局是成都广播电视台设立主体、管理上不增加运作层级的前提下,成都传媒集团在运营策略上以“扁平设计、垂直管理、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总体思路为组织体系,设立了党委会和董事会,并以党委会为整个传媒集团的领导核心和决策中心。围绕党委会,集团设立编委会和经委会,分别负责采编和经营工作。集团总部在内设机构上设立集团党委办、行政办、编委办、经委办、人力资源部、财务中心、总工办、监察室等8个公共职能部门,在事业部门设置上则配备了节目中心、技术中心和广告中心等3个直属部门。在集团总部以下,则为各子媒体和各个子经营机构,囊括了近30家生产单位和近9000人在岗职工。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之初,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建构等方面并不完善,基本上处于由事业型向企业化转型的过程中。集团的业务组合和业务模式亟待调整,管控体系亟待完善,总体上看,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媒体业务急需做精,新媒体业务需要发展,新的业务发展模式亟待形成;二是现有多元产业急需清理整顿,资源配置急需进行再调整,以形成新的产业聚合效应;三是体制机制上的陈规陋习急需冲破和解决,以便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标准化的要求设计集团的战略管控体系、运营管控体系、财务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在理清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成都传媒集团在运营措施上积极改善战略管控体系,在谋求挖潜增效上初步建立了三大战略协同机制:集团内部纵向部门间的战略协同、集团公司与子公司间的战略协同以及子公司之间的战略协同。在改善运营管控体系上,集团则完善了结构功能设置与内部分工部署,制定出了经营管理组织结构阶段性调整计划,理顺了经营管理结构的汇报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上,集团则在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以平衡记分卡系统为指导,组建集团财务公司,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为在最大限度上激活集团的创造力和内在潜力垫下基础。

2.经营之道。成都传媒集团在组建过程中,采取了整体上的“连横”策略,即以一个强大的集团为核心,充分整合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降低集团的内容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调动集团内部的生产力,通过集团的合力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在集团成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2007年1月22日成都传媒集团就组建了全新的战略规划小组,着手起草《成都传媒集团“一五”战略发展规划报告》,其内容包括了《成都传媒集团新闻出版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广电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图书出版板块战略发展思路》、《成都传媒集团蓝海战略规划》、《成都传媒集团资本运作战略思路》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项目。同年3月,成都传媒集团临时党委原则同意了《2007年“十个一”重点项目实施推进计划》,以成都日报报业集团为核心(对于成都传媒集团而言,其优势中的优势是《成都商报》。根据CTR市场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在2006年《成都商报》年广告实际收入已经超过了7亿元,2007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提升至8亿元,进入中国单张报纸广告收入的前三名),将包括博瑞传播再融资、跨媒体合作、期刊运营整合、快速启动电视购物、建设大型文化产业园区、打造一系列影视大制作、打造全新户外广告形象等内容纳入其中。

对于可经营性资产,成都传媒集团则以集团经营性资产管理为核心,利用专业化、市场化的手段,实行存量盘活与经营性资产运营并进的经营模式,推行市场化运作进程。在集团组建之初,为了全力打造“地产系列”,成都传媒集团陆续推出了《第一房产》、《24小时房产》等电视栏目和《好房100》网站等联动措施,实现了“地产系列”在电视、报纸、杂志和网络等媒体上的全方位覆盖,电视板块的地产广告也由不足600万元增加到逾3000万元,增幅高达500%。其次,集团还将原成都电视台的物业公司并入新闻物业公司,合力打造集团性物业经营平台。第三,集团启动下属公司的清理工作,将那些远离传媒主业链且经营不善的公司裁减撤并,并将按照成都市国资委的相关要求,对集团所属的二三级子公司及以下公司进行了整合。在进行以上工作的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实施了对《成都晚报》的发行交接工作,全面完成了集团内部发行资源的整合任务。在这其中,成都传媒博瑞集团的崛起和改制引人注目。

早在2003年10月,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开始进行资源整合时,博瑞集团就被定位为报业集团的投资经营平台,旗下上市公司博瑞传播则被作为报业集团的资本运作平台来打造。在报业集团资源整合过程中,本着资源整合集团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原则,2004年11月,博瑞传播旗下的成都“立即送”网络配送有限公司及成都博瑞广告有限公司分别签约成都日报社,取得了《成都日报》征订发行的全权资格和其广告业务的总权。2005年7月,博瑞广告又开始涉足《成都晚报》的广告,全权其周末版广告业务,并涉足新技术传媒领域,在成都传媒集团改革之前就起到了引领传媒产业结构升级更新的导航作用。作为中国西南地区传媒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博瑞集团按照以传媒为主业的有限多元化策略,形成了传媒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成都传媒集团在资本运作方面,充分发挥并继承了博瑞传播的融资能力,在努力实现集团经营性业务整体上市的同时,通过收购、兼并等多种资本运作模式,搭建起新的更大的融资平台,向实现集团跨区域、跨媒体经营以及利益、资产、实力的高速增长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成都传媒集团的报刊出版位列全国前10强,广播电视跻身全国各省会城市前列,已成为中国西部综合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但集团各产业间盈利能力差距悬殊的问题却也同时愈趋明显,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产业共生的良性发展局面,并没有像原来预想的那样如期到来。这主要表现为:区域性媒介资源结构限制集团的外向拓展;网络媒体发展缓慢,盈利模式不成熟;多元化产业拓展力度不够,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良好发展前景且不受地区限制的经营领域开发不足等。从当前的资源组成分析,纸媒仍然是支撑成都传媒集团发展的主要优质产业,但在2007年以后以报业发达著称的成都传媒业也面临着广告增长遭遇“顶棚”的限制;广电媒体随着报纸经营情况的整体下滑,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最具挖掘潜力的产业结构领域之一;有线电视网络则需要在加快数字化平移速度和双向网络建设上继续改进,网络媒体的发展重心则应聚焦于盈利模式的建构和内容产业的提升两个方面,这些都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制约成都传媒集团实现发展战略转移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平台。

三、资源整合:建构品牌,规模发展

一个真正的传媒集团,应该是充分实现了文化、制度、人事和经营方式等全面融合的集团,而在中国现有的国情下,几乎所有由行政命令统合起来的传媒集团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明合实散”的共有病症。由报业和广电两个板块组成的成都传媒集团也不例外,其同样面临着稳定、发展、激活上的巨大挑战。如何打造一个具有统一意志、统一文化、统一方向的传媒航母,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日益成为成都传媒集团改革的重中之重。

1.以品牌策略和多渠道刊播方式,打造集团核心竞争力,增加市场经营收益。随着技术的进步,利润在信息的流动链条中出现了向下移位的趋势,内容的生产力(生产环节)价值下降,渠道的整合力(获取环节)和内容的呈现力(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呈现环节)价值飙升,并逐渐成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成都传媒集团通过各种外部合作,如塑造慈善公益形象、参与《赤壁》宣传制作、与新浪门户网站合作、打造百事可乐成都印象罐等,有效地彰显了作为媒介集团的整体品牌,提升了渠道的竞争力。传媒集团各子媒体间的相互协同和配合作战,不但有效地降低了媒介产品的生产成本,也使新闻产品借助各子媒体刊播平台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样态的多方位呈现,并进而在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蓝海竞胜中获得策略先机。

在品牌经营上,2006年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面向“三有读者”(有钱、有闲、有权),致力于高端读者争取提高有效发行量,虽将报纸年订阅价提高了20元,并损失了2万多订户,但却通过发行公司、报社市场部、新闻部门与990个高档楼盘的物业协会合作,使自己在成都高档社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左右。在一升一降间,《成都商报》不但在发行上提升了受众层次,同时也在经济收益上获得了一定提高。通过控制成本,提高产出价值,初步建立起具有自己特点的资本和品牌积累机制,成都传媒集团为做大做强、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品牌化发展的基础。

2.开发创新能力,激发体制改革;占据二级市场,扩大集团战略版图。在机制创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项目运作带动机制调改,大力进行创新能力的挖潜和提升。通过电视板块选拔优秀节目主持人的活动、成都商报与成都电视台经济资讯频道/成都电台/环球资讯频率以及成都全搜索网站的深度合作活动、广电与报业物业公司的整合行动、启动电视剧制作公司项目等,成都传媒集团在机制创新上逐步实现了集团市场主体激励机制和创新意识的常态化,权力与责任挂钩,资本与效益搭配,创意与收入调和的运作模式逐步建立。除了在创新能力和体制改革上谋求发展之外,集团下属各媒体还在抢占省会成都以外的二级市场上积极探路,《成都商报》陆续在绵阳、乐山、内江和自贡等二级城市开设了分印点,并通过强化零售体系建设,以高价向各地市级报纸购买稿件,迅速扩大了自己的战略领地和生存圈域。2007年以后,通过“成都楼盘十城联展”活动,成都传媒集团还把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充到成都市中心版图之外,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了集团品牌在四川全省和西南地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

3.以强势团体为核心,实现各下属媒体间的深度合作,带动弱势团体的正向发展。成都传媒集团各组成部分中,报业集团占据着优势地位,这同四川全省尤其是和成都的文化氛围和生活习惯有关。依托报媒丰厚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化运营经验,传媒集团构成中相对弱势的广电板块,也被带动陆续开始推行全成本核算和企业会计制度,在划小核算单位、构建运作经营内部市场体系的同时,将生产要素和经营责任向频道和中心集中。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各广电媒体则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和竞争上岗制度,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并确定了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分配方式。随着全国电视广告份额的稳步增长,成都传媒中广电媒体的弱势地位也注定只会是阶段性的,如果持续保持良好的运营状态,居于弱势的成都广电势必逐步超越报纸的强势地位,转变成为成都传媒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内容主体:主打新闻推产业

国内的新闻媒体和运营机构被历史赋予了两大任务:一是宣传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引导水平,这是传媒的政治属性和社会责任;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产业经营和发展,通过市场来发展壮大,这是媒体的产业属性。在现有条件下,这两个属性互为依存互相促进,彼此统一不可分割。只有舆论导向正确,宣传深入人心,才能履行好传媒的喉舌功能,也才可能在现有的传媒语境下赢得市场,并进而获得发展的机会与可能。反过来,也只有做大做强了传媒的产业,媒体才有经济实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硬件建设和社会影响力,从而才可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喉舌的宣传作用。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以来,就一直把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集团发展的首要地位置,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坚持党管媒体、管好媒体的基本取向,随着集团综合优势的发挥和增强,其新闻宣传的质量优势和规模效应也都不断得到体现和佐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准确完成常规新闻的宣传报道任务上,成都传媒集团下属媒体相继编播了全国“两会”、成都市“三会”、“创佳”、“非遗”、“美食节”、“汶川地震特别报道”等一系列重大新闻,并先后推出了“暖冬行动”、“成都杰出贡献奖评选”、“5・12地震灾难百日悼念”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切实履行和承担起了主流传媒的社会责任。二是在做深做透重大主题的宣传报道上,集团将不同媒体形态的记者进行队伍混编,组成深度报道课题组,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成都实践”、“工业发展在成都・走近工业园区”等为主题,对成都市近年来的城乡统筹实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宣传报道,并围绕“成都获批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三是在构建和完善集团层面的新闻资源管控体系上,以刚性原则确保了宣传的安全。面对媒体形态空前增多的现实,成都传媒集团以重大新闻宣传调控和底线管理体系为重点,实行新闻宣传统一归口管理制,协调资源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形成了“新闻宣传统一指挥、不同媒体分类指导”的新闻宣传管理格局。四是在集团内不同形态媒体的新闻报道合作上,逐步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合力。不论是常规宣传报道,还是统一重大行动,集团内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多种形态媒体立体响应,尤其是打通电视与报纸两大媒体之间的媒介,重大新闻宣传实施队伍混编,降低了生产成本,放大了宣传效果,逐步形成了“同题竞技、差异表达”的宣传格局。

在打好“新闻主牌”的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积极推进其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紧紧围绕文化产业市场,稳健拓展传媒多元产业,实现了资产规模的扩张。这同样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跨媒体合作项目的稳健进行,利用打通行业分割所形成的平台,成都传媒集团实施了成都商报、成都33频道、环球资讯频率、全搜索网站四种媒体形态间的跨行业合作运行,在品牌、渠道、信息、广告等方面,四种媒体形态之间初步实现联动。二是在影视剧大制作项目上,集团把原来隶属于电视台的电视剧制作中心部门性建制改造为了集团旗下的先锋影视公司独立建制,集团作为投资方和出品方之一,联合中影集团、英皇集团和紫禁城影业共同拍摄制作了电影《赤壁》,以及《张居正》、《龙的传人》、《一品天下》等影视剧。三是在全球营销项目上,集团借“可口可乐”全球更换包装的商机,在百事大中华区发售“成都印象罐”,在宣传成都形象的同时,使成都传媒集团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向实现自己的品牌化和多元化发展战略靠近。同时,成都传媒集团还与同韩国CJ家庭购物等有关企业公司进行合作洽谈,在与世界接轨上逐步跳出狭隘的地域和行业限制。四是在期刊整合项目上,成都传媒集团将下属期刊资源进行了打通融合,成立了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统一运作推广,面向全国打造出“先锋”系列期刊品牌,由其推出的《榜样》、《评论》、《慈善》、《超级粉丝》、《成都客》、《高尔夫时尚》等刊物均已进入市场发行流通。

五、外部竞争:“一五”战略占鳌头

作为一个新兴的传媒集团,成都传媒集团根据自己的集团实力,制定了符合自我定位的明晰规划,即“一五发展战略规划”,将“成为中国以跨媒体深度融合为载体、以文媒互动为增长平台、以上市融资为扩张支撑的国际化综合传媒集团”作为集团愿景,以“铸就中国传媒新航母,缔造国际传媒新势力”作为集团使命,奉行“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和“团结、敬业、创新、责任”的企业文化,遵循着巩固、拓展现存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以品牌作为“做强”主线,以资本运营作为做大手段,合力建设“大媒体、大内容、大服务、大融资、大产业”等五大运营平台的总体发展思路,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产业蓝海竞争策略。

通过打造大媒体平台,成都传媒集团各子媒体在聚焦/集中战略指导下,立足于细分市场,满足多种层次受众的需求,进行跨媒体深度融合,在集团内部形成了“资源情报超市”运作机制,大力推进了集团媒介产品链条的延伸和经营利益的最大化。在打造大内容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文媒互动为增长平台,以资本运作为手段,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强势进入互联网内容生产领域,以打造文化产业基地为目标,通过文媒互动将集团和成都形象面向全球推广;充分利用网络原创文学、视频、动漫、游戏、音乐及其延伸产品和网络广告等内容资源,努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新生支柱。在打造大服务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则以电视购物项目为基础,以差异化战略为指导,对集团客户资源(报刊、有线电视、购物)进行整合,建设零售商业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对集团客户资源进行专业分析,形成了新的增值服务和新生资源,从而为集团了提供稳定、优良、巨大的现金流。在打造大融资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则以上市融资为扩张支撑,实现了集团业务在国内A股、香港H股以及海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在基本层面上初步构建起了理想的资本市场布局。根据集团战略规划,成都传媒集团借助博瑞传播,不但实现了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为集团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资金源,还通过融资手段为现有业务和新投资业务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在改进现有管理体制,提高现有治理水平,实现集团的跨区域发展,以及优化股权结构上,创造并铺垫下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打造大产业平台上,成都传媒集团以大型文化产业园区为龙头,以文媒互动为核心,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创造性思维不断向生产、加工、推广和营销等各环节拓展,形成了文化产业良性循环的新机制。大型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不但将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还将成为成都文化产业发展的高速增长带,包括文化旅游、主题公园、休闲运动、商务度假、生态农业、大型影视基地、教育培训等在内的为各项业务渐次开展起来。

在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还推出了“2007年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博瑞传播融资项目、文化复合地产项目、影视剧大制作项目、户外广告项目、电视购物项目、期刊整合项目、对外合作项目、全球营销项目等。通过规模化建设,博瑞传播8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增资扩股,成功融资2.8亿元人民币,成为全国文化领域上市公司中惟一的一家,实现了历史性的“零”的突破。作为成都传媒集团实现自己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2007和2008年,作为集团子公司之一的成都先锋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还陆续推出了《青年作家・评论》、《调查》、《榜样》、《慈善》、《中国国家历史》、《高尔夫时尚》、《超级粉丝》、《成都客》、《黄金楼市》、《理财》、《潮流》等11本统一品牌的“先锋系列”期刊。这11本面向全国发行的期刊,不但填补了成都传媒集团暂时欠缺的全国覆盖能力,还以全新的传媒姿态,成为了中国期刊市场的生力军,迈出了成都传媒集团打造“全国影响力”的第一步。加上成都传媒集团原有的《青年作家・作品》、《时代教育》、《先锋・居周刊》、《先锋・车周刊》、《地产商》系列,成都传媒集团以拥有16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系列杂志的实力,崛起成为中国期刊领域第一阵营内的重要力量。在以上这些项目的带动下,成都传媒集团与家庭购物公司合作、与房地产开发公司合作、与国际性影视制作公司合作、与国际知名门户网站合作,初步形成了多种产业互动发展的大文化产业格局。这一大产业格局的形成,不但使其在以文化产业为主导的成都市城乡统筹新城镇建设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其在集团业务的多元化经营和产业发展上提供了强大支撑。

六、未来愿景:持续发展定乾坤

成都传媒集团作为一个综合性地方传媒集团,实现国内卓越、国际影响是其在成立之初就确定的发展目标。博瑞传播董事长孙旭军认为,虽然面临激烈的竞争格局,但集团的优势已经凸显,发展势头良好,集团可以通过内外资源整合、创新资本运作以及积极寻求国际合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媒体合作的跨越式发展。基于此,成都传媒集团对自身的资本运作进行了不同阶段的划分与理论预设:近期融资平台以博瑞传播为基础,中期融资平台以网络产业为基础,长期规划则以现有和未来上市公司为基础,实现向国内外的同步扩张。

在未来十年中,随着联合经营趋势的加强,更多综合性巨型媒体集团应运而生的时机将逐步成熟,地区和行业限制也将被逐一打破。主要业务集中在传统媒体领域的国营传媒集团和主要业务集中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领域的民营传媒企业,将呈现出并列前行的发展趋势。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相关统计,从2005年开始,报纸广告的低增长态势已经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而手机等新媒体则增长迅速,并以超越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稳步增速,逐步向媒体创收排名前列进位。传统媒体发展趋缓,新媒体发展迅速,文化产业层高速增长的速度和空间的巨大,成为当前传媒行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成都传媒集团因应这一形势,在深度融合传统媒体,巩固区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转制、转型、产业融合、战略联盟”的方式,正迅速加快在新媒体领域内构筑未来发展业务模式的步伐。

第2篇

当今,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刊与新兴媒体互联网是四种主要的新闻信息传播媒介,广播业作为文化传媒业重要的一部分,和其他媒体一样,近年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强大增长趋势。

1广播业发展迅速,广告创收连年稳步增长

2008年全国广播广告收入72.23亿元,占全国广电广告总收入的10.29%,年增长10.45%。2009年广播广告收入75.83亿元,占广电广告总收入的10.08%,比2008年增加3.6亿元,增长4.51%。营业额过亿元的电台15家以上,北京电台超过了5个亿,中央电台、上海电台、广东电台、深圳电台跨过2亿门槛。

2广播已发展为广告主投放广告不可缺少的媒体之一,不再只是广告主备选媒体

近来广播媒体投放量的监测数据显示,其增长趋势非常好,2007年为30%,尽管与其它媒体相比,其所占的媒介份额仍然相对较小,2008年和2009年它仍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在36%左右。商业、邮电通讯、房地产和汽车类广告主是广播广告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汽车和金融业潜力巨大,2009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80%和55%。

随着财富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拥有私家车,广播媒体的发展也随之走向了美国模式,这一点在北京等大城市表现得最为突出。2007年,车载广播的听众增长了35%。随着消费者移动性的增强,广播媒体在品牌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也日渐重要。数字广播和网络广播的发展也将对此起到推动作用,在北京和其它一些城市,例如北京广播电台的“听吧”已在网络广播中很受欢迎。注重内容,并不断开拓数字化收听平台,将使广播媒体不再只是广告主媒体计划中的备选媒体。

3广告销售模式不断创新,广告方式多样化,经营进入深耕细作时期,经营空间得以不断拓展

2009年,由于广播广告中来自4A公司和外资企业的客户较少,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加上价格便宜、接近终端,促销活动较为活跃,收入仍有增长势头。但由于大品牌广告客户普遍下调了媒体投入,各级电台纷纷调整经营方式,应对危机。2009年上半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开始实行一对一的客户互访,并继续减少专题广告时段和品牌广告时段,同时价格上涨48%。根据市场需要,“中国之声”增加了时间短但播次多的促销广告产品,同时针对高端品牌热衷的早晚时段和医药广告认可的白天时段设计了专门的广告产品套餐。相比2008年同期,“中国之声”的广告收入增长30%以上。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将旅游广播经营权交由独资公司河南广播传媒有限公司,实行“公司化运营”试点,公司加大营销管理和广告资源整合,广告收入实现了数倍增长骄人成绩。同样,贵州人民广播电台2009年4月独资成立了贵州大众广播传媒有限公司,公司化运营除新闻广播外的其他5套频率,依托灵活的公司化经营体制和薪酬激励机制,广告创收比上年增长40%。

从整体来看,广播电台广告投放最多的市场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有车族的不断增加,广播电台的广告日益受到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广播收听市场乃至广播广告经营的价值增长点与车上收听受众价值的开发息息相关。如杭州交通经济广播针对大客户和新客户的政策做了顺应市场需要的调整,提供了更多适合客户需要的套餐项目,并举办大型促销活动等。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频率2010年将节目改版,实行“类型化”播出,同时依托大型活动扩大影响力,致力提升品牌价值,加大营销力度,广告销售比2009年增加50%以上。

在广告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一些电台也在积极探索联合发展的可能性。2009年8月,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共同组成“东北广播广告合作联盟”,通过协作交流等方式展开多种层面的行业研究和服务,提升东北广播广告市场的行业地位、广告品质,拓宽广播广告市场的总体份额。

21世纪初期,北京电台交通频率,用分行业广告制创造出广播的经营“传奇”,2005年的大部分黄金时段早在2004年末已经售罄,剩下的时段要拿现金”排队”购买,还未必能买到……,这无疑激发各地电台纷纷效仿类似的广告制,发展到如今,广告方式多样,百花齐放。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电台广告部自身经营,中国绝大多数电台如此操作;独家年度:如上海东方台部分频率,这样的是基于每年的业绩指标需求进行招标的;独家买断式: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都市之声”,这两家专业频率的广告经营分别由台资的环球七福国际广告公司、民资的神兵国际媒体推广公司买断,并签下了4年的合作协议;分行业,如北京台下属7个频道,将广告客户划分了31大类,不同类别由不同广告公司竞标以获得当年度权;自营和混合的,将部分类别的广告客户由公司操作,一般为药品、房地产、汽车类客户。全国电台都在根据自身特点及市场状况,抉择适合自身的广告模式,在灵活多样模式中进行深耕细作。

近十年来,传统广播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着突出问题:

3.1 广告收入总量较小

2004年中国广告市场总容量约1260亿元,其中广播32.9亿,约广告总收入的2.6%;2008年,全国广告收入达到4413亿元,广播广告收入72.23亿,仅占总量的1.6%;2009年广告市场总容量约5000亿,其中广播广告收入75.83亿元,仅占总量的1.5%。广告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3.2 传播形式单一,受众具有很大局限性,制约广播产业大发展

在多媒体时代,由于广播具有单一性和易流逝特性,与电视、报刊传统媒体及互联网新媒体相比,不能满足广大受众丰富的全方位精神需求,发展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影响着广告主广告的投放;并且由于品牌影响力和价格较低等原因,广告总量增长受到了一定制约。

3.3 经营单一,过于依赖广告创收,缺乏新的经济支撑点

通过对全国广播电台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电台收入来源广播自身广告收入,没有其他收入,或者是有一些活动收入、赞助收入,或通过自身广播广告销售药品、保健品取得的一些收入,并且其他收入的份额也比较小,电台在广播广告收入之外缺乏其他的收入增长点,经营过于单一,经营风险较大。

针对以上突出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广播发展思路如下:

3.3.1 打造广播品牌,提升广告核心价值,拉升广告总量,提升广告增长速度,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品牌是核心价值,品牌是核心竞争力,品牌是广播媒介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广播品牌主要包括频率品牌、节目品牌和主持人品牌三部分。只有精心打造广播品牌,才能促进广播产业发展。

3.3.1.1 品牌是注意力,品牌形成“耳朵经济”。 广播的基本功能是传播新闻与信息,广播品牌的直接作用就是引起听众注意,提升广播的公众影响力。平庸的、空泛的、缺少个性的广播节目,已经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有那些专而精的节目,人们才会予以关注。对于广播来说,没有注意力就没有听众,没有听众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没有效益就没有产业化。品牌形成了“耳朵经济”,通过品牌节目宣传的广播广告,产品销售增加,如房地产、化妆品、手机、保健品、汽车、日用生活品、餐饮业等等,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3.3.1.2 构建专业化品牌。如按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选择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广播大台,区域中的其他省市则改办各类专业台,“窄播化 ”办台,如民族电台、社区电台、女性电台、旅游电台、故事电台、都市电台、音乐电台等等,更具有专业广播特色,更容易形成品牌优势。

3.实施“人才兴台”战略。只有依靠机制创新、制度创新,真正重视人才、培养人才、重奖人才,拥有一大批采编播优秀人才,广播才会有辉煌未来。

3.3.2 突出重点,快速发展新媒体。

在多媒体并举进入新媒体快速发展时期。谁能在新时期,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发展新媒体,在媒体激烈竞争下赢得先机。特别是广播媒体,自身传播具有局限性,更需要依托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媒体时代特征,跨业发展新媒体。

2009年1月北京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局长会议上,副部长、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太华同志提出了2009年全国广电10大重点工作之一----“突出重点,加快发展新媒体”。全国广播界利用自身优势,在发展新媒体方面进行了大胆“试水”, 竞相发展网络广播、手机广播、数字移动广播、付费电视、户外大屏等新媒体,很有借鉴意义。

2009年8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与全国门户网站巨无霸新浪,合资共建的“新浪-河南”地方门户网站开播,开辟了广播界与门户网络融合的先河,强强联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开办的“说文解字”付费电视大迈步进入“融资快速发展时期”。付费频道的服务模式,其竞争焦点转向了用户数或订视费,与传统广播争夺广告市场份额的收听率竞争相比,后者追求的是受众市场规模的最大化,是以较低价格吸引具有共同偏好的大量听众,而前者追求的是与视听者所获效用相联系的订视费总额的最大化,是以较高价格吸引具有特殊偏好的视听者。视听者的多样化视听偏好和潜在的视听需求,将不断激励各媒介通过新市场、新服务获得增长。与视听率竞争的焦点最终取决于广告市场份额相比,这种新型竞争的目标是多元的、发散的,是追求新市场、创造新市场、新效用的竞争,因此竞争可以带来共赢的局面。

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2009年发展武汉市内户外大屏近4000块,在全市100多条公交线路上安装2000多台移动电视,扩大和延伸了广播的影响力。北京经济广播建立多媒体数据广播,实现了广播可以看着听,是一个成功的范例。现在,北京的广大听众可以通过视频信号,看到节目主持在直播间工作的情况,看到全球外汇市场、证券市场的行情、图表、报价等重要信息,实现了品牌价值链的延伸。

3.3.3 适应融合化趋势,大力推行跨媒体、跨行业合作与经营,强强联合,实现共赢。

如今,传媒市场竞争已逐渐走向“系统化”。系统化竞争将不再仅仅是节目的竞争,而是包括内容流通、服务平台、网络分配在内的广域竞争。传统广播为了生存与发展,不仅要与上游、下游产业环节紧密结合,形成纵向的产业链,以此降低市场风险;还可能通过跨行业、跨媒体的横向整合,追求更大范围的规模经济,实现广播服务的复合化、综合化。通过提高从内容制作、提供到最终顾客管理的整体运营效率,可以大幅度降低系统风险,提升整个系统的竞争力。系统化竞争将成为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时代各国广播影视竞争的主要形态。

所以,面对系统化激烈竞争,单靠单一广播媒体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发展要求,顺势而为,大力开展跨媒体、跨行业协作经营,将是广播业做大做强的又一法宝。跨媒体协作,是指广播与电影、电视、杂志、互联网、文娱活动及其它所有现实媒体相结合,实现广播节目的整合传播和广播品牌产品的再产品化。很多电台实现了网上直播,实现了网络的覆盖,河南广播与河南《东方今报》及所有省属电视台实现新闻联动,媒体造势及影响力巨大。跨行业协作,是指广播与传媒行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如移动通讯、互联网、汽车业、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等进行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整合传播优势,借助传播平台多样化,将会开创广播乃至整个传媒业共生共荣良好局面。

4 聚合广播资源,以广播品牌为龙头开发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及广播增值经营,拓宽创收渠道,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

4.1 发行音像制品。可以充分利用广播节目中的原创音乐、故事、小说开发CD产品,进行销售,为“制播分离”创造条件。 如天津电台相声广播,开发出故事、评书,向全国电台销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

4.2 开展演艺、庆典、会展活动经济。广播拥有媒体、主持人、创意、社会关系等资源优势,这是开展演艺、庆典、会展活动经济所最为关注和必需的。开展活动经济,广播传媒提供了无限商机。河南电台“MU RADIO”广播每月歌友会及明星演唱会收入是出售增长的一个亮点。

4.3 听众数据库营销。数据库营销是营销界广为流行的新型销售模式,梳理听众数据库,为听众建立紧密联系,提供“一对一”直接可控的、个性化的服务,建立多样化沟通渠道,通过广播、网站、报刊、手机短信等实现互动,进行收听、实物产品、移动增值等营销,最大特点是具有“互动性、精准性、低成本”,实现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河南电资公司河南广播传媒有限公司在进行数据库营销的尝试。

第3篇

笔者认为,在现实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必争论该专业应该上马还是下马。面对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的高考招生易与对口就业难的矛盾,如何通过培养方案的改革创新定位办学方向,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使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健康发展,是新闻教育界亟待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总结了创建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粗浅认识,借此机会就教于各位同行。

发展背景:媒介融合与文化产业

媒介融合,是2000年左右在发达国家逐渐呈现出来的各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包括“技术网络化、产品多媒体化、业务融合化、市场一体化、组织整合化,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媒介产业融合”。由于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全球范围内加速了媒介融合的战略进程,“在集中和融合的媒体集团中,不同的媒体可以通过某种流程控制实现资源重整,电视台帮衬报纸,报纸联动网站、网站呼应广播电视,利用各自的介质差异,在新闻信息传播上实现资源共享而又产品各异,联手做大区域市场,并且在这一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在国内,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如广播、电视、报纸纷纷上网,移动电视、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相继出现,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合一的战略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在此背景下,社会对广播电视类人才的要求突破单一化而呈多样化的趋势,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培养的人才类型正面临巨大的挑战。

而且,在媒介融合的大势驱动下,特别是近年来数字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催生了许多以媒介传播为主要经营方式的新兴文化业态,如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所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文化的价值在人类创造文明历史和实现人们各自追求的各项生活目标中凸显出来。以文化价值为灵魂,以科学技术和现代传播载体为支撑,由文化创意、文化产品制造、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服务、文化交流所构成的产业链已经形成。”2009年9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强调的八项重点工作的第一项就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第七项则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升级”。因此可以推断,社会公众对广播电视类职业的热衷必将受到这一文化产业振兴走势的影响而持续升温。

这些来自业界学界和政府高层的信息,给开拓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办学思路提供了启示:在媒介融合加速与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人才的需求,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了新的变化,为该专业新建本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改革机遇和创新空间。

培养目标:新闻专才与媒介通才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属于新闻传播学科,原本面向广播电视机构培养能够从事新闻采访、现场报道、策划编排、节目主持等工作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即新闻专才。这是其得以在新闻传播学科中确立专业门户的基本依据。但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体制的产业化改革,广播电视机构实行制播分离已是大势所趋。这一趋向表明,政府对与社会稳定直接相关的新闻制播的控制不会减少,但广播电视机构因此精兵简政,从而会减少对新闻专才的吸纳量。即有部分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无法进入电台电视台就业,这是近年已经呈现的严酷现实,也是不容否认的就业趋势。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如果仅以新闻专才作为培养目标,显然不现实。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在媒介融合加速与文化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一专多能型多面手媒介通才的需求量上升。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可以据此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就业去向从电台电视台拓展至报社、杂志社、网络公司;业务岗位从新闻采编拓展至产品制作、广告创意、公关策划;专业领域从新闻传媒拓展至商业传媒、行业传媒、企业传媒;学科视野从传统媒介拓展至新媒介、融媒介、泛媒介。以此广角观照当下的中国,除广播电视业以外,还有出版业、报刊业、电影业、音像业、印刷复制业、广告业、会展业、数码产品制作业、网络传播业等各类文化产业单位,都有运用影像传播技能的业务岗位,因此都有吸纳广播电视类人才的需求和空间。换言之,精通影像传播技能的广播电视类专业的毕业生,就如上世纪精通汉语言文字的中文系毕业生一样是“万金油”,也是当今文化产业格局中的媒介通才。

综上,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应以能力建构为导向,培养能够在各级广播电视及其他新闻媒介和文化传媒领域,从事策划、采访、写作、编导、主持、摄编、制作等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人才。简而言之,以培养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新闻专才为主,兼顾培养适应文化产业各行的媒介通才。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的课程体系,应该突破传统,大力改革,为这一宽泛的培养目标提供强大的能力支持。

课程体系:学术兼备与能力建构

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行必修课三大板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两大平台(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的架构。除公共基础课板块中的课程须按教育部的规定开设以外,其他均是各个专业实施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可作为空间。本着学术兼备的原则和能力建构的导向,结合本院师资与设备的开课条件,我们在课程体系上进行了创新设计(见右表):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学术兼备,层次设计分明。梁启超在《学与术》一文中指出:“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严复对“学”与“术”的关系,也有较为明确的分疏,他在其译作《原富》一书的按语中这样认为:“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由此可知,“学理”课程的内涵在于揭示研究对象的因果联系,形成理性认知,培养学生独立健全的思维方式,赋予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术理”课程则是理性认知的具体运用,有技术技能之意,培养学生灵活娴熟的业务技能,赋予学生必备的就业条件,有利于学生的当下生存。

该课程体系的特点之二,是突出能力建构,模块组合清晰。人的生存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生存能力与发展能力的体现。据此,我们把基本素质、专业素质、业务素质三大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整合建构为六项能力,在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存发展之间建立了内在关联。在基本素质课程支持建构的两项能力中,政治类5门课程侧重培养积极的与时俱进能力,其他课程侧重培养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皆为满足学生的社会适应需求而设;在专业素质课程支持建构的两项能力中,必修的9门课程侧重培养敏锐的新闻判断能力,其他选修课程侧重培养宽广的社会观察能力,皆为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而设;在业务素质课程支持建构的两项能力中,必修的13门课程侧重培养专业的影像表达能力,其他选修课程侧重培养宽泛的岗位适应能力。皆为满足学生的就业生存需求而设。如此设课目的明确,避免了课程规划的盲目性,直接支持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学特色:媒介产品与模拟实践

在这个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建本科的培养方案中,还安排了体现教学特色的系列实训课程:报纸新闻业务课模拟报纸新闻编辑部制作《先锋报》、电视新闻制作课模拟新闻中心制作《山青新闻》、电视节目制作课模拟电视节目摄制组制作《先锋电视》、数字媒体技术课模拟电子杂志编辑部制作《先锋时空》、网络新闻业务课模拟网站开发技术部制作《先锋网》。这些媒介产品均由学生模拟职场团队按一定的周期运作,教师在课堂上讲评指导,学生分别按评分细则完成课程学分。

第4篇

从学生到餐厅老板

1997年,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的任泉总是觉得演员的工作不算稳定,“我也有艺术追求,但我得先活命。我至少要先有一个自己可以当避风港的小房子。一个连房租都交不上,朝不保夕的人,我不相信他能创造出好的精神作品”,任泉说。当然,在演艺机会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每月能够有三五千块的固定收入,也不失为一种理想的的生活状态。但任泉则不满足于现状,他想到了自己创业。当时,创业资金并不充裕,他拿出自己的积蓄,又向同学借了几万块钱,在学校旁边一个很安静的小洋楼里开了第一家餐厅。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以过来人的身份他十分了解目标顾客群体经济上不宽裕的年轻人的喜好。

他从自己的消费角度出发,把自己当做一个顾客来定位和经营餐厅。他没有想过用传统的经营方式来做餐厅。开餐厅,第一次定菜单时就跟大家一起探讨,如询问厨师土豆的价钱,多少土豆可以炒一盘土豆丝,算上辣椒和油等材料成本,最后商榷除去不到两元的成本,一盘土豆丝要价6元就能赚不少钱,对顾客来讲还不算贵。“对当时的大学生来说,25元左右的消费还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如果几个大学生花不到100元就能吃得很好了。如果我是上班族,每个月赚四五千块钱,我愿意花多少钱来吃饭?要是让我花三四百请吃一顿饭,我一定觉得贵了,那能不能让客人花一百多块钱就能吃到很多样菜?按照这个想法来做,生意一直都不错”。餐厅第一个月就赚钱了,第三个月开始排队了,至今生意依然红火。

除了价格实惠,任泉对自家餐厅设计的要求也很明确,就是要明亮。他不喜欢在光暗的餐厅里吃饭,毕竟是做中餐,要符合中国人对亮光的渴望。此外,还要满足顾客的心理,比如菜量不能太小,“我赚的不是菜钱,而是整个服务的价格。”许多演员都经历过担心明天没有工作的彷徨与不安,但任泉没有,红火的生意让他不拍戏也可以过舒服的生活。

对于首次创业的感受,任泉认为自己的餐厅就是一部给年轻人创业品读的教科书,他认为创业可以带来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肯定。开餐厅带给他的不只是一些表象的东西,从办营业执照找关系,到看房了解房产信息,市场、物流等等需要掌握和学习方方面面的知识。一路走来,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只要头脑清楚,任何环境都有成功的机会。不迈出第一步,永远不会上到更高层。”而他所说的“第一步”,意味着勇气。“年轻时有想法为什么不去实施?”任泉总会这么提醒那些空有想法迟迟不动的朋友。

目前,开餐厅的艺人很多,但太多餐厅即便有明星效应,最后也面临关张。任泉知道自己餐厅生意好,和他演员的名气有一定关系,但他觉得明星效应只能让大家来一两次,只有真正好吃的餐厅才能长久地吸引顾客。秉持这样的理念他经营的餐厅开一家火一家。此后,他又陆续投资了“1969”酒吧、“蜀地传说”、“蜀地时代”等餐厅。

2013年他与李冰冰、黄晓明合伙投资“热辣壹号”火锅店,任泉开始考虑商业模式的问题。因为早些年角色还是以演员为主,餐厅为副业,可以说投资还属于初级业余阶段。要把餐厅做得很有规模虽然早有想法但没有精力。“热辣壹号”可以说是任泉15年做餐饮的总结。热辣壹号的中心在成都,由此蔓延到全国开分店,统一味道、统一店面设计风格、统一定制,复制、量化、标准化,真正实现了把餐厅做到规模化。

最会投资的明星

做餐饮的同时,任泉也没放弃老本行,因为他开餐厅挣了钱,然后才开始拍戏,所以面临被选择的时候,他的掌控度就更高。他可以更从容的跟导演交流,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选择剧本,也更加有自信了。但他已经不甘于只做明星,他当起了制片人。在与华谊兄弟合约期满后,他决定自己做工作室,担任制片人,已投资《国色天香》、《爱情面前谁怕谁》等不少影视剧。

不同于一般的制片人,演习出身的任泉懂得看剧本,了解什么样的演员能担当什么角色,知道哪个导演更适合拍他的戏。“在我做制片人的戏里,演员、导演特别幸福。我以前合作过的很多制片人喜欢在片场乱指点,我做制片人很少到片场,去了偶尔看一下监视器,也不怎么说话,因为我懂,所以才不讲。很多导演和演员愿意跟我合作,我们相互之间有这个信任在。”这是任泉作为制片人的特殊和得意之处。

无论在私下还是工作中,任泉凭借其人品结交了很多朋友,不仅可以一起拍戏,还可以带领大家一起赚钱。从与李冰冰合作成立第一只天使基金,到和李冰冰、黄晓明合开餐厅。

早期时餐馆还是任泉最乐意投资的行业。他所有投资的基础都是从原来的餐馆慢慢积累的财富,凭借对行业的熟悉,一步一个脚印任泉也很放心和知足。

早期,股票、期货等热门的投资项目,任泉也偶尔有所涉及,但因为不是太在行所以是交给比较懂行的朋友操作,但涉及的资金很小,任泉还是担心风险太大,不敢投入太多。现在有着稳固的实体产业做后盾,和多年投资的经验及资本积累,任泉放开了手脚。

可以说任泉真正涉足投资领域,源自于华谊兄弟的上市。2009年,当华谊推出艺人持股政策时,连原始股都不知为何物的任泉,听从老板王中军的建议,用手里的闲钱认购了36万股,成为冯小刚、黄晓明、罗晓琼之外认购最多的艺人,当时只想着至少比放在银行里强,没想到最后套现赚了20倍。

随后他与李冰冰合伙建立了一支天使投资基金,单个回报率最高达到10倍。“当时我们的资金规模是5000万元,投了十几个项目,有的已经进入B轮了,目前为止整体回报差不多三五倍,个别项目投资回报高达十倍、八倍。”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任泉肯定其背后的团队功不可没。他的团队优秀且专业。“做天使的风险是很大的,我的团队命中率已经算高了,经过这两年的磨合,我们也觉得这个团队是可以信任的。”

做更专业的投资人

如今,任泉做投资更加顺风顺水。他与李冰冰和黄晓明雄心勃勃合伙成立了Star VC,触角已经伸向专业投资领域。

三人再次携手源于第一次“热辣壹号”的成功合作,那次合作给他们带来了比意想中更大的关注,同时他们发现,把三个人的资源集结起来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应。

今年三月份,三人就曾实名注册了一家投资公司,把各自的资金、资源做了整合。起初是他们自己去找项目,或通过朋友介绍过来找他们投资,这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来我们就想,所幸把投资理念跟大家都讲清楚,树立一个明星基金品牌。”

“Star VC 计划”消息发出不到三日,团队已经收到一千多份投资邀请函,涵盖时尚、健康、娱乐、生活、高新科技等类别,韩都衣舍、果壳网等企业均向其抛出橄榄枝。

在计划书中,Star VC列出五类“不投”的企业,不阳光不投、不大众不投、不需要品牌支持不投、对员工不好不投、影视公司不投。同时,Star VC也列出除了资金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魅力人格、产品品质认可和适当的宣传。

Star VC 未来想投什么企业,概念很清楚。最好是跟大众有关系的,例如互联网、时尚、快消品等相关行业,而不是一些利润率很高的但跟大众无关的。对于产品更多地去考虑其在大众当中的影响力。“因为未来我们可能就是股东了,我们会考虑入股的企业能跟大家有什么关系,从而我们也能适当地为企业做宣传,而不是说一味地为了投资。”任泉强调,对员工不好的企业不投。“这其实是一个态度,我希望我们投的企业是个健康的企业,老板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而不是一味地想能赚钱。”之所以初期不投影视公司,是不想让别人觉得他们一上来就占尽优势资源。

三人在工作中有各自角色分工,“黄晓明就是一个CEO,有一些比较好的点子,我可以作为总经理执行一些东西,李冰冰就是我们的形象代言人。”股权比例,采用的是平分原则。“因为我们的资源是共享的,每个人付出的都是一样的,很多基金公司也都是合伙人制,我不希望大家因为这个有异议,有其他想法。当然,亲兄弟明算账,我们会提前定好原则。”

除了明星合伙人,他们背后也有着非常专业团队,通过多年的磨合,在工作上已经有相当的默契和信任度。“另外,我们之前所投的所有企业,我会给这个团队留10%的股份作为激励,成立Star VC后,我们也会这么操作。”

Star VC第一期的资金规模大概是8000万元,预计一年投资不超过10个项目。投资方式可以是天使,也可以是后期的PE,甚至是IPO的投资。

在一部分投行人士看来,明星做VC有天然优势,对初创企业而言,同等条件肯定会选择与Star VC合作,因为明星基金不但有钱、有资源,还能提供魅力人格倍数,比代言还能获得更大的品牌影响力。但VC不仅对投资人的专业要求较高,而且风险较大,面对外界的担心,任泉则表现得沉着冷静。他正在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很有信心。“我一直告诉我身边人,什么都不怕,只要你想学,什么年纪都可以学到专业的东西。” 一旦明确一件事情可以做,就会快速行动是任泉的另一大优点,这样就避免了过于理性而错过好的项目。毕竟投资也是需要有一定“嗅觉”和直觉的。

Star VC的推出,触动了投行界的神经。任泉说他并不是要颠覆什么,不想去破坏行业里的规矩。“我们做了这个事件可能是有一些特点,或者跟传统的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我们不是主流,不可能颠覆人家,我觉得我们只是投行里面比较有个性的一只,这是我们想保持的,这也是我们想做的一个品牌。”

除了要把Star VC打造成一个品牌,任泉未来要做的,还可以是一个连接明星与投资人资源的平台。最近圈子里面很多朋友也关注此次的合作,也很多朋友来找过他要加入其中。“这种合作在未来都是有可能的,等到我们推第二期的时候,不排除更大的明星加入我们这个LP团队中,但GP团队还是我们三个人。”他期望日后人们知道Star VC比知道他们三个人更多。

“我从来不会单纯地存钱,我对赚钱的过程更有兴趣,我会把赚来的钱再去做投资”而在自己投资赚钱的过程中,让别人也能赚到钱,则更让他有成就感。

未来,任泉要做更专业的投资人,并且也认为非常适合做投资人的角色,因为他不贪心、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我没有需要那么多钱的欲望,所以我每一次投资相对没有那么激进,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还有我这个人的性格比较适合在幕后做事”。

对于寻求合作伙伴,任泉遵循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观相同的人士。如果这两方面不相近,即便有很高的利益,他也宁愿不合作。他认为,工作中愉悦的过程很重要。

无论是当演员还是做投资,任泉都拥有很好的心态。少了些浮躁,多了份从容。他追求和谐、平淡的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Tips:

任泉的投资

1997年――投资成立蜀地辣子鱼上海安福路店

2005年――与耿乐,柯蓝合伙投资成立1969酒吧

2006年――1969酒吧更名为蜀地原生态火锅

2006年――入股华谊兄弟

2008年――投资少儿艺术教育中心

2009年――投资成立广东“蜀地传说”

2010年――投资成立“蜀地时代”

2010年――投资成立上海强盛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11年――投资成立任泉工作室

2013年――与黄晓明、李冰冰合伙投资成立“热辣”集团

第5篇

关键词: 贵州高校 在校大学生 创业实践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日益成为教育界一个热门的国际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不仅明确提出创业能力是“第三种能力护照”的全新理念,更是从世界发展的角度重新定位合格大学生的角色——成功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中国的有识之士指出“21世纪失业大军的主体是大学生”这一不容忽视的社会发展趋势。现实的就业压力,未来社会发展的潜在要求都要求高等院校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做更多努力,而创业课程的开设只是努力的第一步。而结合某一特定地区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展开的实践研究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步,本次研究正是以贵州为样本,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模式作针对性的实地调查分析,以便更全面地了解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开展状况。

一、数据来源

本次针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调查方案在形式、内容和学科上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平衡和全面。开放和封闭两类问题的设计兼顾数据统计分析的便利性和个人实际情况的特殊性,调查内容涉及创业意愿、动机、条件、学校和家庭对创业行为的态度、政府扶持等多个影响要素,所涉及大学生的学科包括经济、管理、工、医等主要学科,保证了调查样本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根据调查的目的要求,选择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阳医学院、贵州民族大学、贵州商业高等专业学校和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贵州代表性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表1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对于样本的选择,先采取分群抽样的方法,确定要调查的几所高校;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确定各高校的被调查者,采取面谈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资料的整理,由专业的统计人员完成,并经过多次审核,力求确保无误。对于资料的分析方法,整体上是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大学生创业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100份,收回问卷995份,其中有效问卷812份,并且包含25份网络调查问卷,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二、贵州高校大学生创业状况

本文研究涉及大学生创业的多个方面,既包括大学生心理素养和实践状况,又包括大学生创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状况,以下对调查资料进行了多角度的全面分析。

(一)创业意愿高,具体实践少。

图1 大学生创业意愿图

图2 大学生创业实践图

在本次调查的贵州大学生中,具有强烈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占抽样总体的26.93%,而参加过创业竞赛的仅占4.72%;有过创业想法的占53.86%,而讨论过创业问题的仅占35.28%;根本不想创业的仅占4.77%,而没有参加过任何创业方面活动的占56.02%,如图1和2所示。由此可见,创业意识的深入人心和实践意愿的薄弱是调查样本中存在的一对显著矛盾。

表2 各学科大学生创业意愿分配比例

从表2中各科人数在创业意愿上所占的比例和综合数据来看,学科和创业意愿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二)创业动机呈理性,基础服务业受青睐。

图3 大学生创业的原因图

图4 大学生创业目的图

如图3(经多项选择题统计)所示,“自己兴趣和理想所在”,“有好的机会和条件”,“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是大学生创业的三大动机,这种动机的分布说明其创业意愿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而非盲目的抉择。而在创业目的的选择上,如图4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接近60.39%)又呈现出了思想上不成熟的一面——创业仅仅是经验积累的一部分。通过开放式问题的回答,这种不成熟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将创业项目集中到了餐饮、服装等第三产业,同时,资金、时间、经验、学习等因素成为了大学生放弃创业的主要原因,这两个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于创业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泛泛的愿景之上。

(三)多数家庭支持,学校态度相对保守。

创业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和家庭无疑是大学生创业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两环。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给了我们一个不容乐观的现实,家庭的支持和学校的保守观望形成了较为强烈的对比。

(四)敢想敢做,不局限于实践经验。

大学生在选择创业的时候,首先会考虑的就是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适合创业,才算是做好了创业的准备。这个准备与年龄无关,有的人可能二十几岁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而且创业成功的人比比皆是;四十几岁没有做好创业准备而创业失败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所以说,大学生创业不在其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他们掌握资源的多寡,这种资源不仅包括自身心理素养、自身具备的知识技术条件,也包括外在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网络关系等。

图6 大学生思想中创业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图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有自己的认识。在此次调查中,选择创业激情、具体合理的创业计划及外在的创业资金和家庭帮助等物质条件的大学生各在70%左右;只有44%的学生选择有过实际经验,这样大学生对个人心智和创业平台的期许较实际经验的期许要高三十个百分比左右,自然可以看出,大学生注重创业经验的积累,却也不局限于此,如图6所示。

在创业过程中,创办人要关注的因素可能很多,像市场开拓、团队建设、财务状况及开发人力资源等。每个创业者对于要重视什么要素,或者说先注重发展什么,然后发展什么,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对于大学生,他们关注的角度可能不同。在大学生最需关注的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资金和团队各有20%的人看重;企业运作管理、创业平台及掌控市场风险、信息和创意各有15%左右的大学生选择;社会关系和专业技术的统计结果是11%,这方面还没有引起大学生的足够重视,如图7所示。总之,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关注的因素各有不同,而且关注点比较分散,这也说明大学生没有创业的实际经验,他们的关注点也仅仅是他们想象中的样子,可以看做个人管理风格的缩影。

图7 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支持元素图

(五)对创业教育期许很大,注重创业能力培养。

从样本统计的数据来看,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有非常明确和强烈的需求,超过80%的被调查者都明确表示:涵盖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及创业实践机会的学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更进一步的调查结果如图8所示,“开创创业教育”、“开展创业计划和活动”、“成立创业服务机构”、“提供一定资金”是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的具体落脚点。

图8 大学生想获得的创业教育图

(六)资金是最大障碍,看重政府扶持。

现阶段,大学生对于政府的支持和优惠政策抱有相当大的期待,不过超过80%的受调查者对于相关政策的了解还处在一个相当模糊的状态。

对于大学生创业,大学生认为最需要获得支持的选项如图9所示,资金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政府政策和专业指导,这三者占了绝大部分,其他对创业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另外,在对大学生做“你认为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障碍”的调查中,资金也是最大的障碍,其次是从业经历,其余的像个人能力、创业平台等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

图9 大学生创业最需要的支持调查图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创业准备的过程中,资金被看做是首要的因素,政府扶持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更应该形成一个创业平台,一个互动空间,让大学生们参与进来,切切实实地了解创业的有关信息。

调查中,创业行业多为第三产业的基础行业,类似开餐馆、开服装店之类的创业较多,而新兴产业和知识型产业较少。这也难免调查中对人际关系的作用看得不高,毕竟低端创业更看中启动资金。另外,创业管理观念多种多样,千奇百怪,这也反映了大学生个性比较突出,反而不利于创业。

三、创业实践模式及成败因素

(一)创业实践模式。

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立体的政策支持环境。贵州省在2009年的3月份制定出台了《贵阳市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办法(试行)》,并出台了相配套的扶持措施,不过总体而言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创业模式的单一化,具体表现为接受度高的创业模式仅有以下几种:

1.加盟连锁模式。加盟连锁模式是指大学生以区域、加盟营销或购买特许经营权的方式销售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创业模式。其主要特点为资金来源单一(个人或合伙),项目品类较为集中(主要为商业零售和餐饮),管理模式有章可循,创业风险较小,配套支持水平较高,自主性和成长性不足,利润率较低。

2.积累发展模式。积累发展模式是指创业者白手起家,通过发展积累把企业从小做大,完全独立的创业模式。其特点表现为创业门槛低,资金需求的弹性较大,项目选择性大,管理灵活,企业成长性蕴含较大风险,等等。

3.市场发现模式。市场发现模式是指大学生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发现市场潜在的商机,或者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的才能和天赋,想通过创业的方式实现自己的目标或理想。其特点主要为定位明确(如贵州当地土特产品的产业化),创业的基础好,运营风险较高,等等。

4.技术入股模式。技术入股模式是大学生用自己拥有的专长或技术发明作为资本参与企业的建设。其特点为专业性强,融资渠道单一,创造性高,个人发挥空间较大,市场不确定性较高。

5.创业竞赛模式。创业竞赛孵化模式是大学生经过高校创业大赛与创业孵化园区的影响而进行的创业模式。其主要特点为创业门槛较低,创新性和开放性较高,项目运营的风险较小,政策扶持度高,等等。

6.概念创新模式。概念创新模式是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点子、创意、想法进行的创业活动,概念创新主要集中于网络、艺术、装饰、教育培训等行业。其主要特点为创新性极强,经营方式灵活,创业成本较低,风险度高,等等。

从以上列举的模式中看出,贵州省大学生创业实践整体发展较快,已经具有多种模式类型,但是必须看到省内大学生创业实践人数较少,创业模式还比较单一,结构相对简单,所以创业还应该从多领域、多层面进行发展,大学生创业面临巨大的社会压力,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发展还远远不够,所以需要社会的管理者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创造更多平台。

(二)创业成败因素分析。

大学生进行创业实践首先要具备自信独立、富有挑战精神、富有责任感、善于团结协作的心理素质,其次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管理、营销、财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以下这五个案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在我省目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下面具体分析大学生创业的成败因素:

1.大学生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核心竞争力。贵州盛达创业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将自身的最大资本——专业技能和创新性——转化为了坚实的项目资本,专利技术和审慎的项目选择最终促成了创业团队的成功。 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所忽视的,他们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追赶别人的优势之上,而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能否正确选择创业的方向是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纬度文化传媒的张喆认为创业是一件“稳赚不赔”的事,很好地体现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心理状态。创业和赚钱相关,但远远不仅限于赚钱,对于还身处大学校园的创业者而言更是如此。

3.发挥大学生的优势,将勤补拙,弥补不足。当代大学生年轻、有活力、富于激情、勇于拼搏、学习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然而,自身能力不足、缺乏社会阅历,浮躁、不能吃苦流汗等是大学生创业中的普遍现象。大学生创业容易三分钟热度,跟着感觉走,随大流。

4.大学生应充分准备,敢于创业。创业不可能一蹴而就,创业需要激情,更需要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对创业做太多理想化的假设,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问题要有心理和能力上的准备。

5.性格因素和环境因素也是决定大学生创业成败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的外向型、社会阅历相对丰富的实践型学生及具备营销专业知识的学生,更适合自主创业,而且成功几率相对较高。其次,成长环境,职业素养的培养都会对大学生创业产生一定影响。如遵义、铜仁等黔北地区,文化中有着较为强烈的商业文化基因,有经商创业的历史文化传承精神,我们接触的这几个案例中的大学生多数来自以上地区,具有比省内其他地区的大学生更为强烈的创业意识和梦想。

四、创业发展新思路

通过对贵州在校大学生的现状调查分析与个案解剖,发现贵州大学生的创业理念或是创业方式都存在一些误区,创业环境也有待改善,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贵州高校要转变态度,积极配合在校大学生创业。

高校的现行体制,是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考核大学生素质方式不因人而异,而是一刀切的分数、绩点,这样的考核方式难以培养出高素质、多元化的人才,难以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一致的人才,至于创业人力资本的输出就更少了。在对贵州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学校的学业教育很重要,想在这样的教育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就可以说明这一点。既然,现行的教育方式没能为大学生带来较好的创业能力,那么在大学生创业的时候,应当积极配合大学生,学校有创业方面的资源也应优先考虑大学生,至少在一些关于学业的政策上给学生开绿灯,而不应采取现在的保守态度。

(二)政府应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可以为大学生创业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形成一个基金库。调查中,大学生创业最想得到的是资金支持,有了基金库以后,政府一方面可以培育想创业的在校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可以以专利发明为基础,申请基金。政府还可以聘请专家培训大学生,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支持。另外,在公司注册审批上应给予大学生优待。

(三)社会应该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很多大学生都只有创业意愿,却很少有人真正去创业。无论是在校园内还是在校外社会上,大学生就业还是主流趋势。因此,无论是社会、学校亦或是政府,应当积极营造这种气氛,这样,一方面创业的大学生不用愁就业,另一方面因创业而新创造的岗位又缓解了就业。

(四)贵州大学生应该利用自己所学,选择自己具有竞争力的行业创业。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创业选择行业都是一些基础服务业,如餐饮业、服装业。在这些传统/基础行业里面,大学生作为社会上的新人与其他同行相比,是缺乏竞争力的,即使能创业成功也仅仅是一个生存型的创业,一方面只能养得活自己,另一方面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很小。所以,大学生创业应该避开传统的基础行业,充分利用自己所学,贵州盛大创业团队就是这样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