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10-22 10:35:26

导语:在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服务;县域经济;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70-01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问题研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虽然我国已连续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却相对呈现出“弱势经济”的趋势,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和结构调整步伐。就其原因主要是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弱化,信贷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为此,笔者拟从金融服务的角度探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金融服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作用减弱

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主要集中投放于大城市、大企业、重点项目,并且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和严密的放贷手续。同时,有些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网点大幅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此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比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是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金融内部体制原因。

2.金融中介机构发展不足

县域中介组织不全,信用担保公司实力不强,创业基金规模小,融资担保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不真实,大部分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手续费,采取银行内部评定,没有让企业交给真正的中介机构去做;资产验资、资产评估等中介机构缺乏行业约束,报告失真,少有问责,没有形成应有的市场淘汰机制与行业品牌,公信度不高。

3.农村信用社融资能力差,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与“三农”有着天然的联系,近几年随着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发放农户小额支农贷款等活动,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实施利率改革(试点)、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专项票据资金支持等办法以后,使得信用社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地位凸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也越来越明显。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多年积累的历史问题较多,资金短缺,包袱沉重,肩负的职责与自身的能力不相匹配。致使农信社在支持“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力不从心。原因:一是现有制度设计和政策支持不够,制约了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发挥。农村信用社承担了支持高风险、低收益的县域经济发展的繁重任务。但在政策安排上,没有享受到等同于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待遇,最明显的是不良资产的剥离或核销。二是历史遗留问题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的“扶贫贷款”、“稳定贷款”的发放,基金会巨额不良贷款的接收,使农村信用社在为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巨额的不良贷款和大面积的亏损,严重削弱了农村信用的社支农实力。

4.企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债现象严重,达不到银行贷款条件

县域企业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差的现象,部分企业借改制之机,大量逃废、悬空银行债务,而且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小企业设立、兼并、重组过程中打球,钻政策空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后管理难,债权无保证,出现风险即使通过法律手段收贷,也是胜诉容易执行难,贷款收不回,还得增加诉讼费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信贷投放能力和贷款投放信心,出现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和银行“难贷款”的两难局面。为防范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了抵押担保制度,而对信贷人员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事实上县域中小企业往往内部管理水平低,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负债率高,信用等级差,个别企业还出现不良记录,多数或全部资产早已被债权银行办理了抵押,可用于抵押融资的资产所剩无几或根本不存在,寥寥几户好企业又不肯为其担保,信贷部门心存余悸,致使贷款难以放出。

二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对策

1.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联动,畅通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要正确认识金融和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经济强,金融强;金融强,经济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说是风雨同舟、互荣共进、相得益彰、水涨船高的关系。二是金融部门要积极支持和主动参与县域经济建设。金融部门应审时度势,积极行动,摒弃“善小而不为”的思想,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力度,为县域经济建设做出贡献。要主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对金融需求的研究,在适度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着力点是调整、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建设,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利于增加就业的县域中小企业,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金融部门的工作。经常研究和帮助金融部门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地为金融部门排忧解难。要加强沟通与合作,定期向金融部门通报经济运行情况和发展战略,促进金融和县域经济共同发展。

2.重新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系

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上级行要适当下放给分支机构一定的贷款权限,摒弃“贷款零风险”的不实际想法,充分调动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县支行要善于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主动培养和支持符合借款条件的客户,对于中小企业这一庞大的客户群,要分类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加大贷款营销力度。首先,要树立长远发展的观点,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合理的资金需求;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机制与创造优质信贷资产激励机制相统一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新增贷款与经济增长点的有效结合。其次,要加大商业银行的支农力度。建议各商业银行从农村网点吸纳的资金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即从县域农村筹来的资金,要大部分或全部投回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以保证县域资金良性循环。

3.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县域内的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紧张、融资困难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作为县域金融机构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善于为中小企业营造平等的融资环境。同时,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对信贷需求增大与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之间的矛盾,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度安排、财政扶持等,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一批专业性的信用担保机构,解决中小企业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以尝试由地方和企业出资,地方财政提供启动资金,收取企业会员费、准备金和担保机构的经营收入作为担保公司的资金来源,同时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实行市场化运作。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补充机制,吸收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大企业、大公司参股,壮大担保公司实力,提高担保公司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

4.增强农村信用社综合实力,逐步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主渠道作用

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加强自身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改进金融服务,尤其是要强化存款组织和信贷营销工作,加快业务创新步伐,以更好地发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国家尽快把资金支持、保值贴息、减税让利、核销“双呆”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逐步消化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使其轻装上阵,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地方政府部门要主动为信用社排忧解难,为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信贷风险提供便利,对信用社的筹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帮助其壮大资金实力,为信用社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从而进一步调动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李扬,王国刚,刘玉辉.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人民出版社,2005

[2] 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

[3] 周小川.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几点思路[J].经济学动态,2004

[4] 雷和平,林之诠.对陕西部分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调查[N].金融时报,2005

第2篇

一、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⒈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整体竞争力较弱。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是从经济总量、经济集中度,还是财政收入和整体竞争力上,与东部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经济总量不到东部的二分之一。××年,东部地区县平均规模为亿元,是全国县域平均规模亿元的倍;而中部县平均只有亿元,比全国平均规模少亿元,仅是东部地区的%。二是经济集中度不及东部的三分之。××年,东部县超过亿元的个,占全国总数个的%;而中部县超过亿元的只有个,仅占全国总数的%(附表一)。此外在去年全国百强县评选中,中部仅获席,而东部达到席。三是财政收入仅为东部的三分之一。××年,东部县财政平均收入亿元,是全国平均水平亿元的倍;而同期中部县财政收入只有亿元,与全国基本持平,与东部相比差了近倍(附表二)。四是整体竞争力只有东部四分之一,根据第三届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结果,东部地区县竞争力评为级达个,占全国总数的%,而中部只有个,仅占%。由此可见,中部县域经济无论是发展水平还是竞争力,相对东部都处于明显劣势。

⒉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调整依然滞后。一直以来,中部地区是全国商品粮的重要生产基地,县域经济第一产业占有很高的比重,典型的农业经济特征明显,效益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近几年虽有所发展,但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很小;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资源性加工企业规模小,能力弱;现代高科技企业起点低,数量少,产业的技术含量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规模小,不足以支撑整体经济发展。目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正处于工业化早中期阶段;而东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表明东部地区县域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相对东部地区而言,整整慢了一个阶段(见附表四)。附表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全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对比

⒊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中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东部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年中部地区社会投资总额只有亿元,而东部地区达亿元,其总额仅为东部的%、占全国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中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年中部地区驰名商标在全国的占有率只有%,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年中部县实现社会商品消费总额亿元,仅为全国的%;而东部县达到亿元,占全国比例高达%。由于以上原因,当前中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财政收入占县比重比东部地区低了个百分点。而中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升,目前有半数以上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附表五:(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商报期刊网、中国统计信息网和国家商标信息网数据整理)

⒋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年中部地区县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只有亿元,而同期东部地区县级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达亿元,贷款余额仅为东部地区的%。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中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年中部地区科技产品总产值的全国占有量只有,而东部高达%,与东部相比差了个百分点(附表六)。四是对外开放度偏低。××年中部地区县域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占全国的;××年中部地区县域出口总额亿美元,仅为全国的,只有东部的%。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相对比较低的。

二、推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中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西部相比,优势并不突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目前,东部县域经济有民间投资的高速增长,西部有国家投资和政策的强力推动,而中部地区由于缺乏内外推动力量,县域经济发展呈明显劣势。客观地讲,中部县域经济落后东部地区既有自然方面的因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中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中部县域经济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战略性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⒈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错位竞争,打造特色产业。无数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获得关键在于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中部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中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如有的县矿产资源储量较大,有的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有的县劳力资源丰富,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独具特色的战略产业和名牌产品。通过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于中部地区县而言,在生产要素配置市场化的前提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不可能发展全方位、全门类经济,只能依托本地比较优势来发展和壮大特色经济。只有这样,中部县域经济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⒉以区域 经济合作为支点,加强东引西联,扩大对外开放。资金是制约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中部县域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是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紧紧抓住“泛珠三”“泛长三”等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加强“东引西联”,扩大民间投资。所谓“东引”,就是要引进东部地区转移的产业资本,发展民营经济。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土地、人力要素成本大幅上升,东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大量西进寻找商机。中部县域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要抢占“地利”先机,尽可能引进更多的东部民间投资。同时还要按照各自县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县域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所谓“西联”,就是要利用西部建设东部大通道的契机,极力争取国家投资,搞好东西对接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中部区位优势,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硬环境。

第3篇

关键词:警务现场急救;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64-02

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警务活动中,遇到突发的危重急症病人几率大,群体内部的自救、互救也时有需要。新时期警察将面临更多严峻形势考验,且往往警察又是“第一目击者”,担负着处理交通事故、火灾、水灾、地震以及恶性事故和恐怖袭击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城市安全救助水平不可缺少的力量,也是院前急救最有效的补充。因此,为达到救助他人和自救的目的,迫切要求警察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警务现场急救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度不够,基础不一。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缺乏对学生进行生命起源、性别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存训练等生命发展的指导。成长于这种环境中的青少年很难有一种人文的自觉,思考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公安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在这种外部氛围的影响下,虽然教学初衷良好,开设这门使学生受益终生的课程,但有些学生并不买账,没有从思想上给予足够的重视,必然影响授课效果。再者,学生年轻,大多少不更事,对现场急救知识的认知匮乏,尤其对警察的职业风险的认识不足。他们现有的现场急救知识的获得大多来自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亲友交谈等途径,但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有组织的专门现场急救知识教育和培训,零散的知识、模糊的记忆、脱离实践操作的理论造成大学生在遭遇突发灾害、意外事故和危重病症时的应急、应变能力以及防范能力、救护能力都偏低。当然,个别学生由于自身保护意识较强,抑或兴趣使然、家庭因素等对急救知识关注度高,能力超强。

2.专项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目前,警察急救训练科目已被公安部列入《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大纲》和《公安系统人民警察实战基础训练教程》,据统计,该专项训练占所有警务实战技能训练总量的六分之一。公安院校既是“共和国警官”的摇篮,又是警务实战训练基地和公安民警警衔晋升培训基地,往往建有现代化的室内外射击场馆、实战训练场馆,但警务现场急救的实训场馆建设似乎稍显逊色。警务现场急救教学有大量的实训要求,目前由于资金投入原因,配发急救用品及器材不充足,实训场所也存在不足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1.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兴趣,促进对现场急救知识的掌握。另外警务现场急救的教学,虽然课时量不大,但却要求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能随时应对学生的提问。如徒手心肺复苏中人工呼吸是采取口对口或口对鼻的方式进行,而这样的接触有可能增加疾病传播的危险,会不会感染艾滋病?再如烧烫伤现场急救处理的错误方法——在烫伤部位涂抹大酱的民间土法存在什么问题?(大酱的制作过程需要发酵,而发酵必须有微生物支持,如此操作会导致烫伤创面的感染发炎。正确的现场急救方法是先将受伤部位进行冷处理,如用凉水冲洗或浸没二十到三十分钟,再涂抹烫伤膏。我在教学中还查找了相关资料,向学生介绍两个实用的偏方:一个是取一只洗净的蚯蚓,放置于一干净的小瓶子中,在蚯蚓表面撒上适量的白糖,将其覆盖,糖要没过蚯蚓,将瓶盖盖好。数天后,化成水,蚯蚓只剩一条皮,将皮挑出。用该水涂抹烫伤处,很快止痛,皮肤复原。另一个是可以用鸡蛋油治烫伤。我试用以后,3天果然痊愈,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这个方法是:取煮熟的鸡蛋黄两个用筷子搅碎,放入铁锅内,用文火焙,等蛋黄快发煳的时候用小勺挤油,焙油时火不要太旺,要及时挤油,不然蛋黄就焦了,放入小瓶里待用。每天抹2次,3天以后即痊愈。)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曾说:“生活的味道越浓,教育的意义就越大,坚持下去就会产生奇迹。”在实践中体现教学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将生活引入教学,让学生贴近生活,这才更能诠释现场急救的意义。

2.警务现场急救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交通事故、火灾、水灾、地震、台风、海啸、洪涝、滑坡、崩塌、泥石流、飓风、龙卷风、沙尘暴、雷击、冰雹、雪灾、海难、空难、矿难、化工厂毒气泄漏、核辐射事故、火山喷发、森林火灾、海洋灾害、危重急症、中毒、触电、溺水等等的自救和互救。我们配合教学可以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如和当地120急救中心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见习体验。请当地消防官兵做客课堂,讲述他们的现场急救亲身经历,演习灭火器的使用,与学生互动。而这种交流能更真切地让学生体会到现场急救在实践中是需要多方人员参与的共识,如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出现大型运输车辆驾驶室严重变形,车门打不开,受伤人员被困;建筑工地工人因意外出现螺纹钢穿胸事件等都需消防官兵用专业的液压剪、切割机处理,而后120专业医务人员才得以施展,进行急救工作。

3.借鉴国外、香港地区警察培训的先进经验,鼓励学生考取《急救员证书》。一旦获取中国红十字会总会颁发的此证书,就意味着现场急救合法化,取得了国际通用的救护资质。随着奥运会等大型国际赛事在我国的举行,我们的学生可以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更好地协助政府应对突发意外事件,使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社会更加和谐。如此也必将造就和培训一大批志愿者和急救员,为我国急救事业贡献力量。

4.警务现场急救纳入公安教育和警察培训的必修课是警务改革的重要成果,加大资金投入,必将使警察这一特殊职业群体成为现场救护的中坚力量,更有效地参与各类危机事件的应对。

警务现场急救培训以及自我练习应当贯穿于整个警察职业生涯,让每位学生认识到没有急救技能和必备知识就无法很好地履行其职责,不能做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让每位学生都不断对自己的急救技能进行评估,不断发现问题,提升知识储备,提高实际操作技能;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地掌握止血、包扎、固定、搬运、人工呼吸和心脏复苏等基本的现场急救知识和能力,切实为提高新时期警察战斗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邹晓平,顾雪坤,徐亚清,等.大学生现场急救能力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2):4-6.

[2]罗亮.论开展警察现场急救技能培训的必要性[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3):114-116.

[3]韩梅荣.关于实施警察现场救助培训的思考[J].公安教育,2003,(2):26-27.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我国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新的挑战。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还是粗放式的,不少企业都存在着管理落后、人力资源流动性大、企业观念陈旧、内部组织松散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企业的前进与发展,增加了企业非必要成本,给企业带来各种压力与困境,使得很多企业的经济战略目标难以实现。因此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促使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已成为众多企业探讨的重要问题[1]。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观念

分析目前情况,造成不少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都存在各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整体观念。部分企业设立的管理机构很混乱,这就造成在命令时,权利交叉,在出现问题时,各部门推卸责任,使得下级员工不知该听谁的指令,遇到棘手的工作时,不知找谁来处理,最总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极端低下[2]。虽然有的企业各个部门职能分工相当明确,但是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必然的联系。即使一个独立的部门能够把工作做得很出色,可是从公司的整体性来考虑,并没有达到资源充分利用的最佳状态,也就是没有达到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优,如果能把企业考虑成为一个动力系统,才能全面实现企业的系统的整体优化,这就是企业绩效管理的核心思想所在。

2.过于频繁的人力资源流动

过于频繁人力资源流动,使得企业执行各项工作时,工作的进度和质量都不到可靠的保证。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不能和企业战略相融合,企业没有对新职工进行技能与经验的培训,就使得企业很难整合及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水平。同时会出现核心员工离职的不良现象。另外,激励机制的不科学,员工结构的复杂化与多样化,也是引起人力资源流失的因素。缺乏合理的绩效评估机制,会让人才的进步落后于企业的进步,让员工感到公平性缺失,对企业失去了信心甚至会产生厌恶情绪。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缺乏凝聚力、逼迫很多优秀人才因走投无路而选择离开,人事危机越来越严重。

3.盲目投资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屡见不鲜

随着国内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不少企业都想把自己做大做强,所以开始逐渐增大投资,扩张势力,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知名度,可是因为这种盲目的投资方式并没有使大部分企业的投资与收益形成正比,反而有些企业由于没有认清形势,造成因为增加投资而入不敷出的不良现象,这样盲目性、粗放性的投资方式,导致了企业大量资金的浪费与流失,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无法进行良好周转,这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研究

1.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形成系统的整体性

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指的是企业的管理者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时采用的模式。如果要保证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就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定期的测评,发现不合理之处,然后及时改进。另外要摆脱以“管理效益”为核心的传统管理模式,注重长期的目标系统,把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最大化程度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果。

2.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里,企业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是企业能够正常运转的最基本保障。企业要对内部人力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最大化地发挥人才的潜能,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企业应该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特别要提高企业内部经济管理人才的水平。另外,企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与激励机制,这样提高员工的凝聚力,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要着手建立合理的福利与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员工安心工作。

3.明确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确保企业健康发展

确定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企业通过调研、评估、检验等方法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客户的要求进行综合评定。当确定了企业的经济发展目标之后,合作双方要进行产品的满意度检验,对于企业产品的生产与服务过程要进行严格的监管、控制,使产品能够达到计划设定的标准,以此来保证企业实现有预期的经济发展模式[3]。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认清到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管理力度,提升企业经济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同时,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高瞻远瞩,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不能盲目投资。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在当前新经济格局中最先占据主导地位,才有助于在新形势下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保证企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建丽.浅谈工业企业经济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J].机械管理开发,2010:4-5.

第5篇

国家近期在环境保护方面相继出台了《“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等政策,对提升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实现节能环保、改善环境质量等重大环保民生工程显得更加重视,社会上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毕业生不仅需掌握环境工程专业的理论知识,尤其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传统的〃满堂灌〃课堂教学和死抱书本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满足这一新的要求。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实现。实践教学作是高校教学体系的核心环节,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社会需求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纽带,学生可先进入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以企业生产实际为背景开展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毕业生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打下基础。

一、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毕业论文积极性不高,就业压力大

传统的毕业设计绝大多数是由指导教师先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出现多个学生做同一题目、一个指导老师连续几年题目不变现象,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的真题少,缺乏针对性、综合性和知识的更新,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教学资源和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人数的激增,高校教学资源紧缺已成为众多高校在毕业论文的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主要表现,如设备、仪器、实验场所等只能满足平时教学环节的需要,对于毕业论文这样特殊的教学环节略显不足;还有毕业论文教学中出现一个教师指导十多个学生的现象;经费不足,学生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科学数据的获得是需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收集,有的还需要进行实验、试点、走访、调查等工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而由于体制、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面临着经费不足的困境。时间不足,因受就业压力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忙于求职应聘,一部分学生忙于公务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相关考试,以扩大他们的就职面,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考研,忙于研究生的复试、调剂。

3、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增强

长期以来,传统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大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实践教学条件匮乏,工程技术师资队伍弱,实践教学能力不足等原因,形成了重视课堂书本教学“轻视”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一般都是由指导老师和学生在校内完成,学生很少有真正面向生产实际的机会,不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优势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是指利用学校的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的经费、场地、设备优势联合指导毕业论文,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拟定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以学校为主实行双导师制度,共同监管。

1、有利于提高大学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的社会不断进步,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实习是高校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学生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并深入了解所从事的专业,拓展视野,增加社会经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

2、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的模式,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了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毕业生从企业中获得了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为未来的工作进行了一次预演,缩短了进入工作岗位后的磨合期和适应期,增加了实际工作的经验。企业通过学生在现场工作的表现对学生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可以从中聘用适岗的员工,降低了企业人才聘用的风险和成本。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论文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教学衔接现状 问题和影响因素 解决对策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background,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junior and senior high English teaching convergence,and conclude the problems.Meanwhile,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e efficient measures.

Keywords:Current teaching convergenceProblems Solutions

1.高一新生英语学习现状

为了深入具体地了解和掌握高一新生的英语学习情况,我校每年会对升入高中后不久的高一新生进行一次较正规的,由本校老师根据新课标对初中毕业生教学目标的要求所设置的统一测试。考试结果显示:许多中考中表现出色的,成绩优秀的学生摸底考试不及格,甚至有些中考取得满分的学生的成绩也仅限于及格。并且有相当一部分曾经成绩优异的高一新生经历一段高一学习生活后,成绩急速下滑,从曾经的“优秀学生”转为“后进生”,以致自暴自弃。针对上述现状,笔者从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的角度出发,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基础,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2.教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2.1 高中教学节奏快、容量大,学生无所适从。

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制约及升学压力的影响,高中英语课堂往往是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内容繁多,时间紧迫。结果,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气氛沉闷,使得习惯于初中活跃的课堂气氛,直观的教学模式,变化多样的操练形式的高一新生难以适应高中学习生活,从而出现了高中英语生词难记、语法难用、课文难懂、练习难做的困窘局面。

2.2 学生不会记笔记,不能及时有效地梳理整合知识点。

升入高中后,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堂笔记的记录和整理。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力图将老师讲的一字不落地都记下来,要不就等老师明确告诉才知道哪些需做记录,自己难以判断主次和重难点,造成了顾此失彼,或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得不偿失;另有部分学生则认为老师讲的全在教材中,没必要做笔记,结果复习时没有参照;还有部分学生笔记做了课后不能及时有效地梳理整合。以上这些显现出学生不懂得把握老师讲课的精髓,不会抓学习规律、知识体系,只是一味盲目的学习。

2.3 延用机械的词汇记忆法,对相当数额的新词望而生畏。

长期以来,词汇一直是困扰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的一大难题。学生经常抱怨单词记不住、记不准、记不牢,从而产生恐惧感、厌倦感,以至于看到单词就头痛,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更不用说高中课标所要求的3500~4000个词汇。

2.4 语法知识不系统,难以在短时间内建构语法知识框架。

除受词汇困扰之外,高一新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有语法知识的淡薄,具体表现在对英语语法术语知之甚少,词性辨析困难,不懂得句子中的成分划分,难以把握不同词性与不同的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

2.5 阅读量有限,阅读技能和策略匮乏,缺乏阅读能力。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太少,过不了语言关;另一方面阅读方法不科学,习惯于指读、笔读、回读、出生朗读等阅读方法,或是过分重视每个生词的词义,忽略文章的篇章处理,即所谓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加之阅读技能和策略欠佳,阅读速度太慢,难以根据语境中的提示和构词法猜词意,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中的主要事实和中心思想,不能根据上下文全面掌握文章的主旨和文章段落的寓意,难以达到教学大纲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

2.6 开放式的作业无从下手。

高一新生中绝大部分仍停留在初中被动的学习环境中,总习惯性地将作业默认为是“写单词”、“记单词”——只做有书面要求的任务,而忽略听、说、读、背等无形任务的训练。而这些作为英语学科中“软指标”的作业恰恰是学好英语的关键环节之一。

2.7 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只重视课堂45分钟教师引导下的学习,不知道预习—听课—巩固是一个整体的学习过程,过分依赖老师,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知道上课如何记笔记,如何自主高效完成本学科中的大量的“软指标”的作业,没有语言积累的习惯等。

3.教学顺利衔接的解决对策

新课标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学生在义务教学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地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要达到这个总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现就上述衔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对策。

3.1 促进初高中教学学段的交流与沟通。

新课程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使初、高中英语教材编排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一致性,这为高一年级的教学衔接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作为高中教师,关键是要熟悉初中教材,了解初中教材中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的词汇、句型和语法,这样才能在高中起始年级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贯通知识经络,矫正学习方法,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要做到上述几点,高中教师就要有“向下”的意识,多听初中教师的课,多与初中教师沟通交流,了解自己教育对象已有的知识储备。

3.2 注重初高中生心理的转变,做好英语教学形式的衔接。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从心理上来说有朦胧的成人感,有独立与创新的愿望,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日趋上升。因此,高中教师应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端正,既不能让学生有升入高中了就可以放松一下的想法,又不能让学生有进入高中英语特难的畏惧心理,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思想顾虑,要让学生们认识到高一年级是整个高中阶段打基础的关键阶段,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3.3 学习加强学生的语音训练,帮助学生高效记忆单词。

对于单词,其实天底下没有背不好单词的人,只有不愿背单词的人及不善于有效背单词的人。因此,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保证自己激昂的学习斗志和积极心态;其次,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掌握基本的读音规则,引导其把握单词的字母组合,通过音标逐步拼写单词;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构词法中的词汇合成、转化、派生及词根等规则记忆单词;最后,教师还可尝试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背诵单词,使学生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懂得自主学习。

要想使学生学习行之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首先,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词汇方面、篇章理解方面预习,并且记录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以便加以解决;其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学教学大纲指出:在听、说、读、写综合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且是高考的重头戏。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跳读、略读等阅读技能,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猜词意,使学生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另外,应使学生养成做好笔记的习惯。还要指导学生对平时阅读中遇到的重点词汇、句型做好摘记。

3.5 把握全局,加强学法引导,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模式。而调查中发现,学生最喜欢的学习内容及方法依次是:文化背景介绍、小组讨论和游戏表演;而教师最常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依次是:语法讲解、课文结构分析和作业讲评,这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为改变这种局面,教师可以加强和鼓励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之,高一阶段的英语教学需要耐心和恒心,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是重要环节,解决得好,学生便可以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完成高中学业。相信初高中教师在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后,一定能把英语的衔接做好,从而实现新课标对学生所要求的[M]的“知识和能力的统一,过程和方法的统一,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突出学生的主体。

参考文献

[1] 李伟敏.中学阅读教学本质及教学过程探讨.东北师大出版社,2005

[2] 董翠翠.《高中英语教材》(修订版)的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2006

[3] 史海霞.中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常见误区及解决对策.考试 高考英语,2008,11~12

[4] 张静.初高中英语衔接问题浅谈

第7篇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解决对策

前言:从县域经济理念的提出,在众多力量的推动下,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十七大之后,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快速发展之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下面就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1.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间缺乏协调性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县自身的经济基础相关,经济基础好的资源较为丰富,资金雄厚。而且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间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无法赶超城市经济,而且这种差距日益明显;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间存在“两层皮”问题,城市无法发挥带动县域经济的作用,客观仍然存在城市城市与县域争抢项目与资金的现象;城市与县域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上没有形成协作机制。

1.2 传统农业效率差

所谓的传统农业就是指以农民世代使用的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目前,我国县域传统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高;农业的发展追求片面的产值与产量增长,忽略了市场需求及相关的农产品质量、结构升级与效益;农业种养、加工、流通脱节,利益关系疏远;呈现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足,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受到人口等因素的限制,我国的农业机械化不足,劳动力声誉,导致农业效率差。

1.3 县域工业的主导作用较差

当前,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县域工业发展较慢,总重小,档次较低,主要体现在深加工能力差,仍然以生产—初加工—销售为主要模式,缺少具有带动功能的深加工企业;其次是产品的档次差,科技含量不足,优势产品不足,无法形成积累与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制约县域工作的发展;最后是县域工作的发展受到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制约,发展十分缓慢。

1.4 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从民营经济角度来分析,存在着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及产业分布不合理的问题,以餐饮业为代表,主要是家庭经营模式,管理不够科学,自身发展能力不足,民营企业产品结构混乱,市场前景堪忧,同时其自有资金不足,偿贷能力差,信誉不足。

2.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2.1 解放传统思想,确立新理念

改革要从思想开始,在新时期,县域经济要想突破传统经济的限制,从某个角度来看,缺乏的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进步的理念与制度,所以,要从思想解放开始,转变理念,深化改革,这是推进县域经济的重要动力。同时,要注重于具体工作相结合,冲破传统限制,提高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2 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结合县自身的优势,立足实际,推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注重特色经济的培育,这是当前经济发展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尤其是相对发展较为落后的县更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方针,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在发展中坚持专业化、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培养,形成独特的特色,创造品牌,将县域经济的发展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将优势产业突出,并不断地做大做强,形成支柱性的产业,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3 注重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龙头企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首先,要突破地域限制,优化资源,发挥主导产业功能,不断地扶持壮大,形成规模化管理。对具有带动全局、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企业要作为龙头企业来培养。同时将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发挥政府优势,鼓励工商业投资与兴办龙头企业,兴办贸工农、种养加、农科教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的联合式龙头企业。尤其是要让大型的企业主动进入到农业产业化的领域,成为真正

龙型经济发展龙头企业。最后是不断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农业产业化模式多样,可以结合自身的发展选择最适合本县发展的模式,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2.4 将项目建设作为重点,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加快工业化的进程,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与城镇中,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经济国内众多经济发展较快的县经过实践得出的结论。对于一些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县域经济工业化进程中要坚持优势比较的原则,调整县乡工业与城市工作的分工,坚持工农合作,城乡互动,改变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走工业支持农业的道路,城市带动农村发展。同时要加强农产业加工业的发展,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吸纳过剩劳动力,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另外,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县产业的有机整合,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与合理配套协作关系。

2.5 坚持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民营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发展县域经济要将民营经济作为重点来发展。首先,要从根本上消除对民营经济的偏见,确立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主导的低位,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力作用。其次政府要加快体制的创新,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扶植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应用,引导集约发展,加大工作力度,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再次,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要与国有企业相结合,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到国有经济改革中,使县域经济民营化,要同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相结合,引导、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建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组织,使它们成为中坚和骨干。

结束语:总之,县域经济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的支持外,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多个方面共同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伟民.为发展县域经济支招[j].中国统计,2005,01.

[2]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第8篇

[关键词] 县域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提升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发展县域经济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立和谐社会的首要问题。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县域单位进行资源配置来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辽宁县域经济范围共包括44个县级市,县域行政土地面积占全省89.19%;2005年县域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46.41%;县域人均GDP为15235元,比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略高,但远低于东部沿海县域人均GDP20000元的水平 。辽宁省县域经济总体竞争能力不强,省内各县市之间存在发展严重不平衡问题,因此,必须在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性的基础上,发挥各县域的优势,促进全省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修正设计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辽宁省44个县域经济的竞争力水平、各县域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对辽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本文选用了18个经济发展指标组成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在分析影响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因子的基础上,找出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存在的差异,并利用综合得分通过聚类分析将全省44个县市进行综合分类,以期寻找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促进辽宁省各县市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1.测度指标的设计原则

县域经济竞争力是一个综合、系统的概念,单纯用某一指标或部分指标难以反映其全貌,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县域经济的社会特点。因此,设计一套相对科学、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分析和判定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故应遵循全面性和代表性原则以及可比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

根据评价体系设计原则,参照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本文从自然资源,综合经济规模和产业竞争力三个方面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并选取适当的二级指标予以反映,构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A1-A4)、18个二级指标(X1-X18)组成(详见表1):

三、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44个县市的18个二级指标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KMO指数为0.872,Bartlett球体测试显著性水平接近0,表明选取的18个二级指标适合做主成分分析(提取结果见表2)。

表3提取了三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5.8%,说明3个主成分能概括绝大部分信息。其中第一主成分对X5X6X7X8X9X10X11X12X13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将它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能力因子;第二主成分对X1X2X3X4X15X16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值,本文定义为县域竞争力综合基础因子;第三主成分对X14X17X18有绝对值较大的负荷,将其定义为县域竞争力发展活力因子。可见,三个主成分能反映辽宁省各县市综合竞争力水平的本质特征。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导致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差异的第一决定性因素是由各县域经济规模、产业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潜力上的差异,这些关键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为34.8%;自然人文资源和发展活力是影响辽宁省各县域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另外两个主要因素,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25.6%和25.4%。

将三个主成分按其贡献率加权平均得分排名如下:

再根据综合评价得分作聚类分析可以将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划分为三类(由高到低三个等级),第一类为海城市、瓦房店市、大石桥市、普兰店市和庄河市;第二类为东港市、新民市及昌图县;第三类为其余所有县市。由表3可以看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确实明显呈现出不平衡状态。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别不可避免。第一类的县市都为辽南沿海县市,在前四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排名的百强县。第二类县市的县域经济的基础还很薄弱,尤其是缺少主导产业,难以形成经济集聚效应,与第一类的差距偏大。辽东、辽西等第三类的县市不仅数量多,而且发展水平低,产业层次和劳动力水平普遍偏低,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存在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足,增长方式粗放化等问题,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很大。

四、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1.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缩小城乡间的差别,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是上升的。然而其综合实力并不强,进入全国百强县的只有5个地区。首先,从总量上看2005年44个县级市中,只有8个县的GDP超过100亿元,占单位总数的18.18%。而同期浙江、江苏、山东、广东的比重分别为45.5%、27.2%、30.1%和26.1%;GDP总量超过200亿元的县,只有海城市和瓦房店市,而浙江和江苏省各有9个,山东省有7个、广东省有12个。另外,除了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外,目前各县市经济竞争力发展不平衡,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经济总量最大县(海城市,生产总值2660249万元)是最小县(调兵山市,生产总值164531万元)的16倍多。

结合以上的分析和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巨大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差异。通过发展当地资源而建立起主导产业,并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海城和大石桥市的矿产资源丰富,因此作为这两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采掘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的经济竞争力水平在整个辽宁省排名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受中心城市辐射程度的差异。如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市均为大连市的县级市,大连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带动了这些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各县市的资源和地理位置的优势,应该是解决辽宁省县域经济差异问题的主要着眼点。

2.加快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发展要注意那些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并注重要把自己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针对辽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借鉴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发展辽宁的特色产业。那些经济相对发达的经济强县基本上都是靠“特色”起家,这种追求特色的发展思路可以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辽宁省的特色产业具体包括以当地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主而形成的产业;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辽宁经济相对薄弱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更新观念,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民营化、大力引入民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的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必须由过去的自我封闭积累,向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发展模式转变。要充分利用辽宁地处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和县域土地、劳动力、资源及环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和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 2001年6月

[2]马淳正陶卉:促进辽宁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年6月

[3]张艳高秀艳:关于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5年9月

第9篇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县域经济的定义及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特点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农业占主导。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仍有不少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仍然属于农业主导型经济,尽管他们多次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也努力进行农业深度开发。相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无论在技术、资源,还是结构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发展基础较差。二是区位无优势。县域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地理位置上看,主要位于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及交通运输不方便的山区或距离发达区域较远的劣势地理位置,不利于经济发展。三是资源无特色。不少县域经济发达地区都是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通过资源开采、加工发展起步的。如,“新型煤都”陕西神木县成为当今崛起的资源县代表。但是,多数欠发达县域地区并无优于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

二、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外部国际形势多变、内部资源与环境的多重压力下,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1.工业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能快速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工业化问题,工业基础薄弱,必然导致整个县域经济缺乏活力和基础。表现在(1)布局分散,缺乏集群效应;(2)企业管理落后,园区建设水平低;(3)环境污染,资源浪费。

2.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许多欠发达地区县域,由于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缓慢,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影响了县域经济总量的扩张与实力的提升。突出表现在:(1)产业无特色,缺名牌;(2)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3)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形式松散。

3.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也称城市化,是社会人口和非农业生产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地域聚集、转化的过程。它的主要标志是城市数量增多、人口比重增加、城市经济比重增大及城市设施完善,整体质量提高等。当前,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为:(1)基础设施不配套;(2)城市建设不科学;(3)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4.第三产业边缘化。就其地位而言,农村第三产业是未来的支柱,是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源泉,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产业。但是在欠发达县域经济中,农业是传统产业,工业被无限放大,而第三产业却被忽视、被边缘,小微企业发展缓慢、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1)产业结构不合理;(2)服务业无优势;(3)旅游业无特色;(4)吸纳劳动就业潜力低。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发展观念落后,招商力度不大;二是创新意识不强,发展循规蹈矩;三是发展境界不高,大局意识不强;四是政府调控能力差,管理服务不到位。

三、破解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高点定位

思路决定出路。应克服“三种思想”:(1)坚决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思想;(2)坚决克服不重学习、不想学习,学而不思、学而不用的思想;(3)坚决克服得过且过、无所作为,逃避困难、回避矛盾的思想。领导干部是推动发展的核心,是解放思想的关键。领导干部必须带头解放思想、带头真抓实干、带头艰苦创业、带头奋力拼搏,大胆尝试一切有利于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先进理念、机制、经验和做法。

(二)工业先行,项目带动

工业兴则县域强。欠发达地区要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落后局面,就必须紧紧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把工业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全力打造大企业、构建大产业、建设大园区,以工业支撑服务业发展、带动农业提升,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为此需要做到“三大”:打造大企业、构建大产业、建设大园区。

(三)放大特色,创新发展

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提速发展,关键在差异、特色、创新上下功夫。一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注重培育主导产业。二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三是引导第三产业差别发展,优势发展。四是创新发展,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科学规划,持续发展

应把城镇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步伐,提高城镇化水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劳务经济,带动县域经济协同发展。一是促进城镇科学发展;二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五)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从县域经济发展来看,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欠发达地区县域政府只有发挥职能,创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才能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准确定位,完善职能。包括定好位、服好务、融好资的问题;二是重视生态,杜绝污染。包括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生态工业,夯实县域经济基础;强化宣传,弘扬本土人文精神。

四、结束语

欠发达地区县域应以十精神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双重力量,激发发展新活力,增强发展新动力,构建发展新体系,培育发展新优势,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增强长期发展的后劲,建设美丽家园,实现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万林.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战略选择.江西社会科学,2011(8).